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探讨(共8篇)
摘要:西藏地处高原,海拔较高,且位于我国的西部边远地区而位置偏远, 区位条件闭塞;地域辽阔, 地势高峻, 气候寒冷;经济发展缓慢, 是西部省市区中最贫穷落后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但西藏民风独特,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且极富魅力, 开发潜力巨大。优先发展旅游业, 无疑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现将对西藏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及现状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西藏 旅游业 优势 探讨 评价
1.西藏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
根据经济学原则, 在考虑经济发展战略时, 有两条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在分析本地区经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搞好经济布局、使其结构合理、比例恰当;二是量力而行原则。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 , 自然条件恶劣, 环境闭塞, 经济基础薄弱;人、财、物力短缺, 不可能所有产业一起上, 如果战线搞得过长、规模过大, 必将影响经济协调发展农业本身不具优势;牧业发展潜力很大, 但现有牧场状况不好、改良草场和科学养畜需要大量资金、技术和劳力、时间也较长, 只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但西藏独特的自然生态和社会历史进程却造就了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高原、高山、雪山、冰川、森林、草地、湖泊、温泉、地热等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奇景;壮观的寺庙和古建筑群以及浓厚的宗教氛围加上藏族的民风民俗, 构成了独具异彩的人文奇观。概括起来, 其优势突出表现“ 高”、“奇”、“神”、“特” 四个字。以“高’晾世, 以“奇” 闻名, 以“神”催人向往, 以“特”促人旅游。“高”有5 84 8 m的珠穆朗玛, 5 座8 km以上的冰峰,4 0 多座7 km以上的雪山, 就平均海拔高度而言也在4 km以上;“奇” , 有奇特的地质地貌, 奇异的藏族传统习惯, 风俗人情, 奇妙的民族建筑、民间歌舞;“ 神” , 有神秘的民族渊源、古老传说、自然天候以及古寺古刹;“ 特” 是指西藏独有的特色: 万年冰川, 千年雪山, 星罗棋布的湖泊山水, 湛蓝的苍弯, 丰富宜人的日光等, 这些, 不但在我国, 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一切不仅令一般的旅游者心仪向往, 也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进行登山、探险、科考的绝佳场所。可以说, 西藏具有吸引全世界的魔力。
1.1拉萨市旅游发展优势
拉萨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千年古城,是青藏高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西部大开发十年来,中国西部崛起的战略中心城市之一。享誉中外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灿烂悠久的藏文化、旖旎隽美的高原生态风光,构成了拉萨天然的旅游吸引力,推动着拉萨旅游业快速稳定持续发展。拉萨市找准定位促进三产大发展,目前,拉萨市全力打造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拉萨市先后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欧洲游客最喜欢的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精品——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城市”、“国际最佳休闲旅游胜地”等荣誉称号。要把西藏打造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拉萨作为西藏旅游的中心城市和龙头城市,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拉萨市正加快“三大建设”:加快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品牌建设。着力推进“五个国际化”: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设施国际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旅游营销国际化、旅游集团国际化。
1.1.1旅游收入逐年递增
多年来,拉萨市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加大旅游投入,立足把拉萨建设成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旅游收入逐年递增,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地位更加凸显。拉萨市旅游局局长江华介绍,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下,上半年拉萨旅游市场发展态势较好。与往年同期相比,国内旅游稳中有升,入境旅游实现快速增长,旅游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增幅较大。拉萨市采取的一系列促进旅游发展措施,有效刺激了旅游市场的需求。同时,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成功推出了一批以避暑休闲和民俗旅游为重点的节庆活动和旅游精品线路。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温泉旅游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1.1.2吃、住、行、游、购、娱空前发展
为了拉动旅游消费增长,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拉萨市积极鼓励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拉萨市旅游配套设施得到了空前发展,目前已具一定规模。吃:来拉萨旅游,除了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风味食品外,还可以品尝味道甘美的青稞酒、浓香的酥油茶和各种藏式餐饮。住:拉萨现有宾馆(饭店)336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90家,星级家庭旅馆15家,社会旅馆231家,共有客房16426间、床位30558张。拉萨目前有旅行社78家,专职导游2000多名,旅游汽车公司23家,旅游车辆2754辆。行:目前,拉萨已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为主的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游:按照“规划先行、环保第一、整体保护、局部开发”的原则,拉萨目前正在形成 “一城(圣城拉萨作为重要的旅游中心)一湖(天湖纳木错作为生态旅游中心)三廊道(茶马驿道东廊道、南亚通道西廊道、圣湖天路北廊道)” 产业发展格局。此外,拉萨还将在市郊重点打造覆盖拉萨七个郊县的“一湖七区”八大重点旅游发展片区。购:来拉萨旅游,不仅可以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购买许多特色民族商品和特产,如:传统手工制作的地毯、藏刀,驰名天下的灵芝、藏红花、冬虫夏草、雪莲花等藏药材。娱:在这里你还可以观赏独特的藏族歌舞表演,《幸福在路上》等大型西藏民族歌舞将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文艺相结合,独具魅力。
1.1.3民俗旅游:拉萨旅游新亮点
以雪顿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宣传推动节庆和假日旅游,建立和开通了拉萨旅游网站,利用现代网络信息的优势,宣传拉萨,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全面快捷的旅游宣传和旅游服务。
2.日喀则地区旅游业发展优势
日喀则地区素有“千山之宝,万水之源”的美誉。境内群峰林立,湖泊众多,喜马拉雅山脉横亘东西,万峰之首———珠穆朗玛峰昂然耸立;被称为世界十大景观之一的“嘎玛沟”景色迷人;历代**锡地扎什伦布寺金碧辉煌;江孜十万佛塔;宗山抗英遗址。日喀则地委、行署充分利用以珠穆朗玛峰为主的雪峰、以雅鲁藏布江为主的“圣湖神水”,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观念,把旅游业纳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有效整合“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大要素,促进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共同发展。“十五”期间,日喀则地区努力实现年均经济增长20%的发展速度,到2005 年争取实现接待游客35万人次,营业收入7757 万元。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使当年旅游收入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上,形成支柱产业,推进全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全地区拥有国营旅游企业8家,旅游涉外定点单位25家,拥有各类客房1400 多间,床位3600多张,年接待能力达20多万人次。近年来,全地区共接待游客66万人次,旅游行业实现直接收入达1156 亿元,年均增长87%。
现在,旅游业成为日喀则地区支柱产业之一。地委、行署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工作,完善江孜、亚东、聂拉木、萨迦等11个县的城镇服务功能,改善环境卫生、规范旅游服务,进一步优化旅游外部环境。抓好以珠峰、嘎玛沟为核心的自然景观、生态旅游区建设,以日喀则、江孜、萨迦为中心的人文景观区建设,以雍则绿措湖、曲登尼玛为主线的神山圣湖旅游区建设,以亚东康布温泉、拉孜锡钦温泉为代表的集医疗、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建设;开发六条旅游线路,做好雅江流域生态旅游、珠峰观峰台、扎什伦布寺广场、吉吉朗卡后藏民俗风情一条街、东风林卡公园等13个项目的建设工作。同时还积极探索旅游扶贫的新路子,在定日县扎宗村、贡嘎镇、曲当乡建立了日喀则地区的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达到了开发一个旅游区,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群众的目的。今年萨迦县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进一步提升萨迦的知名度与吸引力,扩大了以萨迦寺为主的旅游景区及相关旅游产品的影响,增加农牧民收入。今年上半年旅游业收入达100多万元。截止到10月份,该乡农牧民旅游收入达20余万元;定日县今年1至9月仅农牧民参与旅游业和劳务输出收入就达11657多万元,极大地鼓舞了农牧民群众对旅游业的热情,使群众尝到了吃“旅游饭”的甜头。目前,日喀则全地区掀起了县县抓旅游,乡乡设旅游景点,家家办“农家乐”,人人参与旅游业,处处找经济增长点的新高潮。
3.山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山南地区因位于雅砻河流域而得名雅砻,这里是藏民族文化发祥地,是吐蕃王朝和帕竹王朝的发迹地。那些散布在神山、圣湖之间的西藏第一宫、第一殿、第一寺和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名字在时刻提醒着你:这里,是藏文化的滥觞之地,是西藏的灵魂所在。然而,在拥有西藏众多“第一”、文化底蕴深厚的山南,旅游业发展却较为迟缓,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3.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创汇、高效益的产业,没有有效的投入就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日前在山南地区召开的旅游产业研讨会上,地区行署副专员普布顿珠一针见血地指出:“山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还停留在原始阶段,大部分景区没有过硬的基础设施。”这严重阻碍了山南旅游业发展,因此,要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把改善和提升旅游发展条件放在首位。山南地区旅游局局长邱林告诉记者,旅游景区建设投入渠道单一,投入总量偏少制约了山南旅游业的发展。地区旅游局党组书记巴珠提出,必须加快“东环线”和“南环线”沿线各景区(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特别是要加快泽当――桑耶,错那县城――勒布沟,浪卡子县――洛扎――措美,隆子――扎日,加查――拉姆拉错等旅游公路建设,为游客进入和旅游招商创造条件。
3.2加强核心景区建设 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就必须把打造旅游品牌作为重要突破口。山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但自然和人文景观开发滞后,到目前还没有一处成规模的、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景区。山南各县、各级旅游部门在景区打造、包装推介上应学习兄弟地市的成功经验,围绕雍布拉康、桑耶寺、藏王墓、拉姆拉错神湖和羊湖做文章,推出叫得响、名气大的核心旅游景区。发展山南旅游,精品路线的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游客,提起山南,知道的仅仅是几个“第一”,来山南旅游基本上当天到当天回,没有像样的特色路线。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引导和投入,按照“一流规划、一流建设、一流管理”的原则,集中力量打造精品线路,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用丰富多彩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支撑旅游业发展,着力推动全地区旅游产业整体上水平。山南要依托藏源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板块;利用高原生态旅游资源,建设高原国家山水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以勒布红色旅游资源,建设山南一流红色旅游板块;依托雍布拉康、桑耶寺宗教文化资源,建设国际知名宗教文化旅游板块;发挥地热资源优势,建设沃卡温泉等休闲旅游板块;依托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湿地、峡谷、民俗等地质构造和文化资源,建设雅鲁藏布江风情旅游板块。
3.3加强旅游宣传促销 开发拓展市场空间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旅游业的发展,宣传促销是一种重要手段。长期以往,山南地区倡导“神奇西藏、藏源山南”的旅游主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节庆、搞会展”等更加积极的促销模式,取得了实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下一步,还应在传统促销方式上,更加注重细节宣传,全面深化游客对西藏山南的认识,提高知名度。业内人士认为,山南旅游业发展,必须加强创立“藏源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山南的地位。加强策划组织,打造有影响力的旅游节会。加强与区外主要客源地、旅游机构及媒体合作,加快网络营销渠道建设,形成市场引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参与、区域联合的大旅游市场推广格局。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形势下,发展山南旅游业还必须创新旅游发展理念,加强旅游统筹协调,建立投资融资机制,促进招商引资,加强队伍管理,引进旅游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山南旅游业的发展只要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前景定会灿烂辉煌,让这个新兴的朝阳产业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4.那曲地区旅游发展优势
近年来,那曲地区紧紧抓住青藏铁路开通和那曲物流中心开工建设给那曲旅游业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突出特色、群众参与”的旅游开发总体原则,按照“以青藏线为轴心,向周边开发延伸”的旅游发展思路,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观念,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着力提升那曲旅游品位,实现那曲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开展资源普查,做好旅游规划。进一步开展旅游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全面、详细地掌握那曲旅游资源的数量和种类,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评价,做出定性定量分析。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发展与保护“双赢”。围绕塑造“神奇藏北、魅力羌塘”的旅游主题形象,倾力打造以格拉丹东、唐古拉山口、措那湖、卓玛圣谷、恰青赛马艺术节、牧家乐为主的中部铁路公路沿线观光民俗体验游;以班戈县纳木措、娘热溶洞,申扎县错锷鸟岛、黑颈鹤湿地保护区、马窖藏羚羊栖息地、色林措,尼玛县达果雪山、当惹雍错风景区、绒玛温泉、加林山岩画、石棺古墓群,双湖普若岗日冰川、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的西部草原风光猎奇探险游;以比如县娜秀民俗文化自然风景区、嘉黎县尼乌自然风景区、巴青县鲁布寺苯教文化旅游区为主的东部生态民俗文化游。围绕这三大旅游区,以著名景点为基点,推出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领略和感受那曲独特的韵味、神奇的魅力。重点抓好藏北野生动物观赏园、纳木措北部景区深度开发、措那湖生态旅游区开发、古象雄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卓玛圣谷二期工程等项目申报工作,做好普若岗日冰川、比如娜秀文化旅游区、藏北风情园、野生动物标本展馆项目前期工作。充实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把旅游与文化相有机结合,用绚丽多彩的草原民族文化来丰富那曲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支撑旅游业发展。对具有藏北特色的民族习俗、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服饰饮食等文化资源作进一步挖掘整理,加快发展特色文化旅游。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原生态歌舞、民俗村、牧家乐等特色项目,拓宽展示藏北民俗文化的渠道[3]。面向市场,大力开发藏毯、服饰、牛羊骨工艺品、唐卡、金银铜器等彰显民族文化的旅游商品,增强旅游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旅游发展基础。紧紧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以项目为载体,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接待能力,让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好、走得了。规范行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强化行业管理、优化软环境,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着力打造安全教育、安全预警、紧急救援和旅游保险“四位一体”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拓宽旅游投入渠道。树立通过改革开放、招商引资来增加投入的新观念,制定优惠政策,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旅游招商。将旅游招商纳入地区整体招商工作中,积极搭建招商平台,坚持“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出让、合资、独资、参股、租赁等多种投资经营方式,多方寻求投资合作伙伴,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外部资本和民营资本,特别是信誉好、规模大、实力强的旅游企业开发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大发展,以便尽快形成规模,实现产业化。加强宣传促销,提升旅游人气。围绕“神奇藏北、魅力羌塘”这个旅游主题形象,开展促销活动,宣传造势,扩大影响,打造“不到那曲就不算到过西藏”的声势,吸引游客走下火车,尽兴旅游。通过各类媒体、旅游展销、洽谈会、推介会和羌塘恰青赛马艺术节等窗口,做好主打旅游产品的设计、包装和宣传,面向区内外客源市场,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拳头”促销攻势,尽快使那曲特色旅游产品走出西藏,走向全国。加大扶持力度,增加群众收入。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加快推进农牧区旅游业发展。认真组织开展“创建特色乡村旅游工程”,逐步建立农牧区旅游“孵化器”机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补贴、小额信贷、贷款贴息等措施,扶持有条件的农牧区、城镇周边和交通沿线群众开发具有当地特点的旅游项目,动员和引导当地群众开办家庭旅馆、牧家乐、假日帐篷等旅游项目,让更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牧民依然保持着纯朴的风俗传统、浓郁的民族风情,随着旅游观念的深入人心,“牧家乐”、“农家乐”在拉萨悄然兴起。
5.昌都地区的旅游资源
昌都地区是三江(怒江、澜长江、金沙江)并流的主要区域, 复杂的地形条件造就了本区奇峰异洞、神山圣湖、雪域风光等独特的自然景观, 千百年来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昌都地区独特的/康巴文化0。昌都地区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必经之地, 古老而神秘的茶马古道赋予了这一地区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茶马古道0 发端于唐朝, 兴盛于明清, 是西藏高原与祖国内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长期交往的表征。其沿线人文与自然景观奇绝独特, 有着异常丰富的文化品味, 在历史上及藏区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也是我国/ 三横0 旅游线路最南端、最神秘、最后开发的一条黄金旅游线路。昌都地区地处著名的横断山区, 新构造活动明显, 有众多海拔高度在6 000m 以上的山峰, 地表相对高差大, 山势陡峻、奇险、壮观。昌都地区西、南部边缘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岗日嘎布主峰的海拔高度超过6 000m, 最高达6 956m, 具有景价值的山峰有梅里雪山(6 740 m)、达美拥雪山(6 324 m)等。海拔高度为5 600 m以上的山地往往有现代冰川发育, 其中以岗日嘎布(然乌湖南)、念青唐古拉山和梅里雪山的现代冰川最为集中, 有较大的山谷冰川。而在然乌湖流域的现代冰川区共有现代冰川45条, 面积达418113 km2。其中亚龙冰川又叫来古冰川, 此冰川的海拔高度上限为6 508m, 而雪线的海拔高度为4 800m。该冰川由6条支冰流汇合而成, 每两条冰流之间有一条中碛发育。冰流与中碛黑白相间, 蜿蜒而下, 十分壮观。该冰川末端的海拔高度3 960 m, 两侧森林密布, 农田纵横交错。上游为白茫茫的一片银色世界;而下游之然乌湖, 水域浩淼, 波光粼粼。来古冰川长36 km, 面积175127 km2, 它的融水是然乌湖水重要的补给及调节来源。无论从长度还是面积来看, 来古冰川堪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最大的山谷冰川, 也是西藏境内最大的一条山谷冰川。
6.阿里地区发展旅游业优势 6.1宗教旅游
阿里是一个著名的宗教圣地, 古老的阿里文化对佛教、印度教、苯教的形成与兴盛起过很重大的作用,各教派在阿里的交互与融合为阿里留下了许多神迹和宗教活动场所。西藏被神化的山峰很多, 冈仁波齐峰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神奇的氛围, 被奉为神山, 据说朝拜冈仁波齐, 围绕神山转一圈, 可以洗净一身罪孽。每年都有很多信徒历尽路途艰辛来朝拜。玛旁雍错,西藏语意思为永恒不败碧玉湖, 曾经被引用为世界江河湖泊的母亲, 也被称作为圣湖。圣湖周围有五座寺庙, 奇乌、楚古最为出名。圣湖周围有四大浴门, 信徒们认为, 这里的圣水可以洗掉人们心灵上的五毒)))贪、嗔、痴、怠、嫉等。
6.2遗产旅游
西藏阿里地区的古格王国都城遗址在阿里地区札达县札布让区两公里外的一座土山上, 东西宽约为600米, 南北长约为1200米, 占地的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 年代约公元11~ 17世纪。古格王国都城遗址里面约有400座库存堂房屋和近千孔窟洞, 58个碉楼、4条暗道, 还有各类佛塔和其他一些建筑物。可以依据阿里的这个旅游资源开发一个遗产旅游产品。具体内容为参观古格王国遗址, 体会千年古国。针对对象为全体游客。可以把古格旋舞加入这个遗产旅游路线, 也可以把古格旋舞单独列为一个新6.3文化产品。设计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旅游文化商品化的一个过程, 旅游产品属于文化产品, 所以, 旅游开发者应注重文化产品的开发, 因为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 其实是旅游者对文化的体验, 所以, 阿里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 设计一些独特的旅游线路。
7.林芝发展旅游的优势
西藏高原地质地貌是丰富多采、色彩斑斓的。林芝地区更是镶嵌在西藏高原上亮丽的明珠 ,由于海拔从 1 55— 7787m差异人造就生态类型多样;原始森林面积广阔生物多样性丰富;地质原因湖泊众多;受印度洋暖湿气流从雅鲁藏布大峡谷进入影响 ,气候温和 ,四季不同 ,处处奇花异草 ,宛若江南 ,因而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特殊的地域造就特殊的民族 ,特有的民旅习俗。全地区有藏、汉、回、怒、门巴、珞巴、独龙、纳西、土家、傈僳等十多个民族及等人聚居区 ,民族间生活习惯、人文文化各异。[1]这不仅对林芝发展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特别是林芝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丰富,包括地貌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等,不断地吸引着国内外生态旅游者的眼球和引起了更多的高素质者的生态旅游动机。
7.1 外貌特征
独特的高山生态景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连结 ,使得本地区地质地貌特殊 ,从而造就了有世界著名的南迦巴瓦峰;有典型的古代冰川和现代冰川地貌;有世界闻名落差最大的马蹄形大拐弯一雅鲁藏布大拐弯[4];有瑞士风光之称的鲁朗沟;有胜过天池风光的错高湖、易贡湖;色季拉山杜鹃花海等。
7.2 生物特征
高原生物多样性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本地区植物类型繁多 ,垂直带谱分布明显 ,因而本地区植物群落具有生态类型多、物种饱和度大、特有种多、代表性广、开发价值高等特点。极高的森林覆盖率 ,以及较少受到人类开发等活动的干扰 ,使得这里的原始森林为大量极具经济价值 ,特别是大峡谷地区观赏价值的森林野生动物繁衍生息提供了场所[2]。气候类型、植被类型的多样性使得本地区野生菌类种类丰富 ,野生食用菌种类多、营养丰富、多数具有药用价值 ,经济开发潜力大[5]。
7.3季节特征
四季分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 ,每升高 1 0 0m温度降低 0 57— 0 6 1℃。林芝地区平均海拔 30 0 0m以上 ,四季分明 ,春夏季湿雨霏霏 ,秋冬季艳阳高照 ,属典型的温带半湿润区 ,冬暖夏凉 ,正是驱寒避暑的好去处。尤其到了盛夏 ,区外正为酷暑难熬发愁时 ,林芝迎来了一年中最惬意的季节 ,蓝天碧水 ,桃红柳绿 ,鸟语花香 ,身在其中你会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犹如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
7.4风俗特征
别具韵味的民族风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居住在林芝的十多个民族因居住地域的不同 ,饮食、服饰等有很大差异 ,如门巴族人喜欢吃薄石板上烤烙的荞麦饼 ,蘸辣椒水;珞巴族人喜欢吃生牛肉干、奶渣;藏族人喜欢喝酥油茶、青稞酒;服饰是识别门巴、珞巴最简便的方法 ,门巴男女都穿绛红色氆氇长袍 ,头上有绛红底、桔黄边、山字形小帽;洛巴男女穿着简单 ,一般是毛皮服饰 ,喜欢佩带装饰品 ,戴竹管耳环是他们最大特征;好客、热情、豪爽是本地区各民族的共同点。在交往中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融入汉藏建筑风格的各种寺庙便是一个很好的见证。林芝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林芝森林生态系统 ,合理利用资源 ,不断提高林芝地区经济总体水平及居民生活水平,开展生态旅游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合理开发原则对于生态系统的合理开发利用来说 ,生态旅游开发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又是保护自然环境 ,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手段;对于旅游业来说 ,物种丰富 ,景色优美 ,富有挑战 ,人类影响较少地区的强大旅游吸引力已经毋庸置疑。环境与流动人口量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对矛盾体 ,随着旅游群体无组织散乱涌入势必对本地区资源、环境有一定的干扰或破坏。
8.西藏旅游业发展评价 8.1基础薄弱, 观念保守
西藏是典型的西部地区, 贫困户中的贫困户, 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经济基础薄弱, 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落后, 一直以第一产业为主, 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不足, 丰富的旅游资源更无力去开发和利用。部分地区处于极端贫困的状况和与世隔绝的状态, 商品生产和流通不发达, 囿于小农经济的狭小天地, 自给自足, 自我封闭的经济观念根深蒂固。
8.2交通不便
西藏地区旅游供给质量整体水平还很低, 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设施数量不足、档次不高、食宿接待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旅游者多层次的需求, 接待规模和功能都急需提高。如拉萨市现只有假日饭店、西藏宾馆、日光宾馆、喜玛拉雅饭店, 雪莲饭店 等几家宾馆饭店, 在夏季旅游高峰期供不应求, 且服务质量较差, 游客颇多怨言。作为旅游吸引物重要组成部分的游览娱乐设施严重匾乏, 缺少能反映和表现西藏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风格的有特色的博物馆、美术馆、民俗展览馆等, 使旅游行程单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企业效益的提高。
8.3远离客源市场西藏地处
“地球第三极” , 远离国际和国内主要客源市场, 交通费用支出大。虽然其奇异的风情、神秘的宗教和独特的民俗令人向往, 但西藏路途遥远险恶, 加之高原反应, 令绝大多数游人不敢问津。
8.4对旅游业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长期依赖于国家的政策性投人, 西藏经济在对资金的分配利用上倾向于传统产业, 而对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投资严重不足, 并且因认识方面的原因, 使很多人认为凭借富有旅游资源就能发展旅游业、创造效益,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旅游业的投人, 造成旅游业景点开发滞后, 旅游商品档次低, 宣传力度不够。加之工作条件艰苦,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人才奇缺, 从整体上制约了西藏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 蔬菜生产发展十分迅速。形成了从山东到海南省的一个重要的蔬菜生产带状基地, 具有根据季节变化而不间断提供各种新鲜蔬菜的能力。在蔬菜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 蔬菜生产产地环境质量问题
近年来, 蔬菜播种面积逐年增加, 且主要集中在城镇郊区。而各地对蔬菜生产产地环境质量很少检测、控制, 大量的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农药和各种有机污染物以各种形式排放到大气中。这些污染物有的具有刺激性、恶臭, 有的还具有较大毒性, 它们最后落到植株、土壤上, 有的落到水体中, 以各种形式使蔬菜受到严重的污染, 产量和品质不同程度地下降。其中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以及有毒物质对土壤结构、理化性质等产生长期的破坏性影响。近年来, 随着设施栽培中地膜、塑料大棚的广泛使用, 以及生活垃圾中一次性塑料废弃物的增多, 塑料成为新的重要污染源, 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带来大量有害人体健康的重金属及重金属盐等有毒物质, 甚至有医院污水中的病毒、大肠杆菌、寄生虫等。
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降低蔬菜品质, 更重要的是对环境资源造成了难以逆转的破坏和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 不合理的蔬菜生产方式影响蔬菜质量
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化肥、农药、设施材料等农用物资不断更新换代, 一定范围内可使蔬菜产量提高、效益增加;但是也正是这些农用化工产品使得环境不断恶化, 影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蔬菜种类繁多, 其组织及食用器官鲜嫩多汁、营养丰富, 是病虫害的良好寄主。菜园肥沃的土壤为杂草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片面追求高产造成的连作、重茬也使病虫害日益增多。越是蔬菜生产水平高的地区, 农药的使用频率也越高。农药使用量过高及使用不当, 造成蔬菜中农药的大量残留, 蔬菜品质和安全性下降, 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据江苏省1997年不完全统计, 因食用农药污染的蔬菜而中毒的事件, 见诸报端的达70多起。
(三) 小结
蔬菜产地环境恶化与不合理的蔬菜生产方式形成恶性循环, 破坏着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也影响了蔬菜品质的提高和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发展有机食品蔬菜成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手段。通过对西藏的地理生态环境和蔬菜生产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对西藏蔬菜产业发展提出探索性思路。
一、西藏的地理环境概况与生态环境
西藏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南边疆, 北临新疆, 东连四川, 东北紧靠青海, 东南连接云南, 南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毗邻, 西与克什米尔地区接壤, 陆地国境线长4000多公里。西藏是环境污染最轻微的地区。几乎没有现代工业体系和大型机械化工企业, 常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到95%以上, 耕地土壤结构、大气环境与水源基本不存在污染问题, 极具发展生态农业的竞争力。其中以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蔬菜种植最具发展优势。全区辖7个地市、74个县 (市、区) , 总人口280多万, 其中农牧业人口约210万。全区土地总面积为122.84万平方公里。其中宜农耕地680.57万亩, 净耕地面积540.82万亩, 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0.42%和0.3%;草地总面积12.44亿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69%, 居全国各省、自治区草地面积的首位, 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8.25亿亩, 已利用草地面积6.4亿亩。
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农牧业产值历年占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的55%以上。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指引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 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民主改革近五十年来, 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西藏农牧区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农牧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伴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蔬菜生产蓬勃发展, 成为分析西藏农业经济发展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二、西藏蔬菜产业发展基本特征
西藏的蔬菜生产发展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广大人民对新鲜蔬菜的需求不断提高。西藏的蔬菜生产蓬勃发展, 迈上了新的台阶。西藏蔬菜生产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特征。
(一) 西藏蔬菜生产发展迅速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西藏蔬菜生产发展特征明显。西藏蔬菜生产的迅速发展同时表现为面积和产量的同时大幅增长。主要呈现为从2001年以前的徘徊期和之后的迅速增长两个阶段。城镇人口的急剧增长带动对蔬菜的需求增长。内地蔬菜运输入藏的高昂运输成本转移形成内地蔬菜的较高价格, 有效刺激了西藏蔬菜生产发展。西藏蔬菜生产得以在较高投入成本的条件制约下存在获利空间。同时人们对蔬菜的时鲜性要求进一步增强了本地蔬菜的市场竞争力。
(二) 大棚蔬菜规模增长迅速
鉴于西藏的地理气候特征, 传统裸地生产的蔬菜品种比较单一, 主要以白菜、萝卜、土豆为主。这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蔬菜多样性需求。而从内地调运则存在运输时间长不利于蔬菜保存和运输成本较高两个制约因素。同时西藏高原有着充足的阳光资源, 适宜发展大棚种植, 发展本地蔬菜多样性生产有着很大的比较优势。大棚蔬菜生产不受季节限制的特性大大扩展了西藏蔬菜的生产空间和时间。
近年来拉萨市结合市场需要大力发展蔬菜阳光产业, 多渠道增加投入, 在堆龙德庆县、达孜县、城关区、曲水县等先后建立了规模不同的蔬菜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中, 大力发展高效日光温室, 巩固发展大棚温室, 2003年, 拉萨市蔬菜计划面积达到4.28万亩, 总产量达到1亿公斤, 商品菜面积达到2万亩, 产量达0.675亿公斤, 扩建高效日光温室300余亩, 上市品种达到100个, 在生产旺季, 还有部分反季节蔬菜销往内地。
(三) 蔬菜种植围绕大中城市发展
西藏农村人口居住分散, 难以形成规模的集贸市场。一般只在县城和部分小城镇以上才能形成有一定规模的蔬菜消费市场, 城镇人口是蔬菜消费的主体。因此西藏蔬菜生产种植围绕大中城市发展, 主要体现为以拉萨和周边县域为中心, 形成一个较大的蔬菜生产基地, 并且大棚蔬菜占据较大的比例。
其他几个地区的蔬菜大棚比例比较小, 大量的蔬菜需要从拉萨及附近蔬菜生产基地调入。
在整个西藏的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 拉萨市逐渐从蔬菜消费主体市场转向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集散地。
(四) 交易以农贸市场为主体
西藏的蔬菜交易主要是以农贸市场为载体实现。全区规模以上蔬菜批发市场主要是娘热路综合批发市场, 拉萨市90%左右的蔬菜批发在这里完成。再发往各个农贸市场和各地区。
蔬菜交易市场集中单一, 大大提高了为了实现交易的运输成本。从而推高蔬菜的销售价格, 不利于蔬菜市场的扩大。这是在满足拉萨及地区市场的同时, 进一步扩大其他市场最大的制约因素。
(五) 小结
综上所述, 西藏的蔬菜生产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发展, 已经初步具备了从规模、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要素。西藏蔬菜产业发展在满足市场需求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但是西藏蔬菜产业的地域特征又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目标定位是决定西藏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根本矛盾。
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 具有发展有机食品蔬菜生产的美好前景。青藏铁路的通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蔬菜运输成本, 增强了西藏产蔬菜的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广大消费者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 有机食品越来越为消费者接受。而有机食品蔬菜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费品, 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西藏在抓住机遇, 大力发展有机食品蔬菜方面可以大有作为。需要政府、企业和农牧民的共同努力, 创造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三、西藏发展有机食品蔬菜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西藏蔬菜产业优势主要集中体现在阳光充足的地理条件。几乎没有季节限制的绝对优势和高原生态农业特色, 是西藏蔬菜产业的发展前提。因此扬长避短, 把目光对准内地市场, 利用青藏铁路的便利交通大力发展西藏有机食品蔬菜产业, 是发展壮大西藏蔬菜产业, 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发展方向。这需要各行各业的相互协调配合, 才能实现最终目标。
(一) 制定适合的优惠政策
在我区发展有机食品蔬菜产业是一项开拓性的新生事物。任何一项事业, 在其起步和发展初期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精心的扶持, 而不能要求短时间内的回报。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因而政府部门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和企业从事有有机食品蔬菜生产无疑是一项有远见的举措, 将会促进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二) 加强有机食品蔬菜基地建设
建设有机食品蔬菜基地是产业发展的最关键环节。充分利用我区地理比较边远、污染少的优势进行生产基地建设, 同时大量建设高效温室蔬菜大棚, 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我区光照充足的有利条件。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出台扶持基地建设的资金扶持政策, 利用好小额贷款、合作建设等多种形式促进生态蔬菜基地建设。同时从技术推广、保障供应、水利设施、市场预测等多方面为菜农提供服务。
(三) 加强有机食品蔬菜的科研开发与技术推广体系
蔬菜品种花样繁多、生长习性各异。除加强环境质量评价、产品加工技术、产品检测、包装等环节的研究外, 应根据各种蔬菜的特点, 研究适合其生长发育的生产技术标准, 以在做到无污染的前提下, 提高风味、外观和品质。使有机食品蔬菜真正成为“拳头”产品, 创出自己的品牌。同时加强和健全技术推广体系。
(四) 加强有机食品蔬菜生产的组织和管理
通过建立各级各类管理中心, 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各行业的合作。制定法律保护措施, 避免有机食品蔬菜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五) 加强有机食品蔬菜市场体系建设
一方面要改变我区以农贸市场为主的蔬菜交易平台, 积极建设具有运输、加工、仓储、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市场。同时蔬菜具有的贮藏期短、对产品新鲜度要求高等特点, 因而市场流通是否顺畅直接影响产品的效益, 很有必要建立其专门的营销网络。对于出口产品, 急需建立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做到畅通无阻, 增加效益。
(六) 政府通过引导, 增强公众观念转变
围绕有机食品蔬菜的特点, 政府应加强对公众的介绍引导, 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环境意识, 使消费者成为生产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扎西平措.拉萨市结合市场需要大力发展蔬菜阳光产业.拉萨晚报[P], 2004-1-7.
关键字:西藏,纳木错,传播,旅游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约占中国总面积的1/8,在中国各省区中,面积仅次于新疆而位居第二。西藏自治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西藏拥有数不清的“世界之最”,“亚洲之最”。有世界文化遗产三处,4A级旅游景区五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处。有文物保护单位一百多处。西藏恢弘大气的自然景观,积淀深厚的古刹古迹,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令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着迷。
一,纳木错地区概况
1,纳木错地区旅游资源分析
纳木错景区位于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地区班戈县境内,地处藏北高原腹地东南端,其东南两面靠依念青唐古拉山脉,西北两面呈扇形面接连藏北高原。纳木错景区分跨“那曲旅游区”和“拉萨,日喀则,泽当中心旅游区”。纳木错景区及其周边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品质较高,是西藏旅游资源富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①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
(1)自然旅游资源
纳木错景区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按其属性分为地文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和天文景观四种类型。其中地文景观和水文景观最为突出。地文景观包括雪山景观,山谷景观,洞穴景观和自然遗迹景观。水文景观包括湖泊景观最为典型的就是纳木错湖,河流景观如昂曲,波曲和测曲,温泉景观如保吉温泉及四门浴泉。除此之外还有丰富的生物景观和天文景观。
(2)人文资源景观
纳木错景区人文旅游资源按其属性可以分为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两类,这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完美的融为一体,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古朴自然景观。纳木错地区的人文自然景观包括宗教历史和民俗文化。如神山念青唐古拉,纳木错湖四大寺庙之一的“多加寺”,“掐多寺”,“扎西寺”,“古琼寺”。民俗文化包括羊年大朝圣,当雄赛马节,藏北服饰等。
总的来说,纳木错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品质都很高。
2,纳木错地区近年旅游形势分析
西藏的旅游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纳木错地区的旅游业也是在这个大环境下成长并走向繁荣的。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如今西藏的旅游成为了游客的热点选择,去西藏成为了游客心中的向往。而纳木错作为西藏旅游的重点更是进藏游客的必选之地。2013人民网的报道:
2013年上半年西藏游客接待量达到了34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76亿元,同比增长32.1%。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40.18万人次,同比增长22.1%。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40.18万人次,同比增长22.1%。②
通过这篇新闻报道我们可以看出纳木错地区的旅游一直是西藏旅游的热点,而且旅游人数逐年攀升,成为了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和文化传播的窗口。
二,纳木错地区旅游活动与当地文化传播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旅游在文化传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播是一种互动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纵观历史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旅游的发展实际上与国家的经济和稳定情况密切相关,在国家稳定,经济繁荣的时代旅游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旅游业迅速的发展便带动了国家或者地区文化的传播和融合,这个时候就会相应的产生一种良性互动现象,即: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传播,文化的传播又促进了旅游的发展。相反,在国家动荡,资源匮乏的时代人们很少提到旅游这个概念,于是在相应的环境下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播的比较缓慢。
1,传播的概念
传播,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据考证,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15世纪以后逐渐成现代词形,其含义主要包括“通信”、“会话”、“交流”、“交往”、“交通”、“参与”等等。我们对于传播一词的基本了解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③传播的概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④
2,旅游本身是一种传播媒介
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传播媒介包括书籍,杂志,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这些传统的媒介都是间接地给我们传达了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这种信息不是原始的而是经过“把关人”层层把关后再呈現到我们的面前的,是一种间接地接受过程。而在旅游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角色一个是作为传播者的导游,另一个是作为受传者的旅游者。导游把旅游目的地的信息通过口头或者实物展示的方式传达给游客,游客主动地直接地接受到来自旅游地的信息,然后通过自身的各种媒介向外传播,这便形成了一个生动的传播体系。笔者将游客的传播途径分为了以下几点:
(1)口头传播
口头传播是最原始也是最直接的传播途径,就是人们通过语言交流来进行传播的方式。如,游客到纳木错地区参观游览直接的全方位的感受到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最常用,最本能的传播方式便是口口相传,通过口头传播纳木错地区的民族文化便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的客源地。
(2)实物传播
这里的“实物”指的旅游地的旅游商品。纳木错地区旅游商品一般包括:当地土特产,手工艺品,纪念品等。而纳木错地区的旅游商品主要包括:甜茶,藏面,牦牛肉干,酥油茶,青稞酒,糌粑,木碗、藏刀、打火石、珠宝玉器、转经筒、佛像、唐卡、酥油灯座、投石器(乌朵)、帐篷、地毯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随着游客进入西藏参观游览纳木错地区而被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地向人们传播展示着纳木错地区独有的文化。
(3)新媒介传播
所谓的新媒介指的是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新的媒介。如:手机,互联网,微信,微博,博客等。随着现在新媒介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的时事传播变得非常普遍,一个旅游者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行程和感受,并且可以很便捷的附上自己的照片或者视频来传达自己感受。他们可以瞬间把当地的文化传播出去。
3,纳木错地区通过旅游业所传播的文化内容
纳木错地区的旅游民族旅游和民俗旅游。民族旅游(ethnic tourism)是旅游者前往少數民族地区或土著民族居住地区进行旅游的一种形式。⑤民俗旅游是借助民俗来开发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户活动为旅游资源和主要关上内容,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民族文化旅游活动。⑥纳木错地区的旅游实际上是民族旅游和民俗旅游的有机结合。笔者将纳木错地区通过旅游业所传播出去的文化内容做了几点归类:
(1)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
纳木错地区作为西藏旅游的代表,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迷人的自然风光是其文化的基本体现,是当地民族识别的基本要素,由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奇特的自然景观成为了民族旅游最令人难忘的吸引物,也是旅游作为媒体所传播的基本文化内容。
(2)宗教文化
纳木错地区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积淀。宗教主要是以藏传佛教为主,而朝佛之旅也是进藏旅游者重要组成部分,游客们来朝佛,吸收并传播了藏传佛教文化。因此旅游的发展也成为了当地宗教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3)民间文艺
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劳作和生活中创造了本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艺术,如民间传说,民族歌曲,民族舞蹈等。纳木错地区的人民能歌善舞,民族乐器丰富,如:铜钦,甲铃,苏那,统嘎,柄鼓等。而且当地的民族歌曲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很强的欣赏功能和参与功能。
(4)民族建筑风格和民族服饰
纳木错地区因地制宜建造了独特的民族建筑,最典型的建筑就是寺庙建筑和民居建筑,其色彩装饰和建筑本身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热烈的氛围。他们的服饰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藏袍,绚丽多彩,别具一格。这种建筑风格和特有的服饰与藏区之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引起了广大游客和学者的强烈兴趣和关注。
(5)民族饮食和民族工艺品
纳木错地区的风味佳肴别具特色。例如:甜茶,藏面,牦牛肉干,酥油茶,青稞酒,糌粑。当地的民族工艺品种类繁多,特色突出,例如:木碗、藏刀、打火石、珠宝玉器、转经筒、佛像、唐卡、酥油灯座、投石器(乌朵)等。这些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族饮食和手工艺品都代表了当地的特色文化。
(6)民族礼仪和节日
少数民族大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有着保存完整的民族礼仪和民族节日。哈达之礼是当地最有代表性的礼仪,也是当地人民日常交往的常见礼仪,常在觐期佛像,房屋树柱,认错请罪,拜会尊长,送别迎亲,馈赠亲友时使用,表示敬意,祝贺,表达纯洁,诚挚之心。当地的节日也非常具有代表性,有异常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例如,雪顿节,藏历新年,忘果节,菜花节等。这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韵,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播价值。
这些特有的文化伴随着旅游的发展和客流量的增多不断向外界传播,使更多的人们认识到了这种特有的灿烂的文化。
三 纳木错地区通过旅游来传播当地文化的局限性以及对策
纳木错的旅游业在推进文化传播方面也有其特有的局限性和面临的问题。
(1)旅游市场较小传播范围相对有限
纳木错地区旅游业虽然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导致其客源受限(主要是中青年旅游者),旅游市场开发扩大比较难。所以,纳木错地区旅游发展水平仍处于小规模发展阶段,进藏的人数相对其他省份来说是比较少的,传播的范围和力度有很大的局限性。
(2)发展旅游业成本较高
由于藏区特殊的气候和地理位置,导致经济力量薄弱,交通,通讯,服务设施条件比较差,发展旅游业的成本远远高于其他省份。如果没有较大的客源,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将很难保障。
上述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会影响纳木错地区游业的发展和西藏文化的传播力度。以下是我提出的几点对策:
(1)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
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开发的理念下因地制加大西藏旅游资源的开发。如纳木错地区应在可持续发展开发战略的理念下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
(2)突出特色,建设世界级精品旅游项目
推出由精选景点,合理的路线组成的特色旅游产品,集中展现西藏的地方文化。
(3)加大旅游市场的开发
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积极实行多种促销手段,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使得西藏的文化在旅游这个媒介下传播的更广,更远。
小结
本文以纳木错地区为例,从旅游业的发展对西藏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入手,分析了旅游活动的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旅游的发展对西藏的文化传播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旅游业发展是西藏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了交流才有传播,有了传播才能打开眼界了不断发展。因此要注重旅游的文化开发与有力的传播方式相结合,使得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二者的有机结合必然会促进西藏蓬勃发展。
注释:
①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藏自治区十大重要景区规划研究》,2008.7
②http://he.people.com.cn/n/2013/0721/c192235-19119993.html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2011.11.P2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2011.11.P4
⑤熊剑平,余意峰,刘美华,《少数民族旅游发展之路》,2013.1,P3
⑥熊剑平,余意峰,刘美华,《少数民族旅游发展之路》,2013.1,P5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
[2]http://he.people.com.cn/n/2013/0721/c192235-19119993.html
[3]熊剑平.余意峰.刘美华,.少数民族旅游发展之路[M].2013.1
[4]陈立明,曹晓燕.西藏民俗文化.[M]2003.7
[5]熊剑平,余意峰,刘美华,《少数民族旅游发展之路》,2013.1,P3
[6]熊剑平,余意峰,刘美华,《少数民族旅游发展之路》,2013.1,P5
我国休闲农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体上经历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四个阶段。
这四个发展阶段看,休闲农业发展正在经历五个重大转变。一是在发展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二是从休闲功能上看,从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市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由一家一户一园的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可以说,我国休闲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规范、提升的新阶段。休闲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尤其是中央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大量的财政资金伴随着各种优惠政策向农村地区倾斜,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加上休闲农业潜在的巨大市场前景,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具备了空前的优势条件。
1、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不少地方党委政府不仅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把它作为为城乡居民创造文明健康的休闲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成一项公共性、公益性的事业,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引导其快速发展。山东省东营市为不断拓宽休闲农业的路子,采用创新帮扶机制,仅区、镇已为南二路休闲村投入三网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00万,休闲观光项目扶持资金300多万元,促进了休闲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2、国家大规模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新增投资中,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发生根本改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山东省淄博市梦泉村地处淄川东南山区,位于淄博市最大的饮用水源地——太河水库上游。村内空气清新,水质纯净,昼夜温差大,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2006年被命名为淄博市环境教育基地,2007年被命名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全村87户,人口257人,总面积3000亩,其中种植谷子、绿豆等杂粮面积450亩,杏仁、柿子等林果面积1500亩,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2009年2月,被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4月被山东省农业厅命名为“省级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2009
年年底预计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农业生态旅游占全村收入的一半以上。基本实现了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富民目标。
3、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000美元后,居民的需求结构开始转变。我国2008年,人均GDP就已经突破3000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发生重要改变,休闲消费无疑会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市场潜力巨大。近几年来,山东省邹城市按照“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比学赶超、加快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面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狠抓科技兴渔,强化各项管理和服务功能,采取科学实验与示范带动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引导渔(农)民开发资源、搞活经济,全市渔业在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增长势头仍旧强劲,并展现出两大亮点,即:北宿镇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程被国家国土资源部定为“全国样板工程”,治理后的成片高标准连片池塘已全部用于渔业生产,并稳步朝着无公害规模化养殖发展;城乡结合部休闲渔业悄然兴起并初具规模,实现了渔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2003年8月该市已有初具规模的休闲渔业经营户60余家,年新增产值2000万元,成为整个渔业经济增长的又一亮点,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非常可观。“休闲渔业”集渔业、休闲、旅游为一体,既是渔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也是第一产业的延伸和发展。邹城市发展休闲渔业有很多有利条件。其一,该市具有发展休闲渔业的丰富资源:境内养殖水域6.35万亩,类型多种多样,山区有水库塘坝,平原有河道池塘,更有别具一格的采煤塌陷水面,城北有明荒山陵古墓地宫,城南有历史名山峄山风景区,城中有“三孟”名胜,此外千泉、北宿、太平、郭里等镇街有渔农数千人从事养殖、捕捞,技术熟练并拥有各种渔业设施;其二,辖区内有兖矿集团、邹县电厂、里能集团等多家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职工、居民收入较高,逐步接近小康水平,“
五、一”“
十、一”长假和双休日,旅游休闲活动逐渐兴起,岚济公路、104国道、津沪铁路、京福高速贯穿全境,交通极为方便,今后渔区休假旅游将是节假日的一个重要去处;其三,在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该市把发展休闲渔业作为方向列入水产业“十五”发展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计划,让淡水养殖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并共同发展。
4、原有园区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需要,各地都建设了一批像城郊农业,科技示范园,后来的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园区,虽建设理念和重点内容不同,但都为建设休闲农业奠定了基础,发挥了休闲农业的特殊功能。如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完善、科学规划,会大大
加快休闲农业建设的步伐。山东省济宁市规划建设包括兖州农技园、泗水圣源山庄在内的40个休闲观光示范点区,推出5条精品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可达1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可达2亿元。
5、休假增多也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我国除“带薪休假”外,工薪阶层每年享有的法定假日114天,这为城乡居民增加休闲消费创造了重要条件。去年国庆、中秋“黄金周”期间,北京市乡村旅游人数达到275万人次,同比增长26%,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35%。
6、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增强城里人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城市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旅游业发展电子商务具有独特的优势:
1.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旅游业更需要电子商务,也更易于推广电子商务。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和不可储藏性的特点,其生产和销售的过程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完成的,在电子商务的实现上不需要配送的环节,旅游产品销售的过程就是把各类产品信息组合在一起,传达给有旅游需求的人群,所以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2.旅游产业具有高关联性,它是由若干性质截然不同的行业组合起来的貌似松散的综合产业,旅游业的发展要牵涉到广泛的社会经济架构。旅游电子商务可以迅速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各行业间交叉联合、优势互补,将原来分散的利润点集中起来,走向系统经济的新水平。形成旅游中介商、旅游产品生产者、旅游者共赢的局面。
3.旅游电子商务非常适合于开发散客和小团体旅游市场,为客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由于传统的随团旅游方式缺乏特色和良好的服务质量,已逐渐被旅游者放弃,更多的旅游者开始倾向于选择散客游和小团体自助游(例如当今国内旅游者只有5%选择跟随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但是旅游景点、服务设施和旅游者 在空间上都是分散的,要把这些分散的资源组成一个服务体系,必须要有一种便捷而且成本较低的方式。过去,旅行社一直在担当这个任务,但由于旅行社和旅游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旅游者不仅自身利益常常得不到保护,而且由于旅行社经营线路有限,往往不能在一家旅行社里任意选择。而电子商务把旅游产品的需求方和供给方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为最大限度满足旅游者富有个性的旅游方式提供了方便。
4.旅游电子商务技术提供的产品具有价格竞争优势。旅游电子商务技术在内部管理、网络预定、信息咨询等方面的运用极大地降低了旅游企业的内部成本,克服了传统旅游服务的缺憾,用很少的人力为旅游者提供了科学、全面的信息服务。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技术的运用使旅游企业大大拓展了经营规模(客户的数量和地域范围),大规模的购买势必进一步降低旅游产品的成本,从而为旅行社进一步占领市场、获取利润打好了基础。例如当今国内旅行社业务平均利润率只有1% 左右,而上海的携程旅游网(现更名为携程翠明国际旅行社)在2004年,该公司完成净营业收入3.33亿元,净利润1.33亿元,净利润率为40%。
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劣势分析
1.旅游电子商务的全面使用首先会减少员工与顾客面对面的交流。旅游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十分需要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这不仅存在于旅游活动中导游与客人的沟通中,在网络预定、咨询服务、售后服务中同样存在。
2.目前国人的消费习惯不利于电子商务大规模的开展。付款是交易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衡量交易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志。中国人使用现金交易的习惯根深蒂固,如果不能大规模的使用银行卡从网上交付,那么网络的便捷又从何谈起? 3.我国旅行社目前信息技术普及程度不高,与饭店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部门之间联系的系统尚不发达,与世界上影响巨大的计算机系统的联网工作也是刚刚起步。这与旅行社行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速度是不相符的。一方面旅行社自身应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善,一方面政府也应对此予以较大扶持。我国加入WTO 时曾承诺:2005 年12月之后国外旅行社可以在国内设立独资旅行社。国外大型旅游企业的资金优势、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水平必将在不远的将来给国内旅游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竞争的残酷可想一斑。电子商务技术的运用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的旅游企业必须认识到:旅游电子商务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旅游业一方面需要先进的网络技术,一方面更需要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更多体现在企业的品牌、产品的质量、内部管理水平和员工的业务能力上。如果仅仅为了实现电子商务的形式而去做,无疑是舍本逐末,最终未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胡 金 文
初夏江南,百花争艳。湖南各大旅游景区游人如织,一片兴旺。全省旅游饭店客房需求量价齐升,旅游客运车辆供不应求。元至五月,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689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24%。旅游服务质量游客满意度调查指数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湖南旅游业在去年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上,今年更是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转变发展方式——为湖南旅游赢得竞争新优势。
眼光更远——
把握发展大势,创新思路促转型。
“旅游业也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湖南旅游发展的整体竞争力”,这是湖南省旅游局长杨光荣在年初学习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时,对全省旅游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去年,湖南省旅游业总收入实现1099亿元,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登上了新台阶。但湖南旅游人深知,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国旅游业得以全面恢复,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后,旅游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全国旅游业发展风起云涌的新形势下,湖南旅游业以往确立的发展优势正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新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继续保持全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速度,是摆在湖南旅游决策团队面前的重要课题。
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部署,为湖南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以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要求为指导,湖南旅游决策团队经过认真学习和研究,结合当前湖南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了新形势下旅游业转方式、促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目标。即通过改革创新,抢抓机遇,逐步推进旅游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由低端建设向高端拓展、由资源耗费向低碳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由普通接待向优质服务、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由产品促销向品牌营销转变。按照旅游发展全球化的理念,瞄准旅游业国际化发展潮流,加快推进湖南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既要大力推进旅游业本身发展方式的转变,又要发挥旅游业的优势,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出贡献。
力度更大——
推进六大举措,谋划竞争新优势。
面对机遇和挑战,湖南旅游人以敢为人先的豪迈气概全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不以小而不为,不以难而不克,行动快,措施硬,力度大,成效喜人。
一是改变旅游发展年度考核办法,降低数字考核指标,促进旅游工作重心转移。在2010年初对全省各市州2009年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年度考核的项目中,取消了对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计划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项,只保留对旅游接待增长率的考核,降低了数字考核指标在总体考核项目中的比重。另外增加了对各市州旅游服务质量游客满意度调查指标的考核项,并公示了全省各市州旅游服务质量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这一减一增的变化,在全省各地引起很大反响,有效促进各市州旅游业发展由追 求产值指标向追求可持续发展转型,自觉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二是创新旅游项目管理机制,实施旅游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旅游产业集约化发展。继续强力推进“251”项目工程,即重点支持20个省级旅游重点项目,50个市级旅游重点项目,100个县级旅游重点项目。对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战略性旅游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建立旅游项目动态信息库和旅游项目动态考核及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全省旅游项目和旅游企业结构。以旅游发展规划为总揽,加强旅游各要素项目聚群建设,打造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复合型旅游转变的基础条件。以提升旅游消费各环节生产力水平和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推动资金、资源、人才、技术向优势景区、优势企业、优势地区集中,形成现代旅游业核心发展区域。再通过其辐射扩张作用,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带动周边区域旅游业发展,不断扩大旅游业发展整体规模。张家界、南岳、韶山、凤凰等地旅游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成效已初步呈现。
三是倡导低碳化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企业节能减排,为建设“两型社会”做贡献。为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长沙市于去年在全国率先决定全市各宾馆、酒店、招待所等旅游接待单位不得免费向客人提供一次性日用品,以减少一次性日用品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此举曾引起旅游全行业较大争议,但最终得到了广大游客的认可和拥护。在湖南省旅游局的支持和倡导下,长沙市的先进经验在全省多个旅游城市得到推广。与此同时,湖南省旅游局还在全省饭店行业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创建绿色旅游饭店活动,积极推进“油改气”、中水净化和废热回收利用工程,推广使用节能灯泡和无磷洗衣粉。目前,低碳消费和绿色消费已成为旅游企业 和广大游客的自觉行动,综合效益十分明显。今年上半年,全省旅游星级饭店总收入同比增长率将达到12%,但物耗成本反而降低3%左右。
四是改进旅游促销方式,强势推广“锦绣潇湘、快乐湖南”品牌形象,增强旅游吸引力。今年上半年,湖南致力开创旅游宣传推广新局面,着力推进旅游促销由产品推介向品牌营销转变。以政府主导,企业跟进,多方联动为运作模式,通过大报、大台、大刊、大节、大会等载体的传播力优势,在境内外强势推广“锦绣潇湘、快乐湖南”整体旅游品牌形象,以新的创意持续开展了“湘景、湘游—湖南人游湖南”,“湘景、相约—中国人游湖南”,“湘景、相邀—外国人游湖南”,以及“体验高铁梦幻之旅”、“看世博 游湖南”等系列旅游促销活动,全省十四个市州以“大长沙”、“大湘西”、“大湘南”三大旅游板块形式整体亮相,向国内外游客全面展示了湖南景色优美、交通便捷、服务优质、快乐无限的旅游新形象,极大地提升了湖南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五是转变旅游行业管理手段,实施旅游标准化战略,促进旅游产业规范发展。湖南大力实施旅游标准化发展战略,有效推进旅游工作由行业管理型向产业配育型转变。在全面贯彻实施旅游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基础上,积极推进旅游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并在今年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旅游服务 经营基本条件》、《乡村旅游服务 星级评定准则》、《乡村家庭旅馆 基本条件与评定》、《旅行社星级划分与评定》等四个旅游地方标准正式颁布实施。湖南省旅游局相继召开了旅游地方标准发布会,贯彻落实湖南省旅游地方标准工作会,隆重举行了全省首批星级旅行社,旅游家庭旅馆以及星级乡村旅游区(点),旅游购物示范点授牌仪式,并在《中国旅游报》、《湖南日报》等媒体公示了相 关旅游企业名单。湖南旅游地方标准的出台和实施,规定了行业准入条件,明确了企业努力的方向,给予了游客知情权和选择的空间,提供了管理监督的依据,创新了旅游行业管理手段,对于进一步规范旅游相关行业的建设与发展,维护旅游市场良好秩序,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六是改革传统管理模式,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引导和促进旅行社做大做强。为进一步发挥旅行社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湖南省旅游局改革以处罚为主的旅行社传统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旅行社兴则旅游业旺”这一旅游发展规律,与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扶持旅行社做大做强的若干意见》,出台十六条具体奖励扶持措施,促进旅行社做大做强,《意见》指导思想明确,涉及内容全面,扶持措施具体,方便实际操作。既是旅游管理部门引导和促进旅行社企业做大做强的具体措施和有效手段,又是旅行社企业完善管理、发展壮大的发展目标和行动指南。《意见》的出台,在行业内引起强烈反响,并得到了国家旅游局的高度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全省旅行社开拓进取、做大做强的工作热情。
责任更重——
服务地方经济,和谐发展天地宽。
“湖南旅游业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充分发挥好旅游业在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促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湖南省旅游局2010年旅游工作总体思路明确提出要“服务发展大局”,充分体现了湖南旅游人心志高远、胸怀全局、勇于担当的精神。
启动“3521”创建工程,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丰富旅游供给,保护旅游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充分发 挥旅游业在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湖南旅游局提出了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创建30个“旅游强县”、50个“特色旅游名镇”、200个“旅游特色名村”、10000个“乡村旅游区(点)”的宏伟计划,即“3521”创建工程,并报请省政府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和省旅游局长任常务副组长、省直相关厅局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以加强政府主导,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推进创建活动的开展。“3521”工程因其直接惠民惠农而得到了全省各地的积极响应。岳阳平江县、长沙靖港古镇、吉首乾州古城、益阳“三湘第一村”等一大批旅游先进县、镇、村正在抓紧完善和积极申报。目前,“3521”工程创建标准在抓紧制定之中,相关工作正按计划有序展开。
举办首届湖南旅游商品博览会,促进城乡旅游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湖南旅游局计划在2010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期间,举办首届湖南旅游商品博览会,利用湖南国际旅游节这个品牌节会平台,开展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网博会,旅游商品博览会优秀参展商品评选等活动,重点展示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文化艺术品、旅游食品、旅游服装、旅游时尚用品、酒店用品、园艺设备、游艺设备等全省九大类特色旅游商品和省内部分旅游景点、旅游饭店、精品旅游线路,充分挖掘、展示、宣传、推介全省最富市场潜力的旅游商品,推动全省旅游商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完善和延伸旅游产业链,繁荣和活跃旅游商品市场,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区居民和涉旅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推动地方经济加快发展。
搭建旅游校企对接和人才招聘公益平台,发挥旅游业在“促 就业、惠民生”中的积极作用。去年,湖南省旅游局率先在全国成功举办旅游企业大型人才招聘会。今年3月27日,湖南省第二届大型旅游企业人才招聘会在长沙隆重举办,全省40多所旅游示范院校、150多家旅游饭店、100家旅行社、50个旅游区(点)和部分外省旅游企业共470多家旅游企业进驻招聘会场,共提供了11184个工作岗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社会待业青年约4万多人次进场应聘。有近万人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或签约,18968人填表登记,45725人进场咨询和观摩。为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促就业、惠民生”中的积极作用,湖南省旅游局决定自今年开始,将人才招聘会工作常态化,定于每年三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六举行,争取成为旅游人才招聘会的一大品牌,以进一步搭好平台,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院校(系)、旅游企业三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选拔旅游行业急需的各类人才,既为广大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渠道,又为做大做强湖南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展望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湖南旅游业,潜力巨大,影响广泛,在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湖南旅游业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关键词:电子商务,旅游业,融合,优势,策略
旅游业属于信息依托型和信息密集型产业,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电子商务具有手段多样化、快捷方便、廉价等众多优势,电子商务和旅游业的融合,势必会给旅游业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为实现旅游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电子商务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旅游企业和旅游用户两个方面,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加快电子商务和旅游业的融合,能够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健康、蓬勃发展。因此,文章针对电子商务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优势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子商务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分析
1. 对于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新的信息获取、发布以及销售平台和渠道。旅行社采用图像、影像的形式,将旅游景点的各种信息发布在网络平台上,如特色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服务设施等,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者可以自由、快捷查询和浏览,同时还可以通过邮件向特定的旅游用户提供针对性的信息,并且通过电子商务能够实现网络订票、支付,非常便利。同时,电子商务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具体表现为:有效降低企业信息交换的成本,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够非常方便、快捷地和其他企业创建网络型商务联系;根据《中国电子商务指数报告》的测算结果,和传统交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交易费用更低,能够节省11.61%的成本。此外,旅游行业不是以实物交换为主的行业,从供给方来说,旅游是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以此获得收入,服务过程中没有进行实物交换;从旅游需求方面来说旅游用户购买的是一种旅游经历。对以实物经营为主的企业来说,旅游企业更适合开展电子商务,旅游业和电子商务的结合,能够消除实物经营的物流问题,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够快速地查询旅游信息和进行网上付款,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实际需求。
2. 对于旅游用户
应用电子商务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更好满足旅游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现阶段,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赶行程、赶时间的旅游方式远远不能够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越来越多的旅游用户开始追求自由、舒适、个性的旅游方法方式。其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够直接和旅游企业进行沟通,然后由旅游企业根据旅游用户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旅游方案,例如自助价格、自订行程等旅游方案,更好地满足旅游用户的个性化旅游需求。
(2)旅游费用的优惠性。电子商务和旅游企业的融合,能够有效降低信息的检索成本,消费者可以直接从网络中查找和旅游目的地相关的信息,进而选择价格优惠以及深受旅游者欢迎的旅游企业,然后在网上进行订票,同时还能够享受一定的优惠或者折扣。上述都能够给旅游用户带来更多的实惠。
(3)信息查询的便利性。旅游企业和电子商务的融合,使旅游用户可以从网络上查询旅游目的地相关的所有信息,并且还能够利用第三方认证、品牌优势等解决服务信誉问题,同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旅游企业进行跨地域、全天候交流,享受优惠、便捷、个性的旅游服务。
三、电子商务与旅游企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培养综合性人才
旅游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观念和管理模式,充分认识到旅游网站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培训,培养大量既懂旅游又懂电子商务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为旅游用户提供便利、良好的旅游服务。因此,旅游企业应该转变传统的培养模式,采用新的培训方式,重点加强电子商务知识、技术以及经验的培训,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活力。
2. 创新网络营销方式
首先,旅游企业应该创建完善的搜索引擎,为旅游用户的检索、查询提供更大的便利;其次,利用第三方平台,如邮箱、二维码、网站群、微信群等进行广告的推送,或者和相关网站创建友情链接,为旅游用户提供更加灵活、便利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
3. 提供个性化服务
旅游企业通过网络,和全国乃至全球的旅游企业、租车企业、酒店以及景点等创建合作关系或者建立联盟。除此之外,还应该对互联网上旅游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对旅游服务进行调整和完善,进而提供更能够满足旅游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旅游服务。
四、结语
关键词 徒步旅游 林芝 游客 旅游线路
一、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开始重视精神上的需求。许多人在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下,为了放松自己,亲近大自然。然而徒步旅游是最好的方式。徒步,不是人们概念中的散步,也不是体育竞赛项目中的竞走项目,而是指带着某种目的(或娱乐或健身等等)的在城市的郊区、农村或者山野间进行中长距离的走路锻炼,也是户外运动中最为典型和最为普遍的一种。本文研究的是西藏林芝地区的徒步旅游开展现状,对林芝的自然旅游资源做了一定的分析,了解了相关徒步旅游的知识,发现林芝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对当地的经济有促进作用,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西藏林芝地区的徒步旅游资源,来林芝徒步旅游者,当地从事徒步旅游事业的居民。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各种徒步旅游期刊,关注中国徒查找西藏林芝地区的地理人文知识了解林芝的旅游资源。
2.观察法: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当地的徒步旅游线路状况。
三、西藏林芝县徒步旅游线路概况
(一)徒步旅游线路的选取与开在发原则
在《徒步旅游线路的开发》一文中,冯其明阐述了徒步旅游线路的选取与开在发原则:(1)自然化真实性原则;(2)突出徒步旅游中的文化元素原则;(3)处处皆旅游的原则;(4)短程短时间旅游原则;(5)服务自助化原则。还说明了徒步旅游线路的开发步骤:实地考察与调查→分析客源市场和旅游线路→策划与选取旅游线路→确定旅游线路的品牌名称→建立安全保障制度。
(二)林芝徒步线路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这些理论依据结合徒步旅游者的常用徒步线路,有如下徒步旅游线路:第一条:排龙至雅鲁藏布大峡谷大拐弯,第二条;帕龙藏布大峡谷,第三条:派镇至雅鲁藏布大峡谷入口处,第四条:穿越鲁朗林海,第五条:穿行雅鲁藏布大峡谷,第六条:徒步川藏公路318国道林芝段,第七条:徒步墨脱。这几条线路的主要特点是沿着河流、山谷、森林、雪山、瀑布进行徒步旅行,这些路线是由徒步者走出来的,都符合旅游者的审美观,地形比较复杂,环境多变,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以上是徒步林芝县最经典的几条路线,通过网上调查,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了这几条线路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线路有许多安全隐患,第二,没有环保设施保护生态,很容易破坏生态,第三,很多路线没有徒步休息站或条件比较差,第四,由于气候多变,线路状况也多变,没有安全提示。线路问题是徒步旅游发展的关键,必须得到重视和解决。
四、当地政府对徒步旅游的政策及徒步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一)政府对徒步旅游的政策
当地徒步旅游的政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保护生态为主,并非追求最大利润,以生态旅游发展的方向符合国家和自治区战略决策部署。
第二,按照西藏自治区的总体发展规划,林芝被定位为生态保护区。
第三,生态旅游要求保持自然资源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生命维持系统的正常情况下来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第四,拉林高速将在2015年底贯通,从拉萨到林芝将从原来的7小时缩短至3小时,林芝将面对越来越多的机遇,同时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生态旅游”这张王牌,不仅会使芝的旅游业更上一层楼,也将会使整个林芝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二)徒步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一个地方的经济与政府的政策息息相关,林芝将建设“世界级生态旅游大地区”,给林芝的徒步旅游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给林芝人带来了幸福生活。第三产业将成为林芝的支柱产业,生态旅游将是林芝的名片,可见徒步旅游对当地经济有一定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可推动相关企业的发展;其次徒步旅游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然后徒步旅游可缩短城乡差距,有利于林芝地区城乡一体化;更重要的是可避免因为迅速发展了经济,忽视了生态平衡和保护;最后,徒步旅游业带来的不光是老百姓的致富,更多的是经济的转型,不仅激活了他们的就业,农产品的就地销售市场,而且还迅速催生了广大群众依靠当地游发家致富的希望。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西藏林芝县徒步旅游资源特点和优势的分析,当地徒步线路状况的了解,以及当地政府对徒步旅游的政策和徒步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知道了西藏林芝县在生态旅游方面已经开始重视了,并以稳定的速度发展本地旅游业,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发展当地经济,调整发展方式,使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对于林芝未来徒步旅游的发展,应该遵循发展生态旅游的原则,徒步旅游这种旅游方式是最环保,最亲近大自然的旅行方式,我们在欣赏大自然的同时,应该尊重、敬畏大自然,所以徒步旅游发展必须以保护大自然为前提。因此我的建议从保护与发展两个方面来谈,我们既要发展徒步旅游,也要保护生态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第一:提高林芝的知名度,做好林芝的宣传工作,更容易游客出游 第二;塑造鲜明的旅游总体形象第三:林芝的徒步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依靠和带动相邻区域的共同发展。本文对西藏林芝县的徒步旅游的发展只是初步的了解,希望我国的徒步旅游能很快的走向成熟,也希望林芝地区的徒步旅游开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奉钦亮,覃凡丁,粟维斌.泛漓江流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
究.23-24.
【西藏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探讨】推荐阅读:
西藏旅游分析09-20
西藏旅游心得10-19
西藏旅游回来后的感想09-28
弱势旅游地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与对策探讨10-16
浅议青海旅游业发展的优势07-18
西藏信息技术发展情况09-11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对策探讨06-09
我国旅游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05-29
论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06-01
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联合发展研究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