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在认识中的作用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情感在认识中的作用(精选8篇)

论情感在认识中的作用 篇1

认识的目的在于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使世界满足人的需要,实现客观事物对人的价值.因此,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包含着一定的`价值追求.价值是人的认识所应把握的一种特定的关系,是指引人们从事认识活动的动力因素与内在尺度.价值体现的是主体的需要与客体满足需要间的关系,是需要在人的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在现实生活中,主体满足需要的愿望和动机,集中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在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三种作用:定向作用、评价作用和调节作用.价值在认识中的作用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类在认识活动中,不仅要追求真理原则,而且要追求价值原则,不仅要追求认识是正确的,而且要追求对人类自己是有利的.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为了维护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人们必须重视价值在认识中的作用.

作 者:高岸起 GAO An-qi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刊 名: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LI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4) 分类号:B0 关键词:价值   认识   作用  

论情感在认识中的作用 篇2

关键词:歌唱,情感表现力,重要性

对于歌曲的演唱, 很多人认为只要有先天的美妙声音, 就能唱出打动众人的音乐, 但是实际不是这样的。声音是唱歌的首要条件, 但是没有情感的结合, 歌唱者将无法表达歌曲的内容。演唱者所唱出的歌曲, 是否能感染听众, 不仅取决于唱歌的各种技巧, 更重要的是在于是否倾注了真情实感。脱离了情感的演唱, 不能称之为歌唱。只有将声音和情感的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的时候, 才能真正展现歌唱艺术的魅力, 因此把握好歌唱中的情感表现力尤为重要。

一、歌唱中情感表现力的内涵

歌唱中的情感表现力, 就是歌唱者将自己曾经体会到的情感, 通过歌唱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并且能让听众感受到的一种能力。每个人在生活中, 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经历, 有喜, 有怒, 有哀, 有乐。作为一个歌唱者, 就应该比别人更懂得去体会各种的情感, 要多去接触社会, 丰富知识, 提升修养, 这样在诠释各种不同的歌曲的时候, 能随时唤起心里的情感。

歌唱的过程就是对已经写出的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将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通过歌者的内心体验, 用歌声表达出来。情感来源于生活, 投入到歌曲所蕴含的意境里, 必须进行丰富的联想, 将自己的感情和歌唱作品联系到一起, 将自己融入歌唱作品中, 这样才能使得这个作品不仅仅只是由音符构成的曲子, 它呈现出来的还是一幕幕生动的画面。歌唱者能否对作品的情感准确把握, 直接决定了歌曲的艺术价值。

二、歌唱中重视情感表现力的作用

1. 情感表现力有助于更好地诠释歌唱作品

不管是在歌唱的比赛现场, 还是在音乐学院的考试中, 我们常常能听到说“今天某某发挥超常”这样的话, 这其实就是情感表现力在其中起的作用。歌者在特定的环境中情绪会被启发出来, 这样在歌曲的诠释上就会更加完整准确, 也就会发挥出所谓的超水平的演唱, 这就是情感为歌唱作品注入血液, 使得演唱更加生动。发自内心情感的演唱是具有超级魅力的, 反之如果一个歌者仅仅只是唱出音符, 不带任何的情感, 这样的演唱就是失去了艺术价值。

但是不贴切的情感表现, 也会让听众觉得矫揉造作。所以在演唱中准确恰当地表达情感, 才能使得作品被诠释的恰到好处。

歌唱中恰当掌握好情感表现力十分重要, 这决定情感的加入是否能更好地诠释歌唱作品。比如歌曲《女人花》, 这其中就包含着淡淡的忧伤, 但是并不是特别强烈, 它不像是《黄河怨》中有满腔怒火的悲惨, 不同的歌曲有着不同的情感基调。歌者在歌唱中要先打动自己, 才能感动别人, 只有在充分把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掌握当时时代背景的前提下, 注入自己认为适度的情感, 这样诠释的歌唱作品才有生命的活力。歌唱中倾注情感表现力很重要, 但是要掌握好这个“度”, 不能太拘谨, 同时也不能过于夸大, 要注意情感和歌唱的平衡和和谐。

2. 情感表现力有助于感染和教化听众

音乐的表现离不开情感, “情发于声”就是说音乐中的声音是由情感而发出的。在歌唱艺术中, 人的歌喉是发声乐器, 它的情感表现力和感染力绝对不会输给一个交响乐队, 所以情感在歌唱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虽然其他的艺术形式也离不开情感, 但是歌唱特别专注于情感的抒发。世界上的有很多的歌唱家受到大众的喜爱, 除了他们有先天的嗓音条件和演唱技巧外, 同时还有他们能准确的将歌曲中的情感表现出来, 并且感染听众, 甚至教化听众。

歌唱是抒发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声音来表现,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就会有这样的体会, 听到激情欢快的歌曲, 自己就会有舞动的想法, 但要是听到悲伤的歌曲, 自己的情绪也会随之非常压抑, 甚至有时会刺激自己的泪腺。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 乌达木的歌声就打动了所有的听众, 他的一曲《梦中的额吉》, 让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他的声音像风一样, 飘到了空中, 也飘进了听众的心里。乌达木来自呼伦贝尔的草原, 只有在这样辽阔的草原上, 才会有这样感人的声音, 同时也因为乌达木对自己母亲真切的思念之情, 才会使得他唱的歌声那么的感人至深。这充分的说明情感表现力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它能感染和教化听众。

三、歌唱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方法

1. 通过生活体验培养演唱者的情感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不同的情感, 熟悉并且认真体验这些情感对歌曲的演唱具有重大的作用。比如在歌曲《妈妈我爱你》中的感情体验完全就是来自于生活, 妈妈是世界上给予我们关爱最多的人, 在歌唱的时候, 只要将生活中妈妈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加以想象, 然后带着感恩的情绪去演唱, 这样就能将自己对妈妈的爱和赞美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现实生活是获取歌唱情感源泉的地方, 平时在生活中善于去发现那些令人感动, 或者是诗情画意的画面, 这样不仅有利于情感的积累, 同时还会丰富自己的艺术想象力, 使歌者在歌唱的时候, 能随时调动内心的情感, 唤起内心的情感记忆, 用心去深情演绎自己的歌唱作品。

2. 提升自身修养培养演唱者的情感

歌唱是音乐和诗歌结合的产物, 所以歌者必须在自身的文化修养方面加强学习不断提高, 多了解一些音乐和文学方面的知识, 这样对于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人说过, 艺术之间其实都是相通的, 比如说歌者在歌唱的时候, 就会接触到文学和史学方面的知识, 如王菲演唱的《大悲咒》, 这就涉及到了佛学, 如果对佛学的知识缺乏了解, 那这首歌曲将无法做到精彩演唱。如果文学素养匮乏, 知识面窄, 那么演唱出的歌曲将会空洞, 没有内涵, 就像是一个人只有躯体而没有灵魂一样, 这样演唱的歌曲也不会有感染力。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经说过:“不要把时间单放在发声练习上, 要知道综合修养的提高, 也会使得声音的提高, 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 即使走了弯路也不会走很远。”由此可以看出, 歌唱仅仅靠发声技巧肯定是不行的, 自身修养的提升和不断完善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歌者在演唱之前, 最基本的就是了解创作者的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同时还要了解创作者的风格和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只有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 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歌曲的情感, 歌唱中的情感表现力才会更加深刻。

四、歌唱中情感表现力的把握和运用

1. 对歌词的深刻理解

从一首歌曲的歌词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的信息, 比如说歌曲中涉及到的人物的时代背景、生活的环境、人物的性格, 从歌词中也可以看出人物所要表达的情感。一首歌唱作品, 不管曲目大小, 其中都包含了创作者的心血和感情, 而歌唱者就必须通过深入地了解歌词, 去挖掘创作者蕴含在歌曲中的感情。比如歌曲《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 歌词中的意境表述了在海外工作的人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 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歌词真挚朴实, 旋律起伏跌宕, 整首歌曲听起来十分大气。歌者只有在充分体会这种对祖国强烈深刻的情意, 才能调动自己内心的情感去演绎这首作品。对歌词的深入了解, 对歌曲的情感感受越深刻, 演唱时歌者的情感表现力才会越发的完美。在歌唱的同时, 还要加入自己的想象, 将自己融入作品, 让自己身处和人物一样的情境中间, 然后以歌曲中人物的身份去歌唱, 这样才能将作品想要表达的感情全部的表现出来。

歌唱过程中清晰准确的唱出歌词, 也是非常重要的。语言上是否准确的表达, 直接影响了歌曲是否好听。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可以将歌曲表达的喜、怒、哀、乐直接传达给听众, 同时也使得歌者和听众在心灵上可以沟通, 引起听众的共鸣。如果歌者的语言含糊不清楚, 那听众就会产生反感, 连歌曲中的内容都听不清楚, 更不要说去感受歌曲中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一些歌唱家身上发现, 他们的咬字和吐词都十分清晰, 而且具有美感, 美妙的声音加上清晰的吐词, 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才能让他们将歌曲演绎的精彩完美, 从而受到大众的追捧和喜爱。

2. 对作品风格的把握

影响歌曲风格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说作曲家的风格、作词家的风格和歌者演唱的风格等, 同时也包括不同的时期和不同流派的音乐的风格。对一首歌曲在风格上的把握, 也直接影响歌唱中情感表现的好坏, 也会影响歌曲的美感。一首好听的歌曲为什么会被传唱那么久, 就是因为它所具有和其他歌曲不一样的风格, 而这种风格是被大众所接受的。

要想将一首歌曲的风格把握好, 就必须熟悉歌曲本身, 也就是必须对歌曲的速度、调式、节奏和旋律等方面进行理解。不同的节奏, 不同的速度, 都会影响歌曲本身的形象和风格。不管小的练声曲目还是大的艺术歌曲, 都要采用不同的演唱方式和手法去演绎, 这样歌曲的风格才能得以体现。比如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曲, 就拿陕北民歌《兰花花》来说, 想要演唱这首歌曲, 就要了解陕北歌曲的风格, 同时也要把握好歌曲的情绪, 这首歌曲需要歌者用民族唱法去演唱, 这样才能使得作品的风格更加鲜明。还有流行歌曲《我期待》, 我们大家都知道张雨生已过世, 可他会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他的歌也一样, 这首歌是他自己写的, 意思就是下辈子还想做张雨生, “有一天, 我会回来”我相信, 会回来的!其背景蓝天, 白云, 大海, 黄昏。体现雨生当时的心情酸甜苦辣, 内心的澎湃多么的强烈!风格的把握恰到好处, 顺理成章的完美的诠释这首歌, 或许演唱过这首歌的歌手都会有各自不同的风格, 但只要把握好, 我相信会一直传唱下去。

3. 培养演唱技巧是情感表达手段的理念

在歌唱过程中演唱技巧的展示固然重要, 但是只有结合情感的表现, 才能使得演唱技巧发挥的更好, 才能使歌唱表演更加具有感染力。因为演唱技巧是为作品情感表现服务的, 是作品情感表现力的手段。在歌唱过程中, 演唱的技巧会影响情感的抒发, 而情感的表现也会直接影响演唱技巧是否能很好的运用。对歌唱作品有很深的理解并且也饱含深刻的感情, 但是没有熟练的歌唱技巧, 这将会制约演唱者情感的表现;但是有了精湛的演唱技巧, 缺乏情感的投入, 这会使得歌唱只是一个听觉上的声音感受, 听众除了听到声音之外, 感受不到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 无法产生情感共鸣。

在歌唱的过程中, 想要展现自己的演唱技巧, 同时还要进行情感的表现, 是不容易的。很多歌唱者专注于演唱技巧展示, 但忽略了音乐的根本目的就是传递情感, 听起来就很平淡无味, 一首歌曲的演绎也就没了情感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因此, 一首歌曲的完美诠释, 需要熟练的演唱技巧, 同时更需要投入丰富的情感表现力, 但是要想两者完美结合, 这就需要歌者在平时的学习中好好下一番功夫了。

4. 培养演唱中情境画面联想的能力

优秀的歌唱者在演唱一首歌曲的时候, 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些画面, 这些画面都是由于演唱者生活的体验、内心情感积累所产生的。比如在演唱张学友的《我真的受伤了》这首歌时, 演唱者会将自己置身于歌曲故事之中去感同身受, 悲伤之感会油然而生, 带着这样的情感去演绎这首歌, 会让听众深受感染。对歌曲进行联想, 不仅能使自己对这首歌曲的体会更加深刻, 同时也会加深自己对歌曲意境的情感体会。头脑中的画面越丰富、越清晰, 那通过歌声所传达出来的感情也会很清晰, 听众的感受也会越发的真切。

还记得那首《听海》, 我觉得它想表达的是一种思念, 痛苦的思念, 已经分手的人, 原本不需要再去这样为谁牵肠挂肚, 可是她放不下。泪水失声落下的时候, 听到了海的声音, 我很坚强, 我很坚强, 可是我很想你。不知道为什么你要离开我, 我不小心弄丢了你, 请你一定告诉我你的消息, 你的快乐和痛苦, 我还是想知道, 海哭的声音, 让你知道我还在想你……因此, 我们要学会真听、真想、真看、真感受。只有当你用心去联想的时候, 你才会有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 真的会为之动情。

在歌唱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联想, 比如说声音的共鸣, 又或者是声音的位置, 又或者是歌词的吐字方面, 都离不开演唱者的联想。歌唱的状态是通过想象调控的, 而演唱时的感觉就是伴随着想象而产生的。感觉的产生离不开联想, 而联想可以使得感觉更加强烈, 两者相互依存。歌唱的时候离不开演唱者的想象, 也离不开演唱者的情感表现, 没有情感表现和想象的歌唱, 就没有感染力。在歌唱中由想象而使自己的情感表现的更加透彻淋漓, 这也是一个好歌者的体现。

综上所述, 歌唱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能够传递真挚的情感, 在歌唱这个表演形式中, 演唱者要对歌唱作品的情感进行理解和分析, 主动地感受歌唱作品中的情感, 然后结合自身的演唱技巧, 满怀深情地投入到歌唱作品中, 用心去歌唱, 这样才能用情发声, 以情传情, 打动听众的心。只有当情感表现和发声技巧形成完美的统一时, 歌唱的魅力才能真正地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67-70.

[2]张晓明.论声乐的情感表现[J].人民音乐, 2009 (11) :32-35.

[3]王道度,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11-224.

[4]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56-57.

论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 篇3

1.声乐演唱情为重

在西方历史上,感情论音乐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属法国的黑格尔,他在《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以及情感的表现,认为“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声乐演唱中,情感是不可或缺的,“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古往今来,一直如此,“情为声之本,声为情之形”是我国传统唱法中重要的美学思想,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就是这一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主张以情为基础而进行歌曲演唱,与我们今天探讨的“情之所至,音之所生”的观点不谋而合。还有明代李贽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都说明了情感的重要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社会需要的主观心理反应”。哲学上讲的情感是人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表现的两个方面是基本情绪和精神特征,前者是外在表现,后者是内涵。在演唱实践过程中,演唱者是表演者、创造者,这就要求歌唱者要有丰富的情感投入以及对情感要准确地拿捏。而演唱者的情感表现是来源于对歌词和旋律意境的理解和对作品中传达的情景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唤起生活体验,使情感表现的精神特征激发出来,渗透到优美的声音中去,把整个作品演绎的更加真实丰满动人。这就是歌唱艺术中情感表达的重要原则。

2.真情实感的表现

歌者应从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中寻找情感基调,表现内在的喜、怒、哀、乐。在演唱过程中,用真情去体验情感,从而点燃听者内心的情感火花,使其产生共鸣。这和演唱者的气质、个性、心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同时要求演唱者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尽可能多的文化艺术修养等这些产生真情实感的可靠依据。正如前面所述,声乐演唱过程中,情感是不可或缺的,但在情感的选择方面也非常讲究。明代张琦说过:“如果以为情而情止矣,如果之情以为歌咏,声音而歌咏声音止矣!”这说明了情感的真实性在歌唱表现中的重要地位。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在“天音论坛”全国声乐学术研讨会上说:“歌唱审美的标准应该是以真为先,这里的真指真情、真美、真心。”真情实感不是虚情假意,是不能装腔作势的。

3. 在歌唱情感中发挥想象力的作用

歌唱者的情感不只是来源于对作品表面的理解,更多的是渗透在声乐作品中情感的体验、意境的领会等等,都离不开想象力的作用。想象力还是贯穿在音乐表现过程中的心理要素之一。想象的来源是生活的体验,歌唱者要不断扩大并且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随时注意观察和体验周围各种生动的自然景色的生活内涵,捕捉记忆那些最激动人心、最富于诗情画意的生活场面,以便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歌唱情感中的作用。

4.将作品特定的情感和风格表现出来

艺术修养在声乐演唱中需要情感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情感并非是路边的野花野草可以顺手拈来,它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所有表演艺术形式,包括声乐在内,都是以生活为依据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 歌唱者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知识,同时还要丰富和加强自身文化艺术修养,尽可能地接触和学习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和不同风格、体裁的艺术作品,扩大自己的艺术视野,加强艺术感知和想象能力,以便能较准确地将作品特定的情感和风格表现出来。

5.歌唱的情感与表现的内容

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宣教授说:“如果对作品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微,就无法理解作品,更达不到艺术表现的境界。”首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的主题思想。在演唱前要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了解和分析,了解作品的创作时代和创作意图,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作曲家的作品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复杂的艺术技巧,演唱者要在歌唱的文学语言和作曲家的旋律起伏中把握住丰富的情感因素,准确而充实地表现其完整的艺术形象。

论情感在认识中的作用 篇4

素质教育旨在谋求学生身心素质的整体发展,从心理方面来说,它必然既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必然关注学生的非认知发展,其中特别是学生的情感发展。重视情感与情感教育在学生整体素质形成中的作用,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一个实质性区别。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明确提出“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情操”,他强调“一个真正的人不能设想没有善良的情感。实际上,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怀之情----即对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会由衷地作出思想、情感上的反响----开始的。真诚的关怀----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智慧、勤勉、天才----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光辉的发扬”。

儿童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社会的政治要求、思想规范、道德准则、价值观念、行为标准等等这些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东西的过程,即内比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布恩等曾经提出:“怎样使我们的儿童把我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通过实验,他们的回答是“靠爱(情感)和习惯”。所以,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内化、而内化的关键在情感与习惯。

心理学课本一般都把情感定义为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其实,情感既是个体一时一事的主观体验,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个体个性中稳定了的内部状态,它表现为一种静态的个性倾向。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个性倾向作为一种心理结构也就是个性的动力结构,由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信念、价值观等心理成分构成。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些心理成分无一不包含着人的情感。由此足以说明,情感对人的生活活动和身心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布卢姆曾经指出:“回顾一下情感领域,它实际上是一个‘潘朵拉魔盒’。”他说“如果我们要面对现实并采取行动的话,就必须打开我们的‘盒子’”,他强调“正是在这个‘盒子”里可以找到最有影响的控制。情感领域包含着那些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性质并最终决定所有人的人生性质的力量。不打开这个‘盒子’,就是否定这些塑造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的强大动机力量的存在。寻求其它途径就是不正视现实”。布卢姆在这里揭示了情感在人的发展,人的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对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情感的这种力量与作用,并非人们主观臆造的,而有其深远的生理的、历史的根源。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动物进化到哺乳动物阶段,沿着中枢神经系统顶端低级行为控制中枢,出现了新的行为控制中枢,即边缘系统,它是哺乳动物爱护和照料后代的行为的发生和控制中枢。作为人类情感中枢的边缘系统,便是从早期哺乳动物继承进化而来的。近几年来,许多实验证明:亿万年前,哺乳动物的母幼情感联系,就是人类情感的最初进化根源。这就是说,人的情感早在亿万年前的进化阶段就萌芽了。因为源远流长,所以根深叶茂。人们把人称之为情感的动物,是有充分根据的。人脑的边缘系统是上联大脑皮层,下通低级中枢的联络和控制枢纽,因此,人的任何心理过程或行为总是带有某种情绪色彩,对人的环境适应起着这样那样的作用。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人有爱的需要。特别是处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婴幼儿和青少年,离开了爱,他们的身心健康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心理治疗的临床证明:早期的情绪损伤,可导致各种怪癖性格和异常行为的形成,情感对人的成长发展中的这种作用,现实生活中有不可胜数的事例。

更为重要的是,情感不仅影响个体的发展,而已影响社会的进步,影响民族传统的延续与发展。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社会和民族的延续与发展,有赖于这个社会与民族的文化遗传,而文化遗传则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走向,因为文化这种东西扎根于人们的传统习惯,渗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活动,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方式之中,而这一切都与人的情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一 个社会,一个民族在文化遗传的过程中,同时又实现着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情感遗传。这种情感上的历史积累,又成为一种粘着剂,使某种被人们保留着的文化传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并为一代又一代人所接受。这种情感遗传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延续和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一种强大的持久的民族凝聚力。

社会心理学家们指出,这种执着的传统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他们又强调指出对个体早期社会化中的情感教育与情感培养,将会影响他们今后情感发展的性质及其完善程度。如果忽视或无视情感与情感教育的这种作用,无异就是放弃了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其结果将会给社会的年幼一代的身心发展和社会自身的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重视情感与情感教育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情感既然影响每个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就必然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因为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情感不仅是个体心灵的窗口,社会精神文明的标志,而且也是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动力。个体或群体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信念,而信念乃是理智与情感的合金,没有情感的信念是不存在的。当代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家们,鉴于年轻一代的道德面貌与科学文化发展相背离的现象日益严重,都在探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设想、各种对策,其中包括强调“纠正偏重智能发展”的倾向,呼吁要从“智能中心”转向培养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他们强调指出“发展智力绝不能以牺牲儿童的社会性情感的发展为代价”,一个健康的社会决不可能由缺乏良好社会情感的高智能群体所组成。

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落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一切唯应试、升学是从、情感教育处于不屑一顾的地位,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令人震惊的。君不见,在我们的课堂里,孩子们面对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这些闪光的名字的时候,他们的评价是什么?!他们在学习这些英雄人物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辉业迹时,他们胸中升腾起的情感又是什么!?在影院或剧场里,我们可能都不止一次的碰到过以下现象:当舞台上出现严肃、壮烈的情景时,有些人常常会报以轻浮的哄笑;而当银幕上映出悲怆、肃穆的画面时,引来的却不是沉痛的、崇敬的共鸣。是什么价值观念扭曲了这些年轻人的情感与心灵!?看来、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已经到了应该大声疾呼的时候了。

情感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情感不仅是教育的力量,教育的手段,而且它本身也应该成为教育的对象。对年幼、年轻一代的教育必须包括情感教育。诚然,人类的许多基本情绪,诸如愉快、悲伤、愤怒、恐惧、惊奇、厌恶等等,在婴儿早期即已出现,这些基本情绪具有先天的性质。而以后出现的比较复杂的情感,正像语言一样又大多是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学会的。但是决不能由此可以认为情感毋须划入教育的范围。

人的情感与语言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从一方面看,它们似乎都是不学而会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它们必须经过认真的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要求,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的文明素养。璞玉固天生,不琢不成器。信哉此言之不谬也!

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5

朱春芝

众人皆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所教学科的空间进行“育人”,这是为师者不可回避,并且值得深思的问题。

不同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的“育人”要求和“育人”时机各有千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育人,具体地说,如何让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催化作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师要有情感

也就是说教师的言辞举止必须赋有情感性。一个教师好的言辞和举止,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和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一个教师不好的言辞和举止会引起学生对教师及所教学科的厌恶。因此要求教师言辞举止大方,时学生态度和蔼,与学生真正建立起朋友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备课要有全局性,数学新教材的实施对一个教师的素质要求更加全面。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大纲,而且还要备学生,应把教材中数学情境教学“双基”有机地结合起来。准确把握情境教育的因素,使学生从教学中轻松地感悟到“双基”的内涵与外延。从而激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追求的情感。

三、在数学教学中,积极构造情感教育的适宜环境,给情感教育留有丰富的空间。

论情感在认识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情感体验;高师;声乐教学;作用

情感体验教学是一种强调以情感感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以及把握能力,使得他们在二度创作时有更加细腻深入的表现,与此同时,情感体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的认识更加深刻,引起学生在情感和情绪的共鸣,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高师声乐教学要特别关注情感体验教学,明确其在教学实践当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情感体验教学实践方法,为优秀高师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一、情感体验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落实素质教育宗旨

长时间以来,高师在音乐教育方面始终秉持的是素质教育的宗旨,而这一宗旨也是我国中长期教育当中秉持的根本原则。在高师音乐教育发展当中,特别提倡的就是要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进而推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为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可见,情感体验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实践是落实素质教育宗旨的体现,更是完善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在高师声乐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要训练学生声乐技能之外,还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加强师生的情感体验与感悟,除了要强调音乐作品当中蕴含的情感美之外,还要让学生自身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全面增强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音乐潜能,最终促进学生音乐创作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提高学生演唱技巧

就高师声乐教学而言,很多教师对于教育重点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部分教师认为应该将声音技巧训练放在教学首位,也有教师认为应该把情感体验教学放在第一位。两种观点存在着明显差别,但是都认识到声乐教学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那就是技巧以及情感教学。如何确定教育核心成为了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就目前而言,高师声乐教学当中接触的学生通常不具备稍微完善的音乐专业素质,那么在声乐教学当中就必须客观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转变过去陈旧的教育模式,逐步纠正单一关注声乐技巧而忽视情感培养的观点。情感体验教学是促进学生演唱技巧提升的关键要素,这是因为情感体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声乐作品,并从中进行细细感受与情感品位,能够增强他们的音乐感悟力,进而提升学生演唱技巧。

(三)培养学生情意素质

情感体验教学是高师声乐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除了有助于提升学生演唱技巧之外,还有利于学生情意素质的培养。情意素质包括了思维、兴趣、情感、毅力等多个方面,而这些素质在学生的未来人生发展当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代社会讲求的是要培养人的情商,因为情商在个人发展当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那么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意素质,从而促进学生情商的提升。在声乐课堂上,学生聆听以及演唱多种多样的声乐作品,并切实让自己进入到音乐形象中,将作品的情感与学生个人的情感融合起来,之后用歌声以及表演表现出来。整个过程是学生强化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发展情意素质的过程。

二、情感体验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一)创设情感体验情境

在声乐教学当中流传的一句话就是声音存在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也就是说,利用言传的方法只可以让学生获得一定理解,无法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在体会音乐作品的感觉方面,依靠言传的方法是无法讲解清楚的,于是要通过创设情感体验情境的方法促使学生主动的进行情感意会和审美体验。创设情感情境的方法能够在课堂教学的开端部分就酝酿出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也将学生真正引入到音乐作品的情境当中。如果学生被实际情景或者虚拟情景感染,会自然而然的唤起情感因素。比方说,生动形象和优美的教学语言,就是激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在声乐教学当中应用趣味盎然的表述方法,精辟的分析以及合理的点拨,让学生的情绪得到感染,调动学生的思维,叩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音乐世界当中尽情遨游。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借助钢琴伴奏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二)提升节奏把握能力

节奏这音乐符号特体主框架,节奏和声音都无法脱离演唱,而且节奏会贯穿在每一部声乐作品当中。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如果教师想要分析学生在演唱当中出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能够在节奏方面发现原因。比方说节奏不统一、节奏松弛度不佳、节奏呼吸不准确等。就节奏本身特点而言,声乐作品当中的节奏必须严格准确,但是节奏也不能够是机械性的,这是因为节奏是,音乐表现的核心要素,音乐是在不断传递情感,且富有勃勃生机的艺术形式,要想让音乐形象以及音乐情感得到强化,就必须将突破口放在节奏把握方面。所以,提高学生的节奏把握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能够让学生在情感情绪等方面受到良好启发,使得学生能够深层次的感悟音乐作品当中蕴含的情感美与艺术美,让学生领悟到音乐作品创造的意境。例如,《乌苏里船歌》这部声乐作品的节奏音型具备浓郁民族风韵和清新格调,将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又进一步证明了节奏在帮助学生体验作品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

(三)加强情感体验引导

教师在高师声乐教学当中的指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因为高师学生的情感体验经历较少,在实际学习当中往往不能够深层次的挖掘作品情感。此时教师在这其中发挥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获得情感体验。第一,引导学生用情眼观察周围世界。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只有当学生亲眼观察周围的世界,才会获得更为直接和深入的认识,由此引发的情感也会变得更加丰富鲜活。虽然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但是在读圣贤书的同时,还需要了解窗外事,带有一定的责任意识用情眼看周围世界,观察自然以及社会现象,从而让人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增加。在经过了情感体验积累后,学生在声乐学习当中才会调动自己的积极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第二,引导学生用情心感悟生活。生活是收获丰富情感体验的重要场所,带着一颗情心感悟生活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素材,体会到更加细腻真挚的情感。这样学生可以将从生活当中获得的一些情感感悟运用到自己的演唱当中,在二度创作当中加入个人思想和认识,这样才能够将音声乐作品演绎得真挚感人,提升艺术感染力。

三、结语

情感体验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落实高师教育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在高师声乐教学当中加强情感体验教学,有助于落实教育宗旨,提高学生演唱技巧,促进学生情以素质的发展,进而完善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声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革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情感体验与启发,通过创设情感体验情景,提升学生节奏把握能力以及,加强学生情感体验引导等方法让学生的情感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论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篇7

关键词:音乐教育,情感教育,音乐情感

音乐作为独特的一种艺术性质, 跟文学、绘画一样是人类情感的一种物化形式, 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独特的形式。音乐教育应该以情感教育启蒙, 让学生从感性内容上理解音乐。但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国音乐教育过于注重认知教育与技能教育, 从而导致音乐情感教育的封闭性和狭隘性。为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和加深学生对于音乐这种独特艺术形式的理解, 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中适当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教育。本文就是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 来阐述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从而明确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音乐。

1 情感教育的内涵

人的情感评价不同于人对于事物的其他评价, 关于这一点,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人对事物的情感评价是一种无功利的功利性。例如, 当一个饥饿的人看到雪貂时, 雪貂对于他意味着食物;当一个毛皮商人看到雪貂时, 雪貂对于他来说意味着利润;当一个画家看到雪貂时, 雪貂对于他来说只是某种情感的表达对象, 他将自己对于雪貂的某种感情物化在画布上。这种行为的跟小孩看到雪貂过去抚摸雪貂的行为的本质是一样的, 只是存在级别上的不同。画家和小孩并不想依靠雪貂得到什么, 他们对雪貂的评价是无功利的, 而另外两人对雪貂的评价则明显具有功利性。因此情感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情感体验。黑格尔在《美学》中例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孩将石头扔入水中, 惊奇地看着水中激起的涟漪。这个时候, 肯定有某种情感在小孩的内心中产生了。如果某一天这个小孩能够接触到音乐, 他可能会用音乐形式将这种惊奇的情感表达出来, 最终成功地将这种情感通过音乐的形式传达给他人。可见, 理解了音乐中的情感即是理解了音乐的本质, 也就是说, 音乐教育需要用情感教育进行启蒙与渗透, 情感教育应该贯穿在音乐教育的始终, 情感教育对于音乐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情感教育贯彻到音乐教育的始终, 多元化、开放性地引导学生融入到音乐的情感情境中丰富的人类情感。结合具体的音乐形式, 遵循合理的音乐教育原则。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下, 陶冶情操, 提升人格, 潜移默化地逐渐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性。

2 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启蒙作用

以上论述了音乐是人类将情感物化的一种艺术形式, 音乐的本质就是人类情感。在传统教育理念中, 教育者往往将学生当做某种对象, 将信息主观地传达给学生, 学生作为被动者机械地接受。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缺乏交流和互动, 更不要说老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互动。教师往往过于强调音乐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而忽视了音乐的情感本质。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中有关于一切事物的答案, 我们往往需要在自己的心灵中寻找关于事物真正的答案。从另一个方面去理解, 学生只有从心灵的层面上来理解音乐, 跟音乐形式产生了情感共鸣, 才能真正地产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以及深刻地理解音乐, 这也是音乐的意义所在。席勒《审美教育书简》里面认为人在游戏中能够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正是看到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人在游戏中对事物产生了情感, 然后关于人性的某些部分得到了改变。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随着音乐的流动, 学生的情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情感地流动并分析加强这些情感, 从而觉得自己所面对的音乐是同自己是一体的, 也就是在接受音乐的同时对音乐进行再创造。这样, 音乐对于学生来说, 才具有生命, 才具有生活性, 才不是没有生气的被灌输的对象。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了《梁祝》的时候, 教师应该多创造情景让学生感受与理解其曲目中所包含的感情。如感受曲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感受曲中的生离死别, 感受曲中的鸟语花香。而不应该一味地强调此曲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克罗齐认为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因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对日常事物产生情感评价,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美与不美。而真正的艺术家能够将这种情感评价物化成艺术作品, 从而传达给他人, 或者换新他人的新触觉。在音乐教学中强调情感教育, 就是强调情感的这种独一无二性, 就是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自主地去感受音乐, 让学生意识到音乐对于自己的塑造作用, 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开放性学习。艺术的启蒙作用已经得到广泛地承认, 关于这一点,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已经做了详细的阐述, 席勒认为人可以在艺术中得到教育, 接受审美教育的人才能成为完整的人, 人性在艺术中得到统一。只有将学生当成具有创造性的人, 而不是当成接受的对象, 利用合理的情境引导方法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形式的情感, 激发出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音乐

音乐教育的目的, 是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独特的美和掌握音乐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才能准确地把握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当然情感不是绝对的, 而是开发性的。音乐作品一旦产生, 就存在着再创造的可能性。学生如果对音乐作品有不同的理解, 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达达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者, 也就是强调每个人的创造性和唯一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 适当的鼓励学生多角度多范围地理解音乐情感。例如《月光》这首曲子, 整首曲目的基调是阴郁灰色的。教师在给学生欣赏之前需要对背景知识做一定的介绍, 如果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制造合适的环境, 让学生完全深入到《月光》诞生的那个情境中去, 去体会作曲者想传达的情感。但如果学生除开体会到阴郁和忧伤的情感之外, 还体会到其他的情感, 教师也不应该打压, 而应该要学生解释其中的道理, 然后跟其他学生一起讨论。这才让情感教育过程成为一种交流与互动的过程, 而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科学主义的弊端在于, 将人工具化了, 将人限定在一个功能性的极其狭窄的范围之内, 接受标准化的一切事物, 将自己也标准化。这跟艺术是背道而驰的, 也是音乐所不能容忍的。科学主义会让艺术新触觉死亡, 而体现在音乐教育中, 就是对音乐技能教育的过分强调, 而忽视音乐情感的熏陶和教育。很多教师都认为学生在表达音乐的时候, 例如唱歌和演奏中都显得很空洞, 其实这是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注重音乐情感教育所导致的弊端。有些学生的音乐理论和技能都学习的很好, 但是在表达的时候, 往往缺乏感情。这就是日常缺乏音乐情感教育的原因所以, 音乐情感教育, 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起到音乐启蒙作用。还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音乐形式中所蕴含的音乐情感, 更有利于学生将在音乐中感受到的情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具有关键的作用。音乐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内在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性, 创造性地进行音乐学习。音乐情感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 并将这种情感通过音乐形式传达给他人。可见, 音乐情感教育是有利于培养开放性, 多元化的音乐人才的, 在音乐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论情感在认识中的作用 篇8

一、情感因素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1.情感因素是作文教学的基础

作文教学主要涵盖两层意义,其一是传授具体方法,其二是诱导写作情感。单方面的致力于推敲及斟酌语言文字亦或是教授方法而忽视思维情感在写作教学中的训练及诱导,那么就无法将学生的写作兴趣从根本上激发出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与思维习惯的培养,但是精力的投入与所花费的时间并非成正比,通常引起学生思维激荡或者激起学生感情波澜仅仅需要几分钟,一个可发掘的问题,或者几句精准的话语,而教师却在某个题目的创设、几句话的构思和几分钟设计上浪费时间。这便需要教师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将一个敏感点抓住,将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将情感的闸门打开,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权,从数量上、形式上和内容上给予学生所需的自由,真正的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轻松愉悦。而学生思维开放的广度及情感投入的深度,将会对其写作中的个性化表达和独特性展现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写作情感因素的诱导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

2.情感体验的丰富是作文教学的内驱力

人们的生活是非常广阔的,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多彩丰富的,其不仅可以写假丑恶,还可以写真善美,只要是学生的切身感受,均可以在作文中予以反映。在学生的认知世界中,往往情感因素是充当想象及感知的内驱力。一方面,可以从阅读中充实及丰富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既有着丰富的语言素材,又有着丰富的情感,作文本身与阅读就存在着内在的、科学的联系,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能够得到运用及积累语言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在阅读中透过文本来对精神内涵、思维品质加以感受,在读书中感悟人生,体验生活。为了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丰富,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指导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充实及丰富情感体验。教师应当将大作文的教学观确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的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不断的拓展生活没空间,以此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丰富。

二、小学作文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有效策略

1.触发写作灵感

写作需要冲动和灵感,往往好的文题会让学生精神为之一振,眼睛为之一亮,深深的吸引住学生,这样学生就会跃跃欲试,兴趣顿生,进而有强烈的写作冲动产生,日常生活所积累的素材会在笔下奔涌,平日里集聚的情感也会如果溃堤一样的得到宣泄,因而一篇篇的美文便由此形成。比如,在学生考试中如果写以《考试》为题目的作文,这个题目即便是命题作文,但是却与学生的情绪热点相切合,学生最为了解和熟悉个中滋味,因而会题材多样、思想活跃,运用高明的语言,采取灵活的表达方式,往往会写出许多意切情深的优秀作文。

2.关注及联系生活

学生的作文可以说就是表达自己的心声,写自己的生活,所以,教师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置身于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不仅要对生活进行观察,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对生活予以体验,指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感人之处,不断积累且深刻体会感情。小学生的生活面往往是比较狭窄的,所以,教师应当想方设法的为学生创设生活类的教学情境,可以采用文艺表演、调查访问或者远足登高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情感体验及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丰富学生的生活。

3.加强写作示范,以情导情

要想更好的引发学生作文中的情感,需要教师加强写作示范,积极的以下水作文来引导学生。在写下水作文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对写作的甘苦进行重新体验,切身的领悟和探索学生的困惑,这样就可以使作文指导的启发性与针对性更强,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将自身放置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要向学生倾吐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向学生倾吐自身的生活体验,以自己真切的情感来鼓舞和感染学生,这样会使得学生有模仿感、亲近感的产生,发挥出以情导情的作用,学生的作文情感就会得到有效的引发。

4.拓展丰富写作源泉

上一篇:雷锋精神语句下一篇:一起高处坠落事故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