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集阅读题

2025-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季羡林散文集阅读题

季羡林散文集阅读题 篇1

书目:《季羡林散文选集》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一、填空:

⒈季羡林,当代著名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 ______________ ”。他的散文,_________而不失_________,_________而不失_________。⒉季羡林在《读书 治学 写作》一书中集中道出了学人的人生三维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春归燕园》中季羡林引用了_______国浪漫诗人_________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春天还会来临的思想。⒋季羡林的散文集《___________》获1998年全国新闻一等奖。

⒌季羡林认为,文学艺术的精髓在于________,他的散文是他的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他的散文最重要的特点是从描写“____________”出发。

⒍季羡林在《__________》文中提及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年,但在黎明前从未到天安门广场上看过清洁工人劳动的场景。

⒎季羡林是一位坚定而忠诚的爱国者,2004年3月,93岁的季美林通过《人民日报》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⒏因为季羡林是个外面冰冷而内心极热的人,所以友人送他一个绰号:___________ 《三个小女孩》

⒐季羡林在《黄昏》一文中引用李商隐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黄昏不能久留。

⒑季羡林在《佛教圣迹巡礼》中提到中国唐代商僧玄奘九死一生到印度,回国后完成的名著《___________》,给当时的印度留下极其着实的记载。

二、选择题:

⒈季羡林是哪省人?()

(1)山东(2)山西(3)南京(4)北京

⒉季羡林散文中提到的“Wala”是什么?《Wala》()(1)一条狗(2)一个人(3)一只猫(4)一只鹦鹉

⒊季羡林作品《春满香园》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1)上海(2)南京(3)北京(4)山东

⒋季羡林作品《难忘的一家人》中普拉萨德是哪里人?()(1)东京(2)哥廷根(3)巴基斯坦(4)印度

⒌季羡林作品《枸杞树》一文中写提的是哪儿的枸杞树?()(1)山东(2)上海(3)南京(4)北平

⒍下面哪篇文章不是季羡林的作品:()(1)《春满香园》(2)《春归燕园》(3)《故乡》(4)《火车上观日出》 ⒎季羡林作品《春城忆广田》中的春城指的是:()(1)云南(2)昆明(3)广州(4)桂林

⒏季羡林在《西谛先生》中提及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谁的诗句?()(1)杜甫(2)陆游(3)李白(4)王安石

⒐季羡林在《那提心吊胆的一年》中提及教员休息常互问“你拿到了没有?”指的是什么?

()

(1)聘书(2)工资(3)课表(4)大字报 ⒑季羡林在《梦萦水木清华》中用八个字概括了当时清华的校风,“清新,活泼,民主,向上”,新生入学要过的第一关正是清华校风“清新 活泼”的体现,这一关是什么?()(1)“拖尸”(2)“入水”(3)“撞墙”(4)“军训”

三、判断题:

⒈《忆章用》一文中,章用是季羡林的好朋友,也叫俊之。《忆章用》()⒉季羡林在哥廷根生活了十年,所以认为那里是自己的第二故乡。《重返哥廷根》()⒊在火车上观日出,季羡林的感受是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有变。《火车上观日出》()⒋季羡林在《年》一文中没有写过年时的情景。《年》()⒌季羡林特别爱黎明前的北京,主要原因是在黎明前没有哪里会找他开会,自己可以静下心拿起笔“文思”。《黎明前北京》普学网()

⒍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季羡林童年生活的写照,他小时连电影也没看过。《我的童年》

()

⒎季羡林觉得绿是庐山的精神,是庐山的灵魂,没有绿就没有庐山。《登庐山》()⒏季羡林认为代沟标志着变化,标志着进步,标志着人类前进,因此他赞美代沟。《赞代沟》

()

⒐季羡林散文结构追求的是起头与结尾是文章的关键部位,文章起头就必须立刻把读者的注意力牢牢捉住,让他非读下去不可。()

⒑季羡林是佛学家,研究佛教,但从来不相信什么生死轮回,再世转生。()

《季羡林散文选集》阅读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⒈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学界泰斗;质朴;典雅;率真;睿智 ⒉读书,治学,写作。

⒊英国、雪莱、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⒋《清塘荷韵》 ⒌真实、身边琐事 ⒍《黎明前北京》

⒎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⒏铁皮暖瓶。

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⒑《大唐西域记》

二、选择题:

⒈(1)⒉(2)⒊(3)⒋(4)⒌(4)⒍(3)⒎(2)⒏(1)⒐(1)⒑(1)

三、判断题:

⒈√ ⒉√ ⒊√ ⒋√ ⒌√ ⒍√ ⒎√ ⒏√ ⒐√ ⒑√

季羡林散文集阅读题 篇2

这时, 在空旷的原野上, 却矗立着一棵寂寞的老树。

…………

23.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24.本文中题目是“寂寞的老树”, 第 (6) 段又说“老树其实也并不寂寞”,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25.本文主要写老树, 第 (5) 段为什么还写了其他的树?

2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树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这是2013年龙东五市 (双鸭山市、佳木斯市、鹤岗市、伊春市、七台河市) 的中考语文试题最后一个阅读文段《寂寞的老树》的开头, 读后让人眼前不由得清亮起来。这篇状物散文精美短小, 在学生自我品格的形成方面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文后从语言品味、内容主题探究、写法探讨、形象概括角度设置了四道题, 题型设置有梯度, 24题和26题是压轴的难题, 需要对文章有深刻的理解并能高度地概括才能回答准确。

那么, 这些问题该如何回答呢?作为一线教师, 我非常清楚, 这是学生失分最多的阅读题。原因首先是大多初中孩子感觉对这类状物、写景和哲理的散文读不进去, 就算读了, 也如雾里看花, 见字不见内容, 更难领会其中蕴涵的深刻主题, 如《寂寞的老树》所隐含的深刻的寂寞是无人理解老树坚守自己信念的孤独。然而, 这类散文又往往很受出题者青睐, 这类文章比较磨脑子, 需要肯读方能读透, 适合深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文素养。

翻阅2011年至2013年40个地市的中考语文试题, 有10余个选择了状物写景或者哲理性散文作为压轴的阅读题。如, 2011年大庆市的《牡丹的拒绝》, 2012年天津市的《清秋书简》、杭州市的《像蒲公英一样生存》、扬州市的《扬州的夏日》、陕西省的《游司马祠》、德州市的《高山流水》, 2013年龙东五市的《寂寞的老树》, 等等。

那么是不是因这些文章的文体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思维限制, 他们就一定理解不到位呢?也不是。这类散文设题的角度比较固定:一般从大意理解、主题探究、语言品味、关键语句含义理解、写法探讨、作品感受、诗意表达几个角度设题, 学生在考前经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 一般都能掌握其答题的思路与技巧, 但是并非掌握了答题技巧就能完美地回答, 因为技巧是死的, 文章是活的。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与应试中有着深刻的体会, 再周全的答题技巧也代替不了读者对文本本身的理解, 所以超越技巧之上的东西就是学生要读进去。读进文章, 文章的内容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学生才能和文本产生共鸣, 和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互动与交流, 在此基础之上答题技巧才能发挥其效力。

为什么, 这类文章学生读不进去呢?这恐怕要反观我们的常规阅读教学了。我们的阅读课, 有些时候是有口无心的读文章, 走马观花的看文章, 浮光掠影的分析文章, 学生当然养成不了深入阅读文章的习惯, 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 紧张的心态下, 想把文章读进去, 那就难了。

所以联系中考, 反观我们的阅读教学, 尤其是散文阅读教学, 我们首要做到的是, 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使学生能沉浸到文本中, 沉浸到对文本的解读中, 循序渐进的养成深入阅读的习惯, 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散文教学如何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两个字:读与品。

一、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 这是指,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读是学生走进文本、沉浸文本的前提。散文教学必须读字为先, 朗读是散文教学的生命,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诵读:听读、赛读、示范读、配乐读, 等等, 反复的诵读有助于学生把握语气语调, 感受文章的意境、韵味、情感, 以达到能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往往能在充分的朗读中受到感染, 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1.读中可以展开想象。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描绘:“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只见一片淡紫色, 像一条瀑布, 从空中垂下, 不见其发端, 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 仿佛在流动, 在欢笑, 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 泛着点点银光, 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 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朗读这一段时, 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在头脑中展现出藤萝花活泼泼绽放的画面, 学生在此时能从内心感受到藤萝旺盛的生命力, 从而为理解下文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做好铺垫。

2.读中要抒发情感。

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 有个片段我印象深刻。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其他学生评价:

学生读《山中访友》第五段。

生:读得有点平淡。“你好”应该读得很热情。因为我到山中探访好朋友, 遇到了好朋友, 当然要热情地和好朋友打招呼了。 (生热情地朗读, 学生鼓掌。)

生:“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语调要上扬。

生:“清凉的山泉”“汩汩的溪流”, 这些在作者心里都是好朋友, 见到他们多高兴啊, 要读出喜悦。

生:读的时候要显得亲切点, 要读得热情洋溢, 高点声音去读。

于是个人读, 小组读, 分角色读, 诵读声此起彼伏。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着作者抒发的情感。

二、品

朗读是散文教学的基础, 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之上, 还要调动自身的眼、耳、心、意, 对蕴涵在散文背后的情、意、境, 进行品味, 才能深入触摸文本, 沉入美妙课堂, 扣动学生心弦, 使学生的个体生命进入作品生命, 达到情与意的交融, 意与思的汇合。那么品什么?

1.品用词之美。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写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园子里, 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学生可以品味“偷偷的”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 那么不经意间, 她就钻出来了, 让人多么惊喜;“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小草刚出来时的质地和颜色。还可以品析动词所折射出作者的心理与情感, 如《背影》中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攀、缩、倾”值得仔细玩味, 从中体会微胖的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 体会父子间的深情。

2.品修辞之妙。

《匆匆》一文中这样来描写时间:“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引导学生品味这句话, 把“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把“时间”比作“大海”, 从而表现时间匆匆流逝, 无声无息, 作者无可奈何的情感。“你聪明的, 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从前后呼应的反问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不甘心碌碌无为, 要珍惜时间, 发奋图强的心声。

3.品写法之精。

《桃花心木》一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就是在反复品读与分析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以物喻人的写法, 即文章借种树要使树在不确定中汲水生长, 才能扎根, 长成百年大树, 来说明人只有经得起生活中不可预料的坎坷、磨难的考验, 才能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有作为的人。以及“托物言志”“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借物抒情”等散文常用的写法, 在品读散文时, 都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4.品语句含义。

这也是散文教学的难点。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 “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 使居里夫人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的发现同时, 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这句话如何理解?理解这句话, 需要对课文内容有全面而深入的把握, 联系上下文才能明白,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居里夫人在发现镭的过程中, 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在于外表与名利, 而在于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为人类做贡献。”理解了这个句子, 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落实了“读”与“品”, 学生对散文便有了深切的意会, 但是意会了还需要言传, 否则就变成了茶壶煮饺子, 肚子里有东西倒不出来了。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沉浸于文本的同时, 也要引导学生能“走出”文本, 把心中的阅读体验与感悟, 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最终达到对话交流的目的。如品读《匆匆》所用修辞时, 可以让学生模仿“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续写排比句。品读结束, 可以为学生开列一份有关时间的文章, 打开学生的视野, 同时让学生以时间为话题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总之, 在品读同时, 在训练学生表达上也要下足功夫。

从“诵读———品味———表达”三个角度进行散文教学, 才能体会散文曲径通幽之美, 我们的阅读课堂才能有营养有韵味, 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才能为提升学生人格助力, 那么, 应对中考散文阅读的考查, 便能游刃有余了。

散文阅读题实战训练 篇3

一、把握整体内容,从分析记叙的“六要素”人手,重点放在事情上。

二、分析文章结构,先从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变、人物的行踪、事情的主次、作者感情的转变等方面切入,寻找文章线索,再结合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来思考,方可把握全文的思路和结构。

三、概括文章中心,或从标题着手挖掘,或从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子中探寻,因为散文写作有“卒章显志”一法。当然,文中其他地方的议论抒情句也是不能随便放过的。

四、分析字词的语境含义,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原则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阐释。

五、分析表達方式的作用,要结合中心思想、人物情感、写作特点三个方面来分析。

六、对于欣赏题,分析一要语言简洁,二要内容多而全(在没有文字量限制的情况下),三要有层次感,四要联系现实生活,适当运用时代语言。

[实战训练]

表达

那天,我和父亲在电话里断断续续聊了一个多小时:要不是母亲不在家,我想我们是没有机会这么聊天的。从小到大,我与父亲的交流多半是用眼神和肢体动作来暗示的。父亲接到电话时,我有些诧异,因为父亲明显有些紧张,然后池说,你母亲不在家。我知道父亲的意思:每一次都是母亲先接上电话;就算是父亲接的,也会马上把话筒递给母亲。

我十五岁就离开家在外求学。父亲为了我的学费也一直在外打工,每一次回家,都难得见到父亲的身影。偶尔有几次碰见,父亲也很少跟我说话,只是提醒我早点休息。见我看书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父亲会把我抱起来放到床上,盖好被子。到夜里小解时还会帮我掖掖被子。当然,这些都是母亲后来告诉我的,父亲从未提及。

上初中时,我拒绝父亲到我的学校。别人的父亲都是开着小轿车到学校送菜送衣,而父亲只能在我看不见的土地里刨食,挣那点可怜的辛苦钱。有一次,父亲冒着雨给我送来了被子,父亲不认识路,只好一直打听到上课的教室。我生气地从父亲手里夺过雨衣包好的棉被,逃也似地跑了。我没有去想身后的父亲是怎样的表情,在众目睽睽下,他又是怎样一步步地在雨中走出学校的。

电话里,父亲的言语带着些歉疚和无奈,父亲说这些年你受苦了,从小就没有像其他的孩子一样被宠过疼过。我说,爸,年轻人吃点苦未必不是好事,起码学会了独立。父亲又无语了。父亲永远是这样,从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就算是对自己的儿子,他也只能把爱深深地埋在心里,然后静静地看着我一点点消失在他的视线之外。

1在文中用横线标出与“表达”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2自古以来,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读了这篇文章后,请你概括出父亲对“我”关爱的几件事(每件事不超过10个字)。

3结合上下文,请探究一下“我”之所以“拒绝父亲到我的学校”的原因是什么(限20字内)。

4“我生气地从父亲手里夺过用雨衣包好的棉被,逃也似地跑了”一句中的“夺过”用得好,试问好在哪里?

5结合语境想一想,如果你当时是“冒雨送被”的父亲,面对儿子的一举一动,你会怎么想?请写出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字(不超过30字)。

6比较:《表达》与朱自清的《背影》这两篇文章中的“父亲”,你喜欢哪一个“父亲”呢?请说出至少一条理由。

[参考答案]

世界文明散文阅读题 篇4

我常常想:世界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错综万端。它是从古到今,全人类共同缔(dì)造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贡献也许有多有少,但是,谁也离不开其他地方人们的支援和帮助。谁也不可能一柱擎天,谁也不该妄自尊大。

世界文明的形成,有点像是海洋。许多小涧小溪汇合而成江河;许多江海汇合而纳入大海。世界文明的形成,也很像一片树叶的叶脉,许多微小的脉丝纳入支脉,许多支脉纳入主脉。“一滴水可以照见太阳的光辉”,一幅地图上江河的风貌,一片树叶上叶脉的状态,也昭示了这个虽复杂,也简单的道理。

古代世界有五大文明:尼罗河文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和黄河岸边的中国文明,还有古代美洲的印加文明。试想一想,今天世界任何地方的居民,有哪一处不拜受这些古代文明的厚赐!印加帝国( )已经灭亡了,( )它的石雕和美洲金字塔,直到今天还足令世人震惊。( )没有印加文明,世界各地的居民今天( )没有玉米、番薯、马铃署、火鸡、辣椒、巧克力可吃,没有橡胶、金鸡纳霜等东西可用了。其他几大古代文明影响之深就更不待说了。英国的李约瑟花了大半生的精力研究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其实,对世界上任何国家,一经研究下去,它们的贡献也都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张清单。

今天,世界的航海、航空、电子、医学、生物、化学、物理、宇宙飞行等等科学,都已达到很高的境界,但你能说哪一门科学技术只是某一国人的贡献吗?不能!它们的形成源远流长,都是各地人们智慧的汇合和结晶。有时,一件小小的事情,例如从来未曾被人发现其卵子,但是却能繁衍后代的“鳗鲡”之谜,它的解答,就经历了许多世纪,好些国家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当前世界上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收藏了各国学者专家的作品;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公司,陈列着世界各洲各国的物产。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世界文明是四面八方人们的共同创造。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吧!它将使智慧和智慧碰击,从而迸发出更加绚丽的文明火花。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吧!它将可以医治许多人的`自卑感、自大狂妄、狭隘民族主义、沙文主义,这类东西,如果本着历史眼光看来,不过是人类从半蒙昧时代遗留下来的短视之见罢了。

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吧!扬弃吸收、使为我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消除本可消除的误解,增强理应增强的友谊。文明在号召人们,互相支持比互相仇视好,握握手,比吐唾沫、瞪眼睛好。

让我们为国际文化交流唱一阕赞歌,发出高亢的声音,怀着深厚的感情。让它响遏行云,腾插天下。

1.哪一组关联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 ]

A.虽然 但是 既然 就

B.尽管 然而 如果 就

C.如果 那么 如果 就

D.因为 所以 如果 就

2.文中加横线的“它”指代的是[ ]

A.一件小小的事情

B.发现其卵子

C.“鳗鲡”之谜

D.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3.下面四句,哪一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

A.世界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错综万端。

B.世界文明的形成,有点像海洋。

C.世界文明,是四面八方人们的共同创造。

D.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

4.下边两句话:从论证的角度看,各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1)世界文明的形成,有点像是海洋,许多小涧小溪汇合而成江河;许多江河汇合而成大海。

(2)当前世界上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收藏了各国学者专家的作品;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公司,陈列着世界各洲各国的物产。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世界文明是四面八方人们的共同创造。

答:(1)_________ (2)_______

5.下边哪一个题目作本文的标题最恰当[ ]

A.国际文化交流赞歌

B.世界文明赞

C.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

D.世界文明

参考答案:

1.B

2.C

3.D

4.(1)比喻论证;(2)举例论证

朱自清散文《春》阅读题 篇5

(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所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划分层次,并说说两层分别画了两副什么图画,第一层和第二层写法有什么不同

(1)春雨图(2)雨中景

不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2.这段描绘了春雨图,这副画着力表现了什么特征

答:雨的密(像牛牦),细(像细丝),亮(像花针),雨势小(薄烟)

3、这段文字中(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是直接描写。

(树叶子)、(小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工作的农夫)是间接描写,这是从春雨润物和人们的活动两方面着笔的,赞美了春雨在默默无声中带给大地以无限的恩泽。

1.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是细,但也有不同点,请说说他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花针指雨很闪而轻盈,细丝指密细而连绵,牛毛指多。

2.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 答:树与草是有区别的,绿的程度也不一样。

3.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 答:写出了雨的闪烁,轻盈,细密,连绵。

4.“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答:用了拟人,表达出春雨当中安静,和平的气象。在描绘春天的景物时先总写春天来临,万物苏醒的情态,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春天朗润、(艳丽)、(生机勃勃)的轮廓,最后,用三个比喻提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赞美春天,深化题旨。

(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大小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你认为以上四个自然段先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第一段不能,二三四能。因为春草是最先报春的。

2.“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用了联想胡手法,由春花的甜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

3.“春”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动态美与静态美”“自然美与人物美”的和谐对立统一上。请你在文中任选一段,来谈谈文章是如何将“动态美与静态美”或“自然美与人物没”相结合的?

答:第四段,雨细密的特点是自然美,人在雨中活动是人物美。

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运用联想的写法有什么含义?

答:突出花香,用联想的手法来写景,从作者的联想可以表现现在的春天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看着桃树、杏树所产生的的美好想象,自然地引出下文对桃、杏的描写,从而更深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

一、《春》 阅读第6自然段:

1、这段文字描绘的是 图,作者抓住了 的、的特点。从 写到人,由近写到。

2、文中“密密地斜织着”的“斜”字,不仅在写,是承上句像 的比喻而来,准确地表现了春雨的动态。

3.文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喻体分别侧重描绘了春雨___、__、的特点。

春雨 春雨 细密 轻盈 物 远2.春雨 花针 3.细且多 细且亮 细且长(柔)

4、仔细阅读课文,抓住感情线索,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思路是、、。绘春部分写了几副图画。盼春、绘春、赞春;五幅

5、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钻”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偷偷地”“钻”把小草拟人化了,“偷偷地”写出了小草不经意间生长的状态,而且“钻”字还透露出小草的顽强的生命力。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如果把“闹”换成“叫”,有什么不好? “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这一句先说春风“像母亲的手”,是比喻;又顺着说它能“抚摸”,是拟人。这个句子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使用,写出了春风怎样的特点? 把春风写得像人一样,突出了它的温暖和柔情。

6、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写出了春天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写出了春天的。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写出了春天的。

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不能颠倒。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突出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春》阅读答案

1.第三自然段中那些词突出了春草的怎样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软绵绵,又嫩又绿,生机勃勃

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对春天的盼望实现后的激动心情,对眼前生机勃 勃景象的到来的欢喜之情

2.作者写春花是从那些角度进行观察描写的?突出了春花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种类,数量,颜色,香味

突出了春花的种类、数量繁多,颜色各异,香气袭人 3.作者写春花花色艳、品种多,可用成语

来概括。五花八门

5.文中写春花是

描写,写蜜蜂是

描写。正面、侧面 6.文中的“你”指()。“我”指()。你:一种花;我:另一种花 7.文中第五自然段的动词有哪些?

抚摸着,翻,混着,酝酿,安,卖弄,唱出,应和着,响

8.请分别写出描绘春花、春草、春风、春雨的诗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二月春风似剪刀

草:草色遥看近却无;浅草才能没马蹄

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沾衣欲湿杏花雨

花:乱花渐欲迷人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雪: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朱自清《春》阅读答案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段答案。题目为:

1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春天里繁花盛开,生机勃勃的景象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与那两句话相照应?

答:“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这句话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答:拟人,比喻

问题1.第(1).(3)句中的“满”词性分别是(C)和(C).A.动词

B.形容词

C.副词

D.介词

问题2.文段对春花进行多角度描绘,试分别指出下列各句所写的角度.1.第(2)句__形_ 2.第(3)句__色_______3.第(4)句味觉和联想__动作___4.第(5)句___形

1.第三段虽然写春草,但写了人的动作行为,目的是什么? 答:突出了春草的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悦

2.第四段写春花,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虚写的句子是:

答: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此句联想到一个成语是?

春意浓浓(融融)

朱自清的作品《春》中,“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中的“笼”字用得很好,试说明理由。

季羡林散文集阅读题 篇6

1、人称表达类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修辞方法类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

比喻 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夸张 表达感情更强烈 拟人 表达亲切,有情趣 对偶 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 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反复 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设问 突出强调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3、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下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叙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行文段落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下表:

开头段 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 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如前例答为:①照应开头,呼应前文;②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

5、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象征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渲染 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以小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6、物象类(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

结构: 开头结尾的谋划 详略主次的安排

行文线索的贯穿

过渡照应的勾连

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季羡林散文集阅读题 篇7

近年来, 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选择已基本锁定在散文与小说。科学的说, 应该还涉及诗歌与戏剧文学。当然, 诗歌已经以古代诗歌作为考点, 但现当代诗歌与戏剧文学尚未列入考查范围。课程标准强调多文本的学习, 那么, 我们相信一定时期内, 会将现当代诗歌与戏剧文学也纳入进来。现仅就散文与小说两类文本, 谈谈其解读规律, 并对其命题的理想境界, 提出自己的看法, 以期对广大师生应考有所裨益。

一、高考散文解读

据统计, 在整个中学教材中, 散文的课数与篇数分别占全套书的37.8%和34.15%。其中, 初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有6册36单元 (每册6单元) , 共169课207篇文章, 散文的课数与篇数分别占全套书的40.2%和36.7%;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订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 必修教材有5册20单元 (每册4单元) , 共65课79篇文章, 散文的课数与篇数分别占全套书的35.4%和31.6%。

散文在教材中的比重, 折射出其在高考中的重要性, 自然, 我们必须洞穿其解读的基本内容并破解其命题的天机, 方可在答题时以不变应万变。

1.散文解读的基本内容

解读散文时, 离不开十二个字:品性情, 理结构, 析手法, 赏语言。

(1) 品性情

情感表达是散文的生命与灵魂。散文重在表现作者内心世界喜怒哀乐的心境。品味作者性情, 是散文阅读解题的重要环节。

(2) 理结构

巧妙的结构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散文立意深, 多见识, 有真情, 有趣味。梳理文章的结构是散文解读的重要内容。散文的外部结构包括句子、自然段和部分三方面。对散文结构的分析必须看各自然段的关系, 剖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探讨其如何完整、严谨和自然。

(3) 析手法

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炼与浓缩, 散文是一种见微知著的艺术。散文的艺术形式往往具有典型意义, 以小见大。必须关注选材琐碎的散文的常见写作手法。

(4) 赏语言

优美的语言是优秀散文的立足点, 因此, 阅读散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分析散文的语言。散文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 自由灵活。优美的散文, 更是富于哲理与诗情画意。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风格。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将会对散文的内容体味更加深刻。

2.解读散文的基本方法

A.基本方法

a.提纲挈领法———顺藤摸瓜, 理清思路

“形散神聚”是散文突出的特点, 抓住文章的纲也就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从而顺藤摸瓜, 完成对文章情感以及语言特色等的体味。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写作顺序是分析散文的重点。

分析时, 应理清线索, 把握作者组织材料的依据;剖析散文结构, 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顺序, 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分析散文的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分析段内的表达方式;其次根据句意归纳, 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 将几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 根据聚集集联程度, 从意义疏松处断开;再次,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模式, 根据题目文体, 分析散文结构, 应看清题目, 辨明文体, 了解其文体结构。

b.文眼突破法———批文入眼, 把握主旨

抓住散文中重点词句或段落, 以此作为阅读突破点, 层层深入, 条分缕析。文眼是透露文章感情、思想或者写作主旨的词语或句子, 它是一些特别精练警策的词句, 即散文主题的凝聚点。找到文眼就能够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文眼突破主要从以下途径入手:

分析文段的中心句。根据文段的中心句, 明确文段的意思, 根据对中心句的关联, 判断把握文章的思路。文段的中心句往往在开头作段首概括, 或在文段的结尾作段末归纳。

分析标志性的语句。利用一些标志性词语加快对文章的理解。如:既、又、并且、第一、一方面、原因之一、进一步说、总之、因此、所以等, 这些语言标志对分析句群, 把握段意, 明确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极有帮助。

c.咬文嚼字法———咀词嚼语, 领悟意义

散文是最单纯的语言艺术。散文解读首先要求准确掌握词汇意义, 正确运用语法规律, 恰当运用修辞技巧。分析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探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结合语境或主题回答;探析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的作用, 有时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体会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理解散文中富有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d.见微知著法———了解背景, 透视历程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是散文的写作手法, 对散文形象的分析和体会要借助解释、扩散、想象等手段来完成。对散文的理解需要了解背景, 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折射, 内容是背景的产物。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 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e.特色归纳法———归纳特色, 明确手法

优秀的散文作品, 从内容到形式, 从情感到遣词造句, 都具有鲜明特色。归纳文章特色就是对散文深入学习的过程。散文解读中对特色的归纳, 多为对表现手法的归纳分析。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咏物类:托物言志。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还有如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 手法等。

B.拓展阅读

丰富多彩的意蕴内涵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 散文作品有时具有多义性、开放性特点。文学阅读是一种个体性的活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 不同的读者因生活体验、知识储备、审美情趣不同, 会对作品作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解读视角, 对作品主题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拓展性阅读有助于更好地发现散文作品的意蕴。

依据文体特点, 散文拓展阅读的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a.从词语解释的角度分析字词的意思, 探讨多重意蕴

作为指示和象征的语词符号, 其意义是多方面的, 有本义、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通假义等。词语的意义是在一定的语境实践中的具体意义,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 同一语词的意义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用法中, 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b.从求异思维的角度发挥想象与联想, 形成多重意蕴

散文具有丰富的开放性, 给予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阅读时, 如果能够触发联想和想象, 就能进入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散文阅读就是要通过散文语言这一媒介, 发挥联想和想象。

c.从多元化视角解读主题思想, 挖掘多重意蕴

主题, 即散文作品的“神”, 它是与艺术形象交融在一起的饱含着作家审美情趣的一种意蕴。文本意义具有多种可能的倾向, 一般说来, 它具有多个层面, 伦理道德上的, 社会历史上的, 审美层面上的, 心理层面上的, 文化层面上的, 人生层面上的, 哲学层面上的等等。因而, 解读方式、解读视角各不相同。对同一散文作品的主题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 会有不同释义。越是内容丰富的作品, 给读者提供的审美角度就越多, 主题的多元性就越明显。

二、高考小说解读

小说是中学语文教材选文重要的体裁之一, 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提高学生认知、感知、领悟生活的能力, 意义重大。

据统计, 在整个中学教材中, 小说的课数与篇数分别占全套书的11.1%和9.3%。其中, 初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有6册36单元 (每册6单元) , 共169课207篇文章, 小说的课数与篇数分别占全套书的13%和11%;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订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 必修教材有5册20单元 (每册4单元) , 共65课79篇文章, 所选小说的课数与篇数分别占全套书的9.2%和7.6%。

阅读小说, 应以人物鉴赏为中心, 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和主题, 最终达到对小说思想和艺术倾向的把握。

1.小说的常规解读

A.小说常规解读的层次

一是了解层次。了解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现手法, 诸如小说的类型、作者、题材、流派风格, 小说的描写、线索、细节、铺垫、伏笔、照应、悬念、误会等。

二是理解层次。诸如小说的内容层次、结构特点、情节发展步骤、小说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主要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人物语言的品析及文中词语的含义, 以及艺术形象的感受。

三是欣赏层次。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情节、环境和人物的关系, 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欣赏小说的语言, 语言运用的技巧, 以及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欣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 注意描写手法与表现手法, 包括精彩细节的欣赏;小说的结构与特点的欣赏。

四是探究层次。深入理解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探究作品的情感与思想的蕴含及社会价值;从创新性、独特性、多样性、社会影响与文学史上的地位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多角度、多元化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或人物形象。

B.小说常规解读的方法

小说的常规解读主要可以从分析小说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角度切入。

a.梳理故事情节, 辨析矛盾冲突

解读小说,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 看其是否曲折生动, 是否巧妙合理。梳理情节, 先要找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如能抓住情节的线索, 将有助于全面把握作者的意图, 更好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和主题。

通常, 小说的线索有以下六种类型:

以人物为线索。有些小说, 是以人物的特征、活动以及众多人物的出场先后来安排内容。

以事物为线索。有些小说, 是以某物为中心来安排内容。

以时间为线索。有些小说, 时间线索较明显。

以地点或场景的变化为线索。有些小说, 地点或场景的变化较明显。

以故事的情节要素为线索。小说的情节要素是指作品里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

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梳理好情节之后, 进一步辨析小说中矛盾冲突及矛盾冲突的性质。矛盾冲突主要有三类: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 人与自我。

把握好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之后, 还应该注意小说的伏笔、照应, 注意细节描写、重视意外与巧合的作用。分析情节的目的是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

b.分析人物形象, 认清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 总是把其对生活、社会、自然和人生的认识与评价, 投射和熔铸于其所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身上。因此, 阅读小说, 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分析。分析小说要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 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人物的命运等, 从中理解作品的思想意蕴。

具体来说, 我们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入手, 透视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家所关注的人生问题和社会实际。

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和心理描写入手, 多角度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阅读小说, 要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内心独白、梦境描写和幻觉描写也是一种心理描写手段。

多侧面、多层次把握人物。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往往有多重复杂的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不能停留在静态的、单一的思维上, 不能用一种解释去框套人物, 不能轻易下非此即彼的简单绝对结论。

结合社会环境把握人物性格。人是社会的动物, 人的语言与行为都与特定的环境相关。合理鉴赏人物形象, 要注意紧扣环境因素, 把人物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

此外, 还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c.分析环境描写, 关注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 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社会环境可以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或交代人物身份, 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决定人物性格;或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揭示主题。自然环境则可以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或交代人物活动背景, 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渲染气氛, 奠定基调;或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 衬托主题。

分析小说自然环境的作用,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分析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因素;第二, 分析人物身份及人物心境;第三, 分析对氛围的渲染。

C.小说的多元解读

多元解读是指从多角度、多方向和多层次阐释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意义的过程”。多元解读, 首先要知人论世。

a.多元解读视角

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 可从文化视角、形式视角、心理视角、人类学视角和精神分析学视角多元解读小说。

文化视角。任何一篇小说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相联系的, 与一定的文化心理结构相对应、相契合, 体现出来某种文化的模式和传统。

形式视角。在阅读中透过作品的形式去追寻小说的主题, 便能发现更为深远的意义。

心理视角。文学作品本来就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作品往往蕴含着某些心理内容。

人类学视角。即把作品看作是人类整体经验的一部分, 注重对作品中原始主义倾向和神话原型的分析。

精神分析学视角。精神分析学把文本看作作者本能的外化和升华。

b.以主题为中心的多元解读

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主题, 会有不同结论。具体可从人物的命运、人物关系、人物性格、人与物的关系、情节与细节、意象和作者等角度考虑。

c.以人物为中心的多元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会有不同的结论。可围绕场景、语言、动作、情节安排、作者等角度展开解读。

d.以情节为中心的多元解读

小说的情节为人物或主旨服务, 但就某一情节进行多元解读, 仍可发掘其隐藏的深刻的东西。

比如:次要人物的情节功能;叙述角度;文化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

e.以意象为中心的多元解读

以意象为中心解读时, 更多关注生命存在、审美、文化内涵等。

三、高考文学类阅读的理想命题境界

以2013年为例, 全国17套试卷中, 文学类文本基本锁定散文与小说两种文本。其中, 散文涉及12次, 占79.6%;小说涉及5次, 占20.94%。与选入教材的比例, 散文3/4, 小说1/4, 不管是偶合, 还是事实, 基本持平。但新课标卷, 每年的选文基本上以小说为主, 而大纲卷则以散文为主, 这样极易造成误导, 适当时可进行适度轮换选材。同样, 独立命题的省市, 则走向另一极端, 基本圈定在散文, 极少以小说文命题文本。无论哪一种情况, 都极不利于教学, 更不利于实用。

出于全盘角度, 高考文学类阅读的理想命题,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建立一支基本稳定的命题队伍, 试行题型命题人员相对固定制, 确保命题体裁与题材选择的延续性, 做到发挥优势, 科学安排, 合理布局, 质量上乘。

2.试行体裁灵活轮换制, 既不让考生猜押, 又体现新课标精神,

做到选材以散文为主, 小说为辅, 决不平分秋色, 突出时代要求, 公平、公正、公开。

3.弘扬民族特色, 洋为中用, 国内外文本互为补充, 既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又倡导借鉴外国文化。避免在小说选文时过多选择外国小说的现象, 以免误导。

4.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 以考试说明为标准, 从考点出发, 既因材设考点, 又以考点选材, 决不勉强凑题。

5.纵横结合, 既注重当年试卷考点的横向布局, 更注重历时性考点的互为补充, 使高考考点不出现空档现象, 真正全方位地考查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既考查常规阅读, 更突出个性化阅读。突出探究能力的测试, 杜绝伪命题的探究阅读, 给考生以创新空间。

散文阅读题解题技巧与实战训练 篇8

一、把握整体内容,从分析记叙的“六要素”入手,重点放在事情上。

二、分析文章结构,先从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变、人物的行踪、事情的主次、作者感情的转变等方面切入,寻找文章线索,再结合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来思考,方可把握全文的思路和结构。

三、概括文章中心,或从标题着手挖掘,或从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子中探寻,因为散文写作有“卒章显志”一法。当然,文中其他地方的议论抒情句也是不能随便放过的。

四、分析字词的语境含义,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原则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阐释。

五、分析表达方式的作用,要结合中心思想、人物情感、写作特点三个方面来分析。

六、对于欣赏题,分析一要语言简洁,二要内容多而全(在没有文字量限制的情况下),三要有层次感,四要联系现实生活,适当运用时代语言。

【实战训练】

那天,我和父亲在电话里断断续续聊了一个多小时:要不是母亲不在家,我想我们是没有机会这么聊天的。从小到大,我与父亲的交流多半是用眼神和肢体动作来暗示的。父亲接到电话时,我有些诧异,因为父亲明显有些紧张,然后他说,你母亲不在家。我知道父亲的意思:每一次都是母亲先接上电话,就算是父亲接的,也会马上把话筒递给母亲。

我十五岁就离开家在外求学。父亲为了我的学费也一直在外打工,每一次回家,都难得见到父亲的身影。偶尔有几次碰见,父亲也很少跟我说话,只是提醒我早点休息。见我看书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父亲会把我抱起来放到床上,盖好被子。到夜里小解时还会帮我掖掖被子。当然,这些都是母亲后来告诉我的,父亲从未提及。

上初中时,我拒绝父亲到我的学校。别人的父亲都是开着小轿车到学校送菜送衣,而父亲只能在我看不见的土地里刨食,挣那点可怜的辛苦钱。有一次,父亲冒着雨给我送来了被子,父亲不认识路,只好一直打听到上课的教室。我生气地从父亲手里夺过雨衣包好的棉被,逃也似的跑了。我没有去想身后的父亲是怎样的表情,在众目睽睽下,他又是怎样一步步地在雨中走出学校的。

电话里,父亲的言语带着些歉疚和无奈,父亲说这些年你受苦了,从小就没有像其他的孩子一样被宠过疼过。我说,爸,年轻人吃点苦未必不是好事,起码学会了独立。父亲又无语了。父亲永远是这样,从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就算是对自己的儿子,他也只能把爱深深地埋在心里,然后静静地看着我一点点消失在他的视线之外。

(选自《扬子晚报》,有改动)

1. 在文中用横线标出与“表达”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2. 读了这篇文章后,请你概括出父亲对“我”关爱的几件事(每件事不超过10个字)。

3. 结合上下文,请探究一下“我”之所以“拒绝父亲到我的学校”的原因是什么(限20字内)。

4. 结合语境想一想,如果你当时是“冒雨送被”的父亲,面对儿子的一举一动,你会怎么想?请写出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字(不超过30字)。

5. 比较:《表达》与朱自清的《背影》这两篇文章中的“父亲”,你喜欢哪一个“父亲”呢?请说出至少一条理由。

【参考答案】

上一篇:门头广告合同下一篇:2024年四年级二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