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短文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短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短文 篇1

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行道树》学习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 :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3)识记字词 整体感知 ①思考质疑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布置相关作业进行强化训练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第一次真好》学习目标: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问题组: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研讨探究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研读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体验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教师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拓展巩固: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短文 篇2

下面就笔者与学生共同发现的2013年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部分瑕疵一一指出, 以就教于方家。

1.《散文诗两首》之《金色花》一文,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了“沭浴”一词。查《现代汉语词典》, “沭音shù, 沭河, 发源于山东省, 流入江苏省。”此处“沭浴” (shùyù) 不伦不类, 令人匪夷所思。查课文正文, “当你沐浴后……”可知“沭浴”实为“沐浴”之舛误, 洗澡义。真是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2. 同为《散文诗两首》之《荷叶·母亲》篇, 对于课下“菡萏”一词注释, 尽管近年来学界质疑争论声不断, 但教参编者仍抱定宗旨, 任你“口诛笔伐”, 我自“岿然不动”, 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对于原文“那一朵红莲, 昨天还是菡萏的, 今晨却开满了, 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一句中“菡萏”一词, 课下注释为“荷花”, 此注释原也并无错误,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如是注释, 并标注系书面语用法。但在上句中, 此注解并不恰当, 结合语境, 联系上下文, 此处当指荷花含苞未放, 似开未开之态。给课文词语作注, 非单纯解释词语, 而是要结合语境, 随文释义。其实“菡萏”作荷花含苞未开之态讲, 虽无权威工具书作证, 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应该说, 冰心先生此用法是受了清人李渔的影响。李渔在《闲情偶寄》之《芙蕖》篇中云“迨至菡萏成花, 娇姿欲滴, 后先相继, 自夏徂秋, 此时在花为分内之事, 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李渔以“芙蕖”总称莲的根、茎、叶、花、实, 明显“菡萏”与“花”是两个不同时期, 是“未开之荷花”。因此, 课本此处宜注为“菡萏, 本指荷花, 课文指荷花含苞欲放的情态”。

3.《虽有嘉肴》一课, 课下对“嘉肴”一词的注释亦令人费解, 该注为“[嘉肴 (yáo) ]美味的菜。佳, 好、美。”“嘉肴”一词注释并无不当, 关键是“佳, 好、美”是在注释哪个词呢?明显是说“佳”即“美、好”之意, 可原句中并无“佳”字。受此注影响, 学生在背诵默写中, 普遍将此句写作“虽有佳肴”了, 当然, 在现代汉语中也只有“佳肴”而无“嘉肴”一词也是学生普遍出错的一个原因。因此, 此注后半应改作“嘉, 好、美”。

4.《化石吟》一课也有瑕疵。该文系一首赞颂科学的现代抒情诗。诗歌分节, 节与节之间用空行隔开, 据此, 本诗共分六节, 即第一节共八句, 其余各节均为四句一节。现代诗虽格律较为自由, 但对于夲诗来说, 句式相对工整, 韵律和谐, 节奏感强仍是其鲜明特色, 节与节之间句数不统一已显得有些突兀。课后练习二为“……并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怎样的关系”。配套的教学用书与各种教辅资料均认为是前后照应关系。可事实上, 原文第二节与第六节并非照应关系, 第二节系分说之一部分, 第六节系诗末总说, 之间应为总分关系, 况且分析第二节与第六节之关系原也无甚意义。实际上, 第六节与第一节后四句系前后照应关系, 据此, 疑为课文第一小节分节不当, 即前四句应为第一小节, 后四句应为第二小节, 全诗共分七小节。这样, 全诗均为每节四句, 节与节之间协调一致。笔者比对了前几版教材, 均为四句一节, 全诗共七节, 并无六节之说。因此, 实为新版教材编校之误, 需修正过来, 这样, 课后练习二也落到了实处。

总之, 在教学中, 我们要树立这样一种观点, 使用教材的过程, 就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过程, 对教材的指瑕、商讨, 也应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一部分, 这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使用教材的过程, 就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过程, 对教材的指瑕、商讨, 也应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一部分, 这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教社2013年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编者虽做了较大修订, 后出转精, 但仍瑕疵多多, 现将部分瑕疵指出, 以就教于方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短文 篇3

一、导入:

1、播放鸟鸣的录音。问:你听出了什么? 下面就让我们随着台湾作家郭枫一起去体会在空山听鸟鸣的意境,板书课题。解释课题:空山鸟语就是在空寂的山林中聆听鸟的鸣叫

二、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可以依据导读题的要求,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思路。自读导读:1. 作者在空山中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你能理解他的感受吗?

2.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3: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生字生词)

三、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问:作者在空山听鸟语是怎样一种心境呢?

四、理清课文脉络

文中哪些语段是写作者静心聆听鸟语的?

五、理解课文

(1)讨论:

1、山上的风景美在哪里?

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枫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

2、在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还是最喜欢听鸟叫呢?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

(2).既然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能听懂鸟的语言,那就让我们共同欣赏美妙的鸟鸣吧。全文描绘了俩种鸟在山林中鸣叫的情景,宛如俩幅优美的图画。1 让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图画。

理解“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所表达的含义。3 给这幅图画起一个小标题。无名小鸟二重唱

我们看第二幅图画,并思考:山雀的鸣叫有什么特点?带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呢?下面老师给大家朗读一下。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前后同学讨论一下,最后找同学回答这个问题。5 这幅图画起一个小标题。顽皮山雀大合唱

五、我们共同欣赏《空山鸟鸣》。

到山上来,作者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因为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体会空山鸟语灵秀飘逸的境界。

六、作业:

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篇4

《不求甚解》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短文两篇中后一篇。本单元是本套人教版教材仅有的议论文单元,讨论“读书”“求知”的话题。通过杂文、随笔等形式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丰富文化素养。议论文是现代文阅读三大支柱之一。作为初三学生面对中考,阅读议论文又是必备能力。因此教学任务非常艰巨。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了解驳论文的特点、驳论文的驳论方法、典型事例在论证中的作用以及严密的论证语言,为学生议论阅读打下坚实基础。通过阐释“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正确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目标:

1、学习驳论文的写法,归纳本文论证结构。

2、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体会精练有力的语言。

3、培养创新精神,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归纳论证结构,体会精练的语言。

难点: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学习议论文,基础薄弱,对议论文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有一定困难。在刚接触立论不久又接触驳论,思路难免会有些乱。避免有些学生对枯燥的知识产生厌学情绪,应尽量通俗简明的讲解知识点。同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师课堂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驳论文的特点,驳论的方法,论据的作用,论证的语言为学生充分理解,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反复体会。通过理解“不求甚解”,纠正部分学生读书的错误倾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设想:

本节课充分结合初三教学的特点,分为三个环节:①学习驳论文的相关知识,在理解基础上识记。②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③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能力。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培养学生议论文阅读与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1分钟)

我们早就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知道“不求甚解”这个词了,当时我们就对这个词加以了讨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也对这个词表述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直接导入,开门见山。运用所学篇目导入易于接受。)

2、整体感知:(5分钟)

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交流讨论:学生读的不足可能有:停顿、语速、错别字等

(旨在培养学生整体意识,概括能力,提高赏析水平,夯实字词基础)

3.快速默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8钟)

① 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 ”,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

明确:文章开头有明确语句,学生理解不难。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旨在明确错误观点,为下文讲解驳论做铺垫)

②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两课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驳论文)

讲解有关驳论文的相关知识

①从论证方式上分:立论、驳论。

②含义: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

驳论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驳论语言:严密

(先讲解驳论文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通过接下来的学习进一步理解相关知识点,由易到难,易于接受)

4、研读课文:(15分钟)

① 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座位讨论,明确:

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课件展示思路:树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明确论证思路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有了这个框架,各个相关知识点也就明白了)

② 你能否结合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谈谈学了本文的收获。

答案是多面的:

A、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驳论文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提出作者的观点,加以论证,条理清晰)

B、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诸葛亮的观其大略、陆象山的语录),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性;

C、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密、准确。(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旨在复习巩固驳论文的相关知识,把枯燥的语文知识放到文章中去理解,最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为学生学写议论文提供一个范本)

5、探究:(5分钟)

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和“会意”有什么关系呢?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

师生交流。(“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展示课件,了解名人的读书观、读书方法。

名人的读书观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

几种常见的读书方法

学者陈善的“出入法”:既能钻得进去,又要跳得出来。

理学家朱熹“三到法”: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心到。

古文学家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教育家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想家伏尔泰的“再读法”:重新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

儿童文学家冰心的“创新法”:读书恨与古文同。

……

自由交流。学生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读书观的认识,深入理解。

(学生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通过课件展示名人读书观、读书方法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6、拓展训练: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学习运用驳论。可参考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10分钟)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新解

③“滥竿充数”新解

……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①“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敢于向挑战” 的新意。

③“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旨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创新作文打基础)

7、教师小结:(1分钟)略

8、作业

①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短文 篇5

理想

1可望而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2洗濯:洗。

3饥寒:饥饿并且寒冷,多指环境艰苦。

4离乱:争、叛乱、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亲人分离、社会混乱的现象。5缀连:组合;连属;连在一起。6远行:出远门。

7倔强:性格刚强不屈,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为外力所改变。但有时也做贬义词来用。

8玷污:弄脏;污损。比喻名誉受污损。①弄脏,比喻辱没(多用于比喻)②奸污 ③不干净。9怨恨:强烈不满或仇恨,也指这种情绪。10扒窃:从别人身上偷窃(财物)。11诅咒:咒骂。

12浓阴:浓密阴绿,树木张叶的繁密景象。一般用于形容高大,挺拔,茂密的大树。13海天相吻:天空与海面互相连接合为一体。14浪子回头:做了坏事或不务正业的人改过自新。15碌碌终生:平庸的一生之中没有什么大的事业成就。

16绝处逢生:绝处:死路。形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又找到了希望与出路。

7行道树

17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18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19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20俗子:鄙俗的人。21低回:留恋。

22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23贪婪:①贪心而不知满足,也作“贪得无厌”(含贬义)②渴求而不知满足 ③贪爱财物。24堕落:①脱落;掉落 ②衰落;下降 ③指思想行为趋于下流 ④荒废,废弃 ⑤陷入;落进 ⑥沦落;流落 ⑦佛教、道教指失道心而陷于恶道恶事。

25冉冉:①慢慢地 ②渐进地.慢慢地.缓慢地 ③(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26苦熬:忍受着痛苦度过(日子)。

27雏形:①事物初步形成的规模 ②照实物缩小的模型 28丰硕:丰富,丰盛。果实又多又大。29稀疏:(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很稀少。

30累累:①接连成串:结实累累 ②憔悴颓废的样子 ③屡屡:累累失误。

31沉甸甸:形容物体因重量过重,像要下坠的样子。此词可用来形容东西很重,有时也可形容心情。

32眼巴巴:①形容急切地盼望。②形容急切地看着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而无可奈何。

33玲珑剔透:①形容小巧﹑精工制造﹑结构奇巧﹑内部镂空的手工艺品 ②形容俊俏,漂亮 ③形容聪明灵活,心里明白。

34多姿多彩: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多样,很多种形状和颜色。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短文 篇6

文学常识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童年絮味》作者舒婷,是朦胧诗派代表作家,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3、《山行》作者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4、《天净沙 秋思》作者是元代著名杂剧家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杂剧四大家”,被称为“秋思之祖”。

5、《秋词 其一》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登高》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他的代表作是“三吏三别”。《采桑子 重阳》作者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

6、《背影》作者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7、《金色花》作者是印度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民族主义者泰戈尔,诗集有《吉檀迦利》、《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等。

8、《农夫和蛇<两则>》选自《伊索寓言》,伊索是希腊寓言家。《农夫和蛇》(两则)通过农夫的善良和蛇的残忍、凶狠(第一则)以及农夫对蛇的态度(第二则)相互对比,告诉人们:恶人的本性不能改变,不能对恶人心存侥幸,深仇大恨是难以和解的。

9、《渔夫的故事》选自《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

10、世界三大寓言家:克雷洛夫(俄国),伊索(希腊)、拉封丹(法国)。

11、《最后一片叶子》作者是美国作家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合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12.《“诺曼底”号遇难记》作者是法国作家雨果,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

13、《童区寄传》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字子厚,与韩愈倡导了“古文运动”。

14、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奇特的幻想性和夸张性。

15、《狼》作者是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

16、《搜神记》是我国第一部神话小说集,为晋代文学家、史学家干宝所著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短文 篇7

1. mastery words: farm, hear, meet, course, of course, lot, lot of, enjoy

2. A dialogue between Danny and his new friend

3. The usage of some phrases

Teaching goals: At the end of the lesson,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2. Remember the mastery words

3. Find and use the list of mastery vocabulary in lesson 16

Teaching key points: 1.introduce where you are from

2.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Difficult points: how to introduce yourself

Teaching aids: word cards, audiotape, flashcards, and slide projector

Type: dialogue

Teaching procedure

1. Class opening

1) Greet the students in everyday English.

2) Duty report.

3) Main revision of last lesson. Explain when necessary.

2. New lesson

Step1 Lead in

Ask the students some questions:

Do you like to make new friends? Why or why not?

Who is your newest friend? How do you meet?

Discuss them with the class and you gather many different answers.

Step2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does Danny want to buy in Beijing?

Who is Danny’s new friend?

Where does Wu Li come from?

After listening to the tape, answer the questions and discuss the whole text. Make sur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Deal with the language points in this period. Write the key points on the blackboard or use the slide projector.

Step3 Listen to the audiotape again and let the students read after it.

Step4 Practice

Have them read the text aloud for a few minutes and correct their pronunciation when necessary. Then have them act out the dialogue in roles.

Step5 Deal with “LET’S DO IT”

You meet a new friend on the train or bus. What should one say to a new friend? What can one do to enjoy time with a new friend? With a partner, write and practice a dialogue. Present your dialogue to your classmates.

In this part the teacher should guide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questions.

You may give them some words to help them.

Step6 A test

句型转换

1) The woman behind me is singing. (一般疑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She is talking to the man. (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The baby is sleeping. (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Walk to the station. (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Ben is noisy in class. ( 同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p7 Summary

Today we learn a dialogue about Li Ming and his friends. They meet a new friend on the train. Then they feel hungry and they discuss what to eat. What did they say? After class, read the text fluently.

3. Homework

1)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2) finish the exercises in the activity book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短文 篇8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成长旅程。2.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爱”之伟大。

课前预习:

1.认识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本。2.认识文中两位人物的不凡之处。

3.将不懂之处画记出来,准备课堂上提问。4.写出脚本的草稿。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预计2分钟)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再塑生命的人》。布置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有同学就说:“不相信,肯定是假的。”从这句话里,至少给了我两个信息:1.在老师还没有布置预习的时候,我们的同学就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主动去学习,这是非常不错的;2.海伦.凯勒所取得的成就,是一般正常人都望尘莫及的,而盲、聋、哑的海伦能做到这点,确实让人难以相信。但是,我要告诉你们,海伦不是传说,而是我们实实在在的榜样?那么,她是怎么创造人间奇迹的呢?相信《再塑生命的人》能够满足我们的好奇之心。

二.了解课文(预计13分钟)

今天,我们用文题解读法了解课文大意。读课题《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首先应该抓住哪个词进行理解。“再塑”。塑,什么意思?塑造。再塑生命,是不是克隆一个新的生命?不,是使生命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这篇课文里面,谁再塑了谁的生命?莎莉文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那么,海伦在莎莉文来之前是什么样,莎莉文把海伦塑造成了一个什么样子?

1、莎莉文是如何塑造海伦的?

教给知识——这里的知识,不单单是文化知识,那么,到底有哪些呢? 认识具体事物 认识大自然 认识爱

这三个方面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由易道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这就是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

莎莉文叫海伦这样一个学生,容易吗?举例说明。

2、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现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海伦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难道只有莎莉文在塑造她的生命吗?还有谁?

对,还有海伦自己的努力。也请同学们举例来说。

刚才,我们一起疏通了课文,那么,下面请同学们选定一个角色,进一步深入课文,了解两位杰出的女性的内心世界,看看她们是如何共同创造这人间奇迹的。

三.修改脚本(预计10分钟)

每组至少修改出一篇能够代表你们小组水平的脚本,准备等会的展示。要求还是那四点:

1.题目。要有一个吸引人的题目。

2.类别。你的脚本是属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还是赏析课文? 3.角色。选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

4.中心。写之前一定要确定好中心,然后,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来写作。四.脚本展示(预计20分钟)

希望每个角色尽量展示一个脚本,每个脚本,都必须点评。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见识了两位非凡的女性,她们共同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让我们每一个健全者都深深震撼。如果我们想更深地走进她们的思想深处,请课外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它不但会让你触摸到一颗伟大的心灵,还让你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板书设计

再塑的人生命

莎莉文

认识具体事物

简单

具体

循序渐进

∣再

认识大自然

∣塑

逐层深入 ↓

认识爱

复杂

抽象

海伦凯勒

教学设想

课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文题解读法疏通文本,了解课文大意;第二部分,用角色解读法,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领会文章的主旨。

本文的内容,学生在理解上应该没有问题,首先的考虑是准备全部由学生自学,课堂上只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但是,后来还是想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课文结构,因此,这一部分还是采用集体学习的方式。并且,顺带把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也点出来了。

角色解读法这部分,事先已经布置学生写草稿,所以课堂上只是以小组为单位,修改脚本,每组修改一篇。这期我对脚本写作的要求主要是围绕中心写作,因此,在修改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也是围绕这个方面来进行。看是否确定了中心,是否围绕中心在写作。要深入人物的内心,所以,要注重心理描写,并进行适当的议论和抒情。

国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习作7 篇9

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习作7

习作7 第一课时 本节课目标: 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和自信心。 2、能够根据课文的内在联系,合理想象,写出完整的、有意义的故事。 3、能够做到叙述清楚,语句通顺。 4、鼓励大胆新奇的想象,有创意的表达,并融进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实践中领悟到如何写出情节完整的,有意义,有创意的故事。 2.指导学生把故事写得有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今天,我们来写故事。 把课文中读到的.故事写下来。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来,先自己练习说说其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将要写下的故事题目和主要内容。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1、选择最喜欢的故事,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2、组织同学汇报:谁来说说你或者你们组写出了什么故事? 根据学生编出的故事,相机生成,提炼出编故事的要点: (1)有情节 (2)有意义。 3、拓展学生习作的思路: 大家写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有意义的故事,当然,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说一说。 4、指导学生怎样写: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你写的故事让大家都愿意听,愿意讲呢?你有没有什么好点子? 5、教师点拨,总结:叙述清楚,语句通顺。 请大家试着把故事编得有趣儿,让大家都喜欢听,同桌互相讲一讲,相互提提建议。 大家看,咱们班的同学多了不起,编什么样的故事,怎么编故事,这些都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真是编故事的能手,一会儿,我们就试着把这些故事写下来,有没有信心写好? 6、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说出各自的想法。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到编故事要有情节,有意义,有创意。 学生自由表达。 学生提供好方法。 同桌互相讲编出的故事。 五、课堂练习。 1、本节课作业。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朗润、卖弄、宛转、静默、呼朋引伴、花枝招展”等词语,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和欣赏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诵读法,让学生为自己喜爱的段落配上相应的音乐,然后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美的意境;课堂讨论、评述、借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感情。【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特点。

难点:体会本文的语言之美。【教法、学法】

诵读法、点拨法、课堂讨论·评述·借鉴。【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生机勃勃的春天,是大自然的杰作。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桐下,满川风雨看潮生。”)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

二、资料助读

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年少时,朱自清曾在扬州住过较长一段时间。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抗战爆发后,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镇压学生的罪行,他积极参加反对蒋介石的群众运动。这时写了不少具有革命观点的文艺论文。1948年6月,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反动势力,拒绝接受“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的签名;8月因贫病在北京逝世。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他的一些诗和散文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光明未来的期待。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学习朗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随优美动听的音乐,任凭想象的翅膀,在春的田野上自由飞翔,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拥抱春的美丽。)2.学生练习朗读,注意正音。

巢cháo应和yìnghè酝酿yùn niàng黄晕yùn 涨zhǎng蓑衣suō薄烟bó捉迷藏cáng 3.课文写了哪些春天的景物?

以这个问题理清文章结构:盼春——绘春——赞春 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四、讲读体会第一、三部分 1.朗读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文中两个“着”和“了”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2.朗读第三部分。

(1)在给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2)这三个比喻的顺序可以互换吗?为什么?(3)把这三个比喻合成一段可不可以,为什么?

(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与“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相同吗?不同在哪里?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小结及作业 1.积累重点词语。

2.熟读文章,背诵第一、三部分。附:板书设计

朱自清 盼春——绘春——赞春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抽背第一、三部分。

二、深入研读第二部分,品味语言 1.师生同赏朗读第二部分,整体感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2.你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

(1)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喜欢的词语①嫩嫩的、绿绿的、②偷偷地、钻③理由:①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②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 无意识的、无情感 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2)分小组讨论、分析其余四幅图,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3)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点评并总结。

三、小结

1.第二部分用了七段文字来描绘春天,这七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的思路怎样?

2.第二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写得很精彩,你认为哪些方面写得好? 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

3.从这一部分的成功描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

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四、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孩子”„„古今中外写春天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收集的关于春天的诗文互相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天的诗文。2.仿照《春》写一篇文章《我爱秋天》。

附: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1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章蕴涵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动物世界》中弱肉强食的画面,学生看后交流感受,教师借机导入新课。

(《动物世界》是大多数学生喜爱的节目,通过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弱小者的同情、怜爱,为下面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2、了解作者的有关信息。播放《动物世界》中弱肉强食的画面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朗读时应如何处理?

(学生读后,思考交流,然后教师简单提问。对于情感的把握要求不要过高,关键是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应如何处理感情基调,如对猫的喜爱、惋惜、厌恶以及自己的悔恨之情等)

2、学生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对猫的生动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3、指名学生读课文,师生评议。

(这是朗读指导的延续,为节约时间,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进行朗读,读后通过评议,让学生更加明确如何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四人一小组,自己设计表格,为三只小猫做简历。

(此环节主要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四人合作完成,既训练了学生信息筛选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交流合作学习成果:利用实物投影投放学生设计的表格及其所填内容。师生评议表格的设计是否科学、全面,所填内容是否准确。通过比较、分析,教师强调作者对三只小猫的不同情感以及作者描写的重点。

(这既是成果的展示,又是学习的延伸和交流)

3、主题探究:本文通过养猫的经历想表达一个怎样的主旨?

(鼓励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理想,教师不可统一答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只要学生的理解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四、课堂小结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以真挚的感情描写了养猫带来的生活情趣。文章的主题,也正是通过“我”一系列复杂感情变化的细节描写来不断升华的。

【板书设计】

感情基调:喜爱、惋惜、厌恶、悔恨

设计表格:为三只小猫做简历

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性格

“我们”的态度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无华,描写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并进行赏析。过程如下:

(1)自主阅读、赏析。

(2)相互交流、借鉴。

(3)集体交流、评议。

(在赏析、评议过程中,对于精彩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品味,在品析中朗读)

三、重点研读,深入理解

熟读有关第三只猫的部分,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第三只猫有着怎样的遭遇?“我”根据什么判定鸟是被这只猫咬死的?

(2)假如这件事发生在养第二只猫的时候,“我”会怎样想?又会怎样做?

(3)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四、体验反思,感悟内涵

1、学习完本文,你有何感受?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如可从“我”和猫的角度分别来谈)

2、你有过类似于作者的经历吗?当时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主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布置作业

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了,“我”将怎样想?怎样做?请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

【板书设计】

语言:朴实无华,栩栩如生

第三只猫:遭遇、“我”的悔恨

【教学反思】

上一篇:电能计量基本知识下一篇:写微笑的初一7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