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河道管理办法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镇河道管理办法(共8篇)

乡镇河道管理办法 篇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江苏省河道实施办法》,为加强我镇河道依法管理力度,保障河道引排功能,改善河道综合环境,形成广大群众自觉管好自己的河道,改善水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根据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镇河道管理办法。

一、建立管理组织

成立??镇河道管理办公室,由???同志任主任,由??、???同志任副主任,成员由???、???、各村河道管护联络员由各村分管农业生产的副书记兼任。办公室设在镇农水站,由???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二、河道管理内容

河道规划管理,按照河道等级,我镇境内各级河道、水系布局、工程保护、开发利用、防汛责任、水毁修复等均按相关规划控制,特别要重视日常管护。

(一)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1、擅自新建、扩建、改建码头、厂房、仓库、民用建筑以及其他建筑设施和有害河道养护的多种经营等。

2、擅自在河道内设置阻水坝埂以及其它阻水设施。

3、擅自在河道河坡上堆放物料、取土和迎水坡上扒翻种植,影响水土保持,造成水土流失。

4、擅自架设或埋设通信、供电、有线电视等杆线。

5、擅自向河内倾倒厂矿弃料、建筑砖渣和生活垃圾。

6、擅自向河内排放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宰杀畜禽、水产品污水、污物。

7、擅自在河道上设置娱乐设施(场所),从事水上餐饮等活动。

8、禁止在主要引、排及行洪河道口设置鱼罾、鱼簖等阻水捕鱼设施,如有违规者,依照相关规定予以取缔。

(二)加强河道管理,增强河道的保洁度。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要求,分别落实各级河道。保洁责任:原则上市、镇两级河道由各村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其保洁费待镇政府研究后再作规定。村级河道保洁费用由村自行承担,镇将每季检查一次,半年评比一次,一年一评奖。镇配合做好市管河道的保洁工作,具体保洁要求达到“两清四无”,两清即清除杂草、清除河中障碍物,四无即做到水面无杂草、无漂浮物、岸边无生活垃圾、岸上无杂树杂物。

(三)强化河道巡查。

农水站主要负责市、镇两级河道日常巡查,各村河道管理联络员配合,各村负责村管河道巡查,巡查发现问题首先报至农水站,再由农水站上报,巡查内容对照市河道管理办法中禁止行为加以明确,巡查工作做到制度化、日常化、程序化。

(四)严控河道占用。

为保持河道的运筹功能,确保河道充分发挥引排抗灾功能,一方面配合河道管理单位依法对现有的河道占用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另一方面严格控制河道新的占用行为,确需占用河道进行项目开发的,建设单位必须是法人单位,所建项目须经过镇河道管理办公室同意,符合镇产业政策、区域经济布局、城镇建设规划、土地规划等,在此基础上,按照《??市河道管理办法》和市水利局制定的《??市河道管理实施意见》的规定,严格履行水行政审批程序。此外,严厉打击一切违法占用河道工程、破坏河道工程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五)营造堤林绿化

对镇村河道进行全面规划,按村划段,村、组作为堤林栽植的组织、管理、收益主体,对河道进行逐年绿化植树,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可由村通过公开发包的形式,向社会有偿出让林权或河堤土地绿化使用权。镇每年下达各村的河堤绿化任务,并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三、河道管理考核办法

1、建立组织。镇成立领导小组,各村有河道管护联络员,成员有:副镇长???、???,农水站站长???、农服中心主任???、镇村办???和各村分管农业生产负责人。

2、定期活动。每季度督查组召开一次碰头会,回报近期以来的河道管护工作,排差距找原则,同时落实好下一步工作。每年召开两次管护人员会议,交待具体的管护要求。

3、管护要求:按照各人合同签订的管护范围,具体做到“两清四无”,两清即清除杂草、清除河中障碍物;四无即做到水面无杂草、无漂浮物,岸边无生活垃圾,岸上无杂树杂草。

4、定期督查:镇督查小组每月对全镇的所管护的河道全面督查一次,按照上述条款不达要求的扣5分。

5、建立健全管护制度:每村明确分管农业生产负责人为督查联络员,专门督查该村范围内所管护的河道,管护人员工资标准根据河道长短、大小、易难确定工资标准,一般每千米400—800元,做到河段有牌、岸上有人、墙上有榜、台上有帐。

6、建立考核奖励制度。河道管护纳入各村年终干部工资考核,镇每年对各人管护的河道分四季进行验收考核、评比打分,95分以上为一等奖,90分心上为二等奖,年终镇政府对一、二等奖获得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85分以上为合格者,不奖不赔,低于80分每降1分,督查人年终奖金下降1个百分点,管护人员工资下降10个百分点

??镇人民政府

乡镇河道管理办法 篇2

关键词:河道采沙,影响评价,河道管理,监管系统

河道砂石作为河床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维持河床相对稳定和水流动态平衡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因子。随着建筑市场对砂石需求的日益增加,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采砂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 造成了不少河道砂石地无计划、不适当开采, 出现了在河道内乱采滥挖, 任意堆放弃料, 违规违法作业的现象。这些现象严重破坏了河流的自然形态, 引起河势异变, 河槽下切、深弘线深切, 岸滩崩塌, 危及两岸防护工程和保护区域的防洪安全, 影响河道航运和河流环境, 给河道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因此, 通过分析河道采沙对河道的影响, 建立科学的影响评价体系, 加强监管非法采沙活动对河道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河道采沙对河道的影响

1.1 河道采沙对河床演变的影响

无序的采沙在河床上形成散乱的采沙深坑, 使河床局部变形, 原有的水沙运功平衡被打破[1]。采沙坑边缘上的水体在纵向上产生流动水面的跌落, 水流运动的速度加快, 挟沙能力显著提高, 冲刷能力加强, 河床面受到侵蚀。水流在采沙坑缘口附近形成回流, 横向上产生了横向次生流, 使得采沙坑横向发展, 从而引起河床的全面调整与变形, 破坏河床形态的稳定。

1.2 河道采沙对堤防安全的影响

不规范的河道采沙引起河槽变形, 洪水走向发生偏离, 流向开采的低洼区, 特别是当采沙坑离堤脚过近, 采沙深度过大时, 水流对堤防和护岸工程冲刷的频率和强度增大, 影响堤岸基础稳定和堤身安全, 使得原有险点险段出现的几率增加, 也使得一些非薄弱段出现险情的可能性增加。违法、违章的采沙活动使得堤岸上种植的植物遭到严重破坏, 这些植物对提高堤防工程的抗冲能力起着重要的重要, 在降雨天, 护岸植被遭到破坏的堤防势必出现水土流失, 可能引发管涌、滑坡等险情。

1.3 河道采沙对航道的影响

无序采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床形态和水流走向, 破坏了航道的稳定性, 航道条件恶化。有些通航河段枯期通航流量较小, 采砂多在枯水季节进行, 采砂形成了新的窜沟, 使枯水水流分散, 导致航深不足而碍航[2]。无规划的砂石开采还引起部分河床比降发生大幅变化, 出现急流和漩涡等碍航流态地产生。

1.4 河道采沙对河流环境的影响

河道采沙属于机械作业, 作业产生的废弃物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同时干扰到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场所。研究表明水流形态的变化和河道演变的加快, 对水生生物的觅食场所、栖息场所、繁殖场所和回流线路都将产生严重影响[3], 在采沙密集区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性大幅度地下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对西若溪安吉段水域渔业生态环境的调查表明, 该江段由于挖砂使河床加深、加宽, 浅滩消失, 急流变缓, 破坏了鱼类的产卵场, 使得灵芝塔附近的鲍鱼产卵场因此而不存在。

2 河道采沙的管理措施

2.1 建立河道采沙影响评价体系

河道采沙会对自然河流产生人为影响, 在考虑河势稳定、防洪安全、通航安全和生态环境要求的前提下, 通过对采沙行为的影响作出科学评价, 就能对采沙行为进行规范管理。河道采沙影响的评价体系应建立在采沙行为影响的适度性控制和河流系统的自我调整、自我适应两个方面作用的基础上[4]。评价体系应该包含对河流系统的影响以及河流系统的反馈相应。通过科学的影响评价制定出河道的禁采区和可采区、禁采期和可采期、年度采砂控制总量、可采区内采砂船只的控制量。

2.2 利用高新技术加强河道采沙监管

河道采沙管理是河道管理的重要部分, 加强河道采沙管理, 杜绝违法违章的河道砂石开采, 是保障砂石资源合理开采和河道安全的前提。目前, 我国河道管理以人工作业为主。自2003年开始, 河北省水利厅从加大河道采砂执法管理人手, 集中整治。2004年省政府明确河道采砂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2007年省水利厅会同省公安厅、省交通厅、省安监局联合开展了打击非法采砂、治理河道内违规乱采滥挖的集中整治活动, 取得了显著成效。

21世纪, “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新的治水思路, 已经把水利信息化放在优先的位置。通过GPS、GIS、无线网络视频等高新技术建立起一套监管系统, 提高河道采沙监管效率和力度, 逐步实现河道的信息化管理。

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的河道采沙监管系统可采用雷达探测、GPS定位、GIS整合、视频监控技术以及人工智能识别技术, 建立一个前端采集设备和一个后台管理设备。前端设备包括安装在采沙点上的GPS卫星定位和摄像头等装置, 通过无线网络发送现场信息, 后台设备通过网络接受信号对监控河段采砂行为进行实时监控, 改善目前依靠人工巡逻检查的监管方式, 扭转监管设备不足、监管手段落后的被动局面。监管系统对非法采沙行为及时发现, 快速处理, 提供监管效率。高新技术的监管系统减少了时间、空间、气候以及人为因素对采砂作业现场监管过程的影响, 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机构的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 提供及时、生动、直观、可靠的信息, 还可以有效地防止采砂管理执法人员现场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提高了工作效率, 降低了管理成本。

3 结论

河道通过对砂石的输移、冲淤, 塑造出与水流运动相适应的河床形态。河道采沙留下的采沙坑使得河床局部发生变化, 改变了采沙坑缘口的水流形态, 使得采沙坑横向发展, 引起河床的全面调整。无序、过量的砂石开采使得河势恶化, 危机堤防工程安全, 破坏航道和河流环境。以采沙对河流影响与河流的反馈响应为基础, 建立科学的影响评价体系, 可以对河道采沙做出合理规划, 使得采沙行为对河道影响向着有利方向发展, 利用采沙挖槽护险, 改善河势, 疏通航道, 增大河道行洪能力, 保证河道工程安全。

参考文献

[1]毛野.初论采沙对河床的影响及控制[J].河海大学学报, 2000, 28 (4) :92-96.

[2]刘蓉, 钱兆燕, 赵志舟.采沙对河道的影响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6, 25 (2) :146-149.

[3]赖永辉, 谈广鸣, 曹志先.河道采沙对河流河道演变及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研究述评[J].泥沙研究, 2008, 6:74-80.

浅议阳谷河道堤防管理 篇3

【关键词】堤防;管理;措施

0.前言

阳谷县位于东经115°39′—116°06′,北纬35°55′—36°19′之间。地处鲁西平原,黄河之北,山东省聊城市南端。北接聊城市,西邻莘县,南与河南省台前县接壤,东至东阿县。县境西起西湖镇西界之金线河,东止于阿城镇东境之黄河,东西长39.8公里;北起郭店屯镇北界之徒骇河,南至寿张镇之金堤外,南北宽32公里,总面积1048.5平方公里。

1.阳谷县河道工程管理现状

阳谷县地处聊城市南邻,水资源严重缺乏,但客水资源比较丰富,有金堤河、金线河、赵王河等河流,同时还有黄河在我县穿境而过,并有陶城铺引黄闸1处,配套河道28条,河道全长441.2公里,重点涵闸56座,为阳谷县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河道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河道工程的社会效益大,群众往往认为谁的地前是谁的,自行开发种植,而为单位的经济创收效益小,导致不同程度存在重建设、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道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管理养护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管理意识差、生产生活设施简陋,不能适应现代化工程管理维修养护的要求。

(2)管理养护基础设施不配套,管理机械设备陈旧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不利于管理养护工作的经常化运行。

(3)工程建设、管理经营三者关系不理顺,相互制约。重建设、轻管理、建管脱节导至了工程建设为工程管理养护工作创造条件不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4)管理秩序混乱,群众法律意识差。堤防随意取土、河道、分洪区范围内未经批准私自设阻水障碍物、随意占有堤防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使管理设施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程管理养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5)运行管理模式落后,经费不足,成为制约管理水平提高的瓶颈。在GDP高速发展的今天,堤防人员还享受着上世纪80年代的工资水平,使他们无心再顾及堤防安全及管理职责。既要管理好防洪工程设施,又要稳定发展养护队伍,提高养护人员工资水平及工作生活质量,经费严重不足导致了饿着肚子搞管护的局面,养护队伍的生存和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管理养护工作发展的目标

3.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十二五”水利产业政策为导向,贯彻落实全省河道管理会议精神,深化改革,以法行政,搞好工程配套建设,充分发挥水土资源优势,“三位一体”一齐抓、“两个文明”同发展,全面做好河道工程维护管理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3.2建设管理工作目标

堤顶平坦,堤坡绿化;堤防完整,断面规则;建筑物设备完好,启闭灵活;管理设施配套基本齐全;在政策保障前提下,达到管理范围内土地确权划界,消除“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小农意识。建立以切段综合承包为主体的群管队伍,健全执法网络管理体系,防汛测报调度基本实现自动化。

4.建设管理目标具体实施

为适应新形势下河道建设管理科学技术现代化,提高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从现有管理人员的实际出发,制定干部、职工的培训进修计划,使所有职工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达到中级以上水平。

建立健全管养分离的专业管理队伍、完善与沿河各乡(镇)联网的小清河水政监察执法管理网络体系和以切段综合承包为主体的群管队伍,形成上下联动,专管群管相结合的管理组织体系。

完成堤顶道路整修、堤防险工加固治理,完善建筑物配套设施,对新建工程坚持与管理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使用的原则,建一处管一处;完成河堤堤防标准化建设,完成各项管理设施建筑物配套工程,实施水系生态速生林工程,并加强管理维护工作;制定分洪综合治理规划并实施管理。

建立为工程维修管理、控制调度运用通信测报系统,配备相应的通信设施,并与上级主管部门和防汛指挥调度中心联网对接。开展险工观测和重点建筑物观测,建立技术过硬的防汛应急抢险队伍,加强抢险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

依据水土资源状况,在工程确权界的前提条件下,逐步完成河道工程管护及水土资源开发综合承包制,建立综合经营开发生产基地,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工程管理的良性运行创造经济条件。

争取理顺财政经费渠道,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文化娱乐场所,创造舒适、安静、卫生和优雅的工作、生活环境,为河道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5.搞好管理养护工作应采取的保障措施

理顺管理体制,实施管养分离;对管理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实施人才战略;建立组织保障体系,提高管理水平。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重要的管理内容分别制定规范性文件,使管理工作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依法管理和执法力度,在确保行洪安全的条件下,认真必履行河道内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及时查处各种违法案件,依法实施行业管理与监督。

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争取国家、省、市水利建设资金,解决各级财政专列管理经费,加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大搞综合经营创收。依法征收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搞好堤防确权划界并进行堤防承包管理工作,为工程建设与管理提供资金保障。

开展科研、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实施管理、测报、监控、调度自动化,为管理工作上水平提供科技保障。

工程设计、施工要为工程管理养护创造良好的条件。工程设计与工程管理目标一致的,就是使防洪工程达到防洪设计标准,在实际工作,应体现为工程打基础与管理水平的结合。工程设计、规划、施工要多方考虑,为工程管理养护创造条件,减轻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河道采砂管理暂行办法(试行) 篇4

第一条 为加强河道管理,规范采砂(石)行为,维护河势稳定,保障防洪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县行政区域河道管理范围内从事采砂(石)活动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河道采砂(石)管理由县水务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负责本县辖区内河道采砂(石)管理工作,统一负责河道采砂(石)许可的核准、监督、管理,县国土资源部门不再另行单独审批河道采砂(石)。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石)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协调处理好采砂(石)场与村组及第三者关系,调处采砂(石)作业引起的矛盾纠纷,协助县水务主管部门及时处理好河道采砂(石)管理中的问题。

第四条 县水务部门应编制河道采砂(石)规划规划应统筹考虑河势稳定,服从城镇规划、河道整治及土地利用等规划。水务部门编制所管辖河道采砂(石)规划,应征求沿河乡(镇)人民政府意见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条 河砂(石)资源,以政府作指导,市场为调节,对具备挂拍有偿出让开采砂(石)条件的河道进行划段,对同一砂场有两个以上申请人提出申请的,采取向社会公开挂拍的形式有偿出让开采权。开采许可严格执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挂拍方式取得。

第六条 河道采砂(石)实行行政许可制度,采砂(石)许可采用批文的方式。采砂(石)申请人(单位或个人)在取得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采砂许可后,获得开采权的,除缴纳有偿出让金外,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缴纳税费,并交纳不低于5万元的安全生产保障金,方可从事采砂(石)活动。

许可期限:许可期限严格实行一年一批。

第七条 禁采区内不再办理采砂许可,因客观因素造成河道淤积,河床抬高,影响河势,阻碍行洪时,确须清淤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将有偿清淤方案报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八条 申请河道采砂(石)行政许可的,应提交的材料。

(一)河道采砂(石)申请;

(二)河道采砂(石)申请与第三者有利害关系的,与第三者达成的协议或者有关文件。

(三)河道砂场所在辖区的村(组)及乡镇人民政府意见等材料;

(四)河道采砂(石)的性质和种类、开采时间、开采量(日采量和总采量)、开采深度和作业方式、设备基本情况、采砂技术人员基本情况;

(五)河道采砂(石)地点和范围(附范围图);

(六)河道砂(石)堆放地点和弃料处理方案;

(七)河道采砂单位或个人与县水务部门签订的《安全责任书》;

(八)缴纳河道采砂(石)保证金相关收据复印件。

第九条 供电部门对未取得水务主管部门采砂(石)许可的采砂(石)单位或个人,不得办理供电手续。对终止行政许可或责令采砂(石)单位或个人进行整改的,县水务部门应通报供电部门, 供电部门应及时停止供电。

第十条 砂(石)运输车辆进入城区须采取封闭运输,方可驶入城区道路,采砂(石)权人须监督运输车辆做好防护措施。

第十一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石)的单位或个人应在采砂(石)现场设立明显标志,标识采砂现场范围,并符合安全生产条件,采砂(石)作业须严格按安全生产规程规范作业。

第十二条 许可有效期内,发生影响防洪设施或者其他公共设施安全等重大情况需要暂时停止采砂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发布公告,采砂单位或个人要按公告要求停止采砂活动;事由消除后,县水务部门应及时告知采砂单位或个人恢复生产,并相应延长许可期限。

国家因建设需要占用开采场地时,开采者应无条件服从国家需要,停止一切采掘活动;

因防洪安全等公共利益的需要,不宜再采砂的,由许可行政主管部门注销采砂许可。 第十三条 许可有效期内,在规定的采砂(石)作业范围内,已无砂(石)资源可开采的,由许可单位注销采砂许可手续,向采砂(石)单位或个人下达终止采砂(石)及撤离采砂(石)现场通知。采砂(石)单位或个人接到通知后应终止采砂(石)活动,清除或者复平弃料堆体,清除行洪障碍物,撤离采砂(石)现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设置永久性封闭标示牌。

第十四条

禁采区、可采区、开采标准、禁采期。

禁采区:距离县城上下游10公里范围内,即:云县大黄桥至南桥河汉南(马)坝;南桥河、北桥河二河交汇处至凤庆县交界(北桥河云县段)、官庄河、独木河、南箐河及所有涉及跨越河道的桥梁上下游200米范围内皆划定为禁采区,其他河流(河段)的禁采区,由县水务部门视情况另行公告。

可采区:划分为5段。

第一段,南河一级电站取水口(冷水箐桥)以下500米至大控蚌村脚(距离约 5.0公里);第二段,慢道桥以下200米至晓街麻栗树组岔路口(距离约2.0公里);第三段,晓街麻栗树组岔路口至茂兰岔河桥以上200米(距离约3.0公里);第四段,茂兰岔河桥以下200米至金竹林砂场(含金竹林砂场,距离约2.0公里);第五段,金竹林砂场至太平关水文站观测点以上200米(距离约5.0公里)。

桥梁、涵洞、隧道、公路涉及跨越河道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由县交通局、路政大队等相关部门需提出意见。

开采标准:开采深度, 开采面控制红线由水务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河道现状、砂子存量,结合实际作出确定。禁采期: 每年的5月1日-10月31日。

第十五条 县水务部门需会同交通、住建、国土、公安及乡(镇)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日常联合监督检查机制,加强采砂(石)现场管理,对非法采砂(石)活动以及对破坏水利工程设施、公路、桥梁的行为给予依法查处。

第十六条 采砂(石)单位或个人应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缴纳税费,未按期缴纳的,责令限期其补缴;拒不缴纳税费的, 吊销许可手续,将由各执法主体单位根据相关法规及程序处理。

第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由水务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六条之规定,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取得采砂(石)行政许可,擅自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石);

(二)在河道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物体的。第十八条 在河道禁采区或者禁采期采砂(石),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或其他妨碍河道行洪行为的,由县水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五条之规定,即: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恢复原状;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十九条 采砂单位或个人在采砂(石)和运输过程中,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对造成道路损坏、环境污染、噪声扰民及在河道中倾倒弃渣或垃圾的,由执法主体单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第二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执法主体单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按程序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寻衅滋事,扰乱采砂(石)现场秩序的;

(二)采砂(石)作业对河岸、河堤、护岸、防洪设施及农田地等造成破坏的;

(三)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 第二十一条 从事河道采砂(石)行政管理工作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规定审批许可开采的;

(二)对违法采砂(石)行为不依法查处,造成资源损失或者危及河道安全的;

(三)不按规定收取河道采砂(石)有关税费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行为的。

河道长效管理 篇5

新桥镇的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在市政府、水利局,特别是在市河道管理处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新桥镇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和文件精神,经过艰苦努力,建立了长效管理考核机制,扎实工作、务求实效,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河道基本情况

我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镇域内河道纵横交错,长泾镇共有各类引排河道77条,总长约121.45公里,其中市级河道4条、22.3公里;镇级河道7条、镇区景观河道3条,约26.59公里;村级河道63条、72.5公里,管理任务十分繁重。

二、做好基础工作

今年以来,我镇以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于“新三路”城东大道沿线河道综合整治计划实施,以全民动手搞环境,处处美景迎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为号召,我镇上半年加大对水环境改善、管理的投资力度,市、镇、村共投入500多万元整治引排水河道,到目前为止,上半年完成镇村引排河道清淤4条,共清淤长度5.88公里,清淤土方7.8万方,同时启动2011年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示范村创建工作,花园、和平、泾东、蒲市四个村河道综合整治示范村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展开,以点带面从而推动全镇所有村创建达标,示范村建设大大提高和改善我镇的河道水环境,水生态,为建设新桥旅游古镇增添新的亮点,提高了镇区百姓生活、环境、环境、文化品味。对镇区新桥河进行清淤、截污、驳岸、新建调水泵站及通道等综合整治,使原来的污水河道造成了清水河、生态河、休闲河、景观河,大大提高改善了长泾古镇的镇区水环境。

三、加强河道长效管理

1、加强领导组织

根据08年底长政发58号文件,镇政府成立了河道长效管理领导小组,由镇分管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农服中心,有农服中心主任办公室主任,全面负责村级因排水河道的日常管理,狠抓河道长效管理考核工作等。上半年为配合市政府落实“河长制”机制,市、镇主要引排河道都有镇主要领导担任河长。

2、落实管理经费,配备管理队伍 水利站根据镇政府58号文件精神,全镇镇村级引排水河道全部实施市场化长效管理的模式,向社会公开招聘河道保洁员26名,落实河道长效经费32万元,其中镇级河道每公里肆仟元,村级河道每公里叁仟元,村级引排河道由镇村个半承担50%,镇政府负担的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全年按年初、年末能二次进行预拨,村级河道年初一次性划拨。

3、广泛开展加强农村河道管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卫生知识

充分利用横幅、标语、宣传栏、有线电视、引发倡议书等多种形式,宣传河道管理的法律法规,宣传加强河道管理的重要必要性。镇河道长效管理办公室正在规划,在主要镇、村河道旁增设永久性宣传标语。努力营造爱护农村河道、保护农村河道、美化农村河道、保持农村河道清洁畅通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专业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技能,每月5日组织管护员学习河道管理只是,总结一个月来的工作,步骤下月的工作及要求,引导他们向群众宣传,倡导卫生意识,共同维护好我们长泾的水环境。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整治和长效管理机制建立,我镇的河道长效管理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村的水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4、加强督查,完善和健全考核机制 长泾镇政府成立河道考核领导小组,每季度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河道考核,考核形式采取多样化,有随机抽查、指定抽查、暗访相结合,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对个别问题突出的限期整改到位,同时把全年考核效果成绩与河道长效管理经费相挂钩,综合成绩列全市前茅的,镇政府再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为了加强做好河道长效管理工作,水利站安排一名副站长具体负责镇村河道日常管理工作,同时指派一名河道监督员对河道保洁员进行每星期督查一次,每月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考核,每月5号发工资召开保洁员工作会议,把考核结果进行公布,对有些保洁员工作不负责的,一次教育、二次整改、三次整改不到位的进行辞退,上半更换保洁员1名。我们把平时的考核成绩同年终奖金分配相挂钩,按优良、良好、及格三等分配奖金,这样大大促进了保洁员的工作主动性,在今年市局多次明察暗访中,本镇的河道长效管理考核成绩位于全市中上游,特别是针对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三路”城东大道两旁河道环境整治工作中,我镇清除镇村引排河道水泥沉船2条、清除各类网6口、拔除毛竹100多支、清除河坡垃圾200多方,同时对部分河道进行绿化,彻底改善了河道的整体环境和面貌。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1、存在的问题:

我镇各类河道数量较多,任务重,全方位管理到位还有不平衡,某些边远地方难免出现卫生死角,进一步落实考核段的延伸;

2、由于村级河道刚纳入长效管理,综合整治难度大,加上原来管理标准低,百姓卫生意识差,带来我们河道长效管理工作一时难以大道高标准、严要求;

3、河道管理员综合素质低,工作责任心不强等,还有待今后加以培训和学习提高;

4、考核机制规范还有待加强及完善。

5、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加强河道管理整治力度。以长泾喝综合整治为目标,不断提高河道建设标准,改善河道环境,提升河道长效管理档次。

(2)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营造全民爱护河道,参与管理河道、保护水环境的氛围,创造人水和谐良好水环境。

(3)不断加强和完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健全管理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健全和加强各项考核奖励制度的建设,积极探索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科学管理机制。

(4)重视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河道绿化建设,不断改善河道整体环境。(5)认真抓好档案资料的归档和整理工作,档案管理专人负责、专人保管。(6)继续配合镇政府和上级主管局做好其它各项管理工作

河南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 篇6

第149号

《河南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已经2012年10月26日省政府第11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4月1日起施行。

省长 郭庚茂

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河南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河道采砂管理,维护河势稳定,保障防洪、通航、涉河工程和水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河道(不包括国家直接管理的河道)内从事采砂及其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河道采砂,是指在河道(包括水库、人工水道、蓄滞洪区等)管理范围内开采砂石、取土和淘金等活动。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及时解决河道采砂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实行责任制,河道防汛责任人对河道采砂管理工作负责。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的统一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部门负责河道采砂治安管理工作,依法打击河道采砂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国土资源、渔业、林业、安全监管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河道采砂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和配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河道采砂管理工作。

—1—

第五条 河道采砂实行规划制度。

编制河道采砂规划应当充分考虑河道防洪安全、通航安全、涉河工程安全和水生态安全的要求,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河道防洪、河道整治以及航道整治等专业规划,并与矿产资源规划相衔接。

河道采砂规划涉及铁路、公路、航道、电力、通信等设施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保护范围的,应当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六条 淮河干流、洪汝河、沙颍河、唐白河、伊洛河、卫河、共产主义渠、惠济河、涡河、贾鲁河的河道采砂规划由有关省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征求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其他河道的采砂规划由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征求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报省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经批准的河道采砂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七条 河道采砂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砂石储量、分布与补给分析;

(二)禁采区和可采区;

(三)禁采期和可采期;

(四)采砂控制总量和开采深度;

(五)采砂作业方式、采砂机具数量控制;

(六)沿河两岸堆砂场的控制数量及布局;

(七)弃料堆放地点、处理方式和现场清理要求;

(八)采砂影响分析;

(九)规划实施与管理。

第八条 下列区域为禁采区:

(一)河道防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库枢纽、水文观测设施、水环境监测设施、涵闸以及取水、排水、水电站等工程及其附属设施安全保护范围;

(二)河道顶冲段、险工、险段;

(三)桥梁、码头、浮桥、渡口、航道、过河电缆、管道、隧道等工程及其附属设施安全保护范围;

(四)饮用水源保护区;

(五)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湿地公园;

(六)依法禁止采砂的其他区域。

第九条 下列时段为禁采期:

(一)主汛期;

(二)河道达到或者超过警戒水位时,水库达到或者超过汛期限制水位时;

(三)依法禁止采砂的其他时段。

第十条 省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禁采区和禁采期予以公告,并设立明显的禁采区标志。

在可采区、可采期内,因防洪、河势改变、水工程建设以及有重大水上活动等情形不宜采砂的,省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按照管理权限,划定临时禁采区或者规定临时禁采期。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禁采区、禁采期进行河道采砂活动。

第十一条 省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批准的河道采砂规划,制定采砂实施方案并予以公告,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采砂实施方案包括可采区的具体范围、采砂控制总量、作业方式、作业机具及其数量等。

第十二条 河道采砂实行许可制度。

河道采砂许可证由省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审批发放。

第十三条 申请从事河道采砂,应当向采砂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河道采砂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

(三)开采的地点、深度、范围(附范围图);

(四)开采量(包括日采量、总采量);

(五)河道采砂机具和相应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

(六)砂石堆放地点,弃料处理及现场处理、平整方案;

(七)与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达成的协议。申请人提交有关材料复印件时,应当同时交验原件,并对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采砂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一次告知申请人应当补正的全部内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

请人按要求提交全部补正材料的,予以受理。

第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受理河道采砂申请后,属于本级许可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属于省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报有许可权的省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省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查意见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

第十六条 经审查符合下列条件的,有许可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作出准予许可的决定,向申请人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不符合下列条件的,作出不予许可的决定,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一)申请人经依法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二)符合河道采砂规划确定的可采区和可采期的要求;

(三)符合可利用采砂总量和控制开采量的要求;

(四)作业方式符合规定;

(五)有符合要求的采砂机具和采砂技术人员;

(六)有符合要求的砂石堆放地点,弃料处理及现场处理、平整方案;

(七)与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达成协议;

(八)无违法采砂记录;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七条 河道采砂许可涉及国土资源、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审批。有关部门自接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征求意见函后,应当于10日内提出意见并反馈。因征求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审批河道采砂许可的期限内。

第十八条 有两个以上申请人对同一区域提出河道采砂申请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作出河道采砂许可的决定。其具体程序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河道采砂许可证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禁止伪造、涂改、买卖、抵押、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转让河道采砂许可证。

河道采砂许可证的有效期不超过1年。河道采砂许可证有效期满或者开采总量已达到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的开采量的,河道采砂许可证自行失效。

第二十条 省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年审批采砂总

量不得超过河道采砂规划确定的采砂控制总量。

省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1月31日前将本行政区域内上一的河道采砂许可证审批发放情况和实施情况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从事河道采砂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的开采地点、期限、范围、深度、作业方式等进行采砂;

(二)及时将砂石清运出河道、平整弃料堆体;

(三)不得将河道采砂业务转包给其他单位和个人;

(四)不得损坏水利工程、堤顶路面、水文观测等工程设施;

(五)在禁采期应当将采砂机具撤出河道管理范围;

(六)在通航河道内采砂的,应当服从通航安全要求,并在作业区设立明显标志;

(七)有关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二条 从事河道采砂活动应当按照规定缴纳河道采砂管理费。河道采砂管理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取。具体征收使用办法由省财政部门会同省价格、水行政主管部门拟定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活动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法采砂行为,维护河道采砂秩序。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河道采砂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采砂单位的生产场所进行调查;

(二)要求采砂单位如实提供与河道采砂有关的资料;

(三)责令采砂单位停止违法采砂行为。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公安、交通运输、国土资源等部门定期进行执法巡查,发现违法行为,由有关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责依法作出处理。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河道采砂违法行为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违法河道采砂活动的,都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查处。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

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执行或者擅自修改已经批准的河道采砂规划的;

(二)不履行河道采砂管理职责,造成河道采砂秩序混乱或者重大责任事故的;

(三)不按照规定审批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的;

(四)不依法查处河道采砂违法行为的;

(五)不按照规定征收或者截留、挪用河道采砂管理费的;

(六)有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行为的。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批准或者不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的区域、期限和作业方式进行采砂的,依法予以取缔或者收回河道采砂许可证,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限期清除障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涂改、买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河道采砂许可证的;

(二)未及时将砂石清运出河道、平整弃料堆体的。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禁采期未将采砂机具撤出河道管理范围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损坏水利工程、堤顶路面、水文观测等工程设施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二条 阻碍水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部门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浅议河道管理及治理方案 篇7

水污染目前已受到人类高度重视, 如今水污染越来越严重, 这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安全的一个严肃问题。

农村河道不仅是水上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 行洪的主要载体, 还是很多生物生活的良好栖息地, 更是人类赖以繁衍生存的重要物质源泉。可是,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 许多农村河道成为死水潭, 水质恶化, 大量水生生物的消失, 河道生态现状的严重退化, 甚至完全消失。

2 河道的管理模式

农村水环境是多方面组合而成的复合的巨系统。整体优化生态治理模式是根据水体的系统特征, 从生态、水景观、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灌溉、航运、再生利用、排涝和文化遗产、旅游等各方面, 统筹规划供水、节水与水污染防治, 增强水系统的整体性、适配性、扩展性和应急能力, 提高系统抗御外部干扰的稳定性, 以及具备可靠的供水水源、安全运行的供水排水系统、良好的灌溉用水, 满足人居环境相适应的健康水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有效地稳定改良水体的生物多样性, 提高水体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使水体水产品健康无害, 野生动植物能健康繁育, 人类能在农村河湖中游泳, 从而构建农村和谐的水环境。

农村河道有独立自成体系的河流, 有交错成网的河流, 这些河流有单一小区域的河流, 有跨越多个区域的河流。因此, 对于水环境的治理不能仅考虑单一尺度, 应该多尺度综合治理, 既要实施单一河道尺度的重点治理, 又要考虑多河道、流域尺度的综合治理、采用联动式治理模式。

产生农村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多样, 污染是最关键的原因, 所以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污染源, 严格禁止点源污染的直接排放, 严格控制农药、肥料、饵料等污染物使用。

对于污水, 应该集中收集、集中处理, 积极采用污水集中处理技术、湿地处理技术、生态河岸带缓冲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处理生产、生活污水。

活化水体;利用微生物技术消除水体内的污染物质, 利用曝气技术增加水体的含氧量, 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利用植物技术吸收污染物, 利用疏浚技术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质。这些技术措施只有相互配合使用,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所以, 治理中应该采取多技术集成的生态治理模式。

3 关于河道结构如何进行生态治理

农村河道自然性较强, 生态状况保持较好, 但是自然河道的防洪能力大多较弱, 所以, 对这类河道的治理既要充分维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状况, 也要能大大提高河道防洪能力。综合各种治理技术和治理措施, 农村河道结构的生态治理包括自然生态型河道治理、工程生态型河道治理以及景观生态河道治理三种治理模式。

自然生态型治理是选择适于滨河地带生长的植被种植在河道岸顶、坡面和水边, 利用植物的根、茎、叶来固岸。如种植柳树、白杨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 由它们发达的根系稳固土壤颗粒增加堤岸的稳定性, 加之柳枝柔韧, 顺应水流, 可以降低流速, 防止水土流失, 增强抗洪、保护河岸的能力。这种模式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和水文条件, 对植物结构和栽植方式做一定的改造。可以采用“土壤生物工程法”, 利用木桩与植物梢、棍相结合、植物切枝或植株将其与枯枝及其他材料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草坪草和野生草种相结合的等技术来防止侵蚀, 控制沉积, 同时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可以有效地维护河道的自然特性。这种模式适于用地充足, 岸坡较缓, 侵蚀不严重的河流。在治理过程中, 最关键的问题的植物物种的选择与配置。

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以防止岸坡冲刷为主, 在材料选用上常常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块体等硬质且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材质。在结构形式上常用重力式浆砌块石挡墙、工形钢筋混凝土挡墙等结构。

景观生态型河道治理模式主要是从满足景观功能的角度对河道加以治理, 将河道的生态要求和景观要求综合考虑, 充分考虑河道所处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沿河设置一系列的亲水平台、休憩场所、休闲健身设施、旅游景观、主题广场、艺术小品、特色植物园和各种水上活动区, 力图在河道纵向上, 营造出连续、动感的“长幅画卷”的景观特质和景观序列;在河道横断面景观配置上, 多采用复式断面的结构形式, 保持足够的景深效果。

景观生态型治理模式将各种独立的人文景观元素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 构成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 它将美学作为一个和谐和令人愉快的整体。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这一治理模式主要适用于城镇居住区内的河道治理中。

结束语

城镇河道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篇8

[关键词] 河道管理;现状分析;对策

一、河道现状

我镇位于江苏南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东至高塍镇,南邻徐舍镇,西靠杨巷镇,北接常州市武进区,总面积104.58 km,总耕地面积4185 hm2。全镇辖有18个行政村,总人口9.8899万。我镇现有市、镇、村三级河道336条,总长348.47 km,其中市级骨干河道5条,长37.2 km;镇级河道18条、长63.8 km;村级河道313条、长247.47 km。

二、现状分析

1.目前河道上及附属建筑物普遍存在运行时间长、损坏严重,致使个别地段旱涝灾害高危地带,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造成严重影响。

2.河道淤积状况严重。我镇镇村两级河道总长311.27 km,目前河道淤积186 km、淤积土方395万方。其中东西向主要泄洪河道长78.23 km(镇村两级)淤积土方64.8万方;南北向河道长26.8 km、淤积土方26.8万方。河道淤积严重影响了河道生态环境,河床升高,水流不畅,蓝藻、青萍等浮游植物大量滋生,河道水质急剧下降。

3.浮游植物大量泛滥,生活垃圾污染严重。由于附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大量的生活垃圾堆积,“白色污染”更是“顽固不化”,加之污染后没有相关负责人员及时处理,致使河道污染严重,水质富营养化加剧,浮游植物大量繁殖,难以遏制。

4.河滩地种植户分散。滩地种植不集中,在实际工作中不便管理,作物种植不规范。比如有的种植高杆作物,有的育树苗,栽树,在滩地里乱挖乱刨等,有的干脆坡上或大堤上种植作物。这些不规范的行为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破坏河堤。从而对防洪产生重大影响,遇到洪水,后果不甚设想。

5.管理體制不健全。目前县级河道管理人员存在业务水平偏低,责任心不足和工作热情不高涨等现象。乡级管理人员存在报酬偏低或不够及时兑现等情况。造成管理责任不能落实,工程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

三、河道管理的对策

1.指导思想

全镇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河湖生态、优化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大投入,创新模式,强化管理,严格考核,实现河道管理全面化、管理方式制度化、管理队伍专业化、资金保障正常化、管理措施常态化、督促考核经常化、台帐资料规范化,确保农村河道常年保持河面清洁,河岸整洁,生态良好,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建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2.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农村河道长效管理的领导,成立官林镇农村河道长效管理领导小组,“河长”对所定的河道的长效管理工作负有管理、监督和协调责任。同时,成立河道长效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河道长效管理的日常工作。各村也必须相应成立河道长效管理机构,原则上村书记挂帅,村主任具体负责。

3.规范管理

(1)明确管理范围。全镇所有河道均采取属地管理,建城区内的河道由镇统一管理。各行政村之间的界河原则上相邻村按年度轮流负责管理。

(2)明确河道长效管理经费。河道长效管理经费标准为市镇补每公里3600元,不足部分由村配套;管理经费的发放按管理考核得分乘以3600元计算,由镇财政所与村结算。村再与河道长效管理人员结算。河道长效管理资金全额用于长效管理人员的报酬、保洁设备的购置更新、办理管理人员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管理经费专款专用。

(3)择优选择河道长效管理队伍。长效管理人员采用村推荐、镇考核合格后录用,河道长效管理人员为专职河道保洁人员,不得另兼他职,一经录用,必须与村签订河道长效管理协议。并交镇河道长效管理服务中心备案。合同一订一年,上一年长效管理工作到位的管理人员优先录用。管理模式原则上由村组织对录用的河道长效管理人员进行承包管理。原则上按每三到五公里河道配一名河道保洁员。保洁员必须懂水性,有较强的责任心,服从管理,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六十五周岁。

(4)明确管理标准要求。实行河道长效管理全覆盖,重点加强路边、村边、桥边的河道保洁工作要按照“河面无漂浮物、河坡无垃圾、沿河无违章”的要求进行管理,要加强对保洁人员的业务培训教育,明确管理要求,增强工作责任心。同时各村要建立日常巡查制度,每月巡查不少于三次,逢重大活动,要增加巡查次数,确保实现“三无”目标。镇将组织每月一次不定期的河道长效管理考核,考核得分作为河道长效管理经费发放的唯一依据,考核内容为:河道保洁效果、周边群众满意度、台帐资料情况、作业人员是否参加人身意外伤害意外保险及安全生产等。原则上每次考核每个村随机抽取三到四条河进行考核。

4.健全奖惩制度

河道长效管理的考核由长效管理服务中心会同村一起考核,对二次考核不满70分的村,镇河道长效管理服务中心有权终止管理合同,收回管理权,停发河道长效管理经费,并责成其重新选择管理人员或调整管理模式,镇按季度公布考核成绩,并对考核分数前九名的村实行奖励,一至三名为一等奖,四至六名为二等奖,七至九名为三等奖,年终考核总成绩前九名的村进行重奖,一至三名的为一等奖,四至六名的为二等奖,七至九名的为三等奖。对全年考核后三名的村,镇主要领导进行讲评,并责成其调整管理模式或更换管理人员。

四、结束语

上一篇:东岳小学党员民主生活会议会议记录下一篇:环保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