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陶渊明翻译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归园田居陶渊明翻译(精选10篇)

归园田居陶渊明翻译 篇1

作品简介《归园田居·其三》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是《归园田居五首》的第三首。作者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

作品原文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品注释

1、南山:指庐山。

2、稀:稀少。

3、兴:起床。

4、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5、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6、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狭:狭窄。

8、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9、足:值得。但:只.10、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1、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作品译文

我在南山的山坡上种了些豆子,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写作背景

《归园田居》为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一共5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

作品赏鉴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新的生活要从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耻辱开始.也许是官身束缚,体质有所下降的缘故,也许是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惭,自勉之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宽慰了一些,见出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还是那个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我.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很像一个凯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作者简介

归园田居陶渊明翻译 篇2

1.通过时代背景、诗人生平, 了解其归隐的原因, 深刻体会其鄙弃黑暗官场、渴望回归田园之情。

2.品味诗歌质朴的语言, 了解诗歌比喻、借景抒情等艺术特色, 从中体会陶渊明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

3.学习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以及热爱田园生活并怡然自乐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诗歌中比喻、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及其含义。

2.体会陶渊明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教学手段】

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简介作者, 导入新课

1.播放歌手羽泉的同名歌曲《归园田居》, 请学生留意歌词内容并思考。

教学用语:同名歌曲《归园田居》描述的是一个人悠闲自在地过着田园生活, 体会人生的真谛。唱的虽不是陶渊明所写的《归园田居》, 但其中“为了什么而离开, 又为什么而归来, 故乡是永远能给我原谅的胸怀”一句歌词可以说是对陶渊明当初做出弃官归隐这一重大抉择的最好回答。

2.了解背景和作者

教学用语:在封建社会, 人们要建功立业, 要实现政治理想, 只能当官, 走仕途。东晋诗人陶渊明少时有宏愿, 但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毅然弃官归隐。直至今天, 他的精神依然为人所称道, 他归隐后的生活依然为人们所向往。今天, 让我们一起学习陶渊明的诗歌, 《归园田居》的第一首, 走进他归隐后的田园生活, 探寻他“为什么归来”。

二.反复吟诵, 疏通文意

1.全班同学齐读《归园田居》, 结合备注和工具书, 扫清字音障碍, 疏通词句的意思。

教学用语:要读懂古诗, 首先要能读古诗。给你们二分钟的时间, 你们结合工具书和书本的备注, 自行查找不懂的字音, 弄懂词句的意思。

2.听课文录音, 体会朗读的节奏和感情。接着自由朗读课文。

教学用语:“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要反复吟诵, 才能把握诗句的含义, 体会诗人的感情。思考一个问题:全诗围绕哪一个字写的?

三.分析诗句, 理清文脉

教学用语:全诗围绕“归”来写的。“归”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归还, 归隐”。给四分钟你们朗读并思考:诗人为什么归, 归往何处, 归后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1.“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教学用语:这八句解释了诗人“为什么归”。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经历, 对诗句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正是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一个“误”字, 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诗人选择了“守拙归园田”。拙, 这里指清贫乐道。

2.“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教学用语:这十句交代了诗人“归往何处”。诗人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美好的田园风光呢?请两位同学分别翻译这十句诗, 其他同学做点评。

3.“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教师用语:最后两句与前面照应, 写出了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喜悦心情。

四.赏析艺术特色

(一) 巧用“比喻”修辞

教学用语:这首诗多处运用了比喻。一开始, 诗人就以“羁鸟”、“池鱼”自比, 形象写出了他在仕途中的压抑苦闷, 流露出对自由的向往;结尾又以“樊笼”比喻仕途, 与前面互相照应。请大家快速读一遍全诗, 看看还有哪几处运用了比喻, 有什么作用?

(二) 善用“借景抒情”手法

教学用语:一切景语皆情语。“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巅”勾勒了一幅恬静幽雅的田园风光, 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体会诗人情感, 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语:诗人对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他向往自由、热爱并欣赏宁静的田园生活之情。返回田园, 使天然本性得以回归, 体现了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

六.课外延伸

归园田居(其一) 篇3

误落尘网③中,一去三十年④。

羁鸟⑤恋旧林,池鱼⑥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⑦,守拙⑧归园田。

方⑨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⑩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①适俗:适应世俗。

②韵:情调、风度。

③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官场。

④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

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⑤羁鸟:笼中之鸟。

⑥池鱼:池塘之鱼。

⑦际:间。

⑧守拙:守正不阿。潘岳的《闲居赋序》中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

即善于钻营的人,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可解释为固守自己愚拙的本性。

⑨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⑩荫:荫蔽。

罗:罗列。

暧暧:暗淡的样子。

依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村落。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闲静的屋子。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官场。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诗意再现】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官场的罗网中,一去十三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赏读领会】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从而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中又隐含了作者对官场黑暗腐败生活的厌恶之感。

“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接下来又描写了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诗人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暧暧”,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

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应了诗的开头。“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的人生理想,也是《归田园居》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赏析:徐薇)

陶渊明《归园田居》 篇4

原文: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译文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注释

①去:离开。游:游宦。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②浪莽:放荡、放旷。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③试:姑且。榛:丛生的草木。荒墟:废墟。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④丘垄:坟墓。依依:思念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⑤杇(wū ):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⑥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焉如:何处去。

⑦没(mò):死。一作“殁”。

⑧一世:二十年为一世。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陶渊明《归园田居》赏析 篇5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4]

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读陶渊明《归园田居》有感 篇6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高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多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态。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人来车往,喧哗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题客观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及为精炼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道的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的.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茫的情形。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者而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也是隐居后生活的写照,现在工作压力大的人不也是都希望过这种日子吗?

饮酒诗————陶渊明

归园田居——传统村落开发新思路 篇7

与此同时,我国从上世纪末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老年人口还在不断增加。2015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至2014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顶峰,届时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预计将达到31%,即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养老机构和服务都很难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面临巨大的缺口,不论是城市老人还是农村老人,都急需舒适的环境和服务来实现养老。

1 传统村落开发的常规思路

近年来,有不少传统村落都曾尝试进行旅游开发,然而成功的案例不算多,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是相似的。首先,古民居多数已荒芜破损,且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对建筑进行维修和养护并提升基础设施需要大笔资金。其次,古村落人员流失,青壮年劳动力减少,愿意回乡工作的年轻人不多。第三,房屋主人多在外乡,且房屋为自家祖宅,在产权转让问题上难以统一。第四,不少古民居已经被翻建,使用了很多瓷砖、水泥等现代材料,对古村风貌造成了破坏。

古村落古民居需要保护,以延续历史文脉,保存传统文化精髓。古村落也需要发展,需要增加符合时代发展的功能设施从而满足村民现代化生产生活需要。目前,常见的古村落开发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社区参与型。保持古村落原住民不外迁,尽量使古村落保持原状的同时使村民也参与到旅游开发过程中来,使古村保持生机和活力,也能让游客感受到真实的、活态的古村。西塘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二是老房新用型。就是把已经不适合居住或闲置的民居进行一定改造,使之成为旅游用房,如主题酒店、民俗客栈或者酒吧餐厅等。乌镇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三是居民置换型。古村大量居民外迁,村中有很多闲置民居,这些古色古香的民居及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在城里人眼里却是稀缺资源,于是很多古村都将房屋租给城里人,其中不乏一些高素质人群如艺术家、作家、摄影师、自由职业者等。著名的“碧山计划”就是号召知识分子回归乡村,探索一条农村复兴之路。四是另建新村型。一些传统村落自身是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受到更为严格的政策保护,各类旅游商业服务设施都不宜在村内兴建,于是只能在古村周边不远处另建新村或新区,将部分居民迁出,并建设旅游服务设施,从而避免古村的整体环境和风貌被破坏。丽江古城及西递、宏村等古村落都采用了这种办法。

整体来说,以上开发思路都是合情合理的做法,目的均在于保护古村落的同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为游客、村民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居住环境。然而,我国古村落中能实现保护与发展并重,文脉与活力并存的案例少之又少,不少古村落要么过于闭塞缺乏活力,要么开发过度、商业味过于浓重,失去了古村落应有的氛围。

2“养老村”的出现和发展

“养老村”,顾名思义,是指一些舒适怡人的村落,因为良好的环境,被人为打造成可供老年人聚居养老的场所。在我国,这样未经整体开发,由民众自发形成的养老村应有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称作“上海村”的顾渚村。顾渚村位于浙江省长兴县东北,太湖西南,因靠近顾渚山而得名。1997年,几位上海人在顾渚村创办了一家康复疗养院,吸引了不少上海人来疗养。随后,顾渚村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来到疗养中心的老人也越来越多,并常年居住此地。由于儿女们常常来此探望,小小的康复疗养院解决不了这些人的吃饭住宿问题,只能借邻近的农家来安置,当地村民看到商机后,农家乐逐渐兴起,已由当年的一家、两家发展到现在的400多家(见图1)。一年又一年,上海客人来得越来越多,顾渚村的名字逐渐被人淡忘,“上海村”越叫越响亮。如今,顾渚村已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中老年人旅游养生的首选胜地。

“养老村”这一概念在学术界最先由中国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李昌平提出。他认为“养老村”既可以将城市老人的财产优势转变为在农村养老的消费优势,又可以将农民的土地、物产、生态、劳动力等优势转变为服务养老的养老产业优势。普通的城市老人,退休金和养老金等都只能维持其在城市基本的生活,如果到农村养老,这笔钱足够为其支付衣食无忧、服务周到的生活,还能享受乡村舒适怡人的自然环境。他还指出“养老村”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具有各方面的优势:首先,农村有大量的可用资源,国家在投资建设上可避免重复投资,不需要在城区征用土地拆迁改造,这是经济上的优势。第二,农村地广人稀,可以提供足够的养老环境,这是容量上的优势。第三,农村环境各异,且景色优美,在养老环境和服务上也可实现“一村一品”,能够满足不同老人的差异性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养老环境与服务,这是质量上的优势。第四,农村的生活,相比城市更容易实现绿色低碳环保,很多资源都可以循环利用,这是绿色环保上的优势。第五,农村养老,既能吸引老年人养老,也能吸引年轻人回乡工作,可减轻大城市的人口膨胀,这是可持续发展上的优势。

2015年5月,由北京市牵头、国奥集团打造的全市首家农村养老式社区,在怀柔区田仙峪村建成启用。田仙峪村委会把拥有闲置宅院的农户组成专业合作社,流转30处农民院落的经营权,租让给国奥集团,把农家宅院改建成各具特色的休闲养老院出租给市民。通过半年的建设,田仙峪国奥颐悦乡村休闲养老社区正式运营,已改造的30余户农村闲置房屋中,有6户院落已经签约,供北京市民长期居住养老(见图2)。这些房屋改造各具特色,根据老年人过往担任的社会角色、从事的事业工作、自身的学识才能、多年的兴趣爱好为主题,分为“老学者”“老中医”“老将军”“老影迷”等不同特色的主题院落。乡村休闲养老社区的配套服务也逐步完善,国奥集团利用田仙峪村委会闲置的办公楼,建起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内设公共食堂、休闲酒吧、餐吧、洗衣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两处闲置的农宅也被改造为医疗服务中心,并配备专业的医疗设备及医务人员。所有入住的老人只需要办理简单的手续,就可以持医保卡在卫生服务站就医看病。社区中每处都充分体现出乡居韵味,走进社区,随处可见茶道、戏曲、中医等不同的文化元素。

国内也有一些古村古镇开始尝试将休闲养老与古村古镇开发相结合,乌镇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乌镇国际健康生态休闲产业园”已完成规划并开始建设,该产业园是我国首个国家社保基金参与投资的综合性健康养老产业园区,也是2012年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和服务业重大项目。乌镇国际健康生态休闲产业园总规划用地约5500亩,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其中核心区占地1516亩地,预计投资超40亿元,包括医疗公园、老年大学、自助养老中心、高端养老示范中心、五星级酒店会议中心和特色商业中心六大功能区块。乌镇国际健康生态休闲产业园建成后,将提供养老床位1万个,成为中国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模式最多样、规模容量最大的康复医疗、休闲养生特色园区。

3 传统村落具备建设养老村的条件

“养老村”建设的门槛其实并不高,只需要所在村落离城市较近或交通方便,具有怡人的气候或优美的自然景观,具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则更佳。而我国的许多传统村落都符合这样的条件。

以2013年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京西古村马栏村为例。马栏村所在的斋堂镇是西部地区的中心,地域广阔,地形复杂,资源丰富。马栏村以沟谷生态环境为主,拥有千沟万壑,且各具风采,沟谷内植被覆盖率接近百分之九十,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见图3)。马栏村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数达到11000个/cm3,含量位居全区第二。整个马栏村就是个森林氧吧,非常适合老年人调养身心、休闲养老。另外,马栏村位于109国道83公里处,从北京市内出发,开车1~3小时即可到达。北京的老年人既能当日去当日回,也可长期旅游居住,在长期旅游居住的期间也可随时返回北京,十分便利。

马栏村随山沟而建,融于自然环境之中,具有京西古村的传统风貌特征,历史遗存丰富。村里有一批始建于清代的传统民居院落,具有北方传统民居的典型特征。村内有元代始建的龙王观音禅林大殿和戏楼,是具有历史风貌特征的古建筑。马栏村的这些传统特色对于喜爱历史文化味的老年人来说具有不小的吸引力。另外,马栏村还保留着十余处的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这些旧址院落和革命遗迹保存较为完整,建筑特征鲜明,现为北京市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北京市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马栏村的红色革命文化对出生在解放前后革命年代的老人尤其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人来说是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不少老人专程前往参观,缅怀先烈。

马栏村除了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传统村落景观,以及特有的红色革命旧址以外,还有大量传统民居院落处于闲置状态(见图4)。这些闲置的院落和住房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租售给市里的老人。马栏村相比其他村落还有一大优势,即本村相对完善的社区建设,包括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文化和精细的社区管理。马栏村现已为村内老人建设了老年娱乐室、医务室、观演大厅等服务设施,并建立了老年餐厅,专为老年人提供老年餐(见图5)。要为老年人打造舒适的旅居环境,不仅需要硬件设施,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还需要软件设施,如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等。而马栏村软件硬件两方面的条件都具备,非常适合“养老村”的开发建设。

4 发展养老更有利于活态保护

“养老村”的建设实质上是一种宜居型社区的建设,注重提高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包括住宿环境、餐饮环境、文娱环境、交通环境、游览环境、购物环境等等。这样以舒适度为宗旨的养老村建设从一开始就会避免景区式开发建设,不需要为游客建设大量宾馆酒店和游玩设施,从而避免一些不符合传统村落风貌、破坏传统村落文化氛围的建设项目形成。这样既能抑制游客数量,也能防止传统村落被过度开发。

这样一种宜居型养老社区的建设实际上更符合传统村落原有的功能属性。在我国古代,早有“卸甲归田”和“归田养老”的说法,乡村都是许多老年人心目中理想的养老之地。古代的乡村本就是一个完整的社区环境,人与天地自然、动物、植物和谐相处融为一体,老人在其中可居游可赏,与乡亲族人多代同居,其乐融融,颐养天年。如今这些传统村落受到现代文化和城镇化的冲击,农耕文化被冲淡,年轻人减少,很难再称得上是宜居型的社区,更难以达到养老的要求。所以,如今以宜居养老为目地的“养老村”建设,可以一定程度上恢复或改善传统村落应有的各类社区功能。比如,闲置的传统民居被居住、尘封的私塾用于开展老年教育;荒芜的田地用于果蔬种植和宠物饲养;废弃的池塘用于观赏鱼饲养或老年垂钓等等。养老村的建设需要完善乡村的各项社区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各类养老服务,势必就需要更多工作人员,而这恰恰能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并吸引年轻人回乡就业甚至创业,这无疑能为传统村落注入新鲜血液,使其恢复活力。

5 发展养老可抑制过度开发

在我国,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基本上以景区式的开发为主,保护的同时尽可能的吸引更多的游客。实际上,这种景区式的保护方式是难以持续的。村落成为了景点和摆设,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和活力,原住民不断流失、产业链条断裂、村落文化消失,一旦被旅游消费过度、游客失去了兴趣乃至投资商撤资,村落将无法实现自给自足,这样的传统村落留下的将只是躯壳,再难复活。而养老村建设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启示在于这种方式不仅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全国范围内越来越严重的老年社会养老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社区式的保护利用方式,符合传统村落与生俱来的功能定位——聚居社区,为传统村落注入的活力是合理且可持续的。养老村的建设能为传统村落带入更多居住疗养、休闲健身、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从而使传统村落不再单一地走向商业化、景点化道路,避免了过度开发。

当然,养老村只是一种休闲养老型社区,也只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一种选择。除了养老村,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传统村落完全也可以建设成其他类型的社区,迎合其他人群的需要,比如画家、手工艺爱好者、歌手、设计师等等,从而形成画家村、手艺村、歌手村、设计师村等等。这样的特色社区既能保证传统村落在合理使用中不被破坏,又为传统村落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避免“千村一面”的形成。

6 结语

当前的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5%以上,有学者预言,30年后我国城镇化率将达70%以上,在城市环境恶化的同时,仅剩30%的乡村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深厚的传统村落将成为奢侈品式的稀缺资源。与此同时,我国将达老龄化顶峰,三分之一的人口成为老年人,从而需要更多亲近自然、文化深厚、适合休闲养生的居住旅游环境实现归园田居。用建设养老村的新思路对传统村落进行适当开发,既可保护传统村落不被过度开发,又可为之注入活力,也迎合了时代的养老需求。归园田居,实现人与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相处,是城镇化和老龄化双重时代背景下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秦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以龙游县部分传统村落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

[2]李昌平."养老村"养老模式N种优势[J].人民论坛,2013(1).

[3]郑秋颖,温来升.田仙峪试点农村休闲养老[J].投资北京,2015(8).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8

设计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鉴赏文本,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活泼有序、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真情表达,分享合作探究的乐趣。

探究目标:

1积累基础知识和解读诗歌内容与情感

2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3积累一种方法(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4训练一个考点(语言运用之对联写作练习)

探究过程:

一、用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检查小组自主、合作预习情况,积累基础知识:

1注音:羁()拙()暖暖()荫()墟()

(讨论明确:jizhuo aiaiyin xu)

齐读课下注释,了解和掌握注释内容。

2文言句式: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讨论明确:对偶句,定语后置句);

狗吐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讨论明确:对偶句,省略句)。

3本诗的体裁(形式)是_____;题材(内容)是_____。

(讨论明确:五言古体诗;诗人回归田园生活的乐趣。)

4本诗押韵。(讨论明确:an)

二导入新课:

我们看过“农夫山泉”的广告:农夫山泉有点甜。现在我把它稍微改动一下“农夫、菊花、有点酒”,我想用它来说明生活在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的生活理想与情趣。有人说他是一位荷锄自娱的耕者。有人说他是一位淡泊名利的隐士,有人说他是一位品酒吟诗的文人;现在我们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1600多年前,陶渊明为我们构想了一个景美、人美、生活美的“桃源社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归园田居》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幽美恬静的田园风俗画。

三作者简介:(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共同分享)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窘迫。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41岁时,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84天,适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要他柬带接见,他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辞职归隐。从此结束了身不由己的仕途生活,终老田园,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抒写田园生话的恬静和谐。他的诗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自然,诗味醇厚绵远,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后,田园诗不断充实、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写的组诗,共有五首,表达了陶渊明的归隐心情以及对乡居生活的感受。

四、解读文题:(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解题)

文章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以目传情,以目示意。文章的标题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解读文章内容的隐形信息。“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诗眼是哪个字?

讨论明确:诗题“归园田居”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回农村住”。“归”是诗歌的写作线索,“园田”是归的处所,“居”是本诗的“诗眼”。

五、文本鉴赏:(合作探究。以点带面,全面理解)

(一)、“归”是本诗的写作线索,我们就按照作者的思路来鉴赏本诗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抒发的情感。

1从何归?

讨论明确:在诗中陶渊明以“羁鸟”“池鱼”自比,形象地说明自己生活的环境之劣。

诗人迫不及待地想从“尘网”“樊笼”里归来,透一透新鲜空气,放飞白由的心灵,远离官场的污浊生活。

2缘何归?

讨论明确:一方面因陶渊明本性难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是根本原因。陶渊明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有一番“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封建社会只有人仕。但东晋政治腐败,他无用武之地。又不愿随波逐流、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只有选择归隐田园。文中“守拙”是为了守住自己的本心,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另一方面因陶渊明深切悔恨误入仕途、受困时长的政治生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是次要原因。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让他身心疲惫,痛苦至深。

3归何方?

讨论明确:文题已经告诉我们诗人就是想“归园田”,“守拙归园田”是本诗的中心句。

“归园田”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居园田”,过真实的田园生活,过弥漫着人间烟火与生气的生活。在诗人的眼中,普通寻常的农村生活场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都是那么恬静、幽美、安详、和谐,是诗人之所系。

4归如何?

讨论明确:从污浊腐败的官场回到清新祥和的田园,诗人感到“无尘杂”“有余闲”,字里行间透露出静心、自由、闲雅的乐趣。在田园朴拙自然的趣味中。诗人心情舒畅,乐而不返。

(二)、“居”是本诗的诗眼,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讨论明确:诗人“归园田”的最终目的是“居”,而不是来园田小住几日。散心解闷。正是因为诗人踏踏实实地居住在农村,才能有对农村生活的深切感受:有草屋、有花树、有村庄、有邻居、有狗吠、有鸡鸣。一草一木、一静一动,无不与“居”有关。居于此,陶然矣!

(三)、探究本诗的艺术手法(小组合作、讨论明确)

1形散神聚,首尾相应。全诗以“归”为线索,写了“从何归”、“缘何归”、“归何方”、“归如何”等内容,但始终围绕诗的主旨“居”来写,形散而神不散。诗的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抒发了回归园田的喜悦心情,与开头两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抒写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使全诗有首尾相应,结构严谨之妙。

2情景交融,意境淡美。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的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昕到的是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它们互相关联,水乳交融,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安详和谐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和归隐田园的舒畅快乐。

(四)、深入探讨,评价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讨论明确:陶渊明的本心是热爱自然,过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他的骨子里就排斥阿谀奉迎、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虽然步入官场,但总是格格不入,因此归隐田园,即使生活窘迫,甚至缺粮少酒,诗人也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因为开心比什么都重要。而他的诗歌正展示了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内心世界,抒发了他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当然,他的归隐,是封建社会的黑暗与

腐败造成的;他逃避现实,不去抗争,不愿用自己的行动去实实在在地做事,从现在来看,有消极的一面。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踏踏实实地学习,将来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六、根据板书所提供的线索,来试一试能不能背诵这首诗。

设想:先抽查背诵,然后齐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七、根据对本诗的探究学习,积累一种方法——古诗鉴赏的最基本方法(读、解、认、研、找)。

1读全文(多读几遍,其义自现)

2解题目(用通俗的话来解读题且——回农村住)

3认作者(了解作者的风格,清新自然的田园诗人)

4研注释(注释对答题一定有帮助,如“尘网”“樊笼”等注释)

5找中心句(守拙归园田——厌恶官场生活,喜爱田园生活)

八、根据对本诗的探究学习,训练一个考点——语言运用之对联写作练习。

1找出本诗中的对偶句(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对偶句不一定是对联)。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慷闲。

2近几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题中,设计对联考题的不少。对联题目的得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形式:上下联字数相等,相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或词组结构相同。

B内容:上下联意义相关(相近或相对)。

c平仄:上联尾字必须是仄声(第三声或第四声),下联尾字必须是平声(第一声或第二声),即“仄起平收”。

3按照上面的ABC三个要求,你认为本诗中的对偶句,哪两句可以算作对联?并试拟一横批。

讨论明确:上联——方宅十余亩(mu)

下联——草屋八九间(jian)

横批——陶然屠

4练习:请互相讨论,补写出下联:或选一个节日,自拟一副对联,然后交流。

中秋——上联:几处笙歌留明月

下联:

国庆——上联:山河十月秀

下联:

上联:年年国庆。庆祝新胜利

下联:

参考答案:中秋:几处笙歌留明月万家萧乐贺中秋

国庆:①山河十月秀祖国万年新(日月万年春)

②年年国庆,庆祝新胜利岁岁笙歌,歌唱大丰收

③中华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炎黄子孙德才兼备立奇功

九设计后记: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古诗带拼音版 篇9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dào xiá cǎo mù cháng ,xī lù zhān wǒ yī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yī zhān bù zú xī ,dàn shǐ yuàn wú wéi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翻译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兴: 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 狭窄。

草木长:草木生长得茂盛。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 值得。

归园田居陶渊明翻译 篇10

归园田居·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魏晋]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一作:墟曲人)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译文

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偏僻的里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不。

耕作之余不时到田里,把草拨开,和农民随意交往。

见面之后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田里的桑麻已经渐渐长高,我垦种的土地面积也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注释

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穷巷:偏僻的里巷。鞅(yāng):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不。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不。

时复:有时又。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披:拨开。

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

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霰(xiàn现):小雪粒。莽:草。

赏析: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无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官场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天地,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因此,他总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本质的美。《归园田居》组诗是诗人在归隐初期的作品,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诗人“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就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诗句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片自得之意,那正是摆脱了官场的机巧,清除了尘俗的应酬“复得返自然”之后的深切感受。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

诗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柴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一作墟里人。墟曲,墟里、乡野。曲:乡僻。披:拨开。这两句是说,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话桑麻长。”这两句是说,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麻桑,可见他在劳动中同农民也有了共同语言。在诗人看来,与淳朴的农人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与充满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土:指被开垦的土地。这两句是说,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霰:小冰粒。草莽:野草。莽:密生的草。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降临,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庄稼一天一天生长,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遭到自然灾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里的一喜一惧,反映着经过乡居劳动的洗礼,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纯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以及心境的恬静。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归园田居·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翻译

译文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注释

①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②穷巷:偏僻的里巷。鞅(yīng央):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③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念。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④时复:有时又。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披:拨开。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里人来往。

⑤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里人见面时不谈官场的事,只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

⑥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⑦霰(xiàn现):小雪粒。莽:草。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来临,使桑麻如同草莽一样凋零。其中也应该含有在屡经战乱的柴桑农村还可能有风险。

赏析

诗是诗人在归隐初期的作品,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诗人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所以他非常轻松地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的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诗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不过,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他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人披草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人事”;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绝对不同于计较官场浮沉,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所以,不管是“披草共来往”,还是“但话桑麻长”,诗人与乡邻的关系显得那么友好淳厚。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惧。“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然而,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上一篇:敬老院一游作文500字下一篇:简洁的朋友早安问候语语录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