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材料作文复习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三语文材料作文复习

高三语文材料作文复习 篇1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到太阳,我属于苍茫的蓝天,遥远的群山,烂漫的峡谷;

也有人说,在这广阔的世界,我有割不断的牵挂,我属于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故园;

还有人说,在这平凡的世界,有我最不一般的追求,我属于远大的理想,辉煌的未来;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个地方,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样让他心有所属,情有所依,亲爱的同学,你又属于哪儿呢?

请以“我属于那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材料分析】:

⒈是什么?

“那儿”是哪儿?应该是一个时空上和我们有距离的概念。时间上是过去或未来,空间上是远方,与“这儿”不同。从材料看,“那儿”可以指大自然中的“蓝天、群山、峡谷”,代表自己渴望的自然生活、理想境界;可以指现实生活中的“家人、朋友、故园”,代表自己的情感归宿、精神依靠;主观世界里的“远大理想、辉煌未来”,代表自己的执着追求、不懈奋斗;

⒉为什么?

我为什么属于那儿?从材料看,应是心有所属、情有所依。那儿是自己的精神家园、避风港湾,那儿是自己苦苦寻觅、孜孜追求的理想境界,那儿有自己相濡以沫的亲人、依依不舍的朋友,所以我属于那儿。

⒊如何做?

通过哪些方式表现这种归属与依靠?心灵的阅读、精神的体悟、踏实的求索、勇敢的实践„„ 注:亲爱的同学——“我”必须是自己。【教材素材】:

⒈我属于——故乡:“月是故乡明”

童年记忆、坚守故乡、稻花香里、淳朴乡情、历史文化名城淮安 ⒉我属于——经典:“获得教养的途径”“文明的对话”

语文、音乐、书海、诗意、汉语(字)⒊我属于——理想:“向青春举杯”“我有一个梦想”

奋斗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梦中的大学

⒋我属于——亲情:“珍爱生命”“月是故乡明”“珍爱生命”“一滴泪中的人性世界”“此情可待成追忆”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祖祖辈辈

⒌我属于——境界:“慢慢走欣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像山那样思考”

江南、西藏、寂寞、天空、心灵、大海 ⒍我属于——苦难:“珍爱生命”“直面人生”

⒎我属于——中国:“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祖国土”“号角为你长鸣” 【构思立意】:

⒈如写记叙文,可选一则亲情或友情故事,写出自己的牵挂和依靠,注意扣题即可。

⒉如写散文,可选一个典型意境作为写作的素材,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出自己对这种意境的向往和追求即可;也可以从自己的归属反思,由不属于哪儿谈起,写出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如故乡家园。

⒊议论文不太好写,“那儿”指向远方,正因为有了“我属于那儿”的想法,人们才能不断追求,不懈奋斗!围绕这一观点展开议论也可。

另,选择一个典型意象,写一篇象征类寓言散文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典型错误】: ⒈审题不清:

不扣题:把“属于”写成“需要”、“为了”

文体错:写成诗歌

要点错:是“我”属于而不是别人,不做强调;“这儿”与“那儿”不清

⒉词句空洞不知所云:不用客观的人或物来表现归属,如:父母、家乡;不用主观的情感认识、精神启示来表现归属,如:梦想、寂寞;却用空洞虚无的词藻来堆砌归属。

⒊流水似地叙事没有重点、低幼化的寓言、混乱不堪的思路、粗俗低劣的语言、大段自杀式抄袭浪费时间 【精彩例文】:

(一)我属于那儿

无月的夜晚,依旧明亮;无人的街道,依旧喧闹;无声的城市,依旧难找。

还记得14岁那年,无精打采的我坐在车里,看爸爸把家中的物品搬上车,狠狠地锁上门,看奶奶拄杖站在门口,哀愁地与我们告别,喉咙忍不住在哽咽,眼睛在瘙痒,却不知为何。

那儿有清澈的溪水,朴质的乡民,有翠绿如画的森林,天真纯洁的孩童。

记得顽皮的我,在奶奶午睡的夏日里,偷偷骑着一辆我当时唯一能驾驶的红色小三轮在大场上绕圈,在蝉鸣鸟叫,树荫的隙缝里追赶着大公鸡,穿梭在扑腾的羽毛中。赶在奶奶起身前,被晒得乌黑的我又悄悄地把车推进小院里,蹑手蹑脚地回到房里,愉快地睡起“觉”来。

春天的时候,油菜花开的遍野,走在乡间的道路上,两旁芳香四溢,可爱的我总会摘上一把小黄花,一蹦一跳地行走在田埂上,最后会因为可爱的蜻蜓或者美丽的蝴蝶而扔掉了小黄花,不听奶奶的嘱咐,肆意地奔跑着去追逐那些小蜻蜓或小蝴蝶,疲惫地回到家中,叫唤着小黑狗。

小孟子是一个我也说不清楚的亲戚家的,和我一般大。我在他面前就像一个乖宝宝,什么都不懂,还记得我想去钓鱼,却没有鱼竿,他带我找到后山那儿,在碗口粗的翠竹中,寻找一根指节粗的小竹子,然后在鹅院里飞奔一通,捡起几根羽毛,迅速地逃离,躲在屋后面,我看着他灵巧地制造鱼竿,仰慕之情第一次在我心中升起,岸边的芦苇老高老高,瘦小的我们就躲在里面,忍着夏虫的侵扰,小心着鱼塘主人的巡视,尽情地垂钓。记不清楚我有没有钓到鱼,但满身泥巴的我出现门口的时候,着实让奶奶吓看一跳,我的傻笑没能免过一次处罚。

那儿有高大的竹林,它们青翠、挺拔;那儿有清澈的河水,它们甘如泉水;那儿一望无边的田地,微风吹来,一浪一浪如海水般涌动的绿波。

那儿记载了我的纯真,绘画了人的纯洁,我的初始,就在那儿浪漫地开始了,我的天真,就在那儿悲哀地结束了。城市熟悉又陌生,让我难开笑脸,喧闹又繁华,却无法给我一片能够欢乐的地方。高考在即,真想早日能够回到属于我的那儿,在物是人非中,寻找一点童年的影子。

【简评】青春年少的记忆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充满着天真稚气又无忧无虑,文中回忆几件小事,饶有趣味,深处城市,生活的秩序,生活的空间都迥异于乡村,更加促使“我”对过去生活的向往。

(二)我属于那儿

有的人会学古人发出感慨:天大地大,竟没有我的容身之处!仔细想一下,其实不是这样,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万千变化、时间与空间相统一的世界上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只是你没有去探索没有去寻觅,或者说只是你不肯承认罢了。

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们没有爸爸妈妈就没有我们,就好像没有水就没有鱼一样。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一直都认为我是属于我的爸爸妈妈的,因而这十几年来,我从不敢违抗爸爸或是妈妈的意思。因为我知道,不,应该说因为我认为我的生命乃至我的一切都是属于他们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我也就不可能睁开眼睛看到每天相伴我学习的同学和老师,也不能张开耳朵听到小鸟的动人歌声,更不可能松开双手去拥抱我所爱所敬的人或者事物„„所以我感激我的爸爸妈妈赋予我生命,因而我属于他们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随着我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以及知识面的扩展,我的思想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时我会不禁发现我爸爸妈妈有时让我见证的事让我做好的事有很多都是我从心里不愿去看,不愿去做的!但出于幼时形成的观念,我也从不“违抗”他们。不过随着这样局面的持续下去,我越发觉得苦闷,有很多事情我很想做,因为我对它们有很大兴趣,但就是因为妈妈或是爸爸不喜欢我只好遗憾地放弃我所想的和我所希望的。说实话,有时真的很不甘心,也曾抱怨过。

后来我无意中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世界属于你,你属于你的心》,从这篇文章中我知道了原来我认为我属于我的父母只是因为我出于感激或是基于一份与生俱来的亲情,并不是出于我的内心。看过这篇文章后我才恍然大悟。后来有一次和爸爸妈妈聊天时,我偶然问起爸爸这个,爸爸妈妈听了都笑了。妈妈走过来摸着我的头说:乖儿子,我们从不认为你是属于我们的,你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你可以做你想做地事、喜欢的事,因为你是属于你自己的心的。听了妈妈的话我更加肯定我是属于我自己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属,只要你肯相信你肯承认,你就会发现你是属于你自己的,你的心就是你的归属地!过了这么多年,我终于明白我属于哪儿?我是属于我自己的!

【点评】:“我是谁?”是一个哲学命题.芸芸众生中的你是独一无二的.可是在生活、学习、工作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有谁能活出一个真我、一个体面的自我?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更多的时候我们还不是被环境所逼做着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本文作者从小时候对自己属于谁这个问题的一个认识谈起,到读到一篇文章带给自己启发,再到受到父母的认可,终于认识到“我属于自己”。文章语言质朴,却传达出一个思想认识过程的信息,思路清晰,形象可爱。

(三)我属于那儿

白天属于蓝天,因为蓝天的广阔可以带给它自由飘荡飞逸的空间。

鸟儿属于森林,因为森林的广袤可以带给它安居游玩的场所。

小溪属于大海,因为大海的波涛可以带给它无限的生命力。

而我属于我的家,因为家是我永远的归宿。家中有父亲、有母亲,还有其他关心我的亲人,我知道,我这一生都与这个家结下不解之缘。

后来,为了学业,我远离家乡,来到这陌生的城市读书;如今,高三的生活,确实很忙,一般同学根本无暇顾及到想家,但我,没有,我常常在夜里,一个人静静坐在月光下,思索着,怀想着,任思绪飘飞„„

刚上高中那年,是母亲亲自把我送到学校,带进教室,因为她怕我一个人孤单、害怕。在教室中,是母亲教会我如何面对高中学习,如何去进行人际交往,如何面对自己的成绩„„一切的一切,都在脑海中闪电飞过,想起母亲当时把我安顿好后回家时那充满无尽的关怀眼神,我就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因为是母亲那眼神让我每每在失败中找回自信与尊严,让我在艰难困苦中找到希望与勇气。

还记得父亲第一次给我送水果的情形:当时正是夏天,太阳似乎想把大地烤干,一个劲地释放自己的能量。父亲骑着电动车,带一大堆水果:香蕉、梨子、苹果、葡萄等等,我见到他时只见他大汗淋漓,因为他怕我在校既渴又热而特地买来的,而父亲走时,却一个水果也没有带走,他把所有的都给了我,希望我在校好好学习,平安无事。

父母的关爱让我感动,心中无言,我知道,由父母组成的家是我最温暖的依靠、最贴心的牵挂。

家是游子永远的港湾,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不用担心,因为有家在你身后,保护着你,家是港湾,而我是一条船,我知道,无论何时,港湾一定会为我开放。

思绪飞回,抬头仰看明月,它是如此的圆,我把我的思念与心情寄托于明月,希望它能载着我的一切,照到我的家,照在我父母的心中。

白云永远属于蓝天,鸟儿永远属于森林,小溪永远属于大海,而我永远属于那个家,我知道我永远走不出父母用爱织成的那张网,那个家。

【点评】:“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每个人都在为生活而奔波,为前程而努力,犹如一只风筝在空中飘荡,风筝无论飞得多高,也不管飞得多远,始终掌控在人的牵手中,而我们的牵手正是家。本文选取两个事例来说明家是“我”的依靠,家是“我”的牵挂,不虚夸,不矫情,质朴而情深。

(四)我属于那儿

有一种力量让我不能止步,有一种思念让我泪流不止,更有一种内疚让我痛不欲生„„对,我属于那儿——爷爷曾经安居的地方。

正值美好青春时节的我,对未来有着无比的向往和憧憬,我希望拥有无限的幸福和欢乐,希望家人团圆安乐,希望天下太平无战争之痛,我一直这么想着,可终有一天我还看见那张令我黯然伤神的照片。

爷爷牵着我的小手站在小屋门前拍下了这张照片,对,小屋,爷爷曾经安居的地方,似乎我又想起了爷爷弯腰的背影,想起爷爷提木做饭的情景,此刻我的一切思绪包括肉体都属于那里。

冬末春初,寒冷依旧没有收手,这个冬天爷爷显得明显虚弱,不再像往日那样硬实有力,做事时双手都在发抖了,爷爷似乎很疲劳。作为孙子的我还不太懂事,爷爷颤抖的身体依然在冬天的早晨忙碌着为我做饭,由于爷爷手脚不灵活,做的饭比平日差得多,而且盐放的太重,我吃着,抱怨着,生气着,爷爷却没有一点儿着急,还迁就地对我说:“爷爷下次一定做好,今天爷爷给你十块钱,你到街上买好吃的,好不好?”我不情愿地答应了,可谁知道这是我吃爷爷做的最后一顿饭啊!中午放学回来,我看见许多人围在爷爷的门前,爸爸,妈妈,二爷,二婶他们都来了,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急切地问他们出了什么事,他们没有一个人开口,就看到他们眼里隐隐的泪水。我知道出事了,一定是爷爷病倒了。我冲开人群,跑到爷爷的床前,那时爷爷已不能出声了,眼睛无力地看着我,我发疯似地哭了起来,摇着爷爷的手跟爷爷说:“爷爷你别走,不要丢下我,我以后不生你的气了,我会学乖帮你扫地、打水。爷爷!我求求你了,别走,好不好?”我这样地哭喊着,在场的人都哭了。

如今爷爷离开我们已经有8年了,爷爷的小屋还在,我没有离开过那里。自从爷爷走后,我一直住在那儿,爸妈不同意,我也不答应他们,坚持住在那儿,有空闲时我也会学着爷爷从前的样子打水、做饭,我属于这儿。

自从爷爷走后,我一直以为我失去了所有,没有了依靠,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了,其实我现在坐在考场里细细想来,一切都不是那么坏,我住在那儿,一直没明白其实我就属于那儿——爷爷曾经安居的地方。

【点评】:“祖孙情,隔代亲”。本文作者写到对“爷爷”与生俱来的依恋,这种依恋有依赖,有抱怨,有自责,有后悔。当“爷爷”去世后,“我”依然学着“爷爷”生前的生活方式,独自在“爷爷”的小屋生活,以此抒发对“爷爷”的无限思念之情。

(五)我属于那儿

说我属于那苍茫的蓝天,遥远的群山,烂漫的峡谷,这过于遥远。说我属于家人,属于朋友,属于故园这又过于简单,说我属于远大理想,辉煌未来却又是片面的!扪心自问一句:“我属于哪里?”答案是“能够对得起自己的灵魂!”

在当今的社会,善于伪装自己的人实在不少,因为迫于无奈!为了生计,也许你曾经背着良心做过错事,可是如果你能在错事结束之后对自己的灵魂没有愧疚,那么你是真实的,坦然的,不带“面具”的。倘若一个人犯了错,明明心中不断受到内心的谴责,但却不为其犯下的错负责,没有勇气去承担后果,那么这样的人反之就是那种“假面人”是一种“小人”,我们做人就要做大丈夫!敢作敢当,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回首曾经的一幕幕!我不禁潸然泪下,在读初中时,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那时的我整天就知道玩乐、空想,在女生面前伪装自己的“帅”,不务正业,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宽裕!所有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父亲是那种很豪放的人,原来的他性格开朗,乐观,身上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在我心里面他就是一个“包青天”他不会包容我的错,对我要求从来都是那么严格,因为他坚信: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只要我没有达到他提出的目标,就免不了皮肉之苦,在我的印象里,我从小就是被打大的,所以在我脑海中对我父亲无疑就产生厌恶的心理。因为他从不会笑着逗我开心,也不会想着去买好的玩具给我玩,甚至连压岁钱都只是妈妈给我,他从不会给我压岁钱!因为在他觉得这是一种多此一举的习俗!他也不会带我去好玩的地方玩,不会容忍我做什么出格的事,只要做了,就意味着劈头盖脸地痛打,因此我与父亲从不讲心理话,我们之间有着深深的代沟,在我心里与他这种“机器人”无法沟通,我觉得他不爱我,讨厌我这个糟小孩。

白云苍狗,世事变迁。现在我懂得了我父亲的良苦用心,他不善于甜言蜜语,对待生活多年的我的母亲也是如此,因为他觉得他是个男人!不应该把自己心中的对亲人的爱摆在太阳底下,他在做事时的一举一动已经流露出那高山般的父爱。

现在的父亲已经不再对我动粗了,因为他知道他的孩子长大了,相信他的孩子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与自己的灵魂!

是的!我就属于那里!

高三语文材料作文复习 篇2

一、心中有“库”。讲的就是学生心中要有一个庞大的语言材料库,即进行字、词、句、篇等原材料的积累,可以在语言文字运用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唐代的韩愈说:“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劝学》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讲的就是积累对于语文学习重要性的道理。积累要分层次、有系统性:一类是显性材料,指事实性的、知识性的知识。如词语、语言运用、句子的表达、文章。二类隐性材料,指思想积累、生活经验积累、情感体验积累、方法积累等。如生活经验中的事例,它普通但是里面蕴含道理对人的成长会有很多的启示,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提醒、激励作用,又是一个写作的素材。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应考知识性的积累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积累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二是善于对易混字音、字形和同义的词语、成语进行搜集整理:包括教材注释中提到的字、词;分考点训练的资料中的列举的字词;综合训练试卷中出现的字词等。三是掌握词语搭配、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

二、手中有“法”。讲的是如何进行科学高效的积累,需要掌握一些操作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讲,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具体来说,可分为:

第一、要养成诵读的习惯,加强语感的积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其本质就是加强语言积累。朗诵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写作无可替代的门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百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精炼、生动阐述朗读、背诵的积极意义。于永正说:“要引导学生背诵。积累语言,犹如银行存款,我们将一生享用它的利息。”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必须去关注语言材料,背诵名句,最好用“陌生化”来提高积累效果。作为一名高三学生,除了在规定的时间内熟背老师指定的篇章外,每人每周还应背诵一两首古诗词、每日摘抄记诵一两句经典、名言 (诗句、格言、俗话、歇后语),这些做法必定能极大地激发自己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语言,提高自己考场写作时遣词造句的水平。

第二、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加强材料的积累。

心理语言学家克拉申指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 (包括使用外语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也就是说,要使学生获得母语书面语的能力,必须使学生大量积累书面语的语言材料,而读书,正是学生积累书面语言材料的最好手段,让学生在读书中进行积累: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积累思想。阅读是语文的根、作文的母。对语文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平时多引导学生读读那些文学大家们的优美著作,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体会其中优美的意境、语言,难道不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么?读得越多,越有语感,基础知识就雄厚了,语文成绩就越高了。

第三、要养成练笔的习惯,加强实践的积累。

高三语文复习策略 篇3

一、认真总结、明确重点

高三的一二三轮复习各有侧重。一轮复习对知识点的梳理细致而全面,要把知识点前后连贯起来,织成网络,形成体系,因此用时较长,速度也较慢。二轮复习是粗线条的,侧重对一轮复习中存在问题较大的考点进行专项攻坚,同时快速循环重要的考点,一般用时短,速度较快。三轮复习主要是进行综合题的模拟训练,巩固一、二轮复习中总结的知识网络,同时对一些零碎的小知识点查漏补缺。因此,在一轮复习的后期,考生一定要认真总结自己一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二轮复习的重点,据此制定出的二轮复习计划,针对性才强,二轮复习的效率才高。

二、夯实基础,循环考点

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内容零碎,容易遗忘,可以采用循环反复的方法来进行复习和训练。因此二轮复习时,要让考点尽快循环起来,强化知识点在脑中的印象,巩固知识体系。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及一些贴近生活的词语(如2013年重庆卷考到了“消防栓”“踮脚尖”)是近年高考考查的热点,而高考一般不侧重对生僻词语的考查,因此考生不必过多关注。另外,如果在某一个时段对病句和成语进行较长时间的集中训练,同学们可能就会草木皆兵,满眼都是病句,很多成语的意思和用法也容易混淆,效果很差。考生可以坚持每天做两三个小题,不要贪多也不要放弃,坚持几个月以后,再结合典型的例句进行分类总结,并经常翻看,这样复习效果会更好。

三、纵横比较,总结规律

高三中后期,一定要重视“文言文、古代诗歌、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鉴赏训练。采用在某一时段内集中训练的方式复习这类考点,效果会比较好。比如古代诗歌鉴赏,通过对专题复习期间出现的阅读文本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命题的规律;如果我们能结合考纲,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语言、诗歌的写作技巧”等几个方面,对古典诗歌常见题型的命题规律、解题思路和技巧等进行分类总结,并有目的地进行针对性训练,那么解题能力也会随之大大提高。

历来都有“得作文者得天下”之说。虽然作文片段不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但是,作文片段练习对于提高考场作文的写作能力非常有效。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可以经常进行“审题、开头结尾、一事一议”等方面的片段写作练习。对于大作文而言,主要是练习文章的结构,如“首尾的呼应、过渡、各部分的详略安排”等等。同时要重视对文章的修改,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等。

四、三研真题,把握方向

高考之前,研究最近几年(最少3年)的高考真题是绝对不可忽视的。通过对高考真题纵横比较,我们可以总结出高考各类考点的命题规律,从而准确把握高考的方向。如果发现平时训练的考题和高考题的方向不一致,命题特点出入较大,考生不必太在意答案的正误,只需把这些题作为一种拓展即可,同时及时进行调整,尽量选择规范的考题进行训练。这样才会使我们的备考思路越来越清晰,答题感也越来越好。

高三语文材料作文复习 篇4

(三)易错成语积累:

21、不翼而飞:多用于喻东西突然丢失,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顺口溜】不翼而飞东西丢。

22、洗心革面: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只能用于人。【顺口溜总结】洗心革面重做人。

23、楚楚动人:形容女人打扮鲜明,姿态娇柔,能打动人。【顺口溜总结】楚楚动人女娇美。

24、穿云裂石:(声音)穿过云层,震裂石头。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顺口溜总结】穿云裂石音乐亮。

25、琵琶别抱:原文是“琵琶别抱归南浦,负却当年鸾锦书”寓意为女子变心,改嫁他人。【顺口溜总结】琵琶别抱女改嫁。

26、举案齐眉:举案齐眉是赞美夫妻美满婚姻的专用词,原是汉时梁鸿和妻子孟光的故事。每当丈夫梁鸿回家时,妻子孟光就托着放有饭菜的盘子,恭恭敬敬地送到丈夫面前。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尊敬,妻子不敢仰视丈夫的脸,总是把盘子托的跟眉毛齐平,丈夫也总是彬彬有礼地用双手接过盘子。【顺口溜总结】举案齐眉夫妻敬。

27、如坐春风:比喻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是听者的感受。【顺口溜总结】如坐春风指听者。

28、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顺口溜总结】浩如烟海文献多。

29、不同凡响: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平常,十分出色,多指文艺作品。【顺口溜总结】不同凡响指作品。

30、别出机杼:机杼,织布机,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顺口溜总结】别出机杼指写作。文言文实词积累: 5.本,běn(1)名词 ①草木的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希望树木长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稳固。②根本,基础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您要实行仁政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决)呢?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

--如果督促(那些弃农经商的)百姓,叫他们回到农业上来,都从事农业生产。④书本,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现在还保存那底稿,舍不得丢掉。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狱中杂记》)

--这没有什么困难的,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审判书的内容并不改换。(2)量词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就非常快了。(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为的原因呢?(4)副词,本来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出师表》)--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种地为生。6.鄙,bǐ

(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蜀地的边邑有两个僧人。(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②轻视,瞧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狭小。(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时评观摩:

是选择与文明牵手,和优雅同行?还是自降身份,争强好胜? 让“礼让斑马线”成为城市风景

一名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人,在斑马线上走着走着,却突然脱下头顶戴的帽子,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这一幕车辆礼让行人,行人向司机行礼的画面,被记录在一段时长约9秒的视频中。视频上传到网上后,网友对礼让的司机,特别是对鞠躬的老人家都给予了高度的褒奖。在留言中,也有一小部分网友认为:对礼让鞠躬,是否过分隆重其事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被礼让者都会有这样的举动。更多的行人也许会脱帽,微笑点头示以感谢。而隔着挡风玻璃的驾驶员也会微笑点头回礼,就像我们在公众场合分别时挥手告别一样平常。但是这位老人,应该是位有较高道德修养和文明礼仪的绅士,他用一个小举动温暖了一片人心,也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文明课。

在一切讲究效率的当下,有些城市的车辆在行车时,不会顾及到斑马线上等着过马路的行人,一路疾驰呼啸而过。出租车为了多挣钱,不愿多耽搁时间;私家车为了早点到达目的地,不愿多等待片刻,斑马线前发生的恶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血的教训缓停不了飞驰的速度,在追求利益至上的时代中,还有人认为,“礼让斑马线”只是契合传统道德要求和追求公共利益的价值理性,并不符合个人最大利益的诉求,它只是作为可以随意取舍的柔性社会规范。从古至今,礼让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清朝大学士张英,在接到家人因为建房三尺地皮而与邻居产生纠纷,要其出面干预时,他却回信说:“千里来信为盖房,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的故至今被世人广为传颂。时代场景发生巨大变化,或许会影响人们的道德取向,但在不同时代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内核不变。车流滚滚中,斑马线就是生命线,礼让斑马线就是敬畏生命,这是一个文明社会的价值追求,也是一个时代的道德共识。“礼让”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柔性社会规范,它是对个人行为文明的考验,也是城市文明素质迈向更高境界的阶梯。“东风催放花千树”,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就是适时而来的东风。一直以来,“礼让斑马线”杭州是一枝独秀。但是,文明基因一旦缓缓渗入城市血脉,东风吹来就是千树花开。借着创建文明城市的东风,江苏宿迁市的“礼让斑马线”已蔚然成风。有数据统计,宿迁市斑马线前公交车、出租车礼让率达95%以上,私家车礼让率达90%以上。“西楚霸王”是宿迁一景,“礼让斑马线”也成了宿迁的城市风景。

斑马线不是简简单单的马路白线,白色平行线之间是行人安全通过马路的生命线。有了对生命的敬畏,也就有了主动礼让的行为。一次“礼让斑马线”,可以成为城市文明的一处风景;一座城市的“礼让斑马线”,就会成为城市的独特风景,这种暖心的风景,会慢慢地提升城市的温度,令人羡慕,让人向往。文明礼让名言积累:

1、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孔子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4、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旧唐书

5、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君莫作。——唐·吕岩《劝世》 6·谦让是身体的良心。—— 巴尔扎克 7·让一得百,争十失九。—— 马总 8·融四岁,能让梨——《三字经》

9·忍让非己弱,敬人得人尊。忍让非懦弱,自大终糊涂。——清代学者 王永彬 礼让事例积累:

孔子礼让项橐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 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六尺巷的故事

高三语文材料作文复习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好的作文题之于作文的意义。

能力:学会拟写好的作文题。

情感:调动体验与知识积累感受话题拟出好题。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围绕论点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进行严谨的论证。

教学课时:三课时(两课时写作,一课时讲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双美而水灵的大眼睛,是人之为美的一大标志,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美文犹如美人,它需靠“美目”来传达文章之情。题好一半文!文章好比新娘,阅卷老师好比新郎,新娘要设法让新郎一见钟情。

二、判断下列各组题目的优劣

选择远方的斑点/选择

走路/是直行还是转向/华丽的旅行

生命的大石头/智慧与坚持/做只直行的蚂蚁

转角的精彩/何不转个向/直行莫转向/曲径通幽处/转弯,一种人生的智慧/执着与变通/阡陌间的睿智/向竹子学习//调整方向,驶向彼岸/用执着书写生命

三、评判标题优劣的标准

1、内容上: 紧扣话题、材料,揭示文章主旨,体现文体特征

2、形式上:新颖,优美,有特色

3、语言上:简明,精练,有内涵,有文采

四、学会从标题判断文体

例:以“梦”为话题作文,下列标题就较好地体现了文体特征:

《我的大学梦》(抒情散文)

《又梦见那面红旗》(抒情散文)

《足球小子的梦》(复杂记叙文)

《青少年应该要有自己的“梦”》(议论文)

《说说课文中的梦》(说明文)

五、实战训练

(一)作文材料:

春天,不单是四季之首,春天,与美好在一起.捱过漫漫严冬,人们希望春光永驻;听着谆谆教诲,人们感受如坐春风.春晖,为诗歌增添亮色;春雨,使图画洋溢生机.孩子们唱着春天的歌谣,老人们唤出青春的记忆„„

即将告别高中生活的你,又是怎样感受“春天”,思考“春天”的呢?请以“春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二)挖掘材料宝藏,利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拟制标题

方法指导:

1、细心辨析所给材料,精心挖掘材料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直接引用或引申发挥,往往可以获得一个好标题.拟题示例:

《严冬过后》 《报得三春晖》 《那绵绵的春雨》 《青春的记忆》 《感悟

春天》 《春天里的思考 》 《春天的故事》

2、调动生活积累,巧妙引用,创造性地改造

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取材于丰富的社会生活,拟题时,我们可以充分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巧妙地利用或创造性地改造某些歌词、歌名、成语、俗语、书名、影片名等来拟制文章标题.拟题示例:

《春天里的故事》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春姑娘》 《天街小雨润如酥》 《动人春色不须多》

3、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对话题进行包装

话题作文有很大的开放性,话题常常是抽象的笼统的概念.面对话题,不少考生往往不加思考,拟出一些大而不当的标题,甚至就以话题为标题.这时我们便要善于化大为小,化虚为实,通过对话题的精心包装,拟制出生动可感的标题.拟题示例:

《枯木的春天》 《小镇的春天》《校园早春》 《飞进春天的孤鸽》 《春天的期盼》

4、巧用修辞手法,使标题变得鲜活生动,有内涵.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要在标题中显出文章内容和文体特点,但又不能繁琐直白.我们可以巧妙地使用比喻、比拟、移就、仿词等修辞手法拟题,使文题鲜活生动,含蓄隽永.拟题示例:

以“亲情”为话题

《母爱如落花》 《父爱如山》《月亮偷着哭》 《亲情永不褪色》 《心会跟爱一起走》

5、寻找新视角,拟出新标题

文忌俗套,标题也是这样.标题流入俗套就没有了灵气.拟题时,思想上不能有惰性,要追求新发现,有时还要来点逆向思维.拟题示例:

《警惕春天的寒流》 《在那凄风苦雨的日子里》《落红无数》 《温柔的陷阱》 写作实践:

《基础过关A》P101第16题

教学评价:

高三语文“等”作文讲评材料 篇6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有人说,等我有钱了,我会好好孝敬父母;等我有时间了,我会写一部世界名著;等我读高三了,我会好好读书;等明天来了,我会把网瘾戒掉。其实,人世间有很多事情可以等,但也有很多事情不能等„„

对此你有何体验或感受,请根据上面的材料,以“等”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审题指导】

1.此次作文的命题形式是材料加命题,既不同于材料作文,也不同于命题作文;而是兼有两者的特点。所以在审题时可以从命题入手来解读材料。从“等”入手,我们可以看到,材料讲了两层意思:一是列举了现实生活中一些“等”的现象,揣摩命题者的感情倾向,显然对这些现象是持否定态度的,即在这些事情上是“不能等”的;二是针对前面所列举现象的评论,这句评论用一个转折复句鲜明地表明了“不能等”的态度,这与前面所蕴含的感情倾向是相一致的。据此,此次作文虽然以“等”为题,但从作文材料看,命题指向似乎更侧重于“不等”。所以,为严格审题要求,从“等”的角度立意的作文虽可不判偏题,但建议不能进入一类卷。

2.本题的立意空间还是很宽泛的。围绕着“等”或“不等”,同学们可以从“谁”——“等”或“不等”的主体、“什么”——“等”或“不等”的对象、“为什么”“等”或“不等”的原因意义等不同层面展开思考。在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后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来写,当然要尽量避免立意的雷同。

3.无论写“等”,还是“不等”,对象一写要明确具体,即“等什么”或“不等什么”。这一对象可大可小;可具体可抽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无论是什么,一定要明确具体,并且作文立意要与这一对象有直接内在的联系。不能就“等”或“不等”泛泛而谈,空发议论;或随便叙写一件与“等”有关的事情。此类作文建议在二类卷下判分。

4.“等”也好,“不等”也好,都有利弊,亦或从态度上讲都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所以在立意之时应围绕对象重点解决“为什么要等”或“为什么不要等”这一类的问题。选择议论,可从积极的态度这一角度入手探寻“等”或“不等”的意义、价值、必要性、紧迫性等内容;选择记叙,可围绕“等”的过程进行形象的描绘,用细节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纠结于“等”和“不等”之间的矛盾复杂的心理等。选择什么文体就按什么文体的要求判分。文体不规范的作文建议在42分以下判分,最高不超过45分。【问题诊所】

本次作文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写作题材不够宽泛

正如前面的分析,围绕着材料中“其实,人世间有很多事情可以等,但也有很多事情不 能等„„”这一关键句,本作文题立意的空间还是很宽阔的。但从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的同学仅满足于从尽孝或求学两个角度来写作。于是大量的作文要么是面对祖辈逝去的忏悔,要么是浪子回头的奋进。当立意上出现大量的雷同,就算你的习作有略胜一筹的地方也很难脱颖而出从而进入阅卷老师的法眼以获得理想的得分。其实,从“等”的主体入手,除了写生命个体,完全还可以写民族、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人类;而从“等”的对象入手,可写的内容就很多了。写作题材的狭窄反映出同学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很大的欠缺。

2.叙述手法较为单一

写作记叙文,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讲故事。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也就是说写文章不能平铺直叙,而要有波澜起伏,讲故事更是如此。要达到这一效果,单纯地以时间为序象记流水帐似的显然是不行的。所以,运用一些常见的叙述手法,如倒敘、插敘,双线结构,陡转,误会、巧合等等,可有效地增加作文的吸引力。记得上次作文讲评提到模式化写作的问题,其实叙述手法的单一就是一种简单的模式化写作。这样的作文要想出彩肯定是不容易的,希望同学们多向优秀的记叙文学习,至少不能只会一种模式的写作。

3.作文篇幅过长

考场作文字数方面的要求是“不少于800字”,虽说没有设定上限,但一般以不超过900字为宜。而此次作文,可以看到许多作文都接近1000字,甚至有不少作文在1000字以上。可惜的是,在这些长篇幅的作文中,绝大部分不是因为思想内容丰富、故事一波三折而长,而是因为叙述语言不够精炼,在选取材料时不懂得取舍。语言上啰嗦,叙述是面面俱到,令人望之生厌。要知道,作文不是以长取胜,一定要学会剪裁取舍,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意蕴。

4.文体不规范

此次作文,没有规定只写记叙文,所以有不少的同学似乎选择写议论文。但很明显地存在文体不规范的问题。大部分所谓的议论文写成了“记叙加感悟,再记叙再加感悟”的类型。完全看不到作文的中心论点,更看不到论点的论证过程。所以,对于不熟悉的文体,在考场上千万不要轻易尝试,否则只能弄巧成拙。当然,选择写记叙文的同学也有不少存在好议论的毛病,典型的表现就是一开头就围绕题目先议论几句,然后从第二段开始记叙;到了文末,事情记叙完了,他还要再来几句议论。这种记叙文写作的不良习惯一定要予以革除,否则后患无穷。【例文评赏】

高三(4)张 扬

寒风凛冽,我裹着一件单薄的外衣走在路上,正是中午,我见离家已远,随便推了一扇饭店门就进去了。小饭店里顾客盈门,只剩下门口的一张桌子空着,只要一开门,冷风就会趁机呼呼而入,别无选择,我只好坐在哪儿。

一会儿,一个小姑娘拿着本子过来了,她走到我身边,一口外地口音问我:你吃点什么?我要了三两饺子和一碗汤。她客气的说:你稍等,一会儿就来。不久,饺子和汤就上来了,热腾腾的,使我觉得寒风也不是那么冷了。

我埋头吃着我的饺子,什么也不管,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消灭,消灭!吃的正兴,忽 然一阵寒风吹来,我打了个哆嗦,抬头,一个老头坐在了我面前,他对我笑了笑,可确有些不自然,毕竟他穿的破棉袄和店里面的红男绿女差太多。

他笑着问我饺子怎么买,我告诉他一两三块钱,他惊诧的说了一句:这么贵!之后便不再说什么了。

他独自坐在那儿,可是那个小姑娘却迟迟不来,他也不太好意思问,气氛有些尴尬。终于,小姑娘慢悠悠的走了过来,漫不经心的问:你吃什么?老头立刻说:一碗米饭。小姑娘在本子上写了下来,问:还要什么?老头说:就一碗米饭。小姑娘有些疑惑的问:不要其它什么菜?这回老头毫不犹豫的说:就一碗米饭。

小姑娘有些不乐意了,撇了撇嘴,头也不回的就走了。老头看着她,也没多说什么。人渐渐稀疏了,可老头的一碗米饭却迟迟没有上来,姑娘来回走了几次,大概早就忘了这一碗米饭。老头有些急了,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干等。

我埋头吃我的饺子,心想:要不把饺子给他垫垫,可就剩这么几个了,也不好意思给。要不先把汤给老头喝,可未吃饭先让人喝汤总有些不好,我犹豫不决。终于,我抬头,把小姑娘喊了过来,说:给我来一碗米饭。为了不让她嫌弃,我又补充了一句:和三两饺子。姑娘拿着本子走了,我又接了一句:快点啊!姑娘挥了挥手中的本子,说:好哩!老头低着头,仿佛在思考谁的一碗米饭会先上来,此刻,诺大的店里仿佛就剩我,老头和小姑娘三个人了,气氛总有一点小紧张。

不久,小姑娘端着饺子和两碗米饭上来了,可当我抬头看老头时,他却早已消失在寒风中,门未关,可我却丝毫感觉不到寒冷,心中莫名惆怅。

这只是等一碗米饭的时间,却让我看清了人的势利,使我想起老头就感到伤感,也使我懂得了等也会伤害一个人。

评赏关键词:小说笔法,立意新、深

高三(7)班 曹 宇

在等。再等。

他守着座机,痴痴坐着。背已微微驼起,枯瘦的身躯,渐渐暗淡的目光。六个月零八天了,这部电话从未响起,从未。他曾疑心是电话坏了,按下熟悉的号码,未敢等到接通,又挂下。最后胡乱拨下一窜数字,听到对方的“喂”后挂断,欣喜。转而,又是失落。

他的目光游离着,落在一个相框内,那再熟悉不过的笑容出现在他眼前,他扯开嘴想笑,嘴唇却因长久未饮水而干裂。点点血痂令那笑容难看至极。他颤颤巍巍地伸出枯黄的手,想要触及那张年轻的脸庞,却在指尖即将碰触时猛得停止,然后,默默地收回。

儿子太忙,我不能去打扰他。自六个月前儿子匆匆回来看过他一眼后,他便不断的这么告诉自己。儿子终于有出息了,肯定很辛苦,也不知道有没有多穿件衣服,最近降温了„„他自顾自地说着,似是忘却了自己穿得十分单薄。他想着,微微地笑着,不顾唇干裂处的生疼。刚刚的失落似都不复存在。

凉风起,透过半开的窗将他的衣角掀起,又落下,刺骨的寒意。而他,却浑然不觉。同样的凉风,吹击着一幢高楼,厚厚的玻璃阻挡着,屋内的暖气开得很足。一个西装革履的男子坐在办公桌前,紧张地等着一个电话。“叮铃铃”,他慌忙接起:“哎,王总,您说您说„„ 我真的升职了!哦,谢谢您,王总!改天请您吃饭„„”满面春风地挂下电话,他抹了抹头顶上渗出的汗水,提起公文包,拿起手机开始订包厢。

而此时,儿子又晋升的消息他不知晓。他只是依旧守着那个座机,守着那个梦。等待着儿子能够想起他,给他打个电话报个平安。时间不断流走,电话依旧未曾响起。

“叮铃铃”,似是门铃声,他欣喜地站起,待稳住身形,快步向门口走去。便只是这几步的距离,他被绊了几次,差点摔倒。快速打开门,门口却空荡荡,唯有凉风不断吹进屋内,吹得他心头一阵发凉。儿子呢?他焦急地寻找着。肯定是儿子回来了,他跌跌撞撞地走出了家门,门口的大马路上有那么多行色匆匆的身影,怎么就没有他的儿子呢?他苦苦搜寻着,突然,目光锁定在马路对面,那是他儿子,他在冲他招手。他欣喜地向前冲去。

“砰”,儿子的影像渐灭,周遭是一片腥红。四周只听一片嘈杂声响,他缓缓地伸出手,向上想抓住些什么,无力地拉扯着什么,突然用力握紧,然后直直地砸下。

凉风继续吹,奏出一曲凄凉之歌。我儿,可知我在等你归家。评赏关键词:近似双线结构、侧重从父亲角度落笔

高三(7)班 贲江源

“对不起,让你等了太久、太久„„”我低声呢喃。不知什么时候,我开始等。

也许,是放学回家的路上;也许,是闲时散步的时光。自从我发现了那件事,我就一直在等。

在路上走时,你总是牵着我的左手。一直一直,都是左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时我会故意绕到你的另一边,让你牵我的右手,但你总会温柔地将我拉回你的右侧,牵起我的左手。是你的另一只手上有什么秘密吗?不,并没有。那是为什么呢?我也问过你,你并没有回答得很明确,只是说:“总有一天,你会牵起我的左手。”总有那么一天,我仰着脸,遇上你温柔的目光,我对你的话深信不疑。

既然那一天总会来,那我就慢慢等。时光是如此漫长,在漫长的时光里,记忆中你每一次和我一起走,都是牵着我的左手,无一例外。我越来越好奇,难道这样会看到什么与众不同的东西吗?我有些迫不及待,可我还在等,等着有一天,你会牵起我的右手,但这一天,却始终没有到来。

时光飞逝,我从需要仰着脸和你说话的我,变成了要微微低下头和你说话的我。你对我的变化感到高兴,但依旧没有在走路时牵起我的右手。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呢?我有些等不下去了。

傍晚,我和你一起去散步,你依旧牵起我的左手。我犹豫了一下,轻轻挣开你的手,站到了你的左边,牵起你的左手。这次,你并没有反对。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我的好奇心即将得到满足。然而下一秒,我却感到了一丝不安。我的左边便是宽阔的路面。路上,每时每刻都穿梭着疾驰而过的车辆,需要格外谨慎。而你被我牵着左手的你,却安然地看着风景。我忽然明白了一切,忽然明白了你为什么要牵起我的左手,明白了你为什么说“总有一天,你会牵起我的左手”。我一直以为,那句话意思是让我等待那一天的到来。然而我完完全全错了。真正在等的人是你,你在等着我慢慢长大,慢慢懂事,慢慢懂得你对我的呵护,懂得被牵起 左手中紧握着的是深深的爱。就在这漫长的等待中,你的青春早已被消磨殆尽了。

我看着右手边的你,你也正微笑着看着我。“你终于长大了,知道保护我了。”你欣慰地说。我想要说什么,却又无法用言语表达。只看见你眼角的皱纹在你的笑容中蔓延开来,华发已在岁月中生长,攀上了你的青丝。原来,我真的已经让你等了太久、太久„„

我曾以为我牵起你左手的那一刻,会发现什么与众不同的东西;当我牵起你左手的那一刻,我的确发现了与众不同的东西——你的爱和你的等待。

母亲,感谢你在我漫长的成长岁月中牵起我的左手;时间,感谢你让我长大,牵起母亲的左手。

等,等着时光荏苒,等来左手里的爱。愿左手里的爱,不再等待。评赏关键词:以小见大、悬念

高三(9)班 吴沛优

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树根,石板上回荡的是:再,等„„

——题记

细丝蒙蒙,霪雨霏霏。

空气中氤氲着微微清冷的水汽。柳树,孤亭,独坐亭中黯然神伤的她,以及她所注视的池水,定格成了一幅令人心碎的水墨画。

她静坐在亭中痴痴苦等,似一尊塑像。呆滞地望着那株杨柳,她心中思绪万千。泪,浸湿手绢„„

也是一场雨,也是在这座庭院中,她遇见了他。他正在枝繁叶茂和杨柳下仔细认真地复习剑法。她坐在亭中,饶有兴致地看着他的一招一式。渐渐地,她看呆了,他那飒爽的英姿,他那娴熟的招式,他那非凡的气度让她为之倾倒。

他们,在这里,私定终身。

每天他都要去皇宫教太子剑法,临走前,他都会亲吻她的面颊: “等着我。” “我等你。”

之后,她便开始满心欢喜地等待着,再次来到她情蔻初开的那个庭院,优雅地坐在亭子里,喂鱼,时不时地也会静下来,聆听喜鹊的亲呢啁啾。和煦的阳光下,姹紫嫣红的花争奇斗艳,在微风的轻拂下缓缓颤动着,空气中氤氲着沁人心脾的各种花香,好似她的内心怒放绽开。

但,好景不长。

离成亲的日子仅有几日时,邻国率领三十万大军来袭。他不得不披上厚重而又冰冷的铠甲,骑上战马,手拿剑戟,长时间地过着“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的边塞生活了。她十分痛心,却又十分无奈,只得每天强颜欢笑,其实内心早已落寞也绝望。

军队出行那一天,长安倾城而出。在人群中,他下马,抱住她,喊着: “等着我!” “我等你!”

说罢,她将折的一株刚发绿芽的嫩柳。泪,流过双颊„„

塞外,金戈铁马,兵戎相见,“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他执着战旗,挥舞着宝剑冲锋陷阵;城内,时值盛夏,荷花婀娜,“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而她,独坐亭中,根本无心欣赏这令人如痴如醉的美景,只有心中独自等待的落寞以及对他的无限牵挂。

“须几时乃可相见?”她无奈地说出,拿着玉箫,惆怅地吹着《梅花落》,她的心,好似落败的梅花,在凛冽刺骨的寒风中凋落„„

战胜后,他立即徒步在城内,来到那个庭院。深秋,百花残凋,空无一人,毫无生机可言。他的泪,喷涌而出„„

来到她的棺椁前,他思绪万千。将折的一株才发芽的柳枝,插在她的墓土旁。“等了我这么久,你也该好好休息了„„”他苦笑道。看着阴雨绵绵,城墙斑驳,他吟诵道:

容我再等,历史转身。等酒香醇,等你弹一曲古筝。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仍守着孤城。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树根,石板上回荡的是,再,等。缘分落地生根是,我,们。珈蓝寺听雨声盼,永,恒„„ 泪水浸湿泥土。抬头,雨仍旧下着„„ 评赏关键词:故事创编

高三(10)班 卢晓婧

“这段文字大家都已经看过了吧,哪位同学愿意对这段话进行赏析呢?”老师微笑着说。话音刚落,教室里就高高举起了几只手。我回头望去,那些手的主人们个个情绪高涨,眸子被奇异的光彩点染。深深吸了一口气,却仍是将头埋了下去,不敢抬起手来。

而站起来发言的同学却能微笑着说出流畅的发言,那种落落大方的姿态落入我的眼中时顿了顿,他们总能赢得老师的赞扬,让我那么的企羡,又自觉卑微。每每想要举手时,总有一个异常清晰的声音在我耳畔说:“别想了。”如同一盆冰水从头浇至脚,我无语凝咽,坐在座子上动弹不得。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察觉到自己的卑微。当看到发下来的作业时,入眼的红叉让我的心骤然往下一沉,进入高中以来的喜悦与自信便在一次又一次满目苍夷的试卷中被击溃。

于是我开始退缩,害怕起那大大小小的考试,害怕起第二天发下来的被批改过的作业,甚至连发言也害怕起来。每一节课上,我都在等,等别人发言,等别人讲出我心中所想的答案。这样的自己让我感到惊讶,也厌恶。我多么希望有哪一天,我仍是那个骄傲、成绩优异、有资本被老师赞扬的好孩子。

又是一节课,我一如既往地坐在位置上,忽然被老师喊到了名字,我慌张站起,本来想好的话语到了嘴边被绞碎成磕磕碰碰的短句。我干脆闭上了嘴,脸涨得通红。老师见我一言不发,眼中写满失望,“坐下吧。”我急急的坐下,心中的石头却一沉再沉。

打完下课铃,老师来到了我的桌前,“怎么了,刚才我看见你很认真的在书上写了一大段笔记,站起来却什么没说?” 我尴尬的摇了摇头,“我说得不好。”老师挑挑眉,笑着拍拍我的肩膀,“不要总是等别人发言,自己的胆子放大些。”

直到睡前我仍在回味着这句话,真是说到我的心坎上了,我未尝不知道发言的机会不能等,一等,别人便将你的话说完,老师也不会喊到你,只留你羡慕别人的伤,我无奈的笑了。

难道,自己主动举手真的那么难吗? 我想了好久好久„„

直到掌声将我惊醒,我才意识到,刚才的我自告奋勇地站起来发言了。老师的眼角满是笑意:“你终于不再等别人发言了,你看,讲得蛮好嘛。” 我刚刚发言了?

带着一丝不敢置信,我坐了下来,心中被陌生的喜悦填满„„

“醒醒,起床了。”睁开朦胧的双眼,我意识到刚才只是一场梦。但是心中的喜悦却未曾减少。

我下定决心了。我,不能再等了。让该死的卑微见鬼去吧。

等待,让我变得迟钝,错过一次又一次发言的机会。课堂如此,生活亦如此。为什么要被动的活着呢,丢掉自卑与迟疑,不再等待,我要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没有等待的今天,一定很美好。评赏关键词:以小见大、心理描写

高三(14)班 吴浩城

无谓的等待,使我蹉跎多少岁月,误失了无数良机。

这学期初,在我还未尝遍刚入高中的新鲜时,一场大病侵击了我。它的攻击很有效率,在四天内就将我送进了病房,与针头、体温计和心电监测仪相伴了十几天。

那十几天中,我就仰面朝天,静静地发呆,似乎外界的一切与我无关。

待我回来时,我坐回了原来的座位,相处着原来的同学。可我发现,自己当初信誓旦旦想在高中大干一番的激情好象消失了。像一束火把,我举着它进入凄黑阴阴冷的山洞,“兹”的一声灭了,留给我的只有无尽的黑暗与恐惧。

由于心脏受到损伤,我一切的课外活动都被禁止,父母也对我更加关怀,并不对我的学习做过多的要求。我感到自己颓废了:班上同学已相处融洽,可我连人都没有认全——是在 等他们主动找我吗?其他人都没掉课,于是成绩都还不错,可我却一落千丈——无所作为是在等成绩自然而然地上去吗?

想到这里,我不禁自嘲了一番:这种无谓的等待,与白日做梦有什么不同。

强烈的自尊心使我不能忍受这样的现状。我开始主动找同学说话,很快便与同学打成一片;我也利用在校各种空余时间,去找老师把落下的课补上。

我隐隐感觉到火把上有丝火星冒了出来,却一如既往地感到空虚无助,我又在等什么呢? 我们很快学到了新章节,与我落下的课没有多大联,可每次周考试卷发下来,我还是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一片茫然与无助将我淹没。

在期中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妈妈指出了我的问题:“每次考砸了,你都用缺课的理由来搪塞,难道到了高考失利,还只是因为缺了高一的十几天课?”

没错,缺课成了我心安理得不努力的理由,成了犯了错之后的避难所,成了我整日得过且过无谓等待的源头。

我如梦初醒。这世上有很多事是来不及等的,不能因为一个小小的问题而成为惰性的奴隶、等待的仆人。因为等,已经错过了太多机会,浪费了太多的时光。因为等待的心理,我放弃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甚至放弃了拼搏的激情。

我释怀了,这么多天困扰我的问题终被解开。人生短促,拼搏要趁早。在这个青春年华,秒秒都是金子,容不得拖沓与等待。

那束火把,“呼”地又重新点燃了,我看着那亮光,感受到了前进的方向。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火把,只是太多人被等的心理蒙蔽了双眼,才像无头苍蝇一样漫无目的地游荡。点燃它,甩掉等待的枷锁,向未来不停奔跑!因为幸福是要自己去追求的呀。

怎样搞好高三语文复习 篇7

一、夯实基础

高考语文重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像文字、词汇、句子、修辞及文言文知识等都是中学课文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还有文学常识, 虽然《考试说明》中不考, 但是如果缺少一定文学常识的积淀, 在理解诗歌及文言文时就一定会有困难。语文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 无法一蹴而就, 夯实基础是语文学习的必经之路。所以复习中该记住的要记住, 该背诵默写的要背诵默写, 一点不能放松。对于易混难记的知识点, 如字音、字形、熟语、名句背诵部分则应在复习之后随时回顾, 间时巩固, 对于诗歌鉴赏、文言文翻译和现代文阅读这三大难点则应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适量的间时练习, 在多次间时练习中, 逐步提高评鉴、翻译能力和答题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 间时复习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越是较难的材料, 间时复习的效果越比不间时复习好。因此, 化整为零、日积月累的间时复习策略应当成为化解疑难、夯实基础的复习智慧和方法。

二、知识系统化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打比方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塌了的建筑物, 而是为了加固原来的结构, 并且添建一层新的楼房。”这话很精辟, 它告诉我们, 应有效地指导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进行归纳梳理, 形成知识系统。教师要传授解题方法, 帮助学生尽快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使之能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充分利用教材

形成知识体系最好的办法是整理教材。在语文复习中, 很多教师认为高考语文中教材几乎不考, 就忽视教材。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因为教材是知识归纳整理最好的依据, 可以使知识形象化。对教材的回归, 对文本的关注, 首先应在“夯实”二字上大做文章。比如字音、字形的识记, 词语 (成语) 的掌握, 名句名篇和文学、文化常识的温习都与高考考点及其能力要求密切相关。尤其是课本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相关语言知识, 翻译技能的演练, 更是高考古诗文阅读所需知识的源泉, 所备能力的直接生发点。那种脱离教材和文本, 好高骛远式的文言文复习之举是舍本逐木、缘木求鱼的低效劳动甚至无效劳动。其次, 深入“挖掘”文本固有信息是我们应当树立的又一教材使用策略。文章不厌百回读, 常读常新收获多。比如, 我们可以再次挖掘文中人物、事件的全新内涵, 丰富作文素材, 以此来诠释、支撑相应的作文话题或主题;也可挖掘、借鉴文本中适用于高考作文的构思、立意及表达的技法, 还可从课后练习中挖掘、归纳出一些阅读理解的常见题型、解题思路和方法。总之, 偏重课外复习用书, 而又始终不废教材, 课内课外双管齐下, 彼此兼顾, 应当成为我们复习时恪守的基本原则。

四、注重课堂的语文素养培养

高三复习课一般都和高考挂钩, 注重实用性, 注重利用方法解决问题。这无可厚非, 但难免过于功利。这使得学生过多地注意文章或诗歌会出什么样的题, 标准答案是什么。这样只能“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只会简单记忆知识, 而不能陶冶性情。所以, 即使是高三的语文课堂, 也一样应该注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近几年的语文高考命题, 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检测, 强化问题意识、探究意识, 完成有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这与新教材的改革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对于高考迎考训练, 我们往往把它局限于字词句的语文知识的分解, 局限于纯知识的讲解, 认为加强素养的考查就是强化知识点的考查。这样已不适合高考的要求。语文教学应该是丰富的, 既有基础知识的积累, 又有文化素质人文素养的养成。

五、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 应注重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精选典型例题, 在学生“悟”的基础上讲清知识规律和解题思路并以做出示范。高三的复习课典型例题既可以是高考经典题, 也可是教材中典型的例子。我选择的典型例题有2006年和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还有第三册教材中的典型例子。这样既让学生明确高考的考查倾向, 又对教材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时还要精选练习题, 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也是复习课的一个中心环节。学生通过实践, 搞好知识迁移, 形成能力。

六、增添一些趣味性

由于高三的复习课注重方法规律的整理归纳和针对性的练习, 所以复习课难免程式化, 难免枯燥机械。结果是老师教得索然, 学生学得无味。所以, 在复习中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诗歌鉴赏专题。中国古典诗歌, 内涵丰富深刻, 聚集、积淀了人类智慧和文化精髓。但现如今的中学生读起来, 总有几分隔膜。因此, 教师应注重提供感悟背景, 铺设欣赏情境, 渲染欣赏氛围, 诱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古诗鉴赏”世界。

七、关心时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写在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副对联, 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 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 和“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恰恰形成对比。其实, 当代青年学生更应该有这样的胸怀。我们培养的下一代不仅要有真才实学, 而且要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和壮志, 这也是新课改语文高考的方向。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读报时间结合新闻选修教材内容精选一些时评文章让学生去看去读, 这样, 学生既能了解国际国内时事, 又学会了新闻的写作方法, 还能积累新鲜的写作素材, 是非常有用的。

我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读报时间看书报, 了解社会, 写新闻评论, 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总之, 高三的复习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 这需要我们探索如何优化课堂, 提高课堂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更好地面对高考。

摘要:高三语文如何复习是高三语文教师面对的棘手问题。如何高效复习, 直接影响学生高考语文成绩, 关系重大。提出夯实基础、知识系统化、充分利用教材、注重课堂的语文素养培养、突出知识的应用、增添一些趣味性、关心时事等是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高三语文,复习方法

参考文献

[1].《人是教育的对象》.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教育心理学著作

高三语文复习浅谈 篇8

【关键词】高三语文;复习;课堂资料;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三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正确定位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要具备正确把握学生课堂心理的能力。因此,在高三的语文课堂上,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让学生尽快地锻炼投入到高三迎考的快节奏中,让他们主动进入学习状态,主动求知,进而由老师“逼迫”学生提高分数,变成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独特方法和学习能力获得高分。

在很多高三语文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语文教学理科化现象,语文教师可能会花很多时间编写习题、繁复与学生演练等情况,甚至个别教师不断进行滚动式训练,即用过多的习题取代阅读、复习和消化吸收,经过多次繁复的所谓冲刺训练后,学生可能会被束缚,取得的分数可能也不尽如人意,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谓“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而无获”。

正确之举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这样的做法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冲刺高考的激情和兴趣。只有学生在适当时候脱离教师的“牵着鼻子走”之后,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潜能,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复习策略,进而起到“短平快”的复习效果。

一、高考复习时经常出现的一些教学情况

(一)在复习教材时仍然沿用走马观花的教学模式

进行高三教学时,前两个学年所使用过的教材往往使用不足,笔者觉得,高三的“模块复习”之前或进行当中,应当将前两个学年的课本或读本充分利用好,将课本或读本中的基础性的知识点进行强化温习,只有将课本中的知识点“锻造”过硬,才能将一轮复习或二轮冲刺复习的能力提高,进而具备迎考的能力。

在高三,回顾课本并不会与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冲突,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到了高三就是做题,除了做题还是做题,并不是一味的要求教师“讲清”、学生“练透”。学生在前两个学习的基础性学习技能已经能够在高三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具备解决高考的学习技能和迎考意识。

(二)在平时的教学中紧靠高考考点逐一排查

许多教师会在进入高三以后认真关注近几年高考中题型的细微变化,以及当年考纲中的新规定等,然后按照“纲领”把条条框框细分拆开,再接下来就是按照所谓的“要求”进行一对一的搭配习题了,此时的学生便进入题海而不能自拔。我们可曾想到,我们语文考试卷需要考查的是多少个考点,我们要把这种充满人文气息的科目拆分成多少个单调的小块,我们要把语文肢解成什么样子?我们所谓的在平时的教学中紧靠考点、逐一排查是多么不容易,我们会收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呢?

(三)高考复习资料很多,各种习题接踵而至

高三的题海战术是基于部分教师的“高考目标化”而进行的,同仁们都希望通过这种做法在高考中达到质的飞跃,希望自己的做法能够在高考题中出现自己曾经讲过的习题。学生在这样的茫茫题海中可能会手足无措,学生的“囫囵吞枣”、所谓的“举一反三”的应对老师课堂的方法可能收到的学习效果是很一般的。因此,教师在面对各种资料的时候,要有“一双慧眼”,让学生能够在把握高考“命脉”的时候,能够用短而精的资料使自己的“电量”足够。

(四)利用高考前的几天时间抓紧“读书”

利用高考之前的几天,让学生能够“读书”,这里所说的“读书”绝不是大多数学生经常所说的背诵名句名篇,背诵名句名篇虽然能够“立竿见影”,但是“记的快、忘记的也快”。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高考的前几天将适当背诵与名句与阅读真正的美文相结合,毕竟太“甜”也会“腻”人的。

二、高考复习时应采用合理的方法解决几个问题

高三语文教学与高一、高二的常规教学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其中既包含了新课教学,也包含了旧知复习;既要有充足的时间去方针,又要有合理的套路去逐个突破,这样的要求对于师生来说难度很大,但是,我们也不得已而为之,因此,我认为教学过程中要逐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重能力提高和齐头并进

高三的复习教学,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也要注重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高三应试教育的倾向偏多,从学生对阅读与作文的答题情况来看,体现出了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不健全,心态不够积极与健康,与文本无法实现真正的沟通,在作文中没有正确体现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文章中不能够反映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入而正确的思考。为此,在高三的复习应考中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感情的健康发展,在阅读和写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二)既有雄厚基础又有超强能力

语文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主要来自于多读、多记、多思、多写、积累与运用,高三的复习应注重这些方面。复习中对该识记的知识必须加强督促检查,定时、定量反复练习,且必须落实到笔上,反复识记和练习,提高运用的熟练程度。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一要注意督促检查,一要有意识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强调运用。并且在积累的基础上要不断运用与强化在训练中获得的能力。

(三)把握好课内与外延两种知识的尺度

提高学生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应该是各个学龄段注重的内容,更应该是高三复习时的一个重要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多读、多背、多思、多用中积淀文化,提高文化素养。丰富的积累有利于学生语文基础的扎实,只有基础扎实才可能拓展运用。把课文与生活,课文与其他文学作品和相关的文学现象结合起来,切实扩大学生的视野,只有丰富的积淀才会有真正的语文素养,才是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唯一途径。

上一篇:军训后的感受周记下一篇:山大网络教育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