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推荐7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

了解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

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

资料链接

-----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知道她是谁吗?

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

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感悟词意,把握感情,自主探究

引导:联系作者生平遭遇

思考---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两首词中“愁”的程度有何不同呢?

提示: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以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引导

教师小结并板书:《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附板书:

《醉花阴》-------离别相思-----苦

〈〈声声慢〉〉------国破家亡夫丧------痛

拓展理解,深入体会

引导:其实,愁是李清照词中常见的字眼,老师从李清照词中选取了几句给大家,请同学们读一读,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咀嚼品味,进一步体会李清照词中浓郁的愁绪

资料链接:怎一个“愁”字了得!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2、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3、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4、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活动:学生诵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

再读诗词,赏析艺术特色

引导:李的一生,尤其是后半生,几乎过着与愁苦相伴的日子,她是个多愁善感之人,更是个写愁高手,现在就让我们再回到这两首词中,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愁的,两首词在写法上是否也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再读文并讨论这个问题

提示:可以从词的语言、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活动

1、学生再读文,讨论上面的问题

活动

2、师生互动交流,欣赏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活动

3、学生结合自己读过的李清照,简单概括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特点

教师小结: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的特点,李前期词真实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词风清丽明快,语言婉转含蓄

后期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词风凄凉低沉,语言深沉凝重。

附板书:

语言

意境

表现手法

《醉花阴》含蓄凝重

清新宁静

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段表达内心情感

〈〈声声慢〉〉率真自然

凄惨悲凉

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倾听歌曲,拓展练习

资料链接:学生欣赏〈〈一剪梅〉〉歌曲,完成练习

问题:(1)〈〈一剪梅〉〉是作者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请说明理由

(2)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断表达内心的情感,是李的主要艺术手法,试结合这首词中的具体词句分析这一特色

学生总结

教师布置作业

搜集李的作品加以赏析

教学反思

《醉花阴》和〈〈声声慢〉〉分别是作者前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所以,我设计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这两首词。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鉴赏的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和情感世界,因此,我对这节的设计思路是:认真审读,整体感知、感受形象,体味意境、咀嚼玩味,品味语言、立足主旨,赏析技巧。

本侧重于教给学生欣赏诗词的方法,学习诗词重在诵读,在读中赶,在读中悟,在读中品,所以整堂的教学是按着“读-悟-品”这条主线展开的。听读、自由诵读、个别诵读等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充分朗读,从而为后面的感悟、品味作铺垫。此外,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经历理解词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情感,教会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欣赏诗词。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篇2

1.借助搜集资料了解李清照的整个人生经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 感受意象, 领悟意境, 体悟情感。

3.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理解李清照词两首的写作处境, 进而获得独特的阅读审美体验。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李清照个人的相关资料, 包括她的作品, 不仅仅局限在词上, 还有她的诗文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由远及近, 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八百多年前, 她发出了一种“士可杀不可辱”的壮志豪情;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社会里, 她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在世人的眼里, 她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

1987年, 她的光芒再次穿越时空, 成为太阳系中一颗最亮丽的行星。这一年, 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 而他们都是由15个世界名人名字来命名的。她就是其中一位。

今天这道独特的风景又一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她就是婉约词派的一位词宗———李清照。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学习她的词两首走进这位传奇女词人, 了解她百转千回、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二.忆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回忆这首词, 唤醒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忆之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 在这之前, 分别在人教版初中七、九年级 (上) 的课外古诗词中收录了李清照的《如梦令》、《醉花阴》, 在九年级 (上) 词五首中选了《武陵春》。然后让学生重点回忆如梦令 (其一)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李清照早年的作品, 展现了一个天真活泼、生机灵动的少女。

三.问

设计意图:比较这三首词的不同, 设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的这两首词, 让我们看到这位曾经的天真少女, 随着时间的变化, 她的人生历程、她的情感又将经历怎么样的变化?

四.引

设计意图:回忆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 学习古诗词有一种重要的解读方法就是———知人论世。现在就让我们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来了解这两首词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处境。

五.知人论世

设计意图:理清李清照的早期人生。

一首《如梦令》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值豆蔻年华、敏感多情的妙龄女子。一句“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让我们知道了李清照早已心有所属。

18岁那年, 她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有情人终成眷属”, 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他们不仅有爱情, 而且志趣相投, 他们喜欢收藏、鉴赏、把玩金石文物。

23岁那年, 由于政党之变, 夫妻二人被赶回山东老家青州。从此他们过着一种安逸隐居、神仙眷侣般的生活。

当青州十年刚过, 33岁那年, 丈夫赵明诚重返仕途, 他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青州生活。这时闺房中就只剩下李清照一人, 闲来无聊, 便写下了《醉花阴》这首词。

六.感知并解读

1.诵读, 联系课本中的注释, 理解重难点字词, 作整体感知。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2.从字词、意象、意境入手来做详细解读。

李清照的语言风格比较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学生在解读时, 容易理解, 难点是教师需要在重点个别字词上进行适当点拨、拓展延伸。要从意象入手“物皆着我色”, 进而分析出意境, 从而感受词人的离别之情、相思之愁。重要的是一定要结合写作背景来解读。这样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七.知人再论世

设计意图:按照时间顺序, 继续带领学生解读李清照。

1127年, 李清照43岁, 发生了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同时, 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去世 (建康) , 赵明诚不得不离开李清照, 前往守孝。李清照一边整理家中的金石文物, 一边准备南下, 但是还没来得及离开, 金兵战火已烧到山东, 十几间大屋子的文物被毁于战火之中。

国不可一日无君, 同年南宋小朝廷建立, 宋高宗重新任用赵明诚。李清照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 她不是沉浸在儿女情长的卿卿我我中, 而是对国家时政有着非凡的社会洞察力。一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她借项羽之宁死不屈, 反讽宋高宗父子丧权辱国, 表达淋漓尽致。

1129年, 李清照46岁, 遭受一次致命打击—丈夫在江宁病逝。

46岁的李清照到现在, 经历了“国都攻破、国家灭亡、文物被毁, 远离家乡”等一系列重大变故, 如果之前还有人能陪她一起面对的话, 现在丈夫的病逝, 让她再次经历生死离别之痛, 她一个弱女子又该何去何从呢?

除了个人去向, 还有带在身边的保存下来的金石文物。《金石录后序》:所谓岿然独存者, 无虑十去五六矣。

⊙少量拓本、摹本

⊙李白、杜甫、柳宗元等著名文学家的诗文集手抄本

⊙汉代到唐代的石刻副本

⊙十几件夏商时期的青铜器

设计意图:关注金石文物的情况, 加深对李清照处境的理解。

一个单身女性, 身边这么多文物, 不免让小人垂涎三尺。49岁那年, 有一个叫张汝舟的男人走进了李清照的世界, 本该飘落的心有了依靠, 可是不到百天, 二人便又离婚。

再嫁婚变的情感打击之后, 她再次回到孤身一人的世界, 超越时空的孤独, 情感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名族的忧心, 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 她就像一叶孤舟, 在风浪中无助飘零, 看着丈夫赵明诚留下来的《金石录》, 回忆起在一起的种种往事,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 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呢?

于是, 在经历这样的境遇与劫难之后, 李清照又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武陵春》、《永遇乐》, 其中晚年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1.抓住开门见山的十四个叠字, 理清这七组叠词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分析出词人的内心苦闷、无奈凄凉的心境。比如;怅然若失的寻觅、冷冷清清的房间、凄惨惨的内心等。

2.从意象到意境, 加上动作、神情、环境等多层次的渲染, 积聚了众多的愁的种子, 最后归笼到一个“愁”字上。突现了复杂的内心世界, 也把女主人公的愁情推向最高峰。

3.联系词人的写作背景。重点分析“怎一个愁字了得”, 进行针对性引导, 除了目前的悲情愁苦, 还有国愁、家愁、情愁;亡国之恨、丧夫之痛、颠沛流离之苦、再嫁婚变之恨。所有这些都表达出一种厚重的愁情。

八.作结

设计意图:对李清照的人生、词风、个人的成就做小结。进而引发学生对李清照的整个历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李清照的人生分为前后两期, 南渡是李人生的分水岭, 也是她作品的分水岭。南渡前后词的心境、人生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前后两期的作品中, 有一条共同的情感线索, 都是在写“愁情”。但是“一般愁字别样情”。分析了《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不同的愁情。从这三首词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纯真少女, 成长为幸福少妇再到经历世事沧桑的中晚年女子跌宕起伏的成长历程。

将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派与男性为代表的婉约词风稍作比较。主要是他们笔下女性形象的不同。一种是呆呆的、僵化的闺妇形象;一种是有自己真情实感、有自己喜怒哀乐的活灵活现的女性形象。加上独立的品格、坚强的个性、细腻的情感、开阔的眼光、颇具造诣的艺术魅力, 所有这些成就了她在婉约词派“一代词宗”的地位。

1155年, 72岁的李清照在孤独、寂寞甚至在有些人的嘲讽与诽谤中走完了一生。虽然李清照没有子嗣, 但是她以及她的文学作品没有绝嗣, 他们将会绵延不绝、繁衍生长, 永远流传, 成为一道永远的风景

九.板书 (略)

点评:

1.教学设计思路新颖, 有创意。由于这篇属于阅读课文, 所以在设计时摆脱了之前学习诗词比较中规中矩的讲解思路, 而是把李清照词三首用不同的愁情贯穿起来, 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 演绎了李清照早年、中年、晚年的三个重要阶段的人生历程。调动学生所学的诗词, 让学生对李清照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在讲解课文时, 感情、词汇非常丰富, 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有一定的正向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5

[2]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M]2003

唐词两首鉴赏 篇3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解】①西塞山:在浙江吴兴县西面。②鳜鱼:大口细鳞,淡黄带浅色的鱼。③箬笠:竹篾和箬叶编成的斗笠。

【赏析】张志和的这首词,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首词读来朗朗上口,为我们展示出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位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穿绿色的蓑衣。他在斜风细雨中尽情地欣赏着西塞山前飞翔的白鹭和桃花流水。

这位渔翁所处的环境幽雅宁静,完全避开了嘈杂、污浊的社会环境,是一理想的世外桃源。这种隐士的生活,也是张志和所追求的。因为他在唐肃宗时曾被贬官,赦还后,他便引退江湖,自号烟波钓徒,过上了隐士的生活。

渔歌子

[唐] 孙光宪

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阔。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杜若洲,香郁烈。一声宿雁霜时节。经霅水,过松江,尽属侬家日月。

【注解】①孙光宪,字孟文,自号葆光子。贵平(今四川仁寿县东北)人。唐末为陵州判官(节度使幕僚),后在荆南(南平国)为官。归宋后,任黄州刺史。②浩浩:广大的样子。③金波:指月光。④杜若:香草名。⑤霅水:即霅溪,在浙江吴兴县,东北流入太湖。⑥松江:即吴凇江,又名松陵江,在今江苏境内,是太湖最大的支脉。⑦侬:我。

【赏析】孙光宪在这首词中,为我们描绘出了这样的画面:在秋季下霜的夜晚,“我”泛舟经过霅水和松江。水边洲上传来杜若浓郁的香气和一声宿雁的清脆叫声。水面宽阔,风波浩渺,流萤明灭。这时,隐约的笛声传来,使“我”心情愉快。放眼四顾,顿觉得天地万物都入胸怀。

这首词,画面辽阔,境界高远。读后,令人心情激动,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仿佛置身于词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因而,宠辱皆忘,陶醉于大自然。

【练习】请比较这两首词的异同。

1.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相同点:①两词都描绘出了令人陶醉的美景,语言通俗易懂。②两词都从视觉入手,写出了人的所见。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篇4

导入: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说的就是李清照,一位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女性,那么我们在初中学过的《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在少女时写的,从词的内容可以看出,李清照常常和朋友在一起饮酒游玩,生活无忧无虑,很美好,然而,法国作家缪塞却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而被词评家誉为“写愁第一高手”的李清照尤其擅长写愁,写悲,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李清照来品读她的万古愁心。

了解作者

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那就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作者介绍(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总结,教师带过)(多媒体展示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薄雾浓云);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可以说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倾诉她的悲怀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倾听她的倾诉: 诗歌是为了传情达意,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词作的情感把握,通过朗读来表现出来。再找个别同学朗读。

思考问题:

1作者在向我们倾诉什么?(引出愁)现在请同学们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以及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背景介绍)谈谈: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完成板书设计)《醉花阴》——离别相思——苦

《声声慢》——国破家亡夫丧——痛

教师总结:

两首词抒发的都是愁绪。古今文人写愁的很多: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说,愁像一江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绵绵不绝的春江之水,秦观说绯红万点愁如海,不仅有数量还有深度,如此众多的写愁高手站在李清照的面前,而李清照却说“薄雾浓云愁永昼,半夜凉初透,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

思考问题:你还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这种愁绪?(自己挖掘诗词中的闪光之处赏析)

(学生可就两首词中的一首谈感受,也可以从整体谈,也可就学生喜欢的句子谈,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完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运用文本——拓

其实“愁“是李清照词中常见的字眼,下面从李清照词中选取几句给大家,请同学们读一读,进一步体会李清照词中浓郁的愁绪。(多媒体展示)

1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愁有了重量,写出了作者愁之重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蝶恋花)愁成了能抱能吹的具体事物,不再是抽象的情绪了。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行香子)和声声慢有相同的韵味和格调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这些词句可谓字字泣血,声声呜咽,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李清照的一生,尤其是后半生,几乎过着与愁相伴的日子,她是个多愁之人,更是个写愁高手,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这两首词,看看她是如何写愁的,两首词中愁的含义不同,程度不同,写法上是否也不同呢?(表现手法)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然后与附近同学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成果一】《醉花阴》的语言含蓄凝重。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借助长日、半夜、黄昏的时间推移,通过几个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对丈夫的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全词不见一个“思”字,却字字句句无不渗透思念之情。

【成果二】《声声慢》的语言率真自然。叠词的运用形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与作者缠绵悠长的愁绪相和,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韵律美。开篇十四个字自然贴切,更是一种大胆新奇的艺术创造。词人连用一系列叠字,创造了低抑悲恻的韵调,恰当地表达了学生的悲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是直抒胸怀。作者大胆地把“将息”“得黑”“次第”“了得”这些在当时看来又粗又俗的字眼写进词里,以浅俗之言,发清新之意,这是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之一。【成果三】两首词的意境有所不同。《醉花阴》中呈现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的清新寂静的意境;《声声慢》营造的则是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成果四】两首词都运用了白描手法,描写景物,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将景与情巧妙自然地组织在一起,情因景而抒发得更加具体形象,景因情而汉江了感情色彩,情景相生,韵味无穷。如“薄雾浓云”勾画出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渲染出一种沉闷忧郁的气氛,暗示了主人公心情的忧郁。“雁过也”勾起了作者异地漂泊之感与深沉的家国之思。“满地黄花堆积”更是令作者在惜花将谢的惋惜之余感慨自己的忧伤憔悴。此外,两首词都选取了一些生活片段入词,具体细致地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如“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寻寻觅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都是借具体的生活片段,透过人物的动作、情态等,传达内心的情感。

教师出示课件小结:

表现手法:(多媒体展示)《醉花阴》:含蓄委婉,清新宁静,情景交融,多用白描。《声声慢》:语言率真自然,凄惨悲凉,直接抒情。教师过度:

李清照不愧是抒情高手,她总能抓住读者的心,让我们悲喜着她的悲喜,忧伤着她的忧伤,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特点:(多媒体展示)

前期词真实的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词风清丽明快,语言婉转含蓄。

后期词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词风凄凉低沉,语言深沉凝重。知识扩展: 《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是作者前期作品不是后期作品?请说明理由。

这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本篇抒写的是普通的秋日别情,是作者为怀念其夫赵明诚所作。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外出或者归家,无时无刻不在攉着心上人,盼望他从远方寄来“锦书”。下阕以花落水流双拟丈夫离开自己以后的寂寞寥落之感,说明伉俪情深,两地相思难以消除。语言含蓄,感悟深挚,委婉动人,体现了早期漱玉词的风格。

《武陵春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 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注释

⑴金猊(ni泥):狮形铜香炉。

⑵红浪:红色被铺乱摊在床上,有如波浪。

⑶宝奁(lian连):华贵的梳妆镜匣。

⑷阳关:语出《阳关三叠》,是唐宋时的送别曲。

⑸武陵人远: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离开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径了。总结: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谈谈自己学习李清照后的感受 教师总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词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课后作业:

7《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3.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教学方式:诵读品悟 情感体验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这段文字写的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本节课我们通过她的两首词,一起走进这位“乱世中的美神”。

对于作者,梁衡用“乱世中的美神”来界定,那么何谓“乱世”?又何谓“美神”呢?“乱世”是指金兵入侵、国土沦丧、家破夫亡、人民流离失所、朝廷腐败无能。“美神”指李清照在诗词、词论、史学、金石学以及其人格方面的突出表现。

二、走进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李清照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她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三、鉴赏《醉花阴》

1、导入: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修炼着文学,直将这门艺术炼得炉火纯青,于是这种最普通的爱情表达竟变成了夫妻间的命题创作比赛,成了他们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记录。

请听这首《醉花阴》:(播放课文录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创作背景:这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诗。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

3、赏析文本: 上片(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布满着“薄雾浓云”,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这种阴沉的天气最使人愁闷难捱。外面的天气不佳,只好呆在屋里。“瑞脑销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啊!(2)、作者为何提到重阳佳节?

明确:“佳节又重阳”的“又”有“再”的意思,本来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都是全家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的好日子,但在孤独的作者看来,这个重阳无疑再次勾起了自己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到这儿词人“愁永昼”中愁之根源也便呼之欲出,同时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愁更深、更大、更不可断绝。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天气骤凉,孤枕难眠之时,连心都凉透了。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下片

(1)、词下片写到的花,是什么花?(菊花)

(2)、全篇不见一“菊”字,你是怎么知道是菊花呢?

明确:“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3)、“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历来为人称道,同学们能不能看出好在哪里? 明确: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古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如“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程垓《摊破江城子》),然而它们都远不及“人比黄花瘦”精彩,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是直接对“东篱把酒”说的,使人想象到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如果没有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孤零零地说一句“人比黄花瘦”,就与前面的诗句没有什么差别了,仅仅是简单的类比,没有多少深厚的意境了。小结:《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声声慢》中李清照的愁,不再是《醉花阴》中的那种所谓的“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国家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下面我们来一起体悟李清照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

四、鉴赏《声声慢》

1、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2、赏析文本

(1)既然我们抓住了一个“愁”字,那么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 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

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冷冷清清: 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

明确: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

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 明确: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字字泣血

小结:开头这句用七组叠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朗诵起来,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2)缘愁选景 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淡酒

急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意象探究:

a、淡酒

为何酒是淡酒?

明确: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看来酒是浇不了愁的,只能是举杯浇愁,愁更愁呀!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

b、急风

怎么理解“晚来风急”?急风渲染什么情绪?

明确:“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c、过雁

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

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d、黄花

黄花是什么花?黄花象征什么?

明确:黄花就是菊花。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e、梧桐细雨

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

小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齐声诵读一遍,沉浸到这凄美绝然的意象中。

(3)、为何生愁?

亡国之恨,孀居之悲,飘零之苦。

“这次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

①运用叠词,开头连用了十四个叠字,用法大胆新奇,工整得体,写出了由于寻而未得所引起的无限的凄苦忧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③借景抒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淡酒”“急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像来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愁情。

五、课堂总结: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篇6

本练案共2页,满分为40分,用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导学号 41594159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注】 此词是李清照的咏梅之作。《渔家傲》写于早期,其中的“绿蚁”是一种美酒。1.李清照在她这首词作中,写到了“醉”,“醉”起什么作用呢?(4分)答:作者在《渔家傲》中是以“醉”写乐。一方面欣喜春信、赞美雪里寒梅,因美景而“陶醉”;另一方面,在与人共赏梅花、劝人饮醉中,表现了主人公的热情和喜悦。

2.品析“共赏金尊沉绿蚁”中“赏”的作用。(4分)答:这首词的意境十分清丽、明艳,一个“赏”字,就表现出了作者在这种意境中的一种由衷喜悦、兴奋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题。导学号 41594160

添字丑奴儿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 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3.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有什么妙处?(6分)词中写出了芭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1)首句使用问句,自然而然地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这个问句迁怒于庭中芭蕉,埋怨芭蕉给自己带来的折磨,含蓄深沉地表达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2)芭蕉的特点是:高大繁茂,蕉心卷缩,蕉叶舒展,脉脉含情。

【解析】 词的开头是一个设问句,意在引起读者的思考,思路自然转换为对芭蕉的描写,为下阕写“伤心”“愁损北人”埋下伏笔。由上阕描写的语句不难看出芭蕉的特点。

4.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相同。虽然这首词中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作者借以传递的情感是相同的,抒发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无论打在梧桐上或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答答,不断地重复,凄清悲凉,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都像打在自

注己的心上,让作者不能自抑,倍感伤情。

不尽相同。《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而这首词“雨”的意象虽然包含着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解析】 这是一个主观性较强的题目,两首词中都用了“雨”这一意象,也都表达寂寞愁情,从共同的感情基调的角度分析可以,从各自的侧重点的角度分析也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5~6题。

临江仙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注】 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BC)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E.“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解析】 B本词表现“孤寂之心,忧愤之情”;C词人在上片中表现的是哀情,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

6.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皆以为巧”,请分析此二句巧在何处。(6分)答:示例: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2分),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3分)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1分)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7~8题。导学号 41594161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

①,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7.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CD)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D.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E.“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解析】 C.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D.应是比喻或夸张手法。8.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答: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

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

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

④飘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

从意象图式视角赏析李煜词两首 篇7

一、意象、意象图式

意象多用于心理学, 指一种心理表征。其实指的是凭想象得到的某个物体的形象。当代认知语言学接受并发展了图式理论, 康德认为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 (a bridge between percepts and concepts) , 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 是建立意象、创造意义的必要程序, 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简言之, 图式就是指的是我们把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可以较长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分类和特点

一般认为, 意象图式的概念最初是在概念隐喻理论中被提出来的, Johnson列出了CONTAINER, NEAR-FAR, PATH等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27个意象图式:Lakoff把意象图式分为以下六种: (1) 容器图式 (CONTAINER SCHEMA) , 这种图式的身体体验是我们经历了很多把身体作为容器和容器里东西的过程。 (2) 部分—整体图式 (PART-WHOLE SCHEMA) , 这种图式的身体体验是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部分—整体的例子。 (3) 连接图式 (LINK SCHMEA) , 这个图式的身体体验是我们出生前和母体脐带的连接。 (4) 中心—边缘图式 (CENTER-PERIPHERY SCHEMA) , 身体有中心边缘之分, 中心比边缘重要。 (5) 起点—路径—目标图式 (SOURCE-PATH-DESTINATION SCHEMA) , 我们在走动时有起点、路径和目标。 (6) 其他图式, 比如FRONT-BACK SCHEMA, UP-DOWN SCHEMA等等。

李福印的总结如下:意象图式可以用简图表示;意象图式是语域的一种, 可以用来组织概念;意象图式的正负特征, 即表达隐喻意义时呈现肯定或否定的意义;意象图式呈现静态和动态两种特性。

Croft & Cruse曾将Johnson和Lakoff所论述的意象图式概括为七个大类: (1) 空间 (上下、前后、左右、远近、中心—边缘、接触) ; (2) 等级 (路径) ; (3) 容器 (容纳、内外、表面、空—满、内容) ; (4) 力量 (平衡、对抗、强迫、制止、成为可能、阻碍、转移、吸引) ; (5) 整体/多样 (合并、集合、分裂、重复、部分—整体、物质—可数、连接) ; (6) 辨认 (匹配、添加) ; (7) 存在 (移动、封闭空间、循环、目标、过程) 。

三、从意象图式视角分析李煜词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古诗词的欣赏提供了新的视角。西方的研究者Freeman开始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认知文体学和认知诗学的概念随之出现。中国的古诗词中有大量隐喻用法和特定的意象。如:折柳意味着送别;落花, 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喟叹和哀愁;斜阳, 则象征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李煜字重光, 南唐亡国之君, 史称李后主, 是我国古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综观李煜的词, 其最大魅力之处便是用情的真切, 但是, 李煜词的色彩前期明, 后期暗;情境构成前期实, 后期虚;意象组合前期亮丽, 后期凄清等, 都是他不同时期心境主要特征的显形。艺术心理学认为, 一切视觉表象都是由色彩和亮度产生的, 物象的色彩越明快, 形状越清楚, 给人的视觉印象就越强烈。然后主之词, 不论前期后期, 均为其生命精神之贯注, 均是其内心精神世界的真实流露。本文选取他的两首分别写在南唐盛世和亡国之后的经典作品, 分析这两首词中所蕴含的意象图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 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 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照烛花红, 待放马蹄清夜月。

此词为后主早期作品, 描写了宫廷夜宴的歌舞盛况, 是他帝王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构成意象的客体多是一些色彩绚丽而鲜艳、香软的物象, 而且全词充满了富贵豪华的基调, 呈现出宫中那种声色迷人、风情旖旎的氛围。整首词是“起点—路径—目标”图式, 但是每一句又有其单独的意象, 并且每个意象图式又是相互关联的。先从上阕看, 上阕是明显的“图形—背景”图式, 嫔娥们晚装登场, 明艳照人, 鱼贯而入, 此为图形;灯火辉煌的宫殿, 精美的笙箫不断演奏出优美的《霓裳羽衣舞》的优美曲调并传至远方水天相接处, 此为背景。如此描写激起了我们的身体经验, 仿佛同作者一起来到南唐奢华的后宫。后主君临华殿, 夜宴开始, 此为起点。下阕第一句“临风谁更飘香屑”为容器图式, 宫中的香料的香气随风飘散, 弥漫满殿。作者有些醉了, 兴奋地依着曲调在栏杆上打节拍, 此为整首词的路径。到此, 夜宴的盛况呼之欲出, 描写了一个金碧辉煌美女如云歌舞升平的盛世之时的南唐后宫。最后“归时休照烛花红, 待放马蹄清夜月”, 为整首词的目标, 歌罢宴散, 月色更明。当即吩咐随从灭尽红烛, 纯任得得马蹄, 踏着一路月色归去。一般说来, 愁苦之词易佳而欢愉之词难工。但是后主此结尾由盛况转入清淡而毫不突兀。

李煜词的意象构成, 是随着他本人的命运遭际和思想情感的大起大落而变化的。亡国前后的生活体验迥然不同, 必然影响他对物象选取的态度, 影响他写景、状物、抒情的方式, 其词自然而然便有了心境化的特色, 因而词的意象也各具风采耐人寻味。下面这首词便是在南唐亡国之后所作:

《望江南》

闲梦远, 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 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整首词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组成。这首词采取了“起点—路径—目标”图式。意象图式词中的表现并不是单一的。这些意象图式融合在一起, 激起人们的身体经验, 从而, 可以更好地理解此时作者的所表之情。

本词起笔言梦, 以梦中故国为起点, 由远及近勾勒出一幅清疏淡雅的山水画。闲梦不闲, 只是对故乡无时无刻不在的思念。梦远, 故国更远。梦中的故国, 此时秋意正浓。千里江山寒色远, 千里江山是远景;寒色, 秋日萧索凋零的景色。“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天本来就让人感到凄清, 何况是作者这样一个有国不能归的末代皇帝。让读者穿越时空, 体会作者思乡的苦闷之情。同时, 这两句话也是NEAR-FAR SCHEMA的表现。

芦花深处泊孤舟, 这一句是典型的容器图式。孤舟, 困在芦花深处。舟, 在中国古诗词中一般表达“漂泊之感”, 一叶扁舟, 天水茫茫, 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在本词中, 作者用“孤舟”来自比, 此孤舟正如自己被赵匡胤囚禁在北宋, 不得返回故土。同时, 此句也是图形—背景图式, 舟为图形, 茫茫芦苇荡为背景。而舟是应该自由自在的游荡在江河之中, 可是此句, 舟却是被固定在不适当的背景里, 突显一种苍凉。笛在月明楼, 作者的思绪又回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这一句亦是容器图式。试想寂静的秋夜, 幽怨的笛声在洒满月光的小楼中响起, 是何等凄凉。而吹笛、明月这种意象, 在中国古诗词中,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苦闷。

总体来说, 李煜这首《望江南》采取的是起点—路径—目标图式。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 我们可以形成思乡是旅程这一概念隐喻。在李煜的思乡旅程中, 我们能看到秋意正浓的江南, 被困在芦花丛中的孤舟, 传达了寂寞思归之情的明月和小楼里幽怨的笛声。通过这些意象, 读者能够跨越时空感受李煜从一代帝王转为阶下之囚的极度苦闷和怀念故国之情。

参考文献

[1]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 (1) .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余平.意象图式与唐诗绝句语篇的视点分析[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2005.

上一篇:以美丽的春天话题优秀作文下一篇:浅析西方绘画构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