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分析(精选8篇)
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形式,通过音乐可以起到宣泄情感,疏导情绪的作用,在音乐欣赏、演唱、演奏过程中,通过引起学生的共鸣,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从而达到情感培养的目的。
小学生尚处于蒙昧之时,基本上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和经验,他们的审美情感、思想情感、道德情感都处于形成阶段,由于小学缺乏产生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音乐教学活动,采用各种适合的手段,从各方面来培养和促进小学生丰富而健康、积极而向上的情感。怎样更好的发挥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呢?
一、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任何艺术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同时,也可以反所用于生活。“当语言无法表达的时候请让音乐响起来吧。”这句话形象的告诉我们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可以通过特定的形式,更集中、更强烈也更容易地表现人们在生活中的情感,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使人心境平和、舒缓,激烈、快速和强劲的音乐使人心情激动、兴奋,而下行的旋律又会让人忧伤。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小学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打 1 动学生的情感,给他们一种熏陶,一种滋养,让他们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的不断地受到情感的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也最适合于表现感情的艺术。
二、情感培养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一)、培养审美情感。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要充分挖掘小学音乐教材中歌曲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等,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直观形象的教具的使用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启发学生对音乐中美的因素的鉴赏力及表现力。如在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调动,“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在悠扬的演唱结束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这些美丽的景色,老师轻轻的朗诵:舞动的船桨、粼粼的波浪、白塔、绿树、红墙、还有树上的夕阳,然后再让学生谈谈对这首歌的感受,在重新演唱中,要求学生把歌声唱的更加悠扬、更加优美,(如果有条件,也可以把这首歌的MTV在多媒体上播放一下)从而达到对学生审美情感的调动,让学生逐渐懂得欣赏美、发现美,并体会到生活中的美的存在。又如在《嘀哩嘀哩》一课时里面,老师通过边表演边朗诵:“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山林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里有红花,有绿草,还有小黄鹂在嘀哩嘀哩的唱歌”。老师 甜美清脆的声音结合优美的舞蹈,营造特定的氛围,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这个时候再让学生配上常用的手势语言:拍手,拍腿等,甚至引导几个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跳起来,在班里面不但烘托了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也充分刺激了学生的审美的情感,在美的节奏和旋律中,学生仿佛真的进入了春天的真实情感世界里面。
其次,几乎在所有的小学音乐歌曲中都有美的元素,老师应该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歌曲的不同美,如时代美、地域美、风格美、性格美、民族美等等。学生在欣赏、学唱及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美的熏陶,提高了审美能力,为学生艺术素质的不断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培养思想情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培养,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开发,学会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理想途径。如:在欣赏《歌唱祖国》的过程中,“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启发学生从那雄壮的旋律、有力的节奏,铿锵的演唱中,联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面貌,感受新中国广大人民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老师还要结合着历史的讲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们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奋发图强。又如,在欣赏《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曲时,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优美感人的旋律中,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以及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让学生把对老师的无限的爱和崇敬铭刻 在内心深处。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它们都是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有的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却不是十分显而易明的,它必须依赖于对它的创作背景及其内涵的领悟和体验。如小学音乐第十册《黄河大合唱》这一课,首先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到网上搜索,了解作者洗星海的生平事迹,课中,老师深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当时,作者在黄河边考察,看到黄河梢工与波浪搏战的情景,从中领悟到了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搏斗的伟大精神,于是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之后,洗星海用了六天时间便完成了这部显示民族精神,民族风格的乐曲,乐曲吸取了地方民歌特点,运用了劳动号子“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表现形式再现了劳动人民苦难深重的历史,迸发出了民族奋斗的精神火花,激励着中国人民为解放而奋斗抗争。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不同作品思想情感之光,以丰富的手段展示给学生,老师要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和教育气氛,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面地参与音乐活动中,一方面打开学生情感世界的大门,另一方面提升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
(三)、培养道德情感。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情感包括品德修养、理想及传统观念等内容,它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音乐教学中教学生学唱、欣赏歌曲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充分挖掘教材的育人内涵,因地制宜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在学习《摘草莓》、《小红帽》、《小乌鸦爱妈妈》等歌曲时,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轻快、活泼的抒情歌曲中树立尊老爱幼的优秀 品德,以及在流畅的曲调当中,在善良可爱的主人公形象下,激发孩子对美好情操、善良品德的追求。在《咱们从小讲礼貌》的歌曲当中,要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礼貌用语的教育。在《拾稻穗的小姑娘》的歌曲当中,让学生用甜美的声音和欢乐的心情演唱歌曲,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道德品质。在《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歌曲中,让学生懂得助人为乐是成长中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这样的歌曲还有很多,老师一定要注意通过音乐教学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采取“移花接木”和“潜移默化”的方式,循循善诱,切忌空洞的说教,从而达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目的。在进行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心灵的陶冶正是在多次这样的情感体验中来完成的。“动之以情”是一般的教育手段,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逻辑认识的积累发展了智力,情感体验的积淀则升华了精神。作为艺术审美的音乐课,实现情感愉悦是必须体现的学科特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被人们称为音乐情感的审美感、理智感、道德感,在人的情感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它们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往往紧密交织在一起,这些情感交织而成的综合体就是情操。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要尽量把培养情感的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以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和完成。一方面深刻地理解和表现所学习音乐作品的艺术蕴涵,培养和促进他们的情感和 情操,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的把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师通过讲解作品创作背景、诠释作品内涵来激发小学生的情感世界,通过有感情的范唱和生动的表演来点燃小学生的情感火种,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还应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只有教师先动了情,才能传染给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情感,使学生的情感有起伏、有高潮、有满足,是悲是喜均有所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情感培养
新课程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既然是工具, 就要让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这种技能的获得需要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 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谓朗读, 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书, 它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 也是一项重要技能。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不同的学段分层次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个要求。我国朗读学家张颂在其《朗读学》中强调:朗读“不是一种机械单调的读字活动”, 它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是一种口头表达艺术。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呢?我认为要从“读出其‘味’、把握其‘情’、进入其‘境’、提高其‘效’”上下功夫, 这样, 就能培养小学生朗读课文的情感, 才能提高小学生朗读的水平和能力。
一、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文本, 读出其“味”
(一) 深刻而独特的解读文本
教师对文本解读的高度决定着教学的高度, 教师只有“会当凌绝顶”, 才能“一览众山小”, 才能“深入浅出”, “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 调控课堂。学生在一堂课中, 对课文能感悟多少、收获多少, 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教师理解得越深入到位, 学生就能理解到更多。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以前, 自己要充分的阅读, 感悟, 声情并茂地朗读, 只有当自己被教材所打动, 学生才能被教材所打动, 被你在课堂中的真情所打动, 才能形成情感的碰撞, 智慧的分享。如《为中华之崛起》一文中“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可以抓住“大不相同”引导学生思考: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使学生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联想到中国的别处会怎样?从“耀武扬威”想到巡警本该为民服务;从外国人多想到他们把租界当成了自己的国家。看到这样的场面, 年幼的周恩来会怎么想呢?先让学生自读后说想法, 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最后教师再进行小结:“是的, 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 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如此, 学生对“中华不振”的理解就到了一个高度。
假如教师对教材缺乏自己独特的理解, 对文本的处理缺乏独创性, 对文本所呈现的教学的“点”缺乏应有的敏感, 处理起来就有“隔靴搔痒”之感, 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难以使学生的思维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涵。
(二) 抓住重点词句品析, 实现有效“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如何实现“对话”?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朗读、体会,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 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 领悟作者深寓其中的情感, 是实现有效对话的必要措施。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析, 在品析中感悟, 在感悟中提升, 做到三分学, 七分悟, 而不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上。
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针头向皮肤刺去, 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 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 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 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利用大地震动的暂停的间隔, 台湾青年的骨髓, 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学生自读后交流文中感触最深的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几个词语, 指导朗读。
(1) “静静地”
(1) 我们知道小钱此刻也静静地躺在床上。
(出示他们两人分别静静地躺在床上的图片进行对比。)
(2) 哪两位同学想读这两句话, 同样是静静地躺在床上, 你能说说他们此刻的想法吗?
(3) 我们分男、女生再来读这两句话, 把他们的想法融入到你们的声音里去。
(2) “一次又一次”
(1)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骨髓是怎么抽出来的吗?你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2) 还有谁有更深的感受, 请你再读读。
(3) 这“一次又一次”让我们感到这骨髓抽得多么痛苦, 多么不容易呀!还有哪个词带给我们同样的感受?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析, 让学生感受到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感悟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真正地实现了有效对话。
(三) 以读代讲, 指导学生读进去, 读出来
阅读教学, 要回归文本, 回归语言, 咀嚼文字, 这样才能体味语文的味道。教学中老师应重在指导学生读进去, 读出来。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但是, 在外国租界里, 谁又敢怎么样呢?”这个重点句时, 就可以采用换句式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读进行比较。出示“ (1) 但是, 在租界里, 谁都不敢怎么样。 (2) 但是, 在租界里, 谁又敢怎么样呢?”这两个句子进行比较,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在“中华不振”的时候, 身为中国人的愤怒、无奈与悲哀。通过这种对比读, 在反复地咀嚼语言文字中使学生真正进入情境, 当再一次朗读的时候真情自然流露!“谁又敢怎么样呢?”这简单的一句话, 此时经过学生用心的朗读后是那么感人肺腑!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才能运用语言, 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带领孩子真正走进文本, 与文本对话, 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 才能真正让学生品味、感悟到文本内在的神韵, 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心灵成长的洗礼, 使课堂焕发生命力。
二、结合文体定好朗读基调, 把握其“情”
我们知道, 不同类型的文章, 反映的思想也不同, 它们的朗读基调也不同, 需要思考的层次也不同。因此, 要帮助学生把握一篇文章感情的基调, 把读书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读中思考, 就是让学生读完一部分停下来想一想, 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 把不懂的语句作上记号。读完全文, 有可能一下子就豁然开朗, 想通了, 就自然能体会到文章的感情了。如写人物的文章, 一般是通过典型人物的事迹来对学生进行精神熏陶或品格感染。朗读时就要把握住字里行间透露的人物情感。如读《一夜的工作》的7、8自然段时, 让学生感受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 并读出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 洋溢出为有这样的总理而骄傲的幸福表情。写景物的文章, 多通过细致描绘山河的美景, 表达热爱之情。如《桂林山水》一文, 让学生读出“美”的感受, 流露出喜爱桂林山水之情。指导朗读时,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有条件的可以配上和谐的轻音乐, 出示动感的画面, 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 又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 从而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三、利用导读营造情感氛围, 进入其“境”
一、以兴趣培养语文学习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科不感兴趣或对教师教法不感兴趣,就不会认真学习,当然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得注意课堂教学的导语,导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俗话说“先入为主”,好的导语等于课堂教学成功了一半。老师上课的第一句话,第一个眼神,第一个动作,都会给学生以极深的印象,此时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利用恰当的导语将学生带到教学内容中,课堂教学就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注意课堂教学。语文学习的目标不外乎“能写会道,满腹诗书”,为此,语文课堂就应当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记”的训练场。在课堂上,学生听老师的指导和示范,听同学的发言和议论,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说出自己的疑问、建议和意见,说出现实生活与课文的内容的联系;大声朗读,潜心默读,精读略读,接力读,竞赛读。总之,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听说读写多种形式,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有事必做。每次训练,目标明确,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自学、质疑、练习中逐步培养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以课堂情景创设快乐语文的情感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40分钟内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而切合课文内容的情景设置,不但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进课堂的凝聚力。如在教授《小熊住山洞》这一课时,用多媒体演示了小熊与树一年四季的故事,色彩斑斓的画面,形象的动画,童话式的讲解,有趣的故事把学生引进了一个童话的世界,整堂语文课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增强了学语文的兴趣。老师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在执教《称象》一文时,多媒体演示“称象”的过程:大象如何上船,使船身压低的位置,再演示装“石块”,使船身压得与大象等高,从而称出石块重量而知道大象的过程。在肯定了曹冲的办法是最棒之后,我就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你还有没有比这更好的称象办法?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这一个问题的抛出,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思维自由发展的空间。
三、以朗读培养学习语文的情感
文章愈好,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的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讲读课文中,要尽量地让学生多朗读,眼、口、耳、脑等感官调动的越多,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学习效果就会越好。要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必须让学生多朗读课文,朗读多了,也就容易掌握其重点,突破其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纠正他们的错误发音,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语言变化中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都说明反复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师生沟通的有效途径,人类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语言,在语文课堂中,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朗读。老师范读,就是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展示给学生;学生朗读,则是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反馈给老师。范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师生之间感情能否共鸣。师生共读时那会心的微笑,不正是心灵的直接沟通吗?
四、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培养学习语文的情感
为了能使课堂生动有趣,教师就应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可以用实物创设情境,借助学生表演创设情境,借助学生热门的话题创设情境,这样十分直观、形象。例如实物展现,能最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操作实物,演示一定的情境,能让学生最快进入观察,最想急于表达,交际训练自然进行。并且学生的情绪已很高。学生对内容有趣,情节生动的课文犹为感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利用课文,让学生充当不同角色的人物,置身其中演一演,学生会其乐无穷。如教学《坐井观天》这课,教师扮演青蛙,同学们扮演小鸟,通过教师入情地朗读,读活了这个故事,学生生动的表演,演活了故事,最后让同学们想象,跳出井口的青蛙高兴吗?在这样的情境表演中,孩子一定更想说了,说的面也广了,自然也就培养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五、创设情境,诱发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生动形象,意境令人遐想,要让学生走进作者描绘的空间,需要教师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通。
灌阳县观音阁中心完小 潘芳勇
【内容摘要】: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然而语文学科最大的特性除工具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人文性。而对人文性特点体现的方式之一,就是来自语文教师对学生情感、情操、心智、人格、品质的培养。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除教学生学好语文和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情感的陶冶与熏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本文主要是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
首先,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其次,要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再者,教师要言传身教,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师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敞开心扉,坦诚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从以下方面实施。
一、注重文本的朗读与感受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朗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所以,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除朗读外,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其他阅读方法感受文本的意蕴。
例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首先简单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课文配乐朗诵,而后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学生相互点评朗读。整整一堂课,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而且在朗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度赞扬和深切缅怀之情。在第二节文本阅读课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表达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独特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得到了培养。
二、重视文本的阅读与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那么阅读同一文本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蕴藏着作者的审美情趣。为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形象的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一)语言感染
语言是人们交流情感的重要信息,具有直接的感染性。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用爱憎分明、抑扬顿挫的声调,真挚的语言阅读,能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每次,我在读课文时,教室里静得出奇,学生都沉浸在文本的情境中,读完一篇课文,学生总会情不自禁地鼓掌。每每 我都会陶醉其中。
(二)表情感染
小学生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小学生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用爱憎分明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以及身体动作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朗读时面部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手势中的握拳摆手等等,让学生在你的各种表情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中景界,身临其景般地去领悟文章内涵。
(三)情景渲染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能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四)实物演示
一幅幅画面吸引着学生,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拿给学生观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引导一年级学生阅读《看花灯》时,我问学生:“课文中都写了哪些灯?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花灯?”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把正月十五灯展的各种花灯呈现出来,再让学生在原文中标画出相对应的句子,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由对现实的感受转到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上,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文字描述的美的情境之中。
(五)表演体验
体验指的是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语文课堂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引进体验教学思想,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和句子所要表达的精神。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模拟在具体情境中扮演一个社会角色,如,老人,妈妈,售票员,路灯管理员等等,体验其中的苦与乐。学生们兴趣浓厚,纷纷按要求不折不扣的完成。口语交际课上,学生们争相表演,表达了内心要讲的话,抒发了请求,抱歉,赞扬,悔恨等感受,整个课堂被一片真情包围着。学生们眼眶里噙满了眼泪,伴随着一片呜咽声。课后,他们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文章构思精巧,情节迭宕起伏,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三、教师要做好评价反馈工作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老师的教学活动提供自主的空间,评价具有激励、调控、导向功能,但不恰当地评价也具有抑制、误导的不良作用,因此,一个恰当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评价的权力不止属于教师,评价的主体应是学习活动中的同伴。他们在自由交流过程中,成长的不只是知识、能力、思维,还有思想,情感等等。其次,教师也是学习活 3
动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是学生的智慧火花不断涌现、迸发的催化剂。不同的学生,其个性方面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的评价也应因人而异,如对待大胆、外向的学生,既要肯定其积极性,也要避免一言堂,注重培养学会交流;对于胆小、内向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如“你的想法很新颖”,“不要紧,大家都在认真听”等等。另外,从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来看,其发展水平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因此,教师也须根据不同的情况,予以相应的评价。这样,就避免或减少学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不当评价产生的畏难、打退堂鼓等不良倾向。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喜悦中有效地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
四、小结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又要求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独特体验。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情感体验学习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自主尝试,亲历实践,感悟理解和运用语言,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实现课堂教学中个性的飞扬。以往的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主要表现在:
1、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是主宰,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不平等的关系。2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
3、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阅读教学都是串讲串问,是繁琐的课文内容的分析。那么,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新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扎扎实实抓好课堂内的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怎么样才能抓好课堂内的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有效地抓好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是否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在活动中或在游戏中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样才能增加学习语文兴趣,养成良 好的阅读习惯。
2、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阅读教学特别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读”是语文学习的主旋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课文,朗读课文的过程就是感知语言文字的过程。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拔,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让学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之中。朗读,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而且,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 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一生。
阅读中,特别要教会学生怎么样精读和略读。精读,是认真细致地读;略读是简略地读。特别要教会学生略读,只要粗知文章大意,抓住重点、难点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 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使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价值引导,不能任由学生乱发挥。虽然说教师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但这个伙伴应该做到“高于学生之上,融于学生之中”,老师要及时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自主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自主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教学《早》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一个“早”字?教学《爱如茉莉》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爸爸妈妈的爱是爱如茉莉呢?„„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就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 对好词佳句的感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课文和古诗文,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5)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 “应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6)、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阅读。
小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游戏、唱歌、绘画、表演等都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秀的散文„„教师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来展现课文内容,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充当角色,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他们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7)、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
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作为个性的存在,让其面对语文,在轻松、和谐的情景中,亲历语言的实践活动,借助已有的知识、能力、情感、经验等储备,通过师生间互相探讨、共同开发,感悟语言、欣赏语言,使其在不断的体验中,内化体验、丰富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撼,达到思想的共鸣。同时在不断感悟中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辉煌,感受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让心灵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本身的乐趣和价值。
(8)、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丰富体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学习中,想象力欠缺的学生往往对文字的情景理解不具体、不深入,不易形成清晰、深刻的个性体验,而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效果明显。因此,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机遇”作为启发想象力的发散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多思维,帮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探索,让他们在阅读中巩固知识,接受教育,培养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作为个性的存在,让其面对语文,在轻松、和谐的情景中,亲历语言的实践活动,借助已有的知识、能力、情感、经验等储备,通过师生间互相探讨、共同开发,感悟语言、欣赏语言,使其在不断的体验中,内化体验、丰富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撼,达到思想的共鸣。同时在不断感悟中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辉煌,感受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让心灵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本身的乐趣和价值。
综上所述,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体验性活动,感受课文丰富的情感,生动的情趣,优美的语言,不仅能引发他们探求真知,形成能力,唤醒创造潜能,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探索精神,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都起到重要作用。会运用体验性阅读教学能够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能担当起丰富学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重任。当然在情感体验性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学生情感体验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平等的对话者这角色,引导和指导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小学教育是教学的基础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阶段,需要教师和学校进一步重视,不断推进创新教育。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加强小学生中高年级音乐教学民族情感的培养成为教学重要任务,以培养小学生音乐兴趣,促进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选择教材内容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有效接收知识信息的能力,教师传授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显著提高。为有效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可有侧重地进行教材内容选择,合理删减教材内容,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题材,注重地方民族音乐与教学知识的结合,这些都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在进行教材选择及教学内容选择的过程中,要注重选择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题材。社会不断发展,文化不断丰富,对小学中高年级教学要顺应时代潮流,在注重经典教学的同时,加强新时代民族音乐的选择,促进中高年级小学生对新的民族音乐的`了解。例如,教师在讲授藏族歌曲与文化时,可选择韩红的代表作《天路》《天亮了》等;在讲授蒙古族歌曲时,可选择腾格尔《天堂》《蒙古人》等。通过选择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能够使小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无时不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播和发展,这对实现民族音乐“大众化”也有着积极作用。另外,小学中高年级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情感,还要注重与地方民族音乐的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会接触地方民族音乐,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引用民族音乐特色元素,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吸收教学知识,并在生活中注重对民族音乐的感受和学习,提高音乐素养,培养民族精神。同时,学生也能在感受地方民族音乐的同时积极深入体会民族音乐,这对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同,促进民族情感、乡土情怀的培养都有着重要作用。
二、促成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
小学中高年级音乐教学的民族情感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师要认识到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民族情感上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在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笔者经过总结实践教学经验发现,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能有效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促进情感接受。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包括学校的支持,家长的配合,以及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在构建良好课堂结构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自身的认识,提高对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独特认知,促使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培养其民族情感。另外,要注重在实践活动中渗透民族音乐,感受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情感。父母在培养孩子民族情感的过程中也有着重要作用。父母要积极鼓励孩子接受民族音乐,并与孩子共同合唱演绎,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进而促进学生民族情感培养。
三、注重影片与音乐结合
通过影片与音乐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欣赏影片片段的同时感受音乐旋律,实现民族情感培养。我国针对小学中高年级的音乐插曲作品较多。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学生在优美旋律的感染下集中注意力,既了解了民族故事,又促进了民族情感的培养。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选择合理的影片,符合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习特征,例如《儿童团放哨歌》《小小竹排》等。学生在自主感受故事内容的过程中,容易实现情感培养,感受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情感。这种教学方法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并容易与民族音乐产生共鸣,达到教学目的。综上所述,在小学中高年级音乐教学中实现民族情感的培养,是新时期小学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课题。通过有效的课堂构建,使学生长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实现民族精神培养,对完善学生审美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在中高年级的音乐教学中,为加强民族情感培养,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在合理的课堂构建中实现课堂优化,合理选材,实现教学内容多元化,提高教学效率,全面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儿童主要是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和想象来感知世界和理解世界的。只有他亲身经历过的、感受过的他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所以习作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孩子才会有感而发。
比如:下雨了, 雨点落在地上汇成了一条条的小河, 这不正是观察、写作的好时机吗?下雪了, 我和孩子们仔细地观察着大雪漫天飞舞的情景, 我又带着孩子们团雪球、堆雪人、打雪仗。调动孩子各种感官。随后我就指导他们把玩的场面写下来。学生因为有了情感经历文辞自然而发。笔下的雪花是那样有趣、顽皮, 雪后的情趣更是妙不可言。
此外, 语言环境的创设也尤为重要, 如:可以为学生准备实物演示、进行现场表演、开展趣味游戏、声音模仿、生活场景再现、参观活动等。学生充分进入角色, 或悲或喜, 或乐或忧。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了真实的感受, 情感得到宣泄, 不吐不快。使学生境中生情、情中入境带着情感去观察, 去感受和体验所观察的事物。
二、彰显个性, 领悟情感
《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不能以一致的标准和答案强求学生, 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比如:一次习作, 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图形组成一幅画, 并编一个美丽的故事。有一位学生却编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中的一座小岛上, 站着一位遇难的人, 他衣衫褴褛, 正燃起一堆火来寻求帮助。虽然故事并不美, 但他那独特的构思、与众不同的选材体现了这位学生独特心灵感受。在写作教学中, 重视开发学生的个性情感思维, 引导他们认识自己在这方面的潜在的力量, 敢于展现自己脑中储藏的丰厚的情感, 动起笔来就会如春蚕吐丝, 源源不断。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习作课上, 我给了学生几个简单的图形, 让学生想象事物。一条直线、一个圆圈在孩子眼里都会变成各种各样具体的形象。接着他们自由发挥想象, 一份份独特的情感在孩子们心底涌出, 创作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编写了一个个感情饱满的小故事。孩子们的思维进入了创造性的想象的活动领域, 他们在运用语言描述着所创造的情境, 想象力丰富, 字里行间充满着生活的情趣。
三、范文引路, 体验情感
叶老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 深知甘苦, 左右逢源, 则为学生引路, 可以事半功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师范文的作用, 他说, 孩子不会写作文其原因, 就是教师自己也不会写作文, 孩子从老师那里没有获得过教师写作文的切身体会。教师写“下水文”可以感受写作的甘苦, 对学生的指导能更有针对性, 把握关键所在。
教师在出了作文题目以后, 一字一词一推敲, 从程度不等的各类学生的角度思考, 考虑学生是否有“料”做炊, “米”的质量如何;要考虑怎样提炼主题, 确定中心, 根据题意可提炼出哪些不同的主题, 确定哪些不同的中心, 怎样写是陈词套式, 怎样写可见新意, 怎样写是浮游无限, 怎样写就可入室一步, 略胜一筹。
四、评中磋商, 深化情感
美国教授格雷夫斯认为, “师生之间正常的个人磋商才是真正的写作教学的基础”。在孩子的习作中我写道:“从这一篇小小的日记看出你是个细心的学生, 能够细心捕捉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并能用真实的语言写出内心的感受, 真好。”“你这个小设计师想象力真丰富, 把我们的花园设计得太美了。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校长, 供他参考。””“这个词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这里最好先写一写周围的环境, 你说对吗?”巨大的情感力量是成功的欢乐, 是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的催化剂。批改时不要成人化, 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孩子的作文。要善于捕捉孩子作文中的闪光点, 多给予鼓励, 让每个孩子看到老师的评语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关键词:小学音乐;情感;培养
小学音乐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仍是处于比较低的阶段。而音乐作品由其特定的形式表达情感,这也是音乐教育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打动人们的情感,让人们在艺术中感受美,体验美,获得审美教育。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学生在音乐作品中获得审美教育。下面就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浅谈两点策略。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情感的培养打下基础
情感的认同、自由的环境、主动的参与可以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个最大的发挥。尤其是音乐教学,它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情感始终贯穿于音乐审美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加强情感渗透,让学生获得审美情趣,陶冶学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二、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懂得如何感受音乐,让他们与音乐中获得情感的释放和共鸣。基于此,我们应给学生创建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获得宽松、愉快、自由的环境。
总之,音乐以其博大的情感、魅力感染陶冶着学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学生情感的培養,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毛俊.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4(1):153.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分析】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音乐创作教学09-18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12-08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器乐教学07-18
浅谈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研究06-20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09-27
如何培养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06-21
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对策及建议11-18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语言07-17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07-15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