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学习空间和时间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给学生学习空间和时间

给学生学习空间和时间 篇1

教师在教学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就纷纷动手搭了起来。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就出现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抓住这一机遇,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有12根小棒,但是这12根小棒的长短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的过程,在玩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是相等。

看了上述教学环节,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学数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仅是一些基础知识?当然基础知识是我们小数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但是21世纪的建设者,在需要这些的同时,更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或许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不可能出现什么科学家,但是从小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也是新时代对小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我们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些什么呢?笔者认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一些尝试。

一、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为什么这些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这个问题就问到了点子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很快就得出了“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这一结论。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的方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了到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二、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

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大凡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节课40分钟也好,35分钟也罢,如果这些时间老师还是窃为已有,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话,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哪只是一句空话。设想,如果将课例中的教学环节,改成教师展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不能有些什么?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

三、给学生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活动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教师要象课例中那样,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给学生学习空间和时间 篇2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 而数学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绝好材料。因此, 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使学生学会思维、锻炼思维、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如何有效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 这是数学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首要问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被教学内容束缚了手脚转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有的教师为追求课堂教学流程顺顺当当, 滴水不漏, 看上去很严谨, 实际上很容易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逼上独木桥, 个体思维单调呆板。有的教师为赶教学进度把知识思路的获得简单地灌输给学生, 节省更多的课堂时间只为给学生做更多的习题, 使学生参与知识获取过程的思维活动被剥夺了, 学数学完全变成了做习题、反复操练的机械活动了。发展思维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归纳、抽象综合等思维能力, 这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该如何有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呢?我觉得我们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通过我们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 创设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总结了一些利用教学活动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经验。这些经验总的原则和思路就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通过提供合理丰富的思考素材、思考线索、思考活动方向等, 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活动环境, 让学生在这个思维环境中摸爬滚打, 自己独立地设置要掌握的知识概念和思路方法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问题和学习数学的能力。创设的关键是不要直接把知识思路结论灌输给学生, 否则使学生不劳而获, 就剥夺了他们思维活动的空间。

一、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形象的思维空间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扩大教学容量, 既要设计实际问题背景, 重新组织教材的知识结构, 同时又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种现实中的数学现象与数学应用, 展现各种概念和公式的内涵, 变抽象复杂为具体简单, 即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思维环境和条件。

例如在讲二次函数Y=a ( x+m ) 2+k的图像和性质时, 可以先使用几何画板作几个特殊的二次函数如Y=3x2, Y=3 (x+2) 2, Y=3x2+1, Y=3 (x+2) 2+1等的图象, 并使用不同颜色标记, 再利用电脑动画手法变静态图形为连续变化的动态图形, 形象直观, 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自己总结出了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a、m 、k之间的联系, 完成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过程, 发展和锻炼了学生归纳、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如听过一节立体几何课《两平面互相垂直判定与性质》, 在这堂课中, 该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三维动画, 使绿色平面M绕轴AB旋转, 在旋转过程中当该平面经过垂直于红色平面P的直线a时, 两平面同时闪烁, 同学经过观察分析, 自然而然地得到两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方法。当然数学是严谨的, 学生们对知识有了感性认识的同时, 应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同时体会数学活动中的假设证明的思维活动。

二、选择多样合理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特点。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 合理灵活地安排和设计数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尽量创设一个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 在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智力, 达到学数学的基本目的。

比如在讲分式运算时, 我在黑板上演示计算过程, 但一言不发, 只是标出解题计算步骤的序号, 同时要求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理解每一步做的是什么动作, 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运算的思路和步骤, 这样既提高了他们学习观察的注意力, 又给了他们充足思维的空间。又如我在讲四项以上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时, 上课一开始我只提出了该类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指导原则:一般分成两组, 每一组能因式分解, 而且关键是组与组之间也要能因式分解。整整一节课, 学生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 独立探索, 相互合作, 很好掌握了这类多项式的分解思路。另外有的学生还总结出了快捷分组的方法技巧, 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比比皆是。关键是精心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 给学生留足思维和操练的空间, 而不能为了教学进度直接把结论和思路填塞给学生, 让学生只是记住大堆的概念, 练习大量的作业, 并将其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而忽视知识获得过程的总结。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所要教学的内容知识点设计成一个又一个学生可以接受的问题, 使之成为学生学习中的的障碍物, 迫使学生主动去排除这些障碍。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才能得到结论和经验。同时教师可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 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合作讨论。

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详细设计成若干个问题, 并对回答的每个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自主钻研课本和阅读参考资料,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得到认识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有了充分的主动思考、分析归纳推理假设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例如教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 可这样设计问题教学:第一步先给出几个方程, 每个方程列出几组解, 然后指出, 教师不用代入原方程就马上能知道哪一组是方程的解, 目的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激情。同时指出, 这是因为教师知道了根与方程系数abc之间的奥秘。第二步给出一组二次项系数为1的方程及它们的解, 要求学生观察分析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可以互相讨论, 根据实际情况, 教师在学生的探索思考中可以适当提示, 要求学生能把自己的发现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第三步给出一组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 思考有没有类似的结论, 提示学生利用在第二步中获得的思路方法, 要求把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 另外用含有系数abc的式子来表达这个关系。第四步提出谁能从求根公式导出这个结论, 要求尽可能试着写出完整过程。由此在学习过程中设置一些有关根与系数关系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分析归纳推理等一系列过程, 自己导出相关的结论。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 久而久之也能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学习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教学同时要保证足够的思维时间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既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 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课堂教学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所以不能浪费时间。然而, 如果因此而剥夺学生的思考时间, 则会得不偿失。

数学教学中常用到学具、教具, 学具教具的使用, 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操作过程让学生获得感知、建立表象, 以利于抽象、概括, 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操作、直观感知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 而应安排有充足时间, 而且教师在提供给学生直观的形象之后, 不可急不可待地要求学生抽象概括。学生由于感知不充分, 或者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 往往以偏概全或者停留于感性认识层面, 不能得出概括性、结论性的认识, 实际上也错失了思维的良机。

教师要善于捕捉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时机, 也要舍得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不应片面强调教学的快节奏, 否则学生疲于跟上老师的思维, 没有自己思考的余地。有的学生思维速度较慢, 不能与教师同步,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给他们思考的时间, 他们就只好不经思考地接受尖子学生或教师的结论, 久而久之, 会造成思维的惰性, “反正跟不上, 只好不去想。”

教学应有张有弛。有时一个问题提出后, 开始时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举手, 逐渐地有更多的人举手, 有的学生举手后又放下……当教学中出现这种情形时, 我们就要善于等待, 在等待中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充分地思考。这时的等待, 绝对不是浪费时间, 而是一种无声的学。同样的, 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或出现错误时, 老师也不要急于找其他学生补充或自己和盘托出, 要鼓励学生再想一想。想办法让学生发现自己思维结果的错误并去探索、修正自己, 思维过程的偏差实际上是培养学生正确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事实上, 教学过程特别是讨论时, 教师是否愿意给学生时间思考和回答, 这对回答的质量、思维的质量有巨大影响。我们可以仔细设想分析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过程:从教师的提问到他请一个学生来回答, 这中间有一个潜在的停顿, 有的学生很快地想回答, 而优秀的教师常常善于等待;紧接着学生回答之后, 又有一个潜在的停顿, 优秀的教师常常能把握这一停顿。尽管两个停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很显眼;但其对学生的思维有积极的作用。

试想:如果一个学生正在构思他的回答, 他就需要时间思维;一个学生回答以后, 教师在作出反应之前的停顿就增大了学生扩充、修正他的回答或其他学生认可、补充的可能性。没有停顿, 学生思维的质量就受到了限制。

课堂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然而大多数学生往往不会质疑问难。一方面是老师讲得太多, 把不该讲的全讲清了;另一方面, 学生习惯于传统“灌输式”教学, 意识不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缺少主动思考、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如果老师不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即使采用了启发式教学, 学生一般也不敢多越雷池一步。让学生的思维主动些, 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篇3

一、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为什么这些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这个问题就问到了点子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很快就得出了“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这一结论。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的方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

二、在教学设计时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就不能让学生做个只听教师讲课的知识的接受者,而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这样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发挥。

相信学生,给学生留足够的发挥空间,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教师作为个体,具有“教”与“学”的双重任务。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思路中得到启发。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师生间才会实现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给学生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活动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教师要像课例中那样,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

探索、去创造。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了我们的社会,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给学生一点创新的时空吧。只要我們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甚至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起,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就不只是一句口号了。

四、及时作出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导向、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从而可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人的积极性的源泉在于人们的内部需要,而人的需要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符合学生发展的目标,可以引发指导和促进学生朝着目标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榆县四井子

《空间和时间旅行》 篇4

《空间和时间旅行》

教学目的:

一、基础知识目标: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了解有关空间和时间旅行的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把握空间旅行、时间旅行、时间膨胀等概念,快速、准确地筛选相关信息。

三、思想教育目标:引发学生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概念多,信息量大,适于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在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筛选信息的一些基本方法,因此,本课可设计成一节训练验收课、提高课,使学生在实践中家展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本课是自读课,课文内容涉及科学的尖端课题,其中的名词术语不宜要求全部理解,如旋转黑洞、白洞、虫孔、超级绳索等。把握什么是空间旅行、什么是时间旅行是学习本文的关键。空间旅行概念容易理解,难点在于对时间旅行的把握。教师可利用文中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和探讨的空间,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握空间旅行、时间旅行、时间膨胀等概念,快速、准确地筛选相关信息。

教学方法:自读课。

教学步骤:

一、设问导人,引发兴趣。

1.导语:宇宙对于人类来说,充满了神秘色彩与超乎寻常的吸引力,尽管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在探索宇宙奥秘的问题上进行着不解的努力,但至今我们仍对宇宙知之甚少。于是科幻作家们赁借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构建出了一个个新颖离奇的虚幻世界,对宇宙奥秘作出了别出心裁、绚烂多姿的推断和设想。如大家熟知的《星球大战》、《佛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等等。那么人类是否真的能在不久的将来移居其它星球?是否真盼能让时光倒流,重返白至纪探寻恐龙灭绝的原由?今天我们就和英国科普作家齐然尔曼先生一起探讨关于空间和时间旅行的问题。

二、明确本课训练重点、训练要求及训练方式。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筛选信息,我们在前三篇课文的学习中已掌握了筛选信息的有关方法,这节课就以这篇课文为例来检测同学们筛选信息的能力水平。再次强调筛选信息的要求是迅速、准确。

2.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哪组同学能够迅速而准确地筛选信息。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读一遍课文,迅速筛选出文章的中心话题,依据各部分小标题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

2.学生讨论、竞答。

明确:全文围绕首句“让我们在地球通向宇宙中的任何行星、恒星和星系的宇宙高速公路上开始我们的旅行”展开话题。

全文共四个部分,每部分的小标题可作为理清思路的切入点。进行空间旅行无论是到其他行里旅行,还是到其他恒星旅行,最大的障碍是速度问题,于是引出第三部分的如何提高速度的话题,但即使是以最快的光速旅行,也不能使个体的人在有生之年达到宇宙中任惠远的星体,由此又引出第四部分“时间旅行”的话题。可启发学生画出简洁的思路图。

    四、在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分部分阅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及相关表层信息。

1.播放文章前两部分内容的录音,讨论并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空间旅行?

明确:本文指星际和星系之间的旅行。

②要进行空间旅行,为什么速度问题成为主要障碍?

明确:利用目前人类所创造的速度最快的太阳神探测器,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星际旅行,但这只是想象和推断,因为“其实我们无法登上这个无人驾驶的飞行器”。即使假设太阳神探测器能载人,也无法在人的`有生之年到达距离无限遥远的其它恒星和星系。因此,提高速度是关键问题。

2.阅读“加快速度”部分,在文中筛选出下列信息:

①理论上怎样将速度提高到光速?

明确:在连续时间段要能够(为飞船)提供足够的推力。

②作者设想了哪些为飞船提供足够推力的方法?

明确:使用燃料的方式包括:使用校推进系统(包括核裂变反应及更为先进的核聚变反应)、运用物质――反物质发动机;不使用燃料的方式:利用太阳风的能量作为推力。

3.阅读最后一部分“时间旅行”。讨论并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时间旅行?

明确:指人离开现在而置身于未来或过去。

②什么是时间膨胀?时间膨胀现象发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明确:运动物体接近光速时,对随光一起旅行的任何物体和人员来说,时间慢了下来,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也减慢T,这种现象叫时间膨胀。时间膨胀现象发生的主要条件是运动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

③时间膨胀对于空间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为探索人类能力所不能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即使星系间旅行成为可能。

④为什么说时间膨胀为探索人类能力所不能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

语文教案:空间和时间的旅行 篇5

1.根据课文理解“空间旅行”“时间旅行”,积累有关科学知识;

2.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抓住关键句,准确、迅速地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思维训练;

3.培养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语文教案-《空间和时间旅行》自读教学设计。

自读程序:

1.导入新课:

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时间是有始有终的吗?这个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问题,始终受到人类的关注。本世纪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学者和宇宙学家霍金为此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名著——《时间简史》,而当代科普作家齐然尔曼运用科学推知法探索宇宙,试图引领我们去做“空间和时间的旅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做一次探秘旅行吧!

2.快速默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初步理解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a.标题与课文是如何对应的?有何特点?

b.什么是“空间旅行”?请同学们集中速读课文有关内容,找出课文关键语句予以概括。

3.组织四人学习小组研究性精读“空间旅行”的三个章节,各组指定发言人讲解,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空间和时间旅行》自读教学设计》。

a、与“空间旅行”相关的知识有哪些?

b、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介绍恒星旅行不易?

c、作者设想了哪些为飞船提供足够推动力的方法?

4.导读、讨论“时间旅行”部分。

a、什么是时间旅行?

b、什么叫“时间膨胀”?

c、为什么说时间膨胀“为人类探索能力所不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

5.重难点分析

a.根据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提取、概括所需信息,积累有关宇宙学的科技知识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b、阅读“加快速度”与“时间旅行”两文段,抓住关键语句筛选信息是重点也是难点;对本文科学推断思维的梳理变为难点。

6.表现手法解说:

a、科学与想象的结合。作者在科学探索中其推断既是建立在准确的理论数据上的,又处处包含神奇的想象和推测,使本文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b、论证与假定的`结合。作者谈及“加快速度”几种方法时采用假定可以实现的方式,而又运用科学依据推恒星旅行的难度。“时间旅行”章节第4、7自然分别假定,并论证其结果。其中第4段用了引申法(反证法),第7段采用了假定推断。

c、运用小标题分章节讲述,层次清晰,条理井然,思维严密,推断合理。

给学生自主空间教育随笔 篇6

教育随笔:

给学生自主空间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量和二年级相比,那是嗖嗖的猛增!每课平均十三个生字,识字教学任务相当的重。课堂上不可能给出很多时间用来记忆生字,课后只能让学生通过作业的形式来记忆、巩固、掌握生字。

我发现写生字时如果不用心,一味的重复,那个字就会越写越不像字了,像机器零件,在生硬的拼凑。况且,没有人监督让学生在家独自完成这项重大的任务,即使通过多遍练习,显然,效果不会好到哪去。

我决定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我班把周五定为周清日,重点就是本周的识字考核。考核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然后按等级给小组加分,把识字考核紧紧和小组评价捆绑在一起。班级按小组得分奖励给他们图书挑选优先权、课堂发言优先权等。

然后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识字任务,本学期与识字有关的所有作业可以只写两遍(上不封顶),但是周五检测后,错一补十。孩子们既想考满分又想偷懒,只愿意写两遍。那就需要动脑筋想办法,如何去“偷懒’-------看字法、挑字法、猜字法等纷纷用上,确保不出错,不用补错。虽然这些学生只写了两遍生字词,但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付出了其他努力,最令人高兴的是这些努力是以人为本的,是学生自觉自愿的.,甚至觉得自己确实达到了偷懒的目的,心情也是愉悦的。

给学生学习空间和时间 篇7

一、引导自主阅读质疑,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建立在自主阅读质疑基础上的英语学习更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能使得学生在接受语言信息过程中更好地丰富自身的认知思维情感。自主阅读质疑也能够使得学生有充分感悟深思的机会,更有属于自己的广阔学习空间。

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中主动阅读思考,带着问题自我探索求解,也是他们深入和作者、文本进行对话沟通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建议学生运用记笔记的形式找出自身的阅读学习疑难之处,鼓励他们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相关的破解策略方法,最大限度激活他们探知的动力;建议学生能够尝试运用文本中的词汇短语表达文章的主题大意,以检测整体阅读感知,帮助学生更好校正自身的学习问题。

通过自主阅读质疑,能使得学生的理解思维更为开阔。例如,在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7 Natural disas-ters的Reading: An earthquake survivor’s home page阅读教学中,不妨建议学生在自我默读的基础上,围绕“What did the author want to tell us?”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围绕“What’s the characters of the earthquake?”来划出相应的信息内容,掌握表达主题核心。同时,可要求学生就“How do we protect our-selves?”主动思考,延伸阅读理解,促进知识转化。

二、突出自我表达交流,鼓励主动展示才能

关注学生的自我表达展示,帮助他们在主动展现的过程中不断激活自身的内生动力。自我表达交流对丰富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和激发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突出自我表达交流,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在指导学生自我表达交流中,建议他们根据自身的学习认知发展需要,围绕课程教学知识重点和难点,组织他们运用对话交流、合作探究、争辩讨论等方式进行互动,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运用课文情景剧、实践活动等多样化的形式来指导学生活化学习内容,帮助他们强化认知感悟;多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鼓励他们运用讲故事、演讲、写作等形式来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技能,提升自身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以这样的形式进行才华展示,更能使得学生针对自身的强项主动交流,增强学习信心。例如,在七年级上册Unit 3 Finding your way的Reading: A lucky escape的教学中,建议学生模仿警察和偷盗者的口吻,围绕“Why was the escape called lucky?”表达自己的阅读感知,帮助他们梳理文章整体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就“What do you read from the article?”作演讲和表达,帮助他们主动调整认知感悟思维,提高阅读理解效果。

三、重视实践活动运用,创设自由和谐氛围

通过实践活动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氛围,不仅能使得学生有充分展示的机会,更能够使得他们在主动尝试和积极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更多问题。实践活动运用也能够使得学生在自己的广阔学习空间内得到长足进步。

实践活动的运用,能使得学生享有更多自主表达话语权和互动交流权,不断激活他们的内驱动力和潜能。在指导运用过程中,可创设不同的活动,如英语沙龙、聚会、欣赏原声电影等,帮助学生有更为丰富的学习载体;多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与他们对话交流来指导他们针对自身的学习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帮助他们增强认知感悟;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想象思维,以团队为协作单位,鼓励他们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创设相应的表达活动,以此来不断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强化认知感。

给学生学习空间和时间 篇8

一、多给学生操作的时间,让学生体验数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知识,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内容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一步地讲解公式推导过程,而是转变教学方式,改教师之“教”为“导” ,变教师之“教具”为学生之“学具”,先让每组学生把准备好的已经被平均分成十六等份的圆柱体拿出来,引导他们把这个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然后他们小组探讨研究,最后他们汇报的结果真的让我很惊讶。第一小组的同学汇报说:“把圆柱转化成底为长是rπ宽是r的长方形,高为h的长方体,这样圆柱的体积公式就出来了。”,第二小组的同学汇报说:“我们把圆柱转化成底为长是h宽为r的长方形,高为rπ的长方体。这样得出的公式和他们一样”第三小组也不甘落后说:“老师我们是把圆柱体转化成底为长rπ是宽是h的长方形高为r的长方体。虽然想法不一样但结果一样。”在这之前我一直是自己抱着教具,只要学生能明白圆柱的底面积就是长方体的底面积就行了真的没想到孩子们今天会看的这么精细这么透彻。所以我觉得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之,而在相机引导之,只要给学生时间学生会在一次次地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中,体现了“再发现”的过程,掌握了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可贵的“发现”的方法。

二、多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让学生亲近数学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给时间让他们找到感兴趣的问题,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运用了“猴王分饼”的故事:猴王得到了三个同样的饼,分别将每个饼的四分之三、八分之六、十六分之九分给三只小猴,请大家说一说猴王分饼分得合理吗?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合理”、有的说“不合理”,这时教师先不作评判,对学生说:“只要我们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你就能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了。”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问题情境。思考的方法还很多。这时教师抓住契机和他们一起学习,孩子们对于整个过程就会很关注。自然而然学会这节课的内容成了学生自身求知的欲望。

三、多给学生快乐的时间,学生会主动参与数学

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因此快乐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课堂上,对于比较枯燥的知识点,不要急于教学,如果你让孩子先乐起来,我觉得这样他们才会学得开心学得主动。我在教学“两位数整除一位数”:我先和学生说:“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今天下午学校要为我们班表现好的同学奖励炸鸡腿,听到炸鸡腿很多孩子笑了说“真的吗?”,“真的,但是有个条件只有自己会分才行。“没问题”于是出示:幼儿园小朋友今天下午分点心,老师一共拿来96片面包,每位小朋友分3片,这些面包能分给多少位小朋友?有的说9片可以分给3个小朋友,6片可以分给2个小朋友,所以一共可以分给5位小朋友。许多小朋友说他说的不对,9是90不是9,应该是90片不是9片,因为9是在十位上,90片可以分给30个小朋友,6片可以分给2个小朋友,所以一共可以分给32个小朋友。学生参与率非常高,所以我觉得多给他们一点快乐的时间,让他们在快乐、民主的气氛中学习,他们才会主动地乐于进入角色。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诱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的教学效果才会最佳。

四、多给学生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创造数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先让学生找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然后让他们观察这些数,看看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交流猜想,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让他们设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让他们自己总结结论。接着应用结论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很快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情很激动。他们经过自主探索的时间,“再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再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思想指导,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多给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去解决,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时间和思考问题的空间。让他们在亲身的体验中感受成功的乐趣,这样的良好心理体验,既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又能帮助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焕发生命的光彩,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高效课堂。

宽容―给学生留下足够成长的空间 篇9

人们常说理解万岁,而我们教师理解我们的学生吗?理解别人,就会在别人出错的时候宽容别人。作为老师而言,能宽容学生就是热爱自己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尤其是我们小学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对一切又充满好奇心的祖国的未来,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上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而当出现错误的时候,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学生的道歉与认错,而是作为老师的你、我以一种怎么样的心态去对待。老师的心态决定着学生对错误的接受程度和认识程度。所以我认为,当我们的学生有了错误,尤其是在学习上出现了错误的时候,教师想发火时、让自己先做个深呼吸,平静一下自己的心情,用宽容的心去对待。

一次,在班上,我指导学生一起做《课课练》上的练习,识字2中有道改错别字的题目,由于是新的类型,发现学生的`错误很多,于是我边讲解边在黑板上做示范,希望孩子们能够看了老师的示范订正好。

当批改学生作业时,打开第一本就发现,那道改错题居然还错在那里,接着看了第二本,第三本??都一样。这时,马上心里升腾起了一股怒火!这,不白讲解了吗?讲了那么详细,那么多遍,还不懂,还不改正???此时,我心里那个火呀,马上就要喷出来了,恨不得大声呵斥一顿。

这时,我的头脑当中出现了“宽容”二字。我站了起来,来到教室门外,深深地吸了几口气,让自己心渐渐平静下来。回头看看正在奋笔疾书的孩子们,他们是那么可爱,多么专注。我暗暗告诉自己:习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逐渐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有什么理由要求孩子个个都是神童一学就会呢?宽容他们的错误吧!

回过身来,在教室转了一圈,继续批改,叫来作业出错的孩子,再一次耐心地给他讲解。终于,孩子们一个个把作业订正对了。有个孩子,连续在讲台和座位间往返了五次,才把作业订正对。当学生们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时,我暗自庆幸:刚才幸亏没有发火,要不孩子们的脸上怎么会有笑容呢?在很多时候,宽容能使学生内心受到感化,宽容是一种信任和激励,对学生宽容一点,将会收到神奇的教育效果。

是啊,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各种错误在所难免,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应多一份理解和自我的反思,用宽容的心态去看待,才会达到最佳效果。有一种观点,我很赞同,就是说:“错误,也是一种资源。”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理念。学生还小,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还不很强,同时学生之间又千差万别,思维水平也参差不齐,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不可能整齐划一。因此,宽容学生的错误应是老师的常备心态,学生错误的暴露和呈现,正是教学真正的起点,教师不应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顺应”他们的认识,掌握其错误思想的运

行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对“症”下药,这就要老师有一颗宽容的心。

给学生学习空间和时间 篇10

------走出自我,笑对人生

我跟那些朋友每天聊天,不过„他们当中没有人真正了解我!

我的问题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究竟想直视他们的眼睛?还是屏幕上的人名?

我退一步并睁开眼睛,我环顾四周的人,然后恍然大悟,所谓的“社交媒体”其实根本是社交的相反;当我们打开电脑就等于关上我们的门;我们拥有的社群科技,不过是一种假象;创造虚幻的社群、友谊和归属感;但如果你从这种虚假的社群抽离,你会发现,我们活在一个令人困惑的世界。在这个世界,我们被自己运用自如的科技所制约;我们的个人资料遭到利欲熏心的浑蛋所出售;一个私利、自我形象和自我宣传至上的世界!我们只分享自己最好的一面,欲不带真实的情感;

人生中最快乐的事,就是和别人共享某个经验和真实的自我!但如果他人都不在场,还会一样快乐吗?亲身参与你朋友的生活,他们就参与你的快乐;但如果大家都只想在群组对话里聊天,就不会有人到场。

我们张贴的动态都经过修饰自我夸大,只为得到别人的赞美,我们假装没注意到自己正被社会孤立;我们精心包装跟别人分享的故事,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显得精彩无比;但我们甚至不晓得是否有人在乎我们过得如何。

孤独一个人不是问题。我要强调,如果你自己看书,画画或是运动。这代表你好好利用时间,把握当下;并不代表你冷漠或孤僻,这代表你清醒且留心生活大小事,并把生命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所以当你在公共场合开始感到孤独时,不要忍不住低头滑手机。你没必要死盯着屏幕菜单或是你的手机通讯录;你应该跟彼此聊天,学习与人相处;我无法忍受爆满的公交车上一片死寂,因为没人想冒着被别人当疯子的风险和说话。现实世界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善交际,注视着对方眼睛与人对话,已不再能满足我们的社交需求。

想象一下:我们与孩子一起生活,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看着我们过着机器人般的生活,并以为这就是常态;你不太可能成为世界上最棒的爸爸,除非你能不靠数码产品就能让你的小孩开心。我小的时候,总不在家,和小伙伴们在外面玩耍;骑着单车到处乱逛;我们跑到布鞋都出现破洞,甚至膝盖破皮;我们会在树上打造我们自己的秘密基地,掏鸟窝,抓鱼,游泳,打仗„„

今天的公园安静到让人害怕,没有小孩在外头玩耍,秋千让人来荡的没有小孩玩;现在也没有小孩跳绳或玩跳格子,也没有小孩会用双手做出兔子的影子。

我们是充斥白痴和呆子的智慧型手机时代;所以抬起盯着手机的头,关掉屏幕,好好体会你过遭的一切,充实的过每一天;只需要一个真实的链接,就能让你了解“亲身经历”的重要性。

当你忙着低头看手机,你就看不到你错失的机会;所以抬起盯着手机的头,关掉屏幕;我们的生命有限,每个人的寿命皆有定数,别把生命浪费在网络社群;当生命尽头将至,后悔也来不及了;我们也是助长网络社群机器的共犯之一;在数字世界里我们被听见却无法被看到;我们以打字代理对话,以与阅读代替交谈;我们花了数个小时互动却没有眼神交集。

不要屈服于大家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给别人你的爱;而不是你的“赞”。抛开需要被人听见和被人评价的欲望,走进真实世界,摆脱所有干扰,抬起盯着手机的头,关闭屏幕,开始过真正的生活。

给学生学习空间和时间 篇11

[关键词]实验 科学探究 兴趣 着力点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沃土,在教学中我们用实验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以科学探究方式呈现的实践的学习活动,使物理学习的过程成为探询知识技能的过程,学生从中能够获得实践性的学习体验,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科学价值观,能够使学生尽早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义务教育的需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这说明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科学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参照对象,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解决问题。科学探究活动力图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促使学生主要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探究能力,形成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探究是增加学生体验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对于初中生来说,增加体验,就是加强学习基础。因为他们知识基础薄弱,思维能力正在构建之中,世界观也正在形成之中。在物理学习中强调基本素材的积累,是对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有力冲击。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常常以“讲概念——背概念——做习题”的思路来处理物理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过程,由于脱离学生的知识能力形成过程,常常使得学生缺乏对基本概念理解的基本素材而不能理解物理知识,感到物理知识像天书,百思不得其解;考试又过分追求选拔性,超出大多数学生的能力水平,使得许多学生厌倦了“习题复习题,习题何其多”,还有“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物理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改变了过去单一的、验证性的特点,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是为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的一种积极的选择。

科学探究是伴随人们一生的学习活动。幼儿的啼哭,是一种探究:不仅表明他的需求,也是与社会沟通的方式。许多儿童都做过有关蚂蚁的游戏,这也是探究。再有小学生的捉迷藏,仍然是一种探究:分析同伴的心理,观察周围的环境,辨析各种迹象,做出自己行为的决断……少年儿童在这些探究活动中学习着,进步着,体验着快乐。尽管科学探究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形式的探究,都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物理教育不仅要完成教学计划,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而且要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可以这样说:物理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保持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保持与生俱来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好奇心,我们的着力点在:

1.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努力调动学生在认知上的需求。设计探究内容时,特别注意关注学生兴趣的基础、兴趣的保持和发展。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仅仅从学科的角度来规划教学内容是不够的,实际上从这么多年来的教学效果看,也不很理想。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一定要了解学习主体的适应性,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需求,要用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进入学习,即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内需于教学之中。科学探究就是物理学重要内容与学生需求相结合的产物,比如“分解太阳光”、“磁化钢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等等,这些探究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引导物理教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而且是学生喜欢的。

2.关怀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内容除了关注本学科的内容外,还应考虑学生的多方面实际需求,尤其关注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获得更深入学习的欲望。从这方面考虑,我们老师应当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获得一些空间合理释放积蓄的能量,以灵活变化的形式关心学习主体的感觉,理顺学生的学习情绪。比如:在教学“电和磁”的内容中可以安排5个探究活动,“磁化钢针”、“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研究电磁铁”、“让线圈转起来”、“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这些内容,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学生在生活中有所了解的磁化现象入手,探究了指南针及其制作、电磁铁的性能和制作、电动机工作原理和模拟电动机的制作以及电磁感应现象等,让学生在可实现的活动中,研究实际问题、学习他们想学习的内容。在充满竞赛气息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们互相激励着,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3.教学的可行性。“让线圈转起来”的探究,让学生用非常简单的材料制作的线圈在电池的带动下旋转,把换向器这个技术成分很高的内容通过实际操作突出来,不仅可以说明事实,又可以引起认知的冲突,还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获得成功的愿望。探究中,只要认真观察样品,人人都可以成功。这样的探究,不仅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解决了教学的困难,而且可操作性适合初中生,引起学生兴趣。

总之科学探究已经成为新理念物理教学的发光点,使学生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使学生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尽管有些探究活动看起来好像不那么“正规”,但是具有可行性,也充满了情趣,能给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八、九年级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导读 篇12

一、 “同时”是相对的

例1 如图所示, 地面上A、B两个事件同时发生, 对于坐在火箭上沿两个事件发生地点A、B连线方向飞行的人来说, 哪个事件先发生?

解析:以地面为参考系, A、B两个事件同时发生, 即如果在A、B连线中点C放一时钟, 将同时接收到来自A、B的信号. 设想该时钟以与火箭相同的速度飞行, 则先接收到来自B的信号, 后接收到来自A的信号, 即火箭 (或火箭 上的人) 为参考系, B事件先发生。

思路点拨:A、B两个事件是否同时发生, 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

二、长度的相对性 (尺缩效应)

如图所示, 如果与杆相对静止的人认为杆长为10, 与杆相对运动的人认为杆长为l, 则一根沿自身长度方向运动的杆, 其长度总比杆静止时的长度小, 而在垂直于运动方向上, 杆的长度没有变化。不同惯性系中的观测者对同一物体进行观测, 测得的结果并不相同。

例2 在一飞船上测得飞船的长度为100m, 高度为10m。当飞船以0.60c的速度从你身边经过时, 按照你的测量, 飞船有多高、多长?

解析:因为长度收缩只发生在运动方向上, 与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没有这种效应, 故测得的飞船的高度仍为原来高度10m。设飞船原长为10, 观测到飞船的长度为l, 则根据尺缩效应有undefined。 所以观测到飞船的高度和长度分别为10m、80m。

特别提示:从结果看, 测量的长度变短, 但物体的实际长度并未变化, 在垂直于运动方向不发生收缩效应现象。我们平常观察不到这种长度收缩效应, 是因为我们生活在速度比光速小很多的低速世界里, 这种现象极不明显, 即使运动物体的速度达到v =30000km/s (即0.1c) , 长度收缩效应也只不过是5/1000。 因此, 在低速运动中, v ≤c , l ≈10, 长度收缩效应可忽略不计。

三、时间间隔的相对性 (钟慢效应)

某两个事件, 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观察, 它们的时间间隔不一样. 与事件发生者相对静止的观察者测出两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为, 与事件发生者相对运动的观察者测出两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为 △t, 则undefined。 一个相对我们做高速运动的惯性系中发生的物理过程, 在我们看来, 它所经历的时间比在这个惯性系中直接观察到的时间长, 惯性系速度越大, 现察到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越长, 总感到时间有延缓效应。

例3 一艘宇宙飞船以0.99c的速度飞经地球上空1000m的高空, 向地面上的观察者发出持续时间为2×10-6 s的激光脉冲。当飞船正好在观察者头顶上空垂直于其视线飞行时, 观察者测得脉冲的持续时间为多少?在这一脉冲期间, 飞船相对于地球飞了多远?

解析:观察者所处参考系为X, 随同宇宙飞船一起运动的参考系为X', 根据题意, X'系相对于X系的运动速度为0.99c, 即 v =0.99c.飞船在X'系中发出持续时间为2×10-6 s的激光脉冲, 在X系中的观察看来, 脉冲的持续时间为undefined.飞船相对于地球飞行了 =0.99×3×l08×1.42×10-5m=4.28×103 m.

方法归纳:在用此公式计算时要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区分不同参考系中的时间与空间。

四、相对论的时空观

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经典物理学则认为空间和时间是脱高物质而存在的, 是绝对的, 空间与时间之间没有什么联系。虽然相对论更具有普遍性, 但是经典物理学作为相对论在低速运动时的特例, 在自己的适用范围内还将继续发挥作用。 时空相对性验证的最早证据跟宇宙线的观测有关。

例4 π+ 介子是一种不稳定粒子, 平均寿命是2.6×10-8s (在它自己的参考系中测得) , 则: (1) 如果此粒子相对于实验室以 0.8c的速度运动, 那么在实验室参考系中测量它的寿命为多长? (2) 它在衰变前运动了多长距离?

解析: (1) ) 已知△τ=2.6×10-8 s, v=0.8c, 根据undefined介子在实验室参考系中的寿命undefined

(2) 在衰前它运动的距离为 =0.8×3×108×4.3×10-8=10.32m.

方法归纳:牢记“长度相对性”、“时间间隔的相对性”的计算公式, 明确各量的物理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五、同步训练:

1.一张宣传画是边长为5m的正方形, 一高速列车以2.0×108m/s的速度接近此宣传画, 在司机看来, 这张宣传画是什么样子?

2.半人马星座 星是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 它距地球4.3×1016m, 设有一宇宙飞船自地球往返于地球与人马星座之间, 若宇宙飞船的速度为0.999c, 按地球上的时钟计算, 飞船往返一次需多少时间? 如以飞船上的时钟计算, 往返一次的时间又为多少?

上一篇:高中音乐万能说课稿下一篇:寄往天国的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