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基础作用

2024-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挥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基础作用

发挥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基础作用 篇1

根据安排,今天我代表水木清华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在此与各位老师、同学们一起探讨关于《如何发挥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

一、社区的概念

二、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西方社会,社区建设(Communiiy building)指的是强化社区组织,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活动。社区建设与社区规划、社区内外资源的发掘、社区力量的凝聚等相联系,是社区发展十分相近的两个概念。联合国在50年代倡导的社区发展运动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和社会机构的支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改善社区居民生活,促进社区进步的过程。如果说二者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社区建设更强调社区规划、强调社区结构的构建,而社区发展则更偏重于社区要素的强化和社区运行机制的改进。当然,要把社区建设同社区发展割裂开来是不可能的,因为社区建设的对象是社区,而社区从其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这种生活共同体的改善不但在于社区服务设施及组织体系的建设,而在于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相互理解、信任、支持增强,而这正是社区发展的精髓。这也就是说社区建设包含了社区发展的内容,它以社区的发展为目标。关于社区建设本质的认识在实际工作部门并不一致,这在人们对社区建设包含的内容的看法上有所表现。例如有的认为社区建设包括社区政治、社区管理、社区卫生、社区规范。有的认为社区建设包括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卫生和社区治安等等。然而如果我们从更加本质的角度看问题,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去看待社区建设,那么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文化建设就应该成为社区的核心内容。因为这些方面的活动更能直接地促进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在我国,社区建设就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三、社区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

第二,要以服务为重点,体现和谐社区的人文关怀。要建设完善社区“五室一站”、“十分钟服务圈”形成以社区服务站为基础,社区志愿队伍为补充,上下联动,左右联网的社区便民、医疗、养老、就业、社保、救助等服务网络体系。(1)以“四点钟学校”为载体,打造“舒心工程”解决社区双职工家庭在校读书的孩子下午四点放学后无人接、无人管的困难;(2)以“居家养老”为平台,打造“暖心工程”为社区空巢老人提供日常家政、就餐送餐、医疗健康、安全保障和精神慰藉五大类服务。第四,以创新为动力,激活和谐社区的发展机制。和谐社区应当充满活力,富有创造性,能够根据社区发展实际,不断审视自我、发展自我,最终实现社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1)要推进民主化建设,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对社区重大事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必须举行听证会,变事后补救为事前讨论,为科学决策和决策的执行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让“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观念深入人心。(2)要开展特色化创建,形成社区品位。要根据社区实际,做到和谐社区共性与社区自身个性的有机结合,不同的音符有机调和,奏出和谐的乐章。(3)要推行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效能。要“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强化素质、树立形象”为原则,走出一条由“人管人”到“制度管人”的管理之路,从而建立起有序管理的长效机制。

发挥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基础作用 篇2

首先, 作为大众传媒的广播, 历来是思想文化的舆论阵地, 担负着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文化,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因此, 我们的广播宣传, 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时刻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 通过广播新闻、社教和广播文艺等各类节目, 倡导和谐理念, 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坚持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唱响主旋律, 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需要指出的是, 把握好主旋律, 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近几年, 报纸、电视迅速发展, 互联网的迅速崛起, 广播面临着巨大压力, 受众市场在逐步缩小, 广告创收更加困难。为了争夺受众市场, 各地广播电台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根据受众的需求办节目。广播节目娱乐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办一些娱乐性节目这没有错, 但有些节目在娱乐化的口号下, 出现了媚俗、庸俗、低俗之风。此风不可长, 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 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广播的主要功能, 首先是教育功能, 担负着教化的责任。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宣传党的主张, 弘扬社会正气, 通过社情民意, 引导社会热点, 疏导公众情绪, 搞好舆论监督。按照受众的需要办节目, 但不是迎合所有人的需求。这个“需要”有的是正当的, 有的是不正当、不合理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的任何节目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真正体现时代精神, 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 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通过我们的节目,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这就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当然, 广播为了生存、发展, 为了职工的生活福利, 就必须扩大创收渠道, 发展广播产业, 把广播产业做大做强, 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必须坚持新闻立台的指导思想, 不能弱化新闻, 不能淡化节目的教化功能。前一个时期, 有些广播综艺娱乐类节目越办越多, 片面仿港台节目风格, 盲目克隆港台节目等现象, 有的为了搞创收, 一些虚假广告甚至是违法广告也不拒绝, 一句话, 只要给钱, 不管真假我就播。还有一些广播主持人节目, 两个主持人东拉西扯, 打哈哈, 互相取笑, 淡化了广播节目的教化功能。有些节目甚至鼓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而有教育意义的专题类节目越来越少, 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必须强化新闻节目, 强化教育意义比较强的社教专题节目。这方面我们过去有很多成功经验。我们新闻工作者一定不能有浮躁情绪, 每一期节目都要认真采访, 认真准备, 确定主题, 围绕主题, 采取多种手法, 使节目对人有启迪, 有教育作用, 同时又有可听性, 吸引听众, 无论是新闻、社教、娱乐、文艺节目, 都要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通过我们的节目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倡导知荣辱、讲正气、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风尚。通过我们的节目, 倡导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 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 我们广播宣传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 营建和谐社会的舆论氛围。

广播宣传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不仅要强化节目的教化功能, 还要坚持以人为本, 体现人文关怀, 所说人文关怀, 就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着眼于人性、道德、精神的关怀, 它以人为本, 集中体现对人的关心和尊重, 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宽容, 特别关心和贴近人的精神层面, 发挥人文关怀在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使我们节目的教化和引导更加人性化, 更能深入人心, 更有意义, 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发挥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基础作用 篇3

1.遵循科学的金融发展观,重构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关系。一方面,要按照金融运行规律来发展金融;另一方面,就是要按照經济规律和市场规律来发展经济。

2.金融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以优质服务为宗旨,细分金融市场,提供差别化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方便人民群众生活,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

3.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切实控制金融风险。进一步健全金融主体和金融业务方面的法律制度,超前研究混业监管、创新性金融工具监管等法律问题,建立监管法规的动态跟踪、评价和更新机制。

4.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营造和谐金融。一是要加快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进程,以完善金融产权制度为中心、通过建立以股东为核心的有效法人治理结构,努力构建金融机构内部的制衡与协调机制,改进服务方式,加快创新步伐,推动业务发展。二是努力优化金融生态外部环境。它包括:推动股票市场规范发展,提高股市融资能力;深化法制改革,规范企业破产行为;加强诚信建设,政府要成为诚信建设的倡导者、实践者、监督者,坚决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鼓励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提升“杠杆”作用。三是建设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提高金融竞争力。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篇4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国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不仅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也在艰苦创业中铸就了一种伟大的精神,教育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今天,我国人民正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上,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全国各条战线的广大职工及各族人民群众,都要自觉地向劳模学习,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爱岗敬业、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维护稳定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这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既要紧紧地依靠工人阶级,又必将造福于工人阶级,既为工人阶级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又对工人阶级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广大工人阶级要发扬主人翁的精神,紧跟时代步伐,立足本职工作,追求新知识,掌握新科技,提高新技能,增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创业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调动的社会,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这个进程中,我们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不断壮大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提升工人阶级的素质,使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更好地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今年“五一”,欣逢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80周年。80年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联系工人阶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广大职工利益的维护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各级工会要发扬光荣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工会的领导,坚持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切实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实行工人阶级队伍的广泛联合和工会组织的高度统一,坚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开展工会对外交往,坚持推进工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为改革、发展、稳定多作贡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重要性,为工会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发挥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基础作用 篇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全面部署,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巩固和壮大

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我们要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的精神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的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紧密结合首都实际,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做好首都的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开创首都统战工作新局面。

一、充分认识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立足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从实现三大历史任务、加强党的建设的高度,提出统一战线不仅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而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强调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要求全党同志把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总书记关于“三个重要法宝”、“四个必然要求”和“三项重要任务”的论述,是对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提高做好统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基础。

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对统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四个突出特征。从这些特征出发,做好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点:

一是牢牢把握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统一战线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二是牢牢把握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发展目标。推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事业蓬勃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和谐,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更加协调,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更加适应,大陆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系更加密切,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战线。

三是牢牢把握新世纪新阶段做好统战工作要坚持的基本原则。要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坚持统一战线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坚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坚持“团结——批评——团结”,坚持以人为本、照顾各方利益。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央的这些要求,在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这些要求,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

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必须处理好的五个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任务服务,是新形势下统一战线面临的重要任务。做好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必须处理好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这五个方面的关系既是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关系,也是统一战线需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处理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全面兼顾和实现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处理好海内外同胞关系,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做好侨胞侨眷工作。

处理好这五个方面的重大关系,保持和促进这五个重大关系的和谐,使社会各界更好地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共同促进首都的社会和谐,推动首都的发展,实现首都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是首都统一战线工作最重要的任务。

发挥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基础作用 篇6

博野县东墟中学于小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工会组织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工会组织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使工会组织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了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工会真正找准定位,明确工作任务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工会必须树立大局意识, 切实把工会工作放到大局工作中去思考、把握、部署, 积极发挥工会作用。要发挥工会在宣传教育职工、团结带领职工、组织动员职工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 促进企事业单位的协调发展。各级工会组织要通过走访、举办职工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誉观和劳动观。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利益群体多元化成为这一时期社会的显著特征。随着社区单位企业改制以及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的组织体制、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改革必然要进行经济关系、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必然要触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其中,职工群众所承受的精神压力、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应该是最大的。因此,在改革力度加大、劳动关系矛盾日益复杂的今天,促进劳动关系协调稳定和职工队伍的稳定,确保企业的稳定和社会稳定,是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根本任务。

新形势下,职工的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利益需求更加强化,内部不同群体利益分化明显,都使产业工会所担负的维权任务日益繁重、更加复杂。工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要有明确清晰的工作思路。首先,要围绕“党政所急、职工所需、工会所能”的工作定位,把职工的意愿和要求作为工会工作的重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维权工作上有所突破,以维权的实效取信和凝聚职工。其次,要从

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出发,明确自身工作目标。建立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工会的服务对象是职工群众,工会以人为本就是以职工的愿望和需求为本,努力提高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努力满足职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需求,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三是要从工会独特的社会定位出发,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充分体现群众组织的特点,在化解矛盾、解决企业和职工冲突方面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工会坚持以人为本,提升职工素质

工会要把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职工所求、企业所谋、社会所需,是保持职工队伍先进性的关键所在,是工会维护职工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工会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此,工会要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创新活动的方法方式,更加扎实有效地抓好职工素质工程建设。一是要根据不同职工群体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岗位技术技能、应知应会知识培训,着力提高职工科学文化、技术技能和业务素质,推进职工知识化进程。二是要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的活动,积极倡导“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培养职工“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习惯,鼓励职工学技术、钻业务,使更多的职工岗位成才、自学成才。三是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围绕企业的改革发展,开展职工技能带头人的评聘工作,让他们的技术、才能得到重视和发挥。四是工会要切实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对职工的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要教育职工识大体、顾大局,正确对待利益调整,支持和参与改革,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工会搞好源头参与,建立预防机制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职工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工会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代表职工参政议政的作用,扩大职工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

物,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既是工会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基本职责的要求,也是工会组织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对此,一是要加大源头参与的力度。完善工会主要负责人参与企业党政联席会制度,通过定期交流沟通情况,使企业行政能及时了解工会对涉及职工利益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商讨实现维护企业正当利益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双赢”之策,切实从源头上、整体上协调劳动关系。二是要切实抓好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建设。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是工会维护职工经济利益、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稳定最为有效的手段。集体合同涉及的职工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权益、职工福利、劳动合同管理,都是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但工资问题是最关键的、最实质的内容,工资收入是职工基本的经济来源和生活命脉。深化集体合同的关键在于以集体协商的方式保障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通过工资集体协商使职工的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持同步发展。因此,工会要通过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变事后维护为事前维护,使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维护。三是运用职工代表大会的审计表决权协调劳动关系。工会要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切实落实职工民主管理的各项权利,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和企业转制的重大方案,在方案审议中,凡是方案需经职代会表决通过的,就一定要经职代会全体代表表决通过,要注重把职代会关口前移,提前把方案交给代表,让代表在吃透方案精神的基础上,用好表决权。四是建立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疏导和预警机制。要加大劳动执法监督检查力度,防止劳动关系矛盾激化。工会要坚持依法维权、依法治会,加大源头参与力度,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研究制定,表达职工的意愿与要求,使之充分反映到党和政府的决策中去,使各项法律和政策更加符合职工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从整体上实现对职工权益的维护。

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工会加大帮扶力度,关爱职工群众

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事关稳定大局,是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工会组织要以高度的责任感, 把提高构建和谐的能力, 作为工会组织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和落实好。在此基础上, 要

加强调查研究, 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密切联系群众, 心中系着群众, 与职工群众打成一片, 了解职工想什么、求什么、需解决什么, 急职工之所急, 想职工之所想, 对职工反映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认真对待和分析。属于思想方面的问题要认真疏导, 讲道理讲政策; 属于实际问题, 要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促使问题及时解决。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解决好困难职工的就业权。变“输血”为“造血”,创造条件让困难职工就业,这是对困难职工的最大帮扶,尽心竭力帮助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工会要通过再就业技能培训、信息咨询、职业介绍,最大限度解决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切实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和经济利益。二是维护好困难职工的生存权。要加大送温暖资金的筹集,推动送温暖工作向正常化、制度化、社会化发展。健全困难职工档案,组织开展职工互助互济活动,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帮扶活动。要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多方筹措,建立企业扶贫基金,协助政府和企业行政解决困难职工在看病就医、住房安居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三是保障困难职工子女教育权。要建立完善困难职工子女就学基金,形成帮扶困难职工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的困难职工子女在工会的帮助下完成学业,使困难职工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要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活救助”、“大病救助”以及“金秋助学”、职工互助互济、领导干部与困难职工“结对帮扶”等活动。

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工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自身建设是更好地发挥工会作用的基础。夯实组织基础、创新运行机制、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干部素质是当前产业工会自身建设的几个重要环节。“打铁先要自身硬”。工会要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先要强化自身的维权能力。要做好这项工作,一是要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要把提高工会干部素质做为加强工会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努力增强工会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判断形势、服务大局、应对复杂局面、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要紧紧抓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契机,加强对工会干部的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建立工会干部学习

考核机制、学习培训制度,促进工会干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努力造就一大批熟悉劳动关系、经济管理、工资分配、劳动保障、劳动保护和劳动纪律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工会干部,提高为职工说话办事的本领,树立工会在企业中的地位和权威。二是要努力扩大工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工会工作的社会化是扩大工会组织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工会组织在企业要有自己的形象、有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作为,就要注重协调好与内部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整合工会内部的各种力量,进一步增强各项工作的合作。三是要不断提升工会的工作水平。工会要确立正确的维权观,在履行维护的职权上下功夫,要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维护好职工的具体利益;在维权手段上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在依法开展工会活动上下功夫,着力引导工会干部学习法律、精通法条,努力提高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水平和能力;在活动方式上要在搞活基层、服务职工上下功夫,坚持深入基层组织职工、广泛动员职工、真心依靠职工、热情服务职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凝聚各层次职工;在工作方法上要在转变工作方式、调整工作体制上下功夫,要从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高度,培养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真正深入基层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感知、了解、掌握不同职工群体的需求,并把这种需求作为工会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以独特的优势为职工提供个性化、优质的维权服务。

发挥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基础作用 篇7

1.1新闻传媒是倡导和宣传和谐社会精神的载体

我国制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和计划,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方案, 党的一些先进的思想和认识,国家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都要经过新闻媒体平台传达到群众的生活当中,通过新闻传媒有效传播和谐社会的理念和精神, 对党的指导思想进行解读,使人民群众深入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进而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1.2新闻传媒能够有效地凝聚群众力量

新闻传媒是党和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党和群众沟通和交流的媒介,新闻传媒重点在于对于新闻的报道和解读,使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如经济、民生、医疗、教育等,涉猎范围很广。 新闻传媒可以有效地引起大众的共鸣,统一群众的思想认识,引导群众共同的发展目标,增强群众的凝聚力。

1.3新闻传媒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监督作用

新闻重在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解析,新闻传媒的社会监督作用十分明显, 因为通过新闻媒体一些事件被如实报道, 公开化的展现在民众面前,接受人民的舆论和监督,对于一些损害社会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接受人民的批评和监督,百姓可以借助新闻平台反映问题, 说出心声,这有利于纠正社会的不良风气,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2如何提高新闻传媒的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

“传媒”顾名思义,就是传播的媒体的意思,新闻传媒作为为大众及时报道新闻事件,对国家大政方针进行解读, 对民生问题积极关注的有效载体,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新闻传媒的工作效率是现在新闻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

2.1新闻传播过程中注意符合党的大政方针

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理论指导,对于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新闻传媒在进行舆论引导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偏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新闻的舆论引导要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新闻传媒业要坚持实事求是,向人民群众及时宣传党和国家新制定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正确引导舆论导向,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和问题,真实地反映老百姓的心声。

2.2通过新闻媒介有效开展舆论监督

新闻传媒的监督作用是十分有效的, 党开展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就是通过新闻传媒实现的,我国提倡政府政务公开化、 透明化,所有政策和方针都全部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接受广大群众的批评和监督,这是实现人民的民主监督权利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健全社会法制,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推进,有利于防止贪污腐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策略。 新闻传媒要真实地反映群众的呼声,国家要对人民提出的问题加以解决,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

2.3营造和谐的传受关系

建立和谐的传受关系,是指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新闻传媒不是一项单向的工作,而是通过和人民群众的互动来实现的。新闻报道要体现人性化, 要从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出发点,传统的新闻媒体报道形式单一,新闻价值不够, 因此受众关注积极性不高,导致新闻传播力度小,效果不明显。新闻媒体要转变传统观念,更新新闻模式,通过新闻报道拉近与受众的关系,关心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新闻传媒工作的准则,在宣传党的方针路线的同时,要及时反映人民的呼声,对人民负责。

2.4提高新闻传媒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新闻传媒工作人员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约束自身行为,作为新闻媒体的一员,工作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性质和质量,新闻传媒要通过大量及时、真实、准确的报道,弘扬中国文化和社会正义,纠正社会存在的诸多不良风气,对于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企业、个人行为进行真实纰漏和曝光, 对其进行严肃批评,并主张利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3结语

新闻传媒是传播信息、发布国家大政方针、宣传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揭露违法犯罪的新闻平台,在人民生活中的角色十分重要,对于国家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转变新闻报道形式,增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是提高新闻工作质量的关键, 作为为群众表达心声的有效载体,新闻传媒的监督作用较为突出,有利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宣传社会正义,弘扬社会主旋律。

参考文献

发挥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基础作用 篇8

关键词:和谐社会;干部职工;作用

中图分类号:C931.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084—0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不懈地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

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牢牢抓住科学发展主题,通过认真履行好法定职责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促进人民根本利益得以实现,夯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1.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出科学的决策,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对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项适时作出科学决策,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主张转变为国家意志,变为广大人民的自觉行动,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指导。要坚持在党委的领导下,督促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2.要对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加强监督,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工作实践中,要正确反映和兼顾社会各阶层的群众利益,关注群众普遍反映的热点问题,依照法律精神和公正原则,对低收入阶层、困难和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二、把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放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大系统之中,突出特色、发挥优势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职工合法权益的表达者和维护者。因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按照党委统一部署来进行。一是要在确定指导思想、主要任务时与党委保持一致。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全面完成实现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坚强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二是要坚持从群众组织的特点出发,坚持群众化、民主化。用先进的思想、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各种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教育、引导、帮助职工,使其在德、智、体等多方面和谐发展,以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及时捕捉职工群众思想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党政领导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和职工思想动态,采取积极措施,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以提高干部素质作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打牢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要肩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责任。各级党组织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从国际国内形势和我们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上来。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大力宣传全会精神,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形成共识,增强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要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本领,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选拔德才兼备,能够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工会、干部队伍中来,逐步摆脱队伍老龄化、思想僵硬化等实际问题,逐步实现干部队伍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要求。二是切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摆脱面临的一些思想松懈,作风涣散,业务生疏,独立性差等问题。三是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通过严格考核,努力造就一支思想过硬、工作务实、作风扎实、廉洁勤政、锐意进取、团结奋进的干部队伍,提高其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本领。

四、以提高职工政治素质作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出發点,形成共谋经济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列宁说过:“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人的头脑中不可能自发地产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需要经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实践的锻炼。因此工会要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和稳定营造良好的氛围。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职工群众,解决职工的思想与政治立场问题。引导职工学会通过正常渠道、运用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实际问题。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让职工都懂得,只有不断增进生产者与经营者、劳动者与建设者的理解合作,才能形成共谋经济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共享改革成果、共创美好生活的良好局面。

五、以帮助解决职工实际困难作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既是一个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改革发展呈现出难得的大好局面;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加快,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日益复杂,经济社会生活中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更加突出。部分职工群众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党组织要从帮扶困难职工入手,坚持实施送温暖工程,把解决职工实际困难作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多办实事、好事,保证困难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六、以调动广大职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的落实。构建和谐社会,激发社会活力,必须把蕴藏在广大职工中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其主力军作用。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要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把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做活,使新时期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充满时代气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要牢固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不变的主题,更加广泛地把广大职工团结起来,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参与改革促进和谐,就是要充分认识并逐步建立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

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自觉站在改革的前列,坚定不移地拥护省委、省政府推进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参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与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生机和活力,为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和谐的保障制度多作贡献。要造就适应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谐社会建设要顺利推进,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本领。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坚强领导集体。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尤其要以这次地方党委集中换届为契机,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注重选拔培养熟悉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优秀干部。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把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效列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制定和完善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

八、提高职工素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宏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积极参与全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和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努力掌握各种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技术素质,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努力用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为影响带动全社会,形成共同追求和谐、推动和谐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孟富国.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诋蕴及内涵[J].沧桑,2005,(04):69-70.

[2]朱瑞基.正确认识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方法论[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18-22.

[3]高秀英.以创新精神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03):15-17.

[4]胡锦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须做十项工作[J].群众,2005,(09):3.

[5]徐斌.用思想政治工作促進企业和谐[J].企业文明,2005,(08):61.

[6]沈正赋.构建“和谐社会”时期新闻媒体作用新探[J].声屏世界,2005,(09):9-10.

[7]柴大鹏,杜磊.和谐社会的特征解读[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04):52-55.

[8]韩伟,程金城.从文学看和谐社会之构建[J].唐都学刊,2005,(04):15-17.

发挥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基础作用 篇9

省工商联崔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已有体现,报告提出2020年我国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2000年“社会更加和谐”,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非公有制经济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纷纷制定系列政策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呈现出总量效益同步增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结构不断优化的良好态势。2007年全省民营经济单位达到191.4万个,其中民营企业15.2万个,个体工商户176.2万个;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437.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3.6%;上缴税金757.9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49.6 %;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68.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8.9%;累计完成外贸出口额93.7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55.1%。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非公有制经济在安置就业方面贡献突出,已经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以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通过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吸纳各方面人员就业、再就业。截止2007年,我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约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量的69%,达到1437.1万人,其中民营企业630.6万人,个体工商户806.6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7.6万人;累计提供劳动者报酬1183.8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6%,职工人均工资收入达8237.5元,比上年增加了近858.8元。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加就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省广大民营企业正积极采

取措施,保障职工福利、提高职工素质,切实尊重和维护本企业员工的各项合法权益,实现员工的收入和企业的收益同步增长,使员工共同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通过我们开展的劳动立法调研显示:劳动合同法出台后,绝大多数企业都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在制定和修改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时,做到了与职工平等协商,使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从原来用人单位的“单决行为”变成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共决行为”,被调查企业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总体情况良好,签约率达到90%左右。《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都或多或少修改自己的劳动规章制度,把《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细化到企业规章制度,更加注重民主管理,实行劳动用工的精细化操作。

(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省广大民营企业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各级工商联会员企业通过民政部门、红十字会等途径共捐赠现金2.7亿元,捐赠物资价值3千多万元,支援灾区过渡安置房资金1千多万元,为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贡献。同时,广大企业家通过项目帮扶、技术支持、智力引进、公益资助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社会扶贫事业、捐资助教等。在今年的河北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有106名“光彩之星”受到了表彰。会员企业新天际公司与羊角庄共建新农村的案例,被《全国工商联光彩事业事例汇编》收录。

二、工商联要积极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在构建和谐社会中

发挥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广大民营企业家也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同发达地区相比,我省非公有制企业的规模化程度相对较低,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民营企业家队伍总体水平参差不齐,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有待提高;民营企业家参与社会公益及慈善事业的力度不够,社会责任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工商联要充分发挥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助手作用,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的协调作用。在工作过程中要按照“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原则,按照民营企业及企业家的不同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工作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

㈠要引导非公经济以发展的战略眼光抢抓发展机遇,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做好做大做强企业,努力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不断地增加投资,增加利润,增加税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是非公企业对社会和谐的最大贡献。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打造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为发展社会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㈡工商联要发挥自身优势,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总结非公企业在构建和谐企业当中好的经验加以推广;引导非公企业探索一套适合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型的、和谐的劳动

关系;通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评选表彰“关爱员工、实现双赢”的优秀企业家和员工等各种形式,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做出新的贡献。

㈢工商联要广泛开展维权工作宣传和培训活动,大力宣传工商联维权工作的重要意义,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风险意识和维权意识;加强同有关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各级维权工作委员会,大力开展维权咨询、法律援助等活动,制定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成立仲裁委工作站,推行和落实仲裁法律制度,积极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及经济人士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㈣工商联要在非公经济人士中继续深入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组织其积极投身以互利互惠、开发式扶贫为特征的光彩事业和以无私奉献、回报社会为特征的社会公益事业。要继续组织和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家加入到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和公益事业的行列中来,积极为农村及社区建设作贡献,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

发挥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基础作用 篇10

关于老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发挥作用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老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发挥作用的调查与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继续发挥好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老专家的作用,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老有所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我们开展了调查研究。

一、老干部发挥作用情况调查

人大机关是地方最高权力机关,市人大退下来的39名老同志近80%曾经担任过领导职务,或是某领域著名专家和业务能手。他们的社会关系多,威望高,对国家政策法令了解熟悉,是难得的人才。他们退下来后受组织委派,担任某些社团组织的领导,其他人由于素质好,值得信赖,多被社团组织选用。其次,革命时期的老同志多,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有10人,离休的15人,他们的历史功绩和巨大贡献,优良传统和崇高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通过他们的口述、回忆、演讲、著书,进一步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要的是人大老干部全部是共产党员,在他们身上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断进取的革命精神。他们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智力优势和经验优势,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党和政府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倾心关心下一代,培养造就接班人。以离退休干部为主体的关心下一代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南京市关心下一代协会成立22年来,从筹建到现在,市人大有许多老领导如徐智、孙一山、沙轶因、曹琬、姚志炳等同志参与并领导了该项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共组织380个讲师团2014名老同志,演讲了1755场次,有44万多人次的青少年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近年来,以“五老”为主体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召开20多场次,并将他们的事迹拍摄成六集电视专题片《为了明天》,及编写成《晚霞满天》一书,在各家新闻媒体报导40多次,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构建和谐南京的社会氛围越来越好。他们在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用心、用力、用情在青少年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着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培养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贡献。为富裕和谐出谋划策,为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在南京的绝大部分社团里,都能看见老同志的身影,他们利用在某一领域里的专长继续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并结出丰硕成果,在构建和谐南京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在人大理论研究会里继续为完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献计献策。他们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研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开展研究,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群众基础等方面形成共识,促进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更好地构建和谐南京依法行使职权。二是关注

南京古都的保护与建设。一些老同志在古都协会与其他老专家一道,为保护南京古都风貌,积极向政府进言献策。其中《南京古都风貌主要特征及历史影响》课题研究成果受到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好评。时任市委书记李源潮批示:“内容很有参考价值,请福全、学柏并规划局、文化文物局阅。”市长罗志军批示:“请市建委及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作为工作中重要参考依据”。从此,南京“融古都特色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江滨城市”的建设正逐步形成,在构建和谐南京,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做出了贡献。三是继续为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做出努力。在法学会担任副会长的退休干部奚坤同志,心系群众,关注弱势群体,亲临第一线,积极开展走访调研,为我市制定《南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组织专家立法论证,通过大量的工作实践,使该《条例》顺利出台,为我市弱势群体生存安全构建保护网,在构

建和谐南京,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稳定上发挥了作用。四是用自己的言行实现第二人生价值。离休干部罗炳权同志离开领导岗位,依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耕耘不止,并在国际、国内刊物发表或获奖。他撰写的《第二人生价值》,收集了他从事老年教育研究和出席国际第三年龄教育大会的发言稿和论文,丰富了老年教育工作理论,为推动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有的老同志在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担任会长,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奔波忙碌;有的老同志在海内外同胞京昆爱好联谊会担任副会长,以京昆之桥,连五湖四海,以业余艺社,扬国粹精神;有的老同志在体育基金协会担任领导,或在网球、乒乓球、门球协会从事管理工作,他们带领大家推动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不懈努力;有的老同志在书画协会工作,为宣传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挥毫泼墨;有的老同志在诗词协会工作,为改革开

放后国家昌盛谱写赞歌;有的老同志在雕塑家协会工作,为美化人们心灵塑造城市精神在不断追求……。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继续为振兴我市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富民强市,为构建和谐南京,早日实现“两个率先”做出贡献。

关心弱势群体,用爱心维系社会和谐。关心群众疾苦,关注弱势群体,向他人,向社会献爱心也是老同志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多年来,除了参加市级机关开展的“献爱心、送温暖”捐款活动和“慈善一日捐,温暖千万家”大型募捐求助活动外,还定点扶贫,为帮助六合区四合乡东王邵庄贫困户秦友喜恢复生产,捐款作为启动资金,选择了体力轻,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方法——饲养菜牛,既解决了生活又解决了小孩失学问题。为了竹镇泉水街道辍学儿童仇世涛、乌山村两孤儿有书读,共捐赠资金近万元,送上衣被几十件套。受到帮助的孩子都已顺利完成小学毕业,进入技工学校学习。有几位离休老干部自发在十多

年的时间里资助多名失学儿童渡过难关。老干部支部当得知乌山村筹建电灌站资金出现短缺,急需解决千亩农田用水问题,支部书记亲自帮他们到有关部门协调,最终,在水稻插秧之前建成电灌站。最近,他们又在为乌山村道路“灰色化”建设积极筹措资金。老干部们扶贫济困的风尚受到了组织上的表彰,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尊敬。著书立说,用崇高精神教育人,用良好形象塑造人。

老同志有过激情的岁月和光荣的历史,他们通过著书立说把优良传统和崇高精神,把执政经验和执政资源传承下去。《重温激情岁月——革命者口述历史》和《丹心映山河》记载了市人大徐智、沙轶因、曹琬等老同志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建设不懈奋斗的真实写照,他们的回忆是无价的思想财富和精神资源,永远激励着后人把老同志所开创的事业推向前进。离休干部罗炳权长期从事教育理论工作,离休后写

下三十多万字的《罗炳权文集》和《第二人生价值》,共收集了68篇从事教育工作的文章和讲话稿,是新时期下的教育探索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为我国教育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离休干部胡畅撰写的《荒台文撷》和《荒台诗词》,孙济民编写的《翟庆华艺文纪念集》等回忆录,记载了他们所走过的革命历程,记载了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其中《荒台文撷》已被中央党史研究室永久收藏。他们丰富的经历、执著追求的精神成为后人宝贵的财富。他们在用“心灵感动心灵,文明引导文明”,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砖添瓦。

市人大老干部以饱满的热情,无私的奉献活跃在社会的各个方面,用他们赤诚的爱国情怀,崇高的敬业精神,把聪明才智,执政经验和执政资源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问题与思考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发挥老同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上,有很大潜力亟待开发。目前不足之处在于: 缺乏提供“老有所为”的平台。除了一些领导退下来受组织委派,担任某些社团组织的领导外,绝大多数都是靠自己的社会关系,寻求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安排是自发性的。

缺乏相应的工作管理制度。老干部处虽是老同志的管理服务机构,他们第二次就业不属于处室工作职责范畴,他们退下来继续发挥作用的情况并不向处室通报,也许涉及个人收入隐私,处室也不过多地了解情况,形成管理上的空白点,管理是松散性的。

缺乏相应的权益保障。无私奉献和低报酬的较多,按劳取酬合理从优的较少。有些部门把老同志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待遇是安慰性的。

三、建议与对策

如何进一步重视发挥老同志的作

用,尊重他们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们希望继续为党、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的真诚愿望,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进一步加强宣传,重视老年人在和谐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要广泛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功能,大力宣传老同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宣传他们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宣传他们在对年轻人传承方面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发挥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基础作用 篇11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是构建公平公正社会的客观要求

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公平是和谐社会追求的价值取向。只有实现社会公平,才能协调各方面的社会关系,从而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在我国,社会保障长期以城镇居民为核心,这一方面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是国家以有限的国力来优先解决城市紧迫问题的一种政策选择。造成了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城乡二元结构,表现为城镇与农村分别实行不同的,相互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不足日渐凸现。首先,由于城市的扩展和农村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迅速减少,农村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持续弱化,仅靠土地不能保障农民正常的生活水平;其次,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严重,一些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还很高,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再次,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形势不容乐观;第四,随着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后果便是社会公平之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人为地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农村保障的欠缺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和生活质量问题,造成贫困现象的恶性循环,而且严重地违背了社会保障应该体现的公平原则,会使农村人口心理不平衡,对生活失去信心势必会影响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给社会治安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进而直接妨碍着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利益补偿和收入再分配的功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各阶层收入,缓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社会成员间社会分配不公、利益分化过于悬殊的问题,起到社会平衡的作用;同时为那些无力参与竞争或失去竞争能力的农村人口,以及那些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农村人口提供必要保障,以消除这部分农村人口的不安全感,弥补市场的缺陷,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不断加大,城乡居民收入比率2001 年为2∶9 ,2002 年为3∶11,2003 年为3∶23,2004 年为3∶21,这还没有包括城市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住宅津贴、教育补贴、交通补贴等等。如果考虑上述因素,城乡居民真实的收入差距可能达到6 倍左右,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常为1∶5 。这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十分不利,因此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途径有许多,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

1.有利于农民向城市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由于农业是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的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下,依靠种田致富的可能性不大,只有让农民向城市转移,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才能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但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享受不到社会保障,而其承包的土地作为失业和养老的最基本的保障,即使无暇顾及也不愿意放弃,导致大片耕地粗放经营甚至撂荒,严重降低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为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了其养老、医疗、失业等后顾之忧之后,才能彻底的将他们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破釜沉舟”进入城市,把土地交给种田能手,这样才能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有利于增加农民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为农民增收提供条件。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拥有的人力资本越多,个人的收入水平往往越高,而中国城市居民和农民拥有的人力资本差别过大,这也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如2002 年人口普查表明,农业部门12 %为文盲与半文盲,而其他行业仅为3%;城乡之间人均受教育的年龄分别为9.5 年和5.8 年,文化程度的差异使农民掌握的人力资本比城市少,这就为农民进城找工作以及为农业经营的集约化、技术化、效益化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要增加农民收入就要提高农民受教育与培训的程度,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目前我国政府除了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直接投资之外,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是重要举措。因为当农民解除了养老、医疗等后顾之忧之后,农民的支出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他们可以把更多的支出用于教育子女,用于自己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促进

农村人口的合理增长,促进全社会的文明进步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和物质支持,能促使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收人中断或减少的农村社会成员得到基本生活保障,每个公民都生有所食、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都可以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实际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除了满足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本人生活需要外,还要通过资助生育、抚育子女和教育等措施,与国家的人口政策相配合,影响农村劳动力再生产,保证农村优生、优育、普及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合格劳动力后备军,有利于避免农村人口低质量和过度增长,使农村人口增长适应农村社会经济乃至全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被征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失地农民也就越来越多,农民一旦失去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自身及其后代的生活保障成为忧患,就会成为无助的弱势群体,如果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证,就可能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农村社会保障的组织和实施,会对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劳动状况、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有助于构建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利益保障的长效机制,使他们和城里人一样获得工作机会,依靠社会保障来支撑起未来的生活。此外,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既有农村和城镇的发展差距,也有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加快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农村脱贫致富是农村社会保障功能的又一具体体现。通过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增加社保基金投人,保障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可见,农村社会保障既是一种经济行为,是国家调控国民经济的一项根本措施,又是农村的一项社会事业,它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互助互济、同舟共济的文明氛围,促进全社会的文明进步。

发挥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基础作用 篇12

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意识和社会意识, 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力量智慧与进取心理的意识总和, 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从文化角度反映了人类自身的崇高, 是人的精神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崇高的人类精神, 其产生的魅力具有较强的鼓舞力、感染力和征服力。从实践的角度可理解为体育精神的展现, 是运动技能、技巧和多种优秀心理品质作用于运动的身体之后的升华, 是能够造就和反映人的某种高贵品质并为社会观念所积极接受的意识, 进而能够指导和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体育实践。体育精神一方面浓缩和反映了社会变迁、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一种现状;另一方面有助于巩固社会和谐, 倡导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运动理念, 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 培养规则意识, 促进社会法制观念的形成, 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2、体育精神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 其公正、公开、公平的特色及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它对体育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并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体育精神作为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 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 是一种心理资源, 作为一种规范力量, 它又具体表现为体育面貌、体育风范、体育心态、体育期望等。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遵纪守法的法制精神, 三、公平竞争的和谐精神, 四、刻苦拼搏的传承精神。

3、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是一种和睦、协调、融洽之间的社会关系。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专题研讨班上,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将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具有以下五个层面的特征:一、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二、和谐社会是一个尊重人民诉求的社会,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得其所的社会, 四、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谐相处的社会, 五、和谐社会是一个共生共进的社会。

4、体育精神在和谐社会中的建设作用

4.1、体育精神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稳定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看不见的体育”, 不仅对于体育本身的存在、进化和发展具有科学性价值, 并且集中体现了人类的理性精神, 因此对于人类的文明进步又具有非常主要的社会性价值。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压力, 为了更好都调节心理上、精神上压力, 体育活动是最佳选择。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育精神能娱乐身心, 缓解压力, 宣泄不良情绪, 有利于来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体育一方面浓缩和反映了社会变迁、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一种现状;另一方面有助于巩固社会和谐, 倡导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运动理念, 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体育的魅力, 以及体育对人的行为方式、情感方式、生活方式都能带来的巨大影响。体育精神具有的这种社会性价值的体现促进了和谐社会的稳定。

4.2、体育精神能培养社会个体良好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构建和谐社会劳动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意志的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行为相联系的。体育运动是一种物质文化, 以人体的物质形态为作用对象, 通过体育锻炼改善人体的解剖结构, 提高生理机能, 发挥人体潜能。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 另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现代社会中, 体育运动能使人的精神得以升华, 使人的价值得以确证。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们通过不断克服困难, 坚持参加体育活动, 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品质, 并能够迁移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它可以培养人们沉着、勇敢、顽强、果断、积极进取、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因此, 有了这些情感体验, 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关心他人的精神。正如雅斯贝斯所指出:“在体育运动中, 我们仍奉献和感觉到在某种毕竟是伟大的东西弥漫于这个事业之上。体育运动不仅是游戏, 不仅是纪录的创造, 它同样也是一种升华, 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恢复。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体育运动中所体现出的那种永不满足、不屈不挠、不断进取, 努力实现着从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正是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4.3、体育精神能促进社会和个体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市场竞争、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导致了现代人的文明病产生、加速了人们的异化, 各种心理、生理疾病迅速上升。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人的体质, 这一点无可置疑, 体育运动能促使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排泄系统等各内脏器官系统的功能发生适应性变化, 利于改善与提高其机能能力。人体机能能力的增强, 能反映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和工作中的各个方面, 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人们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体育精神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精神性成分, 即人文形态的体育精神;二是竞技性成分即科学形态的体育精神。正因为体育精神符合人们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意识, 同时又是人们体育审美意识的集中概括, 成为人们在运动实践中精神追求的一种目标, 因而具有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极高的教育价值。。运动竞赛、体育活动是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群体文化, 它有赖于群体共建, 同时又反馈作用于每个个体, 使个体把这种集体的行为风尚内化为自我要求。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仪式, 运动竞赛中的礼仪、道德规范, 是为了在群体间产生约束力, 增进友谊, 促进人类的相互了解与友爱, 达到社会有序和谐化发展。

4.4、体育精神能巩固人际关系和谐化的可持续发展, 增强社会凝聚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社会和谐的主要标志之一。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人只有融入到社会之中, 才能不断地发展自我。而且只有人际关系的可持续性发展, 才能维持社会都长期稳定, 才能让和谐社会具有强有力的凝聚力。德国思想家费希特说:“人注定要过社会生活的, 如果他与世隔绝、离群索居, 他就不是一个完善的人”。体育活动为人际关系交往的和谐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场所。它能够使人们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回到现实的社会交往之中, 直接的面对面交流, 拓展交际、达成共识、产生共鸣、增进彼此的信任和情感的一种良好方式。尤其对于性格品质尚未成熟的青少年, 这些将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远离孤僻、暴躁、冷漠、自私等不良品质。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各种体育精神对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起到一种积极有效的作用, 而这将在整体上增强信息社会的社会凝聚力。

5、小结

体育精神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 对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及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体育精神所倡导的公平、公开和公正的体育伦理观念;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人与人之间平等、团结、友谊、和平等思想, 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和谐社会是人们在新世纪的追求目标, 只有倡导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升人口素质, 塑造良好的人格, , 实现自我完善, 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与交流, , 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 从而有力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做到国家、学校、社区、家庭、个人的和谐发展, 把握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的方向。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讨和分析了体育精神的内容和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对体育精神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化发展过程中, 以一种文明、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积极健康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精神,和谐社会,建设作用

参考文献

[1]邵伟德, 肖丽.体育精神之我见[J].体育科研, 2000, (03) .

[2]曾凡强, 陈卫华.体育精神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5) .

[3]曲京寅.浅析人文体育的精神与和谐社会[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3) .3

[4]张军献, 刘嘉丽.中国体育与人文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09) .

上一篇:那件事让我很难忘作文500字下一篇:中考数学的复习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