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及探索论文(精选13篇)
回首课改的路程,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对课程的理念、课程的目标和教学要求等都能清晰陈述,但涉及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感到困惑,或是一脸的无奈,或是穿新鞋走老路。究其原因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选拔性教育的瓶颈仍在束缚着课改的发展,中考仍是目前评价教学水平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这也致使一些学校与教师为了保证升学率而或多或少地在新课改的幌子下延续着“新瓶装旧酒”的做法。另外是我们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师生的思想感情得不到很好的沟通与交流,这种现状令人担忧,更令人深思。怎样才能走出困惑,让课改真正落到实处,本人有一点体会,敬请同行斧正。
一、从灵魂深处树立教学新理念。重建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决定了教材编写的思想和呈现方式,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明显的差异,当我们翻开人教版教材时,感到耳目一新,它不仅是教材,更是“学本”。从前言、单元说明、课本提示、研究与练习到写作心语交际、综合学习都是以与学生对话的方式呈现,它按照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反驳了“塑造知识人”的教育信条,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搭建了平台,单元主要以专题方式呈现,不追求语文知识系统化,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作用。在内容安排上,它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着眼于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给学生的思考和语文实践留下足够的空间。教师要适应这个变化,最主要的是解放思想,大局在胸,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与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逐步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话语系统和新的行为策略,抛开以往旧的教学模式,花力气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新的观念构建课堂。我们在重建课堂时,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想,才能满足新教材实施的需要。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教学计划,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用新的尺度来迫问我们的教学行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优劣,课堂面貌才会呈现新景象,否则我们还是逃不出穿新鞋走老路的循环。
二、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和教师评价的合理性
课改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综合性,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师的疑虑和困惑也越来越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有的课堂,大部分时间被学生浅层次的议论占去,教学质量下降,一节课在老师的几个“好”的评价声中结束。教师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点拨遮遮掩掩,对课文语言的体味浮光掠影,致使学生课堂收获减少,基础知识削弱,语文教学质量下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在学生创造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知识、思维和情感探究的过程,是互动互学的过程。教师必须把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真实性、动态性、创造性,切切实实走进学生,用心体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如在某个环节中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重点在哪儿,难点在何处;哪些课文要重点敲打,让学生牢记不忘;哪些内容让学生实践,自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整体规划,流程清楚,成竹在胸,自主、合作、探究才能运用合理恰当。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成果,教师要恰到好处的给予评价。教师的课堂评价应遵循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课堂上教师如果只用几个简单的“好”作评价,那么学生对语文的态度淡漠、无所谓、乃至厌倦,也就见怪不怪了。教师的课堂评价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民主平等。在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加,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师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人。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情感。学生是有理智、有个性、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体,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关注学生自身成长的过程。总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吝啬自己的微笑与掌声,也不能一味地包容与赞扬,课堂评价应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心声。
三、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设计作业
下面结合我对数学新教材的教学经历谈点体会。
首先, 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德育渗透。在进行数学教学时, 我们应注意渗透德育教育, 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会学生做人, 培养他们爱国的热情, 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做事作风。如在教学“统计图选择”这一节中, 要求从某家报纸公布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图中获得信息, 其中从1959年人口从30亿到2050年预测达90亿, 还有预测2050亚洲人口比其他各洲的人口总和还要多, 可以从中对他们进行基本国策的教育, 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控制人口的重要性, 否则人口太多, 中国土地无法养活那么多人口了。又如这节课后有一练习, “分小组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 将所收集的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 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正好学校组织了一次法制教育, 去看少年犯的演出, 我要求他们去法院了解一下最近几年犯罪类型的变化, 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的数量的变化作一调查, 制作成适当的统计图, 完成后许多学生感悟到学会做人的重要性。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只要我们多鼓励, 多与他们谈心, 以信任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就会发现他们身上的许多闪光点。学生也会报之以信赖努力学, 给老师以意外的惊喜。如我们班有一个新转来的学生, 非常厌学数学, 我很关心他, 平时一般不批评, 而是经常鼓励, 即使是简单的有理数运算错了, 不仅不横加指责, 轻松地说:没有关系, 陈景润这么伟大一个数学家一生才研究了1+2等于3的问题, 你现在才知道你比他要棒多了。有时上课回答错了, 不但不批评, 还赞许他有独到的见解;碰到一言不发的时候轻松地调侃“沉默是金, 金子可不能对别人说的”。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融洽了师生关系, 我慢慢发现他数学课渐渐也听了, 而且经常举手, 作业也做了。一学期下来, 他变得性格开朗, 勤学好问了, 进步很快。
其次, 教师要引进“活水”,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数学课教法, 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 往复循环, 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 这样成了知识点的供给, 使数学学习乏味无趣, 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第一, 要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 走进生活, 从生活中找数学, 学生活中的数学,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 学好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增加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应力求从生活实例出发, 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 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 例如教学平行线, 可以从滑雪运动引入, 滑雪运动关键的是要保持两只雪橇板的平行, 还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城市学生乘自动手扶电梯、体育课上玩双杠等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第二, 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 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突出数学化的过程, 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 提高他们的数学感, 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例如:一根钢管, 截成甲30cm和乙 (50cm) 两种用材, 如果甲乙两种用材的根数之比1:2, 则不锈钢管刚好用完 (不计截割损失) ;如果甲种材料再多截3根, 那么乙种材料只能少截2根, 这时两种用材的根数一样多, 而且不锈钢管有剩余, 那么不锈钢管的长度为多少, 按后一种截法, 并假设每有一段损失5cm, 求最后剩余段的长度?在这个问题中由于是实例信息是多而杂, 如何分析获取自己所需的东西成为问题的关键, 要透过现象抓到本质的东西, 如果甲种再多截3根, 那么乙种只能少截2根, 这时两种用材相等, 故只要先求出每种用材, 第一截法几根就可, 这种题目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关键词】地质类 高职 教学改革 反思
高职工作的重点就是从生产实际出发设计课程和教学方式,让教学的内容更贴近实际,让学生能够毕业即上手。
学校要发展,就要把握住行业发展的脉搏。依此笔者及其团队开展了地质行业调研,同时结合余际丛等[1]所做地质行业现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地质类人才可分为:①领军型、将才型;②市场型、开拓型;③知识能力复合型;④实践型、工程师型;⑤创新型、创造型;⑥外语好、国际型;⑦操作力强、技能型;⑧研究型、科学家型。
(2)未来10年中,地质人才需求强劲。经用多种方法预测,2015年、2020年地质人才需求分别为25.7万和33.3万,其中领军型、市场型、复合型和工程师型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3)高职地质类毕业生的定位应该是实践型工程师型,发展目标是知识能力复合型。
(4)地质教育行业目前正是转型的关键时期。有鉴于此,笔者及其团队已近五年以生源来源、生源结构、企业需求为基础,在课程设计、课程框架、课程内容、实践开出率、实践项目开出时间、实践项目开出方式、顶岗实习时间等方面不断摸索,逐步开展了如下具体工作。
(5)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专业群发展规划)。
(6)构建“群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7)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①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②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③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建设专业群实训教学大平台。
(8)依据构建的“群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以及岗位技能培养的阶段性,将实训划分为校内试岗、工学交替。
(9)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调研作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础,通过调研、反馈、归纳、统计与分析整理,提炼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10)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行动领域。
(11)根据职业成长规律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专业学习领域。
(12)以完成岗位任务要求的岗位能力和素质确定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并融入职业资格鉴定内容。
(13)進行学习情境设计,确定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使用的仪器与工具、教学媒体及知识与技能的准备等。
(14)制定课程标准。
(15)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把现场的实际工程项目转变为学习任务,并通过运用实际的项目背景资料,渗透企业文化,引入职业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16)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17)处理好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为适应未来人才具备实践性强、可塑性大的能力素质,教学方向应立足于基础、服务于未来。使课程结构更加科学、系统,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合理。
(18)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教学为核心,以科研为先导。教学与科研并重,相辅相成。
(19)在教材的选用中,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教材评估和选用制度,坚持“教师公决,专家评议,唯质量论,择优选用”的原则。通过这些年的工作现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模式——四结合模式、三阶段递进模式、社棠模式、特色文化模式。
1 四结合模式
(1)实习实训基地固定与流动相结合。
(2)技能训练分节与完整相结合。
(3)实习实训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4)人才培养成果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2 三段式递进模式
素质教育大体可分为基本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两方面。
基本素质是指作为一个自然人在社会中生存所应具备的水平与能力,其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创新能力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
专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知识与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素质、就业技能素质等。
3 名家讲坛与地勘论坛相结合
将讲座分为两种——名家讲坛和地勘论坛。
名家讲坛就是通过学校层面的努力或者学院的努力,请一些在国际国内地质行业享誉盛名的专家学者来给老师、学生们讲一些当今学术前沿的、对老师、学生有较高价值的内容和领域,开拓学生的视野。地勘论坛就是让外聘的行业一线技术专家在闲暇之余给学生上一些特定的短期课程或者在闲暇时间专门给我院师生做一次地质实践方面的经验交流报告。
4 已取得成绩
(1)2010年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在全国资源勘查类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团体、个人金奖4项、银奖3项、铜奖11项、团体奖五项,充分显示了地质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2)全力为甘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5 存在问题
(1)分配制度的问题。主要是学校的制度,制约二级学院的管理。
(2)地质类专业教师奇缺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地质专业的教学工作开展。
(3)导师制问题。学校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难以对年轻教师和他的指导教师产生激励。
6 未来发展规划
(1)走出去战略。实现“走出去”发展,适时调整专业培养模式,增加职业拓展课程,为实现在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农业地质、宝玉石加工与鉴定等新兴热点领域就业奠定了基础。实现“走出去”发展,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专业外语等涉外工作所需技能课程,实现了毕业生走出国门。
(2)树立“大地质、大市场”理念。
(3)建立完善走出去、引进来的机制。
参考文献
贵州省罗甸县沫阳中学 罗世金
【中图分类号】G132.60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3-0005-0
1多年以来,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地理教学质量不令人满意,经过多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特别是一年多来,在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计算实地距离、判断方位和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差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公民意识。就目前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还是处于“小儿科”、“皮肤科”的地位。初中学生往往刚接触地理学科积极性还比较高,但越往后,特别是进到八年级时,地理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充分地突出表现了地理课的“庐山真面目”,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而多年的地理学科的教学使我也体会到,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及《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以新课标,新环境,高要求进行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一、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专业地理的科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和记忆,缺乏地理情趣。非专业地理的兼课教师更拘泥于课本和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专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教学反思 )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不能搞“一堂式”,要发扬“民主”。
二、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在讲我国的河流——“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的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的提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在八年级(1)班上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有一男生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而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观摩课中,我也同样听到这样的教学情景,也有学生提出相同的治理方法。可是,学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任课教师的意料。但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有大胆的学生的设想的同时,教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 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对师生有很大受益。
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地图化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机械的记忆水平上,对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则显得比较薄弱,关键在于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很难真正懂得地理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如此,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个人,不管是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生活中都需要地图的帮助,这已成为当代人的共识。此外,学习中也需要地图。大家都知道,地理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就是地图,而其它学科的学习也需要地图的帮助。如历史就离不开地图和地理知识,语文、体育、美术、外语、数学等课都要有地图知识,才能学好,事实上所有的学科都是交叉的,不能截然分开。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是离不开地图这个必备的工具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这也是最具有地理学科特点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学中我们尝试如下几种途径进行学法指导:
一、指导学生课前反思
大多数学生上课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目标意识,就很难形成有意注意。一节课下来,不知所云。因此,课前,要指导学生自我提问:本节课我准备好了吗?(笔记、学习用具、预习、情绪)有无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好了吗?如果没有就迅速准备。
二、引导学生课间反思
1.教材为何这样安排?
学生学习时大多存在着只看内容不看目录的现象,不利于对知识的整理和积累。上课时,应首先帮助学生构建各章节的知识框架,让学生知晓该如何分析本节与前面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教材的整体认识,从而做到融汇贯通,把教材吃透学活。进而启发学生自我提问:我是如何看书的?我是不是存在这种现象?以后该如何改进?
如: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一章时,提问学生:前面一章内容是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与本章内容有何关系?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整个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的抗争史。前面叙述的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没有能够挽救中国危机,中国人民继续探索。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局面)本章分成几节?(四节)各节之间有何联系?(第一节和第二节是革命的准备,第三节是革命的爆发,第四节是革命的结果。)
这个问题的提出就促使学生对教材体系、结构进行反思,揣磨编者的意图,掌握知识网络,把握历史发展方向。
2.教材讲了什么问题?如何整理这些知识?
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不知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该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因此,每上一章节新内容之前提问学生:本章节有哪些知识点?该如何分析归纳这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何关系?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进行反思:老师是怎样整理的?(每一重大事件主要了解前因后果、性质、影响)据此先摩仿老师的方法进行整理,再仔细听课,找出自己遗漏、出错的地方,进而反思: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错误的?(是看书不仔细?方法不正确?)通过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认知,发现问题,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整理教材,解决重点问题
如:“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一节,本节围绕国民革命兴起的展开叙述的。讲了哪些知识点呢?(兴起的原因;重大事件如:冯玉祥政变、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影响)如何分析原因(要注意内外因结合)、影响?(一般是指对后来的局势产生的作用)
3.分析问题的正确思路是什么?我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完整?
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东拉西扯,想到哪,讲到哪,概念模糊,鸡零狗碎。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如: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从哪些方面入手?就要引导学生反思:这场战争涉及哪些国家?(英、中)这些国家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呢?分析一个国家的状况从哪些方面分析?(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这些方面分析得出什么结论?(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必然来到落后的封建国家中国展开侵略。)这是什么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什么?(中国的禁烟运动)然后引导学生反思刚才的答题思路及过程,提出:怎样才能保证准确、完整?(必须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既要考虑国际因素又要考虑国内因素;既要想到根本原因,又要想到直接原因;既要分析政治状况,更要分析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情况。)
再如:比较题如何回答?如比较两次革命的异同点。让学生回忆每场革命的知识点(背景、原因、对象、性质、领导阶级、主力、纲领、特点、结果、影响)。指出:对这些要素进行分析整理,然后归类,即可使答案尽量完整。
4.这么多内容,我怎么能记住?
历史学科要求记忆的内容很多,要帮助学生理清概念,分层记忆,切忌死记硬背。如: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书上用了几小节来谈,很难理解和记忆。应帮助学生分层次分析:第一层是性质(反帝反封);第二层是特点(先锋、主力、领导者);第三层是与以前辛亥革命比(具有广泛性、群众性);第四层是对后来产生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基础);第五层是国际影响(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第六层是中国革命的转折(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这就要求学生反省自己的记忆形式:是不是停留在机械记忆上?理解记忆如何进行?
5.教材为什么这样说?
有的学生对课本上的概念一知半解,甚至不理解。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要引导学生及时反问: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何这样说?
如:书上提到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理解?(革命对象、领导阶级、主力、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为什么说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是领导阶级发生了变化)这样,学生对新民主主义这个概念有了了解,也对书上的这段话有了充分的认识,记忆也更加深刻。
再如:课本上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是这样叙述的: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宪法。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它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实行的是资产阶级专政,政体形式是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这样学生也就掌握了对宪法性质的分析方法。
经常提出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促使自己的思维由问题水平转移到加工过程的水平,激发元认知加工的过程,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以指导未来的学习。
三、要求学生课后反思
1.知识、技能反思
每上完一节内容后,要回头整理,本节内容共讲了哪些问题?我掌握了哪些?达到了预期目标了吗?学到了哪些方法?哪些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
2.情感反思
检查自己的情感体验,我上课是否注意力集中?我对此节内容感兴趣吗?为何会开小差?以后如何克服?该怎样使自己的学习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四、指导学生阶段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泥土的奥秘,知道泥土里有很多养分,是许多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2、知道正确使用工具,注意安全。
3、体验探索的乐趣,并萌发对泥土的感情。
4、对泥土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一把小铲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师:你们见过泥土吗?哪些地方有泥土?你们猜猜泥土里有什么?
二、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
1、师:这块泥土地中长了些什么?如果没有泥土。植物会怎样?你们知道泥土里有些什么吗?猜猜看。
2、和你们想的是否一样呢?
3、幼儿自由观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教师小结。
师:为什么泥土里会有这么多的东西呢?因为泥土怎么样?
(泥土里有许多养分,植物生长血药养分,所以泥土是植物生长离不开的地方。许多小虫子就喜欢在泥土里生活,所以泥土还是许多小虫子的家)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发现泥土里有许多奇怪的小虫,那它们是怎样生活在泥土里呢?我们下次再来寻找、发现。
【活动延伸】
请家长带孩子到泥土地里找找看,土里有哪些小动物,挖土时需要什么工具?引导幼儿讨论,使用铲子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挖泥的时候,小心泥土中生长的植物,一边挖一边看。同时要注意身边的小朋友,自己的铲子不要碰到他们,注意安全)。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在幼儿的欢笑声中结束,但由于平时的错误引导,幼儿对泥土的错误认识,使得本次活动幼儿还是没能够大胆玩泥。但通过这次不太成功的游戏活动案例,折射出我们幼儿教育的一个瑕斑。我们从事一线的幼儿教师应该大胆创新,勇于尝试,把快乐留给孩子,把童真还给孩子。给孩子留下一个值得记忆的美好童年。
关键词:日常生活,智力活动,能力培养
一、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反思
现在的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大都是从概念到概念, 从定理到推论, 强调演绎的逻辑和证法的严谨。而数学的现实背景、理论发生的过程往往都被忽略。这就极易导致学生对数学的错误认识:学习数学就是记住书本上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 能顺利地进行数学计算、变换或证明。即过分强调数学的确定性、可变性, 而忽略了数学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践性。从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观察、直观描述、猜想、试验等活动被大大的淡化。致使学生学习无兴趣、无应用意识。如在讲九年级数学的抽样分析时, 如果按课本程序的形式呈现内容知识,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就是概念———方法———应用。学生缺乏对知识的实际背景的了解, 枯燥乏味, 缺乏理解性的把握知识及对知识的实际运用。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 让知识与能力并重, 为学生对新的概念的学习提供真实的实际背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新课标下的知识呈现方式。
二、对数学计算与智力活动的反思
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计算的理解往往就是按照运算法则进行加、减、乘、除, 学生计算就是熟练运算法则, 形成技巧, 迅速得出正确答案。实际上按算法规则进行逻辑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果仅是计算的很小的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在计算中包含着对算法的构造、设计与选择, 对计算原理的理解、运用。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实践。传统的数学教学难以涉及到这个层面。近年来的国际比较研究结果已经给了我们一些深刻的警示:即学生表现出的能力更多地是机械的计算, 而不是对数学相关意义的理解。如果教师总是不断地向学生解释过细的内容或僵化地去传授知识, 这就意味着学生将失去探究的能力或创造性被扼杀。有的教师追求数学计算而忽视学生智力的发展, 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产生以无情的扼杀。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的“意外”, 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处理好课堂中学生提出的质疑。
三、对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反思
教师不仅要有自己的良好的数学反思习惯, 平时的教学中还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反思。如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 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中陈方是这样总结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陌生的知识领域时, 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 要比从已知细节中概括出整体容易些,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特点, 学生中普遍存在上课听得懂, 作业作不出, 平时作过的题, 考试时仍错。其原因是学生的听与做, 往往只是就题论题, 缺乏对教师讲过的题或自己已经做过的题的探究, 即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反思。”
解题反思, 其意义远远超过解题本身, 如坚持引导学生对典型习题进行反思, 定能促其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简捷性与灵活性。使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不仅仅是行动上的参与, 更主要的是思维上的参与。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反思引导, 能激活学生的个体与群体思维和深化思维, 不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的数学反思提供足够的空间。此时学生也会给教师带来丰富的信息反馈。同时也使课堂产生师生互动、情景交融的激动场面。没有教师丰富的专业基础和坚实的教育理论做支撑, 这样的生动教学情景是很难实现的。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若采用素质教育的高效教学模式,定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种模式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增加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在平时英语教学的各项活动中要以课程标准作为核心,以各章节教学设计作为依据,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知识,参加更多的实际训练,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能力的提高需要增加学生的训练量,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巩固已学知识,并对已学的知识进行扩展衍生。特别是在一些重难点问题上,教师要让学生反复练习,掌握更多的英语固定句型,让其达到脱口而出的水平。此外,让学生多开口训练,大胆地开口说出来,不要怕说错。在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把握最佳的时机来教导学生,从而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习到一定的知识。比如在开展Free talk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平等、愉快的活动氛围,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敏捷性。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有关英国文化背景的知识,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观察和评价世界,并正确地使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比如一个很简单的的一句“That’s all right.”可以在几种环境下使用,表达的意思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别人向你致谢时可以说,在别人向你道歉的时候也可以说。让学生练习类似的简单对话,既能够培养他们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又能够锻炼其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首先要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语言动作等来创造各种教学效果,让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富有趣味,从多方面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可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要做到三点:一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目标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适当的学习目标,为这个目标而不断地努力,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是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照顾到差生,提拔优等生。这样差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而优等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英语应用能力;三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提问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提问方式,在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过程中,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升。此外,还可以分组讨论,用以优带差的方法,来提高班级的整体英语水平。
三、教师应该进行备课,对课本的知识点和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和理解
因为新知识点都是在已学知识点的基础上衍生和扩展的。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这些知识点的联系进行整理。然后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的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和重难点,并将相关联章节的内容加以对比研究,让学生的知识形成一个结构框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活动,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目标的差距问题。在实际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导入的方法来巧妙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Why don’t you learn to sing English songs?”这章节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准备好一些经典的英文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Proud of you等,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切入课时话题How can singing English songs help your English?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歌曲的兴趣,同时还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不断增加教学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现有水平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在英语课堂中都能够学习到知识。
参考文献
1.叶澜主,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张晓霞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手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社会风气有了很大的好转,各个方面都有了转大的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环节,而且有利于把握教育的方向,有利于科学的导向和激励.对学生一学期以来的学业的评价工作是学校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教导处和班主任工作来讲,更是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我们习惯以“三好生”与积极分子来定位学生的学业成就,他一般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师生的主观印象为评价内容,体现不出学生发展的状态与水平。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教育观念进一步更新,学校教育的一系列变革。学生的期末学业评价也必然需要一种新的,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的新的评价体系来与之相适应。从99年上半年起,我校就在此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废除了原先的先进评选制度,推出了注重学生切实发展,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小学生先进个人评定细则》。我们以细则为载体,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内涵为原则,对学校、教师的素质教育成果,对学生素质的发展,完成了全程的监控和指导。
一、综合素质评价和现状。
我觉得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全面性、发展性、民主性、差异性、时代性等特点。综合素质评价不但对学生的各个方面和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进行了切实的评价,而且对每个学生的发展状态和水平做出了客观的评价。评价的内容随着学生与学校的发展而发展.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项目与指标的确立,以及与最后的评定,均由老师,学生,家长与同学等方面合作完成。实现评价指标公开化,评价过程民主化,以保证评价的公开合理。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和发展为根本。在评价的过程中,承认了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差异,允许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发展水平、状态的差别。综合评价项目和指标直接体现着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因此,它必须符合当前学校发展的需要,当前学生在评价发展现状,以及将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注重教育的超前,手段的超前,以确保本评价体系的时代性。
二、评价体现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思想。
“面向全体,面向发展”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重要原则,因此,我们理解是:“面向全体”是相对与学校和老师的教育行为来讲的,指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给每一个学生以均等的发展机会;“全面发展”是相对于学生来讲的,从学生的个人角度看,指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全方位寻找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以求得自身发展,从学生和集体角度来看,指每个集体都在各个方面有人才出。评价从根本上落实了素质教育这
一理念,实现了从重教学到重育人的转变;从重分数到重品行的转变。明确了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形成一种好的学习品质。
三、评价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学生素质评价的指标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又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原则下制订出来的,它不随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再者,学生全程参与了评定,在评定过程民主化的同时,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评价实现了课堂教学中主次地位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从以教材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
四、评价体现了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思想。
素质教育的内涵概括地说就是以德育为核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即要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同时又要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如何让道德教育潜移默化成为学生完善的健康人格是全社会都要关心的话题。道德教育需要利用学科为载体,也需要课外体系的协助,如教育基地,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同时还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如果缺乏德育教育的系统构架,校内外教育形成反差,德育教育的成果就会被削弱。我们将德育指标渗透到各项目之中,使每个项目都有德育的要求。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真正体现“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
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既可以激发学困生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尖子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前,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有些教师为追求考试分数,一味地硬迫学生死记硬背,使教学走上死胡同。新课程怎样进行教学评价呢?我认为爱用动态评价法是有效果的手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通过教学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提倡多元化评价,重视过程评价,新课程实施动态评价,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针对基础薄弱初中校生源差、良好习惯缺失、厌学现象严重等现状, 开展了基础薄弱初中教学改革的系列化研究活动。经过调查研究与方案策划、化学学科试点、学校整体完善、区域推广检验四个阶段的研究实践, 形成了适合基础薄弱初中教学改革发展的理论框架和整体性教学模式。
关键词:薄弱初中; 优质发展; 教学改革; 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 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需要
, 塘沽地区初中招生的政策决定了我区的大多数学校的生源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一方面体现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另一方面体现在同一学校的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除了少量的集优质生源于一身的民办公助学校和公办民助学校外, 其余的学校学生之间两极分化的现象非常明显, 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学困生多, 这促使必须要对大多数基础薄弱初中的教学进行改革。主要是在化学学科中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
(二) 改革薄弱学校现状的需要
塘沽第十五中学曾经是一所基础比较薄弱的初中校。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丧失了学习信心, 没有学习兴趣, 更谈不上具备什么学习能力了;而长期面对这样的学生,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自信心普遍不高, 总觉得自己的学校不如别的学校, 见到重点学校的老师好像矮了半截, 他们对这些学生也是信心不足;学生家长多数都是做生意的, 顾不上培养教育孩子, 他们同样认为自己的孩子进入这样的学校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希望了, 所以也是信心不足……以上这些因素, 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影响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三) 常规教学实践无助于薄弱初中的优质发展
为了改变学校的现状, 学校也曾经采取了很多措施, 特别是采取了当时普遍盛行的靠大运动量训练, 搞题海战术, 靠加班加点加课补课的方法, 可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 效果甚微, 不仅没有提高教学质量, 没有改变学校的状况, 而且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愈加严重。
(四)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的需要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 是落实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如何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 是一个难题。我认为, 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 有多条路径可以选择。其中, 薄弱学校通过自身的内生成长, 从而发展成为优质学校, 是一条重要的路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 薄弱学校要通过内生成长获得优质发展, 创造性地改革教学是核心工作。
经过反复论证, 我们认为, 面对这样的基础薄弱初中,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学校的面貌, 出路只有一条, 那就是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试图通过教学改革使基础薄弱初中发展成为优质学校。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 全区调查研究
通过听课、检查教案、检查作业、检查学生所使用的课外辅导资料、和教师座谈、和学生座谈、教师问卷、学生问卷等多种形式对塘沽地区的30余所初中的教学情况, 特别是化学学科的教学情况, 进行详细的调研, 全方位了解。
(二) 化学学科试点
在塘沽地区30余所初中的化学学科中进行基础薄弱初中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试点, 立项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 以此引领这一实践探索。
1. 探索分层教学各环节的操作模式。
具体设计了10个子课题进行实践探索:如何搞好对学生的分层和分组, 如何搞好对教学目标的分层, 备课如何分层, 授课如何分层, 课堂练习的设置如何分层, 作业布置如何分层, 作业批改如何分层, 阶段测试题的编写如何分层, 课后辅导如何分层, 教学评价如何分层。通过全方位的研究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2. 编写学生使用的学习纲要, 保证分层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
做到一节一纲, 具体包括:学习目标, 预备知识 (基础知识) , 问题讨论, 典型例题, 巩固练习, 达标检测, 作业设计等。以学习纲要为抓手, 先学后导, 边学边练。让学生以学习纲要为引领, 读教材试做习题, 教师指导下再做, 学习实践后注重小结, 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保证每节课的内容都落实, 享受学习的成功,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练议”。
学练议这三个环节不断深化, 反复循环。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实践练习, 在实践的基础上讨论, 教师指导;在深层次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学习, 巩固练习梳理知识;在更深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 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三) 学校整体完善
在塘沽十五中所有年级的所有学科中进行基础薄弱初中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在各个学科中通过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实践探索, 深化在全区化学学科中试点取得的初步成果, 突出个性化教学和整体建构教学, 完善基础薄弱初中教学改革的整体策略。
1. 提出教学的基本原则。
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 能学生互议学会的教师不导, 学生能完成训练的教师不示范, 给学生充分的信任。
2. 进行教学评价改革。
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使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乐趣, 坚定成功的信心。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检测卷进行评价, 亦可对同一份检测卷提出不同的合格标准, 不使一名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3. 完善学校教学改革实践方案。
以个性化教学和整体建构教学的思想为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以“学习纲要”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实施个性化教学, 突出教学过程“学练议”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使个性化教学的成果在实践中创新, 让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三、主要成果
(一) 确立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理念支撑——个性化教学思想和整体建构思想
个性化教学思想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认真探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合作, 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收获和发展。
整体建构思想指课堂教学立足于整个学科、整个学段、整册教材、整个单元、整个章节设计, 充分考虑教材的前后联系和逻辑关系, 以使教师更好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 落实课程标准。
(二) 依据个性化教学思想的指导, 形成了个性化教学“五注重”的教学原则
一要注重分类的科学性。随着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我们意识到对学生的分类不能只依据学习成绩, 还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风格、认知特点和认知差异等因素, 更多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
二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个性化教学有流动性和可变性, 是动态的, 同一个学生在学习不同的知识时, 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些学生学习某些知识有优势, 学习另一些知识则比较困难。教师为了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允许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合作小组, 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互帮互学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要防止负面效果。实施个性化教学, 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 更要加强对学生个别的心理辅导, 防止可能产生负面的“标签效应”。
四要注重有针对性的评价。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是不同的, 个性化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做到课堂上没有教育盲区, 同时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真正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五要注重计划性教学。个性化教学是一项周期长、工作量大的工作, 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努力。不同的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和付出的劳动各不相同。要求教师要有一个长远的、周密性的计划来分阶段、分步骤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使全体学生分别达标。
(三) 依据个性化教学思想的指导, 形成了个性化教学“十抓”的教学策略
一抓学生的`分组合作。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学习存在差异性。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 根据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 合理引导学生分组合作。
二抓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个性差异, 制定不同的分层教学目标并明示给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以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和评价功能。
三抓分类备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以及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课堂反馈练习和课后作业, 认真写好教案, 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
四抓分类授课。教师的讲授要依据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教材的统一内容和知识系统, 在统一时间、统一进度内向全体学生进行同步教学, 把教学措施建立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 讲授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完成最基本的教学目标。这是分类授课的前提。授课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差异, 加强对各类不同学生的指导, 对于个别学生和个别问题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加以解决, 实现学生个性差异的互补, 提高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抓分类练习。巩固练习题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 尽可能地避免“一刀切”。设计的练习题可分为侧重基础知识、有少量技巧和难度、技巧性强拓宽知识面等不同类型, 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完成。
六抓分类布置作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类设计, 以必做题、自选题、思考题三种类型供学生自主完成。
七抓分类批改作业。作业分类批改一方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 另一方面可提高作业批改的实效性。考查基础知识的作业, 教师要当天全部批改、全面反馈、全体校正, 若能面批效果更好。其他作业由学生互相合作, 互批互改。
八抓分类测试。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能力编写阶段测试题, 通过对测试题的解答考查出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际取得的进步。
九抓分类辅导。课后分类辅导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辅助环节。可采用集中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使学生“进得来、学得进、听得懂、留得住”;又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逐步提高其自学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此外, 还要特别强调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 令其个性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
十抓分类评价。根据不同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为防止采用同一标准衡量所有学生, 可以设计不同的检测卷进行评价, 亦可对同一份检测卷提出不同的合格标准, 不使一名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四、效果与反思
(一) 效果
1. 学生综合能力显着提升
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 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到乐学形成了良性循环。尽管寒暑假、节假日不补课, 但却连续六年获得塘沽地区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优秀单位, 获得全区第二名。
学生课业负担减轻, 素质教育得到了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国家、市级活动中多次获奖, 青少年车模竞赛连续多年获天津市团体第一名。学生由入学时的很普通, 经过三年的学习, 变成了不普通的学生, 100%的学生毕业后都进入了高中阶段的学习。
2. 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更加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教师按教育规律进行教学, 全校每个学科的教师都有学习纲要,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节一纲, 避免了加课、补课, 评价学生的办法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中涌现出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天津市特级教师、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优秀班主任、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天津市教改积极分子等一批典型。多名教师参与全国各地的课堂交流展示, 优秀课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教师教科研能力显着提升, 获得了天津市第二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天津市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填补了塘沽地区乃至滨海新区一等奖的空白。
(二) 反思
1.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必须保持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和信念。研究课堂教学没有止境, 要依据学生的变化, 不断地进行研究,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
关键词:日常生活 智力活动 能力培养
一、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反思
现在的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大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定理到推论,强调演绎的逻辑和证法的严谨。而数学的现实背景、理论发生的过程往往都被忽略。这就极易导致学生对数学的错误认识:学习数学就是记住书本上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能顺利地进行数学计算、变换或证明。即过分强调数学的确定性、可变性,而忽略了数学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践性。从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观察、直观描述、猜想、试验等活动被大大的淡化。致使学生学习无兴趣、无应用意识。如在讲九年级数学的抽样分析时,如果按课本程序的形式呈现内容知识,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就是概念——方法——应用。学生缺乏对知识的实际背景的了解,枯燥乏味,缺乏理解性的把握知识及对知识的实际运用。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让知识与能力并重,为学生对新的概念的学习提供真实的实际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新课标下的知识呈现方式。
二、对数学计算与智力活动的反思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计算的理解往往就是按照运算法则进行加、减、乘、除,学生计算就是熟练运算法则,形成技巧,迅速得出正确答案。实际上按算法规则进行逻辑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果仅是计算的很小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计算中包含着对算法的构造、设计与选择,对计算原理的理解、运用。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实践。传统的数学教学难以涉及到这个层面。近年来的国际比较研究结果已经给了我们一些深刻的警示:即学生表现出的能力更多地是机械的计算,而不是对数学相关意义的理解。如果教师总是不断地向学生解释过细的内容或僵化地去传授知识,这就意味着学生将失去探究的能力或创造性被扼杀。有的教师追求数学计算而忽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产生以无情的扼杀。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的“意外”,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处理好课堂中学生提出的质疑。
三、对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反思
教师不仅要有自己的良好的数学反思习惯,平时的教学中还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反思。如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中陈方是这样总结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陌生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要比从已知细节中概括出整体容易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特点,学生中普遍存在上课听得懂,作业作不出,平时作过的题,考试时仍错。其原因是学生的听与做,往往只是就题论题,缺乏对教师讲过的题或自己已经做过的题的探究,即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反思。”
解题反思,其意义远远超过解题本身,如坚持引导学生对典型习题进行反思,定能促其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简捷性与灵活性。使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不仅仅是行动上的参与,更主要的是思维上的参与。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反思引导,能激活学生的个体与群体思维和深化思维,不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的数学反思提供足够的空间。此时学生也会给教师带来丰富的信息反馈。同时也使课堂产生师生互动、情景交融的激动场面。没有教师丰富的专业基础和坚实的教育理论做支撑,这样的生动教学情景是很难实现的。
一、初中历史课堂改革绝非标新立异
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改革, 应当是以为学生传递可观历史事实并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历史发展轨迹和大事件, 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目标。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历史课堂改革更注重宏观引导, 更注重历史教学价值的凸显。在实际教学中,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做好教学创新很有必要, 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新尝试、新方法就值得应用。像在历史课堂上有教师喜欢使用多媒体播放FLASH动画, 以此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过有的教师过于依赖动画, 甚至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动画制作上, 因此而分散了常规教学的精力, 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 需要老师们多加注意。
新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应当是根据目标定方法、根据现状定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纠正, 要避免出现标新立异的想法, 严肃对待新的教学改革措施, 在大胆设想、合理论证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学改革方案, 从实质教学效果上寻求突破。
二、初中历史课堂改革要做到传承与发展
其实, 新课改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推陈出新, 而是希望教师在现有的优秀教学资源、好的教学方法基础上, 针对新课改的新目标、新方向进行调整和改进。所以, 与其说新课改是一场改革变动, 还不如说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调整和突破。历史教师要总结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获得的经验、技巧和体会, 充分利用到新课改教学中。
就拿课堂提问来说, 要保留课堂提问的环节, 但可以尝试一种新的方式。比如让大家做填空题, 有一句俗语叫做“说 () , () 就到”, 相信很多同学会想到答案是曹操。那就由答对问题的学生来自由阐述曹操所处的历史背景, 曹操所在时代的历史名人或书法大家有哪些等。如果学生的叙述中有错误, 还可以由其他同学来纠正;对于提问没有回答正确的学生也不要指责批评, 而是多加鼓励, 这都有利于改善提问教学的环境,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积极性。
三、初中历史课堂改革教学应当注重教学跟踪和反馈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应当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 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为目标。这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历史观念有充分的了解, 需要随时掌握教学的成果。因此, 传统的教师单方面改变教学方法或主观评价教学效果的方式并不可取。要建立在对学生的课堂反应、学习成果进行长期跟踪和反馈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改换教学思路。要做到教学跟踪和反馈, 一方面需要老师们强化和学生的沟通交流, 了解学生对历史事实、历史话题、历史现象的感想、体会;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更改教学方式。
比如在中国近代史上, 关于晚清时期先后签订的《马关条约》等几个不平等条约及其具体内容和深远影响的教学, 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作为教师, 就不能按部就班地讲完了事;而是要在题目讲解、作业布置、课堂教学中将前前后后的知识点关联起来, 考察学生是否清晰、透彻地掌握了相关内容。如果很多学生都存在混淆的情况, 那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重新理顺;或者通过绘制不平等条约时间轴, 对比图的方式来强化知识掌握能力。
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从历史知识中获得更高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充分了解历史事实和真相, 并能够做到古为今用。学生要善于从历史中获得经验教训, 有所借鉴、有所思考、有所成长。要注意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进取创新的精神。
李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创造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因为知识具有主观性、生成行、开放性。课堂不再是以知识为中心,对知识的分解和按部就班的传授,而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认识。课堂中,教师要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给他们自主生成的机会,真正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师生参与,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是现代教学过程的显著特点,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充实自己,努力学习现代教学技能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己提高。努力实施创新教学,逐步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及时将课程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并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所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条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会”生物知识走向“会学”生物知识。这就对生物教学有了新的要求:
1.教师要善用、巧用教材,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但不依赖教材,不唯教材是从,以课标为依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准确名称应该是教学材料而非教授材料,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为了激发学生自己学习,新课程删除了“难、烦、偏、旧”的内容,加大了学生的活动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高质、高效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中,内容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提倡学生在“做中学”,我通过让学生填写概念图,绘制示意图,解读坐标图,描述模式图来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生真正能在“做”中“学”。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互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鼓励、信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多种形式的体验中,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在探究、交流中互动学习,在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例如在初一生物第二章第1节细胞结构一节中,利用分组学习,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分析图表,明确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通过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检测花生种子中是否含有脂肪,我大胆放手,支持学生自己鼓励他们动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无定法,教师要探索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初二第5章第3节细胞呼吸时,我让学生思考农业生产中适时的露田、疏松土壤等措施的实质是为了什么?粮食储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4.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生物教学的开放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善于发现、肯定、总结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鼓励肯定,并将这种闪光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我在所带的6个班中,学期初成立了生物兴趣小组,鼓励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教材中的活动建议性的实验以及课标未要求的实验,鼓励生物小组的同学去做,并且自己准备实验材料以及用具,自己配制所需试剂,不清楚怎么配,建议他们上网查找信息。这一尝试,大大锻炼了一部分同学的动手能力及敢于探究敢于实践的能力。
三、布白,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
教学“布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不直接把一些学习内容通过讲述、讨论、等方式明确告知学生,而是通过言语激发、提出问题、布置练习等方式留下“空白”,引发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践与操作、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究,利用自己的想象填补空白,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布白”不是避而不谈,而是引而不发,是铺垫和蓄势。学生的许多智慧火花是在“教学布白”中,是在表面看起来的“冷场”中迸发出来的。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堂上的思与学应为互动。为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会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但问题提出后,得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不要为了心中的满意答案,而急于要求学生回答,甚至自问自答。教师不仅要善于设计问题,更要留出时间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有了这个机会,他们才可能去比较其他同学的发言,比较奥老师的点拨与讲解,菜才会去感悟领会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才会在比较过程中有所提高,思维能力才会有所发展。这段布白让学生在“思”的同时构建了一个“学”的平台。
四、给学生健康、丰富的思想营养
课程标准强调要了解并关注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TS教育,教师在课堂中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给学生补充健康、丰富的思想营养,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初二必修一第五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后,引导学生看科学技术社会栏的酶为生活添姿彩,学生通过阅读,能了解酶在处理果汁使果汁变清亮中发挥作用,能明白加酶洗衣粉为什么比普通洗衣粉的去污能力强,能清楚为什么当你消化不良时可以服用多酶片。
五、重视生物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生物教材中的图片、图形、图表是生物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图形、图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积极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优化生物教学。
六、寻求并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
课程标准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合作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创造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但是要注意这样的活动不宜过多,一至两个即可,不要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为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写法,也未停留在经典的启发式写法上,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不如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有些问题,并未叙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要求,让自己手机信息,特别是联系当地和当前实际的信息;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等。
七、我的困惑
1.过程性评价不够
由于初一是首次增设生物课,课程资源缺乏,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任6个班以上的课,各班也都是大班额,老师难以完全认识每一名学生,这样就很难对每一位学生给出完全公正的过程性评价。而过程性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课改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保障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
2.现实课程与理想课程的差距
新课程对学生有了新的评价标准,那么如何评价老师呢?当一位教师满腔热情的投入新课改,而对学生检测试题不变,体现不了新课改理念。学生的真实水平没能体现,从而也影响了对老师的正确评价,这样就伤害了老师的课改积极性,怎么办?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及探索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教学中情境创设探索论文06-09
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议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探索与思考12-08
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9-23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案例01-01
初中语文《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06-22
初中论文1浅谈初中语文的分层教学01-06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06-13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拨论文09-22
初中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论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