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2024-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选9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篇1

一、学生素材灵活选择

学生素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知、认识、研究的对象。教材里的学习素材都是精心选择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教学中,不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下面是引入“比例尺”的教学实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学校前面那条铁路叫什么铁路吗?生:兰青铁路和兰新铁路。师:对。这两条铁路都是从兰州市出发,一条去青海,一条去新疆。你知道兰州到青海西宁的直线距离大约有多长吗?生:不知道。师:能不能利用这幅地图来计算兰州到西宁的直线距离呢?

提供鲜活的素材并创设出乎意料的问题引出学习的主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呈现方式适当变化

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年龄特征,教材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和心智,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喜爱并愿意接受的积极情感。新课程标准教材已有了较大的改观,采用了大量的卡通、图片、对话、表格等表现形式。不管怎样,教师要适当改变教学内容单一、机械的呈现方式,将教学内容变成适合学生探索与交流的学习素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助建构和主动发展。以“乘法结合律”的教学为例,例题是两道单纯的计算题,没有现实背景的依托。我根据算式编了这样一道题:一支钢笔14元,一盒钢笔12支,买5盒钢笔一共要多少元?学生很快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列出不同的算式,得出:(14×12)×5=14×(12×5)。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材又呈现了类似的三道乘法算式,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我没有和盘托出,而是采用了如下分层次呈现的方式。

(1)出示“(3×4)×6○3×(4×6)”,○里应填什么符号?两边算式的运算顺序相同吗?(2)出示“10×20×3”和“10×20×3”,你能按不同的顺序计算着两道相同的算式吗?它们的结果相同吗?(3)出示“(7×12)×5”,你能很快知道它的结果与那道算式相同吗?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有了前面几组题的认识经验,第⑶题很快写出“7×(12×5)”,并在叙述思考过程时就把规律说了出来。教学内容的动态呈现引起了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了自主建构。

三、理解、表达富有个性

数学是严谨的科学。对数学的理解与表达应重视质而轻形式,不必苛求标准化、最优化。要给学生提供结合具体情境,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理解的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为可能。例如“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这一结论确实比较精炼、科学,但是,不这样表达是否就一定影响学生对其实质的理解呢?教学中,我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一结论的理解,整理如下:(1)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的比是1∶3。(2)一个橡皮泥圆柱可以做成3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3)在一个圆柱中挖去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等底等高不见了”)。这里既有以客观事物为支撑的具体形象描述,又有抽象程度较高的数学表达方式的转换,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使课堂成了放飞想象的空间,学生不再为形式化所累。

四、解决问题策略多样

传统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强调演绎推理的严谨,忽视合情推理及其他非形式化思维(直觉、联想、顿悟)所具有的创造性,磨灭了学生天性中潜在的创造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化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敏锐感知问题的实质,准确捕捉相关信息并加以整理,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如这样的问题:李老师到新华书店买书,他带的钱如果都买连环画,可以买15本,如果都买故事书,只能买10本。已知每本故事书比每本连环画贵2元。李老师一共带了多少钱?通常的方法是:买10本故事书比买10本连环画多用2×10=20(元),两种书的本书相差15-10=5(本),即20元可以买5本连环画,每本连环画是20÷5=4(元),总钱数是4×15=60(元)。这种方法属于常规方法,但是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和思考过程有些复杂,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助探索,结果学生发现了很多有创意的非常规方法。

方法一:李老师带的钱必然是15和10的最小公倍数。如果是30元,则30÷15=2(元),30÷10=3(元),相差1元,不符合题意;如果是60元,则60÷15=4(元)60÷10=6(元),正好相差2元,符合题意;所以李老师带了60元。

方法二:根据单价相差2元,可列出下表: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只有4×15=6×10,可见李老师带的钱数是4×15=10×6=60(元)。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篇2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使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让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即“用教材教, 而非教教材”.的确, 只有教师敢于超越教材, 才会有鲜活的教学内容, 学生才能爱学、乐学, 数学才能以它特有的魅力将学生紧紧地吸引,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期潜移默化的训练, 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一、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 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显得苍白无力.在教学中, 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 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 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时, 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

例如, 在教学六年级《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这节课时, 我先出示了一扇门的平面设计图, 告诉学生这是老师朋友家里的一扇门, 现因装修, 要沿着这些边框 (师用手指划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边框) 钉上密封条, 至少需要准备多长的密封条呢?这就用到了平面图形的周长意义和计算方法.之后, 我又提出除了玻璃部分、门锁部分以及下面的三个图案部分外, 其余部分均要涂上米黄色的油漆, 涂米黄色油漆部分的面积该是多大呢?这就用到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一生活背景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就会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的意识, 进而激发他们积极探索, 从而把已学到的数学知识, 应用于生活, 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对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独特的作用.生活需要数学的指导, 数学需要生活的经验支撑.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抓住生活中的小事, 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通过实践来证明数学是有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实际, 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 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椅子;学习了圆的知识后, 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 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的圆心在哪里.在低年级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 ……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 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 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 还有一年级的“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球的认识”, 通过看一看 (看圆柱有什么感受?) 、找一找 (学具盒中哪个是圆柱) 、摸一摸、比一比 (它们是圆柱体吗, 鸡蛋、灯泡等的形状是球吗?)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玩一玩 (玩玩圆柱形玩具, 你发现了什么?) 等活动, 即让学生动眼观察, 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 动口叙述, 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这些都离不开数学.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 用数学头脑想问题, 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方法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而且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也会使学生感到数学与自身价值的存在,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真正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

如在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 我布置了一道题:老师有500元钱, 该怎样存比较合算?学生不但要到银行了解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 还必须考虑教师这些钱能存多久, 最后还要考虑存的方法, 是逐年存再逐年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存入, 还是整存整取?有没有国债可买?有没有建设债券可买?然后进行交流汇报, 并阐述理由.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不但加深学生对“利息”的理解, 进一步掌握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 又让学生懂得储蓄的意义以及利率调整与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体验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掌握了技能, 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搞好数学教学 篇3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

二、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

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

三、坚持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智力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

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也只有让他们去表达,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发情感

一切从实际出发 篇4

一切从实际出发

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际,全方面、多角度的谈谈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解。

关键字:实事求是

原因

怎么做

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坚持主观要符合客观,人们的思想意识要如实地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不能客观符合主观,不能用人们的主观意识来取舍或剪裁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核心是坚持实事求是,不能颠倒事实,搬弄是非。

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要注重实际,从事实出发。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应联系实际,以发展的、全面的、联系的眼光看世界。世界上的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同时,看待问题应从“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角度来考虑。

一切从实际出发

最终我们依靠这样正确的战略最终打败了侵略者,进而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正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所选择的富强之路是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从

一切从实际出发

发,就必须对实际情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著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佳句,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而赵括因盲目迷信书本留下的“纸上谈兵”的惨痛经历,也足以让我们引以为鉴。从我们的切身体会来谈,就如做数学题一般,定理了解的再充分,不经过解题的实践,就不能牢固的掌握;一个新的题型,听老师讲解十遍,不如自己实际地做一遍来得清晰明了。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最基本的方面。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兴趣,确立最符合自身利益的人生规划,努力为之奋斗,并在奋斗过程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只看眼前利益而随意改变自己的初衷,也是不被推崇的,也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本意

首先,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具体的实际,做到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应从小入手,切莫远离具体的实际情况,盲目采取措施。例如,分析一个苹果,要观察他的颜色、形状,种子,再进一步嗅苹果发出的味道,最后亲自品尝。我们可以得出,苹果是近圆形的、红色水果,同时能散发清香,吃起来香脆可口。其次,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全面的实际,做到从全面的实际出发。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的两面。看问题,既看到一方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每种制度都有利有弊,每种行为都有好有坏。因此,分析问题一定的全面,切莫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然后,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做到从变化发展了的实际出发。历史的长河源源不断地流淌,从过去而来,必将驶向未来。在这中间,有一条约隐形的纽带将历史串联起来,没有什么东西能将之隔断,它是客观存在的联系,同时在同一阶段他又要其他事物相联系,不断地发展变化。

最后,从实际出发还要反对主观主义。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一是经验主义。前者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后者的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经验。两者的共同毛病就是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也就做不好工作。从主观出发还有其他一些表现,如以某种愿望作为

一切从实际出发

立足点来想问题、办事情,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以主观想象来代替客观事实等。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我们正确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也是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的多个角度与层面、辨证地、发展地、全面地从实际的总和去正确把握实际,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篇5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最主要的内容和最根本的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所包含的哲学观点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统一的,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不可分割的,承认前者必须承认后者,否则,就会导入形而上学唯物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事物的变化发展,陷入了不可知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能动的作用。

第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要求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赞誉汉景帝的儿子刘德严谨治学态度的话。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意。‛ 1941年5月,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时,从事物的客观实际和规律出发,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对我们来说,就是要从日常工作的实际情况、从基层的现实需求出发。一是要以客观规律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既不能从死板教条的‚本本主义‛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就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二是要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工作中,不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对待工作,也不用幻想的或臆造的联系去取代各项工作之间的联系。三是要认识到事物的变化。因为一切事物都是不停地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及其变化为转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反对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坚持用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这就是坚持了辩证法。

例如我们的思想个别人工作,就必须从实际的调查研究入手,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掌握大量的、真实的情况。如果不去了解、掌握人员的思想和日常行为,不去研究各个单个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可能到发生问题的那一刻,我们都发现不了问题,因为我们没有抓住个别人的规律。如果我们平时‚三个经常性工作‛真正发挥作用了,我们的‚三知‛活动开展出实效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第二,就是要重视意识能动的作用。从这个方面来说,例如,我们工作岗位虽然一直没变,但是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岗位上干的工作有很大的区别,就是我们的主观精神在支配我们的工作,例如,同样的一个类型文字材料,因为加了个人意识的因素,写的侧重点就不同,内容也大相径庭。另外,就拿‚听党员讲故事‛制作来说,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和题目,但是在整理收集制作时,就会加入很多个人思想的东西,有时就会有局限,思想跳不出来,最终的结果就不尽人意。

从实际出发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篇6

目前,我们学校教研活动主要还是存在这样几个问题:1.学校教研形式化——不注重内容;2.学校教研随意化——不讲求质量;

3.学校教研经验化——不重视科研方法。为此我认为要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必须“由形式走向内涵”。

那么如何由形式走向内涵呢?我的思路是: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提高教研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

一、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教研活动是没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因此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是我校本教研由形式走向内涵的前提。在实践中教师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将它们提炼为校本教研的主题。主要是缺乏引领,老师们像一只只无头苍蝇乱飞乱撞。

上学期我校语文组,经过一周的听课,发现了十几个关于语文教学的问题。如: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浓厚的课外读兴趣进行自主阅读;新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课堂的教与学上;班级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有效参与问题;文本理解中教师指导策略问题,等等。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应该先解决什么?哪些问题是适合校本教研的问题?

经过讨论,学校确定了其中一个问题作为本学期校本教研的主题,而且明确了选择校本教研主题的四大原则:一是校本教研的问题应该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凭空设想、杜撰或是某种理念的翻版;二是这些问题通过研究有解决的可能性;三是这些问题应该是教

研组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四是这些问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

有效的理论学习可以扩大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的灵敏度,是校本教研由形式走向内涵的基础。在我校有许多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认为,理论学习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空而无用。如何突破理论学习这个“瓶颈”?我们通过查找资料学习,对教师主要采取“菜单式专题理论学习”、“拓展式理论学习”和“问题式理论学习”等形式的培训。

我校开展了以“快乐阅读,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活动前一个星期,学校教导处搜集了许多有关“兴趣阅读”的理论文章提供给教师们选择学习,并且要求必须在以后的观课、评课中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教师们对这种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反映很好,好像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他们觉得通过这样的理论学习,课堂观察的目的明确了,更容易发现问题,也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了,与过去那种为了应付检查的理论学习效果完全不同。

三、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

教学中如果只凭感觉、经验是无法找到问题的症结的,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提高科研含量,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所以说提高研究的科学性是校本教研由形式走向内涵的关键。

在实践中我发现: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是比较适合我校教师研究的方法,而科学的课堂观察更是进行有效教研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对课堂观察技术的指导,并对教师提出了课堂观察的三点要求:主题要明确;角度要适当;方法要简便。

四、提高教研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

制度是行动的保障,行动有了制度的“护航”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所以提高教研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是校本教研从形式走向内涵的保证。

依据校本教研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性,在我校构建了“我看我自己,我学身边人,我做现代人”的“三我”校本教研制度。大力倡导我校教师进行教研合作和资源共享,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水平。

五、实施两大策略。

基于我校教研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确定了推进校本教研的策略,即“一个落点,两个主体,三个要素”。一个落点,即校本教研要围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而开展,它是校本教研的目的和归宿;两个主体,即一个是学校,一个是教师,他们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和主要参与者;三个要素,即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是实施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为此,我们采取了两大策略:

(一)以点带面,积极推进校本教研。

我们学校就曾开展过这样的活动,以教科室为指挥棒,骨干教师和高级教师中心,带动一级二级及其新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许多教师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跳出我们自己学校的范围,吸取其他兄弟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而自己上公开课的老师也可以得到众多优秀教师的指导与点评。因此,这样的活动给我校很多参与的教师极大的帮助,受到我校部分教师的赞赏。这样的活动可以以点带面,推进我校校本教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创建具体的操作模式。

在实践中,我们构建了一种能够充分体现校本教研三要素的具体操作模式,即“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校本教研模式。

它的基本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

从实际出发的产教融合 篇7

然而, 中国地大人多, 学校多, 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每个学校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在国家层面上, 只能是宏观的指导性方针、路线, 不可能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制订不同的政策, 这就要靠我们这些职业教育人, 按照实际情况落实国家的政策。

一、产教融合的不足

笔者身在武汉的一所高职院校, 就以我所处的环境来说明下当前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所体现的不足。要实现产教融合, 无论是《决定》还是《规划》都强调了企业参入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制定规划的领导和专家们也意识到当前中国的大部分企业没有参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很多企业认为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生产经营, 职业教育的职责归教育部门。他们没有这个公共意识, 其实办好职业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是他们。所以在《决定》中提出了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 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 深化产教融合, 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举例论证, “专业指导委员会”不是最近而是很早就提出的, 必须有将近一半的成员来自行业用人单位。我们的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甚至课程标准的制订都需要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讨论, 把专业指导委员会里面的企业成员请到学校参入讨论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因为这些成员往往是企业的骨干成员, 耽误他们的时间, 就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所以专业指导委员会往往流于形式, 除非给予他们足够的补偿, 有时候都是靠关系、人情, 因为“这不是他们的事”。关于企业参入职业教育的消极性, 无需举过多的例子。

二、校办企业是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 政策上不仅允许还鼓励校办企业

在《决定》中还指出:“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从实际情况出发, 学校办自己的企业, 这是我们现阶段, 学校可以努力的方向。

(二) 校办企业的可行性分析

《决定》明确指出学校可以办企业, 和其他企业目的不一样, 一般企业主要是为了实现最大的盈利, 学校办企业是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事实上, 除了少数发达地区的几所职业院校由于经济水平高, 财政拨款充足, 聘请的都是已经具备一定技术研发能力的博士, 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老师教学工作任务繁重, 研发能力不足, 其他硬件设施也不具备, 所以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办企业, 不可能生产出比市场上技术水平更高的产品。那么学校办企业靠什么立足、靠什么生存, 学校的财政能力也不可能允许亏损。首先, 学校办企业虽然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但是既然是企业就要面向市场, 可以把懂企业的人请进来, 找准校办企业在市场上的定位。其次, 校办企业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 (1) 享受税收等优惠; (2) 场地优势, 无需租用写字楼或厂房; (3) 劳动力成本优势, 员工由学生组成, 学生工作即是实习实训; (4) 用水用电按照居民价格类执行。再次, 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校办企业的成本优势在市场上去竞争, 只有回避我们的技术短板, 由于老师的主业是教学, 跟一般企业的专业研发人员比, 只能在课余时间业余研发。怎样回避我们的技术能力短板, 我们可以瞄准市场上技术含量低, 又能够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生产项目。应该说市场上应用广泛, 职业院校老师和学生可以做出来的产品都是我们可以考虑生产的对象。

(三) 校办企业的起步阶段

在学校这种行政体制鲜明的环境下, 校办企业的建立, 初期的发展出路在哪里。首先, 结合专业群, 学校的硬件条件, 找准市场定位, 最难的当然是产品的出路。以电子专业群为例, 可以先生产实验所需的实验箱, 从最简单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箱开始, 搭起生产的平台。再考虑把实验箱推销到其他兄弟院校, 也可以和兄弟院校联合生产。依靠成本优势, 无需盈利, 应该可以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再逐步地扩大到其他产品, 如LED显示屏及给LED屏供电的开关电源。产品有了出路, 生产可以按照学生人数确定规模。

三、校办企业在产教融合中优势

(一) 能让职业院校教师拥有充足的机会深入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

笔者所在的地区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利用暑假深入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 分期分批委派青年教师到企业第一线参加一年的社会实践, 并把教师参入社会实践的时间纳入到职称评定中。实际情况往往是走过场, 因为老师到企业只是一个学习的角色, 企业不会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一名来参加社会实践的老师, 一般的老师也不具备这种能力。而校办企业需要很多老师亲身参入进来, 一边教学一边参入校办企业的工作, 组织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 能跟这个行业接轨, 了解、接触最新的生产技术、材料及工具仪器, 在学校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双师培训基地。

(二) 可以更好地组织学生的实习、实训

职业院校的实训一般持续1~3周, 如果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可以把学生带到企业。对于企业来说, 就要打乱他们的生产秩序, 还有交通、学生生活等都是很大的问题, 所以根本不现实。如果有校办企业,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灵活的调整生产计划, 在校内, 交通生活都不是问题。职业院校的实习是国家规定的, 高职毕业生不少于半年的实习。现在要联系实习单位并不难, 很多企业特别是制造类企业, 为了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 他们欢迎实习生。至于是不是按照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及特长来安排实习岗位, 那就不一定了。很多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 往往从事的繁重的流水线作业。有些娇生惯养的学生根本无法忍受, 给学校的教学组织带来很大的麻烦。校办企业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岗位, 生产时间可长可短, 劳动强度可大可小。在实习教学中, 让学生能多一种选择。

(三) 可以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在《意见》的基本原则中指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突出做中学、做中教, 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 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我们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 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手段如:多媒体播放现场视频、展示真实的装备、仿真软件虚拟、模拟现场的实验室、虚拟真实工作的教学项目等。这些教学方法虽然能贴近真实工作工程, 但是由于教学资源的紧缺, 并不能充分的运用。尤其是实验室的投入可以说是个无底洞, 校办企业可以把生产作为教学, 让老师和学生都成为企业的员工, 在生产的过程中, 老师传授学生知识、技能, 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校办企业总会有一定的利润, 可进一步的投入, 至少维持学生实训、实习所需的耗材、工具、器件等。

(四) 能更好地输送技术技能人才

从过去我们的调研中可以看出, 很多企业不愿意招聘毫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 应届毕业生到了就业单位刚开始什么都做不了, 用人单位好不容易把人培养起来, 人马上就跳槽走了。校办企业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 建立起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的人才梯队, 通过校办企业生产规模和专业招生规模协调统一发展, 校办企业可以接受毕业生就业, 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能力的毕业生, 欢迎别人来这里“挖”人才, 也欢迎毕业生跳槽。学校学生每年新陈代谢, 校办企业也会有源源不断的补偿, 从校办企业走出去的学生已经是具备相当的职业能力的职员, 把学校真正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输送基地。

四、结语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 在中国的职业教育领域已提出好多年, 不仅在中国,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在全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界都是公认的。然而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现阶段除非足够的眼前利益输送, 靠企业主动、积极地参入, 那是不现实的事情。靠制定法律、法规强制企业支持职业教育, 在中国这个法治还不完善的国家那更是遥遥无期。作为我们职业教育人不能等, 国家的经济要转型, 我们作为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地方, 就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综合以上对现状的分析, 学校自办企业是当下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唯一出路。

摘要:本文从国家制定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出发, 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 阐述了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的不足, 为了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本文提出了职业院自办企业, 论述了校办企业的可行性和诸多优势。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办企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 (5) .

[2]教育部等6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z].2014, (6) .

以学生为本 从实际出发 篇8

【关键词】备课;课堂教学组织;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7-0006-03

【作者简介】钱若愚,江苏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000)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检测与维修。

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学生为本,下面就来谈谈我在教学中对这个理念的实际应用。

一、如何有效地开展备课活动

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大纲、备方法、备教具;教学目的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五备三体现”层层相扣,息息相关,基于职业教育,基于具体的课程性质,有一些侧重点需要注意。

(一)备教学大纲

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从属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这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并配套专业中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我在任教一门课程之前,首先会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详细了解这个班级的学生已经上过什么课程,我上的这门课程在他们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什么位置。比如“汽车发动机运行检测”这门课程,之前学生借助发动机拆装台架已经完成了对发动机的拆解和构造认知,但是他们没见过发动机运转起来的情形,也不知道在运转时有哪些参数可以来评价发动机运转是否良好。那么学会使用各种检测设备检测发动机运转状态,并对检测数据加以简单分析,便是这门课程的主要学习目的。学生掌握这些之后,再去学习“发动機故障诊断”课程或者准备技工考核中的相关项目便会得心应手。

(二)备学生情况

备课仅参考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大纲是不够的。江苏省有汽车专业五年制高职的统一人才培养方案,但每所职业院校会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学生情况等进行适当修改,形成校本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所以,从实际出发,我会找到上一个学期这个班的专业教师了解情况。同事之间一般很乐意分享自己的授课情况,很多老师还会额外告诉你,学生是不是认真、调不调皮、操作练习是不是积极等等。最后就是去了解一下学校为这门课程配备了什么样的教学资源。

(三)备教学资源

还是以“发动机运行”为例,是用台架还是整车,配的诊断仪是什么型号,学校仓库里的各种检测设备是否齐全完好,这些情况一般在学期初抽半天时间都可以了解好,然后自己去工位上操作一遍。第一次上这门课程的教师,应该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一下。因为实训教学中的设备特别是台架,很多地方和实际维修是不太一样的。上过这门课的教师一定知道哪些操作会存在问题,设备有哪些故障易发,必要时多准备、多沟通一定是有好处的。虽然这看起来耗费了一些时间精力,但会让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省心省力得多。

(四)备课程计划

接下来就可以编写这门课程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了。也许这门课程同时有多位教师上,那一般会以教研组讨论的形式教师们一同来编写教学计划。以汽车专业为例,教学计划明确课程目的后,把教学内容以项目或工作任务的形式分配到学期教学中。敲定项目时特别要仔细斟酌,切忌按照大纲里的内容粗略修改就定下来。第一,要考虑教学资源。既然定的是项目,后期教学时很可能是让学生实施工作任务,那么教学资源必须允许学生完整的操作练习。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软、硬件资源,就不能定这个项目。第二,要考虑教学内容与当前汽车行业的发展相适应。比如电器课程一般学校现在都能配备上实训车辆,在制定项目时可根据车辆实际情况来定项目;避免出现讲了一个学期的“继电器控制灯光、控制电动车窗”,结果车上这些用电设备都是由车身电脑控制的情况。发动机课程应该引入现在越来越多被采用的直喷技术,而底盘、双离合和车身电子稳定系统是现在课程内容里较少涉及的内容。第三,要综合考虑学情,确定授课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在确定项目时要考虑学生情况,如项目的实施方法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实施的时候能否上手,设备会不会出现故障或者安全隐患等。

(五)备教材

很多职业学校都尝试自主开发校本教材。各个学校的师资、教学资源、学生情况不同,很少有合适的专业教材可配合教师定好的教学项目。其实根据项目可以轻易地找到很多相关的知识材料,不必拘泥于一定要有课本。实训车辆的维修手册、电路图可以是教材,网络上的知识可以是教材,很多教学软件中也有教材内容。在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没必要纠结学生手中那本书是否完全贴合教学内容,相符合的部分我们直接使用,缺少的部分我们用其他知识材料补充,其余部分适合一部分能自主学习的同学拓展。

以上就是我在接手一门新课程时要提前准备的。这些准备完成后,每一堂课的具体备课就轻松多了。我需要做的就是提前准备一些关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知识材料,比如电路图等,然后思考一下怎么把项目以任务的形式分配给学生,组织学生开展好探究学习。一段时间后和学生配合熟练,知识性材料也可以让学生查阅维修手册、查阅网络资料、查阅课本等来获得,我所需要做的就是总结一下学生的工作成果。

二、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组织

曾几何时,我想当然地认为,作为教师,我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学生理所当然配合我,尊敬我。但职校学生并不对他们所学的东西求知若渴,也未必会觉得听从教师分所应当。加上多数学生正处在叛逆期,一开始师生相互不熟悉时,教师稍有不慎,学生轻则消极应对,重则产生矛盾冲突。因此老师自己绝对不能在这上面含糊。这道坎跨过去一马平川,跨不过去水深火热。如果在一开始遇到困难就放任不管,那么往轻了说这门课程、这个学期的上课会使你感觉到压力重重甚至痛苦不堪;往重了说,你的整个教师生涯都会为之所累。但如果一旦用心,花了时间和精力把这个问题一点一点解决的话,后期的上课会相当轻松愉快,节省大量的心力。和很多教师讨论沟通后,大家都认同一开始花力气去解决好学生组织的问题是绝对值得的。我常带一个班级几门相关专业课程,比如从“发动机构造”到“运行检测”再到“故障诊断”,最初几个星期的确很劳累,但往往后面学年的教学任务对我来说相当轻松。

那么如何管理组织好学生呢?我的经验是:首先,要从内心接受你所面对的学生,然后再慢慢让学生接受你。我们面对的中高职学生,可能会让一些老师觉得有点失望,但他们毕竟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待在相对单纯的校园中,说学生本性纯良不为过。所以我和学生面对面时,首先想到的是我正面对着一群纯良的学生,我希望得到的是平等对待、相互尊重。至于传统意义上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我则打算通过自己的劳动来争取。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大部分中高职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太多的成年人的关注,也就没有感受到别人对他们的尊重。然而他们内心很渴望得到这份尊重,渴望证明自己的成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仅仅在讲台上演讲,而是要在和学生的沟通中完成教学组织。于是,我在与学生的接触、沟通中给予了他们所期待的这份情感,学生的回应是积极而热烈的,大部分学生很配合我的教学活动安排。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篇9

一、本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归纳后教师小结)> 1.本课的基本概念

①物质P13②意识P14 ③宗教P16 ④感觉P16⑤抽象思维P17⑥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P24⑦一切从实际出发P29⑧唯物主义P37 ⑨唯心主义P37-38 2.基本原理

①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P6—13; ② 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P14—28; ③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P28;

④ 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P29—33; ⑤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P33—37;

⑥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P40—41。3.基本常识

①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P11 ② 制约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素P21—23 ③ 意识对客观事物反作用的表现P19、24—26 ④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P37—38 ⑤ 民族精神的重要性P27 ⑥ 主观主义的表现及危害性P32—33 ⑦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原因P38—39 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表现形式P38—39 ⑨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P37 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39—40 二.知识结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派别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根本思想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关辨证唯物论意识系意识对物质有马反作用克一含义思方切主唯物法从义辩证法论实意义哲要际学唯物的求出辨证的发重要要求认识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三:答题规范

 判断一则材料是符合还是违背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时,要注意三点:  A 看有没有客观背景;

 B 看有没有主观内容,如:理论、方法、观点、路线、方针、政策、方案„„

 C 看B是否符合A,或B是否从A中得来,或B对A起了作用。如果B是从A中得来,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如果B与A相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如果B对A起了作用,则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另外要注意把握例词:物质决定意识 → 一切从实际出发,常见判断例词:根据客观(形势、国情、状况)决定主观、针对、解放思想、修订法律、调整政策、调查研究、调查研究;

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常见例词:学习、运用科学理论、制定合理计划、提出目标、在**指导下、借鉴经验。

 凡是讲到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取得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一定是遵循(或违背)了某种客观性(如: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如果人们科学办事,同样坚持了实事求是原则。 把握例词:实事求是、遵循和依据规律、因为人的活动而造成某种消极后果、拨苗助长、根据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面向市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生态失衡。 把握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例词:努力、艰苦奋斗、决心、顽强、百折不挠、“两军想遇勇者胜”、有志者事竟

<一>、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个问题在试题中经常以这样的设问出现:“材料中的„„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答题要点综合归纳如下:

1、必须承认“实际”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用自己的主观臆想代替客观事实,特别要做到对“实际”情况有真切的了解。

2、必须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

一是要注意“客观实际的具体性”,要分析“实际”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 二是要注意“客观实际的全面性”,既看到实际的这一面,又看到实际的那一面,做到对客观实际的全面把握,防止片面地把握实际; 三是要注意“客观实际的变化性”,既看到现实存在的“实际”又看到随时即将发生变化的“实际”,做到对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全过程的把握,防止静止僵化地把握客观实际,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3、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主观主义,特别要反对主观主义的两种典型表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但是,反对教条主义并不意味着排斥正确意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反对经验主义也并不意味着拒绝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而是要将正确意识、科学理论以及先进经验与本地、本部门、本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4、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还必须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不是被动的,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的统一。

再现高考题:

1997全国高考题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作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答案要点

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2、辨证的认识和把握实际

3、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材料略)

2006年天津文综39题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为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至1979年,农业为工业建设提供的资金约为4500亿元。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1950年为39%,1979年为5.5%,2005年降至0.05%。近年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逐渐增加。2005年达到2975亿元,我国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为此,全国人大决定从2006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

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农业税从政受到取消的过程如何体现一切冲实际出发。答案要点1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农业税政策要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2、要坚持全面地看问题,农业税政策是从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出发确定的

3、要坚持发展地看问题,我国我国农业税从政受到取消的过程,在各个阶段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二>、如何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在试题中经常这样设问:“材料中的„„是如何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答题要点归纳如下:

1、按客观规律办事,首先要承认并尊重规律的客观性。也就是说,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人的活动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首先正视客观规律的存在。

2、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按客观规律办事,实际上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因此,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规律并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利用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变害为利,造福人类。

4、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解放思想,坚持发展的观点。规律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是变化发展的。规律存在的客观条件一旦发生变化,规律的作用必然发生变化。因此,必须通过不断解放思想来适应变化了的规律,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

5、按客观规律办事,还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要区分不同事物的不同规律,而且要区分同一事物的同一规律在不同条件、不同阶段下的不同表现,做到具体的、历史地把握规律。

如果试题这样设问:“材料中的„„是如何做到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可以综合参照一、二的要点归纳概括,大同小异。

再现高考题:1999全国高考题38题第三问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各管客观规律办事?

答案要点: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就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体现;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灾情加重,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国家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是发挥人的烛光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三〉、如何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

该设问是从唯物论的角度设计的,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设计可以演化为:“材料中的„„是怎样发挥科学理论指导作用的?”要点归纳如下:

1、自觉树立正确意识,这是发挥正确意识作用的前提。正确意识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人们自觉树立正确意识,有利于发挥正确意识对实践的促进作用,引导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2、使正确意识同具体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

3、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来正确发挥意识的作用。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意识只有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而发展,才能不断指导人们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4、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打破传统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5、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还必须反对教条主义的理解运用正确意识。

再现高考题:1998年全国高考题39汇智中学的学生与解放军末连队官兵共同学习十五大文件,围绕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运用所学哲学常识结合上述发言,说明怎样才能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答案要点:

1、要掌握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对事件有巨大指导作用只有掌握它,实践才可能成功

2、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俩元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指导作用(或答成在理论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要根据实际的变化发展来运用理论实践是发展的理论只有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正确发挥其指导作用。

〈七〉、如何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问题?

该设问要求用唯物论部分的哲学道理而不是辩证法部分的道理作答,试题中常见的设问方式是:“„„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哪些道理?”核心要点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反对从主观出发,特别是主观主义的两种典型表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注意: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此要点适合个案型试题的考查,特别要注意党和国家、某地区在具体工作中制定目标、方针、政策、理论、思想等的哲学依据类的试题。)

2、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物质。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要求我们在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努力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对消极无为的不可知论观点。

注意:这一要点经常涉及科学实验、发明创造,比如:克隆技术、纳米技术、转基因、神州飞船、科学观测等热点背景进行考查。

3、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则把人的实践活动印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

注意:这一要点常以“三个代表”思想、小康目标的指导意义、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等热点为背景进行考查。)

4、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不依人的意志转移,但并不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规律,并在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利用规律,变害为利,造福人类。这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上一篇: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下一篇:矿长三八妇女节发言稿与研究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