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论文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红楼梦研究论文(精选8篇)

红楼梦研究论文 篇1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读完红楼后,我觉得有无奈和悲伤,为黛玉而伤,为宝钗而悲。她们的悲和伤,看上去似乎都是宝玉造成的,但谁又能说不是当时的社会间接造成的呢!倘若没有世俗羁绊,黛玉又岂会在无数个夜晚哭泣?黛玉内心所有的伤,所有的不安,都是为了这段情。

倘若没有封建礼教的束缚,宝钗怎会被一段金玉良缘所负,误了一生。在袭人拜托湘云做鞋子,宝钗知道湘云银子少,所以将哥哥铺里的螃蟹拿给湘云请客。这些无不能看出宝钗心思之细腻令人不得不服。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中,大家伙行令时,黛玉只顾怕罚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说了出来。事后宝钗找黛玉谈话,表示理解她,从此宝黛成了知心姐妹。再有就是尖酸刻薄的赵姨娘因为宝钗送了些东西,都称赞她,人好又大方,会做人。所以说,她本不应是依靠谁而活着的女子,是封建礼教迫害她一步步成为了有私心的人。尽管如此,她也从未做过伤害别人的事情,她只是明哲保身。所以不论别人如何黑化她,我都坚持认为她仍是那个在大观园中豁达大度、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

一部红楼,浩浩荡荡成百上千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忘不了功名富贵,忘不了爱恨情仇,正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嚷。”

红楼中令我浸湿眼眶的是,黛玉形容憔悴,躺在潇湘馆的病榻上,万念俱灰时,留下一句不完整的遗言“宝玉、宝玉,你好……”之后,浑身冷汗,气若游丝,最后一点余温亦消失殆尽。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的.恨离开的人世,她不恨宝钗不恨贾母,只是恨宝玉没有遵守承诺。又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昔日的山盟海誓去往的天国。“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也许她已经预感到了一切。但不管怎样,她的离开并没有引起轰动,说是悄悄的也不为过。我心痛,却无能无力,也许黛玉之死,是一种解脱。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终有曲终人散之时。

曹雪芹在小说开篇便说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真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看完这本书,感觉像是一场梦,但这场梦太真实,似乎我经历过那些恍如昨日的故事,也似乎懂得那些岁月里的谈笑。红楼人物之多,像是浓缩了世上每个人的影子,总能在这或者那里看到自己,那里有人间百态,世间万象。

红楼梦研究论文 篇2

关键词:红楼梦,方言翻译,功能对等,等效翻译

引言

红楼梦一直被视为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不仅因其在小说叙事方面的造诣能给后世以启示, 更是因其丰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创作于18世纪, 集中描述了一个封建家族由兴盛到衰败全景的红楼梦, 直到20世纪才受到世人广泛的赞誉, 随之而来的红学研究也是如火如荼, 尤其是它的英文全译本问世以来, 各类翻译研究也是向纵深发展。

作为一部惊世之作, 《红楼梦》在语言方面的影响颇深, 它不仅为现代汉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在语言文化上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方面也向我们提供了丰富的, 鲜活的方言例证。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 方言因其具有鲜明的灵活性、兼容性特点而大量存在。关于《红楼梦》的语言问题, 戴不凡曾在《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一文中指出, 《红楼梦》一书不止使用了大量的北方方言。而且还运用了数量可观的吴语词汇。1据粗略计算, 《红楼梦》第一回至第十回, 所吸收运用的典型北京话词汇就有240多条 (重复的按一次算) , 而吴语词汇也有十多条。由此可见, 方言在整部《红楼梦》语言上占有相当的比重。而对于此类语言翻译的把握, 更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

《红楼梦》中的方言现象:

方言的界定和判断历来是语言学家所关注的话题。虽然缺乏具体的评判标准, 但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从而对《红楼梦》中的方言属性有所了解。

1. 语音层面

语音是区分方言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拥有统一的文字, 统一的写作规范, 正是由于发音习惯的不同, 各类口音的存在使得方言有了存在的条件。语音层面的区别主要是指音调, 韵母, 声韵方面的差异, 具体到《红楼梦》中则主要是指南方下江官话 (扬州, 南京附近) 的使用。

林黛玉是从南方迁到北京的, 尽管在北京长居生活习惯等均有所改变, 但至此带来的乡音却仍存在于活生生的对话中。作者曹雪芹也有意通过某些特定的语音技巧来刻画这个人物, 增加人物的张力。如第41回, 刘姥姥再入荣国府时表现出欣喜, 黛玉这样告知宝玉, 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 百兽率舞, 如今才一牛耳。”此处作者借助下江官话的特点制造了一处谐音双关。在南方官话当中, 【n】【l】是相互混淆的, 此处“牛”谐音, 意为刘姥姥的“刘”, 一语双关。一方面将林黛玉敏捷, 尖酸刻薄的性情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又说明了黛玉入京后依旧乡音未改。这里作者运用方言自身所持有的特点达到了刻画人物特征的效用, 可谓是别具匠心。霍克斯对该段话的处理是:

“It reminds me of the passage in the History Classic about the animals dancing to the music of Shun, only in this case it’s just one old cow.”

对双关的处理一直被视为翻译上的一个难点。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 译文应达到最大的功能对等, 即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 应当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2这里原文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是通过方言的谐音性特点制造诙谐幽默的场景, 从而达到突显人物性格的效果, 霍克斯在处理时直接采取了直译的方法, 并且采用了暗喻的修辞, 虽然形式上达到了与原文的统一, 但是效果上却未能达到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我们从英译文中很难体会到原文中所传达出的另外一层含义。译文读者可以借助暗喻的文字力量, 加之丰富的想象, 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一个老妪手舞足蹈, 像一头失控的牛。但是读者在这里所感受到的并非是一种幽默, 而是一种疑惑, 因为文字语言的的差异造成的鸿沟很难令其想到为什么是动物“cow”而不是其他的动物。所以这里的双关是很难用英语译文表达出来的, 霍克斯也只好借助字面翻译的方式来力求达到翻译的效果。

较好能体现功能对等理论的源自对史湘云对话的翻译。《红楼梦》第二十回中, 史湘云叫“二哥哥”如“爱哥哥”, 引起了一场小风波, 原文是这样:……湘云走来, 笑道:“爱哥哥, 林姐姐, 你们天天一处玩, 我好容易来了, 也不理我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 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 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 又该你闹么‘爱’三了。”……湘云笑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林姐夫, 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呀‘呃’的去!阿弥陀佛, 那时才现在我眼里呢!”下江官话的扬州话, 二读【a】, 再向官话靠拢不能发出准确的【a】, 则近于【ai】音了。而对于此种方言, 霍克斯则做了全部的咬舌处理。在英语方言中, 偏于咬舌的音更倾向于苏格兰英语的发音方式。如Couthin、chanthe、it’th、thay、ith、lithping huthband、tho、ithee、thee、blethed day、eyeth, 以及下文中黛玉故意打趣湘云的thicktheth, theventh.这里涉及到对“爱”这个字的译法, 主要涉及三个因素, 一是湘云的咬舌子, 另一个是“爱”的词义也可能对黛玉有一些刺激, 三是伏下了下面湘云反唇相讥的线索。一个译法是保留“爱”字语义 (love) , 那样就失去咬舌子的效果, 下文湘云说希望林嫁个“love”的丈夫, 更难使英语社会中人体会到有何可笑之处, 全段显得平淡无奇。霍克斯毅然放弃了爱字全部音和意, 经过此番调整, 黛玉的敏捷不饶人的神态, 湘云的活泼娇憨形象, 对话中轻松幽默相互取笑的情趣, 都能生动的再现在英语读者面前, 这样处理对英语读者的效果可能与原文效果倒是接近的多。对等的关键在于自然, 对译文接受者的接受渠道和原文接受者的渠道之间的差异, 霍克斯有一个比较全面而细致深入的了解, 他根据新的接受渠道的特点而改变信息的形式甚至调整部分内容, 使译文中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适应新的接收渠道和原文的统一体适应原文接受者的渠道一样, 才有可能产生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效果。

2. 词汇层面

词汇是区分方言的另一个主要标志, 对此霍克斯做了较为细致的处理, 主要是以达意为主, 也兼采用删译的手法。这样的处理, 笔者认为是出于对译文读者的考虑, 为了达到最大程度的等效。如第22回中的一句, “说的宝玉急了, 扯着凤姐儿, 扭股儿糖似的只是厮缠。”此处的扭股儿糖似的显然作者采取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突出宝玉和凤姐之间的亲昵关系。霍的处理:two of them became locked in a sort of playful wrestling-match.显然霍克斯没有对原文的词汇采取直译的手法, 而是将糖转化为了摔跤赛, 这一形象的处理很容易是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并且基于摔跤在西方也比较为大众所熟知, 前面再辅之以playful, 不会使人联想到摔跤的暴力, 而是一种暗含戏谑, 玩耍之意。这里的译文与原文虽然在形式上很不相同, 但是译文读者能和原文读者同样顺利的获得基本相同的信息。

另外一些方言词汇中包含有一些不雅的成分, 如咒骂词, 对此霍克斯则采取了婉转的译法抑或不予翻译, 这样处理的效果基于译文读者的感受, 避免读者对原文化的误解。

3. 语法层面

王福堂说“相对来说, 语音是划分汉语方言的主要标准。可是, 我们在区分方言时, 却不能不同时注意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因素”。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是语言中最为稳固的成分, 从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中体现出来的某些显著特点, 对于划分方言能够发挥的作用无疑是不亚于语音方面的特征的。 (詹伯慧, 2001) 。方言语法内部的一致性较大, 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而使语法也成为区分方言的一个特征。语法特征分为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 鉴于其普遍性, 这里主要从句法方面进行分析。一般说来, “可VP”和“VP不VP”这两种反复问句不在同一方言里并存, 但江淮方言 (或下江官话) 这两种问句却普遍共存, 例如:可吃烟?=吃烟不吃烟?/可好看?=好看不好看? (鲍明炜, 1993) 。这种反复问句的特殊形式在红楼中也曾大量出现过。第36回, 宝玉喜不自禁, 又向他笑道:“我可看你回家去不去了。”I hope there’ll be no more talk of leaving me now.这里宝玉强调的是袭人在听到他的允诺后, 必然不会再提回家的事, 也必然不会以此为借口离开他。采用这种句式的目的是重申和强调。所以霍在这里的处理时直接采用肯定语气, 陈述句。这样读者在进行信息处理时, 会自然了解到宝玉的心情和期待。从而不会对宝玉待袭人的特殊之情有所怀疑。根据金堤等效理论原则, 所谓译者传达的信息包括接受者从中所获得的一切理解和感受, 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三个要素。这里霍克斯的处理主要反映了原文所要传达的具体事实, 因而基本上实现了等效翻译。

下江官话中有关语法的现象, 还包括名词先行的倾向。江淮方言组词成句时尽量造成名词先行的序列形式, 即尽量从形式上减少其他词对于名词之前的位次的占据。表现在:常以“名词+动词”的序列形式表达“动+名”的述宾语义关系。如鸳鸯未开口, 刘姥姥便下了席, 摆手道:“别这样摆弄人家, 我家去了。”对于其中的特殊结构, 霍克斯并没有采取特别的态度, I’m going home.并未像原文之中将home置前。英语中的前置现象只集中用于强调某些需要突显的成分, 而原文中虽然采用了特殊结构, 但并不十分强调“我家”, 相反, 只是为了说明刘姥姥的一句玩笑话。所以并不需要采取与原同样的结构或形式, 这就是奈达所强调的, 形式上贴近的译文, 有可能导致对原文联想意义的误解或者对正确理解原文的风格造成损失那么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原文的价值就十分重要。

结语

综上所述, 笔者从语音, 词汇和语法层面对红楼梦中的方言翻译作了分析, 按照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原文的结构和所指意, 更应该从原文的风格和深层意义出发, 以读者反映作为参照标准之一, 来进行有效的翻译,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真正实现等效翻译, 成功的翻译。

参考文献

[1]HawkesD.The story of the stone (vo.l1) [M].London:Pengu in Books, 1973.

[2]HawkesD.The story of the stone (vo.l2) [M].London:Pengu in Books, 1977.

[3]Nida, Eugene A,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New York:E.J.Brill, Leiden, 1969.

[4]Nida, 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New York:E.J.Brill, Leiden, 1964

[5]戴不凡.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内证之一:大量吴语词汇[J].北方论丛.1979 (1) :1.

[6]金堤: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44

《红楼梦》之戏谶研究 篇3

关键词:《红楼梦》;戏曲;人物命运;关联

作者简介:孟志倩(1990.5-),女,河北邯郸人,辽宁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1

《红楼梦》当中的许多戏曲与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和小说内容主旨有一定的关联,如第11回为了贾敬的寿辰而请戏班唱戏,凤姐点了两出戏。第一出《还魂》,又名《回生》,写的是杜丽娘死后又起死回生重返人世的故事。在贾府长辈寿辰时王熙凤点这么一出戏,乍一看似乎不合时宜,但结合本回的内容情节来看,也许大有寓意。该回回目为《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正文内容却出现大段与贾蓉之妻秦可卿之病有关的描述,就在听戏时王夫人还说该叫贾珍尤氏早点歇歇,说道:“他们心里又不静”。后半回中又接着写凤姐看望秦氏,并有贾母亲自过问、尤氏预备后事等文。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凤姐在百般忧虑可卿之病并恋恋不舍之极点的这出戏,恰好暗示了秦可卿之死,同时折射出她期望可卿能重起沉疴,脱离病魔的潜意识,看似与本文无关,实则与本回正文主要内容旨意切合。

凤姐点的第二出戏《弹词》,写乐工李龟年“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无限感慨地弹唱天宝年间的悲欢离合与盛衰遗事。根据第五回中的判词,王熙凤的最终结局应是“哭向金陵事更哀”。她沦落江南,“哭向金陵”之后,是否也会对贾府的盛衰荣枯与自己的命运而无限感慨呢?凤姐点戏时说的一段话看似平常,实则细细品味也大有深意:“现在唱的这《双官诰》唱完了,再唱这两出,也就是时候了。”第一句莫不是说两府的荣华就要结束了;后两句:“再唱这两出,也就是时候了”,暗喻荣宁两府荣华转瞬即逝后,接着再唱一出《还魂》,再唱一出《弹词》,那也就真的“是时候了”。

书中第17-18回元妃省亲时亲自点了四出戏,在蒙、戚本中每出后都有双行夹批。第一出《豪宴》后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后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后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后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文后又有乙卯本夹批:“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脂批已明确指出,元妃所点此四出戏为全书结构中的重要伏笔,分别寓示了贾府之兴衰、元妃之结局、宝玉之遭际与黛玉之夭亡。

书中第22回,贾母出资为宝钗过生日。宝钗对“不知戏”的宝玉念了戏文中的一支《寄生草》,“宝玉听了,喜得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这支《寄生草》便是本回回目“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中的曲文,说的是花和尚鲁智深“剃度在莲台下”的故事,历来研红者均认为此曲“应宝玉出家”。也许是这支曲子使贾宝玉顿悟禅机,他细想“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句意味后,不禁大哭一场,立占一偈也填一支《寄生草》。宝钗看到却后悔不已说:“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一段话点出后面宝玉出家与宝钗有直接的干系。

在宝钗的生日上,第二个点戏者为王熙凤。她点了一出《刘二当衣》,清代话石主人在《红楼梦本义约编》中有文:“《当衣》应凤姐典当。”指出凤姐点这出戏与她个人的遭际有关,笔者认为此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刘二当衣》为明传奇,被改编为弋阳腔后有两种不同的版本,在清代的戏曲舞台上都很流行。戏中落魄而当衣的刘二是否暗喻贾家败落后凤姐的遭遇呢?前八十回中曾写到凤姐为了应付宫中太监勒索,与贾琏演“双簧”而典当首饰之事;还写到琏凤夫妻二人合谋托鸳鸯偷当贾母私房珍宝之事。在前次事件中琏凤发出“这一起外崇何时是了!”的无奈悲叹;后一次事件在前八十回中已显现出即将败露的兆头。在贾府被抄后,作为荣国府的当家奶奶王熙凤为维持家计或弥补亏空,当衣、当首饰等事定是在所难免。因此,凤姐点这出科诨戏,是作者又一个重要的“伏笔”。

第29回,元妃送出一百二十两银子吩咐在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这是书中唯一一次在神前为神唱戏,三本由神选出即“拈”出的戏却正照应了贾府的兴衰和结局,这已早为历来研红者所共识。如话石主人说“清虚观三本应荣府全局”。《红楼梦鉴赏大词典》:“小说通过神前拈的这三个戏,暗示了贾府由兴起到极盛而终至败落的过程……又特意安排在贵妃为做好事的打醮时,显然是出于作者的有意安排。”这三本戏既然是在神前拈出的,是否暗示着贾府的结局在冥冥之中已由天注定了呢?正如书中贾母所说:“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

小结

以上对于小说中正式搬演的一些戏曲剧目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所涉及到的剧目与小说内容主旨的切合,历来被研红者称为“戏谶”。自脂砚斋之后清代有沈煌《石头记分评》,话石主人《红楼梦精义》、《红楼梦本义约编》等,均指出《红楼梦》当中很多戏曲剧目有“应”的作用。至此,笔者不才,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红楼梦》当中的戏曲进行了初步的辑录与整理,并且简单的论述了自己的浅见。对于一些问题还有待考证,还需要做深入的阅读。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戴不凡:《红学评议·外篇》[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3]俞平伯:《红楼梦:俞平伯评点》[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 篇4

从身世上来看,迎春是贾赦庶出之女,而惜春是贾敬之女,由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时的情形,我们可以推知,迎春、惜春、探春都是在贾母身边长大并受其教养的,而贾母正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拥护者,对孙女们所读的书,只一句,“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由此可见,在贾母论调为主的教育氛围之下,再加上迎春、惜春个人天资有限,她们在才华上平淡的表现也是很自然的了。她们唯一在园中所作的诗作便是元春省亲时奉旨所作的御制诗。

作为贾府千金,封建大家庭的条条框框对个人的束缚,在迎春与惜春的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她们虽有与元春有着同样高贵的黄色的出生,但是因其性格、际遇的不同,而呈现出了不同的色调。

先说迎春,在初次出场中,对她的描述是,“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正因她的可亲与温柔,以致被自己的乳母欺负到了头上来。她的个性里又是一味的要息事宁人,却偏偏命里注定地嫁与了“中山狼”,那样的是非任是想息也息不了,委曲求全的结果只能是命归黄泉。她的黄应是接近香菱的柔黄色,因其出身高贵,且又少了几分香菱的灵秀,迎春的黄色更为大气而滞重一些,但究其主色调还是十分柔和高雅的,类似于鹅黄色。黄色消极悲观的一面在迎春与惜春的身上格外明显。她们自小生活在贾府中,没有像宝玉那样受到万千宠爱,所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大家族的繁冗而沉重,如果说迎春表现出更多的是一种鸵鸟政策,眼不见为净,那么惜春则表现出了一种决绝,一种为了保全自身而甘愿与他人划分界线到干干净净的地步。

也许是因为年幼的缘故,在情感交流上,她与探春、迎春都不甚亲,更不要说外来的钗黛等人。比之迎春,她多了一样画画的本事,也比迎春多了看待世事清醒的头脑,早早就看破了大家族里虚伪不可靠的一面,所以她才会说,“我一个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我反去寻是非,成个什么人了!……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之间。我只知道保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去。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也难怪尤氏会说她,“可知你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惜春的冷清与孤僻以及向佛之心使得她与妙玉有了共同语言,然而不比妙玉的外冷内热,惜春的心底到底是无热情可言的,她保护自己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内心紧缩成坚硬的一团,以致在抄捡之祸中,对于贴身丫环入画的苦苦哀求也无动于衷。属于惜春的《红楼梦》曲名为“虚花悟”,暗示着她悟明荣华富贵只是镜中月、水中花,前面三个姐姐的遭遇,更让她既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又对现实的一切看得更淡,而产生了一种弃世的想法。惜春最终的皈依佛门并不因其在众姊妹中悟性最高,而实在是主客观综合作用导致的结果。

因此,属于惜春的黄色应是质地冰凉的蜡黄,这种黄色看上去也是娇嫩可爱的,与惜春的年幼相一致,但这种黄又泛着冷漠的色泽,既表明惜春偏僻孤介的一面,又暗示着她未来青灯古佛相伴的清苦岁月。黄色亦是佛教中所推崇的色彩,黄色之于惜春,又有了这一层含义。“生命在此不是以升华的方式进入佛门,而是以寂灭的形态独卧青灯古佛旁。”脂砚斋读到惜春所制的灯谜之时,在旁批注道,“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由此可见惜春最后的境遇是非常悲惨的,不然何谓“缁衣乞食”,而高鄂在续书中一味粉饰太平,将她安置在类似于妙玉待过的物质生活优裕的寺庙里,显然是与曹雪芹本意相违的。

与迎春、惜春不同,探春虽然是庶出,甚至她的母亲是为人人所厌恶的赵姨娘,她自己却是大观园里出类拔萃的一个,所以才会有“老鸹窝里出凤凰”之说。由此可见,做人是自己做出来的,探春虽不时为身世所苦,到底也是得了贾府上下的敬重。从长相上看,探春“俊眉秀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一见就是心志不凡的。倘若是男子,早就出门打拼了,她自己也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探春是女儿中难得的有英气的,她的英气不同于湘云形诸在外,而在于自己的心性与志气之中。她扮起小子来未必有湘云英俊,但若论为人处世起来那份干净爽利则是湘云所不及的了。第四十回中,描写她的房间,“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大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她的大气可见一斑。又如第二十七回她托宝玉给自己捎小玩意,要的就是“朴而不俗,直而不作”的“柳条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抠的香盒子,胶泥垛的风炉儿”之类。其品味也如其人,疏朗而丝毫不见小儿女情态。

论其能力,探春的诗才确实不及钗黛,但大观园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组建诗社却是由她发起的,探春非常清楚他人以及自己的长处何在,从而使得各方的才能俱能充分发挥,脂批说她是“知己知彼”的一个人。相比之下,黛玉更像是精神化的贵族,而探春是实干家,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入世之风。她的入世又与宝钗不同,并非是建立在个人利益之上的,所以判词中才会说她“才自清明志自高”,她的志向是清明之志,这就使得她做起事来的姿态与手段格外疏阔大气,清新而不沾凤姐一干人的俗气。

曹雪芹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寄托他个人的某种理想,同时又不乏真实性,这也是他刻画人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探春虽然“聪明才力不及凤姐,权术贵宠不及凤姐……”,却是比凤姐更接近雪芹理想的人物。她比凤姐高明之处就在于她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体,同时还有“清明之志”作为引导。而她的真实性亦在于身世与才能之间的重大反差,以及在这反差之下所须容忍的压力与痛苦。第五十六回中凤姐罹病,探春方有了短暂的用武之地,与李纨共同管理家中事务。她的兴利除弊,为末世的贾府带来了最后一丝清新与曙光,也让府中的各人领教到了这位号称“红玫瑰”的三小姐的刺手之处,“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而凤姐也是探春的知音,“他虽是姑娘家,他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同时还感慨她福薄,没有投生在太太肚子里。在薄命司众人之中,探春的结局是远嫁,而按雪芹暗示,似乎还嫁得很好,虽然骨肉分离,却也有了彼岸她得尽其力的一方天地。

第六十三回中众人所拈的花签,实际大有蕴涵后事的深意,而探春所拈的花签是“杏花”,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旁注是:“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再看与探春有关的诗词等等,都在暗示她远嫁不归的悲切。然她的结局较之他人实在是要好一些,虽与亲人骨肉分离,却有重获新生的希望。

红楼梦研究学会上学年工作总结 篇5

一个学期已经过去了,回首过去,感触颇多……

南阳师范学院红楼梦研究学会在前任会长的带领下,有诸多创新之举,会刊《红楼撷珍》的创办,第xx届红楼梦知识竞赛的成功举办,红学会更是被评为了优秀社团。在接任会长之后,也曾多次考虑过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好这些事,还好有老会长的指导,伙伴们的配合,红楼梦研究学会在新的路程上慢慢前行。

换届时当我接过社团的资料时,顿时感觉身上便有了一个重担,红楼梦研究学会将“探索红楼奥秘,阐释红楼内涵,弘扬古典文化,提高自身素养”定为宗旨,其简化而言就是将红学得以传承和发展。在了解红学会的发展历程之后,我虽然没有什么雄心大志,要在社团里做出什么大事,但我只想用心去做社团里的每一件事,将红学传承和发展,将红楼之家的温馨得以传递,用心做社团人,用爱传社团情。回顾过去:

一、招新阶段

做为理论学习性的社团,而且又偏重于文学的探讨,所以在学生当中的影响力不够高,当新生们第一眼看到红楼梦时,便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深奥难懂,所以不感兴趣。为了让同学们了解红楼梦,了解红楼梦研究学会,招新工作从暑假便列入了计划之中。伙伴们积极的向大家介绍红楼梦,帮助新生解决各中问题,与他们的交流让红楼之家的温馨得以传递。我知道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文学需要发展,文艺也同要需要加以重视,所以红楼梦研究学会首次为社团添置古装,将古典的优美突出。前期的准备,以及红楼梦的影响,再加在招新的两天里红学会新老会员的辛苦付出,红楼梦研究学会今年共招新61人,虽然这在别的社团里或许不算什么,但这却是红学会历史上人数最多的时光。招新结束了,活动如期而至,我知道这还只是个开始。

二、活动再现

从第一次的新生见面会开始,一些有才艺的同学便逐渐得到欣赏,她们之间有会琵琶的,会弹古筝,会吹笛子,更有来自布衣族能歌善舞的小姑娘,红学会能招来这些有才之人,实在是一件值得庆贺之事。新生见面会上,我们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会员初次见面,自我介绍更是新颖别致。红楼梦研究学会红楼之家的全家福合影是这次活动的圆满结束。红学会这一学期,大家一起讨论红楼梦中的人物,一起学习红楼梦中的诗词,还有对12判词的理解,我们从细微之处让大家慢慢读懂红楼梦,灯谜,酒令,茶趣等等是我们对红楼梦的学习和探讨,每一次的活动大家都会积极的发言讨论,从中有所收获。

第x届红楼梦知识文化展是我们举办的第一个大活动,意在红楼文化月里向大家弘扬红楼知识,在这次活动中,红学会会员经过了一周的细心准备,书法,绘画加上对红楼梦知识的介绍,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了解红楼梦,了解红楼梦文化,将古典文化得以发展。

红学讲座,虽然没有仝海天老师的那次讲座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但是对于红学爱好者来说,沙超老师以80岁高龄为我们我了两个小时的精彩演讲,从元春的判词及红楼梦12曲中探索元春之死背后的故事,从中学习红楼梦所阐释的红楼内涵。当然,举办这些活动,除了学习和探索红楼梦之外,还有的便是希望会员能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成长和锻炼。

三、社团交流

红楼梦研究学会在弘扬和传承红学的基础上将红楼之家的精神得以发展,一起游戏,聚餐,还有跟会员们一起过生日,真正的体会亲如一家的感觉。红楼梦研究学会还积极的同英语俱乐部,演讲与辩论协会,营销与交流学会,墨语文学社,梦想剧社展开元旦圣诞联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以增进各社团之间的.交流,促进社团之间的合作,真正的做到做社团人传社团情。与英语俱乐部等一起承办的经管元旦晚会,更是受到老师同学们的认可,红楼梦研究学会将会在社团的到路上继续努力前行。

一个学期已经过去,可是我们发展的道路却仍在继续,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满,红楼梦研究学会也即将迎来自己的十周岁生日,我们也在努力的筹备这次的盛典。红楼梦十二金钗必将会带给大家一段美丽的记忆,《红楼撷珍》将记录大家对红楼梦感悟的点点滴滴,未来的路还很长,而我相信,或许有一天人们没有人再读郭敬明的小说,但一直都会有人研读《红楼梦》,或许有一天人们不再记得小苹果,可《葬花吟》终会有人吟唱,因为经典是不朽的,我们愿将经典传承发展。

红楼梦研究论文 篇6

——以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为例 凡对于古籍的研究,都或多或少要涉及版本问题。在中国,最初的版本研究与校雠工作是合二为一的。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在整理皇家藏书的过程中便搜集不同传本进行校勘。雕版印刷发明以后,图书刊刻的讹误、差异、作伪及图书在流传中的亡佚现象日见增多,促进了版本研究、辨识与源流考辨的发展。至南宋出现了以记载图书不同版本为主的专门目录《遂初堂书目》。清代的版本研究成就突出。出现了大量的版本目录,题跋记与研究专著。清初钱曾据其藏书所写成的《读书敏求记》(4卷)被后世称为版本学的奠基之作。

版本学通过广泛搜集不同版本,可以刊误纠谬,为校勘提供基础,避免谬种流传贻误后学,它还可以比较优劣,选择善本,指导阅读;对于大量伪作,亦可以通过版本研究,使用版本学的手段加以识别,这不仅有利于学术,且有利珍本书作为文物的鉴别。另外,对于不同版本图书的制成情况和发展演变过程的考察和分析,还可以探求当时文化的发展情况。版本学研究对于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为例,简要探讨一下版本学的研究对于读书与国学的重要意义。

《红楼梦》的版本问题犹为特殊,也犹为重要。《红楼梦》的版本分为两大系统。一是“脂本”系统。这是流行于乾隆十九年到五十六年间的八十回抄本,附有“脂砚斋”等的评语,故名。现存这一系统的本子有十几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脂京本”。此为北京大学珍藏七十八回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封面题曰《石头记》。胡适据此定名为“庚辰本”。

(2)“脂怡本”。此本为清怡亲王府的原抄本,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此本又名“乙卯本”。(3)“脂晋本”。1953年发现,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又称为“梦本”。此本正式提名为《红楼梦》。(4)“脂蒙本”。此为清蒙古王府藏抄本《石头记》,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第二大系统为“程本”系统。即一百二十回刊印本系统。名为《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通称“程甲本”。又于次年编订“程乙本”。自此,《红楼梦》的传抄时代已经结束。刊印的一百二十回版本由高鹗继八十回后补写了后四十回,所以又称“高续本”或“高本”。

早期的《红楼梦》都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的。这些早期的抄本,一般带有大量署名“脂砚斋”等人的批语,学术界通称为“脂评本”或“脂本”。抄本是难以保证质量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对目前发现的十余种早期抄本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异文现象极其严重,有的是个别文字的差异,有的是明显的错别字,有的是词句、回目上的差异,有的甚至是整段文字上的差异。这些错误的存在对于读者阅读以及国学发展极为不利。这即关系到《红楼梦》的创作过程,关系到《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甚至还关系到《红楼梦》一书的真伪问题。于是就形成了红学里的一个重要分支——《红楼梦》版本学。但是《红楼梦》的版本是非常复杂的。造成《红楼梦》版本复杂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曹雪芹的创作过程极其漫长,其间多次修改,直到作者去世,也没有完成定稿,还有一本分散失。而《红楼梦》的流传却是与创作同时进行的,因此造成抄本年代不一,文字互异。二是传抄中的错误,当时传抄《红楼梦》不是用来研究版本,而是用来阅读,还有很多是用来“置庙市中”卖钱的,抄手文学水平不一,而且不可能进行认真地校对,再加上辗转传抄,错误累加。三是后人主观改动,有些文字词句本来很好很通,抄者认为不好不通,于是任意加以窜改。四是有的抄本不是从同一底本抄录的,因为在曹雪芹没有创作完成的时候,有的章回不全,抄手拿到这个本子,再从其他本子补全,还有可能抄手没有借到全套底本,而是从多个底本补配而成全书。一个本子上可能反映其中一个原因,也可能几个原因同时起作用,那么其中的复杂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红楼梦》版本学正是要从中理清哪些是曹雪芹修改原稿造成的,哪些是后人传抄造成的,哪些是后人窜改造成的。但是到目前为止,由于考证材料缺少,就已发现的十余种脂本来说,它们各自的底本渊源和相互之间的流变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它们和后来的程伟元、高鹗刻本之间又是怎样的演变过程?这在当前海内外红学界,可以说还没有理出真正一个真正的头绪来。“这些版本的时间顺序,简直是个谜”。

纵观近百年对《红楼梦》“意义”的探询评估,其大端有二。一曰“婚恋主题”。二曰“政治主题”。虽然随着时代思潮的变化在说法上花样翻新,其实质大体上不出此两端。从最初清代人读《红楼梦》为拥钗还是拥黛而争得互相“饱以老拳”,到“革命派”赞美黛玉的“叛逆”和批判宝钗的“正统”,都是围绕着宝玉、黛玉和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这一中心思想作文章。王蒙说过一句幽默的断语,他说共产党作为革命党要拥护黛玉,作为执政党则需肯定宝钗。可说概括了近四十年来红楼梦评论的精髓。“政治主题”则从胡、俞“新红学”出现之前的蔡元培等的“旧红学”主张《红楼梦》有“反清复明”、“反满”等微言大义,到毛泽东说《红楼梦》的第四回乃全书“总纲”,《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以至有“阶级斗争形象史”等提法的滥觞。可见,婚恋主题或政治主题,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背景下,强调不同的方面而已。这说明,《红楼梦》的文本里的确既存在着“婚恋”,也存在着“政治”。但无论是“婚恋”还是“政治”,都只是小说文本里的现象,而这种现象说到底是中华大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说出婚恋或政

治,并不就是研究,关键问题是如何对这种文本现象作出深刻的历史洞见、文化阐释和美学解剖。例如,数十年来对《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有所谓“色空观念”的“局限性”的泛谈,但究其实,却是从后四十回续书写了“宝玉出家”这一情节推衍而来,通过探佚对曹雪芹原著整体作研究所得结论恰恰相反。没有严格区分和深入解剖曹著和高续的眼力、思力和能力,就事论事,于是“宝玉出家”一方面是逃避现实的“色空”,另一方面是反抗封建的“决裂”,既是对黛玉的永恒怀恋,又是对家庭压迫的反弹。

版本学通过广泛搜集不同版本,可以刊误纠谬,为校勘提供基础,避免谬种流传贻误后学,它还可以比较优劣,选择善本,指导广大读者的阅读;对于大量伪作,亦可以通过版本研究,使用版本学的手段加以识别。这不仅有利于学术,且有利于珍本书作为文物的鉴别。另外,对于不同版本图书的制成情况和发展演变过程的考察和分析,还可以探求当时文化的发展情况。版本学研究对于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红楼梦研究论文 篇7

《红楼梦》主要描述的是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大家族——贾氏家族, 并且亲朋好友生活在一起。因此, 亲属称谓的复杂性在小说中展现的是淋漓尽致, 这也为其俄语翻译造成了不小的难度。下面我们就对其进行举例分析 :

凤姐儿想了一想, 笑道 :“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 合家赏灯吃酒, 真真的热闹非常, 祖婆婆, 太婆婆, 婆婆, 媳妇, 孙子媳妇, 重孙子媳妇, 亲孙子, 侄孙子, 重孙子, 灰孙子, 滴滴搭搭的孙子, 孙女儿, 侄孙女儿, 外孙女儿, 姨表孙女儿, 姑表孙女儿, ……嗳哟哟, 真好热闹!”

Фэнцзезадумалась, потомлицоееозарилось улыбкой, ионасталарассказывать:

–Некогдаводной семье, воткакмысейчас, праздновалиНовыйгод, вседомочадцыбылив сборе, любовалисьфонариками, пиливино, развлекалисьивеселились. Бабушка, мать, женысыновейивнуков, племянники, внуки, правнукипоотцовскойи материнскойлиниям, родныеидвоюродные…Ай яй! Вотгдебылошуму!

在这段对话中, 作者涉及到16个亲属称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如此错综复杂, 就连中国人也难完全弄清楚其间的确切关系, 所以这也增加了译者在翻译上的难度。首先, 在长辈这一层面, 译者将“祖婆婆” (прабабушка) 漏翻了 ;将“婆婆”直接译成了“мать”, 个人认为译成“свекровь”更准确。其次在下辈层面上, 译者只翻译了媳妇和孙子媳妇, 将重孙子媳妇漏翻了, 完整的应是“женысыновей, внуковиправнуков”;原文中没有提到侄儿、外甥这一辈的亲属称谓, 但在译文中才出现了“племянник”一词, 这是对原著中汉语亲属称谓表达的一种误读。另外在译文中并没有照搬原文的顺序将每个亲属称谓对应地进行翻译, 而是将男女并在了一起, 全部用阳性的复数代替, 虽然这样译文显得直接简洁, 符合俄语的行文习惯, 但却会给读者译者造成全是男子的误解, 个人认为还是男女分开各自用复数表示更贴切原文一些。

为了获得一个更为清晰明了的分析, 这回我们把亲属称谓分成三组, 分别是平辈中的称谓使用、晚辈对长辈的称谓使用以及长辈对晚辈的称谓使用。

一、平辈中的称谓使用

⑴宝玉因道 :“可是我忘了, 才说要瞧瞧三妹妹去的, 可好些了, 你偏走来。”

–Какжеэто язабылнавеститьсеструТаньчунь! –воскликнулБаоюй. –Оченьхорошо, чтотыпришла!

译者将原作中的“三妹妹”解释性得译成了“探春妹妹”, 虽然可以让俄罗斯读者在如此错综复杂的人物网中一清二楚地明白宝玉究竟说的是哪个妹妹, 但是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丢失了中国亲属称谓中家庭等级的特点, 未能表明探春是家中第三个女儿。

⑵如海道 :“天缘凑巧, 因贱荆去世, 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

–Счастливоесовпадение, –сказалЛиньЖухай.–Теща, когдаузнала, чтодочьмояосталась безматери, прислалазанейлодку.

“贱荆”是说话人对自己妻子自我贬低的一种称呼, 其目的是表达对听话者的最高尊敬和礼貌。这也反映了在中国传统封建礼教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但是在译文中直接漏过这个称谓没有翻译, 从侧面也反映了翻译中文化层面的不可译性。

二、对长辈的称谓使用

贾珍又吩咐贾蓉道 :“你跟了你叔叔去, 也到那边给老太太、老爷、太太们请安, 说我和你娘都请安。

ТогдаЦзяЧжэньобратился кЦзяЖуну:

–Поедешьсдядей, справишьсяоздоровьестаройгоспожи, старогогосподинаигоспожи ипередашьотменяи материпоклон.

在这个例子中, 当晚辈称呼长辈时, 有两个不同的称谓被使用 :一个是简单的亲属称谓, “дядя” (叔叔) ;另一个则是代表社会地位的称谓用语“стараягоспожа” (老太太) , “старыйгосподин” (老爷) 。在中国古代传统礼节中, 当晚辈称呼长辈时, 晚辈有时将会使用表示社会地位或者社会职务的词语来称呼长辈, 以表示对其足够的尊重。这个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 在译者的翻译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对晚辈的称谓使用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 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Внейбольшесходства сотцовскойлинией, чемсматеринской!

众所周知, 受中国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 汉语的亲属称谓对家族内与外的确定, 有着非常独特的人物关系特征。即来自父亲这边的亲戚为“内”, 而母亲那边的亲戚所谓“外”。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时, 也将“外孙女”和“亲孙女”进行了进一步解释性的自由性意译。因为在俄罗斯人的概念中, 无论是外孙女还是亲孙女, 都是一个词внучка, 没有亲属关系远近的区别, 故俄罗斯读者也很难体会此处王熙凤在称赞林黛玉时对“老祖宗”的奉承意味了。

结语:

因为汉语和俄语在历史背景、社会系统、生活习俗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许多汉语亲属称谓都无法翻译成对等的俄语亲属称谓。其中, 汉语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很难得到体现, 也正好印证了翻译中文化层面的不可译性。称谓词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转移。在文化的转移过程中, 译者会遇到种种棘手的问题。翻译的过程便是这两种文化中寻找共同点的过程。如何寻求共同点, 解决词汇空缺、弥补差别, 这需要译者不懈的努力探索。《红楼梦》这一鸿篇巨作中的人物关系尤其复杂, 所以更是为其中亲属称谓的俄语翻译增添了不小的难度。本文只是节选了部分章节的亲属称谓俄语翻译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 旨在弄清俄汉亲属称谓的差别, 探讨译者的翻译方法, 探究其翻译结果是否符合原著的精神等等, 其中的一些观点只是个人的初步探索和看法, 如有不当之处, 还请各位指正。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2]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3]陈毅平.红楼梦呼称语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4]牟萍.俄汉亲属称谓词比较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 1995

《红楼梦》中平儿的精神美研究 篇8

【关键词】俏平儿;精神美;才智;善良敦厚;真诚忠心

平儿是《红楼梦》中的重要女性之一。按《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共收录了三十六位红楼女儿,依作者分类标准,作为美妾的平儿,应该同香菱一样出现在副册上。这是因为,她不仅是管家奶奶王熙凤的心腹通房大丫头,更重要的是她在当权者的默允之下被琏二爷收了房,名分上是“妾”,成为名正言顺的“半个主子”。

从《红楼梦》第六回出场接待刘姥姥开始,直到一百一十九回把巧姐从刘姥姥庄子上接回来,平儿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重大事件和故事的转折,都有平儿的语言,平儿的形象。在整部小说中,她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完整的印象。如她的名字四次被写入回目之中——即第二十一回“俏平儿软语救贾琏”、第四十四回“喜出望外平儿理妆”、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第六十一回“判冤决狱平儿行权”。从这些回目可以看出,作者曹雪芹显然在有意突出平儿是一个特殊人物。

曹雪芹塑造人物惯用“陪衬”、“映衬”的写法。如用刘姥姥来“映衬”贾母,用贾赦来“陪衬”贾政。王熙凤的“陪衬”人物就是平儿,如同绿叶衬托着一朵红花,使红花更红,而绿叶在红花映照下又显出几分俏丽。作者在回目中两次用了“俏平儿”这个词,显然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那么,“俏平儿”究竟“俏”在哪里呢?

俏的本义指相貌美好,漂亮。那么,“俏平儿”就应该是指容貌美丽的平儿。的确,在曹雪芹笔下,平儿的容貌是很出众的,这可从别的人物的评价中看出。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戴银,花容玉貌的”,把她误认成了凤姐;贾琏私通仆妇鲍二家的那次事件后,贾母训斥贾琏:“凤丫头和平儿还不是个美人胎子?你还不足?”凤姐的美貌,书中是有具体描写的。贾母这样将平儿与凤姐相提并论,则平儿姿色不凡,也可想而知。在“凤姐泼醋”一节里,平儿成了王熙凤和贾琏共同的出气筒,无辜地挨了他们的一顿打,贾母出面调解,有过这样一段描写:……贾琏见了平儿,越发不得了。……便赶上来说道:“姑娘昨日受了屈了,都是我的不是,奶奶得罪了你,也是因我而起。我赔了不是不算外,还替你奶奶赔个不是。”可见在贾琏的眼里,平儿比王熙凤更“娇俏动人”,更具容貌美。

但是,如果把“俏平儿”的“俏”仅仅理解为容貌美,未免太肤浅了,平儿的“俏”,包含了精神美这一更为深刻的内涵。那么,平儿的精神美又体现在哪里呢?

一、才智突出美

平儿的才智是异常突出的,她既聪慧伶俐,又会为人处世。平儿自幼便为凤姐的丫头,后凤姐嫁入贾府,又带来四个丫头,如今却“死的死,嫁的嫁”,独平儿历尽艰难,得以侍奉凤姐左右,并成为其心腹。李纨曾这样评价过平儿:“有个唐僧取经,就有个白马来驮他;刘智远打天下,就有个瓜精来送盔甲;有个凤丫头,就有个你。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匙。”李纨的这个比喻,自然是赞誉,细品起来,却很贴切。它很能说明平儿之于凤姐的重要性。

(一)平儿善于体会凤姐的需要和意图,是凤姐行事处事的有力臂膀。例如第七回,跟凤姐到宁国府的丫鬟媳妇们,看见凤姐初见秦可卿的弟弟秦钟,并未备得表礼来,忙回荣国府去告诉平儿。平儿素知凤姐和秦可卿亲厚,遂自作主张,拿了一匹尺头,两个“状元及第”的小金锞子,交付来人送过去,很好地顾全了凤姐的面子。

(二)平儿以维护凤姐利益为己任,善于在别人面前替凤姐解释,这就在无形中激发了她为人处世的潜在才质,活脱脱地展现出她机智、聪颖和心灵手巧的特点。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五十五、五十六两回所写探春理家时平儿的表现。探春因凤姐生病,才以一个未出阁的姑娘的身份临时代理家政,那些管家的仆妇们见探春年轻,又是庶出,于是有些藐视她,刁难她。平儿恰好这时来了,立刻看出探春正要找机会树立威信,她便先替凤姐争取主动道:“姑娘知道奶奶本来事多,那里照看的这些,保不全不忽略。俗话说,‘旁观者清’,这几年姑娘冷眼看着,或有该添该减的去处二奶奶没行到,姑娘竟一添减,头一件于太太的事有益,第二件也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的情义了。”一番话既保全了凤姐的面子也给足了探春的面子,既平息了探春之怒焰,又不卑不亢,婉转如莺啼。听来有如春风润雨,令人拍案叫绝。

(三)平儿才智突出之处还在于她处事时能顾全大局,平衡关系,因此当下人的过失牵连到主子的脸面时,她往往“得饶人处且饶人”,甚至为下人遮掩过失。在“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中,平儿明知是坠儿偷了镯子,却不声张,只叮嘱麝月要小心。平儿知道如果吵嚷出去,一则恐素日回护丫头女儿的宝玉被人抓住把柄;二则怕袭人、麝月等宝玉房中的大丫头面子难堪;三则担心让病中的晴雯知道了大发“爆炭”脾气。平儿就是这样善于化干戈为玉帛,诸事都考虑周全。在“判冤决狱平儿行权”中,赵姨娘要求彩云偷了王夫人屋里的茯苓霜,惹起很大的风波,牵累很多人,柳儿母女几乎被打被撵。平儿不为谗言所动,查明了实情,判冤决狱,以体谅之心和宽容之道,开脱了五儿母女,掩护了彩云和玉钏儿,又为探春而顾全了赵姨娘的面子,各方面对她无不心悦诚服。平儿这种缩小事态、化解矛盾的做法,可以看出她绝不是庸俗的和事佬,而是睿智的仲裁者。

二、善良敦厚美

平儿善良宽容,温和敦厚。小厮兴儿的背后议论是最无矫饰的民意:“平姑娘为人很好,虽然和奶奶一气,他倒背着奶奶常作些个好事。小的们凡有了不是,奶奶是容不过的,只求求他去就完了。”平儿作为凤姐的“心腹”,亦有一定的名分,但她行事决不仗势欺人或是狐假虎威、以强凌弱。心地善良的平儿,从无聚敛财富和追求权势的欲望,她很少想到自己,常常设身处地想着别人。她怜贫悯弱,真诚助人。第四十二回,刘姥姥临走前,平儿不仅奉凤姐之命细心地将以凤姐名义给的各种珍贵衣料和食物等礼物打点整齐,还悄悄地笑到:“这两件袄儿和两条裙子,还有四块包头,一包绒线,可是我送姥姥的。那衣裳虽是旧的,我也没大很穿,你要弃嫌,我就不敢说了。”见刘姥姥千恩万谢,她又笑说:“休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才这样。”第五十一回,芦雪庵赏雪,人人穿的“不是猩猩毡就是羽缎羽绒的,十来件大红衣裳,映着大雪好不齐整”。只有刑岫烟“穿着那件旧毡斗篷,越发显的拱肩缩背,好不可怜见的”。 刑岫烟的窘况众人有目共睹却唯独平儿记在心上,在凤姐叫她给袭人拿衣服时,她便多拿了一件,未经凤姐许可就把凤姐的衣裳送给了刑岫烟。如果说平儿自作主张给刑岫烟送去衣服还有替凤姐做人情的成分,那么她背着凤姐偷出二百两碎银子给贾琏为尤二姐治丧则纯粹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平儿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当着凤姐还是背者凤姐,都没有私心做鬼不可告人的目的。在平儿身上,有的只是心地善良,敦厚待人。尤二姐在府内饱受凤姐的折磨虐待,平儿滴着泪对她说:“想来都是我坑了你。我原是一片痴心,从没瞒他的话。既听见你在外头,岂有不告诉他的。谁知生出这些个事来!”凤姐常常命人端些“不堪之物”给尤二姐吃,平儿看不过,自己拿钱出来弄菜给她吃,或者有时只说和她园中逛逛,在园中厨内另做了汤水给她吃。还指责丫头们说:“就只配没人心的打着骂着也罢了,一个病人,也不知可怜可怜。他虽好性儿,你们也该拿出个样儿来,别太过逾了,‘墙倒众人推’。”后来秋桐到凤姐那里揭发了平儿的行为,她“自此也就远着了”,但她仍会在凤姐睡下的时候,鼓起勇气来看望孤苦无依的尤二姐,对她嘘寒问暖,劝解开导。看到尤二姐“吞金自逝”后,平儿“不禁大哭”。从以上事实中可以看出,平儿的善良敦厚散发着“美”的芬芳,平儿的可爱、可敬,也就在这些看似平常却又不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展示出来。

三、忠诚真心美

平儿对凤姐忠心耿耿,从无二心。作为贴身丫头,她时刻不离凤姐左右,“一味忠心赤胆地服侍”。她是荣国府里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丫鬟。她协助凤姐管家,有些小事用不着回凤姐,她就可以作主。平儿能有这样的权威,完全是由于她成了凤姐所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凤姐的钥匙。都交给平儿随时带在身上。凤姐生日,觥筹交错,笑语喧阗,凤姐被灌得有些醉了,要回自己房里去歇息一会,特地瞅人不防时离了席。独“平儿留心,也忙跟了来,凤姐儿便扶着她”。而当她自己过生日的时,她还“抽空回家”,等服侍完凤姐以后才同众人一起玩闹。平儿如同一位高级的生活秘书,表现出极其忠心事主的品格。她虽然是贾琏名分上的“妾”,却从来不与凤姐争风吃醋,而是处处让着凤姐,即使贾琏有时要“搂着求欢”,她也尽力“夺手跑了”。这在平儿的地位上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然而,平儿做到了。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帖。”这其中,我们不能不佩服平儿的赤胆忠心。

平儿的忠诚真心,还表现在她对危机凤姐地位的事及时报告,决不含糊。贾琏背着凤姐和她,在外面偷娶二房时,平儿却不再替贾琏保密,而且正是她首先听到风声便向凤姐报告,并帮着凤姐审讯旺儿和兴儿的。这说明了她的忠心。

平儿,一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其品貌、才干历来被红学研究者们所公认。清代青山山农在《红楼梦广义》中评价“平儿不矜才,不使气,不恃宠,不市恩,不辞劳怨,有古名臣事君之风。”应该说是中肯公允的。而清代评论家涂瀛的话更是道出了平儿是一个容貌、精神具俏的好女儿,他说:“求全人于《红楼梦》,其惟平儿乎!平儿者,有色有才,而又有德者也。”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申请资金示范文下一篇:医保医师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