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总结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茶产业总结(精选8篇)

茶产业总结 篇1

摘要:分析研究了国际茶叶市场的变化和特征,了解和认识表象背后的成因,研判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宜宾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进行梳理,结合现实情况,针对性提出未来发展思路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茶叶市场;现状;趋势;宜宾茶产业;对策建议

1国际茶产业生产贸易现状

1.1茶叶生产基本情况

,世界茶叶总产量达到了51.73亿kg,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有中国、印度、非洲、斯里兰卡、土耳其等。中国是绿茶产量最大的国家,占绿茶总产量的85%,产量较大的国家还有越南、日本;红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印度、斯里兰卡、越南、孟加拉国等,其中印度是唯一大量生产CTC红茶(红碎茶,一般制成茶包)的国家,斯里兰卡是传统红茶的主要生产国家。

1.2贸易市场基本情况

20,世界茶叶贸易总量达到18.24亿kg,交易价格同往年相比较为平稳,主要茶叶交易市场的拍卖价格呈现显著的差异。主要的茶叶出口国有肯尼亚、中国、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是红茶的最大出口国,斯里兰卡是传统茶叶和预包装茶叶的最大出口国。茶叶的主要进口地区有亚洲、非洲、俄罗斯联邦等。

2茶产业生产贸易概况

我国是世界茶叶第一大种植国、第一大消费国和第三大出口国。年,我国茶园种植面积为274万hm2,茶叶总产量为209.2万t,较增产了10.3%。2014年,我国茶叶出口量约为30.1万t,金额为12.7亿美元,虽然出口金额创出历史新高,但是出口量同比下滑度达到近来的最大值。主要原因是出口产品价值低、出口成本上升削弱了国际市场竞争力,以及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市场严格的农残标准。我国茶叶出口市场相对比较集中,出口产品结构仍以大宗散装原料茶为主,出口超过万吨的有摩洛哥、多哥、乌兹别克斯坦、美国、阿尔及利亚、日本等11个国家及地区,出口摩洛哥的茶叶量长期稳居首位,约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20%,出口茶叶量前11位的国家和地区占出口总量的66.5%。

3茶叶消费市场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是国内外茶叶消费呈现方便化、多样化特征。袋泡茶、速溶茶、纯茶饮料、调味茶(冰茶)等占世界茶饮料消费总量的30%。二是红茶(尤其是红碎茶)消费仍然占据了世界茶叶消费的绝对主导地位;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以及绿茶健康饮品形象的传播,绿茶消费量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价格也达到200元/kg,这为宜宾大宗绿茶提供了出口机遇;特色茶叶消费增加势头明显。三是世界人均茶叶消费量仍然处于低水平,而且各国消费极不平衡,人均消费较多的国家是利比亚、英国、卡塔尔、爱尔兰、斯里兰卡、埃及、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茶叶消费高于欠发达地区。四是国际茶饮料主要消费市场被联合利华等少数跨国企业垄断。

4宜宾茶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4.1生产安全、生态、健康产品

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和品质;另一方面国际主要茶叶消费国家对茶叶贸易在质量安全要求上有着更加严格甚至是苛刻的.执行标准。宜宾茶叶产业要生存,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壮大,就需要顺应发展趋势,将质量安全上升到茶业转型升级的底部支撑战略高度。因此,一方面应从政府层面,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保证主要茶叶产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对主要的茶叶公共品牌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卫生安全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和追溯体系。另一方面应从企业层面清楚认识市场,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严格地执行质量安全规定,在生产安全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健康产品。

4.2深耕国内市场,选择性开发国际市场

我国是绿茶的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在国际市场上绿茶消费还处于培育阶段。红茶的主要生产国在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等国家,主要消费市场在欧美、非洲、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区。绿茶消费市场呈现高度集中性,面对这样的市场,产销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但是也存在众多的机遇,更有利于企业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营销策略。综合利弊关系,建议宜宾茶企把开拓市场的着重点放在国内市场,在巩固以往消费市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宜宾早茶、生态茶、特色茶的优势,积极开发和培育新兴市场;在对外贸易方面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特别是在红茶营销上,优先选择对外来品牌接受能力强、价格敏感度相对较小的新兴市场,在取得一定国际影响力后再向传统茶叶消费大国渗透。

4.3制定大品牌发展战略

品牌是推动产业不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宜宾茶企多、茶叶品牌多,宜宾茶叶产业同国内其他茶叶主产区比较,在地缘经济、茶叶文化积淀、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要想在众多茶叶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翘楚,既需要好的产品,也需要正确的品牌战略作为依托。“企业集团化,品牌公共化”是国内诸多茶叶知名品牌在制定品牌战略方面的思路和成功模板。一是重点推广打造“宜宾早茶”“川红功夫”“屏山炒青”“筠连苦丁茶”公共品牌。要制定品牌推广的中长期规划;要深度挖掘品牌内涵,将茶叶品牌融入到宜宾城市名片的宣传推广中;要严格管理公共品牌,规范授权和使用。二是推动企业的整合,打造3~4个企业集团品牌。大品牌的打造,将会使小品牌进一步被边缘化,企业要发展生存,就必须自觉、主动地融入大品牌战略中,寻求并建立利益联合体,组建集团企业,进一步消除本区域同业竞争、降低运营成本、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以获取规模化效益。

4.4深度挖掘宜宾茶文化内涵

宜宾有3000多年茶叶种植历史,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之一,茶叶历史上最早的贡茶――k道贡茶出自宜宾,这些源远流长的历史积蕴是提升宜宾茶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急需我们去系统整理和开发。一是编著宜宾茶叶发展历史文献。系统收集整理宜宾茶叶发展历史资料,全面、详实介绍宜宾茶文化内涵。二是将品牌推广和茶文化传播进行紧密结合。三是启动宜宾茶叶文化保护和认证工作。

4.5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产业

从各大茶叶博览会上观察到,国际茶叶技术创新不断发展,如雀巢、联合利华推出的单杯式制茶机。国内主要茶叶生产企业为了不断拓展市场份额,满足各类消费群体关于茶饮的新需求,吸引新群体的关注和消费,也都在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探索。在茶叶包装上,不局限于传统的塑料、铁盒等包装;在包装设计上,更注重与社会、文化、经济现象和热点相结合;在产品内容开发上,向健康、保健、功能性茶饮、低咖啡碱茶、复合型口味茶饮、茶元素添加食品等方向发展。宜宾茶叶企业要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不颠覆传统产品,但也不要被其束缚;要解放思想,积极创新,结合自身实际,不断丰富自己的产品结构,满足消费者在感官、功能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一是对茶叶消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分析茶饮消费的变化、需求、发展趋势。二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产品特点,在维护和巩固好传统市场的基础上,选择性地细分市场,进行重点开发。三是引进或者委托利用先进的包装、加工工艺设备,加强产品深度开发,不断提升产品综合品质。四是积极与国内茶叶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分享和转化科技研究成果。

4.6加大整体宣传推广力度

宜宾盛产早茶,宜宾盛产好茶,但茶香自散闺中,未能远飘全国,这是我们面临的现状。好的产品,没有好的策划包装、宣传推广,就不可能成为好的商品。宜宾茶叶急需加大整体宣传推广力度,采取的方式应是立体的、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选择的媒介应是多样的,但重点是互联网络平台。一是政府要建立统一的茶叶宣传推广平台,对宜宾的茶叶发展历史、茶叶自然资源、茶叶经济资源进行系统、详尽的介绍。二是政府要将茶叶的宣传推广纳入宜宾城市名片的传播中,与本地的优势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相结合。三是企业要善用互联网平台,建设自己的宣传阵地。四是要充分开发、巧妙利用互联网,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传播力。五是要与知名的网络媒体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常态化的宣传推广模式。

4.7深度开展电子商务推广应用

茶产业总结 篇2

临沧市委、市政府提出, 按照“生态立市, 绿色崛起”理念, 努力打造富民强市、知名安全的茶产业, 力争用10年的时间实现全市茶产业年总产值200亿元的目标, 建设红茶之都, 打造天下茶仓, 开创临茶产业新篇章。

走生态化茶产业发展之路

把临沧茶叶打造成知名安全无污染的放心饮料, 让“放心茶”成为临沧茶叶又一张响亮的名片。

临沧市凤庆县整合各方资源, 打造“滇红茶庄园”。计划投资1.03亿元, 用5至10年的时间, 打造100个集种植、生产、加工、旅游、养生为一体的产权式茶叶庄园。第一阶段用两年时间打造“中国红庄园”、“经典58庄园”、“锦秀茶王庄园”、“有机茶庄园”四个特色庄园, 项目建成后, 预计新增茶叶年产量1000吨以上, 年新增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

2013年9月启动建设的“中国红庄园”以滇红集团茶科院庄园建设为突破口, 建设标准示范茶园1000亩, 目前, 茶叶科学研究院的智能化苗床工程、茶园道路硬化、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三改”技术等工程进入扫尾阶段, 完成投资4000万元。项目建成后, 预计核心产品“中国红”每年可实现产量150吨, 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

“滇红茶庄园”是临沧牢固树立“生态立市, 绿色崛起”理念, 坚定不移走生态化茶产业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

临沧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安全、特色、高效”的要求, 加快推进茶产业基地建设的生态化、庄园化和规模化。2013年以来, 茶叶庄园、茶叶专业合作社建设开始起步。目前, 全市正在规划建设的茶叶庄园共8个, 分别是临沧天颐茶庄园、云县龙润庄园、凤庆滇红庄园、双江戎氏茶庄园、耿马县勐撒农场农垦特色茶叶庄园、沧源县碧丽源有机庄园、永德鸣凤山万亩古茶树庄园、双江乌龙茶庄园, 共组建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168个, 为今后大力发展庄园经济、合作社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

加快中低产茶园改造, 使茶叶产业由粗放向集约转变, 由低产、低效向高产、优质、高效转变, 向有机生态农业转变。计划到2015年, 建成生态茶园60万亩, 高优茶园70万亩, 有机茶认证园20万亩, 良好农业规范 (GAP) 认证茶园30万亩, 雨林认证茶园30万亩。2013年, 全市茶园总面积达129.1万亩, 采摘面积117.7万亩。其中:全市有无性系高优生态茶园45.3万亩, 占总面积的35.1%;有机茶园认证面积12万亩, 占总面积的9.3%。按采摘面积测算, 全市茶园平均亩产干茶70.5公斤, 同比增3.9公斤, 增长5.8%。临沧优质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走特色化茶产业发展之路

努力打造具有鲜明临沧特色和强大渗透力的茶文化, 突出临沧茶产业的地域特色、生态特色和民族特色。

临沧地处北回归线, 四季如春, 年平均气温17.5℃, 是世界上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方。临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被中国气候学家吕炯称为“世界少有的生物优生地”。1982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考察临沧后, 又提出在临沧建立世界第一流大茶园构想。

临沧现有栽培茶园130万亩, 其中, 建成无性系高优茶园46万亩, 建成有机认证茶园11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种植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比例已达35.4%,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正在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临沧正在把吴觉农先生提出的构想变为现实。

临沧目前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 经植物学家山茶科分类专家张宏达教授和中国茶科所、云南茶科所鉴定, 全市有茶组植物4个系7个种, 分别为:大理条、大苞茶、五柱茶、滇缅茶、勐腊条、茶和普洱茶, 其中大苞茶为临沧市独有。全市主要栽培的名茶种有: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邦东大叶种、忙肺大叶种、云抗10号、香归银毫、清水3号。现发现并保存有野生古茶树群落80多万亩, 栽培古茶园10多万亩, 其中, 双江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集中连片1.2万亩, 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种群密度最大、能制茶饮用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凤庆香竹箐大茶树, 是世界上现存最粗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双江冰岛古茶园, 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 (1485年) , 是国家级良种勐库大叶茶的发源地, 位居云南大叶茶榜首, 被中国茶界专家称为“大叶茶品种的英豪”、“云南大叶种茶的正宗”, 临沧所制的滇红茶、普洱茶、蒸青绿茶因其品质优良, 近现代在国内外被广泛传播, 对近现代茶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 全市茶叶方面有云南省著名商标16件, 云南省名牌产品5件, 中国驰名商标3件, “凤庆滇红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临沧不仅加工能力雄厚, 加工技术和设备亦居同行业领先水平, 现拥有世界一流的茶饮料生产线一条, 拥有国外引进的CTC红碎茶生产线25条。以市场为导向, 红茶、普洱茶、绿茶、茶饮料等多茶类生产并举的良好格局已在临沧形成。

从历史久远的茶马古道, 到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镇;从诸葛兴茶的传说, 到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临沧之行月下品太华茶的记载, 临沧境内的茶文化历史遗迹不胜枚举。临沧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 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

临沧茶叶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价值巨大, 多年的历史积淀和传承发展, 全市确立了“世界佤乡·天下茶仓”和“中国红茶之都”临茶公用品牌, 成为临沧对外宣传、交流合作的又一靓丽名片。

走品牌化茶产业发展之路

培育一批茶叶知名品牌、营销团队、茶叶企业联盟、茶叶合作社等, 强势推动茶产业发展。

临沧近年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临茶营销方式, 按照“科技提高品质、文化提升价值、品牌开拓市场”发展战略, 以及“闯关东、走西口、稳广东、销香港、拓海外”的临茶营销思路, 努力开拓茶市场,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促进临沧茶品牌价值提升。

全面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培育一批茶叶知名品牌、营销团队、茶叶企业联盟、茶叶合作社等, 强势推动茶叶产业发展。目前, 与全球最大茶叶企业联合利华公司的合作稳步推进, 沧源碧丽源公司1.5万亩茶园基地率先通过国际雨林联盟农场认证的现场审核, 成为中国首家获得国际雨林联盟认证的企业;与云南白药战略合作成效显著, 建成云南白药天颐茶品有限公司凤庆茶厂, 云南省凤庆茶厂有限公司“五家坡分厂”通过改造已经投产, 并推出了“红瑞徕”品牌, 云南白药天颐茶庄已开工建设。加快与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 利用现代金融手段及产品推动产业发展。与印度、斯里兰卡茶叶企业的合作正在开展。

同时, 临沧不断整合现有科技资源, 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机构、专家队伍的合作, 联合攻关, 研发有利于发挥临沧资源优势和具有市场开发价值的新产品。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合作,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阳春三月, 临沧大地苍翠欲滴, 茶香四溢。茶地里, 茶农忙着采茶;厂房中, 工人们日夜制茶;茶市上, 客商如潮供求两旺。

市茶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 全市春茶大宗产品综合价格总体上涨, 全市鲜叶平均价格15元/公斤左右, 毛茶平均价格60元/公斤。而全市小区域名茶山价格继续飙升, 仅双江冰岛老树茶鲜叶价格就达3600元/公斤, 比去年同期上涨200%。

茶叶产业在临沧突破了单纯农作物的范畴, 成为横贯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有上百万亩茶园、上百个精制企业、上千个初制所, 产业就业人员在诸多产业中处于重要位置, 是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现有茶叶初制所1059所, 获生产许可证茶叶加工企业156户, 有CTC红碎茶生产线30条, 工夫红茶清洁化生产线3条, 茶叶综合加工能力已超过10万吨。2013年, 临沧茶叶总产量8.3万吨, 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2.74亿元, 160多万茶农人均来自茶叶的收入达1083元。

临沧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茶叶产业发展之路, 茶叶产业呈现了量价齐增和茶农增收、企业增效及综合效益大幅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茶产业的新旧世界 篇3

从去年到今年,林玉辉陷入了最累、最难受的思考期。他在思考茶叶的营销定位、商业模式和未来走向。

何为“天”与“地”?

茶叶目前的营销观念是什么?我把它总结为传统观念和新兴观念,是为“天”与“地”。

传统观念是茶产品好且价格越贵就越是好,茶卖给老茶友、政商、专家等人;新兴观念是产品走时尚人群,贴合新兴80、90市场的营销理念。

类似葡萄酒分为“新世界”与“旧世界”葡萄酒一样,茶叶行业同理可证。

旧世界的茶业态是拼产地、拼文化、拼小众、拼贵;新世界是拼市场、拼时尚、拼大众、拼未来。

茶叶行业目前的营销观念不正常

每一家茶企都在摸索著适合自身的营销发展模式,但是在林玉辉的理念里,茶叶行业目前的营销体系不正常。

回归茶产品本身,有很多企业主都抱怨过一个共同的问题:同行一见面,都在比究竟谁家的茶更好。这从侧面也说明茶行业目前的业态仍在传统行业思维里转悠,把茶当作神品来卖。

但到底如何定义什么是好茶?小众的茶友和专家专业些,不分就里的消费者被搞得头大了。“现在从茶商的角度讲,价格高的就是好茶,以后必须要变为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评判,健康、安全、便捷、标准化才是好”,林玉辉说。“好茶喝的很复杂,要品、要泡,不利于推广”。他认为茶的这种品饮方式虽有特色,却也让茶路越走越窄。

走礼、走贵、走文化,还能撑多久?

政商市场还能有多少存量够瓜分?

不接地气的营销观念如何培育80、90后的消费者?

……这些都是茶企要考虑的问题。

一切与茶无关

茶叶新、旧营销观念的碰撞与融合,理论上,现在该是时候了,但现实的滞后,让林玉辉在观念上的创新,举步维艰,很多时候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精力怎样能不停留于茶本身?如何才能做到“心中无茶”?处在传统竞争氛围里的林玉辉也比较纠结。现实状况的不允许抑或残酷,让他无法跳脱传统的竞争业态,也只能开店、加盟、全产品线……

他没办法像星巴克一样,大胆地抛开茶去做茶。星巴克倡导“一切与咖啡无关”,一切只与人有关。它给我们创建了一个充满灵感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星巴克总能够超越地域和观念的鸿沟,成为难以取代的选择。

“茶因人而存在,一如人因茶而相识”,就像立顿红茶的理念一样,传递的是爱与温暖,林玉辉想象的茶也是一样,“茶不是神汤,茶是饮品,是一种体验和感觉的载体,是一种快乐、幸福的生活方式”。

商家要努力引导,把自己放下来,别“端”着,要接地气,要与消费者同级;消费者的心态也要放下来,随手一泡,不装,懂得享受有茶陪伴的日常生活。

他期许的茶营销理念是新兴人类的理念:“好茶——简单泡”。

信阳茶产业发展影响 篇4

信阳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可行性分析

院(系): 旅游与规划学院 年级专业: 13级旅游管理

姓 名: 胡光宇 指导教师: 黄 芳

2016年06月19日

PINGDINGSHAN UNIVERSITY....................................................................................................................0 1引言...............................................................................................................................................1 1.1 选题背景............................................................................................................................1 1.2研究意义.............................................................................................................................1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2 2.1 统计方法............................................................................................................................2 2.2 数据来源............................................................................................................................2 3信阳市旅游业的发展与茶产业的关系........................................................................................3 3.1 信阳茶产业........................................................................................................................3 3.1.1 信阳毛尖概况.........................................................................................................3 3.1.2 信阳毛尖产地及年产量.........................................................................................3 3.2 信阳毛尖带动的旅游........................................................................................................4 3.2.1 信阳茶文化节.................................................................................................................4 3.2.2 信阳茶旅游园区.....................................................................................................4 3.3 信阳茶文化对旅游业的推动............................................................................................5 3.3.1信阳毛尖对旅游餐饮的推动..................................................................................5 3.3.2信阳毛尖对旅游住宿的推动..................................................................................5 3.3.3信阳毛尖对旅游交通的推动..................................................................................6 3.3.4信阳毛尖对旅游景区的推动..................................................................................6 3.3.5信阳毛尖对旅游购物的推动..................................................................................6 3.3.6信阳毛尖对旅游娱乐的推动..................................................................................6 4信阳茶旅游带动的效益................................................................................................................7 4、1社会效益..........................................................................................................................7 4、2经济效益..........................................................................................................................7 4、3生态效益..........................................................................................................................8 5 信阳依托茶产业发展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8 6结论与建议....................................................................................................................................8 7参考文献........................................................................................................................................9

信阳茶文化对信阳旅游业发展影响研究

摘要

信阳作为中国的八大茶区之一,有着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信阳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分为有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和无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其中有形的茶文化资源主要有:信阳毛尖、信阳茶区、信阳的茶楼和茶馆、信阳的茶建筑等;无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信阳的茶艺表演、独特的茶道文化、信阳的待客茶俗以及丰富多彩的茶歌等。本文主要分析信阳茶产业的发展对信阳旅游业的影响,进而分析信阳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可行性。

关键词:旅游业;信阳毛尖;旅游与茶结合;可行性

1引言

1.1 选题背景

信阳没有出名的旅游资源,而且旅游发展速度慢,但信阳拥有丰富的茶和茶文化资源,随着游客需求逐步向休闲、娱乐、深度体验方面转变,信阳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是否能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收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值得研究。

1.2研究意义

信阳地区茶叶资源,单一的产业结构难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对信阳茶产业,以及信阳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各方面分析,更好的将信阳茶产业融入到信阳旅游业中,资源合理配置,优势互补,实现1+1>2,不仅对信阳地区茶产业的发展有更好的帮助,而且也为信阳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加以改革创新,适应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使信阳旅游业再上新高度。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统计方法

通过查阅和参考相关文献之后,确定信阳毛尖的产区、产量、销售情况,信阳旅游业各要素的主要指标,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度。

2.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年至2014年的河南旅游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茶叶年鉴,国家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局以及信阳市统计局,合理引用其他专家学者的论文。

3信阳市旅游业的发展与茶产业的关系

3.1 信阳茶产业

3.1.1 信阳毛尖概况

北宋苏东坡称赞“淮南茶,信阳第一” 清代,信阳毛尖茶已为全国名茶之一。1915年,信阳毛尖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1990年“龙潭”毛尖茶代表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1982年、1986年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1994年元月,原信阳行署经专家论证,决定将同纬度、同工艺、同质量、同地区生产的毛尖茶统称为信阳毛尖。这是一个科学而明智的举措,起到了“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作用,从而使信阳毛尖产地扩大到9个县(区),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名优茶生产基地。1999年,金刚碧绿代表信阳毛尖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自2010年4月份信阳市开始研发红茶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各产茶县区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信阳红”红茶研发、生产工作进展顺利。目前,浉河区、商城县、潢川县、罗山县、平桥区都已试制出了“信阳红”红茶,并投入批量生产。为将“信阳红”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信阳市委、市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声势浩大、内容丰富的“信阳红风暴”活动,向全国人民展示、推介“信阳红”,2010年10月份分别在北京、郑州、信阳三地同期举行持续一个月的“信阳红风暴”宣传推介。2011年在“文新”等龙头茶企的持续推动下,信阳红风暴刮向大江南北,风靡全国。“信阳红”茶凭借其独特的品质获得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一跃成为国内知名红茶品牌。

3.1.2 信阳毛尖产地及年产量

信阳毛尖产地来源的域区界定如下:北到淮河;南到大别山北坡的潭家河、李家寨、苏河、卡房、箭厂河、田铺、周河、长竹园、伏山、苏仙石、陈琳子等乡镇沿线;西到桐柏山与大别山连接处的王岗、高梁店、吴家店、游河、董家河、浉河港等乡镇沿线;东到固始县泉河流域的陈集、泉河铺、张广庙、黎集等乡镇。具体包括: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管辖的128个产茶乡镇。

信阳毛尖的驰名产地是“五云”即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五座山、“两潭”即黑龙潭、白龙潭、“一山”震雷山、“一寨”即何家寨、“一寺”即灵山寺。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五云两潭一寨”海拔均在300~800米之间,不仅所产毛尖茶质量最优,而且风景秀美。

2012年,河南省绿茶生产面积进一步扩大,茶园面积发展到145000公顷,采摘面积为77700公顷,绿茶总产量近44000吨,茶叶总产量为53500吨;绿茶总产值为58亿元,茶叶总产值近80亿元。与201 1年相比,河南省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变化不大,共有茶企800多家,从业人数120余万人,民营企业、国企、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比重分别为45% 30%、25%,基本上没有三资企业。

3.2 信阳毛尖带动的旅游

3.2.1 信阳茶文化节

信阳茶文化节,凭借“信阳毛尖”绿茶的品牌优势,在每年4月28日至30日举办的大型茶文化活动。盛会相继由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河南电视台、人民网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以及香港商报等境外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从2010年第18届开始,信阳茶文化节正式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强大的明星阵容和优质的信阳毛尖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来到信阳。茶叶节的举办提升了信阳的城市形象,带动了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例如:酒店业,交通业餐营业等等。增加城市旅游吸引力,丰富城市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品系列升级。

3.2.2 信阳茶旅游园区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大量游客涌入乡村,传统的茶园景色,茶农采茶、炒茶的场景更加吸引游客,城市里的人越发喜欢这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旅行社还有茶农也捕捉到商机。旅行社开始组织各种采茶游线路,茶农也开始改变传统采茶、炒茶、卖茶的模式,转向将茶园改造成旅游园区,让游客置身其中,自己动手采茶,炒茶,最后在买上最原汁原味的信阳毛尖。与此同时,农家乐也

悄然兴起,吃农家饭,品信阳毛尖。茶农们根据游客的需求开发出茶餐饮系列,信阳毛尖已不仅仅作为饮品,同时也作为美味佳肴,走向大众的餐桌。截止到2014年,全市共建成26个茶园旅游区,茶园面积近3000亩,农家乐近200家,旅游收入人均6000元。茶旅游园区正逐步成为新的旅游增长点。

3.3 信阳茶文化对旅游业的推动

3.3.1信阳毛尖对旅游餐饮的推动

茶宴是以茶代酒,宴请宾朋的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在信阳茶园内可以以信阳茶为主,设立以经营茶宴为主的餐厅,向游客宣传茶宴的历史知识、保健功用。把茶加入菜肴中,先上茶水饭点,再上菜点,根据所上的茶水来选择搭配菜品,使每一道茶和每一道菜都能够相互提香,相互促进,不仅增加饮茶的风味,还增添品菜的乐趣。著名的西湖茶宴中,其整套茶宴包括西湖龙井、大红袍、九曲红梅、普洱等四道茶,以及茶叶蛋、定胜糕、吴山酥油饼、竹筒饭、龙井虾仁、手剥笋、艾叶团子、凤凰肉等数十道菜点,每一道菜都和茶相对应,茶与菜相得益彰。信阳茶园可以借鉴西湖茶宴的做法,向游客推出信阳茶宴,只品茶,不喝酒,在菜点的制作上加入茶水、茶粉、茶叶等,使之与茶水相呼应。信阳茶园可以选择信阳毛尖、铁观音、信阳红、普洱等作为茶宴的四道茶;以茶叶米饭、茶叶馒头或是茶叶面条作为主食;茶点除了传统的茶饼、绿豆糕、干果蜜饯、鲜果等之外,还可以配有红茶瓜子、绿茶瓜子、绿茶酥等;菜点可除了当地的特色饮食如南湾胖头鱼、浉河豆腐等外,还可以加上茶叶鸡汤、茶叶酱等。游客在吃完茶宴之后,对哪道茶点、茶菜感兴趣,也可以向茶膳师学习,自己试着动手制作,成品自己也可以带走,让旅游者吃完喝完之后还能带走,趣味多多。

3.3.2信阳毛尖对旅游住宿的推动

2014年信阳茶文化节期间,全市旅游接待23万人次(含本地郊区游),旅游综合收入达2.6亿元,同比增长19.5%和22.1%。其中,一日游游客为 166.3万人次,过夜游客71.4万人次。黄金周期间,省内游客主要以郑州、洛阳、平顶山、新乡、5

南阳等地为主,省外游客大都来自湖北、安徽、山东、山西、山西等地。全市住宿设施客房出租率平均达到91.5%,星级酒店达到98.5%,其中开幕式出现一房难求的局面,全市住宿在总量不断扩张的情况下增长5.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信阳茶产业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旅游住宿的发展。

3.3.3信阳毛尖对旅游交通的推动

仅仅在信阳茶文化节期间,信阳站(含高铁站)共发送旅客18.5万人次,同期抵达18.7万人次,增幅分别达到11.3%和12.1%;市区两大客运公司共发送旅客11.5万人次,同期抵达12.1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9.3%和10.4%;全市高速入境车辆21.5万辆,同比增长11.5%。为适应大量游客带来的交通压力,有关部门完善交通服务设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3.3.4信阳毛尖对旅游景区的推动

信阳毛尖作为信阳乡村游的一大亮点,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实践当中,茶农成立茶叶合作社,建立茶园旅游休闲度假区,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为信阳毛尖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也成为拉动旅游经济增长新的元素。

3.3.5信阳毛尖对旅游购物的推动

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业六大要素之一自然必不可少,然而近些年来旅游纪念品已经被工厂化,一个模具生产出全国各地的旅游纪念品,最重要的是并不是物美价廉,当游客想购买旅游纪念品时发现很少据有地方特色。信阳毛尖因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在当地旅游纪念品中的地位就极为重要。虽然游客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信阳毛尖,但毕竟没有在当地购买的纯正,并且物超所值。

3.3.6信阳毛尖对旅游娱乐的推动

信阳的茶文化旅游是依托驰名中外的信阳毛尖而发展来的,因此信阳要发展茶文化旅游,可以专门开辟出来一个浓缩的体验园。在园子中,游客可以亲自当茶农,在茶园中采茶、自己去炒茶、包装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回家,去体会当茶农的辛苦与乐趣。让游客在采茶、炒茶的过程中去品味茶的清香,事后还可以让游客互相讨论自己的劳动心得,学习炒茶技巧,分享成功经验。让游客不仅在劳动后获得一种成就感,更让游客有机会去感受田园生活所带来的轻松祥和。而且在讨论中也可以让游客得到交流的快感,给在城市人们冰冷的心防下生 6

活灵魂得以慰藉。还可以让游客学习茶艺,让游客亲自烹茶,去体会茶道所带来的静、和、怡、真,去感受中国传承千年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在园中播放一些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祥和的氛围让人们不知不觉陶醉其中。园子中心开辟舞台,上演根据茶文化历史改编的话剧,或者一些信阳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的舞台剧。游客也可以自己上台表演,去感受信阳的文化魅力,还能获得一种满足感。

4信阳茶旅游带动的效益 4、1社会效益

有利于保护信阳传统茶文化,促进茶旅游的发展为了开发信阳毛尖旅游项目和产品,就需要对当地民族茶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继承、保护和发扬,鼓励开发与当地居民茶文化传统相一致的旅游项目,注重社区的参与,增加当地人管理茶产业旅游的权力。信阳政府为继承发扬信阳毛尖文化传统,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同时,大力支持茶文化旅游。

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居民素质的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让茶农们更加重视对信阳毛尖的深入研究,与游客接触也在接触当代社会文明的同时,逐渐提升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涵养。更有效地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娱乐身心,对人们的身体、工作、事业和生活都会产生深刻的积极的影响。通过发展茶文化旅游,能够更好的培养其崇尚文明的良好习惯,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利于茶旅游区提高管理水平“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我们推行分散种植和统一培训、收购、加工、包装、品牌、销售的‘一分散六统一’的模式,解决了茶农卖茶难、收入低的问题,目前已有1000多户茶农加入茶叶合作社,每年社员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积极推动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茶产业链条和生态产业,加快适应茶产业和总体经济形势的新常态,在不断转型升级过程中带动茶农增收致富。

有利于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交通、宾馆、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当地居民也能够享受更好的生活服务。4、2经济效益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在原有卖茶的基础上,增加了采茶、制茶体验,信阳毛尖作为旅游纪念品也收到游客的亲睐,农家乐也为茶农们带来不错的收益。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有效的解决了当地闲置劳动力的问题,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同时,也带动信阳地区交通、餐饮、住宿、娱乐、旅行社等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4、3生态效益

茶叶在广大乡村里生产。乡村的自然环境是开展茶文化旅游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随着茶文化旅游的逐步发展,当地居民就会认识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从而自觉地去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整治和美化乡村周边的环境,加强农舍、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工作和保洁工作。另外,作为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的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内容、接待等各个环节,必然处处 体现环保的意识和要求,这就有利于促进对信阳地区整体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做生态文明的实践者、宣传者、保护者,建设有机生态茶园,对农村环境的改善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调整信阳产业结构,减少因开矿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信阳依托茶产业发展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信阳在依托茶产业发展旅游的同时,同样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茶园都是地处山区,大量游客进去,会对当地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破坏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旅游基础设施开发不当也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有当地居民的民俗文化受到一定影响等等。但是这些并不能阻挡旅游业的发展,我们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走发达国家先发展在治理的老路,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道路。

6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信阳茶文化旅游资源相对于传统旅游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信阳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能够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延长产业链,带动农村茶农致富。茶资源可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开展保健养生游,信阳毛尖作为绿茶的代表,有很多药用价值。对于女士来

说还可以用来美容护肤,清肠瘦身等。因此茶叶可以做成吃食,例如茶点;也可作为饮料。可以利用茶叶这一特点可以开展茶点制作大赛让游客亲自参加。

茶文化知识普及游,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而且信阳茶文化也是起源已久,内容丰富。针对青少年好奇心强,且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可以在茶园中利用一些现代化技术开展迷宫探险,密室逃脱等将茶文化知识设置成通关密语,增强青少年的好奇心,让青少年在玩中学习知识。对于一些中老年人来说要想要普及茶文化知识,可以通过一些免费的讲座,直接以课堂的形式向游客讲授有关茶文化的知识。

开展茶园体验,信阳的茶文化旅游是依托驰名中外的信阳毛尖而发展来的,因此信阳要发展茶文化旅游,可以专门开辟出来一个浓缩的体验园。在园子中,游客可以亲自当茶农,在茶园中采茶、自己去炒茶、包装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回家,去体会当茶农的辛苦与乐趣。让游客在采茶、炒茶的过程中去品味茶的清香,事后还可以让游客互相讨论自己的劳动心得,学习炒茶技巧,分享成功经验。让游客不仅在劳动后获得一种成就感,更让游客有机会去感受田园生活所带来的轻松祥和。而且在讨论中也可以让游客得到交流的快感,给在城市人们冰冷的心防下生活灵魂得以慰藉。还可以让游客学习茶艺,让游客亲自烹茶,去体会茶道所带来的静、和、怡、真,去感受中国传承千年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在园中播放一些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祥和的氛围让人们不知不觉陶醉其中。园子中心开辟舞台,上演根据茶文化历史改编的话剧,或者一些信阳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的舞台剧。游客也可以自己上台表演,去感受信阳的文化魅力,还能获得一种满足感。

7参考文献

[1] • 姜含春,赵红鹰,葛伟《中国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3)

[2] 周岚《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探析》《中国集体经济》2010(17)[3] 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陈春芬,《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中国农学通报》2008,24(2)

[4] 李维锦 《茶文化旅游: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以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例》《学术探索》2007(1)

茶产业总结 篇5

——科技篇(中)

程达

云南茶产业发展一直难以突破“茶叶大省无名茶”的怪圈,生产实践证明大叶茶是生产红茶的最好原料。因此,建议整合全省资源,重组研发要素,在普洱市或者临沧市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云南大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进行大叶茶化学及酶工程研究;大叶茶制作六大茶类工艺试验研究;大叶茶加工生产装备研究开发;普洱茶新工艺试验研究等。

大叶茶加工生产装备创新试验研究。云南茶园面积全国第一,产量全国第二,年产茶17万吨,但加工茶叶的主要生产设备却几乎全部来自浙江、福建等省,海内外闻名的普洱茶生产更是鲜有机械设备。茶叶加工一是工艺,二是设备,缺少一条腿的茶叶大省难以成为茶叶强省。因此,大力发展茶叶深加工装备不容迟疑。一方面云南大叶茶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产品,改革传统工艺,创新生产技术及工艺流程;另一方面要在充分研究大叶茶物理特征(包括热学、力学、电学、光学、吸附特征)、化学成分,以及物理化学特性的基础上研究开发适合不同茶类,不同风格产品加工工艺和技术流程的加工机械、生产装备。并且为大叶茶原料提取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深加工产品作好技术铺垫,选择经济适用的生产装备。

普洱茶生产新工艺研究。目前传统普洱茶生产基本适合云南茶 1

区分散、交通不便的现状,加工工艺分为两段,先将鲜茶叶制成晒青毛茶,再经过后发酵加工制成普洱茶。但是,传统普洱茶制作工艺对品质稳定性和产品功效成分含量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太多,普洱茶很难做到产品均质化,生产工业化。《生物学杂志》2010年 4月第 2期刊登的论文“普洱茶渥堆发酵与堆肥渥堆发酵的比较研究”从目前的文献资料和试验研究分析对比了普洱茶后发酵工艺与原理相近的生物肥料生产工艺。认为普洱茶渥堆工艺明显落后于生物肥料渥堆工艺。不同原料生产生物肥料的堆肥工艺已经有较细致的发酵研究和动态菌群的研究,明确高温微生物在渥堆发酵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生产过程使用微生物发酵剂和机械设备,生产工艺有较详细的工艺参数和技术经济指标,能够较大规模的实现工业化生产。而普洱茶渥堆发酵还停留在自然感染微生物、常温发酵、用老茶头作发酵剂等作坊式生产水平上。微生物肥料生产的许多研究手段和方法甚至原料底物转化的研究都值得普洱茶渥堆发酵加以借鉴。

研究普洱茶生产新工艺,首先,要解决的是云南茶叶生产主要是夏秋季,而雨季如何加工大量的晒青毛茶;其次,要搞清普洱茶后发酵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开发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新工艺技术;再有,要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开发普洱茶半机械化,阶段连续化生产的工艺和装备。

云南茶产业振兴与发展的切入点

研究开发以大叶种茶为原料的高档绿茶、白茶、黄茶。大叶茶鲜叶中主要含有黄烷醇、黄酮醇、黄烷酮、花青素四大类、40多种

多酚类化合物,经过不同制作工艺制成绿、黄、黑、红青、白六大茶类后,使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成近500多种化合物。绿茶之所以能有抗氧化、软化血管等功效,主要是茶多酚类化合物起作用。大叶种茶中茶多酚含量远比小叶种茶高,制作绿茶更能体现其保健功效。但喝惯小叶种绿茶的消费群体,难以接受大叶绿茶的苦涩味,为此,开发生产微发酵的白茶、黄茶既能适应大众消费者,又能保持茶多酚含量高的保健特征。充分利用云南大叶茶资源,应用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加快绿茶、白茶、黄茶新产品研发及加工生产是走出普洱茶困境的最有效途径。

研究开发现代茶业生产、加工技术及机械装备。按照现代茶业的发展要求,研制、开发和推广使用茶叶加工装备,是现代茶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云南茶叶生产的特点,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茶叶加工装备的开发和推广使用。

(1)移动式节水灌溉设备:节约投资,方便使用及管理,适合云南山地茶园占绝大多数的茶区特点。云南茶园大部分处于山区、半山区,很多还处于高海拔山区。2008年茶园有效灌溉面积22.67万亩,仅占总面积的4.63%,因此,大力改善中低产茶园基础条件,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新建、扩建、改建茶区水利工程,大力推广茶园节水喷灌、滴灌试验、示范项目,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增强茶园灌溉保证率,提高茶园水利化程度,为提升茶叶产量和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2)山地茶园采茶机及修剪机:引进和研制单人、双人采茶机,修剪机等茶叶机械进行机采、机剪试验示范,探索机械化采摘、修剪及其配套技术,强化机械化茶园建设的试验示范,取得科学数据,制

定技术标准,以便在全省适宜茶区广为推广,积极推进机械耕作,规范茶园管理技术,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对实现云南茶业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增质,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3)普洱茶现代加工工艺设备研发:以食品工业生产管理模式为蓝本,实现普洱茶后发酵生产过程的连续化、半自动化,保证普洱茶生产的科学性、可控性以及严格的食品安全卫生指标,达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应用微生物发酵与酶催化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普洱茶后发酵工艺,缩短发酵期,量化发酵工艺参数,均衡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同时,开发普洱茶半机械化生产装备,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清洁化、标准化生产。

(4)初、精制合一的名优绿茶、白茶、黄茶加工设备:按HACCP的7项原则,研制和开发出一系列适合我省茶叶加工生产的系列化、小型化微机茶生产工艺设备,提高茶叶加工水平,促进我省名优绿茶及白茶、黄茶的生产。

3、普洱茶加工工艺改造与创新

加强对普洱茶的科学研究,搞清其功效物质形成机制及保健机理,应用微生物菌种发酵以及酶催化技术,缩短普洱茶后发酵陈化周期,实验、剖析普洱茶后发酵曲线,创新普洱茶生产新工艺,并使之标准化、半工业化生产,对于云南茶产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同时,进行普洱茶系列产品开发:

(1)袋泡普洱茶开发:依托基础条件好的企业,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开发适应出口或国内市场需要的袋泡普洱茶系列产品。

(2)饮料普洱茶开发:茶饮料逐步成为我国饮料业继碳酸饮料、矿泉水和果汁之后的主流品种。依托有基础的普洱茶生产企业进行饮料普洱茶系列产品的开发,填补当前市场上尚无有品牌的普洱茶饮料空白。

(3)速溶或浓缩普洱茶开发:结合普洱茶后发酵生产工艺的技术改造,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以低档滞销成品茶为原料的速溶普洱茶、浓缩普洱茶。

4、超细绿茶粉(抹茶)的开发

茶产业总结 篇6

信阳市浉河区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因一条穿城而过的美丽浉河而得名,享有“豫南明珠”之美誉。全区国土面积1512平方公里,下辖8个乡镇、8个办事处,是中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的原产地和核心产区,是新派红茶“信阳红”的发源地。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著名的淮南茶区。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评价,“淮南茶,光州(今信阳)上……”;以“五云”、“两潭”、“一寨”为代表的毛尖茶,早在宋朝就被大文豪苏东坡誉为“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毛尖以外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内质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馥郁持久而享誉海内外,屡获殊荣。1915年,产于董家河车云山茶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信阳毛尖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1990年,“龙潭牌”信阳毛尖在全国绿茶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质量奖金奖;1999年,“五云山”牌信阳毛尖获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2002年,浉河区被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同年,“信阳毛尖”原产地地理标志获国家质监总局批准;2003年“信阳毛尖”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2010年,浉河区率先在全市成功开发出“信阳红”茶,改写了北方茶区不产红茶的历史,开启了信阳茶区新的历史。“信阳毛尖”、“信 1 阳红”已经成为浉河区最靓丽的名片,成为向外界展示浉河区形象的一扇窗口。

一、主要成效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浉河区茶园面积发展到60万亩,可采摘面积近54万亩,2015年茶叶产量达到3.1万吨,涉茶产值54亿元。全区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信阳毛尖集团),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家,各类茶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260家。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我们在巩固扩大信阳毛尖名优绿茶生产的基础上,开发生产了信阳红、丹桂信阳红、信阳观音、信阳白茶、信阳黑茶等新茶类;以信阳毛尖为原料的蜂蜜凉茶、茶胶囊、茶微粉、茶含片的研究开发进一步拓展了我区夏秋茶资源的利用。制茶机械、茶叶包装产品初具规模。茶旅游、农家乐正成为茶乡的一大休闲体验特色。

龙头带动明显增强。龙潭茶叶公司、文新茶叶公司、广义茶叶公司进入全国百强茶企业行列,进一步提升了我区茶叶和茶企的知名度。“龙潭”牌信阳毛尖先后荣获“国优金奖”、“中华老字号”、“河南名牌”,信阳红茶业有限公司入选省级龙头企业,浉河港两潭茶叶专业合作社入选“中国十大茶叶专业合作社”,浉河港联农茶叶专业合作 社入选“中华供销总社全国示范社”,茶企业的进一步壮大提升了浉河区茶叶产业化水平。

集群发展加快步伐。编制了《信阳市浉河区茶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2—2020)》,进一步明确了茶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任务、途径和措施保障。着力扶持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向集团化发展,使之成为全市、全省的领头羊。集群内新上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三园”建设项目、海军医学研究所孵化基地项目、信阳国际茶城、信阳云龙包装产业园等大型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0亿元,目前各项目正在顺利实施。

品牌建设成效突出。全区茶叶企业、合作社已注册商标100多个,知名茶叶品牌15个,其中“龙潭”、“文新”、“广义”为中国驰名商标,“五云山”、“浉河”、“傲胜”、“贤峰”、“南湾湖”、“两潭”、“德茗”、“双碑”、“茶都”为省著名商标,“浉源春”、“天潭”、“绿然”、“豫信”、“九峰”为市知名商标。2016年信阳毛尖区域品牌价值上升到57.33亿元,位列安溪铁观音之后,居第二位。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福建“华祥苑”、“九拓”、“正山堂”等品牌,提高了我区茶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我区在全省率先成功研制“信阳红”并推广生产,为茶农带来了亩均增收5000元的显著效益。2013年“信阳红”创制加工工艺荣获省科技创新 三等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信阳毛尖集团研制开发了得正蜂蜜凉茶,区茶业局研制开发了丹桂信阳红,海军医学研究所孵化基地研发了茶微粉、茶含片、茶胶囊。

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开展了十万茶农大培训,提高了茶农素质,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到各产茶村面对面为茶农讲解茶叶生产工艺、无性系茶园管理、茶叶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完成无性系茶苗栽种,并发放技术知识手册十万多册,有效提高了茶农科学种茶水平和茶产品品质。

茶文化进一步繁荣。深入开展了茶文化进校园活动,荣获“2011全国中小学生少儿茶艺邀请赛”一等奖。创办了“中国十大名茶论坛”并上升为全国性的茶事活动。已成功举办六届信阳毛尖手工炒茶大赛,有效传承了信阳毛尖传统文化。与“都匀毛尖”主产地都匀市缔结友好合作城市,实现了名茶联姻,促进了交流沟通。先后在信阳、郑州、北京、武汉、福州、上海、广州、杭州等地掀起“信阳红”风暴,短短两年时间内“信阳红”红遍全国,提升了浉河茶产业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茶界知名度不断攀升。2009年我区获得“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区)”荣誉称号; 2010年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2011年获得“茶叶科技创新示范县(区)”荣誉称号;2012年我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茶叶)标准化示范县荣誉称 号,并在“第八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获得“2012年度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荣誉称号。2013年在“第九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我区获得“2013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荣誉称号。2009年以来,我区已连续七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重点产茶县区”;并当选全国名茶委员会副主任成员单位和中国茶叶质量安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2010年在“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活动中获得四枚金奖,2014年获得了2金2银,而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中绿杯”上,我区再次斩获三金四银;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2014“都匀毛尖杯”全国手工制茶大赛中,我区选手伍德军、张敦响分获手工卷曲形绿茶特等奖、手工红茶金奖,因组织出色,浉河区茶产业发展服务局被授予优秀团队奖;在2014北京国际茶叶展茶叶评比活动中,我区选送的茶样喜获4金3银,成果丰硕。2015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组织的全国名优绿茶“华茗杯”质量评比活动中,获得3个特别金奖和3个金奖,排在全国参评县区第一位。在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主办的“茶人心,茶者行”——“三十座最美茶园”和“十佳茶旅路线”评选活动中,信阳鲲鹏茶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鲲鹏岭有机茶园成功入选“三十座最美茶园”。

二、主要做法

强保障。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大力实施茶叶“富民强区工程”,成立了“浉河区茶产业发展工 作领导小组”,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督查茶产业发展。各涉农局委及产茶乡镇一把手为成员,定期研究解决全区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体制、资源配置、资金等问题。

重规划。出台了浉河区茶产业发展“6316”振兴工程,对生态有机茶基地建设、名优茶生产、信阳红茶区、茶产业集聚区、龙头企业培育、茶旅游、茶文化发展等重点方面进行了科学规划,使全区茶产业得以科学有序的发展。

大投入。区财政建立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列入年度预算,用于茶园基地建设奖补、品牌宣传和市场体系的建设及有关茶事活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对集中连片面积5亩以上新发展的茶园,每亩奖励50元,为茶农新开发的茶基地每亩免费提供6000棵优质无性系茶苗。区水利、交通、农林业等部门积极支持配合茶园基地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生态防护林等建设。

抓监管。先后制定了《信阳毛尖原产地商标保护》、《信阳毛尖国家地理标志》、《“信阳红”生产技术规范》、《“信阳红”地理标志》、《“信阳红”品牌管理实施细则》、《有机茶园建设和管理技术标准》、《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茶园修剪技术规范》、《茶园农药化肥管理办法》、《生态有机茶园种植管理技术规范》等规范,推广清洁化和标准化生产,狠抓名茶保护和农残源头治理工作。

引人才。一是吸纳科技人才投身到茶乡工作,浉河区已 经选派100多名大学生村干部到茶乡基层工作,为茶乡生产提供服务。二是鼓励乡土人才在茶乡基层发挥专业知识,积极培育种茶、采茶、制茶和卖茶能手。三是引进茶叶专业人才,2009年,区委、区政府引进了6名茶学硕士到茶业局工作。

壮规模。制定了《信阳市浉河区茶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明确了茶叶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任务、途径、措施和要素保障。积极推进科技联姻,以项目促发展。加快推进信阳国际茶城、文新茶叶新科园、信阳云龙茶包装工业园等亿元项目建设;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医学研究所孵化基地,加大茶叶深加工产品研发力度;推动文新三园、广义茶印象园、信阳华祥苑茶叶基地、信阳正山堂茶叶基地、出山店茶果庄园等一批茶旅游项目建设,以茶促旅游。以茶产业集群示范区为平台,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全国知名茶企业入驻。

三、主要工作

抓茶园生态化。努力打造“生态茶乡,大美浉河”,坚持以生态化的思维发展茶产业,严禁毁林种茶。建设绿色、有机茶叶生产基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推广清洁化加工,开展生态示范区、镇、村建设,建成环南湾湖茶园生态示范带,实现“生态茶乡,大美浉河”建设目标。抓生产标准化。传承保护信阳毛尖传统制作工艺,严格执行信阳毛尖国家标准,建立信阳毛尖初制加工产业体系,由龙头企业、加工业主、茶叶专业合作社领头兴建信阳毛尖标准化茶叶加工车间,组建专业团队负责生产加工经营,提升茶叶生产质量和数量,实现我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抓茶农组织化。推广“经纪人+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茶农的组织化程度;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加快上市;培育、发展农村茶叶经纪人队伍,开展“十大优秀茶叶经纪人”评选工作;扶持培育建制完善、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茶叶合作社示范社;建立区级茶产业信息平台,及时向茶农、茶企和茶商提供信息;建立病虫害统防统治、茶树专业修剪、机械化采茶等各类专业服务组织。

抓产品品牌化。支持茶企业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建立以信阳毛尖和信阳红为母品牌,企业、合作社品牌为子品牌的双品牌营销队伍;引导企业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和信阳毛尖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工作,建立经销商货源可追溯机制;严格执行《信阳毛尖〃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对滥用规范标识、假冒伪劣行为的市场治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宣传信阳毛尖、信阳红公共商标。

抓销售多元化。一是在传统销售模式的基础上,与区电 商物流办携手,对全区茶农、茶商、茶企进行电子商务培训,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带头入驻淘宝、天猫、京东等知名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茶电子营销,2015年,全区2000余人获得培训,绿泉农业有限公司(公司法人陈星获刘延东接见)、豫信茶叶公司网络销量破千万,文新茶叶月成交量突破2万单,何景明等一批小微企业网上营销年利润突破百万;二是与阿里巴巴联手打造浉河区茶电子商务集群,实施茶电子集约营销。

中国茶产业出路浅析 篇7

一、中国茶产业的优势

中国的茶产业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包括以下几点:

1、区域资源优势。

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广阔, 茶园遍及21个省区, 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各地不同的土壤结构以及多样的气候条件是中国茶叶多样化生产最重要的自然优势。

2、具有产品优势。

中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 茶类齐全, 有红茶、绿茶、青茶 (乌龙茶) 、白茶、黄茶、黑茶等六大茶类。多样化的茶叶品种是中国茶叶竞争国际市场的资本。其中, 最主要的是生产和出口绿茶。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绿茶供应国, 占整个世界绿茶贸易量的85%以上。而且中国绿茶因独特的加工工艺, 加上本身的色、香、味、形的特色形成了许多名优产品, 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茶香百里醉”的洞庭碧螺春。同时, 中国也是世界上仅有的生产和出口乌龙茶、花茶、普洱茶以及白茶等特种茶叶的国家, 这些特种茶, 在国际市场上有绝对的份额, 同时中国拥有培育茶树优良品种的基因宝库。

3、成本优势。

茶叶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国茶叶生产的劳动力极其丰富, 这为生产高档优质的茶叶产品所要求的手工操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中国从事茶叶生产的劳动力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 但是茶叶的采摘、烘制技术非常熟练, 而且工资水平很低, 这就减少了茶叶生产的投入成本, 使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中获得极大的主动权。

4、深厚的文化底蕴。

茶叶是从中国走向世界, 被世界认知和接受的。作为茶叶的故乡, 是中国逐渐把这一健康饮料推广到全世界的。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 世界各国人民因中国茶文化的吸引而选择中国茶叶;中国上千年的茶叶出口史, 使海外对中国茶叶比较熟悉, 为中国茶叶进一步走向世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可以看出, 中国茶叶生产、销售、出口具有很好的自然和社会文化条件。然而, 为什么具有这样的优势却还出现窘境呢?

二、茶产业问题所在

一个企业要想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市场中获胜, 仅仅有低价的产品, 打价格战, 是不可能将自己推向世界, 得到世界永久的认可而获得长久利润的。质量、品牌的打造、精心设计的包装、广告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质量是将产品推向世界的基础, 没有高质量的产品, 走向世界是无从谈起的;品牌就像船帆, 是招牌、是前进的动力, 给人以明确的方向;而广告对于我国茶叶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在新时代, “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再适用。除此之外, 产品的包装也是企业应该给予关注的。这些问题也正是我国由茶叶大国走向茶叶强国的障碍。

1、茶质低。

随着各国食品安全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绿色壁垒已经成为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的主要障碍。由于我国茶农在生产过程中, 信息闭塞, 并未注意市场的需求变换, 又因科技投入比较低, 只是施以化肥或喷打农药的方法来提高茶叶的产量, 造成茶质并未提高, 进而导致我国茶叶不达标而出现出口困难的局面。我国的农残标准低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标准, 这也给我国茶叶的出口造成很大的障碍。

2、规模小。

分散化生产难以形成规模, 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低;中国茶业生产销售企业的规模小, 专业化程度低。中国茶叶年产值约为70亿元, 茶场却有6万家左右, 大部分茶场年产值只不过几百万元, 不少茶场生产设备落后, 工艺粗糙, 管理水平低下, 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这种小而散的局面, 造成新技术推广难、信息沟通难, 影响最大的是茶叶出口, 由于小企业间的无序竞争, 同时也使得出口市场出现混乱。由于国内这些小企业竞争激烈, 互相残杀, 这样就导致缺乏资本和实力引进新技术或是改革创新。

3、茶产品附加值低。

小规模的生产, 使得企业缺乏资金, 科技投入有限, 茶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 品种单一, 茶叶深加工产品以及高附加值茶制品的开发明显不足。而在日本的茶产业中, 深加工产品占到约1/3。

4、包装差。

外销茶基本上以散装为主, 仅仅是充当了国外品牌的原料, 难以提升产品的价值形象。

5、缺乏品牌营销战略。

虽然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名优茶多达数百种, 但其实上是有名茶而无名牌。例如, 我国茶叶市场有许多品种, 如龙井、乌龙、毛峰等, 但却没能形成自己的知名品牌, 茶叶品牌建设远远落后于市场。现在的竞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称为品牌的竞争, 这也导致了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除少数特种茶外, 基本上是中低档, 尤其是低档茶叶。低价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唯一利器, 中国货“质次价高”形象没有根本扭转。茶叶也多以产地和茶商为名, 缺少像立顿红茶一样的全球知名品牌。

三、对策与建议

相信让我们这个拥有千年茶文化的产茶大国变为茶叶强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想看到的。然而, 做到这些并不是凭借一个人、一个企业就能改变的, 笔者认为企业应首先从自己做起。

1、产品升级, 提高附加值。

中国出口主要以绿茶为主, 然而出口的绿茶更多的是以农产品为主, 而不是工业产品。对于国内的名优茶, 比如西湖龙井、铁观音等高端部分, 还是强调采用传统工艺为主。对于中低端的茶叶, 如果要走向世界, 就必须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模式, 从农产品转化成为工业产品。再有, 我国茶叶生产的技术落后, 需要努力迎合国际茶质标准。

提高产品附加值, 可以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我们可以像福建省安溪县学习, 他们以久负盛名的茶产业吸引了约19家台商, 投资1.5亿元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和茶叶机器制造。这样的创新引进不仅提升了安溪茶叶品质, 解除出口受限, 增加出口, 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技术、管理和市场知识, 增加茶产品附加值, 改变以往只靠作为原材料的出口现状, 增加出口利润。

2、注重包装策略。

据调查, 茶叶的消费需求和格局由传统的泡饮方式向优质、新型、方便方式转变。中国产品不重视包装由来已久, 多年来我们一直以价廉物美自居。因此, 包装简易粗糙也就在所难免。而现在有许多外商将我国茶叶大量收购之后, 重新包装推向市场, 价格便是我们的数倍。就差一步工序, 我们就成为了赚取利润最少的环节。有句古话, “好马配好鞍”, 由一个好鞍会让我们很快联想到一匹好马, 因此, 设计一个好的包装对于增加产品的形象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也很必要。除了包装要在外形上给人以高品质的感觉外, 还要站到顾客的角度, 考虑包装能否给顾客带来方便。

提高了产品质量, 企业应该注重精美包装及个性化的产品, 为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品牌营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3、注重广告策略。

在新时代, 有关各种产品的电视广告、网络广告比比皆是, 但是却很少见到中国自己茶叶的广告。要想让中国茶叶走向世界, 需先让对方接受我国的茶产品, 这是我国茶企业应该关注的。在如今地球村的时代, 中国的好茶在西方人眼中仍是神秘之物, 中国在将茶介绍给世界的同时, 也要把茶文化推向世界, 让中国茶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同时, 要让对方知道中国茶的好处。如中国白茶走俏美国的原因, 是因为有美国科研人员论证说白茶中的成分有益健康。

4、注重品牌策略, 打造品牌。

首先, 应注重文化的渗透, 改变“有品名无品牌”的现状。打造品牌还是存在众多困难的, 一个品牌的建立除了上述三点要求外, 其他因素对品牌的建立也有着重要影响。比如文化渗透, 这是品牌打造过程中, 让消费者接受中国茶的一个大的障碍。产品被出售的不仅仅是对基本需求的满足, 出售的是文化、是信仰、是对于某种生活方式的认同。立顿出售的难道仅仅是红茶么?为什么立顿一个品牌的销量会如此之大?和立顿同样质量的红茶为什么未必会有立顿同样的销量?因为立顿红茶和可口可乐一样都已经被消费者认同为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或者说是一种时尚, 而碳酸汽水和红茶的畅销只不过是这种被成功推销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其次, 应进行品牌整合, 突出品牌个性。立顿根据要求收购原料, 在统一配方下, 保证口感和质量, 但更多的是依靠品牌和分销网络。而在我国, 无论是龙井、铁观音还是其他品种, 都具有产地区域化特征, 这就直接造成中国茶叶消费的区域化, 消费者口味的多样化, 不利于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进而难以成就茶叶的大品牌。

笔者认为, 茶叶产品由于其不同的文化、产地与历史典故, 统一在一个品牌之下的可能性不大, 但如果能有一个企业将各个地区的名优茶统一起来, 保证各个地区茶品特点的同时创建一个共同的高品质品牌, 像斯沃琪公司旗下拥有欧米茄、雷达、浪琴、天梭等多个子品牌的格局, 这样就可以跳出地域概念, 实现做大做强。如果实力不够, 还可以通过企业的小范围联合, 实现技术共享, 经验相互借鉴, 既可以增加资本实力, 又有利于新技术的引进和投资的增加。一步步扩大企业的实力进行品牌打造, 跳出自己的地域观, 把眼光放的长远, 联合的力量会大于孤军奋战的业绩的, 从而实现联合优势。

5、注重创新。

要成为茶叶强国, 国内茶企业必须自强不息, 着眼于茶叶科技的前沿, 加大投入, 保证茶叶品质首屈一指, 并使其标准与国际接轨。市场经济就是特色经济。茶企业应该加强市场研究, 开发独具特色的茶类, 以此获得市场的认可。湖南省茶叶有限公司通过国外市场反馈的信息, 认准有机茶是打开国际市场的“金钥匙”。于是, 该公司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帮助茶农降低农残, 生产健康、无污染的有机茶。该公司已连续三年保持出口欧盟市场全国第一。目前, 公司还在德国、乌克兰等国开设了有机茶专卖店。另外, 还要通过研究国外市场以及消费者心理, 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 有计划、分步骤地开拓市场;注重茶的包装, 走高档、高附加值的路线。希望有更多的茶企业, 能够推陈出新, 创造既适合自己, 又迎合世界的新茶品。只有做到人无我有, 才能保证自己的高利润, 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四、展望

作为消费者, 需要的是对一个品牌的信任, 对品质的追求, 使用的方便、快捷、安全、卫生等, 然而现在中国市场上缺少的就是这么一张王牌。但是, 我们相信这张王牌不会是立顿或者其他的国外品牌。我们期待当我们在超市或者便利店或者网上闲逛时, 抬头就能看到碧螺春、龙井、毛峰、铁观音、普洱等中国茶, 使中国茶走向每个中国的老百姓。同样, 我们相信中国的茶最终将不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 更是世界众多国家的一种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贺旭辉, 闫逢柱.如何提高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基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尼和肯尼亚的比较分析.经济前沿, 2006.2.

[2]李清泽, 杜维春, 李建兵.我国茶叶市场和消费特点分析.中国茶叶经济管理, 2009.2.

[3]沈佐民.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 2007.5.

江西茶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篇8

关键词 江西 ;茶产业 ;对策

分类号 S571.1

Abstract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dvantage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Jiangxi tea industr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rom six aspects to accelerate the tea industry upgrade of Jiangxi Province. The six aspects include the quality promotion and the quantity expansion of Tea plantation, improvement of horticultural cultivation measures and application of mechanization,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product and application of practical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cultivating a new type of management main body and constructing a new socialization service system, brand integration and marketing, policy guidance and support.

Keywords Jiangxi ; tea industry ; countermeasure

江西茶产业绵延千年,生生不息,具有一定的生态优势和品质优势,是一项具有很强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唐代江西茶叶课税占全国的30%,宋代占全国茶税的26%~30%[1]。明清江西茶叶一直被列为朝廷贡品,近代远销海外,名扬天下。史称,江西“物产惟宜粮,官租但贡茶”[2]。经济孕育了文化,在中国茶文化浩瀚璀灿的史篇中,江西茶叶也曾谱写了多个“中华之最”,是中国茶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江西茶产业规模在全国19个产茶省(市区、不含台湾)中,仅排第12位,发展严重滞后,至今“有优无势”,亟需尽快“扬优成势”。当前,江西茶产业正处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的过渡时期,欲加快发展,必须认真分析江西茶产业优势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产业升级对策。

1 江西茶产业的优势

1.1 茶叶品质优

江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面积大,其中有机茶认证面积中全国各产茶省份中位居第一。在历年的国家农业部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的例行检测和各种形式的安全检测中,江西茶产品合格率达100%。

1.2 就业程度高

2012年调查统计显示,全省实有茶园6.549万hm2,其中当年可采摘面积4.994万hm2,茶叶总产量38 662 t[3],一产产值21亿元,总产值40亿元。茶园覆盖面积占全省森林覆盖率的1.8%。

茶产业包含生产种植、初精深加工、包装贮藏、市场流通、茶文化、茶旅游、茶产品消费等诸多环节,茶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较多的人工,特别是开垦种植,茶园管理、鲜叶采收,初精加工,产品流通等。2012年,江西省有23万农户,300万人从事茶产业,茶叶种植遍布全省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在婺源、浮梁、修水、庐山、遂川、上犹等主产区,茶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城乡居民就业的有效途径。

1.3 生态环境好

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生态优越使江西茶产品具有“丽质天生”的优良禀赋,素有“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之说。

2 制约江西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小

规模总量不大,企业普遍弱小。受知识、科技、体制、资金等因素制约,对新产品的研发、企业的品牌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更显得力不从心。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离现代化企业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江西茶产业尤其缺乏“规模总量大,经济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龙头企业和名优品牌。

2.2 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低

生产效率较低。茶园生产基础薄弱,良种化程度不高,设施装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随着社会工资逐年较大幅度增长,导致生产成本上涨过快而劳动力紧缺。

产、学、研、社(行业组织)资源与能力极为薄弱。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行业指导协调服务能力,都较难适应产业的发展。

2.3 面临质量安全监督压力逐年增大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由于出口茶经常遭受进口国的技术壁垒和国内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低容忍甚至是零容忍,而茶产品从生产到消费,涵盖种植、管理、采摘、初精深加工,包装贮运,流通销售等环节,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现任何质量安全问题。因此,江西茶产业面临的质量安全监督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3 提升江西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提升茶园的质和扩张茶园的量,夯实江西茶产业基础

3.1.1 改造现有茶园,着力提升单位面积综合生产能力

江西现有茶园按可采面积计算,单产772.5 kg/hm2,平均产值46 353元/hm2,与全国和世界平均水平均有较大差距。江西省各茶区有“15万元/hm2”的优质高产茶园典型。“林生茶”公司、“浮瑶仙芝”公司的茶园产值都在9万~12万元/hm2,资溪县白茶平均产值保持在12万元/hm2。这些优质高产茶园,既有通过改造复壮的老茶园,又有新种的标准化茶园。因此,改造现有茶园,通过质的提升提高单位面积综合生产能力,扩大规模,夯实江西茶产业基础。

nlc202309021116

现有茶园改造需通过淘汰一批“山高坡陡、不便管理、水土流失严重、品种劣质”的低效茶园,退耕还林,恢复生态;通过“改树、改园、改土、改种、改管”等措施的综合运用,加大投入,推广“15万元/hm2”的成功栽培模式。

3.1.2 建立标准茶园,着力开垦新茶园

根据2013年4月省政府召开的加快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到2015年,全省茶园总面积要达到10万hm2,目前全省茶园总面积为6.549万hm2,2~3年内须新增3.451万hm2”。新增茶园要建成标准化茶园,在生产实际中,需打好“三张牌”:(1)“生态牌”。利用生态优势选择开发茶园,通过新建茶园,营造更好的生态优势,形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2)“标准牌”。新建茶园要按标准选择园地、规划茶园、种植茶园、管护茶园、采摘与加工。(3)“绿标牌”。新建茶园要建成为绿色食品茶园和有机茶园。茶园用地选择,开垦种植、生产管护、采摘加工等按绿色标准或有机标准操作,产品实行认证。

3.1.3 拓展茶产品外延,着力打造茶文化和茶旅游

茶产业每个环节既能单独形成主业,又与上下环节紧紧相扣,融入和拓展新的产业。因此,茶产业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应充分利用江西山川秀美,生态优越,茶产业源远流长,茶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系统发掘整理,开发利用茶文化资源,做新茶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江西省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古色旅游的丰富资源,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休闲观光生态茶园、茶楼茶馆、茶博馆、茶文化体验公园,做足茶旅游产业。

3.2 改进栽培园艺与推广机械化,提升江西茶产业劳动生产率

茶谚道:鲜叶“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茶农“半年辛苦半年闲”。形象生动地反映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存在生产阶段性用工高峰和劳动力大半年空闲的突出矛盾。而现阶段受茶园立地条件不同,品种搭配不合理,园相面貌不一致等影响,采茶机、中耕机只能在部分茶园和时间使用,无法全部代替劳动力,茶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因此,必须做好以下4项工作。一是改良品种。合理搭配特早生、早生、中生、晚生品种,使茶芽萌发、新梢生长期由过度集中变为相对集中,使鲜叶采摘等用工高峰能错开进行。二是改善产品结构。合理采摘春茶、夏茶、秋茶,形成名优红绿茶,大宗红绿茶,科学合理安排手工采摘、机械采摘。三是建设培育标准化茶园,便于机耕、机剪、机采、机制。四是加快研制开发,推广使用适宜不同地形地貌茶园的中耕机,采茶机。

3.3 创新产品和推广实用技术与开发人才资源并举,形成科技对茶产业支撑

3.3.1 传统产品创新[4]

研制开发“新型碎绿茶”,该技术能充分利用春、夏、秋3季鲜叶,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茶园产能利用;能进行拼配,可以生产数量最大,成本最小的绿茶产品,并实现茶叶包装的简易便捷等;引导推动“茶为国饮”的大众消费。

3.3.2 重点推广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1)标准化生产与加工,主要是改造茶园,新建茶园、茶园培育、加工作业、产品质量的标准化。(2)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3)质量安全追溯,实行“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4)机械化生产与加工,主要是茶园耕作、茶树修剪、鲜叶采摘等机械化,产品加工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

3.3.3 开发人才资源

(1)在相关大中院校开设茶学为主的涉茶专业,鼓励行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开办与茶有关的职业培训机构,从源头上改变我省茶技人才“难以为继”的状况。(2)强化现有省级产、学、研、社(行业组织)资源整合,加强服务社会力量,协调制定并组织实施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和常年培训计划,加快培训各产茶县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营销人员。(3)加强区域性专业技术培训推广。完善“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以各专业合作社、茶企、专业大户为重点,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

3.4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经营主体能力

3.4.1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5]

鼓励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人员投身农业创业,发展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农户,培育成为专业大户;引导鼓励具有生产规模,资金实力和专业特长的专业大户,发展成为家庭农场;推动家庭农场大规模、高层次联合,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合作农场;支持引导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向农民合作社方向发展;鼓励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按股份合作形式组建生产性、经营性公司。

3.4.2 强力打造一批大型、超大型龙头企业,组建茶产业的“航母集群”

引导支持本土有发展潜力的省市级龙头企业,如江西林恩茶业有限公司、婺源林生茶叶有限公司、婺源县华源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南昌茶叶交易市场、浮梁县浮瑶仙芝茶业有限公司、遂川县狗牯脑茶厂、江西省于都县盘古茶场、江南茶仓等加快整合、组建、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3亿~5亿元的企业、使之成为本区域,跨区域的省级茶产业的“旗舰”。

学习借鉴婺源引进深圳聚芳永茶业公司建成清洁茶饮料生产线,婺源鄣公山茶业公司与中茶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万吨婺绿标准化加工生产线,修水县引进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兼并重组宁红集团等成功经验,重点支持它们继续做强做大,力争有1~2家企业上市,年销售收入5亿~10亿元,成为省域、跨省域的全国茶产业“航母”。

3.4.3 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5]

(1)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茶树病虫防治、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经营管理等公共服务体系。(2)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为茶叶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3)拓宽社会化服务领域。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为取向,在乡镇或区域推广统一生产规程、管理模式、虫害防治、产品加工、渠道销售等。(4)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发展“公共服务机构+专业服务公司+农户”,“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等服务模式。发展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nlc202309021116

3.5 品牌整合和市场推广,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3.5.1 品牌整合

以区域整合为基础。参照4大茶区的历史沿革和区域布局,依托婺源、浮梁、庐山、修水、铜鼓、靖安、资溪、遂川、上犹、于都等江西省十大名茶产地,按照“三相同”、“三相近”的要求、即“茶类相同、加工工艺相同、产品标准相同”,“品质特征相近、区域特色相近、历史文化相近”,坚持“品牌引领、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策支持”原则,着力打造赣东北茶区的婺源茶、浮梁茶,赣西北茶区的庐山茶、修水茶,赣中茶区的遂川茶,赣南茶区的上犹茶、于都茶,形成5~7个强势区域品牌。

以打造2~3个全国著名的江西茶叶品牌和世界品牌为目标,立足于江西是全国著名优质绿茶产区、优质红茶产区的历史和现实,加快“江西绿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注册,启动“江西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可行性论证并申请注册。最终以“母子商标”形式,实现以“江西绿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统一江西所有绿茶,以“江西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统一江西所有红茶。

3.5.2 市场营销

(1)体系建设。继续做大做强省会南昌鹿鼎、龙鼎、洪城3大茶叶市场。支持九江、鹰潭、吉安、赣州设区市建立茶叶交易市场;加快在婺源、浮梁、修水、遂川、资溪、上犹、于都等重点产茶县建设茶叶交易市场;完善茶叶市场交易,仓储、物流、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支持茶企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品牌茶连锁店、专营店、加盟店、农超对接等。

(2)营销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媒体大力倡导茶为国饮的精神。建议省人大立法确定每年的“谷雨”为“全民饮茶日”;定期举办每年一届“江西国际茶业博览会”;组织企业集群打包参加各种农产品交易会、茶博会、推价会、招商会。

3.6 政策引导与扶持并举,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成立茶产业领导小组或茶产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实行年度绩效考评,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上下联动,共推发展”的产业工作格局。制定全省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发展计划,使之具有“前瞻性、全域性、科学性、强制性、操作性”。创新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妥善解决产业建设新增用地、规模经营等的土地流转问题。出台优惠政策,吸收社会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投资茶产业;积极引进境内外大型茶业集团和其它行业(产业)集团进入江西省茶产业行列。增加财政扶持资金总量,重点扶持茶叶基地建设、机械化装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著名商标、驰名商标认证和品牌宣传推介、专业市场建设、营销宣传、龙头企业培育。

参考文献

[1] 陈金凤. 《江西通史》(隋唐五代卷)[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2] 彭适凡. 《江西通史》(先秦卷)[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 江西省农业厅市场与涉外处:《农业统计信息》(2012年,第5期)[EB/OL]. [2012-12-01]. http://tongji.nongcun.com.cn:7001/tongji/jsp/login.jsp.

[4] 守望赣江茶文化,江南茶仓新地标[EB/OL]. [2012-12-

0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ef9d10102dxs7.html.

[5]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意见》[EB/OL]. [2012-12-01]. http://www.caein.com/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92216.

上一篇:二等功下一篇:第七篇 消 防 通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