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教材

2024-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材(精选8篇)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材 篇1

基础课部分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平台课程 学 时: 64 学时

学 分: 3 学分,3 学分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

适用对象:中等专业学校所有专业

一、课程简介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向学习者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培养计算机初步应用能力的入门课程,它是我校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具有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为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打下初步基础。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发展、特点及应用; 2.能独立使用微型计算机,掌握其基本操作; 3.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

4.了解计算机病毒特征及网络防火墙的功能; 5.掌握Windows xp中文版的基本操作;

6.掌握Word 2003的基本操作,能独立完成文稿排版打印; 7.掌握Excel 2003的基本操作,能独立完成数据计算与排版打印; 8.掌握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能独立完成一套课件的设计和制作; 9.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本课程的重点:

1.Windows中文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资源管理器的使用; 2.文本编辑、表格处理和图文混排的基本操作;

3.工作表的编辑,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图表操作; 4.演示文稿的外观及动画效果的设置;

5.使用IE浏览器进行网页浏览、保存网页的基本操作和发送、接收电子邮件的基本操作。

(二)本课程的难点:

1.文字录入的熟练与准确度,输入法的使用; 2.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综合应用,表格的处理,图像的处理; 3.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综合应用,数据的计算,汇总表的制作与统计; 4.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的综合应用,版式设计与动画效果的设置; 5.Internet浏览器的使用与电子邮件的收发。

四、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入门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很多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本门课程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文化意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6学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1.1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计算机又称为电脑,英文名称Computer,是一种能够按照实现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进行大量数值计算和各种信息处理的现代化电子设备。

1.1.1计算机发展史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占地面积170平方米;重30余顿;耗电140千瓦;运算速度5000次/秒。

计算机的发展分代是根据电子元器件的发展而划分: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耗电量大,体积大速度慢。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相对电子管计算机,体积小,功耗低,速度快。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主的计算机:(1965-1970)性能进一步提高。

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的计算机(1971至今),速度突飞猛进,并且日俱完善。

1.1.2计算机的特点  自动地运行程序

计算机能在程序控制下自动连续地高速运算。由于采用存储程序控制的方式,因此一旦输入编制好的程序,启动计算机后,就能自动地执行下去直至完成任务。这是计算机最突出的特点。

 运算速度快 计算机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计算。现在普通的微型计算机每秒可执行几十万条指令,而巨型机则达到每秒几十亿次甚至几百亿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还在提高。

 运算精度高

电子计算机具有以往计算机无法比拟的计算精度,目前已达到小数点后上亿位的精度。

 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

人是有思维能力的。而思维能力本质上是一种逻辑判断能力。计算机借助于逻辑运算,可以进行逻辑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自动地确定下一步该做什么。计算机的存储系统由内存和外存组成,具有存储和“记忆”大量信息的能力,现代计算机的内存容量已达到上百兆甚至几千兆,而外存也有惊人的容量。

 可靠性高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子计算机连续无故障运行时间可达到几十万小时以上,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例如,安装在宇宙飞船上的计算机可以连续几年时间可靠地运行。计算机应用在管理中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而人却很容易因疲劳而出错。另外,计算机对于不同的问题,只是执行的程序不同,因而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通用性。

1.1.3 计算机的应用  科学计算

亦称数值计算,是指用计算机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所提出的数学问题。计算机作为一种计算工具,科学计算是它最早的应用领域,也是计算机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在科学技术和工程设计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类数字计算,如求解几百乃至上千阶的线性方程组、大型矩阵运算等。

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又称信息处理,它是指信息的收集、分类、整理、加工、存储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所谓信息是指可被人类感受的声音、图像、文字、符号、语言等。数据处理还可以在计算机上加工那些非科技工程方面的计算,管理和操纵任何形式的数据资料。其特点是要处理的原始数据量大,而运算比较简单,有大量的逻辑与判断运算。

 计算机辅助设计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是指使用计算机的计算、逻辑判断等功能,帮助人们进行产品和工程设计。

(二)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是指利用计算机通过各种数值控制生产设备,完成产品的加工、装配、检测、包装等生产过程的技术。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CAI)是指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存储在计算机中,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所需要的知识。

除了上述计算机辅助技术外,还有其他的辅助功能,如计算机辅助出版、计算机辅助管理、辅助绘制和辅助排版等。

 过程控制

亦称实时控制,是用计算机及时采集数据,按最佳值迅速对控制对象进行自动控制或采用自动调节。利用计算机进行过程控制,不仅大大提高了控制的自动化水平,而且大大提高了控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用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智能活动,如判断、理解、学习、图像识别、问题求解等。它涉及到计算机科学、信息论、仿生学、神经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在人工智能中,最具代表性、应用最成功的两个领域是专家系统和机器人。

1.1.4 电子计算机的分类

一般情况下,电子计算机有多种分类方法,但在通常情况下采用3种分类标准。

(一)按处理的对象分类

电子计算机按处理的对象分,可分为电子模拟计算机、电子数字计算机和混合计算机。

(二)按性能规模分类

按性能规模可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工作站。

(三)按功能和用途分类

按功能和用途可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1.2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1.2.1 计算机系统概述

现在,计算机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其中的每个成员,尽管在规模、性能、结构和应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硬件系统由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外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

软件系统分为两大类,即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计算机通过执行程序而运行,计算机工作时,软、硬件协同工作,两者缺一不可。

微处理运算器 控制器 寄存器ROM RAM 数据总线 地址总线 控制总线 主机 内存储器 硬件 微型计算机系统 系统总线 I/O接口电路 输入输出设备 外存储器 操作系统等 程序设计语言 外设 系统软件 软件 应用软件(数据库,软件包)图1.1 计算机系统组成

1.2.2 硬件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的硬件由主机和外设组成,主机由CPU、内存储器、主板(总线系统)构成,外部设备由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等)、外存储器(如光盘、硬盘、U盘等)、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等)组成。

(一)CPU 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它完成计算机的运算和控制功能。

运算器又称算术逻辑部件(Arithmetical Logic Unit,ALU),主要功能是完成对数据的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逻辑判断等操作。

控制器(Control Unit,CU)是整个计算机的指挥中心,根据事先给定的命令,发出各种控制信号,指挥计算机各部分工作。

图1.2

CPU 图1.3

内存条

(二)存储器 存储器(Memory)是计算机存储信息的“仓库”。所谓“信息”是指计算机系统所要处理的数据和程序。程序是一组指令的集合。

存储器是有记忆能力的部件,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存储器可分为两大类: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内存储器简称内存,也叫随机存储器(RAM),这种存储器允许按任意指定地址的存储单元进行随机地读出或写入数据。由于数据是通过电信号写入存储器的,因此在计算机断电后,RAM中的信息就会随之丢失。

外存储器(简称外存)又称辅助存储器,主要用于保存暂时不用但又需长期保留的程序或数据。如软盘、硬盘、光盘等都叫外存储器。存放在外存中的程序必须调入内存才能运行,外存的存取速度相对来说较慢,但外存价格比较便宜,可保存的信息量大。常用的外存有磁盘、磁带、光盘等。

(三)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是将外界的各种信息(如程序、数据、命令等)送入到计算机内部的设备。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扫描仪、条形码读入器等。

(四)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是将计算机处理后的信息以人们能够识别的形式(如文字、图形、数值、声音等)进行显示和输出的设备。常用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等。

由于输入╱输出设备大多是机电装置,有机械传动或物理移位等动作过程,相对而言,输入╱输出设备是计算机系统中运转速度最慢的部件。

1.3 磁盘、文件和文件夹 1.3.1 磁盘和硬盘

磁盘是指目前一切用盘状结构以磁场为记录方式的存储设备的统称,主要包括硬盘、软盘、光盘、U盘等。

硬盘(港台称之为硬碟,英文名:Hard Disc Drive)是电脑主要的存储媒介之一,由一个或者多个铝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组成。

 硬盘的接口

ATA/IDE/SATA/SATA II/SATA III/SCSI  硬盘的制造厂商

希捷(Seagate)、西部数据(Western Digital)、日立(HITACHI)、东芝(TOSHIBA)、三星(Samsung)

 硬盘的基本参数

容量、转数、评价访问时间、传输速率、缓存、S.M.A.R.T.技术、DFT技术 1.3.2 计算机文件 计算机文件(或称文件、电脑档案、档案),是存储在某种长期储存设备上的一段数据流。所谓“长期储存设备”一般指磁盘、光盘、磁带等。其特点是所存信息可以长期、多次使用,不会因为断电而消失。

 文件的构成

文件有盘符、路径、文件名和扩展名构成。 文件的类型

文件一般有四种类型:存档(A)、系统(S)、只读(R)、隐藏(H)。1.3.3 计算机文件夹

普通计算机文件夹是用来协助人们管理计算机文件的,每一个文件夹对应一块磁盘空间,它提供了指向对应空间的地址,它没有扩展名,也就不象文件那样格式用扩展名来标识。但它有几种类型,如:文档、图片、相册、音乐、音乐集等等。

 文件夹的属性

文件夹的属性与文件属性相似,一般只设置文件夹的系统、只读和隐藏属性。 文件夹结构(树状目录)

计算机文件管理一般是以树状目录的形式管理计算机的。最底层目录通常称为根目录。

1.4 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形式

人类用文字、图表、数字表达和记录着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信息,便于人们用来处理和交流。现在可以把这些信息都输入到计算机中,由计算机来保存和处理。前面提到,当代冯·诺依曼型计算机都使用二进制来表示数据,本节所要讨论的就是用二进制来表示这些数据。

经过收集、整理和组织起来的数据,能成为有用的信息。数据是指能够输入计算机并被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字母和符号的集合。平常所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事实,都可以用数据来描述。可以说,只要计算机能够接受的信息都可叫数据。

1.4.1 计算机中数据的单位

计算机数据的表示经常用到以下几个概念。在计算机内部,数据都是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和运算的。

 位

二进制数据中的一个位(bit)简写为b,音译为比特,是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最小单位。一个二进制位只能表示0或1两种状态,要表示更多的信息,就要把多个位组合成一个整体,一般以8位二进制组成一个基本单位。

 字节

字节是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最基本单位,并主要以字节为单位解释信息。字节(Byte)简记为B,规定一个字节为8位,即1B=8bit。每个字节由8个二进制位组成。一般情况下,一个ASCII码占用一个字节,一个汉字国际码占用两个字节。

 字

一个字通常由一个或若干个字节组成。字(Word)是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时,一次存取、加工和传送的数据长度。由于字长是计算机一次所能处理信息的实际位数,所以,它决定了计算机数据处理的速度,是衡量计算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字长越长,性能越好。

 数据的换算关系

1Byte=8bit,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计算机型号不同,其字长是不同的,常用的字长有8、16、32和64位。一般情况下,IBM PC/XT的字长为8位,80286微机字长为16位,80386/80486微机字长为32位,Pentium系列微机字长为64位。

例如,一台微机,内存为256MB,软盘容量为1.44MB,硬盘容量为80GB,则它实际的存储字节数分别为:

内存容量=256×1024×1024B=268435456B 软盘容量=1.44×1024×1024B=1509949.44B 硬盘容量=80×1024×1024×1024B=85899345920B 由于技术原因,计算机内部一律采用二进制,而人们在编程中经常使用十进制,有时为了方便还采用八进制和十六进制。理解不同计数制及其相互转换是非常重要的。

1.4.2 进位计数制

在计算机中,二进制并不符合人们的习惯,但是计算机内部却采用二进制表示信息,其主要原因有如下4点:

 电路简单

在计算机中,若采用十进制,则要求处理10种电路状态,相对于两种状态的电路来说,是很复杂的。而用二进制表示,则逻辑电路的通、断只有两个状态。例如:开关的接通与断开,电平的高与低等。这两种状态正好用二进制的0和1来表示。

 工作可靠 在计算机中,用两个状态代表两个数据,数字传输和处理方便、简单、不容易出错,因而电路更加可靠。

 简化运算 在计算机中,二进制运算法则很简单。例如:相加减的速度快,求积规则有3个,求和规则也只有3个。

 逻辑性强 二进制只有两个数码,正好代表逻辑代数中的“真”与“假”,而计算机工作原理是建立在逻辑运算基础上的,逻辑代数是逻辑运算的理论依据。用二进制计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1.5 微机接口(选修)1.5.1微机接口概述

接口是CPU与I/O设备的桥梁,它在CPU与I/O设备之间起着信息转换和匹配的作用。也就是说,接口电路是处理CPU与外部设备之间数据交换的缓冲器,接口电路通过总线与CPU相连。由于CPU同外部设备的工作方式、工作速度、信号类型等都不相同,必须通过接口电路的变换作用,使两者匹配起来。

(一)接口的作用

接口就是微处理器与外部设备的连接部件(电路),它是CPU与外部设备进行信息交换的中转站。例如,原始数据或源程序要通过接口从输入设备进入微机,而运算结果要通过接口向输出设备送出去,控制命令也是通过接口发出去的,这些来往的信息都是通过接口进行交换与传递。用户从键盘输入的信息只有通过计算机的处理才能在显示器、打印机中显示或打印。只有通过接口电路,软磁盘和硬盘才可以极大地扩充计算机的存储空间。

(二)总线

总线是连接计算机CPU、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的一组物理信号线及其相关的控制电路,它是计算机中传输各部件信息的公共通道。

微机系统的总线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1.地址总线(Address Bus)

地址总线(AB)是微机用来传送地址的信号线。地址总线的数目决定了直接寻址的范围,例如16根地址线,可以构成216=65536个地址,可直接寻址64KB地址空间,24根地址线可直寻址16MB地址空间。

2.数据总线(Data Bus)

数据总线(DB)是微机用来传送数据和代码的总线,一般为双向信号线,可以进行两个方向的数据传送。

数据总线可以从CPU送到内存或其他部件,也可以从内存或其他部件送到CPU。通常,数据总线的位数与微机的字长相等。例如,32位的CPU芯片,其数据总线也是32位。

3.控制总线(Control Bus)

控制总线(CB)用来传送控制器发出的各种控制信号。其中包括用来实现命令、状态传送、中断请求、直接对存储器存取的控制,以及提供系统使用的时钟和复位信号等。

1.5.2 标准接口 微机中一般提供的接口有标准接口和扩展槽接口。标准接口操作系统一般都认识,插上有关的外部设备,马上可以使用,真正做到“即插即用”。在微机中标准接口一般有:键盘与显示器接口,并行接口,两个串行COM1、COM2端口,TS/2接口和USB接口等。

(一)键盘与显示器接口

在微型计算机系统中,键盘和显示器是必不可少的输入╱输出设备。微机主板上提供键盘与显示器的标准接口。

(二)并行接口

由于现在常用的微机系统均以并行方式处理数据,所以并行接口也是最常用的接口电路。将一个字符的n个数位用n条线同时传输的机制称为并行通信。例如一次同时传送8位、16位或32位,实现并行通信的接口就是并行接口。在实际应用中,凡在CPU与外设之间需要两位以上信息传送时,就要采用并行口。例如,打印机接口、A/D(Analog To Digit)、D/A(Digit To Analog)转换器接口、开关量接口、控制设备接口等都是并行接口。

并行接口具有传输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适合于数据传输率要求较高而传输距离较近的场合。

(三)串行接口

许多I/O设备与CPU交换信息,或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交换信息,是通过一对导线或通信通道来传送信息的。这时,每一次只传送一位信息,每一位都占据一个规定长度的时间间隔,这时数据一位一位按顺序传送的通信方式称为串行通信,实现串行通信的接口就是串行接口。

微机主板上提供了COM1和COM2两个现成的串行口。早期的鼠标、终端就是连接在这种串行口上,而目前流行的PS/2鼠标是连接在主板的PS/2接口上。

(四)USB接口

通用串行总线(USB)是一种新型接口标准。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外设越来越多,使得计算机本身所带的接口不够使用。USB可以简单地解决这一问题,计算机只需通过一个USB接口,即可串接多种外设(如数码相机、扫描仪等)。用户现在经常使用的优盘(或称闪盘)就是连接在USB接口上的。

1.5.3 扩展槽接口

微机中一般提供的接口有标准接口和扩展槽接口。扩展槽接口操作系统一般不认识,需要安装对应外设的驱动程序。若是同一种外部设备,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中有时需要安装不同的驱动程序,该外设才能正常工作。在微机中扩展槽接口一般有:显示卡、声卡、网卡、Modem卡、视频卡、多功能卡等。

在主板上一般有多个扩充插槽,用于插入各种接口板(也称适配器)。适配器是为了驱动某种外设而设计的控制电路。通常,适配器插在主板的扩展槽内,通过总线与CPU相连。适配器一般做成电路板的形式,所以又称“插卡”、“扩展卡”或“适配卡”。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组成,计算机软件系统组成,计算机存储结构,操作系统的概念,文件的概念。

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接口,目录与路径,计算机中的数制,二进制编码。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章重点: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计算机软件系统组成,操作系统的概念,文件的概念。

本章难点: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计算机存储结构,文件的概念。【 本章作业】

1.简述计算机发展中经历的四个时代。2.计算机硬件系统由那几个部分组成? 3.软件系统和系统软件有什么区别? 4.什么叫操作系统?

5.内存和外存有什么区别,常见的内存和硬盘的容量都是多少? 6.什么是文件,文件包括哪几个部分?

第二章 Windows xp操作系统应用(10学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2.1 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2.1.1 Windows XP的启动和退出

 启动成功:出现蓝天白云界面及鼠标指针和开始菜单。 退出:【开始】→【关闭计算机】。2.1.2 键盘和鼠标操作  键盘操作

【SPACE】【BACK SPACE】【ENTER】【SHIFT】【CAPS LOCK】【WIN】 【NUMLOCK】【光标键】【ESC】【CTRL】【ALT】【DEL】【INSTERT】 【CTRL】+【ESC】,【WIN】+D,【ALT】+【TAB】,【ALT】+【F4】  鼠标操作

鼠标的操作主要包括单击、移动、双击、右击、拖动、【CTRL】+单击、【SHIFT】+单击等。

2.1.3 Windows XP 桌面操作  认识开始菜单 当前用户名,internet栏,高频使用程序区,应用程序按钮,系统文件夹,系统设置栏,帮助、搜索、运行栏,关闭、注销栏。

 任务栏操作

设置任务栏属性,改变任务栏位置及大小,使用工具栏,快速启动栏,隐藏不常用图标。

 图标操作

图标的操作主要包括图标的排列方式、创建快捷方式、图标的移动等。2.1.4 Windows XP 窗口操作  打开和关闭窗口

双击打开,右键打开;按关闭键关闭,用组合键关闭。 最小化、最大化和恢复窗口 使用窗口控制按钮来进行操作。 移动窗口和改变窗口大小

移动操作时拖动窗口标题栏;改变窗口大小是将鼠标移动到窗口边缘来进行改变窗口大小操作。

 排列窗口

在任务栏空白处右击,将多个窗口横向排列或纵向排列。 切换窗口

用“我的电脑”窗口切换,用任务栏切换。 窗口和对话框 不同点:

(1)窗口都有菜单栏,对话框没有。(2)窗口能改变大小,对话框不能改变。

(3)对话框一般都有“确定”、“取消”等命令按钮,窗口没有,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相同点:

(1)都有标题栏;(2)都能够移动;(3)都有关闭按钮 2.1.5 Windows XP 菜单操作  鼠标右键操作

右击某个对象,弹出快捷菜单操作,主要包括:打开、创建快捷方式、剪切、复制、粘贴、删除、重命名和查看属性。

2.2 资源管理器与文件管理 2.2.1 资料管理器的界面

资源管理器的启动快捷键操作是【WIN】+E,打开资源管理器后主要包括标题栏、菜单栏、标准按钮、地址栏、常用任务栏、状态栏、工作区等项。

2.2.2 浏览文件和文件夹

资源管理器左侧是文件夹,右侧显示选择文件夹下的内容。“查看”菜单下有“缩略图”、“平铺”、“图标”、“列表”、“详细资料”五种显示方式。

搜索文件:快捷键操作是【WIN】+F。搜索文件时要注意选择好搜索的目标文件夹,这样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搜索时间。

2.2.3 文件和文件夹操作  选定对象

选定对象包括选定单个、多个,连续对象,分散的多个对象,全部选定,反向选择等。

 查看属性

右击某个文件后,单击属性,可以看到文件的大小,文件属性,文件位置,修改日期和时间,文件类型等项目。

 文件操作

文件基本操作包括新建文件,文件的移动、复制、删除和重命名等项。

2.3 控制面板  添加/删除程序

卸载程序、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设定程序访问和默认值  外观和主题

更改Windows主题,更改桌面背景,更改屏幕保护程序,更改分辨率,设置任务栏,显示属性

 网络和Internet连接

网络和Internet连接是设置WINDOWS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控制窗口。包括设置本地连接、WINDOWS防火墙、无线网络连接等。

 用户和账户

通过用户和账户控制来管理本地计算机用户,也可以通过用户和账户窗口为用户创建或更改密码。

 日期、时间、语言和区域设置

日期、时间、语言和区域设置包括更改日期和时间项、更改语言选项和输入法选项。

 声音、语音和音频设备

该控制窗口可以调整系统声音、更改声音方案和系统扬声器设置。 辅助功能选项

辅助功能主要包括放大镜和屏幕键盘等功能,为有视觉或听觉障碍的人员更好、更方便地操作计算机而设置。

 性能和维护

该设置窗口是为了提高WINDOWS的性能而设置。包括设置系统的属性,电源管理、计划任务和系统管理工具。

 安全中心

该窗口包括设置WINDOWS防火墙,系统自动更新和病毒防护等方面选项。2.4 附件与多媒体 2.4.1 记事本

记事本是Windows操作系统附带的一个简单的文本编辑、浏览软件(notepad.exe)。

记事本只能处理纯文本文件,但是,由于多种格式源代码都是纯文本的,所以记事本也就成为了使用最多的源代码编辑器。它只具备最基本的编辑功能,所以体积小巧,启动快,占用内存低,容易使用。

2.4.2 写字板

写字板具有Word的最初的形态,有格式控制等等,而且保存的的文件也是.doc,是word的雏形。写字版的容量比较大,对于大点的文件记事本打开比较慢或者打不开可以用写字板程序打开。同时,写字板支持多种字体格式。

2.4.3 画图

“画图”程序是一个位图编辑器,可以对各种位图格式的图画进行编辑,用户可以自己绘制图画,也可以对扫描的图片进行编辑修改,在编辑完成后,可以以BMP,JPG,GIF 等格式存档,用户还可以发送到桌面和其他文本文档中。

2.4.4 计算器

在windows系统中自带有计算器,并可在简易计算器和科学型计算器之间进行切换(文件名为calc.exe)。

2.4.5 Windows Media Player Windows Media Player,是微软公司出品的一款免费的播放器,是Microsoft Windows的一个组件,通常简称“WMP”。支持通过插件增强功能。

2.4.6 辅助工具  屏幕键盘

屏幕键盘是一种实用工具,它在屏幕上显示虚拟键盘,允许那些有移动障碍的用户用指针设备或游戏杆输入数据。

 放大镜

放大镜是Windows的辅助工具之一,是一个便捷小工具,它可以放大任何窗口页面。启动后会在屏幕上方出现屏幕图像放大的效果。

2.5 计算机管理 2.5.1 磁盘驱动器管理  磁盘分区

在计算机管理设置的磁盘管理选项中可以对计算机硬盘进行磁盘分区管理。

 磁盘格式化

磁盘格式化(Format)是在物理驱动器(磁盘)的所有数据区上写零的操作过程,格式化是一种纯物理操作,同时对硬盘介质做一致性检测,并且标记出不可读和坏的扇区。由于大部分硬盘在出厂时已经格式化过,所以只有在硬盘介质产生错误时才需要进行格式化。

 磁盘清理

通过“所有程序”→“附件”→“系统工具”→“磁盘清理”。在“磁盘清理选项”对话框中,选择是要仅清理计算机上您自己的文件还是清理计算机上所有的文件。

如果显示“磁盘清理:驱动器选择”对话框,请选择要清理的硬盘驱动器,然后单击“确定”。

 检查和纠正磁盘错误

也可以通过开始--运行--cmd--输入chkdsk/f来运行磁盘检查和修复程序。

在DOS下使用Chkdsk命令检查

 磁盘碎片整理

磁盘碎片整理,就是通过系统软件或者专业的磁盘碎片整理软件对电脑磁盘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碎片和凌乱文件重新整理,释放出更多的磁盘空间,可提高电脑的整体性能和运行速度。

2.5.2 任务管理器

Windows任务管理器提供了有关计算机性能的信息,并显示了计算机上所运行的程序和进程的详细信息。

 启动 同时按下组合键Ctrl+Alt+Delete键。

 管理应用程序

 进程管理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熟练掌握: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鼠标基本操作;Windows xp菜单操作、使用Windows xp对话框;资源管理器与文件管理:资源管理器、文件和文件夹操作、管理磁盘。

掌握:认识附件、使用计算器、使用记事本、使用写字板、使用画图程序、windows xp的多媒体工具;设置系统的日期和时间、鼠标特性设置、字体设置、输入法、添加/删除程序。帮助功能、设置显示屏幕、安装和设置打印机。

了解:Windows的发展:帮助功能、设置显示屏幕、安装和设置打印机、辅助工具的使用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章重点:Windows xp菜单操作、使用Windows xp对话框;资源管理器与文件管理:资源管理器、文件和文件夹操作;使用控制面板。

本章难点:资源管理器与文件管理,使用控制面板。【 本章作业】

习题一:中文windows的基本操作

1.(1)分别用Ctrl+Alt+Del及Reset按钮重新启动计算机。

(2)利用“开始”按钮关闭计算机。

2.(1)试按住“Ctrl”键,单击桌面上“我的电脑”图标及“回收站”图标,观察此操作与单独单击这两个图标的差别。

(2)以鼠标双击的方式打开“我的电脑”中的“控制面板”窗口。

(3)从“开始”菜单中打开“控制面板”窗口。

(4)从“开始”菜单中打开“画图”程序。

3.(1)打开“我的电脑” 窗口,改变窗口在桌面上的位置。

(2)练习改变“我的电脑” 窗口的大小,使之最大化、最小化、还原为原大小及改变窗口尺寸为任意大小。(3)试用四种方法关闭“我的电脑” 窗口。

(4)在“我的电脑” 窗口的菜单栏及下拉菜单中逐个执行各个命令,熟悉菜单栏中各命令的作用。

4.(1)右击桌面上的“网上邻居”图标,弹出“网上邻居”对话框,查看并熟悉它的各个标签中的选项。

(2)查找C盘中所有扩展名为“.DOC”的WORD文档。

(3)双击“我的电脑”图标,选择“查看”菜单中的“选项”,对比“文件夹”选项卡中两个选项的不同。

5.(1)在“记事本”中键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将此文件保存在D盘根目录中名为“静夜思”的文件中。

(2)在“画图”程序中画出一个绿色的椭圆,并将文件保存在D盘根目录为“TEMP”的文件中。

习题二:“我的电脑”的使用

1.(1)在D盘根目录下创建一个名为“WORK”的文件夹。

(2)将C盘Windows文件夹中的所有以字母B开头的文件及文件夹复制到“WORD”目录中(提示:进行此操作之前要先按“名称”排列图标。)

(3)将“Work”目录改名为“Walk”。

(4)删除“Walk”文件夹,并将回收站中的所有内容删除。2.(1)在“我的电脑”中快速格式化移动磁盘。

(2)将C盘根目录下的文件按Web方式进行浏览。

(3)改变“我的电脑”窗口的背景图案。

(4)查看C盘的总空间、可用空间。

3.(1)右击“我的电脑”图标,选择“属性”菜单,了解系统的特性。习题三:“资源管理器”的使用

1.从“开始”菜单、右击“开始”按钮、右击“我的电脑”图标三种方式启动“资源管理器”,比较这三种方式进入“资源管理器”后所在位置有何不同。

2.找出“Windows”文件夹中所有扩展名为“ini”的文件。

3.在C盘根目录建立一个名为“TEMP”的文件夹,并将“Windows”文件夹中的“Command”文件夹及基中的文件复制到“TEMP”文件夹中,然后删除“TEMP”文件夹。

4.(1)在本机中查找notepad.exe,并在桌面上创建快捷方式,并命名为“记事本”。

(2)在本机中查找wordpad.exe,在D盘中创建快捷方式,并命名为“写字板”。

5.把上面创建的“记事本” 快捷方式与“写字板” 快捷方式互换位置。习题四:定制中文windows 1.“任务栏”的设置

(1)设置任务栏可以被打开的程序或窗口挡住;(2)自动隐藏任务栏;(3)取消时钟的显示; 2.“开始”菜单的设置

(1)向“开始”菜单中的添加“注销”及“收藏夹”菜单;(2)删除“开始”菜单中的“QQ游戏”或其它不常用的菜单;(3)整理“程序”菜单:把所有的播放音、视频的软件放在名为“播放器”的菜单中的下一级。

3.桌面图标的排布:试按名称、类型、大小、日期及自动排列,比较排列之后的不同;

4.在桌面上创建word程序的快捷方式; 5.用画图画一幅画图片作为桌面的背景; 6.设置不使用电脑3分钟后的屏幕保护程序;

7.使打开的每个窗口的标题栏都为红色;窗口中的文字的字体为隶书; 8.调整Windows的分辨率为“800*600”,然后又调为“1024*768”像素。

第三章 因特网(Internet)应用(10学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3.1网络的基础知识 3.1.1 计算机网络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指把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互相连接起来,以实现彼此之间的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3.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是产生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条件。一方面,通信网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交换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渗透到通信技术中,又提高了通信网的各种性能。

一个计算机网络是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构成。资源子网负责信息处理,通信子网负责网中的信息传递。

3.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建立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目的是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可归纳为:

 资源共享,包括共享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等。

 数据通信,包括传真、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公告板(BBS)等。

 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 分布式处理与均衡负荷。3.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 按计算机网络地理分布范围分类,可以分成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按网络的交换方式划分,可分为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 按所采用的拓扑结构划分,可以分为星形、总线形、环形、树形和网状形;

 按信道的带宽可划分为窄带网和宽带网;

 按用途的不同可划分为科研网、教育网、商业网、企业网。

3.2 因特网(Internet)

Internet音译为因特网,即国际互联网。它起源于美国,采用TCP/IP协议将世界上成千上万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多媒体信息网。我国于1994年实现了与Internet的连接。

3.2.1 因特网的结构

因特网由主干网、骨干网及国际出口、用户接入层这3个层次构成。例如,中国信息产业部的中国公用互联网(ChinaNET)就是因特网的骨干网。

3.2.2 因特网的资源 Internet网有着丰富的资源,主要有信息资源、服务资源、系统资源。3.2.3 因特网提供的服务

目前,Internet提供的服务主要有:

电子邮件(E-mail),用于收发电子邮件,地址格式为:用户名@主机域名。文件传输(FTP),传送各种类型和大小的文件,如程序、声音、图像文件等。

远程登录(Telnet),登录使用远程另一计算机的资源。

世界环球网(,jp(日本),uk(英国)3.2.7 统一资源定位符URL URL(Uniform Resource Localtion)是一种标准化的命名方法,通过各种不同的协议,对Internet上任何地方的信息都用URL定位或访问。通俗地讲,URL是Internet中用来描述信息资源的字符串,主要用在各。回车后新浪网站的主页。此外,还可以打开“历史记录”或“搜索”栏来浏览。当打开“搜索”栏时,能在右边搜索结果;打开“历史记录”时,会显示按日期排列以前浏览过的页面,可从中选择曾经浏览过的页面。

(2)由链接进入另一页面。

移动鼠标指针至某个高亮度的图形或加下划线的文字上,此时鼠标指针变成“手”的形状。单击某一链接,便进入到与其链接的下一个页面。通过选择工具栏中的前进、后退按钮进行前后翻页。当单击“全屏”按钮时,会使浏览窗口放大至满屏。

(3)保存Web页面。

下面将“新浪网”的主页保存起来。在文件菜单中选择“另存为”命令后,出现保存Web页面的窗口。先选定保存到本地计算机硬盘上的指定目录(如program)下,输入文件名后,单击“保存”按钮即完成。如果要打印当前Web页内容,选择“打印”命令即可。

2、利用百度(http://)或搜狐(http://)等网站提供的搜索引擎,采用按关键字、按分类目录两种方法来查找,计算机网络的最新技术信息。

3、给同学或老师发一封电子邮件,告诉对方自己的电子邮件。

第四章 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的应用(16学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4.1 Word 2003的简介

Word是由Microsoft公司出版的一个文字处理器应用程序。其主要特点包括所见即所得、直观的操作界面、多媒体混排、强大的制表功能等。

4.1.2 启动与退出Word 2003

一、启动:

1.单击【开始】/【程序】/【office2003】/【Word】; 2.双击桌面上Word的快捷图标。

二、退出:

1.单击标题栏右上的【关闭】铵钮; 2.双击标题栏左测的【W】符号; 3.单击【文件】/【退出】; 4.按组合键 【Alt】+【F4】。4.1.3 Word的窗口界面

Word的窗口界面包括: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绘图工具栏、等)标尺、文本区、视图切换、选择对象按钮、状态栏等。

 常用工具栏

包括新建、打开、保存、打印、打印预览、拼写和语法、剪切、复制、粘贴、撤销、恢复、超级链接、插入表格、分栏、文字方向、显示比例等按钮。

 格式工具栏

包括样式、字体、字号、加粗、倾斜、下划线、边框、底纹、字符缩放、对齐方式、行距、项目符号和编号、文字颜色、中文版式等按钮。

 栏标尺

通过标尺栏可以设置页面左右边界、首航缩进、悬挂缩进、左缩进、右缩进等项目;在纵向标尺栏下方有五种视图方式,分别是普通视图、联机版式、页面视图、大纲视图和阅读视图方式。

4.2 文档的编辑 4.2.1 新建文档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新建文档:  常用工具栏/新建按钮;  右键/新建/word文档;  文件/新建(可以使用模板)。

4.2.2 输入内容

在Word中,输入文字需要掌握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中文,英文,标点符号的输入; 2.大小写切换:caps lock; 3.特殊符号:shift+数字键; 4.特殊文字:插入/符号或特殊符号。4.2.3 保存文档

 设置自动保存时间间隔: 工具/选项/保存选项卡。

 设置打开文件密码:

文件/另存为,工具/安全措施选项。

4.2.4 编辑文档 编辑一篇文档,经常使用的操作有:插入、撤销、恢复、复制、剪切、删除、移动等。

一、选定文本的技巧  双击:选择词组;

 三击段中词组:选择一段;  单击行左侧空白处:选择一行;  双击行左侧空白处:选择一段;  三击行左侧空白处:选择整篇文章;

二、定位、查找、替换

定位、查找、替换通过编辑菜单/定位或查找或替换命令【CTRL】+ F或来调出查找和替换对话框,并需要掌握定位目标的选择、查找格式的设置、替换格式的设置等操作方法。

4.3 文档的排版 4.3.1 字符的格式化 字符格式化方法: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材 篇2

一、当前中职院校计算机教材的缺点

1、抄袭严重, 真正有特色的少

由于计算机类的电子文档来源很多, 给抄袭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类书籍基本上大同小异, 缺乏新意和特色, 有的无非是把某些内容挪动或重新组合一下, 或者只是把例子换一下, 有的甚至把文字错误也继承下来了, 误人子弟。

2、理论性内容过多, 实践技能内容过少

现行教材中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 操作技能的内容过少。如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中关于CPU的内容中单是介绍CPU的指令集、CPU的封装技术就用了3张纸的篇幅。结果是学生一堂课下来, 几乎全是满脑浆糊, 不知所云。相反地, 该书从第6章硬件的组装与调试直至第9章微机的故障检测与维修基本都是实操技能的内容, 学生从实践过程上升到理论指导, 几乎每堂课都有动手的机会, 感觉到每堂课下来都有收获, 都有进步, 这样自信心也就慢慢地上来了, 学习兴趣也越发浓厚。

3、教材不能适应生产实际, 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

中职学校现在使用的计算机专业教材大多是全国统一的规划教材, 这与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也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和教材做到“全国统一”, 那是绝对不科学的。中职学生就业地区绝大是本地区, 从事的职业绝大部分操作型工种。

4、教材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速度

现行的计算机教材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不能做到与社会发展与需求同步, 在知识结构、内容更新、实用性、应用性等方面跟不上社会需求的现代化进程。教材建设严重滞后于各企业、各行业日新月异的技术上发展, 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

二、对中职院校计算机教材应用的建议

1、教材的选择要专业化

在一些学校, 参与教材选择的人员一般是教务人员。诚然, 他们有管理经验, 可由于不是样样精通, 并不见得能为各专业选对合适的教材。因此笔者建议派一些有着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老师参与到教材的挑选工作, 只有这样, 才能选对适合该专业特点的教材, 使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为教学服好务。

选择计算机教材应该考虑两点:第一要注意实效性。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要注意选择最新版本的教材。比如:Photoshop课程, 应该选择Photoshop CS3版本的教材。第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必须能贯穿技能强化训练与应用实践, 充分利用设计师的原创性成果, 使学生能快速的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图形图像的各利, 表现方法和技巧,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材中应直接精选专业设计师的经典案例, 注重“技能”与“实践”的统一, 在掌握必要的软件知识的基础上, 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实例操作, 可以熟练掌握创作的各种表现技法, 真实体验作品的创作过程,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教材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 把握知识够用的原则

目前中职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较低, 进入职业学校最主要目的是毕业后能掌握一门技术, 为今后就业打好基础, 所以计算机教材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特点, 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学习能力, 在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 避免高精、尖和抽象的理论, 尽可能使用简洁直观的插图, 安排简单易行的实验, 以发挥学生的表象思维能力, 多掌握实践技能。

3、优化整合课程内容, 构建职业能力训练模块

教材应根据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来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以及学生所应具备的相关能力培养体系, 构建职业能力训练模块, 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 专业技术应用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4、编写计算机校本教材

很明显, 完全采用现行的一些计算机教材, 已不切合实际, 不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 也不能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 因而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 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 结合师资力量等综合因素, 探索与开发适用于本地区、本校的一系列计算机校本教材。

总之, 计算机教材应以任务化、活动化为表现形式, 贯彻理论联系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方式开展, 在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和知识点的完整性的前提下, 不刻意追求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考虑中职学生的现状的基础上, 力争使教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 有利于发挥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的作用。

摘要:从我国中职教育的现状来讲, 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所使用的中职计算机教材存在着类型不合理、编写不成熟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中职院校计算机教材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教材,教材应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工作, 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21日。

[2]中国教育报, 美国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三问, 2005年2月23日第三版。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材 篇3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 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66-02

校本教材不仅仅需要与教育方针、思想、纲要要求相符合,满足社会的需求、师生的愿望,还必须要能够体现出学科特点。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相应的专业知识与社会进步,并且还能够使之与统编教材相结合,成为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使其更具强的适应性与实践性。下面就《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开发进行分析,供同行参考。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内容要注重实用性

开展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使用所学习过的知识、技能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不管是哪一个专业哪一个学科的教学,所使用的教材的知识内容都并不可能包涵这个学科的全部知识。因此在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专业的特点来选取适当的内容,也就是说,对中职生来说,要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在编排教材时,把实用性放在首位,而不能像大学本科教材一样,把重点放在理论研究上,讲究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且也要结合中职生基础低的特点,将基础知识作为其切入点,把基础知识与实用知识结合起来,让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教材中所用的实例也要有较强的实用性与趣味性,让中职生感到学即能用。在校本教材的内容与练习设计上,需要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学习以及练习操作的部分内容,要和实际生活有关,让学生感到知识可为生活所用,方便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经过学习之后,将所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切实有用的,并让他们真正产生出学有所获的感觉,逐步产生学习积极性。

二、突出内容多样性,方便教学拓展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的开发需要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让教材能够满足职业教育所提出的各种要求,并使得教材可以为学生走上社会、走向就业提供指导。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在进行开发时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表现出职业化本身的特点,并突出教材所应该具有的指导作用。

校本教材的开发需要考虑到职教与专业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同时还需要让内容的质量可以满足教学所需。首先,对于那些普适性的内容,为了促进学生改善自身职业素质,因此,不仅要体现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还要体现引导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的形成,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自尊、自信、艰苦创业等精神。比如,在校本教材中可以编入全国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创新杯”比赛中的获奖作品的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职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学得新知识,同时又激励他们向同辈看齐,积极进取。教材中所编排的内容需要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并引导他们逐步喜爱自己的专业。同时,教材之中所选用的内容能够帮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各种职业道德素质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能够产生的积极作用,让他们能够对学校之中的学习生活进行正确地认识,并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升华。当学生能够感受到教材中体现出的亲切感时,学生就可以逐步体会到教材的魅力与价值。其次,专业性的教材就需要体现出其专业特点,《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每个专业的必修公共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融入专业思想,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各个专业中的知识进行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在校本教材中,安排课前习题,为学生布置一定开放性预习题目,引导学生学会查找、收集与整理各种资料来完成预习题目。在教材设计上,增加一个展示环节,让学生展示他们所收集到的资料,并进行相互评价。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收集资料与讲述资料内容的过程掌握知识,又可以利用教材引导他们去收集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各种知识,并集合成为他们自己所喜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的补充,延伸校本教材的知识范围,方便教学拓展。

三、校本教材需要具备灵活化、实例化的特点

校本教材开发就是要让教学变得更加灵活,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简易、实用。从当前的教材中可以发现,内容有的比较刻板,有的比较生硬,有的甚至过分复杂,趣味性也明显不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就对实践性要求较高,死板、生硬、复杂的内容会显得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实践。这些内容不仅会更加教师授课困难,学生也会感到厌烦,把本来很趣味的应用知识变得没有趣味,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的过程中,要求严格筛选内容,使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灵活性和简易性。将操作实例作为主要内容,辅以必要的理论知识,做到图文并茂,学生自己就能够看懂,学生通过自学就能独立完成书中的实例,并能独立进行实训实践。

灵活化是指,一在教材编排上改变原来的那种千篇一律的章节顺序,二在内容上从中职学生当前所实际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以及他们将来的就业要求来选取,注重针对性。当前大多数的计算机教材中基本都是介绍很多的理论性非常强的内容,这些理论知识对于接触计算机学习并不久、基础差、自觉性不强的中职学生来讲,很多都是难以理解,即使记住了也是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在校本教材中要明确哪是选学,哪是必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增加教学的灵活度。

实例化则是指的在校本教材中增加基本操作知识和实用性内容,引入现实生活中所常用的各种实际的操作案例。例如Word表格实例中的课程表、通讯录、个人简历表等各种生活中常见表格,体现学以致用。

四、选择新内容,体现时代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的内容选择,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未来发展,让教材切合学生的实际和发展,体现时代性,为教学提供更好的帮助。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符合这个时代需要的教材,特别是对于计算机这种技术发展相当快速的学科来讲,时代性是其教材的活力来源。教材的内容必须要能够紧扣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步伐,不断对其进行更新。想要培养出真正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就必须要能够打破原来教材那种封闭、固化的模式,不断地收入一些反映当前计算机学科发展的内容到教材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让教材能够与计算机学科的发展相贴合,增强教材的开放性。中职学生作为新时代中的劳动者,外出就业或者是回归创业是他们将来的必由之路,而在这条路上如果不能够积攒与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发展就必然会受到阻碍。因此在校本教材中尽量选择新内容,丰富新内容。让学生对未来的时代发展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学会跟上时代步伐,汲取新知识,让他们在将来就业或者创业的过程中遇到相关的事物时不会感到陌生。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中职学校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未来就业这一核心目标。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要求就是培养上手快、技能强的基础工作人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根据这一要求设置,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更好地为培养新一代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雍照章.开发中职校本专业教材探析[J].教师,2010(26)

[2]胡秀迎.中职计算机教材开发建设的初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

[3]金成海.五年制师范生(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的撰写开发研究[J].科技信息,2013(15)

[4]吴学栋.浅议中职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EB/OL].百度文库2011(10)

[5]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戴琪瑛(1972- ),女,广西浦北人,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

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教材大纲 篇4

1.1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能干什么

1.2计算机的常用设备

第二章 Windows XP操作系统

2.1 Windows操作系统的启动,退出

2.2 Windows界面简介(标题栏、任务栏;背景、屏保、分辨率)

2.3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键盘、鼠标)

2.4 Windows文件系统(文件和文件夹;隐藏文件和系统文件;扩展名、搜索文件)

2.5 Windows磁盘管理(G、M、K)

2.6 windows的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用户帐户、区域和语言选项、软件安装和卸载、外设驱动安装)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

3.1内网和外网(IP设置、简单故障)

2.2远程协助

3.3文件共享和网络打印机

3.4IE浏览器的使用

3.5如何从网络下载文件

3.6搜索引擎

3.7如何收发E-mail

3.8如何访问论坛

第四章常用软件

4.1 常用软件概述

4.2 压缩工具WINRAR

4.3 刻录软件nero

4.4 安全软件360安全卫士

4.5 常用输入法软件搜狗拼音

4.6 打字练习软件金山打字通

第五章字处理软件Word

5.1创建文档

5.2编辑文档

5.3处理表格

5.4保存文档

5.5页面设置及打印

第六章计算机安全及杀毒软件

6.1 计算机病毒、木马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材 篇5

西施教材10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案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导学案《西师版》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51~52页的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二相关的题。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探究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学习重难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12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51~52页的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二的1~3题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学 案 导 案 巩固知识 复习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游戏吗?这是老师用1cm3的正方体拼成的.积木,你能说说它们的体积吗? 你是怎样想的? 2.要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小组讨论交流,共同完成。 组内交流,指定多小组代表发言。老师谈话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点拨自学 问题探索学习: 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4人小组合作“搭积木”。 思考: ①长方体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分别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②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规律。 用实例验证规律。 刚才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个公式对所有的长方体都适用. 想一想,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反馈练习。出示例2:怎样计算电脑包装箱的体积? 学生审题,独立完成。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小组共同完成。小组交流,整理发言 小组讨论共同完成 学生审题,独立完成。 深入探究 自学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1)正方体的体积又怎样计算呢?猜猜看。 (2)你的想法正确吗,可以翻开书第52页看一看,也可以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 (3)说说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要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4)反馈练习: 口答: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独立进行,选一小组点评 小组讨论,派人发言。 同步练习课堂活动 量一量、算一算。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教师巡回各选一小组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课后作业 练习十二第2、3题。 课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教科书练习十二第4~6题,思考题。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学 案 导 案 巩固知识 复习引入 1.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2.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单位:m) 学生计算完后,师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计算吗 组内交流,派人发言 板书课题: 自学探究 探索新知 1.观察: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 长×宽实际上是求长方体的什么?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 棱长×棱长实际上是求正方体的什么? 得出:长×宽求的是长方体底面(或顶面)的面积,棱长×棱长求的是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 师: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还可以怎样表示? 长(正)方体的体积=一个面的面积×高(这个面所对应的高) 2.这一个面可以是哪些面呢?它所对应的高指的是什么?(出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指) (1)上底(或下底)×长方体的高; (2)左面(或右面)×长方体的长; (3)前面(或后面)×长方体的宽。 3.现在要求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你有几种办法? 4.基本练习。 (1)一块长方体钢材,阴影面的面积是2.8dm2,这块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根长方体钢管的容积是10m3,如果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20dm3,那么这根钢管长多少米?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派人发言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学生独立完成, 深入探求 拓展练习。 练习十二第6题和思考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订正。 同步练习课堂练习练习十二第4,5题。 独立答题,组内交流,教师巡回各选一小组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课后作业 三维导学有关练习。 课后记

农机技术培训教材 篇6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机械是在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

主要作用:

1、提高劳动生产率;

2、促进增产措施的实施与发展;

3、争取时间,不违农时;

4、改善劳动条件。

一、农业机械的分类

根据2008年7月14日发布实施的《农业机械分类》规定,农业机械共分14个大类,57个小类,276个品目

(一)、耕整地机械:耕地机械,整地机械。

(二)、种植施肥机械:播种机械;育苗机械设备;栽植机械;施肥机械;地膜机械

(三)、田间管理机械:中耕机械;植保机械;修剪机械。

(四)、收获机械:谷物收获机械;玉米收获机械;棉麻作物收获机械;果实收获机械;蔬菜收获机械;花卉(茶叶)收获机械;籽粒作物收获机械;根茎作物收获机械;饲料作物收获机械;茎秆收集处理机械。

(五)、收获后处理机械:脱粒机械;清选机械;剥壳(去皮)机械;干燥机械;种子加工机械;仓储机械。

(六)、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碾米机械;磨粉(浆)机械;榨油机械;棉花加工机械;果蔬加工机械;茶叶加工机械。

(七)、农用搬运机械:运输机械;装卸机械;农用航空器。

(八)、排灌机械:水泵;喷灌机械设备。

(九)、畜牧水产养殖机械:饲料(草)加工机械设备;畜牧饲养机械;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设备;水产养殖机械。

(十)、动力机械:拖拉机;内燃机;燃油发电机组。

(十一)、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风力设备;水利设备;太阳能设备;生物质能设备。

(十二)、农田基本建设机械:挖掘机械;平地机械;清淤机械。

(十三)、设施农业设备:日光温室设施设备;塑料大棚设施设备;连栋温室设施设备;生物质能设备。

(十四)、其他机械:废弃物处理设备;包装机械;牵引机械。

二、农业机械的作业特点

1.种类繁多。农业机械的工作对象是土壤和作物。这些物料的品种甚多,性状差异很大。再加上地区性的差别和栽培制度的不同,水田、旱地、垄作、套作等情况就更为复杂。现在世界上已有的不同种类和形式的农业机械约近两万种,新型的机器还在不断出现。

2.作业复杂。农业机械的工作对象复杂,受土壤、水、肥料、气候的影响,又随地域、作物类别、种类、自然条件和栽培制度的不同变化较大;而大多数农业机械在作业时都不是只完成某项单一的任务,而是要完成一系列的作业项目。这就增加了机器设计上的难度和结构上的复杂性,从而要求农业机械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3.工作环境条件差。许多农业机械是在地面状况较差的田间、露天地和高速行走状态下作业,烈日暴晒,风沙尘土多,有时还受雨淋。因此,机器容易腐蚀或磨损。4.使用时间短。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许多作物的播种期和收获期都很短;某些农产品(如水果等)收获后的加工期也不长。这就使许多农业机械在一年内的使用时间很短。

三、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2003年机械化作业水平:耕地

46.8% ;播种

26.7% ;收获

19%; 保定市2006年:机耕 87.0%;机电灌溉 84.0%;机播 74.4% 机收 37.8% 2006年机械化作业水平:耕地 55.39%;播种 32.00%;收获为25.11%。

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均超过80%,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栽植水平10%,收获为 40%。玉米机播水平58%,机收为 5%。其他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更低

四、我国现有农业机械结构特点

大中型机械较少(2007年206.3万台,农具308.3万部);小型机械居多(1619.1万台,配套农具2733万部);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配套率低;粮食生产机械多,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少;种植机械多,畜牧、养殖和加工机械少。

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1、动力机械向大型化发展:大型机组作业,生产率高,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作业质量、增收效果比小型机具高。

2、作业机械向多功能联合作业机型发展:所谓联合作业,就是用一台机器,在一次行程内,同时完成两种或数种作业项目。

3、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需技术与装备将有迅速发展:主要有保护性耕作技术所需的少耕免耕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机械、耕种联合作业机械、有机肥生产与施用机械、化肥高效施肥技术与机械、生物农药与施药机、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机械等将得到发展。

4、机械化作业将由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为主逐渐向小种类作物和经济类作物发展: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等经济类作物的种植、收获机械及林果机械、牧草机械、渔业机械等新兴农机品类的市场需求日趋强劲。

5、山地、果园、大棚用小型机械不断发展:微耕机、田园管理机、小型插秧机、小型多功能收割机等一系列小型机具需求增多。

大量的新技术将广泛地应用在农业机械上。电子技术的应用。例如将电子监控装置、GPS用在联合收获机和播种机上,将激光技术用于开沟平地等作业机上,将光电传感器用于中耕间苗和蔬菜水果的分选;将微波技术用于杀死草籽和昆虫及干燥谷物。农机与农艺互相配合,把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起来,例如番茄采收,育种学家培育出了表皮较坚韧且收获期较为一致的番茄,机械工程师设计出了番茄收摘机,使番茄收获机械化得以实现。在苹果、梨、葡萄种植方面,为适应机械收获作业,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控制作物的形状和结构,实现农艺与农机的结合。

六、农业部重点推广的农机化技术

(一)、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水田耕整机械化技术;水稻规范化育秧及机插秧技术;水稻联合收割机械化技术;产地烘干与加工机械化技术。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完全不同于传统耕作的农业增产新技术,其核心内容是用作物秸杆、残茬覆盖地表,采用少耕和免耕耕作技术,达到保水、保土、保肥,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的目的。由于它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的基本要点: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以松代翻、化学除草。

(三)、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结合玉米主产区不同品种、种植制度、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推广玉米免耕深施肥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与设备。在大力推广悬挂式玉米收获机的同时,搞好自走式玉米收获机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积极推进玉米机收跨区作业。

(四)、薯类生产机械化技术:针对薯类作物生产条件及特点,重点推广适宜的薯类种植、收获机械化技术与配套作业机械。产地烘干与加工机械化技术

(五)、油菜、花生、茶叶等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在相应作物主产区,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油菜机械化育苗移栽、直播与收获技术、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挖掘技术、茶叶机械化采摘和初加工技术、大豆机械化播种与收获技术、甘蔗机械化中耕培土与收割技术、柑橘和苹果机械化采摘、商品化产后处理与深加工等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

(六)、草原建设与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针对部分草原生态恶化的状况,重点推广少免耕补播、飞播和深松、切根、打孔及牧草收获、打捆、块粒状加工、青贮和草籽加工技术及机具设备;结合牧区自然和生产条件,示范推广轮牧围栏自动化控制技术与配套机具设备。

(七)、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以提高灌溉水和自然降水利用率为目标,在具有一定灌溉条件的平原区,重点推广微喷、渗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水源缺乏的旱作区及丘陵区,重点推广深松覆盖、水平沟播、旋耕播种复式作业等机械化旱作技术及适用机具;在适宜地区推广应用行走式灌溉播种技术和坐水种技术。(坐水种技术是用农业机械将开沟、浇水、播种、施口肥、覆土等多道工序一次完成的综合作业技术)

(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工技术:根据秸秆饲用、气化、发电等市场需求,推广秸秆机械化收获、青贮、揉丝、捡拾打捆、饲草颗粒及块状加工等新技术及配套机械设备。

(九)、畜禽养殖及废弃物处理技术:根据畜禽集约化养殖和环境保护的需要,重点推广饲草加工贮藏、熟化饲料膨化、制粒技术与设备;集约化养殖技术、废弃物多元复合有机肥生产技术;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与装备。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材 篇7

关键词:计算机,高分子,课程实施,教材建设

近几年来,电子计算机在高分子科学与技术中的使用正以指数速率增长。这是由于中、小型计算机系统的价格/性能比不断降低所引起的。在最近5年来,微型计算机的激增使从事化学工作的科研人员花不多的钱就可用上计算机作适量的工作,提高了计算机在实验室的使用率。微型计算机已使高分子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能够更方便地进行复杂的计算,使测试仪器自动化,以实现自动监测、数据分析和仪器控制,以及为物理和化学过程建立数学模型。

高分子与计算机相比,可算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将两者结合作为一门新的选修课程在本校大四年级开设也是新的尝试。目前还没有与之配套的教材,与该课程相似的教材“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内容与实际联系并不大,学生们对这些枯燥的内容并不感兴趣,且听得一头雾水。在这种情况下,本人对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后经毕业设计检验和毕业生工作情况的反馈,证实所变之内容对学生确有益处。下面针对计算机在高分子中的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和教材提出自己的建设方案。

1 计算机在高分子中的应用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总体来看,安徽理工大学高分子专业开设计算机在高分子中的应用课程以来,课程的实施正朝着预期的发展方向健康推进。但是,将计算机与高分子材料相结合作为一门课程毕竟是新的尝试,在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尚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对该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1 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首先,新专业问题。高分子材料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粘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高分子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所有的生命体都可以看作是高分子的集合。高分子材料是材料领域之中的后起之秀,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有关高分子专业的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一些基本的专业课参考书很少,尤其是计算机在高分子中的应用这门课程更是没有教材可循。

其次,师资力量薄弱。任何课程如果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是难以顺利实施的。在本校高分子专业中,熟悉和精通计算机的教师不多,更多的教师只是对高分子材料的课程内容掌握较多,但是对计算机的各种软件知之甚少。本校高分子专业又是新成立的专业,人员缺少,经费缺乏,所以包括计算机在高分子中的应用在内的部分选修模块的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不能很好的进行。

1.2 课程实施的方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教师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学生与计算机直接进行对话。教师在上面边讲边操作,学生重复操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而改变学习内容,因而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需要给每位学生配备计算机,所以教学资源必须丰富,在新专业中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计算机用于课堂演示,是比较常用的形式之一。其主要特点是需要的硬件设备不多,而设备利用率高,产生的教学效率好。在高分子设计中,高分子工艺计算、设备计算、工程布局及设计等都要用到计算机。同时,利用相关的专业软件如Origin、Matlab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也相当方便,

所以在讲授该门课程的时候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使合成工艺和设备图完整地展现在眼前,让学生对各种软件的使用步骤一目了然。并且在每节课结束后给学生布置作业,使其能把上课讲授的知识点及时地消化吸收。

多元教学评价方式。娄枫[1]在其文章中提到的多元教学评价方式同样适合本门课程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改变以往“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成绩评定,同时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几个方面:

(1)平时学习态度,如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自评及他评等,占20%。

(2)每次作业的检查结果,主要是结果的准确度,共5次作业,每次作业满分10分,占50%。

(3)期末考试,将本门课程所学知识的汇总,主要利用所学计算机软件处理高分子专业知识,占30%。

2 计算机在高分子中的应用教材建设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好的教材在教学中发挥着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内容、主导教学方向的作用[2]。本着这个原则,计算机在高分子中的应用教材建设应突出以下几点:

2.1 根据专业要求,构建教材内容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蓝本,是培养学生能力的砺石。高分子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行业包括生产过程的监测和控制,生产操作的优化,新装置的研究、开发和设计等等。另外,配方的选择、工艺的确定和数据的处理都离不开计算机。还有就是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要用到计算机的各种化工软件。针对这些需求,该门课程的教材内容大致分成以下几个章节:第1章绪论;第2章化学结构绘制软件在高分子中的应用;这章主要给同学们讲述绘制软件Chemdraw,ACD/ChemSketch和ChemWindows的使用方法。第3章Origin在高分子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第4章Microsoft Office系列软件在高分子中的应用;第5章化学办公软件SciecneWord在高分子中的应用;第6章计算机在高分子数据查询及文献检索中的应用;第7章其他常用软件的应用。

2.2 保证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每个专业课程的设置都力求做到先进和实用,很多选修课程体现的都是现今社会最热门的材料和技术。将计算机的各种软件融入到高分子材料中,给高分子专业课增添了活力,使教材的内容紧跟时代步伐,为培养学生的多向和创新思维提供了方法和思路[3]。

计算机在高分中的应用这门课程,内容涉及两个方面,计算机和高分子,所以应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发挥各自之所长。例如,在讲解到Origin软件在高分子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这一章时,重点有两点,一是Origin软件的操作环境;二是Origin怎么体现在高分子材料中。这时,就要结合高分子专业最常用的测试方法-红外光谱测试来给学生讲解。红外光谱仪连接的计算机有专门的软件,只有测试人员能够掌握,通常给大家的检测结果是一组数据,那么就要借助Origin软件来进行转换,这个软件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软件的操作过程、数据的处理和谱图的导出以及分析展现在学生面前。

以上是关于计算机在高分子中的应用课程实施和教材建设的一些思考,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有关本门课程的一些想法还应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使计算机在高分子中的应用这门课能跟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4]。

参考文献

[1]娄枫.基于工学结合的《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的实施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6):10 248-10 249.

[2]冯永平,吕守华,刘生梅.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2(12):26-28.

[3]梁艳书,丛萌,朱英杰,等.工程图学教材建设和编写的思考[J].工程图学学报,2009,30(4):171-174.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材 篇8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常在学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还要学习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以下简称VFP)课程,以其简单易用,界面友好,教学内容丰富,普遍地被各类本科院校列入非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教学计划当中。本文以《VFP程序设计》为例,在这门课程教材的建设上提出了研究和优化的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教材研究

1.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应用型”的“本科生”人才为主,即它不主要培养“学术型”的人才或者研究型的“研究生”人才,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实际出发,围绕社会需要,着重培养多样化的应用型、实践型、职业型、技能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如今的多元化社会对人才的各种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将不再沿用传统本科教育讲究的“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而是应在专业建设的指导下,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围绕课程改革,开展相关的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因此,要把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理念落实到办学的实际过程当中,需要在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加以潜心研究,进行改革建设。本文将主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最为广泛的《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教材进行研究与优化,以推动计算机程序设计知识的普及,促进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培养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更多的帮助。

2.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教材的现状和问题

VFP这门课程,是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和数据库技术相关的课程,也是他们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所以这门课程的很多专业术语以及操作的方式方法都给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上造成一定的难度。市面上有多种多样的《VFP程序设计》类教材,经研究发现,多数教材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问题:

2.1教材安排凌乱,分散

由于VFP课程本身既包括数据库理论知识,又包括软件开发实践,所以涉及对象比较多,功能应用操作复杂,这就要求这门课程的教材在编写安排上要内容衔接得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而一些教材在整体的组织上编写分散、凌乱,没有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开发的概念,一些学生尽管学完了这门课程,可对VFP是什么,能做什么用,都还一无所知。

2.2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

从各大高校所使用的VFP程序设计教材统计,其内容基本包括数据库基础知识、VFP基本语法、数据库和表的基本操作、SQL查询、程序设计基础、查询和视图、表单设计、菜单设计、报表和标签设计、项目和应用程序开发等章节。各个章节在内容安排上大部分都是偏重于理论的讲解而忽略了实际操作,没有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实例以体现设计的要点和细节,所以学生在学习过后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应用的乐趣,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最终并没有达到学以致用,这严重背离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2.3教材实验操作没有针对性

有些教材书后的实验不能完整反映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实验单一枯燥,安排操作内容不实用,没有针对性,有的过于简单,这样就使得学生上机内容不饱满,迅速完成某实验内容后就不知所为,大部分时间都被白白浪费掉,所以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影响了教学质量。

2.4教材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多数教材的编写安排中,往往只是灌输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对象操作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些教材只是列举一些很简单,很容易实现的方法和问题,而对于需要用心思考,仔细动脑筋操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却涉及很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力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材的安排当中应适当加入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知识和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教材的改革思路及优化办法

哈尔滨剑桥学院针对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VFP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使其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理论知识,加深系统开发思想,为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做好准备。针对现有教材,我们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全面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

在内容设计上,先安排讲解数据库的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数据库系统有个全面的了解,然后针对程序设计理论,讲解VFP的基本语法和函数,再介绍VFP数据库和表的基本操作,在表数据的基础上引入SQL查询,然后讲解查询和视图这两个对象,最后渗透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讲表单、菜单、报表和标签的创建和使用,最后讲项目管理器,使得前边的所有对象都综合在一个大的应用开发里,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开发的过程。这样,就使得VFP的整个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成个一个整体,不凌乱,不分散,内容过渡自然,章节衔接得当,更有利于教学过程的良好进展。

3.2全面侧重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在VFP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当中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在老师的指引下,安排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思考和讨论,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而动手去实践,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更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表单教学环节中,可以安排设计“抽奖器”。首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对该任务进行全面分析,需要表单上有什么控件,需要后台数据库表设计什么样的数据,需要怎样编写事件驱动代码,最后经过查看和总结学生的完成情况,由教师演示共同制作外表美观,简单实用又贴近生活的小案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课堂理论的进一步实践。

3.3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

按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我们的教材紧扣最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精选例题,合理安排课后实验以适应等级考试机考难度,对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提供针对性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4.结束语

通过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深入理解与研究,《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教材从内容章节到习题实验、上机指导,完全适应国家对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考核的要求,集课堂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于一体,有完整的习题以及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非常益于组织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在2011年2月面向全国出版发行第一版后,不断引入本校及兄弟院校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新成果,不断完善教材的内容,丰富教学案例,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我们将不断努力,进一步深入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编写更适用于学生学习和使用的教材、上机指导书,全面提高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搞好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

【参考文献】

[1]杨静.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A].2010全国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

上一篇: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下一篇:创建市级文明单位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