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诉书人民检察院(通用9篇)
本案由泰山县公安局侦查终结,以被告人涉嫌罪,于 年 月 日向本院移送审查起诉。本院受理后,于已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 年 月 日已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依法讯问了被告人,听取了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 和被告人的辩护人 的意见,审查了全部案件材料。期间,因部分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于 年 月 日退回补充侦查,于年月日再次退回补充侦查,XX侦查机关(部门)经补查,于 年 月 日重新移送审查起诉。因案件重大(复杂),于 年 月 日延长审查起诉期限半个月。
经依法审查查明:
同案人在逃的,注明“另案处理”,已处罚的,注明“已判处刑罚”,不负刑事责任的,注明“不负刑事责任”。首次出现时标注,用括号括住。
认定上述事实的证据如下:
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应标明制作出具机关。
本院认为, ,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条,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 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提起公诉,请依法惩处。
此致
泰山县人民法院
检察员:李庆国
二〇xx年六月七日
附:
1. 被告人现羁押于 看守所。
2.证据目录1份、证人名单1份,主要证据复印件 页。
有一名高中女生小萱来信说,她在异性交往方面并没有出轨,却一直被老师和父母冤枉。初三年级时,她同桌的一个女孩与高中男生打得火热,别人“看走了眼”,告到老师那里,小萱成了“早恋狂”。于是父母劈头盖脸地斥责她,她一解释,更是罪加一等。上高中以后,父母对她仍不放心,母亲隔三差五来学校接她回家。一次,偶然碰到“传说”中的小营的“男友”,竟然与她一前一后下楼来,这下可惹了祸,怎么解释父母也不相信这是巧合。因此,父母不允许她参加学校的任何活动
在异性交往方面,小萱说自己是无辜的,甚至是过分刻板了。可是,老师和家长都冤枉了她,她现在被环境所迫,只有忍耐,简直是忍辱负重。小萱也明白,即使有同学愿意为她作证,要改变父母和老师的看法,也都是很困难的。可是,作为现代青年,小萱又不能这样甘愿被关进“鸟笼”,所以,内心非常痛苦,我建议小萱可考虑采取下列办法:①努力提高学习成绩,以使父母对你刮目相看。②多询问父母,他们在幼时、多子女环境下,男孩、女孩是如何相处的,以促使父母对你的理解。③在学校里,在老师视野之外,可适当与男孩交往,既然自己不想早恋,也就坦然得很,相信你会掌握分寸。④对父母也不可唯命是从,可以联合更多的同学,讨论“对付”家长的办法,只要合理、合法,是会有出路的
小萱应该维护自己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为此,应该了解有关法规。当然,大多数家长缺乏这样的法制观念,把儿女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小萱也必须看到,因为考高中时,自己的分数差了3分,父母为她上重点高中花了高价,他们心理上不平衡,迁怒于女儿,把小萱当成了出气筒。从长远来看,小萱现在要忍耐,如果她能够考上大学,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高中阶段,小萱心里要有数,为了今后的目标,眼前不得不迁就父母和老师,可是,她要明白她是有权利与男孩交往的,只是目前迫于环境为此,小萱要心地坦然,能够承受这样的委屈和无奈。这样的挫折环境,对于小萱是不公平的,可是,对她的成长却是有益处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对自己公平和理解,客观地说,公平是相对的,不公平是绝对的即使是“侵权行为”,也不是一时可解决的,对小萱的冤枉,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狭隘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
显然,小萱要改变父母与老帅时自己的看法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她可以把健康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带进家庭和学校父母不理解她,冤枉了她,不是他们个人的错,而是传统观念作怪;父母对她的态度,说明他们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所以,小萱自己不要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现在高考制度一时难于改变,但是,小萱除了去努力适应,争取高考的成功,更应该对自己的末来充满信心。即使高考失利也没有关系,仍旧有许多出路,想上大学也是有机会的。这样,心理上健康,就可以排除环境对小萱的种种消极影响,使自己的人格健全统一,不至扭曲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冤枉是不必“申诉”的,因为环境不允许,自己为此耗费过多精力和时间电不值得,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在事业发展中,在婚姻家庭和人际交往方面等,一点儿都不被冤枉恐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有时受到一些冤枉是对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但是,这决不是提倡人们逆来顺受,而是希望人们学会审时度势,学会在心理上保护自己;尤其当自己处于弱者地位时,要能够忍辱负重,等待时机。要相信,无论是家庭和学校,或是工作单位和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环境会越来越宽松,适当的时候是一定能够畅所欲言的,另外,也应该增强法制观念,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严重侵害,如果有人对自己造谣污蔑,构成诬陷罪,就应该诉诸法律,这样才能真正保护自己,为自己创造一个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被告人刘XX,男,19XX年X月X日生,汉族,XX省XX县人,初中文化,1997年4月在XX市XX公司做勤杂工至今,暂住该公司平房3排13号。2005年5月10日因涉嫌犯故意杀人罪,被XX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5月11日经本院批准被XX市公安局逮捕,现押于XX市公安局看守所。
被害人许XX,男,XXXX年X月X日生,汉族,XX市XX公司经理。本案由XX市公安局侦查终结,以被告人刘XX涉嫌犯故意杀人罪,于2005年5月20日以XX市公安局X公诉字(2005)12号起诉意见书向本院移送审查起诉。本院受理后,于2005年5月X日已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2005年5月X日已告知被害人的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依法讯问了被告人,听取了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XXX和被告人的辩护人王XX的意见,审查了全部案件材料。
经依法审查查明:2005年5月10日中午1时30分许,被告人刘XX携带其从公司木工房骗借的羊角锤、木工凿各一把,来到该公司办公搂三楼的经理办公室(333室),借故将在办公室外屋沙发上休息的经理秘书侯XX支走后,反锁上房门,然后进到里间,趁被害人许XX在床上熟睡之机,取出藏匿在身的羊角锤、木工凿,用羊角锤朝许XX的头部猛击二三十下,后又对着许的面部、颈部和胸部使劲用羊角锤敲打、木工凿砸刺十余下,致使许XX的颅骨粉碎性骨折,脑组织外溢,面部、颈部和胸部的伤口流血不止,当即死亡。刘XX作案后逃离现场,当日晚8时许被抓获并被刑事拘留。
认定上述事实的证据如下:
现场勘查笔录、法医鉴定结论、朱XX、侯XX的证词、作案工具以及被告人刘XX的供述等。
本院认为,被告人刘XX目无国法,采取残忍手段故意侵犯他人生命权利,致使被害人死亡,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故意杀人罪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之规定,本院提起公诉,请依法判处。
此致
XX市人民法院
检察长 :XXX检察院 :XXX
二OO五年六月XX日
起诉书
青检公一刑诉[2008]120号
被告人王某某,男(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码、民族、文化程度、职业或者工作单位及职务、住址、曾受到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的情况和因本案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等)
本案由青岛市公安局崂山分局侦查终结,以被告人王某某涉嫌故意杀人罪,于×年×月×日向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检察院移送审查起诉。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检察院于×年×月×日转至本院审查起诉。本院受理后,于×年×月×日已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年×月×日已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依法讯问了被告人,听取了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和被告人的辩护人×××的意见,审查了全部案件材料。
经依法审查查明:2007年6月27日晚22时多,王某某酒后因琐事与其妻子李某某在住处青岛市崂山区福永街道新和二区某某大厦512房发生争吵。李某某离家出走。王某某为寻找李某某在某某大厦吵闹,后被众人劝回。次日凌晨2时多,王某某为寻找李某某再次在某某大厦吵闹,敲打该大厦404房门并用灭火器砸门。当晚居住在该大厦401房的被害人田某某出门制止。随后两人发生争执、推拉。王某某在被田某某打倒在地起身后,拿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田某某刺伤,田某某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鉴定,田某某系生前被他人以锐器刺破心脏死亡。王某某在逃到楼外时被接警后赶到现场的福永派出所干警抓获。
认定上述事实的证据如下:
1、物证、书证:作案工具照片,提取笔录,抓获经过,犯罪嫌疑人张××的户籍证明材料,被害人田××的身份证明材料;
2、证人×××对相关过程的证言;
3、犯罪嫌疑人王某某的供述和辩解;
4、鉴定结论:法医学尸体检验鉴定书,DNA鉴定书;
5、勘验、检查笔录:现场勘查笔录及照片,辨认笔录。
本院认为,王某某酒后因为琐事在被害人田某某住处无理取闹,并用利器刺中田某某心脏致其死亡,性质极其恶劣,情节极其严重,对社会危害极大,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王某某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本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提起公诉,请依法判处。
此致
广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
检察员:
****年**月**日
(院印)
附:
1.被告人王某某现押在青岛市第一看守所。
关于印发《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案件
公开审查程序规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程序规定》已经2011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六十九次会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二○一二年一月十一日
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程序规定
(2011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六十九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公开审查的参加人员及责任
第三章 公开审查的准备
第四章 公开审查的程序
第五章 其他规定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深化检务公开,增强办理刑事申诉案件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保证办案质量,促进社会矛盾化解,维护申诉人的合法权益,提高执法公信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复查刑事申诉案件规定》等有关法律和规定,结合刑事申诉检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公开审查是人民检察院在办理不服检察机关处理决定的刑事申诉案件过程中,根据办案工作需要,采取公开听证以及其他公开形式,依法公正处理案件的活动。
第三条 人民检察院公开审查刑事申诉案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依法、公开、公正;
(二)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三)维护国家法制权威;
(四)方便申诉人及其他参加人。
第四条 人民检察院公开审查刑事申诉案件包括公开听证、公开示证、公开论证和公开答复等形式。
同一案件可以采用一种公开形式,也可以多种公开形式并用。
第五条 对于案件事实、适用法律存在较大争议,或者有较大社会影响等刑事申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适用公开审查程序,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案件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
(二)申诉人不愿意进行公开审查的;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
(四)具有其他不适合进行公开审查情形的。
第六条 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程序应当公开进行,但应当为举报人保密。
第二章 公开审查的参加人员及责任
第七条 公开审查活动由承办案件的人民检察院组织并指定主持人。
第八条 人民检察院进行公开审查活动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邀请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专家咨询委员、人民调解员或者申诉人所在单位、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人员以及专家、学者等其他社会人士参加。
接受人民检察院邀请参加公开审查活动的人员称为受邀人员,参加听证会的受邀人员称为听证员。
第九条 参加公开审查活动的人员包括:案件承办人、书记员、受邀人员、申诉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原案其他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
经人民检察院许可的其他人员,也可以参加公开审查活动。
第十条 原案承办人或者原复查案件承办人负责阐明原处理决定或者原复查决定认定的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
复查案件承办人负责阐明复查认定的事实和证据,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
书记员负责记录公开审查的全部活动。
根据案件需要可以录音录像。
第十一条 申诉人、原案其他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认为受邀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有权申请回避。申请回避的应当说明理由。
受邀人员的回避由分管检察长决定。
第十二条 申诉人、原案其他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可以对原处理决定提出质疑或者维持的意见,可以陈述事实、理由和依据;经主持人许可,可以向案件承办人提问。
第十三条 受邀人员可以向参加公开审查活动的相关人员提问,对案件事实、证据、适用法律及处理发表意见。受邀人员参加公开审查活动应当客观公正。
第三章 公开审查的准备
第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征得申诉人同意,可以主动提起公开审查,也可以根据申诉人及其委托代理人的申请,决定进行公开审查。
第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拟进行公开审查的,复查案件承办人应当填写《提请公开审查审批表》,经部门负责人审核,报分管检察长批准。
第十六条 公开审查活动应当在人民检察院进行。为了方便申诉人及其他参加人,也可以在人民检察院指定的场所进行。
第十七条 进行公开审查活动前,应当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一)确定参加公开审查活动的受邀人员,将公开审查举行的时间、地点以及案件基本情况,在活动举行七日之前告知受邀人员,并为其熟悉案情提供便利。
(二)将公开审查举行的时间、地点和受邀人员在活动举行七日之前通知申诉人及其他参加人。
对未委托代理人的申诉人,告知其可以委托代理人。
(三)通知原案承办人或者原复查案件承办人,并为其重新熟悉案情提供便
利。
(四)制定公开审查方案。
第四章 公开审查的程序
第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对于下列刑事申诉案件可以召开听证会,对涉案事实和证据进行公开陈述、示证和辩论,充分听取听证员的意见,依法公正处理案件:
(一)案情重大复杂疑难的;
(二)采用其他公开审查形式难以解决的;
(三)其他有必要召开听证会的。
第十九条 听证会应当在刑事申诉案件立案后、复查决定作出前举行。
第二十条 听证会应当邀请听证员,参加听证会的听证员为三人以上的单数。第二十一条 听证会应当按照下列程序举行:
(一)主持人宣布听证会开始;宣布听证员和其他参加人员名单、申诉人及其委托代理人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听证会纪律。
(二)主持人介绍案件基本情况以及听证会的议题。
(三)申诉人、原案其他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陈述事实、理由和依据。
(四)原案承办人、原复查案件承办人阐述原处理决定、原复查决定认定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并出示相关证据。复查案件承办人出示补充调查获取的相关证据。
(五)申诉人、原案其他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与案件承办人经主持人许可,可以相互发问或者作补充发言。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进行辩论。
(六)听证员可以向案件承办人、申诉人、原案其他当事人提问,就案件的事实和证据发表意见。
(七)主持人宣布休会,听证员对案件进行评议。
听证员根据听证的事实、证据,发表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并进行表决,形成听证评议意见。听证评议意见应当是听证员多数人的意见。
(八)由听证员代表宣布听证评议意见。
(九)申诉人、原案其他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最后陈述意见。
(十)主持人宣布听证会结束。
第二十二条 听证记录经参加听证会的人员审阅后分别签名或者盖章。听证记录应当附卷。
第二十三条 复查案件承办人应当根据已经查明的案件事实和证据,结合听证评议意见,依法提出对案件的处理意见。经部门集体讨论,负责人审核后,报分管检察长决定。案件的处理意见与听证评议意见不一致时,应当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
第二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采取除公开听证以外的公开示证、公开论证和公开答复等形式公开审查刑事申诉案件的,可以参照公开听证的程序进行。
采取其他形式公开审查刑事申诉案件的,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简化程序,注重实效。
第二十五条 申诉人对案件事实和证据存在重大误解的刑事申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进行公开示证,通过展示相关证据,消除申诉人的疑虑。
第二十六条 适用法律有争议的疑难刑事申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进行公开论证,解决相关争议,以正确适用法律。
第二十七条 刑事申诉案件作出决定后,人民检察院可以进行公开答复,做好解释、说明和教育工作,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第五章 其他规定
第二十八条 公开审查刑事申诉案件应当在规定的办案期限内进行。
第二十九条 在公开审查刑事申诉案件过程中,出现致使公开审查无法进行的情形的,可以中止公开审查。
中止公开审查的原因消失后,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决定是否恢复公开审查活动。
第三十条 根据《人民检察院办理不起诉案件公开审查规则》举行过公开审查的,同一案件复查申诉时可以不再举行公开听证。
第三十一条 根据《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规定》举行过信访听证的,同一案件复查申诉时可以不再举行公开听证。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意是:
(一)申诉人,是指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中提出申诉的人。
(二)原案其他当事人,是指原案中除申诉人以外的其他当事人。
(三)案件承办人包括原案承办人、原复查案件承办人和复查案件承办人。原案承办人,是指作出诉讼终结决定的案件承办人;原复查案件承办人,是指作出原复查决定的案件承办人;复查案件承办人,是指正在复查的案件承办人。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0年5月24日发布的《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程序规定(试行)》同时废止。
申诉制度是指公民在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或者重新处理的制度。我国现行法律基本上规定了两种申诉制度,即诉讼上的申诉制度和非诉讼上的申诉制度。诉讼上的申诉制度,专指人民法院受理的申诉;而非诉讼的申诉范围较广,包括向各级党委、各级人大、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机关提起的申诉。教师申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确立的一项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行政救济程序的制度。《教师法》第39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对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30日内作出处理。教师申诉的范围比较宽泛,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教师认为学校等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起申诉。这里的合法权益是指《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在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工作条件、培训进修、考核奖惩、工资福利待遇、退休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二是教师对学校等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起申诉。三是教师认为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北京市教师申诉办法》第4条规定:教师提出申诉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受理申诉机关交送申诉书。申诉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申诉人的基本情况;被申诉人的基本情况;申诉请求;申诉理由;其他有关情况。《北京市教师申诉办法》第8条规定,教师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者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之日起一年内,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申诉申请,逾期不提出视为自动放弃申诉权利。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教师申诉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关于申诉主体的限定
教师申诉作为《教师法》等法律规定的维护教师权益的一项重要救济制度,针对的主体只能是教师,对于非教师人员则不能启动教师申诉程序。
2.关于申诉范围的限定
为保护教师合法权益而设立的教师申诉制度并未把救济范围无限扩大,而是有特定的救济范围,超出法定范围的事项则不属于教师申诉处理的权限范围,对于超出申诉处理受理范围的申诉申请不予受理。
3.关于受理主体的限定
针对教师提出的申诉申请,能够依法受理申请并作出申诉处理决定的主体只能限定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4.关于申诉条件的限定
教师提出申诉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教师提出申诉的前提是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以及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二是教师提出申诉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且申诉书应当载明申诉人及被申诉人的基本情况、申诉请求和理由,以及其他有关情况。三是教师提出申诉的时间要求,是教师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者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之日起1年内,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申诉,逾期不提出视为自动放弃申诉权利。因此,教师超出1年的申诉期限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申诉,有关机关可以按照信访方式进行处理。四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处理教师申诉的时间为接到申诉的30日内作出处理。
教师权益的救济程序
1.救济途径
救济途径是指教师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请求救济的渠道和方式。救济途径包括诉讼途径和非诉讼途径。前者是指司法救济途径,后者是指行政救济途径和学校内部或者民间途径。
一是行政救济途径。根据《教师法》等法律规定,教师权益的行政救济途径主要包括教师申诉和行政复议两种行政救济的方式,教师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救济途径和救济渠道。
二是司法救济途径。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看,凡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均可以通过诉讼渠道求得司法救济。这里主要探讨教师申诉处理的行政诉讼救济。
2.教师申诉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界分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定条件和程序,向作出该行政行为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上级行政机关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认定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行政监督活动。行政复议的实质是事后的一种救济措施,即正确的行政行为予以维持,错误的行政行为予以纠正。它是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行政诉讼是指由法院裁决行政纠纷的法律制度,具体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判的诉讼活动。行政诉讼是由法院依法对行政纠纷作出裁判的诉讼制度,其实质是以司法程序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民等合法权益的一种事后监督、救济措施。教师申诉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三者之间的联系是:
一是教师申诉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在目的上有共同之处。教师申诉作为一种法律制度,为教师等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进行申诉提供了法律保障。正是基于教师的这种权利和申诉的法律地位,使得教师把申诉当作解决问题、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因此,当教师等与学校等发生矛盾时,特别是当教师等认为学校的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时,他们就会产生申诉动机,进行申诉活动,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教师申诉制度要达到保护教师等合法权益的目的,也正是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保护公民等合法权益的最终目的。
二是教师申诉、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的范围有所交叉。教师申诉的范围广泛,多种多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范围主要是由于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争议。从这一点讲,教师申诉的范围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范围有所交叉。正是三者的这种在范围上的交叉,当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教师可以采取行政申诉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教师申诉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三者之间的区别是:
一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教师申诉具有灵活、简便的特点,而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的操作方式比申诉复杂、规范,它们的提起以及整个处理过程均是在法定的条件和程序下进行的,过于简单或随意会影响它们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其操作必须按照各自的程序进行,不能跳过或缺少某一必经的步骤,且程序的各个阶段都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实际操作中必须按顺序进行,不得颠倒。
二是法律依据不同。教师申诉工作的法律依据是教育行政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法》等是教师申诉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是行政复议必须适用的准则,而行政诉讼的法律依据是行政实体法和行政程序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
三是时效和程序不同。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是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并不是一种不受约束的权利,因此,相关法律为相对人行使复议申请权和行政诉讼权设定了一个合理的有效期间。根据《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的时效为60日,提起行政诉讼的时效是3个月。超过上述期限的规定,即丧失复议申请权或起诉权。而教师申诉对申诉者来说则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期限限制,申诉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提出,而对申诉受理机关则规定在受理后30日内作出处理。《北京市教师申诉办法》对教师提出申诉申请规定了1年的期限。
四是法律后果不同。教师申诉受理机关对教师申诉作出处理后,申诉人对此不服,可以提起行政复议,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而公民等行使行政复议请求权和行政诉讼的权利,则引起行政复议程序或行政诉讼程序的开始,引起对有关行政行为的审查、认定或者审理判决活动。
3.教师申诉处理程序与行政诉讼程序的衔接
这个问题实质与学校能否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相关。在否认学校的行政主体者看来,学校处理(处分)行为不能直接成为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对象,因此,《教师法》规定的申诉制度,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教师提起行政诉讼的必经程序。而肯定者虽然坚持学校的行政主体资格,但他们对如何处理行政诉讼与教育申诉的关系却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张申诉并不是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因为现行《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规定教师申诉是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教师不服学校的处理(处分)行为可以先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起申诉,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申诉不服的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申诉确立为前置程序。因为高校教育纠纷具有特殊性,不宜将该纠纷直接纳入行政诉讼范畴,通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纠错机制,可以充分发挥行政层级中的上下级领导监督关系来平衡和解决纠纷,而司法审查的有限性并不一定能从实体上全面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因此,从目前司法实践情况来看,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先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对申诉处理决定不服才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4.教师申诉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程序交叉的处理
教师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因此,实践中可能会出现救济程序交叉问题。对此应注意两点:
一是避免两个程序的混乱和交叉使用。即教师在启动其中一个程序后,就不能再启动另一个程序。在这个问题上,裁判机关在进行案件的程序审查时也应严格把关,当出现行政程序先于司法程序的情况时,司法程序可以中止;当司法程序先于行政程序时,行政程序应该终结。
二是行政程序可以优先使用。在一般情况下,针对绝大多数教师的申诉处理纠纷,可先进行行政程序,然后再进行司法程序。教师可以首先选择行政程序,因为行政程序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且可以进行调解,有利于使纠纷快速解决、彻底解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发挥教育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及时解决纠纷、化解矛盾,针对申诉教师的选择不能拒绝。
教师申诉处理的司法审查
教师申诉制度是保护教师合法权益的申诉法律制度,教师在教育领域里的合法权益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予保护的法定职责,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其权益争议的处理构成了其履责的具体行政行为,并因此与教师之间形成了教育行政法律关系,而这种法律关系一旦形成,则可能引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1.司法审查原则
以司法救济在教育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教师申诉处理行政争议的司法审查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穷尽行政救济原则。教育行政争议的范围极其广泛,其内容也相当复杂,在某些方面还含有较高的职业技术因素,如教师的职称评定等。而作为教育管理者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不仅有职责,而且还有处理争议的优势。因此,司法救济应以此为基础,保证审判合法、有效的进行。
二是合法性审查原则。《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从审查对象方面看,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不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从审查内容来看,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不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审查。从审查方式来看,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全面审查,不进行部分审查。
2.司法审查范围
教师申诉处理行为的司法救济范围,主要是指教师申诉处理行为引起的争议哪些可以通过行政诉讼的途径得到解决,即教师申诉处理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围。根据《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教师申诉处理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围可以作如下界定:
一是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是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拒绝或者拖延履行申诉处理法定职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三是认为申诉处理侵犯其他合法权益的。
3.合法性审查的主要方面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4条的规定,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同时具备主要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不存在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和不履行法定职责等问题。因此,法院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或者不履行申诉处理职责的行为进行审查。实践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受理的教师申诉案件,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分别作出如下决定:一是学校等管理行为合法的,维持原处理结果。二是学校等不履行法律、法规或者行政规章的职责的,可以责令其限期履责。三是学校等管理行为事实不清,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责令其重新处理。四是学校管理行为违法的,可以撤销其处理决定。对学校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可以责令其进行修改或废止。法院经审理如果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教师申诉处理决定合法的,应当判决维持该行为;如果认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教师申诉处理决定违法的,法院就应判决撤销、部分撤销该行为;如果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履行法定的教师申诉处理职责,应当判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限期履责。
(作者单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年级:XX级
学生姓名:xiexiebang
学号:08521
521我按照学校的要求,与20xx年9月23日—20xx年11月20日,我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人民检察院实习。实习期间,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到具体案件中,从而对课本上的东西理解得更深刻,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我也了解了国家司法机关的相关职能,对社会基层人民的法律意识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一、实习概况
我在琼山区人民检察院实习了两个月,实习的过程中,在科长及几位叔叔的热心帮助下,我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件。在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过程中,我虽顺利完成了每一项任务,收获颇丰,但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在检察院,我被分配到了控告申诉科,这是检察院最基层的部门,可是说是窗口,大多数案子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这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就是负责并受理公民的举报、控告和申诉;受理公民的报案、举报、控告申诉和犯罪嫌疑人的自首;对举报线索进行分流或初查,对分流到本院各业务部门及基层检察院的举报线索和控告、申诉进行催办、督办;依法复查由本院管辖的申诉案件并负责抗诉和出庭工作,承办由本院管辖的刑事赔偿案件;负责实施保护、奖励举报人等等。期间,我们接待了很多来举报、申诉的群众。对于属于检察院管理的案件进行了登记、分流;对于没有管辖权的案件,根据所学知识给予一定的解释和回答,再告知其应该找的有关部门。例如:一个老人敲开了控申科的门,说要申诉。他的两个儿子占了他的房子,致使老人有家不能回,有病无人管,现在住在女儿家中。老二媳妇还扣下了老人的一些生活用品,并扬言要养老也可以,但要老人跟老大断绝父子关系(老大和老二之间有过节),这让老人忍无可忍。以前曾因赡养纠纷诉至法院过,判决两儿子轮流赡养老人,可至今未能实现。老人很可怜,但此事不属于控申科的管辖范围,所以我们不能对此加以干涉,安慰了老人之后,我们建议老人到法院的执行局申请强制执行。
举报控申科的工作繁杂又是规范化的,不能凭个人任意发挥。在这过程中我学会了登录检察院个人系统处理文件,虽然操作程序开始时有一定难度,烦而杂,但慢慢熟悉之后我也懂得如何快速处理了,这是一个尝试的结果。待领导把文件批示下来后,就需要我进行分类处理,包括举报和控申的材料,打印登记表并分类整理储存,在系统上建立一张又一张的登记表和移送函然后填写相关信息,分流到本院的还需要打印移送函加上盖章然后移送,交到基层院的需要更多的操作:区分寄信的信封样式和大小,信封太多,寄信的信封有一定的要求,不能随意,区分之后要在信封上打印寄信的地址;区分寄信地址然后分别整理要寄出的信件,里边要附上检察院的小信件,小信件也要区分举报和控申的以及附上盖章;待整理好之后要登记寄出的信件编号以待日后存查;如果有人大的红头文件的话还要复印与登记表一起储存,不得遗失。在月末,需要对本月的登记情况做一个汇总即做报表。虽然不需要像专业会计那样一步一步地计算,但也需要一丝不苟,填写登记卡,有举报和控申的,然后再按照已有程序操作,完成报表的制作,移交领导签字移交办公室审核。这才算完成工作了。
这次在人民检察院的实习生活,我受益匪浅。这次实习是我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经历,其收获和意义可见一斑。通过实习,我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理论和实际是不可分的,在实践中我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了锻炼;本次实习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对法律在现实中的运作有所了解,也对专业用语有了进一步的掌握,提高了自己在法律方面的认知能力。
二、思想及业务收获
每个星期的实习,我都会有一点出奇的收获。不知道其他同学有没有同感。我所在的控告申诉科是人民检察院的窗口,又是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来信来访者举报和申诉的第一站,是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部门,同时与本院其他部门以及基层检察院保持密切联系,以配合检察院各项工作的开展与完成。所以,举报控申科在检察院担任重要角色,不可或缺。控申科做到了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维护了司法公正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树立了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处理集体访、告急访是政法机关的头等大事,也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控申工作岗位上,科长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出了积极贡献。控申工作是扇窗,使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连得更紧了。
在接访室,我们看到前来为维护公平正义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群众,他们对法律怀着崇高的敬意,希望法律能为他们排忧解难、能给他们最满意的答复。我们不能为他们解决问题,因为我们只是实习生,没有实际操作能力,但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老百姓对法律是信任的,他们只希望法律是公正的,但就有一些法律工作者对法律的运用不当造成老百姓的权益得不到维护、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社会秩序还是如此混乱,和谐社会更是遥遥无期,他们气愤、失望地来到检察院,寄希望于检察院,希望法律的运用能还他们公道。法律是理性的,是以人为本的,但法律又是死的,只是文字表示而已,能不能很好地贯彻,让法律变成活的,关键在于运用法律的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近一个月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单位规章制度,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领导和干警们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对于自己这样即将进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
学习法律的最终目的是要面向群众,服务大众,为健全社会法治,为我们的依法治国服务的。
三、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习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就是青少年犯罪。在实习中所接触的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案件的被告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甚至有两个犯有抢劫罪的被告人是八七年的。不考虑被告人家庭和自身因素,从社会大环境来说,我觉得社会也有一些责任的。从八十年代初改革开始到八十年代末,这是一个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段时间对精神文明建设有些放松,也就是说,有些犯罪人在童年时期就有可能已经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所以说,教育从娃娃抓起,不能只是一个口号,要真正落到实处。
四、实习建议
各位领导、各位干警:大家好!
我是控告申诉检察处的副科级检察员,在此次中层干部空岗竞争中,竞争控告申诉检察处副处长职位。现就我竞争本岗位的优势以及工作设想向领导和同志们作如下介绍:
我是83年参加检察工作的,大学法律本科(具有法律学士学位),92年到宣武区检察院工作,先后在调研室、办公室、控申处工作。
一、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工作中努力实践
作为一名检察官,自己能够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以使自己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江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新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通过学习使自己明确了工作的政治方向,并在控申工作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我深知学习好政治理论,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它能使自己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能够坚持严于律己,恪守职业道德和廉政规定,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二、认真钻研业务,熟练掌握部门工作各环节的工作要求
自己在99年“双向选择”中来到控申处工作,面对新的工作任务、工作环境,自己从头学起,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角色的转换,熟悉了控申处的各项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
在复查刑事申诉案件中做到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复查刑事申诉案件是控申处的主要业务工作之一。我曾办理多起刑事申诉案件,掌握了办理案件的法律规定和程序。
在审查刑事赔偿案件中刻苦钻研业务。审查刑事赔偿案件也是控申处主要业务工作, 自国家赔偿法公布实施以来,我院一直没有办理过赔偿案件。(新世纪范本网http://,原创范本免费提供下载基地。)我有机会在控申处办理了我院也是宣武区第一起刑事赔偿案件,它既是机遇但更是考验。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司法领域。自己很快从完全陌生到掌握相关的法律规定,为案件的审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院领导的指导下,在其他同志的协助下,我高质量完成了该案件的审查工作。这一案件的办理成功,填补了我院办理刑事赔偿案件的空白,使控申处的各项工作全方位展开。自己的工作也受到院领导、部门的表扬,以及市院有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
3、认真完成部门文字材料的撰写工作。几年来,凭借良好的文字编写基础,我还承担了部门文字材料包括部门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专题报告等的撰写工作,平均每年完成10余篇,并多次在院调研文章评比中获奖。
三、工作中团结同志,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
在99年“双向选择”中,控申处有8名同志。自己分管刑事申诉、刑事赔偿案件审查及部门各种文字材料的撰写工作。2002年控申处的人员减少到4人,但工作任务没有变。除完成以上工作外,自己还接内勤的工作,负责举报线索的分流,同时协助其他同志开展举报线索的初查,协助检察长接待等。正是这种工作环境和压力,使自己得到全面的学习与锻炼的机会,从而使自己熟悉了部门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培养了自己与部门同志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工作中不分份内份外,主动加班加点,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自2000-—2002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2001年评为宣武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 2002年评为宣武区优秀信访接待员; 2002年北京市检察系统“十佳信访接待员”;
2002年北京市检察系统“严打整治”先进个人。
这些荣誉的取得是领导和同志们对自己近年来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领导帮助,同志支持的结果,成绩应属于部门全体同志。这也说明自己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这也是一名中层干部必须具备的品德和作风。
四、存在不足
1、应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使自己思想觉悟不断提高;
2、进一步强化业务理论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适应新时期检察工作的需要;
3、注意协调好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克服工作中的急躁情绪。
五、做好助手、当好参谋,为开拓控申工作新局面而努力
作为一个部门的副职,首先是要做好助手。既认真完成处长分配的工作任务,协助处长管理好本部门的工作。其次在当好助手的前提下,还应当好参谋。这也是一个副职应具备的能力。我认为,凭借自己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以及几年来创造的上下级与周边的良好环境条件,我能够履行一个副职的职责。
如果我竞争成功,我将从以下方面拓展工作:
1、及时、高质量地完成院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2、协助处长做好部门的各项管理工作;
3、在审查刑事申诉案件中推行“与申诉人两见面的工作制度”,在条件具备时,试行刑事申诉案件的公开听证;
4、在举报宣传周活动中,力争有所创新(因非典的影响,无法具体);
5、按照新的“文明接待室评比标准”,调整部门内勤工作,达到规范化;
6、进一步用好、管理好控申举报系统和案件受理系统,为完成部门各项业务工作打好基础,为领导了解信息提供帮助。
总之,我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好控申处副处长的工作,如果同志们能给我一个机会,我将以自己的行动证明我是值得您们信任的,不会让您们失望。
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例增多,高校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日益成为法律界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的行为与大学的规章制度之间经常发生冲突,除了学生权利意识普遍提高,部分学生行为不当等原因外,学校规章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是导致冲突的重要原因。
从法理上讲,国家的法律、法规与学校的规章制度之间的关系属于“上位法”与“下位法”的关系。“下位法”的规定不能背离“上位法”的规定,且只有法律才能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作出限制。然而学校在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细化和延伸,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内部管理的基本依据时,未能充分考虑其是否违反了国家的有关规定,因而在内容上不适当地扩大了大学规章制度的适用范围,以至于限制甚至剥夺了学生的正当权益。《宪法》规定,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可许多高校都以本校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对违纪学生勒令退学甚至开除学籍。
值得注意的是,有相当多的高校,其规章制度中权利与义务呈现非均衡配置状态,大多都是义务规范,较少思考与义务性规范相对应的权利性规范。如禁止大学生在宿舍安插座、烧电炉、去校外网吧和舞厅等,但学校却没有或较少地想办法改善膳食服务、宿舍管理服务、校园文化场所建设等软硬件设施,而这些设施直接关系到在校大学生的通讯自由权和娱乐活动权等最基本的权利。
申诉委员会呼唤独立
2005年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确立了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标志着我国学生权益救济制度的初步建立,对于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高校依法治校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应当看到,《规定》确立的学生权益救济制度还不完善。如《规定》第60条规定:“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学校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然而,学生申诉委员会究竟应该怎样组成,各类组成人员在委员会中应当占有多大比例,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怎样产生,这些在规定中均语焉不详。有许多高校还没有设立专门机构,而是由相关处室附带处理学生的申诉。
没有专门申诉机构,一方面容易导致相关部门之间的权责不分,相互推诿,不利于学生申诉程序的展开;另一方面,即使有些高校设置了此类机构和人员,也往往没有明确他们的地位及其作出的申诉处理结果的效力。这样的机构要么是学校的附属品,要么成为学校的摆设,因而学生的申诉大多情况下被搁置,使纠纷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要使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必须认真按照《教育法》和《规定》,设置专门的申诉委员会。委员会必须拥有一批具有法律精神、处于中立地位的专职人员。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设立的委员会,其成员应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育界专家学者、律师、学生代表等组成。高校内部的委员会直属校领导管理,其组成人员,可以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制定的“大学暨专科学校学生申诉案件处理原则”的相关规定,其中未兼行政职务之教师不得少于总额的二分之一,学生代表占三分之一。同时,组成人员实行严格的任期制。值得注意的是,校内申诉委员会应当独立于违纪处分管理部门,在审查处理学生申诉案件时,原来参与处分决定的人员应当回避,防止成为“影子委员会”。
申诉程序呼唤公正
《教育法》只从立法上对学生权利申诉与救济做了实体性规定,而没有程序性规定,有关学生如何申诉、申诉的具体范围、申诉机构、受理程序等没有明确。新《规定》虽然较《教育法》有较大的进步,大学生的权利申诉与救济制度得到了明确规定,申诉程序也更具体,但相对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存在较多的不足,导致申诉、处理的可操作性不强,有时甚至出现申诉人对申诉处理结果的不信任。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高校在行使学位授予、学生处罚等权力时,都会或多或少地偏离“程序正义”原则。在这里,笔者对偏离“程序正义”原则的认定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一,高校没有很好地遵照有关法定程序进行管理;其二,在某些法规没有明确认定的领域,学校没有本着尊重当事学生权利的态度,事先对关系其利益
现代法治观念认为,一道合理的程序优于一打至善的实体规则。所以,学生申诉制度必须体现程序的公正和透明,确保学生申诉过程的合法、公开、公正。从已出现的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争议来看,大都与学校的处理程序不合法有关。学生申诉制度不仅要做到程序合法,更要实现程序公正。由于法律法规对学生申诉制度在某些操作的关键环节缺少明确规定,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程序制度,导致了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申诉处理部门的随意性较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使学生申诉制度在实践中真正有效,根据司法程序的公开、公正原则,需要将申诉过程和申诉结果公开,这样,不但增加了申诉处理的透明度,也有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有效监督,从而真正实现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程序公正。此外,还应建立回避制度、时效制度、参与制度和告知制度等。
申诉制度呼唤法制化
以《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为依据,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体系。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救济方式,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某些专门性规定和特殊程序与主流的行政救济制度存在内在冲突,破坏了行政救济制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行政成本,同时也不利于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更严重的是,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缺乏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这两种最为有效的权利救济制度的协调机制,申诉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之间的关系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比如: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在法律性质上究竟属于行政裁决制度,或是属于行政复议制度,还是仅仅是一种非正式的法律救济制度?目前法律上尚无明确的定论。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申诉之后的救济渠道不畅通,例如:新《规定》第62条规定:“学生申诉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实践中,学生申诉后,有关部门如果对申诉不作任何处理,学生能否寻求诉讼渠道的救济?又如,学生如果对申诉处理结果不服,可否提起诉讼,以及应以谁作为被告起诉?还有,实践中教育行政部门处理学生申诉时,往往作出“请学校重新作出处理”的决定,但如果学校不予重新处理,或名曰重新处理,实际上仍沿用原处理决定,学生应该怎么办?
所以,要健全学生申诉制度,必须确立学生申诉制度与诉讼制度之间的合理联系,完善申诉后的救济渠道。例如,申诉委员会责令高校重新作出处理决定,如果高校不作为或以相同的理由作出同样的处理决定,那么申诉人可以请求申诉委员会撤消或直接变更高校的处理决定。受理学生的申诉后,学校的申诉委员会如在规定的期限内不作任何处理决定,那么,申诉人可以就申诉委员会的不作为向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靠司法的力量监督并纠正申诉委员会的不作为。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申诉人受到的是高校基于内部管理制度而作出的纪律处分,而且这种处分并没有改变其作为学校成员的实质性法律地位(如警告、记过、留校查看),学校的处理决定就没有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学校内部自主管理权限范围内的事项,是高校在行使办学自主权,学生如果不服,可以通过申诉足对其进行有效的救济。如果学生受到影响的权益不是很大,学生没有必要耗费时力、耽误学习去跟学校打官司,学校也可以从这些诉累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更好地教书育人。此时申诉委员会对于申诉请求所做的决定应视为终局决定,不可提起诉讼。与之相反,如果申诉人不服申诉委员会的处理决定,而申诉人原受到的学校处分又将导致其改变作为学生的特定身份和实质性地位(如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申诉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申诉书人民检察院】推荐阅读:
最高人民法院申诉地址06-11
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处副处长竞职的演讲稿05-27
关于举报事件的申诉书07-06
交通事故责任申诉书格式07-15
申诉状优秀07-21
小学学生申诉制度规程07-27
劳动争议申诉回复10-22
黄集中心小学学生申诉制度05-29
民事申诉状怎样写10-03
最高法民事申诉状范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