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陕西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施细则》的(共8篇)
通 知
陕发改环资〔2010〕845号
各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杨凌示范区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鼓励和扶持政策,适应新形势,规范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1864号)和有关法规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对已颁布实施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施细则》(陕发改环资〔2007〕707号)进行了修改,现将修改后的《陕西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845环资附件1-3.xls
省发展改革委 省财政厅
省国税局 省地税局
二○一○年六月十八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 资源综合利用 细则 通知
抄送: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6月18日印发
共印500份
陕西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管理,鼓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1864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申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认定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07〕1564号)等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指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是指对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和扶持政策的资源综合利用工艺、技术或产品进行认定(以下简称资源综合利用认定)。
第三条 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全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工作;各市(区)发展改革委负责本辖区内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初审和监督管理等工作。
省财政厅及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对认定企业财政财务方面的监督管理。
省国税局、地税局及各级税务部门负责对认定企业或产品税收方面的监督管理,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等有关部门和行业专家,组成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认定委),按照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条件和内容,负责对申报资源综合利用的工艺、技术或产品进行集中审定。
省认定委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认定管理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 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应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六条 经认定的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或采用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和技术的企业,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可申请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第二章 申报条件和认定内容
第七条 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或产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含资源综合利用发电企业)必须按照项目投资管理规定,经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并按规定内容建设;并经项目原审批(核准或备案)部门验收合格。
(二)生产工艺、技术符合国家和陕西省颁布的产业政策,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行业、地方相关标准,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要符合相关规定。
(三)所用原料(燃料)来源稳定、可靠,最低限度能够保证企业在一个认定周期内的生产需要,以及水、电等配套条件的落实。
(四)财务、统计等管理体系健全,建立了规范的原始记录、台帐、统计报表管理制度,具有相应的计量、质量检测等手段,产品能独立计算盈亏。
(五)企业生产符合节能环保要求,不产生二次污染,企业单位产品能耗不超过国家或省上规定限额。
(六)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
第八条 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发电企业,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利用煤矸石(石煤、油母页岩)、煤泥发电的,必须以燃用煤矸石(石煤、油母页岩)、煤泥为主,其使用量不低于入炉燃料的60%(重量比);利用煤矸石(石煤、油母页岩)发电的入炉燃料应用基低位发热量不大于12550千焦/千克;必须配备原煤、煤矸石、煤泥自动给料显示、记录装置。
(二)城市生活垃圾(含污泥)发电应当符合以下条件:垃圾焚烧炉建设及其运行符合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或规范;使用的垃圾数量及品质需有市环卫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每月垃圾的实际使用量不低于设计额定值的90%;垃圾焚烧发电采用流化床锅炉掺烧原煤的,垃圾使用量应不低于入炉燃料的80%(重量比),必须配备垃圾与原煤自动给料显示、记录装置。
(三)以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利用的热能及压差发电的企业(分厂、车间),应根据产生余热、余压的品质和余热量或生产工艺耗气量和可利用的工质参数确定工业余热、余压电厂的装机容量。
(四)回收利用煤层气(煤矿瓦斯)、沼气(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气)、转炉煤气、高炉煤气和生物质能等作为燃料发电的,应有充足、稳定的资源,并依据资源量合理配置装机容量。
第九条 认定内容
(一)审定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是否执行政府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审批、核准或备案要求,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工艺、技术是否符合国家和陕西省产业政策、技术规范和认定申报条件;
(二)审定申报资源综合利用的原料(燃料)、产品是否在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等有关规定范围之内,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原料(燃料)来源和可靠性;
(三)审定是否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所规定的条件。第三章 申报和认定程序
第十条 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行属地管理,由企业(含中央、省属企业)申报,所在市(区)发展改革委会同同级财政、税务部门初审,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审查,提交省认定委集中审定的制度。
第十一条 申请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应向所在市(区)发展改革委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规定的相关材料(一式五份)。
(一)《陕西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申报表(附表一)》和《陕西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年报表》(附表二);
(二)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申请,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建设投产时间、改扩建时间,认定工艺、技术或产品的简况、采用的生产工艺流程(新产品须有国标、行标、地标等标准)及企业能源消费量和单位产品能耗等情况;
(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四)企业财务年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
(五)资源综合利用工艺、技术或产品符合有关标准的文件;
(六)各级政府投资管理部门审批、核准、备案文件及验收投产文件;
(七)当年县级及县以上环保部门出具未造成二次环境污染的证明材料,特殊行业安全证明等;
(八)当年(半年内)省级有关质检部门出具的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九)原(材)料配比,须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的利废率,以及利废来源证明;
(十)水泥生产企业,应提供水泥企业生产许可证和化验室合格证;
(十一)申报资源综合利用电厂需提供以下材料:
1、申报认定资源综合利用电厂的请示及《陕西省资源综合利用电厂(机组)认定申报表》(附表三);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3、建设(或改造)综合利用发电工程项目的批复和竣工验收合格文件;
4、环保达标排放证明或环境监测报告;
5、能源消费量及单位发电能耗;
6、并网调度协议;
7、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提供的当年(半年内)锅炉运行检测报告和入炉燃料检验分析报告;
8、煤矸石、煤泥等供货合同及燃料来源证明;
9、灰、渣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情况,并提供相关销售合同;
10、锅炉使用燃料量季报在线记录数据;
11、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十二条 市(区)发展改革委收到企业申报材料后,要组织进行材料审查。
(一)审查企业是否按规定提交申报材料以及材料是否齐备;
(二)审查所报材料的复印件与原件是否相符;
(三)审查企业所用原料(燃料)、产品等是否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等有关规定范围。
第十三条 市(区)发展改革委根据材料审查情况,分别做出处理:
(一)属于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范围、申请材料齐全,按照规定予以受理。
(二)不属于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范围的,应当及时将不予受理的意见告知申请企业,并说明理由。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应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企业需要补充的全部内容。
第十四条 市(区)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专家成立现场检查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受理的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并写出检查报告。现场检查时:
(一)查看有关台帐。核实企业生产中原料(燃料)使用情况、产品销售情况及经济效益情况。
(二)查验数据时段为上一(全年)至当期时段。新企业及其他特殊情况,查验时段不应少于半年。
(三)利废原材料供应合同是否齐全、规范(来源可靠)。
(四)检查原材料有无严格计量(在线监测),以及统计台帐等。
(五)查看产品和原材料的台帐和汇总表是否准确无误,有无弄虚作假。
(六)查看各类单据是否与台帐和汇总表对应;利废材料数据还应与供应企业上报数据一致。
(七)现场查看原材料标识(名称、规格、产地)是否清晰、正确,各种原材料堆放是否有隔断,有无混料等现象,场地无遗洒或扬尘等。
(八)现场测试原材料配比,并作记录。
(九)查看有无人为凑数或隐瞒重大事项的现象。
(十)查看产品质量。核查企业产品质量相关记录以及有关部门监督抽查情况。
(十一)了解相关联企业情况等。第十五条 市(区)发展改革委根据材料审查、现场检查等情况,提出初审意见,在征求同级财政、税务部门意见后报省发展改革委(一式四份)。
第十六条 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分上半年、下半年两批进行。上半年受理时间截止到4月底,6月底以前完成认定;下半年受理时间截止到10月底,12月底以前完成认定。
第十七条 各市申报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需要对现场进行抽查的,由省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部门和行业专家进行现场核查。
第十八条 各市申报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需要对综合利用量进行检测的,由省发展改革委委托符合条件的专业检测机构,在评审认定前进行检测,检测标准、方法使用国家、省或行业公布的标准和方法。省发展改革委应将需检测的企业名单等信息通知市(区)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任何部门、单位都不得将抽样检测有关事项事先通知被检测企业。
第十九条 市(区)发展改革委接到抽样检测通知后,要做好本市企业抽样检测的组织、协调等工作,会同财政、税务等部门对抽样进行监督和确认。
第二十条 检测机构在接到抽样检测任务书后,应及时进行现场抽样。检测机构在现场抽样时:
(一)首先核查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原料(燃料)和产品、设备名称和型号与申请的是否一致,不一致时不予抽样,并及时向省发展改革委汇报。
(二)被抽样的产品必须是企业正在生产的产品(电厂锅炉必须正在运行),否则,不予抽样。
(三)各种原料、燃料、半成品、成品的取样应执行相关标准规定。
第二十一条 抽样完毕后,检测机构应认真填写抽样单,并交市(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和税务部门及企业的代表签字确认。
第二十二条 检测完成后,省认定委召开认定评审会。评审会应根据企业的申请材料、现场检查报告和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等,对企业申请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工艺、技术或产品进行评议审查,并做出相应的评审结论。
第二十三条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每年4月底前受理一次,省发展改革委6月底前提出初审意见,7月底前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
(一)单机容量在25MW以上的资源综合利用发电机组工艺;
(二)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页岩)综合利用发电工艺;
(三)垃圾(含污泥)发电工艺。
第二十四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省认定委的评审结论或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审核意见,对审定合格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或产品予以公告,自发布公告之日起10日内无异议的,由省发展改革委下发认定文件,颁发《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同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二十五条 企业对省认定委的认定结论有异议的,可向省认定委提出重新审议,省认定委应予受理。企业对重新审议结论仍有异议的,可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申诉。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税局和地税局要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和优惠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同时根据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状况、产业政策调整、技术进步水平等,及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提出修改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条件及优惠政策的意见建议。
第二十七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认定企业的监督管理,尤其要加强对大宗综合利用资源来源的动态监管,对综合利用资源无法稳定供应、保证正常生产的企业或产品,要及时予以清理。
各级财政、税务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同级发展改革部门的信息沟通,尤其对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交换意见,协调解决。
第二十八条 省发展改革委每年对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进行抽检。于每年5月底前将上一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情况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
第二十九条 市(区)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本实施细则规定的认定条件,每年要对已通过认定的企业进行年检,并于每年4月底以前将年检情况报送省认定委办公室。主要包括:
(一)认定工作情况(包括认定企业(电厂)数量、认定发电机组装机容量等情况)。
(二)认定企业综合利用大宗资源情况及来源情况(包括资源品种、综合利用量、供应等情况)。
(三)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的监管情况(包括年检、抽查及处罚情况等)。
(四)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第三十条 获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要健全管理制度,按时报送资源综合利用统计报表和经审计的财务报表。
第三十一条 获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应当严格按照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条件的要求组织生产。因综合利用资源原料来源或综合利用工程生产不足,企业破产、注销、重组、产品结构变化等原因,不能达到认定所要求的资源综合利用条件的,应主动向市发展改革委报告,由省发展改革委终止其认定证书,并予以公告。
第三十二条 获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的企业,因故变更企业名称或者产品、工艺等内容的,应向各市发展改革委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各市发展改革委审核提出意见,报省发展改革委认定审查后,重新更换《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并将相关信息及时通报同级财政、税务部门。
第三十三条 《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是各级税务主管部门审批企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必要条件,凡未取得认定证书、不年检或年检不合格的企业,税务部门一律不予受理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申请。
第三十四条 《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有效期为两年,有效期满需交回旧证;需继续认定的企业,按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时间要求,重新进行申报。
第三十五条 企业应当妥善保管《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认定证书遗失或者毁损,应当向所在市(区)发展改革委提交补办申请,对于符合条件的,由省发展改革委补发《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有效期不变。
第三十六条 参与认定的工作人员要严守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的商业和技术秘密。
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揭发通过弄虚作假等手段骗取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资格和优惠政策的行为。第五章 罚 则
第三十八条 对弄虚作假,骗取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的企业,或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未及时申报终止认定证书的,一经发现,取消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省发展改革委收回认定证书,三年内不得再申报认定;对已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有关规定追缴税款并给予处罚。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发展改革委撤销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资格并抄送省财政厅、省国税局和省地税局:
(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做出不合条件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做出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
(三)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企业予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
(四)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真实材料的;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
(五)年检、抽查达不到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条件,在规定期限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达不到认定条件的。
第四十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办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弄虚作假行为的,由其所在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对伪造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者,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是指:经认定具备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或工艺、技术的企业按规定可享受的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
第四十三条 申请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须持认定证书向主管税务部门提出减免税申请。主管税务部门根据有关税收政策规定,办理减免税手续。
申请享受其它优惠政策的企业,须持认定证书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优惠政策手续。
第四十四条 本细则涉及的有关规定及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如有修订,按修订后的执行。
第四十五条 本细则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六条 本细则自2010年7月1日起实施。以前文件有关规定与本细则不一致的,按本细则规定执行。
一、纳税人销售自产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提供资源综合利用劳务(以下称销售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具体综合利用的资源名称、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名称、技术标准和相关条件、退税比例等按照本通知所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的相关规定执行。
二、纳税人从事《目录》所列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其申请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时,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二)销售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不属于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禁止类、限制类项目。
(三)销售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不属于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综合名录》中的“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或者重污染工艺。
(四)综合利用的资源,属于环境保护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列明的危险废物的,应当取得省级及以上环境保护部门颁发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且许可经营范围包括该危险废物的利用。
(五)纳税信用等级不属于税务机关评定的C级或D级。
纳税人在办理退税事宜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其符合本条规定的上述条件以及《目录》规定的技术标准和相关条件的书面声明材料,未提供书面声明材料或者出具虚假材料的,税务机关不得给予退税。
三、已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纳税人,自不符合本通知第二条规定的条件以及《目录》规定的技术标准和相关条件的次月起,不再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四、已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纳税人,因违反税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警告或单次1万元以下罚款除外)的,自处罚决定下达的次月起36个月内,不得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五、纳税人应当单独核算适用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的销售额和应纳税额。未单独核算的,不得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应于每年2月底之前在其网站上,将本地区上一年度所有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纳税人,按下列项目予以公示:纳税人名称、纳税人识别号,综合利用的资源名称、数量,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名称。
七、本通知自2015年7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6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补充的通知》(财税[2009]163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5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的纳税人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通知》(财税[2013]23号)同时废止。上述文件废止前,纳税人因主管部门取消《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或者因环保部门不再出具环保核查证明文件的原因,未能办理相关退(免)税事宜的,可不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或环保核查证明文件作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继续享受上述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
附件:
备注:
1.概念和定义。
“纳税人”,是指从事表中所列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废渣”,是指采矿选矿废渣、冶炼废渣、化工废渣和其他废渣。其中,采矿选矿废渣,是指在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粉末、粉尘和污泥;冶炼废渣,是指转炉渣、电炉渣、铁合金炉渣、氧化铝赤泥和有色金属灰渣,但不包括高炉水渣;化工废渣,是指硫铁矿渣、硫铁矿煅烧渣、硫酸渣、硫石膏、磷石膏、磷矿煅烧渣、含氰废渣、电石渣、磷肥渣、硫磺渣、碱渣、含钡废渣、铬渣、盐泥、总溶剂渣、黄磷渣、柠檬酸渣、脱硫石膏、氟石膏、钛石膏和废石膏模;其他废渣,是指粉煤灰、燃煤炉渣、江河(湖、海、渠)道淤泥、淤沙、建筑垃圾、废玻璃、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产生的污泥。
“蔗渣”,是指以甘蔗为原料的制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纤维50%左右的固体废弃物。
“再生水”,是指对污水处理厂出水、工业排水(矿井水)、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厂渗透(滤)液等水源进行回收,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并在一定范围内重复利用的水资源。
“冶炼”,是指通过焙烧、熔炼、电解以及使用化学药剂等方法把原料中的金属提取出来,减少金属中所含的杂质或增加金属中某种成分,炼成所需要的金属。冶炼包括火法冶炼、湿法提取或电化学沉积。
“烟尘灰”,是指金属冶炼厂火法冶炼过程中,为保护环境经除尘器(塔)收集的粉灰状及泥状残料物。
“湿法泥”,是指湿法冶炼生产排出的污泥,经集中环保处置后产生的中和渣,且具有一定回收价值的污泥状废弃物。
“熔炼渣”,是指有色金属火法冶炼过程中,由于比重的差异,金属成分因比重大沉底形成金属锭,而比重较小的硅、铁、钙等化合物浮在金属表层形成的废渣。
“农作物秸秆”,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收获了粮食作物(指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等)、油料作物(指油菜籽、花生、大豆、葵花籽、芝麻籽、胡麻籽等)、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药材、花卉、蔬菜和水果等以后残留的茎秆。
“三剩物”,是指采伐剩余物(指枝丫、树梢、树皮、树叶、树根及藤条、灌木等)、造材剩余物(指造材截头)和加工剩余物(指板皮、板条、木竹截头、锯沫、碎单板、木芯、刨花、木块、篾黄、边角余料等)。
“次小薪材”,是指次加工材(指材质低于针、阔叶树加工用原木最低等级但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次加工原木,按《次加工原木》(LY/T1369—2011)标准执行)、小径材(指长度在2米以下或径级8厘米以下的小原木条、松木杆、脚手杆、杂木杆、短原木等)和薪材。
“垃圾”,是指城市生活垃圾、农作物秸杆、树皮废渣、污泥、合成革及化纤废弃物、病死畜禽等养殖废弃物等垃圾。
“垃圾处理”,是指运用填埋、焚烧、综合处理和回收利用等形式,对垃圾进行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置的业务。
“污水处理”,是指将污水(包括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或达到相应的国家或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直接排放限值的业务。其中,城镇污水是指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机关、学校、医院、商业服务机构及各种公共设施排水,以及允许排入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的工业废水和初期雨水。工业废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允许排入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的废水和废液。
“污泥处理处置”,是指对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进行稳定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置的业务。
2.综合利用的资源比例计算方式。
(1)综合利用的资源占生产原料或者燃料的比重,以重量比例计算。其中,水泥、水泥熟料原料中掺兑废渣的比重,按以下方法计算:
①对经生料烧制和熟料研磨阶段生产的水泥,其掺兑废渣比例计算公式为:掺兑废渣比例=(生料烧制阶段掺兑废渣数量+熟料研磨阶段掺兑废渣数量)÷(除废渣以外的生料数量+生料烧制和熟料研磨阶段掺兑废渣数量+其他材料数量)×100%;
②对外购水泥熟料采用研磨工艺生产的水泥,其掺兑废渣比例计算公式为:掺兑废渣比例=熟料研磨阶段掺兑废渣数量÷(熟料数量+熟料研磨阶段掺兑废渣数量+其他材料数量)×100%;
③对生料烧制的水泥熟料,其掺兑废渣比例计算公式为:掺兑废渣比例=生料烧制阶段掺兑废渣数量÷(除废渣以外的生料数量+生料烧制阶段掺兑废渣数量+其他材料数量)×100%。
(2)综合利用的资源为余热、余压的,按其占生产电力、热力消耗的能源比例计算。
3.表中所列综合利用产品,应当符合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既有国家标准又有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相对高的标准;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按规定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的企业标准。
表中所列各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如在执行过程中有更新、替换,统一按最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执行。
2010-11-17 | 作者: | 来源: 规划司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国土资发〔2010〕14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部机关各司局、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转变矿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合理利用水平,按照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的统一要求,特制定《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以下简称《技术目录》),现予以印发,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发挥《技术目录》的政策导向作用。各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要督促企业认真执行《技术目录》,自觉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方法,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水平。
二、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各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按要求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准入管理,新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不得采用限制类和淘汰类技术,已采用限制类技术的,应督促企业加大改造力度,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三、《技术目录》是享受国土资源相关优惠政策、安排落实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等相关专项和指导绿色矿山建设的重要技术依据。
四、各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时应依据本目录,采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有力推动,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
今后,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结合资源利用技术发展状况,适时对《技术目录》进行调整修订。
二〇一〇年九月九日
附件:
陕建发〔2018〕217号
各设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委、规划局)、杨凌示范区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西咸新区规划建设局、韩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神木市、府谷县住房城乡建设局:
为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陕发〔2017〕18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面质量监管的意见》(陕政发〔2017〕57号)文件要求,结合我省建筑行业实际情况,制定了《陕西省建筑工程质量提升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附件:陕西省建筑工程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8年7月27日 陕西省建筑工程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工程质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国民经济投资效益、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紧扣“追赶超越”目标和“五新”战略任务,全面贯彻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面质量监管的意见》(陕政发〔2017〕57号)和《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陕发〔2017〕18号)文件要求,牢固树立质量兴业、质量强省的强烈意识,认真查找工程质量监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围绕“落实主体责任”和“强化政府监管”两个重点,坚持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并重、企业责任与个人责任并重、质量行为与工程实体质量并重、深化建筑业改革与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并重,严格监督管理,严格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着力构建质量安全提升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我省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工程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保持稳中有升,建设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普遍增强,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尤其住宅工程)满意度明显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工程质量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建筑工程领域拥有一批核心技术,节能、环保、安全、信息技术含量显著增加,建筑工程节能效率和工业化建造比重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发展迅速,住宅性能改善明显。
到2030年,我省建筑工程质量总体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梯队,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三、组织领导
成立陕西省建筑工程质量提升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工程质量提升行动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住建厅分管工程质量安全同志担任,成员由厅建筑市场管理办公室、城市建设处、标准定额处、建筑节能与科技处、质量安全监管处、行政审批处、电子政务中心、质量安全监督总站、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住建厅质量安全处。
四、重点任务
1.强化对建筑工程全过程的质量监管,完善工程质量管控体系,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度和评价体系,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示范活动,实施样板引路制度,制定并推广应用简洁、适用、易执行的岗位标准化手册,将质量责任落实到人。
2.全面落实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质量责任和项目负责人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强化建设单位首要责任,确保工程造价合理、建设工期科学。坚持总承包单位负总责,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标准 规范组织施工。完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规范设计变更行为。开展监理单位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质量监理情况的试点,充分发挥监理单位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加强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和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出具虚假报告等行为。
3.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风险管控水平。建立施工关键节点风险控制制度,强化工程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施工安全条件审查。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落实企业质量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责任。
4.提供项目咨询、招标代理、造价咨询、项目管理、现场监督等多元化的“菜单式”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培养智力密集型、技术复合型、管理集约型的大型工程建设咨询服务企业。
5.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高建筑节能、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
6.提高建筑节能技术水平,推广应用工程建设专有技术和工法,以技术进步支撑装配式建筑发展。鼓励绿色建材应用,推进绿色生态小区建设。
7.深入推进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确立园林城市创建目标任务,制定工作方案,加强城市生态修复及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搞好业务培训,加强园林绿化养护水平,巩固城市园林绿化成果。
8.鼓励企业申报建筑工程“鲁班奖”“长安杯”等奖项,大力持续开展文明工地等创建活动,把申报奖项和创建活动作为支持企业经 营活动、增强企业综合实力、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社会知名度的具体措施,同时坚持优中选优,引导文明工地创建向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和节约、环保方向发展。
9.鼓励中小企业优化品牌,培育一批知名建筑品牌企业,打造陕西建筑品牌。鼓励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大型骨干企业成立技术联盟,向城市综合运营商转型。强化建筑业企业质量立身和诚信经营的理念,严格遵守各项规定,以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以信用赢得市场。
五、强化监督管理
1.加强政府监管。强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重点加强对涉及公共安全的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部位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完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规范设计变更行为。开展监理单位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质量监理情况的试点,充分发挥监理单位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加强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严厉打击出具虚假报告等行为。推进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和惩戒机制,强化信用约束。推动发展工程质量保险。
2.加强监督检查。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方式,加大抽查抽测力度,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执法检查。深入开展以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为重点的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对轨道交通工程新开工、风险事故频发以及发生较大 5 事故城市的监督检查力度。组织开展新建工程抗震设防专项检查,重点检查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和减隔震工程。
3.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保障监督机构人员和经费。推进监管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监管执法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进行监督检查。完善监督层级考核机制,落实监管责任。
4.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使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加大检查抽查力度和频次,严厉处罚资质资格挂靠、非法转包分包、人员不到岗或到岗不履职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查处质量安全隐患较大的项目和企业,对整改不力及严重违法违规的企业要及时曝光,要将专项整治工作与文明工地创建、长安杯评选等工作结合,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1.各地按规定开展陕西省质量奖、陕西建设工程长安杯奖等评选表彰活动,树立质量标杆,弘扬质量先进。鼓励企业和个人争创国家级、省级质量奖励,各地要按有关规定对获得国家,省级政府质量奖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2.将质量提升行动与工程质量安全三年提升行动相结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在省厅督导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施工技术先进,管理水平较高,给建筑行业争光添彩的施工项目,省厅将以项目为中心予以表彰,在省厅行政许可的范围内,给予政策倾斜。具体为:项目 参建单位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到期后直接延期;参建项目的安管人员直接延续;项目直接授予“省级文明工地”;项目竣工前无事故的前提下待竣工后,直接进入“长安杯”现场复查阶段,项目有意愿参加鲁班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评选时,省厅将予以优先推荐。
3.对省厅表彰的项目,如若发现检查前后不一,问题整改流于形式,管理水平直线下降等情况,省厅将撤回表彰,视项目整改情况予以督促整改、全省通报批评、记录不良行为、限制招投标、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等处罚。
七、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2018年8月)。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及相关施工、监理等企业要按照本方案,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全面动员部署提升行动。
(二)组织实施(2018年8月-2020年11月)。各市县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本行动方案和本地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开展行动,重点对所有在建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对重点工程、问题较多的重点企业进行重点督查,并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验收,省厅每半年对全省的工程项目进行一次重点抽查和专项行动督导检查。
(三)总结推进(2020年12月-2030年)。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及原因,研究提出改进工作措施和建议,形成工作总结报告,不断提升我省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成 效,到2030年,我省建筑工程质量总体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梯队,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成立协调机构,落实专人负责,确保全省建筑工程质量提升行动取得实效。
(二)加大监管力度。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各参建单位,特别是五方主体责任人的履职情况,实施动态监管,严格处罚,加大企业的违法违规成本,促使企业把精力放在提高工程质量安全和技术水平上,引导和推动建筑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2-01-17来源: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深人社规〔2012〕2号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印发《深圳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初次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认定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深圳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初次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认定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施行。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二日
深圳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
初次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认定实施办法
一、事项内容
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初次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认定(以下简称“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卫生技术人员系列除外)。
二、依据
(一)国家人事部关于印发《〈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有关具体问题的说明》(人职发〔1991〕11号)第十一条;
(二)广东省人事厅《广东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初次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认定暂行办法》(粤人职〔1998〕15号);
(三)深圳市人事局《关于我市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工作的通知》(深职发〔2002〕12号)。
三、数量及方式
无数量限制,符合条件者即可办理。
四、条件
(一)申请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需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在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备案的全日制大、中专院校,经省统一考试入学,完成规定学业,或经广东省组织的自学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
2.毕业后,在我市相关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与所学专业对口或相近的专业技术工作一年以上,其中取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人员在我市从事相应专业技术工作三个月以上。
(二)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的学历资历条件:
1.初次认定员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中专毕业后,在专业技术岗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年以上,并取得业绩,可申请认定员级专业技术资格;
2.初次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
(1)大专毕业后,在专业技术岗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取得业绩。
(2)研究生班毕业、双学士毕业及大学本科毕业后,在专业技术岗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年以上,取得业绩。
3.初次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
(1)硕士研究生取得学历学位的,毕业后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
(2)博士研究生取得学历学位的,毕业后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个月以上。
依据:《广东省大中专专院校毕业生初次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认定暂行办法》(粤人职〔1998〕15号)第六条;《关于我市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工作的通知》(深职发〔2002〕12 号)第一项。
五、申请材料
(一)《深圳市初次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认定核准表》(从网上录入传送并打印出该表格,单位盖公章,提交原件1份);
(二)《深圳市初次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认定申报表》(用人单位加盖公章及出具鉴定意见,提交原件1份);
(三)申请人学历学位证明材料(验原件,提交复印件1份),根据实际情况提供:
1、学历、学位证书;
2、学历、学位证书遗失人员提供学校出具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格式的学历证明书、学位证明书;
3、取得国(境)外高校学历者提交深圳市外国专家局出具的《深圳市出国留学人员资格证明》或国家教育部留学人员服务中心出具的海外学历学位认证、港澳台学历学位认证。
(四)根据申请人实际情况,分别提交以下材料:
1.由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接收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提交《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深圳市人事局)大中专毕业生介绍信》(验原件,提交复印件1份);
2.由市、区组织、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调入的人员,同时提交:
(1)市、区组织、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原人事或者劳动部门)调令或深圳市外国专家局出具的留学人员行政介绍信(验原件,提交复印件1份);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毕业就业报到证,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验原件,提交复印件1份)。
3.其他人员同时提交:
(1)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对相应的文凭所出具的验证证明(验原件,提交复印件1份);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毕业就业报到证》或《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或已加盖生源地省教委招生办公章的毕业生招生名册(验原件,提交复印件1份,或者在相关复印件上加盖内地档案保管单位公章,注明“此件与原件相符”)。
依据:《关于我市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工作的通知》(深职发〔2002〕12号)第三项。
六、申请表格
(一)《深圳市初次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认定核准表》(在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申报初次认定业务信息后由网站自动生成);
(二)《深圳市初次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认定申报表》(在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下载填写)。
七、受理机关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受理市属单位、驻深单位人员的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申请,各区人力资源局、新区组织人事局负责受理各区属单位人员的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申请。
依据:《关于我市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工作的通知》(深职发〔2002〕12号)第二项
(三)款。
八、决定机关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市属单位、驻深单位的初级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申请和全市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申请的核准,各区人力资源局、新区组织人事局负责各区属单位的初级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申请的核准。
依据:《关于我市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工作的通知》(深职发〔2002〕12号)第二项
(三)款、第五项。
九、审核程序
(一)受理申请材料;
(二)审核;
(三)发放深圳市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通知;
(四)核发广东省专业技术资格证。
依据:《关于我市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工作的通知》(深职发〔2002〕12号)第二项。
十、审核时限
(一)自决定受理之日起三个工作日,作出是否同意认定的结论,并对于同意认定的发放深圳市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通知。
(二)广东省专业技术资格证核发时间依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证书批准时限确定。
依据:本实施办法规定。
十一、证件名称及有效期限
《广东省X级专业技术资格证》,无有效期限制。
依据:《关于我市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工作的通知》(深职发〔2002〕12号)第二项。
十二、法律效力
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依据:《关于我市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工作的通知》(深职发〔2002〕12号)
十三、收费标准
每人每次280元。
依据:《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费标准的复函》(粤价函〔2006〕629号)。
十四、年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 (局) 、国家税务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了落实国务院精神, 进一步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 规范和优化增值税政策, 决定对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政策进行整合和调整。现将有关政策统一明确如下:
一、纳税人销售自产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提供资源综合利用劳务 (以下称销售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 , 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具体综合利用的资源名称、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名称、技术标准和相关条件、退税比例等按照本通知所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 (以下简称《目录》) 的相关规定执行。
二、纳税人从事《目录》所列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其申请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时, 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 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二) 销售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 不属于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禁止类、限制类项目。
(三) 销售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 不属于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综合名录》中的“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或者重污染工艺。
(四) 综合利用的资源, 属于环境保护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列明的危险废物的, 应当取得省级及以上环境保护部门颁发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且许可经营范围包括该危险废物的利用。
(五) 纳税信用等级不属于税务机关评定的C级或D级。
纳税人在办理退税事宜时, 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其符合本条规定的上述条件以及《目录》规定的技术标准和相关条件的书面声明材料, 未提供书面声明材料或者出具虚假材料的, 税务机关不得给予退税。
三、已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纳税人, 自不符合本通知第二条规定的条件以及《目录》规定的技术标准和相关条件的次月起, 不再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四、已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纳税人, 因违反税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受到处罚 (警告或单次1万元以下罚款除外) 的, 自处罚决定下达的次月起36个月内, 不得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五、纳税人应当单独核算适用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的销售额和应纳税额。未单独核算的, 不得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应于每年2月底之前在其网站上, 将本地区上一年度所有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纳税人, 按下列项目予以公示:纳税人名称、纳税人识别号, 综合利用的资源名称、数量, 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名称。
七、本通知自2015年7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8]156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补充的通知》 (财税[2009]163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1]115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的纳税人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通知》 (财税[2013]23号) 同时废止。上述文件废止前, 纳税人因主管部门取消《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 或者因环保部门不再出具环保核查证明文件的原因, 未能办理相关退 (免) 税事宜的, 可不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或环保核查证明文件作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 继续享受上述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
附件: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
注释
关于印发《遵义市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
各县、自治县、区(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遵义市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工作考核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〇八年八月二十九日
遵义市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工作考核办法(2008~2010年)
为确保全市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三年规划目标的实现,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贵州省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考核管理办法的通知》(黔府办发[2008]84号)和全省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依据与内容
1.市下达给各县、区(市)的瓦斯事故、瓦斯抽采、瓦斯综合利用指标;
2.遵义市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十一五”后三年规划;
3.遵义市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季度工作任务及目
标;
考核目标分为定性目标和定量目标两类。
二、考核程序与评分办法
1.考核程序。
(1)各产煤县、区(市)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每年1月10日前组织对辖区内所有煤矿企业上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工作目标执行情况进
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市领导小组,并依据考核结果按矿井数3∶4∶3(一类矿30%,二类矿40%,三类矿30%)的比例对煤矿进行分类管理。具体事项由各县、区(市)对煤矿的考核办法中明确;
(2)市领导小组每年1月20日前组织对各产煤县、区(市)进行考核,考核情况报省领导小组,并向社会公示。
2.考核评分办法。
基本分100分。
考核得分=定量目标得分+定性目标得分+加分项目-扣分项目
三、考核项目与计分标准
1.定量目标。基本分80分。
(1)煤矿瓦斯事故和死亡人数控制指标。基本分50分。
煤矿瓦斯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在控制指标以内的得50分;煤矿瓦斯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超控制指标或发生一起重大以上瓦斯事故的得零分;两项控制指标中有一项超控制数的,先记25分,再减去未实现的项目扣分(瓦斯事故起数每超一起扣4分,死亡人数每增加1人扣6分,扣完为此)。
(2)瓦斯抽采目标。基本分10分。
完成市下达的瓦斯抽采目标(按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反映的流量×浓度×抽放时间计算)得10分。未完成的,每降低1%扣2分,扣完为此。
(3)瓦斯综合利用目标。基本分10分。
完成市下达的瓦斯综合利用规划指标(按上网脱硫电价补助计算折纯瓦斯用量或按中央财政补助审核结果计算折纯瓦斯用量)的得10分,未完成的,每降低3%扣1分,扣完为此。
(4)瓦斯治理利用项目指标。基本分10分。
完成市下达的煤矿瓦斯治理技术改造项目和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的得10分。未完成的每少一个项目扣2分,扣完为止。
2.定性目标。基本分20分。
(1)成立领导小组的得1分,未成立的不得分。
(2)有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专设工作机构负责日常工作的得2分,无专设机构的不得分。
(3)制定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十一五”后三年规划得1分,未制定的不得分。
(4)制定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工作考核管理办法的得1分,未制定的不得分。
(5)制定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工作计划,并将煤矿瓦斯事故、瓦斯抽采、瓦斯利用等指标进行分解落实的得2分,未完成的每缺1项扣1分。
(6)及时传达上级有关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工作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制定季度工作计划并督促落实、总结季度工作的得3分,缺1项(或1次)扣1分,扣完为止。
(7)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煤矿瓦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建立完善煤矿瓦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档案的得6分,每少1次扣2分,排查矿井每少1矿次扣0.5分,排查出的隐患每少整改1处扣0.5分,未建立档案的扣0.5分,扣完为止。
(8)按要求上报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有关材料和统计报表得4分,每少1次或1次不符合要求扣1分,扣完为止。
3.其它扣分项目。
(1)煤矿瓦斯治理利用工作受到省领导小组通报批评的每次扣2分,受到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市领导小组通报批评的,每次扣1分;受到市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批评的,每次扣0.5分。
(2)各县、区(市)每年应组织专家对辖区内的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进行专家“会诊”,并对“会诊”出的隐患认真督促整改。未组织开展“会诊”的扣2分;“会诊”每少1矿扣1分,有1条隐患未按规定时限整改完善的扣0.5分,扣到10分为止。
(3)所有矿井安装使用安全监控系统并实现市、县(区、市)、矿三级联网,每发现1矿井未安装使用监控系统扣0.5分,扣到10分为止。
(4)每发生一起较大瓦斯事故扣5分。
(5)在瓦斯治理利用工作考核中弄虚作假的要从严处理,直接给予红牌警告。
4.加分项目。
(1)本单位有瓦斯事故指标,但未发生瓦斯事故的加5分。
(2)超额完成瓦斯抽采目标,超10%—20%,加1分;超20%—30%,加3分;超30%—40%加5分;超40%以上加10分。
(3)超额完成瓦斯综合利用目标,超10%—20%,加2分;超20%—30%,加6分;超30%—40%加8分;超40%以上加15分。
四、考核保障措施
各县、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本地目标责任人,负责组织本地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工作相关目标的实施,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
五、考核结果与奖惩
1.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工作目标考核结果按15%计入对产煤县、区(市)综合考核的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考核分值。
即:安全生产考核分值=年初安全生产考核办法考核得分×85%+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考核得分×15%
2.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工作目标考核得分在90分以上(含90分),由市政府或市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表彰奖励;得分在50分—60分的,给予黄牌警告;考核得分在50分以下的给予红牌警告。
3.连续2次受到省通报批评和连续3次受到市通报的,给予黄牌警告;连续2次受到黄牌警告的,给予红牌警告。
来源:作者:
发布部门: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国家税务局、上海市地方税务局发布文号: 沪科合[2008]第025号
各区(县)科委、财政局、税务局,市财税三、七分局:
根据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制定并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172号)及其附件《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362号),特制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实施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海市财政局
上海市国家税务局
上海市地方税务局
二○○八年八月八日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扶持和鼓励本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根据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172号,以下简称《认定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362号,以下简称《工作指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上海市区域内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其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依据本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依照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五条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国家税务局和上海市地方税务局(以下分别简称为“市科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和市地税局)负责本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第二章组织与实施第六条市科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和市地税局组成“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导小组(以下简称为“认定指导小组”)”,负责指导、管理和监督本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工作。
第七条认定指导小组下设“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公室(以下简称为“认定办公室”)”,由市科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相关人员组成。认定办公室设在市科委,负责处理日常工作。认定办公室主要开展下列工作:
(一)负责本市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复审工作。负责受理本地区企业提出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申请,组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审查。
(二)负责对已认定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核实并处理有关举报。
(三)负责本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专家库的建立和维护。根据《工作指引》所规定专家的条件和要求,选择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专家,输入专家库,并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四)建立认定信用制度。对认定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和参与认定的专家等相关人员予以记录,并作出相关处理。
(五)建立并管理“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网址:)”。
(六)负责组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管理工作的宣传、培训等事宜。
(七)与认定(复审)相关的其他工作。第三章申请条件与申请材料第八条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在本市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在全球范围内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在中国内地得到中国法律保护的自主知识产权;
(二)产品(服务)属于《认定办法》的附件《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三)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四)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
2、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3、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业在中国内地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满一年但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
(五)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六)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工作指引》的要求。
第九条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应提供如下材料:
1、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工作指引》附件2);
2、企业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网上提交扫描件,书面提交复印件);
3、技术创新活动证明材料,包括知识产权证书(独占许可合同)、生产批文,新产品或新技术证明(查新)材料、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省级(含计划单列市)以上科技计划立项证明,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网上提交扫描件,书面提交复印件);
4、企业职工人数、学历结构以及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工的比例说明;
5、经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会计研究开发费用以及近一个会计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收入的专项审计报告及情况表(实际年限满一年、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并附研究开发活动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收入的说明材料;
6、经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会计的财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实际年限满一年、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以及技术性收入的情况表;
7、其他需报送的材料。第四章申请认定程序第十条申请本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企业自我评价
企业对照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条件,进行自我评价。
(二)准备申请材料
企业自我评价后认为符合认定条件的,可按本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准备申请材料。
企业自行选择符合下列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研究开发费用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收入进行专项审计。
(1)具备独立执业资格,成立3年以上,近3年内无不良记录;
(2)机构中注册会计师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不低于20%,职工人数在20人以上;
(3)熟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相关政策。
符合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相关证明材料在企业申报时一并附上,但根据本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在有关网站(上海科技网http://,上海财税网http://,)上公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除外。
(三)网上注册登记
在“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上登录,按要求填写注册登记表(《工作指引》附件1),并通过网络系统上传。根据注册获得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网上认定管理系统,按要求提供申请材料。企业在网上成功提交后,应在网上打印具有“stcsm”水印的材料,并与相关的复印件,一并提交给各区(县)科委、高新区各个分园有关管理部门。具体受理时间、地点在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上公告。
(四)审查认定
各区(县)科委、高新区各个分园有关管理部门分别对各自区域内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材料进行形式审查,核对电子文本和书面文本,核查复印件原件等,并在复印件上加盖“复印件、扫描件与原件一致”印章,经审查确定材料完备、真实后,出具正式受理证明,同时将通过形式审查的书面材料及其正式受理证明报送认定办公室。
认定办公室将企业的申请材料按技术领域分类,从专家库中随机选择不少于5名相关专家,并将电子材料通过网络工作系统分发给所选专家进行网上评价。
专家按照独立公正的原则进行评价,填写《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家评价表》(《工作指引》附件4)、《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家组综合评价表》(《工作指引》附件5),并按要求上传给认定办公室。
认定办公室收到专家的评价意见后,对申请企业提出认定意见,确定拟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名单,报请认定指导小组审定。
(五)公示与公告
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上海科技网”、“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上公示15个工作日,公示有异议的,由认定办公室对举报的有关问题进行核查,核查属实的,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公示无异议的,在“上海科技网”、“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上公告认定结果,并由认定办公室颁发统一印制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加盖市科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印章)。第五章复审及其他事项第十一条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自颁发证书之日所在起有效期为三个。企业应在期满前三个月内提出复审申请,不提出复审申请或复审不合格的,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到期自动失效。第十二条高新技术企业复审须提交近三年开展研究开发等技术创新活动的报告,经符合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出具的近三个会计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近一个会计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专项审计报告。
复审时应对照《认定办法》第十条进行审查,重点审查第(四)款。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认定办法》第十一条
(四)款进行公示与公告,并由认定办公室重新颁发统一印制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加盖市科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印章)。
通过复审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自重新颁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之日所在起有效期为三个。有效期满后,企业再次提出认定申请的,按初次申请办理。
第十三条高新技术企业经营业务、生产技术活动等发生重大变化(如并购、重组、转业等)的,应在15日内向认定管理办公室报告;经审查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自当年起终止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需要重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按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办理。高新技术企业更名的,由认定办公室确认并经公示、公告后重新核发认定证书,编号与有效期不变。
第十四条企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后,应依照《认定办法》第四条的规定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减税、免税手续。
享受减税、免税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减税、免税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不再符合减税、免税条件的,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未依法纳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予以追缴。同时,主管税务机关在执行税收优惠政策过程中,发现企业不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应提请认定管理办公室复核。复核期间,可暂停企业享受减免税优惠。
第十五条经自我评价认为符合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可以向认定办公室提供相关证明,经认定办公室核实后,在有关网站(上海科技网http://,上海财税网http://,)上公布其名单。第六章罚则第十六条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下述情况之一的,应取消其资格:
(一)在申请认定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的;
(二)有偷、骗税等行为的;
(三)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的;
(四)有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有关部门处罚的。
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企业,认定机构在5年内不再受理该企业的认定申请。第十七条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工作的各类机构和人员对所承担认定工作负有诚信以及合规义务,并对申报认定(复审)企业的有关资料信息负有保密义务。违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工作相关要求和纪律的,3年内不得从事认定相关工作。第七章附则第十八条本办法由市科委、市财政局、市国家税务局、市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关于印发《陕西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施细则》的】推荐阅读:
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制度》的通知范文11-14
关于印发热爱伟大祖国第二阶段实施方案10-30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车船税实施办法》的通知09-29
关于印发2011年工作目标考评办法的通知06-04
关于印发《2012年党建工作要点》的通知10-12
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印发06-29
关于印发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标准的通知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