六年级上语文的教案(精选8篇)
本单元的主题是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同时要突出读写结合,把阅读教学与“写出人物的精神”的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围绕人物描写,读中有写,写中有读。
【学情分析】
写人记事文章是初一学生学习写作的重点,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写作中,我们学习了“写人要抓住特点”,本课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如何深入到写出人物精神。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描写、用议论或抒情句点睛等方法来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并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2.读写结合,从课文中学习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并运用到作文实践中。
3.引导学生用心了解和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描写、用议论或抒情句点睛等方法来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外在特点和人物内在精神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回顾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人有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记录下来写在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2、回忆本单元前几课的内容,尝试自己归纳总结一下写人的方法,比如《邓稼先》一文中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的手法。为本单元的写作做好准备。
一、导入
交流学生们的课前准备中的知识储备,说一说大家认为该如何写出一个有特点的人。
——运用各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各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描写。除了外在特点,还需要写出人物的内在精神,也就是人的思想、气质、品格、个性等等。
设计意图:和七年级上学期的写作练习衔接,为下文《写出人物精神》的教学做准备。
二、读写结合。
(一)在第一单元的语文课上,我们一起领略了几篇经典的写人美文,还体会到了要各种手法把握人物特征,表达人物感情。那么,在写作中,我们可不可以加以借鉴呢?
《邓稼先》——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特点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回忆鲁迅先生》——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孙权劝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写人手法的回顾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写作方法。
三、尝试表达。
对校园里你最熟悉的一个人进行描写,既要写出外在特征,又要突出内在精神。
1取材:还原情境。你选择的人物有什么鲜明的个性,同时要思考他的这个个性在哪个环境或事件中表现得最突出。
2构思、起草:提炼出写作对象最突出的性格、气质。他有哪些外在表现最能体现其内在气质?
3填写下表:
环境或事件
外在表现(语言、外貌、行为等)
性格或气质
4根据表格进行写作
《月光曲》中描写穷兄妹俩听着贝多芬的钢琴曲被陶醉的一段描写堪称经典。这一段主要描绘了兄妹俩随着贝多芬弹奏的乐曲的曲调变化, 产生了美妙的联想, 由刚开始波光粼粼的平静海面联想到月光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情感随着大海的变化而起伏。这些环境描写的语句, 意境、语言都很美, 许多教材编者均把它列入背诵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也是背诵。
如何使背诵扎实、高效而又充满情趣呢?在充分诵读、感悟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依文作画, 然后从学生的画中遴选出与文本吻合的两幅画到黑板上 (见图1、图2) , 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进行背诵。这两幅画, 既与文本内容相一致, 又体现了月亮及月光下大海的动态美, 是学生背诵的“金拐杖”。课上, 学生们看着画面背诵得有条有理, 兴味盎然。没多久, 便能流利地背诵下来。这样高效的背诵, 在前两次教学中从未达到过。
片断二:借助空白想象, 情趣“创作”
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尝试发现这一段在描写顺序上的特点。学生们通过细读, 发现两幅画面都是先写月亮, 再描写月光下的海面。随即, 我又在图2右边画了一个框, 告诉学生, 课文作者所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就是这样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但第三幅画没有具体描写, 作者只用了一个省略号。这幅画该画些什么呢?是由老师来画, 还是同学们自己画?学生纷纷表示他们要自己画。这时, 我适时引导, 请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 静静地感受, 特别注意乐曲后半部分的变化, 在脑海中进行联想, 然后借鉴作者有序的描写方法把想到的画面用文字记录下来。学生跃跃欲试, 在静静的聆听中闭目冥思。听完后, 许多学生有感而发, 沙沙的动笔声在教室里响起。以下是学生交流的片断:
生1:月亮如同一盏明灯, 高高地挂在黑天鹅绒般的天空中。海面被照得雪亮, 翻腾的浪花渐渐安静下来。大海像一个玩累了的孩子, 沉沉地睡熟了。月亮母亲也钻入了云做的被窝。只有几条小小的鱼儿, 不时跃出海面, 激出一个个小小的涟漪。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静谧。
生2:云雾渐渐散去, 月亮显得格外明亮。顿时, 整个海面仿佛投入到了月光的怀抱, 不再波涛汹涌, 像一个可爱的小孩静静地躺着。月光轻轻拍打着海面, 就像一位妈妈哄孩子睡觉。可海面并不那么安静, 它顽皮地舞动着身子, 几条小鱼也跃了上来, 鱼鳞反射出来的月光, 照在海面上, 仿佛想给海面增添光彩。
生3:月亮终于穿过最后的浮云, 高高挂在天空的中央, 闪耀着洁白的光芒。这时, 几个小孩子正躺在沙滩上, 天真地看着月亮。月亮照着海面, 海面上又映出一个月亮, 亮晶晶的, 再也分不清哪是真月亮, 哪是月亮的倒影了。忽然, 两三条海豚跃起, 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弧线。接着又来了几个小姑娘, 他们和小男孩一起, 快乐地玩耍着, 嬉戏着。
交流完毕, 下课铃声响起。这没来得及画的第三幅画还要画吗?其实, 这幅画我根本画不了, 因为学生所描绘的画面实在太富有想象力了, 我难以用单调呆板的线条加以描绘。
案例思考:
1,将下面这段话工整、规范地抄写在横线上。(2分)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2,在正确的音、形、义下面画“√”。(4分)
深邃(shui sui)(坦袒)露
(竣俊)胆怯(①不大方;不合时;②害怕)
3,读拼音,写汉字。(5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词句练习。(29.5分)
1,按要求写词语。(8分)
A,写几个带“风”的成语:暴风骤雨
B,可以与“美满”搭配的词:
C,与“忙碌”意思相反的同:
D,反映老舍笔下草原特点的词:
2,选择。(10分)
(1)下面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广袤无限名惯古今望而生胃婀娜多姿
B,销声匿迹漂泊不定颠沛流离林茂草丰
C,争先恐后劈波斩浪曲指一算魂牵梦绕
D,悬崖峭蹙狂风怒号攀山越岭名门旺族
(2)下面词语,前后两个字调换位置意思仍相同的一项是()
A,马上B,代替C,雪白D,牙刷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和“爷爷又回味起往事来了“中”回味”的意思不一样。
B,“陆续”和“相继”是一对近义同,意思一样,用法一样。
C,“饲养”“放养”都含有“养”的意思,但“饲养”更侧重于自然生态环境下的自由生长。
D,“争持”和“争夺”都是指互不相让,意思上没有什么区刖。
(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电视剧《四世同堂》是根据《草原》的作者老舍所著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B,糜鹿是鹿的一种,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毛色在夏季为棕灰色。
C,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在八达岭采用”竖井开凿法”,过青龙桥则采用了“人”字形线路。
D,沙白《秋》中,被称为神来之笔的是“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一句。
(5)下面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牧童牵着牛在吃草。
B,通过这次班会,使我们明白了人应该乐于奉献。
c,李老师被表彰为优秀班主任。
D,一家新开张的商店在广告里表示:欢迎新老顾客光临。
3,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看到这么美的草原,老舍爷爷想高歌一曲。(改为反问句)
(2)我们在事情过后后悔。我们在事情发生之前不多想想。(用上合适的关联词,将两句合为一句)
(3)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一滴水,可以用来滋润禾苗,让禾苗泛出生命的绿色;一滴水可以用米_______;一滴水可以用来_______。
(4)用上以下词语中的至少两个,围绕一个中心,写一句通顺连贯的话。
一塌糊涂训练有素胸有成竹无论……都……
(5)淘金名言。
课内课外,你一定积累了很多名言,把你最喜欢的一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说说这句名言给了你哪些启发。
名言:
启发:
4,联系句子,理解词语。(1.5分)
你瞧,轻盈如纱的叶片,在春风中摇曳。有的纤巧,有的宽厚,都众星捧月般扶衬着烂漫怒放的花朵。
句中“众星捧月”的“星”指
,“月”指
,“摔”是
的意思。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4分)
1,大风起兮
,
,
!(《大风歌》)
(1.5分)
2,《给家乡孩子的信》的作者是著名作家
,原名
,又名
。他为人们留下了很多作品,其中代表作有《
》《
》《
》等。(3分)
3,草原是美丽的,你看小丘的线条是
,就像
,不用
,到处
,轻轻
。草原人是热情的,你瞧: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
,马上的
,,
,像
。(5分)
4,通过第六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
的巴金爷爷、的钱学森、
的林肯。其中,我最敬佩的是
,因为
。(2.5分)
5,根据人物别称填人名。(2分)
小国导弹之父:
杂交水稻之父:
活字印刷之父:
交响乐之父: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5.5分+15分)
(一)
“我非常(感谢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
告诫),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1,这段话选自课文《
》。(1分)
2,画出括号中用得恰当的词讲。(1分)
3,林肯是
国第
任总统,他领导人民拿起武器,赢得了
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因而被誉为“美国历史上
”。(2分)
4,这段话中有三个“永远”,其中第一个“永远”体现了
:第二个“永远”表达了
;第三个“永远”表达了
。(1.5分)
(二)老鼠买鱼
一天,老鼠倾巢而出,窜上大街要把所有的鱼全买下来。
鱼行老板问:“你们不愁吃喝,买那么多鱼干啥?”
“虽不愁吃喝,可耍平安无事总得破费些钱财呀!”老鼠狡黠地笑了笑。
鱼行老板仍不明白,却狠狠地敲起竹杠来。一下子,鱼价抬高了几倍。
买完鱼后,小老鼠们有的把鱼扛在身上,有的举在头上,有的抱在手里。
这时。一个小老鼠跑到老鼠头领面前说:“头儿,咱们买这么多鱼干啥呀?”老鼠头领说
笨蛋
咱们(
)不愁吃(
)有老猫就过不了安稳日子
猫爱吃鱼
咱们送些鱼
不就和猫化敌为友了吗哈哈说着,露出得意的笑容。小老鼠仍听不明白,但也不想去问了,心想:头儿让我干啥,我就干啥,跟着头儿准没错。
(
)老鼠把鱼买完了,(
)街上没有鱼卖。猫只好自认晦气,运气不好。不过,从此每天都有老鼠送鱼,猫非常高兴,果真与鼠“化敌为友”了。
不久,该市鼠患成灾,鱼行老板这才猛然醒悟,叹息道:“我(
)赚了钱,(
)上了老鼠的当。”
1,选择带点字在该词中的意思。(在括号里填序号)(1.5分)
费,a,费用;b,花费c复杂,不容易。
费事(
)破费(
)费工夫(
)
2,找出短文中的一对近义同和一对反义词。(2分)
近义词:(
)
(
)
反义词:(
)(
)
3,在第6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3.5分)
4,在文中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3分)
5,填空。(5分)
(1)开始,鱼行老板听了老鼠的话
,却
。“敲竹杠”在文中指
。后来鱼行老板猛然醒悟,明白
。(2分)
(2)“咱们送些鱼,不就与猫化敌为友了吗?”这句话中“敌”指
。猫非常高兴,果真与鼠“化敌为友”了,这里的“敌”指
。(1分)
(3)猫和鼠“化敌为友”的原因是
。(1分)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1分)
五、习作。(25分)
题目:我眼中的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不少于400字。
七、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话。(5分)
有的同学喜欢咬笔头;有的同学不记得饭前便后应洗手;有的同学夏天喜欢猛吃冷饮;有的同学特别喜欢吃油炸食品。这些生活和饮食习惯鄙很不好。请你这个健康小顾问从中选出一个,用你所知道的知识,劝说同学们一定要改掉这个坏习惯。
[分析与思考]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 8分)
(一)滴水穿石的启示(节选)(7分)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1,课文中列举的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是
、
、
……(3分)
2,这里的“顽石”指的是
。“滴穿顽石”指的是
。(2分)
3,把节选的这句话改成另一种说法,意思不变。(2分)
(二)考(11分)
晚上,我们全家在门前场地上乘凉。忽然,爸爸笑着对我说:“小玲,我考你几个问题,回答得(
)要准确,(
)要迅速,好吗‘?”“好!”我爽快地答应。心想,自己是高年级的学生了,能不会回答吗?
爸爸问:“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我眼皮一翻,高声答道:“铁重!”“哈哈……”一旁的妈妈、哥哥都笑了起来。我一楞,正在犹豫,爸爸又提醒道:“注意,我问的是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我连忙改口说:“一样重!”妈妈说:“对了,要听清问话。”
爸爸又问:“那么,一立方米的棉花和一立方米的铁哪个重?”这回我特别听清了“一立方米”几个字:“一样重。”
“哈哈……”大家又笑了。我抓了抓头,想了想,恍然大悟道:“哦,这回是铁重。”
接着,哥哥也来考我了:“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体积大?”我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盘算了一会儿,说:“棉花体积大!”“为什么?”爸爸追着问。“因为一斤铁的体积只有一小块,一斤棉花的体积比它大多了!”大家听了,满意地笑了。
这时,爸爸平静地说:“(
)遇到什么问题,(
)要认真思考;(
)是很容易的,(
)应该好好想一想,否则会闹出笑话。”我点了点头,笑了。
1,在括号里琐上适当的关联词。(3分)
2,给下面带点词选择合适的解释。(在括号内写上序号)(,1分)
闹:①不安静;②争吵、扰乱;③发生。
(1)否则会闹出笑话。(
)(2)方塔街是我市的闹市区。(
)
乘:①坐;②在数与数之间进行乘法运算;③利用。
(1)我们全家在门前场地上乘凉。(
)(2)我们一起乘乍太公周吧!(
)
3,联系短文同答问题。(4分)
(1)“我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盘算了一会儿,说”一句中的“前两次教训”是指:
①
,②
。
(2)最后一节里,爸爸教育“我”时,说了两层意思:一是二是
。
[表达与叙述]
九、妙笔生花。(25分)
考试,是让我们又爱又恨,却无法摆脱的话题。你喜欢考试吗?考试前后你的心情如何?你是如何对待考试的?考试带给你什么?你期望的考试是什么样的?请拿起你的笔,淡一谈跟考试有关的话题吧!
1、读教材中的提示,确立个人辩论观点。
2、根据观点异同分组:
正方:人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反方:生活中可以说些善意的谎言。
二、观摩录像,了解辩论特点
1、导语:大家各有各的观点,也各有各的根据。那该怎么辩论呢?是不是像平时争吵那样呢?请看录像《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
2、总结辩论方法,辩论程序,明确注意事项。
三、推荐人选,全班辩论
1、全班推选出6人,举行辩论,其他人和教师一起作评委。
2、点评辩论情况,评出优胜方。
3、师生共同总结辩论情况。教师提示小组辩论要求。
四、分组辩论,人人参与
1、八个人为一组,三三合作,另外两人作评委,小组内展开辩论。
2、各组评委评出优胜方,并给出理由。
五、师生总结,明确认识
◆教学内容:复习巩固第六单元的知识内容。◆教学目标:通过复习,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重 难 点:
1、牢记第六单元生字词并复述课文内容,理解精读文重点词句的意思。
2、记叙文人物形象分析的基本手法。◆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生字词过关。
1、读读记记。(参考语文园地六)
2、给下面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颤 混 角 龟 给 兴 几 盛
3、补充诗句。
1),朋友笃诚信。()2)孝在于质实。()
3)爱亲者,不敢恶于人。()4)非淡泊无以明志。()二.知识衔接。(1)旧知识点复习:
一、请你为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上打“√”)解剖(pāo pōu)造诣(yì zhǐ)油脂(zhǐ zhī)驰骋(chãng chěng)腼腆(mián miǎn)歧途(qí qǐ)
二、请你根据拼音写出词语中空缺的字。
废xū()jí()病 bào()炸 chàn()抖 糟gāo()tãng()写 出bǎn()cí()祥 qí()途 jǐn()慎 自 háo()瓦 lì()启 dí()慈 xiáng()奇miào()
三、请你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字,把词语补充完整。()声笑语 破烂不()()怀信心 一如()往
四、选词填空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止 阻挡)他。
2、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 如果)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三.第六单元重点内容复习。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主要内容: 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合同学的故事。中心思想:
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重点句:
1.“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文中3次出现。
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对父亲多么信赖。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奇迹。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句话突出了父亲挖的时间长、过程艰难,表现出父亲执著的信念和为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3.“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他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长达38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答题要点: 父亲坚持不懈 信守承诺
儿子鼓励同学 信赖父亲
让同学先脱离险境)【课堂巩固】
一、下列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大蔫(niān)怔(zhēn)住 喋喋(diã)不休 B、艰涩(shâ)忐忑(tâ)拖沓(tà)
C、倚(yǐ)靠 沙漏(lîu)瞬(shùn)间
D、坠(zuì)落 谴(qiǎn)责 磨炼(niàn)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划上横线
埋(mái mán)怨 谨慎(shân shâng)歧(qí qǐ)途
腼腆(tiǎn diǎn)
三、我能选词填空
安顿 安排
1、下周工作()满了。
2、父亲()好受伤的妻子,便去找孩子了。
失望 绝望
拖沓(tā tà)龟(jūn guī)裂
1、看到一片废墟,父亲()了,哭着离开了。
2、他的学习成绩令他的父母很()。【课后阅读练习】
一、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选段,回答问题。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个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xuâ xiě)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zháo zhe)。”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bì pì)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chàn zhàn)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读音,用“√”表示。
2、把“他挖了8个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改为“他挖了36小时”好吗?为什么?
3、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是对父亲的 描写,由此让我们感受到。
4、在地震灾难中,父子俩都想起了“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除了体现父子间的深挚的爱,还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儿子对父亲的。
5、文段中的父与子了不起,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
6、文中除了表现父子之爱,还表现了哪些人之间的关爱?由此,你对人世间的爱有什么深切的认识(用一句话概括)?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讲的是妈妈对我作的第一首小诗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爸爸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许多年后事业成功了,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按时间顺序,讲述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我”对“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反映是“得意洋洋”,而对“糟糕透了”的评价的反映是“痛哭起来”。母亲的评价是针对“我” 七八岁就会写诗这件事,并不多想诗本身的质量如何;父亲的评价注意的诗本身的质量。这两种评价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重点句:
1.“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2.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的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鼓励下,不断前进。
3.“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4.多年后,我成功的因素有:1〉母亲的鼓励,激励自己满怀信心地前进;2〉父亲的严厉、严格要求,使自己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3〉自己对这两种爱的平衡。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己对这两种爱的平衡。【课后阅读练习】
阅读《“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选段,回答问题。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放在餐桌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我看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亲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周岁。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1.横线处时间词语连用,是为了表现巴迪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用文中原句回答:为什么说“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父母对“我”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是母亲对我___________;父亲对我___________。
4.从下词语选出反映“我”思想感情变化过程3个词语,填入括号。得意 信任 醒悟 悔恨 失望()→()→()
5.用文中原句回答,能够体现中心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母情深》(梁晓声)
为什么母亲第二次给我钱买书,而我说我没有权利买别的东西?
答: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使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学 会 看 病》(毕淑敏)
母亲的感情变化:做出决定----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回升
四、人物形象分析。
记叙文是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记叙文的学习,人物分析又是最重要的一个内容。那么,怎样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呢?(1)语言描写
是利用语言的表达,来体现作者的情感。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一句话,“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会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一句充分的体现出“父亲”的守信与对儿子深厚的爱,从而表达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佩之情。(2)外貌和心理描写
就是对人外表及内心活动的描写,从而体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的细节手法。如:《慈母情深》一文中的一句话“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这一句话中“极其瘦弱”、“弯曲着”、“烤着我的脸”,其中前两个是对母亲的外貌进行描写;后一个就是对自己的心理描写。从侧面来表达出了母亲对“我”的爱与“我”内心的内疚。(3)神态描写
就是人的表情来表达情感的描写手法。如:《“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一文中的一句话:“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的确是我写的。”从这一句话里面就能充分的体会到“我”此时的心情,是非的自豪与愉悦的。(4)动作描写
就是通过动作来表达一个人情感的描写手法。如:《慈母情深》一文中的“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那么通过这么一个说明了“我”家的家境、母亲对钱的珍惜程度,而母亲却因为“我”想买书而毅然的给“我”,充分的说明了母亲对我的爱。
怎样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笔者列举了四种,要说的当然还有很多,像通过分析文章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即文眼),来理解人物形象,抓住揭示人物特点的词语或句子来理解人物形象,等等,就不再一一写出来了。【我来体会体会吧!】
根据你对父亲的了解,运用神态与语言等描写手法描写一下父亲生气时的样子,体会出父亲的性格特点(150字以内)
第六单元测试卷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测试题3 姓名: 班别: 成绩:
一、汉字识辨写。(共19分)
1、书法小擂台(读拼音,写词语)。(5分)
zhēnɡchǎo yuán quǎn jiān sâ jìnɡ yánɡ qiǎn zã
fãnɡ rân pí bâi cí xiánɡ bào zhà ɡē zhì
2、一锤定音(用“√”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腼腆(diǎn tiǎn)打蔫(niān yān)龟裂(jūn ɡuī)混乱(hún hùn)
角落(jiǎn jiǒ)凑足(zîu cîu)耽误(dān dānɡ)颤抖(zhàn chàn)
3、火眼金睛(辨字组词)。(4分)
楼()掘()衫()版()
搂()倔()杉()板()
4、揣摩字义,选择正确义项(填序号)。(3分)
陷: 1缺点2攻占3为捉野兽挖的坑4坠入、陷落、沉下5设计害人6凹进
(1)母亲顿时又陷入了忙碌。((2)你这样诬陷别人,良心何安?。()
(3)敌人掉进了我们实现为他们准备好的陷阱里。((4)他瘦得很,两只眼窝深深的陷了进去。()
(5)我们不应该嘲笑有生理缺陷的人。()
(6)国土沦陷,苟且偷生活着有何意义?()
5、字谜猜猜看(选择谜底填在括号里)。(3分)
碌 慎 倚 昔 怔 妙
()手心手背都是肉()三星期()九个小子俩千金
()毫无半点虚情假意()红楼梦()身长三头六臂
二、词语积学用。(共15分)
1、将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义。(4分)
震耳()聋: 迫不()待:
()如既往:()胜于无:
2、在句中用上恰当的四字词语。(2分)
(1)六一节那天,校园里充满了,到处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
(2)老人来因刚刚痛失爱子而显出一副 的样子。
(3)昔日繁华的城市成了一片废墟,到处是一片 的景象。))(4)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对这次考试他,成竹在胸。
3、选词填空。(3分)
赞扬 赞美 赞叹
(1)我要写一首美丽的小诗,来()我们伟大的祖国。
(2)他做的杂技表演,引来观众的一阵阵()。
(3)他经常做好事,所以也常常得到老师和同学的()。
结果 成果 后果
(1)你如果认识不到自己错误,一直执迷不悟下去的话,()就不堪设想了。
(2)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这项科学研究终于有了喜人的()。
(3)他说好今天下午去你家的,()因为临时有事给耽搁了。
4、在下面句子中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2分)
(1)()父亲平时工作繁忙,()他还是来参加我们的讨论会了。
(2)()我是一名学生,()我有责任把学习搞好。
(3)()他已经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了,我们()暂且原谅他这一回吧。
(4)她那么可怜,你()不想法帮助,()故意刁难,不是雪上加霜吗?
5、写出和下面词语意思相近的词,比一比,看谁写出的最多。(4分)
(1)忐忑不安(2)雪上加霜
三、句子万花筒。(12分)
1、补充语句,并在括号里写出作者或出处。(2分)
(1)爱亲者,不敢恶于人;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2、指出下面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3分)
(1)看病还用学吗?你给我看看不就行了?()
(2)祖国就是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
(3)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4)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5)柳树把湖水当镜子照,扬扬得意地欣赏自己的美丽的姿态。()
(6)兄弟敦和睦,兄弟笃诚信。()
3、句子加工厂。(5分)
(1)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改换语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搂住了我,赞扬个不停。(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雨下得也太大了。(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儿子花了整整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终于完成了看病的历程。(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骄傲”一词的不同感情色彩写句子。(2分)
褒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文梳理间。(10分)
1、根据对课文内容的回忆完成填空。(5分)
(1)《地震中的父与子》所讲的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国的________________市。
(2)《慈母情深》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课文讲的是母亲在家庭极端贫穷,挣钱极端辛苦的情况下满足儿子的要求,使作者终于拥有了第一部小说《_________________》。
(3)《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题目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精彩极了”在课文中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糟糕透了”在文中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会离我远去,____________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这几句话出自_____________的文章《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学过的课文,写出你对下面各句的理解。(2分)
(1)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知道应该不断的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理解与感悟。(21分)
(一)(11分)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1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2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1、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说说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的句子,1是对父亲的__________描写,2是对父亲的_____________描写,这两句话在朗读时一定主意要把父亲当时那种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给表现出来。(2分)
4、短文中还写到了其他人的表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确知儿子还活着之后,只为父亲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请把你想到的可以用来形容父亲此时此刻心情或表现的四字词语写下来。(至少两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几段文字出自《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的结尾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请写出父子俩各自的“了不起”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父亲的了不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子得了不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至死不渝的爱(10分)
王清铭
这是一则在网络中传播很广的故事。一位母亲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了,抢救人员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看到,她被压得变形了的身体保持着这样的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人们把挡着她的废墟小心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
随行的医生在被子里发现一部手机,屏幕上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在场的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由于通讯遭震灾破坏,这是一条无法发出的短信,也可能是这位母亲用最后的力气写完这短信后就离开人世。
一位叫龚晋的志愿者,在救援现场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名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失去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在母亲粘满灰尘的双乳中,女婴的小脸红扑扑的。很难想象,这位母亲在弥留之际怎样将乳头放进女儿的嘴里;更难以想象,一个死去的妈妈还在为自己的孩子喂奶。如果没有龚晋这位见证者,心灵逐渐冰冷僵硬的我们根本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奇迹。是的,这是奇迹,是母亲用爱创造的奇迹。也只有爱,才能创造这样振聋发聩的奇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分)
毫发未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聋发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文中的两个故事。(每个故事不超过10字)(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条无法发出的短信”,既然无法发出,这位母亲为什么还要写这个短信?请你想象一下这位母亲当时是怎样想的,把它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2分)
是的,这是奇迹,是母亲用爱创造的奇迹。也只有爱,才能创造这样振聋发聩的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读了短文后的感受,你准备怎样写?(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口语交际角。(3分)
读了上面的短文,在被文中两位伟大母亲的故事所感动的同时,你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1、复习第六单元生字词和课文。
2、完成第六单元测试题。
◆小结与改错 ◆教师寄语:
◆家长意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过程与方法
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司马迁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
二、资料交流: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有历史巨著《史记》。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中的“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
三、介绍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读(断句、字音)
2、译(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感悟(把握内容、挖掘内涵)
4、掌握古汉语知识与古文化常识。
四、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
阳夏(jiǎ)辍耕(chuî)鸿鹄(hú)闾左(lǚ)適戍(zhã shù)当行(háng).......度已(duï)数谏(shuî jiàn)罾(zēng)间令(jiàn)篝火(gōu)忿恚(huì)笞(ch........ī)宁有(nìng)攻蕲(qí)铚、酂(zhã zàn)柘、谯(zhâ qiáo)千骑(jì)社.........稷(jì)怅(jiē)烹(pēng)徇(xùn)陈胜王(wàng)披坚执锐(pī)..chàng 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大意。
五、新课讲授:
1、朗读第一段
2、自读自译:辍耕之垄上:辍,停止;之,到、往。若为佣耕:若,你;
3、提问理解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 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3)“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呢?
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苟富贵,无相忘。
4、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5、自读自译:闾左:借代贫民;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会,正逢;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
6、提问理解: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2、陈胜为起义制定的策略是什么?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3、陈涉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
“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义旗一举,“宜多应者”。
4、陈胜、吴广指出的众士面临的绝境是?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5、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准备是什么?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回讲到,九百谪戍之徒,因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此时到了性命攸关之际,正是英雄人物涌出之时。正是这一场大雨,引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大泽乡暴动。
二、新课讲授:
(一)、朗读第三段,疏通文意,理解大意。
(二)、分析课文内容:
1、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的一句话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陈涉、吴广起义经过了几个步骤?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 首先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 抓住时机,“并杀两尉”,扫除障碍; 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明方向;
明确领导,胜利进军,迅速壮大。
3、“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守令闻起义军将至,皆弃城逃跑。由此可以想见起义军所向披靡的声势。
4、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5、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三、品读、拓展:
1、背诵下面句子,并理解在文中的作用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起义的直接原因)(2)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的根本原因)(3)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起义的舆论准备)
2、试从课文内容归纳分析陈胜的性格。少有壮志,远大抱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聪明有计谋,有远见卓识,非凡的谋略和领导才能。(从其起义的谋划,过程,方式等方面)
有反抗的决心和叛逆精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四、作业布置: 积累: 1、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因获罪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被坚执锐
“被”通“披”。2、词类活用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以„„为苦”,即“认为„„苦”的意思。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是“使眼色”的意思。
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使„„忿恚”的意思。3、古今不同用法
今亡亦死
亡,古义:逃亡。
今义:死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古义:暗地。今义:中间。
卒中往往语。
往往,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教学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3、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教学方法】: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板题】:
2、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一次,秦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饵以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ă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ăo 挠náo 谕yù
2、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三、新课讲授:
1、教师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2、课堂小结:
⑴、小结“其、以”的用法和意义。其: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句中语气,相当于:难道;还是。)安陵君其许寡人(句中语气,表期望或命令,相当于“一定”。)
得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的”。)以: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介词,用)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以君为长者(介词,把)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和“上、下、东、西”等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以激怒其众(连词,表动作行为的目的,相当于“来”“以便”。)固以怪之矣(作副词,通“已”,译为“已经”。)⑵、古今词义:
长跪而谢之(谢:古:道歉;今:感谢)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即使这样;今:虽然)(3).通假字。
秦王不说
(说——悦,高兴)
故不错意也
(错——措,放置,安放)仓鹰击于殿上(仓——苍,青色)
(4).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5).一词多义
徒┍ 免冠徒跣
(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
┕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惠┍ 大王加惠
(恩惠)
┕ 汝之不惠
(聪明)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作业布置】:
1、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三、课文深研。
(一)、释疑探究。
1、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3、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4、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5、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6、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唐雎威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7、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8、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具体答案依学生见解,不求统一。
9、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10、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11、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二)总结两人的人物形象
秦王: 骄蛮欺诈 盛气凌人 外强中干 色厉内荏 唐雎: 不畏强暴 从容镇定 敢于斗争 忠于使命
四、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
(一)、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二)、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五、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本文的对话描写巧妙地取得了一箭三雕的艺术效果。
其一,通过人物对话的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第三段。文章一开始,秦王在灭亡韩、魏之后,提出要“易安陵”,安陵君却“愿终守之”,而“秦王不说”,这便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正是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段对话描写,不如说这是一段巧妙的环境描写。
其二,全文主要描写了人物的三处对白,传神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先看第一处,秦王与安凌君的对白,秦王要吞并安陵,却以诱惑的手段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当安陵君识破其阴谋之后,义正辞严地指出“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时“秦王不说”。由此可看出:秦王的狡诈与专横和安陵君不亢不卑的性格。再看第二处,秦王与唐雎的对白,秦王气势汹汹地指责安陵君不同意易地,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行为,唐雎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受地予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由此可看出:秦王蛮不讲理,以势压人的丑恶嘴脸和唐维坚持正义、维护尊严、忠于君主的形象。第三处仍是秦王与唐雎的对白,当秦王怫然大怒时,企图以“天子之怒”的淫威来征服唐雄,而唐雎毫不示弱,以“布衣之怒”拼死一搏,这样,把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与唐雎激越慷慨、不畏强暴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三,通过人物对话描写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开端秦王以希望的语气提出“安陵君其许寡人”,当对方不同意时,秦王便指责一安陵君不听寡人”“逆寡人”“轻寡人”,这时矛盾更加激化,更加深了安陵的危机。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乃至发展到唐雎以‘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挥剑而起”,使矛盾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
六、拓展思考。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分)
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苏教版全册语文教材有个同题的开篇文, 那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内容包涵了语文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甚至语文学习的品质。这些“习惯”, 任何一个都没法凭着一朝一夕的教育就能速成的, 它们也不是互为独立的个体, 培养过程中总是密切相连的。预习, 作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6) 》的要求, 在小学三年级就被作为训练重点。然而我们却忽视了将预习要求作深化、忽视了使预习习惯内化。
六年级学生完成预习应该做到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读熟读通课文、读书做记号、写读后感悟、质疑问难、根据学习需要搜集相关资料辅助学习等。然而, 预习现状是:学生主动性差, 对于在预习中要完成哪些任务更是混沌不清。可以说, 学生在预习方面的习惯是个空白, 甚至和低年级预习的要求也几乎雷同, 我们没有根据学段的提升而提高预习要求, 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了一个障碍。
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养成, 也帮学生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储备添砖加瓦, 我们必须寻找合适的途径, 有效训练, 实现自主学习品质的内化———预习, 正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每个年级都应当有不同的预习要求, 它们应当适合学生年龄特点, 能够激发学生乐学好学, 更可以融合多层面的能力训练, 比如搜集、选择、整理、质疑、拓展等。“预习”, 成了首抓, 而且必须抓、要抓好!
二、为学生量身定做的预习要求
“今天作业是预习第×课!”我们几乎习惯了这样布置任务, 无论是哪个年级。我们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能力差别, 甚至环境因素。预习是一种自学, 应当是个性化的, 完全不同于课堂学习。为六年级学生“量身定做”一份预习要求, 内容需实, 形式求新。
预习我作主
适当预习, 可让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也能帮你提高课堂上的听课效率。三类预习要求任你选择, 请为自己的学习作主!请当学习的小主人!
一类要求:熟读课文,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文中词语。抄写生字新词三遍, 并能给生字扩词。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二类要求:熟读课文,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文中词语。生字可以不抄三遍, 但要保证不出现错误。可采取默写的方法来检验自己。摘抄文中的优美句段1~2处, 并有感情地朗读, 直至能诵读。思考练习, 提出问题, 然后试着做一做, 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解答,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查阅课文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或主人公的生平事迹;或与课文有关的文字、图片、声像资料。
三类要求:熟读课文,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文中词语。生字可以不抄三遍, 但要保证不出现错误。可采取默写的方法来检验自己。摘抄文中的优美句段1~2处, 并有感情地朗读, 直至能诵读。思考练习, 提出问题, 然后试着做一做, 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解答,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查阅课文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或主人公的生平事迹;或与课文有关的文字、图片、声像资料。对于文章中印象深刻的地方或使你感动的地方, 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感悟。根据课文的结构仿写一段或写一段自己读了文章的感受。 (150~200字)
这份预习要求布置给学生的时候, 深受学生喜爱。首先, 它任务明确。预习任务分层分级, 有简单容易的, 也有一定难度富有挑战性的。其次, 个性突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 要求因人而异, 个性呈现及鲜明。当然, 它不是一份只满足学生兴趣的预习要求, 它对学生理解思考、收集整理、积累运用等能力提高都给予了训练空间。
三、目标明确的评价实施方案
为学生拟定了这份内容形式都较合适的预习要求, 还应有一套评价实施方案, 因为不坚持做不会有效, 不具体指导则是空的, 不及时评价反馈则无法保证效果, 更别说养成好习惯了。
1. 类目选择民主化。
预习要求分三个难度, 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自选类目, 这样做照顾到了班中不同等次的学生。学生根据要求自选, 在实施一个阶段后, 有部分学生上升了一档要求, 挑战自己。从选择到变动, 学生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与能力在做。“自己做主”来学习, 这是贴近学生的有效做法。乐学, 是我达成训练目的保障。
2. 训练过程严格化。
曾和学生约法三章:类目自选, 难易自定, 但任务完成必须毫不含糊。我要求学生按照老师教学进度把握预习时间, 还要求学生按照所选要求逐条完成预习任务, 每课必做预习笔记。我做到每课必查, 并且及时点评、及时交流, 以此加强督促管理。习惯养成需要一个过程, 对于六年级学生, 严格检查是必要的。
3. 指导形式多样化。
在各个类目的预习要求中, 都十分明确学生需要完成的听说读写等各项任务, 要求是固定的, 但是每一课的预习笔记是不同的。在学生自主安排时间预习的基础上, 我再作针对性指导。如结合具体课文补充或变动一些预习要求。遇到散文类文章, 要求学生品读赏析;遇到叙事类文章则学着评价人物……如单独辅导, 帮助学生解决一两个预习难题;或者提供学生收集资料的渠道, 联系电脑房, 安排学生上网浏览, 到图书馆开架借书……在形式丰富的指导中, 我做到多为学生想, 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解决学生的困难, 保证预习质量。
4. 巧妙评价趣味化。
抽查预习笔记时, 我对满意的预习给予简单评语, 或者画些肯定性的标记。小组互评也是一种巧妙招术, 在组织学生分小组相互评比中还能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 上进心理。
巧妙评价还应利用课堂。比如字词的掌握, 在新授课开始时通过默写进行, 或直接完成补充习题上的基础题。在新鲜变换的检查方式中, 逐步提高预习质量的要求, 学生很容易接受。有时还能针对学生的预习笔记, 有意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直接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只要花心思, 我们总能在课里课外巧妙地激励学生深化预习, 让学生在有效的检查反馈中增强意识、提高能力。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
陈锡银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二、根据提示写词语。(15分)
1.像“悬梁刺股”这样表示勤学的成语有:、、。
2.读“古人学问无遗力”,我想到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
3.仿照“无影无踪”的构词方式,写3个这样的成语:
、、。
4.在课堂上,我们了解到好多新词儿,如:炒股、曝光、地球村、、、、。
5.按示例,写出能与下列词语搭配的词语。
例:开阔:视野、眼界
探求:、发现:、
三、按要求写句子。(12分)
1.小时候我不爱读书,老师用关于读书的名言开导我:“,。”后来,我对读书有了兴趣,最爱读科技小制作的课外书,但很少动手做,老师用陆游的一句诗告诫我:“,”(4分)
2.写一个关于读书的句子,用上“不要……而要……”。(2分)
3.你一定积累了好多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请写一句。 (2分)
4.请你以“书”为内容,写一句打比方的句子。(2分)
5. 将下面的句子改成反问句。(2分)
国际奥委会2007年9月14日正式宣布有7座城市申办2016年奥运会。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7分)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选自代诗人写的《》,诗人想告诉我们的道理。(3分)
2.《冬夜读书示子聿》说明知识和实践的关系的诗句是:,。这首诗的作者是,你知道的他的诗作还有《》等。(3分)
3.《学与问》中哥白尼的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沈括的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2分)
4.《大自然的文字》的作者采用“”的写法,先介绍了,然后分别介绍了、、、这4种大自然的文字,最后再总结。它告诉我们,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必须。(6分)
5.我最喜欢第七单元的《》一课,因为。(3分)
五、细心解读下面的漫画,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请简要写一写。(4分)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4分)
读书是美容
美容作为弥补自然缺憾的一种方式,成为当今的一大时尚。作为一个注重打扮的人,我想介绍的是另一种美容之法——读书。
读书能增补感知的不足,使人跨越时空的长河,与古今中外的哲人、智者倾心交流,知无穷,去浮躁。读书,使弱者获得信心和勇气;读书,使悍夫收敛粗蛮,弃粗俗趋向儒雅;读书,使男子更潇洒,为女子添风韵。小长工高玉宝,靠着书籍的滋润,写出了一代人的生活经历,圆了同代人不敢奢求的梦想。蔡文姬、李清照,虽无西施之貌,却留下了千古美文,字字句句,感动后世。
知识可以弥补身体上的缺陷,矮个的鲁迅、残腿的张海迪都在文学的天空中找准了人生的坐标,写就了( )的篇章。知识使人从落魄的境遇中解脱,苏东坡面对荒蛮的流放之地,唱出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
当人间的繁华与我擦肩而过,当权势的倾轧在世间上演,知识使人挣脱了世俗的困惑。宽容的心,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放松得不能再放松。我曾在山区工作过几年,面对物质生活的简朴和单调,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 )伴我度过了那段的时光,让我咀嚼出岁月的恬淡。那时候,用悠然忘我和超凡脱俗来形容也不算夸张。多年以后,当我厌倦于案牍、为俗事而伤神时,我才恍然记起那段平凡的岁月,因为它是那么()。
1.将下面的词语分别填在文中的括号里。(2分)
(鸿篇巨制 令人神往 激越词章 感人至深)
2.从品词语、悟感情的角度在第二自然段加上两处批注,用“”在文中画出批注的句子,并用“(1)、(2)”标出,再把批注内容写下来。(4分)
批注(1):
批注(2):
3.理解句子。(2分)
(1)“我才恍然记起那段平凡的岁月”这句话中“平凡的岁月”是指。
(2)“……伴我度过了那段的时光,让我咀嚼出平凡的恬淡。”这句话的意思是。
4.作者说“读书是美容”的原因有:(4分)
(1);(2);
(3);(4)。
5.读了这篇文章你自然会想到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如:。在勉励人勤奋读书方面,你的“名言”是:。(2分)
七、习作天地。(30分)
书是什么?有人说书是明灯;有人说书是阶梯;有人说书是良药……是呀,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书本身。你最喜欢读的是哪本书?为什么喜欢读这本书?请以“向你推荐一本书”为题,写一篇不少500字的文章。
《三年级(上)第七、八单元学习能力自测》参考答案:
一、药品班长打扮想念疼痛应该兄弟单独
二、yūnshì tiáo wòmóuchónɡkònɡxiànɡ
三、学海有路老幼滂沱不倦心意一生百尺一步
四、1.严格严重严肃
2.略
3.晴清清蜻情请青青
4.略
五、地毯被弄脏了为打翻墨水心疼六、略
七、1.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修行在个人
2.珍惜 忘记
3.欢度节日家乡的亲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八、(一)1. :“,!!!”
2.年轻人脸色苍白
3.略
4.坚强的意志
(二)1.一件棉衣
2.C C
3.寒冷 崭新 昂贵 困难4.略
九、略
《四年级(上)第七单元学习能力自测》参考答案:
一、(一)弥漫凝结缭绕缀满揣摩奥妙歌颂声律
(二)竞抑挫腾畜欣欣泰姿禁谐卷益(造句略)
(三)激动顽强激励希望坚强期望
(四)1.略2.(1)大地沐春晖(2)梅开春烂漫(3)依然十里杏花红
(4)东风送和煦千株红艳最芬芳(5)略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诗句略)
4.(1)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2)夜幕渐渐摄氏飘荡笼罩 长堤淹没模糊蒸腾慢慢
轻轻一层又一层
(3)忽如一夜春风来
(4)增添欢乐祥和浏览漫游万紫千红
二、1.“!。,?”
2. míng jìn zhú chái
3.那好吧,我再牺牲一个兄弟,把幸福和光明输送给您。
4.蜡烛流下的是愧疚的泪、感激的泪,是火柴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它。
5.略
三、略
四、略
《五年级(上)第七单元学习能力自测》参考答案:
一、理睬羞惭耽误晶莹明媚
暂时友谊莲蓬白昼暮春
二、jièhuánzàiwēng
三、1.措措:安排。绝绝:断。
炙炙:烤熟的肉。济济:救济。
2.(1)仰望远眺凝视(2)谈话议论演讲
3.略
四、略
五、1.(3)
2.(1)√(2)√(3)×(4)×
(5)√(6)√(7)√(8)×
六、略
七、1.颂安按壮
2.嘱咐照料
3.缓慢怀疑
4.略5.略
八、略
《六年级(上)第七单元学习能力自测》参考答案:
一、鉴别徘徊沈括预兆水渠耸立翱翔辅助
二、1.凿壁借光囊萤映雪闻鸡起舞
2.不遗余力
3.略
4.倒计时一头雾水豆腐渣工程多媒体
5.奥秘 答案问题 目标
三、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读书时,你千万不要三心二意,而要一心一意,否则将会一无所获。
3.略
4.略
5.难道国际奥委会2007年9月14日没有正式宣布有7座城市申办2016年奥运会吗?
四、略
五、略
六、1.感人至深激越词章鸿篇巨制令人神往
2.略3.略
4.(1)增补感知不足;(2)弥补身体缺陷;
(3)挣脱世俗困惑;(4)生活变得充实富有。
5.略
七、略
《智慧地图(十九)》参考答案:
【六年级上语文的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教案09-17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教案09-30
小学语文:习作五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07-03
六年级上语文教材分析06-02
六年级上语文复习计划07-03
六年级语文上词语表10-09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06-10
小学六年级语文《可爱的地球》教案11-23
六年级语文上教学计划12-12
六年级语文上北师大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