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精选8篇)
摘要:公平正义是一个善良的人类社会共同的美好愿望。无论是男女老幼,是贫困还是富有,每一个国度、每一个阶层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实质上得到公正的对待。在依法治国的当今社会,司法的公正性无疑处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但受法律的标尺性和先定性的影响,以及受诉讼时效和有效证据的限制,使得司法公正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实质意义上的公正,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员,我们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的同时,也应当理性的去面对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这种冲突。
关键词:司法公正;实质公正;公平正义。
正文:
一、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含义。
1、司法公正概念和重要性。
(1)、司法公正概念: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活动即国家公权力中的司法权在运作过程中所达到的一个应然的状态,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尽可能地符合客观事实,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社会、国家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是一个社会文明、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它不但是法律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其基本内涵是要在司法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通俗地讲,司法公正就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2)、司法公正的重要性:物质利益的获得可以有先后多寡之分,司法公正的实现应该无尊卑贵贱之别【注1】。公平正义在立法领域和司法领域、尤其是在司法领域会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一领域是人们寻求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无论是原告、被告、还是第三人,对于任何一个善良的诉讼当事人而言,他们都渴望得到法律的公正对待,希望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裁判结果,因为在他们看来,法律本身就象征着公平正义,每一个法官都代表着庄严、神圣和权威,在这些诉讼当事人的心目中,“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一条恒久不变的真理。但是,当他们在这个途径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他们会对司法者甚至是立法者充斥着仇恨,他们会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失去信任,当他们发泄这种仇恨和不信任时,势必会危及到社会的和谐和安定团结,后果将会很严重。
2、实质公正概念和重要性。
(1)、实质公正的概念:实质公正指整个的人类活动必须符合公众都认可的道德规范,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正义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不仅在物质上得到平等的待遇,在精神上也要受到公正的对待。就诉讼而言,指对控诉和争议事实的认定和裁判要符合公平正义,而不能仅满足于实体和程序上对公正的要求。(2)、实质公正的重要性:实质上的公平正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忽视实质公正,必然会损害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胡锦涛同志曾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必须把社会公平即实质公正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他讲的公平不单是指经济方面的公平,而是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包括国家在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实质上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取得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和认同,使出台的措施获得最广泛的社会支持,从而得以顺利实施;在调节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实质公正的原则,才能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受益,才会取得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广泛支持和接纳,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实现全社会的 1
团结与合作。在较大程度上极力维护和实现实质公正,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实质公正,才能使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得到充分有力的保障。
二、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联系和区别。
1、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联系。
司法公正和实质公正都源于人类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两者互为联系,相
互影响、共同促进。司法公正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础,实质公正则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理想状态。司法公正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保障,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司法公正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坚持实质的正当平等的原则,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实质的公平正义的精神。司法公正对于实现实质公正在某种程度上起着重要作用,只有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司法公正,才能使人们追求的理想的“实质公正”这一目标的实现的可能性不断地增加,当司法的整个过程能够完全符合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能够完全满足社会整体和社会个体的需求时,司法公正便可以完全等同于实质公正了。
2、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区别。
实质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的理想状态,与之相比司法公正在当前阶段
更为现实和重要,但司法公正所追求的这个“公正”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公正,这个“公正”不能完全等同于实质意义上的公正。通过以下案例及解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区别。
(1)、辛普森“杀妻案”。
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二日深夜,人们在洛杉矶西部一豪华住宅区里的一所住宅
门前发现一男一女两具尸体,女死者后来证实是妮克·布朗·辛普森(著名的黑人美式足球(橄榄球)明星辛普森的前妻),而她身后是餐馆的侍生郎·高曼。两人被利器割断喉咙而死。警方的侦查检验结果将所有疑点都聚集在辛普森一人身上。凶杀现场两处发现辛普森的血迹;现场提取的毛发与辛普森的头发相同;警方在现场和辛普森住宅发现的血手套是同一付,两只手套上都有被害人和被告的血迹;在辛普森住宅门前小道、二楼卧室的袜子和白色野马车中都发现了辛普森和被害人的血迹。这样,检方证据堪称“血证如山”,辛普森涉嫌杀人似乎已是无法抵赖的事实。但辛普森为逃避法律的制裁,耗费了巨额财力聘请了十几个美国一流的律师组成一个律师团为其进行无罪辩护。1995年10月3日,美国西部时间上午10时许,辛普森“杀妻案”的陪审团作出最终裁决:辛普森无罪。这个结果对美国民众而言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了一片哗然,人们怨声载道,质疑美国的司法制度,抗议政府严惩真凶辛普森。本案的主审法官伊藤在宣读了这个裁判结果后、面对公众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相信、全美国人民都看到了辛普森的罪行,但遗憾的是法律没有看到。”判决出来以后,主诉检察官克拉克对有线新闻网CNN 记者说:“尽管自由主义者不想承认这一点,但一个以黑人为主的陪审团不可能在此类案件中作出公正判决。”此话引起了媒体轩然大波,随后,克拉克辞去了检察官的职务,也许是因为在她的心目中已确信辛普森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她实在不能接受“无罪判决”这一事实。应该说,本案在立案侦查、审查起诉以及到最终的审判阶段,整个过程都是依法进行的,都是比较公正的.在审判阶段,陪审团成员中有一名长期遭受丈夫殴打虐待的妇女陪审员。众所周知,被告辛普森本人就有殴打虐待女人这一方面的暴力倾向,为了防止该名妇女陪审员对被告作出先入为主的不公正结论,故而最终将其排除在陪审团成员之外,这一个细节恰好体现出了司法的公正性。该案已过去了许多年,但真正的凶
手仍然没有捉拿归案,这是为什么呢?是美国的侦查手段不够先进吗?肯定不是。众所周知,美国的刑侦装备和技术手段可以说在世界上是一流的。那么,是美国的司法制度不够健全吗?也不是,在美国的司法制度中,刑事案采用的定罪标准是“超越合理怀疑”。这个定罪标准可以说在国际上是较科学的。其实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本案的主审法官伊藤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全美国人民都看到了辛普森的罪行,但法律没有看到。”本案中,真正的凶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但通过本案的侦查、起诉、审判以及案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本案完全能够体现出司法的公正性。然而,通过本案主诉检察官的事后辞职,主审法官的过激言论,以及美国民众的怨声载道,我们却可以看出,该案并没有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公正。
(2)、大理杀弟案。
2012年5月的一个傍晚,云南大理的一个偏远山村的一户农家发生了一起血
案。该农家共有兄弟3人,老二张明将自己的三兄弟张刚打死在自家院落内,经警方调查了解得知,被害人张刚平日里吃喝嫖赌、无恶不作,还染上了吸毒的恶习。并且,该人在未成年时曾将自己的大哥亲手杀害,但因当时年龄太小,并没有受到刑事处罚。被害人平时花钱就伸手向自己的老母亲和哥嫂索要,不给就大打出手、动辄掏出匕首进行要挟。逼的年过六旬的老母亲远嫁他乡,嫂子和侄子也不敢在家居住,案发时,被害人又一次向二哥张明索要钱财供其吸毒,张明不给,被害人张刚随即掏出匕首向张明刺去,张明处于防卫,从院内摩托车上随手抽来一根木棒与其对打,在将其打倒在地后,为除后患,又对被害人头部猛击数棒,致被害人张刚颅脑损伤,当场毙命。本案在审判阶段,检查机关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而被告张明和其辩护律师均认为是防卫过当,并当庭出示了请求免除对张明进行处罚的由全体村民联名签字的请愿书。审判机关最终采纳了公诉人的意见,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了张明有期徒刑。本案若抛开法律不谈,依一个善良人的思维来对其进行判定,得出的结论将会是:张明的杀人行为不但属于正当防卫,而且是一种被逼无奈的义举,是在为民除害,不应受到法律的制裁,而应当受到社会的褒扬,只有这样,才能使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得到真正的保护,才能真正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正义。但法律规定并非如此,任何人都没有任意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即便对方是个流氓、杀人犯,也应当先由司法机关对其进行审判、定罪,再由执行机关对其施以相应的刑罚。这个过程体现了程序上的司法公正。本案中,被告在将被害人打倒在地后,被害人已丧失还手之力,不再具有攻击性,直到此时,被告实际上仍处于正当防卫阶段,但被告为处后患,又对被害人要害部位进一步进行连续重击,显然已经具有了杀人的主观故意。所以,本案的判决也体现了实体上的司法公正。
三、司法公正和实质公正的冲突原因和解决。
1、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冲突原因。
(1)、法律的标尺性和先定性决定了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冲突。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具有明显的冲突,而导致这种冲突的根本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那就是法律的标尺性和先定性。法律是一种标尺,是由立法者根据过去已经发生的、现在正在发生的和将来可能发生的相关事例作出一个综合的最能体现出公平正义的研判,然后依这些研判为尺度,制定出一把把适用于各个司法领域的标尺,司法者再根据相关标尺上的刻度去裁量他们手中的每一个案件。司法者虽有自由裁量的权力,但自由裁量的范围不能逾越标尺上的刻度,无论是处于怜悯还是激愤,他们都不能将有罪的案件作出无罪的判决,都不能将10年以上的刑罚判成10年以下。法律的先定性主要体现在它是由立法者事先对其进行确定的,现实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案件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每发生一个案件,立法者都不可能即刻制定出专门适用这个案件的法律。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现存的法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时,必然要求立法者制定出新的法律来适应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但社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立法者不可能对所有的新生事物和新生领域都能做出完全合理的预先研判。“酒驾”已经入刑,但我们又会面临新的困惑,那就是吸毒后驾车即“毒驾”在社会上已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其危害性与“酒驾”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从实质公正的层面来讲,“毒驾”不但应该入刑,而且应该适用比“酒驾”更为严厉的刑罚,这迫切需要新立法的约束,法律的先定性或者说是滞后性已暴漏无遗。
(2)、有效证据的限制。
这一点从上述辛普森杀妻案中就可以看出。控方证据可谓是“血证如山”,但辛普森的辩护律师认为这些“血证”疑点极多,破绽百出。首先,袜子上的血迹非常奇怪。辩方专家指出,这只袜子两边的血迹竟然完全相同。根据常识,假如袜子当时被穿在脚上,那么袜子左边外侧的血迹绝不可能先浸透到左边内侧,然后再穿过脚踝浸透到右边内侧。只有当血迹从袜子左边直接浸透到右边时,两边的血迹才会一模一样。换言之,血迹很有可能是被人涂抹上去的。美国法律中有一条著名的证据规则:“面条里只能有一只臭虫”。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任何人发现自己的面碗里有一只臭虫时,他绝不会再去寻找第二只,而是径直倒掉整碗面条。这与我们国人常说的那句话“一粒老鼠屎、搅坏了一锅粥”在道理上是共通的。即便洛杉矶警方获取了大量能证明辛普森有罪的证据,但只要其中有一样(袜子)是非法取得的,所有证据就都不能被法庭采信,实现实质上的公平正义也就无从谈起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例如,你口头约定把钱借给对方,而对方却以种种借口不予归还时,你为此寻求司法救济,但因你提供不出有效的对方借款证据而往往使你的还款请求得不到司法机关的支持,欠债还钱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说这对你来讲,实质上是及不公平的。
(3)、诉讼时效的限制。
法律上规定时效的目的在于督促当事人及时的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仍以借
款为例,当你与对方在借款合同中约定了还款日期,而对方到期不还超过了两年,那么你便丧失了请求司法救济的权利,此时的法律债务便转化为一种自然债务即失去法律强制力保护,不得请求强制执行的债务,你可能会选择私力救济,但往往会因触犯法律而得不偿失,这对你来讲也是及不公平的。
2、司法公正和实质公正冲突的解决。
受社会发展的程度和现实的社会阶段限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没有达到
一个相当高的程度时,实质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在我们这个社会的当前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能实现的,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冲突将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我们的司法机关必须努力营造与现实社会条件相匹配的司法公正,以恢复强势侵夺和现实问题造成的不公平,弥补政治上无法妥善安排和兼顾的形式上的不公正,从而引导民众树立起对实质公正的信心、崇尚公平、追求正义,最终将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距离不断拉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正视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这种冲突。为避免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必要的损害,我们应当遵守时效,注意保全证据。在不断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提高自己的法律修养的同时,正确认识法律的标尺性和先定性等特征。我虽不否认徇私枉法这种情形的存在,但每一份裁判文书,毕竟都是司法者居中裁量和判定的结果,只要这个裁判没有违反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相关规定,那么它就能够体现出司法的公正性,即便它与实质公正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也应当理性的去对待。退一步确实能够海阔天空,息讼止争不仅是司法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整个的善良的人类社会所积极寻求的结果。在此,衷心希望我们的立法者和司法者在飞速的社会发展中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及时立法、适当司法,力求达到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完美结合。
注释:
【1】陈卫东 主编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律师专业(本科)2005年版《律
师执业概论》第116页,第17—18行。
参考文献:
中央12社会与法 频道法律讲堂《文史版》第2012.10.29期 辛普森“杀妻案”。
关键词:司法公正,程序公正,实体公正
司法公正, 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 是体现社会正义的窗口, 它集聚着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渴望。司法公正包含二个方面的内容: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
一、程序公正
程序公正, 指司法程序方面所表现的公正, 它深受英美法系的青睐。正如英国大法官基尔穆尔所说:“必须遵守关于审判活动的程序, 即使在一些例外的场合下有损于事实真相, 也在所不惜。”由于英美法系以经验主义哲学为主导哲学思想, 故此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多持怀疑主义, 他们认为人的认识具有非至上性, 不能完全发现案件的真相。也正因此, 才有人说, “人们对司法结果的公正性不能抱有太高的期望。”另外, 英美国家素有“程序先于权利”的伦理传统, 其所强调的是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或行为本身是否具有善性, 而不是看该行为究竟导致了一个怎样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在英美法系的, 只要是基于公正的司法程序作出的裁判, 即认定该裁判是公正的。
自美国学者罗尔斯在他的《正义论》中首次引入程序公正这一概念, 程序公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其价值也被人们一步步发掘。
(一) 程序公正的价值
⒈ 保证实体公正的实现
司法程序设计和实施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实体公正, 也就是说程序公正的价值亦在于保证实体公正的实现, 只有完全遵照所设定的程序进行诉讼, 所达到的实体结果才可能是公正的。
⒉ 程序公正的独立价值
罗尔斯说:“不可能把法规设计的使它们总达到正确的结果。” (1) 就是说不论程序设计的多么完善、执行得多么严格, 实体公正也未必能完全实现, 那么程序公正的独立价值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程序公正的独立价值在于其本身直接体现出来的民主、法制和人权, 它表现在维护利害关系人法益、裁判结果能得到当事人和社会的接受与认可等方面。
⒊ 程序公正的终局性价值
诉讼活动虽然极力追求实体公正, 但更需要注意司法活动的效率, 否则不仅可能无法实现实体公正, 甚至可能会导致司法权威的丧失。所以, 在某些情况下, 会出现以牺牲实体公正为代价去维持已经生效裁判的稳定性的现象。
(二) 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
1. 程序的参与性
即“获得法庭审判机会”原则。其核心思想是权益可能会受到审判结果直接影响的主体有充分的机会并富有价值地参与裁判, 从而对裁判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而不是被动的参与审判或接受裁决。
2. 裁判者的中立性
裁判者本身负有查清事实和维护正义的职责, 因此他不得对任何一方存有偏见和歧视, 应当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不偏不倚地立于那些利益冲突方之间。
3. 裁判者的独立性
《刑事诉讼法》第五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 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法院或者法官仅仅在法律规定范畴, 依据自己的意志独立的对案件作出判断。
4. 当事人地位的平等性
这是衡量程序是否公正的基本标准, 不论当事人身份、地位、性别、种族如何, 在法律面前是一律平等的。
5. 程序的公开性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除了法律特别规定不得公开的案件之外, 其他案件都必须依法向公民或社会公开, 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司法活动处于被监督状态, 以保障司法公正。
6. 程序的及时终结性
程序的及时终结性包含二个方面:一是对审判活动形成裁判结果的期限限制, 二是“一事不再理”原则。这是为了使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不长期处于不确定的不利状态, 是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合法诉讼权利的表现。
二、实体公正
实体公正, 指案件的处理结果所体现的公正, 被喻为“看不见的正义”。由于大陆法系深受以笛卡尔为代表、以科学主义为特征的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 在认识论上坚持人的认识能力的绝对至上性。认为通过法定程序完全可以发现案件事实, 得到公正结果。正如德国学者亨克尔说:“刑事程序是为寻找实体真实服务的。”因此, 大陆法系国家极力主张实体公正。当然, 要达到实体公正不仅需要司法者公正判决, 还需要立法者对人们的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对待、合理分配。也正因此有学者说:“实体公正是指关于制定什么样的原则和规则来公平、公正地分配社会资源的问题。” (2)
实体公正追求的是案件处理结果的公正, 它所要求的理想结果无非是以下三种:
(一) 无辜者不被处罚
保障无辜者不被处罚是树立司法权威的核心, 失去这一点公正将无从谈起。因此, 必须将“排除合理怀疑”与“无罪推定原则”相结合, 充分注重证据的重要意义, 做到谨审慎判。
(二) 有罪者受到惩罚
惩罚犯罪自古就是诉讼活动的目的之一, 也是对受害人及其亲属的安慰。有罪者受到惩罚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 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威慑力。
(三)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如果对两种不同的犯罪处以相同的刑法, 那么人们就找不到更有力的手段去制止能带来较大好处的较大犯罪。” (3)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以保障无辜与准确定罪的实体公正理念为基础, 要求处罚的性质与强度要与非法行为的性质与危害程度相适应。
三、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关系
对于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究竟属于何种关系的问题, 以及司法活动中何者优先适用的问题, 法学界可谓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在西方, 大陆法系国家主张实体公正优于程序公正;而英美法系国家多数学者则提出了程序公正优于实体公正的相反看法, 如美国一位著名的大法官这样说:“只要程序适用公平, 不偏不倚, 再严厉的实体法也可以忍受。” (4) 在我国, 法学界亦存在三种主要观点:1.优先论:程序公正优先于实体公正。他们认为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有效途径, 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实体规则的不足, 还使得司法活动更具权威性和尊严性, 有利于社会对司法活动的信任和认同。2.并重论:部分学者认为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具有同等重要性, 不存在何者优先问题。有学者曾说:“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如车之两轮, 鸟之两翼, 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 不能有先后轻重之分。” (5) 3.阶段论:两者的关系应根据诉讼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侦查阶段程序公正优先, 在起诉阶段两者并重, 在审判阶段实体公正优先。
总结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哪种学说观点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诉讼活动的最终目标无疑是实现实体公正, 但在盲目追求实体公正的过程中, 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非至上性, 人们总是处在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之中, 只能获得相对真理, 从而无法获知所有案件的事实;另外由于片面地追求实体公正, 往往会导致刑讯逼供的存在, 从而侵犯人权, 最终损害了正义。而一味追求程序公正虽然有利于保障人权、维护司法权威, 但往往走向另一极端, 导致结果虚无主义。并重论的观点显然不符合司法实务之需要, 因为实体法以发现真相为目标追求实体公正, 程序法则以保障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为主要目的, 这就难免使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产生冲突和矛盾, 当二者发生冲突时, 很难做到兼顾并重。
综合考虑以上各种观点之利弊, 笔者认为根据不同的案件类型确定程序公正或实体公正何者优先适用可能更为妥当 (且叫它“对象论”) 。对象论要求将所诉案件分为普通案件与特殊案件。针对普通案件采用程序公正优先原则, 例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而对于特殊案件, 则需要再分类:1.对于权利机关错误认定法律事实或者错误适用法律造成错判错罚、伤及无辜的, 一经发现, 必须及时纠错平反, 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限制。比如佘祥林案, 当其妻子活生生归来的时候, 当地的司法机关必须无条件的还佘一个清白, 以达到真正的实体公正。2.受害方本来需承当某种特定的法律义务, 但是却未尽到完整的责任, 以致使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发生。此时, 需要将同一个案件的不同行为分别对待。比如许霆案中, 许首次从ATM机取款时多得的钱至多算是不当得利, 应当适用实体公正原则判定其无罪;但是, 他明知该ATM机有问题, 再次取款的行为则构成犯罪, 需要以程序公正优先原则保障其诉讼权利。
参考文献
①[美]约翰.罗尔斯著, 何怀宏等译:《正义论》,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86。
②陈瑞华:《程序正义论》, 载北大法律信息网, 2008年6月12日。
③[意]贝卡里亚著, 黄风译:《论犯罪与刑法》,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65。
④宋冰:《程序、正义与现代化——外国法学家在华演讲录 (C) 》,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375。
作者关于生物学历史上一些事例的思考,对读者极有启发。
例如,他谈到“许多传统的科学史(及其标准教科书)被神话和假造的传闻逸事包裹了起来。”带着这个观点分析达尔文伟大发现的契机,不难看出:“人们一直重复是贝格尔(Beagle)号上的经历使达尔文成了博物学家这种神话,但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达尔文一八三一年参加贝格尔号航行之前,已经成了一名非常有经验的博物学家……他具备的知识令人惊叹,不仅关于昆虫……而且关于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海洋无脊椎动物、化石哺乳类和植物都具有广博的知识。”的确,参加贝格尔号航行在达尔文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但在此前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论证生物进化规律提供了极多的新材料,正是在前人思想材料积累的基础上,达尔文建立了进化论。如果没有他,历史也会把这付担子交给别人的,与达尔文一起发表进化论的华莱士就可能是这种人,尽管他的理论很不成熟。
这一类神话不难在科学史的其他地方找到。比如牛顿是由于看到苹果树上的苹果掉下来而想到万有引力的;瓦特因为儿时看到祖母用水壶烧开水,最终发明蒸汽机,等等等等。其实在牛顿之前,有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尤其是约翰·刻卜勒,为万有引力论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瓦特之前,由于生产的需要,热机的研究已经兴起,有了法国工程师卡诺的蒸汽机工作原理,瓦特的贡献是大大改进了蒸汽机的设计。这种编造科学史神话和传闻逸事的所谓历史,错误在于以个人经历的偶然性去掩盖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正如恩格斯论述的那样:“在每一科学部门中都有一定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501页)“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6页)
迈尔指出:“正如在生物学史中所极为经常发生的那样,相互对立的理论没有一个在最后流行起来,相反是折衷的融合。”这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见解。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很多人在探索怎样从一个简单的细胞发展成为复杂的有机体。关于有机体的个体发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预成论者认为卵中存在某种预先形成的东西,作用在于使卵转变为成体,更为极端的是,干脆设想卵里含有同一种类的一切未来世代的预成“小体”或微型;而渐成论者认为,是一个全然不定型的卵逐渐分化,形成成体的器官。现在的胚胎学就可以证明,两者都包含正确的因素——渐成论者阐明了初始阶段的卵基本上没有分化,预成论者肯定了卵的发育受某种预先存在的东西(即现在认识到的遗传程序)控制。即使在生物学史上,也不容易找到完美的例子去印证林妹妹“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妙人妙语。作者很有见地地指出:“如果以为任何一个时代总是由一种思想基调亦即说明框架或思想体系所决定,又由一种新的而且常常又全然不同的概念框架或思想体系所取代,则是错误的。”
迈尔以为:“在传统上,学者中有一种倾向,就是以一种如果不是诽谤性的也意味着贬低的语言提到他们对手的研究……因为历史学家是从外边来看待这些表述,很可能没有认识到这类声明纯粹是从心理工具,是贬低对手以抬高自己的地位。”人们都看到,这有两种情形,一是如同他说的:“只要有科学争论,失败的一方的观点后来几乎毫不例外地被胜利的一方曲解了。”很明显,这是受到“辉格派”科学史观的影响,这种科学史观是用科学家对于现代已经确定的科学解释贡献的大小来评价科学家。就是伟大的达尔文也难免是这样,他曾明确地否认从拉马克的书中获得过任何益处,“那是十足的垃圾……我从中没有得到任何事实和观点。”事实上,拉马克因其理论面受的冤枉几乎把他的成就全部抹杀掉了——获得性遗传的概念从古到十九世纪广泛为人们接受,拉马克只是简单地用它为进化理论服务。拉马克理论中的进化与意志的作用无关,误会部分在于错将“besoin”(需要)译成“wan”(想要),而不是译成“need”(需要)。
另外一种情形更让人遗憾:甚至未见得成功的理论借助政治强权来打击有可能成功的对手。比如倡导了小麦春化法的李森科,凭仗当时的宠信,无情打击了苏联的其他生物学派,尤其遗传学派,使原来居世界领先地位的苏联遗传学一撅不振,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这件事又表明,政治意识形态对于生物科学的兴趣常常要比对于物理科学的兴趣大得多。
关于意识形态之争,迈尔提到了“无产阶级科学史”以及他自己的看法:
“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的编年史家特别阐述了以下论点: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科学家的思想,但是一直到现在,科学史在实践中完全忽视了社会背景环境。他们认为,结果就是,现在的科学史是资产阶级的科学史,这种科学史和无产阶级科学史是完全不同的。他们说,所需要的是以‘激进的,历史来取代现有的科学史。这种要求就最终回到了马克思关于统治的思想不能和统治阶级分开的主张。因此,无产阶级科学史是完全不同于资产阶级科学史的。”
“然而,存在着以无产阶级方法写作的科学史,这个论题是和以下三组事实相冲突的。首先,人民大众并没有建立起一种和现在掌握着科学的阶级的科学理论不相同的科学理论。如果要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当科学家放弃了一种思想之后,‘普通人’还常常坚持它。其次,在科学家中存在,着大量的社会流动,每一批新的科学家中有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人来自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阶级。第三,就决定叛逆性的新思想产生的因素来说,在某个社会阶级中的出生早晚要比是哪个社会阶级的成员重要得多。以上这些事实与那种社会经济环境对于特定的新科学思想和概念的产生具有支配性影响的论点是相冲突的。虽然,主张这种观点的人负有证明这种观点的义务,然而到现在为止,他们并没有提供出任何具体的证据。”
仔细思考一下迈尔反驳无产阶级科学史的三个论据,不难看出,迈尔自己也没有超越阶级分析的圈子——他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讲话。这一态度似乎有悖于他在其他地方表现出来的公正。任何一个历史学家,不论他属于哪个阵营,总会有人来指责他因阶级局限导致的不公正。其实,由自然科学并不具有阶级性这一特点所规定,人们在研究反映自然科学发展的科学史的时候,并没有必要仅仅限于阶级的影响这一方面。
事实上,历史人物本身除阶级属性以外,还有诸如气质、心理等等对历史发展来说是偶然的东西,对这些避而不谈,就不免会有意无意地犯不顾史实的错误。马克思说过:“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93页)
在具有必然性的思想发展方面,中国历史的轨迹与西方的也大不一样。一方面,西方有近四百年的科学稳步发展,这对人们的世界观有深远影响,而中国人少有自由学术思想的浪漫,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只是昙花一现;另一方面,西方人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而中国人从未经历过宗教强权的箝制。对中国思想影响最深远的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心性理学。西方学者很容易把中国的这种儒家传统与他们理解的伦理学认同起来,也许基于这种理解,迈尔教授在为中译本所写的前言中表达了他真诚的愿望:“在我看来似乎进化的思维……较之笛卡儿——牛顿的物理主义传统更接近于中国文明的传统。倘若如此(只有进一步研究才能证实这一假设的正确与否),那么,进化生物学的基本哲学观念也许会导致某些古老的、传统的中国文明恢复活力……它也许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整合。”但愿迈尔意指的“某些古老的、传统的中国文明”不是那扼住中国人喉咙的“存天理灭人欲”。
有一点要肯定,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历史学家,公正地总结中国的科学思想史,乃至思想史,以填补传统历史学及科学史学上的某些空白。
宋鱼水出生在美丽的胶东农村,故乡人民的勤劳朴实、正直善良、自尊自强,以及爱憎分明、坚韧不拔等优秀品质,对她最初的人格形成产生过深刻影响。她从小就有着浓郁的“百姓情结”,对百姓的爱发自内心。
1989年,宋鱼水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海淀法院,4年后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并开始独立办案。她办的第一个案子很不起眼,是一个只有几百块钱的小案。原告是位民工,衣服破旧得看不出颜色,尽管屋里有暖气,还是不停地发抖。他状告一家饭馆的老板欠钱不还,还数次粗暴地把他赶了出来。这是他起早贪黑给这家饭馆送菜一年的全部所得,患重病的妻子和上学的孩子,都眼巴巴地盼着这点钱。
为了办好这个案子,宋鱼水亲自找到这家饭馆了解情况。老板也喊冤枉,说这家饭馆因为经营不善多次倒手,买民工蔬菜的老板早就没了踪影。宋鱼水认真听完后说:“你说你冤,这位送菜的农民也就更冤了。这账虽不是你欠的,但你承租了这个店,你就应该先还上。关于这一点,法律上是有明确规定的。”当被告表示听从调解之时,宋鱼水也充分考虑到被告的合法权益,提醒他可以依法向过去的承租人追偿。
案子圆满了结。那位农民拿着自己的血汗钱含泪而去,被告也为宋法官的真诚之心深深感动。宋鱼水对这件事感触颇深,她在文章中写道:“虽然每个人的文化层次、生活背景不一样,但是人们本性中追求平等和正义的要求是一样的;小额案件与标的重大的案件相比,似乎不值一提,但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不分贫富贵贱,一样充满关爱的社会;自己一生中可能会审理几千件案子,而许多当事人一辈子可能就进一次法院,如果就是这惟一一次与法律的接触让他们受到不公正对待,让他们得到一个自己想不明白的结果,在他们心中会留下深深的伤痕。伤害了一个当事人,就多了一个不相信法律的人。而维护了一个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就会增加一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对社会的信心。”
这就是宋鱼水思想认识的高度。她把一案一事与法律和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
有位大学教师,牵头把几位同事凑起来的60余万元借给某市政府驻京办事处,本以为能得到可观的回报,可没想到几年过去,连本金都收不回来,每次催要,办事处都以种种理由推延。恰逢学校集资建宿舍楼,几位同事都急着用钱,这位教师在再次催要无果的情况下,把办事处告上了法庭。
案子到了宋鱼水手里,宋鱼水决定先做被告代理人的工作,详细介绍老师们等房多年的迫切心情,并委婉地提出,政府作为民事诉讼的一方,更应该表现出高姿态,给人民群众树立诚实信用、崇尚法律的榜样。
入情入理的分析说服了这位代理人,公正亲和的法官形象也更让代理人内心折服。他当天就向市政府报告并制定了还款计划,第二天便急忙赶回北京与大学老师达成协议,承诺本金与约定利息一次偿还!老师拿到钱,万分感叹地说:“只有人民的政府人民的官,才能让人民打赢官司,一名好法官就是老百姓头上的一片青天!”
利为民所谋
宋鱼水常说:“法官仅仅做到公正还不够,不能一判了之,还必须将法律规定、法律标准向当事人“释明”,将法理及时传达给当事人,这样才能赢得他们的理解和遵从,尤其是当人们法律素养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就更有为其辨法析理的必要。
1997年,北京市政府决定淘汰所有“面的”。一时间,几乎所有出租公司都向司机提出解除合同、收回车辆进行更新的要求。出租车是这些司机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他们纷纷提出补偿,一些司机还为此上访、静坐、围堵交通或到法院告状。
身处矛盾中心,宋鱼水始终注意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考虑案件的处理。她迅速了解案件背景,分析矛盾性质、特点,及时传唤双方,明确告知出租公司:第一,用司机的钱买车再租给他们,这种行为政策不允许;第二,司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公司应该考虑他们的利益。同时,宋鱼水也给司机们讲解车辆更新的社会意义,要求他们顾全大局,相信法律,不要做出事与愿违甚至违法的事。
宋鱼水的调解,让案情开始沿着良性方向发展。最后,多数司机与公司达成了协议,那些观望的公司和司机,也都依照法院裁判的原则,自行解决了纠纷。出租公司很快恢复了经营,司机们也心服口服。
学会倾听,让当事人把话讲完,是宋鱼水判案的第二大特色。
有一起出版合同纠纷案,原告是老作家,由于对相关法律了解不够,庭审中尽管情绪激动又妙语连珠,却一直不能准确地讲出法律上争议的焦点;反复十来遍就同一个问题进行论述,旁听席开始有人打起瞌睡。
担任审判长的宋鱼水却一直没有打断老作家的陈述,直到中午12点多,庭审辩论才结束。当原、被告双方的情绪终于缓和下来,当事人均表示没有新的说明了,宋鱼水才向他们说明出版合同方面的法律规定,指出双方在合同履行中的不当之处。
老作家一言不发,仔细听完宋鱼水的讲解,突然出人意料地站起来,心悦诚服地说:“法官,我接受被告的方案。”随后他对宋鱼水解释道:“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讲话的人,你对我的尊重让我信任你,我尊重法庭的意见。”
就这样,原、被告双方当场达成调解。
真诚调解,建设性结案,是宋鱼水判案的第三大特色。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宋鱼水审理过一起技术秘密侵权案。在铁的事实面前,被告感到非常的绝望。因为,这种案子一旦判决,被告公司投入的大量资金将血本无归。
宋鱼水想,如果原告许可被告使用这项技术秘密,被告就能转入合法运营,同时,原告也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补偿,如此一来,双损就变成了双赢。经多次调节,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并且,原、被告都跳出官司,开始考虑双方今后的更大发展。
换位思考,理解当事人苦衷,是宋鱼水判案的第四大特色。
语言亲和内敛,折射法律的公正与威严,是宋鱼水判案的第五大特色。
宋鱼水是一位性情温和的女子,说话轻声细语,神态和善安详。但这不妨碍她成为最优秀的法官和最威严的审判长。因为,她的威慑力从来都不是靠洪亮的声音、严厉的表情或刻薄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透彻分析、准确判断和充分说理来显现。换言之,她是用公正和善意的力量让人心服口服。
人格魅力光彩照人
在知识产权庭,宋鱼水实行的是人文化管理,民主氛围和学术氛围浓厚。在同事眼里,工作中她是经验丰富、领导有方的庭长;日常生活中她则像自己的亲人,热心、细心、知心,让人时常为之感动。一次,庭里一位年轻女同志出国学习归来,当时已是腊月二十九。因为她家在外地,想回去已经来不及了;她也不敢奢望有人接、帮助拿拿沉重的行李――毕竟大家都忙着过大年啊!孤单和委屈盘桓心头。
就在她推着行李车,刚从机场出口向左转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喊:“小马、小马,看这儿!”她扭头一看,发现宋庭长正从人群中往前挤,手里捧着一束洁白的百合花。“庭长您好忙,怎么会来,还买花给我?您怎么知道我喜欢这种花啊?”
宋鱼水的爱人笑着说:“是我们家这位问了一圈才知道你喜欢百合。还说你一个人在北京,没人接心里该难受了。我还是第一次发现她这么浪漫呢!”这位年轻的同事轻轻地叫了一声“宋姐”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面对工作,宋鱼水奉献已成为习惯。身为母亲,宋鱼水更有九曲柔肠。刚独立办案那年初,工作特别忙,爱人又在远郊县工作,她只好狠着心,把不满周岁的儿子送回山东老家。年底,她又承担起全庭到外地送达和调查的任务,全国各地四处奔波。一回到北京,她把手头的工作一交代清楚,就迫不及待地往山东老家赶。然而,当她蹲在儿子面前,满怀欣喜地伸出双臂,轻声叫着儿子时,儿子却紧紧抱住姥姥,用眼睛的余光偷偷打量她。“儿子不认识我了?”宋鱼水愣在了那里,泪水滚滚而下。
做称职的法官,还是做合格的母亲?宋鱼水的选择令人有些意外――她选择了二者同在。假期一满,宋鱼水毅然把孩子带回了北京,她决心在干好工作的同时,还要让孩子拥有完整的母爱。自然,这会让自己更累和付出更多。但她无悔。
宋鱼水性情温和,甚至看上去有点弱不禁风。但在原则问题上和面临威胁之时,她却呈现出了斩钉截铁、大气磅礴的一面。
宋鱼水法官用自己人格的力量,折射出法律的神圣和尊严!
与法律一起成长
中关村是中国的硅谷,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必然涌现众多疑难、新鲜、重大案件,单靠以往的经验已不能适应时代和工作的要求。宋鱼水勤于在学习中思索,在实践中总结,每每遇到此类案件,几乎每次都能拿出颇有创意的可行办法。
美国著名大法官卡多佐说:法律是生长的。
宋鱼水十分欣赏这句话。法律是生长的,法官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成长。
宋鱼水审理过一起经销权纠纷案件。一家公司在经销各种品牌的啤酒时,把大量过期啤酒的生产日期涂改后倾销,引起了消费者的愤慨。这家公司经销的各类啤酒销量一落千丈,其中有一个品牌的啤酒损失最为惨重。无辜受到牵连的总经销商,为此单方终止了这家公司的经销权。这家公司随即把总经销商告上了法院,诉称:总经销商单方终止合同履行属违约行为,应该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
由于当时就经销合同我国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如何对案件进行裁断,无疑是作为法官的宋鱼水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宋鱼水没有机械地引述法律原则,而是充分发挥庭审功能,把握案件争议焦点,并在庭审后查阅大量资料,参考国外相同的案例,和同事们开展研讨。在对案件事实、法理依据都有了明确了解后,在长达6000余字的判决书中,宋鱼水开创性地将丧失商业信誉作为解除经销权的法定事由,用法律原则作为裁判的依据,并将证据质证与认证等写入判决,对判决书体例进行了创新。该案的审理得到了旁听的北京市各委办局的60多位领导的好评。后来,这份判理充分,逻辑性强的判决书,被许多法院作为范例,并被评为北京市法院民商事审判优秀裁判文书一等奖。
本案双方当事人对法院的判决都心悦诚服,没有上诉。
2002年,某著名学者诉一家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侵权案。可当时,对数字图书侵不侵权,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更没有审判实践。因此,对这起案件的审理,不仅影响到双方当事人的实际利益,而且事关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宋鱼水和她的同事们,知道这起案件的分量。他们把探索法律前沿问题和园区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融合在一起,查资料、搞论证、找依据。他们认为,这个公司不属于公益性的,其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数字使用方式会给著作权人带来更大的损害和影响。因而判决:构成侵权。这个案例当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著作权侵权案件之首,上了《最高法院公报》。
像这样“全国首例”、“全国第一起”的案例,宋鱼水和她的同事们办理了多起。骄人业绩的取得,无疑是与宋鱼水和法官同事们的求知探索精神分不开的。
甘化我身守正义,毕生护法为人民。
广东省高明监狱
李 赫
内容提要: 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分别从当前监狱公正文明执法的现状,影响监狱公正文明执法的主要原因和监狱人民警察怎样才能做到公正文明执法等三个方面浅谈监狱公正文明执法工作。最后总结提高民警的个人素质和执法水平是公正文明执法的首要条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正确的执法观是公正文明执法的关键环节,建立和完善执法制度及监督机制是公正文明执法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 : 公正文明执法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执法监督机制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公正文明执法已经成为国家机制有效运行的必要手段,公正文明执法是社会法制化的重要体现。顾名思义,公正文明执法就是要采用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进行科学、文明、依法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达到社会井然有序,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监狱作为刑罚的执行机关,公正文明执法理所应当地应贯穿于惩罚和改造的全过程。下面就监狱公正文明执法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当前监狱公正文明执法的现状
《监狱法》1994年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监狱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受到世人的称赞。不仅建立了一整套体现全体人民意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狱执法制度,而且在全体监狱人民警察中形成和树立了公正文明执法的工作理念,监狱人民警察的公正文明执法意识与日俱增,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执法透明度日益提高,罪犯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为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罪犯构建和谐的改造环境,实现监狱的安全与稳定起到了积极和卓有成效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我们也看到监狱工作还存在一些执法偏差。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执法行为不规范。尤其是在办理罪犯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的标准和条件上具体操作和监督程序不够严密。个别警察不愿按法律程序办事,总是按所谓的老经验、老办法办事,有意无意侵犯了罪犯的合法权益。二是对罪犯的日常管理严宽失度,失之于松、失之于宽的问题普遍存在,对罪犯的违纪行为不敢管、不愿管和不会管。个别警察在管理罪犯过程中,不按法律、法规办事,对罪犯采取简单、粗暴的管理,以人治代替法治,侵犯了罪犯的部分合法权益。三是存在执法不作为的现象。少数警察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把执法权交由他人或罪犯管理,导致出现牢头狱霸(“躲猫猫”事件)和团伙帮派现象,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改造秩序。以上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监狱公正文明执法的实现。
二、影响监狱公正文明执法的主要原因
存在以上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监狱法》配套体系有待完善
《监狱法》颁布实施十余年,其配套的实施细则迟迟未出台,由于《监狱法》内容是一 1
些原则性的规定,监狱机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把握,难免造成执法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狱公正文明执法水平。主要反映在:一是《监狱法》部分条文规定较为笼统,在具体实践中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现象。二是有些条款难以落到实处。三是在某些内容上尚需补充完善。四是个别条款缺乏限制性或者责任性内容。五是在某些条款上与其它法律存在冲突,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干警的执法效能。同时监狱内部的制度建设失范,有些制度出台缺乏法律依据,且多“点”不及“面”,“一事一制”,使人觉得“繁”和“杂”,虽具有操作性但缺乏科学性。
(二)、监狱执法环境发生了变化
一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罪犯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法律质疑”增多,并不像以往那样“唯命是从”了。另一方面,监狱管理者(尤其是一线警察)的法律及技能培训严重滞后,对日益细化的管理制度“囫囵吞枣”,特别是对有关责任人责任追究制度,出现了职业“恐惧感”,工作信心不足,导致出现少数警察不敢管、不想管、不会管的现象。二是随着狱务公开不断深入和细化,罪犯亲属对监狱整个执法环节要求了解的欲望越来越迫切,对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越来越高。三是社会对监狱的关注程度提高,监狱从以往的封闭型向半开放型发展,监狱执法由内部监督、法律监督延伸到社会监督。上述几方面对监狱公正文明执法都产生着不同程度的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此外,影响监狱公正文明执法的外部环境还有诸多社会因素,如监狱周边的社会治安、民情社情、地方政府及周边群众与监狱关系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监狱执法活动。
(三)、队伍整体素质与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不适应
应该说,监狱警察队伍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是一支忠于党和人民的队伍。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不正之风的渗透,不正确的世界观、不良的人生观其至错误的价值观无时无刻地在误导着我们(某监狱900多名警察,2008年一年中有3名警察被判刑,28名警察被查处),使个别警察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思想意识发生了变化,少数警察追求物质享受,甚至收受索取罪犯及其家属钱物而违法犯罪;个别警察综合素质不高,法律专业知识缺乏,执法能力不强,工作不负责任,是非不分,随意执法。这些人在警察队伍中虽然说只是个别、极少数,但他们直接影响到监狱执法公正,影响到监狱机关的良好形象。
(四)、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
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善,现有的监督往往表现为事后的监督,都是等发生了问题,监督部门才履行职责,没能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上即未能保证监督贯穿于执法的全过程。而且,内部监督过于宽容,各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存在职责不明,分工不细,关系不清的现象。
三、监狱人民警察怎样才能做到公正文明执法
(一)、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统一思想规范监狱执法
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法治 2
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提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先进法治理念。在全国监狱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监狱工作,是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和监狱工作适应现阶段形势的需要,是确保监狱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也是切实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维护社会主义法治能力的需要。切实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就需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经过“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以及教育整顿、规范执法行为、普法教育、科学发展观等活动,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的总体素质和执法能力、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可忽视的是,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甚至执法犯法现象,在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些警察的执法理念不正确。所以,非常有必要从端正监狱人民警察的执法理念入手,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让大家真正弄明白、解决好权从何来、为谁掌权、为谁执法、如何执法等重大思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
(二)、监狱人民警察要学法、知法、懂法,树立法律意识
作为一名执法者,首先要熟悉精通宪法、刑法、刑诉法,以及相关的监所管理法规和业务知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提高我们的业务技能和执法水平.试想:如果我们连罪犯的基本权利有哪些都不清楚,又何谈罪犯的合法权益保障;如果我们连法律赋予了我们什么样的强制措施都不清楚,又何谈强制劳动改造;如果我们连提请罪犯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的法律条件、幅度、间隔期这些基本内容都不清楚,又何谈“以法律为准绳”;如果我们连罪犯关押禁闭的期限、警戒具的使用条件、计分考核的方法都不清楚,又何谈有法可依;如果我们连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必要法律知识都不具备,又何谈执法公开,又何谈公正文明执法呢?同时,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和一名监狱人民警察,还必须熟知《国家公务员基本常识》、《人民警察法》等监狱人民警察相关的管理法律法规.监狱,作为刑罚的执行机关,它担负的职责归纳起来无疑就是两个管理:一方面是民警对罪犯的管理,一方面是领导机构对民警队伍的管理.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要提高我们的执法水平,首先就要提高民警的个人素质,而遵守国家公务员行为准则、人民警察行为准则等管理法规是民警素质提高的标志.要对罪犯公正文明执法,首先就要在民警队伍的管理上达到公正文明,从一般民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深入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准则,提高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自觉性;从监狱领导的角度来说,除了要带头模范遵规守纪,依法办事外,还要采用公开、公平、公正、科学、文明的方法,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制度管理民警队伍,杜绝以言代法,充分调动广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创造一个良好的公正文明执法环境.总之,只有熟悉精通相关的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树立法律意识,才能在工作实践中做到“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才能具备公正文明执法的先决条件.(三)、健全和完善执法制度,规范监狱警察的执法行为
从我所在监狱近几年来发生的案件来看,制度不完善是关键,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致使权利不受制约而出现的权利滥用现象。“完善监管立法,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被羁押者的权利与人道待遇。”①因此,完善执法制度是实现公正文明执法的前提和基础。一是要建立和落实各个执法环节的制度,使各项执法工作程序化。要不断完善监狱机关对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工作的管理,杜绝或减少执法腐败发生。二是增强警察依法办事的自觉性。监狱机 3
关在抓好制度建设的同时,不断增强监狱警察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树立法律至上、公平正义的执法理念。三是保持制度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当前,监狱机关在制度建设方面缺乏科学性和稳定性。因此,必须强调制度建设,做到有制度可依,更重要的是注重制度的科学性和稳定性,要对现有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及时清理和废除不规范、不合时宜的制度,保证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四)、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强化执法监督
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监狱警察掌管着国家刑罚执行的权利,这种权利的运作必须与一定的监督制约机制相结合。“······推进公正文明执法······,从而使许多‘软指标’成了‘硬任务’”。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权利的正确行使,才能防止、克服某些执法腐败的现象,确保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刑罚执行的效能。一是强化内部执法制衡机制。落实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定严密有效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保证执法的各个环节有法可依,减少和杜绝执法过程中的随意性。二是加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发生的执法过错,既有个人的责任,又有领导责任。因此当发生执法过错,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依法追究过错当事人的责任,同时又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五)、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实现执法为民思想,构建和谐的监管改造环境
公正文明执法能不能正确实现,起决定作用的是执法主体即广大人民警察的执法能力和素质。监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监狱人民警察是一支党和人民信赖执法队伍。因此要树立公正文明执法意识,实现执法为民,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警察队伍,建立一套有利于加强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坚持党对监狱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从严治警,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抓机关带基层的工作思路,把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业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坚持以“严格、公正、文明、高效”为主题,以“创建人民满意”活动为载体,把制度贯穿其中,在抓好经常性工作的同时,又要解决好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根据监狱实际,紧紧抓住“公正文明执法”这一主题,通过教育整顿、执法执纪等教育活动以及座谈会、讨论会的形式,进一步加强警察队伍的执法意识教育,围绕公正文明执法,如何执法,为谁执法的问题,不断提高队伍的公正文明执法水平。四是严格实行和落实警察岗位考核和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断增强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同时,通过健全和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加强执法检查,进一步为警察队伍创造一个良好的公正文明执法环境,不断提高监狱整体队伍执法水平。五是不断加强监狱人民警察的在职培训,重点培养和锻炼其日常管理、教育改造和应急处置能力,高超的业务技能是实现公正文明执法
综上所述,提高民警的个人素质和执法水平是公正文明执法的首要条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正确的执法观是公正文明执法的关键环节,建立和完善执法制度及监督机制是公正文明执法的根本保障。因此,我们在管理罪犯的过程中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执法水平,抛弃旧思想和观念,接受和借鉴先进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坚持公开、公平与公正原则,文明执法。
注释
①·《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2009年4月13日
②·吴晓凤,黄成宏,《构建监狱民警工作绩效考评体系》,2009年第四期《江苏警视》,第39页。
参考文献
1·周永坤:《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曲新久:《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王耿心:《监狱学基础理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4·王耿心:《监狱法教程》,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忠诚”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中心”。近年来,大庆市大同区检察院提出了“同城计划”发展战略理念。推行“注重人文品德修养,检察文化与城区院同行、加快科技强检进程,检务保障与城区院同速”的强化措施,切实加强对检察人员的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增强政治鉴别力、保持政治敏锐性,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确保检察工作的政治方向。“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检察工作服务人民,归根结底必须落实到搞好各项办案业务工作上,大庆市大同区检察院坚持“同城计划”战略,在坚持法律监督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基础上,推行了“不断提升执法水平,监督能力与城区院同强、建立教育奖励机制,队伍素质与城区院同高”的人才培养方案,来不断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检察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素养,不断提高检察工作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公正”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对政法干警行为的标尺。因此检察人员要自觉严格公正执法,坚持做到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努力处理好执法办案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廉洁”是衡量政法干警能否忠诚公正的“试金石”。因此每名检察人员要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树立起检察人员的良好形象。
检察人员在大力弘扬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同时更要牢固树立、自觉践行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执法理念。
一、自觉践行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执法理念,要准确把握、牢固树立“六观”。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观,是检察机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忠诚、公正、清廉、为民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对检察人员的本质要求;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观,是检察机关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做好执法办案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安全相统一的业绩观,是执法办案工作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监督者更要自觉接受监督的权力观,是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的重要保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实现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六观”,是新形势下检察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各级检察机关要坚持不懈地用“六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自觉践行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执法理念,要准确把握、自觉坚持“六个有机统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实现检察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和法律性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对检察工作的本质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实现服务科学发展与自身科学发展的有机统一,指出了检察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解决的两大课题,是检察工作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坚持围绕“四个维护、两个促进”的根本目标,努力实现打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职能的有机统一,更加科学完整指出了检察工作的职责使命,明确了检察机关履行职能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坚持贯彻检察工作总要求,努力实现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强化队伍建设的有机统一,揭示了检察工作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和根本保证,明确了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的努力方向;坚持以执法办案为中心,努力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进一步指出了检察机关的中心任务,明确了评价执法办案成效的基本标准和具体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实现继承、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贯彻了党的思想路线,体现了继承传统的科学态度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检察工作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研究新问题、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六个有机统一”,是检察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注意把握的基本要求。各级检察机关只有坚持“六个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把握检察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检察工作科学化水平。
三、自觉践行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执法理念,要准确把握、切实做到“四个必须”。
检察权必须严格依法行使,是由检察权的法定性所决定的,也是确保宪法法律得到统一正确实施对检察工作的必然要求;检察权必须受到监督制约,是检察权严格依法行使的重要保障,也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对检察工作的必然要求;检察职能的发挥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揭示了检察工作的价值目标与其客观
环境和条件的关系,也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党和国家对检察工作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必须遵循法治原则和司法规律、符合诉讼原理,揭示了法律监督运行的内在机理,也是国家权力运行规律和法治国家对检察工作的必然要求。“四个必须”是我们开展检察工作、推进检察改革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各级检察机关要自觉用“四个必须”正本清源、统一思想,确保法律监督工作健康深入开展,确保检察工作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司法公正是指法院要保证公平审理案件, 也要保证审理案件的结果是公正的。法院要保证审理的案件体现法律的要求和基本精神, 也许更高层次还包含让当事人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尽管做到这一点有些苛刻, 但这至少应该成为我们的价值追求、一种人类的美好向往。法院是裁决纠纷的地方, 也是社会最终得出结论的地方。司法的终局性特点决定了司法公正是何等的重要, 当一个纠纷经过当事人双方无法达成和解, 调解机构无法解决或者行政机关的处理当事人感到不公, 而向法院提起诉讼时, 法院就成了保证纠纷能够得到公正处理的最后一道屏障。人们对法律是何其的渴望能得到公正的对待。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司法公正已经成为人们群众和司法人员普遍关心和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
二、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
(一) 法院的行政化管理影响司法公正
谈到这个问题, 原因就在于司法独立能为司法公正提供保障。司法独立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在司法上的体现, 西方社会奉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权制衡, 三种权利处于平等地位, 相互制约。美国的司法独立违宪审查制度就体现了司法对立法的监督制约, 在美国法院对违反宪法的行为有权宣告无效, 美国这种体制有其存在的历史背景。中国与美国的国情不同, 中国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最高权利机关产生政府和法院和检察院。现实情况是我国的法院经费来源于地方政府, 那么法院在裁决案件时有时就会受地方利益的影响, 从而作出影响司法公正的裁决。要想改变或者说尽量减少这种事情的发生, 法院经费就要独立于地方政府。现在有些地方正在进行试点, 上海成立的巡回法庭就是一种尝试。法院内部奉行与行政机关相似的管理体制, 从事审判工作的法官在审理重大、疑难案件无法作出决定时, 审案往往上提到审判委员会, 审判委员会作出的决定法官就要执行, 真正审理案件的法官无权作出决定。没有审理案件的通过会议形式决定了案件结果, 原因很大程度是是法院的行政化管理方式, 法官既是要审理案件的人员, 又是法院的工作人员。我国法律规定了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 法院依法独立对民事案件进行审判, 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但是没有明确规定法官依法独立审判案件的规定, 我们的法律应该更加明确解决这种现象。法条的这一规定是法院相对于外部的独立, 法院作为一个整体的独立。既然我国法律没有规定具体负责审理案件的法官是否独立。我国立法就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地方。司法独立不仅包括法院独立, 还要包括法官独立, 这样才能增强法官的责任感。有权必有责, 让审理案件的法官有权独立依据法律独立决定裁判案件, 不受法律以外的权利的干扰, 所以法院要进行去行政化改革, 现在有些地方的司法机关正在进行这种改革。
(二) 法官素质参差不齐
法官是具体审理案件的裁判者, 法官是个神圣的职业, 所以法官有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品。法官素质既包括政治素质也包括业务素质, 法官的道德、能力、勤奋、业绩都是对法官职业的要求, 任何一个职业都有这样的要求, 法律对法官在这些方面要求更高, 其实可能把这里的法官扩大到对所有从事司法的人员。法官手里掌握着社会成员的命运, 影响着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实践中法官素质参差不齐, 人们更容易看到案件裁判结果的不公, 所以法官的一言一行更要自律。实践中出现的案件不公正现象, 没有做到案件结束, 事情就了结, 与法官在审理案件时的业务素质有一定的关系, 没有让当事人在案件中感觉到公平正义。当然, 法官也是有感情的人, 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做到公平公正也不是没有障碍的。
(三)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偏大
自由裁量权有时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法官没有自由裁量权, 当遇到具体案件时就无法机动处理, 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调查案件, 裁判结果的可接受性上会受到影响;但自由裁量权在行使时一定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不能超出法律可预期的范围, 大到不合理, 严重的不合理就是不合法。法官裁判案件有时一定得运用自由裁量权, 才能做出既符合法理又符合情理, 公平、正义的判决。
法官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是审理案件的需要, 我国法院系统法官的自由裁定权是偏大的, 但现在朝着缩小的方向发展。
(四) 一些民事诉讼程序操作性不强
《民事诉讼法》这部程序法就是为实现实体公正提供保证的,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体权利得到公正的查明。程序既涉及事实方面真实性问题, 也涉及程序自身问题, 民事诉讼要实现社会正义, 就要推动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正义是法律的一种本性要求之一, 我们要将正义理解成不仅是说服工具, 而是在一种合理的分析活动。它不能仅仅是一个口号, 而必须是根植于人们内心的公平正义价值标准而又外化于人的行动中。例如, 我们法律将诉讼上违反法定程序事项规定认为是不合法, 要进行纠正, 违反法定程序的标准谁来掌握, 实践中如果法院认为错了, 他就可能启动审判监督程序, 法院如果认为自己没有错他就不会启动, 赋予了法院自主决定的权利, 该条的主观性太强。操作起来让当事人感觉到很无耐。今年新的民事诉讼法解释出台, 进一步细化了在民事诉讼法的具体规定, 对民事诉讼法作了很多补充, 使民事诉讼法执行起来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解决建议
(一) 法院要进行司法体制改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为我们指引了方向。全会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就要崇尚法律的权威, 这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为了实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 完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力, 法院内部的审判职能和行政管理职能要分开进行管理, 把这种行政化影响审判的因素降到最低。法院内部不参与审判案件的领导和工作人员, 不能干预案件审理, 否则有权的人干预案件, 真正审理案件法官依此决定判决, 如何保证司法的公正性。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司法, 司法如果都作不到公正, 那将是人类的悲哀。
(二) 提高执法队伍建设, 提高公正司法能力
只有高素质的司法人员队伍, 才能保证法律的有效执行。从事司法工作的人员要经过通过严格的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 从事律师工作若干年这些共有的素质外, 身为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一些基本素质, 首先, 要有正直的品行并且经过专门的法学教育, 掌握深厚的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 具有从事法律判断的法律感觉、灵活的法律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法律解释能力;其次, 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法律实践经验;再次, 本人的司法道德操守过硬, 做事勤勉, 遵守规则, 身体和精神状态良好, 为人正派, 廉洁奉公, 热心公益。同时, 司法改革要对法院法官和司法管理人员实行分类管理, 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为司法独立、公正提供体系保障。
(三) 完善确保法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
中国司法正在朝着法官能够独立决定案件的方向努力。建议将审判委员会提出的意见, 在裁判文书中注明, 写清采纳与否的详细理由, 以促使法官独立自主地进行裁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司法人员只应对法律和良心负责, 法官只对法律负责, 除了法律以外法官没有别的上司。这是社会对法官的最低要求, 也是对司法人员的最低要求。司法人员掌握着千千万万人的利益, 当人民与国家订立契约把权力交给国家时, 国家就有保障每一个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责任。司法人员掌握着国家权力, 只有做到司法公平、公正, 不偏不倚地判决纠纷, 才能保证社会良好有秩序的发展。
(四) 强化法律监督, 完善人民陪审制
没有监督的权力会被滥用, 这是权力的天然属性。任何事物都会有两面性。正确使用权力, 权力可以为人类造福, 创造社会平安和谐环境, 正确处理纠纷, 平衡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关系, 减少矛盾, 维护安定团结。不当地行使权力, 就可能会产生新的社会不公, 激化矛盾, 破坏安定环境。所以要实现司法公正, 必须强化法律监督。新的《民事诉讼法》新增多处对司法权力监督的规定, 例如, 2013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新增加规定了检察院对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发现违反国家、社会利益的可以抗诉, 就是一种监督的形式。
多年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对保证司法公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这种人民陪审制和国外的陪审团都属于外部人员对司法进行监督。人民陪审员参与合议庭时与法官享有相同的权利义务, 他们可以发挥自身优势, 运用朴素善良感情辅助法官工作, 让审判结果既符合法理, 又符合情理, 实现法律裁决纠纷、解决争议、化解矛盾、平衡利益、维护合法的作用。
结语
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保证, 司法需要公正, 这是社会成员共同的期待。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这种思想理论说明我们向文明更迈进了一步, 司法公正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2]吴艳宇, 张琪.中美法官遴选制度比较[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4.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Z].2014-10-2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Z].2012.
[5]宋晓明, 雷继平, 等.完善规范机制, 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J].人民司法, 2012, (13) .
犹太商人一般都能背诵《塔木德经》,这本书里记载着这样一个经典案例:卖主想把四斗小麦卖给买主,买主因为现金不够需要过段时间再付款,如果卖主提出来到时需要支付一万两千元,那么《塔木德经》就会判定卖主的要求无效。因为犹太人认为,同一商品设定双重的价格,是破坏了买卖商品的价格公正原则。
犹太人知道,惟有公正,才有可能回头客。才有可能在遭遇困境的时候,有人愿意帮助你。也惟有公正,可以大胆地向困难挑战。
在世界商战经典案例中,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一则案例十分有趣。有一次,犹太人洛克菲勒想在巴容县铺一条与竞争对手平行的油管,但对手已让县议会通过一个“除了已经铺好的油管外,不许其他油管路经巴容县”的议案。
这项决议显然有失公平的。此时,对手尚未在巴容县铺设油管。洛克菲勒决心挑战这显失公平的决议。调集大量人力在一夜之间铺管完毕。
第二天,他来到巴容县议会,告诉议员,他说:“希望大家到现场参观一下,以判定美孚石油公司的油管是否已经铺好。”
议员们到现场一看,个个呆若木鸡。他们没有想到,洛克菲勒钻了议案文字上的漏洞,“除了已经铺好的油管外,不许其他油管路经巴容县”的条款,这样反而保护了美孚石油公司。而洛克菲勒则认为,这是公正的力量在逼迫他这样做。
【公正】推荐阅读:
公正的作文素材10-06
法律是公正的10-13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10-23
公正性委员会职责说明10-21
2024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公正司法07-15
实现公正廉洁执法 加强公安队伍建设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