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实录(精选10篇)
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断,感受其角色形象和表现的内涵,了解音乐剧以鲜明的音乐、独特的舞蹈、奇美的服装、生动的场景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情绪情感的艺术特点。
2、学习演唱插曲《Do-Re-Mi》,体验歌曲愉悦的情绪,并尝试用轻快、富于弹性的声音结合分角色创编表演,表现歌曲的形象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形象和情绪,正确的咬字吐字,流畅地歌唱。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导入语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部电影的影视片段《孤独的牧羊人》。
(课件出示影片片段)
(师)介绍这是电影《音乐之声》中的片段《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之声》是曾荣获1966年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效和最佳剪辑等五项奥斯卡金像奖,打破电影史上最高卖座记录的美国歌舞片。这部影片讲的是见习修女玛丽亚,她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修道院院长觉得玛丽亚不适应这种与尘寰隔绝的生活,该让她看看外面的世界。后来应聘到一名上校家里去做家庭教师,孩子们一开始对新来的玛丽亚有着很重的抵触情绪,想了种种的古怪方法捉弄她,玛丽亚毫不介意,她带孩子们去野外做游戏,教她们唱歌、跳舞,很快博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并告诉他们do re mi fa sol la xi这几个音符,可以创造很多美妙音乐的魔力。
下面我们一起到歌曲中见证一下玛利亚赋予这七个音的魔力吧。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电影中原版歌曲,让学生喜爱,引起兴趣。
(师)影片中玛利亚赋予这七个音的魔力让我们也一起学习感受下吧。
【板书】:DO RE MI
二、初听歌曲,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好听吗?大家想不想来学唱?(生)想!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
【设计意图】学生在欢乐中开始学习新歌。
师:我们首先来聆听歌曲,并回答下列问题。
1、聆听歌曲,熟悉旋律
(1)欣赏歌曲《DO—RE—MI》。说说初步感受,讨论歌曲情绪。(2)欣赏歌曲,听一听是几拍子的歌曲? 生:歌曲是愉快的、四二拍……
2、学唱歌曲 师:下面我们通过节奏、歌词以及旋律逐渐学习歌曲。(1)按节奏朗读歌词。(2)听教师示范演唱。
(3)教师唱谱,学生听琴填唱歌词。
(课件出示)
(4)随音乐歌唱,说说哪里有困难。(6)除了这七个基本音,还有他们的变化音。
(课件出示)
基本音变化音﹟4 4 ﹟5 57 7 【设计意图】分别用谱例、变化音图片让学生了解变化音的音高以及不同的效果,图片给学生最直接的视觉体验。
(7)完整演唱体会这些奇妙的音符。
(8)仔细观察本首歌曲的特点(还有哪种记谱法)生:五线谱
(9)手势表示1234567
【设计意图】柯达伊手势图片给学生最直接的不同音高体验。
(10)多种形式演唱1.教师领唱 2.男女生分唱
(男领女和、女领男和)3.加手势
4.排成音阶状,学生
5、教师示范英语演唱并加以解释1234567
6、学生跟教师学唱,并随伴奏试唱。
【设计意图】不同形式演唱,巩固学生练习。
四、小结
新课改提出的“学科综合”这个基本理念使音乐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但同时课堂的音乐性也在逐渐地被削弱。现代小学音乐教育要求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 鼓励学生让其有独到的感受与见解。我们要怎样去解决才能真正让音乐元素和基本的音乐技能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真正让学生们掌握音乐之魂, 感受音乐之美呢?下面我们就一一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并探析其解决策略。
二、种种课堂弊端出现的原因
(一) 过度追求兴趣体验, 忽视音乐本位
如一节聆听的欣赏课, 从一开始学生就用手拍着节拍来伴奏欣赏, 紧接着是敲击种种打击乐器的伴奏欣赏, 再下来是用肢体的动作、舞蹈来表现音乐, 学生一直手脚不停, 言而无暇, 忙得不亦乐乎, 在如此忙碌、频繁的活动中, 学生们能深入到音乐中去体验音乐的美吗?配合音乐课的各种活动都应该只是辅助手段, 同时其前提是服从和服务于音乐之美的需要。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的根本途径, 是学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通道。但过分追求以音乐兴趣为主力、重视音乐实践, 就会忽视音乐的“魂”———音乐最本位的东西, 如果喧宾夺主的去上音乐课, 效果可想而知。
(二) 拼盘式的课堂结构
音乐新课标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 音乐课的综合是有条件限制的, 必须以音乐为本, 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体验, 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生探究的主要目标。如看过一节音乐课———《蜗牛和黄鹂鸟》, 一节课四十分钟, 教师却用了二十分钟让学生了解蜗牛和黄鹂鸟的生活习性, 真让人犯糊涂:这是音乐课还是自然课?这不是音乐课, 而是非牛非马的大拼盘, 是偏离音乐而在音乐的外围问题上做文章。
(三) 无限制的学生活动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地位,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在新课改下, 有的教师却矫枉过正, 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过分追求以学生为主体, 本末倒置。有这样一节音乐课:人音版一年级第五课《跳起舞》。这堂课的重点是了解蒙古族的舞蹈和风情, 并能用简单的律动表现。在本堂课的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合作式、探究式教学, 让学生根据了解的蒙古族风俗来创编自己喜欢的活动。教师的意思是无论是骑马、射箭, 还是挤奶等都可以。可学生们的理解却和教师预想的大相径庭。学生们兴致大发, 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摔跤, 更有甚者说打架, 而且迅速地抱成一团, 课堂变成了摔跤场, 教师一时之间无法驾驭课堂, 好半天才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在这样的环节里有什么收获呢?这种自由的、没有正确引导的活动和表演, 只是流于形式。教师在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的同时, 也要给予适度地指导, 这样才能做到活而不乱, 有效地参与, 也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行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解决策略
(一) 加强学生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
要想让孩子真正感受音乐, 喜欢音乐, 首先就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 这样才能准确分辨音准和节奏的旋律, 从而才能懂得音乐、欣赏音乐, 甚至创造音乐。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 设计切合学生生活的音乐实践活动, 并适时把握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和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音乐性、艺术性, 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活动, 并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 这样就真正体现了音乐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 培养学生的音乐基本功———音准和节奏
往往有教师认为, 课改要求课堂不要太过于死板, 要从视、听、做、玩各方面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而对于音乐、歌曲中最基本的音准、节奏一带而过, 最终导致歌曲学完了, 音乐欣赏完了, 留给学生的却只有一些表面的感觉, 如怎样好玩、怎样好看, 而对于真正的旋律、节奏却不能准确的掌握。对于一首新歌, 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分析节拍节奏, 将节拍带入到节奏中去, 加上很好的情感处理, 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歌曲的节奏。我在课堂上做过这样的实验:用钢琴带旋律, 进行细致的歌曲教学, 学生们表现出来的不是厌烦和枯燥, 而是在钢琴的引领下, 对旋律有了更准确的记忆, 学习起来也投入, 歌曲反而掌握的更加准确和熟练了。如果教师再进一步的用上好听的钢琴伴奏, 优美的音乐旋律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了, 也更加投入了, 整个课堂让音乐填的满满的, 这难道不比整节课虽然热闹, 却什么都没留下要好得多吗?
(三) 注重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音乐课与其他课相比, 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音乐课的音乐性。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是在动听的音乐中完成的, 充满丰富的音乐语汇, 环绕动听的音乐旋律。怎样才能把握住课堂内的音乐性, 是每位音乐教师都在努力探索研究的课题。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生活阅历浅, 经验积累少, 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 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 就应该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 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方法将音乐表现出来。
四、结论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也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 教师必须在注重新课标的前提下将音乐的基本元素与基本知识技能传授与学生, 切不可顾此失彼, 不能走出“填鸭式”、“一言堂”的极端, 却又进入了“民主开放=越乱越好”的误区。这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思考,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让我们的音乐真正的充满课堂。
摘要:现代小学音乐教育要求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 鼓励学生让其有独到的感受与见解。笔者觉得当下的音乐课要有实实在在的东西, 不要太多“花架子”, 基础的音乐元素和基本的知识技能还是要真正的渗透到教学当中, 让课堂真正的充满音乐性。
摘 要: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对数学课堂的研究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焦点。本研究以匹兹堡大学QUASAR研究项目中的“数学任务分析框架”为基础,选取成都某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找质数”进行课堂观察,分析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解释导致数学任务发生变化的原因,以期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任务;课堂研究;小学数学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而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因此数学课堂研究一直是数学教育研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以美国匹兹堡大学“QUASAR计划”研究项目中的“数学任务分析框架”为依据,去剖析一个小学课例,研究教师如何组织和实施数学教学任务,并且分析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变化情况,解释影响任务实施的主要因素。
一、数学任务分析框架简介
美国匹兹堡大学“QUASAR(Quantitative Understanding:Amplifying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Reasoning)计划”的主要目标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推理、问题解决和数学交流的机会。研究者将数学教学任务定义为:不仅是课本上或教师授课计划中出现的问题,而且是围绕教师和学生组织和实施那些问题所进行的课堂活动。数学任务的展开是一个连续的过程,“QUASAR计划”中的数学任务框架可以用来分析课堂教学,任务通常在以下三个阶段被检视:(1)当它出现于课程或教材或由教师自己创造时;(2)教师在课堂上创建或发布任务时;(3)学生演算或思考时。这三个阶段,尤其是第三个阶段(即任务实施阶段)被认为对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有重要影响,见图1。
Stein(1998)根据认知要求将数学任务分成2类共4种水平,所谓认知要求指的是学生成功参与并完成任务所需思维的种类和水平。
A. 记忆——任务需要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简要回忆,不需理解;
B. 无联系的程序——任务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公式、步骤,与意义不相关;
C. 有联系的程序——任务集中在选择解决问题的程序上,与意义相关;
D. 做数学——任务并未暗示可预期的解题途径,需要研究问题的内在结构,进行复杂的思考。
其中A、B属于低认知水平类型的任务,C、D属于高认知水平类型的任务。
本文据此来分析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数学任务过程中学生思维水平的变化,并且考查数学任务得以保持或者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改进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二、课堂案例分析
1. 教师组织和实施数学任务的过程
本节课授课内容为“找质数”,授课地点是成都市某小学,是四川省第二届小学课堂转型与生态课堂教学研讨会中的一堂数学课,执教的F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该班学生今年五年级,特点是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笔者首先参与了本堂公开课,并且进行了录像,在课后反复观看课堂实录的基础上,笔者将F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进行了整理,将该教师所组织和实施的主要数学任务提取出来,按照“QUASAR计划”的分析框架,对数学任务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类,见表2。
2. 核心数学任务分析
本堂课内容为“找质数”,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对质数的概念和简单性质有了一定了解,基本上可以说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因此教师将本堂课的核心数学任务定为找出1到100中所有的质数。该数学任务的综合性较强,任务的复杂之处在于没有解决该问题的特定方法,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但是要得出所有正确的答案,就需要小组合作交流和严谨的数学思维,这对学生要求较高,因此属于高认知水平数学任务。笔者先对该教学片段进行简要描述,再进行深入分析。
教师:我们请一个小组来讲讲他们的发现。
讲解的小组共4名学生。
组生1:我的方法是根据质数的定义一个一个地找,我讲完了,谁有评价?
学生(多数):你这样一个一个列举耗费的时间太多了。
教师:你们小组还有其他方法吗?
组生2:我有一个方法是速记法,2,3,5,7和11,13后面是17……这样依次类推,三个三个地非常好记,我讲完了,谁有评价?
生1:我觉得你这种方法不太保险,因为我发现了一个错误,57是3的倍数,所以是合数。我有一种方法,先去掉合数,剩下的就是质数,首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应划去,再划掉2、3、5、7的倍数,剩余的全都是质数。
组生2:我觉得你的方法非常好。
教师:我让一位同学来配合你,我在投影前放了一张新表,你说怎么划,她就怎么划,你说,她来配合。
组生2:先划掉除2以外的2的倍数。
学生们看着屏幕,一位学生在投影前挨个划掉了2的倍数。
组生2: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应划掉,2的倍数已经划掉了,再划掉3的倍数。
教师:下面很多同学想帮忙。
生2:我们以前学过2和5的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为0,2,4,6,8,质数的特征是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素,所以划掉个位是0,2,4, 6,8的数,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为0,5,所以把个位是0,5的数划掉,最后再一个一个去掉合数。
教师:还有哪个数的倍数没有被划掉。
组生2:3的倍数,3的倍数很特殊,需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加起来是3的倍数,这样的数有哪些呢?
学生(多数):9,33,39,42,……
组生2:47?49?……那我们现在把3的倍数都找完了。
生3:要划掉49,因为是7的倍数。
组生2:我们是要先划掉3的倍数,再划掉7的倍数。
组生2:7的倍数。13?17?……97?接下来我们找11的倍数,只有这么斜着的一排,它的个位和十位数字要一样,已经被全部划掉了,谁还有补充?
……
组生3:我来总结一下我们小组的方法,第一种就是一个个找,第二种就是逆向思维,先找2,3,7的倍数。
最后教师总结,并且用多媒体演示刚才通过大家努力得到的方法,动画演示依次去掉2,3,5,7的倍数。
教师:这种方法其实在古希腊的时候就有数学家发现了,古希腊人把数写在涂蜡的板上,每要划去一个数,就在上面记以小点,寻求质数的工作完成后,这许多小点就像一个筛子,所以就把埃拉托斯特尼的方法叫作“拉托斯特尼筛法”,简称“筛法”。今天这堂课如果早上两千多年,说不定这种方法就可以叫作“五二班筛法”。
本堂课教师将核心任务定为找1到100内所有的质数,并且整个过程花了26分钟,占了本堂课58%的时间。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让学生讲解,让学生评价,让学生提问,给了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教师是课堂的促进者,能在恰当的时机提问和总结。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使讨论始终围绕数学任务展开,并推动其逐步发展,保持了数学任务的探究水平,其中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是:
(1)保持问题的复杂性,通过搭“脚手架”给予学生帮助
F教师先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而教师在教室中走动,看学生做的情况并询问讨论的结果,适当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方法,教师在仔细听取了学生想法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困难或疑惑的根源进行评估,然后给出适当的建议,帮助他们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2)保持对学生给出解释和意义的压力
F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追问或让学生相互提问和评价等方式,把讨论引向意义或概念,而不只是最终的正确答案,如在上述教学判断中,教师说:“我还想提一个问题……”“其余同学还有补充吗?”“为什么呢?”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而学生的相互评价,如“我觉得这个方法太复杂,我有简单的方法”“我觉得这个方法非常好”等,学生的头脑风暴,最终使得数学任务圆满解决。
(3)学生以主体性地位示范了高水平的解答
在进行了小组讨论后,F教师让一个小组的4名学生到讲台上分享他们讨论的成果,刚开始他们提供的方法并不那么让人满意,后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该小组的学生迅速整理了思路。教师还是将机会留给了学生,并没有因为时间的原因就剥夺了学生的机会。从上面展现的教学片段来看,该生得到的数学思考方法对他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其他学生也在热烈的讨论中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
(4)创建自由、平等、有序的课堂环境
F教师转变了以往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学是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她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想法,相互评价质疑,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虽然表面上课堂“乱哄哄”的,但是学生始终围绕着数学任务展开激烈的讨论,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了主动学习。这样的课堂可以促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的状态。
然而,本堂课在其他数学任务上也出现了认知水平下降的情况,主要因素有:(1)教师“包办”了学生的思维和推理,练习只是给出了答案,并且提问“从刚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尽管有学生举手,但是教师没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而是直接告诉了学生题目背后的数学问题,接着教师介绍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因为没有引导学生从题目背后进行深入发现,学生对这样突兀的介绍显然有点接受不了,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2)教师把重点从意义、概念或理解转向答案的正确性或完整性。如最开始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时,教师让学生必须按照示范的例子的格式来回答,她好像相信模仿和反复练习最终能使学生毫无错误地完成程序,得到正确答案,因此降低了任务的高认知水平。(3)时间不足。教师在多个数学任务的时间上安排得不恰当,以致在课堂最后的总结部分,为了节约时间F教师没有让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而是由教师代替匆忙做了简要的总结,使任务水平下降。
三、结论与建议
1、学唱《法国号》这首歌,并学习用浑厚而有弹性的声音模仿、表现法国号的音色;用连贯而充满热情的声音表现自信的“我”。
2、能认识法国号的外形,知道其另一个名称——圆号,并熟悉其音色。
3、通过《法国号》的演唱和声势的练习,掌握四三拍的强弱规律。
4、学习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
1、了解法国号的相关知识。
2、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3、用连音、断音的演唱形式表现《法国号》。教学难点:
1、对最后一句音准的把握。
2、用连音、断音的演唱形式表现《法国号》。
3、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多媒体课件,钢琴,课堂打击乐器(沙锤、铃鼓、三角铁、碰铃、木鱼、双响筒)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辽阔的草原,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那么还有令人向往的大峡谷,大峡谷里弥漫着神奇的味道,你听?大峡谷里传来了怎样的声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聆听吧!(播放音乐《大峡谷组曲》片段《日落》)
好的,当你听完这段音乐后有怎样的感觉呢?()刚才咱们欣赏的这段音乐就是著名的交响乐组曲《大峡谷》,交响乐是有弦乐、铜管、木管、打击乐这四大类组成,那么里面重量级别的就是铜管类乐器,它又包括小号、大号、长号、圆号,那么咱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种名叫法国号的乐器吧!(出示幻灯片法国号的介绍)„.哦,原来是这样啊,法国号就是圆号。。。(它的形状是圆形的,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圆号”。由于法国人对它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所以又叫“法国号”(2)它的材质是铜,所以属于西洋的铜管乐器。(3)它的演奏姿势是这样的(边说边演奏动作)它是唯一一种用左手演奏的乐器,右手放进喇叭口里来支撑号身)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吧(幻灯片出示并介绍法国号的各个部分)咱们一起来看下它的演奏姿势,同学们咱们也来模仿一下吧
刚才啊咱们已经来到了大峡谷中,可是老师听说峡谷中还有一座神秘的城堡,有一群热爱音乐的孩子们被它深深的吸引,那么老师呢今天也做一回向导,带领同学们来一次奇妙的音乐旅程吧,让咱们一起走进这座城堡吧!(播放法国号伴奏,老师示范动作让同学们跟随一起做)
好的,当你听完这段音乐有没有一种想跳舞的感觉啊(生回答有)
那么这就是三拍子舞曲的特点
好的,不知不觉呢咱们就来到了城堡门前,咦?不知道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城堡的三个城门好像被堵住了,哦,原来是城堡的主人给咱们出了一个小小的难题啊?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吧(课件字:用不同的声音表示出来),咱们来观察一下吧,有没有同学可以试一下呢?
刚刚同学们用不同的声音表示出了三个圆圈,大圆表示声音比较响,而小圆则比较轻一点,那么老师告诉同学们,在音乐中,声音的大小我们用强弱来表示(出示课件:强弱弱)那么咱们这节课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就出来了,就是四三拍子的规律就是:强弱弱,那么请伸出你的小手,用强弱弱的力度再次表现这三个圆圈吧。咱们看看暗号对上以后会出现什么呢?大门会不会打开呢?
好的,咱们一起来等待一下吧,哦,大门是打开了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看来咱们想进入城堡还是要历经重重考验啊,猜一猜,那么这到底会是什么呢?咱们一起来听一下(播放法国号音乐)。。到底谜底会是什么呢?(同学回答:法国号)啊,对了,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先听老师来把暗号对一遍(读歌词,然后让同学们一起读)
千辛万苦,咱们可算是来到了城堡里面,据说啊这里马上就要开始一场音乐会,但是咱们想要参加的话必须要学会这首歌曲,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咱们先来听一下音乐,看一下旋律的走向是怎样的,然后教唱(老师范唱,生学唱)《嗡好象模仿的是法国号的低音区,唱的重一点、声音很低沉,饱满。“巴巴”就好象是模仿法国号的中音区,要唱得
明亮一点。”老师:“嗡巴巴”是唱得连贯还是要有弹性呢?学生自己尝试,总结:要唱得有弹性,有强有弱,有韵律。学生跟琴唱一遍歌词。男生唱“嗡”,女生唱“巴巴”。教师:“谁在唱歌?”“每天这样。”要怎样唱?还能唱得有弹性吗?学生自己尝试,总结:要唱得连贯悠扬。》{这里可以让男女同学换过来演唱,然后老师唱前边的翁巴巴,同学们接最后的几句,最后一句的换气地方可以告诉学生,提示一下} 学唱结束后跟随伴奏音乐来一遍(幻灯片加音乐)
要想参加音乐会,咱们不仅要唱的棒也得再会点什么对不对,好的,不用急,老师都给同学们准备好了,拿起你凳子右手边的小乐器,同小组之间讨论练习一下,根据43拍子的强弱规律,怎样将这首有圆舞曲风格的歌曲表现出来呢?(自由练习){这里乐器有点乱,可以用喊数的方法让学生把节奏卡紧,一定要每种乐器都讲到,让学生知道怎么去演奏,在哪个数字上加进来} 好的,咱们找同学上来表演一下好么?()
咱们既然表演的这么好,那咱们就带着自己的小乐队也加入到音乐会中去吧(有舞,有打击乐,有唱)
真的是太开心了,同学们在音乐会上的表演也是非常棒,那么咱们现在来放松一下吧,猜个谜
五、创编歌词
1、师模仿一种乐器的演奏姿势,用《法国号》的旋律唱出谜面,师:笛嘟嘟、笛嘟嘟,谁在唱歌,笛嘟嘟、笛嘟嘟,每天这样,笛嘟嘟、笛嘟嘟,谁在唱歌,那就要请你来猜一猜。生:笛嘟嘟、笛嘟嘟,谁在唱歌,笛嘟嘟、笛嘟嘟,每天这样,笛嘟嘟、笛嘟嘟,谁在唱歌,那就是我的长笛。{这里让学生自主讨论的太少,老师代替的太多,}
2、让同学们自由讨论你所熟悉的乐器的声音并且模仿出来,带到歌曲当中{老师的语言要通俗易懂,专业术语对学生太难,把握不好,拓展部分没有拓展的很好,学生参与的少,老师讲的多,应该让学生发挥想象,模仿声音} 时间过得真快呀,今天的音乐旅程马上就要结束了,那么让我们再次
唱起法国号,一起等待下一次的旅程吧!
三年级下册音乐《法国号》反思
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针对学生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拍子的学习,通讲述声音的大小来强化强弱,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5、在演唱时,模拟号声“嗡巴巴”从闭口到张口吐字要清晰富有弹性,不宜过重。是新课标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或许 我们关注的只是几个极好或极差的学生,中间的学生常常被我们所遗忘。每个孩子都享受音乐的权利,只是我们的老师给他们创设的音乐活动太少、给他们参与的机会太少。今天的音乐课,每个孩子都参与到了课堂当中,而且参与的很精彩,参与的很融洽,参与的很开心。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我们每一个孩子从音乐中感受到了合作,感受到了快乐。
6、如果在生生合作演唱这个环节可以让男女同学反过来演唱并且将最后一句换气的方法教给同学们就完整了,并且在拓展部分老师的表述太专业化学生难以理解,表述的音乐可以用模仿乐器的声音来替换学生将更容易理解,再就是一定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完成创编,老师代替的太多,课堂打击乐器的使用上必须让每个学生都会运用,可以分开练习然后再合起来
希望自己通过反复的讲课在评课中可以更快的成长起来,把快乐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准确演唱歌曲《咏鹅》。
感受音乐与古诗词完美结合的艺术魅力。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
3、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感受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建立自信心,在对美的感受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歌曲中“鹅”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用自然、优美的声音表现歌曲。
2、激发学生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用绘画和音响创作表现《咏鹅》的情景。教学过程:
一、发现美 创设情景 诵读诗歌
1、板画导入
师:今天的天气真不错!老师想带大家一块去美丽的湖边游览一下好吗?生:好!
师:准备好了我们出发了。请看:在美丽的湖边春风轻轻吹来,嫩绿的柳枝在空中跳着舞呢,荷叶把湖水都映绿了,荷花竞相开放,看我们的老朋友来了,是谁啊? 生:大白鹅,师:它们在做什么那?生:游泳
师:在古时候,人们看到这么美丽的风景的时候,总会作诗的,可是我们现在只是一年级,还不会作诗,但我们会背诗,对不对呀?生:对!师:好的 那你们看到这幅画面会想起哪首古诗呢?生:咏鹅。师:能背一背吗?生:能。
2、配乐朗诵 师:《咏鹅》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下的,诗中描绘了鹅在水中游泳戏水,悠闲自在的情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根据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咏鹅》(板书:咏鹅)让我们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诵,体会一下它的诗意,我为你们配上音乐。生:齐背诵。
师:好的,大家读的太棒了!
二、感受美 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 感受音乐情绪
师:看!鹅宝宝听到大家朗诵的这么棒向我们游来了。(播放VCD)师:我们刚才听到乐曲两段中间是谁在歌唱?是怎么唱的?
生:略
师:你听,还很有节奏呢!嘎 嘎嘎 | 嘎0 ||,那“0”怎么表现呢?一起来唱一唱吧。
师:那这是一群怎样的鹅呢? 让我们像鹅宝宝一样带着愉快的表情再来好好听一遍,(师范唱)听到鹅叫声一起拍手。听了老师的歌声能用动作来模仿鹅的样子吗?(用肢体或声音表现。)
2、有节奏读词 师:(出示曲谱)我先来读一读,听我读的有什么特点?在歌谱中你发现了几个“0”? 生:略。师:注意怎样表现,(用手势)一起来有节奏的读一读吧。生:读略。
3、学唱歌曲
师:鹅宝宝邀请小朋友小声跟唱歌曲,(注意每段的第一乐句“休止符”和结束乐句“尾音”。)生:好啊。
师:你觉得用怎样的速度更能表现鹅悠闲自在的样子呢?(用较慢和较快的速度对比唱)生:慢慢的游。
4、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生:(有感情的歌唱并用打击乐伴奏)
三、表现美 演唱歌曲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到舞台上用你喜欢的方式表演给大家看?生:略。师:请其他小朋当好小歌手,用你明亮的眼睛发现别人的优点。生:评价略。
四、创造美 自由创编
1、分组讨论创编
师:我的小歌手们演唱的可真棒啊!你们的歌声仿佛给老师带来一幅栩栩如生的咏鹅图。那么为什么《咏鹅》这首诗在几百年流传下来还能经久不衰呢? 因为它有着非常迷人的艺术魅力。下面老师建议大家用多种形式表现诗歌,比如说:诗歌朗诵、音响创作、绘画等形式来表现。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组选组长)生:略。
师: 啊!有一只伤心的小白鹅告诉老师:它没有红红的帽子也没有好朋友。哪组同学愿意帮帮它啊?生:我愿意。师:为它穿上美丽的衣服,找到朋友。小白鹅还交给我几样乐器、头饰等,哪组用请来拿吧。生:(开始创编师指导)2 合作表演 互演互评
五、小结
一、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1、教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上一节有趣的音乐课,首先让我们随着大大和小小一起走进音乐谷吧——(教师播放视频动画《声音的强弱》)学生观看视频。
2、教师:自然界、生活中强弱不同的声音可多啦,你能想到的有哪些?下面,就跟小伙伴合作,模仿并表现声音的强弱吧!学生模仿并表现强弱:
雷声 “ 隆隆” 风声 “呜„„” 小狗 “汪、汪” 小猫 “喵、喵” 撕纸声 “嘶„„”
3、教师:下面让我们继续走进音乐谷,看看大大和小小又为我们带来了怎样的音乐小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视频动画《强弱记号》)学生观看视频。
4、教师:下面,我们来听歌曲《大鼓和小鼓》,想一想,在演唱歌曲时,哪里应该唱的强,哪里应该唱的弱?
学生:擂起大鼓咚咚应该唱的强些,敲起小鼓嗵嗵嗵应该唱的弱些。
5、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听听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敲击大鼓、小鼓,让学生在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
6、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大鼓和小鼓》。
二、新授
(一)声势表现
1、播放歌曲范唱,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聆听歌曲范唱,想一想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欢快、活泼。
2、教师:这首歌曲的情绪是非常欢快、活泼的,请同学们再次聆听歌曲,想一想做什么动作发出声音可以模仿大鼓和小鼓的声音呢? 学生:可以用拍手和跺脚模仿。
3、教师:很好,那请同学们在 “咚”和“嗵”的地方用跺脚和拍手模仿乐器不同音色。(1)教师播放音乐,带领学生做动作。
(2)教师评价后,再次集体听音乐做动作。
4、拍手跺脚代替原有歌词。
(1)教师范唱,学生在“咚”和“嗵”的地方用拍手和跺脚模仿乐器不同音色代替教师的演唱。
(2)教师在“咚”和“嗵”的地方只弹琴不唱。(3)个别学生在前面带领其他同学进行这个活动。(4)教师范唱,集体再次用动作代替歌词。
(二)学习歌词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一下歌词,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
1、教师分句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2、教师评价及总结后集体按节奏读歌词。
3、教师弹琴,学生边拍手跺脚边读歌词。
4、教师评价,学生集体再跟琴,边做动作边读歌词。
(三)学唱歌曲。
教师:同学们歌词读得不错,那让我们来学习歌曲吧!
1、学生跟琴用“啦”哼唱歌曲。
2、师逐句教唱歌曲。
3、生跟琴齐唱,在有鼓声的地方并模仿敲鼓。
4、学生跟随音乐伴奏边跺脚边拍手唱歌曲。
三、表现歌曲
1、引导学生在演唱时用强弱不同的力度表现出大鼓和小鼓的不同音色。
教师:同学们唱的不错,但是如果能把大鼓和小鼓用不同的强弱力度唱出来的话就更好了。
2、为歌曲编创其他动作来表现大鼓和小鼓不同的音色。
教师:同学们,你们把强弱对比的和好了,那再想一想,还有什么动作来表现大鼓和小鼓不同的音色呢?
学生:大鼓拍桌子,小鼓拍腿。
教师:很好,那请这位同学来台前表演一下,其他同学一边唱歌一边跟着做动作。
3、指生上台用大鼓和小鼓为歌曲伴奏。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大鼓和一个小鼓,下面我就请两位同学来台前用大鼓和小鼓跟着音乐来表演。
4、边表演边带有力度变化地演唱歌曲。
教师要求:引导学生分辨出大鼓和小鼓演奏出的音色,除了力度上有差别之外,大鼓比较低沉,小鼓比较清脆,所以歌曲中表现大鼓的声音比较低,小鼓的则比较高。
四、课堂小结
1. 音画结合, 创设唯美课堂
音乐源于生活, 是高度浓缩的生活化艺术, 乐曲如果脱离了生活画面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音乐欣赏课, 要以宽广的视野来审视音乐本身的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去感知音乐存在的价值, 激发其创造生活意境的意识和能力, 将直观的美和倾听的美结合起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微妙。
音与画, 具备不同的属性。音乐抽象, 侧重于以听觉去感知;图画直观, 侧重于以色彩来表现。两者相比较而言, 小学生更易于接受直观的画面和丰富的色彩;而针对音乐, 更喜欢在吟唱中体味其中的乐趣。音乐欣赏课的音画结合是有一定的特殊性的, 不能喧宾夺主, 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对苏教版音乐五下第一单元“绿色的祖国”中《春野》的欣赏教学, 教师先播放了《春野》的背景音乐, 通过“听到了什么?”“你仿佛来到了哪里?”等问题, 先让学生初步感知乐曲所描绘的意境。随后播放主旋律, 让学生想象一幅美好的春游图。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来表述音乐本身带给他的感受, 而是给了学生5分钟时间, 让他们拿起画笔画出自己想象到的最美的一幅画面。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借助色彩与音符共同描绘了自己眼中最美的“春野”。随后的乐章分析显得活跃了许多。
2. 旋律伴奏, 创设活力课堂
音乐是为生活服务的, 以自制乐器伴奏学生心中的音乐, 使得学生创造和感悟的过程变得更加简易而贴切。
音乐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可以用画面来外显化, 但毕竟音乐欣赏的本质是要激发学生学会创造美。课堂中, 我们可以在欣赏的同时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一些自制乐器表达某种意境, 这样既开拓了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又能激活其在生活中创造音乐的情趣。在教学《春来了》这首乐曲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配乐朗诵古诗《春晓》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乐曲内容的感悟, 随后播放范唱引导学生轻轻哼唱, 慢慢学习这首歌曲。在欣赏阶段, 这样来引导学生描述歌曲的美好意境:春天, 我们不用专门去寻觅, 只要闭上眼睛, 到处都是春的影子。听———和煦的春风 (矿泉水瓶子做的沙锤模拟风声) 吹过我们耳畔, 她从幽远的山谷带来了布谷鸟的叫声 (模拟布谷鸟叫, 并出示表示布谷鸟叫的节奏卡片“×”) , 美丽的蝴蝶扑闪着翅膀 (用纸张摩擦来模拟蝴蝶扑翅的声音, 并出示节奏卡片“×××××”) , 河畔流水潺潺 (两只水杯互相倾倒模拟流水声) 。
3. 故事引导, 创设精美课堂
在音乐欣赏课中引入故事情节, 更有益于学生对乐曲的把握和领会。将故事引入音乐欣赏课堂, 需要教师智慧地导引。每一首乐曲都有其创编的背景, 将这些背景展现给学生, 音乐家的情感也会一起渗透到学生的心目当中, 那么音乐所表露的情感就会被学生深刻地领悟。在引导学生欣赏《多瑙河之波》时, 教师一边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倾听, 一边深情地讲述:“多瑙河, 全长2850千米, 蔚蓝的色彩, 就像一带柔软华丽的丝绸贯穿于陆地之间。她以母亲的情怀养育着两岸人民生生不息……”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走进了乐章, 音乐就像这条蓝色的河流, 流入了他们的心田。
一、善问
从心理学的角度,学生们往往希望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告诉给老师或他人,然后得到他人或老师的肯定后,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作为教师,我们如果能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一特性,把问题设计好,以便引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主体才能发挥,问题才能得到完美的解决。
在以往的很多时候,上课前准备的问题很简单,可学生就是回答不到点子上。例如,《大鹿》一课以往用歌曲启发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表达这两个小动物时,我是这样问的:“小白兔被大鹿追赶,心情怎样?”生答:“害怕、紧张。”“那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唱呢?”生答:“紧张。”“那大鹿呢?”生又答:“也是紧张、害怕。”“还有呢?”学生不语。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述大鹿了,要的答案没有说出来,效果不理想。我觉得很恼火,是因为低年级的孩子小?还是他们就是笨呢?有一次阅读《音乐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善问——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我恍然大悟。不是自己的孩子笨,而是自己不善问。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分析教材,从学生的心理及接受能力上精心设計问题,对症下药。后来我尝试着这样引导:小白兔被猎人追赶,心情很……(生答)紧张!害怕!生迫不及待地回答,那等待大鹿给它开门,心情也很……(生答)着急!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语速来表现小白兔?学生很快地回答:紧张、着急的语气,稍快的速度来唱小白兔。那大鹿此刻的心情也很……生答:紧张、害怕。此时,我又进一步引导,大鹿说:“兔儿兔儿快进来,咱们手把手挽牢。”在这样危险的情境下,如果你是大鹿,你会去救小白兔吗?生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回答:会。那你很……(生答)勇敢!生斩钉截铁地回答。那表现大鹿时,语气还能和小白兔一样紧张、害怕吗?应该更加……坚定!
在我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激发,问题得到了完美地解决,进而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看来,善问真的是打开学生思维的一把金钥匙。
二、改变
我教的是二年级音乐课,7个班,一首歌教唱下来有7遍,同样的课上7遍,有种麻木的感觉。首先自己就没有了新鲜劲,没有了积极性,就别期望孩子给你带来什么惊喜、出什么彩了,更谈不上高效课堂。怎么办?改变!改变一节课可以上半年的习惯,改变自己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尝试着一节课根据7个班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学习能力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唱歌素质好的班级,在学唱歌曲时,我会多设计学唱方式。经常采用小组竞赛学唱、独唱、接龙唱、男女生对唱等形式培养他们的演唱能力,自信大胆地表现自己的能力。有的班级思维活跃,在歌曲编创这一环节,我会多设计让学生给歌曲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创编节奏,利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等诸多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对音乐课产生距离感主要是自信心不足的班级,我在上课前多设计律动、讲故事、猜谜语和音乐游戏等活动,在与学生共同参与歌曲表演、游戏中,消除他们心理上的压抑感。评价多采用鼓励的方法,及时、适当地给予表扬,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热情。
同一课内容,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对我来说,每一节课都是全新挑战,我会全身心地投入。这样,不仅使我脱离了单调枯燥的同一教学模式,而且还使不同的学生个性得到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学氛围轻松和谐,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音乐课成为我和同学们愉悦的学习乐园。
小学音乐《欢乐颂》口风琴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用亲切深情、流畅连贯的歌声、琴声,体验歌曲的情感与特点。
(二)练习C大调音阶,学会演唱并用口风琴演奏歌曲《欢乐颂》,感受音乐的情绪和掌握相应的节奏。
(三)通过欣赏、识谱、演唱、吹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歌唱和演奏练习中,学会调整、控制声音的力度、速度;注意口风琴演奏吐气方式、口风琴手势及气息控制与支撑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在歌唱、演奏中调整和控制音乐的力度,用亲切热情的歌声、流畅连贯的琴声,唱、奏出歌曲热情、庄重、欢乐的音乐情绪。
(二)指导学生利用口风琴分小组演奏、伴奏、表演歌曲,做到声情融合。
教学准备
口风琴、音乐课件、电子琴、多媒体电脑
课堂教学设计
1、师生问好,口风琴基本练习
★ 口风琴气息练习
师:大家好,欢迎同学们来到我们今天的口风琴创新课堂!现在请同学们放松心情,面带微笑,和老师做一些口风琴的基本练习。
师:我们一起缓缓的吸气,就像闻花香一样把你的气息运送到小腹,停住2秒钟,再慢慢吐出来,就像你面前有一支点燃的蜡烛气息要控制好,轻轻地,均匀的吐出来,注意不要把蜡烛吹灭。★长短音练习:
开火车:(长音练习)呜
拖拉机:(短音练习)突 突 突 突 ★手指操
师:两个手掌抱成圆球状,十个指尖相抵,两手腕根部相贴,形成良好自然的手型状态,然后左右手指依次对齐,像老朋友见面,碰头问好,指尖相互扣击,加深指尖的感觉。★ C调基本音阶与乐曲的练习: 1=C
4/4 ① ②
③
①
②
③
④
⑤
④
③ 1∣ ②
①
③
②
① 5 – 4-∣3 – 2-∣1---∣
师:同学们做的真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哼唱《划船歌》的简谱,准备!
★ 师生齐奏乐曲《划船歌》(出示课件)
(教师一边说一遍示范)
师:请大家再来看老师演奏一次,注意在弹奏的时候,我的手型是什么样的?(教师再次示范)
生:手型不变,圆圆的,依然像拱桥一样。
生:第一关节不要折指。
师:大家说的都很对,自己来练习一下吧?
师:练习的怎么样了?现在就和我一起来齐奏一遍吧?准备!
2、学习歌曲《欢乐颂》
师:经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对气息、手型和演奏姿势,都有了进一步的熟悉,有了这些基础,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曲《欢乐颂》。让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 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旋律
师: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音乐情绪:热情、庄重、快乐的)
★ 复听歌曲,跟伴奏默唱歌曲旋律
师:说得真好,《欢乐颂》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著名代表作之一。这首歌曲不仅旋律优美而且易于传唱,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首歌曲优美的旋律吧?请大家跟着音乐用哼呜来轻声的演唱。
★ 跟琴伴奏小声哼唱歌曲简谱
师:大家做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跟着我的琴声小声地唱一唱这首歌的谱子吧?
★ 尝试用歌词来哼唱歌曲旋律
师:同学们视唱得真不错,现在我们能不能尝试用歌词来哼唱歌曲旋律呢?(师大声唱,生小声唱)
★ 教师吹口风琴演奏歌曲
师:听到同学们无论是歌谱视唱还是加入歌词哼唱都唱的这么好,老师更想把这首动听的歌用口风琴吹奏给大家听了。下面就由老师为大家演奏这首歌曲。
★ 用口风琴分乐句学奏歌曲主旋律
① 学奏第一乐句(教师范奏的形式)
师:同学们想不想也来演奏呢?老师先来做一个示范怎么样?(课件出示第一乐句)
师:谁能找到演奏这句更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生:在弹奏一样的两个音符时需要我们按两下琴键,而不是按住不放。
师:不错,他说得很对,那现在让我们大家都来试一试吧?(自由练习吹奏第一乐句)
师:小乐手们,练习的怎么样了?一起吹一下这个乐句吧?
② 学奏第二乐句(几个学生领奏的形式)
师:有哪位同学能尝试着演奏一下第二乐句吗?那好,你来试试!
师:你吹奏的这么棒,把掌声送给他。
师:老师发现,有些同学都已经迫不及待了,那我们就一起来吧?
师:快为自己鼓鼓掌吧!
③学奏第三乐句(师生接奏的形式)
师:现在我们已经轻松掌握了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这样,老师用第三乐句来考考大家的反应能力!看看谁的反应更快!注意力一定要高度集中哦!准备!(课件单独出示第三乐句)
师:看来真的没有难住大家,你们真的很棒!
④ 学奏第四乐句(一个学生领奏的形式)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句的开头怎样来演奏?
师:谁第一个试一试?
生吹奏第四乐句
师:他吹奏的第四乐句,相当专业哦!这一乐句有何特点呢? 师:这是一个连音线,连音线里的两个同样的音,只演奏一个并延长后面的那个音。
师:我们一起演奏一下最后一个乐句吧!
4、跟琴师生齐奏全曲
师:现在我们每一个乐句都吹奏的很熟练了,老师真想听一听大家齐奏的效果,有信心和我的伴奏一起试一试吗?(教师弹琴,学生口风琴齐奏)
师:哇塞,真的没想到大家会吹奏的如此整齐,老师把祝贺的掌声送给你们!
5、学生分小组演奏和演唱。
师:同学们学得很快,而且也吹奏得很熟练,那怎么样才能用你的琴声去感染别人,并让歌曲更能打动人呢?下面我们就分组来演奏和演唱,一组同学演唱歌曲另一组同学演奏乐曲来伴奏(小组互换)
6、教师演唱,学生口风琴伴奏
师:你们的歌声真美,把我都深深地感染了。那现在老师也想给大家唱一唱《欢乐颂》,你们用口风琴为我伴奏好吗?
7、跟琴再次吹奏全曲
师:同学们,音乐就像我们的语言一样,不同的情绪、力度、速度都能直接影响歌曲所表达的音乐内容和情感。同样,吹奏时的力度的变化,气息控制,也能把完美的出来。拿起你的口风琴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吧?最后让我们跟老师的伴奏再次吹奏全曲。
师:你们的琴声真美,仿佛把我带到了充满了温馨、快乐、的意境之中,使我感受到了歌曲洋溢着的无限欢乐之情。
8、教师总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手影谜语导入——白鹅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美丽的白鹅,会想起哪一首古诗来呢? 2.朗读古诗——体会诗意。
提问:诗中描写的是一只什么样的鹅?
教师总结: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下的,诗中描绘了鹅在水中游水好戏、悠闲自在的情景。二.歌曲学习,深入体会音乐。
(一)律动活动——初步感受歌曲节奏。
1.有韵律的朗诵《咏鹅》——区分歌曲两乐段不同节奏的歌词。导言: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有韵律的朗诵这首诗,让诗中优美的白鹅游动起来。
学生活动:跟老师一边做动作一边来朗诵歌词。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朗读两种不同节奏的歌词。
鹅 鹅︱鹅
0 ︱曲项 向天︱歌 -︱白 毛︱浮绿 水︱红掌 拨清︱波-‖
鹅 鹅︱鹅 曲项︱ 向
天 ︱歌 -︱白 毛︱浮绿 水︱红掌 拨清︱波-‖
2.在歌曲伴奏中,律动朗诵《咏鹅》——体会音乐情绪。
导言: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插上音乐的翅膀,你们想想小鹅在湖面游水时会是什么心情?
学生活动:感受歌曲旋律,体会在音乐的衬托下,小鹅在湖面快乐游水的古诗意境。
(二)学唱歌曲,1.教师范唱歌曲——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导言:下面老师就把这首歌曲送给你们,希望你们的小白鹅在湖面上快乐的游水。
2.练习歌曲中读白的节奏——学生掌握休止符的唱法。
提问:你们注意到歌曲中出现了小鹅的叫声吗?(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它的节奏。
X XX | X O |(1)练习读准节奏。(注意:休止符)(2)师生合作演唱歌曲。(钢琴伴奏,学生只唱读白部分。)导言:加入你们这些可爱的小鹅叫声后,湖面仿佛又游来一群小白鹅,正仰着脖子唱歌呢„„3.出示歌谱,聆听歌曲录音——复习反复跳跃记号。
提问:歌曲中一共唱了几遍这首诗? 请学生讲解歌曲中出现的反复跳跃记号,让学生了解它们在歌曲中的作用。
4.分乐段学习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变化,唱准旋律。(1)学习歌曲第一乐段。
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听唱歌词,教师纠正音准。教师引导学生听辨两个乐句结束音的区别。(2)学习歌曲第二乐段。
导言:还记得小鹅的叫声吗?(学生演唱)听到小鹅的呼唤,远处又游来一群美丽的小鹅,看到这么多伙伴,小鹅兴奋极了,于是它又升高5度来演唱,表达它对新伙伴的欢迎。
教师引导学生听两个结束句旋律线的变化,用更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问题预设:每个乐句的结束音的音准,学生容易唱混淆。解决方法:
分乐段进行聆听,演唱每乐句最后两个小节。在演唱时,教师用柯尔文手势提示学生每个乐句的结束音,并利用教学课件中“小鹅”游水的旋律线,帮助学生找到乐句间的不同结束音,从而唱准每个乐句。5.学生随教师钢琴伴奏完整演唱歌曲。教师根据学生演唱情况,进行纠错指导。问题预设:
A.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的节奏学生容易唱混淆。解决方法:
提示学生在休止符出现的地方,闭一下嘴,或握一下拳。帮助学生唱准休止符,从而区分两个乐段的节奏区别。
B.第一乐句和第三乐句的旋律学生容易出现音准问题。解决方法:
运用对比教学法,教师弹唱两个乐句,引导学生边聆听边对比两组旋律的区别,找出音高的不同,并跟琴演唱旋律,感受音高的不同,再巩固练习,完整演唱两个乐句。6.随歌曲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四.情境表演歌曲。
(一)欣赏不同形态的鹅——创编动作。1.学生欣赏鹅的不同姿态。
2.学生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姿态进行展示。
(二)情境表演歌曲。
1.创造湖边的情景。
(1)池塘——弧形的座位。
(2)荷花、荷叶——学生手持装饰物。(3)小鹅——学生佩戴头饰。(4)湖水——学生挥动手臂。
导言:大家看我们现在弧形的座位,像不像一个池塘?老师还准备了一些荷花、荷叶,请同学们一起来装饰在我们的池塘中(请几位是学生手持荷花、荷叶轻轻摇摆),扮演小鹅的同学带上头饰。我们在座的同学一起来挥动手臂,看,像不像碧波荡漾的湖水? 2.全班同学一起表演歌曲《咏鹅》。
导言:美丽的池塘就在我们面前,请我们一起在《咏鹅》的诗境中,尽情歌唱吧。
五、课堂小结
【小学音乐课堂实录】推荐阅读:
四年级音乐课堂实录09-09
小学音乐课堂随笔07-25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器乐教学07-18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优化之探究12-16
如何让小学音乐课堂活起来议论文11-09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竖笛教学动态的生成策略06-04
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研究06-13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初探09-22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