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例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股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例(通用8篇)

股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例 篇1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2)黄浦民二(商)初字第795号

原告某1公司。

委托代理人汪某,上海市某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茅某。

被告马某。

被告某2公司。

委托代理人李某,某2公司员工。

原告某1公司与被告茅某、马某、某2公司股权转让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某1公司委托代理人汪某、被告某2公司委托代理人李某到庭参加诉讼。被告茅某、马某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依法缺席审判。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某1公司诉称,2010年11月24日,被告茅某、马某与原告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之后又签订补充协议,将其在某2公司20%的股权转让原告,同时称公司另一股东某会持有的80%股权亦属被告所有,可由被告处分。协议因此约定,原告以人民币600万元的价格受让某公司100%的股权;茅某、马某有义务将某公司全部股权变更至其名下然后转让原告,否则,茅某、马某将其自有的20%股权以220万元转让原告,并在协议签署日起,由原告实际控制公司。之后,原告按约支付了股权转让款285万元,并实际控制了公司,同时也为项目的设计、规划投入了将近140万元。然而,两被告收款后却以协议无效为由,拒绝办理股权变更登记等事宜,并恶意诉讼请求确认股权转让协议无效。后该诉讼在法院主持下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被告因此撤回诉讼。根据和解协议,茅某、马某在2012年5月30日前支付原告340万元的,双方所签股权转让协议解除,否则双方继续履行协议,并由茅某、马某支付违约金30万元。现被告未向原告返还款项,原告认为,应继续履行双方所签的股权转让协议和补充协议。请求确认原告在某2公司占有20%股权,并判令三被告协助原告办理股权变更登记手续。

被告茅某、马某未辩称。

被告某2公司辩称,对原告所述事实和诉请无异议。确认茅某、马某已将其股权转让原告,原告占有公司股份20%。

原告提供了股权转让协议和补充协议、汇款证明和收条、民事起诉书和裁定书及和解协议、某2公司(某公司)的创办批复、公司修改的章程、公司原股东季某、陆某转让股权协议书、关于某村退出公司股份协议书、某村名称变更证明、公函、见证书、厂房转让协议书、某村证明。

三被告未提供证据。

对原告提供的证据,被告某公司无异议。

根据原告的陈述及经审核的证据,本院依法确认如下事实:2000年9月8日,南汇县盐仓镇人民政府出文批复,同意某村村民委员会前身某村村民委员会创办某公司。批文载明,公司注册资本50万元,某村出资40万元,陆某、季某各出资5万元。2001年1月,某公司与某村村民委员会签订协议,约定某村认缴的40万元由季某承担,季某拥有公司股份90%。2003年9月20日,被告茅某与案外人季某签订某公司厂房转让协议书,约定厂房转让金170万元。2004年5月20日,茅某、马某又与季某、陆某签订协议,季某、陆某将各持有的某公司10%股权以10万元转让茅某、马某。同日,某公司股东修改章程,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为马某,股东变更为某村、马某和茅某,并进行了工商变更登记。

2010年11月24日,原告与茅某、马某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协议载明,依某会及盐仓镇政府书面材料,村委会的股权已归茅某、马某,尚未办理工商变更登记;原告拟受让公司全部股权,被告同意转让。双方约定,茅某、马某收到原告40万元意向金后30日内,将村委会所持股权变更在其名下;该股权变更后7日内,茅、马将目标公司全部股权以不超过600万元的价格转让原告;无法在约定期限内完成上述事项的,茅、马应归还原告的意向金,并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支付违约金。该合同盖有原告、某公司的公章,并有茅某和马某的签字。2010年12月7日,原、被告签订补充协议约定,茅、马如不能在约定期限内将村委会所持公司股权变更的,原告有权追究违约责任,茅、马愿将自己持有的公司股权以220万元全部转让原告,同时承诺就股权转让会征得全体股东书面同意;原告受让的股权经工商登记后3日内,向茅、马支付剩余的180万元转让款;茅某、马某承诺,本协议签订后30日内,要求公司所在地村委会和镇政府书面证明,原告享有村委会已将80%股权转让季某的权利。2010年11月25日,被告茅某出具收条表示收到原告汇给南源纺时装(上海)有限公司40万元的意向金。中国农业银行结算业务申请书载明,原告于2010年12月8日汇给南源纺时装(上海)有限公司180万元。中信银行汇(本)票申请书载明,申请人为任裒,收款人为茅某,已付款金额65万元。2011年7月15日,茅某、马某向法院起诉,认为系争协议未得同意,将另一股东某会所持股权一并转让,应属无效。2012年4月23日,茅某、马某与本案原告达成和解协议。其中约定,茅、马2012年5月30日前向法院支付本案原告340万元的,双方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补充协议解除;茅、马未能在上述期限内付款的,协议继续履行,并应支付违约金30万元。2012年6月6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裁定,准许马某、茅某撤回起诉。

另,某会于2011年9月8日向原告发公函称,欢迎原告投资某公司股权;2012年3月2日出具证明称,某公司2000年转制私人,某村无股权,只收取每年土地使用费。诉讼中,本院承办人至某村村民委员会调查时,某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周某确认,2012年3月2日证明系某会开具,现村委会在某公司无股权,每年只向公司收取土地使用费。

本院认为,原告主张的被告茅某、马某在和解协议签订后未向其支付约定款项的事实,两被告未予抗辩,且无证据证明两被告支付款项事实的存在,本院因此认定原告主张的上述事实。按和解协议约定,茅某、马某未按约定付款的,双方应履行之前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和补充协议。从某公司工商登记材料看,系争股权转让前该公司股东为茅某、马某和某村民委员会,但相关证据及某村民委员会主任的表述,又否认某村民委员会目前还是某公司股东的事实。然,即使某村民委员会目前还是某公司股东的,其在茅某、马某与原告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后也曾发过公函称,欢迎原告投资某公司股权,对此,可视为其对茅某、马某股权转让的同意,和对该转让股权优先购买权的放弃。因此,系争股权的转让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且,某公司在诉讼中已确认原告占有公司20%的股份,原告目前也已实际控制公司,故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本院依法予以支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判决如下:

一、原告某1公司占有某2公司20%股权;

二、被告茅某、马某及某2公司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30日内协助原告某1公司办理股权变更登记手续。

案件受理费人民币5800元,由被告茅某、马某、某2公司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审 判 长 杨 捷

审 判 员 单胜利

人民陪审员 方国芬

二〇一三年八月二十日

书 记 员 陆丽燕

陈秋平等与郑文平等股权转让纠纷上诉案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3)云高民二终字第79号

上诉人(原审被告)陈秋平。

上诉人(原审被告)陈月。

二上诉人的共同委托代理人陈学东,云南长鸣律师事务所律师。特别授权代理。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郑文平。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林华演。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刘明辉。

三被上诉人的委托代理人姜梅、王波,云南滇东北律师事务所律师。特别授权代理。

上诉人陈秋平、陈月与被上诉人郑文平、林华演、刘明辉因股权转让纠纷一案,不服云南省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昭中民初字第29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于2013年4月17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13年5月21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陈秋平、陈月的委托代理人陈学东,被上诉人林华演及三被上诉人的委托代理人姜梅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法院查明:大关鼎鑫商贸有限公司和大关红风铸造有限公司的登记卡片载明两个公司的股东均为郑文平、林华演、刘明辉和陈秋平、陈月五人,郑文平、林华演、刘明辉的注册资本为780万元、陈秋平、陈月的注册资本为520万元。2011年12月18日,郑文平、林华演、刘明辉(甲方)与陈秋平、陈月(乙方)签订股权转让合同,约定郑文平、林华演、刘明辉的股权转让给陈秋平、陈月,转让金额为2054万元;合同签订之日起付款800万元,即刻办理证、照、章移交手续,余款1254万元在2012年1月10日付清,并同时在当地工商管理局办理相关移交手续;甲、乙双方不按本合同规定的日期内交付办理相关手续,每逾期十日按乙方已付款的百分之三支付违约金;甲、乙双方如违约本合同的约定,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由违约方对另一方进行赔偿;如有产生转让税金,双方协商不成本合同终止,已付出的款退回原公司。合同签订后,陈秋平、陈月分三次支付了郑文平、林华演、刘明辉转让金1674万元,至今尚欠郑文平、林华演、刘明辉380万元未付,郑文平、林华演、刘明辉已将证、照、章及两公司的所有资产(包括登记在林华演名下的闽A7272K轿车一辆)移交给了陈秋平、陈月,但未到工商管理部门办理股权变更登记。

郑文平、林华演、刘明辉诉请:判令由陈秋平、陈月

1、支付其股权转让款380万元;

2、支付其截止2012年6月9日的违约金753.3万元;

3、支付其自2012年6月9日起至余款支付完毕之日止的违约金;4.在支付完毕余款的同时配合其到工商管理部门办理相关变更手续,并将闽A7272K

原审法院认为:五名当事人人是本案涉及的两个公司的所有合法股东,他们之间所签订的合同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并依法应受法律保护。各方当事人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其义务,陈秋平、陈月欠郑文平、林华演、刘明辉的股权转让金理应予以支付。陈秋平、陈月没有按约定如期支付股权转让金的行为实属违约行为,理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但郑文平、林华演、刘明辉主张违约金的依据不真实,故违约金以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支付较为适当。至于陈秋平、陈月主张合同没有经所有股东认可的抗辩主张与工商登记的股东名册这一客观事实不相符合,产生转让税金合同应终止的抗辩主张没有提供合法、有效的证据来证明转让税金已经产生的事实存在,依法不应予以支持。据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条第一款、第一百五十九条、第一百六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

一、由陈秋平、陈月支付欠郑文平、林华演、刘明辉的股权转让款380万元;

二、由陈秋平、陈月支付郑文平、林华演、刘明辉380万元自2012年1月11日起至2012年12月18日止的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息的违约金。上述一、二项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履行。

三、由陈秋平、陈月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配合郑文平、林华演、刘明辉到工商管理部门办理相关变更手续,并将闽A7272K轿车从林华演的名下过户到陈秋平、陈月名下;

四、驳回郑文平、林华演、刘明辉的其他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89798元,郑文平、林华演、刘明辉承担59798元,陈秋平、陈月承担30000元。

原审判决宣判后,陈秋平、陈月不服,向本院提出上诉。其主要上诉理由是:

1、原审认定我方系本案中股权转让的违约责任人是对客观事实的不当评判。根据双方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的详细条款约定双方履行是双向,并非单向。我方己支付1674万元,占合同总价款2054万元的81.5%,而对方仅是接受股权转让款,对合间约定的义务并未作出实质性履行,导致股权转让中所涉及的企业法人变更、股东名册、章程更改等关系公司营运、管理、年检、正常对外签约均无法正常开展,这足以背离股权转让时的根本目的。对方的违约才是根本性的。

2、本案所涉及的股权转让金由注册登记的780万元变为2054万元转让,理应产生税金,这是无需举证就能认知的客观事实,根据约定,应将股权返回公司,所以,原审认为我方没有提供合法,有效的证据来证明是不当的。

3、原审无视隐名股东陈淑云的合法权益不当。

4、原审认定对方将股权转让前全体股东共同管理的证、照、章等凭证及闽A727K轿车移交给转让后的股东,就完成真正的约定义务,无视我方履行交付股金1674万元,而未真正实际成为法定代表人、工商登记的全部股东,无法开展公司年检、正常签约的管理。请求:撤销原审判决,并改判驳回郑文平、林华演、刘明辉的诉讼请求。

郑文平、林华演、刘明辉答辩称:

1、对方认为双方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履行是双向,但此双向也有先后顺序,并非单向。对方应当付清的股权转让金至今未付清,其违约行为是很明显的,只有在支付完股权转让款后,双方才能办理股权转让变更。

2、部分投资款已达到3000多万,远远超过双方约定的2000多万,我方的转让金额不但没有获得,而且是亏本转让的。合同约定,在产生税金的情况下,双方不能达成一致可以解除合同,但现在没有产生税金,也不存在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

3、对方认为侵犯隐名股东陈淑云权利,但该人不在股东名册之内,此上诉理由不能成立。

4、只有对方把所欠的股权转让金全部支付完毕后,我方才可陪同到工商管理部门办理过户手续,这才是正确的履行方式。请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庭审中,经征询各方当事人,其对原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均无异议,对此本院依法予以确认。

二审中,各方当事人均无新的证据向本院提交。

归纳各方当事人的诉辨主张,本案二审的争议焦点问题为:

一、本案当事人的违约责任如何界定;

二、合同约定的终止条件是否成就;

三、是否侵犯了隐名股东陈淑云的权益。

本院认为:关于焦点问题一。二审庭审中陈秋平、陈月也自认存在违约,只是认为自己的违约比例较小,违约责任比对方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条第一款:“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的规定,陈秋平、陈月承担违约责任以存在违约情形为前提,而违约比例的大小并不影响其应承担违约责任的确定。故陈秋平、陈月没有依照股权转让合同约定付清股权转让款,存在违约,相应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双方股权转让合同第一条第2项约定:“从签订合同之日起付款人民币:捌佰万元(¥:8000000元),即刻办理证、照、章移交手续给乙方;余下转让款人民币:壹仟贰佰伍拾肆万元(¥:12540000元)在2012年元月10日之前付清,并同时在当地工商管理局办理相关移交手续。”本案查明,郑文平、林华演、刘明辉已将证、照、章及两公司的所有资产(包括登记在林华演名下的闽A7272K轿车一辆)移交给了陈秋平、陈月,故郑文平等三人的该行为符合有关从签订合同之日起,即刻办理证、照、章移交手续的约定。从合同内容上看,约定余款在2012年1月10日之前付清,与办理相关移交手续是“同时”进行的,而陈秋平、陈月至今尚欠郑文平等三人380万元未付,却主张要求郑文平等三人到工商管理局办理相关移交手续与合同约定不符,本院对此上诉理由不予采纳。陈秋平、陈月上诉称因郑文平等三人未对合同义务作出实质性履行,与本案查明的事实不相符;并进而主张由此导致股权转让中涉及的企业法人变更、股东名册、章程更改等关系公司营运、管理、年检、正常对外签约均无法正常开展,但却没提交相应证据予以证明此主张,故本院亦对此上诉理由不予采纳。

关于焦点问题二。本案股权转让合同第二条第3项约定:“如有产生转让税金,双方协商不成本合同终止,已付出的款退回原公司。”从该条文义上看,“如有产生转让税金”是不确定的,即有可能产生,也有可能不产生,故陈秋平、陈月称本案所涉及的股权转让金理应产生税金是无需举证就能认知的客观事实与双方的合同约定不符;且其在二审法庭询问有无产生税金的证据时,答复没有证据。故对其此项上诉主张不予支持。

关于焦点问题三。大关鼎鑫商贸有限公司和大关红风铸造有限公司工商登记卡片载明的股东均是本案所涉五名当事人,即郑文平、林华演、刘明辉和陈秋平、陈月。本案处理的是郑文平、林华演、刘明辉将以上两公司自己的全部股份转让给陈秋平、陈月所引发的股权转让纠纷,此与上述两公司是否存在隐名股东,是否侵犯隐名股东并没有关联。若确存在隐名股东,且隐名股东权利受到侵害,隐名股东完全可以另行依法维持自己的合法权利,这属于另外的法律关系。且从陈秋平、陈月就此问题所举的二份大关红风铸造有限公司出具给陈淑云的收款收据来看,只能证明是大关红风铸造有限公司与陈淑云之间存在法律关系,并不能证明与本案处理有何关联。故陈秋平、陈月此项主张亦不予支持。

综上所述,上诉人陈秋平、陈月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原判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37200元,由陈秋平、陈月承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本判决送达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如负有义务的当事人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若负有义务的当事人不自动履行本判决,享有权利的当事人可在本判决规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后法律规定的两年期限内向原审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审 判 长

龚 睿 审 判 员

李建华 代理审判员

陈少飞 二 O 一 三年六月六日 书 记 员

段奕如

高某某诉刘某股权转让纠纷案

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2)建商初字第326号

原告高某某。

委托代理人朱某某。

被告刘某。

委托代理人杨某某、杨某。

第三人南京大地人数控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高某某,大地人公司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朱某某。

原告高某某诉被告刘某、第三人南京大地人数控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以下简称大地人公司)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 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高某某的委托代理人朱某某,被告刘某及其委托代理人杨某某、杨某,第三人大地人公司的委托代理人朱某某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2007年1月18日,被告与原告之间达成口头协议,将其名下关于大地人公司的股权转让给原告,转让价格以其认购的资本数为准,采用分期付款于2012年春节前付清转让金及利息。原告分7次支付股权转让金及利息计473544元。在2012年1月11日付完最后一次转让款后,原告要求被告协助办理股权变更手续时,被告拒不履行,并自行离开公司,带走公司所有软件资料及源代码并将公司业务办公电话转移至其自己手机上,致使公司无法进行正常经营。被告的行为已给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侵害了原告股东利益。现为维护原告合法权益,特诉至贵院,请求贵院依法判决:

1、判令被告及第三人协助原告将被告目前名义上拥有的大地人公司28.26%的股权,其价值423900元,变更至原告名下;

2、判令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原告提供的证据及举证意见:

1、2005年大地人公司工商登记资料、股东会决议一组,证明2007年1月18日双方达成的股权转让协议的标的额为423900元,同时证明目前被告为大地人公司的名义股东,占有公司股份的28.26%。2、2007年1月18日被告出示的股本转让金126364元收条一份及与之相对应的2007年2月11日原告为支付该笔股本转让金从银行提取现金56888元及利息6000元的交易记录。该份交易记录还证明2008年2月1日原告向被告支付的63200元及利息6000元;2009年1月19日原告向被告支付了股本转让金63200元以及利息9500元;2010年2月6日原告向被告支付了股本转让金63200元及利息6000元。2012年1月11日原告通过中国农业银行向被告支付股本转让金及其利息,共计35600元;2011年1月24日通过中国农业银行向被告支付股本转让金及其利息36600元;以此证明原、被告之间的股权转让合同于2007年1月18日成立,并且原告实际履行。同时这组证据当中有2007年1月18日原告从银行提取10万元现金用于支付第一笔股权转让金以及2009年1月19日原告从银行提取现金8万元用于支付被告股本转让金的交易记录。

3、大地人公司的业务电话5月份的交易清单、公司员工戴某某手机(130某某某某某某某某)通话记录,在5月18日戴某某拨打公司的业务电话是被告手机接的电话,所以在公司业务电话的交易记录当中没有显示该员工拨打过公司业务电话,从而证明被告将公司业务电话私自转移至其手机的事实。间接证明被告不具有股东身份。

4、2012年9月6日原告从雨花台区人民检察院调取的被告在其故意伤害案中第一次的询问笔录,该笔录第六页第14行其明确承认近年来公司没有对其进行分红,第18行、19行其自认5月初其自行离开公司的事实。该笔录没有盖雨花台区人民检察院的章,但是原告提交一份雨花台区人民检察院复印上述材料的收据。5、2006年公司损益表一份,证明在股本转让时约定每年支付的利息是6000元,按照损益表上股权分红为4000元,考虑到公司效益,所以每年支付6000元。

被告刘某答辩意见:原告所述的事实根本没有证据予以证实,被告从未与原告达成股权转让协议,希望法庭予以驳回。

其质证意见:对证据1,真实性没有异议,同时被告认为原告这份证据恰恰证明了被告仍然是第三人大地人公司的股东。对证据2,收条126364元是大地人公司在2007年9月将每个股东20%的股权转让给郑某某,郑某某分两次、各支付50%的款项,被告收到其中126364元出具的总收条,并非被告转让股权给原告的款项。被告签字的2007、2008、2009、2010年收款的记录,其为被告的年终奖并非股权转让款。2011年1月24、2012年1月11日两份银行转款记录是被告的年终奖,并非原告支付的股权转让款。原告提供的取款记录10万元、8万元与本案没有关联性。对证据3,被告认为与本案没有关联性。对证据4,被告认为其内容不能证明被告不是股东身份、没有股东资格,其仅仅陈述公司没有对其进行分红以及离开公司的事实。证据5损益表与本案没有关联性,因为原告所述原、被告是2007年1月18日达成的口头转让协议。

第三人大地人公司的答辩意见:被告在2005年确实是本公司的股东,并且直到目前为止,工商资料上也没有对其股东身份进行变更。被告是公司的车间主任,实际上其2012年5月份就自行离开,后公司通知解除双方的劳动关系,经公司查账以及清点设备发现被告在离开公司时将公司的软件资料以及源代码一起带走,公司也向铁心桥派出所报案,但没有立案。公司在2012年9月23日向鼓楼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归还所有软件资料及源代码,给公司造成的损失19万多元,以及2009年5月份向公司借款的7万元,侵占公司的笔记本及附属设施,现本案已由鼓楼区人民法院移送至雨花区人民法院审理。基于被告离开时带走了公司财务,致使公司目前属于停产状态无法经营,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希望法院依法判决。

其对原告证据的质证意见:对证据1真实性没有异议,这份证据第三人认为被告现在在工商资料上显示的是股东身份,至今也没有变更。对证据2真实性没有异议。对证据3真实性没有异议,确实在公司的电话记录上,在5月18日戴某某拨打的电话没有显示,也能证明被告私自将公司的电话转移到自己手机的事实,同时也证明了存在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对证据4真实性没有异议,从笔录的内容可以看出被告承认没有分红以及5月份自行离开的事实,根据公司目前的状况由于经营不良没有分红。对证据5真实性没有异议。

被告刘某没有证据提交。

第三人大地人公司提供的证据及举证意见:证据1,年终奖奖金收据及清单一组,第一页为被告历年的年终奖奖金发放的情况,有其本人签字,后面所附的2011年1月、2012年1月年终奖发放情况与被告前面的收据是对应的,证明被告历年年终奖的情况,还可以否定被告对原告证据2的质证。

原告对第三人证据的质证意见:依据客观事实在不偏不倚的情况下提供的证据,真实性没有异议,这组证据充分证明被告至今一直在编造事实企图推翻2007年1月18日原、被告之间达成的股权转让协议。从而证明原告所提供的各组证据的真实性以及2007年1月18日原、被告之间存在股权转让协议的事实。

被告对第三人证据的质证意见:对被告签字的普通信封上的签字予以认可,但是信封上的签名不是公司正式的财务凭证,这些钱都是通过公司的小金库由原告自己掌控的,不是公司正规的账户支取出来的。且与原告提供的证据2收条是同一组证据,都是从小金库支取的,所以不能证明因为被告签过字领取了第三人提供的款项,而否认了原告提供的第二组证据的第二份上的签字。其他的证据我们认为是第三人事后为了印证被告签过名的领款记录补做的,对真实性都不予认可。

经审理查明:第三人大地人公司原由高某某、王某某、胡某某、朱某某、王某、胡某某、刘某共同出资组建,于1998年3月26日取得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003年5月8日发生股权变更,胡某某股权全部转让给被告刘某,其他股东将全部股权转让给原告高某某。2005年11月24日第三人大地人公司将公司资本公积金100万元转增资本,增资后的股本结构为:原告高某某出资107.61万元,占注册资本的71.74%;被告刘某出资42.39万元,占注册资本的28.26%。原告担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该节事实有原告提供的证据1工商登记资料、验资事项说明,以及股东会决议予以证明。被告系第三人的公司股东并担任公司车间主任,与公司有劳动合同关系,领取公司支付的工资和报酬,因被告要求公司分红和查看账目,与原告发生矛盾,后第三人通知被告解除劳动关系。此节事实有原告提供的证据4检察院询问笔录,原、被告及第三人的当庭陈述予以佐证。原告所举证据2中的收条,载明“今收到股本转让金壹拾贰万陆仟叁佰陆拾肆元整(126364)”,仅有被告刘某签名,付款人、付款时间均无注明,此证据只能直接证明被告收到126364元的股权转让款,仅凭此证,不能证明该款是由原告支付;证据2中的被告领款记录,系记录在一信封背面的,其形式表明为2007、08、09、10年、各年初的1、2月份的领款,其每年领款的数额,都系由两到三笔款项组成,此领款记录上无原告及股权款的内容记载,仅有被告的四次签名和款项数额,仅凭此证,只能证明被告领到274980元,不能证明此四年的领款系由原告付款,亦不能证明是领取的股权转让款;证据2中的两份农业银行个人结算业务申请书,其上载明的内容表明,原告分别于2011年1月24日和2012年1月11日,向农业银行申请了36600元和35600元两份收款人为被告的银行本票,仅凭此证,不能证明原告将其申请取得的银行本票已经交付被告,亦不能证明被告已向银行申请兑付该本票并取得该两笔款项。

上述事实,有原告提供的收条、领款便条、银行个人结算业务申请书以及原、被告及第三人的当庭陈述等证据在卷佐证。

本院认为,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本案中,原告所提出要求被告及第三人协助办理股权变更登记的诉请主张,其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原、被告之间存在股权转让的合同关系,现原告所提供的被告所出具的收条、签收的钱款、原告的银行个人结算业务申请书及其他证据,只能证明:

1、被告收到过126364元的股权转让款(但不能证明是原告支付的);

2、被告领到过274980元(但不能证明是原告支付或是股权转让款);

3、原告向银行申请了两张共计72200元的银行本票(但不能证明被告收到该本票或已兑付)。这三部分款项收付的具体情况,被告是否全部收到?是否全部由原告支付?款项是否全部为股权转让款?均存疑,而原告提供的证据不能消除这些疑点,其证据之间亦不能形成证据链消除这些疑点,因此,本案现有证据不能证明原告与被告之间存在股权转让合同关系,故,原告陈述的双方于2007年1月18日口头达成的股权转让协议的事实,不能成立。因原、被告之间不存在股权转让的合同关系,原告所提出要求被告及第三人协助办理股权变更登记的诉请主张,也就缺乏事实依据和合同依据。综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高某某的诉讼请求。

本案案件受理费7660元,减半收取3830元,由原告高某某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同时根据《诉讼费交纳办法》的有关规定,向该院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

审 判 员

周 健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见习书记员

高欣梅

骆某某诉张某某股权转让纠纷案

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2)杭萧商初字第4113号

原告骆某某。

委托代理人徐涛、吕晓锋,浙江民凯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张某某。

委托代理人杨永生、邱秀平,浙江龙剑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骆某某与被告张某某股权转让纠纷一案,本院于2012年10月25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由审判员孔海琪适用简易程序于2012年12月11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并当庭宣告判决。原告委托代理人徐涛、被告委托代理人邱秀平均到庭参加诉讼。

原告诉称:原被告于2012年2月7日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一份,约定原告将其在杭州某某公司33%的股权作价255000元转让给被告,被告应在2012年10月1日付清全部转让款。同时约定若逾期支付股权转让款,应按照每月5100元支付原告利息损失。协议签订后,原告按约完成自身义务。但经原告多次催讨,被告至今未支付股权转让款。现起诉,要求被告立即支付股权转让款255000元,并赔偿自2012年10月1日起至款项付清之日止按每月5100元计算的利息损失。

被告辩称:转让股权是事实,但现被告经济困难,暂时无力支付该股权转让款。利息损失约定过高,要求予以降低。现在义乌法院案外人李某某诉原被告的民间借贷案中,原被告可能共同承担还款责任,故要求等待义乌法院审理案件结案后再审理本案。

原告为支持其主张的事实,在举证期限内向本院提交证据如下:

1、股权转让协议一份,用以证明原被告转让股权的事实;

2、杭州某某公司验资报告一份,用以证明原告原拥有该公司33%股权的事实;

3、杭州某某公司工商信息及股权变更信息各一份,用以证明原告已经完成协议约定义务,将股权转让给被告的事实。经质证,被告对上述证据均无异议,只是认为逾期利息损失约定过高。

被告为支持其主张的事实,在举证期限内向本院提交李某某诉原被告民间借贷案相关诉讼资料,经质证,原告对其真实性、合法性无异议,但认为与本案无关联性。

本院对原告提交证据的证据效力均予以认定,对被告提交的证据,因与本案缺乏关联性,故对其证据效力不予认定。

经审理,本院查明事实与原告起诉的事实相一致。

另查明:杭州某某公司原由原告拥有的16.5万元(33%)股权已于2012年2月8日变更为由被告拥有。

本院认为:原告将其杭州某某公司的股权转让给被告,被告应当根据双方的约定支付相应的股权转让款,未按约履行标的,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原告主张的逾期利息损失,虽系出于双方约定,但该约定高于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档次基准贷款利率的4倍,故而对超出部分本院不予支持。被告抗辩称应等待义乌法院李某某案审结,因该案的审理结果与本案的处理没有关联性,故对被告该主张本院不予采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条、第一百零七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张某某在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支付骆某某股权转让款255000元,并赔偿自2012年10月2日起至本判决确定的履行日止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档次基准贷款利率4倍计算的逾期利息损失;

二、驳回骆某某其余诉讼请求。

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案件受理费5126元,减半收取2563元,由骆某某负担23元,由张某某负担2540元。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及副本一份,上诉于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并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5126元。对财产部份提起上诉的,案件受理费按照不服一审判决部份的上诉请求预交。在上诉期满的次日起七日内仍未交纳的,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户银行:工商银行湖滨分理处,户名: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帐号:***2968】

审 判 员 孔 海 琪

二○一二年十二月十一日

书 记 员 富 建 萍

珠海市某贸易发展有限公司与刘某某确认合同效力纠纷上诉案

湖南省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2)永中法民一终字第73号

上诉人(原审被告)珠海市某贸易发展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陈某某,该公司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胡某某。

委托代理人吴某某。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刘某某。

上诉人珠海市某贸易发展有限公司因确认合同效力纠纷一案,不服蓝山县人民法院(2011)蓝民二初字第67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于2012年3月12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12年3月28日上午在本院第二审判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上诉人珠海市某贸易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公司)的委托代理人胡某某、吴某某,被上诉人刘某某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查明,原告与彭玉香、于建波于2011年5月合股投资并经相关主管部门审核批准,于2011年5月6日成立蓝山县五公司(以下简称五公司),原告刘某某为五公司法人代表。2011年6月17日,原告与被告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约定将原告在五公司股份中的150万元股权转让给被告,并约定被告于协议签订之日起十日内将转让款150万元支付给原告。原、被告于2011年6月27日在蓝山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了股权变更登记的法律手续。但是被告至今尚未将股权转让款支付给原告。原告虽多次催告,被告仍未支付股权转让款。原告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于2011年10月2日向被告发出了《解除股权转让协议通知书》,被告于2011年10月8日收到该通知。原、被告为此交涉未果。原告于2011年11月7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确认解除股权转让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原判认为,原、被告所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是原、被告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没有违反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应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均应当全面履行协议所约定的内容。但是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被告没有按协议的约定给付原告股权转让金,是违约行为,应当承担本案的民事责任。原告为了挽回自己的损失,于2011年10月2日向被告发出《解除股权转让协议通知书》,根据被告所述的其于10月10日左右收到的主张及圆通速递物流的回单记录,显示被告于2011年10月8日收到该通知书。至于被告的负责人是否阅读,不影响送达的效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解除合同的通知自到达之日起生效。因此,原、被告的股权转让协议自2011年10月8日起解除。被告提出已给付原告10余万元股权转让款的主张是不能成立的,因该笔款项是五公司从公司账号上付给原告的,是原告在履行公司职务时的报账行为,不属于股权转让款的性质,被告也没有其他的证据予以佐证。至于双方是否合作及如何合作的问题,不是本案处理的范围,也不是本案要查清的事实,与本案要处理的法律关系是两回事。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第九十六条的规定,判决:原告刘某某与被告珠海市某贸易发展有限公司的解除股权转让协议自2011年10月8日起生效。案件受理费100元,由被告珠海市某贸易发展有限公司负担。

宣判后,原审被告某公司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称,1、原判认定解除股权转让协议生效是错误的,上诉人与五公司是合作关系,合作协议约定,上诉人拟投资800万至1,000万元,具体数额以实际出资为准,上诉人已投入一部分资金,而且,经过工商变更后,上诉人持有五牛矿业公司70%的股份,上诉人对公司的发展有决定权;

2、原判认定证据错误,对上诉人及被上诉人提供的证据均未加核实,却对被上诉人提供的证据予以认定,对上诉人提供的证据不予认定。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改判。

被上诉人刘某某辩称,根据合作协议及股权转让协议,被上诉人已履行全部义务,但上诉人却未按期支付股权转让款,经多次催告,仍未履行,被上诉人依据合同法相关规定,向上诉人发出《解除股权转让协议通知书》,上诉人接到该通知后,亦未作处理。故一审法院判决正确,请求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上诉人某公司在二审期间未向本院提供证据。

被上诉人刘某某在二审期间提供了如下证据:

1、五公司的营业执照、政府批文、环境评估报告、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表,拟证实五公司是依法成立手续齐全的;

2、记帐凭证,拟证实五公司与某公司合作前已经花了180万元,没有抽逃资金。

上诉人对被上诉人提供的证据质证认为,对被上诉人提供的第一组证据无异议,对第二组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均有异议,这是上诉人投资前的事情,与本案无关。

对被上诉人提供的证据,本院经审查认为,被上诉人提供的第一组、第二组证据均不属于新的证据,且与本案不具有关联性,故本院不予采信。

本院二审查明的事实与一审认定的事实一致,对一审查明的事实本院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双方当事人均具有法律约束力。上诉人某公司与被上诉人刘某某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应属合法有效,双方都应依协议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被上诉人已依协议约定进行股权变更登记,上诉人也应依协议约定履行支付股权转让款的义务,但上诉人一直未支付。被上诉人向上诉人送达了《解除股权转让协议通知书》,上诉人亦认可收到了该《股权转让协议通知书》,且未提出异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股权转让协议自该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同时,上诉人和五公司的合作与本案的股权转让不是一个概念,股权转让款是支付给股权转让股东的,而合作资金是投入到公司的实际经营中去的。故上诉人提出原判认定解除股权转让协议生效是错误的,上诉人与五公司是合作关系,上诉人拟投资800万至1,000万元,具体数额以实际出资为准,上诉人已实际投入一部分资金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上诉人还提出原判认定证据的程序违法。经查,原判认定证据的程序是经过双方举证、质证再认证的。上诉人对被上诉人提供的证据有异议,应由上诉人提供足以反驳的证据,而不是法院去取证驳斥,原审对证据的认定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规定,故对上诉人该上诉请求,本院亦不予支持。综上,原判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准确,判决恰当,应予维持。据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

(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100元,由上诉人珠海市某贸易发展有限公司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 判 长 唐 建 华

审 判 员 郑

代理审判员 李 秋 云

二○一二年六月四日

代理书记员 蒋

张某诉鲍某甲股权转让纠纷案

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2)甬仑港商初字第51号

原告:张某。

委托代理人:方辉,浙江甬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鲍某甲。

委托代理人:丁明耀,浙江怡胜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张某与被告鲍某甲股权转让纠纷一案,于2012年4月19日诉至本院,本院当日受理后,依法由审判员尚新华独任审判,于2012年5月24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张某委托代理人方辉,被告鲍某甲委托代理人丁明耀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张某起诉称:2011年8月18日,原、被告签订股权转让协议1份,约定原告将其所有的宁波市北仑区某某有限公司的49%股权作价245 000元转让给被告,被告应于当日将股权转让款245 000元支付给原告。后原告履行了股权转让义务,但股权转让款被告至今未付,现起诉要求被告给付股权转让款245 000元,并支付该款自2011年8月19日起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计算至判决确定的履行之日止的利息。

为证明上述事实,原告提供了以下证据:

1、股权转让协议1份,用以证明原、被告存在股权转让的事实,被告应在签订协议当天支付转让款。

2、股权会决议1份,用以证明原、被告间股权转让行为合法。

3、股权会决议1份,用以证明原告已履行股权转让义务。

被告鲍某甲答辩称:双方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属实,原告在2011年8月18日已收到股权转让款,因为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前原告经手并对外收取了宁波市北仑区某某有限公司货款597 260元,却未将货款交回宁波市北仑区某某有限公司,后原告与宁波市北仑区某某有限公司股东鲍先佐商量,愿意将股权转让给鲍先佐,因公司不能只有一个股东,双方商量之后决定原告将股权转让给鲍某乙的女儿即被告鲍某甲。2011年8月18日,原、被告双方签订了这份股权转让协议,原告将自己在宁波市北仑区某某有限公司的股份转让给被告,转让款就用其收取的这些货款折抵。因此,被告已付清了股权转让款,请法院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被告提供了购货合同5份、送货单27份,用以证明原告经手且已结算但未返还给宁波市北仑区某某有限公司的货款共计597 260元。

因被告对原告提供的证据均无异议,本院予以认定。原告对被告提供证据有异议,该证据与本案没有关联性,本院不作认定。根据上述证据的认定,本院确认如下案件事实:

2009年4月29日,原告与被告之父鲍某乙出资50万元成立了宁波市北仑区某某有限公司,原告拥有该公司49%的股权,鲍某乙拥有该公司51%的股权。2011年8月18日,原、被告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约定:原告将自己在宁波市北仑区某某有限公司49%的股权,以原价计人民币24.5万元转让给被告,被告应在2011年8月18日之前将24.5万元支付给原告。当日,宁波市北仑区某某有限公司召开了股东会,确认了上述股权转让,并随后办理了股权变更手续。但被告至今未将股权转让款245 000元支付给原告。

本院认为:原、被告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合法有效,双方均应依约履行。原告履行了股权转让义务,被告却逾期付款,故原告请求判令被告给付股权转让款及利息的诉讼请求本院予以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鲍某甲于本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五日内给付原告张某股权转让款245 000元,并支付该款自2011年8月19日起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计算至判决确定的履行之日止的利息。

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本案受理费5 127元,减半收取2 563.50元,由被告鲍某甲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

上诉人在收到本院送达的上诉案件受理费缴纳通知书后七日内,凭判决书向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大厅收费窗口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如银行汇款,收款人为宁波市财政局非税资金专户,帐号为810 060 143 738 093 001,开户银行为宁波市中国银行营业部,如邮政汇款,收款人为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室。汇款时一律注明原审案号。逾期不交,作自动放弃上诉处理。

如本判决生效后,义务人拒不履行的,权利人可在判决确定的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二年内向本院申请执行。

审 判 员

尚 某 某

二Ο一二年五月三十日 书 记 员

谢 某 某

诸葛晶诉南宁端丰贸易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纠纷案

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2)青民二初字第177号

原告:诸葛晶。

委托代理人:袁公章,广西桂云天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李洁,广西桂云天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南宁端丰贸易有限公司。

第三人:柳定义。

委托代理人:林林,广西南国雄鹰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诸葛晶与被告南宁端丰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端丰公司)、第三人柳定义股权转让纠纷一案,本院于2012年2月13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12年4月11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诸葛晶的委托代理人袁公章、李洁、第三人柳定义的委托代理人林林到庭参加诉讼,被告端丰公司经本院依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本院依法缺席审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诸葛晶诉称:2010年10月18日,我与第三人柳定义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约定柳定义将其持有的被告端丰公司40%股权全部转让给我。同时,端丰公司全体股东召开股东会并作出决议,同意柳定义的转让行为并任命我为新的法定代表人。转让协议签订前我已经支付完股权转让款,履行了合同义务。但是,第三人未积极的协助我办理股权变更登记手续。致使我无法完成股权变更工商登记。请求:

1、判令被告为原告办理40%股权变更登记手续;

2、判令第三人协助履行上述义务。

被告端丰公司提交书面答辩称:我公司同意原告的诉请,认为未能履行变更登记义务是由于第三人原因造成。

第三人柳定义陈述称:原告与我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未曾实际履行,原告没有及时履行付款义务,其所支付的50万元属于其支付的还款。原告的行为符合法定解除情形,我已经通知解除该合同。原告不享有我持有的股权,因此被告及我没有协助履行股权变更登记的义务。

经审理查明:2010年10月18日,原告诸葛晶与第三人柳定义签订一份《股权转让协议》,约定柳定义将其持有的端丰公司40%股权作价40万转让给诸葛晶。该有协议未对合同履行方式及期限、合同违约责任进行约定,亦未约定合同当事人单方解除权。同日,端丰公司全体股东签署股东会决议,同意柳定义的转让行为,并任命诸葛晶为新的法定代表人。2010年11月4日,柳定义出具《关于股权转让相关事项的通知》,单方表示解除《股权转让协议》,并表示其仍为端丰公司股东。2012年1月19日,诸葛晶出具《抵销重申暨股权转让变更登记催告函》,载明:其已向柳定义预付50万元股权转让款,但因股权转让事宜尚在洽谈中,汇款凭证上写明汇款用途写为“借款”,以便根据未来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的价款多退少补。即使上述款项理解为借款,亦应与股权转让款债务进行抵销。要求柳定义于2012年2月3日前配合端丰公司进行股权变更登记。2011年5月9日,端丰公司股东陈建利以公司监事的名义主持端丰公司临时股东会,诸葛晶参加会议,会议作出决议,重新确认2010年10月18日公司全体股东作出的“任命诸葛晶为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决定,诸葛晶担任公司执行董事、经理。此次会议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XX公证处予以公证。2011年12月28日,南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向端丰公司颁发新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该执照记载法定代表人为诸葛晶。2012年1月3日,端丰公司修改公司章程,对章程第四条“股东姓名或名称”即第五条“股东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出资比例、出资时间”依据上述股东会决议及临时股东会决议进行相应修改,该章程中记载股东为诸葛晶、陈XX。1月20日,端丰公司备置股东名册,记载诸葛晶出资70万元,持股比例为70%,备注事项未原始出资额30万元,2010年10月18日受让柳定义出资额40万元。合计出资70万元,持股70%。陈XX出资30万元,持股比例为30%,备注事项未原始出资额30万元,持股30%。至2012年2月9日止,端丰公司股东工商登记仍为诸葛晶出资30万,占30%;陈XX出资30万元,占30%;柳定义出资40万,占40%。以上事实有原告提供的证据、被告提供的证据及本案庭审笔录予以佐证。

本院认为:本案当事人争议焦点为:

一、原告诸葛晶是否享有第三人柳定义名下40%的股权?

二、被告端丰公司及第三人柳定义是否应当履行股权变更登记义务?

关于原告诸葛晶是否享有第三人柳定义名下40%的股权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根据上述规定,股东之间转让股份,因不会破坏有限公司的人合性,故买卖双方协商一致达成股权买卖合意即可形成有效的转让行为。本案中,原告诸葛晶与第三人柳定义均为被告端丰公司股东,第三人将其持有的端丰公司股权转让给原告,并与原告签订《股权转让协议》,该协议属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应为合法有效,原告与第三人应依据协议各自履行合同义务。《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同日,第三人签署《股东会决议》,再次确认股权转让事宜并对该《决议》中关于任命诸葛晶为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决定予以同意。第三人的行为应视为其在履行股权转让义务。第三人主张原告没有支付股权对价,其已通过《关于股权转让相关事项的通知》单方解除其与原告之间的《股权转让协议》。原告与第三人在《股权转让协议》中对合同解除条件未有约定,故第三人不能依据合同约定解除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的合同解除法定情形分别为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上述《股权转让协议》对合同履行方式及履行期限未进行约定,第三人未就上述事项与原告进行补充协议,亦没有证据证明已要求原告履行支付对价的义务并被原告拒绝,因此,第三人仅以其单方意思表示主张已与原告解除《股权转让协议》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采信。2012年1月20日,被告为公司股东备置股东名册。该股东名册上记载原告持有的股权为70%,其中40%受让于第三人。该股东名册为原告与第三人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后备置,应视为端丰公司股东及股权比例已发生变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的规定,第三人原持有的端丰公司股权实际已由原告所有,原告可依据股东名册上记载的持股比例承担股东的权利义务。原告是否支付股权转让对价不影响其已享有第三人出让的股权的事实。原告主张其以借款名义向第三人支付的50万元实际是股权转让对价,但第三人对原告的陈述不予认可,且原告没有其他证据证明该笔款项为股权转让款,因此,本院对原告主张不予采信。原告主张该款项作为借款已与应付的股权转让款发生抵销。股权转让款与借款属于不同法律关系引起的债务,不存在种类及品质相同的情形,因此,不适用法定抵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条“当事人互负债务,标的物种类、品质不相同的,经双方协商一致,也可以抵销。”的规定,本案原告与第三人并未就债务抵销达成一致,因此,原告的主张,理由不成立,本院不予支持。

关于被告端丰公司及第三人柳定义是否应当履行股权变更登记义务的问题。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三)》第二十四条“当事人依法履行出资义务或者依法继受取得股权后,公司未根据公司法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的规定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当事人请求公司履行上述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规定,原告获得股权后,被告应当为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本案中,被告在公司股东持股比例发生变动的情形下,未履行变更事项公司登记机关变更登记义务,原告有权请求被告履行。本院对此予以确认。第三人向原告出让股权,应当完整履行股权转让协议及合同附随义务,确保原告受让的股权具有完整性及对世权,因此,第三人应当协助原告及时办理股权变更工商登记。第三人未能协助原告办理股权变更工商登记,已构成违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综上所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第九十九条第一款、第一百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第七十二条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规定

(三)》第二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南宁端丰贸易有限公司于本案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为原告诸葛晶办理股权变更工商登记手续;

二、第三人柳定义协助被告南宁端丰贸易有限公司履行上述义务。

本案案件受理费100元由南宁端丰贸易有限公司、柳定义共同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副本,上诉于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并同时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100元。(开户名称: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费专户,开户行:中国农行南宁市竹溪分理处,账号:***。)递交上诉状后上诉期满七日内仍未预交上诉受理费又不提出缓交申请的,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

漪帆

芳燕

平方

一日

如瑶

fnl_1176417

【返回】 fnl_1333368

【返回】

审 判 长

张代理审判员

梁人民陪审员

潘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书 记 员

股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例 篇2

(一) 股权转让自由原则确立的原因分析

股权转让自由原则是现代各国公司法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一般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股东有决定是否转让其所持有股份的自由;股东有决定转让对象的自由;股东有决定转让时间的自由;股东有决定转让股份数额的自由;股东有决定转让价格的自由。股权转让自由原则确立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股权转让自由是由股权的私权性质决定的

“股东享有股权, 只是为了谋取自身的个体利益, 参与公司事务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与工具, 它涉及的不是国家政治生活上的利益及关系。股权作为私权, 还体现在它是以民法和公司法、证券法等私法规范为主要法律依据而产生的权利, 要遵循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则。明确股权的性质为私权, 特别是明确国有股权是一种民事权利, 而不是行政权或行政权与民事权利的混合物, 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1]股权作为绝对的私权, 其转让自由是建立在私权意思自治的基础上的, 而股权转让的自由就是股东实现其私权利益最为重要的权利。

2. 股权转让自由体现了对投资者的保护

股权是因投资行为而产生的权利, 财产只有变成资本才产生股权, 因而股权具有资本性。股权的资本性同时也意味着风险性, 投资总是与风险相伴而生的。而公司的资本制度要求股东投资后不能抽回自己的投资, 即股东不能退股。所以就必须赋予股东转让其股份的自由, 股东可以为了寻找更好的投资机会将股权变现, 也可以出于对公司的不满, 选择“用脚投票”的方式退出公司。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应为投资者提供合理的风险规避途径。股权转让自由原则的确立, 可使股权在转让中增值, 体现出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

3. 股权转让自由有利于完善公司独立的人格制度

“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内容。但社会实践证明, 当公司股东长期处于不变的静态时, 很容易出现公司与投资者人格混合的情形。当公司以其独立于股东的独立财产为物质基础对外从事经济活动时, 公司与股东之间已实现了人格的分离, 因此, 允许股权的自由转让, 允许公司成员的流动, 只会进一步断绝公司与大小股东的人格关系而以更加独立的身份活动, 使公司朝着人格更为独立健全的方向发展。更为有意义的是, 股权作为股东个人的一种财产权利, 允许股东对其自由转让符合民法确认和保障个人自由的基本理念, 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2]在这个层面上说, 股权转让自由有利于完善公司独立的人格制度。

(二) 股权转让自由原则的例外分析

为了维护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 各国公司法都对股权转让自由原则做出例外规定。根据我国《公司法》有关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自由原则的例外情形主要包括两种:

1. 基于优先购买权的限制

《公司法》第72条第3款规定, 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 在同等条件下, 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是有限的, 公司的股东通常也是公司的管理者。公司是基于股东的经营能力和相互之间的合作信任关系而设立的, 因而有限责任公司具有人合性的特点。公司的长期运营更加重了股东间的相互依赖, 而股东对外转让股权无疑破坏了现存的信赖格局, 打破了公司运营的稳定性。因此, 为保护其他股东的现存利益, 《公司法》设立了优先购买权制度。允许其他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可能是基于扩大持股比例的需求, 也可能是为了阻止不受欢迎的股东进入公司。总之, 其他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 打破了股权对外转让的模式, 维护了现有股东之间的信赖关系。

2. 基于公司章程的限制

《公司法》第72条第4款规定,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公司章程素有“公司宪章”之美誉, 是公司内部自治性法规, 也是股东之间的契约。《公司法》在此处做出授权性规定, 股权转让除需遵循《公司法》的法定性规定外, 还需遵循股东间的意定性规定, 允许股东通过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做出预先安排。至于股东是否可以通过公司章程做出禁止性规定, 如规定公司经营期内, 股东不得转让股份, 《公司法》没有明确。此类规定违反了股权的自由转让原则, 剥夺了股东转让股份的自由, 但这种限制性规定是否有效需要立法机关出台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二、理论基础之二———公司法之股权概括转让原则

(一) 股权概括转让原则确立的原因分析

股权概括转让原则, 是指股东转让股权时, 将自己基于股东资格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一并转让给受让人。受让人在受让股份的同时, 不仅承继了原股东的权利, 同时也承担了原股东的义务。股权的概括转让是指权属和权能的一并转让, 股东转让股权应对股权特定的权属证明形式进行相应变更, 同时应将参与公司管理的共益权和分配公司盈利的自益权转由受让人行使。股权概括转让原则确立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基于风险转移的角度考虑

股权的价值并非一成不变, 它随着公司效益的变化而成曲线变化。随着公司资产的增值和贬值, 转让前后股权价值会有重大的变化, 股权转让意味着利益和风险的实际转移。对于经营业绩良好的公司, 股权意味着更多的利益, 对于经营业绩不好的公司, 股权意味着更多的风险和责任。要求股权概括转移, 实际就明确了风险责任转移的时间点和承担的义务人。转让前的股权的利益和风险归转让人, 转让后的利益和风险归于受让人。

2. 基于承担股东权利、义务的角度考虑

股权转让后, 受让人不仅享有原股东的权利、同时还应承担原股东的义务。股权转让后受让人取得股东地位, 参与公司管理, 获得利润分配。如果公司没有及时变更股东名册等文件, 不允许受让人参加股东大会, 则剥夺了受让人的股东权利。受让人有权基于侵权要求公司承担民事责任。股权转让后受让人同时也应履行股东的义务。如转让人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 则受让人应承担补足出资的责任。基于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股权转让不能只转让权利、不转让义务, 或只转让义务、不转让权利。必须是权利、义务一同转让, 即股权必须概括转让。

(二) 关于股权权能部分转让的理论争论

股权概括性转让原则作为《公司法》的基本原则一直得到广泛的认同。但随着公司实践的丰富, 这一基本原则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争议主要来自于股权权能能否部分转让。对此, 理论界和实务界有不同的结论:

区别说认为, 股权中的盈余分配请求权、利息分配请求权是金钱债权。社员权说认为, 股权是指因股东地位而享有的社员权, 包括盈余分配请求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自益权和表决权、各种诉讼权等共益权。股权的债权化现象, 仅在股东事实上不行使共益权时发生, 这时也不是说股东拥有的股份本身已经变质。股东是公司的社员, 股份是股份公司社员的地位, 应允许共益权转让或继承[3]。美国学者克拉克认为, “如果没有相反合同或特许条款, 所有这些权利 (包括自益权和共益权) 都可以作为一个单元转让 (股东可以将这些权利出让) , 而无需公司的其他股东或董事和高级职员的同意”[4]。“尽管自益权是一种财产性权利, 但抽象的盈余分配请求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只是一种财产性权利, 不能独立于股东而存在, 也不得与股份相分离而转让、放弃。若允许抽象的盈余分配请求权等权能单独转让, 由于受让人不享有表决权、其盈余分配请求权等权能的实现仍受制于转让人 (股东) , 给受让人增加了不适当的风险, 也难以避免转让人 (股东) 对特定表决权的滥用。只有当这些权利具体化并独立, 成为‘债权性权利’后, 才可以成为转让的对象。”[5]

三、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限制的比较法考察

(一) 国外立法例的考察

公司法在美国属于州的立法权限, 所以美国没有统一的公司法。但美国律师协会制定了美国《示范商事公司法》, 可以作为研究美国公司法的参照对象。《示范商事公司法》没有对股权内部转让与外部转让做出严格区分, 但转让可由公司进行必要限制。转让限制一般都是授权性的, 是由公司章程、公司工作细则、或股东之间的合同予以明确约定, 且上述限制是在转让之前为出让股东所明知的。如《示范公司法》6.27 (a) 指出:公司组织章程、工作细则、股东之间的合同或股东和公司之间的合同可以对公司股票的转让或对公司股票转让的注册加以限制。这一限制并不影响在决定采用限制措施之前发行的股票, 除非该不受限制的股票持有人是其后限制合同中的一方或其在投票时拥护限制措施的[6]。日本公司法对股权内部转让采取了自由转让模式, 允许股东自由转让其全部或部份出资。《日本有限公司法》第19条规定, 股东得将其份额的全部或部分转让给其他股东。与此同时, 日本公司法对股权外部转让设定条件予以限制, 规定股权转让须经股东大会同意, 同时明确公司的义务, 将公司作为股权转让中的责任主体, 保证股权转让的顺利进行。《法国商事公司法》对股权内部转让采取自由性与授权性相结合模式。允许股东之间自由转让股份, 但公司章程可对股权内部转让做出限制。对股权外部转让运用强制性规范进行限制。如《法国商事公司法》第45条规定, 只有在征得至少代表四分之三“公司股份”的多数股东同意后, 公司股份才可以转让给与公司无关的第三人[6]。

(二) 我国股权转让的立法模式分析

股东之间转让股权的限制有三种立法例:一种是自由主义, 即股东之间可以自由转让其出资的一部或全部, 如日本、法国;二是法定限制主义, 即股东之间转让出资必须经股东大会同意, 如我国台湾地区;三是相对限制主义, 公司章程可以对股东之间转让出资附加其他条件, 如德国允许公司章程规定转让须经公司批准。《公司法》第72条第1款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公司法》第72条第4款规定,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律对股东之间转让股权不作限制, 但对公司章程做出授权性规定, 允许股东通过公司章程的约定, 对股权内部转让做出限制性规定。

股权外部转让, 可以分为因表示行为发生的转让和因事实行为发生的转让两种。前者是指股东因自身的意愿要对外转让股权, 后者是因继承、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发生的股权对外转让。就前者而言, 由于受到有限公司人合性的制约, 因此各国公司法一般都要求其他股东同意, 以此限制股权外部转让。《公司法》第72条第2款规定,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 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因此, 我国公司法对股权对外转让的限制比例为“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就后者而言, 各国做法不一, 我国公司法采用了法国的立法例, 《公司法》第76条规定, 自然人股东死亡后, 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但是, 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一规定, 既考虑到了操作上的便利, 避免了股权评估的麻烦。同时, 也考虑到公司的人合性, 允许股东通过公司章程做出不同规定, 可以满足那些只信任原股东, 不信任原股东继承人的要求。

四、股权转让合同效力判断的价值冲突与基本原则

(一) 股权转让合同效力判断中的价值冲突

1. 交易效率与交易安全的冲突

交易效率价值与交易安全价值之间的冲突, 是公司法上诸多制度均存在的最为基本的价值冲突, 也只公司法的核心价值冲突。在该问题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决定了对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认定。例如, 归一性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一方面涉及股权转让后产生一人公司的问题。当公司法基于交易安全而否认该合同效力时, 意味着交易安全价值优先。另一方面, 我国《公司法》允许一人公司存在, 法律没有明文否定这种合同的效力, 则意味着交易效率价值优先。

2. 公司的资合性价值与人合性价值的冲突

有限责任公司兼具资合性和人合性的特征。资合性强调股权转让的自由性, 人合性强调股权转让的限制性。资合性价值要求股权自由转让, 强调股东投资的高度意思自治。人合性价值要求保护股东之间相互合作与信任关系, 维护股东结构的稳定, 保证公司平稳运行。基于人合性价值, 股东转让股权因此认定违反优先购买权的股权转让合同效力时, 要对上述价值冲突进行衡量。

3. 公司的整体价值与股东个别价值之间的冲突

从某种程度上, 公司整体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股东个别效率的提高。但个别效率的最大化实现, 却可能损害公司利益, 进而损害其他股东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个别股东的利益进行适当调整。对个别股东是低效的, 对公司是高效的。如多个股东要求行使优先购买权, 按出资比例购买。这里的规定就体现了公司整体价值与股东个人价值的冲突。《公司法》在此处的规定, 实际是维护公司原有的利益格局, 剥夺了转让人的自由选择权。

(二) 股权转让合同效力判断的基本原则

1. 交易效率与交易安全价值的平衡

理解交易效率价值与交易安全价值的衡平原则, 应把握几个方面: (1) 应当把既能体现交易效率又能体现交易安全的方案放在首要位置。在判断股权转让合同效力时, 法院采取的方案往往利于保护交易安全, 忽略了交易效率。 (2) 在不与外部交易安全直接对立的情况下, 应当体现交易效率优先的原则, 或有效优先的原则。 (3) 在交易效率与外部交易安全直接对立的情况下, 必须把交易安全置于优先的位置。 (4) 只有在考虑内部法律关系时, 方可考虑交易效率优先于交易安全。

2. 资合性价值、人合性价值的平衡

未征得其他股东同意的股权转让合同, 剥夺了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 这类合同是否一律无效?从公司人合性价值角度考虑, 此类股权转让合同侵犯了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 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应认定为无效。但从股权自由流动性或资合性的角度出发, 应维护此类合同的效率, 即合同不是必然无效, 可认定为可撤销合同。

3. 公司整体价值与股东个别价值之间的平衡

“出资瑕疵”的股权转让就涉及公司整体性价值与股东个别价值之间的冲突。此类合同, 出让股东未能履行出资义务必然损害到公司的整体利益, 即使出让股东可以要求受让人补足出资, 但公司基于设立时对股东个人的信赖, 完全可以否认这种通过受让股份补足出资的方式, 因为受让人也有可能无出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 公司整体性利益应优先于股东个人利益。

参考文献

[1]赵旭东.公司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292.

[2]丁茂中.股权转让疑难问题研究[DB/OL]http://www.1488.com/china/Intolaws/LawPoint/22/2007-3/224777.shtml, 2010-02-28.

[3]金洪工.现代日本公司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60.

[4]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M].胡平, 等, 译.北京:工商出版社, 1999:9.

[5]吴庆宝商事裁判标准规范[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207.

股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例 篇3

摘要:本文以一则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案例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案例中存在的交割期限过长、价格不确定、溢价转让未评估、缴纳所得税等疑点,然后分析了其交割期限不合理的原因,所得税征收征管机关、实到外资重复统计等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完善相关法规、规范并购行为、出台示范协议文本、明确征管机关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资;股权转让;交割期限

外商投资企业股权变更是一类复杂的变更审批事项。笔者在多年的外资审批实务中,对其复杂性深有感触。下面这则案例,引起了笔者深入思考的兴趣。

一、案例简介

某外商投资企业A,由一内资企业B和外方个人股东C合资成立,注册资本500万美元,B出资375万美元,C出资125万美元,注册资本均已缴清。现C与外地一家外商投资性公司D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双方认可基准日的转让价格为200万欧元,最终价格根据审批、变更登记后交割日的资产净值调整。交割对价分两期支付,首期支付80%,其余20%在交割日后2年支付(2年间产生的利息一并支付)。

二、案例疑点

该股权转让协议很复杂,长达80多页,似乎很严禁、规范,但仔细审核,还存在几个疑点:

1.交割期限过长

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程序性要求与内资企业相比更严格,可是现行三资企业法律法规、规章中并无明确规定股权交割的最长期限。虽然民商法的原则之一就是法无明文禁止即为合法,当事人意思自治达成的股权转让协议,只要双方认可即合法有效,但笔者认为2年的交割期限过长。

2.转让价格不确定

外资审批实务中,股权转让价格总是明确的。要么是原值,要么根据资产评估报告中的的净资产额与实收资本比例确定溢折价比例,还有一种是“一美元转让”。股权转让价格不确定的案例实属罕见,其合理性值得怀疑。转股批复中要描述其定价方案,需要花费大量的篇幅。

3.溢价转让未评估

中方转股给外方或外方转股给中方,如果是溢价转让,必须审计报告和资产评估报告。本案例由于受让方的特殊双重身份(既是中国法人,其对外投资在法律上又视同外资),实践中没有统一的审批标准,难以把握尺度。A企业2008年度审计报告显示所有者权益为人民币4766万元,实收资本为人民币3913万元。

4.股权转让所得纳税

外方投资者个人股权转让所得,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须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其中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暂免征个人所得税。由于本案例中扣缴义务人D所在地与A企业所在地分属不同的省份,怎样合理纳税也是个问题。

三、案例分析与思考

1.过长交割期限不合理

交割期限是本案例的焦点所在。D公司法律顾问认为,A公司系外商投资企业,《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以下简称《并购规定》)所指境内企业界定为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其股权转让适用《股权变更规定》,而不是《并购规定》,D公司作为股权受让方,无需在变更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3个月(特殊情况经审批机关批准后,1年)内向转让股权的股东支付全部对价。

笔者认为,本案例中,长达2年的交割期限设定不合理,存在不确定因素和一定的风险性。审批实践中,外商投资企业股权交割期限一般在6个月以内。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交割日支付对价的80%,股权转让就标志着全部完成,D公司就可以充分主张股东权利,享有25%的利润分配权吗?这对中方股东B显失公平,也违反了等价原则。

《并购规定》第55条第2款:“外国投资者购买境内外商投资企业股东的股权或认购境内外商投资企业增资的,适用现行外商投资企业法律、行政法规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相关规定,其中没有规定的,参照本规定办理。”

关键是如何理解“参照本规定办理”,《并购规定》对外商投资企业股权变更作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首先,外国投资者收购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股东的股权,其后果等同于外资并购;其次,此前的实践不能代表《并购规定》颁布后的具体要求。因此,《并购规定》中的“其中没有规定的”不仅包括《股权变更若干规定》未予规范的情况,还应包括《股权变更若干规定》虽作规定但内容不如《并购规定》详尽的相关条款。具体来说,“其中没有规定的,参照本规定办理”主要包括以下情形:一是《股权变更若干规定》未要求评估,但《并购规定》要求评估的相关条款。二是《股权变更若干规定》对受让方支付对价的时限未作要求,但《并购规定》要求的相关内容。三是《股权变更若干规定》未涉及的反垄断审查申报和审查的相关要求。四是《并购规定》防止当事人通过境内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规避返程投资审批的相关内容。

根据这一权威解释,本案例交割期限有违法理,理应作出修改。

同理,溢价转让也应该提交资产评估报告,同时明确交易价格。

2.所得税征管机关的确定

本案例属“外方转外方”,但受让方系外商投资性公司,在国内还有相应的主管税务机关。如果受让方为境外企业,作为扣款义务人,它在我国没有主管税务机关,应该向哪级税务机关申报代扣代缴的所得税?这就容易形成所得税征管的真空区。实际业务中,主管税务机关对于“外方转外方”的股权转让所得,不予出具完税证明。

3.实到外资重复统计

设想本案例股权转让完成后,D公司继续向B公司购买A公司26%的股权,从而控股A公司,转让价格是原值的2倍。那么,溢价部分的130万美元能否列入实到外资的统计?对于并购内资企业股权溢价的,外资审批管理系统中已经可以列入实到外资的统计。对于假设的这个问题,D公司购买了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股东的股权,达到控股的目的,从理论上分析也符合并购的特征,所以也应该列入实到外资的统计。但这又产生了实到外资重复统计的问题,因为外商投资性公司注册资本验资后,其实到外资已经在注册地商务部门统计过一次。外商投资性公司发生并购业务或类似并购的业务(类似本假设的情形),目标公司所在地商务部门又将并购对价(若是外商投资企业,则为溢价金额)列入实到外资,必然形成全国实到外资统计的重复。

四、政策建议

针对本案例存在和引发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

该规定1997年生效,迄今沿用,内容不够全面,股权变更程序不尽合理,个别条款严重滞后。例如,2001年修订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中,已经删除了注册资本转让需要参加董事会会议的董事一致通过的条款,而《股权变更规定》并没有相应地进行修改,仍然要求股权变更需要经过企业董事会的同意。按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新法优先于旧法的原则,应当适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审批业务中,决大部分审批人员都忽视了这个问题,简单地适用《股权变更规定》,申报材料必须包括董事会同意股权转让的决议。

建议除并购项目最长交割期限1年外,其它股权转让项目明确交割期限最长6个月。程序上,明确对价支付完毕后的内部登记日为股权变动标志,再进行外部登记。允许外部登记日超过审批机关批准之日30天以上的,批准证书继续有效,不必重新换发。

2.规范外商投资性公司的并购行为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制外商投资性公司的并购行为。外商投资性公司的并购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够提高我国资源配置的效率。1995年4月《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暂行规定》颁布以来,我国的政策赋予外商投资性公司的经营权利日益扩大,业务限制越来越少。但是,其并购行为也会带来严重的问题,容易造成垄断,损害境内企业的利益。现在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完善外商投资性公司的法律体系,减少并购行为带来的不利影响。

上文已经分析过投资性公司并购引起的实到外资重复统计的问题。笔者认为,因投资性公司并购引起的实到外资(非注册资本)不应该列入实到外资统计,否则就是重复统计。而且,投资性公司对外投资的出资方式,应限制在原注册资本额度内,其在国内产生的人民币利润不应成为对外投资的出资。理由是,投资性公司实力雄厚,相比普通外商投资企业,更容易通过转移定价等方式,产生高额垄断利润。

3.加强培训,规范股权转让协议文本。

加强对审批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力度,完善审批流程,规范审批行为,切实依法履行好外资审批管理职责,在外资审批管理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笔者在其他审批案例中发现,股权交割期限长达2年4个月。为了防止此类案例的再次发生,建议研究出台股权转让协议的指导性文本,由本领域资深专家、学者起草,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出台全国统一的文本。其中必须明确股权转让完成的标志。

4.明确主管税务机关

建议将外资股权转让所得税的主管税务机关明确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在税源形成地缴纳所得税,当地税务机关可以获得分成收入,更具合理性。可行性方面看,外商投资企业股权发生变化时,税务主管部门要求在股权变化后一个月内做税务变更登记,提交股权转让完税证明。实行属地化监管、征收可以有效地避免跨区域征收引起的征税成本增加。

参考文献:

[1]王方方: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转让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7(6):-67-69,102.

[2]贺伟跃 于广亮:论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过程中股东地位的嬗变[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1):-59-64.

[3]叶军: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若干问题的思考[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8(2):-137-142.

[4]尹春海: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法律问题刍议[J].温州大学学报,2009,22(1):-37-42.

[5]刘松青 文明刚:外商投资企业外资股权转让所得税问题分析[J].会计之友,2007(07S):-80-81.

[6]王勇:外商投资性公司并购产生之问题及法律对策[J].江淮论坛,2007(3):-58-62.

股权转让案例 篇4

例一:A公司持有甲企业100%的股权,计税基础是200万元,公允价为500万元。1.如果B公司以现金收购A公司持有的甲企业全部股权,价款为500万元。请计算:(1)A公司(股东)股权转让所得;(2)A公司(股东)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3)B公司收购甲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

答:如果B公司以现金收购A公司持有的甲企业全部股权,价款为500万元。

那么,A公司(股东)股权转让所得为300万元,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75万元。B公司收购甲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是500万元。(2)会计处理(A):

借:银行存款600 贷:长期股权投资450

投资收益150

A、B股权转让所得=600-180=420(万元)(其中,会计所得150,纳税调增270)

【例2-1】收购企业A以现金120万和定向增发股票480万(面值1元,市值5元,96万股)向M收购其全资子公司B的75%股权(子公司B公允价值800万元,计税基础400万元)。

请做出:

股权收购与转让各方(A公司、M公司、B企业)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

【答2-1】收购企业A以现金120万和定向增发股票480万(面值1元,市值5元,96万股)向M收购其全资子公司B的75%股

2.如果B公司以持有的乙企业50%股权(公允价为500万元,计税基础80万元)支付收购A公司持有的甲企业全部股权。请做出:(1)A、B公司(股东)股权转让与收购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

(2)若两年后 A和B分别以600万元将取得的股权再行转让(全部为非股权支付),所得如何调整? 答:(1)A、B公司(股东)股权转让与收购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 A公司: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500

贷:长期股权投资——甲200

投资收益300

A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乙)的计税基础200;纳税调减300 B公司: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5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80

投资收益420

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甲)的计税基础80;纳税调减420。

(2)若两年后A和B分别以600万元将取得的股权再行转让(全部为非股权支付)。会计处理(A、B同):

借:银行存款等600 贷:长期股权投资500

投资收益100

A、B股权转让所得=600-80=520(万元)(其中,会计所得100,纳税调增420)

3.如果B公司股权支付为450万元(持有的乙企业股权45%,计税基础为72万元),非股权支付为50万元,假设B公司选择了特殊税务处理(股份支付比例大于85%)。

请做出:

(1)A、B公司(股东)股权转让与收购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

(2)假设五年后A公司将取得的乙企业股权转让,取得现金收入600万元,所得如何调整? 答:(1)A、B公司(股东)股权转让与收购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 A公司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450

银行存款等50

贷:长期股权投资——甲200

投资收益300 A公司计税基础:

取得乙企业股权=200×50÷500=180(万元)注:调整计税基础=450-180=270(万元)取得甲企业非股权(现金)50万元 计税基础合计:230万元

计税基础少计:500-230=270(万元)

A公司不确认转让所得=(500-200)×450÷500=270(万元)注: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70万元。

确认转让所得=(500-200)-270=30(万元)少计所得额=300-30=270(万元)

B公司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5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72

银行存款50 投资收益378 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甲)的计税基础 =160×45%+50=72+50=122(万元)纳税调减378万元。

权(子公司B公允价值800万元,计税基础400万元)。

1.收购方A会计处理: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600 贷:银行存款120

股本— B公司96股本溢价— B公司3842.被转让方M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480

银行存款120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300(400×75%)

投资收益300 3.B企业会计处理:

借:实收资本—A公司300 贷:实收资本—M公司300 4.税务处理:

股份支付=480/600=80%<85%,选择一般重组。

(1)收购方A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60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0。

(2)被转让方M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480万元,确认转让所得=300万元。(3)B企业相关所得税事项不变。

【例2-2】收购企业A以现金60万和定向增发股票540万(面值1元,市值5元,108万股)向M收购其全资子公司B的75%股权(子公司B公允价值800万元,计税基础400万元)。假设纳税人选择了特殊重组处理。

请做出:

股权收购与转让各方(A公司、M公司、B企业)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

【答2-2】收购企业A以现金60万和定向增发股票540万(面值1元,市值5元,108万股)向M收购其全资子公司B的75%股权(子公司B公允价值800万元,计税基础400万元)。假设纳税人选择了特殊重组处理。

1.收购方A会计处理: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600 贷:银行存款60

股本— B公司108股本溢价— B公司4322.被转让方M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540

银行存款60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300(400×75%)

投资收益300 3.B企业会计处理:

借:实收资本—A公司300 贷:实收资本—M公司300 4.税务处理:

被收购方(M)税务处理:

(1)确认转让所得=(600-300)×60/600=30(万)(2)取得的股权计税基础=300×540/600=270(万)(或300-60+30=270)(3)纳税调减=540-270=270(万元)(或300-30=270)收购方(A)税务处理:

取得的股权的计税基础 108+60=168 =300×540/600+60=330(万)

有关股权转让的案例分析 篇5

以下案例A企业与B企业分别涉及税有哪些,会计分录分别怎样处理

案例1:2010年12月3日A企业以400万元货币资金收购B企业的100%的股权,B企业是三个法人股东构成。B企业2010年11月31日的账面价值以评估价值一致。分别是:总资产为782万元,其中货币资金416万元、其他应收款304万元、固定资产净值62万元。负债为167万元,其中:应付账款为3万元,预收帐款为156万元。所有者权益为614万元,其中:实收资本为400万元,盈余公积为41万元,未分配利润为173万元。(注明:D企业100%控股A企业,同时D企业占B 企业80%的股份)

会计处理:

A公司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400

贷:银行存款 400

B公司会计处理:

借:实收资本-D公司

实收资本-其他两个股东

贷:实收资本-B

纳税处理:

《关于印花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1]155号)

十、“产权转移书据”税目中“财产所有权”转移书据的征税范围如何划定?“财产所有权”转移书据的征税范围是:经政府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动产、不动产的所有权转移所立的书据,以及企业股权转让所立的书据。”

1、A公司用银行存款从B公司原股东手里购买股权,除了股权转让所立的书据涉及的印花税外,这个环节不涉及其他税费。

2、B公司应就股东变更事宜进行工商和税务登记变更。

3、D公司及其他两个股东除了涉及股权转让书据印花税外,还涉及企业所得税。同时,B、D公司属于关联方,股权转让定价应符合独立交易原则,否则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企业或者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的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

股权转让合同 篇6

受让方(乙方):______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国务院《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黑国资办运发[]30号《关于加强全省产权交易管理的通知》,甲、乙双方经过协商,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现就有关股权转让事宜,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 股权转让的标的及转让价格

第二条 付款方式

乙方应于本合同生效之日起____天内将股权价款分____次付清其全部应付款项,分期付款的具体时间和数额是: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条 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乙双方签订本合同后,共同到____________________办理股权转让交易手续。

2、甲方应当在双方交易时,按国家有关规定到国有资产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办理相关的变更手续。

3、本合同涉及的股权转让成交手续费等各项税、费均由甲、乙双方按国家有关规定负担。

4、本合同签署前,甲方须将涉及股权抵押情况如实告知乙方。如因未将股权抵押情况如实告知而产生的后果,由甲方承担。

5、本合同生效后,乙方按其在公司中股份比例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及亏损。

6、本合同生效后,甲方不再承担原公司的任何义务,也不享有原公司的任何权益。

第四条 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1、当事人一方要求变更和解除本合同,须提前将变更或解除意见书面通知另一方,双方经协商一致后,方可变更或解除。变更或解除合同由双方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备案。

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2)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第五条 违约责任

1、乙方未按合同规定的时间交付股权价款,每迟交一日按本合同股权总价款的______%交付滞纳金,超过______日,滞纳金加倍。

2、乙方超过规定时间______日仍未付清其应付款项,则甲方可按照本合同第四条第二款第2、3、4项的规定解除合同,并将已付款扣除滞纳金和因乙方违约蒙受的损失后退还乙方。

3、甲方未按合同规定的时间交付股权,每迟交一日按本合同股权总价款的__%交付滞纳金,超过____日,滞纳金加倍。

4、甲方超过____日未交付股权,则乙方可按照本合同第四条第二款第2、3、4项的规定解除合同,甲方应退回乙方已付款项并对因此给乙方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赔偿。

5、违约方承担股权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费用。

第六条 纠纷的解决

凡因履行本合同所发生的纠纷,甲、乙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或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解,如协商调解不成,可选择下列第____种方式解决:

(A)向__________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B)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______

第七条 附则

本合同由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签字盖章,并经审查盖章后生效。

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另立协议作为本合同的附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合同一式____份,甲、乙双方、____________________、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各执壹份,均具同等效力。

第八条 附件:共______份

1、股权转(受)让批准文件;

2、股东大会或授权董事会决议;

3、出让方案;

4、资产评估报告书及核准或备案文件;

5、企业审计报告书(整体转让时提供);

6、其他材料:

出让方:(公章)______

受让方:(公章)____

论财产保险合同转让的条件 篇7

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是指财产保险合同的保险利益和保险标的发生让渡从而使其合同权利义务也随之转让的情形。财产保险合同签定后由于各种原因发生转让的情况屡见不鲜。但是, 因为财产保险合同是一类特殊的商事合同, 所以其在转让中的条件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而研究财产保险合同转让的条件, 必须界定财产保险合同转让的性质属性。

财产保险合同因标的转让原因不同而分为两种, 一种是法定原因的财产保险合同转让, 主要是指财产保险合同投保人因发生破产或者死亡;一种是因双方约定的事项而转让, 即合同一方当事人和第三方约定转让保险标的。因此, 按照保险合同转让原因将它分为法定转让和约定转让。

财产保险合同的法定转让因为有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使得其转让条件不具有模糊性。一般而言, 保险标的因法定原因转让, 财产保险合同也随之转让, 无须征得保险人的同意。因为法律明文规定了相关情形, 即使保险标的风险程度不同, 也非当事人的行为所致。因而, 为了保障受让人的利益, 保险人应当继续接受财产保险合同的约束。目前我国这种情形实际上只包括货物运输财产保险合同的转让。根据我国保险法相关规定, 在我国除了货物运输财产保险合同和财产保险合同另有约定外, 均不发生自然转让, 都须以保险人的同意为财产保险合同转让的条件。

财产保险合同的约定转让, 合同有关人员通过协议对于有关合同的保险标的进行转让, 即因投保人买卖、转让保险标的而导致财产保险合同主体的变更。相对法定转让而言, 我们也可称之为财产保险合同的一般转让。因为这样的转让形式具有随意性和当事人的预见性, 所以其转让的条件具有不确定性。

二、财产保险合同转让的条件

理论界对财产保险合同的约定转让条件有不同的观点, 大致有“合同转让说”、“第三人利益说”、“新合同成立说”。不同的国家对此问题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 虽然不同国家的历史和人文背景不同, 经济发展程度也不一样, 但是鉴于保险合同的重要性, 仍有必要将国外的法律规定加以分析, 以期从中得到启发, 从而使我国的相关制度更加完善。

1. 英美法系下的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条件

涉及到“合同转让”的词义辨析, 在英文法律用语中, 涉及“转让”的词有两个:“transfer”、“assignm ent”。“transfer”———转让。根据《牛津法律术语小词典》, “transfer”的含义是:“……将对财产、权利或者责任转让给他人……”[1]在英国法中“transfer”的使用较为广泛, 可以指权利和财产的转让, 也可以指义务的转让, 也可以指两者的同时转让。“assignm ent”———让与。根据《牛津现代法律用语词典》第二版的解释, 该词的含义是:“……该词指财产的转让或者转让的财产, 或者文书的转让, 任务、工作等意思。”[2]从该词典的解释中可以看出, “assignm ent”指权利和财产的转让, 而不包括义务和责任的转让。

在英国“合同的相对性原则”是普通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依据该原则, 合同仅对直接当事人产生拘束力, 一份合同既不能将合同义务强加于第三人, 也不能将合同权利授予第三人, 而第三人也不得以合同为抗辩或请求法院强制执行合同[3]。在早期这个原则是很严格被遵守的。英美法系下的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条件要求当事人之间对于合同约定事项能够充分协商的情况下再进行转让。

2. 大陆法系下的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条件

依据古罗马法“不能给付自己没有的东西”的原则, 财产保险合同转让人必须是有权转让财产保险的人, 至少其对合同的占有是合法占有, 否则第三人是不受善意取得制度保护的。转让人需是有权对合同上载明的保险利益进行处分的人即有权转让人。无论财产保险合同如何流通转让, 其权利最终要通过在目的港提取货物来实现。故财产保险合同转让人只能是有权以转让合同的方式, 对财产保险合同载明的标的物进行买卖或为其他处分的人。转让保险标的不能转让投保人本来不拥有的权利。

必须在财产保险合同可有效转让的时限内, 一般认为, 财产保险合同的转让也是应受时间限制的, 且一般将其限定在财产约定投保的有效期间, 因为, 财产保险合同权利的客体为特定的保险货物, 而一旦该财产完结, 该财产从法律上脱离利益人的控制, 则保险权利即再无从兑现, 其再转让流通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即严格意义上的财产保险合同权利己不存在了。

德国法下的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性质为“默示合同说”。默示合同是依照当事人相互关系的内容或当事人的行为由法律推定或引申的双方当事人意图所构成的合同。分为法律推定合同 (即法定默示合同) 和事实推定合同 (即事实默示合同) 。在某些场合, 由于当事人做出行为的环境使合同的成立为合理的甚至必要的, 从而推定由于在当事人之间存在默示的理解, 导致合同成立, 合同由法律根据理性和正义从当事人的活动或行为中推论出来。“默示合同说”在维持“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前提下, 为财产保险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来源找到了法律上的依据, 这是合同转让说所不能做到的。但是“默示合同说”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因为在一个案件中是否存在“默示合同说”需要法官结合个案,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该问题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很大, 也意味着人为因素会过多地介入案件的审理, 这是司法判决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3. 中国法下的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条件

我国《保险法》第34条规定:“保险标的的转让应当通知保险人, 经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后, 依法变更合同。……”这是关于合同转让的法律规定, 但是由于其在立法中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条件, 所以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财产保险合同的一般转让, 笔者认为应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保险标的的转让

财产保险合同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保险合同。一般说来, 财产保险合同的转让往往随着保险标的物的所有权转移而转移, 其实质是基于保单索赔权 (债权) 的转让。

我国《保险法》第12条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 保险合同无效。”财产保险合同是以补偿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的发生而遭受的损失为目的的保险合同, 即使发生了保险事故, 如果被保险人并不由此而遭受经济损失的, 就不存在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经济补偿问题, 由此, 保险利益的存在是财产保险合同的成立要件和存续要件, 对于保险合同的效力具有基础评价意义, 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于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不具有保险利益的, 保险合同无效[4]。财产保险合同生效后, 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财产及其有关利益, 由于买卖、赠与、继承等情况的发生而转移, 保险标的转让后, 保险利益当然会随之转移给保险标的的受让人。由于投保人必须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 所以, 保险标的转让相应地会带来保险合同主体的变更。

(2) 被保险人履行通知义务

保险标的转让是否当然引起保险合同的转让, 各国立法的规定不尽相同。其做法大致有二:一是通常情况下, 承认保险合同随保险标的的转让而自动转移。即被保险人转让保险标的时, 推定受让人承继保险合同中的权利义务。例如, 《日本商法典》第650条规定, 被保险人将保险标的转让他人时, 推定其同时转让保险契约的权利。但是保险标的转让显著变更或者增加危险时, 保险契约即丧失效力。二是特定情况下, 保险合同的转让要得到保险人的认可, 否则合同自标的转让之日起失效。例如, 依《韩国商法典》, 被保险人转让保险标的时, 推定为受让人承继保险合同中的权利义务。但《韩国商法典》第726条之4规定:汽车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限内转让汽车时, 受让人只有在保险人同意的情形下, 才可承继因保险合同而产生的权利与义务。

在我国, 保险标的的转让不能当然引起保险合同的转让。根据我国现行《保险法》的规定, 保险标的的转让应当通知保险人, 经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后 (批改保单) , 依法变更合同 (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和另有约定的合同除外) 。立法上这样规定的主要理由是:财产保险为诚信合同。标的转让后, 风险可能发生变化。为便于经营, 需要让保险人知道变更的情况。即这主要是由保险合同的特征决定的, 具体原因如下:

(1) 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

保险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最大诚信原则, 同理, 保险合同也是最大诚信合同。保险人的危险补偿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事人的诚实信用, 尤其是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诚实信用。这一方面是因为保险合同效力取决于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的信息披露程度;另一方面, 保险标的一般情况下由被保险人控制, 被保险人的任何非善意的行为将可能构成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增加或者促成保险危险的发生。所以, 法律对于保险当事人的诚实信用程度要求远远高于一般人的要求。保险法中关于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及时通知义务都是诚实信用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2) 保险合同是射幸合同

保险合同的射悻性是由保险的射幸性决定的, 即保险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的特点, 保险人承保的危险或者保险合同约定给付保险金的条件发生与否, 均为不确定。在财产保险中, 保险事故的发生几率与被保险人的不同有很大关联。这是因为被保险人或投保人往往是保险标的的所有人或占有人 (因为此时保险标的已经转让) , 受其自身素质、条件、性格等的影响, 其对保险标的所能尽的注意义务也会有差别, 而且在使用方式、用途上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这些都有可能会增加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 加大危险事故发生的几率。保险合同为双务、有偿合同, 不同的标的危险程度, 保险人将承担不同的责任, 而投保人也应支付不同的对价。因此, 从公平的角度来说, 当因保险标的的转让而又可能改变危险程度的时候, 通过投保人 (被保险人) 履行通知义务而给保险人一个重新评价风险的机会也是合情合理的[5]。

对于何时履行通知义务的问题, 我国《保险法》第34条规定:“保险标的的转让应当通知保险人, 经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后, 依法变更合同。…”从该法条看好像只规定了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转让负有法定的通知义务, 对履行该义务的时间并没有明确规定, 但是, 后半句“经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后”很明显推断出, 被保险人履行通知义务应是标的转让前, 转让后再通知, 保险人已没有了“同意”的实际意义。即保险标的转让行为生效应是履行通知义务的最后期限[6]。

(3) 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

保险具有自愿性, 也称为保险的契约性。它是指保险需通过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订立保险合同而发生, 而保险合同作为合同的一种, 以合同自由为最高原则, 保险公司和其他人不得强制他人订立保险合同 (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保险的以外) 。

财产保险合同中, 在投保人未交保险费或分期缴费尚未缴完的情况下, 投保人转让财产保险合同至少包括合同义务的转让, 根据合同转让的一般原理, 合同义务转让和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转让应征得合同对方当事人的同意, 不能发生自然转让, 由此, 投保人在这种情况下转让财产保险合同, 应征得对方当事人即保险人的同意, 否则不发生转让的后果。

三、探讨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条件的意义

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是对保险利益进行让渡的关键, 能否有效地流转直接影响财产保险能否顺利进行, 进而影响整个保险市场的发展前景。结合我国实践中的现实情况, 并分析、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 得出以下结论。

在我国财产保险合同的转让实际上是合同转让, 并且只是部分合同权利和义务的转让。在法定转让的情况下, 只要出现法定情形无需通知保险人, 就应当发生财产保险合同自然转让的法律后果;而在约定转让的情况下, 虽然社会上一般认为被保险人处于弱势地位, 而实际上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信息掌握是不对称的, 保险标的一直在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控制下, 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真实状况完全依赖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诚实告知。保险公司经营的是风险, 而保险标的的真实状况是保险人对风险估算的依据, 为了防止保险投机和道德风险, 《保险法》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 在民法诚实信用原则的基础上, 赋予了保险人和被保险人更多的实践含义, 对被保险人而言, 无论投保时, 还是在保险期限内, 对保险标的状况都应如实告知。保险合同又是射幸合同, 保险标的转移, 其发生保险事故的可能性就与以前不同了, 保险人为了控制经营风险, 必须了解保险标的的变化情况, 因此财产保险合同约定转让时, 保险标的转让被保险人应如实告知保险人, 这是被保险人的法定义务, 并且是原保险合同继续生效的前提条件。保险标的转让, 被保险人应及时通知保险人, 以便保险公司根据风险状况决定是否继续承保。

参考文献

[1]杨良宜.国际商务游戏规则一英国合约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2]王全兴, 刘建强, 洪彬.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析.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

[3]伶柔.中华法学大辞典·民法学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5.

[4]加纳.牛津现代法律用语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5]费曼.牛津法律术语小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6]覃有土.保险法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7][美]约翰·道宾.保险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论合同权利义务的转让 篇8

关键词 合同权利转让 合同债务转移 合同权利义务一并转让

中图分类号:D923.6 文献标识码:A

1合同转让

合同转让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将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具体含义包括:(1)合同转让仅仅指合同主体变更,也就是一方当事人把自己的合同权利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方当事人。(2)合同转让的不是合同内容,也就是说没有改变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3)合同转让本身是合法的,符合《合同法》关于合同转让的要求,否则,合同转让行为不受法律保护(4)合同转让应该得到对方当事人的同意(针对合同义务转移)或者通知对方(针对合同权利转让)。(5)合同转让如果涉及到批准、登记手续的,还要办理相关手续。

2合同权利转让

合同权利转让即不改变合同权利内容,由债权人将合同权利的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合同法》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这里转让权利的合同当事人为让与人,接受转让权利的人为受让人。合同权利全部转让的,原合同关系归于消灭,受让人取代原债权人的地位。成为新的债权人,原债权人脱离出合同关系。合同权利部分转让的,受让人作为第三人加入到合同关系中来,与原来的债权人共同拥有债权。债权人转让主权利时,附属于主权利的从权利也一并转让,受让人在取得债权时,也取得了与债权有关的从权利,但该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除外。但是,《合同法》特别规定,三种情形下,债权人不得转让合同权利。

一是根据合同性质不能转让。根据合同性质不能转让的权利,主要是指合同是基于特定当事人的身份关系订立的,如果合同权利转让给第三人,就会使合同的内容发生变化或者使合同难以履行,从而破坏了合同订立的基础,违反了合同订立的目的,使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护。因此,这种合同权利法律规定不能转让。

二是根据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就可对权利的转让做出特别的约定,禁止债权人将权利转让给第三人。这种约定只要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并且不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德,那就能够产生法律效力,那就对当事人有法律约束力。当然,这种约定 只能在合同转让之前作出,相反,如果在转让之后作出,则不能影响合同的转让效力。而且,这种约束也不得约束第三人,如果一方当事人违反约定,将合同权利转让给善意的第三人,则善意第三人可以取得该项权利。

三是依照法律不能转让。我国一些法律对某些权利的转让做出了禁止性的规定,比如《担保法》规定,最高额抵押的合同债权不能转让。对于这些规定当事人应该严格遵守,不得违反法律,擅自转让法律禁止转让的权利。

需要注意的是,转让权利完全不同于转移债务,债权人转让债权不需要经过债务人同意,只是应该通知债务人。没有经过通知,该转让权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权转让就生效。

3合同义务转移

合同义务转移是指在不改变合同义务的前提下,经过债权人同意,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行为。

《合同法》规定,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必须经过债权人同意,否则债务人转移合同义务的行为对债权人不发生法律效力,债权人有权拒绝第三人向其履行,同时有权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并承担不履行或者延迟履行的法律责任。

合同义务的全部转移是指债权人或者债务人与第三人达成转移债务的协议,由第三人取代原债务人承担全部债务。债务人全部转移合同义务时,新的债务人完全取代了原债务人的地位,承担全部履行合同义务的责任。

合同义务的部分转移是指原债务人并没有脱离合同关系,而第三人加入合同关系,并与债务人共同向同一债权人承担债务。债务人部分转移合同义务时,新的债务人加入到原债务中,和原债务人共同向债权人履行义务。

合同义务的转移,将产生如下法律后果。一是新债务人成为合同一方当事人,如果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债权人可以向其请求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违约责任。二是新债务人享有基于原合同关系的对抗债权人的抗辩权利。《合同法》规定,债务人转移义务的,新债务人可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三是从属于主债务的从债务,随主债务的转移而转移。四是原第三人对债权人提供的担保,如果担保人没有明确表示继续承担担保责任的,则担保责任因为债务的转移而归于消灭。《担保法》对此做了明确规定。

4合同权利义务一并转移

合同权利义务一并转移是指当事人一方经过对方同意,将自己在合同中的权利与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也可以分全部转让和部分转让,前者指合同权利义务全部由出让人转移给受让人,后者指合同权利义务部分由出让人转移给受让人。

合同权利义务一并转移可以看作是合同权利转让和合同义务转移的综合,因此合同权利转让和合同义务转移的法律规定分别适用于其中的合同权利转让部分和合同义务转移部分。

5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并或者分立后债权债务关系的处置

《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合并的,由合并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使合同权利,履行合同义务。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分立的,除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由分立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合同权利和义务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

参考文献

[1] 孙鹏.合同法热点问题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

上一篇:小学生暑假日记:郊游下一篇:目标责任制考核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