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
孩子的教育,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作为父母,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教育孩子?
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应该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孩子小的时候早早开发锻炼他的识字能力,为他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孩子大一点后,我们就帮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让他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看书。在我们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家三口人各自捧着自己的书在看。时间长了,孩子喜欢上了读书。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习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孩子上学起,我就注意培养他学习习惯,每天回家后先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学新课之前,先预习一下后面的内容。及时同他的老师沟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习惯的养成,玩过的玩具要收拾好,晚上睡前洗脸刷牙等等,有时候,孩子想偷懒,就给他讲讲道理,并且告诉他,那样是不可以的。慢慢他就认可了这种行为,习惯也就自然而然的养成了。教育孩子,我们这一代父母需要跟孩子共同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不要给孩子定太高的要求,给他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其中观察孩子的长处和不足,再施加引导。我想我们都是做过孩子的,过多的说教,都不如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孩子的效果来的好。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我儿子看电视的时候,一看到精彩的部分就不自觉地走到了电视机前,我就纠正他,他马上就指斥说:“你也老是天天上网,一玩就老长时间,眼睛也要看坏的。”面对孩子的质问,我只有自己先改正,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我告诉孩子:“你看妈妈改正了,只上一会儿网了,你也应该改正吧!”这时,孩子会欣然的接受你的建议。
为了开阔视野,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在课余时间,给他报名参加了书法班。到现在学了几年了,他很有兴趣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孩子喜欢手工制作,我就给他提供材料,给他尽可能多的帮助。此外,我们还喜欢让孩子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孩子本来就爱跑爱跳,让他多锻炼,既强身健体,又愉悦心情,何乐而不为呢?总之,我们希望孩子不光是埋头学习的孩子,我们更希望他好好学习的同时还能有自己的乐趣,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教育孩子,是整个家庭的重任,教育孩子真的需要父母从“修身”走向“齐家”,才可能向着教育的目标迈进。我今年为此专门购置了MP3和一套音响功放,把网上的经典讲解和诵读下载到MP3中,然后通过功放播放,让家中每一个人都接触到这些信息,同步学习。同时对家庭成员的生活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和规范,孩子教育需要家庭每一位成员的成长。有时候苦口婆心却适得其反的现象并不少见,做父母的不应该只怪孩子,也应该反思反思,看看问题出在哪里,能不能换种方式使孩子能够更容易接受一些。
孩子有了一些阅读能力之后,我便开始尝试着给孩子写一些不同内容的小纸条,哪怕只是三言两语。我把这些小纸条有时放在孩子的铅笔盒里,有时又悄悄放在孩子的玩具箱里,甚至冰箱门上、镜子上、枕头上,只要是孩子能看到、能找到的地方都曾经是他的目标。当孩子意外地发现这些小纸条的时候带给他的是一份惊喜,同时也让他能够真实地触摸到父母对他的关注和爱心。
文字和语言有着不同的特点,语言稍纵即逝,有时候说好几遍也不一定留下多少印象,容易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而文字则克服了这个弱点,只要不把它毁掉,那么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拿出来看看,而且每看一次,感觉都在重温一遍,印象自然比较深刻。这与暴风骤雨式的训骂与呵斥相比,不仅考虑到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它不仅可以让孩子对父母有更多的了解与尊重,坚持下去说不定可以逼着你同孩子一起进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纸条的内容将不再是单一的表扬啊、批评之类,逐渐会扩展到推荐一本书啊,介绍一篇好文章啊,留下一个需要动动脑筋才能回答的小问题啊,甚至包括对某个观点的探讨等等,内容开始五花八门,这对于他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也是一种帮助。如此来来往往,家庭教育同样可以增添不少乐趣。
说到孩子的教育,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一肚子话要说,虽然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作为父母,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教育孩子?我曾经为此买了很多的书,买了很多的光盘,请教了许多同事。孩子一天天长大,成绩也渐趋稳定,可是我心里依然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必要的,它应该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我们家每个人都有爱看书的习惯,孩子小的时候早早开发锻炼他的识字能力,为他今后的学习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孩子大一点后,我们就帮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让他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看书。在我们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家三口人各自捧着自己的书在看。而且,只要有机会就从书店买各种图书给他阅读,“六一”儿童节、春节的礼物都是各类的有趣的或者有益的书籍。时间长了,孩子喜欢上了读书。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习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孩子上学起,我就注意培养他学习习惯,每天回家后先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学新课之前,先预习一下后面的内容。及时同他的老师沟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习惯的养成,玩过的玩具要收拾好,晚上睡前洗脸刷牙等等,有时候,孩子想偷懒,就给他讲讲道理,并且告诉他,那样是不可以的。慢慢他就认可了这种行为,习惯也就自然而然的养成了。
不要给孩子定太高的要求,给他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其中观察孩子的长处和不足,再施加引导。我想我们都是做过孩子的,应该知道孩子喜欢什么,过多的说教,都不如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孩子的效果来的好。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我儿子看电视的时候,一看到精彩的部分就不自觉地走到了电视机前,我就纠正他,他马上就指斥说:“你也老是天天上网,一玩就老长时间,眼睛也要看坏的。”面对孩子的质问,我只有自己先改正,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我告诉孩子:“你看妈妈改正了,只上一会儿网了,你也应该改正吧!”这时,孩子会欣然的接受你的建议。
为了开阔视野,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在课余时间,给他报名参加了书法班。到现在学了几年了,他很有兴趣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孩子喜欢手工制作,我就给他提供材料,给他尽可能多的帮助。有时候,看他煞有介事地做成一个虽然不很精彩的“作品”,沾沾自喜地给我们看,神情中充满了自豪。看到孩子敢于动手去做并从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我从心底里感到欣慰。
此外,我们还喜欢让孩子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孩子本来就爱跑爱跳,让他多锻炼,既强身健体,又愉悦心情,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我们希望孩子不光是埋头学习的孩子,我们更希望他好好学习的同时还能有自己的乐趣,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教育孩子,是整个家庭的重任,教育孩子真的需要父母从“修身”走向“齐家”,才可能向着教育的目标迈进。我今年为此专门购置了MP3和一套音响功放,把网上的经典讲解和诵读下载到MP3中,然后通过功放播放,让家中每一个人都接触到这些信息,同步学习。同时对家庭成员的生活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和规范,孩子教育需要家庭每一位成员的成长。同时,借助MP3随身听的功能,也会加速我对古文的学习进程。我发现网络上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时间一长,我和孩子的文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习过程中也曾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时候苦口婆心却适得其反的现象并不少见,也曾为此苦恼过,过后细细思索:做父母的不应该只怪孩子,也应该反思反思,看看问题出在哪里,能不能换种方式使孩子能够更容易接受一些。其实,只要有心、有创意,家庭教育同样也可以富有情趣。
孩子有了一些阅读能力之后,我便开始尝试着给孩子写一些不同内容的小纸条,哪怕只是三言两语。我把这些小纸条有时放在孩子的铅笔盒里,有时又悄悄放在孩子的玩具箱里,甚至冰箱门上、镜子上、枕头上,只要是孩子能看到、能找到的地方都曾经是她的目标。她希望当孩子意外地发现这些小纸条的时候能带给他一份惊喜,也让他能够真实地触摸到父母对他的关注和爱心。
在孩子的教育中怎么做才是对的,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我也说不好,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方面是共性的,有的东西又要应孩子的个性、特点而不同,在教育中既要顺其自然,又要循循善诱,在管与不管中寻找平衡点。
“加油”!“别灰心,再试一次”“你做的这件事真棒!我为你感到高兴!”。我们经常会给孩子这样的鼓励,孩子将会在我们的鼓励声中快步前进。孩子需要鼓励,我们经常鼓励孩子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回来后听他讲一讲参加活动时发生的事情,还进一步问他一些问题:今天搞的什么活动?跟谁在一起?有没有兴趣继续参加这样的活动?参加这项活动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为什么?以引起孩子的兴趣,发现问题并及时排除解决。所以说我们的每一次鼓励都是他进步的催化剂。在学习和生活的很多方面,我们都给了孩子很多的鼓励和赞赏,所以,孩子是自信的,让他有这样的积极的思想我认为是很可贵的。
由于自小在这样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长大, 周心理的自卑感较强, 心理发展不平衡、不正常。常常自我意识较强, 自尊心过于强烈, 对社会产生防范心理, 生怕别人看不起她, 最终形成了自闭心理, 不愿与外人接触。
2011年冬季越野赛, 班里组织长跑队, 让学生自觉自愿报名, 周参加了长跑比赛, 取得了成绩。赛后因着凉感冒严重, 在家休息了一个多月, 又加上家里的阻挠 (父母一方面无经济能力支付高昂的学费, 另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以为女孩子识几个字将来找个好婆家就行了) , 就提出不去上学了。但村里的人说这个孩子这么聪明, 不上学有点亏了。后来周提出要换一个班去学习, 原因是本班的同学都歧视她, 她在这个班待不下去。班主任老师对她说, 他没有调班的权力, 要得到校方的批准方可进行。周偏执的性格认为老师不愿意帮助她, 得不到同学的理解, 又得不到老师的理解, 周思想上发生了严重的偏差, 对周围的人与事产生了严重的仇视情绪, 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加之家族有精神病史, 自闭的内心, 强烈的生存愿望, 与现实生活发生了极大的矛盾, 自己又无法排解。日积月累, 周的心理偏见已经发展到自己不能控制。加之身边没有信赖的人开导, 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性格越来越怪异, 精神时常处于高度的亢奋状态。在遭遇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后, 周的心理得不到满足, 得不到家庭的关爱 (周的家庭不可能给予她关爱, 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吃与穿) , 而与她相处的人, 特别是同学根本不把她当正常人看待。她把这一切都归于班主任的身上, 认为所有这一切都是班主任所为。一天与房东发生纠纷, 求助老师帮忙, 老师到房东家了解了情况后发现责任不在房东身上, 便没有理会, 周的内心极度地悲愤, 终于爆发, 冲到教研组找班主任发泄。
周的遭遇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反思:
一是对于周这样的家庭出身比较特殊的学生, 我们的教育者没有给予她特殊的关爱。由于我们的老师生活经验、经历的欠缺, 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缺乏应有的细致的工作和“宽厚仁爱”的耐心, 缺乏处理异常行为、心理障碍、精神障碍这类人群问题的经验, 面对此类人群发生的问题, 还按一般方法处理, 最后导致这类人群身心方面的损害。当然, 这个责任不必由老师负, 但如果老师有正确认识, 起码不至于产生悲剧。这样的悲剧警示我们, 作为教育人首先应该具备教育人的条件, 有学识, 有人格魅力, 并且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 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等等。
二是作为校方虽说有较完善的管理方案, 但缺乏实效性强的面对复杂社会背景下千万个家庭孕育出来的孩子培养机制。这个机制一是要孩子学业发展, 二是保孩子人格健康、身心健康。学校不是收养院, 学校不是炼金炉, 但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周的情况是特殊的, 很多人认为这不是普遍现象、普遍规律, 几十年出一个不足为奇, 可换位想一想, 如果那是你的孩子, 你是孩子的父母, 你又能承受多少?何况出生在这样氛围的家庭, 无经济能力, 又无教育能力, 加上有严重家庭精神病史, 如果学校不加以重视, 只能自生自灭。如果哪一天周走进了精神病人的行列, 作为曾经教过她的老师你心情如何, 可能无动于衷, 也可能感到惋惜, 但一切都发生了, 我们的一切都在继续, 但这个世界上关爱再不能少。
三是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我们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有一个好的前途, 对孩子期望较高, 不管孩子的智力水平如何, 都希望他们能考上大学, 有好的工作, 高的收入, 超过他们现在的状况, 这不假, 作为母亲的我, 说老实话和他们的想法相同。我们的很多父母, 对孩子的培养尤其是学习方面的培养尤为重视, 可谓不惜一切代价, 但不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 不考虑孩子能否真正地喜爱接受。要知道一个孩子他的智力是有限的, 同时受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 不可能将所接受的一切教育投资都体现出来。孩子只有真正喜好学习的内容与形式, 才能使孩子身心得到愉悦, 知识得到发展, 才能充分地体现一个人在愉悦中学习, 在快乐中成长, 在实践中完善健全人格。人生的路是多样的, 都能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 都能完善自我。
铭铭是我班的一个小朋友,自从他第一天入园开始,我就发现他好像没有安静下来的时候。不是和旁边的小朋友在吵闹,就是一个人在那儿东张西望,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专心。我针对他作了一些观察:
观察1:有一次有老师在我班开课,一开始,铭铭因为换了老师而好奇地认真了一会儿。当老师开始正题的时候铭铭早控制不住自己了,拿起自己衣服上的纽扣玩弄着,一会儿扣上,一会儿解开。手上在玩纽扣,两只脚也没休息。脚蹬在地上翘着凳子,一翘一翘,像是在玩跷跷板,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与其他幼儿睁大眼睛的专注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然,脚下蹬得太重,“啪哒”一声,凳子连人一起翻倒在地上。霎时,老师、全体小朋友的目光一下子全都集中到铭铭小朋友的身上而他则是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爬起来,重新坐好,停止了玩“跷跷板”的游戏。眼睛看着老师,双手扯住了衣服上早已被他拉出来的线头,开始他新的游戏。
观察2:一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到活动室玩游戏,刚到活动室,看到各种各样的玩具铭铭就激动得叫了起来:“哦,太棒了!”引得许多小朋友都跟着他叫了起来。游戏开始了,多动的铭铭显得非常兴奋,开始时还只是乱跑乱跳,后来似乎是觉得不过瘾,索性躺在地上打起滚来了,还将自己的鞋子乱扔,最后是变成瞄准小朋友扔鞋子了。当有人被他扔中时,铭铭脸上流露的不仅是兴奋,还有骄傲。小朋友发现后去向老师告状,这时有不少小朋友都围过来看他了,铭铭显得更加激动、兴奋。老师提醒他后稍安静一下,不过,他似乎仍处于兴奋状态,不到3分钟又开始打滚了。
观察3:自选活动中,铭铭是最忙的一个。活动一开始他来到了语言角,在许多本图书中翻来翻去,总算找到了一本《孙悟空》的图书。刚拿到书的时候他煞有介事地看得很认真,边看边嘴里在讲着什么。没多久,我就看见他以很快的速度把书“刷”“刷”翻过,算是看完了。接着,他开始在教室里转悠、溜达,时而做出一些动画片《奥特曼》里才有的动作。转了一圈后他来到了美术角,看到成成小朋友正在画刺猬,铭铭产生了兴趣,也参与了进来。一边画一边在嘀咕着,嘴里不时地发出各种尖叫声。一张白纸上刚画了一只不太成形的小刺猬,手中的蜡笔已经在成成的纸上乱涂了。当成成发现后与他评理时,铭铭竟一句话也没说,瞪圆了双眼,伸出小拳头向成成打去。
二、问题的症结:解读铭铭
铭铭小朋友出生不久,父母就离异了,母亲去了很远的老家,父亲在外地工作,铭铭平时就和七十多岁的爷爷生活在一起。爷爷年纪大了,给予孩子的只有吃饱穿暖。入园前,铭铭总是在家的附近跑来跑去,东家出,西家进,夏季一天要在水里游3~4次,也无人关心。当然铭铭身处这样的生活环境也有有利的一面,他身体素质很好,从来不生病,别的孩子稍有不适就能得到家长百般呵护,而他却无法享受到这份别的孩子都拥有的关爱。铭铭长期过着没有父母管教、关心,自己瞎玩、瞎逛的生活,他成了别人眼中的“野小子”,调皮,多动,似乎他有永远使不完的劲,也不知道什么叫累。
三、问题的解决:转变铭铭
(一)实施的策略
1.拉近与铭铭的距离
我给予铭铭生活上更多的关心,让他感受被人关爱的幸福,同时对于铭铭的行为给予宽容和理解,不批评指责,多看到铭铭的优点,多鼓励他进步。有一次,铭铭课间活动时乱跑打翻了花盆,我第一反应很生气,恨不得按他坐下狠狠地批评一顿,但是转而一想还是改变了方法,以询问的口气问他:“铭铭,怎么了,是你不小心打翻花盆的,对吗?”铭铭一听我的话,脸上的紧张放松了,对我点了点头,“以后注意一点好吗?如果花盆打翻在你身上很容易受伤的。”在以后的几天里,铭铭还是会在活动室里乱跑乱跳,可每次跑到花盆那边,总会稍稍留意一下,有意地避开花盆,看到这一切我心里感到一丝快乐,并相信铭铭一定会有进步的。
2.对铭铭进行心理矫治
针对铭铭上课思想不集中、做小动作的情况,我首先采取讲述一些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的方法,如“小猫钓鱼”“学好样”“为啥学不会”等内容,通过角色不同表现、不同效果的对比,让铭铭知道好动不专心是学不好本领的,是不受别人欢迎的。其次,在每次教学活动中,我尽量与铭铭进行更多的眼神交流。在活动过程中,铭铭常常会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一会儿玩纽扣,一会儿拉拉前面小朋友的辫子,一会儿摇摇椅子……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摸摸他的头,提醒他集中注意力。而每次看到他认真专注的时候,我总会用眼神或手势表扬他,鼓励他,使他感到愉快和满足。有一次,铭铭在课上举手并大胆地回答了问题,我马上以很隆重的势态表扬了他:“铭铭,你真棒,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表扬他,好吗?”“铭铭,你真棒!”看到小朋友们一个个竖起大拇指表扬自己,铭铭脸上露出了难得一见的自豪与自信。
3.对铭铭进行目标训练
铭铭小朋友对于画画、折纸等比较安静的动手活动特别不感兴趣,往往刚开了个头就无法集中注意力。我利用每天的桌面游戏时间要求铭铭完成一幅简单的绘画作品。一开始我陪他练习,并进行提示、指导。一星期后,我与铭铭说好了,由他自己独立完成,而且在时间上我也作了控制,由开始5~6分钟逐渐延长到10分钟、12分钟。当铭铭能基本坚持10分钟后,我对铭铭提出了作品上的要求,如涂色要仔细不乱涂等。当铭铭能按我的要求较好地完成时,我会奖励他一颗五角星,以巩固他的成绩。在这样的有意训练中培养铭铭注意力的发展。
(二)实施的效果
一个多月以后,铭铭对画画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很多。每次画画课上,铭铭基本上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品了。
半年来,铭铭小朋友的多动行为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而且成了班上最爱劳动的好孩子,课上能与大多小朋友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较专心、认真地听课了。爷爷知道后,与我一样感到高兴与欣慰。
四、反思与讨论
多动是缺乏专注力的表现。对于儿童而言,要使他们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专注力是必要的前提。良好的专注力是注意的集中能力、注意的持续能力以及警戒性注意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体具有的稳固心理特征。我对铭铭的转化策略源于发展他的注意力。多动症的儿童注意力呈现涣散状态。注意分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通常而言,幼儿期孩子的无意注意得到了高度发展,在无意注意的情景下,对于感兴趣的对象孩子的注意集中能力可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但是一时之间,还真没有找出一个更好的名词来代替,你和孩子之间那个人的称谓。
曾经,在职业生涯的开端,有次无意中中午来到师父班里,正好看到这样一幕:
师父拿着手机,表情是焦急的,神色是慌张的,语气是恳切的:“孩子,你自己看看,校长都给我发短信了,说又看到你在操场上逃值日了。让我一定要严肃处理。你说怎么办?你这个问题如果再不改,我也没法帮你了。”
对面的孩子瞬间被雷中,哪有心情欣赏短信?
原来这个孩子屡次在中午该做值日时,当逃兵出去玩。被校长发现了,发了短信给师父,让她严查此事。
当时心里非常纳闷。校长怎么认识这个孩子?这孩子如此有名?我怎么不知道?校长还真是事无巨细啊,这样做校长多累的……
孩子当下唯唯诺诺地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好好做值日——来表明改邪归正之决心。
孩子欢天喜地被大赦一般欢呼着去做值日去了。
我道出自己的困惑。
师父粲然一笑说:“这你也信!”
原来,告密的不是校长,是小干部。短信是假,错误是真。被校长勒令改错是假,被老师严肃警告是真。
看出来了吧,师父和孩子之间就因为多了校长这个垫背的,引导和教育变得非常顺畅而美好。
如果事情换一种处理方式会如何?
老师找到学生:某某告状说你又逃值日。
学生首先会恨某某,然后可能会说,某某自己也没好好做。
然后一起看向某某,可能某某当时正好赶上休息一会儿,不幸躺枪。
逃值日的学生会用表情对老师说:你看是吧。
老师如果继续追究,学生势必不服——凭什么就说我。
老师如果就此罢休,未免太无节操了。以后小干部也就离心离德了。
事情一定不会如师父处理的那样巧妙而不露痕迹。
有句话说的很对:亲其师,信其道。
当学生觉得跟你很亲,很近,的时候,做老师的再去督促、帮助,甚至惩罚学生,都能真正起作用。
后来,在我自己的班主任生涯中,我屡次使用此计,均取得良好效果。
亲近+督促=引导成功
抵触+督促=逆反抗争
的的确确如此。
在家做父母,跟孩子之间的那个垫背的,可以选择更多。
可以是学校老师,可以是长辈,也可以自己创造一个。
比如今天,我家就发生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带一岁半的女儿吃饭时,女儿还没吃完就指着储藏室的门,想要饼干。
那个饼干是我答应她吃完饭后,奖励的饭后甜点。
可是这个根本无道理可讲的小家伙,根本无视规则,在饭还没有全吃完的情况下,一定坚持要拿饼干,并已经咧开小嘴,准备了一点哭腔出来。
我灵机一动,创造了一个垫背的。
“瑶瑶,你听见了吗,小天使在说话,它说如果你不吃完饭,就拿饼干,它就把饼干全都吃掉,一个也不给你了。”
她似懂非懂。
我又重复了一遍。
懵懂中,她收了哭腔,埋头把剩下的饭吃完了。
写到这里,我已经给“垫背的”这个词找到了一个新的代名词——你和孩子共同的“敌人”。
“敌人”一出,你就和孩子站在了统一战线上。有些事情,本来是发生在孩子和你之间的矛盾,瞬间,矛盾的双方转换成了“你和孩子”与“敌人”之间的矛盾。
敌变友,一致对外,矛盾轻松化解。
有时候,一个“垫背的”就是如此重要。
教育笔记:一个爱生气的孩子
鹏鹏,一个瘦小的小男孩,本学期新插班进来的小朋友,他的性格就和他的名字一样,在幼儿园的每一天他都风风火火,像只小鸟一样飞到这飞到那,见到任何一个老师,不管认识与否,只要你叫他的名字,他立刻就会仰起头笑眯眯地说道:“怎么啦?”,许多老师都知道他的活泼好动,也是我们班里的一个颇有特色的孩子。
可是,不知道怎么的,我发现鹏鹏特别爱生气,总是会看见他皱着眉头,握紧拳头,撅着小嘴一幅很生气的样子。有一次,班里饮水机出了点状况有些漏水,孩子们都特别担心和好奇,鹏鹏也是,每次准备喝水时他们总是禁不住看一看、摸一摸,这也难怪,班里有件常用的电器,孩子们好奇也是难免的,于是,我就组织孩子们一次活动认识饮水机,专门让孩子们来到饮水机面前为孩子们讲饮水机的用途。在活动中,出于对孩子们的安全考虑,我特别提醒孩子们,如果没有大人在的时候一定不要摸饮水机,因为上面有电,小朋友们还小,会电到小朋友的。讲到这里,我看见鹏鹏的小眼睛一眨一眨的,似乎想起了什么,大声说道:“对,我妈妈就说过,大人不在的时候不能自己摸饮水机,会电着小朋友的。”坐在旁边的瑞瑞也说道:“乱摸就不是好孩子,妈妈会生气的。”宝宝也好像想起了什么,说道:“对,妈妈说需要喝水的时候小孩才能接水。”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似乎都明白了什么。后来我发现,去喝水时,很少有孩子再去摸饮水机。但是有一次,我看见鹏鹏很生气的走了出来,噘着小嘴、攥紧拳头,嘴里嘟囔着:“我不理你们了!”看到一向和小朋友打成一片的鹏鹏这么生气,我觉得很奇怪,就问他:“鹏鹏,你怎么了,为什么生气呢?”鹏鹏气呼呼的说:“老师,瑞瑞不听话,摸饮水机了,他不是好孩子!”然后很生气的做到小椅子上,皱着眉头,小嘴巴一直噘了好久。
在后来的日子里,总是不时地看见鹏鹏的小嘴噘着,例如:有的小朋友没有排好队出门,有的小朋友乱扔玩具等,小朋友们都知道他“爱生气”,有时候还会发脾气,大打出手!每次看到鹏鹏噘起的小嘴,攥紧的小手,我的心里都特别担心,并陷入深深的思考:鹏鹏为什么总是爱生气呢?该怎样让鹏鹏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通过思考和分析,我发现孩子虽然年龄很小,但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在幼儿期有了基本的道德观念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的初步判断,这时周围环境的都会影响到幼儿道德观念的形成。因此,在幼儿的道德教育中,除了关注幼儿认知、技能技巧的培养,还应关注到幼儿的情感和态度,特别是良好的行为道德品质的养成。只有教师给幼儿正确的道德行为示范,为幼儿提供道德榜样,道德教育才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幼儿才能形成更好的道德品质。
并不是这个孩子不好,这个孩子很聪明,因为他处在这个年龄阶段,他就有这样的反映。有的家长在家也是这样,晚上回家,看到孩子饭吃的很多,就问你是不是在幼儿园没好好吃饭,孩子就说是,其实事情可能是孩子今晚喜欢吃妈妈做的饭,也可能是在幼儿园活动量大了,下午放学饿了 ,其实中午吃的也很多。如果这句话换一种方式来问,孩子可能就会实话实说。
还有的孩子早上不喜欢来上幼儿园,他妈妈见了老师不说别的,就会问怎么回事,怎么就是不想来。回家就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喜欢上幼儿园,老师吵你了?小朋友欺负你了?有的家长还要加上自己的推测,其实不用听孩子的回答,我们就已经知道结果,家长自己已经替孩子回答了。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作为家长有很多的担心,但是有的家长就做得很好,很信任老师,把孩子交给老师,老师不管是表扬孩子还是批评孩子,都是为了自己孩子好,孩子现在不懂但家长懂。有的家长就把这种焦虑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跟自己朋友聊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跟家人聊孩子不喜欢老师,从来不避讳孩子,就这就潜移默化的把自己的担心和焦虑传递给了孩子,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喜欢老师,越来越不喜欢幼儿园。父母和老师的关系不好的,孩子和老师的关系肯定也不会好。就像学生不喜欢教那门课的老师,那门课肯定就不好。
既然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送到了我们手里,我们就是缘分,我们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我们会尽百分百的努力照顾您的孩子,也请您信任老师。老师不是万能的,哪怕有哪做的不周,或孩子磕下碰下,家长也要理解老师。我们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相信孩子也会越来越好。
一、“四个统筹”建立均衡发展保障机制
教育的均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资源配置的均衡。自2009年以来,荣昌县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大力破除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机制,初步建立起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
1、统筹配置教育经费。
城乡学校按相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拨付教育经费,全力提升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总量。2009年,荣昌教育经费投入为5.1亿元, 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3.9%;2010年,教育经费投入达到6亿元。
2、统筹师资配置标准。
统一按城镇标准 (初中每16.5名学生配备1名教师,小学每21.5名学生配备1名教师) 配备农村教师,全县师资配备政策不再重城轻乡,城乡师资力量正逐步缩小差距。
3、统筹学校建设标准。
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 (建标109-2008) 和《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标准,对城乡学校建设进行了整体、全面规划。
4、统筹城乡教育质量。
一是建立城镇优质学校与周边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机制,通过教育质量一体化考核,引领城乡学校间干部互派、教师结对、资源共享。二是建立生源合理调配机制,扩大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将市级重点高中招生计划中70%以上的指标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三是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从生源上杜绝“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现象产生。坚决取缔重点校、重点班,严厉查处违规招生、补课行为。以师生主题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二、“四个集中”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
坚持中小学布局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学校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了《荣昌县2009-2020年学校网点布局调整规划》、《荣昌县2010-2030年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按照“四个集中” (即“小学向镇街集中,初中向大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职高向中心集中”) ,积极推进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1、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
一是撤并了峰高镇荣教完小等32所农村边远、薄弱中小学,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基本消除微型校、微型班。二是投资1.25亿元,完成仁义镇仁北中心校等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观胜镇中心小学等63所学校校舍新建工程,仁义镇中心小学等72所农村学校校舍加固工程;安富中心小学等15所农村学校建成塑胶运动场;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实现全覆盖,完小以上学校全部接入“校校通”网络。两年来,全县每所农村中小学都有建设项目开工,每年都有新教学楼、宿舍楼拔地而起,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大幅度提升,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正在一步步缩小。
2、城区学校容量进一步扩大。
随着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区人口不断增加。为全面解决城区学校“校少生多、大班额”现象和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难等矛盾,2009年以来,荣昌县投资1亿多元,对荣昌初中等5所城区中小学实施扩容建设,新建一所办学规模100个教学班的标准化小学,城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容量扩大1.5倍,全面满足城区青少年儿童入学需求。
3、普高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
一是将双河中学、吴家职业中学普高部并入仁义中学、永荣中学,把全县普通高中学校调整为四所,实现了普高向县城的集中;二是投资4800万元,完成全县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扩大学校容量,基本满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
4、职高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一是将吴家职业中学、县教师进修校职高部并入县职业教育中心,实现了职高向县职教中心的集中。二是启动了县职教中心迁建工程。拟投资2.3亿元,将县职教中心迁建到国家级工业园区——荣昌板桥工业园区内,学校规模将由现在的4000余人扩大至8000人以上。县职教中心的迁建,一方面为进一步调整城区学校布局扩大了空间,另一方面也为校企合作、园区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的无缝对接搭建更为便捷的舞台。
三、“四项制度”强化农村师资队伍能力
师资是影响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也是现有条件下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最有效和直接的突破口。荣昌县以“铸师魂、展师德”教师系列活动为载体,以建立“四项制度”为核心,强化管理,提升素质,促进流动,有效实现了城乡师资水平的基本均衡。
1、管理制度重规范。
制定了《荣昌县教职工常规管理意见》、《荣昌县学校领导干部日常管理办法》、《荣昌县中小学干部考核办法》等系列干部、教师队伍日常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队伍管理,实现了队伍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2.补充制度强薄弱。
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补充制度。一是新招聘教师全部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二是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中高级教师职务、参与荣昌县名师评选等,要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1年以上经历。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学历不高、学科偏缺、年龄老化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名师制度提素质。
一是以荣昌县十大名师评选为龙头,建立学校、片区、县级骨干教师、十大名师后备库,开辟名师工作室。明确后备骨干教师、十大名师以及现有骨干教师、十大名师的传帮带示范任务。二是深入开展百千万送课下乡活动,2009年以来,每年组织县内各级名师、特级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骨干教师百余人到农村学校送课,让千余名农村青年教师、万余名农村中小学生在活动中受益。通过“名师”引领,有效解决农村学校教师观念陈旧、学习机会少、培训质量低等“老大难”问题,农村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4、流动制度促均衡。
大力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和区域内教师流动制度,有力促进了城乡干部、教师有序流动和师资水平的相对均衡。2009年以来,共选派10名城区学校干部到农村薄弱学校任职,110名城区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选派10名农村学校干部到城区学校任职,80名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40名农村学校干部、200名农村骨干教师在镇域间、镇域内学校进行了合理流动。
四、“四项工程”惠及农村教育特殊群体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质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在全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同时,荣昌县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等特殊群体作为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又一抓手,大力实施“健康干预、绿色通道、五有关爱、解困帮扶”四项教育“民生工程”,关爱教育特殊群体,构建幸福教育,全力推进教育公平。
1、“健康干预”强体质。
一是率先免费向农村小学生提供饮用牛奶。从2007年起每周免费向农村公办小学、幼儿园每生提供牛奶600毫升;2009年扩大至城市低保家庭,牛奶饮用量由600毫升增加到900毫升;2010年扩大至农村民办小学;2012年将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截至目前,工程累计投入经费2400万元,受惠学生每年在5万人以上。二是大力完善学校食品卫生基础条件,每年投入资金近300万元,保证全县所有农村小学生免费喝上开水,吃上热饭。三是每年筹资300万元,对农村学校师生进行免费体检,为农村学校教师的身体健康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
2、“绿色通道”保学权。
坚持以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把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纳入我县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教育经费预算,确保了农民工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2009年,荣昌县把近年来总投资7千万元新建的标准化学校——棠香小学确立为农民工子女定点就读学校,进一步扩大了接受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的数量,使所有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均能就近入学。2010年,主城区中小学共接收了2220名农民工子女入学。
3、“五有关爱”促成长。
以开展“农村留守儿童部门联动教育、学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建设、培养模式创新、情感联线、健康促进”六大计划为抓手,全面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培养关爱机制,确保了全县留守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2009年以来,全县共成立留守儿童之家145个;新建寄宿制学校7所;安装亲情电话1365部,每部电话每月免费通话170分钟。
4、“解困帮扶”构温情。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不让一个老师因经济困难而弃教。荣昌县通过财政拨款和社会捐助成立了荣昌县“解困助学专项资金”。每年坚持对家庭困难的教师给予了帮扶和慰问,已先后帮助近百名因家庭困难而面临失学的学生。
【关键词】教育投入 自主独立 培养兴趣
现今中小学生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没有创新性的思维,有的却是沉重的教科书、繁多复杂的作业、严格的考试,乃至全民参与的高考制度,让一代代中国人感到巨大的压抑、无奈与束缚。无法与此教育制度抗衡的同时,多少代人只能顺从它的意志,将之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并高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一種文化的延续,或许它有着自身的辉煌,但面对多变的社会,我们该如何审视这种根深蒂固的文明?
一、我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远未达标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革新,为社会发展供献了大量人才,这得益于国家对教育的逐步重视。现今的中国从满目疮痍挤身到GDP收入名列全球第二,这都离不开教育的投入,人才的培养。我国教育建设的财政支出续年增高,但历年不足4%的教育投入却成热点话题,远达不到应有的目标。台湾在经济起飞之际,其GDP的12%到22%都被用来办教育,而我国,在GDP和国家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4%却一直可望不可及。问题在于很多当地政府部门只着眼于经济的发展,忽视教育经费的支出,究其原因是经济发展是有形可见,但教育却是无形,另外就是某些职能部门不作为,过于追求实效,因此不难理解这4%为何这么难于实现。
我们分析一下日本能成为经济强国,完全得益于二战后日本政府把教育作为国策,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的义务教育,并免费为小学生和初中生提供餐点和教科书,每年拨出国民生产总值的6%作为教育经费,战后的日本经济增长的60%,就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因此一个国家的荣与辱、兴与衰都与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但今天的中国教育究竟是怎么了?我国是否人才太多不在乎诺贝尔奖,还是根本没有优越的教育环境,培养不出能拿国际性科学大奖的人才!
二、国外注重能力培养,国内注重知识学习
一个10岁的中国小孩被送进美国学校,英文课,作业是写《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历史课,让学生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道德教育则是从爱护小动物开始。没有统一的教科书、考试、三六九等的分类排名,这是一个中国记者所看到的美国教育。国外注重孩子的创造性,遵循以人的自身特点发展为主,培养兴趣及心智,锻炼动手能力,玩得快乐是最大目的。而我国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认为上学是一种负担,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得不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认同,填压式的教学,抹杀了孩子的天性,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习题只有一种结果;“题海战术”,分数就是一切。日积月累中,他们被训练成一代又一代的考试机器。
最近有调查显示,88.6%的中国家长在孩子上学前会教孩子识字、算数等知识,还有28.2%的家长让孩子学习外语,20.3%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中国的过早教育情况非常严重。家长普遍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从小就不惜重金入读最好的幼托,师资优良的学校,课余争分夺秒地送进各种形式的辅导场所,就如广州少年宫每年一度的暑期班,网上预报名情况异常火爆,网站超负荷的访问量,导致了该主办方服务器的瘫痪。孩子除背负沉重的学习压力外,课余的时间还得被无情剥夺,这是所有家长都愿意作出的决定吗?
在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教育任重而道远。应试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所幸,目前我国已在努力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中国的家庭越来越意识到孩子的学习负担过重,不断在“减负”的声讨下,先后废除了补课,取消了早自习,增加了社会实践评定一项,从而增强学生与社会的沟通、互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集中培训教师队伍,只要有优良的师资才是教育好一下代的根源所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可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加以推进教育的改革,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三、培养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最大的兴趣正是聚集在自身的“特长”之中,我们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遍薄弱。华裔美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大学校长论坛”对比了中美两国学生文化教育的差异:
中国学生:受到严格、坚实的训练;兴趣集中于相对狭窄的领域;谦虚而循规蹈矩,小心谨慎;缺乏自信,学习被动。
美国学生:接受不规范的训练;随心涉及宽阔的领域;兴趣广泛;勇敢、自信、主动。
结合以上观点,我作出以下三方面的分析与建议:
(1)我国教育资源落后,但财政收入连年创新高,对教育的投资相对较少,没有好的设施和环境,造就了不同地区学生知识水平的差距。我们应一视同仁,让学生自主择校,学校也能自主去物识优质生源,取消择校费,不以分数来划分等级,对偏才学生能网开一面。
(2)教育应以人为本,多些理解与支持,少些责骂与压制。尺有长短之分,更何况是有思想的个人,人各有志,各取所需,兴趣特长各有不同,我们应以开阔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撇除优差生之分,让他们自主发展。不要以成人的想法要求孩子,这往往会让他们丧失本该属于自己的天性与独立自主的能力。
(3)教育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内容上,应把“分数本位”变为“人格本位”;“知识至上”变为“能力至上”;“应试至上”变为“素质至上”。应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己分析问题,自己找答案,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评定分值,而不是一考定夺。
作为教育机构,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尊重、理解学生,对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宽容、豁达、乐观的人格和精神等。学校没有“围墙”,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应多参与社会实践与互动,不能让学生有毕业就失业的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之余更多地融入多变的社会,各取所需,培养成一个有健全心智的人,还怕他们考试拿不到优,工作没着落吗?
参考文献:
[1] 《来吧孩子》 池莉 作家出版社
[2] 《中国统计年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3] 《中外教育差异:基础差也能成为英国名校研究生》 郁有东 中国青年报
【一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做一个负责任的好家长12-08
做一个让家长信服的班主任10-29
一个孩子的呼唤09-25
给孩子一个读书的理由05-30
对一个问题学生的教育心得09-11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12-15
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学生作文10-05
如何让孩子过一个充实的暑假10-27
做一个孝心敬老的好孩子11-11
一个孩子的母亲小学六年级作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