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企业文化理念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引入企业文化理念(精选7篇)

引入企业文化理念 篇1

浙江省安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方勤舟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中初级技能人才。但很多学生在就业或在实习期间,学生角色不能很快转变为企业员工角色,面对全新的与校园氛围差异很大的企业氛围,心理准备明显不足,显得无所适从,不能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感觉到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相脱节,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企业也普遍为学生缺乏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而感到失望。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或者没能很好地引入企业文化理念,没有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与对接。

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近距离或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符合企业的需要,学校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整个学校教育规划,营造富有企业气息的校园氛围。

在精神文化上,要吸取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把企业所推崇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和创业、敬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办学理念中去,把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产生共鸣,使中职学校精神富有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色。譬如海尔公司“创新”的核心价值观、“敬业爱国,追求卓越”的精神,“快速反应,马上行动”的作风;又如“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认真做事,诚信做人”的企业文化等,都可以渗透到学校精神文化中来。

在制度文化上,学校要吸取企业文化中所倡导的优秀职业道德、严明职业纪律等制度和规范,把企业生产、管理的各环节规章制度融入到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之中。譬如,可以把海尔的“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和“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的严明制度渗透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中去,建立“目标→日清→激励”三级管理体系。同时,在制度执行中我们也向现代优秀企业学习,规范管理,注重激励,奖惩分明,严字当头,雷厉风行,对出色完成任务的及时予以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或完成任务打折扣的进行批评和相应处罚。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才能使他们练就优良的职业作风、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要求。

在物质文化上,要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说“行业话”,说“企业话”,体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把企业成功人士的照片、资料、企业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与职业息息相关的内容,张贴公布在校园的显眼位置,以便能让学生感受到行业的日新月异,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动力。在实训工场、教室、寝室的布置方面要凸显企业特色,在教室布置上可以把一些知名企业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内容上墙,如会计专业班级可以将算盘、铜钱挂上墙头,汽修专业可以把各种汽车标志挂上墙。把学校的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准员工”的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种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活动文化上,围绕“高技能”、“高素质”开展一系列职业实践活动、科技作品制作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等。定期举办专业技能大赛、模拟岗位练兵、艺术作品展示;在学校运动会上增设技能趣味项目。譬如,汽修专业的滚轮胎比赛、餐饮专业的持托盘(内放盛满水的酒瓶和酒杯)竞走比赛,在文艺比赛中增设歌颂工人阶级伟大的大合唱节目等。让这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能促进学生技艺和技能提高的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在班级文化上,有一部分班级以企业的名称命名,以企业的组织模式竞选班干部职位,以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总经理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和公约,以项目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借鉴先进的企业文化,设计富有特色的班会,让学生在虚拟的企业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企业文化的气息,加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良好纪律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内容上,开设相关课程展现企业文化内容,感受到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气息,使企业文化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及时吸纳企业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将最新的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纳入教学内容的整个体系之中。改革教学方法,引进模块教学、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法,以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训练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的熏陶,接受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文化内涵,在平时的学习之中就能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二,“请进来”、“走出去”双管齐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

举办“职业素养”讲座。学校每月都邀请行业、企业的领导、专家、业务骨干和优秀毕业生进学校,为在校学生作讲座,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讲座的内容涉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前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管理理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毕业生的工作感受与反思等,让学生亲耳听到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初步认识并了解到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等,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安排教师下企业。为了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贴合企业与社会的实际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安排专业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教师到企业中进行生产实践锻炼。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在教学中,就能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有时,我们还从一线生产单位直接调入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学,帮助教师和学生尽快适应。

安排学生走进企业进行课程实习。职业素养、实用技能、创新能力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安排在校学生到企业一线进行多次课程实习,将课堂所学知识融入到生产和社会实践,同时把工作体验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使之更能切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进入企业一线,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才标准,什么是竞争,什么是管理,什么是吃苦耐劳,什么是一丝不苟和团结协作;通过解决生产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处理与企业领导、职工交往过程中发生的误会与矛盾,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找准就业定位,看到自己的差距,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以学习促进工作、以工作推进学习的良性循环。通过实践与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受挫、抗挫品格得到了发展,组织纪律观念得以加强。

总之,通过感知企业文化理念,亲身参与企业实践,学生就能充分认识企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也才能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习惯,在日后的工作中站稳脚跟,稳步发展。

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

[编者按]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的“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五周年纪念大会”日前在北京召开,校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应邀出席大会并以《误区与路径——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为题作了主题报告。在报告中,刘洪一从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入手,分析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在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方法。本文为作者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近年来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幅超过了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但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显然,离职率较高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中的长远竞争力不够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是什么?就深层原因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拥有“双证书”,解决了眼前的就业上岗问题,但是他们在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欠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文化素质”底蕴的缺乏对其从业的影响乃至一生的影响都将是深远的。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特别在一些先行的高职院校,通过院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作了非常有益的探讨,取得很好的成效。但就整体而言,此项工作开展的还很不够,如何从高职教育规律和学生的需求及其特点出发,卓有成效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仍有大量问题亟待深入探索。深入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主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误区。

技能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对立冲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高职教育工作者把技能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认为技能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如果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再搞文化素质教育,必然会削弱技能教育,这种线性的二元对立的简单化思维,实际上走入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认识的误区。

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思想。一直以来,高职教育所确立的评价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应该说,这是符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对促进高职教育整体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某些片面的理解,也导致了一些高职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忽视。

将企业文化与高校教育文化混为一谈。这些年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必须重视将企业文化融入进来。可以说,没有企业元素,高职文化就不完全。但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特征必须是“教育性”,而不是“企业性”;企业文化渗入高职教育活动,并不等于要替代其“高等教育文化”,将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混为一谈是一种严重的误区。

忽略高职教育特点,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课程。一些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时候,对文化素质教育做了片面的理解:有的开设了几门人文课程,就认为是实施了文化素质教育;有的只是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点缀,用一些运动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代替文化素质教育。

与上述“四个误区”相对应,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有三个方面的缺乏:一是缺乏对于高职院校核心文化的锻造;二是缺乏正确的高职院校学生观;三是缺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划和指导。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存在着上述各种问题,从而导致了从根本上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

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素质包含了人在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素养,是人类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也是学习并有效运用其他专业技能所必不可少的基础。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并促进其专业技能的提高无疑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实现科学发展、适应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现实要求。作为占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必须在落实科学发展、适应社会转型上做出积极的行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高职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从全社会的角度而言,如果优良的文化价值体系遭到了破坏,就会导致社会诚信缺乏;从教育系统来说,如果过于急功近利,文化素质教育必然弱化,人才培养就会出现“畸形”。另一方面,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发挥高职教育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的时代,处在一个从投资推动向创新推动迈进的时代。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但要以创新的意识将来自上游岗位的创新设想加以实现,而且要充分发挥创新的精神对待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和工程工艺。高职教育只有通过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主体意识。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在当代发展的逻辑要求。我国高职教育主要是从中职教育发展起来的,从中职教育到高职的发展反映的不但是对生产者技能提高的要求,还蕴含着对人才培养目标更全面的要求,尤其是对文化素质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而且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来看,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概念不断地扩大,从而突破单纯实际技能培训的狭窄范围,在重视对学生实际技能培养的同时,必须强化对学生全面工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当代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的逻辑要求。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先进国家高职教育的共同实践。目前,美国以社区学院为主体的高职院校开设的历史、艺术、心理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到基础课学分的50%以上,但更多的是采取正规课程计划之外的各种职业活动、劳动文化宣传及人际关系等隐性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作风等产生教育影响。从欧洲来看,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实践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而且要求学生了解本行业及本专业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运作方式和企业文化等。从亚洲来看,韩国的高职教育虽然以技能教育为主,但根据其教育人力资源部法律规定,各大专院校的学习应包括文科教育课程,其中有国文、文化史等基本科目。

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

我国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当前要在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从育人理念入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探索有效路径和方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高职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之路。

1、重塑高职教育的育“人”理念,培养“三并”人才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必须确立“育人”为先的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为重心和目标。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会操作机器的“工具”,而是要培育既具有实践技能,又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掌握和运用人文、艺术和科学知识的“全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探索,提出了“三并人才”的育人理念,即培养“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中,“德业并进”就是讲政治、品德要过硬,技能、专业也要过硬,两者要相辅相成、相互促动;“学思并举”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教育思想的精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并举,才可以举一反三,才能培养创新能力;“脑手并用”强调了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而要培养出真正能适应实际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就要求不仅能动手,同时更要能动脑,所谓“心灵才能手巧”。这一“三并人才”理念,是我们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指导方针。

2、契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突出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特色

如何在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有效地契合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特征去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除了要强化传统的人文素养、科技素养和艺术审美素养的培育外,要特别将“做人”的问题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以人文、科技、审美素质的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培养为特色,以此作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使得专业技能培养与文化素质教育得以有效、有机地联接和融合,并能实现相互促进。在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和职场素养的同时,团队精神、协作意识、使命意识等也都是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契合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构建开放性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

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多样化和开放性特征。由于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之间的联动机制,使得我国的高职教育形成了既有别于国外高职院校,又有别于国内一般学科型大学的具有独特内涵的多元化和开放性特征,这就为构建开放性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提供了条件。“政府主导”是这个开放性文化素质教育平台的基础,政府为文化素质教育提供政策制定、宏观指导和规划、经费投入等;学校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发挥着整合和具体实施的作用;企业的参与是重要的支持力量,不仅为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场所,更重要的是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文化素质乃至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并在合作培养人才中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作出重要的检验;行业协会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明晰职业和职场素养的要求,适度参与文化素质教育方案和课程计划的制定等。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在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定位、作用不一,但可以合作推进,共同构建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开放平台。

4、融通校企文化,打造专业文化,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院校文化

院校文化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载体。在高职院校文化的建构中,应努力实现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特别是企业文化之间的合理融合与有效对接。合理融合,是指学校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吸纳企业文化的优质要素,如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务实诚信、效率意识等。当然不能简单照搬移植,更不能将院校文化庸俗化、功利化。有效对接,是指要多方面创设条件,使“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为学校营造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情景。

5、适应文化素质教育需求,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文化素质教育具有弥散性特征,文化素质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复合过程。因此首先必须树立整体化推进的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不是把它作为一项孤立、个别的单项工作来进行。其次,要构建富有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传统的人文课程要嵌入一定的专业技术、区域文化特点,不仅实施了文化素质教育,也与专业教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融通。再者,要根据高职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特点,把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学生的实训中心不仅是一个真实的工作平台,还应是一个充塞着相应的职场文化的情景,包括职场规范、职场的制度文化等。

6、加强探索指导,建立示范基地,提升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水平

高职教育规模宏大,目前院校数达1215所,在校生900多万,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而且在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宏伟事业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鉴于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相对薄弱的现状,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有必要加大探索,加大专家指导的力度。也可借鉴本科院校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经验,选择若干有条件、做得好的院校建立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和示范基地,以推动和辐射我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企业文化的基石—职业素养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一个企业有企业文化未必会成功,一个企业没有企业文化一定不会成功,一个企业有非常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一定会成功。

对于企业文化的基石这一定义,有人认为是核心价值观,有人认为是基本意识,有人认为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其实对于这个概念我认为是见仁见智的,就我而言我认为企业文化的基石是职业素养。下面我想谈一下华锡集团的企业文化的职业素养的五大内容。

一、爱岗敬业

所谓“做一行,爱一行”就是说要爱岗敬业,假如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不感兴趣,他能为企业做贡献、去奋斗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员工只会是企业的蛀虫。企业要培养职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增强职工的企业荣辱观,这样企业文化才能在生生不息。

二、高效执行

一个再好的理念,如果没有人去执行,那也只是个空想,或者没有有效的去执行,那也会变成一个失败的决策。执行就是按质按量、不折不扣的完成工作任务。高效的执行力度可以让企业发展的更强大,反之,企业将走向低迷,甚至被市场所淘汰。也许我们不知道,电脑在刚刚出世的时候,并不像我们现在所用的那么简捷方便,我们要打开一个文档往往要输入一大堆的程序命令才能打开,有一家公司在1981年就设计出来了电脑图形界面、图标、菜单程序和鼠标,但是因为缺乏执行力而没有推向市场,被苹果公司利用参观的机会山寨优化使用在自己的电脑中,并高效执行推向市场,使苹果大获其利。可见有效的执行力对于一个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三、团队至上

世界上一些一流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普通公司的企业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他们十分注重团队协作精神,推崇团队至上的理念。因此我认为,要创建一种好的企业文化,并让其被广大员工接受,那就需要建立一支极富凝聚战斗力的职工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团队精神很大程度上有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实现状况。激发员工团队精神,铸企业文化之魂。

四、廉洁节俭

廉洁使企业健康,节约使企业灵活。在一个廉洁节约的环境中,某些人会因为私用公司的几张纸、浪费几滴水而感到忏愧;在这样一个廉洁节约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企业才能屹立不倒。

五、持续上升

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每位员工的持续学习和提高,如果员工不思进取、安于现状,那企业的发展也就止步于此。俗语说“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能把员工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提高,那将使企业上升到更高一层次的空间。

引入企业文化理念 篇2

上个世纪中期, 欧美博物馆就开始引入市场化思路开发文化产品,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美国, 博物馆协会建有专门的博物馆商品销售网络。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不仅在馆内有5000多平方米的营业厅, 销售6000多种图书, 还在纽约一些大商场和其他城市设置有营销点, 销售的商品近2万种。在英国, 政府特别关注旅游业和参观博物馆的结合。如坐落在莎士比亚故居旁的博物馆开发出了数以万计与莎士比亚有关的旅游纪念品, 场馆周围有许多商店和餐饮店同时满足了参观者休闲和购物的需要。

英美的历史文化遗产并不丰富, 但他们却能通过建立博物馆的方式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下来, 并进行产业化的开发和利用, 这就值得我们思考。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而我国不是没有“米”, 而是有“米”了, 但需要“巧妇”。

我国博物馆在文化产品开发方面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 一些博物馆才开始把市场营销的理念与方法应用到文化产品开发中来, 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是这方面的先行者, 它们的文化产品开发都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总体来看, 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兴起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 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整体水平不高, 在文化产业和消费体系中缺乏起码的竞争力。而据中国文化报2015年3月10日头版的文章《两会代表委员聚焦〈博物馆条例〉出台——博物馆发展迎来政策利好》报道, 目前全国有4165座博物馆, 其中有811座为非国有性质, “目前60%的非国有博物馆尚未建立藏品登记、管理制度, 赝品比例畸高, 展陈数量少、质量低, 30%的管理经费入不敷出。”与发达国家博物馆相比, 有很大的差距, 当然这就意味着有发展空间。

基于上述认识和把握, 我觉得, 博物馆要引入营销理念, 延长博物馆的文化产业链, 由此来促进博物馆文化的发展。

一、要分析自身优势, 找准市场定位

营销学中的USP理论强调企业要为产品创造一定的特色, 挖掘出产品的独特卖点, 借助差异化的产品定位来实现与目标人群的共鸣。简单来说, 博物馆在产业化运作中要找准自身特有的文化资源, 以此为基础创造出有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 让产品带上博物馆专有的“文化胎记”, 使产品具有“排他性”, 避免雷同。拿湖南省博物馆为例, 该馆文化产品的开发经历了由“放水养鱼”到“挖掘特色”的转变。最初只是进行产品仿制和简单的设计, 效果不理想, 后来博物馆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为依据, 结合现代理论和技术研发出了“马王堆”文化系列产品100余种, 包括养生、服饰、饮食等系列。这些产品终于得到参观者的追捧和喜爱。此外, 还有故宫博物院的宫廷系列产品、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三国系列产品等。总之, 受公众欢迎的博物馆文化产品通常都是带有博物馆自己显著个性的, 因为公众参观不同的博物馆就是为了了解和学习不同的文化知识, 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氛围, 因此别具一格的特色产品才能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体现出博物馆文化产品作为注意力经济的一种形态, 先是用特色馆藏资源吸引公众的兴趣, 再用独一无二的产品把这种兴趣转化成为消费欲望。其实, 博物馆在建立之初就应该分析过自身的优势资源, 但大多数博物馆在进行文化产品开发时却忽略了这至关重要的一点, 只要结合博物馆的发展规划, 这一点不难做到。

二、要用创新理念取胜, 创造丰富多彩的创意产品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 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 旧的常规戒律。文化产品的创新, 可以是产品的结构和外部特征的变革, 可以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 也可以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在这一点上, 国外做得比我们好, 它们巧妙地利用馆内的特色资源来“孵化”创意产品。如大英博物馆围绕着馆内最知名的几个藏品来进行创意设计, 像罗赛塔石碑、刘易斯岛的象棋、葛氏北斋的浮世绘、埃及的河马雕塑等, 其中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莲》、卢梭的《惊喜》等衍生品也最多:从作者的玩偶, 到向日葵、睡莲的摆件、冰箱贴、手机外壳、丝巾、餐盘、别针、项链、文具、U盘等等应有尽有。可见, 创意不是任意天马行空的想象, 而是在本馆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增添“调料”, 令其色味俱佳。例如, 只有在美国国家美术馆, 才能买到笔冠是樱花或牵牛花形状的圆珠笔;只有在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才有蟒蛇形状的围脖, 虎爪造型的毛拖鞋, 用易拉罐、铁丝和弹球制作的动物模型;也只有在宪法博物馆, 才能发现将笔冠设计成卷宗形状和象征独立战争的、将笔管设计成步枪形状的圆珠笔。我国也有一些博物馆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 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故宫博物院研发的6746种文化产品中, 按照设计风格、文化元素、目标受众等不同, 形成了风格各异、自成系列的创意产品。如“宫廷娃娃”系列、“小玄子”卡通形象系列、“故宫祥瑞”系列、“故宫猫”系列等。在2014年11月23日至26日, 故宫博物院参加了“第六届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 其研发的“花开见佛”文创产品荣获“文创产品优秀奖”、“朝珠耳机”荣获“十佳文创产品奖”。这是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一个重大突破, 对其他博物馆来说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从更广阔的范围来说, 文化产品的创新不仅仅停留在实物商品上。文化产品的价值主要由其精神内容决定, 这种精神内容既可以附着在物质载体上成为实物商品, 也可以以无形商品的方式呈现。因而, 基于博物馆馆藏资源的演出、体验活动、数字产品也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品。如国家博物馆扩建后不仅仅能欣赏音乐会, 还可以观看电影和戏剧。国博还开发了一款名为“掌上国博”的手机导览服务客户端软件, 让观众不仅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和网络预约参观, 还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游览国博、品鉴国宝。目前许多博物馆都已开始这方面的尝试, 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等几款App应用都在上线之初吸引了不少眼球, 但过多的同类型开发是否又会产生观众审美疲劳的新问题?这就需要开发者们源源不断地创新, 站在观众的角度进行策划。

三、建立有效的营销体系是关键

好的文化创意产品, 除自身优势、质量过硬以外, 产品的营销推广也非常重要。21世纪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 而是一个产品过剩的年代, 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消费习惯和消费目标面临着碎片化的趋势, 如何将产品信息和品牌内涵传达到目标顾客那里, 将成为企业最大的功课之一。博物馆可以借鉴企业的营销方式,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打造高知名度的品牌。前文提到, 文化产业的本质是一种“注意力经济”, 在这种经济状态中, 最重要的资源是大众的注意力, 只有大众对某种产品注意了, 才有可能成为消费者。而要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打造品牌。因为消费者相信:经久不衰的品牌是对产品与服务质量长期自我约束的结果, 选择了著名品牌, 产品与服务的选择就得到了保证。博物馆在对产品、市场、观众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要明确文化产品的风格和自身的形象定位, 借鉴企业的CIS系统, 对自身的运营理念、运营行为、视觉标识进行设计。同时, 要及时注册商标、对经营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申请专利, 必要时还可进行授权生产。欧、美等国博物馆十分注重自身形象与品牌的打造, 不仅博物馆本身拥有注册商标, 而且每一件文化产品, 大到复仿制品, 小到铅笔橡皮, 都有独一无二的注册商标。前段时间, 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吉祥物“壮壮”和“美美”就是打造品牌的一种体现, 在此基础上, 打造出具有明星效应的文化产品。由此可见, 我国的博物馆应当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充分挖掘、利用自身资源打造博物馆品牌, 以获取这种无形资产背后的经济效益。

第二, 迎合消费者心理。目前, 我国博物馆出售的文化产品主要是文物仿制品、民族手工艺制品等。这些产品往往价位较高, 购买者少。因此, 在产品设计之前应先了解观众的消费需求有哪些, 是文物欣赏、艺术收藏、装饰需求、礼品需求中的哪一种?针对不同的消费者要有不同的产品形态和价格定位。在出售产品时, 销售人员应了解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掌握商品的文化属性, 把握不同观众的特点, 从而把观众由潜在消费者变成真正的顾客。

第三, 选择合适的推广渠道。宣传推广途径有很多, 但是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博物馆不可能像企业那样有太多经费投放广告, 因此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推广渠道, 比如时下流行的“病毒营销”。它是网络营销最为独特的手段, 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 信息就像病毒一样扩散, 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数以千计、数以百万计的受众。基于互联网的宣传, 是用户之间自发进行的, 几乎不需要费用, 这对博物馆来说无疑是最经济适用的选择。目前, 我国部分大中型博物馆如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官网与微信公众号, 甚至连英国V&A博物馆也加入了微信的浪潮中, 这足以体现网络宣传的强大力量。前段时间, “故宫淘宝”微信号发布的动态版《雍正行乐图》、《雍正十二美人图》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关注和转发, 无形之中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但是, “网络营销”的观念并未深入到博物馆的营销体系中, 单纯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宣传不足以带动文化产品的消费, 如何把受众的目光转移到文化产品上还须加大努力。除此之外, 还可结合传统媒体进行宣传。无论用何种推广渠道, 都不应给博物馆增加太多经济负担。

总之, 博物馆要根据自身的实际, 借鉴国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及运作模式, 尽快改变文化产品开发的落后面貌。当然, 进行产品开发与营销并不是要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而是发挥文化的传播功能, 借鉴文化产业机制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方面, 政府也需要在政策的制定以及人才、技术的引进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国内的博物馆一定会把文化产品的蛋糕做得又大又香。

参考文献

[1]关晋勇.美国大力开发博物馆旅游纪念品.[EB/OL]http://www.jxta.gov.cn/News.shtml?p5=682, 2006-10-09.

[2]文述, 黎鑫.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空间不断加大能否走出两难[N].中国文化报, 2011-03-02 (6)

[3]程国政, 姜锡祥.在博物馆孵化“创意阶级”[N].新民晚报, 2013-10-26 (B2)

[4]刘洋.美国博物馆见闻[N].中国文物报, 2013-07-10 (6)

引入企业文化理念 篇3

关键词:班级管理;企业管理;团队合作;班级文化;学生干部;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64-03

一、营造团队氛围,强化团队合作

现代企业强调的是团队及其合作与协同。由于团队突出各个成员的优势互补,所以对于优秀的团队来说,1+1>2,即团队的绩效大于每个成员的绩效之和。可以说团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为了在班级中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从学生入校起,班主任就应开始营造相互信任的团队氛围,构建着各种团队。在笔者的班级中,班干部是一个团队,一个寝室6个学生是一个团队,一个小组是一个团队,每天值日的两位学生是一个团队,篮球队、运动员队也成为一个团队,各个团队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大团队——班级。

通过不断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打造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提升了学生的协同力,让他们在团队中感受到了凝聚、协同所带来的温暖与和谐。

二、塑造班级文化,树立品牌意识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兴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关键性作用。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出类拔萃的关键是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它们令人注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植于其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它们位列500强而闻名于世的根本原因。

为了让班级日常工作管理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必须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对班级成员的行为产生约束和激励作用;提高其学习和工作热情,主人意识和责任感;促使其树立远大的共同愿景,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班级文化主要建立在四个层次上,分别为形象层、行为层、制度层、价值观层。

1.形象层

形象层是指塑造班级的外在形象,在班级里主要包括班级名称、班徽、班旗、班级服装、自创的班歌、宣传活动海报及丰富的文化墙。其作用是形成统一、规范的外部形象,打造班级成员引以自豪的班级品牌。

2.行为层

行为层是班级成员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主要是通过展示才华、展现风采、展现精神,提高班级凝聚力、传播班级影响力、塑造班级魅力、活跃班级气氛,增强集体荣誉感,从而提升全班成员的整体素质。

3.制度层

制度层是指规范班级行为的各种规章制度。例如:班训、班规、操行分制度、活动安全预案,等等。

4.价值观层

价值观层则是指班级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笔者所在班级中的学生个性鲜明,在长期的班级生活中,充分展示着他们的青春、激情、活泼与睿智。他们互帮互助、亦师亦友,把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结合在一起,把对班级的管理与关心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选配优秀干部。培养骨干力量

传统的理论认为,企业搞得好坏,主要是老板的责任。但在《改革领导人》一书中得出一个最新的结论:成败的决定因素并非高级管理层,而是一批中层的新型管理者,他们被称之为“真正的改革领导人”。实践证明,事必躬亲的亲力亲为,绝非是一个高明领导的上策。而企业高层领导的魄力,恰恰就体现在把最合适的人摆在最正确的位置上,善于调动中层管理者的潜力,发挥他们的作用,发展和壮大改革领导人的队伍。

班级管理也是一样。要成功管理一个班级,班主任主要的任务就是选配合适的学生,培养骨干力量,让他们成为班主任的左右手,成为班级管理的直接参与者。

首先要选择一些责任心强、身体健康、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并根据他们性格、能力、兴趣的差异,安排相应的工作,做到人岗匹配。招聘过后便是培训环节,班主任应对他们进行尽心的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他学生不断进取。

在班上,笔者对班干部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分工不分家,在班委成员没有“官”的大小,只有工作性质的不同,班长主要做协调员的工作,在重大的活动时(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班级主题班会等),每一位成员必须齐心协力配合主要负责人做好工作;二是班委是一个整体,每一位学生均要负起责任。班级管理得好,在学校的各项活动、竞赛中取得成绩是每一位班委成员的光荣。三是班委能完成的事情,无需班主任出面的,一般由班长出面协调解决处理,班级重大问题要及时向班主任汇报。

大胆地授权,相信学生,让班长、班委成员能挑起管理班级日常的大部分工作,实行班主任——班长——班委成员——同学阶梯型的管理模式。笔者认为,这是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提升班级成员主人翁意识的有效措施。

四、注重性格特质。引导生涯规划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与生俱来的性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现代人将古希腊著名医师希波克拉底提出的气质的四种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形象地划分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通俗易懂地分析人的性格。

结合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将性格色彩学成功地引入到班级管理中。分析班级中的每一位成员的性格,为学生制定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班级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性格色彩学中,红色是胆汁质,它的代表人物是西游记完美团队中的孙悟空。特点是:①天生我说了算;②结果型,目标导向明确;③完全、彻底、干脆利索,爱憎分明;④坚决果断,越挫越勇;⑤勇敢,敢作敢为,风险越大越有激情;黄色的代表人物是猪八戒。特点是:①喜欢表达;②开朗活泼,典型的乐观主义;③内外一致性是最好的;④兴趣广泛,崇尚浪漫;⑤不斤斤计较,与人为善,是人群中的开心果;蓝色的代表人物是唐僧。特点是:①内敛,不张扬;②最谦虚谨慎、善始善终、严格自律;③最具有同情心,善解人意;④最多愁善感;⑤深沉、老练、彬彬有理;绿色是沙和尚。特点是:①很乐意成为团队中的一员;②绝对好脾气,极其随和的人;③极少抱怨、具有宽容心。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的性格也存在着不同的性格缺陷,如红色的急躁,黄色的马大哈,蓝色的较真,绿色的沉默寡言。

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就通过问卷、访谈和游戏的方式与学生一同分享性格色彩学中的知识,体验着其中的乐趣。大家不仅了解了自己的性格,还能很好地包容周围人的性格。促进沟通能力的提升,在分析中找出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点,互相取长补短,改变着自己性格中的不足。学生经常说:“我们是在游戏中规划着自己的职业生涯,学会与他人相处。”

在三年的相处中,全班54名学生对工作、学习、生活都充满了乐观、积极的态度,在顶岗实习中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如时任班长在华隆科技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期间,就因表现良好就被总经理调入人力资源部进行深度培养。

五、结束语

用企业的理念来管理学生,用企业的标准来培养学生,用企业的文化来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丰富的实战经验,提前进入员工角色,通过管理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的“职业人”,让班级管理与企业管理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

企业文化理念 篇4

1、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由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三部分构成。

2、中国移动的核心价值观 “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

3、中国移动的企业使命“创无限通信世界 做信息社会栋梁”。

4、中国移动的愿景“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

5、核心价值观阐述了“我们是谁,我们的信仰是什么”,反映了企业及其每一个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评价标准和所崇尚的精神;使命表达了“我们的事业”是什么,其内涵表达了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和原因;愿景说明了“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是企业在一定阶段内期望达到战略目标和发展蓝图;

6、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核心内涵是“责任”和“卓越”,体现了中国移动作为企业、中国移动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将以成为“负责任”和“最优秀”的企业和个人作为自己的追求。

7、中国移动的企业文化建设还处于培育阶段,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提升过程。

8、2007年,重点培育贵州移动“责任—价值—荣誉—卓越”的价值理念,增强员工对“正德厚生、臻于至善”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9、贵州移动愿景目标:中国移动贵州公司通过“责任铸就卓越”企业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在广大移动员工心中培育“责任”意识,倡导“担责任、创价值、展荣誉、铸卓越”观念。

企业文化理念征集 篇5

公司各部门、全体员工: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加快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逐步形成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广泛动员员工参与企业理念系统的打造,使员工在参与企业文化创建的同时,增进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获取与企业共同发展进步的信心。为此,集团公司决定面向全体员工广泛征集团企业文化理念方案。

现就有关事项和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一、征集的意义:

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最能体现企业的个性、促使并保持企业正常运作及长远发展而构建的反映企业经营意识的价值观体系。从企业管理的深层次上总结提炼符合企业个性特征、员工认同的企业理念,有利于引导和激励公司广大员工心系企业,勤奋工作;有利于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社会认同度、美誉度和信任度。对树立企业的新形象,推动公司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征集企业理念,不仅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员工智慧,为提炼完整、准确、生动的企业理念提供大量的信息或素材;而且可以促进企业文化知识的普及,吸引广大员工参加到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来,这将为下一步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企业理念学习、宣传、贯彻和落实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征集的内容:

征集广大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的建议。重点是在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企业发展战略、核心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管理理念、人才理念、创新理念、营销理念、领导理念、学习理念、服务理念等方面的建议、理念用语、宣传口号等,要求企业文化理念和用语要高度概括、凝练、精准,符合公司长远发展战略。

三、征集的要求:

1、企业文化理念的总结提炼要准确地把握公司的定位、性质与职责,准确地反映公司发展的历史与未来,准确地体现公司经营管理思想、企业风格、精神内涵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向上,内容健康,富有激情,具备前瞻性,体现与时俱进;

2、企业文化理念的文字表述,尽可能准确、生动、精练、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富有新意、利于传播;

3、征集的原则是实事求是,不能闭门造车,不能生编硬造,要立足实际,发挥全体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引入企业文化理念 篇6

“6S管理”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安全(SECURITY)、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六个项目,由日本企业的5S扩展而来,是现代工厂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许多企业已将其中的精髓引入到各自的企业文化中,丰富和充实了企业文化。其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强调安全操作,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对职校来说,校企合作一直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3处提到“校企合作”,可见职校和企业是密不可分的,职校校园文化应该和也必须与企业文化紧密接轨,在这样的文化中成长的职校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我们职业类学校培养的主要是现代企业的技术工人,为其打好一定的技能基础,所以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如何尽快地接受企业理念,是尤为重要的,而作为校方来说,营造一个与企业文化氛围相近的校园文化环境,促使学生能更好、更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见习和熏陶应是一个必须开展的课题。

1 6S管理引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

进入千禧年后,大量8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已成为职业类学校的主要生源,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实际教育制度的客观原因,这类入校学生大多成绩一般,经历了中、高考的失落,对学习缺乏明确的目的和良好的习惯,甚至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沾染了一些不良的习气,自律性较差,生活上由于家庭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缺乏集体生活的经历,缺乏锻炼,自理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安排学习和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六成以上学生在家不参与洗衣、做饭等家务,八成以上学生对家庭的状况不够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没有目的,对自己的生活不会安排。这些因素无疑会影响今后的工作,成为拖累学生个体发展的绊脚石。

不同于普高学生,职校内的中职类学生毕业后面临直接的社会就业,年龄一般为十八、九岁,不少人的心理年龄更是不够成熟,需要较长时间适应社会,但现实不会给他们几个月甚至一年的适应期,谁能在越短的时间内适应,谁就在职业生涯的起跑线上领先,企业对职校学生的要求不能算高,但也总有不少学生无法适应,遭到企业弃用。而高职乃至相当一部分普专的学生处境也很尴尬,主观上存在的眼高手低现象、传统的就业观念与现代企业客观的择人标准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事实上不少企业都会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宣扬企业文化。为了能使我们的学生在最短时间里能更好的融入企业,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的感知、感受是非常有必要的,而6S管理作为现代企业文化中的重要构成尤其显得重要。

2 6S管理引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表面来看,6S管理似乎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如何与校园文化联系起来了?其实我们分析6S管理的内容、原则、目的后不难发现:其正是符合了实践归纳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真理。6S管理注重培养员工的素养,强调工序的严谨,倡导团队的合作等等,这些理念和做法一旦形成,无异就是一种文化,故而6S的本质是一种执行力的企业文化,强调纪律性的文化,不怕困难,想到做到,做到做好,作为基础性的6S工作落实,能为其他管理活动提供优质的管理平台。如同其他所有的文化一样,必须是一定规则基础上形成的特色才会沉淀为文化。前面我们提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6S管理可以说是一种制度,又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制度,它是一种来源于物质,形成于制度,升华为精神的文化理念。在我们校园中有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也有详细的各类制度,引入6S管理的目的是要将其升华,形成真正的文化。例如:我们的一些主题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本身,而就事论事,应该尝试将其形成具有延续性、长远性的常规活动项目,并且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知更深一层的意义,分享参与和融入的喜悦。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如今我们的孩子欠缺沟通的技能,习惯于独享,不善于合作,与过去相比就如同公寓楼和农家场院的区别一样,对周围的事件显得冷漠和“坦然”。这就需要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关注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因为在6S管理中,团队合作正是其精髓所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引入6S管理,对于构建与企业文化接轨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3 6S管理引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尝试

一种文化,必然会经历萌芽、发展、积累、沉淀、萃取、升华……才能真正得以确立和成型。

3.1 用6S管理的方法来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作为职业类学校,相比普通院校,要更多的营造企业氛围,模拟企业文化。我校在加强各类常规检查的同时,突出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企业文化的熏陶,例如:在校园内各个场所悬挂宣传横幅,定期更换,通过多种渠道宣传6S管理的内容、目的、意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感受文化。又如:我们每一个教室、工场、试验室的门口、室内都挂了相关企业的图片、介绍,让每个学生去感知企业文化,其实类似的还有很多,总的来说就是从物质条件上让每一个学生了解6S管理,感受与以往学校不尽相同的带有企业色彩的校园文化,最终融入其中。

3.2 用6S管理的方式来健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对于6S管理来说,制度的存在是保障,也是一种标准,没有制度的保障,文化必然是脆弱和单薄的。例如,我校对入学的新生必须通过仪容仪表检查后方可报到,这其实就是让学生一进入校门就感受了校园制度文化的存在;学生在校如同企业员工一样佩戴胸卡更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当然学校毕竟不同于企业,必须是以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能力,故而在我校常规管理的主力军就是学生会的学生,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常规管理、参与一些制度的修订,这就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这样一种制度文化,也能使相关的制度更切合学生实际。

3.3 用6S管理的理念来升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近几年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孩子原有的勤奋谦虚、刻苦耐劳等纯朴品格已经非常“珍稀”,这就更显得学校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迫切。在6S管理中强调素养,包括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等各种素养,说得通俗点,其实就是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形成的。对于我们职校学生来说,也许文化素养比不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的学生,但面对注重团队协作的现代企业来说,某种程度上劳动素养、职业道德等基本职业素养也许更为根本,所以结合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是当务之急,在我们校园文化体系中,这样的精神文化氛围是保证学生能尽快融入企业的真谛。我校定期开展的校园招聘会,也就是基于让企业了解学生、让学生走近企业的一种思考。学校架设一座桥梁、搭建一个舞台,让学生真实的感受身边的企业,与企业的人事干部面对面的接触和了解,要比课堂上教师的宣教更直接、更真实也更客观。我们不求活动能解决多少就业实习,而更关注在校学生能否抓住此次机会,来真实的感知企业的文化和需求,调整就业心态,为今后更快的适应社会和企业增加磨练。

3.4 用6S管理的精髓来锤炼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在一定的基础上,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形成自己学校的文化特色。例如,我校的普专和五年制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个体活动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组织参与各类活动的能力和视野有了提高和拓展。我们完全可以加以引导,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智慧来组织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教师的工作不再是全部负责,而只是在关键部位加以引导和督促。这一类活动往往是因为来自学生自己的思考,更容易被全体学生接受,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之高。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会很好的体会整理、整顿、清扫、安全、清洁、素养这6S的真实和重要。例如:我校学生自己创意、策划的校园文化节,各部门各司其责,协调沟通已经让我们很好地感受了不同于以往校方布置、教师负责、学生参与的传统活动形式。而6S的精髓也正是让参与者由被动参加发展到主动参与,随着经验的积累,在此基础上锤炼出来的特色校园文化一定是适合企业的文化,经历锻炼的学生也一定是企业需要的人才。

也许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家长要真正理解6S的内涵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也会有失败和教训,但教育作为就业的上游“产业”,必定要尊重企业这位“顾客”的需求。了解6S,适应6S,我们的职业学校应构建6S这艘成功通向企业的方舟;理解6S,参与6S,我们的职校生应驾驭6S这艘成功通向企业的方舟。

摘要:本文从潜在背景、实际意义和具体尝试三个方面,对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引入6S管理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着重从“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健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升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锤炼校园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我校对“引入‘6S’管理,构建与企业文化接轨的校园文化”所进行的尝试及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6S管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1427页

[1]陆君伟.制造业6S管理实务.

[2]姜日领.加强6S管理塑造优秀企业.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8(21).

[3]李少京“.6S”管理的基本概念[N].航天长征报,2005-03-07(2).

[4]杜寿兴.6S管理的切入点.施工企业管理.

引入企业文化理念 篇7

【关键词】 企业文化;动画短片;动漫教学

一、动画制作环节众多、任务繁重

一部剧情动画片的制作可以比喻为一项浩大的建筑工程施工。从最初的剧本创作到把文字剧本转化为图画剧本(即分镜头台本),从完整的世界观设定到人物造型设计、故事场景设计,前期设计的每个步骤都在进一步地详细确定整部动画片的风格风貌。前期的设计完成后,动画制作进入中期环节:原画师们需要为每一组镜头中的人物设计最合适最能表达其性格特征的动态动作;场景设计师们为每组镜头绘制最能表达故事意境的场景。中期的工作量往往是所有环节中最为巨大的,直至后期将每组镜头进行合成、使用后期手段优化画面、加入字幕、音效等等。

以下这张图片显示了动画片制作的一般流程:

二、动画短片课程意义重大

在面临毕业实习前的一个学期,我们将动画短片课程引入教学环节,对学生们来说,既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又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既是对以往所学课程的一次总结,亦可帮助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社会,具备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属于校内实践阶段的关键课程。

那么,学校的教学时间有限,有限的课时显然不足以完成一部长篇剧情动画片的制作,因此必须将制作篇幅缩短为几分钟。但是,即使是几分钟的动画短片,仍然需要作者利用动画语言阐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动画工程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省略。

目前业内根据制作的细致程度把动画片分为A、B、C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又细分为三个小等级,比如B级片又分为B+、B、B-三等。在我们的动画短片教学中,选取制作哪个等级难度的动画应该根据学生和师资的具体水平来定。笔者认为,学院内制作的学生作品在艺术情怀的审美方面应当略高于社会上的商业作品,也许因为时间有限等等原因在制作精细程度上难以超越商业作品,但也应当在学生的水平氛围内尽量做到最好。

在动画短片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到每一个环节在制作和设计上的难点,也能够体验到通过讲故事将自我情感淋漓尽致加以抒发的快乐。

三、拓展传统教学目的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做出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将动画公司的企业文化引入动画短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来?

企业要生存,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每个员工在工作中做到兢兢业业,企业对工作勤勉的员工给予合适的利益奖励,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发展壮大。而在校的学生,往往不能够理解员工与企业间这种唇亡齿寒的相互依赖关系,或是自视甚高,或是急功近利,因此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是跳槽次数最多的人群之一。

要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工作热情”,我们也需要寻找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点”:譬如说一次高校的设计比赛、譬如说以商业营销为目的,设计制作更为大众群体所接受的动画故事,短篇动画还必须可以拓展为更具商业价值的长篇动画,来吸引企业引进人才、投资制作。学生们作为最初的设计者也将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不妨在每次课程开始前,就设定好今年的课程目标,不是单指学生能够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作品能为他们带来什么。相同的目标有利于创作团队形成默契,在互相的配合与磨合中增强团队的合作精神,在整个班级形成一股团结的力量。让学生们体验团队合作的精神,也有利于他们毕业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企业环境当中。

四、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收获最饱满的果实

那么,既然是以能够打入市场为目标而设计制作的动画短片,短片质量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起来,从剧本到分镜、从人物原画到背景原画,从前期设计到后期制作,各个环节都应做到精工细作,才能在比赛或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动画制作是细致的工作,工作量往往不是以小时计算、也不是以分钟为最小单位,而是以秒计。以一部5分钟的动画短片来说,实际上通常是按照300秒的总时长,将工作细分到每个人员完成多少秒。在近200课时的时间段内,由20名属于行业新手的学生通力合作,其中的工作量仍然是相当巨大的,片子的修改和完善工作也十分繁重。特别是中期的原动画制作部分,学生要利用手中的摄像机反复拍摄真人素材,再把素材转化为动漫人物,技能从生疏到熟练需要经过相当时间的一段过程。那么为了动漫人物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够精准到位,分配到每一位学生手上的镜头数就不宜太多。

以下表格显示了一部5分钟B级动画短片的中期制作环节需要完成的一般工作量:

因此,笔者认为还可以让正在学习动画运动规律课程的二年级20名动漫方向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参与到短片制作的过程中来,一则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制作团队,二则可以充分发挥前辈与后辈间传帮带的桥梁作用,这也是优秀的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在课堂中创造企业文化的氛围

那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把学生们集中在一起,在教室中形成只有企业办公室里才能具备的浓厚的工作氛围?短片的制作需要团队合作、需要长时间的投入性工作,而以往的学生对于教室的感觉,多半充斥着来上一节课就匆匆离开的应付情绪,作业也是各做各的。笔者认为,这与教室的原始功能密不可分,如果学生只是把教室当成学习的场所,那么对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并不真心喜爱学习,但如果把教室演变成为放飞他们梦想的舞台,情形又会如何呢?离开学校前的最后一个学期,让他们抓住最后的一点学生时光努力学习,在学校里感受到一丝来自社会的竞争压力,是可以激发他们奋发图强的斗志的。

因此,把教室打造成一个“办公场所”未尝不是一个很有实验意义的创举。那么办公室里都需要些什么呢?

首先是电脑和电脑桌的摆放位置,建议参考企业模式,取消统一面对一个方向摆放的教室模式,改为面对面合并摆放,这样有利于动画制作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他们只需要稍稍转身,即可看到多媒体大屏幕,不妨碍老师的教学工作。

其次,开通网络功能,在工作中往往需要即时上网寻找各种相关素材和资料。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动画制作者们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获得自身视野的极大发展。既然学生宿舍中也有网络,那么不妨让他们在教室中完成大部分的作业,在老师的监督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再次,动画实验室必要的软硬件设备应当合理添置,譬如有利于动画运动规律学习的简易手持摄像机、扫描仪、无纸动画制作软件等等,而这一环节显然已经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强力支持。

最后就是保持“办公室”内的清洁、布置动漫招贴、还可以摆放一些绿化植物和饮水设备等等来增加一点生活气息。创造干净整洁的办公环境有利于员工将这里作为自己的第二个家,谁不会为自己的家而努力工作呢?

想要真正设计制作出一部具备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动画短片,最初的工作一定是困难重重的,但只要有上级领导和老师们的鼓励和支持,学生和老师一起努力,理想就很有可能转变为现实。

上一篇:春节印象的优秀作文下一篇:红楼梦常考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