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8-2027)(精选2篇)
2018-04-23 4月20日-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的“2018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8-2027)》(简称《报告》),对未来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供需进行了预测。《报告》指出,展望后期,受成本推动和经济增长等因素影响,农产品价格稳中趋涨。
需求量将继续增长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出席大会并发表演讲。韩俊表示,城镇化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农业供给体系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巨大的拉动力。未来10-20年,随着食物消费结构的持续转变,食用农产品需求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生产布局方面,他指出,农产品贸易对调剂国内市场供应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不能指望靠国际市场解决中国的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给问题。要利用粮食供求关系相对宽松的窗口期,积极采取粮改饲、玉米大豆轮作等途径,扩大大豆生产规模。
他强调,要加强农业生产和市场的监测预警,通过信息引导,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提升国际市场话语权;要最大限度发挥农业贸易在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国家对外战略中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农业全球战略布局,明确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领域,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合理分散风险。
未来价格稳中趋涨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表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积极成效。未来10年,农业高质量发展将会取得明显效果,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未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持稳健增长态势,谷物保持基本自给;农产品消费稳步增长,消费升级明显加快;农产品贸易保持活跃,进口品种和来源地更加多元。
价格方面,稻谷、小麦价格展望前期稳中趋弱,鲜活品种价格季节性波动仍然明显。展望后期,受成本推动和经济增长等因素影响,农产品价格稳中趋涨。会议针对18个品种的未来10年走势进行了专题信息发布。《报告》指出,未来10年,稻米产量保持稳定,消费总量增加;小麦生产保持稳定,消费稳中有增;玉米种植向优势产区集中,面积先减后增,价格走势由弱转强;大豆消费需求稳步增长,进口量继续增加;油料生产稳中有增,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棉花品质稳步提升,面积和产量下降;食糖产量稳中略升,消费总体趋增,进口持续增长;蔬菜总体供给宽松,贸易顺差格局继续保持;马铃薯长期来看,生产量和消费量都将保持增加态势;水果产量增速趋缓,消费升级加快,进出口总量扩大;猪肉产量增速前高后稳,进口量趋降;禽肉产量温和增长,出口稳中有增;牛羊肉生产消费保持增长,牛肉进口继续增加;禽蛋生产消费增长,增速趋缓;奶制品产消稳步增加,进口量继续增加;水产品产量将先降后升,消费继续增长;工业饲料产量及消费量保持稳步增长,饲料产品价格稳中有升。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平均准确率高达98% 信息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时间:2018-04-18 从中国农业展望大会秘书处获悉,中国农业展望报告与与国家统计局公开发布的数据(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猪肉、禽肉、牛肉、羊肉、禽蛋、水产品10个口径一致的品种)相比,2014年预测结果品种平均预测误差率1.52%;2015年预测结果品种平均预测误差率为2.46%;2016年预测结果品种平均预测误差率为2.01%;2017年预测结果品种平均预测误差率为2.05%,四年来平均准确率高达98%。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是由中国农业展望大会每年发布,围绕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猪肉、禽肉、牛肉、羊肉、禽蛋、水产品等18个品种,连续4年进行生产、消费、价格等预测,报告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对引导市场预期至关重要。有关人员对历年展望报告生产量预测结果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产量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中国农业展望报告的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农业展望报告怎么用
农业展望是应用现有信息判别未来农业走势、释放农产品市场变化信号、强化农产品市场导向的技术工作,也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加强农业管理、引领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世界农业强国管理服务农业、调控农产品市场、引导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通用工具。
从技术上说,农业展望就是应用已有基础信息与实时数据,基于复杂模型系统模拟,对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做出科学与权威性的定量化判断。它的作用不同于“未来规划”,也不同于行政文件要求,而是一种供生产者、经营者决策的权威“参考值”。持续做好农业展望工作,是一个国家农业产业能力与数据能力的显示,也是一个国家农业科技能力的反映,更是一个国家农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国际上是怎么做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召开农业展望大会来发布权威信息,释放市场信号,以此来提升世界话语权。美国从1923年开始至今已召开了95届,澳大利亚从1971年开始也召开了46届。近10多年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经合组织(OECD)也每年定期发布世界农业展望报告。我国从2014年开始举办第一届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并发布展望报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4届,大会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参考作用。
展望报告中的预测结果是怎么得到
展望报告主要是利用已有基础信息与实时数据,基于复杂模型系统模拟,对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中国农业展望报告主要基于CAMES模型系统进行预测,该模型系统是基于生长机理以及农产品生产供需均衡原理建立的大型智能分析预警系统。
“十三五”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展望
稻、麦供需基本平衡, 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中国粮食产能进一步提升, 能够完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目标。2016年, 预计稻谷面积稳中略增;小麦面积稳中略减。“十三五”期间, 稻谷生产将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消费持续增长, 预计5年稻谷总产量和总消费量分别为10.38亿吨、10.34亿吨;小麦将呈现种植面积稳中有降、供需形势由宽松转为基本平衡的状态, 预计5年小麦总产量和总消费量分别为6.59亿吨、6.55亿吨。
玉米种植面积大幅调减, 库存压力有效释放。未来5年玉米种植面积将大幅调减, 阶段性供应过剩矛盾将有效解决, 玉米去库存明显。“十三五”期间, 玉米种植面积将年均下降1.8%, 到2020年减至3441万公顷, 产量将减至20567万吨;同期玉米工业消费和饲用消费将保持较快增长, 预计年均增长3.0%, 到2020年玉米消费总量将增加到22192万吨, 库存压力缓解, 玉米价格回归市场。
油料产量恢复性增长, 大豆进口明显放缓。2016年油料生产数据较2015年预测数有所下调;其中花生和大豆面积、产量双双增长, 油菜籽面积、产量显著缩减。“十三五”期间, 油料产量呈稳中有增态势, 而大豆进口年均增长率将由“十二五”时期的11.6%降至“十三五”时期的1.0%。预计2020年油料产量将达到4970万吨;油籽进口量为9193万吨, 其中大豆进口量为8556万吨。
棉花需求下降明显, 食糖供求关系持续偏紧。2016年, 预计棉花播种面积和产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8.8%和8.0%;消费量同比下降2.7%;进口量同比下降31.1%。“十三五”期间, 中国棉花消费量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预计到2020年, 棉花消费量将降至707.9万吨, 比2015年下降3.8%;进口量为112.1万吨, 比2015年降22.8%。此外, 预计2016年中国糖料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同比分别减少8.2%和14.8%, 糖料种植面积有进一步缩减的趋势, 消费量持续增加, 进口量不断扩大, 预计食糖总产量4893万吨, 总需求量8013万吨, 产需缺口为3120万吨。
菜、果、蛋、渔产量稳步增长。与过去10年相比, 蔬菜、水果、禽蛋、水产品的产量增速明显放缓, 预计2016年产量同比分别增长0.63%、1.4%、0.8%、1.7%;“十三五”期间, 产量年均增速分别为0.44%、1.37%、0.9%、1.3%。预计2016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总消费量、进口量分别同比增长0.07%、0.2%和6.9%;预计奶制品产量、消费量和进口量分别同比下降0.3%、3.4%、16.6%。“十三五”期间, 猪牛羊禽肉总产量为43856万吨, 总消费量为44256万吨, 总进口量为1028万吨;奶产品总产量为20293万吨, 总需求量为27376万吨, 总进口量为7151万吨。
未来10年中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趋势
农产品生产区域更加集中, 规模经营加快发展, 局部生产、全局供应的特点突出。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主产区将进一步向北方集中, 2020年主产省粮食产量比重或将接近80%。棉花种植向西北内陆棉区尤其是新疆转移, 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或将占全国产量的80%左右。生猪养殖加快向粮食主产区转移, 华中地区和东北地区猪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预计提高到40%, 西南地区下降到20%以下。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六大优势蔬菜生产区域将进一步巩固。甘蔗生产会向广西、云南等优势产区进一步集中, 甜菜会向新疆、内蒙古等优势产区进一步集中。
农产品消费继续刚性增长, 消费结构加速升级, 多样化、品牌化需求更加明显。预计“十三五”期间的稻谷、小麦、食用油、食糖、肉类、奶制品、水产品消费总量将比“十二五”增加。与此同时, 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呈现多样化、高档化、品牌化趋势。粮食消费更加重视品牌认知, 对专用品种及其制品的需求呈增长趋势;畜禽水产品消费将更加重视营养、健康和安全, 对加工产品的需求将显著增长;水果、蔬菜消费量增加, 质量认证产品消费量增多;纺织品消费方面, 对高品质棉花需求明显增加。
农业生产成本结构变化、上涨因素增多, 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相对弱势运行。“十三五”期间, 中国农业生产成本将稳步上升, 成本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 除物质投入、人工和土地成本继续刚性上涨外, 动植物病虫害防控、现代化种养设施维护、废弃物处理及农产品加工、包装、销售、品牌建设等成本也将明显增加。与此同时, 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仍将保持相对低迷, 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间价格联动性将显著增强, 拖累国内农产品价格总体弱势运行。
国内外农业融合互动加强, 农产品进口可能呈现品种、来源“双增”格局。未来10年,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十三五”期间, 特别是随着中国与东盟、新加坡、新西兰、智利、韩国和澳大利亚等一系列多双边自贸区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推进, 油料、水果、肉类、乳制品等资源密集型农产品进口来源国也将从传统的美洲、澳洲、东南亚国家逐步拓展到中亚、澳洲和欧洲国家。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8-2027)】推荐阅读:
中国农业银行实习报告格式10-14
中国农业银行毕业实习报告01-31
中国现代农业市场专项调研报告07-22
中国农业银行银行理财产品调研报告01-12
中国传统农业民俗05-26
中国农业生产问题11-13
中国农业转型之路探讨07-06
中国农业银行笔试12-18
中国农业大学期末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