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运动研究性学习
活动时间:11月5号 活动地点:南徐学院网球场
活动规则:(1)人数:一个队伍6人,其中男生3人,女生3人。
(2)男女俩人一组对垫,距离3米,在一分钟内完成,活动需要:桌椅、横幅和“垫排球检录处”的展板 可以用身体的任何部位触球,但是不允许传球。记录累计个数为成绩,全队总次数多者获胜,如遇总次数相等,以单组次数多的队伍获胜,如再相等,以单组次数次多的队伍获胜,以此类推。如始终相等,加赛1组,如再相等,一次一组,直至决出胜负。
气排球作为我国首创的项目, 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 且在中老年群体中广泛开展起来, 成为老年人参与的体育健身项目之一, 但其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作为一项新兴项目可以说是方兴未艾。通过本项研究, 旨在理顺关于气排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 并对有关气排球运动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 为论文的撰写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2.2、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推理等逻辑学方法, 对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气排球运动的发展
3.1、气排球项目的起源
气排球运动起源于我国1984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宁分局, 由集宁分局的铁路员工发明。1991年6月, 火车头老年体协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期间, 特邀呼和浩特气排球队到北京做示范表演, 并介绍经验, 受到当时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从此之后决定在全国铁路系统推广发展。其后又参照排球规则制定了简单的比赛规则, 1992年4月, 全国老体协秘书长工作会召开, 大会期间石家庄铁路分局老年人气排球队进行了表演, 从此此项运动由铁路系统推向全国。老年体协分别于1992年在武汉、1993年在积极哈尔、锦州, 1995年兰州、1998年在柳州、株洲举行气排球比赛, 并于2004年10月开始在, 浙江省丽水市举行第一次全国老年气排球比赛;以此同时, 全国各地区比如云南、福建等省份也成立气排球理事会、协会, 并且相应的开展各种形式的气排球比赛。从此, 气排球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 不仅老年人打, 中青年也参加了这项运动。
3.2、气排球运动的规则演变
气排球运动之初, 由于其主要集中在全国不同地区老年人群体范围开展, 其竞赛规则可以说是不尽相同。为了推动气排球运动特别是能在全国得到快速的发展, 火车头老年体协在1991年10月, 根据《排球竞赛规则》, 并结合气排球运动的特点, 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气排球竞赛规则》。2003年对《气排球竞赛规则》进行了修订。在此之前气排球运动的规则只能说是一直处在完善的过程中, 主要集中在场区、比赛方法、以及比赛行为的规定, 到2003年, 增加了不良行为的条款和罚则。
2005年7月, 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制订了《老年人气排球竞赛规则》, 并在全国中老年气排球比赛中施行, 弥补了规则在统一性、规范性和全面性方面的缺陷。一直到2013年中国排球协会提出对现行规则进行修改, 并制定了《气排球竞赛规则》。决定在全国气排球比赛中施行, 此规则在器材设备、比赛参加者、比赛方法、比赛间断与延误比赛以及不良行为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此外对裁判员及其职责与手势也作了明确的规定, 其于《排球运动竞赛规则》的主要不同之处见表1。
气排球运动的规则演进不仅体现了作为排球运动的一些普遍特点, 而且更加注重维护气排球运动项目特色、体现灵活、突出对老年人从事这项运动的特点。
3.3、气排球运动技、战术的特点及发展
气排球运动诞生起, 人们打气排球的技术也不尽相同。气排球的技术从一开始的用嘴吹、手拍、头顶、肩扛, 而且由于气排球不同的制作材质以及其特性的不同, 人们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技术动作, 如接发球的双手捧球、单手的二传技术、冲跳扣球或正面扣球等等;但其作为排球运动的衍生项目, 再加上气排球制作技术的进步、材质的优化, 气排球的技术又离不开排球运动特点。蔡志源认为气排球技术与普通排球一样并且归为“传、扣、拦、发”4类基本技术, 李文政先生把也气排球技术分为发球技术、传球技术、进攻技术、拦网技术。一直到现在, 再加上笔者自身参加气排球比赛的亲身经历, 认为气排球的技术具有普通排球的共性特点, 但也具有项目本身特有的特点, 可以说其技术还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
气排球运动的战术与排球的战术基本一样。因气排球场地的较小、网高较低, 所以排球的一些基本战术在气排球比赛中也能运用出来。因气排球的规则大都同排球的竞赛规则, 所以气排球运动的战术更多的也是把排球竞赛的战术直接平移到气排球竞赛中, 如进攻打法中的强攻、快攻在气排球比赛中频繁的被使用。在防守战术中, 有单人拦网的防守阵型, 使用更多的是双人拦网的阵形。在个人的战术中, 如发球战术中, 常见有大力的跳发球, 也有充分利用球体本身的性能发飘球的出现。故, 气排球的战术充分吸收了排球的战术, 同时也不乏利用场地、球体等固有的因素进一步发展相应的战术。
3.4、气排球运动竞赛的开展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1993年成立了“中国火车头老年气排球协会”, 由此, 气排球运动进入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地开展活动。为了更好地推动气排球运动的发展, 中国火车头老年体协分别于1992年在武汉, 1993年在齐齐哈尔、锦州, 1994年在济南、蚌埠, ……以及2005年在南昌, 进行一年一度的气排球比赛。由于火车头老年体协的推动, 2004年在浙江丽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老年气排球比赛。2005年在福建莆田进行了第二次老年气排球赛, 2006年在北京举行了第三次老年气排球比赛。同时, 有些地方也相应的开展了气排球竞赛, 比如, 2004年在云南昆明举办了规模较大的云南省气排球邀请赛, 2005年5月黄金周在云南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全国气排球邀请赛, 另外在我过东南的福建省自1994年举行首届全省老年人气排球比赛开始, 每年都进行一次省级比赛。可喜的是在国家体育总局排管中心的指导下, 浙江省体育总会的主办下, 2013年10月25日至27日在浙江省黄龙体育中心举行了全国气排球比赛, 而且参赛对象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竞赛组别。到目前为止, 气排球已在全国诸多省、市蓬勃发展, 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 但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开展较为缓慢。
3.5、气排球运动的科研状况
气排球作为一项新兴项目历经近30年的发展, 其发展自然离不开相关科研的推动。通过搜集到的相关文献资料来看, 对气排球运动的研究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研究。就著作、教材来言, 相对还是很缺乏的, 目前有连道明、陈铁成《软式排球、沙滩排球、气排球》、夏思永、许瑞勋、常智《软式排球、气排球、沙滩排球》以及李文政、袁启章等主编的《中国气排球运动教材》三本, 其内容主要包括介绍气排球运动的起源、发展, 基本技术、战术理论, 以及竞赛规则的介绍和竞赛组织工作方面等。
另外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关于气排球运动的相关文献, 到目前为止已有200多篇文献。根据资料显示, 关于气排球的科研论文刊发量和刊载期刊呈上升的趋势, 目前为止论文的在核心期刊的发表数量仅有4篇。从科研队伍看, 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 年龄主要集中中青年群体中。从论文研究的领域看, 可以分为下面几类:气排球运动的价值与宣传推广、气排球运动的技战术分析、气排球运动的规则裁判法以及气排球运动教学与训练。
我国气排球运动的科研虽然呈上升趋势, 也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 但相对发展还是很缓慢, 对气排球运动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为了促进气排球运动的发展, 我们亟需重视和加强对其科研的研究。
4、结束语
气排球运动作为我国首创的项目, 这项集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和观赏性的运动, 历经30多年的历程, 其在技、战术、竞赛规则、竞赛开展以及科研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逐渐完善的过程中。
气排球虽是老年人发明, 但其不限制于老年人群体中开展, 其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 就目前国内看气排球的主要还是集中在老年人群体中, 而在青少年人群中开展的较少。为了促进气排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 需要集国家、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 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下,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条件下, 这项后劲十足的运动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下展现其独有的项目魅力, 在为增强国民素质的同时也为振兴中国排球做出贡献。
5、建议
5.1、提高认识, 加强宣传
气排球运动是一项新兴运动项目, 气排球运动像似排球但又有别于排球, 可以说是排球的一种变形或是软化。气排球运动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在老年人中也受到极大的欢迎, 而且其所具有的健身性、竞技性也适合不同人群、年龄的人们。要加大对其的宣传, 向不同人群、不同领域进行宣传、推广, 让这项运动走向大众。此外, 气排球运动有排球运动的特点, 也其自身的特点。如气排球质地柔软、球体大、弹性强、易于变向等方面的特点, 因此,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认识气排球运动的技、战术等特点。
5.2、不断完善规则, 加强裁判员的培训
目前, 国家排球协会制定了《气排球竞赛规则》, 并在全国的比赛中进行推行、实施。当前气排球运动在老年人群中得到了很好的开展, 所以规则也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为了推广此项运动, 尤其是走进青少年群体, 所以也有要适当考虑规则对青少年的适应性。另外, 因气排球本身的特点, 在一些技术环节上有一定的难度, 如在接发球上就有“捧球”的技术, 出现持球的嫌疑, 所以, 在修改完善规则的时候应该给予较为明确地判罚尺度, 在不失连贯流畅性的同时确保比赛的公平性。故为了气排球运动的发展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不断完善规则。此外, 气排球裁判员的数量和水平也会影响这项运动的发展。随着气排球运动的不断发展, 规则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对裁判员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所以, 要不断加强气排球裁判员的素质和水平, 以进一步促进气排球运动的发展。
5.3、统一用球
目前, 气排球运动不断繁荣、发展,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同用球的“烦恼”, 各式用球都存在, 气排球运动也被称为“江湖排球”。当前, 在全国各地区开展的气排球运动中, 存在有单层和双层规格的气排球。因不同规格的用球其性能有较大的差别, 从而技、战术的使用也有很大的不同, 阻扰了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交流。因此, 有必要统一气排球比赛的用球, 使用相同规格的球体形成较为规范的技术动作, 从而更好的推动气排球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志源.气排球的基本技、战术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2) .
[2]李文政等.中国气排球运动教材[M].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8.
[3]怀亮, 华立安.1999-2008年我国气排球科研状况分析[J].科技信息, 2009.
[关键词] 排球;运动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349-1
一、前言
从排球运动的起源、演变乃至成熟壮大,至今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排球运动已从一门单纯的体育运动上升到了一种排球文化的层次。在中国,排球曾经是地位等同于“国球”乒乓球的绝对老大项目。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女排奇迹般的“五连冠”战绩,催生了“女排精神”。进入新世纪,我国各项体育事业的突飞猛进,排球运动早已非当年那种独领风骚的态势。但是,排球运动其本身的文化特性仍然对我国在新时期建设、丰富和发展中国体育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意义。
二、排球运动的起源
排球运动起源于美国。1895 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旧称麻省)霍利约克市的体育工作人员威廉斯·盖·摩尔根发明了排球。网球、篮球在当时盛行一时,摩根先生整合篮球运动中对抗过于激烈与网球运动量太小的特点,发明了运动量适中与趣味性较强,且男女老少都能参加的室内娱乐性项目,把当时已广为流行的网球搬到室内,在篮球场上用手来打。开始,他将网球网挂在篮球场上,用篮球隔网像打网球一样打来打去进行游戏。但室内篮球场面积较小,网球容易出界,于是他作了一些改进:一是把网球允许球落地后再回击的规则改为不许落地;二是把网球的体积扩大;三是篮球太大、太重,不能按预想的方式进行游戏,便改试用篮球胆。而篮球胆又太轻,在空中飘忽不定。玩起来不方便,难于控制。于是,该市“司堡尔丁体育用品公司”试做出了圆周为 25~27寸(约255~ 346克)规格的球。
三、排球运动的文化内涵
(一)排球运动具有传续性。排球运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发展历史。19 世纪末期是排球运动问世初期,这一阶段的排球运动,大致可以看做是以娱乐、休闲和游戏的萌芽阶段向潜文化形态阶段发展和过渡的开始,从而逐渐向竞技以及对抗的方向发展。1947 年国际排球联合会的成立,标志着排球作为一种正规的体育比赛项目,正式走上世界竞技项目的舞台。以奥运会排球赛、世界杯赛、世锦赛为代表的世界排球三大赛已形成了悠久的传统;国际排球联合会又先后推出了世界男子排球联赛、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赛、奥运会沙滩排球比赛等世界性的大赛。现如今世界范围内已有 230 多个国家开展了排球运动,这说明排球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一种体育项目文化得到了历史的承认,从而排球文化的传承性也被得以证实。
(二)排球运动具有时代性。排球运动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一致的。排球运动的发展和变化取决于生产方式的进步,同时各个时代排球运动的性质、内容、及其特征也受生产方式的制约。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处于 19 世纪末的美国 ,随着以电力技术为特征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兴起、经济的迅速发展,排球运动是人们产生了对娱乐和体育活动较大需求凸现出来的必然产物。随着历史进程进入 20 世纪的中叶,随着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形成了相对的平衡状态,世界整体环境趋于平和,排球运动也随之进入了竞技排球时代,拉开了竞技排球的序幕。
(三)排球运动特点鲜明的竞技性。排球运动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有着独特文化魅力的竞技体育项目。排球具有通常意义上一切竞技体育项目的大致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排球运动的娱乐游戏性逐渐被其竞技性所取代,特别是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竞技排球的技、战术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全方位的攻、防更增加了比赛的观赏性。
四、我国排球运动发展的思考
我国排球运动经历了从辉煌到低迷的时期,如何促使排球运动重新得到重视与发展是北京奥运会之后我们应重视的关键所在。为使排球运动能再现辉煌,必须使排球向其它运动项目一样开展不同形式的联赛、比赛,为适应不同年龄段参与者的热情,可相应的改变竞赛制度,使竞赛制度多样化,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一)排球竞赛多级化。球类项目的本源带有浓厚的游戏性,游戏中包含着强烈的竞技性,排球运动的本质决定它既有休闲娱乐的游戏性,也有双方比赛的竞技性,竞技能更好地促进提高和发展,运动水平提高了才会有更强的竞技性和游戏性。
(二)教结合”发展排球运动。体育是一种自然科学,想要排球更好的进入校园,不仅需要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更需要一种“无形的声音”。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的崛起,对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促进很大,很多人自此喜欢上了排球并参与其中,这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五、结语
展望21世纪世界排球运动发展的态势,世界排球运动正处在一个多强纷争的阶段。排球运动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其特征主要包括有传承性、时代性、竞技性和民族性。作为从事排球运动的工作者更应该从文化学角度来探索排球运动深刻的内涵,将排球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张利.21世纪排球运动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集宁师专学报. 2005,(04).
[2]靳小雨.技战术指导思想与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J].中国排球,2003,(02).
[3]刘建伟.推动排球运动发展的真正动力[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7).
[4]李明.简论推动现代排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动力[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8).
[5]谭刚.试析推动排球运动发展的动力[J].中国证券期货,2010,(04).
文/雷月波
气排球在荆门一兴起,我们沙洋就与雷克梅教练联系上,把她请到沙洋。
我是会员之一,见证了它的发起与几位推动它的得力干将的工作能力。
沙洋老年体育协会委派张明南老师组队,在一无队员,二无经费的情况下,从广场舞、太极队伍中挑选合适人选。第一次见识气排球,见识别县市队伍,见识高水平比赛在一个星期之内完成。我们去荆门培训一周后还打了几场比赛。中国速度就是这样。
气排球虽只二两重,但也是力气活。我们为了学好,风雨无阻,上午下午晚上都训练。但它更是个技术活,发、接、挡、垫、扣、传都要有良好基本功,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我就受伤了两次,运动是为健身,伤身可不是好技能。
沙洋广电局李天明局长十分重视全县文化体育大事,他站在文化与健康、文明与发展的高度,给人给物,多方鼓与呼,比赛不论结果,都为大家助阵,是领导的理解与给予的关怀,让大家在打败回来的车上终于笑出了声。
队伍在不断扩大,三年前在大家热情高涨情况下,成立了气排球协会,年青人加入多了,它不再是老年人的项目,天天一场比赛,有时大家开着车晚上也相约而去。场地不够,他们就用原弃用的一所食堂。
为了当好东道主,大家深挖能力,群策群力,请进来,走出去,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最终终于取得了良好战绩。
王红英、黄金炼、构旭武、李开梅等一帮人都成明星了。
我仍然保存着在京山比赛时的照片,在荆门学习的气排球,以及沙洋发给我们的运动服。如今气排球在沙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将一个有潜力有活力的沙洋叫响全市全省,凝聚了一大批爱好者的心血,愿这项运动越来越多地造福于大家。
作者:气排e族
1、形式的多样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2、技术的全面性和高度的技巧性
3、激烈的对抗性和严密的集体性
4、轻松的娱乐性和高雅的休闲性 1981、1982、1984、1985、1986五年我国排球女将在世锦赛中获得世界女子排球“五连冠”的记录。
人体从静止到运动的过程叫做启动。影响启动快慢的力学因素有:
1、在启动方向上稳定角的大小,稳定角越大,启动越慢,稳定角越小启动越快。
2、支撑反作用力的大小,支撑反作用力越大,启动越快。
3、蹬地角的大小,蹬地角越小,水平方向获得的分力越大,启动就越快。
人体从运动到静止的过程叫做制动。
手臂挥动击球时,以上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击球动作,称为鞭打动作。为了便于完成各种技术动作而采取的合理的身体姿势称为准备姿势。从起动到制动的过程称为移动。
准备姿势易犯错误及改正犯法;
1、有意提脚跟,强调脚跟提起是腰、膝、踝弯曲所引起的自然动作的道理。
2、全脚掌着地,提示提脚跟,使其前后两脚前后分开略分大些。
3、臀部后坐。讲清中心靠前的道理,使双膝投影超过脚尖。正面上手发球的动作方法:队员面对球网,两脚前后自然开立,左脚在前(以右手发球为例)左手持球于身前,抬臂用手掌平托着球向上送,将球平稳的垂直抛于右肩前上方,高度适中。在左手抛球的同时,右臂抬起,屈肘后引,肘与肩平,上体稍向右转。击球时,利用蹬地、转身和收腹带动手臂挥动,在右肩前上方伸直手臂的最高点,以全手掌击球的中下部。击球时,手指自然张开吻合球,手腕迅速主动做推压动作,使击出的球呈前悬飞行。
正面上手发球易犯错误机器及纠正方法:
1、击球点偏前或偏后;找一个高度为只适合的悬挂物,反复练习向上的抛球;或设一圆圈,使垂直上抛的球进入圈内。
2、转体过大;击固定求,徒手练习挥臂动作。
3、全省协调用力不好;上手抛羽毛球或实心球。通过手臂或身体其他部位的迎击动作,使来球从垫击面上弹出去的击球动作称为垫球。垫球分为抱拳式、叠掌式、互靠式三种方式。
正面传球易犯错误及其纠正方法。
1、手型不正确,行不成半球状;一抛一接轻实心球或自抛自接,接住后自我检查手型
2、击球点过前或过高;击球点过前时多做自传击球点过后时多做平传或平传转自传。
3、传球时臀部后坐,用不上蹬地力量;讲解协调用力的重要性,一人用手压,传球队员做传球模仿连习。
4、传球时上体后仰;两人对传,一传出球,立即用双手触及地面。
5、传球时有推压或拍打动作;多做原地自传或对墙传球,增加指腕力量,体会触球感觉。
排球战术,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根据排球运动的比赛规律,比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和临场变化,有效运用技术所采取的有预见、有目的、有组织的行动。
个人战术细分为个人进攻战术与个人防守战术,而直接把个人战术分发球、一传、二传、扣球、拦网和防守等。集体战术则首先分为集体进攻战术与集体防守战术两大类。集体进攻战术中有多种进攻阵形如“中一二”“边一二”“插上”等。集体防守战术同样有多种防守阵型,如接发球阵形、接扣球阵形,接拦回球阵形,接垫球阵形等。
战术意识的内容:技术的目的性、行动的预见性、判断的准确性、进攻的主动性、防守的积极性、战术的灵活性、动作的隐蔽性、配合的集体性。
战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技术与战术两者之间的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没有全面、熟练的技术基础,战术就无从谈起。战术是技术的合理组织与有效运用。技术决定战术,战术可以反作用于技术,对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出尽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四二”配备;“四二”配备是指场上有四名进攻队员和两名二传,队员。四名进攻队员又分为两名主攻和两名副攻,他们都站在对角位置上。其优点是无论怎样轮换,前后排都保持一名二传队员和两名进攻队员,便于组织和发挥攻击力,给对方的拦网及防守造成困难 但对两名二传队员的进攻和拦网能力要求较高,否则就会影响“四二”配备的进攻效果。“五一”配备。五一配备是指场上五名进攻队员和一名二传队员,全队只要适应一名二传队员的打法,互相之间就容易建立默契,有利于二传队员同一贯穿战术意图。但二传队员在前排时只有两点进攻。要充分利用两次球、吊球及后排扣球等战术变化突袭对方,以弥补“五一”配备的不足。
位置交换的注意事项;
1、发球击球前,应按规则的要求站位,防止“位置错位”犯规。在换位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对方及本方场上队员的动态。
2、发球队员击球后,即可换位,换位应力求迅速换到应到位置,一边准备下一个动作。
3、接发球时,应首先准备接起对方的发球,然后再进行换位,以免造成接球失误。
4、当球判为死球时,应立即返回自己的原位,尤其在对方掌握发球权时更应迅速返回原位,尽早做好接发球准备。联系信号应力求做到简单、精炼、清晰、明了。
当一传或防起的球不到位,球的落点离网点较远时,由二传或其他队员,把球调整传到网前有利于扣球的位置上进行强攻的打发称为调整进攻。
快球进攻,二传队员将球或快或平传给扣球队员,扣球队员快速挥臂击球,称为快攻。快球有近体快、短平快、背快、背短平快、背溜、和平拉快以及调整快、远网快、后排快、半快、单脚快等。
南湖小学 高洪林
摘要:本文从体能训练的界定、体能特征和体能训练方法等方面,对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进行了阐述,旨在为教练员制订体能训练计划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帮助。
关键词:排球运动员;体能特征;体能训练
当今世界排球技、战术特点是沿着快速、全面、多变的方向发展,一支排球队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做到体能、智能、技术、战术、心理等竞技能力要素的高度协调发展。在以上5个竞技能力要素中,体能是基础,良好的体能将为技、战术的充分发挥提供可能。尤其实行“每球得分制”规则以后,“排球比赛时间缩短,比赛强度和难度提高”[1](P34-38),这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排协从1996年开始在每年全国排球联赛前对参赛的运动员设定了“助跑摸高”、“20s连续5次助跑摸高”、“6m×16次网下穿越移动”和“800m跑”4项体能测试项目,规定不达标者不得参加比赛。2004年,排协又根据排球运动发展对体能的新要求,取消了“6m×16次网下穿越移动”和“800m跑”,增加“9m×10次移动”和“100m计时跑”。体能测试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各运动队对体能训练的重视力度。无疑,它对促进和提高我国排球运动员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1 体能训练的界定
运动训练学者把体育运动项目分为体能类项目和技能类项目,体能训练由此引出。所谓体能训练是“指通过科学地施加专门地训练刺激,使运动员有机体在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等方面都产生良性训练适应地训练过程”[2](P90)。
它突出对人体各器官和机能系统的超负荷适应训练,旨在产生机能和心理适应,以达到提高整体运动能力和培养顽强拼搏精神的目的。因此,教练员应深刻认识到高水平排球运动员更须加强体能训练,提高他们各项身体机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及内脏器官的机能,使之能适应排球技、战术发展,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延长运动寿命,和防止伤害事故发生等方面的需要。排球运动员体能特征 排球运动属技能类集体对抗性项群中的隔网对抗性项目。笔者认为,排球运动员的体能特征主要表现为:整体力量、弹跳力、专项速度、运动耐力四大因素。2.1 整体力量
“整体力量是运动员在从事排球运动时身体各运动环节协调一致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力量”[3](P49-52)。整体力量包括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爆发力)和力量耐力三种不同的类型,是各力量成分在专项工作中的综合表现,它取决于身体各个部位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排球运动员的弹跳力、移动速度和手臂挥击速度都是以力量素质为基础的。同时,高水平的力量素质对于减少运动损伤也有重要意义。2.2 弹跳力
排球比赛中,网上争夺是攻防对抗的焦点,扣球和拦网是制胜的关键。运动员在身材大型化的前提下,还要具备高水平的弹跳能力和跳跃耐力,用最快的动作速率,多次获得腾起后最大垂直或横向位移距离的扣、拦能力。所以它“是运动员速度、力量、协调能力的综合表现;或是运动员合理运用纵跳动作方法,有效利用各相关肌群的功能,充分发挥各相关身体素质的一种潜能”[4](P119-121)。2.3 专项速度
排球比赛中,低、中和高重心的反应速度、移动速度和改变方向移动的能力,是提高防守起球、移动拦网、跑动进攻效率的关键。排球运动员不仅要反应快、判断好、身体重心改变方向和手臂控制能力强,而且还要具备极短距离的快速起动、移动和制动能力,以快球掩护为中心的各种跑动进攻战术,更需要直线或变向的起动和跑动速度。另外,比赛中扣球和跳发球的效果取决于运动员的跳跃高度和快速而有力的挥臂速度。2.4 运动耐力
排球项目属于短时间、爆发式的身体运动被“轮转制”和死球间歇等特点分隔开来的间歇运动。决定运动员的供能系统是以有氧耐力为基础,无氧耐力为主导的,“所需要的耐力是在适当间歇的情况下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强度能力”[5](P16-17)。表现为频繁移动、防守和攻拦跳跃的耐力,以保持移动速度和弹跳高度的稳定性。所以,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抗缺氧能力和抗酸性的耐受力,有助于长时间技、战术训练和长时间比赛时正常地发挥水平。
3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
掌握合理的训练原理是教练员进行科学训练的关键。从五十年代末,我国排球训练就贯彻了“三从一大”的方针,这种超强度的训练方式和对队员自信心的打造,为中国女排的崛起打下良好的基础。纵观中国女排的成功,笔者认为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主要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内容:①训练强度最大化与合理化的平衡;②强化力量、移动速度和弹跳力的训练③“以赛代练”的训练。
3.1 训练强度最大化与合理化的平衡
在体能训练中,“运动负荷(不单指运动强度,而是个人所承受的最大负荷)的最大化与合理化平衡的训练方法是针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状况,使运动员在特定的环境中训练更得当、更有效,更贴近运动员的承受度”[6](P31)。从训练结构上来说,运动负荷对机体的刺激大,刺激训练的痕迹就深。在强负荷的刺激下,人对运动会产生记忆痕迹,记忆痕迹越熟练,训练效果就越好。但是长时间运动负荷的最大化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控制动作的稳定性下降,容易出现运动损伤。运动负荷的最大化与合理化的平衡是一种“量配”技巧,在对运动负荷量的检测时,除了用心率外,采用生化指标(最大摄氧量、代谢酶、肌糖元、耗氧量等)来控制运动量则更具有针对性、安全性,能使运动员的运动负荷量得到及时修正,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因此,运动负荷的最大化与合理化的平衡应该是训练的主导思想。对此,教练员应科学吸纳日本的大松博文“魔鬼式”的训练方法和学习陈忠和一天三练的训练思想,使训练在内容上有重点、时间上有侧重、方法上有个性、手段上有创新。
排球训练负荷调控方式,多采用渐进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强度控制:最大心率=220—年龄,科学量配大强度(180次/分以上)中等强度(150次/分以上),以及起码心率的强度阈“60%×(最大心率-安静心率)+安静心率”。所以,教练员在安排体能训练时,要按照肌肉适应的生理过程:刺激-适应-增加刺激-达到新的的适应规律,以及对排球专项运动生理负荷的最大化和合理化的平衡因素的理解,及时调整运动负荷。3.2 强化力量、移动速度和弹跳力的训练 3.2.1 力量训练
力量素质是排球运动员专项技、战术掌握与完善的基础和保证。在运动竞赛中进攻与防守的反应与移动、助跑起跳、挥臂速度,以及防守与攻击的有效性无一不取决于力量素质。郑念华(2001)[7](P122-125)研究表明,“排球运动员专项力量主要是由下肢快速蹬伸,使身体腾空或在地面快速移动的力量,腹背肌快速收缩、协调用力的力量,上肢最大力量以及肩带肌群快速收缩力量综合形成”。所以在体能上,提高腿部的力量以便能够在场上进行迅速的移动、跳跃,与增加手臂的力量对提高扣球效果同样重要。
发展力量素质有明显的年龄特征。13-14岁之后发展最大力量会更有效果,在此年龄以前发展爆发力较好。因此,发展力量训练要循序渐进,先从克服自身体重开始,如:“跳深练习”、在沙地上做各种徒手跳跃练习等,然后逐步过渡到利用各种轻器械跳跃练习,最后再用杠铃及组合训练器作大重量训练。其目的是提高弹跳能力和保护膝关节,避免力量失衡,预防伤病等。
腿部力量的主要训练方法有“重复法”,可采用近似于扣球起跳的膝关节角度60º-90º或屈膝95º±5º左右,进行负重下蹲或卧蹬练习。其负重指标采用运动员本身的最大负荷强度的75%-90%,每次练习组数为6-8组,每组3-6次,每组间歇3秒。
增加腰背肌力量的训练方法有“强度法”,用最大负荷强度为85%-100%,组数为6-10组,每组1-3次,每组间歇3秒;“离心向心收缩训练法”,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起立或推出轻重量或中等重量,并尽量用较长时间慢慢下蹲或收回。
上肢力量的训练主要是提高挥臂击球能力,采用联合器械来塑造肌肉力量,如投掷实心球、牵拉皮条挥臂、持哑铃挥臂等。
力量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对于排球运动员来说最主要的是动力性抗阻练习。
3.2.2 移动速度的训练
排球运动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运动员完成动作的时间极为短促,尤其在比赛中,大部分时间是一种无球的移动,加之场地相对较小,所以排球运动员的“移动能力需要的是短距离启动、制动和转换方向的速度,而不是长距离的位移速度”[8](P20-23)。随着排球运动员选材身高的日益增加,高大运动员的移动速度,和抢救“高远球”及“险球”等实战特点也需得到加强,因此,中国排协选择“9m×10次移动”体能测试项目更具有科学性,这对测试运动员急停转身启动的快速移动能力及无氧供能能力具有等价性。
移动速度除了移动动作的协调性之外,还要克服较大的身体惯性(静止状态到迅速移动)和运动冲量,这需要腿踝有强大的力量,故增加肌肉力量和提高肌肉速率要并进,其主要目的是改善运动员肌肉的质量和功能。移动动作是两腿轮流交替支撑完成的。发展移动动作的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的方法与发展跳跃动作的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方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完成力量练习动作的要求不同,如移动练习距离要短、重心要低,这样重心转移快,移动的速度及步频就快。并多采用徒手或轻负荷、短时间、疏密度和在不疲劳状态下进行练习。
在软地或沙地上做各种小碎步移动:原地小碎步计时跑、小碎步的前后左右移动3m、看教练手势做综合移动步法练习、穿砂衣做突然起动、突变转动、迅速制动的练习等。3.2.3 弹跳力的训练
排球运动员弹跳能力主要是弹跳高度、弹跳速度及连续起跳的能力。在排球比赛中,跳发球以及网上的扣球和拦网是进攻与防守对抗的焦点,由于战术变化多,进攻速度快,要求运动员在进攻中,起跳突然性要强。防守中,拦网移动后起跳要快。如拦各种快球或时间差扣球,运动员不仅要跳得高、跑得快,而且还需要快速连续的起跳能力。
“助跑摸高”、“20s连续5次助跑摸高”都是衡量排球运动员连续弹跳能力的指标。由于后者的时间限定在20s内,主要供源物质依然是磷酸原系统。而连续的起跳用力和助跑与排球比赛实战紧密结合,突出反映了运动员的脚步灵活性。发展运动员弹跳能力的方法较多,各种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现将发展运动员弹跳能力的方法划分为3个类型:
跳跃类训练:包括负重(强度30%~50%)及不负重的垂直、水平、变向、单脚、双脚的各种条件下的跳跃训练。目的是提高肌肉的弹性及不同的工作能力,改善肌肉收缩速度,便于将肌肉力量转化为技术所要求的弹跳能力。
离心类训练:负重或不负重的双脚、单脚各种跳深(60~120cm高台);在低于自身
摸高最高点的10cm处,要求连续全力纵跳几百次,并要达到一定的要求等多种连续跳跃练
习。目的用于改善肌群的制动和持久的工作能力,提高肌肉的伸缩性。速度类训练:各种短距离的起跑、牵引跑以及利用坡度为3º左右的加速度跑。目的是提高肌肉收缩的速度,改善神经系统支配肌肉群的转换速率。3.3 “以赛促练” 的训练
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国内外赛场日益火爆,运动员所面临的比赛越来越多,赛期越来越长,每场比赛的间隔也越来越短。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各项竞技能力,只有不断在实践中去积累,在这特定环境中去磨砺,特别是与强手的激烈对抗中才能获得真实的感知和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高。据统计,世界优秀运动员每年参加世界高水平比赛的平均达到15场左右,其中相当多的运动员超过20次,甚至30次。
跳发球是运动员受到体能直接影响的技术动作之一。美国男排主教练比尔博士经过实验和世界比赛的检验,提出了男子选手跳发球的速度最少也要超过每秒30米,不然就很难直接得分。就雅典奥运会排球比赛看,这一理念得到了丰富与发展,特别是世界强队,无一队采用清一色的跳发球,轻重结合性能变化,与找点找人相间交替的发球战术,被普遍采纳且收效显著。陈忠和教练及时顺应了形势发展,对中国女排的训练进行了及时调整,根据本队选手的个人特点,布置了适应自己的发球战术。中国女排首发阵容中,王丽娜、杨昊和张萍是大力跳发,周苏红跳发与跳飘相结合,而冯坤和刘亚男则采用跳飘发球。从比赛看,对手对于中国队忽重忽轻的发球不太适应,跳发球较好的队伍,如美国、古巴等队,对我们的跳飘不适应;而发飘球较多的队,如巴西、德国等队,同样不适应我们的跳发,因此我们跳发得分较多。战例告诉我们,比赛作为整个训练工作的核心与精髓,不仅与训练工作无碍,反而对其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关键是我们如何真正做到训练与比赛有机地结合,使之相互促进,同步提高。4 结论
4.1 体能训练中,教练员必须解决因训练时间不同而造成的单位时间内运动量加大与受训者负荷承受能力的不对称,改变训练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训练观念,根据排球运动的规律以及对专项运动生理负荷的最大化与合理化平衡因素的理解,及时调整运动负荷。
4.2 提高排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必须要和运动员的个人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首先测出该运动员某一阶段的最大负荷量,然后根据不同的司职位置需要,制定训练目的、目标、内容、方法,采用不同的负荷进行。完成这个阶段任务后,再调整训练负荷。
4.3 排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主要表现为弹跳力、移动速度和手臂挥臂击球能力等三种身体运动能力,训练中必须加强与专项技术直接有关的肌肉群(腰背肌、上下肌)的训练,加强协同肌和拮抗肌的训练,同时,不可忽略加强小肌肉群的训练。
4.4 体能训练就是为了技战术在比赛中正常运用或超常发挥,而比赛作为整个训练工作的核心与精髓,通过比赛促进训练,不仅与训练工作无碍,反而对其有极大地促进作用。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体能训练的目的,起到完善和检验技、战术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校排球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 1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一些教师对排球运动的技术原理还不能够做到透彻的理解, 在排球技术动作要领的了解上也不够全面, 不能掌握排球技术的关键所在, 进而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 也不能促使学生完全掌握排球技术要领;此外, 还有教师对排球技术要领的规格不能教授清楚的现象, 其对于相关技术环节的衔接不能清楚交代, 导致主次不清的情况出现。从而造成学生不能对排球的动作概念彻底的认识, 对排球技巧动作也不能进行正确的、形象的了解。
1 . 2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除了上述的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之外, 学生方面的问题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 也会使排球运动训练出现问题。出现这样情况主要是由于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不好, 所以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做出一些错误的动作, 例如, 一些难度相对较高的技术动作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存在很高的要求, 如果学员的身体素质不高, 就很容易在训练中产生错误的动作;除此之外, 若是排球技术动作的训练程序进度较快, 那么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就不能在时间与空间上及时地、有效地支配人的运动器官, 进而就导致动作反应慢、不够灵活, 以及不能对技术动作正确理解的情况出现。
1 . 3 排球运动方面的问题
在排球运动的诸多动作中, 存在一些对抗强度较大的技术动作, 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就是较大的进攻练习难度、较弱的进攻力面对较强的进攻力等, 这样的技术动作会使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一些变化, 促使不协调的、多余的动作出现, 上述的原因也是导致排球运动训练出现问题的一项值得重视的因素。
2 高校排球训练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高校排球的训练工作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更好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如果高校能够将排球训练工作开展得好, 就能够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 这对于他们的技术水平与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排球运动是一项需要团队进行配合、协作的团体性运动项目, 所以, 在排球运动训练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对排球的技巧动作进行掌握, 还能够对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进行培养。
排球运动训练创新发展, 一方面能够使排球运动所蕴含的价值被学生所认知, 另一方面对学生体质和运动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排球教学训练的创新, 可以使学生在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的同时, 还能够对核心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把握, 对排球课堂教学的资源进行充分地利用,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掌握排球运动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 进而对排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 高校排球运动创新发展策略
3 . 1 对体能训练方面进行重视
在排球运动开展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不断地进行下蹲动作、起跳动作和用力击打排球的动作等, 这些动作都是要求学生要有足够的体能才可以, 这样才能在排球运动开展的过程中灵活的使用。实际上, 排球运动开展的基础就是学生充沛的体能, 只有体能良好才能够保证动作高质量的完成。
在排球训练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通常比较重视体能方面的训练, 这样才能够保证排球运动训练的效果, 使排球运动训练的目标得以实现。
3 . 2 对单项技巧训练方面进行重视
除了上述的体能训练之外, 在排球运动训练中, 良好的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技巧训练进行的过程中, 鉴于排球运动技术动作的难易程度有所不同, 所以要对学生的基本动作训练给予一定重视, 对学生动作进行规范化的要求。良好的训练过程, 会使不良的运动习惯发生改变, 进而会使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得到提高, 排球运动训练的目标得以实现。
3 . 3 对学生之间的配合训练进行重视
排球运动是一项需要多个学生进行配合、一同完成防守与进攻动作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高校排球运动训练开展的过程中, 在对学生个体体能训练与技能训练给予重视的同时, 还不能忽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配合训练。对于排球运动这种需要多个人来完成的运动来讲, 队员与队员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如何是一项决定球队真正实力如何的主要因素。在排球竞赛进行的过程中, 队员与队员之间所进行眼神传递代表着进攻或者防守的信号, 每一个队员都承担着自己的责任。排球运动训练中, 对学生所进行的配合战术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 教师要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学生进行分配, 安排他们在战术执行的过程中所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 之后学生就能够按照教师所安排的角色、任务进行配合训练。
3 . 4 对高校排球运动的心理训练进行重视
高校排球训练工作, 不但要重视学生的体能训练和基础技能训练, 而且还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进行加强。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所包含的内容有两个方面, 分别为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训练和学生团体的配合训练。
在日常的训练中, 学生们朝夕相处, 加深了彼此的了解, 这样能够使他们在排球比赛进行的过程中互相照应, 避免队友的缺点在赛场中暴露出来, 从而促进比赛最终胜利的获得。笔者以排球运动中进攻手与二传手之间的心理配合训练作为案例进行说明, 二传手在排球运动中的位置是相对比较关键的, 其需要按照教练安排的战术结合当时后手接到球的方向、高度与弧度来对球进行灵活的转变。如果在比赛或者是运动场中, 快攻手经常指责二传手的传球质量低, 导致自己的进攻优势不能够被完全的发挥, 时间长了, 队员之间肯定会出现隔阂, 进而影响最终的比赛结果或者训练结果。因此, 在日常的训练中, 要重视快攻手与二传手之间的心理配合训练, 这样才能避免二者在赛场或训练场中不愉快事情的产生, 做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4 结语
高校作为一个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主要阵地, 其各方面的发展都不能够被忽视, 尤其是高校排球运动训练工作的发展。由于现阶段我国高校排球训练工作中存在许多的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集中在教师方面、学生方面与排球运动自身等方面, 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能够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因而, 其未来要坚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对体能训练方面进行重视;对单项技巧训练方面进行重视;对学生之间的配合训练进行重视;对高校排球运动的心理训练进行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高校排球训练工作的顺利开展, 完成教学训练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丁道忠.对新时期排球训练创新性发展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5 (13) :63-64.
[2]左丹.论高校排球运动训练的创新研究[J].运动, 2014 (4) :99-100.
[3]孙广辉.高校女生排球教学训练中的思路创新[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2 (1) :102-103.
[4]马冬梅.运动训练组织安排艺术的多样性——以排球训练为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3 (11) :43-44.
[5]刘勇.排球教学训练中的思路创新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33) :37.
[6]丁永玺.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与市场管理交流体制[J].鲁东大学学报, 2006 (4) :345-348.
众多专家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了许多影响弹跳力的因素,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对于提高弹跳力到底具有多大的作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哪些方法是提高运动员弹跳力的最优方法?对于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结果与分析
排球运动员弹跳力训练方法与弹跳力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将有效调查表中的每行教据按照下列公式进行计算,得出相关矩阵R
规定:R=[rij]
以上内容显示出了每种训练方法对于排球运动员弹跳力组成因素的相关程度,可测算出每种训练方法对排球运动员弹跳力组成因素的贡献率。
在发展排球运动员弹跳力的25种训练方法中,助跑摸高同弹跳力的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居于最高值,为0.73。在排球临场比赛中,助跑起跳是运动员运用最多的起跳方式。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获得高空优势有60%是采用助跑起跳,其特点是在起跳时,运动员的下肢各关节,尤其是膝关节在缓冲阶段承受负荷较大。根据运动训练学理论,在训练中应注意!择那些符合比赛动作用力特点的专门练习。才能有效提高训练效果。所以在排球运动员弹跳力训练中,经常采用助跑摸高进行训练就能有效发展运动员的弹跳力。
另外几种在弹跳力训练中,相关关系较大的主要有负重原地高抬腿、跳深练习和连续单足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69和0.69。在传统的排球运动员弹跳力训练中,多采用的是以负重为主的训练方法,而排球运动员的弹跳主要是以无轨迹的弹跳为主,所以采用负大重量深蹲练习效果并不明显,而采用一些克服自身体重或者小负重,快节奏的练习更为有效。
为了对笔者采用的弹跳力训练方法的有效性进行检验,于2005年8~11月对广东工业大学男子排球队18名运动员进行了对照实验,A组和B组均为每周训练3次.每次弹跳力训练课为40~60mm,每一内容的完成都采用短时间、快速度(单个动作一般少于1s,连续重复几次不超过5~10s,极限负荷强度(90%-100%的力量和速度),多组数(3~5组),少次数(1~3次,极限力量负荷强度每组间歇时间为3~5mm,极限速度负荷每组运动持续时间在5~10s以下的间歇时间为40-60s,15~20s以下的间歇时间40~90s。经过l0周的训练后,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的弹跳力水平均取得了提高,A组弹跳力在原基础上平均提高了11.98cm,提高最多的为15.15cm,B组在原基础上提高了8.92cm,经过统计学处理和t值检验证明,实验前后弹跳差异均达非常显著水平(P<0.01)。
2 结论
2.1经过对专家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使用模糊数学处理方法,对排球运动员弹跳力训练手段集进行优!。根据一定标准得出8种训练方法,分别是①30m跑;②负重半蹲;③助跑摸高;④原地连续摸高;⑤跳深练习;⑥连续单足跳;⑦负重原地高抬腿;⑧负重双腿上下台阶。
【排球运动研究性学习】推荐阅读:
排球运动等级01-28
排球运动简介04-06
排球运动协会章程02-18
排球运动员选材论文10-30
我最喜欢的运动排球英语作文11-20
排球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10-18
浅析排球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03-24
排球比赛中接发球成功率的因素研究01-11
排球比赛方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