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精选8篇)
摘要:以多媒体、网络、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小学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识字和写字,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主要论述了如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与写字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低年级;识字与写字;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94-1
一、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打下汉字学习基础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记忆为主,对外形新奇、色彩艳丽的动态事物兴趣较大,并且小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自控能力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这样的识字量是比较大的,再加上汉字比起图形、动画显得更加抽象难懂,这就很容易造成小学生对识字与写字失去兴趣,甚至学起来感到困难。而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像,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时就需要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调动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带领学生认识汉字时,我主要采用故事引用的方法,将每个汉字背后所蕴藏的故事和含义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故事或联想的方法识记汉字,同时,理解汉字的意思。例如,在教学“除夕”一词时,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具有神秘色彩的寓言、传说故事这一心理特点,结合多媒体动画,展示了关于除夕的神话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我将怪兽夕的形象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给学生看,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透过“夕”这个汉字,联想到可怖的怪兽形象,学生自然印象深刻。同时将与之有关的“年”的传说也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识字。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栩栩如生的“夕”和“年”的怪兽形象比起方正的中国汉字显然是更有吸引力的,将汉字与图像、故事相联系,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两个字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了。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相比起传统的教学模式,形式更为丰富,内容更为生动有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同时将声音、图片、文字等多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带给学生更丰富的感官和情感体验,真正做到绘声绘色,不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二、精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的形象性与直观性,有助于学生识记汉字的音、形、义。例如,在教学生字笔画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生字笔顺,学生一目了然,再自己动笔描红、练写,省去了老师抽象的口头讲解,学生记忆也更深刻了。
要使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阅读和写作学习,积累词汇量是基础。汉字抽象难记,低年级学生学得快,也忘得快,因此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成为重中之重。在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寻找和自由选择识记汉字的方法,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设计了一些有趣的生字巩固游戏,如识字雷台赛、闯关识字、给生字找朋友、猜字谜、编字谜等,通过这一教学手段,加强巩固练习,寓教于乐,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个“动”不仅仅是手“动”、嘴“动”,更重要的是心“动”,即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思维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巩固对汉字的记忆和理解,提高识字的能力和效率,让学生记得更牢、记得更多。利用多媒体课件,还可以进行音近字、行近字的类比记忆,以及给生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变成另一个新汉字的练习,通过这些形式丰富学生的生字及词汇量积累。
现代多媒体技术还能为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与写字教学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效率。
三、妙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反馈指导,优化写字教学
一、根据课程内容创设具体的情境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需要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就小学生而言,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在同一件事物上,他们的注意力比较分散。这就需要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根据课程内容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带到教学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营造一种相对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由此可见,教师将课程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以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情境创设的有效载体,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教师在讲解“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动物们去给动物之王———狮子过生日的生活情境,以视频、音频和Flash动画的形式向学生播放狮子派汽车迎接动物们去参加生日宴会的故事。教师问:“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平常对动物性格的了解,大胆揣测小动物最喜欢坐哪一辆车?为什么这些小动物们要选择这辆车?”然后教师采取画面回放的方式让学生仔细观察三辆车行驶的状态与画面。第一辆车的车轮是方形。在行驶过程中,无论是车子还是坐在车上的小猴子都会不断摇摆和晃动;第二辆车的车轮是圆形。由于车轮的轴心没有装在中间,导致车子在行驶过程中一样发生剧烈晃动。在观看过程中,由于小动物们的夸张表情以及窘态百出的神态逗乐了同学们;当第三辆车出现在同学们的视野中时,他们给出了热烈的掌声,教师可以顺势问学生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第三辆车车子没有晃动,比第一辆车和第二辆车都要稳定、匀速。”教师:“你们知道为什么第三辆车稳定、匀速呢?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学生:“非常想。”教师:“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就翻开你们的课本,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圆,通过认识和了解它,就可以得到你们想要秘密。”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还可以使学生完全集中注意力,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打破常规教学模式
儿童容易被有颜色的事物所吸引,因为在他们的世界中彩色可以满足他们所有的幻想。教学亦如此,特别是数学教学,教师应该打破常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化和概括化的事物、情景或者概念生动化、形象化地表现出来,使小学生能够快速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尤其是教学重难点知识。
比如,教师在讲解“认识时、分”一课时,由于时间单位无法运用直观表述方式将其含义具体化表现出来,教师就需要改变教学策略,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化概念知识转变成感性知识。比如,运用Flash动画动态演绎时间单位,让学生明白分针走一格为五分,时针走一格为一个小时。当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分针绕一圈是多少分?”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就借助动画课件向学生展示分针绕一圈的动态表演,要求学生以五分五分的节奏数数,最终得出分针绕一圈为六十分。如何换算时、分之间的关系是“认识时、分”这一章节课程的重难点知识。为突破这一重难点知识,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将重难点知识直观地呈现出来。如教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观看一场生动有趣的比赛,即时针和分针之间的比赛。”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集中到动画课件上来,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深入分析和探究“时”与“分”之间的关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教学内容
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教学内容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思维活动是建立在学生感性认识和抽象化概念知识基础之上,以音乐、视频、图象、动画等形式将抽象化知识具体化。
比如,教师在讲解“加减法应用题”一课时,首先,教师在课前将这一章节的内容制作成动画课件,尤其是小鸟图。其次,教师在讲解重点内容时,向学生播放动态演示图,并以轻音乐作为辅助教学,将重点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然后向学生出题:“桌上现在有10只鸟,又飞来3只。”屏幕上随着音乐飞来了3只鸟,学生就可以很快地解答:10+3=13(只)。在学生算出答案之后,教师问学生:“为什么使用加法计算这道题?”学生:“因为小鸟飞到桌子上的时候,桌上的鸟增多了,所以应该是用加法。”最后教师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动态演示形式分析第二道题目。第二道应用题题目如下:桌上现在有8只鸟,突然飞走了3只。随后屏幕上出现了3只小鸟飞走的画面。学生在这一动态演示中明显感觉小鸟的数量减少了,所以采用减法。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以动态演示形式展现出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效率 探究欲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把数学知识的学习渗透在生活情境之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新课引入上,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主题图做成了一幅漂亮的动态演示图像: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儿童乐园热闹的情景,有茂密的森林,有许多小朋友有儿童乐园里兴高采烈地玩着,有的划小船,有的荡秋千,学生被这个场景吸引住了,这时,教师提问:“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问题?”这一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为后面探求新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体验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我们必须注意把数学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富有现实意义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发现、去总结。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时,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如升降机、推拉窗、螺旋浆、电梯、钟表等物体的运动方式,在这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些物体运动的特点,从而归纳出“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现象的实质,学生的认识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样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1.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现行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重视儿童的兴趣、特点,但这些信息资源编入教材中,只能以静态的画面呈现,特别是有些学习内容,学生观察静态画面,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而信息技术的运用,采用了化静为动的策略,不仅能活现教学内容,而且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解决了教师难以讲清的内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时,为了突破难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先出示3捆零4根小棒表示34,再出示2梱零8根小棒表示28,整捆与整捆对齐,单根与单根对齐,接下来演示把10根单根的捆成一捆放在整捆的下面,使学生明白满十进一的道理,通过电脑操作演示把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进位的道理和算理,完成了由表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样教学,不仅突破了难点,而且避免了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完善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
2.化抽象为具体,激活思维,深化理解。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就可以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表象,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发展铺路架桥,同时,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借助观察、比较等手段逐渐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虽然学生通过探究能发现可以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但他们难以想像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这时,我们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依次进行16等分、32等分……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像无限分割的情形。这样一来,既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又渗透了极限思想和转化的思想方法。
三、运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用大容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这样省时、多变、高效,不仅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使能力的展现、学力的发展达到了最佳状态,更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定远县城北小学教育技术课题组
一、课题的确定
(一)课题名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二)课题及关键概念界定
1、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我们所要学习和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予以支持的相关内容。包括教育教学资源的下载、办公系统的操作、PPT的制作和使用等等。
2、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课堂教学的效果它不但是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反映而且是评价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和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的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鼻祖的建构主义认知学派认为:要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建构意义的形式而获得。由于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其四大要素,因此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理想的认知工具。
2、教学信息论。
教学信息论“确定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存在着丰富的信息流通的特殊的可控组织系统”,它吸取了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等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信息论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的原理方法,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的变换、反馈、及其规律,探讨教学信息数量化与教学系统的组织管理科学化等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教育信息化实验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操作参考价值。
3、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它可以使知识信息的容量增大,内容充实形象,更具吸引力,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4、创新教育理论。
从创新教育角度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创建一个无“权威”束缚和民主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提供机会,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以及自己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以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二、问题的提出
(一)立题背景及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化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基于互联网Internet的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封闭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个体化的学习方式受到巨大冲击,面临着信息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因而,适时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开放式教育环境,建立以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新框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008年9月,我校全面实施教育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现我校已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系统,拥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功能室,10MB光纤接入互联网,大量优质快捷的远程资源进入学校,初步建立起远程教育框架体系。及时开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对于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和落后的教学方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驾驭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广泛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显著的实践应用价值。因此,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选取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为课题进行研究与实践。
(二)课题研究现状:
我国现阶段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应用大多处于小范围零散应用的局面,有关教学实践不连贯、不系统,不利于经验的积累和教师能力的纵向提高。在学校范围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针对实际情况,系统开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 2 教学效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本课题的实施对于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教学方法的转变具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三)研究条件(可行性分析)
1、课题是在充分研究文献、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向有关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提请咨询与论证,因此本课题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
2、本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清晰,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3、信息技术教育已初步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课题组成员能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熟练地使用PPT制作课件,部分教师承担过省级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而且,本课题研究人员配置合理,既有专家的指导,又有完成市级课题研究的校级领导的亲自挂帅。
4、课题负责人为此专题已潜心研究了很长时间,多次参加省市县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管理等培训,能够比较准确地、全方位地把握该课题的研究方向,有能力协同课题组成员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组成员通过了多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农远设备、资源和信息技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这为我们课题的实施提供技术上的保证。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目标
1、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探索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合农村小学教学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建立一支能自觉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教师教育信息化专业能力发展,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3、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自治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条件,使教师角色得到转变。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自主交互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
4、建立资源开发、整合、传输和应用的机制,形成教育资源库,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二)研究内容
结合学校实际,通过反复论证,我们决定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2个子课题进行研究。
(三)研究主要思路和基本方法
1、教育实验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法是为了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或假设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经过一定的时间,就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揭示出教育规律的科学研究活动。我们主要以“一人两节课”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广泛在教室、多媒体功能室、计算机网络教室上课,在实验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2、调查研究法。简称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技术规律的一种方法。调查法一般程序:明确研究的课题—选择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准备性调查—正式性调查—整理调查资料—写作调查报告。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根据经验总结的具体实践过程,其一般方法步骤:①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②掌握有关参考资料;③制定总结计划;④搜集具体实事;⑤进行分析与综合;⑥组织论证;⑦总结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一种从整体上对一个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考察,以了解其详细状况及发展过程的方法。这一研究对象就称为个案。它包括对一个或几个个案材料的收集、记录,并写出个案报告。进行个案研究一般要经历以下步骤:选取个案、制订计划、搜集资料、分析研究。
5、在学校网站上开辟“课题实验”专栏、开通教师博客,真正让网站成为教师间进行反思、交流、合作的主阵地,成为记录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载体。
(四)研究过程(研究周期和步骤)研究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8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l、申报课题,请县教育局专家评估、并报市教育局立项和审批。
2、学校加快硬件的建设,为实验做好硬件准备。
3、实验教师学习有关理论,转变观念,提高理论水平。
4、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召开研讨会,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改。
5、成立课题学科研究小组,各小组拟定课题研究计划。
6、培训实验教师,组织教师学习理论、课题方案。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2年8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3、在学校网站上开辟“课题实验”专栏。
4、紧密结合“一人两节课”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实验研究,重点是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
5、及时收集研究信息、资料,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3年5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成形的教学方法),各子课题组撰写研究报告。
2、出版论文集、案例集,形成学校网站“课题实验”专栏等信息资源库,展示研究成果。
3、撰写结题报告,填写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申请验收。
(五)研究预期成果及形式
1、课题结题报告。撰写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报告。
2、成功的课例展示、经验推广。(含活动安排计划、活动通知、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说课稿、评课记录、活动总结)
3、案例集、论文集、优秀课件集。
4、学校网站“课题实验”专栏信息资源。
5、教师有关获奖证书。
四、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证。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指导小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
1、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杨孝前 副组长:尹良喜
成 员:周艳艳 郭树勇 杨维聪 石友梅 王夕松
2、课题研究组人员分工:
杨孝前:课题总负责人,全面负责,组织管理,经费保障。
尹良喜:课题具体负责人,主要执笔人,具体负责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周艳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子课题研究组长。具体实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郭树勇:收集整理资料,具体实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杨维聪:“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子课题研究组长。具体实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石友梅:具体实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研究”。王夕松:具体实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3、课题指导小组:特邀下列专家担任我校课题研究顾问。孟献贵(定远县教育局电教馆主任)程光美(定远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魏方尧(定远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马跃苍(定远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
(二)制度保证。
学校制定了《城北小学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实行学习研究制度、课题档案制度、家校联系制度、成果汇报制度、课题实施情况报告制度、经费保障制度和课题研究奖励制度。学校将课题研究实施纳入到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中,定期检查、考核、评估各部门的工作,课题领导组定期检查、考核、评估教师实施情况,并与学校奖励挂钩,与教师评先、评优挂钩,以激励为杠杆,激发教师研究热情。
(三)经费保证。
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在勤俭节约中实验,在常规工作中出成果。学校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力所能及地加大投入力度(如:活动费、外出参观学习费、参考资料费及其它费用),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
(四)硬件保障。
我校拥有微机室、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系统、电子备课室、多功能综合多媒体教室,建有校园局域网,10M光纤24小时接入Internet网,开通了学校网站,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为本课题开展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五)技术保证。
聘请专家担任顾问,选派骨干外出培训,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
(六)工作协调。
做到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结合相协调,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使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
(七)具体要求
1、统一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教科研对我们来说是一件新鲜而艰巨的任务,我们理论缺乏,经验不足,因此,我们实验教师要坚定信心,不怕吃苦,敢为人先,敢走自己的路,在摸索中前进,在失败中成长。
2、加强学习、培训。
任何实践,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都只能是盲目的。因此,作为课题组成员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提升教师的的理论水平,才能确保课题实验的成功实施。课题组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明确课题研究内容,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开阔教学视野。
3、精心实践。
(1)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深入研究学生、课程、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一人两节课”校本教研活动,大胆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2)课题组成员要经常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反思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基本手段,教师在实践中掌握了这种手段无疑是掌握了自己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工具。我们力求通过案例的分析,不断的反思,使我们的教育智慧也随之增长。反思之后应当以再实践来检验,再实践以后再反思。
(3)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问卷调查,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悦、有助于探索的学习环境,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教学中应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生而动,因境而变。教师要善于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勤于交流。
交流其实是一种更有现实意义的学习。作为课题组成员,要积极通过报刊、学校网站“课题实验”专栏在校内外交流学习心得、实验体会,加强同伴互助。
5、善于总结。
课题组成员应注意及时抓住教学中的灵感,进行教学反思,理论联系实际地对阶段性实验成果进行总结研究。因为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不足并经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先进教学理念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我们的课题实验才能在不断的“总结—调整—再总结—再调整”中取得成功。
定远县城北小学教育技术课题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推进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有利于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实现教师备课的有效性
备课是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去广泛阅读有关的资料,包括教学参考书、报纸杂志、网上信息。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搜集处理功能,使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借助教材和教参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撷取更多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开阔教师的眼界,拓展教师上课的思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整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和艺术。
1.1 收集备课资料的便捷性
在教学的备课阶段,教师除了自主精心准备教案、学案和相应的练习题之外,还可以在网上搜寻相关的图片、视频和课件资料。如果还有需要的话,还可以通过百度、Google、雅虎等搜索引擎进一步搜集资料。
1.2 使用备课资料的交互性
教师使用备课资料的交互性是利用软件平台进行备课另一大优势。可以通过平台中的“自主学习”板块,任意点击使用其他数学教师的备课资料,教师之间既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又可以充分体现使用资料的自由选择性和重组性。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为例,任何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都可以通过平台参考其他数学教师针对这节课的相关备课资料(教案、图片、课件等),即使两位教师的教学思路不相同,也可以选择性地使用所需要的部分,比如只选择使用替换的图片。这种交互性为数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3 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教师在探索有效整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借助电子邮件、博客、学习网站、论坛以及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等形式,建立交流群体,得到本学区内外学校同行甚至是家长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这样不仅能为教师提供经验共享的平台,同时能够在其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中增强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信心和动力,并由此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同行一起探讨研究,逐渐提高整合的有效性。实践中可以考虑建立更高级别的区域学习共同体,在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由各学科的教研员牵头,开展网上研讨,指导资源的搜集、筛选、加工和利用,以及区域资源库的建设、维护等基础工作,以求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资源库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教师及教研员信息技术整合应用能力的提高等多方面的效益。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1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能充分适应21世纪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扩展了信息传递的途径,丰富了信息资源的门类,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手段,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同时增强了人们的信息意识,这使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而且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获取学习资源的工具。利用各个网站,可以获得网络环境下珍贵的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库,可以从中查找所需的学习素材。
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运用信息媒体播放游乐场的情景录像,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已有认识发展水平上产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因而在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能说出、区别身边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因此,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必然使学习过程趣味盎然,学生自然爱学、乐学。
2.3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一般让学生利用学具材料袋里准备好的圆柱模型,运用转化法,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就是体验数学极限。受材料的限制,动手操作难度很大。所以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运用课件进行总结,将圆柱分别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然后拼成长方体。从电脑的演示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最后拼成的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从而渗透了数学当中的极限思想。然后,让学生对比原来的圆柱进行观察,不难发现,长方体的底面积就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宽就等于圆柱的高,这样就可以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推导出体积公式。在教学中,电脑画面的动静结合,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把数学课本上抽象的文字描绘和静止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这样就使难点变得容易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3.1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而且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信息技术容量大、表现力强和交互灵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得到更便捷的帮助,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学习。
3.2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提供的信息资源,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的单纯抽象文字填灌式的教学模式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理想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生动、具体与真实、形象的多维化、立体式的课文情境。由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手、脑、眼、耳、口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大大发展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
所谓“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机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现实的、自主性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例如:我在教学小学四年级《位置与方向》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根据学生喜欢小动物的特点,采用森林运动会的形式导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教学情景中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再例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原来有5只鸡,又来了9只鸡。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表示的意义,引出“合并”。多媒体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形象生动,学生能很好的理解。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主探究的有效性,突破重点难点
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事物或图像比抽象的语言和公式要有说服力的多。再加上他们好动、好奇、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然而借助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动画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一课时,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光靠老师讲解,或用传统的教具教学,都会感到非常枯燥,让学生们难以理解。但如果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使原来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首先,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十二个数字、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音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接着,通过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钟,较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2.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在屏幕上展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光线,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接着直线、线段,通过这样直观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三.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我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中,利用动态的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深刻的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且掌握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灵活应用。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四.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练习反馈的有效性,巩固新知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这一环节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对于练习的兴趣不高,其实学生不爱做练习题是有原因的,那么枯燥乏味的习题谁都不爱做。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对习题感兴趣呢?在教学中我常常设计包含有动画、图形、声音的练习题,发挥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的显著特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有“试一试”、“练一练”、“比一比”、“考考你”等小板块,从易到难,逐层递进,激发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自主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我们教师应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新的课程改革、围绕教学目标、围绕学生的实际,以人为本,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合理地运用好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数学教学走生活化,扩大视野
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七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各种世界大型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我们正是这样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一、利用实物当学具, 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 而操作学具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 获得感性知识, 形成知识的表象, 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 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 我先让学生各自拿出铅笔当学具, 把八支铅笔分成两份。学生兴致勃勃, 答案各不相同:有1和7;有2和6;有3和5;有4和4。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 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 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 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概念具体化, 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 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动手操作学具, 加深学生对数学算理的理解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 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缺数时难入微。如果在研究数学问题时, 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 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 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三、直观演示学具, 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是突出数学本质, 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 变换思想, 对应、集合的思想, 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 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充分利用学具, 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四、分组操作学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 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 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 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 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L和1000m L的关系时, 我让学生分组演示把l00m L水倒进1L的量筒中, 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 有的看刻度, 有的记录,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经常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 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 (另外两种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国的新课标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 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 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 让学生分组做实验 (一圆柱形容器、一圆锥形容器、沙子或水, 让学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装水或沙) 验证的成立。实验中, 我不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 而是严格地指导每一个学生, 都能正确地进行直观操作, 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 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 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 继续进行实验, 直到成功为止。这样, 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充分利用学具, 有助于形成“问题解决”意识
数学教学强调“数学问题解决”, 使学生达到能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 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如:教学“乘法分配律”, 我让学生根据学具卡, 自己提出问题。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抽出教学新知所需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自己解决问题, 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这样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掌握了数学知识, 同时“数学问题解决”意识得到了强化和培养。
七、合理使用学具,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内涵包括多方面, 既包括数学知识、能力的发展, 又包括数学情感 (兴趣、自信心和数学观等) 的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的, 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平等看待。所以, 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 而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 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 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 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 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 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 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 我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 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并在摆弄过程中, 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 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 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 这样, 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 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 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 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八、有效使用学具, 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 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 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 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 改变环境, 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 更是一种精神状态, 一种综合素质。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 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 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 就要有效通过学具, 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 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 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 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认识正方形, 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 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 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 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 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 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 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 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既发现了新知,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学具;小学数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02-02
学具在作用上要符合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特性安排不同学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积极性。学具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动手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不少概念具有一定抽象性,比如找换零钱、单位互换、不同进制更换等,有部分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但是通过学具等形式,就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概念,从而更热爱小学数学。但是并不意味着学具可以随意使用,对于学具的使用仍然要尊重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知识。
1 运用学具提升课堂效率关键: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
小学生比中学生更加活泼好动,对于新知有着更多渴求。在教学中运用学具时,需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生爱玩,因此要联系其爱玩的天性在数学课堂中恰当地使用学具。这种学具不一定是要购买现成的,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利用现有的东西进行仿造或代用。如在分析“时、分、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照时钟或者手表,自己进行制作。对于小学生而言,动手制作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而且也符合他们爱玩的天性,这样的引导方式其效果更为理想。制作过程中,学生对时间所包含的多种进制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对有关数学知识的记忆更为牢固,不容易忘记有关知识[1]。
2 学具运用与课堂教学结合的要点:丰富课堂趣味性
数学本身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抽象思维并不是十分发达,因此对于部分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很准确,加上小学数学课堂内容比较枯燥,会增加理解难度。因此,运用学具,应该要抓住提升课堂趣味性这一关键环节,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好感。
合理运用学具,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生活化 在教学人民币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样币,然后在课堂中模拟菜市场或者银行情境,让学生扮演具体生活场景中的不同角色,学生在兑换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过程中能够理解兑换的意义,并且明白不同纸币的兑换进制,从而将抽象的找换人民币变成非常具备吸引力的生活场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数学课堂,要更加注重将生活气息引进课堂中,而人民币样币这一类生活气息重的学具,能够更好地带动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有关知识,对于夯实十进制、一百以内的加减法等基础,很有效果。
采用电子信息化学具,鼓励小学生学习数学 在教学小数点时,可以采用PPT演示的方式,呈献给学生看。小学生对小数点移动之后,给整个数字串带来的变化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但是用电子化的幻灯片,他们就能够非常快地理解相关的内容,也能够直观了解到小数点在数学中的意义和价值。又如在计算面积的时候,有部分数学题相对比较难,特别是不规则的阴影部分切割等应用题。教师同样可以采用幻灯片,演示不同的形状如何在图案中进行拼接和切割,如何通过做辅助线、翻转等方式,将不规则图形转变成为规则图形,然后计算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样的教学方式,通过合适的电子化的学具,能够更好地帮助小学生从抽象概念转变到具体概念中,最终得出一个具体化的映像。这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形象思维,也可以让他们更多地接触信息化的教学模式[2]。
3 学具运用与课堂效率提升的根本:突出小学生主体地位
在日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去总是强调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培养简单的数学逻辑思维。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相对能够适应应试教育的范畴,仍然是数学教师对数学知识的单向灌输,没有真正尊重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的一般认知规律。所以,使用学具,需要重视对小学生的引导,并且让教师能够通过学具突出小学生作为小学数学课堂的主体。
小学数学教师运用学具促使学生自己主动去进行探究,结合信息化的学具进行学习。首先,教师提出选题,让学生搭配组成学习研究小组,通过学习研究小组自行安排实践进行研究学习。小学数学中有一部分是相对比较抽象的,比如圆锥体展开之后是一个扇形。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搜索数学课堂中有关这一类图形的表面积计算方式。最好是让学生自行制作有关圆锥体的学具,然后让各个研究小组的代表人物,在组内研究后当着全班宣布自己对于表面积的运算思路和结果。在演示自己的思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制作电子幻灯片,展示出自己的思路和推进过程。
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需要空间建构以及变换的数学概念。这也就要求学生通过自行组合研究、自行形成组织以及学具制作等方式,最后对需要理解的圆锥体表面积问题进行彻底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现代电子信息化学具,其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小学生通过这些主动探索过程,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尤其是恰当使用学具,可以调动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3]。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通过运用学具鼓励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对于一些从生活中来的图形,学生可以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很快回答出来,如三角形或者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分布在什么事物上,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用在什么地方和事物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三点连接的三角形,或者四点对接的平行四边形,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提升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思维是不会轻易屈服于权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能够形成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该借助学具,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一些新的学具或者设计思路,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综合上述分析,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恰当使用学具,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对数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小学数学课堂的学具,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学习数学的氛围,并且和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希望自己不断突破新的知识极限的天性结合在一起。这也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充分根据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特性,为数学课堂教学和学具运用之间的结合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方式,因材施教,提升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认真研究,积累学具制作和运用的经验,推动学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积极运用。
参考文献
[1]张继革.浅析数学教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科学中国人,2015(17):285.
[2]黄卉佳.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4(8):200-202.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推荐阅读:
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09-18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06-04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11-05
个人简历的合理运用11-01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范画11-19
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11-06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10-21
运用理论提高学习效率的周记07-10
合理利用电教媒体提高数学课堂实效10-28
如何运用沟通提高团队效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