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学习意识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树立学习意识(精选11篇)

树立学习意识 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更新,终身学习已成为现今社会的一个主旋律,要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学习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发展的规律,才能不断更新自己对外界的认识,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从而立足社会,成为时代的宠儿。

在新的时期我们团员青年应继承“五四”传统、弘扬“五四”精神、高擎“五四”火炬,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通过开展青年突击队、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竞赛活动。充分挖掘团员青年的、小设计、小窍门、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来节约一滴水、一滴油、一张纸、一分钱、一颗螺丝钉、一度电;从计划、使用、维护、检查、考核等全方位形成开源节流、增收节支、降本增效的机制。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主动研究探索,坚持精打细算,反对铺张浪费;做到思想挖潜、管理挖潜、岗位挖潜;向管理要节约、向技术要节约;向节约要效益、安全要效益;努力争当“挖潜增效优化品种结构、提升质量档次、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当今的青年职工要有增强市场意识、创新意识、经营意识、管理意识、团队意识。不断反省自身的工作观念、行为和习惯,管理好自己,经营好自身,创造岗位的最大效益,提倡从身边的点滴工作着手,努力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最后改变我们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转化墨守陈规的老观念,树立大局观。为企业紧贴市场、释放产能、降低成本、提升效益打下了良好基础。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配件和低值易耗品的消耗,加强强自检保养,降低维修费用;开展劳动竞赛,提高职工工作热情。积极探索寻求创新,确保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加强零星维修控制。树立忧患意识,实干意识,爬坡意识,就要真出力、真流汗、真爬坡,爬坡上坎就是要 强化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团员青年不论对岗位知识还是相关知识的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时代的学习是为了工作,参加工作之后的的学习是为了进一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加

强对本岗位业务的学习尤为重要。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要求我们要积极进取,牢固掌握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加强个人素养,正当业务精兵,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新时代学习型青年榜样势在必行。因此,广大团员青年要树立终生学习意识,不断完善自己,争做文明青年迫在眉急。

一、立足岗位,学习专业知识,争做业务精兵

立足本岗,热爱本职,广大团员青年要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干一行精一行。要想把工作做细做精做实,就需要加强学习本岗的专业知识,使自己头脑充实,日益完善,不断进步。争做学习型青年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既要有短期的学习计划,又要有长期的学习方向,并能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只有对专业知识的认真学习,才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成为业务尖兵,逐渐发展成行业带头人。

二、拓展知识,学习相关知识,争当技能高手

青年人才需要有创新创效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热爱学习和奉献精神。除了在本岗能够驾轻就熟外,青年职工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相关知识,拓展思路,扩大发展空间,学习相关业务。当今世界,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学习型青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已势不可挡。在钢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更应该在学习中充实完善,勇挑重担。因为我们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三、着眼未来,学习各领域知识 争做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

广大团员青年要展望未来,放眼世界,珍惜大好时光,系统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努力成为学习型青年,争取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增加各种知识储备,既要打好基础,又要不断更新,既要重视学习上的深造,又要强化能力上的提高。让自己在学习上由被动变主动,提高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让青年职工在集体中成为学习的带头人,以点带面,为全体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习风气在集体中形成良性循环,大力倡导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从而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树立学习意识 篇2

体验性学习是指学习者亲自参与信息的整理和知识的建构,亲自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是一种效率很高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教师首先就要建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型教学观,眼中要有学生,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还给学生体验的权利。下面,让我们通过分享一些实例来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才是体验教学的起点”的理念,从而保证在实施体验教学的过程中“不越位”“不缺位”“要到位”。

一、教学“不越位”———还给学生体验学习的权利

教学情境一:电学习题课。老师给出了一道较难的电学计算题,学生一时间感到茫然,没思路,于是老师让学生讨论……二三分钟后问学生有思路了吗?学生仍旧没有。老师于是说:由于时间关系,下面由我讲一下这道题……在该情境中,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分获得体验的时间、空间和权利,只是一味地看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课堂知识的传授,没有考虑让学生通过研究体验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在很大一部分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学生成为了教师教学的试验品,是教师的附属。教学活动成为了一种强迫式的行为,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研究自主获得,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思考、体验的时间和机会,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体验性的学习。

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过程是到达结果的必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体验,增长了知识,教学的效果自然不错。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思考,学生经过质疑、解疑、实践从而获得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建构“不缺位”———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

教学情境二:在一次关于光是直线传播的教学片断中,教师在课前这样设计:“同学们,下边我来做一个小实验,大家认真观察,看看光是如何传播的。”老师刚说完,就有学生立刻回答:“沿直线传播。”然而老师并没有回应,继续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先做试验,然后询问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虽然是新学的知识,但是学生并不是对此一无所知,他们或多或少地都已经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经验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或者体验的结果,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和利用学生的这些经验,不能“缺位”。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除了关注教材和教法以外,还要备学生。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经验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状况。教师只有在备课时了解到这些内容,才能有效地进行课程设计,才能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虽然说学生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是零散的、个别的甚至是错误的,可能会使他们形成错误的想法,但是经验本身就存在的,是不能被忽视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这一点,并且当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新认知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矫正、修改,从而完成意义建构。

三、教师的指点要“到位”———使学生的体验富有成效

教学情境三:在一节“凸透镜成像”教学片断中,当教师让学生在猜想凸透镜成像大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相关之后,就让学生进行小实验,自己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师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光屏上显示成像之后,并没有按照正确的步骤移动蜡烛和透镜,而仅仅是移动光屏,就记录数据,这样学生进行了多次试验。等到分析数据时,他们却发现,同样的物距对应几个不同的像距,自然也得不到实质性的结论。在教学中发生这样的状况,就是教师指导的缺失,因为学生缺乏教师的指导,动手与动脑脱节,导致试验失败。有效的体验活动是一种操作活动与自身思维相互统一、发展的过程。而缺少指导的体验,其体验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在给予学生时间和机会进行体验的同时,也要通过观察或者引导,帮助学生避免失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失误,要预先准备,给学生到位的指导,以便使他们获得有益的结果。体验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并非完全排斥接受学习。事实上,体验学习中也有接受的成分,如学生对教师经验的接受,以及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的引领。因此,体验也需要老师到位的指导做牵引,只有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保证学生的体验富有成效。这样的指导,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巧,在不断的应用和实践中转化成生命的新素质。这就注定了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去自觉关注学生的体验学习。

树立学习意识 篇3

关键词:终身学习意识 教学事业 积极影响

随着知识属性竞争的剧烈化发展,科技凸显了较强的作用力。要加快改造授课流程的速度,提升同学的综合层次素养,就需要构建支撑性的教师队伍。教育水准的现实提高,取决于基础性队伍的教学实力;而确立起连续性的学习理念,又构成了提升教育主体授课能力的中心点。从这样的视角来看,教师要扭转旧有的观念,从单调灌输的授课对策,转向钻研方式的授课对策。只有不断累积本科目和更大层面内的知识,才会积极地影响所传授的科目领域,提升事业的整体层次。

一、 终身性学习概述

上世纪60年代内,学者提供了终身性学习的概要内涵,认为关联领域的教育,应当持续于一生之中;在不停进展的社会中,人们有必要随时学习和认知,接纳各科目内的新知识。从这个视角看,终身属性的教育,指的是依据科目授课的需求,不断存储教育者的现存知识,并深化这个背景下的授课影响。

教科文组织则认为:在整个的人生中,要随时接纳新出现的技能和原理。这样的终身属性学习原理,表达了成人教育展开的必然性。终身属性的学习或教学,都是综合性能的体系;从学习性主体的视角,来构建新模式的知识观点。

终身性学习,更注重这一流程内凸显的学习技能。这种接纳知识的主体技能,激励着学习者去自主探求;在各类环境之下,主体都可以怀有认知的信心,构造出创新的认知系统。近些年,信息模式的现代类别技术在拓展,持续性的求知技巧,更有助于培育出多领域人才,展现学习个体的创造优势。

人们应当训练终身属性的认知技巧,在现存的技能、思想层次和道德素养的基础上,创设综合性的提升对策。终身性学习,体现于个体的进展程序中;通过表达综合与多样的认知能力,来注重连续性的自我丰富。

二、 积极的授课影响

(一) 扭转认识

在现代类别的教育系统内,高级别的教学理念,不仅可以加快授课进步,还可以影响授课所采纳的根本性对策,决定现实教学的走向。在完成这一教学类事业的程序中,教师要连续接纳全新认知,培育不断探求的教学技巧,才能构造出注重同学发展、培育同学主体意识的根本理念。

在平日的授课中,要扭转单调传送知识的旧有模式,注重同学主动性研究素养的培育。要认识到:同学具备了能动的探索能力,应当扮演求知程序中的主体。授课的主体目的,应当是塑造全方位的知识素养,培育与岗位吻合的那部分人才。

(二) 提高素养

高校之内的各科目教师,要构建三类层次的认知体系,涵盖基本性的科目知识、科目领域以内的知识,以及教学所用到的多样技巧。在这样的情形下,只有采纳多渠道的学习对策,来提升广泛性的基本知识掌握量,才能让这类知识辅助科目性的授课活动。

在科目的领域内,通过持续性的探讨,明晰所讲解的科目构架和发展态势,运用各类新模式的授课对策。同时,要提升课堂上的讲解技巧,教师还要储备关联性的心理学层次知识,了解同学的认知特性;依据同学在这一阶段的求知特性,来选取适宜的授课策略,快速提升同学在这一科目的认识水准。

(三) 增添手段

终身属性的学习,是增添多重授课手段的必然途径。新模式的知识传递技术,要求科目教师适应好这样的教育状态,扭转存有的课堂观点。要主动去了解幻灯片制备、语音授课、多媒体导向下的授课等,以便增添课堂的风趣性和实效性。

如果没能掌握现代属性的授课途径,不会选用各类微机授课设施,就很难跟紧教学事业的多重进展。全新的授课技巧,提出了持续学习的根本性准则,也供应了比较便利的求知渠道。依据每种课堂的特性,教师要选取那种恰当的科技类授课手段。

(四) 拓展储备

在经济和知识拓展迅速的时代内,终身性学习,可以补足教师欠缺的储备性知识。课程的改造在拓展,然而,不少教师还单纯关心所讲解科目的狭窄区域,对广阔视角的多重知识理解不够。要提倡同学主动去摸索知识,前提是教师的多科目常识齐备。

同学在现实的摸索程序中,会涉及到预设课题以外的多重认知;在探讨的流程中,发觉的多种难题,也无法涵盖进授课的区域内;探究所获取的结果,也包含多样化的状态。不少教师存储的狭小区域知识,已不能保证自主类别的探究需要。由此可见,教师要将视点移到本身的认知构架上,扩展综合层次的讲解技能,才能指引同学展开实效性的钻研。

(五) 钻研学科

对于多数中学和小学内的教师而言,平日的授课活动,与展开的科目研究并无法整合;教师自主摸索的科目成果,难以融入现实的授课流程。这样的分离式讲解框架,不利于同学对课程的领悟,也无法促动教师的自我进展。

在新模式的授课准则下,教师要与同学共同摸索;站在研讨话题的角度上,来解答同学的探究疑惑。要反思所展开的授课行为,归结平日的讲解经验,构造出特色属性的讲解程序。因此,要整合研讨、学习与授课的要素,避免钻研与授课的脱钩。

三、 可行的学习对策

教师要增添不断自学的认知。确立终身属性的自学与拓展知识理念,在平日内予以坚持。目前,自觉获取各类科目知识的教师,仍只占很小比值。要构造弥补自我知识漏洞的氛围,倡导教师抓好课余那部分时间,安排好自我的钻研和多科目学习。

教师有必要采纳积极的心理,来参与关联性的培训,提升现存的学历,或者增添可用的授课技巧。在日常化的讲解程序中,要从细节来锻炼自身。院校应当查验教师的持续性学习状态,督促教学人员扩展已具备的储存知识。

四、结语

持续性的学习、终身求知的教育认知,已经成为促动教育类事业进展的核心途径。在教学的整体性流程中,都要伴有教师的不断求知和自我扩展。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科目知识来培育自己,紧跟阶段属性的授课要求,优化本身的授课行为。在信息性的教学时段内,教师只有拓展这种持续学习的涵盖层次,才会向同学传递前沿性的新认知,培育创造实力优良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世安.对教师教育、教师终身学习与教师成长问题的几点思考 [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09).

[2]吴薇.建构教师终身学习新体制初探 [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06).

[3]徐艳伟.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一般构成要素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05).

树立学习意识 篇4

——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要讲话精神体会

3月14日下午,光明小学党组成员、全体党员参加了会议,会议专题传达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措施。

会议提出,必须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坚定“四个自信”,继续做好“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有关要求的同时,认真落实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要求,把广大职工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以党的群团改革工作的精神为指导,做好工会改革工作,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会工作,切实为广大职工群众谋幸福。

通过学习,我认为,每一名党员应该自觉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特别是“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这一要求上,结合本人工作实际,突出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在校内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学习活动,组织我校开展各类职工喜闻乐见的工会活动,激发职工群众活动,提升幸福感与获得感;

二是立足工会的维权主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区职工法律援助站新站点的建设,实现辖区全覆盖,完善依法维权服务的“线上线下”联动机制,优化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树立学习意识 篇5

为进一步学习弘扬广西石化企业文化精神,促进员工思想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推动各项基础工作和管理工作全面深入的开展,贯彻公司“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强基固本,科学管理,精心打造千万吨炼油基地,推动公司持续快速发展”的总体工作要求和具体安排,促进各项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经研究决定在生产四部全员开展学习“三代铁人”精神、树立“六种意识”、做到“三老四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保证活动取得实效,现结合四部实际制定如下规划:

一、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何勇

邓耀军

组员: 张友军

游少辉 李进杰 李新昌 冷传斌 郭利昌

二、具体活动内容和安排

1、具体活动内容

(1)学习“三代铁人”精神:

第一代铁人王进喜喊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90年代涌现的“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铁人传人李新民:“就是拼上命,也要让铁人队伍的红旗永远鲜艳”。三代铁人精神启示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继承发扬拼搏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都要继续发挥英模群体的优势,发挥党组织、党支部、党员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都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员工,不断强化科学精神。(2)全员树立“六种意识”:

即树立团队意识,每个员工要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和配合,确保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树立责任意识,自觉、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到该管必管,该干必干,管必管好,干必干好;

树立执行意识,对上级安排的工作在规定的时间,按照规定的要求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树立学习意识,真正做到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业务能力,促进工作;

树立创新意识,员工要结合广西石化的新技术、新机制,不断创新与思考,勇于创造出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效果;

树立主动意识,员工要有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积极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各项工作;(3)做到“三老四严”:

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做到“三老四严”要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重实干、讲实效、看实绩,按“三老”标准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以“四严”要求提高生产四部的管理水平。

(4)四部管理团队还要树立全局意识、人本意识、沟通意识、激励意识、培养意识、廉洁意识。

2、具体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学习发动阶段,时间从现在到七月上旬。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开展学习“三代铁人”精神、树立“六种意识”、做到“三老四严”活动规划》,明确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意义。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时间从七月中旬到年底,利用半年时间扎实深入开展这项活动。每个月突出一个主题意识,即从七月到十二月,以责任意识、团队意识、执行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主动意识为主题开展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十二月下旬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总结要求有针对性,有具体成果。

三、具体要求

1、各支部、各班组要在全体员工中传达、宣传,领会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实质,抓好落实。

2、各支部、各班组要结合本支部本班组实际情况,通过

学习、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主题教育,作好活动记录。班组要有月小结,四部每月要对活动总结讲评。

3、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要抓好结合,即与创建集团公司基层示范队相结合;与公司创建“五型”班组活动相结合;与学习公司的企业文化手册相结合;与开展基础管理工作建设年相结合;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

4、党员干部、团员要在主题活动中起到表率作用,带头学习,带头转变观念,带头作好本职工作。

5、学习“三代铁人”精神、树立“六种意识”、做到“三老四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要紧密结合四部的生产工作实际,真正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成效,促进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完成。

广西石化公司生产四部

中共广西石化生产四部党委

树立学习意识 篇6

十九大新修订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贯穿党的十九大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灵魂,是要求全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做到这一点,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实现党的既定奋斗目标的根本前提。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深刻认识十九大进一步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核心地位的重大意义。

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执政党的建设至关重要,回顾中国近现代史,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艰难探索,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到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

从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社会改良,到国民党领导下的辛亥革命,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切合人民意愿,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最低最高纲领,才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救亡图存、民族自立的道路。实事再次证明,只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拥有鲜明的政治纲领和严明组织纪律的政党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戴,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振兴崛起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领袖问题至关重要。拥有一个全党公认的领袖,是我们党成熟的重要标志;

拥有一个人民爱戴的领袖,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可靠保证。回顾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维护权威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不仅革命权威、政治权威具有重要作用,个人权威、领袖权威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列宁也高度重视维护党的权威和革命领袖的权威。他指出:“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他还指出:“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难的事情。但是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在实践中形成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并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威,对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尤为重要。1935年的遵义会议前,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党中央,导致党的事业几经挫折,甚至面临失败危险。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我们党开始逐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从此中国革命便焕然一新。正是在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才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邓小平同志说,“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旗帜鲜明维护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深刻揭示,是对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的科学总结,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意义极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领袖,是在伟大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历练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红色熏陶,15岁上山下乡,在陕北黄土高原度过艰苦的知青岁月,之后进入清华大学这个著名学府进行系统学习。大学毕业后又进入高层领导机关工作,进一步开阔眼界、增长才干。紧接着沉到县里,不久担任县委书记这样的“一线总指挥”,在随后很长时间里相继在县、市、省重要领导岗位做实际工作。陕北7年,清华4年,军委机关3年,正定3年,福建17年,浙江5年,上海近1年,中央高层5年。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中央的总书记,从知识青年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都当过,阅历十分丰富。在这么多重要的领导岗位上历练过,有这么长时间的实践积累,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可以说离老百姓最近,和老百姓最亲是一个人民拥戴的好领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正如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写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领导层开展了规模浩大的改革运动,其程度可与邓小平的改革相媲美。”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统一的。维护党中央权威,首先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

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

树立课程意识 提高课堂效率 篇7

为什么要紧扣课标而不是紧扣教材?因为历史新课程标准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些目标中, 只有知识目标是显性的硬性的, 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都是隐性的软性的, 无法量化, 无从定形, 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特定的方式、有效的方法才能一一凸显。这些软性目标的实现程度直接反映了教师的功底与思维水准, 决定着教学的立意和境界。而教材中更多呈现的是静态的知识点、少量的材料和已经定性的观点。从教与学的角度看, 的确只是一个引子、一个案例, 至多也是个半成品而已。

如果只紧扣教材, 就会被束缚于狭小的空间内坐井观天, 会将关注点更多地锁定在知识目标上, 重复知识点与现成观点, 无暇他顾。站在这样的起点上教学, 即使设计巧妙, 教法新颖, 也不是一堂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课, 对学生也是不公平不负责的。对学生而言, 单纯的知识储备是必要的, 但更需要的是在教师带领下, 登高望远, 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学习有生命力的历史, 感受历史所蕴含的人文情怀。这就需要教师把课堂的着力点集中在知识背后的能力训练、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上, 集中在对观点的生成过程的了解以及对观点的思辨过程中。

教师只有在树立了课程意识解读了课程目标的大背景下审视教材, 才会尊重教材但不迷信教材, 利用教材但不受限于教材, 立足教材却能高于教材。教师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 利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把看似互不相干的点线面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 重新整合教材资源:调整教材编排次序, 增减教材编排内容, 改变教材的叙述方式, 挖掘教材内涵与意义。根椐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 充分利用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 提高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倡一课时突出完成一项能力训练和凸显一个教育主题, 反对在三维目标实现上平均着力, 什么都做什么都蜻蜓点水做不到位的做法。

紧扣课程标准“用”教材, 重建与生成课程。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课程目标, 找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切入点, 以及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动情点。同时要求教师经常反思自己:教学中是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掌握了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形成了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形成了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能力;教学中是否能见微知著, 洞察底蕴, 巧妙转换角度, 个性解读, 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平常之中见风景;教学中是否能读出文本和材料中隐含的知识, 是否善于发现历史材料的光彩和育人价值, 质疑探究, 激活课堂;是否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情境, 让学生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增强学生的生命力量。

树立课程意识, 重建与生成课程, 采得百花蜜后, 为生辛苦为生忙。历史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 学习过程最重要的环节是体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 让学生能体验历史感悟到活生生的历史。这就要求课堂的一切设计活动必须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一是要关注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课前关注学生已有什么, 课堂上关注学生怎样学, 课后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 能做什么。二是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历史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也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 只有回归学生生活世界,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活生生的历史。三是要经营一个鼓舞人心的课堂, 开展多种活动, 如自主质疑、探究、解惑, 情景展示, 师生辩论, 专题活动等,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四是要追求课堂的有效互动, 讲求平等对话和共享的氛围, 增强课堂生命力。五是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用多把尺子评价学生, 也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可由班长、科代表、小组长、学生点评学习过程、学生表现、学习效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 教学相长。

树立微写作答题意识 篇8

一、微写作答题缘起

(一)新课标全国卷选考题特点:一是高分值的问答题(6分、6分、8分),二是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如何面对高分值的全国卷微写作答题。

(二)学生答题情况

(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2014课标卷《古渡头》)

某生答案:首尾呼应,总结全文。表明了渡夫只能通过高歌抒发自己内心的不满。点明了主题。留下空白,引起读者思考。

学生的答案,基本上是套用术语,若把文章换成另一篇,这样的答案也能符合。答案毫无针对性,脱离文本,言之无物,直接反映学生思维不严密,学生答题随意。

答题不能只是一个抽象的术语,笼统的概念。现在不少学生只记术语,如见到“结尾”二字,就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以为是万能的。从学生答题存在问题的角度,看备考思维的重要程度。如何进行思维过程训练微写作答题。

二、微写作答题语体

微写作答题語体特征为论述语体。论述语体通俗说就是观点+论证,把答案当作一篇小小的议论文来写,即微写作答题。学生答题时,往往缺少论据,缺少分析,忽视题干中“分析”或“理由”二字。微写作答题把答案写得有观点有论据,符合逻辑,不是自己在胡扯。

三、微写作答题方法

微写作答题,立足“三定”(定向+定性+定量)原则,定出好答案。在微写作思路下答题,有次序、有逻辑,分点清晰,在快速阅卷之下,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下面结合高考题谈谈具体做法。

(一)定向

定向的语句:紧扣题干,是回答问题的入口,回答问题的角度。紧扣问题来答,是替人着想,让阅卷者看着方便。例如:

(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2014年课标卷)

【参考答案】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有生活气息;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学生面对“参考答案”,还是不能理清答题思路,答题能力得不到提升。经过科学分析,教师对参考答案进行补充,给学生提供严密的思维逻辑答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特点,帮学生找到答题入口,即微写作答题中的定向的语句。此题定向的语句分别是:(环境)从叙事的时代角度;(情节)从叙事的情节推动角度;(人物)从写人的内心角度。

【备考答案】①从叙事的时代角度,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从叙事的情节推动角度,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从写人的内心角度,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定向的语句,根据文体的特点和规律确定。如小说答题主要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方面,其次从“结构、语言、手法”方面作为答题入口。小说常用的定向语句:从情节上看、从人物形象上看、从主题上看,从表达技巧上看……传记答题常用的定向的语句:从成员上看、从内容上看、从影响上看、从主观上看、从客观上看……

如果微写作答题已熟练,“定向”可以省略,但心中要有“定向”思路。

(二)定性

定性分析的语句:确定“性质”,要求准确、专业,一语中的,这就是得分点。多为二言或四言表达,如表达技巧定性语句“衬托”、“情景交融”。人物性格定性语句“坦诚”、“乐于助人”、“朴实善良”等。学生没有读懂题干时,容易遗漏定性分析的语句。请看这个例子:

(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2014年课标卷)

某生答案:①“后记”写得有特色,符合情节的发展,点出主题,写了人物性格。②“后记”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回味无穷。③激发了读者兴趣,读了还想读。④点出主题,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学生答题,没有观点,套话多,答案空洞,没有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进行分析等,这答案最多得2分。此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高分值,学生却没有高得。学生致命性的错误是没有亮出观点,应先阐明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或我认为“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只写其中一种观点)也就是说答案缺少定性分析的语句。

给学生提供的“备考答案”立足“三定”原则。

【备考答案】我认为“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①从情节上看,小说的情节和“后记”有相似之处;②从人物上看,小说中的“那个人”和“后记”中的“我”情况也很相似,小说中的不少地方暗示女主人公守明的遭遇和“后记”中“那个姑娘”的情况很相像;③从情感上看,小说流露出的感情和“后记”中我的感情一致,我内心充满愧疚。④从主题上看,“后记”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有时“定性语句”在题干上已有明确的表示,这类题目的重点是让你从文本中找出“证据”,即“定量分析”。例如:

(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2014课标卷实用类阅读)

题干中“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就是定性分析的语句,因此,答题时重点写出定性分析的语句。

【备考答案】①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②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③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

(三)定量

定量分析的语句:定量即具体分析。它决定了答案的逻辑性和丰富性。题干往往要求“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让你从文本中找出“证据”。例如: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2015课标卷《马兰花》)

题干中已经明确答题方向为人物性格,那么该题答案定向语句不用写。

【备考答案】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这可以看出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朴实。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这可以看出她为他人着想,善于理解他人心思。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谊;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这可以看出她做事立足原则。

马兰花性格之一,定性语句为:朴实善良。那么就要从《马兰花》一文找出论据分析即定量分析的语句:马兰花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这可以看出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朴实。

好的答案语言具有层次性、逻辑性、文体特征。比较下面这个答案:

例如,小说阅读《董师傅游湖》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备考答案】

1、他是位匠人:“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可以看出他技艺精湛。

2、他是位善人:①“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可以看出他善良,乐于助人。② “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可以看出他爱护环境,讲究公德。

3、他是位诗人:①“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可以看出他喜欢欣赏美景,有生活情趣。②“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可以看出他鉴赏园林的水平高,富有审美情趣。

4、他是位哲人:“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可以看出他知足本分。

“备考答案”由匠人→善人→诗人→哲人,体现了层次性:文本的层次;渐进的层次;认知的层次。逻辑性:论证语言准确严密。文体特征:小说人物都具有丰富性,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可以从职业、品行、审美、生活态度等角度来看。

高考备考,教师和学生不能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标,“参考答案”只是供阅卷评分时使用的一种“参考”,有些“参考答案”并不正确,甚至有严重缺陷。面对“参考答案”,教师要果断校正、补充、甚至推翻,提供给学生具有严密思维逻辑的规范的“备考答案”。“备考答案”承担的任务,不仅只是某一道题目的得分,還是学生备考过程中某一类能力的提高。

面对高分值的阅读题,高得既非能力,更非知识,而是意识――对高考语文试题规律和答题思维规律的认识。因此,复习备考中,引导学生树立“微写作答题”意识,把答案写得一语定性、有次序、有逻辑,让阅卷老师扣分无处下手。

树立安全意识 篇9

——读《公司事故案例集》有感 回顾在华荣公司发生的安全事故,大到出人命,小到喷料,仔细分析一下,事故基本上都是责任人的安全意识淡漠、安全责任心不强,麻痹大意习惯性违章等主观原因造成的。

本人也出过安全事故,是在中试403时发生的,当时精馏403,将采取的前馏装入50Kg塑料桶,由于前馏中含有闪点极低的易燃液体003,敞开体系又有O2助燃,加上使用的是塑料桶,燃烧的三要素都具备了,起火也就不可避免了。这次事故主要是因为我的安全意识不够造成的,在中试前没有对中试生产的安全性和环境影响进行详细和全面的分析。

安全,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关系着个人、企业乃至社会的命运。安全是一种幸福,幸福是一种美好状态。当人谈到幸福时,有谁会联想到瓦斯爆炸、轮船沉没、大厦倾覆、断肢残臂、血肉模糊?有谁会把没有安全感的生活当作幸福生活?有谁敢说安全不是长久地享受幸福生活的保证?安全是权利也是义务。在生活和工作中,享受安全与健康的保障,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是生命的基本需求,就像吃饭穿衣一样,甚至有时比吃饭穿衣更重要。每个劳动者不仅拥有这个权利,而且要尊重并行使这个权利,不能因利益诱导或暂时困难而玷污了权利的神圣。“我要安全”是权利的表达,也是义务的表达。无论贫富,无论职业,无论城乡,每一位公民都要尊重他人和自己的生命,都必须维护和保障生产和生活的安全状态,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与惩罚。

安全靠什么?安全靠责任心。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在上班的每时、每分里,安全的隐患随时都象凶残的野兽张着血盆大口,盯着我们脆弱的肉体,麻痹的神经。只有按分守已、循规蹈矩、踏踏实实做人做事,强化安全意识,增强责任心,生产的安全才不受威胁。只有增强责任心,安全才有保障,生命才会美丽。教训是惨痛的,我们必须树立安全意识,预防同类事故再次发生,杜绝可能发生的其它事故,做到安全百分百。

徐晓强

树立新理念 优化课堂意识 篇10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把握角色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

我在讲授人教版初中英语第三册第41课的第二部分HOW TO PLANT A TREE时,我结合手势、动作与一个学生对种树的过程演示一遍后,让学生两人一个小组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模仿操练;学生在操练时,我仔细观察,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关注学生所传递的信息,帮助他们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同时,学生在操练时,我不断地说VERY GOOD,給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最后,我根据种树的七个环节,挑选七个小组(14人)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由此可见,教师在适当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进行语言交际实际,在实践中学习语言,获取知识,培养交际能力是达到大纲要求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目标意识

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教者行为必须具备合适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因此,教者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的学习主题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我在讲授新标准英语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I can speak English前进行了3分钟的“热身(Warming up)”活动。我首先把关于体育项目basketball/football/table tennis/tennis/bike/swim等教学挂图挂在黑板上,接着,我唱两遍自编的简短歌曲I like basket-ball…I can play basketball…然后让学生一边看挂图,一边跟着老师哼唱歌曲,最后讲授新课的第一部分,让学生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s,从而快速、自然、流畅地导入了学习主题。演唱热身活动进行了3分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学实践证明,课堂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开始,是学习的起点,是发明创新的前提。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的“专利”。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谈不上形成创新能力了。

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让学生在问题中提出问题。例如,我在讲授人教版初中英语第三册第50课时,在黑板上板书period和population,让学生找出至少7个不同时期的世界人口,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浏览全文,找到答案后,抽出足够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指导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并提出个人疑难问题,教师对较重要和较难的问题经过认真筛选后在全班交流,最后让学生发现世界人口发展的特点,并鼓励他们每人绘制一张世界人口发展的折线图。

可见,有目的性、全面性的问题链,不但紧扣教学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创新意识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才能达到教学上质的提高。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例如,我教完一篇文章之后在黑板上展现几个key words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相互启发、互相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又如,为了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我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正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as the boy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意识。

因此,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

树立7种意识 引领探究语文 篇11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努力“培养学生, 主动探究, 团结合作, 勇于创新精神。”在现代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领学生以“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的方式来学好语文, 以新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愉快的学习语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性学习”语文, 我主要采取下做法。

1. 引领学生树立目标意识

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要有个目标, 目标明确, 才会有奋斗的动力。

学习语文也是如此, 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 首先要让学生树立一种目标意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 教和学的活动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 学习目标的确立要因人而异, 知识的难易恰好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要学生善于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经验、学习习惯确立个性化的目标, 围绕着目标自主学习, 品尝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愉悦感。

2. 引领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 让学生树立起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意识, 都有自己的角色, 按照自身的需求, 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学习时自觉地动耳、动口、动脑、动手、动心, 全面参与学习的过程,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独立思索、敢于交流, 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 是学习的主人。

3. 引领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北宋教育家程颐指出:“学者先要会疑”。意思是强调做学问先要怀疑, 怀疑是思想的初步, 是探究的根源。在“自主性学习”中, 应引领学生敢疑、善疑、敢问、善问、会问。要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面对课文精思细想、明析思路、把握方法、积极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可供探究性的问题。

4. 引领学生树立方法意识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自主性学习还必须树立方法意识。引领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 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之法, 善读者多读, 喜写者多写, 好思者多思。教师要多关心指导, 适时地激励、点拨、总结, 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既要注意掌握新的知识, 又要善于总结学习方法, 使之更合理、更科学, 用起来得心应手。

5. 引领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自主性学习”的核心是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目标的设计、问题的提出、过程的探索不同的见解, 要鼓起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牢固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6. 引领学生树立总结意识

语文学习过程, 重在总结规律性的认识。“自主性学习”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语文所学、所得。如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结自己提出问题的思路、方法、角度等。学会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学会课文小结, 这篇课文我学到了什么?学会单元总结, 这一单元我学到了什么?学会梳理、归类、整理语文知识, 总结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7. 引领学生树立合作意识

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加强合作, 疑难问题共同探究。一开始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 许多学生不愿说话, 小组成员之间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执, 学生不会做记录, 不会倾听,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以后, 这些问题慢慢就消失。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学到了互谅互让, 学会倾听, 学会概括别人说话的要点, 学会怎样让自己说话更简洁, 学会归纳不同的观点, 这些在试卷中无法体现的东西对学生的长期学习和个人成长更为重要。高效率的课堂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地进行综合性交流。通过交流, 丰富课程资源, 增加信息和知识总量, 通过交流, 架起一座座理解的桥梁, 使师生之间心与心相通, 从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帮助学生树立7种意识后, 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语文, 课内自主学习, 深思细想, 合作探究。课外自觉学习, 学语文、用语文, 把它作为生活中的一种工具。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增强了, 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浓厚了, 语文教材成为学生最喜爱的教材, 语文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 语文教师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

上一篇:急诊科实习生试题下一篇:班队课安全教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