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品德与生活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鄂教版品德与生活(精选9篇)

鄂教版品德与生活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爱心伴我长大》。旨在通过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自己成长的历程中父母、家人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让学生感受、体验到家人无微不至的爱与成长的欢乐。这一活动主题由“爸爸妈妈都爱我”和“我在长大”组成。

学情分析:

独生子女的数量正在与日俱增,他们每天都过着众星捧月般优越的生活,渐渐地缺失了爱心和责任,而本课内容对培养刚刚步入学校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参照课程标准以本课主题目标为依据,将教材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课时教学目标,并采用层层推进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把对爱的模糊感受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使学生能在感受爱的基础上表达爱传递爱,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有效地提高了本节课教学实效性。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体验和认识到自己是在爸妈的关心下成长的,父母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了无私的爱。从而激发学生感激父母、热爱父母的感情。行为与习惯: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为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从小处学会关心、体贴父母。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知道父母把自己养大不容易,学会回报父母。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寻访、共同回忆等亲情活动,以及诵读儿歌、演唱歌曲、情景体验和孝心行动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父母的关爱的幸福,懂得要心存感激,学会关心父母。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为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从小处学会关心、体贴父母。

教学难点:

懂得要心存感激,学会关心父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己小时候和家人在一起的幸福照片,回忆小时候父母关爱自己的事例,以作示范。

学生准备: 1.收集爸爸妈妈关爱自己成长的点滴小事例,以备交流时用。

2.一些和家人在一起的幸福生活照片及小时候穿过的衣物。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36-P38页内容,话题为“爸爸妈妈都爱我”。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39-P40页内容,话题为“我在长大”。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妈妈的爱在哪里

1.播放短片《小三三的一天》,老师对画面进行描述。一大早,太阳公公就露出了笑脸,小闹钟唱起了歌,可爱的小三三起床了,妈妈赶紧抱起小三三,迅速穿好衣服,替三三刷牙洗脸,涂抹面霜后,把早已准备好的小手帕放进她的兜里,又从厨房里端出冲调好的美味牛奶,和嫩嫩的鸡蛋,为小三三系上小兜,甜甜地看着她吃着营养丰富的早餐„„

2.大家快来找一找:妈妈的爱在哪里? 3.学生发言:(配背景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

(1)妈妈的爱藏在香香的衣服里,每天夜里,在小三三甜甜入睡后,妈妈还在洗手间里用心地搓洗着衣服。

(2)妈妈的爱藏在美味的牛奶里,每天早晨,全家人还在梦乡里,妈妈就悄悄地起床,为小三三准备好营养的早餐。

(3)妈妈的爱藏在小牙刷里„„(4)妈妈的爱藏在温暖的臂弯里„„

4.师小结:是啊,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妈妈默默地为我们做好了太多的准备,其实不只是小三三,不只是妈妈,我们每个亲人都在这样爱着我们。

活动二

爱的火车

1.举例示范:教师出示自己与家人一起的照片,讲一讲小时候父母关爱自己的故事。2.教师引导:老师是在家人的关爱中长大的。在你的成长旅途中,除了爱你的妈妈,还有哪些关心你们的家人?让我们都来讲一个“爱的故事”,把我们“爱的火车”开起来。3.教师宣布自己是“火车头”,师生一起诵读儿歌“爱的火车”(见教材38页),火车“呜呜”开动。

4.同学举手要求“火车请开到这里来”,火车开到他身边,当他讲完一个家人关心自己的故事后,就跟在老师后面坐上一节车厢,这样,“爱的火车”越开越长。

活动三

同样的爱

1.教师导入:父母长辈总是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我们,但他们对我们的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爱,有时候会深藏在背后,需要你慢慢体会。

2.看图思考:当爸爸妈妈批评你时,你还能体会到其中的爱吗? 3.分组讨论:把你的故事将给大家听,让大家分享你的爱。4.欣赏歌曲:《小乌鸦爱妈妈》。

5.想一想,你有没有像小乌鸦一样也为爸爸妈妈做点什么呢? 6.竞赛表演,思孝敬之行

(1)公布比赛规则

(2)必答题

①爸爸加班去了,这时妈妈生病了,你会怎么做? ②妈妈过生日,你会怎么做? ③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照顾你,你会怎么做? …………

(3)抢答题

①奶奶烧了一桌好菜,我„„

②爸爸答应星期天带我去买滑板车。可工作忙,他没有买。我„„

③早上时间紧张,妈妈忙着做早餐,我„„

…………

(4)公布竞赛结果。

鄂教版品德与生活 篇2

苏教中图版的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在教育理念及其指引下的具体操作层面方面都有了可喜的进步。然而,倘若我们站在“教材内容的选取”这一视角去重新审视教材,情况又会如何呢?教材在这方面是否还存在盲点?如果有,表现在哪儿?鉴于诸多疑问,笔者对改版教材,即第一册(2010年)、第二册(2005年)、第三册(2006年)和第四册(2006年),包括16个单元64个主题活动在内的四册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一、与时俱进、以生为先,体现了积极创新的编写理念

1. 符合新课改要求,体现先进教育理念。

综观本套教材,在立足于儿童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实现了思想品德、自然、生活、劳动等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让德育回归生活,课程走向综合化,使儿童个体与其周围的自然、社会进行内在结合。可以说,苏教中图版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体现了“生活德育论”及“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新的教育理念。

2. 树立新的教材观,兼顾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

教科书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提供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包括探究知识,明辨道德是非善恶)所需要的话题、范例。总体来说,该版教材一是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话题、范例,教材富有开放性,给教学活动留有空间,以便教师灵活地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二是兼顾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改版教材的扉页上,开设了“给小朋友的话”这一板块,使得编者一开始就与小朋友建立了对话的关系。教材设置了“盼盼”和“圆圆”两个生动活泼的人物,以男女主角的形式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使“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中的儿童”产生了积极的互动。教材中还有四个拟人化的小动物:康康熊、乐乐猴、爱爱鸽、创创鼠,与儿童进行对话交流。这样一来,教材就不是独白,它时刻保持与儿童对话,使得儿童的思想观点与教材中的思想观点融合或是碰撞,儿童能自主进行建构,生成新的认识。此外,为了适应低年级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该版教科书为16开本,在文本呈现方面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且多数是色彩鲜艳、生动真实的生活场景图,少有长篇的文字说教。在精心选取真实生活事件,并对其进行教育意义上的过滤、重构之后,以多种方式呈现给儿童,做到了用真实的生活事件促进学生真实的学习。

二、生活与知识并举,应适当增加内容的知识性和科学性

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或分科课程不同,《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编排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非“知识的逻辑”。与学科型课程相对,它是一门经验型的课程,依托的是学生已有的经验。该版教科书的每一个活动主题通常是从具体的生活情景出发,这些情景有的是学生熟知的真实生活情景,如:忘带文具、迟到、和同学吵架、字写不好等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的是学生喜欢的童话、传说、科幻故事等现成题材,如:咕咚来了、嫦娥奔月、哈利波特等故事情节。从情景出发,将隐藏在情景后面的学科知识内容“和盘托出”。这样的内容安排无疑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样的编排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指向性在“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摇摆不定。如若处理不当,还会有偏重后者的倾向,导致忽视了教育内容的知识性和科学性,出现纰漏。如:“我掉了一颗牙”(一下P16~P19)一课,教科书通过设置“一个小朋友早上起床掉了一颗牙”的具体情境来体现内容选择贴近儿童实际生活的原则,但作为小学品德课程的重要方面,“我掉了一颗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恒牙与乳牙的区别等日常牙科知识,以及习得正确刷牙的良好习惯。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应该注重教科书内容的知识与科学性,但是书中在这方面却涉及很少,甚至出现了像换乳牙“一定是糖吃多了”的错误对话。再如“眼镜与耳朵的诉说”(一下P20~P23)一课,贴近日常生活是其重要特点,从问题情境“盼盼边走路边看书”等情景出发引出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当前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对于用眼用耳卫生的知识涉及很少,在学科知识整合方面较弱,可以适当加入眼保健操等内容。诸如此类问题还有“我与小动物”一课,可以适当添加些与动物相处类的内容。“我们的校园”(一上P8~P13)一课,有13幅插图介绍学校的建筑设施。笔者建议在这一课中适当减少些插图,给农村学校的教学留足空间。

三、深度与广度并重,需合理安排内容的难易程度

课程的难易程度涉及课程的深度与广度。课程深度折射出课程内容之间的设计顺序、编排和组合的逻辑深度以及潜在的学科思维深度。从这一维度看,苏教中图版的《品德与生活》教科书比较注意儿童生活圈的扩大,注重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如表1,四册内容的选取方面,一年级选取了“儿童与自我”单元,如“我像小树苗”;一年级下册选取了儿童与家庭的单元内容,如“我爱我家”;二年级上册与下册则选取了“春游”、“秋游”、“学做文明人”、“快乐的国庆节”等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的内容。这些均体现了儿童的生活圈在由近及远地扩大。另外,“将知识点进行量化”,我们来看内容的广度,其内容选取注意还原生活本身的面貌,把生活中本来在一起的道德和非道德因素综合起来,将自然、生活、社会等学科知识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如一年级上册“盼盼迟到了”一课(p22~25),既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学会自理等日常生活常规教育,又有遵守学校纪律、守时教育,同时还有一定的反省与激励教育。将多种教育因素结合起来,使儿童真正从课程内容中经历完整的生活,而不是割裂的知识,将知识寓于生活中,减小了教与学的难度。

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教材,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内容。如二年级上册“快乐的国庆节”(P6~P9)的内容是落实课标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而内容设计的“画一画心中的祖国”、“说说国庆节的感受”等板块要求提得都过高。一方面,二年级的孩子绘画能力有限,画出的祖国并不“美”。另一方面,低年级的孩子对国庆节的理解有难度,历史的内容毕竟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久远,单靠重提过去的几个故事或呈现几张图片,就想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甚至行为,是把人平面化、简单化地看待,其效果可想而知。但是,现在社会上普遍的做法就是在儿童还小的时候就灌输热爱祖国的大道理,长大了反而要到处广而告之地张贴“不要随地吐痰”、“请勿践踏草坪”、“孝顺父母”这样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的道理。我国学者陆有铨曾经提到,爱国主义教育是有条件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首先要树立其国家主人翁意识,这种意识要在家庭、班集体、学校、社会集体中由近及远地培养。如:让学生参与班干部的评选、认定活动,发挥其民主权利。相反,缺少条件的爱国主义行为往往缺乏自觉性。笔者在这里倒也不是反对低年级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只是希望开展得更加有效。再如二年级上册“巧手剪秋天”中“剪秋天”的内容,看过幼儿园儿童手工课内容的都知道,这部分内容早会了,大可提些别的要求。

四、从儿童成长的规律出发,要降低意识形态对内容的制约作用

教材中知识过度受意识形态的制约。在一定意义一,教育知识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知识与权利的关系。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刻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就此而言,任何一门人文、社会学科课程都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品德与生活》的意识形态化较深自不待言。著名教育学者吴康宁曾对中日两国小学道德教育内容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共同点,也存在差异性:我国道德教育包含较多的政治成分,而日本含有更多的“做人成分”。

但是,吴康宁在这里的比较依据的只是两个国家的官方文本,并非为日本唱赞歌,实际日本的道德教育存在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迹象,这不在本文分析的范围内,就不做展开。

对照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笔者发现,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课中有三课是关于爱国爱党教育的,其中“过去的故事”(P10~P11)中,内容有抗日英雄张六子、王二小、“百万雄狮过大江”、人民英雄纪念碑、海娃、小兵张嘎等历史故事。笔者觉得安排得不合适,原因是:其一,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生日快乐”,“过去的故事”一课与单元主题联系得不够紧密,脱离单元主题。其二,对照课程标准来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中爱家乡、爱祖国条目下第八条是: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关心家乡的变化”,但是纵观二年级的教科书却没有覆盖与涉及这一点,实属遗憾,所以,可以考虑改为关于“家乡”类的内容。

综上所述,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科书在教育理念及由此指引下的具体操作层面方面都有了可喜的进步。但是即便是较好的教材,也难免会有不足,再加上教材的编审专家们又往往是从大处落墨,对一些“小节”无暇仔细推敲,致使教科书内容出现一些不当。但是,就像《弟子规》里所说的:“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因此,教材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在此,笔者呼吁处于教育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要处处留心,不要过分迷信教材。另外,教材编写专家们要努力改变现状,编写出科学的教材,注重教材“小节”的处理。处处留心皆教育,无论是教材编写专家还是教师,只有先提高自己,端正对教材的态度,改变思想,才能发挥出教材处处以生为先的作用。

摘要:教材是教师与儿童互动的桥梁,在为教学活动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对教育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教材无小节,处处生为先,教材编写者理所当然地要以诗意的态度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从儿童成长的生活世界出发,探究儿童的发展特点,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进而编写出适合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教材,以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科书,内容分析

参考文献

[1]孔凡哲,张恰.教科书研究方法与质量保障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27.

鄂教版品德与生活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春天盛开的花,借助花进一步了解春天的主要特征。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寻找春天,展示春天,留住春天”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春天盛开的花,借助花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征。2.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寻找春天,展示春天,留住春天”的兴趣。教学准备:

1.在自己生活区的周围寻找春天盛开的花朵。

2.教学器材:录音机、歌曲《春天在哪里》,教师制作干花标本。3.课件:春天盛开的花朵、《公园一角》的画、帖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问:一年之中有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板书:春天,你好)2.问:现在已经是春天了,一提起春天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板书:画一朵花)

二、认识春天盛开的花,借助花进一步了解春天的主要特征:

1.问:春天来了,在你生活的地方,有哪些花会盛开?把他们简单介绍给大家。

2.过渡:老师也仔细观察了身边的环境,发现了许多在春天盛开的美丽花朵,我请大家去欣赏一下。(播放课件:桃花、迎春花、梨花等花朵盛开的录像)

3.问: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在春天盛开的花朵,你的心中有什么体会?(板书:美)

4.过渡:今天有几位美丽的花仙子来到了我们身边,你们想不想和它们做朋友?那咱们掌声欢迎它们出场!

5.出示教师制作的玉兰花、桃花、迎春花、梨花、海棠花的干花标本。小组讨论:说说它们各自的名字,仔细观察各种花的颜色、形状、大小有什么不同? 6.全班交流。

7.请同学们对这些花朵说说心里话。

三、学习展示春天、留住春天的方法:

1.过渡:老师和你们一样,也觉得这些花朵实在是太美丽了。可是,随着季节的变换,不仅是这些 1

花朵,还有春天里其它美丽的景色也会离我们而去。2.问:用什么方法能够留住春天的美丽?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板书:照、画、护、唱、写„„)(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与春天的合影,为春天画的画、写的语句,齐唱歌曲《春天在哪里》„„)

四、懂得赏春活动中应有的文明行为:

1.过渡:春天来了,你想不想去公园里走一走?现在公园管理处正在举办“小小设计师”的活动,欢迎大家前去参加。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做游戏的小朋友、分类垃圾筒、语言提示牌贴在公园中合适的位置上,并说明理由。(课件出示图:公园一角做游戏的小朋友、分类垃圾筒、语言提示牌)

3.问:请大家说说对他们组的作品你满意在哪,不满意在哪?(实物投影展示一组的设计作品)4.让学生对自己组的作品还有不满意的地方赶快进行修改。

5.学生两组互换作品进行评议,对手中作品满意的,将它贴在展示窗中,对不满意的作品说明理由,帮助修改后也可以贴在展示栏中。6.为空白的提示牌想提示语。

五、鼓励学生亲近自然,讲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鄂教版品德与生活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上学了》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来到新的学校,对他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当然,他们也会有很多的担忧和恐惧。入学第一周,他们有各种情绪需要表达,他们也有问题需要老师的帮助。因此,上学第一课对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上好这一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而且能协助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更快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从而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针对上述学情分析,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小学生活的习惯和规范,知道怎样才是一名合格的小学生。教学难点是对学习用品有正确的认识和使用,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在集体生活中有安全感,并为自己成为一名小学生感到自豪。行为与习惯:懂得书包文具的重要,形成对书包等学习用品的正确态度。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小学生活的特点,懂得课堂常规要求。会根据课表,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准备课本、整理书包。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师生交流、参与游戏等方式熟悉小学生活,养成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小学生活的习惯和规范,知道怎样才是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学会整理小书包。教学难点:

对学习用品有正确的认识和使用,养成良好习惯。教学准备:

视频动画《上学第一天》,PPT记录本,歌曲《上学歌》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2-P3页内容,话题为“上学去”;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4-P5页内容,话题为“上学就是不一样”; 第三课时完成教材P6-P7页内容,话题为“我的新书包”。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上学去

活动一 武汉小学欢迎你

1、师:首先,祝贺你们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老师欢迎你们的到来!看到你们有的活泼大方,有的安静透着灵气,十分可爱,老师打心眼儿里喜欢上了你们。你们能对老师说说,开学那天你们在校园里看到了什么?你发现学校里哪些地方和哪些人在欢迎你吗?

2、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

师:你们的眼睛真的很善于发现。我们一起来看看学校老师是怎样欢迎大家的吧!

3、出示一组照片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们的欢迎和关爱—— ① “老师们开学前打扫、整理教室 ” ② “一年级分班名单”

③ “学校的欢迎新同学的红色横幅标语”

④ “班主任老师开学前给一年级学生家长发的问候短信” ⑤ “开学当天校长老师们在门口欢迎学生”

⑥ “采访一位一年级老师对新同学们的祝愿”(如果是班级任课老师的视频更好)

4、学生欣赏照片,感受温馨。

5、师小结: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够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老师对他的欢迎和喜爱,体会自己在学校很重要。】 活动二上学的心情怎么样

1、师:上小学了,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心情,老师相机用简单的语言记录下来,并请同学们自己出主意解决。

3、学生活动:为小伙伴出主意。

例如:①“我听不懂老师的话怎么办呢?”(可以再问老师一遍,没有关系)

②“没有我幼儿园里的好朋友和我一起玩,新同学我都不认识”(大家都是一样啊,所以我们都要勇敢地去交新朋友。)

③“我找不到我们班的*老师(其实就是他们班的班主任,因为幼儿园里各门课程几乎都是班主任教,所以在换了课程时,他见到了不一样的老师,会有这样的困惑。)”

……

过渡:师:上学了,我们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情。有的是可以让我们在学校里变得愉快的心情,而有些心情,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不过大家不要紧张害怕,让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帮助你,好吗?

4、小游戏:我很……,我不……

让学生感到开心就大声说“我很开心”,很紧张大声地喊出“我不紧张”。(诸如此类)【设计意图:教师从孩子回答的问题中可以发现他们观察事物的视角,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以一个良好的心情迎接新的生活的到来,鼓励他们说实话,一起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引导他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实际关心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自信面对新环境,帮助新生缓解“入学焦虑”,为入小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

活动三我的美丽愿望

1、师:播放《上学歌》,学生欣赏歌曲。

2、师:同学们,作为一名小学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今后你们会学到更加有意义的知识,参加更加有趣的活动,也会懂得更多。那么,来到新校园,你们有什么愿望呢?

3、学生说说美好的愿望。(如,希望带上红领巾,得到老师的表扬等)

4、师小结: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如果大家都能努力去实现它,我们这个班级就会更加优秀和了不起了。我们呢,也能够在这个班级里团结友爱,快乐地成长!

5、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歌曲制造烘托氛围,让学生在歌声中说说自己的愿望。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概念,使陌生的同学关系显得亲密起来。】

活动拓展

要求学生回家主动跟爸爸妈妈谈谈自己上学的心情。

【设计意图:主动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让学生愉快且主动地适应学校新生活。】 板书:

我上学了

欢迎你!

鄂教版品德与生活 篇5

佘家湾小学刘伯红

教材分析:

在《品德与生活》中展开的品德教育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坚实依托,利用蕴

藏于儿童自己生活中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和问题为素材,以儿童在生活中所遇

到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为品德教育活动的依据,通过与儿童有限的认识和行动

能力相匹配的、他们想做又能做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社

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渗透其中,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中展开的活动化、生活化的品德教育适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征、思维水平,它努力让儿童道德的学习不再在事不关己的符号学习中进

行,而使品德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可理解可实践,真正起到引导儿童

生活的作用。

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我和春天在一起

1、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逐步形成关注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习惯。

3、从多方面了解春天的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掌握春季防病的基本常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4、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感受春天,学习种植、观察、记录的基本方法。第二单元 我在健康成长

1、在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上,爱护自己的身体,尊老敬老,健康生活。

2、初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正确的坐、立、走姿势以及正确用眼、护牙的习惯。

3、知道眼睛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珍惜、爱护自己的眼睛。了解有关牙

齿的基本知识,知道正确的护牙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牙齿。知道各种食物都能

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学会营养、卫生、文明地进餐,学习基本的用餐礼仪。知

道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学会辨别并用正确的姿势指导自己的行为。

4、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浅显的科学常识。

第三单元 欢乐儿童节

1、体会并分享节日的快乐,并从各种节日庆祝活动中感受到家人和社会对

儿童的关爱。

2、了解红领巾的意义和少先队员的责任,能以实际行动做一名合格的少先

队员。主动积极参加班集体的活动,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3、了解其他国家儿童的生活,知道不同国家的儿童节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形成初步的国际意识。

4、通过筹划、组织、参与节日期间的各种活动,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和活

动能力。尝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资料。

第四单元 小小班集体

1、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体验到作为集体生活中的一员的快乐,养成责

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关注自己的班集体,感受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形成对集体

生活的正确态度,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

2、在学校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比较全面地看待他人的优点,并

乐于向他人学习。

3、知道班级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家园,每一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中,对班级的建设有一份责任。通过参与各项活动,初步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4、通过活动,尝试解决班级集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累经验教学重点:

第一单元:

1、引导学生感受欣赏春天,发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2、了解春天的季节特征和自然常识,进而引导学生愉快积极、健康安全地

生活

第二单元

1、培养学生良好、正确的行为习惯。

2、指导学生体验,感受眼睛的重要性,了解一些护眼小常识并督促自己保

护好眼睛。

3、了解正确的护牙方法,知道挑食会影响身体健康。

第三单元:

1、初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2、引导儿童关注外国儿童的生活,初步培养儿童的国际意识第四单元:

1、引导学生解决值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2、引导学生在讨论、调查、游戏中体验和感受,认识到班级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第一单元:

1、从多方面了解春天的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感受春天,学习种植、观察、记录的基本方法。第二单元:

1、在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上,爱护自己的身体,尊老敬老,健康地生

活。

2、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浅显的科学常识。

第三单元:

1、体会并分享节日的快乐,并从各种庆祝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对儿童的关爱。

2、尝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资料。

3、了解其他国家儿童的生活,知道不同国家的儿童节有不同的庆祝方式。

形成初步的国际意识。

第四单元:

1、关注自己的班集体,感受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形成对集体生活的正确

态度,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

2、通过活动,尝试解决班级集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累经验教学措施:

1、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

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采的体验和个

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鄂教版品德与生活 篇6

一、着力建立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能力与方法”目标部分明确要求学生“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倾听他人的意见, 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 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然而,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 有的老师往往偏向单向交往, 喜欢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喜欢用命令的语气强迫学生学习, 这时的学生与老师哪来的平等交流, 更别提是互相尊重了。若长此以往, 学生将会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 因此建立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

“四大发明”是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中华历史文化博大精深, 若仅凭教师有限的知识实现课堂四十分钟的灌输肯定不行, 于是教者事前跟学生约定, 在这节课上将以朋友的身份跟他们来合作探讨学习。朋友之间是需要互相帮助的, 若是有老师不懂的问题, 他们得帮忙解决。学生一听老师还有不会的问题, 一个个非常感兴趣, 可若想难住老师这个朋友, 他们首先得对“四大发明”的知识非常了解, 因此, 一个个卯足了劲提前预习, 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平等互尊, 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二、努力营造自主合作学习的氛围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 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反思、总结, 特别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的能力, 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基于“四大发明”的相关内容比较繁多, 可让学生采取分组学习的方法, 由组长抽取研究板块, 然后按照要求分组学习;最后再汇报交流。小组围坐的形式, 课桌上的“研究示意牌”加上下发的研究任务, 迫使学生们在组长的带领下, 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研究中去。

分享学习心得时, 一开始采取了两组争夺答题权的方式, 考虑到一成不变的交流方法会让学生疲惫, 在交流造纸术、印刷术后变换成了问答、抢答式学习,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欲望。

在进行全课小结时, 网络课题“你同意给‘四大发明’按作用大小排序吗?为什么?”引发学生思索、讨论, 最终促使全班学生形成统一认识:四大发明独一无二, 每一项都有其不同意义, 都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不能进行排序, 从而提升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进一步认识。

三、尽力追求真实完美的课堂效果

课前准备、教案设计仅仅是课前预设, 课堂上发生的真实的情况才能检验出一个老师对课堂的把握能力。先有老师的“美丽”, 后有学生的“动人”!

对于《我们为祖先而骄傲》这课的教学, 首先, 课前要阅读关于四大发明的大量资料作准备, 刷选出合乎课文及五年级学生的相关内容, 将之组织成文字、图片资料让学生预习、探究。

其次, 反复从学生角度设计他们能够完成分享的问题或任务, 对于学生懂得但是估计无法用确切的语言来表达的内容时, 用PPT制作最简洁、最通俗的话语或者更直接地使用视频或图片来协助他们。

此外, 奖励的书签《名人卡》也是有意义的:一是对于课堂表现出色的奖励, 使学生懂得合作获胜的光荣;二是书签是给喜欢看书的孩子最好的礼物, 促使他们主动去阅读;三是书签上有古代名人的介绍, 可留作纪念, 还可学着自己去制作。

四、竭力呵护学生创新的意识和思维

陶知行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意识的形成, 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呵护、引导, 尤其是鼓励。

在《我们为祖先而骄傲》的课堂中, 面对教师提问“你同意给‘四大发明’按作用大小排排顺序吗?为什么?”时, 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我不同意!我觉得‘四大发明’的贡献是一样大的, 是分不出大小的!”“我也不同意!‘四大发明’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怎么可以排列大小呢?”……我们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给一份创造的信心, 多给一丝成功的体验, 定会给学生一个开展思维创新的活动空间, 让他们在这个空间内探索、创造。

鄂教版品德与生活 篇7

主题目标:

1.知道动植物也是有生命的,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初步了解一些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感受它们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尊重动物,爱护植物,初步养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

为了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动植物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它们的生长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我们设计了“可爱的生命”这一活动主题,其中包含两个活动:“它们在生长”和“生命的力量”。

教科书分析:

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都是可爱的生命,它们每天都在生长着。56图展示了一颗小小的莲子成长为荷花、莲蓬最后成长为莲藕的过程,中间是一首小儿歌。这一组图旨在借此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周期,向学生渗透对生命的尊重意识。教科书提示语“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生长过程?说一说。”则是鼓励孩子们去探究其他植物的生长过程。

57页的上方组图展示的是小鸳鸯成长的过程。在妈妈的孵化下,小鸳鸯出生了。妈妈带着它们游水学本领。小鸳鸯们长大了,掌握了本领,在自然界自由自在地生存着。下面的小图中,两只小猫友爱地偎依在一起。本页内容旨在让孩子们对动物这一生命体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知道动物和人一样有感觉,会用独特的方式保护自己,相互之间还会有交流和感情。正如58页教科书提示语所说:动物和人类一样重亲情、爱伙伴呢!

58页的组图进一步展示了动物之间相亲相爱的场景:袋鼠妈妈很爱护自己的孩子,将孩子们装在自己的“口袋”里;冰天雪地中,企鹅一家紧紧挨在一起,互相取暖;鸟妈妈给幼小的鸟宝宝喂食。本页下方的提示语旨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见过的动物之间相亲相爱的场景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动植物不仅有生命,而且小小的身躯内蕴藏的生命的力量是巨大的。教科书59页的组图展示了动植物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存的情景。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资料让孩子们交流、思考,以便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动植物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的力量之大。

60页组图通过竹笋和小草的生长过程展示了植物生长力量的巨大。上图展示的是竹笋破土而出的过程。下图表现了秋天已被燃尽的小草在第二年春天又重新生长的情景,旁边配以古诗,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敬佩小小植物所具有的强大的令人惊异的生命力。

教科书这样编排,目的在于引导二年级的小朋友从形象的画面和直观的文字中感受到:动物、植物尽管在外形上相差很大,但他们和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都在不断地生长,都重亲情、爱伙伴,它们体内蕴涵的生命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激发他们对动植物的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一、它们在生长】

活动准备

1.教师课前搜集常见的动植物生长的资料,有相关的资料片更好,准备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的磁带。

2.学生课前搜集常见的动植物生长的资料,准备自己最喜欢的动植物的图片或玩具模型。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我们是怎么长大的?引导学生回顾自己长大的过程。

2.阅读教科书:结合教科书56页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莲子的生长过程。

3.读儿歌:诵读教科书56页的小儿歌,可分组诵读或集体诵读。

4.看图了解:教师出示黄豆、小菜秧和小树等常见植物的生长过程的挂图。学生独自或与小伙伴合作看图,思考植物是怎样生长的。

5.趣味表演:用表演、自我介绍或编小儿歌的形式介绍自己看懂的那种植物的生长过程。

6.谈话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生长过程呢?拿出自己喜欢的植物的图片,介绍一下。

7.小结要点:自然界中的植物是可爱的生命,它们每天都在生长着。

8.谈话过渡:不光植物在生长,动物也在生长。

9.阅读教科书:结合教科书57页内容,了解小鸳鸯的成长过程。

10.小组交流:你养过什么动物?它们是怎样长大的?

11.欣赏歌曲《小乌鸦爱妈妈》:从歌曲中,你知道了什么?

12.阅读教科书:结合教科书58页的内容,了解动物之间重亲情、爱伙伴的例子。

13.全班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之间相亲相爱的故事呢?

14.小结要点: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爱自己的家人、关心自己的伙伴。

15.你想对这些懂得爱的小动物们说些什么?齐唱歌曲《小乌鸦爱妈妈》。

活动要求

1.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孩子们欣赏相应的影片。

2.乡村的孩子学习本课可能比较有切身体会,教师可以将课堂引向大自然。

对城市的孩子来说,本活动的内容可能比较生疏,教师

应该准备相应的资料,给学生直观的认识。

活动拓展

课后开展展简单的植物种植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感受动植物生长的不易,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

【二、生命的力量】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动植物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的音像资料和《春笋》的录音带。

2.教师课前编排童话故事小品《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具体内容见活动过程)。

3.学生课前搜集动植物在恶劣的环境下顽强生长的资料。

活动过程

1.表演小品:《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学生分角色扮演小骆驼、小红马和骆驼妈妈(戴上相应的头饰)。

小红马讥笑小骆驼长得难看:“你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啊!”骆驼妈妈知道后,带着小骆驼去沙漠旅行了一次。在旅行中,小骆驼知道了:脚掌长得又大又厚是为了不陷进沙子里,肉疙瘩叫驼峰可以贮存养料,两层眼毛可以防止风沙吹进眼睛。他觉得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2.讨论:你想对小骆驼和小红马分别说些什么?

3.谈话导入:动物生命的力量可大了!

4.看录像,谈感受:播放动物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的录像:请学生用一句话夸夸自己最佩服的动物。

5.过渡:植物生长的力量也很大。

6.听录音,看教科书:学生一边听《春笋》的录音,一边阅读教科书60页上方的三幅图,然后说一说小春笋的生长过程。

7.诵古诗:结合教科书60页下图,引导学生感受小草的强大的生命力,并诵读古诗《草》。有条件的话可播放相应的资料片,让孩子们有更直观的感受。

交流举例:用多种形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动植物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资料。

9.讨论:你想对这些植物说些什么?

10.教师小结:在植物小小的身躯内竟蕴藏着如此巨大的生命力!动物和植物,它们生命的力量可真大啊!

活动要求

1.教师应尽量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2.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教师可以结合动物爱护伙伴的学习内容,相机对学生进行关爱身边亲人和伙伴的教育。

活动拓展

1.引导学生开展动物饲养、植物栽培等动手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实践过程中的成果做成展览,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

2.制作以《可爱的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或电子小报,班级可开展小报评选。

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乐于参加活动,能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活动。

2.学生是否了解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3.学生是否在活动中懂得了动植物和人类一样有宝贵的生命,能否感受到动植物生命力的巨大,是否热爱、尊重动植物的生命。

鄂教版品德与生活 篇8

教学目标:

1、走进身边的动植物世界,具有关心、亲近动植物的情感。

2、通过了解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的有关的知识,初步了解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3、热爱生命,保护环境,养成爱护身边动植物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动植物与人类是亲密的朋友。

2、引导学生要学会保护环境、爱护身边的动植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收集一些动植物的图片资料。

2、课前调查学生们与动植物之间的故事。

3、请几个同学们带来自己喜欢的小植物

4、视频短片:《导盲犬小Q》、《洪水泛滥》、《山体滑坡》

5、小品:

1、我和我的宠物狗、2、大树下来乘凉、教学过程

活动一:走进身边的动物与植物,整体感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身边都有哪些好朋友?

2、指名学生简单地叙说。

师:有一些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你们看看,他们都是谁?

PPT:身边常见的植物

师:如果你认识他们,就说出他们的名字吧!

3、请几个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师: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就会看到这样一些植物,他们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还净化了我们的空气。它们是我们人类亲密的朋友。

PPT: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的图片 问:有谁认识他们呢?

4、指名学生给同学们做个简单的介绍吧。

师:从你们的话语中,我听出了你们很喜欢这一些小动物,它们曾经还给你们带来了快乐。他们也是我们人类亲密的朋友。PPT:所有的动物、植物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这一些可爱的动物、美丽的植物与人类生活在一起,是人类的好朋友。板书课题:亲密的朋友

活动二:走进可爱的小动物,部分体验“亲密”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新的朋友和他的伙伴,你们瞧!

1、听一听,是谁发出的声音呢?

2、听故事《乔治和他的狗》

问: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呀?

3、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PPT:介绍盲犬

4、播放视频《盲犬小Q》

师小结:乔治的小狗救了乔治。导盲犬小Q,它在帮助人类的时候,与人类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它们都是人类亲密的好朋友。

5、结合同学们讲身边的动物带给自己的快乐、温馨的点点滴滴。PPT:猜谜语:小青蛙

6、老师介绍小青蛙的本领大

PPT:牛、驴子、马和骆驼等劳作的图片

师:很多的动物们朋友们带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与笑声,我们在感激它们的时候,也要学会去关心他们。

7、小品:我和我的宠物狗 PPT:流浪狗

问:面对这样一群流浪狗,你会感觉到什么?

师:朋友就是彼此之间要学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愿意互相伸出援助之手进行帮助,需要关心的时候,彼此之间互相关心。

在地球妈妈的身上还有一些珍贵、神奇的动植物呢?它们也是我们人类亲密的朋友。

活动三:走进美丽的植物世界,部分体验“亲密” PPT:晨跑、晚间散步的情境图片

问:你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一些地方离不开植物呢?

1、连连看:将生活中的图片与动植物之间连线。

2、指名学生发言,鼓励他们从衣、食、住、行等几个方面讲述动植物对人类的帮助。

问:为什么植物也是我们人类亲密的朋友呢?

师:可爱的动物、美丽的植物不仅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快乐,而且还给我们不小的帮助呢?

3、小品:大树下来乘凉

讨论:你们还知道哪一些植物?它们有什么作用? PPT:猜谜语:蒲公英

4、老师介绍几种植物的药用。

问:你会用什么方式和这些特殊的动植物交上朋友呢?

5、鼓励小朋友用自己的巧手画一画自己喜欢的植物。

活动四:可爱的动物,美丽的植物,让地球更美丽 师:动植物不仅给与我们人类很大的帮助,而且还装扮了我们美丽的地球。

问:如果地球上没有这些动植物,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1、PPT:洪水泛滥、山体滑坡的图片。

师:从你们的表情中、惊呼声中,我知道你们想说点什么?

2、引导学生说出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想法。

师:每一个动物、每一株植物都是我们亲密的朋友,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让我们善待动物、保护植物。让我们的地球妈妈更美丽、更年轻。

板书设计:

亲密的朋友

善待动物 保护植物

教学设计者:青山区钢城一小 熊莉红 2014、10、20 资料:

小品:我和我的宠物狗

(放学回到家,爸爸妈妈还没有回来,很是孤单。)生1:小黑子,我回来啦~~~ 生2(带着小黑子头饰):汪汪汪~~~在身边撒欢!生1(和小黑子说学校的事情)

生1(说高兴的事情):今天,老师表扬我上课举手发言啦~~„„ 小黑子:高兴地跳着,叫着。

生1(说在学校里的不高兴的事情):哎~~下课的时候又忘记了,瞎疯跑,被老师发现了。

小黑子:在生1的身上轻轻蹭来蹭去。生1:(写作业)

小黑子(安静地躺在生1的身边休息。)生1(写完作业将小黑子抱在怀里。)生1(练习跳绳)

小黑子:(在旁边快乐挑来蹦去。)

小品:大树下来乘凉

(炎热的夏天,知了叫个不停。小朋友们高兴地玩耍着。)东东:太热啦~~我想回家吹空调。莉莉:一个人在家不好玩。

华华:你走了,我们大家玩起来就少了一个人,怎么办呢? 东东:可是~~我实在太热了。莉莉:喝口水吧!东东:还是热!

东东的妈妈:要不,你们到大树下去休息一下。东东:那就不热了吗? 东东妈妈:你们去试一下吧!(几个小朋友来到大树下)莉莉:嗯~~我感觉到好凉快!

华华:不错,确实比太阳下凉快了很多。东东:我们就在大树下乘凉吧!

《品德与生活》生活化教学的反思 篇9

一、教学结构方面

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这是《课程标准》对《品德与生活》课性质的权威表述。通过对其深刻的研读与剖析, 我们得到这样几个结论:生活不仅是生命的存在形式, 也是教育的存在形式;学生开展活动要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对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结构来讲, 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三线、四面”, 即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的生活。

三条轴线是指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什么要将儿童的自我发展作为课程的第一条轴线呢?这是因为课程所提出的回归生活是回归儿童生活, 是以儿童为发展主体的回归。这种活动需要从认识自我、建构自己的主体性开始, 是对传统教学目标的一种创新, 是尊重儿童人格、权利 (主要指尊重其学习和生活的权利) 的生动体现。儿童与社会轴线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儿童初步认识社会, 形成个人不能脱离社会的观念, 初步树立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思想, 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关心社会、爱别人、有责任心、品德良好的优秀公民, 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的意识。儿童与自然这一轴线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认识自然, 从正确对待身边的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入手, 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成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小公民。自我、社会、自然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 其中必须明确的是三条轴线的核心是儿童。

四个方面生活是指: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心、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其实, 这也是对儿童生活习惯、态度、方式、能力和质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但是, 四者间的不同是其各有侧重。健康安全地生活是第一层面上的, 是儿童生活的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第二层面上的, 是侧重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有责任心、有爱心地生活是第三层面上的, 是引导儿童学会关心, 培养其同情心、爱心、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第四层面上的, 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是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发展自己的思维潜力, 不断地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从小就养成不盲从、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方面

儿童自身思想品德的形成, 除了在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学到之外, 还有一部分是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感悟与体验。但是, 品德课程教学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 同样也是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体验。其教学的设计, 往往是围绕儿童本阶段的成长规律来设计的。这样, 从教材设计到教材内容, 其本身也是一个回归现实的过程。把儿童自身的生活体验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 是培养学生用生活体验来思考问题的需要。对于品德课程教学内容来讲, 它必须要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体验, 也必须指导儿童的生活实践。概括地说就是要来源于生活, 又回归生活, 一切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

儿童生活体验的丰富性与开拓性, 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广泛性, 其教学场所的设置不能仅仅局限在教材或教室本身上。虽然其教材也是来源于儿童的生活, 但是必须要回归自然, 亲身体验过之后, 才会更有意义。所以, 对其教学内容来说, 更应该走向自然, 走向生活, 走向社会。品德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学的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 又指导其生活实践, 只有这样的教学内容才会更有现实意义。

同时, 在教材内容联系儿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 虽然其教材也是对儿童生活的一种写照, 但它不具有时效性, 教师应该针对现阶段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 有目的地来扩展教材内容, 不能仅仅被教材本身的内容所局限。比如, 在品德课中会讲到要孝敬父母, 课本中也会提到如何去孝敬, 会有一些具体的做法。教师在讲这些知识的时候, 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之外, 还应该让他们去实践, 如回家给父母洗洗脚、捶捶背等。这其实就是一个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 而且是不能忽视的过程。再比如, 教师在讲到遵纪守法时, 可以针对当下一些具体违法现象, 让同学们展开讨论, 不应该局限在课本内容中的文字上。

三、教学形式方面

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其理论联系生活的过程, 也是一种生活再现的过程, 这样就要求它的具体教学形式不能过于单一。儿童阶段的生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其生活再现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 生活本身是什么就是什么, 他们还没有想成一种抽象的概念。所以, 在儿童的生活体验中, 他们大多是在模仿学习, 然后创造性地再现出来。对于品德课教学形式来说, 它必须随着儿童生活形式的多样性而不断变化, 单一的教学形式不会真实地再现出生活的本来面貌。

儿童阶段的生活世界是多姿多彩的, 这就决定了其生活体验也是非常丰富的。在品德课来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的过程中, 其教学形式不能仅仅局限在单一的教室中, 而应该不断推陈出新, 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让儿童丰富的生活体验在多种创新的形式中再现出来。

在儿童阶段的心理发育时期, 他们不会有抽象的概念, 只会记住事物的具体特征, 表面看上去是什么就是什么, 老师告诉他们什么他们就学习什么。所以, 这个时候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巧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了解生活全貌, 并用所学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比如, 在讲到遵守交通规则的时候, 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育手段, 让学生能够很直观地记住交通规则的知识点,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 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表演出来, 接着让他们结合身边的交通情况, 谈谈具体到自己的时候应该怎么去做。除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到知识以外, 教师还可以知识问答的形式来展开教学, 比如对于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礼貌知识、交通知识等, 可以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再现那些知识点。或者是把知识点写在黑板上, 请两个同学上来配合, 一个表演形式, 一个猜出知识内容, 这样在贴近生活的同时, 又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 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四、教学策略方面

小学品德课程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 不能一味地灌输, 而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很多学校在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大多采取的是讲读的教学手段, 即教师把文字读一遍, 学生听一遍, 这样根本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或者就是以按部就班的模式来教学, 即严格按照教材的具体环节来展开, 很少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对于课程教学的策略来说, 它必须是一个活学活用的过程, 不能过于僵硬、死板, 而应该尽可能地去挖掘有用的元素,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通常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比较有效的策略是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有的人会认为, 教材本身的内容就是来源于生活, 其基本思想也符合儿童的成长需要, 所以就不需要过多地再去挖掘问题, 只要把它复制下来就行了。其实, 这种教学策略是存在严重缺陷的。在品德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把教材中的生活情况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尽可能挖掘当下人们的生活元素。比如教师在讲《我们的合作》这一章节时, 不能仅仅是向学生来讲授怎么样去合作, 而是应从学生们每天做的广播体操讲起, 来讲述合作的重要性, 然后引申到一些生活实例中去, 最后归纳出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学会合作。

针对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具体的生活实例, 其实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再现, 而对生活实践的指导就是要从这些生活实例中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比如, 教师在讲到法律这一章节的时候, 可以举例说妈妈由于工作原因, 又怕孩子在外面遇到危险, 就把他反锁在家里, 这是否侵犯了孩子的人身自由权。可能不懂教学策略的教师, 就会在“反锁”的问题上来讨论, 其实这个问题主要侧重的是是否侵权, 应该讨论的是法律问题而不是反锁问题。

五、教学目的方面

儿童阶段的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体验为基础, 其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这些生活知识, 最终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这个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的过程, 就统称为生活化教学。所谓的生活化教学, 不仅要让学生去认识生活, 更要让学生去学会生活,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品德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言, 它分为两个方面的知识点, 其一是教会学生生活品德知识, 其二是用所学的生活品德知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要想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 就要求教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后, 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目标之外, 还应该要有具体的实践目标, 而且必须以实践目标为侧重点, 因为所学到的知识还必须要回归到生活指导中去。虽然教材内容是对儿童生活体验的一种再现, 但那仅仅反映的是一个普遍的理论情况, 并不代表所有学生的具体行为, 因此品德课程的教学目的更在于使学生具备普遍的生活理论, 然后用于他们的具体生活实践中。

品德课程是一种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途径。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无非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会生活, 所以, 这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必须的。在品德课程中, 其最基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比如在讲《我掉了一颗牙》这一章节的时候, 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讨论掉牙或者蛀牙的情况, 以及掉牙或蛀牙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这样, 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来讲述掉牙或者蛀牙的生活常识。当教师把问题引申到日常牙齿保护上时, 又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保护牙齿健康的经历, 最后由教师来总结牙齿保护应注意的问题, 以及如何去保护牙齿, 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实, 这就是品德课程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学会生活中培养更多的良好生活习惯。

小学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是一个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 这其中要实现的是两次飞跃:其一是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来源于生活实践;其二是对品德课程的学习是为了指导生活实践。在具体的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 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两次飞跃所包含的具体含义, 只有认清了生活化的实质, 才能真正做到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刘长青, 刘丽萍, 陈丽香.浅议《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 (5) .

[2]李新梅.把生活融入品德课堂的教学尝试.广西教育, 2011 (19) .

[3]冯长宏.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当前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8 (3) .

上一篇:爷爷戒烟了作文四年级下一篇:上课吃东西检讨书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