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优秀教学方案(精选12篇)
教学目的:
一、进一步学习用总说和分类方法说明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和平实生动语言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看云识天气。
二、认识气象观测服务于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的意义。
教学重点:
用分类方法说明事物和生物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教学难点:气象观测的有关知识。
教学关键:同重点。
教学方法:
指导学习结合课后练习题自己阅读,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本文分类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数: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预习。
1读本文的“学习重点”。
2分析文章的题目。
3读课文,边读边将文中生字、词勾出,通过查字典理解生字、上词在本文中的意思。
4结合课后练习一,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本文层次结构。
5参阅课后思考题及练习二(表一、表二),细读课文认识并掌握本文分类说明事物的重要方法。
三、研习新课:
结合课后练习一,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说明“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可以看云识天气。
一层(第一句话)二层:中间内容。
三层:(最后一句话)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跟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搞清楚文章的说明顺序。即先说明什么后说明什么顺序清晰地显示出来了。谁能回答,本文先说明什么,后说明什么。
——先说明云的变化跟天气的关系,后说明云上的光彩现象跟天气的关系。
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第一部分,同学们思考第一部分三个层次的.意思各是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说明的。
——小结:第一层概括写天上的云变化无常;
第二层具体说明天上的云姿万千;
第三层是对前两层内容的总结,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看云识天气》。
第一部分是按照总述——分说——总结的顺序进行的。
同学们可将三个层次的内容补写在课后练习一上。
总之,第一部分总括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就全文的说明顺序而言,也是采用了总——分——总的方法。
是怎样说明云的形状跟天气的关系的?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
知识和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技信息的能力, 归纳和概括知识要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学生观看云的图片, 加强感性认识, 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快速阅读, 准确概括各段要点的能力;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学生拓展思维、积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天气变化, 关注大自然,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环境、社会的习惯。
〖教学重点〗
重点主要有:概括内容要点、理清写作思路, 把说明文和记叙文紧紧衔接起来。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学会怎样看云识天气。快速浏览课文, 能准确收集到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流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揭示学习内容
激趣是教学中不可小觑的环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再大的困难他也愿意去克服, 学起来自然主动积极, 而且学习效果也好。在教学本文时, 笔者采用猜谜语的方式来激趣:“猜一猜:我是谁?爱花的孩子说我像朵花, 馋嘴的孩子说我像个棉花糖, 说我像啥就像啥, 全凭你想象。蓝天是我家, 任我随处荡。你能猜出我是谁吗?”并由此谜语顺畅引出新课《看云识天气》。
二检查预习, 感知课文
第一, 学生默读课文, 扫除文字障碍, 并注音:一霎 (shà) 间、崩塌 (bēng tā) 、峰峦 (luán) 、预兆 (yùzhào) 、弥漫 (mímàn) 、均匀 (yún) 轻盈 (qīng yíng) 、征兆 (zhēngzhào) 。
第二, 欣赏课文朗读视频, 理清文章的思路。 (多媒体播放视频)
出示问题: (1) 哪句话能概括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2) 文中介绍了几种云和几种云的光彩。 (3) 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
教师明确: (1) 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2) 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根据云的光彩) 晕、华、虹、霞。 (3)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
三快速默读课文, 巩固获得的信息, 探究质疑, 学习如何看云识天气
(过渡:经验告诉我们, 什么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什么云常常是阴风雨雪的预兆?)
第一, 出示图表, 自主学习, 完成晴天云简表和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第二, 机动部分:自学完成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四出示图片, 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天气状况
例:第一幅图片表明是积云, 标志是:云的形状像团团棉花, 预示天气晴好。
第二幅图片表明是高积云, 标志是:扁球状的, 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 像羊群, 预示天气晴好。
第三幅图片表明是卷云, 标志是: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预示天气晴好。
第四幅图片表明是晚霞, 标志是:从黑黑的云幕上可知 (判断晚霞的一个最直接的办法是根据观察的时间便知道是朝霞还是晚霞) , 预示最近几天天气晴朗 (晚霞行千里) 。
五小活动
请大家任选一种云, 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它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 (1) 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2) 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如“大家好!我叫卷云, 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 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 可我最轻盈, 站得也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 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仿写)
六探究交流, 品读优美的句子
课文开头, 就点出了云的特点: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为了突出云的这一特点, 作者用了很多与我们生活联系密切的事物作比喻, 请你把这些比喻句找出来, 读一读, 并用你喜欢的形式展示各种云的形态特点。 (自读建议:可以背一背, 把你读到的感兴趣的句子储存在你的记忆库中;可以画一画, 把你读到的感兴趣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可以说一说, 说说你喜欢这个句子的理由等。)
七总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 文章层次清晰, 很有条理, 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 后说什么, 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 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 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 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 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 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善于观察, 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八拓展作业
设计一个表格, 记录你在一周内观察到的云的情况, 试预测天气的变化。
九板书
【关键词】教材分析;说明文;作用
【中图分类号】G653 【文献标识码】A
一、选编意图
《看云识天气》选自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篇讲解天气知识的科普文。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有些说明文略显枯燥无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满足初一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因此要选择像《看云识天气》这样富有趣味的科普文,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有助于学生体会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观察思索的习惯。学生首次学习说明文,不能够给学生留下说明文枯燥无味的印象。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语文课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要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方面发挥作用,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关注自然,与生活联系密切,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认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领略科学世界的神奇奥秘和无穷魅力,同时又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阅读情趣。
二、教材的结构分析
《看云识天气》的结构层次分明,共分为两层:一怎样看云识天气即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二看云识天气的意义。第一层通过描述云的形态和光彩现象来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形态:晴天、雨雪天、雷雨天,都会出现哪些云及云的特征;光彩现象:通过晕(日晕、月晕)、华(日华、月华)、虹(东虹、西虹)、霞(朝霞、晚霞)来推测天气。第二层指出,通过观察云识别天气变化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若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还要依靠天气预报。
三、教材的语言风格分析
语言生动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口语化的语言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如“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一句“都是很美丽的”就像是坐在读者身边讲述一个迷人的故事一样。“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运用“往往”“常常”避免了绝对化,更为符合自然规律,同时削弱了语气。
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将排比与比喻相结合,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大量使用四字成语,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且富有文学气息。“姿态万千”“乌云密布”“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形象地描绘了云的特点。
大量使用叠词叠字,如“轻轻”“朵朵”“来来去去”“严严实实”“丝丝缕缕”等,“白云朵朵”一个“朵朵”二字,把白云写得如此的可爱,此时的云有他独特的形状和重量,是一朵,而不是一片,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特征的作用。
谚语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有生活化气息。“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谚语用很少的字,简练却又准确的概括出了自然规律。
四、教材的主要知识点
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例如晴天时,云是一朵朵分散的,而雨雪将要来临时,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不是一朵一朵的分散开来,而是密密层层的布满。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对云的变化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述的,从雨雪将要来临到已经来临,分别描绘云的特征。 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阐释)、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本课中就采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通过对比,表现出了天气的变化无常。
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说明文讲求科学、如实地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给读者以正确的知识。“往往”“常常”等词就体现出了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征。
五、教材的练习系统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技小品。课文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告诉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在备课时,我力图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为了以教材调动学生,使学生乐学,并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语文课堂不必包办。毫无疑问,在这短暂一节课中,学生对云与天气的关系了解肯定是粗浅的。并教会学生品味生动语言的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认真地反思。成功之处:
1、情境导入。我以前不久台风布拉万登陆哈尔滨的事件作为导入语,学生有亲身体会,一下子把学生带入情境,为后面学生的投入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始终处于求知的状态之中,教师在课堂的任务只是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指导,教师没有包办代替。
3、整个的教学设计是比较合理的,环节很紧凑,问题的设置具有梯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足这处也是明显的:
1、教师在时间的控制上,不尽合理,后面的环节有些草率。
2、课件的使用不够自然和熟练。今后一定加强训练。
3、对于学生的发言,缺少有针对性的评价以及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一、收获与亮点:
首先,本案例力图体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做)贯穿课堂始终。从激趣导入、小组合作校对学案内容,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掌握学习难点,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重要思想,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在课堂的任务只是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其次,本案例在常规的教学环节下做了创新,没把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作为教学重点,而是着重在品味文章的语言,更能体现出语文味的教学。总之,本案例体现了老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学做得到了和谐统一的教育思想。
二、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的环节多,课堂容量较大。容量大导致个别环节没有充分展开,时间仓促,学生讨论不够,理解不深透。
2、对于学生的发言,没有进行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字词,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
2、识别几种常见的云,根据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科学平实的特点。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识别几种常见的云,根据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2、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科学平实的特点。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就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云和天气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泳燚的《看云识天气》。
二、云和天气的关系
1、检测字词
2、课文中哪一句话明确而又清晰地表达了云和天气的关系的?
3、作者把晴天的云和阴雨天的云分成几种种类呢?
(晴天的云: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阴雨天的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4、晴天的云与阴雨天的云之间以及内部之间有没有关联?
5、根据图片识别常见的云,如何判断?
品味语言——生动形象【比喻】
三、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1、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有时候还不愿意一个人出来闲来逛去的,还要带上它的小伙伴们。我们来看一首小诗,猜猜它是什么?
小小的彩色光环,披着里紫外红的衣裳。
你真是一个可爱天真的孩子,一高兴,就张开嘴巴,哈哈大笑; 一生气,就撅着嘴巴,汪汪泪眼。——华
2、如何判断是华,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和这首小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品味语言【平实】
3、依照示例,为其他光彩写一首小诗。
要求:
1、写出光彩的特点和预示的天气;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四、总结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云写的生动形象,学习本文时,应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二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说明文的能力。本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领会并运用文中的各种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结构,体会本文层次清楚、有纲有目的结构特点。
2、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3、朗读感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所用的说明方法。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品味生动形象的描写。
5、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6、积累有关谚语。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
3、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预习检测
(1)正音:
峰峦(luán) 点缀(zhuì) 一霎间(shà) 匀称(chèn)
(2)解词:
峰峦:山峰和山峦。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3、学习运用比喻的妙处。
4、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5、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6、培养学生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现在,请你把目光投向天空,看看那漂浮的云彩,这大自然的文字,这天气的“招牌”,该怎么解读?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是一种双关,其中的一方面就说到天上的`景象和天气之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篇云和天气的关系的文章──《看云识天气》。
二、学习课文
1、齐读课文。
2、默读课文,把本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说明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3、其中,第二部分又可以怎么分?
(可以分为二部分,一、(2~5)写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二、(6)写云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
4、同学们现在分小组合作制定表格,列出云的形态、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整体上学习了本课,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2、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分析文章的语言、说明方法和写作特点。
二、研读课文
1、为了将事物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
⑴ 打比方:
例:
①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时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
② 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将卷云比喻成“白色的羽毛”和“洁白的纱”,说明其轻盈、洁白。把成群排列的卷积云比喻成“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卷积云的特点。)
打比方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
⑵ 分类别:
根据云的不同特点,把云分成不同种类,这样使说明条理更清晰,更明确。
⑶ 作比较:
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
2、说明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体会下列句子用语的准确性。
“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中为什么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不用行不行?
(“往往”、“常常”都是对薄云和厚运带来的天气情况出现的几率的限制,既说明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大,又不排除有时会出现特殊的例外,这样说明更准确。)
三、问题研究和拓展活动
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的谚语。大家知道多少呢,说来听听。
1、炮台云,雨淋淋
2、棉花云,雨快临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激发了解、研究、探索自然的兴趣。
2、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知识要点的能力。借鉴修辞、描写、谚语等写作手法。
3、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培养学生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⑶ 培养学生拓展思维,积累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得途径多种多样,可读书,可看报,可上网查资料今天我们就从课堂内的学习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首先来看看谁是信息高手!
二、谁是信息高手(整体感知)
老师朗读课文,请同学们专注地听,记下你听到的要点。
三、自读课文,认识云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天上的云,试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你对这一词的初步印象。(美丽)
哪些语句让你有了这一印象?(品味语言)先小组交流,之后全班交流。
请大家速读课文,在文中圈出云的名称,说说你看到了哪些云?
此外,我们还看到了什么?(云的光彩)有哪些?(晕、华、虹、霞)出示四幅云的图片。看着这些云除了觉得美丽以外,应该认识它们了吧!请选择一幅说出它的名字,并从文中找出作为判断依据的句子。
大家发现了吗?作为判断依据的句子中大都用到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
看来比喻的运用不仅能使事物形象生动,还能帮助我们认识事物。作者真不愧为描摹高手!
四、拓展
让我们也来做做描摹高手吧!先请第一组同学看我纸上的事物名称,由其中一位来描摹,另外三组根据他的描述来猜事物名称,三分之二猜到了你就成功了!
备注:每组一次,共四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看了天上的云,我仿佛也置身空中成了其中一朵,同学们肯定要问:“你是什么云?”我呀,是雨层云,长得很壮,不象卷云那么单薄。我很想亲近你们,所以我常常离你们很近,可是你们并不欢迎我,因为你们嫌我带来了雨雪连绵的天气,于是我躲了起来,不久,我发现大家因为缺电少水而想念我了。我好高兴,别担心,我会常来看你们的!
二、认识云和天气的关系
同学们,你最愿意成为哪种云或哪种云的光彩呢?请选择一种,根据课文内容作自我介绍,并说说你与天气的关系,最好还能说说你为什么愿意成为这种云或这种云的光彩?动手写一写。
全班交流,学生点评。
出示云的图片。现在再看这些云,你应该不止认识它们,肯定还能获得些天气情况。请你选择其中一幅来给大家发布天气预报。
三、拓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六)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南网头中学 王志英
《看云识天气》上完了,感触颇多。下面我谈一谈我的教后反思:
1、语文课首先要解决教什么。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精美的科普说明文,内容丰富翔实,贴近生活,说明方法科学适当,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虽是说明文,但文章通俗易懂。那么,这节课我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教气象知识,还是按正常的说明文去教说明文的知识?好像都不大好,因为这是语文课,而不是地理课,而且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科普文),讲一些枯燥的说明文的知识也许会不感兴趣。那么我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语文能力呢?我的教学目标究竟应该设置为什么?
经过几番思索和查阅资料,我确定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性、条理性、生动性几个方面去设置。另外,根据单元提示,我觉得应该训练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提炼信息的能力,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其科学精神。
2、语文课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云的形状、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时我采用分组研究、填写图表、观看图片的形式来完成,我认为这样可以使学生把云的各种形状、各种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而且能提高学生提炼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以及抓住事物特征进行介绍的能力。在探究文章的条理性的环节,我提示学生一种概括内容的方法:提炼总领句,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是长期受益的。
3、语文课应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要重要。”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我想首先要让学生敢问,然后是会问。比如《看云识天气》这一课,学生可以这样提问:看云的什么可以识别天气?看云可识别怎样的天气?这两个问题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结构梳理出来了。并且本文重要的说明方法—分类别也一目了然了。
4、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别让他们当“看客”和“听众”。
2. 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3. 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4.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5. 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6.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7. 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8.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9. 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10.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11.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12. 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13.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14. 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
15. 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
16. 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知识能力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领会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 3、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研讨探究――巩固练习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1、出示学习目标。
2、说明文:
说明方法: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图表说明、事例说明。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峰峦一霎那点缀绫纱弥漫晕头转向月晕崩塌
2、根据释义写出词语
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峰峦)
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预兆)
轻巧优美。(轻盈)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弥漫)
即将出现的迹象。(征兆)
崩裂而倒塌。(崩塌)
2、默读课文,思考:
1)、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词语是什么?它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打比方。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句子。
明确: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3)、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做练习册P59第二题。
形态变化天气征兆
产生分布情况及色彩天气征兆
4)、说明方法: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类别,再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不仅能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清楚,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语言训练。 2、初步学习并运用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语言训练,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一、研讨探究:
1、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
学生齐读第一段,完成练习册P 59第3题。
教师讲解: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比喻说明,简称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文章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二、语言训练
1)、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
2)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三、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四、拓展延伸:
1、《三级讲练》课外阅读。
2、积累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等。
五、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优秀教学方案】推荐阅读: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07-17
看云识天气的句子解析11-03
看云识天气作业本答案11-15
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说课稿09-22
极端天气应急处置方案10-19
重污染天气实施方案06-24
天气日历教学反思09-15
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工作方案09-21
天气与生活教学设计05-31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教学设计 教案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