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反思(共11篇)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想象鹬和蚌的申请,从而对“互不相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学反思《《鹬蚌相争》教学反思》。最后,引导血色很难过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颜开”、“没费一点力气”、“一齐捉住”等词语指导朗读,收效更加明显。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
1.感悟语言。研读“争吵”的话,感悟特点———狠话、短句、抓住弱点、针锋相对。
2.实践语言。创设“争吵”的情境,想象写话。
教学过程:
一、破题———寓言事假道理真
1. 破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个成语故事,也是个寓言故事,这个故事是———真的假的?
生:假的!
师:是啊,故事是假的。那么,什么是真的?
生:道理是真的。
师:对了,故事是假的,道理是真的。寓言往往就是这样,借虚构的故事,告诉我们真实的道理。
【教学意图:开场寥寥几句,点出寓言的特点。】
2. 读文
师:请两位同学来读课文,分别读“鹬蚌相争”和“渔翁得利”的段落。
【教学意图:弄清楚文章的内容划分:第1~3自然段写“鹬蚌相争”;第4自然段写“渔翁得利”。】
二、解词———读悟联系上下文
1. 理解“威胁”和“毫不示弱”
师:我考考大家,“威胁”是什么意思?
生:“威胁”就是用别人的弱点来胁迫对方。
师:对了。换个词语就是———
生:胁迫、逼迫、要挟、吓唬、恐吓……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词解词,同时也是扩词练习。】
师:谁来说说“毫不示弱”的意思?
(用同样的方法理解“毫不示弱”)
师:查和猜,都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2. 联系课文语句,聚焦关键词语———理解“威胁”和“毫不示弱”
师:还有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请大家再仔细地默读一遍鹬和蚌的对话,看看在鹬的话里,你从哪里最能感受到“威胁”?哪些词句最能表现“威胁”?蚌的话里,哪些词句最能表现它的“毫不示弱”?自己默读,拿起笔来圈一圈,画一画。
3. 朗读对话———读出“威胁”和“毫不示弱”
师:请两位同学分别当鹬和蚌,来读给大家听。
(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鹬和蚌朗读对话,特别突出了“等着瞧”“干死”“就这样”“饿死”等关键词语。)
三、研读———细思“吵架”有玄妙
师:理解了词语,朗读了课文,那么,“吵架”的话里到底藏着什么奥秘?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到鹬和蚌的对话上,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干死”“饿死”,这样的话,都是什么话?
生:解气的话。
生:解恨的话。
师:所以,吵架的话一般都是狠话、气话。(板书:狠话)
师:把鹬和蚌的对话放在一起,就像刚才一样一一对照起来,你就会发现,它们的话是———
生:针锋相对。
生:一一还击。
师:对。吵架的话还都是针锋相对的。(板书:针锋相对)
师:进一步观察,看看它们的对话内容,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它们都是抓住对方的弱点来攻击对方的。
师:对。吵架的话还要———抓住弱点。(板书:抓住弱点)
师: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你们可能不容易发现。大家逐句看鹬和蚌的话,它们的话都是由好几个小句子组成的。每个小句子都有几个字?最多的只有几个字?
(生逐句看并回答)
师:吵架一般用长句子还是短句子?
生:短句子。
师:是的,吵架还要用短句。(板书:短句)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吵架的语言奥秘———(指板书)
生:(读)狠话、短句、抓住弱点、针锋相对!
四、写话———篓中“再辩”法为凭
1. 想象情景,篓中“吵架”
师:鹬和蚌争持不下,最后都筋疲力尽,被渔夫捉住了。可是,故事还没有结束。到了渔夫的篓子里,鹬和蚌还会说什么呢?它们如果争吵,又会怎样吵架?渔夫听到它们的争吵,又会说什么呢?我们来想象一下篓子里的“吵架”。(出示)
鹬和蚌被渔夫捉进了篓子里。
师:要想写好这段话,我们有什么要求?
生:狠话、短句、抓住弱点、针锋相对!
师:渔夫对它们说的话,我建议要告诉它们一个道理。好吗?
生:好!
(生写话)
2. 鹬蚌“再争”,修改对话
师:我们先来读读自己写的鹬和蚌争吵的话。再次明确一下要求———狠话、短句、抓住弱点、针锋相对。看看你写的是不是这样。
(生展示。师生评价修改。)
师:提高一下要求:请两位同学一组,来对着吵。一位同学说鹬的话,短、狠、抓弱点、针锋相对;另一位同学毫不示弱,还击他!敢吗?
生:敢!
生(鹬):都怪你,都怪你,非夹我嘴,还想饿死我!一会儿你就成了河鲜了!
生(蚌):都怪你,都怪你,非啄我肉,还想干死我!一会儿你就成了烤鹬了!
……
师:真精彩!我们都自己动手,修改一下自己写的对话。记住:狠话、短句、抓住弱点、针锋相对!
【教学意图:此处紧扣“争吵”语言的四个特点来进行修改点评,让学生参与修改,在互动中加深理解,促进运用。】
3. 渔夫教诲,字字千金
师:渔夫会说什么呢?
(多生展示,并把关键词写到黑板上。)
师:(请一位学生上台当“渔夫”)你看着刚才几位同学的板书,跟鹬和蚌讲一番道理。开始!
生(渔夫):你们啊,太傻了!只知道争来争去,不懂得遇事让一让,不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不知道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你们争到最后,两败俱伤,结果让他人得利!
师:这个渔夫,太会讲道理了!其实,鹬蚌相争这个故事就是讲了一个道理,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
生:少争多让!
新一轮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能力是一种交际能力,语文学科是涉及听、说、读、写的一门应用科学,讲究的是方法的掌握。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从语文教学实践看,教师任务在于凭借教学内容,组合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把凝聚于知识之中的人类智力活动的方式方法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素质。教师只要指点得法,“人脑就能把它的创造才能发展到不可想象的程度”(布鲁纳)。
而如今好多学生的学与用是完全脱离开的,他们学了却不知如何去用,也就是说他们所学的知识很少会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过不了多久,一些学生就将这些知识淡忘。还有一些同学虽然将所学的内容熟记于心,至于如何去运用,可能要在他们成年之后。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老师在教完《塞翁失马》这篇课文后,我只记住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至于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哲学道理,我一直懵懵懂懂。直至踏上了工作岗位,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才知“塞翁失马”的故事常常在生活中发生。然后引起了我对这个道理更深的思考: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白天和黑夜,它们围绕着它不停息地运转。但是人类,由于他的目光短浅,记忆力弱,只能看到事件彼此分散的环节,分割的部分,暂时的结果,突发的因素部分。因此我们要从连续性而不是从静止状态上去看待各种事物。
我们常将“哲学”看得既深奥又繁复,认为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懂的,殊不知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曾有一位国外的教育专家在回答“国外的学生从几岁开始学哲学?”时说:“可能在妈妈的肚子里!”我简直匪夷所思,这怎么可能?但细细想来可见哲学教育在国外是深入人心的。它有这么大的魅力吗?
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其实这些简短的语言中藏着深深的哲理。《鹬蚌相争》的故事家喻户晓,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在我还没有结束这课时同学们就已经得出了。他们还归纳为:双方相争,获得利益的往往是第三者。其实学完了一则寓言故事,学生能总结出道理,并将这个道理熟记于心就可以顺利地结束教学了。这时我想:我的学生会不会也像我当初学《塞翁失马》一样,许多年后才会有所悟,甚至只记得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么句话,而根本不知如何去体会这句话中深刻的道理。当他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事,他会不会想到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话呢?他又会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师:鹬蚌相争的结果是谁赢了? 生:他们都被捉
师:两败俱伤。谁来帮他们想想办法,他们怎样做才不会被渔翁捉走? 生:蚌先松开。
生:鹬或蚌互相让一下就可以不被渔人得利了。师:为什么?
生:退一步海阔天空。
师:嗯,你懂得真多啊,他们两个应该互相让一让。生:它们两个应该让步。
(感谢刘老师的实录,让我对这则寓言有了新的思考方向!)“谁来帮他们想想办法,他们怎样做才不会被渔翁捉走?”
怎样才能让鹬蚌两者都能全身而退?是蚌先将自己肥嫩的肉送到鹬的嘴边,还是鹬放弃食肉的本性„„如果你是那枚钳住鹬的蚌,你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成全这位威胁你生命的侵略者吗?而这样的情况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所能涵盖完的吗?如果在自己生命正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还是让我们无条件的“退”,这能说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呢?
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法则,优胜劣汰是社会的竞争机制,我们该怎样教孩子们在这复杂的社会中立足呢?如果还单单是抱住那更古不变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能成吗?我们现在是可以将残酷的现实阻挡在孩子们的世界之外。但我们能帮他挡多少次,我们能帮他挡多久?那苍白无力的“退让”是我们要教孩子的全部吗?
学习目标:
1.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习作能力及动笔习惯。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互不相让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学习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新意识,创编一个新故事。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流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有七个国家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在这七个国家当中秦国实力最强,因此秦王有吞并其他六国的野心。这时赵国与燕国发生点矛盾,赵王想要攻打燕国,燕王赶紧派大臣苏代去劝说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阻止了战争的发生。大家知道是什么故事具有这么大的力量能阻止战争的发生呢?
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二、检测预习
(一)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字词
3..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三、合作交流,汇报展示
1、默读第一二段,你读懂了什么?
2、品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自由读三、四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重点指导:
A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B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四、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五、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分组讨论:渔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2.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板书:
鹬蚌相争
鹬
蚌
↘
↙
相争
(互不相让)
↓
↓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自主阅读,解决字词,练习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豪”与“毫”的区别,同音字组词练习。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有感情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1.学会 本则文言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 懂得“通假字”的含义,。了解文言文中一些特有的虚词、代词。明确汉语中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有感情地 诵读文言文 ,积累语言。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读准字音:曝、雨、箝 、喙、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积累语言 ,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 课时 :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景渲染:(出示课件:视频)。回溯中华悠远的历史长河,两千多年前有一个群雄并起、烽火连天的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征战不断,百姓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其中,最强大的秦国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而六国间因为一些小矛盾而大兴刀兵。有一次,赵王因故对燕国不满,欲兴兵讨伐。燕王委托辩士苏代去赵国游说。
2、出示原文、播放课文录音。
3、认识“鹬”“蚌”,引出课题。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文言文,采用你喜欢的方式去明确字音,一直将文句读到通顺、流利为止。
3、指名读、教师正音。
三、精读古文,加深理解。
1、老师从这篇简洁的文字中,提炼出了五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它们是:(出示课件:曝、啄、箝、舍、禽。)
2、齐读。
3、这五个词在文中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联系句子,(出示课件)结合译文来理解。然后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五句话。
5、请同学们结合这五个动词简单叙述这个小故。
6、逐句理解五个词意以及五个句意。重点强调:“曝”“方”“箝”“喙”“其”“而”“者”“禽”“舍”“之”。
四、指导朗读,加深体会。
1、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当初他们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它们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子)
2、自由朗读。
3、指导朗读“鹬”的话:
A、“鹬”的话是什么意思?
B、它气急败坏的说;它咬牙切齿的说();它火冒三丈的说()。
4、指导朗读“蚌”的话:
A、“蚌”的话是什么意思?
B、它暴跳如雷的说();它气势汹汹的说();他怒气冲天的说:()
5、分角色练读。
6、齐读全文。
7、此时此刻,鹬和蚌都落入了渔夫的手中,他们的心里做何感想?指名回答。
8、同桌讨论:为什么它们宁可“两败俱伤”也“互不相让”?(教师板书)指名回答。
9、小结:它们只想着自己所拥有的有利条件,而没有想到自己也处于死亡的边缘。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必然是(两败俱伤)最终(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10、教师小结,画出箭头,完成板书。
11、配乐朗读。
12、全体起立,配乐背诵这则文言文。
五、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听了这则小故事,此时的赵王会怎么想?(出示七国图)。于是!(出示原文)(王曰:---)
2、教师小结战国时期辩士的才华同时展示寓言的魅力。
3、请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体会。
4、今天学习了这一课,希望同学们能牢记鹬蚌相争所揭示的道理。我们要对这些人说:(指名说)。
5、出示寓意。齐读寓意。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明白一个道理
——苏教版三下《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小故事,大道理”是本则寓言鲜明的特点。故事情节清晰,围绕一个“争”字,简洁叙述“为何争”、“如何争”与“结果”,主要通过鹬蚌两者的对话展开争斗过程。最后渔夫的出现揭示了故事蕴含的道理: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反而让第三者从中获利。历史故事“苏代出使化解燕赵之争”,也分明印证了这一道理,可使学生对道理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对“寓言”这一特殊的形式有更深的体会。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识字策略认识本课生字,正确书写“弱”,联系课文语境或生活、结合表演等方式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相持、筋疲力尽、不禁、喜笑颜开”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心理,通过表演朗读等手段读好一个故事。在读懂故事的过程中明白蕴含的道理,理解“鹬蚌相争”的含义。
3、拓展典故,了解寓言的魅力,从内心喜欢上寓言,课外能搜集阅读寓言。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识寓言,明目标
回顾学过的寓言,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了解寓言的特点——一个故事包含着一个道理。(板书:一个故事
一个道理)所以学习寓言,就有两个任务,(补板书:读好一个故事,明白一个道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低年级已学过几则寓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迅速进行链接,同时在回顾每则寓言寓意的基础上自然的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简明而又集中。】
二、解题意,猜内容
1、揭题解题:观察“鹬”的字形和有关图片,同时认识生字和动物外形特征,“鹬”有长长的嘴巴,喜欢吃水里的生物,它会用长长的嘴巴“啄”(板书“啄”),识记字形;再借助图片认识“蚌”,两片壳会“夹”(板书“夹”)。
2、围绕“争”质疑
相机板书:为何争? 怎么争?结果?三个问题即本课内容。
【本则寓言的题目中出现的两种动物学生比较陌生,需要提供一定的图片补充学生的经验,同时将识字有机结合。而围绕题眼“争”可清晰地串起故事的情节脉络,三年级学生应注意循序渐进地引导对文本结构的认识。】
三、听故事,知大意
1、听老师讲故事,寻求以上答案。
2、交流以上三问,对应完成板书。
3、连起来讲一讲,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听老师讲故事,既可节约时间,又可培养孩子听的能力,同时有任务驱动,听后的及时反馈与老师简要的板书将故事情节梳理得一目了然,最后对应板书连起来讲一讲不但练习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又将文本内容概括简洁了。】
四、读故事,悟寓意。
(一)初读故事
1、自读课文。
2、同桌对读正音。
3、检查读词。写好生字“弱”。
【通过自读与同桌对读,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加强了朗读的全员训练。而所出示的有关词语不仅为了检查掌握的情况,并且在下面的学习中注意联系上下文随机地理解意思。】
(二)读懂故事
1、读开头。教给学生读好故事的方法——走进人物心理,想象“鹬”和“蚌”分别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心情,有声有色读好开头。
2、演过程。
他们是如何斗的呢?自读下面两小节,分角色演一演。一演演出“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指名两位学生读演,一方读出“威胁”,在表演中理解该词,一方读出“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同时理解该词。
二演演出“相持、互不相让”:
学生全员参加,先完成填空(可换上不同的提示语或话语的内容)然后分为两阵对垒,在多个回合中感受“相持、互不相让”的含义。三演理解“筋疲力尽”:
如此下去,还会是“毫不示弱、气势汹汹”的语气吗?
3、论输赢。(两败俱伤)
4、扮渔夫。理解“不禁、喜笑颜开”。渔夫会怎么说?(得出寓意,补全课题)
【整个故事在读读演演生动的氛围中推进理解,逐步出示板书,寓意自然明朗。“读好一个故事,明白一个道理”的学习任务轻松完成。不仅关注三年级学生的情趣性特点,又富有一定的深度。简洁但有温度与深度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五、拓典故,爱寓言。
1、师讲典故。(燕赵之争的典故)
2、对应理解典故。
3、总结:小故事,大道理。
【在历史典故中明确寓言的意义,同时对寓言这文本形式有总的认识,激发对寓言的兴趣。】
六、作业。(三选二)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想象故事最后,鹬和蚌会说些什么,写一段对话。
3、再找几则其他寓言故事,读一读,讲一讲。
【“讲好一个故事”极具语文的特点,选用的方法是走进人物内心、表演再现情境,同时解决词句的理解。“明白一个道理”则紧贴着语言文字顺势而为地悟得寓意。而最后的拓展典故,则引领学生悟得寓言的魅力,自然地爱上寓言的阅读,掀起新的阅读活动。】
板书:
寓言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啄
为何争(1):
鹬←——→蚌
读好一个故事
夹
怎么争(2—3):鹬 蚌 争 结果(4):
渔 夫 收
明白一个道理
一、揭题读题,初读故事,概括故事。
⑴板书课题,标上拼音,指名读课题。
⑵出示“鹬”和“蚌”的图片。根据字形,你认为哪个是“鹬”,哪个是“蚌”?能说说理由吗?
⑶齐读课题:“鹬蚌相争”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什么意思?
(4)快速地默读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5)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三组字词:
伸到 啄肉 用尽力气 威胁
合上夹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没费力气 一齐捉住 喜笑颜开
读一读,说一说,这三组词语里你发现了什么?用上上面的词语简单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
毫不示弱:一点儿也不表现出自己的软弱。
9、毫不示弱,又得意洋洋的语气怎么读出来呢?我们男女声来个比赛,看谁读得好,行吗?不过,我认为一定是女生比男生读得好,你们认为呢?(你们这就叫毫不示弱!男生示弱了啦!)
10、刚才,鹬确实够狠的,现在,读了蚌的话以后,你认为蚌怎样呢?
1、喜欢欣赏漫画,较生动地描述图片的内容。
2、学习词语:难解难分、满头大汗。
3、积极地参与讨论活动。
活动准备:
准备教育挂图《两猫相争》学习包《两猫相争》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看挂图
整体出示——逐幅出示
二、引导幼儿用较幽默、夸张的语言讲述
1、第一幅,提问:
“两只猫在做什么?”
2、第二幅,提问:
“接着发生了什么事?”
3、第三幅,提问:
“然后发生了什么事?”
4、第四幅,提问:
“最后呢?”
三、学习词语:难分难解、满头大汗
四、引导幼儿完整讲述4幅图运用上两个新学的词
1、全班分组讲述给自己的好朋友听
2、个别讲述给全班的小朋友听
五、议一议
河蚌好不容易才爬上了岸,它张开了壳在晒太阳。一只鹬鸟在四处找食物吃。忽然,发现了河蚌,鹬鸟毫不犹豫地扑了过去,河蚌发现了鹬鸟,马上把壳合拢。
鹬鸟很生气,它看见了旁边的小鱼,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鬼主意。它把小鱼夹道河蚌面前,河蚌就是不开口;鹬鸟假装背对着河蚌,河蚌还是不开口。河蚌也想出了一个鬼主意。它把壳张开,等鹬鸟来啄河蚌的肉,结果被喷的满脸墨汁。鹬鸟非常生气,又去啄河蚌的肉,结果被河蚌咬住了鹬鸟的嘴巴。鹬鸟疼得直叫。
后来,被渔夫毫不费力的.把它们捉住了。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西师鹬蚌相争教学设计06-18
《鹬蚌相争》最新教学设计06-30
教学反思:初三体育老师教学反思11-18
[教学反思]《有趣的游戏》教学片段及反思11-26
语文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5-27
《北京》教学反思_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3-14
教学反思:教学方式12-20
教师教学反思教学01-11
特色教学活动教学反思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