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溢军营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书香溢军营(精选8篇)

书香溢军营 篇1

满足官兵多层次需求

有一段时间,该部基层分队图书室冷冷清清,而官兵自己购买的《职场潜规则》、《博弈学》、《厚黑学》等书籍,则被大家抢着看,有的战士晚上熄灯后还躲在被窝里打手电看。战士们说:连队的藏书大多是政治理论方面的,读来读去就那么几本,只好自己掏钱买些书互相换着看。

部队党委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分队藏书单一化与官兵读书兴趣广泛之间的矛盾。部队通过个别交谈和召开座谈会等,对分队官兵的读书兴趣进行调查,分析后形成共识:确定读书书目,主流既坚决反对庸俗关系学等,讲求高格调,又要满足官兵的多层次需求。为此,他们成立读书小组,各分队根据每个战士的兴趣爱好,制订读书成才计划。

为解决图书少的问题,部队每年从机动费、政工费和农副生产收入中分别拿出10%用来给基层分队购买新书;积极协调仰天岗团工委、市青少年宫等单位为部队拥军赠书;发动机关干部为分队捐书;在青年官兵中开展“少抽一包烟、多买一本书”活动。同时,基层分队还形成了一个好传统,每个官兵调离或退伍时,都要和分队互送一本书。部队购书前,拿来书目让战士选择审定后购买。

目标定在育才上

该部党委“一班人”感到:部队要发展,素质是关键。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官兵全面发展,要把育才活动抓实抓好,他们针对以往片面强调官兵是来尽义务的,对其长远发展关注不够的问题,本着“当兵一阵子、受益一辈子”,既对官兵今天着想、又为官兵明天打算的态度,在引导官兵安心部队、建功立业、尽好义务的同时,更加关注长远发展,把官兵课余时间合理地“焊接”起来,为读书学习所用,积极帮助官兵成才进步。

他们把读书学习与学历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利用南昌陆军学院资源,建立函授站,组织干部士官参加学历教育,提高官兵学历层次;与江西冶金学院建立双拥共建对子,充分利用院校智力资源,组织军地通用技术培训班,每周拿出8个小时授课,保证每名战士退伍前能拿到国家颁发的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实现“入伍即入学、退伍即毕业”的愿望。

他们还把引导官兵读书学习与立足岗位成长成才结合起来,保勤队分队长陈明辉同志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在全队大力开展读书学习的氛围中,他积极融入,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提高了能力素质,先后被军区评为优秀士官、荣立三等功,获得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卫生员赵超超同志结合本职搞好学习钻研,专业素质提高很快,在长期没有军医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部队官兵医疗保障任务,个人由于工作出色荣立三等功。

书香溢军营 篇2

怎样写出溢满书香的童年?

一、悬念——开头

人们常说,作文时能有一个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开头的重要。而悬念法开头则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它可以使文章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让我们来看看《灶旁读书》的开头:

年少时,家里没有专门的书房,饭桌边、床上、堂屋里、屋后的竹林,只要有坐的地方,而且坐得比较舒适,就可以读书。印象最深的,是在灶旁读书的情景。

一句“印象最深的,是在灶旁读书的情景”,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在灶旁读书会有什么感受呢?从而引出了下文几个生动的故事:①灶旁,“为了不耽误读书时间,我把各种杂柴分成一束束再首尾相连”,一边添柴一边读书;②灶旁,偷看爸爸借的《啼笑姻缘》……作者以“读书”为主题,以“灶旁”为线索,以“悬念”吊起我们的胃口,吸引我们津津有味地读下去。

二、读书的苦与乐——中间

在读书的过程中可能不会一帆风顺。小朋友们也许都读过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吧,这篇文章,就向我们展示了读书的苦与乐:

苦: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我的腿真酸啊,不得不交替着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得暂时的休息。

乐: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家林海音的读书之苦来自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很多人没有钱念书,更不要说是花钱买书了。他们虽然读书很苦,却能苦中作乐,所以在过去出现了许多苦读成才的小故事。而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在读书时也难免会有苦有乐,而这苦与乐又来自什么呢?我们来看几篇作文中的片段:

“嗒嗒嗒”,又传来一阵脚步声,肯定是妈妈过来了。我便迅速把漫画书滑到腿上,装模作样地看起英语来。幸好有书桌做掩护,妈妈看不到我腿上的书。妈妈进来后,我晃晃手里的英语书,镇定自若地说:“我正看书呢。口渴了,要喝点水。”妈妈满意地点点头,转过身走了。我偷笑着:妈妈怎么能斗得过我敏锐的听觉呢?我趁机赶紧把腿上的漫画书拿起来,准备先放到书架上。正在这时,“砰”的一声,门又开了,狡猾的妈妈破门而入,她根本就没有给我去拿水,而是在门外观察我的动静。妈妈趾高气扬地夺过我的书:“嗬!人赃俱获,你这只‘披着羊皮的狼’!”在事实面前我还有什么办法呢?只好乖乖投降——老实地捧起了那本英语书。

为了读书,与妈妈“斗智斗勇”,作者对这一情节描写得非常生动传神。妈妈意外地进屋,使得人赃俱获,这一情节,让文章变得波澜起伏。可见作者的读书之苦!

是啊,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苦尽甘来,我们再来看另一位小朋友的读书之乐吧!

一进图书馆,我就闻到了书的味道。哇,好“香”啊!我跑到书橱旁,进入了书的王国,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那感觉真是美妙极了!《绿野仙踪》《童年》仿佛把我带到了另一个世界,仿佛我已登上了通往世界的列车。作者的遭遇令我感叹,主人公的独立令我佩服,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书的神奇。

作者能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的遨游,乐趣无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格言写出了读书的苦,但我们相信苦的背后一定是甜,只有苦的体验才能尝到甜头。

三、首尾呼应——结尾

“编筐编篓,全靠收口。”可见结尾的重要。而首尾呼应则是一种好的作文技法。我们一起来看看作家白凤桐先生在《贼小子读书记》中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以前,姐姐总叫我“贼小子”,因为小时候我总偷拿她的书看。

结尾:哈哈,“贼小子”不记仇不扒窃,只是爱看书,仅此而已。

翰墨书香溢满园 篇3

“腹有书香气自华”,热爱中国古文化的韩殿文重视孩子文化底蕴的培养,着力进行人文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好习惯需要好环境,为了创设优秀的校园阅读环境,使孩子们能在潜移默化中爱上读书,拥有丰富的知识,韩殿文不惜经费投入,花费近10万元。以优化育人环境为切入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的文化氛围为突破口,精心布置美化校园。

“诵读千古美文、传承经典文化”,在校园内,这样的风格随处可寻。整个教学楼在每个楼层走廊的墙壁上。都有设计得古风古韵的背景画面,用中华各具特色的书法呈现内容,丰厚雅致,美不胜收。在每个楼层走廊的墙壁上,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粘贴着不同风格的经典篇章:一楼的内容是《三字经》和《弟子规》,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二楼是《论语》。不仅有常用《论语》40句,还附有解读,让学生每天在背诵的同时,使其深刻的含义巧记于心:三楼是“中外名著”。以中国的四大名著为主体,让孩子在好奇中,自然了解、喜爱上大部头的文化著作:四楼则是“经典诗词”,第一小学的学生往往还没毕业,就已经熟读唐诗三百首了。

这就是第一小学,让学生时刻置身于经典文化的氛围中,享受书的熏陶与感染,在客观上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情境,营造了浓郁的阅读氛围。在此基础上,第一小学还通过开展有序的经典诵读系列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融入到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用中华传统文化加厚和刷新孩子的人生底色,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文化品位,为孩子的人生夯实文化底蕴。“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圣贤为伴,开拓万古胸襟”成为第一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的奋斗目标。

第一小学还特地编写了6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制定了学校经典诵读规划。对各年级经典诵读的内容作了相应的规定。如一年级以《三字经》为主、二年级主要读《弟子规》、三年级则精选唐诗、四年级精选宋词、五年级精选《论语》、六年级选读经典古文。规定每天早晨7:30到7:50为诵读时间,每周二第7节课为校本课。每学期研究制订不同读书活动方案,吸引孩子们的读书热情。“书山有路,师生同行”、创建“书香家庭”、“书香班级”和“读书之星”等扎实有效、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使学校的古诗文诵读逐步走向深入,如今已融入学校的肌体,成为第一小学一大办学特色,对学校儒雅风气的形成、学校文化的建设、学生的成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校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写字教学先进单位、省读书活动先进集体、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等荣誉称号。韩殿文校长也获得了国家传统美德实验研究优秀工作者、省模范教师等称号。

书香溢满人生作文 篇4

树有根,水有源,人又本,我们的人之本都要通过一个方式来认识,来加固,那就是“阅读”。

书本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在这五千年中,我们的祖先持续不断地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遗产。我们不能割断历史的脉络。相反,要善于继承,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更好的创新。然而,如果我们想要了解祖先的精神,文化遗产,唯一的途径是“书”。

书,它就像一个知识汇成的喷泉,其中之奥秘无穷。初读有初读之乐,深究有沉究之妙。它就是祖国文化传统中应受到重视并且继承的一颗极其微小但又极具营养的米粒。一本好书胜过万两黄金,它贡献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一种休闲的方式,也是我们知识的积累,它能启发人们的思想,洗涤人的灵魂,它能启发人们更好的学习、进步,读书的过程是个享受快乐的过程,是个审美的过程,读书是创造性思维的介入,一个人会因没有读书而郁郁终身,但一个人因读好书会知识渊博。

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领悟,领悟人生真谛,领悟书中奥秘,领悟大自然地神奇,领悟世界多姿。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确实如此,一本好书使我们从无知到充满智慧,以精神贫穷,书里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人生亦是如此。

人生如戏,人生如书,从亚当夏娃的伊甸园到耶稣上帝的天堂,由残酷的战争到美好的和平年月,哪一个不是如梦如幻,充满神秘色彩,而这些神秘我们无法切身体会,我们只有从书中了解。

“书”它可以说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它从小学开始就与我们接触,从那时起书籍就成为我的朋友,我的伴侣,我的亲人,我的引路人,它渐渐地融入了我们生活。我的成长离开它,是它启迪我的思想,打开我的视野,人的成长历程就像读书一样,要一字一句地读,每走完一天的路程。就将人生的书籍翻过一页。我们的一生就是充满神奇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昂首前进,在这个旅途中我慷慨悲歌,在这个旅途中书本带我尽情遨游,它就像我的讲解师,我的指路人,带领我经历一次次的探险,寻找自然地奥秘,寻觅春天的踪迹,泛舟于科学的海洋,漫步于右代诗苑。人生与书籍的广阔天地有无限风光召唤着我,使我流连忘返。

书本,它启发我的灵魂,改变了我的人生,它让我知道遇事沉着,冷静,遇到困难要坚强。因为这些好书的启发,我生活中的困难得以解决;因为这些好书,我的大脑变得充实;因为这些好书,我的人生变得有色彩;因为这些好书,我的成长充满欢声笑语;因为这些好书,我的道路上充满芳香;因为这些好书,我的生活变得充实;因为这些好书,我的明天变得一片光明。

让书香溢满童年 篇5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阅读好书给我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的洗涤。读庄子的散文,我们会追随他乘风逍遥游,看到他那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高傲人格。步入大唐那个诗歌的王朝,扑面而来的是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沉郁。梦回宋朝,感受东坡的“大江东去”,柳永的“冷落清秋节”,稼轩的“沙场秋点兵”,易安的“人比黄花瘦”。追随历史的脚步,明清小说开出了文学史上的繁花。一部《红楼梦》流尽了曹雪芹的辛酸泪。

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还陶冶了我们的性情,培养了良好的品格,使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虽然我们无法丈量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扩展生命的宽度,一本让人收益的书,或许就是一次生命的扩展。雄鹰要到宽阔的碧空中搏击风雨,鱼儿要到无边的海洋里劈波斩浪,我们也要到书籍里去汲取养料,在海阔天空中快乐成长!就让好书陪伴我们成长,让书香溢满我们的校园。

当我们渐渐平缓了生活的气息,当立夏的热风还没过,林梢间还有厮磨缠绵的声音,生活在炎热与浮躁间把些许安慰掠去,一抹空虚描上眼翳,这时便置一卷诗书于案上吧!手捧一杯热茶,在有些昏暗的光下,任水汽氤氲摩挲着那一页页的文字。这彩色属于心的时间。

是否也曾有那么一刹那,觉得生活无趣,于是抬起头来吸入些许清灵;是否也曾有那么一瞬间,觉得浑身无力,于是俯身去回味重覆的黑白梦境,是否也曾有那么一秒一分甚至一整天,觉得无所事事,于是只好隐没在川流的人群里。若是这样,那便打开一本书吧,让书香平静内心的躁动。曾多少次在图书馆看到有同学静静地靠在书柜上,享受着书的美妙,而屋外的嘈杂声便被过滤了。一页,又一页,那双目不斜视的眼睛里,写满了陶醉与幸福。他们守住的是内心的宁静,是书,助他根植于低处,沉潜于文字的深海,不为表面的波涛所动。一个个象形文字散发出神圣的光辉,将心头的浮躁抹去了。书又以其独特的芳香,将尘世的铜臭味冲淡。

那么,我们该如何享受书的乐趣呢?当下流行的浅阅读是否符合我们读书的本意?读图的存在是真的对读书方式的补充,还是这个社会下人心浮躁的表现。对于这些,我们无法下一个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急功近利的读书不算读书,曾问过同学读过了哪些书,他不语,把桌下一摞书抱了出来,仔细一看《尖子生题库》、《满分作文36计》„„书,仅限于此么?我们一中的读书周到了,我只希望,我们能寻得一片不惹风尘的心田,选择一本好书相伴,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接受文字的沐浴,体会纸页下作者的心路历程,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让一周的阅读习惯延续为一生的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让书香陪伴一生,快乐的读书,做一个因读书而快乐的人。

有人说,读书乐,乐在俯仰之间,神思飘逸,心神气爽,读书乐,乐在掩卷后,纵览千古,横历八荒,而我想,欲知读书乐,且待合书时,慢慢人生路,乐此疲不知

让书香溢满童年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 让书香溢满童年。

同学们,你们听过《喝墨水》的故事吗?陈毅爷爷小时候由于读书太入神了,竟然拿馅饼蘸墨水吃,而且吃得津津有味,直到妈妈进屋发现他满嘴都是墨水而大声惊叫起来,他才察觉到。陈毅爷爷读书是多么痴迷啊!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世纪老人冰心曾教导我们要“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明辨是非,行为举止文明得体。世界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就曾借着月光读书,在楼顶读书,在老板的皮鞭下读书。对读书的痴迷,终于把他造就为世界文学巨匠。正如高尔基自己所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

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必须按时补充生命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人要保持精神世界的富足,也需要时时处处为精神补充各种“营养”。“精神营养”来自哪儿?如何补充“精神营养”?其实“精神营养”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书世界,吸取“精神营养”的渠道就是孜孜不倦地阅读。

读书带给我们最隽永的乐趣,最恒久的动力 ;读书带给我们心态的平和,精神的慰籍。经典诗句,让我们充满智慧;童话故事,让我们浮想联翩;历史巨著,让我们博古知今;科普书籍,让我们思维缜密„„

同学们,我们正处在读书、求知的黄金阶段。你知道应该选择哪些书来读,利用哪种方式读书最科学吗?首先,要精读课堂上的书,尤其是语文课本,仔细品味文章的妙词佳句,认真揣摩文章蕴涵的道理,感同身受文章表达的感情。其次,要泛读课外书。从文学类到科技类,从中国作品到外国作品,从学校阅读室到校外书店„„只要是有图书的地方,就要有你们的身影。

读书本身是一种习惯;读书过程中,也伴随着其它习惯的养成。那么,应该培养什么样的阅读习惯呢?比如,要爱护图书,要持之以恒,要做好读书笔记,要保持环境的安静„„

培根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和书籍交朋友吧,读书立志,让书籍成为我们成长的基石,让书香溢满我们的童年!

沉溢书香作文850字 篇6

每当坐在,读书的感受是不同的,天气、环境、书中的文字影响牵动着人的`心灵,使我的坐姿都不同了。从夹着书签的那页纸慢慢打开,立刻有一种渴望品读的感受,这些感受通过神经传入心灵,使读书成为我的生活方式。

在昏昏欲睡的下午,眼睛似乎都睁不开,泡了一杯浓香的咖啡,斜着躺在床上,从书架上随手拿起《简爱》,感受着人生真爱,体会着主人公的心思,很快便精神振奋,坐起来靠在床头上,看到结尾,不禁为书中的告白所流露出的真爱而感动,心嘣嘣地跳着,应着窗外太阳下知了的响声,却再也不感觉烦躁了。

在夕阳西斜的黄昏,喝着一杯红茶,手中捧着《小妇人》,一边口味茶的涩中甘甜,一边描绘了一幅幅温馨动人的家庭生活图景,用动人的文字告诉读者家庭是人类的快乐之源。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作者笔下描写的马奇一家的天价之爱深深感动了我。合上书,向窗外的夕阳霞光,轻轻地闭上了眼睛,在脑海勾勒出未来家庭和乐的图景,我不禁会心一笑。

在精神焕发的清晨,轻轻地按下播音机,让优雅的钢琴曲自然流泻,坐在长沙发上,兴致勃勃地读起了《傲慢与偏见》,这是偏见与赞赏、傲慢与卑微,高尚与卑劣并存的体现,是对上游社会傲慢与偏见的最好诠释,让我明白有情人终成眷属和看人看本质两个道理,也憧憬如书中的的简和伊丽莎白一样美好的结局,音乐也十分的贴合我的读书心情,心情激昂时也如暴风雨般狂骤,看到美满的结局正有感而发时,它的旋律则令人神怡,同样,看完书后还是精神焕发,只是对世界,对生活多了一份感情和体会。

我喜欢让自己沉溢书香,让读书成为我的生活方式,让书使我悟出生活的真谛。享受生活,就是合适的时间在合适的地方选择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享受方式,再挑上一本合适的书品读,这才是最惬意的状态,让自己沉溢书香吧。

书香溢军营 篇7

阅读名著是阅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就好像在与大师们一起携手共游。博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可以陶冶情操, 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有益于学生审美品位的提升, 良好语感的形成, 以及促进阅读技能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 人们对学生阅读的认识程度也不断提高。随着阅读活动的深入推进, 名著已经开始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走进课堂, 走进考场, 使得名著阅读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但是, 尽管人们都意识到名著阅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然而, 学生们真正喜欢阅读名著的很少, 课外真正经常阅读的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乡镇中学的学生, 这个问题更令人担忧。笔者自毕业以来一直从教于乡镇的中学, 发现学生们对名著的阅读大多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每次上一些名著作品的课文,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黛玉进贾府》等, 给学生讲到书中一些其他的人物或者故事情节, 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可见在此之前他们对这些故事都是很陌生的, 绝大部分的同学没有阅读过有关名著。对中国四大名著了解的情况尚且如此, 那对一些外国名著的了解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造成学生阅读减少的原因

1. 缺少阅读时间

乡镇中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 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 他们身心俱疲, 根本无暇顾及课外名著的阅读。再者, 名著通常篇幅较长, 需要花费较长时间阅读, 且考试中分值不大, 因而许多学生就不愿浪费时间去阅读名著。还有些学生为了缩短看名著的时间, 喜欢阅读名著的缩写本。表面看来, 阅读了名著, 实际上只浅略了解名著的表面, 并没有真正消化名著, 此种阅读方式也不该提倡。

2. 缺乏阅读的兴趣

当走进书店时, 你会发现, 在名著书架前看书的人并不多, 且往往时都是中年人或老年人。而中学生扎堆的地方主要都是一些小说。这些小说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能给学生一种新鲜感, 学生通常感兴趣的就是文章的趣味和情节。而文学名著对读者的欣赏力和理解力要求较高, 对于大部分文学功底还不够深厚的中学生而言, 思想深刻的名著大多晦涩难懂, 因而对阅读名著就失去了兴趣。使名著阅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 受到整个社会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

有些学者认为当今社会充斥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 没有人愿意稳下心来慢慢品味咀嚼长篇著作, 大都喜欢快餐式阅读。在“快餐文化”的漩涡中, 一些青少年也跟着浮躁的风气走, 不愿读长篇著作, 喜欢阅读时尚文章和当下流行的网络文学。这样的阅读方式缺乏根基。长此以往, 令人担忧。阅读网络文章与阅读纸质版板文章阅读效果差距很大, 阅读纸质版名著才能慢慢咀嚼语言、体会形象、品味意境。从现状中不难发现, 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 因此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也成为教师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 值得让人深思。

开展名著阅读, 就要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名著, 与文字展开对话, 感受艺术魅力, 享受阅读乐趣。同时, 在品读鉴赏之中, 学生能够提升自我的理解与感悟, 吸收名著的精华, 从而在语文综合素养方面能够不断得到提升。而这些目标的达成, 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应该抓住契机,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学生的心灵沉潜于文本, 丰富阅读体验和收获, 达到“经典润心灵, 书香溢校园”的美好境界。

二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 是教师在教学探究中努力追求的目标

1.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 应发挥其主导作用

在课堂上, 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解读文字背后的内涵,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要在课堂上进行名著阅读的指导, 就必须把“名著阅读”的时间列入课程表, 安排具体课型。如名著导读课、阅读汇报课、评论赏析课等。

第一, 名著导读课。顾名思义, 就是在学生进行阅读前, 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名著导读讲究多元化, 对于不同类型的名著可采用不同方法的进行引导。例如, 在导读《三国演义》时, 先给学生播放了几集《百家讲坛》中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对“三国”的讲解, 易教授善于提出自己的一些新颖的见解。他的讲座角度是从“曹操”出发的, 对刘备几乎不提, 并且第一集就讲什么借东风, 气周瑜, 空城计, 甚至火烧赤壁都是假的, 诸葛亮不应当称为军事家等, 他能为学生注入新鲜的元素。时下也有很多人对易教授的观点表示不赞成。借此, 笔者引导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 讨论自己支持谁的观点。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领学生步入“三国”圣殿。又如, 在导读《巴黎圣母院》时, 笔者先给学生观看几张电影《巴黎圣母院》中吉卜赛女郎艾丝美拉达、敲钟人卡西莫多、副主教克洛德和贵族军人弗比斯的剧照, 引导学生去想象这几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在学生兴致勃勃地猜想故事情节之后, 再用精练的语言向学生呈现整本书的内容梗概。让学生对整本书有个整体的感知, 既为精品细读做好铺垫, 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概括语言的能力。此外, 在品读之前, 还可以让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作家的生平经历有所了解。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于作者的写作视角, 才能更好地体会文字背后的内涵。

第二, 阅读汇报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汇报课旨在通过教师的有效引领, 提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分享阅读收获, 品出细腻情感, 使学生品出精神内涵, 品出浓浓的语文味。

有些名著人物众多形象典型。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汇报课上分析人物形象。如阅读《水浒传》时, 就让学生分组概括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宋江、武松、林冲等, 使学生学会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些名著意蕴深刻, 如《伊索寓言》在阅读汇报课上, 要求学生读后写出故事的寓意以及自己新的见解。在《狐狸和葡萄》这个故事中, 学生就写出如下寓意: (1) 遇到困难时, 不该轻言放弃; (2) 尽力做某事却做不到时, 可以放弃, 有舍才有得。 (3) 要学会自我安慰。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写出自己的看法, 充分体现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有些名著中有不少妙语佳句。如《论语》《孟子》, 在这两部名著的阅读汇报课上, 笔者让学生与同学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及其喜欢的原因。阅读汇报课形式的多样化,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的效果。

第三, 讨论赏析课。现代教学观认为,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要想学生读书收获大, 就要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合作探究解惑。

在讨论赏析课上, 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也可用开展辩论会的形式。例如, 提问:《水浒传》中女人的地位遭遇与《红楼梦》中地位的遭遇有何不同?刘备论武艺比不上关羽、张飞, 论计谋比不上诸葛亮, 好像没什么过人之处, 为什么能让那么出色的人忠心耿耿地为他打天下呢?日本商界为什么掀起“三国演义”热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及解决, 使学生阅读的活动更深入, 参与更广泛, 也激发了学生合作探究阅读的热情。

2. 指导学生注重课后的落实和平时的积累

引导学生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读书计划, 合理安排每天的阅读时间。如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 帮助学生制订了“每天读一个章节”的读书计划, 并在第二天的课上, 让一个同学来简单复述下前一晚上阅读的章节中的主要故事情节。这样, 即使不用每天花很多时间, 久而久之, 学生也养成了一种阅读习惯, 同时也不会认为这是一个额外的负担, 慢慢地积少成多, 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大有益处。

教育家吕叔湘说过:“语文水平好的学生, 都是得益于课外阅读。”通过名著阅读, 可以认识人类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智慧渊源, 汲取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 将对孩子终生学习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入手,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使阅读成为学生重要的人生伴侣。

摘要:阅读有利于学生开阔自己的眼界, 不断完善自我。其中, 阅读名著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尽管人们都意识到名著阅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然而, 学生们真正喜欢阅读名著的很少, 课外真正经常阅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作为语文老师, 更有责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 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让他们在阅读中浸润心灵, 启发智慧。

让书香溢满课堂 篇8

关键词:课外阅读 中年级 阅读指导 书香课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指出:“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我把人类宝库中最优秀的图书给自己的学生们读。”可见,阅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是多么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中年级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那么如何完成这个要求呢?难道阅读就只能是课堂之外才能做的事情?

在我区的又一轮语文教学改革中,预习、小组合作、大话题、大阅读这四个课改要素给了我们探索的方向。语文课要精讲、精炼,语文老师要从“纤夫”转变成“牧者”。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指导性阅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理念,努力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享受,让书香溢满课堂。

接下来,笔者就以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浅谈课堂中的阅读指导,带大家感受书香课堂。

一、链接原文,领略名家风采

翻开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细细寻找,其中不乏名家名作,如郑振铎的《燕子》、袁鹰的《黄河的主人》、冯骥才的《珍珠鸟》、琦君的《桂花雨》、叶圣陶的《荷花》……他们的作品被改编成适合中年级学生阅读的文章后,收入语文教材。这种改编虽切合了课堂教学的需要,但这些名家名作同其他文章一样,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留下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

名家名作就像一块无价之宝,以其独特的魅力,经受住时间的洗礼,引领我们去感受真善美,让我们陶醉于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只感受了冰山一角,所以每逢遇到这类课文,教学之余笔者都不忘和学生一起广泛阅读原文和作家的相关作品。

如《桂花雨》一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和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入情入境,充分感受了摇花的乐趣。可是在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时,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生活体验,体会不出句子中的深意。此时,笔者给学生推荐了《桂花雨》的原文,由于学过了课文,所以学生读来毫不费劲。从原文中,学生读到了作者生活的变迁,读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桂花,明白了原来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在用情感体味它们。

琦君的作品大多是怀旧的童年往事,写来至情至性。从琦君细腻、多情的文笔中,可以发现原来平凡的生活里,累积着许多情感和思念,值得学生再三阅读。

又如《燕子》这篇散文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特点,以及它在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时的漂亮姿态,体现了作者对燕子的观察细致入微,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这篇课文朗朗上口,刚学完学生就已经熟读成诵。这时,笔者给学生带来了郑振铎的《海燕》。通过时代背景的叙述,学生在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语言文字中,品味如烟般淡淡的乡愁。此时的燕子除了活泼、机灵外,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二、同位比较,凸显文章真谛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相关的文章作为参照,进行主题辨析,展开比较阅读,那么学生就会有联系地分析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清晰地看到文章背后的实质。

这种联系既可以是“横向”的联系,也可以是“纵向”的联系。所谓“横向联系”,就是将同类型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如学习《哪吒闹海》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神话故事,教学中第一次引入“神话”的概念,但是却不需要学生理解,教学的重点仍在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品质。学习《开天辟地》时就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神话故事想象奇特、丰富的特点。这时候先把《哪吒闹海》和《开天辟地》放在一起回顾阅读,让学生明确神话故事的体裁特点,再适时推荐学生阅读《女娲造人》《八仙过海》《田螺姑娘》等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或将内容相似、体裁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如《日月潭的传说》和人教版课文《日月潭》,两篇文章都以日月潭为题,但是落脚点却截然不同。《日月潭的传说》一文重点放在了“传说”二字上,讲述的是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历经艰险,降伏了恶龙,最后又化作青山,守卫在日月潭的故事。而《日月潭》一文却将日月潭的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两篇文章一比较,传说的体裁特点不言而喻。

所谓“纵向联系”,即将文章内容或写作方法相对单纯和相对复杂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如在学习《生命的壮歌》一文时,笔者给学生推荐了《蝼蚁壮歌》和《斑羚飞渡》这两篇内容与课文一致,但是写作手法和文章主题却要复杂得多的文章。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明白了细节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巨大作用,对生命含义的理解也在比较中升华。

三、自主拓展,授予阅读方法

通过教师长期的、系统的课外阅读指导,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一种独立的阅读能力。这种独立阅读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搜集、选择、整理信息的能力,才算真正达到了语文学习的目的。

如在学习了《山行》《绝句》《江南春》《春日偶成》等诗歌以后,笔者就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季节的诗歌,并加以整理。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顺着四季走来,一路琅琅童音。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思》《秋浦歌》到《冬景》《江雪》,学生们“走”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和宁静的冬。这种形式调动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使学生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滋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又如《石头书》《航天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水上飞机》等这些科学小品文,语言生动有趣,吸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文章中更蕴含着科学道理,读来让人受益匪浅。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查阅了化石的形成原因、航天飞机的构造、卫星的种类等资料在小组内互相传阅,取长补短。

《军神》《大作家的小老师》《放飞蜻蜓》《徐悲鸿励志学画》《永远的白衣战士》《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等这些课文,都塑造了一个个伟大又感人至深的形象。原来刘伯承用兵如神,还有“新世孙吴”的称号;原来陶行知爷爷《四块糖》的故事那么感人;原来爱因斯坦小时候也调皮捣蛋过;原来……学生们争相传诵自己查阅到的课文中的名人轶事,并相互印证,成为课堂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总之,课外阅读的作用是深远的。当课外阅读不再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时,阅读将成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作为语文教师,便会体会到课外阅读指导中“润物细无声”的成功喜悦。

上一篇:体育艺术节闭幕主持词下一篇:五一劳动节医院的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