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运动会简讯

2025-04-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运动会简讯(推荐16篇)

中学运动会简讯 篇1

4月24日14时左右,“四平社区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在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召开,共50余个单位,17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这次运动会。

同济大学共18名运动员、1名老师参加了这次运动会。在领队卢天凤老师的带领下,同济大学大一年级的刘杨、许毅洋、程雪飞、盛懿钦及徐康在“定点投篮”项目中荣获团体第一名,刘杨以1分钟命中8球的成绩获得了个人第一名。在“团体拔河”项目中,大三的董士搏,大二的张森、张永超、史欢宇、刘慜,以及大一的何剑、张凯伦、程雪飞、夏宗、左东慧、魏屏齐心协力,获得了团体第一名,为同济大学再创佳绩。

接下来的羽毛球、乒乓球等比赛,将与12月上旬进行,同济大学大一的程凯、和美、魏屏将参加比赛,期待他们能有出色的表现!

中学运动会简讯 篇2

[本刊讯]2009年第十四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于12月6~14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隆重举行,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中学生参赛,中国体育代表团田径队共有16名运动员组成,他们都是来自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田径分会13所会员学校的普通中学生。其中,来自清华附中学生石雪薇在女子铅球项目的比赛中投出了14.69米的好成绩获得冠军,为中国代表团摘得首金;来自北京大兴一中的张雷同学以8分51秒07的成绩获得男子3000米冠军;来自东北师大附中的张鑫伟同学以21秒54的成绩获得男子200米冠军。

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由国际中学生运动联合会主办,是年龄在14~17岁之间的在校中学生参加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目前是世界中学生最高级别的比赛。第一届比赛于1974年在德国威斯巴登举行,这项赛事由每两年举办一届调整为每四年举办一届。

本届比赛共设田径、游泳和体操三个项目。中国代表团中有36名运动员参赛。经过激烈角逐中国代表团共获得3金6银3铜的好成绩。

县级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的连锁效应 篇3

关键词 县级 田径运动会 连锁效应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126-01

县级学校是乡镇学校的龙头,县级中学生运动会是乡镇中学运动会的纽带,是乡镇中学运动会的“发动机和传动轴”。田径是任何体育项目的基础,田径技能上去了就为其他项目奠定了基础。重视中学生体育竞赛、给乡镇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给乡镇学生有被省、市少体校选拔的机会,县上定期开展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连锁效应。

一、县上定期开展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对体育教师的影响

(一)会提高基层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现在学生成绩就是教师工作成绩、学校成绩,县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的召开就给体育教师提供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也给体育教师提供了一个最直接的展示舞台。学生的体育活动得到社会的重视,体育课在促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运动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逐渐显示出体育课的重要地位。因此,体育教师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这强烈的刺激了体育工作的积极性,为体育教师树立了努力工作的决心。这样他们就会端正态度,增强实干精神,担当起工作责任。自觉的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的意识、提高为学生服务水平。让体育课充满生机,在体育课中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让校园体育充满活力。

(二)会确定体育教师的努力目标和方向

县级定期开展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体育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乡镇学校可主动在校内选拔特长生组建运动代表队,定期对运动队进行训练和到县上比赛使学生的运动水平不断提升,同时激发学生自觉的锻炼,主动进入校运动队参加训练。从上到下形成一条紧密的链,挖掘学生特长、避免体育苗子的埋没。

二、县上定期开展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对学生的影响

(一)会提高学生对体育的重视和认识

如果县上能定期开展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学生心中有就一个阶梯发展目标——到县上拿冠军、市上拿冠军、省上拿冠军、全运会拿冠军、世界拿冠军……冠军的梦想就从此开始。学生在目标认识上提高了,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就会转变,体育课上学生就会自己主动接受体育教师的强化训练,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学生会奋发尝试发挥自身特长。

(二)会促进全县各校学体育工作的发展

学校运动队的成立,重视思想教育,平时训练注重理论结合实践,适当组织学生观看比赛图片、比赛直播。宣传体育的灵魂所在,学校运动队将成为体育骨干,成为今后开展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的得力助手。学校运动队不仅仅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提升自己的运动水平,代表学校外出比赛为学校争光。还起着学校体育活动的领头羊作用,每个运动员都是一面旗子,在他们训练的时候会有部分学生在运动场边助威呐喊,还会有部分学生在运动场边模仿,这样整个校园就活跃起来了。

三、县上定期开展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仅仅是文化高分多少,考入重点学校的名额。县上运动会的开展,给社会多了一份对学校评价的标准。有的学校文化学习开展得好,有的体育活动开展得好。“某某学校在县运动会拿多少冠军,向市上输送多少体育苗子”会成为社会舆论热论的话题。在社会对学校的鼓励下教师学生都会更加努力,部分单位领导和热心人士也会情不自禁的向学校运动队伸出援助之手,提升社会对学校关心,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四、县上定期开展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对家长的影响

县上定期开展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促进家长关注孩子的体能的增强,学生在县上拿到冠军之后,校园和社区就会产生正能量的舆论。促进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家长在关心孩子身心健康、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会关心孩子的健康状况。取得体育好成绩的学生家长会以此为荣,鼓励孩子加倍努力。还没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家长会有意识关心孩子的体育成绩。这些舆论和关心会帮助学生在体育课上端正态度努力学习。

总之,抓国家的体育后备人才要从基层开始,重视初中生的竞技体育。从初级中学的每个角落挖掘有特长的学生,从县级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发现苗子,并逐步向上输送有潜力的体育苗子。

运动会简讯作文 篇4

我们班的“小胖子”——叶烨轻松上阵,欢欢喜喜地走向比赛场地,面带微笑,显得他有点呆。虽然叶弘烨是个小胖子,但他可灵活了!只见他双手拿着绳柄,快速摇动着。那略肥的身影在跳绳中灵活闪动,双脚轻轻点地,像一只兔子般的矫健。他眼里闪着必胜的光芒,仿佛可以看见胜利的到来。

一分钟在紧张的气氛中过去了。随着一声尖锐的口哨响,运动员们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193下!他夺得了一枚光荣的金牌。

春季运动会简讯选登 篇5

这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有“太极拳”比赛,班级接力,及个人立定跳远,100米,50米,30米,投掷等项目。

最后我班取得了二年级100米接力赛第一名。许多同学们也在个人项目的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市中小学生运动会简讯

在刚刚结束的启东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上,大江中学代表队以绝对优势荣获高中组(含职高)团体总分第一名,这是大江中学长期以来一以贯之重视体育教育的必然结果。

大江中学重视体育教育工作,是圈内是出了名的。学校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宗旨,确保二课二操二活动正常进行。甚至高三学生,体育课、体育活动课也要到高考前一周结束。学校举行的阳光体育节,体育节活动此起彼伏,活跃了学生身心,也强健着学生的体魄。学校对学生开设众多体育选修课如《三门球》、《篮球》、《排球》、《健身操》、《象棋》、《围棋》等成为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年初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隆重授予“中国特色体育项目(三门球)示范学校”匾牌。不仅如此,学校高度重视体育教研,体育组申报了《在高中阶段体育选项中推广三门球运动的实践性研究》课题,多次参加了省教研室组织的三门球教学研讨和课题研究。

中小学春季运动会简讯 篇6

为认真落实阳光体育运动会议精神,让“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理念深入人心,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持久的开展,增强学生健身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拼搏、顽强的意志和维护集体荣誉的精神,营造全镇学校良好的体育氛围,11月8--9日,古镇一小第三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在本校隆重举行。首先在开幕式上举行了升国旗仪式,接着段校长致开幕辞:“本次运动会是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在彩旗队的引领下,全校25个班级迈着矫健的步伐依次步入会场,同学们喊着响亮的口号,向主席台致敬,接受领导和全校师生的检阅。

本届运动会低中高年级共有 60米、100米、200米、400米、女子800米、男子1500米、4Χ100米、4Χ400、铅球、垒球、一分钟跳绳、跳高、急性跳远等16个项目以及广播操的比赛。运动会上,所有裁判员严格履行职责,认真公正评判,确保各项比赛成绩真实无误。各班级班主任老师精心组织,确保了参赛队员按时到位,并认真做好参赛队员赛后服务工作及加油助威工作。运动员们飒爽英姿,在竞技场上表现出色,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积极拼搏的精神,跌倒了,继续爬起来;摔疼了,揉一揉,又全力以赴投入了比赛……

本次运动会历时两天,从筹备到各个项目的比赛,充分展示了全校师 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貌,展示了师生积极向上、团结一心的精神面貌以及健康的体质、优秀的团队精神是对学校体育运动水平的一次检阅,同时也是推进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展示素质教育成果的一次盛会。广大学生在运动会中锻炼了身体、磨炼了意志,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促进了师生的团结。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使校园充满勃勃生机,把我校师生的体育素质推上一个新水平。

中学运动会简讯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中学优秀女子游泳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针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内容,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关于高原训练、有氧训练以及身体机能比较分析的相关文献,收集各类有关于训练、生理类书籍,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1.2.2 数理统计法

通过统计学软件,中学优秀女子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本研究的结论提供参考。

2 结果与分析

2 . 1 高原训练对中学优秀女子游泳运动员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高维玮在运动医学中指出“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极限运动状态下呼吸和循环功能达到最高水平时,机体在单位时间所吸收和利用的最大氧量”。最大摄氧量最直接的反映运动员在有氧耐力运动时机体呼吸和循环系统氧的运输工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最大摄氧能力、维持最大和次最大摄氧量的能力。

本次高原训练前后通过功率自行车对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的相对值和绝对值进行测试,测试数据表明:在高原训练前后体重变化不明显,游泳运动员体重平均值相比高原训练前略有提高,通过配对T检验,高原训练前后体重指标没有差异性,表明高原训练对运动员的体重没有明显的影响,这和以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次高原训练针对训练强度、训练量以及每个人的喜好合理安排的膳食,可以说明运动员的体重主要影响因素还是运动员的饮食结构。说明高原训练的环境并不能对运动员的体重产生影响作用。高原训练前后运动员的最大心率提高明显,平均提高幅度在5%左右,通过配对T检验表明,高原训练前后运动员最大心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王瑞元、苏全生在运动生理学中指出“最大心率在运动生理学中的意义是运动时心率增加到最大限度”。

王瑞元、孙学川和熊开宇在运动生理学中指出“最大摄氧量的表示方法有绝对值和相对值两种,最大摄氧量的绝对值是指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每分钟)所能吸收的最大氧量,相对值则是按每千克体重计算的最大摄氧量,由于运动员个体身高和体重的差异,因此有时候用相对值来表示最大摄氧量”。优秀女子游泳长距离运动员的特征是耐力性较高,其有氧能力比较突出,随着长时间的体能消耗,身体内有氧能力就成为了主导运动成绩变化的主要来源能量,速度、耐力的结合对于游泳运动员的素质要求较高,由于运动员自身负荷重量的因素,导致能源物质和肌肉关联度密切配合,从而促使摄氧量和运动成绩呈现出正比的趋势,进而说明高原训练对于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运动员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除了遗传和年龄种族性别等因素外,心脏的泵血功能是其中央机制,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是其外周机制”。另外相关研究表明:中等以上强度的耐力训练可引起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窦样管扩张,心肌细胞中线粒体数量增多,其体积密度与肌原纤维的比值增高,线粒体的产能结构也增多,有利于保证心脏的能量供应。同时,还有研究发现:慢肌纤维的百分组成与最大摄氧量有密切关系,优秀的耐力专项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并出现选择性肥大现象,使其摄氧和利用氧的能力增加。综上所示,高原训练对于提升中学优秀女子游泳运动员有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 2 高原训练对中学优秀女子游泳运动员乳酸阈的影响

王瑞元和苏全生在运动生理学中提出“乳酸阈是指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会急剧增加”。

反映无氧代谢的物质主要是乳酸阈,乳酸阈是运动员在提升有氧运动能力的主要来源物质,是评价有氧耐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对乳酸阈的指标进行测试,有利于检测和评价运动员有氧代谢的利用率。通过高原训练前后的数据对比分析,血乳酸值对于游泳运动员具有一定的影响,其运动员运动成绩降低,血乳酸也跟随降低,能够促进游泳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提升。

乳酸阈可以作为衡量运动员有氧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学优秀女子游泳运动员可通过获取摄氧量、无氧阈、乳酸阈等为训练提供能源保障,高原训练对于提升中学优秀女子游泳运动员运动成绩的特征主要是极限运动能力的增强,以期在平原上所达不到的训练强度与负荷。通过功率自行车、跑步机检测和评价运动员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以此来评价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从而达到拖延运动持续时间,为有氧能力和无氧代谢功能,从而确保中学优秀女子游泳运动员出众的有氧能力,为运动成绩的提升提供基础和保障。

2 . 3 高原训练对中学优秀女子游泳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

有氧运动能力主要体现在游泳运动的长距离项目上,这已成为泳坛不争的事实,国内外学者对其提升有氧运动能力的观点较多,其主要的提升手段就是采用高原训练的方式。

有氧运动能力主要由糖、蛋白质、脂肪提供必备的能量,通过细胞代谢促使线粒体的生成,以此提供能量,是维持人体长时间功能的重要系统。本研究通过高原前后的对比发现:中学优秀女子游泳运动员通过高原训练各项指标均有明显的提升。说明,高原训练对于提升游泳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是评价有氧代谢能力的依据之一。综上所示,中学优秀女子游泳运动员在长距离运动中能力出众,说明通过高原训练能够促使游泳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提升,对于运动成绩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价值。

通过研究表明:在高原为期21天的训练,游泳运动员的心率和摄氧量明显增强,与在平原训练相对有非常明显的提高。与此同时,最大摄氧量和最大功率明显升高,做功时间相对延长。从一定程度上表明:高原训练对于中学优秀女子游泳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具有显著的效果。此外,最大摄氧量作为评价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评定有氧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反映出运动能力的强弱,在高原训练之前和之后的对比中发现,最大功率增加,运动时间就相对延长,其心率也就升高,运动能力也就随之增强。

制约游泳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摄氧量之外,还有乳酸阈等因素,乳酸阈作为游泳运动员在耐力运动中的主要因素,其具有较高的摄氧量。通过本研究在高原训练前后的对比,反映出血乳酸和无氧乳酸阈对于乳酸阈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高原训练对于游泳运动员乳酸阈的提升具有显著性,游泳运动员在达到顶点或极限运动时,乳酸阈是保持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表明游泳运动员在长距离运动中能力出众,说明通过高原训练能够促使游泳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提升,对于运动成绩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价值。

3 结论与建议

经过21天高原训练,女子游泳运动员的体重无变化;女子游泳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增加,获得最大摄氧量时的最高心率、最大功率升高;女子游泳运动员无氧乳酸阈提高,产生无氧乳酸阈时的无氧阈功率和最大功率提高,而相对应的运动后血乳酸下降。建议教练员在大周期训练中使用高原训练法,建议进一步研究高原训练对女子游泳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中学优秀女子游泳运动员参加高原训练进行关于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21天高原训练,女子游泳运动员的体重无变化;经过21天高原训练,女子游泳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增加,获得最大摄氧量时的最高心率、最大功率升高;经过21天高原训练,女子游泳运动员无氧乳酸阈提高,产生无氧乳酸阈时的无氧阈功率和最大功率提高,而相对应的运动后血乳酸下降。

中学运动会简讯 篇8

关键词: 篮球运动;篮球教学;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分类号】G841

一、篮球运动中经常损伤的部位和症状

由于篮球运动的技术特点,导致的运动损伤的发生。最常见的损伤有跌倒、跳起抢球落地不正確(踩在别人脚上或被踩)、急停、急转、冲撞或因场地不平、或场地过滑而引起的急性损伤。轻者擦伤或韧带拉伤、重者可用发生骨折或脱臼。一般常见的有踝关节韧带的扭伤或骨折、膝关节挫伤及半月板损伤、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掌指及指间关节损伤等。

二、篮球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

1.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在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自身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而且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进行安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始终有勇于拼搏,注意安全的意识。如在进行全场行进间低手投篮的练习时,因为学生是处在一个动态环境中,而且练习人数较多,就会出现有的学生在等待练习的间隙,随意进行投篮,造成人或球突然进入场地中,这样容易和在场地上高速行进或已经跳起投篮的学生发生碰撞,以及其它形式的身体接触,极易造成身体伤害等其它安全事故。因此,在进行练习前,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明练习要求。在实际的练习中如果出现违规情况,教师必须立即制止并给予教育批评,讲明利害关系,让学生明确不安全的行为会造成的不良后果,这样通过对每一件不安全事例前后的教育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让学生在练习时遵循练习要求,以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2.预防为主,提高运动损伤发生的预见性

教师在长期的篮球教学、运动、学习的实践中注意积累经验,提高自身对运动损伤发生的预见能力,帮助学生减少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

2.1针对篮球运动的特点,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动。

运动损伤是人身伤害事故中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学生来说,运动损伤影响其身体健康、学习,会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妨碍教学的正常进行。不同的运动项目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也有所区别,篮球运动易使膝部产生损伤。篮球运动的基本动作要求,膝关节半屈位屈伸、扭转、发力,膝关节在这个角度恰好是它的解剖弱点,关节的稳定性相对减弱,这些动作会使膝关节产生内外旋转,极易对膝关节造成损伤。篮球运动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通常是膝部、踝部、腰部、足部、手腕、肩部,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对相关部位、肌肉、关节进行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活动,使肢体进入到合适的运动状态,必要时还可以佩戴相关运动护具,以防止运动损伤对学生造成伤害。

2.2教学内容、方法科学,组织管理合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教学原则,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学生年龄、性别,其解剖、生理、心理特点的不同,个体之间在身体发育、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之间的差异。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区别对待学生。教学难度要由简单到复杂,在运动量的安排上要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一些自我保护的动作和技巧。如摔倒时不要以头、手腕等易伤部位着地,应该团身屈体,以肩背及不易损伤部位着地,滚动保护,缓冲着地,以减轻伤害程度。

在组织管理上,教师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课堂上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现代教学模式。教师要实时观察和控制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提倡学生展示个性。在进行比赛时,更加应该强调安全意识,讲求公平竞争,遵守体育道德,注意人身安全。

2.3教师示范动作要规范、准确,学生的错误动作要及时纠正。

在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中,由于技术动作不准确而造成的伤害居多。如在进行传、接球的练习中,如果接球动作不准确,容易造成学生手指的挫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示范动作一定要规范、准确,并且要注意示范面和示范速度的合理运用,使学生对技术动作有一个全面、详尽的印象。动作细节、关键要讲解清楚,对典型错误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纠错方法。有难度的动作必须循序渐进、降低完成速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重复练习准确、规范的技术动作,减少学生错误动作的出现几率。在练习时,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练习状态,一旦发现错误动作和危险行为,要及时纠正和制止,以防止对身体造成损伤。

3.注重课堂常规检查,确保场地器材安全

体育课有其特殊性,体育课的课堂常规,学生必须严格执行。上课要求穿运动鞋、着运动服,禁止穿高跟鞋、皮鞋、硬底鞋、底加厚鞋参与运动,这为保护踝部、避免运动损伤提供了必要保证。服装的选择应该是宽松、无约束。禁止学生佩戴、携带、悬挂有危险因素的饰物及器具。场地器材的安全、可靠是预防运动损伤及伤害事故的最重要的硬件基础,场地器材的不安全因素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场地器材要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确保篮球场地平整,器材无松动、无脱落、无朽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消除事故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身体、精神、练习活动情形等各方面现象,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才能有效地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结论

篮球运动,精彩纷呈,要想在这变幻莫测的运动中促进身体健康,就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及运动中的安全教育,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的目的性和运动损伤的危害及预防运动损伤的必要性;加强体育道德和精神文明教育,使之遵守组织纪律和比赛规则,确保安全第一, 加强学生对准备活动的认识。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准备活动,特别是个关节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时间和活动量,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膝关节是篮球运动损伤发病率最高的,运动前一定要做好膝关节的准备活动,加强股四头肌,股内侧肌群及周围韧带的锻炼,必要是带上护具。

参考文献:

[1] 陈秀.试论篮球运动中出现的运动损伤及其治疗和预防[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5,25(2):98-100.

[2] 于天源.保健与保健按摩[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4,5(4):54-55.

熙岭中学元旦晚会简讯 篇9

激情点亮元旦,欢乐尽在熙中。2018年1月3日晚6点。屏南县熙岭初级中学在学校学生食堂隆重举办了“携手共进,梦想同行”为主题的元旦晚会。教育局副局长薛喜、熙岭乡政府组织部长张自良、熙岭村书记张召爵、甘棠中学校长施国政、卫生院院长韦文彬、熙岭中心小学校长陈虞腾、学校书记林长玷、熙岭中学校长潘国建以及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亲临此次演出。

在开场古筝《诗歌连唱》美妙和谐的音律中,晚会拉开了序幕。同时伴随着观众的掌声,熙岭初级中学校长潘国建上台致新年贺词,总结了熙岭中学在过去2017学年的学习生活和取得的成就,对即将到来的2018年提出了设想,感谢熙岭乡政府、静雅艺术培训中心、厦门恩瑞公司的支持与帮助,并代表老师们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同学们以及各位嘉宾。

整场晚会中,我们欣赏到令人爆笑连连的相声《“傻子”补习记》以及劲爆的武术表演《精忠报国》;领略了充满活力的《花样篮球》,体会到那团队的力量给予我们的视觉上的冲击;沉醉在充满温暖,充满感动的影子剧《童年》,温暖我们的心灵。晚会总共14个节目都很出彩,每个节目都展现了我校学子昂扬向上的青春风采。

晚会接近尾声的时候,大型歌舞剧《感恩的心》手语,将整个晚会的气氛推到顶峰,在红色舞台闪耀着青春的光芒,整齐的姿势,动听的歌曲,华丽的表演,诉尽无限青春的不灭激昂!晚会历时两个小时,整场其乐融融,展现了我校这个大家庭的温馨与和睦。晚会后校领导慰问了演员,并与演员们进行合影留念。

中学运动会简讯 篇10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为积极落实国家下达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2020 年 10 月 13 日至 16 日,天宇小学开展了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活动。测试包括仰卧起坐、50 米跑、一分钟跳绳、坐位体前屈、50 米×8 往返跑等项目。

此次活动,学校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成立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小组,讨论制定了天宇小学 2020 年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方案。

在刘明校长和罗友副校长的带领下,各项目负责老师、班主任积极配合,全校学生认真接受检测,各个项目井然有序地进行,校园上空荡漾着同学们快乐的欢笑声。

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全面开展,让每位学生清楚地了解了自己体质与健康状况,有助于他们有的放矢地设定锻炼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

天宇小学校长刘明表示:天宇小学将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投身到体育锻炼中去,逐步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天宇 小学

浅析中学体育课运动负荷 篇11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全校学生的身体健康的问题。合理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是上好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系到体育教学的任务,关系到学生的学习与健康,因而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怎样才算“合理安排”?

什么是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适宜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课区别于文化课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在内容上有两个方面:一是课中练习对学生身体的影响;二是怎样安排一次课的负荷过程。安排课的运动负荷应根据人体机能的规律和人体内部和外部适应性规律。负荷安排的合理,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身体,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练习情绪,也有助于培养运动技能。众所周知,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因素很多。教材性质不同,运动负荷不同,不同性质的按其不同方式的组合,其运动负荷也不相同,课的类型不同,由于教学任务不同,其运动负荷亦不尽相同。(见表1、2、3)

实践证明,教学对象相同,教材性质相同,由于教学任务不同,其运动负荷亦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教材,相同的练习强度和练习量,而对教学对象不同,都同样会引起不同的生理反应。此外气候条件、场地设备等教学条件不同,以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组织教法不同,运动负荷也不能相同。

了解体育课的负荷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安排每一次课的运动负荷,所谓体育课的负荷过程是指一堂体育课的负荷的发展变化趋势。体育课的负荷过程不仅有生理的,还有心理的、社会的因素。生理负荷过程不外乎有四种:高峰居中型,高峰偏前型,双高峰型,高峰偏后型。体育课的生理负荷变化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和参阅有关资料,认为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课的类型:新授课、复习课、考核课是体育的三种最基本和常见的类型。课的类型不同,其负荷的变化也不相同,一般新授课的负荷较小,复习课的负荷较大,考核课的负荷居中,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练习。

2) 教材的性质与数量、静力性、力量性教材与速度性,耐力性教材的负荷应有明显的不同。

3)学生年级、年龄及生理变化规律的制约。不同的年级、年龄是不一样的,课的运动负荷安排也不一样。由于年龄年级的差异,初中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以出现高峰居中型为宜,而高中的体育课运动负荷以出现双高峰型为宜。体育教师怎样安排课的动负荷才算合理呢?

根据我从事体育教学实践的总结,对合理安排的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提出几点建议,也是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具体问题。

1.正确地确定负荷性质。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任务正确确定运动负荷的性质。倘若是学习途中跑则安排教学手段和负荷就应保证技术学习,能够取得最佳效果;倘若是发展跑的最高速度则跑的距离不能太短,否则处于加速度阶段就不能很好完成发展最高速度的任务,任务不明确,笼统地提出发展跑的速度,就难以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定负荷的性质。

2.客观地确定练习强度,重复次数和间歇时间。练习强度要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平确定。一般初中低年级学生的强度不宜太大,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逐渐提高强度。合理安排间歇时间,使肌肉工作与休息交替进行是取得良好练习效果的必要条件。间歇时间的长短应根据负荷的性质和强度以及学生的训练水平确定。也受场地器材条件和班级学生人数的影响,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提高组织教学水平,合理分组以保证必要的练习重复次数和合理的间歇时间。

3.切实掌握不同练习强度下脉搏变化的数据材料,了解运动负荷外部数据和学生生理反应的关系及其恢复的时间。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基层体育教师都是以脉搏跳动的次数变化来衡量的。学生在课中的脉搏跳动次数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初中生在140~160次/分为宜。高中女生140~160次/分,男生130~150次/分为宜,超过这数据运动负荷过大,少于则偏小。

4.认真研究体育课学生脉搏变化曲线的趋势。教师如果掌握了各项教材,在一定强度下学生脉搏反应的数据就有利于了解该课脉搏变化的一般趋势,从而有可能通过组织教学措施合理调节脉搏变化的幅度,控制负荷高峰出现的时间。

5.密切掌握课后的脉搏恢复情况。脉搏恢复的情况可以判断课的总负荷是否适宜,也可以了解该负荷对学生是否有利。研究学生日常的安静脉搏,还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以便在原有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提高运动负荷。◆(作者单位:江西省铜鼓中学)

中学运动会简讯 篇12

担任本届中运会北京代表团团长的郑萼认为, 20余年对在学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潜心探索, 是本次代表团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1998年, 北京市响应教育部“关于在有条件的中学开展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工作”的号召, 首批创立了16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 开创了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先河;2006年, 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 评估并建立了24所“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教育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北京市用20年时间, 逐步将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发展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良性循环格局。目前, 北京市已形成以24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为龙头, 近200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支撑的“大中小学体育人才培养一条龙”体系, 保障了北京市学校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从会上获悉, 24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学校, 从外地引进优秀体育人才, 可为其解决北京户口。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24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分布在全市8个区县, 开设项目涉及田径、足球、篮球、排球、游泳、乒乓球、棒球、健美操和武术等。这些学校主要承担着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 每年学校都会从外地引进一部分优秀体育人才。凡获得全国体育竞赛前六名、所在省市自治区同意调动的体育特长生, 均有机会进入24所基地校。学校将对这些学生进行半年至两年的考查, 全面了解其训练情况、综合素质后, 才决定是否引进。学校确定引进名单后, 向市教委申报, 经过市教委组织高校专家组考核后, 最终确定引进人数, 并按照相关政策为其解决北京户口。此外, 北京市还计划建立基层学校选送体育后备人才的奖励机制。学生在高中学校获得体育比赛的成绩, 当初选送学生的初中、小学, 及所在区县也将连带有功, 获得相应奖励。

本届中运会北京代表团共派出25所学校, 262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最终夺得30金、9银、11铜, 其中11人次打破中运会纪录, 团体总分高达783.5分, 取得金牌榜、奖牌榜及团体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在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上, 取得一等奖第一、团体第二的成绩;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代表团奖。获奖数量居34个代表团榜首, 创造了其历史的最好成绩。

庞兴初级中学新团员入团仪式简讯 篇13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 2014年5月4日上午,在悠扬的团歌声中,庞兴初级中学50名新一批团员加入了共青团,为我校共青团队伍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这次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在学校小广场隆重举行,50名新团员怀着激动的心情,右手举过肩,面对着鲜艳的团旗,胸前佩戴着团徽,庄严地宣誓。宣誓完毕后,新团员代表田泽涵、老团员代表杨思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之后,学校团委书记对全体新团员做了关于增强团员意识的教育。最后,仪式在雄壮的团歌声中结束。

中学运动会简讯 篇14

首先全体肃立,在团歌中仪式拉开了帷幕。随后宣读新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名单并由老团员给新团员们颁发佩戴共青团团徽,并落实了团徽的标准佩戴要求。当佩戴上团徽的那一刻起,他们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

接下来,由团委书记李贵邦老师带领新团员进行入团宣誓。新团员们将右拳高举起过肩,坚定地齐声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宣誓完毕后,老团员和新团员的代表分别上台讲话。团委书记李贵邦老师对全体团员做了关于增强团员意识的教育,让新入团的同学们自觉地以共青团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时刻牢记并努力实践入团誓词,勤奋学习,努力在各方面发挥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为团旗争光添彩。

最后,仪式在雄壮的《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团歌中结束。宣誓仪式给所有新团员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增强了广大同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在感受着无尚光荣的同时,也肩负着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田家寨团委

中学田径应重视运动技术教学 篇15

一、田径运动技术教学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

作为中学体育教学重要内容的田径项目, 对学习与掌握动作技术, “水平四”做了具体而有条理性的要求。田径项目的特点就是包含有“技术”的含金量, “水平四”对学生学习田径运动技能提出了要能够基本掌握与运用几项田径运动技能的要求。坚持“健康第一”,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这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与理念, 很显然这一核心思想与理念非但没有对运动技能教学有任何的轻视或排斥, 还体现了对运动技能教学的重视, 指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的学习内容是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 内容的框架和学习的目标非常明确, 其中的主要手段是身体锻炼, 主要目的是增进学生健康。《课程标准解读》还把“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作了比较, 明确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一种技能性课程的定位。这就表明,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最主要的是“使学生增加体能、掌握技能以及改变情感态度”等, 而并非完全是积累和深化认知性知识。至此, 可以认为体育新课程标准对运动技能教学不但没有淡化, 而且作为重要学习内容把运动技能教学放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突出位置。

二、中学田径运动技术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辩证地认识田径运动技术教学

要辩证地看待田径运动技术教学这个问题, 中学田径运动技术教学应该加强, 但不可片面地盲目地重视。掌握和应用田径的基本运动知识和技能是中学生必须要做到的, 但是对一些传授技能过程中的系统性以及一些技术细节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在对有些项目的教学设计中, 应降低目标, 可以不按照竞赛要求规则来进行, 比如跨栏跑、跳高、掷铅球等项目, 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得到体验。而有些项目却不可以降低技能要求和目标, 练习中的技术要求应尽可能地运用竞赛规则, 比如跳远、中长跑、短跑等。因为这些项目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 所以加强这些项目的技能教学有助于学生终身锻炼。田径教学中技能目标的强化很重要, 当学生在练习中真正掌握了动作技术, 会由衷地获得成功感, 而且自觉地参加锻炼。因此, 教师要根据田径项目的特点来设计技能教学的目标, 这样技能教学的目标就更趋针对性和科学性。

2. 田径技术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

中学生在身体素质和对田径动作技术的理解、掌握与应用上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 因材施教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全体练习的大框架下, 开展小组练习或个别练习, 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与发展。与其他体育项目教学不同, 田径教学会受到诸多诸如器材、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尤其是跳高和跨栏这类项目的教学对器材的要求比较高, 而且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 也不可能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来调节和设置横杆、栏架的高度以及栏间的距离。这样教师开展教学和指导学生锻炼的难度就大了, 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更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不但要把学生投入锻炼的积极性全部地激发和调动起来, 整体推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而且还要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练习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指导工作, 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正确地掌握技术动作。

3. 在田径技术教学中重视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好田径技术的基础, 田径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 要很好地完成田径项目的一些技术动作, 就必须依靠肌肉发挥最大的力量。由此可见身体素质在学习掌握动作技术中的重要性, 如果身体素质不行的话, 那么动作或技术的正确掌握那就会大打折扣。例如跳远中的助跑速度素质和腾空高度素质, 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抛掷实心球中的力量素质等, 这些田径项目身体素质对动作技术的影响和制约性十分明显。因此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田径技术教学中必须切实重视的一个问题, 应做到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田径技术教学, 田径技术教学发展提升身体素质。

4. 有效创新与整合田径教学内容

田径教学应优化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和锻炼中去。可以通过对田径教材的创新与整合, 提高学生学习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促进技术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例如有些田径项目的动作技术比较复杂, 学生在学习练习时难度比较大。对此,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和挂图等手段, 把动作技术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分解, 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掌握项目基本知识的同时, 懂得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练习。此外, 教师还可以适当地改革技术, 把难度作适当的降低, 同时把练习方法也作适当的改进。例如对于耐久跑的学习练习可以利用中学生天性喜玩的心理, 把一些中学生喜看乐做的趣味性游戏融入耐久跑教学中, 这样可以使耐久跑从枯燥乏味变为生动活泼, 更具趣味性和可练性。

中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成败归因 篇16

摘要通过对中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调查研究,针对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设计问卷,并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得出结论。旨在为中学体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运动技能学习体育教学成败归因

一、前言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判断。通俗地说,归因就是寻找行为结果的原因,它总是对结果提出为什么,探寻各种原因。一般认为成败归因可归结为6个方面:(1)能力;(2)努力;(3)工作难度;(4)运气;(5)身心状况;(6)其他因素。

成败归因是心理学的一个范畴,最早产生于美国。1958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erder)依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原理,主张从行为的结果入手探索产生行为的原因,将多种多样的原因简化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基本因素。继海德(F.Herder)之后,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人们依据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程度和是否为行为者自由选择的结果两个因素,来确定是否把这种行为归因于行为者的内在属性的相应推断理论。凯利在海德的协变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归因的方差分析模型,把归因的原因分为3类:行为者个人方面的原因。人们在哪一种因素作为行为的原因时,依赖于一致性、区别性和连贯性这3种信息。贾斯帕斯等人以凯利归因思想为依据,提出了归因的自然逻辑模型。该模型认为归因就是寻找行为产生的一套必要和充分条件的联结,而不是具体的个人、刺激和环境的归因。韦纳(Weiner)等人正是的将此种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分为四类,即能力、努力、难度及运气。这四类归因分别有两个向度组合而成,在原因的根源向度中,能力和努力两因素系操之在我,故属外在因素,而难度和运气两因素,则因操之在他人,故属内在因素,至于稳定性向度中,能力和难度,不随时间而改变,属稳定因素,而在努力和运气两因素,则随时间而改变,故属不稳定因素。

韦纳(Weiner)认为原因的根源向度,对个人成败表现,会引起荣誉感和愧疚的感情反映:而稳定性向度影响个人对未来结果的成就期望,他进一步指出归因的向度,应有三个向度:控制度,以衡量影响成就的原因能都为个人所控制。这第三向度的提出,使得归因的牧师更加完整,上述三个向度乃是目前研究原因归属时三个最合逻辑的向度,也是学者在解释实践结果是最常用的向度。随着科研成果的日益增加,对成败归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理论体系也越来越系统,我国在这一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金晓芳、张云华在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成败归因的取向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体育教师在对成功进行归因时,各原因排序为能力、努力、身体心境、学生器材、运气、他人帮助,更倾向于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可控制的原因;对失败教学进行归因时,各原因排序为努力、能力、学生器材、身体心境、他人帮助和运气,倾向于做内部的、稳定的归因,在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的原因上有相同倾向。王江云在对运动员竞赛成败归因研究时发现研究结果与韦纳(Weiner)所提成就动机归因理论中,认为个体对前次成就所作的不同归因和这些归因的向度特点将影响个体对下一次成就的期望及努力的论点不一致,研究结果产生不同。曾永忠在研究中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归因前因研究时发现,研究结果和韦纳等人提出的有关成就行为的4大普遍原因——努力、能力、运气、任务难度差异很大,特别是在其中的运气和任务难度两个原因。中学生对体育学习中的成败进行原因分析时,项目难度因素显得不是那么重要,运气因素也排在了及不重要的位置。宋信勇在对运动焦虑水平与成败归因倾向的研究中发现,不同运动焦虑水平的运动员在成功归因倾向上存在着显著差异。集中反映在内部不可控因素上,即集中反映在能力和心境两个因素上具体来说,不同运动焦虑水平的运动员在对成功进行能力和心境归因时,均呈低焦虑者>中焦虑者>高焦虑者的倾向;其中低焦虑者的能力歸因显著高于后二者,低、中焦虑者的心境归因显著高于高焦虑者。

中学是体育学习的关键时刻,在这一时期的体育学习不但使身体素质迅速提高,而且还会培养他们今后的体育学习兴趣,为“终身体育学习”的目标实现奠定基础。中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学习后都会总结自己上体育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即对他们体育学习进行成败归因,这不但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效果,而且影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加强中学生体育成败归因的认识有着现实的意义。在对成败归因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多数研究是在体育运动竞赛中,而对中学生体育学习的研究却不多。因此,在我们目前的体育研究中,应该加大对中学生体育学习成败归因的研究。更深入地了解中学生体育学习成败归因的因素,找出它们与竞技体育成败归因的区别,建立更加系统的理论体系。对我们中学体育的教学进行理论指导,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按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山东省沾化一中、沾化二中两所学校共计 207名学生,剔除不合格问卷3份,共获得有效问卷204份,样本有效率达98.6%。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与归因理论以及与运动技能学习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归纳、总结。

2.问卷调查法

针对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中的影响因素,设计问卷,采用个人书面、匿名的方式进行填答。

3.数理统计法

对获得的原始资料输入计算机,用spss.11.0系统进行处理分析,得出有效的数据。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成功归因统计

表1中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成功归因

原因人数 所占比例(%)

能力 4622.5

兴趣4220.6

学习环境 34 16.7

努力3316.2

态度2411.8

学习难度 16 7.8

运气 94.4

(二)中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成功归因分析

从表1统计的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成功的归因主要体现在能力、兴趣和学习环境上,而能力和兴趣是属于内在因素,学习环境属于外在因素,中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成功的归因主要体现在内在归因上。但是努力在总的比重中却不是很大,这表明中学生在学习时没有过多注意努力在学习中所占的重要性。这与成年人的做法有些不同,这是由于他们还没有过多的寻找自身的原因。而是对能力和兴趣所找的比例相对最大,这符合中学生时期的特性。运气在归因里的比重很少,只占到4.4%,这与韦纳等人提出的有关成就行为的4大普遍原因——努力、能力、运气、任务难度差异很大,这是由于西方和东方文化差异所至。

(三)中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失败归因统计

表2中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失败归因

原因人数所占比例(%)

学习环境4823.5

学习难度4120.1

态度3517.2

努力3215.7

兴趣2311.3

努力178.3

运气83.9

(四)中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失败归因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中学生运动技能失败归因主要是在学习环境、学习难度和态度,其中学习环境和学习难度属于外在因素,态度则是内在因素,从总体来看,外在因素占的比例较大。兴趣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只占到11.3%,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没有了兴趣,那么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转变观念,使他们能积极地投入到运动技能的学习上。在表中,运气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少,只有3.9%,而学习难度却上升到20.1%,这表明学生把自己失败的归因多归因于外界因素,认为外界是阻止他失败的原因,而对于自身的原因比如说努力等没有足够的重视,这表明他们还不能够从自身的原因找起,还有待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诱导。

四、结论

中学生对于运动技能学习的成败归因中运气的因素所占比例不大,与韦纳等人的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所致。中学生在对运动技能学习归因的时候,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努力的重要性。对于运动技能学习的成功归因于失败归因不尽相同,成功多归究于内部因素,而失败多归究于外部因素。

五、建议

(一)在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的理论根据要灵活,加大对中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成败归因的研究。要研究出适合中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归因,不要一味的运用韦纳等人的现有的理论。

(二)中學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加大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使他们认识努力的重要性,并且使他们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能同作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完成运动技能的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见民.归因理论与成就动机的激发[J].晋中学院学报.2005(Vol.22,No.2).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3]林晓军.大连市中学生体育学习成败归因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4):36.

[4]Jones E E. Davis K E.From acts to dispositions: The attribution process in personperception[C].In L.Berkowitz (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London:Academic Press. 1965:219-240.

[5]Kelley H H.Attribution Theory in social psychology[C].InD.Levine (Ed.).Nebraska Symplsium on Motivation.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67:192-204.

[6]王江云.运动竞赛成败归因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4):108.

[7]金晓芳,张云华.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成败归因方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4(Vol.22No.10):32-34.

[8]曾永忠.中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归因前因研究:认知的原因及归因倾向[J].体育科学.2004.24(2):66-69.

上一篇:幼儿园圣诞节活动方案的策划书下一篇:工程机械设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