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总结(精选15篇)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5月25日下午,我校召开了“诵读中华经典创建文明书香校园”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次诵读比赛让学生亲近中华经典,从而热爱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明,推进学校民族精神教育。
这次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是由教导处组织,宣传贯彻教育局“我爱祖国语言美”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要求,由语文教研组发动、指定指导老师,从班级和年级中选择参赛学生并选择篇目进行指导培训,并进行比赛的一次学校活动。
这次比赛诵读形式分个人诵读和集体诵读两种形式,每个班级选派一位学生代表或集体参加,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经典诗文篇目进行朗诵。
活动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领导精心部署,师生踊跃参与。要求各班级结合各自的实际,根据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推荐诵读诗文的篇目,并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外阅读、班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主题教育等有机结合,对学生的诵读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采用师与生、生与生、班与班、年级与年级间的诵读交流、比赛等方式,推动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活动期间,学校立足创新、坚持多元,以崭新的视角、灵活的手段和方式开展诵读,努力使每一位参加活动的师生充分感受中华经典诗文的博大精深及其艺术魅力,接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中华文明的熏染。
本次比赛参演节目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有反映孩子童趣的,有歌颂祖国的,有抒发四季情怀的,有赞美人杰地灵的,有歌咏亲情的„„不仅从浩繁的中华古今经典中选取了适合师生诵读的诗文,还对所选内容进行了二次创编,把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优秀作品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连成一个整体;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将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有机地融入诵读之中,用他们的声音、肢体语言把经典的内涵形象地阐释给观众,进而带领观众一同进入艺术的天地。
通过这次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使同学们无不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无不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比赛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诵读中亲近了中华经典,从而更加热爱中国文化,要为弘扬中华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人小学
1.抢救思想和智慧的黄金时期
有心理学家指出, 青少年时期是记忆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期, 让青少年多读多背点经典古诗文, 不求甚解, 但求熟背, 记下一些让他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知识。
2.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教学不但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记忆力, 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理解力和想像力, 让古诗文在学生的心灵中扎根, 从而启发他们的智慧, 促进他们的学习, 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源头活水。
因此, 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 抓好学生经典诗文的背诵积累, 不让学生错过积累的黄金时段, 是教师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试想, 我们的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杜甫的“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李绅的“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苏轼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生命的爱护和珍惜, 体验到施展抱负的雄心壮志, 体验到对辛勤劳动的尊重, 体验到亲朋之间深厚的感情, 一切高尚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 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 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这将是一件何等功德无量的事情啊!
然而, 古诗文的年代毕竟久远, 时代的隔阂造成了很大的学习障碍。再加上如今的学生课业本来就这样地繁重, 电视、电脑等外界诱惑又那么得多。如何能让孩子们沉下心来去诵读古诗文呢?
笔者认为,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名句“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对我们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首先, 是要“好读书”, 就是要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使学生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其次, 是“不求甚解”, 即不要求准确深入地理解, 只要了解个大概。主要是让学生积累, 烂熟于胸。这样就使学生学得很轻松。有了大量的积淀, 就好比在他们的心中垒起了巨大的雪球, 随着年龄的成长, 人生阅历的丰富, 就会对这些古诗文不断地有新的, 更深刻的领悟, 就好比是雪山慢慢地融化, 不断地滋养着他们。到那时, 便是“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了吧。
如此看来, 在学生中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道理其实很简单, 就是要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 笔者摸索出了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
1.“流行”可以引起兴趣
青少年是很重模仿的, 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 他也会学着读。就好像青少年不一定喜欢上学, 但人人都上学, 他就渴望上学了。也并不一定都喜好钢琴, 喜欢英文, 但大家都去学, 他也就不排斥了。所以, 一人读古诗文较难, 学生一起读, 则兴趣将会大为提高。为此, 笔者根据《中学生必背古诗60首》, 以“每日一诗”的形式, 抽出早上5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每天背诵一首。以后又精选《唐诗三百首》、《诗经》、《论语》的篇章进行补充。诵读要点燃学生诵读的欲望, 通过教师鼓动性的语言, 营造浓郁的诗词氛围, 利用一小部分学生的带动, 包括教师自己的以身示范, 总之利用一切手段让诵读古诗文在学生中“流行”起来。并且保证这种“流行”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时间长了, 孩子们自然会养成诵读的习惯。早晨一到教室, 他们就会拿出古诗文大声地读起来。
2.“家长的热力”可以感染兴趣
要充分认识到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力, 努力发动家长参与进来。鼓励家长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 若起初孩子未进入状态, 须有耐心去等待, 一天不行两天, 只要坚持下去, 定能感染孩子。到后来, 有些家长不但有了兴趣, 甚至真的和孩子一起读古诗文, 互相考试比赛, 虽然大多数是大人输, 但大人也因此受益, 而且一家人兴致高昂, 乐在其中。
3.“情感”可以维系兴趣
教师平时在课前课后都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感情深厚了, 就容易带动学生诵读的兴趣。学生觉得老师可亲了, 学生也就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诵读古诗文。教师可以经常强化学生的诵读, 诸如开展“诵读争星”等活动, 维系学生的诵读兴趣。
4.“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
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不仅仅是在读的方式上, 或快或慢, 或吟或唱, 或带读, 或齐读, 或接龙, 或默读, 或当场试背, 或提问征答, 还可以组织各种比赛活动, 如古诗朗诵赛, 赛诗会, 古诗接龙赛, 诗迷俱乐部等, 使他们的热情不断被点燃, 兴趣不断被激励。
5.“教师认可”可以提高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认可上。所以, 教师要经常对诵读好的学生加以认可, 多加称赞, 维持他的成就感, 学生受到的表扬愈多就愈喜欢读;对诵读差些的学生, 只要有进步, 就应当场表扬, 加以赞赏, 这样也会让他得到一种认可感。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相应的诵读目标, 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还可以制定一套考级制度来吸引学生。如在班里制定考级制度:熟背25首为“古诗学士”, 熟背50首为“古诗硕士”, 100首为“古诗博士”, 下面还有“诗王”、“诗神”、“诗仙”……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经典诗文诵读 融合
1.引言
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中生普遍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很强的记忆力,是学习中华经典诗文的最佳时期。通过对古诗文的反复诵读和深入理解可以陶冶情操,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本文主要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的有效融合。
2.诵读经典可以传承优秀文化
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应该得到重视和发展,高中语文教育者应该承担继承和发展的责任,把经典古诗文的诵读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把经典古诗文作为一个载体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帮学生打好文字基础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丰富文化底蕴。
2.1诵读经典留住传统文化
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语文教育者有责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合理地融入经典诗文诵读,让学生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纵观教学现状,很多教师在高考的压力下注重的是知识点的落实和技巧的讲解,把诗文拆开来讲解,破坏诗文本身的完整性,学生对诗文失去兴趣,不愿意诵读更不愿意积累,经典诗文的教学也就失去意义。为了不让经典诗文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消失,为了让高中生多积累经典诗文,为了让其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教育者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2.2培养语文素养需要诵读经典
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言能力、学习语文的方法和习惯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要求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经典诗文的诵读,不仅是记住好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让经典诗文在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产生影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典的古诗文更是数不胜数。当前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也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趁其处于高中这个特殊时期,依靠高中语文课本,增加其对经典诗词的阅读量很有必要,经典诗文中丰富的营养有利于高中生形成健康人格,养成良好习惯。
2.3诵读经典发展智力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记忆从零岁开始发展,在十三岁的时候达到顶峰,以后便很难再发展,而高中生正处在记忆最好、心灵最纯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诵读经典诗文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的文化知识,而且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当诵读成为一种习惯和学习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锻炼,智力也会得到发展。
3.高中语文教学与经典诗文诵读需要合理的融合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提高人文素养。经典诗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经典诗文的诵读不能盲目进行,它需要高中语文教育者分析整合后把它与语文教学合理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合理地利用课堂课后时间,让学生大胆大声地诵读大量经典诗文,从而感受经典诗文的语言、意境之美,在陶怡情操的同时提升人生境界。
3.1寻找丰富的阅读资源,增加诵读量。
经典诗文的阅读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课本上的篇章,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扩大范围,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的诗经典诗文。经典诗文具有顺口、便于记忆的特点,学生通过大量经典诗文的阅读,有了文化底蕴,经典诗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生活,写作、说话的时候便可信手拈来、出口成章。
3.2传授经典诗文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质量。
诵读并不是胡乱朗读,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提高要求,要求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不仅满足声音的洪亮,更应该注意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起到示范作用,给学生示范正确的诵读方法,教师本身难以做到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并进行有效指导。教师在教授时应该进行简单断句,不能让学生随心所欲地乱读一通而没有任何效果,教师应该时刻提醒学生。经典诗文大多有生僻字、多音字和多义字,难免晦涩难懂,教师要特别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的阅读理解错误,让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在读通课文的前提下读懂全文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3创造诵读环境,营造诵读氛围。
在经典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课堂不是诵读的唯一场所,把整个校园环境充分利用起来,适当合理地组织诵读活动,营造充满诗文气息的氛围,让学生对诵读产生兴趣,受到感染。
3.3.1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语文都有晨读时间,这一段时间学生精力最旺盛、记忆力最强,教师要合理利用好这一段时间,组织学生诵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全班齐读、分组诵读、教师领读、学生自由朗读等方式,教师全程参加,学生全员参与。教师还可以把课前三分钟有效利用起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经典诵读,让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经典诗文的熏陶。
3.3.2营造经典诗文的氛围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及教师要在校园中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的环境供学生诵读,让学生身临其境,相互影响、相互熏陶,让经典诗文润物细无声地浸入学生的心田。学校可以用古诗命名一些建筑物和道路,在一些空白的墙壁上写上经典诗文,也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加入古诗文朗诵的版块,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经典诗文的魅力。
4.结语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精华,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融合经典诗文的诵读很有必要,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实践,将二者合理地融合起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谭慧芹.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10(6):159.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建设书香校园,根据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在学生中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让学生从小打下扎实母语基础,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二、实施目标:
1、通过诗文诵读和工作的实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优秀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多读多背以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2、将诗文诵读纳入常规教学工作中,寻找更适合学生母语学习的途径,并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大量经典作品的吟诵和记忆,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激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3、让学生吟诵诗歌美文,陶冶学生情操和审美,提高人文素养。
三、古诗文诵读内容及安排
《小学生必背古诗文7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文70+80首》中的古诗词。一、二年级:每周一首 三、四、五、六年级:每周两首
四、具体实施
(一)诵读时间
1.利用每个星期的语文早读时间的前十分钟(8:00—8:10),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
2.每周背诵一到两首古诗: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到两首古典诗文;有余力的学生可增加年段背诵以外的古诗文。
各班在第九周和第十六周抽出一节班队课,将所吟诵的古诗文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古诗词吟诵表演、古诗文吟诵比赛。
3.每天回家复习10分钟,和家长一起读,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4.在诵读时间上,各班灵活安排,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古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古诗文诵读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二)诵读要求
1.经典诵读应遵循以下原则: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
2.各班诵读力求做到:诵读为主,讲解为辅;品位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通,交流情感。
3.古诗文背诵之“三要”:心要专——专心致志、不可分心;眼要准——仔细看准、全神贯注;口要到——边看边读、通顺流畅。
(三)活动安排
1、赛,即班级举办诵诗会活动。(第九周和第十六周进行)A、诵读会分指定内容背诵、接龙赛、抢答、自由发挥表演等多种形式,并有接力赛、抽卡赛等种类。通过举行这一活动评出优秀选手。B、各班主任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与学生合作、竞争、交流,多发现典型,树立身边的榜样。为了让学生在诵读经典、古诗中收获更多的益处,(例如提高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合作精神。)
C、各班组织学生成立“古诗配画”小组,让爱好画画的学生把课外学到的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绘成题诗图,对于他们好的作品要给予鼓励,每班精选优秀作品学校将定期展示;而一些适合于表演的诗,可组成“诗词表演组”,由教师选择与诗文有联系的音乐,放着音乐按节奏让学生朗读古诗文;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伴奏诵读古诗文;还可以由师生用现代歌曲的旋律来吟唱古诗文。有一些古诗文通俗易懂,教师把它们改编成诗文剧让学生表演,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2、在语文教研组中也可以开展经典诵读专题教研活动,研究学生的记忆规律,探讨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先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把经典诵读、古诗吟诵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3、借助于家长的帮助,动员家长为孩子课外诵读经典、学古诗给予支持,让他们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把记忆中的诗还原生活——也就是看到某种景色,或在某个生活细节,引导孩子说出与之相映的警句、诗句来。这样,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会更注重积累,并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所学的警句、诗句“内化”。
语文组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诵读经典诗文,传承华夏文明。
二、活动目的:
为了积极创建“书香校园”,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经典诵读的活动中来,通过读经诵典“同经典相伴,与圣贤同行”,陶冶性情,涵养气质,增强文化底蕴。同时促进我校学生普通话应用水平的提高,激发读书热情,加强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积累。特举办本次“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现就比赛的具体事项安排如下:
三、活动时间与地点安排:
时间:4月20日
地点:各班教室
四、比赛形式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演讲比赛
五、比赛内容:
学校拟定的《小学各年级古诗词诵读积累篇目》中应掌握的诗文以及学过的应该积累的古文名句等,如《三字经》、《增广贤文》中一些必背的名句等。诵读表演比赛的内容也可以是以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等为
主题的诗歌。
六、参赛对象:
全校三~六年级学生
七、比赛办法: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表演比赛
1.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表演比赛分“必选”和“自选”两部分。必选作品(比赛现场抽取)从小学生《小学各年级古诗词诵读积累篇目》中抽取一首背诵;自选作品由比赛选手事先准备好一首诗背诵表演,表演形式不限(可加乐器、录音带伴奏)。
2.每个参赛选手自选作品朗诵时间不超过3分钟。
3.比赛顺序采取抽签为序,赛前请语文老师选好诗文,认真辅导。
4.诵读表演比赛评分标准:
⑴普通话声,韵,调准确,语言流畅(4分);
⑵处理符合作品意境,感情丰富,有表现力(4分);
⑶现场效果好,包括语音语速,朗诵形式,整体配合,精神面貌等(2分)。
八、奖项设置及评审办法
本次比赛共设个人奖每年级取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各年级、各班级:
为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优良传统,加深青少年对祖国文化的理解,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展示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切实加强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经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举办“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华夏文明”学生经典诗文诵读表演比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诵读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塑造美好心灵”为主题,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通过学习、诵读经典名著,引导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和文化品味。
二、参赛对象
一年级至八年级全体学生
三、竞赛时间、地点
时间:2015年10月27-29日上下午的大课间(视天气情况提前或推后)。每个课间进行两个年级。
地点:学生列队在学校操场观看,比赛场地在主席台。
四、比赛方法:
1、比赛分组:中学部:六至八年级为甲组。小学部:一至五年级为乙组.2、评分标准:(100分)
(1)创意:(40分):选材切合主题,组稿主题突出,整体设计新颖。学生可视诗文内容进行相应的服装及舞台站位设计。
(2)普通话(10分):普通话标准流畅;吐字清晰圆润,表达自然流畅;音量适中,语速得当,能正确反映诗词、散文文意。
(3)诵读技巧(30分)诵读语速、节奏、重音、音高处理有对比,有变化,不呆板;肢体语言丰富且得当;表情自然,感情真挚饱满,不做作。
(4)舞台效果(20分):上下场有礼貌,迅速,表演认真投入,具有较强感染力,总体效果好;配乐与诵读篇章的意境、节奏相符。
3、比赛形式及要求:(1)本次比赛以年级组为单位参加,每个年级一个节目,根据自定主题选择合适的诗文,时间限定在8至10分钟。(古诗、现代诗、散文均可)主题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即可。
(2)形式:全员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能够体现中小学生精神风貌。
(3)要求:各年级组长、班主任密切配合,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指导,编排队形,选择合适的朗诵材料并进行整合。
(4)上报材料包括:年级
节目名称
领诵学生姓名
整体朗诵的材料 包括中间的串词。
(5)材料上报时间:2015年10月20日以电子版的形式上传至廖琪邮箱。
4、评比办法:比赛采用评委打分制。
甲组评选出 一二三等奖各一名。乙组评选出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两名 三等奖两名比赛加分 5、4、3。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经典诗文诵读》正式出版。这套书分为六册, 内容包含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元曲、论语、孟子、道德经、格言警句, 还有一些经典的古文等, 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小学生诵读经典的载体。但是, 如何恰当地运用好这本教材, 让学生在读古文、诵经典中不断地积累知识, 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呢?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诵读小误区
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 无以言。”的确, 学校开展经典诗文诵读的校本课程, 使学生对经典诗文有了更多接触, 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拓展了视野。但是,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有的教师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 步入了以下几个误区:
1. 诵读指导不科学
教材拿到手, 可是由于教学时间有限, 有的教师只是让学生逐条逐首背诵, 缺乏统一的指导和引领, 学生囫囵吞枣, 不能很好地吸收和积累。而有的教师却又教得过多、过细, 把校本课程当做学习的教材, 失去了原本教材编写的本意, 也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2. 诵读时间不充分
为了节省时间, 有的教师采用填鸭注入式的串讲方式, 往往会在一个早读课上一口气学好几首, 致使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 学生诵读的时间不到5分钟。而有的教师为了不打乱教学进度, 就把诵读经典诗文全部安排在了课外或是放学后的作业。缺少一定的检查和督促, 对于一些原本在学习上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来说, 这套教材就形同虚设。
3. 诵读示范不重视
语文教学没有读书就没有一切, 读书可以使学生走进书的境界, 走入作者的心灵, 达到“书我一体”的境界。学习课文如此, 诵读经典更是如此。我们经常看见教师让学生自己一遍遍地读诗文, 却很少有老师给学生做示范, 带领学生诵读。而在我们的古诗文中, 生僻字、通假字比较常见, 特别是一些古文的学习, 如果教师事前不做任何示范就放手让学生自读, 那么学生读错字音, 读断句、破句的情况就会不断出现, 这样的诵读效果就不容乐观了。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诵读小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 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还应讲究几个小策略。
1.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策略的中心是激发兴趣。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 切忌让学生望而生畏, 而应该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古诗文里有丰富的知识, 有动人的故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提高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如诵读《三字经》时,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融四岁, 能让李, 弟于长, 宜先知……”这里面所蕴含的一个又一个动听的历史故事, 可以让学生兴致盎然, 诵读也就变得特别有趣了。学习岳飞的《满江红》时, 适时插入有关岳飞抗金的影视资料, 学生心中那种壮志豪情顿时被激发出来, 还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诗人的情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被古诗文中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所吸引的时候, 经典诗文诵读就是一个挖不尽的宝藏, 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捧起它, 诵读它。
2.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此策略的中心是探求意蕴。古诗文的诵读, 须由浅入深, 步步为营, 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 置身其中体味作者情感,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其丰富而高尚的情感。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之以入情。”体会了诗的情感, 也就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文建立起了一定的联系, 将诗外在的语言表现形式内化为了自己的内心体验。主要的小技巧有: (1) 想象意境。借助联想和想象, 可以感受古诗画面的意境氛围。 (2) 音乐渲染。播放一段符合诗情诗境的乐曲, 并配乐诵读, 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领会诗的意境是大有裨益的。
3.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此策略的中心是合理拓展阅读的边界, 整合教材, 拓宽内容。具体的方法是进行诵读课单元辐射学习:以教材出现的古诗为基点辐射, 连带出其他相关的古诗来学习。如在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 就把《经典诗文诵读》中苏轼的诗词都进行统一的归纳, 感悟诗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生活际遇中不同的情怀;学习白朴的《天净沙·秋思》, 就回顾《经典诗文诵读》中马致远的《秋思》, 或是插入其他《天净沙》的词进行教学。这样把语文教材和校本教材结合在一起, 既提高了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效率, 又让校本教材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辅助, 真是一举两得。
一、广泛发动,精心组织
我们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提高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抓手,在组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注重社区未成年人高尚道德情操的塑造和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为了扩大活动的参与面,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效果,在上级领导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制定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本着鼓励社区居民、社区未成年人参与、全员辅导、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号召社区未成年人积极参加经典诵读活动。
二、注重宣传,营造氛围
把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社区宣传栏、板报、小黑板等空间和角落,精心布置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以及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作品,营造浓郁的文化环境,让更多的社区未成年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让“诵中华经典、做美德少年”,“与经典同伴,与圣贤为友”的理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载体丰富,高潮迭起
在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办事处突出了两个结合。即常规与大赛相结合,诵读与表演相结合。在抓常规方面,办事处号召社区结合中秋、国庆、重阳节等重大节日,组织社区未成年人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推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区里比赛,通过这种逐层晋级的比赛方式,为特长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锻炼技能的广阔舞台。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2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参与诵读活动,经常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成果的展示及诵读的评价。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经典诵读的意义。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
二、组织健全,明确职责。
教导主任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人员的分工,职责的明确,活动方案的起草,诵读课程的安排落实,日常班级诵读情况的督查以及活动的具体操作,拟定计划,组织教师开展相关活动。
三、开展活动,保证实效。
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
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利用每天上午早读前10分钟和每天中午上课前10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还在每周的课程表上专门排出一节经典诵读课,由语文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诵读,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时间;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学校委派少先队专人检查,校领导不定时抽查,确保诵读时间。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2、举办诵诗比赛,激发热情。
我校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有的是小品表演,有的是话剧表演。
四、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流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片生机。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3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让广大社区青少年通过学习经典、诵读经典来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区少年儿童图书馆联合各街道镇开展了20xx年xx社区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高度重视,精心谋划
把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汇演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区文化局分管副局长对活动提出“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效果到位”的总体要求,制定了区级总方案。各社区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工作重点,结合社区实际,制定了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活动分方案,本着全员参与、营造氛围、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组织广大青少年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二、广泛宣传,深入发动
通过政府微博、社区电子屏、宣传栏等,广泛宣传中华经典文化及组织此次大赛活动的意义和要求,普及经典文化内容,倡导中华美德。各社区都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活动作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橱窗、电子屏等空间和角落,精心布置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歌赋及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作品,营造浓郁的文化环境,使“诵中华经典、做美德少年、与经典同伴”的理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三、认真组织,掀起诵读高潮
在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大赛过程中,注意运用多种载体,努力做到全面普及与举办诵读大赛推动相结合。
1、狠抓诵读普及。
各个社区都有市民文化节活动,街道举办中华经典诗歌朗诵音乐会,大家一起欣赏经典文化的醇厚与魅力。“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哈密路小学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着古诗《游子吟》。古诗的音律意境,在孩子们阴阳顿挫的朗读声中被展现的惟妙惟肖。在学习这个古诗的同时,会了解当代的一个文化背景。
2、层层选拔比赛。
各社区结合中秋、国庆、重阳节等重大节日,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推选出优秀作品参加街道初赛,街道再将评选出的优胜作品推荐到区里参加选拔,通过逐层晋级方式,扩大教育面。为学生们提供了体味中华精典文化、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
3、活动效果显著。
一是学生受益。老师们普遍认为经过这次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活动,学生们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写作中引经据典、演讲中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是家庭受益。学生家长都说孩子比以前懂事了,学会关心父母,尊敬师长,养成了注重文明礼仪良好的习惯。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经典中传承古人先贤的智慧,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办在全县了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主题实践活动,活动收效显著,市民精神面貌再度提升,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得到了巩固和深化。
一、高度重视,宣传组织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为了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县文明办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主题活动的通知》,对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各乡镇、各机关单位和学校纷纷响应,制定了符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学习计划,保证了活动有序开展。
县文明办利用媒体的有利优势,对“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展开宣传,国学之风日益兴起的今天,“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一推出,就得到了群众尤其是学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国学教育十分必要。各单位将“经典诵读”纳入考核范围,全县各中小学也特地开辟了“经典诵读”课程,并纳入考试范畴,全县“诵读经典”之风蔚然兴起。
二、形式多样,全民参与
为了一改经典诵读过去给人的枯燥无味,县文明办、各乡镇、机关单位和学校纷纷推出了许多别出心裁的活动形式,增加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趣味性,使得人们愉快阅读的同时,汲取了国学知识,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开设经典课堂。县内三家媒体均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专题栏目,为干部群众讲解经典,领悟经典的深刻内涵,同时,党校的老师、各校高级教师还走入社区、走入乡村、走入机关单位,为干部群众,教师学生送上国学大餐。机关单位把国学经典故事当作“道德讲堂”的课程,在讲述的同时,还向人们传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刻含义。形式多样的课程内容,深入显出的经典讲解,为“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打下良好铺垫。开展“经典诵读”比赛。不管是乡镇、还是单位、社区、学校,各式各样的“经典诵读”大赛正方兴未艾。各校根据学生的学龄和年龄,设定了趣味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洋洋洒洒万余言的国学经典,短短十几个字的唐诗宋词都成为人们比拼的内容,在比赛的过程中,人们对经典的领悟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开展“经典再创作”活动。县文明办、各级机关单位还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经典二度创作活动,“诵读经典读后感”、“经典故事排演”、“学习写古诗”等活动,别出心裁而又富于趣味性,满足了人们对于经典的神秘心里,让人们分享交流自己对于经典的心得,表达了对于经典学习的领悟。
三、全民参与,成效显著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以来,全县群众热情高涨涨。广泛参与,首先是源于活动与人们崇尚经典、想了解国学的心态不谋而合。其实得益于活动方案制定的可操作性,得益于良好的宣传效果,在全县营造了全民诵读经典的良好风气。“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我县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又一个崭新尝试,它的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1、改善了我县的社会风气
诵读活动的开展,全县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路不拾遗”、尊老爱幼、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再度复苏,良好的风气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进步。
2、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对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从而激发人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人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
1. 可行性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沧桑,虽然文字的形状、读音、语法均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没有出现断层,演变轨迹清晰可循,被很好地传承下来。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统一和规范了汉字的读音,这使得今天的学生阅读2000年前的文字变得容易可行,不需要像学习外语那样从零开始。
2. 合理性
汉字不仅在形式上保持了古今的高度一致性,在字义演变方面大部分的字词意思变化也不大(差异大的也有不少)。诵读经典既可以促进词语数量的积累,又可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经典古诗文所承载的内容广泛,既有讲述朝代更迭的鸿篇巨制,如《左传》《史记》;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片言只语。
3. 必要性
处于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机械识记占优势。尽管此时进行诵读往往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但随着知识的增长、人生阅历的积累,必然出现“反刍”现象。
二、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着眼点
1. 诵读经典,重点在读
(1)文字读准。学生读准字音是诵读经典的第一步。在古诗文中存在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等,这些字词的语音读法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工具书自行解决,或对整体文章通读一遍,教师从中发现学生的错误加以纠正,最后老师再范读一遍。(2)文句读顺。即朗读时需要作出正确的停顿。这里提到的停顿,并不是标点间以及句末的停顿,而是在较长的句子中间需要加强语气,提升语调进行停顿。(3)文章读懂。古文中需掌握一些语法规律,例如铿锵顿挫的音韵把握、抑扬起伏的语调掌控、优美含蓄的语言领悟等,大多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当然,要想正确吸纳文章的精髓,只有在反复吟诵中仔细琢磨、领会,才能去体味古代语言的美。
2. 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审美情趣
(1)欣赏四季之美。农耕时代,往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物候的变化中展现出先人的智慧。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夏天细雨绵绵,浓情蜜意;秋天秋风阵阵,果实累累;冬天白雪皑皑,大地沉睡。这里有先人们与自然的促膝交谈,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2)发现生活之美。①发现勤学的美。《三字经》中字里行间皆反映了中华传统美德。如车胤囊萤与孙康映雪,反映了勤学的魅力。②发现人际之美。如论语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发现哲学之美。如《草》蕴含着春天万物复苏,小草充满生命力。但小学生难以领悟其中的哲理,需教师点透。
3. 诵读经典诗文,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章写作中引经论道,经典必将成为素材。
4. 诵读经典诗文,丰富学生想象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三、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几点探索
1. 诵读古诗文应当做到“三定”,即定内容、定时间、定形式
小学阶段经典诵读适宜从《三字经》《千字文》等句式较短、内容较浅显的经典开始,逐步过渡到《声律启蒙》以及《论语》等。期间穿插安排课标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和课文。学校可以按照年级段设定诵读篇目,为照顾不同学生的兴趣,可以设置必背和选背、会背和会读等不同要求的篇目。
诵读古诗文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方能见到成效。早晨和下午的课前、晚上睡前这三个时间段易于老师和家长的监督。老师和家长要督促学生诵读任务日日清。双休日和寒暑假适合用来巩固一周或一学期的内容。
2. 诵读古诗文应当做到“三进”,即进家庭、进课堂、进考核
家庭不仅要为孩子的诵读提供书本、场所、时间等方面的保障,更应当注重将学生诵读的内容外化,通过语言、行为等去践行。比如,结合母亲节、重阳节进行“孝”的教育;通过春节等传统节日感受祖国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
诵读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背诵的环节上,尤其是随着诵读内容难度的提升,教师适当的辅导必不可少。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为学生进行诵读提供指导。
诵读经典古诗文应当纳入考核范畴。形式可以借鉴社会上某些兴趣班的考级模式(当前书法已经有统一的等级考试)。学校统一设置诵读能力级别,各级别要求完成对应的诵读任务。为使考核更加客观,并减轻语文老师的工作量,可以考虑家长考核、学生考核、教师考核三方结合的形式。适当的考核不仅肯定了学生诵读的付出,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我们不妨尝试开展经典诵读,希望在学生成长的黄金期,让他们接触到最纯最美的精神食粮,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形成。
摘要:不知不觉,“小学阶段小古文教学的研究”的课题已经走过了两个年头。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最大的感受是参与实验的学生的语文素养越来越高。开展此课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均有所改善,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关键词:经典古诗文,语文素养,诵读
参考文献
学校自从开展读好书活动以来,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抓好这项工作。本学期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参与诵读活动,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使经典诵读课程化,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成果的展示及诵读的评价,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经典诵读的意义。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教师利用班会、早读课向学生明确不学诗,无以言,学生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等经典诵读益处。
二、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经典诵读课程化,确保诵读时间。本学期,我校根据上级的安排,要求班主任应有效利用班会、早自习等开展经典诵读。语文教师应结合自身课程安排,加强对学生的传
统文化教学。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确保诵读时间。
3、措施方法到位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开展古诗文诵读,我们要求学生每正确处理背诵与感悟的关系,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的质量。
三、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培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诗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养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
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板报等,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诵的多了,用的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
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片生机。通过活动将传统文化通过多形式得到很好的传承,激发学生们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县教育体育局: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中华诗文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葩,为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兴趣,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进一步推进我镇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审美情趣。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根据《商南县教育体育局关于举办全县中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成果展示评比活动的通知》(商教发„2011‟259号)文件精神,我镇小学于10月13日举行了金丝峡镇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管理
古诗词的诵读重在平时的积累,所以应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活动,我镇于9月中旬下发了《金丝峡镇中心小学关于举办经典诗文诵读成果展示评比活动的通知》(金小发„2011‟160号),成立了领导组织机构,尤其是各村完小校长、中心小学各小组辅导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着重指导,并利用早读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大力倡导经典诗文的吟诵
了自己的特色,一批选材贴切、内涵丰富、创意独特的经典诵读节目脱颖而出。节目内容有诗有文,形式丰富多彩,富有创意,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高潮才艺和对中华经典的热情。选手们的表演声情并茂,背景音乐更是锦上添花,使得诗歌的表现力更为强劲,给整场比赛留下靓丽的一笔。
经典的文学创作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精华, 中华传统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 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养料。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是我们延续上千年的优良教育传统, 尤其是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是完全不能被忽视的。近几年来, 经典诵读的浪潮在逐渐涌现出来, 特别是出现了很多有关青少年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事件, 进而也产生了很多的争论, 逐渐朝着“读经现象”发展。正当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在全国开展很激烈的时候, 中学语文却出现了对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不平衡的现象出现。其中有些中学非常重视中华传统经典的教育价值和文学价值, 同时学校也开发出了很多有关经典诵读的课程, 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相反, 有些中学却忽略了中华传统经典的教育价值和文学价值, 只是在语文教学中略微涉及一点有关中华传统经典的内容, 但是, 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还有一部分中学根本就不学习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内容。由此看来, 中华传统经典和语文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本文主要从提升语文素养、凝聚精气神以及发扬传统文化阐述了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文化价值, 并具体提出了一些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
2 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文化价值
2.1 可以提升语文素养
(1) 可以大量积累文化知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内容也比较独特, 在日常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可能涉及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很多, 例如:建筑、饮食、服装、文学、舞蹈等。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讲解中国传统文化, 如果只讲解一些观念文化, 而缺少具体的文化成果的讲解, 那么教师并没有全面的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学生, 更不要说提高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了。不管我们生活在什么样时代, 积累文化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人们大量诵读中华传统经典, 可以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 开阔视野。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不仅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且也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传统节日都具有独特的来源。例如:春节是新一年的第一天, 代表着做任何事情都顺利, 有一个好的开端。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 是新的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 所以, 人们每年都有赏灯、猜灯谜的习俗。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一个节气, 清明节正值春天, 万物复苏, 人们在这一天要插柳、放风筝等。八月十五中秋节, 人们要赏月和吃月饼, 代表着一家人团圆、幸福美满。
(2) 扩展阅读视野范围。
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 是和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文化素养转变为人们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 然而文化修养的提高就是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 这在语文教学中叫做阅读教学。现如今, 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在努力研究提升学生们阅读能力的方法, 但是, 大量的阅读是提高语文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现如今,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很大的危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网络技术逐渐代替了传统的读书看报形式, 人们逐渐在怀疑阅读的意义, 特别是对经典阅读的程度大大的下降了。中学生应该大量吸收各类知识和信息, 但是, 由于他们学习的科目较多, 学习时间紧张, 相对阅读的时间就很少, 这使得他们将阅读的内容仅仅局限在了课本和考试的材料中, 阅读面较小, 不能开阔阅读视野, 这样将直接阻碍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 例如, 网络、电视、光碟等, 是一个发展比较好的趋势, 同时也是文化多元化的内在要求。然而, 中华传统的经典作品也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经典作品, 同样, 阅读这些经典作品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不仅具有文化价值, 而且还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同时也能扩展阅读视野范围, 在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知识, 尤其对于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3)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中学生来说, 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层次性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不仅要将表达的内容表达完全, 而且还要带有一定的情感, 解决语言干瘪的问题。经常诵读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快速储存各种材料和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中华传统经典内容丰富多彩, 覆盖了很多领域的信息。如果经常诵读中华传统经典作品, 将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感情熟记在头脑中。经过不断的积累, 很多经典语句慢慢的内化语感。如:古代的经典诗歌, 尽管和现代相隔的距离较远, 但是, 我们可以经过想象, 领略作者真实抒发的情感, 从而不会阻碍现代人的阅读。
2.2 凝聚精气神
(1) 有利于培养强烈的责任感。
一个人身体里是不能缺少强烈的责任感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主要宣传“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精神。体验生活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在真实的生活中领悟自身存在的世界, 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另一种途径就是从书籍中学到, 和他们进行交谈, 从而走进他们构造的精神家园。古时候的英雄和文学圣人的事迹都已经成为历史, 但是, 他们精神的传递却从没有停止过。我们在阅读每一本经典作品时, 作品所蕴涵的精神和情感都会融入到读者的心里。由此看来,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 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人所必不可少的东西。
(2) 有助于培养旷达的精神。
现代社会中, 社会的环境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也有所不同。高考是每个学生都要面临的一道坎, 高考考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分数, 而且还是考察学生的心理素质。现在有很多学生承受不了高考带来的压力而出现了轻生的现象, 真是让人汗颜。其实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小小转折点, 如果因为一个简单的考试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么人生漫长的路有很多都是我们所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又该怎么面对呢?由此看来, 保持乐观旷达的精神才能让人们在巨大的困难和挫折面前找到心灵归宿, 让生命充满无限活力。
2.3 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1)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每个人都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人, 但是近几年由于传统文化经典出现了断层, 结果使上千年的传统文化之经典渐渐地从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 在学校中听不到学生东渡诵读经典名句的声音。学生对中华传统的经典作品不加了解, 那么更没有办法理解其内在的真正含义和价值。现如今, 文化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青少年更加喜爱西方的文化, 他们在沉迷于西方国家文化的同时也逐渐将中华传统的经典忘掉了。例如:青年朋友喜欢圣诞节超过了春节, 外国的情人节是情侣之间送玫瑰花和巧克力来表达各自的情意的, 他们却忘了中国的情人节也蕴涵着一个非常浪漫的故事, 甚至有些青年人连端午节、中秋节是哪天都不清楚。因此, 学生要大量诵读中华传统的经典, 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现如今, 我们又重新提到经典诵读, 而且将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归纳到教育体系中, 从而构建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经典的无穷力量, 将民族文化血脉注入到青少年的心里, 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展示出中华文化无穷的魅力。
3 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
3.1 构建宽广的诵读平台
学校可以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诗歌朗诵比赛。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朗诵, 用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来。比赛获奖只是表面形式, 而真正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更多诵读中华传统经典作品的机会, 让学生的阅读视野扩大,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建立开放式的图书馆,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中华传统经典的作品。
3.2 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
鼓励学生多诵读中华传统的经典作品, 最终目的是为了继承中华传统的经典文化, 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综合修养。所以, 中学生读经典作品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诵读的数量而不求诵读的质量, 而是要将诵读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校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 增加文化涵养。因为文化涵养可以让人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 不只是表现在人头脑中储存能量多少, 同时人的语言和行为也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涵养。所以, 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 不管是用什么形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注重增强学生的文化涵养。
3.3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和历史内容结合在一起。我们在诵读中华传统经典时, 往往不清楚其历史背景, 只有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才能真正读懂文字所要表达的真正情感。所以, 在诵读中华传统经典作品时将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和历史知识相结合, 打破学科间学习的障碍, 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
4 结论
总体说来, 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 都称之为经典的艺术作品, 不仅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而且在这些优秀作品中还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伟大的精神。我们在欣赏和学习这些优秀的作品时, 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而且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学知识, 同时也能增加我们的爱国情感, 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的志向。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诵读中华传统经典的文化价值, 并找到一些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
摘要:本文主要从提升语文素养、凝聚精气神以及发扬传统文化阐述了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文化价值, 并具体提出了一些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文化价值,途径
参考文献
[1]于守海, 韩娇.经典诵读与人文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2]宁殿霞, 张青丽.开展经典诵读提升综合素质[J].新西部 (下旬刊) , 2011 (2) .
[3]陈雨曦.从经典诵读活动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 2010 (10) .
柳树镇中心学校
国学经典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在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丰厚孩子文化底蕴的同时,更能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致力于丰富校园文化底蕴,积淀校园文化精神,现总结如下:
一、营造活动氛围:
1、通过升旗仪式、宣传栏、校园广播等渠道努力创设浓厚的经典诵读氛围,为各班活动开展情况搭建展示的舞台。
2、各班在教室黑板报开辟“经典名句”、“经典欣赏”等栏目,让学生展示诵读成果。
二、实施活动情况:
1、“晨读半小时,日有所诵”。利用每周语文早读时间,由各班语文教师负责组织,选一名普通话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
2、“每周一节课,讲读课堂”。纳入课程计划,每周在地方课程里安排一节讲读经典课,进行诵读指导、赏析,并结合语文学科教学时间进行评点。
3、“课前3分钟,学生赛读”。各班利用每节语文课课前时间灵活组织学生开展诵读活动。
4、“红领巾广播站,广播诵读”。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等设施设备的作用,在不影响学生休息的前提下,挖掘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
5、“在家10分钟,亲子诵读”。要求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后在家和家长一起诵读诵读10-15分钟,作为一项课外阅读任务布置。
三、今后努力方向:
活动总结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放射着中国传统经典的哲理光芒。在本次全乡组织的经典诗文朗诵活动中,我校根据上级关于开展“祖国好、家乡美”系列活动于六月份开展诵读一篇经典诗文的指示和部署,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诵读经典诗文比赛活动,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安排有计划。
为了使活动开展有条有理,制定了本次诵读比赛活动方案。在方案里,拟定了活动主题,活动时间,规定各班比赛的人数,同时对指导教师作了具体的工作安排。
二、各班主任重视对学生的辅导。
接到任务后,各位班主任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作诵读指导,并从班里选出优秀选手在规定的时间里上报学校参加比赛。
三、活动开展准时。
在计划时间里,我校开展了本次活动。学生在比赛中大放异彩,从中涌现出了蔡金涛、苏满、曾祺麟、班国妹等优秀选手,为下一步参加乡组织的诵读比赛作好充分准备。存在问题: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总结】推荐阅读: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稿11-22
红色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总结01-11
中学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方案11-24
中华经典诵读教学总结12-05
邹平实验一小中华诵 经典诵读总结12-06
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有感09-29
中华经典诵读小学06-15
中华经典诵读比赛11-21
中华经典诵读八段篇目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