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稿
心得体会
中共XX县委书记
(2011年11月 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没有先进、繁荣的强大文化,对国家的兴衰存亡至关重要。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搞不好,可能一打就垮;如果一个国家文化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垮。有学者指出:“对一个社会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更不是军事力量。”美国人用一句更形象的话作了精辟的总结:“在战斗中,剑强于笔,但从长远看,却是笔指导剑。”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硬实力,一条是软实力,两者缺一不可。为此,党的十七大鲜明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一、国家把转变发展方式摆在战略位置,我国工业将迎来新的历史性变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国家把转变发展方式摆在战略位置,我国经济将迎来第三次大转型:第一次是建国初期30年,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解决了中国工业“从无到有”的问题,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第二次是改革开放30年,第二、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中国工业“由小到大”的转变,按汇率计算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制造业居世界第二位,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总量大不代表实力强。五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拉开第三次发展大幕,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由大变强”。我们理解,这是“我国处于大有可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内涵所在。从内外部环境看,后危机时代对我国相对有利,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并举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体制机制活力凸显等,都给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我国工业将迎来新的历史性变革。
二、谋发展与转方式本质一致、相辅相承,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先后五次强调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这表明,我国将长期面临加快发展与转变方式的双重任务,不能只是为转变而转变,而要在转变中谋求更大的发展,实现促转变与谋发展的有机结合。谋发展是促转变的基本前提,不谋发展,促转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促转变是谋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转变,发展的路就会越走越窄、不可持续。在发展中促转变,要求我们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产业、区域、需求和分配结构,以结构的调整优化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在转变中谋发展,要求我们发展速度不能慢,发展标准不能降,发展后劲不能弱,坚持能快则快、好中求快、又好又快。
三、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符合湖北省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从省情看,发展不够、发展水平不高仍是湖北最大的实际,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竞争异常激烈,我们面临加快发展、做大总量与调优结构、提档进位的双重任务。这些年,湖北一些产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产业规模壮大的同时竞争力也得到提升。事实证明,这是一条符合湖北实际、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发展阶段看,2010年湖北人均GDP超过3700美元,表明湖北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跨越的阶段,其典型特征是发展提速与爬坡过坎并存:一方面工业化加速的内生动力增强,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另一方面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制约因素增多。从发展条件看,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指出,湖北正处在“五期”:黄金发展期、工业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加速推进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期、体制转轨突破期,除此之外还有“两期”:多重政策机遇叠加期、多年积蓄能量释放期。因此,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做大总量中增强实力,在结构调整中提升水平,在科学发展中实现跨越,是湖北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
四、“十一五”湖北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但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
“十一五”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工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201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达5800亿元,是“十五”末的2.9倍。利税总额突破2000亿,其中利润突破1100亿,分别是“十五”末的2.8倍和3.3倍。工业提速增效的同时,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突出表现为“两快、两增、一降”。
一是产业升级加快。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千亿元产业计划”全面完成,六大产业相继突破千亿,其中汽车产业突破3000亿,钢铁、石化产业突破2500亿,食品产业突破2200亿元,电子、纺织产业突破1600亿、1300亿。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占工业比重提高到29%。二是技术创新加快。企业技改投入和产品更新力度加大,全省工业新产品产值保持50%以上的快速增长,新产品产值率提高到9.6%。三是企业实力增强。2010年全省营业收入过百亿、50亿元企业将分别达到18家、35家,2家企业进入了世界五百强。四是工业增长系统性和协调性增强。装备制造、原材料工业较快增长的同时,消费类产业明显提速,轻重工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7:73调整为30:70;在发展县域经济战略的作用下,一批基础薄弱地市工业明显提速。五是工业能耗稳步下降。2010年前三季度,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5%,比“十五”末下降25%以上。
然而,作为内陆地区和老工业基地,湖北转变发展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突出表现在:一是工业化程度不高。工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9.4%,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二是产业结构演进步伐不快。能源资源消耗大的重化工业比重过大,具有市场优势的消费品工业薄弱,许多新型消费品还是空白。三是产业层次低、链条短,整体上处于价值链低端,附加值不高,工业增加值率、销售利润率分别只有29.2%和5.8%。四是能源资源约束压力大。全省90%以上的煤炭、原油和天然气、80%的铜精矿、70%的铁矿石需从外省调入或进口,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外向度偏低。
五、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动湖北工业实现新跨越
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湖北工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尤其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壮规模与调结构的关系
合理的结构是壮规模的条件,必要的总量是调结构的基础。没有充分的总量,结构调整就缺乏空间。作为全省来讲,更要深刻认识扩大经济总量是现阶段最迫切的任务,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省战略,继续落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在全面完成千亿元产业计划基础上,着手实施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千亿元产业接续计划、装备产业振兴计划等,做好“十二五”国家重大项目布局的衔接,在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前提下,引进一批能支撑产业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打造一批能引领发展、产业集中度高的大园区,在加快做大工业总量的同时,通过增量来带动存量的调整,完善产业链、产品链。
2、处理好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
强调转方式、调结构,并不是要求放慢发展速度,更不是放下发展来抓调整、促转变。湖北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通过加快发展来调整结构、夯实基础、化解各种深层次矛盾。质量效益是检验发展方式转变成效的最终标准,只有使增长速度建立在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基础上,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大,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一是要转型发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调整转型升级,五中全会提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根据全省实际情,我们认为湖北制造业发展调整的重点应是“振兴装备制造业,调整原材料工业,壮大消费品工业,促进工业做大做强”。二是要创新发展。切实加大技改投入,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改工程和重点项目,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三是要扶强发展。将“成长工程”工作重点由“育苗”转向“扶强”,不断壮大几只“虎”,更要培育一群“狼”。四是要高效发展。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新产品产值率、工业增加值率、销售利润率。
3、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培育新兴产业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发挥湖北产业基础和科教人才优势,抢占先机、做大蛋糕,尤其要加快一批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力争在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一批增长点。但也要看到,产业升级演进有其内在规律。作为湖北省来讲,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在相当长时期内传统产业仍是经济的主体。因此,要抢抓国家扩大消费政策机遇,大力发展汽车、食品、纺织、医药等消费类产业,提高湖北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要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把高成本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从价值链的低端转向中高端,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4、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保障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能源资源是“硬约束”。能源资源问题始终是湖北工业发展的心头大患。要坚持“三管齐下”:一是要立足省内“节约资源”,坚持绿色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狠抓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二是冲出省外“抢占资源”,支持武钢、宜化等有条件的企业到省外、境外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建立能源资源保障基地;三是放眼未来“开发资源”,继续开发水电资源,加快开发核电、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可替代资源。加快建立煤炭储备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打开西煤东运、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能源通道,完善优化经济运行调节,探索能源供应长效机制。
【关键词】转型期的文化现状;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么在这次会议召开之前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我们目前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有那么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那么为什么这次全会以文化作为主题,我的回答是文化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了,我们都知道国家目前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文化是这次转型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又是风向标,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几年的时间里面,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复杂的深水区,我们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有很多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去解决,而文化问题是重中之重,那么在世界范围内,事实上也经历着一场文化转向的浪潮,各个国家把文化文明放在了前所未有的位置上,这不仅是在国内形成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而且也是提高文化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问题,那么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这样一个文化强国的战略,彰显了我们高度的文化自觉。
从国内来看,我把它归纳为转型期的文化现状,我们知道三十年的锐意改革,让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我们可以说是渐入佳绩,但是这场改革让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也积累了许多问题,具体的说我们正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由政治社会向经济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我们知道计划经济的特征就是资源的高度集中,社会利益趋于高度一致化,而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原本的资源需要进行重新的配置,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观念,都要经历着调整,促成社会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一些国家的发展史表明,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时期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社会利益格局会不断发生调整,人的心理就会发生各种微妙和复杂的变化,那么我们中国正是处于这样一个阶段,有人说人在饥饿的时候只有一种烦恼,而在吃饱了以后,就会生出无数的烦恼,当生存的问题解决之后,人的精神上需求就会凸现出来,那么各种心理上的困惑也会随之产生,在这样一个阶段,各种观念、各种思潮、相互的碰撞相互的激荡,这样一种碰撞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信仰缺失的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缺乏诚信的问题,文化无根的问题等等,比如处于热烈讨论的染色馒头事件、瘦肉精事件、包括在网络上受到大家热烈讨论的小女孩被碾压之后无人救助的小悦悦事件,老人倒了无人扶的情况等等这些都说明了人的道德底线出现了下滑,说到底这就是文化的问题,在这个时候难免会有人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迷失方向,所以我们说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必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导的处于核心地位的这样一种价值体系来统领,否则社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我们的国家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那么与此同时我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出一种空前高涨的状态,而当前文化建设是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在思想和价值观领域,旧的思想被打破了,而新的价值观念和标准又没有明确的得到确认,人们长久以来视为理所当然的理想信念,善恶标准,道德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趋势异常旺盛,所以我们急需建立起一种富有活力、富有凝聚力的文化来为改革导航,文化建设的任务非常的艰巨。
对于文化的定位我们应该有一个全球性的战略眼光,也就是全球化,那么什么是全球化呢?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名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样一个概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标志,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发展标志,它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球体系,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不少,但是带来的问题也很多,他一方面让全世界的各个名族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了,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依赖,另一方面当文化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區之间流通的时候,它会对已经形成的地域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构成一种威胁,导致文化的冲突,那么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世界强势文化的挑战,提高文化竞争力的任务是非常迫切的,当今,社会全球化已经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国际竞争也演化成为以经济科技为先导,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以文化价值观的全面传播和渗透作为一个贯穿全局的全方位的竞争,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我们单凭军事、经济等这样一些硬实力来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基本上这样一种理念已经不适用了,那么文化的积淀、人文的魅力这样一些东西越来越引起普遍的关注,事实上国际舞台上的权益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思想观念的争夺,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对其他的产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认同,那么这个国家和其他国家之间就会少几分敌意多几分理解,中国今年又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加上最近三十年经济的迅速膨胀,我们以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庞然大物的威胁感,所以通过文化的方式去加强交流,消除误解是最直接最可行的做法,那么面对国际上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如果我们现在要树立大国形象,实现和平崛起就必须有跟大国地位相称的文化内涵,必须用我们的文化去影响这个世界,所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该成为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真正崛起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
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上,有过多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潮。但是党的xx届六中全会带来的思想文化建设高潮,将是空前的,不仅会超越古代的中国文化复兴,对世界的影响也将会更加巨大。中华文化曾经几度领先于世界,但到了近代,逐渐落伍。鸦片战争之后,我们中华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处于一种封闭保守的、被动引进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化正在发生一个质的变化,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表面的学习走向深层的学习,从引进文化到输出文化,一句话,就是慢慢地从弱势走向强势,从世界文化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这种质的飞跃,将触动并深刻改变我们传统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模式。
我们过去一直在争论“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以及综合创新等等,这表明,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的思想在不断升华,但也要看到,这里有很多历史的局限和误区。实际上,这些争论背后都隐含着一种共同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弱势文化心理,就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总是绕不开西方文化,要么是学习西方文化的表面现象,要么就是彻底摈弃西方文化,要么就是将西方文化全盘拿来。这些年在讨论中西文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这种弱势文化心理,或防御心理。比如说,有的议论表面上很强势,批判资产阶级文化的时候,表面上好像很强势,甚至还有火药味,实际上骨子里是一种防御心理,还是一种弱势文化心理。
这种文化弱势心理、文化封闭心理需要不断克服。认真领会xx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必将带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特别是我们的知识分子的进一步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更全面地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经验,更全面地看待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更主动地参与文化全球化。
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里程碑式的立起这样一面文化的旗帜,让大家有所指望,知所趋赴。发挥文化旗帜的凝聚力、向心力、塑造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一种生产力、竞争力、创造力。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力。
王姝宇 为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班长和团支书的组织下,我们班开展了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活动。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全会精神,还深刻的认识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要意义。学习期间,观看了具有历史性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影片《辛亥革命》,激发了我对革命先烈崇敬与缅怀之情,意识到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对于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也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一方面全面回顾了一年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另一方面深刻阐述了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并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做好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活动的基本框架。人类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重塑了人类。当今,文化及其产品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正在并将继续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与支撑。在此之中,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形成的影响力,也日益凸显。文化产品是文化艺术和精神的载体,熔铸和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品格、历史、灵魂和生命力。文化包含着国家历史,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和社会意识形式等多个层面,所以,对于社会和人们的影响也是或强或弱、无孔不入的。直到通过观察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以文教化,就可以使社会达到相对文明的状态。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已经给出了可靠的证明。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如今,我们已进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交往的广泛和大众传播技术的迅猛拓展,使得社会心理和民众素质,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文化力量。目前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
校长娄源功认为,国务院颁布《指导意见》,对我省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我省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以国务院文件(2011年32号)的形式确定支持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是继省政府今年5月发文支持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振兴的又一喜讯,这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我校的高度重视。河南大学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全校上下一定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百年名校振兴而拼搏奋斗。
在长期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耿明斋教授看来,《指导意见》中的亮点很多。他认为,“促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确定了河南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引领地位;“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有助于河南新型工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还对中原经济区的空间布局予以高度评价,认为中原经济区“米字形”的发展布局,将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教授对《指导意见》提出的“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说,国家战略提出文化建设仅见中原经济区,这不仅显示了河南厚重文化的巨大影响,而且表达了中央对文化在经济区建设中日渐重要地位的重视。文化是中原经济区建设最为重要的资源,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本刊讯11月9日, 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召开局党组中心组 (扩大) 学习会议,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省通信管理局、专用通信局全体副处级以上干部参加学习。
会议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学习传达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四川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施意见, 开展了热烈广泛的讨论和交流, 与会同志畅谈心得体会, 结合自身实际工作, 提出了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思路和举措。
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钢对学习会议进行了总结。他强调, 今后一段时期,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结合实际情况抓好落实, 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在通信监管工作中, 要深入分析、研究通信行业与互联网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功能和作用, 更加主动、更加自觉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导繁荣网络文化和通信管理工作实践,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落实好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省委省政府的决定, 牢牢把握经济社会信息化趋势, 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更加重视互联网的应用、发展与管理, 以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业务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积极促进互联网管理立法工作, 建立健全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 切实规范网络文化传播行为, 积极引导、营造健康向上、文明诚信、遵纪守法的网络社会风尚;切实维护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 加强与有关政府部门的协调配合, 对不同时期出现的互联网上突出问题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维护社会稳定, 增进社会和谐。要继续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提供更加优良的信息基础设施, 拓宽信息交流渠道、丰富信息应用形式, 大力推动“三网融合”, 加强与相关文化部门的合作, 更加方便人们工作与生活, 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摘 要 反腐斗争形势严峻,党和人民对反腐倡廉形势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深刻领会和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反腐倡廉的精神,抓好廉政建设要教育、制度、预防、监督、惩治和自律并重,形成反腐合力,才能牢固构筑拒腐防线,取得反腐倡廉新成效。
关键词 反腐倡廉 十七届四中全会 教育 监督 自律
一、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反腐倡廉是新形势的需要
建国60多年了,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些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从2009年度我国15名省部级高官落马的惨痛教训中,不难看到反腐败形势的严峻性。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加快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2.党对反腐倡廉提出更高要求
在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我们党总是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确保党更好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地担当历史使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要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3.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的要求不断提高
在党中央坚决反腐、重拳出击的强大声势下,一大批贪官纷纷落马,在惩治腐败的同时,从腐败官阶越来越高,腐败款物金额越来越大,腐败幅面越来越宽等方面,也昭显了反腐败形势很严峻,腐败还处在高发期,还处在易发、多发、高发的态势上。
二、反腐倡廉的基本途径
1.强化教育,健全制度
强化教育以及健全制度是党风廉政建设和惩防体系建设的基本方法,是从根本上铲除孕育腐败的温床的基本方法。
教育是育人的首选方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放松了道德思想教育,暴露出一些人道德滑坡,心态不平,进一步昭显了教育的重要性。廉政教育是培养人们的廉政意识,增进廉政品德的重要过程。廉政教育必须采用多种方式,重在效果。廉政教育除了传统的上课等直接正面教育以外,还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丰富的教育形式,例如到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教育,警示案例图片展教育,观看警示教育片教育,树立廉政典型,弘扬廉政精神。通过广泛有效的教育,提高了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廉洁素质,那么,就增强了对腐败的自身免疫力。
仅仅用教育一种方法,由于教育的局限性,其作用毕竟有限。还要结合制度,强化预防效果。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矩,也就是人们的一种行为准则。行为准则在不同的国家,甚至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行为准则在不同时期也不同;对于不同的人员也不同。现代中国,对于男性学生、男性公务员要求不准留长发,制度是通过约束,能让我们与不同的人和谐相处,将不同的事、不同的物合理处置的准则。
2.突出重点,强化监督
要着力健全监督机构和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监督工作有着教育宣传和规章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宣传没有强制约束力,制度的制订还只是纸上规定。教育和制度无论有多么完善,多么理想,如果落实不了,就失去了效果,那么教育就只是个形式,制度就只是个摆设,而没有起到应用的作用。教育工作和建立制度,其最重要的生命力在于落实。
对于教育工作和建立的制度,是否能得到落实,不能完全依赖于教育和制度,必须发挥监督的特有作用。监督就是要对落实制度和教育的情况进行监视﹑督促和管理﹐就是要通过察看考证有否落实制度和教育精神,发现没有落实的给予督促,必须时追究相应的责任,从而使结果能达到教育工作和建立制度的预期目标。
监督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监督力量,发挥最大的监督作用呢?监督必须突出重点,抓住了重点,有时会事半功倍。历史证明,缺乏监督的权力容易滋生腐败,监督必须突出重点人员、重点单位、重点部门、重点环节,权重位高处往往是产生腐败的高发地带,这就是监督的重点所在。
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政工作是重中之重,纲举则目张。领导干部带领队伍前进,一般工作人员跟着领导走。领导干部自身素质过硬,才能真正做到令行禁止。领导干部是反腐倡廉的重点人员,领导干部吃苦在先,勤俭廉洁,做廉洁自律的表率,一般工作人员哪敢妄自腐败,哪敢不遵守纪律?领导干部自身腐败,而要求一般工作人员清廉,效果可想而知。现在,党中央也越来越重视对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建设,人民群众呼声最高的还是反对领导干部的腐败现象,这也是我国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提任干部也是重点人群。从实践情况看,不少年轻干部思想素质不够过硬,在年轻时刻苦奋斗,精神可嘉,可是一旦升了职,往往挡不住糖衣炮弹的袭击,沦为阶下囚,令人扼腕。原因在于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廉洁观。年轻干部防腐力弱,必须重点监督,及时提醒,将腐败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关的单位和部门是监督的重点单位和重点部门。重点单位一般指掌握着重权的单位,掌握着经济实权的、行政执法实权的单位。每个单位均有重点部门,廉政监督的重点部门一般在涉及对外履行职责的部门,拥有实权的部门。
3.结合强制措施,加大惩治力度
有了教育、制度和监督,还不足以畏慑贪欲膨胀者,这些措施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强制力或者强制力度比较小。惩治腐败犯罪,是惩防体系的重要手段。综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廉洁工作做得好的国家、地区和时代,无不充分发挥了严厉惩治腐败犯罪和腐败行为的强有力武器的作用。
在我国,检察机关肩负着惩治职务犯罪的反腐败职能,必须加强科技办案,不断提高执法办案水平,公正廉洁执法,有效制服犯罪。必须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职务犯罪活动。对于情节严重的职务犯罪者,必须重拳出击,从重从严打击,才能有力打击腐败行为,才能震慑以身试法者,以儆效尤,才能有效遏止腐败现象的滋生漫延。
4.提高自身修养,贵在自律
“一个人的成功在于自律”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一个真谛。
监督和惩治虽然有强制性,但是,监督和惩治也有局限性。监督工作再怎么强,也不可能做到时时处处监督每个人的一言一行。惩治力度再怎么强,也是事后措施。多少警示案例敲响了警钟,各方监督在不断加强,然而,仍然有那么一些人如飞蛾扑火,经不起诱惑而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乃至整个生命,懊悔莫及。
严以律已是抵御腐败现象侵蚀的首要防线。每一位党员,都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不断陶冶高尚的情操,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改造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奋斗,真正做到自警、自醒、自律,崇德倡廉,牢固构筑拒腐防线,永葆共产党员的清廉本色。
当前,人民群众和时代对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呼声振耳发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借鉴成功经验,不断探索实行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方法,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力量,标本兼治,取得反腐斗争的根本性胜利,使我国稳步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
参考文献:
[1]新浪网.我国去年15名省部级高官落马,创31年来年度纪录.2010.2.5.
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对文化战略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推进科学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的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不仅要认真学习会议精神、领会会议要求,更要明确进取方向、设定进取目标,在今后一个时期付诸行动、有所作为。
一是在学习中砥砺品质。学习是青年人的一种本能。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有了灵魂,方有品质;勤于学习,就有提升。温良恭俭,可以格物致知;德才兼备,方能修齐治平。
二是在工作中锤炼作风。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国共产党历来提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作为党的新闻工作战线的一员,尤其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工作中始终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地阐述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做好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会议是一次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的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通过的《决定》,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做为一名教师,要把学习领会和宣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要深刻领会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深刻领会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深刻领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深入领会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深刻领会《决定》对教育系统提出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不断增强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尽自己的努力。
一、进一步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终生学习统一起来、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全过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实践科学发展观。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积极参与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加强自身师德建设,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二、进一步发挥教书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作用。认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牢固树立为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在学生中间,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三、进一步提升自己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能力。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钟山中心小学
第一,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努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第二,大力繁荣广播影视节目,重点抓好迎接十八大影视剧的创作生产。
第三,大力强化广播影视公共服务,重点在有线电视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大力实施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使广大农民免费收听收看到40多套音质图像清晰的广播电视节目,2015年全面完成2亿户农村家庭入户任务。到2015年底前建立健全统一联动、反应快捷、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信息采集播出、传输覆盖和接收系统,实现应急广播全国覆盖和稳定运行。
第四,以推进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组建工作为重点,深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到2012年底实现一省一网,同时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逐步实现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
第五,加快科技创新,加快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网络建设和用户发展,积极推进3D电视频道开播。
第六,加快网络视听新媒体建设,培育一批创作生产的骨干企业,不断推出体现一流水准、代表中国形象的网络视听节目产品,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视听新媒体内容品牌,让网络视听新媒体成为壮大主流舆论、播放精品力作的重要阵地。
第七,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广播影视国际传播能力。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国际采编播网络。
第八,全面加强广播影视管理工作,重点加强宣传管理、播出机构管理、广告管理,继续深入开展抵制低俗之风行动。
(李蕾文,摘自《光明日报》2011年12月1日)
刘延东同志强调, 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把全会精神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 坚决落实全会关于“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部署, 使横跨十年的教育规划纲要在头一个五年圆满完成既定任务。要牢牢把握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做到规划优先、财政资金优先、公共资源优先, 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面向“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坚持教育科学发展, 合理调整结构布局, 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管理模式, 使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更加适应扩大内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战略任务的新要求。要把教育摆在改善民生、做好群众工作的突出位置,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 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协调城乡区域发展, 抓紧制定完善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加强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注重顶层设计, 突出重点领域, 抓住长期困扰教育科学发展的难点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集中突破。
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各项任务, 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一是要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 在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上下功夫。坚持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为人民服务, 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 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使教育事业更加适应扩大内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战略任务的新要求, 着力提高教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的能力。要以教育事业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成绩, 赢得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
二是要坚持促进教育公平, 在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重点向农村和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切实解决“入园难”问题。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 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因地制宜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等问题。健全国家资助制度, 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 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三是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在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上下功夫。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继续推进和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制度, 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不断健全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弘扬中华文明、推动科学发展、实现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做出新贡献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建设文化强国,深得民心,它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人民是人心的主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它是人民群众文化积累的结晶,没有人们的力量,文化强国只能是口号。我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加强团结,振奋精神,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经过改革开放的结合,又形成了第二个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个理论体系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宝库,开启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道路,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
一段时间以来,自己通过对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的学习、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以及人民日报社论的学习,不论是局中心学习组的辅导学习,还是通过电视、报刊及网络上的学习,感悟到了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的最大亮点是提出了在2020年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顺应了我们国家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是非常鼓舞人心的;感悟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我作为一名广播影视工作者,不仅要认真学习会议精神、领会会议要求,更要明确进取方向、设定进取目标,还要在今后一个时期付诸行动、有所作为。为此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深刻领会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
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在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因此,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是我们作为一名广播影视工作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通过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任务、新观点、新要求、新举措,切实增强贯彻全会精神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紧迫感,坚持用全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工作,把全会精神化作深化广播影视改革、推动广播影视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开创广播影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指导思想明确。(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当前,既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又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多变,社会热点互相叠加,社会矛盾更加突出,杂音噪音时有出现,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图谋从未停止,以一元指导思想引领多样社会思潮的任务十分艰巨。广播影视作为党、人民的喉舌
和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在方向问题、道路问题上必须始终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为此,我作为一名广播影视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危机感,切实增强自己的政治责任感,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引导,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推动文化产业 成为支柱性产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绘制了把我国努力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蓝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深远。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振奋人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还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文化要素市场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起到推动作用。我们应当破除束缚生产力的障碍,谋求多元发展,在做强广播影视产业方面狠下功夫,提升市场意识,转变管理机制,更好地努力工作。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及打算
一是在学习中砥砺品质。不学习,当然要落后。学习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本能。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
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有了灵魂,方有品质;勤于学习,就有提升。温良恭俭,可以格物致知;德才兼备,方能修齐治平。因此,我会一如继往地向经验丰富的同志学习,学习他们的看待事物的立场、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困难的手段;学习他们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突发事件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在工作中锤炼作风。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国共产党历来提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作为一名广播影视工作者,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滴水离开了大海,很快就会蒸发掉;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事业不会有成就、个人不会有发展。所以,在工作中自己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方法,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
三是在勇挑重担中增长才干。工作中只有在攻坚克难中,才能历练非常之才、成就非常之举;也只有经过艰苦环境磨练、重大任务考验,才能在政治上更加坚定,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取得实绩,在成长中突飞猛进。作为一名广播影视工作者,我会承担起事业重任,做到忠诚党的事业、心系人
民群众、专心做好工作、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学习,丰富实践经验,勇挑重担,用自己的最大力量为广播影视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五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科学总结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工作, 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 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做好当前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站在历史的新高度, 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三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首钢领导班子在学习中, 首先深刻理解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主要内容。一是深刻认识“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二是深刻理解“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三是深刻理解“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判断;四是深刻理解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 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深刻理解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六是深刻理解“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七是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十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八是深刻理解《建议》中关于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阐述。
在认真学习五中全会文件、深刻把握精神实质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实际, 首钢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要抓住和利用好“十二五”重要战略机遇期, 完成好首钢搬迁调整和在北京地区转型发展的各项任务, 深入推进创新创优创业, 实现首钢又好又快发展。
二、结合制定首钢“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专题研讨
首钢把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过程, 作为系统谋划科学发展、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工作水平的过程。采取集中学习、自学、专家辅导、专题研讨相结合的形式, 在全面把握五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企业实际, 提出了以下十个方面的专题深入研讨:
(1) 首钢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 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机遇, 还面临哪些风险和挑战, 如何应对? (2) 根据中央提出的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要求, 首钢如何加大转型升级力度, 提升核心竞争力? (3) 在首钢“十二五”规划中, 如何定位核心产业和相关产业, 如何实现做强做大, 应当确定哪些重要指标, 围绕这些重要指标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4) 如何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 根据北京市有关要求, 结合首钢自身能力, 加快土地开发和北京产业转型, 形成首钢新的发展优势? (5) 根据中央提出的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的要求, 首钢如何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 (6) 按照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首钢如何加快建设“两型”企业, 如何发展环保产业? (7) 中央提出改革开放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 首钢需要在哪些环节、哪些方面、哪些领域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 (8) 首钢如何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 如何建设学习型、创新型企业? (9) 首钢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打造企业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10) 首钢如何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人才工作现在存在哪些差距, 还要解决哪些问题?
通过专题研讨, 启发新思维, 拓展新思路、谋划新发展, 把中央的精神转化为企业的具体行动。对每个专题的研究都确定了责任单位和时间要求, 提出研究成果后, 提交首钢领导班子会议进行深入研讨, 进一步取得共识, 将有关内容纳入首钢“十二五”发展规划, 纳入各项子规划, 贯彻到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三、贯彻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个坚持”的要求转变为“五个落实”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做到“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结合首钢实际, 贯彻中央“五个坚持”的要求转变为“五个落实”, 可以基本包括上述十个专题的内容。
1. 把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落实到首钢钢铁业搬迁调整和在北京地区的转型发展上。
首钢搬迁调整本身就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项目, 已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是我国第一个从大城市整体搬迁的大型钢铁企业。目前, 首钢搬迁调整的新钢厂建设已基本完成, 形成了“一业多地”发展新格局, 并实现了从长材生产为主向高档板材和精品长材为主的历史性转变。首钢搬迁调整不仅是钢铁业搬迁, 在北京地区实现转型发展是首钢搬迁调整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随着2010年底北京钢铁主流程全部停产, 已经进入实施北京首钢工业区土地开发、实施产业转型的新阶段。这对于北京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对全国大城市老工业区改造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十二五”期间, 首钢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为目标, 实施“主业做强, 多业协同, 打造综合服务商”发展战略, 做优做强钢铁业, 协同发展矿产资源业、装备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房地产及建筑业、海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 实现首钢北京地区产业转型, 打造“首钢服务、首钢品牌、首钢创造”的综合竞争力, 促进首钢集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把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落实到增强首钢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上。
首钢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搬迁调整的中心环节, 实施人才优先战略, 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重要支撑。“十二五”期间, 首钢要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及其优化升级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为做优做强钢铁主业、协同发展相关产业, 实现首钢在北京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要立足自身技术优势, 加强内外合作, 围绕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高端制造业项目, 研发独有产品和自有技术, 在某些领域实现由追赶型向引领型的跨越。首钢在各地的钢铁企业和北京发展新型产业都要体现特色, 体现差异化竞争能力, 并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形成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品牌竞争力。“十二五”期间首钢要按照“企业发展人才优先, 人才发展以用为本, 高端引领整体开发, 改革创新扎实推进”的原则,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六个机制: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人人能够成才、人人能够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用人机制;与工作业绩紧密挂钩、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激励保障机制;以岗位职责规范和能力素质指标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机制;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 形成更加开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人才工作新局面。
3. 把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到首钢全心全意
依靠职工群众办好企业、维护广大职工合法权益上。长期以来, 首钢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做好北京钢铁主流程停产职工的分流安置工作, 把这项工作作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做好群众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首钢职代会已正式讨论通过了停产职工分流安置方案, 这个方案经过了上下反复研究, 充分征求并采纳基层单位和职工的意见, 听取了北京市有关部门的建议, 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目前, 正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保证2011年一季度基本完成这项工作。这对于保证首钢搬迁调整任务的完成, 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 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结合首钢“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一要坚持通过企业发展从根本上保证职工利益, 不仅是收入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还包括职工的民主权利、在企业获得人生价值的充分体现。二是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基本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 落实职工的各项民主权利, 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利益。三是不断提高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按照企业效率与效益与职工收入“双挂钩”的原则, 提高职工收入水平, 改善各项生活服务等。四是做好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 实施帮困救助措施。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对职工遇到的困难,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困难补助、职工互助保险、帮困基金和帮困助学基金, 内退待岗困难职工实施再就业等“五道保障线”。通过企业发展,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构建和谐企业。
4. 把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首钢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上。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哥本哈根国际会议的召开,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 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首钢多年来坚持“人、技术、环境和谐一致”的理念, 把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任务。为促进“绿色北京”建设, 首钢北京钢铁主流程到2010年底已全部停产, 各项污染物排放大幅度下降;同时发展一系列环保产业, 特别是按照国家提出的把首钢京唐钢铁厂建设成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的要求, 节能减排已达到国际同类钢厂先进水平。“十二五”期间, 要树立“大环保、大资源”理念, 发展绿色钢铁。要在节能减排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规划, 加快实施技术改造, 加强能源管理, 确保各钢厂节能减排指标和发展循环经济措施全面达到设计要求。要按计划完成迁安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二期建设, 推进北京循环经济生态园、生物质能源, 水钢、贵钢、长钢循环经济产业化项目建设, 并积极开发外部市场。同时还要注重钢铁产品本身的资源节约, 提高质量和强度, 延长使用寿命。要围绕环保产业化要求, 加强首钢环保设备的研发制造, 环保技术专利的产业化运作, 进入环保工程、技术咨询、设施运营管理等社会领域, 成为首钢新的经济增长点。
5. 把坚持改革开放落实到首钢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开放合作上。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稿】推荐阅读:
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学习心得06-29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10-27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体会12-0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计划06-27
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07-23
十七届六中全会讲稿,党校。七一讲话。党课10-29
09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07-12
中央纪委十七届六次全会精神06-08
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主要精神传达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