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报告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报告(精选11篇)

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报告 篇1

(1)督促辖区各医疗机构依法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的具体操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但网络直报技术的培训、业务指导和管理工作。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事件发生单位为责任报告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在2小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市卫生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其它专业机构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突发卫生事件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进程。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的报告遵循“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分级分类”的原则,实行首接首报制度,要求责任报告人及时作出反应。

(4)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范和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报告管理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协调组织相关力量做好事件处理和应急响应。

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报告 篇2

1 报告管理工作制度化

1.1 领导分工制。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明确一位领导, 负责分管本单位的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工作, 组织经常性的检查督导, 协调解决人员、经费、设备等问题;根据本单位实际, 合理安排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 明确岗位职责。

1.2 设备专用制。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为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配备专用的电话机、计算机、调制解调器及相关设备, 并为保证完成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任务投入必要的经费, 确保工作正常进行。

1.3 工作人员职责明确制。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明确各个科室和人员的职责, 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技术管理规范》和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不迟报、缓报、瞒报和漏报疫情。报告信息做到内容全面、及时、准确。

1.4 督导检查制。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按照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检查考核的规定、疫情报告的流程等对本单位的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

1.5 业务知识培训制。

各级疾病控制机构每年定期开展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培训, 定期对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动态分析, 对辖区内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进行现场指导。

1.6 档案管理制。

各级疾病控制机构每年定期对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立卷, 按规定期限保存。

1.7 严格安全保密制。

疫情报告工作人员遵守保密工作纪律, 严格疫情查询登记, 严防泄密, 专人疫情工作计算机、电话、传真机的管理, 保证专机专用。

2 报告管理工作科学化

2.1 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下级疾控机构和本辖区内的各级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每年召开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会议, 总结本辖区内的疫情报告工作情况, 通报各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工作质量或检查结果, 交流各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经验, 布置和传达传染病报告管理的任务和要求。指导辖区内各医疗机构组织做好疫情报告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定期举办疫情报告管理技术师资培训班, 对辖区内所有直报单位疫情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提高各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

2.2 各医疗机构定期开展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知识的全院人员培训, 对新上岗工作人员进行随时培训。

2.3 地段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同时负责对地段内村级卫生室和私人诊所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建立门诊日志和传染病病例报告登记簿, 并组织村医务人员、个体开业医生学习疫情报告知识。

2.4 培训主要内容:《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诊断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管理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传染病监测信息工作与技术指南》、威海市《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工作指南》、传染病报告卡、簿的填报要求等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的有关文件及新的有关规定。

3 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化

3.1 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威海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检查方案》。并每年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1~2次督导检查。同时抽查其辖区内的部分医疗保健机构。

3.2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对县级医疗机构进行检查至少2次, 对乡 (镇、街道) 卫生院的检查至少1次, 每次覆盖率100%。检查内容包括:疫情报告管理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各类基础资料的完整、正确、规范;传染病报告率、报告及时率;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等。

3.3 乡 (镇、街道) 防保组织, 负责对本单位及责任地段内的中心卫生室、村卫生室 (或私人诊所) 的疫情报告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门诊病例的登记和传染病病例报告, 年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处理, 并做好检查和处理记录。

3.4 各医疗机构对本单位传染病及突发事件报告情况每周一次抽查, 每月一次检查, 并将结果通报相关科室及有关领导。

4 报告管理资料档案化

4.1 各医疗卫生机构每年将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有关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有关资料进行归类、编目, 集中保管, 存放有序。

4.2 归档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有关文件、疫情报表、汇编、疫情动态分析、传染病预警预测、有关的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疫情检查与漏报调查、计划总结、疫情电话记录簿、疫情报告质量控制有关记录 (包括网络直报卡片的修改、订正、删除、审核、补报等的记录簿) 、疫情借阅记录簿、传染病报告卡、文字材料和电子文件等载体资料。同时, 注意收集本地的人口资料 (包括流动人口) 、自然因素资料 (地理、气象及虫媒分布等) 、社会因素资料 (医疗保健机构数及分布、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等) 以及病原学、血清学等有关疾病危险因子的资料。

4.3 档案保存期限:传染病报告卡的电子文件、传染病各种年报表、疫情动态分析、疫情管理相关文件、传染病漏报调查的汇总资料、有流行病学重要意义的原始调查资料、流行病学调查汇总分析资料永久保存。疫情电话报告记录、疫情报告质量控制记录等保存3年。

4.4.疫情档案资料查询者必须出示有关领导的批示, 由疫情管理人员存档, 并做好详细的登记。

4.5 所有已存档或需存档的疫情资料不得带出疫情室。

5 报告管理工作信息化

5.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周、每月对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动态分析。发生重大疫情时, 随时进行专题分析。每年对全年疫情进行全面分析, 分析重点疾病的人、时、地分布特征及流行的特点。对本地重点传染病每年进行一次年度流行趋势分析, 分析内容有文字材料、统计图、表, 流行特点、防治对策和效果分析, 对各地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评价结果通报相关单位和领导, 并逐级上报。

5.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日对网络报告病例进行动态监测、分析, 发现本地少发病例、聚集性病例、暴发疫情或异常疫情报告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以聚集性病例和首发病例为起点, 科学做出预警预测, 避免传染病暴发流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定期组织专家对有关疫情进行分析预测, 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及对策。

5.3 威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利用简报、内部办公系统及国家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疫情信息监测反馈专栏, 定期、不定期地向辖区所有网络直报单位及时发布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预警信息。各县 (市) 疾控机构也利用简报、网络直报系统的监测信息反馈专栏及邮件服务系统等形式与各直报单位保持联系;各乡镇卫生院 (或社区服务站) 负责将信息传递给辖区内的村医和个体医生。不断扩大信息利用范围, 提高利用效率。

5.4 各级疾病控制机构严格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审核, 保证每天 (工作日4次, 公休节假日2次) 对信息网络直报按照报告要求进行全面审核和监测, 及时做好报告信息的核实和确认工作。各直报单位在填报传染病报告卡时严格按照《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认真填写, 填卡及时、完整、准确。各级疫情管理人员在填卡、收卡、录卡、审卡等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发现可疑信息以及报告信息不完整的个案及时与相关人员核实、订正和补充。及时剔除重复卡片。对疑似和诊断有更改的病例要及时订正诊断。在传染病漏报检查和暴发调查中发现的未报告病例, 及时补充录入直报系统。

6 报告管理工作法制化

6.1 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及信息的对外公开发布, 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治法》和山东省卫生厅制定的相关规定执行。

应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一些体会 篇3

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以应对的公共卫生事件。自2005年以来,本人参加了多起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包括2005年“非典型肺炎”的防控,2006年、2007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2008年“麻疹”、“手、足、口病”的防治,2008~2009年“奶粉事件”的筛查及处置,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针刺事件”的处置及随访等。通过多年来具体实施各项工作,感悟到了一些体会,现介绍如下,希望与同道交流。

领导重视是基础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其成效与领导重视的程度是呈正比的,领导重视是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涉及到多个部门、大量的具体工作,包括方案的制定,人员的组成与培训,物资的储备,各部门的协调等等,必须要由一把手牵头,负责总指挥,总协调才能使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制定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科学的方案是关键

根据卫生部、自治区卫生厅制定的《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处置预案》,医院要结合本地、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该院的处置预案及工作流程,要具有可操作性,要合理、科学,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持续改进,使之更完善。有了科学的工作方案和流程,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是重中之重

领导重视,工作方案合理、可行,下一步就是具体工作的实施了,要取得预期的共工作成效,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是重中之重。要做到这一点,实行工作责任制和不定期督查制是良方。实行工作责任制要做到统筹全局,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一项工作的实施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实行不定期督查制是保证工作的质量的最有效方法,要成立一支由主管领导牵头的督查小组,实行不定期随机抽查制,对所布置的各项工作进行督查,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持续改进,保证各项工作取得预期的实效。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是根本

队伍是完成工作的实施者,要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首先要确定具有相关技能的专业人员,其次要对这些成员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培训,第三就是进行模拟演练,在演练中检验、锻炼每一位成员的应急能力,以保证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任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后勤物资储备是保障

任何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都需要强有力的后勤物资储备,包括人员、物资、器械、药品、病房等等,做好了后勤物资储备工作才能使每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顺利完成。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篇4

大连市一〇六中学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工作,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做好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工作是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充分认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建立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责任制。对未履行报告人职责,造成疫情扩散和危害进一步加大追究其责任。

建立预防传染病应急处理小组: 组长:杨强

副组长:裘世鹏 何永夫 王军

成员:王正 倪志刚 梁红艳 贾振岳 田娟 赵雪岑 全体班主任

二、报告的时限和要求

当发生学校食物中毒或患病学生异常增加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该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当地卫生疾控部门。

(一)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在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者,并有相似病症(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提出相关信息。(2)发现食物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报出相关信息。

(5)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即时通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6)报告顺序及责任人:班主任(10分钟内)→校领导:裘世鹏、倪志刚(30分钟内)组织排查→疫情报告人:赵雪岑(1小时内)→疾控中心和教育行政部门。

(二)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应及时报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提供留样食物,以便检验。

(1)初次报告。学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在第一时间(事发后2小时),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卫生主管部门进行初次报告。

(2)进程报告。在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学校应当每天将事件变化情况报告主管教育部门。

(3)结案报告。事件处置结束后,应在一周内将事件处理结果逐级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直至省教育厅。

三、预防为主

加强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建设,必要时组织学校师生按照学校制定的预案进行演练,以保证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大连市一〇六中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篇5

突发事件发生后,要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师有关部门规定的程序和时限报告,同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相关信息。

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责任报告单位:三十团医院、疾控中心全体职工。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2、报告程序和时限

医疗卫生机构、有关单位和个人发现突发事件,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突发事件监测机构报告,同时向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突发事件监测机构接到或发现突发事件,应在2小时内向上级突发事件监测报告机构报告,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或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蔓延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

3、报告方式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突发事件后,应以最快方式报告,并及时报告书面材料。

4、报告内容

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处置进程等,每一起突发事件必须

做初次报告、阶段报告、总结报告。初次报告要快,阶段报告要新,总结报告要全。

初次报告要求在发现和报告突发事件后6小时内完成。初次报告必须报告的信息有:突发事件类型和特征、发生地点、时间和范围、受害人数、事件的地区分布以及已采取的相关措施等内容。

阶段报告应根据事件的进程变化或上级要求随时上报。应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原因或可能因素。在阶段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同时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

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报告 篇6

一、报告范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报告组织及责任报告人 组长: 组员:

三、报告时限及程序:在接到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后2小时内尽快向万载县卫生局和万载县疾控中心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措施,随时写出进程报告及时报告事态的进展。

报告流程示意图:

责任医疗卫生人员→预防保健科→医院指定领导→(1、万载县疾控中心;

2、万载县卫生局;

3、网上直报;

4、现场调查,采取措施,进程报告上报。(同时进行)

四、报告内容:

1、首次报告;未经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存在隐患的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和采取的措施。

2、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进展和防控情况。

3、结案报告:确定事件的性质,波及的范围,危害程度,流行病学分布,事态评估,所采取的措施情况,对事件进行Ⅰ-Ⅳ级评定。

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报告 篇7

一、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

2003年5月, 国务院公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指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005年4月17日, 以《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 (国发[2005]11号) 文件正式印发, 这标志着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健康发展的轨道。《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范性文件。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 表明中国致力于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综合协调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的建立。从现实的努力成果看, 首先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非典。在非典爆发之时, 国家采取多方措施, 安抚百姓, 对疑似病人进行隔离, 统一指挥, 整合卫生资源, 对病人进行治疗, 与国外进行技术交流, 对非典进行研究控制。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 终于战胜了这场来之汹汹, 令人闻之惊畏的特大传染病疫情。其次, 2008年汶川大地震爆发, 汶川到处一片惨状, 人员死伤无数, 国家迅速反应, 快速决策, 制定救援方案。大灾之后有大疫, 所以, 为杜绝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汶川灾区防疫工作从源头做起, 对水源进行监测, 对环境进行消、杀、灭处理, 防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汶川并没有发生疫情。这些都是国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取得的成就, 显示了中国在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虽然中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已经做出很大的成就, 应急管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中国公共卫生领域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 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 诸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等。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提供的资料显示, 2003年因传染病等卫生突发事件损失500亿元。并且近年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是频频发生, 2008—2010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1218起, 中毒35 672例, 死亡518例, 病死率为1.45%[1]。其中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由于其严重后果, 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所以了解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症下药, 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对于提高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

从应急管理体系看, 纵向单灾种管理模式是中国目前绝大部分城市实行的, 这种模式存在很多缺点, 一是部门分割, 环节脱离, 缺乏统一指挥, 资源无法共享。突发事件发生时临时搭建指挥机构, 缺乏制度性和效用性, 不够正规严谨, 无法保证有效指挥。二是资源重复建设, 造成资源的浪费, 紧缺,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有些服务设施只需建立一个就可以供多个部门共同使用, 可是, 在许多部门, “同构”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服务设施的重复建设, 资源利用效率严重低下。三是部门分工过于明确, 对各种灾害的研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分头进行, 这样各管各的, 不能对灾害的总体情况有全面的了解,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由于缺乏统一管理, 造成有关部门人员不能很好地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职责, 整体优势就无法形成, 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处理不能及时、有效。

(二) 缺乏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监测预警机制, 是避免和减少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基础。但是, 从中国城市监测预警机制上看存在诸多问题。第一, 中国由于资金、政策与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 导致各地、各市疾病监测预防部门建设参差不齐, 除了一些大型的传染病监测系统如非典型肺炎、肺结核、艾滋病等部门已经建设好以外, 其他一些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收集、积累, 如人群的健康状况、人群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力情况等数据库部门的建立还没有统一的规定、规范的建设标准。第二, 网络建设不够到位, 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也不完善, 很多种类的信息都没收集, 网络覆盖面也并没有全部达到“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的要求。虽然中国目前对一些传染病的报告时限知晓率相当高, 但对甲乙丙三类传染病报告时限的平均知晓率只有45.9%, 对于一些患者、症状人数突然增加需要上报的正确认知率平均只有64%[2], 从而降低了信息识别能力, 容易导致错报、漏报、迟报, 所以, 一些信息的常规收集对于完善监测网络做出早期预警, 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损害是非常重要的。

(三) 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不足

尽管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支出绝对值在增加, 但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不足, 直接导致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低下。一方面, 国家对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 公共卫生机构为了自身发展, 开展的病后医疗服务大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 相应的会忽略预防、保健、康复等公共卫生服务。因此“预防为主”的卫生战略就不可能很好地落实到位, 面对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侵袭, 就只能是手段匮乏, 资源短缺或直接措手不及。另外, 由于受投入短缺的影响, 医疗卫生系统没有充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储备, 如应急设备、设施、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 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 各种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严重不足, 从而影响了医疗救援效果。

(四) 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队伍

从应急队伍建设上看, 一是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医疗救治队伍。在中国, 应急处置的必要设施在很多的医疗机构都是不具备的, 应急意识和防护知识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也是严重缺乏, 这些都导致了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不能有效地实施。二是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 这就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前我们都不能很好的预防和控制, 只有当事件发生时我们才采取措施去救援, 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很大的伤亡和损失。三是培训和演练力度不够。提高卫生专业人员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及普及预案的途径和有力保障是培训和演练。据哈尔滨市卫生局近三年的培训情况调查发现, 虽然每个单位均组织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 但是并不是所有成员都有参加培训, 参加过各种培训的有83人 (141人次) , 培训率为69.7%, 但是参加过突发事件的相关培训的只有17人 (18人次) , 培训率为14.3%, 只有1人参加过两次突发事件培训[3]。突发事件相关培训的时间多集中在SARS暴发时期, 过后有弱化的趋势, 并没有形成常规而纳入日常工作当中。

三、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对策

(一)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提高决策能力。一是建立统一的指挥监测、预警、应急体系。我们应设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应急处理指挥机构, 专门负责对其辖区范围紧急事件的预测及重大事件的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行动, 以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现场控制, 建立先进的装备设施。健全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机制。二是建立高效运行的救治、控制体系, 准确透明的信息接收体系。制定预防、控制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工作预案和应急处理预案, 保证信息灵敏、通畅, 能及时的接收有关信息。三是建立高效的疫情信息网络系统和准确透明的信息发布体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第一时间掌握疫情信息, 并确保突发事件发生的有关信息及时发布。四是建立有效运行的检测、预防、监督体系, 储备充足的物资保障体系, 刚性保障的法律体系, 科学先进的评估体系。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预防, 在事件还处在孕育期时就将其消灭。并对有关工作进行监督执法, 保证工作有序进行, 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以此来提高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造成重大损失, 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

(二) 建立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

建立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主要是指网络直报信息监测, 包括常规疫情监测 (包括零病例报告监测) , 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相关症候群监测 (含不明原因肺炎监测) , 社会人群的法定传染病主动监测 (含病例或疑似病例监测) , 群众和各类新闻媒体投诉举报监测, 污染性健康危害、中毒事件监测, 监测人群的社会、经济、人口、地理、气象学基本情况。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制定监测计划, 设立监测点与建立监测网络, 组织培训, 统一监测方法, 实施监测与监测质量控制, 定期检查与督导, 总结反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主要是指公众所面临的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及其所可能持续的时间情况, 疾病威胁和健康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病因或可能原因, 社会环境和公众对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因素的协同效应及其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 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可控制程度,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资源、适应程度, 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资料收集与分类汇总处理, 选择分析与预测的公共卫生事件类别、病种, 选择正确的分析预测方法, 对预测预警与论证评估进行正确的分析, 总结并上报预测预警, 进行预测预警的报告。

(三) 加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投入

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投入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中国的科研技术投入,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 各方面的发展不足, 所以对公共卫生领域科研方面的投入也较少。这导致对一些疾病缺乏研究, 当突发传染病发生时, 由于对疾病的研究少, 不能做出正确的治疗措施, 才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所以加强对科研技术的投入是迫在眉睫。二是加强对人才建设投入, 人乃是国之根本, 中国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 既懂医又懂防, 才能让中国在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构投入, 包括预防机构, 医疗机构, 应急机构, 法律机构, 将这些机构建设得更加完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而是依靠团体, 将这些机构团体的能力建设得更加庞大有力量, 那么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我们就更有能力面对和应付。四是加强对公共设施的投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突然发生毫无意料的, 当它突然发生时, 要想快速控制, 我们只有靠公共设施, 因为它方便、快速、简单。所以加大对公共设施这一块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队伍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应急队伍。专业应急队伍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心力量, 专业应急队伍应该由各专业人员组成。专业队伍负责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全面、清晰地防治;有了一支常备不懈、配套齐全、装备优良、反应灵敏、技术过硬、机动敏捷的现代化卫生应急快速反应队伍, 即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队伍。就可以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 快速反应, 迅速行动, 制定并执行有关的策略和步骤;监督有关方针和步骤的正确实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对全面的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和咨询, 一次性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损失。2012年卫生部通知提出组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防治卫生应急队伍、不明原因疾病卫生应急队伍、重大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队伍、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队伍;已组建的国家级救灾防病医疗与卫生防疫应急队伍和反恐怖医学救援队也要及时更新、完善。卫生部按照分类组队、常备不懈、技术精湛、设备齐全、平急结合、机动灵活的原则, 为形成医疗和公共卫生处置之间同步协调运行的卫生应急支援体系, 指派和委托相应单位组建起由医疗和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卫生应急队伍, 覆盖相关专业, 达到快速、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目的。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各种突发公共卫生问题也在不断的产生, 给社会安定与公众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刻不容缓。在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基础上, 针对当前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问题, 提出具体的应急管理对策。

关键词: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参考文献

[1]褚发军, 冉陆, 马莉, 林羡华.2008—2010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2, (4) .

[2]刘清伟, 吴群红, 郝艳华, 等.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信息监测网络建设现状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2) :98-100.

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报告 篇8

关键词 校园公共卫生 应急处理 学校 健康教育

一、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表现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表现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严重性和群体性等特点外,其某些特点比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加严重,导致事件的处理更加困难。

(1)更加难以提前防范。校园内学生聚居生活,人员密度大,尤其是一些大中专院校,几乎学生的全部活动时间都在学校,但学生多缺乏防范突发事件的意识。据调查显示,只有38%的学生能够较准确的认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约10%的学生认为它是指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严重损害公众健康的事件。

(2)事件原因或源头更难查找。校园内学生的活动多是交叉进行的,比如多个班级轮流在一个教室上课,很多学生同时在操场进行身体锻炼,学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会相互影响,这种交叉性大大增加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救护人员和安保部门对事件原因或源头的查找难度,同时增加了事件发生后的控制难度。

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现状及效果

(一)应急处理现状

学校是比较特殊的公共场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和出于对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各级学校普遍都建立起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以便在事件发生时能够应对。目前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情应对现状如下:

(1)消极预防。目前我国校园管理层普遍还没有正确形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意识,缺乏专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人员,对于事件的预防普遍不够重视,即使有专人负责,也存在责任分配不到位现象,反应迟缓。这种消极预防的思想,大大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率,也为事件发生后的处理埋下了消极因素。

(2)信息不畅。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更多关注事件直接受害人的情况,对于事件的进展和所采取应对措施的公布严重滞后,这种信息不畅容易使周围人产生易信谣言和恐慌情绪,这种情绪如不能很好的控制,将产生不良后果。重视信息的公开、公布,让周围人能够尽早了解实情,有利于减少对事态的控制,也便于采取正确、高效的应对措施。

(3)管理组织流于形式。大部分学校均建立有相关应急处理的组织机构,但在细节工作方面不够明确,流于形式,虽制定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细则,但因为没有明确到人,在具体落实上容易现在互相推诿的现象。甚至有些学校的应急队伍中只有学院领导,而没有专业救护人员,直接导致救护人员未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事件而失去了控制事件进一步扩展的最佳时机。

(4)缺乏卫生安全知识教育。由于学校很少开展卫生安全教育,学生缺乏卫生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注重卫生安全习惯的培養和保持,也是学校卫生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

(二)处理效果

由于我国学校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在应急处理时往往出现隐瞒事情真像、迟报事件,使得事件处理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基本上都是在事件发生后疲于应付,应急处理机制无法起到相应的快速反应和积极处理事件的作用。

三、进一步提高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为了提高学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方案。

(1)明确工作目标。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2)细化工作内容。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定期出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防治知识,加强学习、演练各种防治技能,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储备物力、财力,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3)落实组织管理。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并根据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及时向当地街道(乡镇)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因此,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影响极大,各级部门应当完善应对机制的具体细则,使之发挥应有效果。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有章可循、应对有序,充分利用相关专业知识,以有效预防、解决和控制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周思玲.构建高等学校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J].中国实用医药,2012(6):268-269.

[2]冯增强.构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的探讨[J].海南医学,2007(18):106-107.

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报告 篇9

1.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及时准确收集,登记、报告疫情。

2.报告病种为甲、乙、丙三类传染病病人,病源携带者和疑似病人。3.报告时限为甲类和乙类中的肺炭疽、脊髓灰质炎、非典、禽流感、城镇于2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报告。乙类城镇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报告,丙类24小时报告。

4.健全传染病登记,填报《传染病报告卡》。不得漏登、错登、漏报、缓报、谎报。

5.遇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事件要迅速启动直报网络和灾害报告系统,立即作出报告。

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制度 1.掌握0—7岁儿童及当月出生数。

2.按免疫程序实施接种,做到人、卡、证、册对口。

3.严格免疫制品的运送、保存与使用,用过物品要严格销毁。4.接种时要严格查对,并做到无菌操作,发现异常反应立即上报。5.掌握妇女、孕产妇、0—7岁儿童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组织开展保健知识宣传。7.实施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服务,搞好登记报告。8.协助上级做好妇女、儿童体检及疾病筛查。村卫生室工作制度

1.认真执行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执业行为。

2.全面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宣教等综合服务,提高服务质量。3.强化卫生室达标建设,整体环境达到洁、齐、美。

4.坚持24小时应诊,出诊随叫随到,收费及药品价格公示上墙。5.严格医疗文书和药品管理,确保医疗和用药安全。

6.认真执行有关登记、报告、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理制度。门诊登记及处方书写管理制度

1.接诊病人要按门诊登记表所列项目认真填写,漏项、漏登。2.认真执行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规范开具、审核、调剂、保管处方。

3.处方由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或助理执业医师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开具。

4.处方书写要做到字迹工整,项目齐全,格式规范。

5.处方用药一般不得超过7日量,急诊不超过3日量,延长须注明理由。

6.普通、儿科、中医处方保存期为1年,毒性、精神药品处方保存2年,门诊登记保存1年。

消毒管理制度

1.执行治疗时要衣帽、口罩整齐、严格无菌操作,遵守操作规程。2.治疗时要保持整洁,每日进行紫外线消毒。

3.用具用品要严格消毒,无菌物品有效期7天,浸泡液限期更换。4.疑似传染病时要严格隔离,病人离室和所有用过物品要消毒。5.玻璃注射器要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一次性注射器要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销毁。

药品采购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乡村医生用药目录》,不得超范围用药。2.药品统一由卫生院采购供应,不得非渠道进药。

3.建立药品赊销台账,认真进行登记,每月向卫生院报账。

4.药品要上架,上台,入柜保管,做到防鼠、防尘,防潮,防虫蛀,严禁销售假冒、伪劣、过期变质药品。

财务管理制度 1.建立财务账册,做到日清月结。

2.医疗药品收费要严格执行限价规定,不得超收,漏收,并做到明码标价和项目公示。

3.固定资产(房屋设备)要造册登记,管好用好。4.实行药品购进、销售、库存月报账制度。卫生信息统计报告制度

1.掌握医疗、预防、保健及相关信息。2.实施信息的统计、核实与报告。3.反馈信息要及时、准确、完整。医疗废物处理制度

1.门诊每日及时将垃圾送到垃圾桶,其中污染物应送到污染桶内。2.诊室内的痰盂,要盛约1:20的“84”消毒液。3.病人用过的废纸及果皮等物应放置纸篓内。

4.医疗废物应合理分类,使用黄色医疗垃圾袋包扎,做到不易断裂、渗漏。

乡村医生岗位职责

1.服从并接受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院的行政领导,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服务。

2.认真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服务质量,严防差错事故。

3.积极参加一体化管理和工作例会及业务学习,强化自身业务建设。4.认真规范书写,管理出访及各种登记,严格执行查对、登记、报告制度。

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报告 篇10

截止目前,我校没有发生公共卫生事件,但仍需增强师生公共卫生意识,提高我校预防公共卫生事件的水平。

一、基本情况

1、完善制度、责任落实

我校牢牢把握“健康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指导思想,实行学校卫生安全工作校长负责制,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保健医生及各科室负责人、班主任为成员,全面负责学校的卫生安全工作。学校设有卫生保健室,并配备了专职保健医生,食堂设有卫生专管员(事务长)负责饮食卫生的督查工作。

学校根据《食品卫生法》、《中小学卫生保健制度》等条例和法规内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传染病疫情、食品中毒等突发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健康检查制度、晨检制度、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健康教育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公共场所管理制度、教学卫生管理制度、宿舍卫生管理制度、垃圾管理制度、厕所卫生管理制度等,明确了管理职责。学校还建立健全了分层机制,确立了层层把关、包干到人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签定《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疾病防控、未雨绸缪

我校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各种传染病的防控管理,严格晨检、午检、全日观察制度,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保健医生及班主任为传染病疫情报告责任人,要求传染病疫情登记和报告符合要求,晨、午检登记、因病缺勤登记记录真实正确且具有连续性。学校还坚持做好在校师生体检工作,对师生不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并做好体检分析及健康档案的规范管理,并确保对新生的预防接种全程充足。

3、环境卫生、清洁舒适

我校历来重视环境卫生管理,由领导小组分工负责,行政值班领导负责学校日常卫生打扫的督查与指导,校园内外分工到人,做到一日一小扫,一周一大扫,保证校园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学校还进一步加强了各项消毒工作。每日,保健医生到各班进行巡查记录;每周,全校进行一次清洁卫生大检查。学校还做好了定期灭“四害”工作,卫生保健室内的药品、消毒物品等分类摆放,定期检查,及时更换过期、失效的卫生保健用品,对有毒药品单独寄存,妥善保管,投放药物定时回收,并做好回收记载。

4、健康教育、丰富多彩

我校把卫生知识、健康知识、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贯串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广泛扎实地展开教育宣传工作。一是利用教职工会议、家长会、班会和德育活动等形式多方面进行养成教育;二是利用健康专栏、黑板报、永久性标语向家长、学生和教职工宣传卫生安全知识;三是利用安全卫生知识比赛、卫生知识讲座等进行卫生规范教育;四是开设《健康》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增强卫生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通过排查,我校卫生安全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方式有待进一步灵活多样化。

2、师生健康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3、校舍环境设施,教学卫生、传染病防控等工作还有待更细致更深入。学校体育场目前尚未能铺设塑胶跑道,学生跑步时极容易掀起粉尘(这也是学生不愿参加晨跑的原因之一)。另外,学校只有一名保健医生,健康教育的师资不足,班主任承担了大量的教育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老师们往往把精力投入在学科教学中,使得健康教育有时流于形式。

4、校门外尚存交通安全隐患。学生上下学期间也是附近居民上下班高峰期,若不注意,很容易造成交通意外。

根据自查,我校认真分析了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思索,迅速制定了整改措施。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各项制度,落实工作职责。

2、积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加强与公安、交警、消防、卫生、社区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内外携手,共抓校园安全卫生。

3、对校舍环境、设施设备进行维修及美化。学校将对卫生和健康工作的经费进一步增加投入,投入以学校的实际需要为准。

4、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为了使卫生及健康理念植根于每个参与者的心中,学校将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组织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参与学校卫生和健康促进的相关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践能力。学校一方面将利用升旗仪式、课间操、专题讲座、教职工大会等形式,加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将组织全体师生进行系统的健康知识的学习。

5、加强信息沟通,形成共育氛围。学校将多形式地加强与社区、家庭进行卫生健康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积极探索三位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形成共建、共管、共育的社会大环境。

6、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宣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报告 篇1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做的工作

成立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组织机构,并建立“办公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居民”这一网络,制定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开展工作。

建立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了解遗传病、传染病史以及家庭生活习惯等方式,来获取基本资料。

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强健康教育宣传,让社区群众掌握疾病的基础防治知识,以及消毒液的配制和使用,隔离和救治。引导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防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社区医疗机构专业防疫技术人员配备、培训和急救演练。

根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包括必需药物、试剂、疫苗、医疗器械、救护设备和预防用品等在内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隔离、早治疗”

当社区内出现可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做好流调人员和消杀队员的个人防护。

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对可疑人员进行就地观察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予以隔离,防止扩大感染,控制疫情,并争取将其消灭在萌芽阶段。

及时做好疫点的消毒工作,尤其是终末消毒。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暴露的问题[BT)]

人力、物力不足。在目前的经济体制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以自负盈亏经营,加之地方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很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比较简陋,人员也比较少,专业人员缺乏,物资准备严重不足,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员和物资无法很快到位。

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关知识缺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长期在基层工作,知识面相对狭窄,系统接受全科医疗和防疫知识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虽然目前国家在全科医师培训方面力度有所加大,但远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意识淡薄,应急能力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意识淡薄,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很少或不会发生,加之日常模拟演练很少甚至不进行演练,应急能力很低。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全科医学,2002,5(1):2.

上一篇:新入职员工工作转正自我评价下一篇:渠道管理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