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精选8篇)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篇1

按照市文明办《关于开展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们抽调3名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对我县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地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县的农村文化工作,突出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以“出人才、创精品”为目标,加强文艺队伍建设,推动精品创作。支持发展民间文化艺术社团,培养壮大群众业余文化队伍。筹建起武城县京剧协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书画家协会,使他们在活跃城乡文化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参加省、市“精品工程”评选活动,整合全县文艺创作力量,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化创作积累,创作了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先后有6件作品获市级以上精品工程奖。

二是以弘扬时代精神,反映发展成就为主题,深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艺会演、调演、展演和文化艺术展览、展示,文体竞赛等活动,丰富农民群众节日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广场文化建设,组织人员对其分类指导,提升档次,丰富内涵,不断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形式和内容,组织力量,对我县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进行挖掘整理,鼓励民间艺术的创作和创新。积极开展“三下乡”特别是送戏、送电影、送书、送春联等文化下乡活动,培植农村先进文化示范点,推动先进文化向乡镇、村组辐射延伸。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广泛开展文化与企业联姻活动,确定运用全社会的力量办大文化的思想观念,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兴办文化产业,支持文化事业,促进了全县文化事业的繁荣健康发展。

三是强化文化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加强现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改造,完善现有文化设施功能,进一步拓展群众文化活动阵地。抓好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的软硬件建设,抓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好党报党刊的征订工作,推进党报党刊进村入户。组织开展了“读书读报、用书用报”活动,开办了公开栏、阅报栏、黑板报。以打击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淫秽色情出版物、盗版盗印活动为重点,深入持久的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和专项治理,加强了对网吧、录像厅、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监管,为城乡群众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经济发展条件制约,我县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基层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目前除城区有文化会堂、文化大厦等文化设施外,9个乡镇街文化站几乎没有活动场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基本属于无专业人员、无经费、无设施、无场地的“四无”状况。村文化大院多为一院多用,且无一达到省颁标准,活动场地严重不足,或者说仅仅是挂块牌而已。

二是专业队伍严重老化、人员结构不合理。原81人的文化队伍现在仅有15人能工作,乡镇文化站无一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人才流失严重,近十多年来文化系统没有一个专业人员进来,却有几十个人才流失,这里有大环境问题也有小气候的问题。文化系统的工资福利待遇普遍偏低,原文化馆、图书馆、书画院人员执行差额工资,评剧团执行差额补贴,电影公司属企业自收自支单位。目前,由于市场疲软,所有职工全部下岗待业,养老保险金及医疗保险无法缴纳。这严重影响了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并波及到文化事业的发展。三是活动经费严重不足。社会文化活动资金短缺,图书馆没有一分钱的购书经费,文化市场管理无人员、无编制、无工资、无经费。乡镇文化站无一分钱活动经费,已经近于名存实亡;村级文化大院几乎没有活动,更是形同虚设。

三、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和巩固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思想基础

当前各级组织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主要放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建设、农民的社会保障、非农就业等物质条件和经济利益方面,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各级组织对和谐文化建设还不够重视,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较少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深入地研究、落实农民思想道德、文明素养等教育工作,部分农民群众逐渐被一些低俗、落后、不和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同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民群体中未能得到完全认同,未能真正做到尚荣、明辱、知耻,农村和谐文化的思想根基还未奠定。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要积极引导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体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实现新崛起 建设新德州”的宏伟目标和伟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强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新崛起 建设新德州”目标的认同感、归属感,紧紧跟上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时代步伐;要努力引导农民群众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与热爱德州,努力建设小康德州的精神结合起来,识大体,顾大局,团结一致,发奋图强,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继续引导农民群众理性认识当前德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树立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想、敢试、敢闯、敢干;要大力培养农村创新型领导和实用人才,带领农民进行创新实践;要进一步弘扬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开拓精神,崇尚绿色文明,追求创新卓越,努力开创“实现新崛起 建设新德州”工作的新局面。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积极发扬党的宣传工作优良传统,紧密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以主题宣讲、教育影片、案例解说专题片等农民喜闻乐见、更易接受的宣传形式,切实加强对农民群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农民群众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卫生、文明生活等良好文化理念、文明习惯的培养作为当前正在开展的一系列如文明生态村创建、星级文明户评比等工作的重点和评判的重要指标之一,充分发挥这些工作载体的作用。把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重要目标和重要的工作抓手,使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农民普遍的价值追求和自觉的道德操守。

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应切实发挥宣传工作主渠道和群众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承担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责任,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以专栏、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积极宣传能引起社会共鸣的典型人物及感人事例,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同时,要以专题讨论等形式,引导人们形成文化批判的意识,帮助人们分析判断这些社会丑恶现象所源自的文化劣根性,从而提高群众的文化自省能力,夯实共同价值观的社会基础。

(二)、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抓紧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建设。各级财政预算应切实落实相关规定,确保相应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同时,以财政资金为主体,设立包括农村在内的“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建立文化专项活动保障机制。对关系到农民实际利益的有线电视、文化大院等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应尽早确定县、乡镇出资比例或补贴标准,尽快使各项建设落实到位,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2、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发展特色农村文化。要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积极挖掘、开发包括非物质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特色民间文化形式和产品,在各旅游景点进行定点定时演出,在丰富旅游内涵的同时,通过门票分成等方式,解决传统特色民间文化保护、发展的经费短缺问题,提高其知名度,拓展其更大的发展空间。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创作更多农村题材文化作品。根据文化事业的特殊性,制定完善激励政策,积极引进、培养和使用文学艺术等专业人才,并根据人才特点,制订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计划,加大资助力度,确保真实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同时,应将各乡镇文化站全部划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确保专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并根据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的实际,不拘一格,以“文体协管员”等灵活的方式,招录、培养一批农村文化专业人员,指导、帮助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缓解农村文化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从而创作更多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题材文化作品。

4、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农村文化。要充分利用教育系统在各乡镇的文化资源,实现学校图书馆、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使各类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要引导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将文化团队的培养作为企业文化内涵发展的一个方面,将农村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在活跃农村文化氛围的同时,宣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形象,实现企业与农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形式,支持农村群众性文艺团体的发展,鼓励农村民间文化艺人和爱好者开展特色文化作品的创作、巡演,创新乡土文化内涵,丰富农民的文化活动形式。特别是要针对农村文化的缺失特性,发挥文化传播手段的多样性,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要积极开展具有农村特色、农民需要、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三)、坚持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据调查反映,全县上下对如何系统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保障和促进文化建设的政策性规定较少,还未建立起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稳定性、长效性的工作机制,没有明确统筹协调的工作部门。各级在相关工作的策划和推进过程中较少把具体工作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农民思想观念的改造结合起来,甚至不少人还仅仅把文化建设理解为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村级干部对文化建设更是缺乏认识,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而较少注重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和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为此,建议切实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正确认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系统性、长期性,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应按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作为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坚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不断循序推进。要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作为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突出内容予以深化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将农村和谐文化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纳入其规划体系,并科学分解,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及相应的工作措施,保持相关工作的持续性,使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断推进。

2、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协调、考核和监督机制。应明确县委宣传部或县文明办为统筹协调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或总协调单位,从而更好地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落实各项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明确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重要举措兼容并蓄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内涵。要将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相关目标、任务、要求的情况列入考核内容。由主管部门或总协调单位根据县委的总体部署,加强专项考核和监督。各乡镇党委负责对村级和谐文化建设情况的考核与监督,从而建立起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篇2

但是,近年来,由于城市艺术培训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培训发展得如火如荼,很多文化馆人成了当地艺术培训的明星。艺术培训名利双收,对单位对社会对个人都有益处,许多文化馆人都乐于为之。然而,反观乡下,却很难见到文化馆人辅导培训的身影,农村文艺人才的培养已在相当一部分文化馆工作职能中逐步淡出和消解。这是一种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不良倾向。

也许有人会说,农民们土里土气,没有什么艺术细胞,对他们培训也是白搭工,此话更是差矣。艺术来源于生活,正是广大农民的生活,才产生了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农村,留存于民间艺术。正是广泛存在于乡间的民间艺人在繁衍传承着中华民族民间的艺术。如果文化馆在农民们自生自灭的艺术追求中给予适当的培养和扶持,做好艺术人才培养工作,那么他们的传承和弘扬就会少些艰难,原生态民间文化艺术就会保存相对完整,从而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不间断地薪火相传,继续发展着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凝聚民族情感、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在农村进行艺术人才的培养确实困难较多,怎样才能做好培训工作呢?

首先要认清职责,面向农村,要牢固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思想。

对农民要有感情,让为农民服务成为每一位文化馆人的自觉意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文化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新农民的培养教育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把文化馆定位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并且把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作为其深化改革的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文化馆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责任。党和国家对文化馆的明确定位使我们对过去的工作必须加以重新审视。抓文艺骨干培训是群众文化工作重要职能之一,如何体现其公益性,如何抓好农村艺术人才培养,是文化馆必须履行的重要工作职责。前不久《中国文化报》刊登孙若风的文章《打破城乡文化的对峙》,就谈到“在现代化进程中,作为弱势文化农村文化,若不采取措施,任其自生自灭,就会被其他文化同化、吞噬,就会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前进中瞬间飘散。”农村文化因为自下而上环境制约需要多方面的扶持,而培养人才就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是播撒文化种子的最直接方式。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馆应把培训工作重心下移,把为农民服务作为工作重点之一。

把对农村提供艺术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并应提供经费保障。

文化馆是个藏龙卧虎之地,拥有各类艺术人才,文化馆要克服自身经费紧张的困难,积极开展农村艺术培训工作,利用文化馆辅导干部的专业特长,深入农村为农民培养多种不同类型的艺术骨干。但是艺术培训要形成规模,长期坚持下去,仅靠文化馆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政府部门要给下乡辅导提供足够的经费保证,才能使艺术培训在农村见到成效。送文化下乡给农民送去的是一时之欢乐,而后者则是培养一支不走的文化队伍,使农村文化艺术人才遍地开花。

第三,发挥群众文化网络作用,把农村文艺骨干组织起来,以更有效地开展培训工作。文化馆与文化站是业务指导关系,文化馆可通过文化站开展工作。文化馆根据需要派员到文化站开展培训,还可通过文化站组织的文艺队帮助排练,辅导提高。甚至可以直接插到文化中心户进行具体辅导指导。对于少儿艺术培训,可通过文化站与乡村中小学合办培训班,定期请文化馆干部辅导的办法进行。若长期下去,农村艺术人才匮乏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文化馆公益会得到更好地体现,文化馆人在辅导培训中,教学相长,综合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第四、通过各类赛事,在普及基础上不断提高和扩大农村文艺队伍质量。演出、比赛是展示培训成果的最好机会。若能长期面向农民开展届次性文化活动。历史上文化活动骨干快速成长的时期,大多是文化馆举办赛事频繁的时期,有影响的高水准的赛事活动会使农民像过年过节一样兴奋、高兴,也会非常珍惜展示自我的机会。许多文化馆,多年来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服务方式,加强对农村文艺团队和文化中心户的辅导培训,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乡、镇农村文化汇演。通过汇演,可以为文化馆创作辅导干部创造一个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同时可以发现一批人才,促进文化交流,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真正达到鼓舞斗志、启迪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在整个赛事活动中通过审查节目、帮助排练辅导,实现对农民的艺术培训,也为下一次的活动奠定基础。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篇3

一、农村文化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文化的发展,强调文化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双为”方针。当时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此方针的指引下,农村文化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景象。农村文化机构从无到有,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由少到多,活动日益丰富,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电影放映活动,戏剧演出活动,曲艺说唱活动,田间地头展开的劳动比赛,科技咨询、示范活动,节日文化活动等。这些文化形式丰富了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也促进了农民之间的交流与团结,使整个农村体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文革”开始后,党和国家的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农村文化也未能辛免于难,机构被砸烂,队伍被解散,整个农村文化活动被引入歧途。“文革”结束后,随着各项工作的拨乱反正,农村文化工作也逐渐走上了正轨。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将文化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农村文化也由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广大农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农村文化打破了官办的传统体制束缚,农民成为文化创作的主体,农村文化设施与场所也得到了发展,乡镇基本上设立了电影院,文化室,体育场所等。电视、音响、图书、报纸等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农民了解外界的渠道不断扩大。这个时期的农村文化处于繁荣时期。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流动性加快,城市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融入城市,农村开始出现衰败的景象,农村文化建设由于缺乏人才和资金投入等原因而陷入困境。现在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由于没有资金的注入逐渐消失,农民的文化活动更多表现为看电视,上网,赌博、宗教等形式。农村文化建设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

对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先后出台、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来推动、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2005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2007年6月1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其中主要是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7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各方面的文化建设。

二、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一)农村文化建设硬件设施落后。虽然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来改善基层文化设施,也曾建设了一批文化设施,如文化站、电影院、图书馆等,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山区文化设施极为简陋,甚至是空白。目前大多数农村缺乏足够的场所和设施来开展文化活动,很多地方的文化活动场所被占用,农民不能经常开展文化活动。财政部教科文司、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在《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中指出,农民期待政府能够提供一些文化活动站或服务中心、图书馆(室)、农民技术学校或培训班、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青少年活动中心(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落后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队伍的稳定和农村文化活动网络的形成。

(二)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不足。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明显不足,2001年至2005年,全国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基本上在全国财政总支出的0.40/0左右徘徊,而国家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仅占其中的20%到25%之间。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文化馆、文化站由于经费紧缺不能正常开展业务,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许多县级剧团有名无实,无法正常演出。

(三)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由于农业机械化的逐渐普及,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可能,农民特别是有知识有才能的青年农民纷纷涌人城市并期望扎根城市,这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农村人才的流失,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迟缓,也同时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主体的缺失,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很多乡镇缺乏专职的文化工作人员,尤其缺乏专业科班出身的文化工作人员。由于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才队伍,农村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缺乏创新,不仅不能开创新的文化形式,而且导致传统文化后继无人。

(四)现行农村文化形式单调。由于农村文化缺乏创新和发展,农民可供选择的文化休闲方式非常单一,大多数农民在进行文化消费时首先选择是看电视,其次是进行一些打麻将、玩扑克等赌博活动,农村的妇女和老年人则是更多的从事一些宗教活动。还有就是一些婚丧文化,尤其在丧葬文化,大有攀比之风,偏离了原来对于逝者的怀念之意,越来越具有低俗之嫌。而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次数较少,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传统的露天电影、马戏团表演、说书唱书等形式则难觅踪影,即使偶尔有这些演出,也因为观众太少而不了了之,这些文化形式已经不像原先那样受欢迎,相比于室外,农民更愿意呆在家里看看电视。

(五)传统农村文化不断流失。随着农村人才的不断流失,很多传统文化无法开展,面临失传的境地。如以前颇受欢迎的说书唱书,现在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年纪轻的农民可能都没有见过。还有一些传统的地方戏曲和手艺,由于经济效益不明显,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农村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已经销蚀殆尽,也使得农民无从选择,最终转向了赌博、低俗、封建迷信活动。endprint

三、重建农村文化构建和谐新农村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政治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农村文化的支持。作为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力量,文化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使之走出目前的困境。

(一)增加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资力度,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乡镇、村、农户的积极性,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着力建设乡镇的文化站、村的文化活动室,使之具有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综合性功能。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作为重要议事日程,并且把农村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注重建设一些老人、妇女、儿童需要的文化活动设施。加强乡村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快、更好、更全面的农业信息。

(二)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创造各种条件尤其是经济条件吸引青年农民回归农村,开展各式各样的培训班,繁荣包括农村文化在内的各项事业。在打造农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同时可以通过在农村制定一系列政策,吸引城市人才投身农村文化建设。在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努力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创造出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作品,使农村文化能够真正起到开启民智的作用。

(三)丰富农村文化形式。要改变农村文化形式比较单调的问题,将农民从“黄、赌、毒”中解放出来,必须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可以组织农民定期进行读书阅报活动,农村图书室要多选择一些符合农民需求的书籍,如有关动植物的养殖、防治、增产等方面的书籍。多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推广科学种田、科学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利用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多宣传党关于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在农村要推广信息化建设,教农民学会通过网络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四)加强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要防止农村传统文化过度流失,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时机在农村大力开展文化活动,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活动来表现农村生活的新面貌。政府要加强引导,通过制定财政优惠政策来鼓励农民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保护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善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另外,还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物质文明进步了,才能有更多精力进行文化继承与创作活动,才能产生符合社会进步需求的新文化。

总之,通过政府、社会、农民的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改变目前农村文化逐渐衰落的现状,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文档 篇4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真实的写照,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农村文化的单调。许多农村乡镇文化站只徒有虚名,而无人无场所;个别有活动场所的,也因没有经费而无法组织活动。农村很多地方的图书室基本空白,很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相适应。

一、抓好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农村文化建设方针

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是巩固、健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关键。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要继续坚持文化工作的重心在农村,以农村三级文化网络(区、乡、村)为依托,以农村文艺创作,开展丰富的农村文化活动为内容,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要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三级文化网络的建设,鼓励农民大力兴办文化。

二、拓展引导农村文化传播的多元化途径

主流文化需要强化。新闻媒体以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大容量的特点,成为农村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尤以电视的传播功能最为突出;政府和群众团体组织的送书、送戏、送科技、送法律“四下乡”活动,实在、适用、受益广、见效快,最能打动农民的心,还应继续扩大覆盖面、增加频率、丰富内容;乡村组织的文体赛事、文艺汇演等公共文体娱乐,让农民群众自娱自乐、自品自赏,是文化生活的有益补充,应该给予鼓励和扶持。

三、大力加强农村文化阵地的多方位管理

乡镇文化站建设要加强领导,加大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扶持力度,增加投入,完善设施,创造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文化站宣传、组织、引导、服务农村文化活动的职能。

民间艺人队伍应在规范行为上下功夫。引导他们提高演艺品位,把宣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传播农村先进文化的生力军。

各种活动室在依法管理上下功夫。对棋牌室的管理,主要是严格控制发展速度,严肃查处赌博行为,规范经营行为。

四、抓好基础工程,不断加大文化建设资金投入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 年11 月7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在2006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党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提上了重要的日程, 针对当前城乡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们必须更清醒地认识城乡文化的相互关系, 转变发展观念,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统筹城乡文化, 挖掘城乡文化的潜力, 促进城乡文化的共融, 更快更好地促进农村文化的建设,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一、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

(一)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相互独立。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是两个区域文化的概念, 城市文化是指在城市这一区域内人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农村文化是指在农村这一区域内人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其所产生的区域的不同, 也正是这一点, 使得二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不同的内涵。城市文化发展具有集聚性、独特性、综合性、抽象性等特点, 其内涵包括了以社会管理、经济建设、工业化为重心的知识形态文化, 以冒险、创新、利益为核心的观念形态文化, 以大众文化或市民文化为中心的文学、绘画、音乐、电影、建筑等艺术形态文化。而农村文化发展则具有分散性、传统性等特点, 其内涵为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知识形态文化, 以继承、守业、血缘为核心的观念形态文化, 以民间民俗文化为中心的曲艺、文学、绘画、建筑等艺术形态文化。

(二)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发展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作为区域文化的两个类别, 它们的发展又具有共通性, 具体表现为二者的发展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发展相互交织, 突出表现为一定地域内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特征, 便都具有该地区民族文化的共同特征, 包容或统一于该地域内的民族文化之中。它们相互交织还表现为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的不断调整和不断适应, 这种适应性尤其表现在文化发展较好的城乡结合部(即郊区或一些小城镇), 表现在进城或下乡的一些人对农村或城市文化环境的不同程度的适应。

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相互影响, 这种相互影响可以表现为积极影响也可以表现为消极影响。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文化可以通过自身具有的辐射作用, 通过一定的媒介, 把城市文化的知识、观念和艺术等形态的文化辐射到周边农村, 进而影响整个农村文化, 只要把握好媒体的引导, 这种辐射作用就会表现其积极的一面, 对农村文化起到促进作用, 加速其更新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如果把握不好, 城市文化中的消极一面如低俗化、极端利益化等就会侵蚀到农村文化社会生活中, 对农村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样, 农村文化通过一定媒介的传播和引导, 也能对城市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包括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可以丰富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促进城市文化的民族化、促进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接轨等等。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如果不加限制和管理, 农村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如守旧和迷信,将不断以各种形式对城市文化产生消极影响, 从而制约城市文化的发展。

(三)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这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关系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是辩证统一的, 作为区域文化的两个类别, 它们独立发展、各具特色、内涵各异, 是独立的, 但是这种独立仅仅只是相对的, 在一定情况下和一定地域内它们又表现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一面。所以说, 城市文化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是既独立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 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只有在相互独立发展的基础上, 加强联系, 形成互动, 才能实现整个区域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建设, 既要看到它们的区别和独立性, 加以区别对待, 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分类发展;又要看到它们的联系和共通性, 加以充分利用。通过对媒介的管理和引导, 使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促进二者之间积极作用的发挥, 避免消极作用, 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 最终促进整个区域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协调和统一发展。

二、城乡文化的分隔和倾斜发展, 导致了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文化发展的滞后尽管我国的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尤其是城市文化的发展比较迅速,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看不到城市与农村之间, 特别是城市文化与

农村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把城市和农村人为地分隔开来进行发展, 并在社会发展上实行城市优先发展的政策, 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投入和引导流向上向城市倾斜, 这种“一边倒”的社会发展政策应用在文化发展上, 从而导致了对自身发展基础本身就很薄弱的农村文化的建设的长期忽视, 最终导致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文化发展的滞后。

(一)城乡文化投资的不平衡。我国文化投资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本来就很小, 2001年仅为0.4%, 而在其中投向城市文化建设的资金远远超过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比重,据统计,2002年国家财政对城市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之比接近8:3,投向城市的是农村的2 倍还多。投入的不足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建设, 也使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大。

(二)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据统计, 截止2002 年, 全国县及县以上城市大部分都配齐了“两馆”(即文化馆和图书馆), 大中城市以上的两馆正朝着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方向迅速发展, 但是全国38240个农村乡镇中还有3965 个无文化馆, 其中处于西部开发范围的3708 个。而在已建成的乡镇文化馆中, 还有12994 个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薄弱和缺乏,致使广大农民根本无场所开展文化活动, 更谈不上高质量的文化生活了。??

(三)城乡可消费文化资源分布不平衡。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可供人民消费的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人们文化消费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 但是总的来说, 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尤其存在城市可消费文化资源与农村可消费文化资源严重失衡。在我国可供城市居民消费的文化资源相对农村来说要丰富得多。可供消费的文化资源如电影、书报、戏剧、网络信息等文化娱乐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 而广大农村极其匮乏, 城乡分布极不均衡。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戏难的问题, 有些村寨甚至多年没有看上一场电影, 书报几乎没有。电视资源十分有限, 戏剧演出是一个盲区, 让农民的休闲时间无处休闲。

(四)城乡文化消费不平衡。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还集中体现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差距上。近几年来, 城市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也相应提高,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1998-2002 五年间, 城市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平均每年增加184元。而在农村由于农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文化市场发育滞后、可供农民消费的文化资源的缺乏, 使得广大农民的文化消费始终徘徊不前, 与城市相比, 在1998—2002 年五年间农村居民平均每年仅增加26 元,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直接消费于城市, 在农村内部实际消费水平则更低。

(五)城乡文化队伍建设不平衡。在政策上, 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往往重上不重下, 注重县城以上的文化机构队伍建设, 而县以下乡镇只是形式而已, 文化部门“挂靠”十分严重, 至于村组还是一个空白, 文化队伍建设枢纽就停留在乡镇一级。现实中广大农村乡镇村文化部门现有工作人员普遍年龄偏大、人数偏少、专业技术水平偏低, 很难适应新时期文化环境和文化工作变化的需要。而对于一些地方的新进人员, 又多为适应政策要求招聘而来, 工资政治待遇低、转正难,存在极大的流动性, 造成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极不稳定。而城市的文化工作队伍由于近些年政策要求较高, 而在人数、年龄结构、素质上比农村要强得多, 形成了一批专门司职文化事业的队伍, 文化影视、剧团等也不断改革, 出现了新的文化队伍与新的队伍组成结构, 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兴起, 文化队伍建设日趋规范、完备、合理。这种人才队伍客观差异是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直接原因。

(六)城乡文化体制改革不平衡。在城市, 文化建设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文化需求, 为了与国际文化发展接轨, 在所有制形式、文化管理、用人制度、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大包大揽”,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让文化走入市场, 在市场上求生存、求发展, 使城市文化焕发出新活力。而在农村由于权属不清、管理滞后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体制改革举步维艰, 大部分农村还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文化管理体制, 所有制上是政府的附属物, 管理由政府说了算, 人员由政府任命, 在以经济为中心的观念指导下, 文化完全“虚化”。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文化发展冲击下, 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矛盾。传统的农村文化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被淹没于现代文化洪流之中, 进而使得农村文化自身无法向前发展, 无法起到促进农村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

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尤其是农村文化发展的滞后, 打破了文化发展的协调和统一, 影响了文化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 使得农村文化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 进而造成落后文化的泛起, 不能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反而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制约力。另一方面, 使得农村文化不能为城市文化生产和市场的扩展提供条件,制约了城市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 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农村文化发展差距的拉大, 形成了文化上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二元差别”, 暴露出和蕴含着大量的问题和矛盾, 影响了文化的协调发展, 加深了经济和社会的城乡二元差异, 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统筹城乡文化,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要实现城乡文化的平衡协调发展, 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的建设, 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工作中切实转变片面的发展观念, 树立全面的科学发展观, 深刻理解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刻理解城乡文化的片面发展即城市文化的单方面发展并不等于整个区域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理解城乡之间文化发展的绝对对立对城市文化发展和文化协调发展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 把城市文化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联系起来, 积极探索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实现城乡文化的良性互动, 充分利用城乡文化之间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一)调整城乡文化发展政策

调整文化发展政策, 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平衡城乡文化发展, 实施全面协调的文化发展政策, 在短时期内, 针对农村文化发展明显滞后的现实情况, 加大农村文化扶持力度, 在发展政策上尽量向农村倾斜, 并制定相关优惠措施, 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向农村流动。

(二)制定城乡统一的文化发展规划

在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时, 要跳出人为地把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隔离开来、绝对对立起来的观念, 以地域文化和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为着眼点, 把某一地域内的城乡文化统一起来进行规划。要看到城乡文化是交织在一起的, 只有把它们统一起来, 才能充分利用到城乡文化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 形成城乡文化的良性互动。围绕地域文化发展目标, 对该地区内的文化设施和文化生产力进行科学布局、统一规划, 改城乡分隔规划为地域统一规划, 给予农村文化以规划上的“平等权”。

(三)促进城乡文化体制和市场的接轨, 积极培育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促进城乡文化体制的接轨, 加快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把农村文化中的事业性文化(如文化市场管理、业务指导、文化设施建设等)和经营性文化(如文化活动的开展、已有文化设施的利用等)分隔开来,进行区别对待、分类发展, 加大对农村事业性文化的扶持力度, 同时促进农村经营性文化与市场经济的逐步接轨。由于农村文化基础薄弱、发展不充分, 对农村经营性文化只能实施扶持上路、逐步脱手的办法,在其发展初期, 给予必要的扶持, 制定各种优惠措施,使其逐步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发展之路, 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城乡文化市场的接轨。通过建立连锁店、文化演出基地、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等方式, 加强城市文化产品在农村的经销, 打开农村文化的消费市场。同时, 注意培育具有农村文化特色的民间戏曲演出、民间文化产品生产、“农家乐”和民族民间旅游等特色文化产业, 把农村的文化资源与广大的城市文化市场联系起来, 促进农村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和农村文化生产的产业化。

(四)借助城市文化的各种载体发展农村文化

促进城乡文化的发展,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光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 只有调动广大社会力量的参与, 形成文化建设的合力, 才能开创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在城市文化的内部结构中, 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载体, 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 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载体特别是企业文化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调动它们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只要引导得当, 可以实现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双赢”。企业或校园或社区以冠名等方式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资助, 或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或开展文化活动、或直接进行投资、或设立发展基金等, 不仅可以推广自己的文化、丰富自身文化的内涵, 还可以提升自身文化的品质。尤其对企业来说, 还可以以此为契机, 宣传自己的产品, 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在文化界就有企业通过冠名并在电影放映前加播产品广告, 资助农村电影放映。

(五)加强城乡文化人才的交流和培养

充分利用城市文化的设施和人才优势, 加大对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 特别要注意培养农村的“民间艺术家”和农村文化营销人才。对农村文化人才进行培养, 重点并不是要在农村培养出城市文化的精英, 而是要培养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关于把农村生活和艺术结合起来的艺术家, 对他们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培训, 提升其艺术产品的审美性。培养农村文化营销人才, 只有当农村文化具有了自己的营销人才,才能更好地把农村的文化资源与市

场结合起来, 开拓农村文化市场, 培育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城市文化的各类人才也应注意深入农村生活, 创造出各种以农村为背景的文化产品, 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丰富内容, 还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文化消费资源, 在更广阔的市场上, 实现艺术家的价值。推动农村文化用人制度改革, 改变农村文化队伍的不合理结构, 引入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 使得真正有能力和有水平的文化工作者能在农村文化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 鼓励文化管理人才下乡挂职, 大力推动农村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农村文化发展。

(六)创新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方式, 促进城乡文化的互动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篇6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尤其是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对农村基层组织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农村基层组织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显得极为重要。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偏低、活力不足,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二是党员流动性加大,对党组织的依存度减小,党员管理难度大;三是部分村村级无积累,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服务功能弱化,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四是有的村党组织工作理念不新、宗旨意识不强、作风不民主,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五是少数村党组织书记发展意识不强,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六是部分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发挥作用不明显,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二、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的内在要求

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概括而言,基层党组织亟需提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带领群众发展的能力。新农村建设,首先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只有物质基础坚实了,才有条件实现其他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要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重心,把强村富民作为第一责任。二是领导村民自治的能力。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管理民主,就是要培养农民的民主参 1

与意识,形成农民合理有序地参与村务决策、村务监督的机制。三是引领文明新风的能力。农村的落后不仅表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观念和文化上。事实表明越贫穷的地方,封建迷信越盛行。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就是要在农村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我认为,应着手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和一个“领头羊”。改进选人办法,更新用人观念,要拓宽村党组织班子的选配渠道,进一步扩大民主,将年轻有为的,打工返乡、军队退伍、学校毕业富有创业热情和热心为民办事的培养成党员,把其中的优秀分子,选配到村党组织担任领导职务,为村班子增添新鲜血液。

二要完善配套机制,加强村干部的培养和管理。建立起现任、后备、离任于一体,选、育、管相结合,绩、奖、惩相统一的农村干部培养和管理新机制;要建立科学的后备干部培养机制,把竞争性选拔作为农村后备干部的活水源头,把后备干部的培养,作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工作来抓。

三要加强村级活动场所管理,发挥最大化作用。对完成了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的村,要切实加强村级办公活动场所的完善和管理工作,把它作为科学决策、凝聚民心、促进发展的平台,把它真正建设成为全村的议事决策中心、服务群众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党员群众活动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对尚未完成建设的村,要积极争取条件,加快进度,确保在规定时间完成村活动场所建设全覆盖。

四要完善制度,推进村级工作规范化建设。村干部激励约束制度和活动场所建设完善后,村党组织书记要带头坚持落实村干部作息制度,要大力推行村干部服务承诺制,以方便群众办事,提高群众满意率;要加强全方位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并严格执行,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支部一班人的事业心、进取心及责任感,以便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组织真正建成政治坚定、富民有方、团结战斗、务实创新的坚强战斗堡垒。

五要加大发展力度,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认真落实“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着力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优秀的农村党员培养成村干部。要及时吸收政治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入党,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断增加新鲜血液,逐步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化、党的力量弱化的问题。

六要全面实施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要加强培训教育,比如采取“开培训班,进农广校、进职业院校”等培训方式进行,提高村党组织班子成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发展经济的能力。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篇7

一、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文化活动发展滞后, 不能满足现代农民的文化需求。

富裕起来的农民渴望得到“文化温饱”, 甚至是“文化小康”。他们不满足于在家看看电视, 听听广播, 翻翻报纸, 还需要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然而, 与农民群众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相比, 农村文化活动的发展却明显不尽如人意, 一般只是在年节期间象征性地开展一点活动, 内容也很单调, 只注重娱乐性, 却忽略了文化活动的宣传、教育、辅导功能。

2. 文化设施设备陈旧, 农民缺少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和活动经费。

文化阵地是文化活动的载体, 是搞好文化活动的重要保证。然而, 许多乡 (镇、街道) 没有独立的活动场所。80%以上的村文化室是空架子。有的文化站虽然有人有站舍, 但待遇差, 没有人愿意干。文化器材、设备落后, 文化活动经费几乎没有。更为严重的是, 有的乡镇以强调抓经济建设为由, 把文化站的房舍出卖或者挪作他用。同时, 乡镇文化站藏书少, 并且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旧书, 真正能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科技图书很少。

3. 文化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

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质量, 基层专职文化干部的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 乡镇事业机构改革后, 文化站处于没人管的境地。不少站长下去包村屯, 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组织辅导功能, 使农村文化活动处于自发的、散乱的、无组织状态。另外, 农村文化骨干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经济意识逐渐增强, 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所改变, 农村文化骨干或外出打工, 或自己创业, 这样就造成了一大批的文化人才流失。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

1. 树立全局观念, 促进农村文化、经济的协调发展。

各级政府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工作, 给农村文化建设应有的地位。尤其是乡村级领导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地位。把农村的文化工作摆在战略地位,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工作与文化工作的关系, 把农村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农村的经济和文化得到协调发展。

2. 立足乡情, 努力挖掘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

在开展常规性文化活动的同时, 应侧重发展当地富有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活动。特别要注意不断挖掘和培育具有浓厚民间特色的传统文化项目, 努力寻求体现时代精神, 符合人们现代性、时尚性、竞争性和超前性审美要求的最新活动载体, 从而为不同层次的人们提供喜闻乐见、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各种文化活动的载体与规模都要与当地农村的现实情况结合起来, 要从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 避免形式主义和劳民伤财的现象出现。同时, 要破除单纯的文化娱乐观念, 把娱乐性和知识性结合起来, 以满足农民群众求富、求知、求乐的需求。

3. 根据农村季节特点变换研究活动方式。

农村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 由于季节不同, 忙闲不同, 所以在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方式也应当随之改变, 不能采取一种形式。春耕、夏锄、秋收是农民的忙季, 应以小型、分散为主。例如可以送文化到田间地头、庭院场院, 开展读报会、故事会、小型歌会等, 宣讲科技致富信息, 使农民群众在劳动之余, 既缓解疲劳, 又能在精神上得到享受。农民在挂锄、冬闲季节, 活计比较少, 因此在此期间以集中和特色活动为主。可以组织本地文化骨干或聘请专家集中搞一些文艺演出、歌咏朗诵会等,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搞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活动, 如瓜菜节、艺术节、体育节、演唱会等。春节、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在节日期间, 农民除了全家团聚、会亲访友外, 最大的愿望就是求祥和、求快乐。东北大秧歌、大型文艺演出、街头健身舞、灯会等, 可以把整个农村文化生活活跃起来。

4. 坚持市“区”对农村的文化支持, 继续抓好“三个下乡”。

一是广泛开展戏剧下乡活动。二是继续开展送图书下乡活动。三是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实现资源整合, 调整文化建设内容采取公益和市场联合运作的方式, 以此繁荣农村文化。

5.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培养农村文化骨干队伍。

繁荣农村文化生活, 必须培养一支有政治素质、文化素质, 热爱农村文化事业的农村文化骨干队伍。要对他们进行定期专业培训, 提高他们的文化层次和水平, 以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 并形成氛围。培养农村文化骨干队伍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 要形成制度, 制定出计划, 常抓不懈。

6. 增加经费投入, 努力拓宽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资渠道。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站、文化室、图书室基础设施的投入, 改变过去“一间房、四面墙”的局面, 把丢失的文化阵地夺回来, 还给农民一个文化娱乐的场所。主管领导要进一步变被动为主动, 充分发挥文化主导作用, 采取社会集一点, 企业赞助一点, 活动挣一点, 个人出一点的办法, 多方筹措, 以补充开展文化活动经费的不足。

要加强农村的思想和文化建设 篇8

对于新农村建设,各地着力投资于“看得见”和“摸得着”的硬件项目,其最大的心理因素是便于求成绩、出政绩。比较而言,把资源更多地投到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等软件项目上,提高农村干部的“能力建设”、农民的文化素质等方面,一些地方则无意甚至有意地忽略。

没有新文化,就没有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越是集中力量发展农村经济,越是加快农村改革开放步伐,就越是要加强思想和文化建设。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春伊始,《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其中有关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如下:“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完善基层优秀人才发现培养机制,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提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这些部署和安排,当然还有其他诸多内容,都很到位且具体。关键是作为农民文化服务责任主体的地方政府,要结合自身实际扎实落实。今年河南要新建14735个“农家书屋”,这是该省着眼于群众基本文化需求,重点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新疆更是将今年定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基层建设年”,着力为老百姓构建“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满足最基层的普通百姓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使文化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和满足。其中一项,新疆给予承担公益性演出任务的95个地县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每团20万~25万元的补贴,以初步解决多年来地县演出团体缺本子、没活干、转不动、下不去的问题。这些都是很得力的举措!

人是需要文化滋养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日益富裕的农民,在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思想和文化的需求便凸现出来。没有健康的文化去满足,不健康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所以,我们要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从而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文化不是做工程,需要慢慢地“文”,渐渐地“化”,是与人的精神风尚相关的社会演化过程。从文化贫困到文化温饱和文化小康,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必须有信心和耐心!

上一篇: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作文下一篇:中学食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