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会议总结

2025-0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际学术会议总结(精选10篇)

国际学术会议总结 篇1

在中国染料协会的组织与带领下,本人与本团队成员马威副教授、唐炳涛副教授于1月16日-23日期间,到印度与巴基斯坦进行染料学术交流活动,参观了印度化工学院,与Bhate、Sekar教授就聚丙烯纤维专用染料、喷墨印花进行了学术交流,随后参加了在印度孟买召开的世界着色剂大会(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Colorants-)。世界着色剂大会是由印度染料协会组织的染颜料大会,议题主要有:产品与应用;生态与工程;新技术;喷墨打印;技术与应用及创新六个专题。

在大会期间,本人做了题目为“Dyeing and Finishing Properties of polyethylene polyamines and polyvinylamine crosslinking dyes with nearly 100% fixation”的特邀大会报告,围绕本团队开展的高固色率新型染料的创制、染色性能及固着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与相关科研人员交流了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讨,取得预期的效果。另外来自赫瑞? 瓦特大学的Christie教授与印度化工学院的Bhate教授介绍了喷墨印花用能染料的创制与发展;Aiayaghosh教授介绍了芳菁染料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离子检测与生物标识等方面的研究;Pandit教授讲述了其利用空化效应处理污水的研究情况等。通过学术交流,在喷墨印花用能染料、空化强化传质等多方面拓宽了研究思路,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和学术交往奠定了基础。

本人参加此次会议的感受主要有两点:会议组织安排和交流内容做得相当规范,既包括学术、也包含环保,特别是为提问环节采用口头提问与纸面提问相结合的方式,为参加会议的研究生与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所有这些为我们今后主办国际会议提供很好的借鉴。

在201月21日-23日期间,参观了位于巴基斯坦卡拉奇的3个印染企业,并参加中巴印染行业交流,各企业均以棉花为起始原料,经纺纱、织布、染整、后加工等步骤做成服装、床上用品等,其产品75%出口欧美,但其所用染料均来自克莱恩、巴斯夫、德斯达等国外知名染料公司,这为我国染料生产企业敲响了警钟,即必须重视染料的重现性、染色工艺研究与服务,才能提升我国染料的品质与国际市场占有率。在中巴印染行业交流会上,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与印染企业介绍了我们大连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纺织染料、数码印花、功能染料等领域的研究结果,得到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为今后加强中巴印染交流奠定了基础

国际学术会议总结 篇2

科学教育分专题由桂起权、孟凯韬、曹盛林、周建设、卢青、高路等老师发言。

桂起权教授介绍了其治学之路的四个阶段,强调学科的交叉对于创新思维的影响,以及科学共同体跨学科的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孟凯韬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必有之路》,认为素质应该具备五种能力,即学习记忆能力、创造发明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指出应试教育、中学文理分科的错误;回答了钱学森之问;认为哲理与数理融合是提高创造性的捷径。

曹盛林教授通过介绍陀螺仪的研究,指出在仿制的基础上所作的一些局部探索,可以为我们进行独立创新做好更深的技术储备。

周建设老师的报告介绍了现代教育的智能化趋势,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的在线教育实践、批改网的智能化教育实践

卢青老师的报告呼吁教师知识结构的整体化调整,师德为上,讲道理,做大家(非专家);认为基于传统文化整体观的课改,没人理解,少人问津,流于形式;“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与学校教育评价体系错位;“十五课题”成为《体育科学》颠覆性结论(2008年奥运前)。

高路老师的报告题目是《国家学习网脑-自适应学习进化系统》,介绍了其全球网脑框架图,指出智能语义搜索引擎超越传统关键词搜索模式,同时介绍了机器自动学习概念,自动进化知识,认为“全球学习网脑”将使所有的学校变成“学习网脑”的一部分。

国学教育专题由唯识论传人马友生、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文化基因中心孙俊鹏团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石衡潭、昆仑书院筹备人高路、百丈文化总经理黄东涛、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陈冬寒、独立学者袁立等老师发言。

马友生老师的报告题目是《唯识学是智慧的灯塔》,认为佛教经典博大精深,浩瀚无涯,若究其精华莫过于瑜伽学,唯识学又是瑜伽学的核心,其重要位置是:唯识是实教。若把古人的智慧结合当今,唯识学所含藏的智慧宝库,世间上的任何学问都不可替代,一旦被有识之士重视,唯识的复兴不仅给祖国增添光彩,还会给世界增加光明。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文化基因中心的徐盛芝、司晓锦老师代替孙俊鹏老师的报告题目是《近人和心灵网532+惠员(简称智慧2.0)自造生基终端模块》,认为心脑、大脑、易脑(腹脑)简称心脑易。大脑为性腺思维发射与接收;心脑为心腺心灵感应的发射与接收;易脑为命腺的“慧能”的发射与接收,同时介绍了提高大脑智商、心脑灵商、腹脑情商的方法。

石衡潭老师的报告题目是《论语圣经对读》,介绍了《圣经》《论语》对读对国学发展的新启示,《圣经》《论语》对读代表了国学发展的新方向,国学西学碰撞才能获得新生命,基督教精神可以挽救国学、成全国学

李伯淳老师的报告认为,人生教育就是不断提升人的层次,人的层次的核心就是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高路老师的报告题目是《众筹办学倡议—终南山昆仑书院筹备倡议》,认为应试教育造成的高分低能,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缺失,缺乏儒释道、生命修炼、自我认知、宇宙观教育,在爱心、道德、品性方面缺乏,理论脱离实践,很多实际有用的技能知识不教(如基本的经济、商业、金融知识分学科),没有融会贯通,很难培养出大师。倡议以众筹办学方式,筹备在终南山办一所书院——昆仑书院,性质为非盈利机构,以人类新文明为主旨,以佛道修行为核心,精通传统文化(武术、中医、易经等),文武兼修。培养文、理各科融合贯通,对世间法融会贯通,掌握外语、高科技、金融、商业等各学科并融会贯通,具有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动手能力的人才。

另外黄东涛老师介绍了禅的修炼与智慧教育,陈冬寒老师介绍了迎接中华学统的伟大回归。袁立老师认为自然国学是以五行公式为核心的完整科学体系——唯有恢复民族科学主体地位才能迎接中华文明伟大复兴

中医教育专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人文学者、文化研究者周永琴、第一健康报道总编辑李达、炎黄中医网、北京杏林聚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王海丞、北京市东友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成义等老师发言。

周永琴老师介绍了人文中医简论,中医治人,人文中医,西医之痛,中医之殇,提出认为中国不缺乏人才,中国缺乏选拔人才的机制。

李达老师认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代表的中医药,应利用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新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中医药的广泛融合,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的中医药需求,将这一国粹发扬光大。云平台、大数据为中医药事业奠定坚实基础,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医药的发展赋予了新的活力,“互联网+中医药”将推动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

王海丞老师介绍了其中医智能诊疗辅助系统。

陈成义老师介绍了其关于国学、法律、科学与中医的思考,提出以下发人深省的见地:不怕中医不科学,就怕科学非真理;不怕国学不现代,就怕现代非正见。不怕有法不法治,就怕法治无公德;不怕公德无价值,就怕价值无意义。

江正杰副教授提交的参会论文《<学记>建构的教育理!想国的重要论点》

说:教育学可能是现时代最大的显学,可是又几乎是最无实用的学问。我们可能忽视了一个最简单单的事实:并没有所谓抽象的教育学,只有与具体教育内容相关的具体教育学。在一切具体的教育内容中最核心的是什么呢?无疑是与人性成长最紧密相关的文化,特别是文化经典。这样最核心的教育学无疑就是文化教育学,特别就是经典教育学,那是事关是否能够成人或成为大人的教育学,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学、而这样的经典文化教育学之核心就是《学记》,这就是我们阐述《学记》经典文化教育学思想的极端重要意义。并介绍了其新著《<学记>的教育理想国》(人民出版社2014第一版,2016年第二版)的最重要论点:《学记》所讲的不是一般的教育学,而是经典文化教育学,是中道教育学,讲的是圣人的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不是主张教师本位主义,也不是主张学生本位主义,而是主张经典本位,即重视的是教与学矛盾之中介位——作为教材的经典,其所传的核心要道乃是中庸之道,亦即中道这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知道,行道,以达到长善救失、化民成俗的最高目的。教学相长、学会学习、学为师、学为长、学为君是其中五个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原则和步骤。教学相长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原理,只有在经典教育中才谈得上真正的教学相长。

教与学都是学道和知道的方法,教是更高级的学。最好的学道方法是为教而学,为当老师而学,为当官长、领导而学,甚至为成为君王而学。教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方法。教学相长不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是学生学习的两个基本方法的互动。《学记》对教育的一系列最重大问题作出了至今仍然是最为深刻的回答,破解了如同“教育之谜”一样的问题。在西方“宗教教堂化世”的模式之外,《学记》所制定的乃是“文化教学化世”的模式。普及经典文化教育理当成为国家发展的优先目标。建设文化主导的社会应当成为未来理想社会建设的中心任务。应当建立一个独立的文化教学系统,并对这一系统作出一个完整设计。复兴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经典教学。经典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落实《学记》的教学法,并建立《学记》所倡导的学风。文化立国和文化强国战略以及文化社会主义建设的实现也有赖于国民文化信仰的重建。《学记》对于中医教育体系的建立也有重要启发意义。

通过智慧教育在科学、国学、中医方面教育的诠释,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国学作为中医的双翼的重要意义。

国际学术会议总结 篇3

【关键词】国际学术会议 高校 学术交流

国际学术会议是通过发表学术论文、举行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为手段,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与结果,了解本领域其他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成果以及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得到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进而学习、跟踪本领域新的研究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高校的国际化工作越来越被重视,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界的重要课题。教育研究界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国际学术会议已日益成为世界各高校及研究机构进行联系、学术交流与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致力于解决共同关心的学科前沿性问题的努力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协调、交流、决策、执行、监督、推动等作用。

一、国际学术会议前期筹备工作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是一个系统工程,只因各自的层次高低不同、规模大小不一而迥异。从邻近各国,甚至世界各地,调兵遣将汇集数十人乃至数千人至某地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已属不易。国际学术会议的与会者都有一定的身份,不是专家教授,就是研究学者,如会务安排发生差错或生活接待有所疏忽都会造成不良的国际影响,不仅会使组织者感到尴尬,还会使与会者感到遗憾。因此,事先预作周密的策划对保证会议的正常顺利进行十分重要。具体包括以下几项筹备内容:

1.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的宗旨及参会对象的确定

如要举办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就要尽早确定此次会议的宗旨,以便围绕这个宗旨来组织安排一系列的筹备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有备而战。根据会议的层次、规模不同,可以预留不同的筹备时间。大型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可能要提前一年做好一系列的筹备工作。根据会议的宗旨,来确定参会的对象、邀请的专家教授、相关领导等。参会对象的确定直接影响着会议的规模,因此,与会人员的确定非常重要。另外,如何吸引该学科领域著名专家的参加,也是能否成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情况,该领域著名国外专家的日程会排得很满,而且可能至少半年前已安排好,因此,如要邀请到他们,就必须提前预约,并且要及时确认。如要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和相关领导,由于中国国情的原因,其日程经常会变动,所以除了要提前预约外,一般还要不断跟进确认,以确保其能参加,即便不能参加,也可及时调换相应人选。

2. 确定会议日程

一般根据会议的宗旨、主题、邀请参会的专家学者以及出席的相关领导来确定会议的日程。通常先由相关领导代表讲话,以示相关部门领导对此次大会的重视和支持,也能借此从他们那里了解更多相关政策、基金等信息和资源。然后确定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报告、专题报告及报告人,再根据需要,适当安排茶歇、拍照合影、参观、交流讨论等活动。在会议日程中,最好清晰地注明会议的日期、每项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组委会相关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需精心选择,要经过仔细斟酌。会议日期应适应多数与会者的方便。国际学术会议最好能避开:会议所在国的重大节日或国事活动,如国庆、国丧、大选、世族纪念日等;会议所在国的旅游季节;会议所在国过冷或过热的季节;与会者的宗教或民族节日;其他同时举行的重要国际会议或活动。国际会议地点的选择,一般地讲,会议策划者倾向于选择交通便利、环境优雅、设施齐全、活动方便的地点为会址。当然,会议时间和地点的选择更主要取决于会议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本着以人为本,从而制定出一套合理全面的会议日程。

3. 会议经费来源及预算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也不例外,必然会涉及会议财务问题,一般包括会议经费来源和支出。根据会议的收入(包括会议注册费、会议赞助费、基金项目支持等),来合理制定出会议的预算,包括参会发生的国际、国内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专家授课费、场地费、会务费等,还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便确保收支平衡,从而确保会议的顺利进展和圆满结束。

4. 相关申报工作

因为是国际学术会议,许多会议按规定需通过高校提前报教育部审批,获批后高校方有举办权。如想获得政府、企业等项目资助和企业赞助,也需提前进行申报工作,以便资金能够及时到位,保证会议的支出需求。

5. 落实相关配套工作

国际学术会议除了要提前做好以上的筹备工作外,还需落实好相关的配套工作,如会议的宣传工作、服务支撑、会务工作小组和技术工作小组。会议通知及会议材料收集及制作。

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前来参会,会议组织者还要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尽早发出会议通知,在会议通知内明确表述该国际学术会议的面向对象、研究领域、会议宗旨、日程、参与方式等,从而让更多的相关科技工作者知道以便参与。会议请柬和通知的发出是会议前期准备完成的重要标志。很难设想在会议名称、主题、时间、地点、与会范围及经费确定和落实之前,就发出请柬。

主办方为参会者还应提供相应的会议服务,帮助参会人能够顺利参会,如提供会议邀请信以便外国参会人办理签证需要和国内参会者报销需要,提供会议所在地及周边环境的介绍、会议期间的交通安排(包括客人从机场火车站等到会场的交通、会议期间交通)、酒店和餐饮介绍、会议所在地的气候及天气介绍、相关地图、费用报销规定及流程等。

为了保障会议能够顺利进展,大会还应提前成立专门的会务工作小组和会议技术工作小组,分别负责会议的前期准备工作,明确各项事宜的截止时间和工作进展。

以上大部分工作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专用的会议网站来完成,如大会的介绍、会议通知和日程的发布、注册与缴费、参会者信息收集、主办方可提供的服务范围和帮助、大会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等,这样既简单明了,又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住宿安排上,除考虑到会议有指定酒店外,还应提供一些附近其他酒店的信息,以供参会者选择。在饮食安排上,因为参会人员可能来自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饮食文化也会不同,所以在收集参会者信息时还应包括饮食特殊情况的信息收集,如是否素食主义者、是否忌口等。

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就可以根据参会人数、收集的信息和实际需要,进行会议制作工作,如胸卡、席卡、会议资料袋(包括会议日程、会议地点及住宿酒店的介绍、所在城市的介绍及气候与天气的信息、地图等)等。

二、国际学术会议举办期间的组织、协调工作

国际学术会议筹备工作都安排妥后,就到了国际学术会议正式举办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最关键、最重要的阶段,前期一切的准备工作都是为了这个阶段国际学术会议能够顺利进行,这时工作人员的分工很重要。从会议的住宿安排和接待、饮食的安排和接待、交通的安排和保障、会场环境的支持和会议的组织、财务方面、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等都需要有专人负责,根据工作量,每项工作可以组成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这样可以责任到人,确保会议服务的周到无误和会议的顺利进展。除了有专门的工作小组外,会议还需有总负责人和总协调人,这个很关键。总负责人要对会议的各项事宜进行宏观把控,并对相关事宜进行决策。总协调人需要熟悉会议相关的各项事宜、协调会议各个环节及工作小组之间的关系、及时了解会议进展情况、实时作出会议的反馈以便出现问题得到及时处理,从而确保大会的顺利进行。

三、国际学术会议会后的总结、存档、报销、感谢等工作

大会圆满结束后,还需做一些善后工作,如会议的新闻报道、文档的分类归档、合影及相关相片的整理和分享、会议组委会对全体工作人员、资助单位、参会的专家和学者等所有相关人员的致谢、会议成果和经验教训总结与分享、财务报销和决算等。这些会后工作做好后,整个国际学术会议才算圆满结束。

【参考文献】

[1]吴丹,曹贵华.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与管理[J].学会,2009(12):43-47.

[2]田红鹰. 高校国际学术会议的策划与技术支持[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01).

国际学术会议总结 篇4

6日下午,我县召开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7周年表彰大会,对市书香家庭、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等进行表彰。县委副书记孙小岚及各乡镇(街道)妇联负责人、各直属单位妇女组织负责人、各界妇女代表参加会议。

孙小岚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妇女工作者及广大妇女群众致以节日的问候。她要求,新的一年里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意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进一步团结带领全县妇女向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阔步迈进。

孙小岚希望广大妇女勤于学习,在提升素质中争当时代新女性;自强不息,在干事创业中展示巾帼新风采;崇尚文明,在构建和谐中创造更多新作为。充分发挥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努力做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相亲的模范,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为维护全县和谐稳定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国际学术会议总结 篇5

——孟素荷

演讲人简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我在这里做一个大会小结,因为这两天主要的科技观点在今天下午的描述当中已经比较清楚了,小结也有一个题目,叫“中国食品安全的挑战与突围”。

第一,中国食品安全的背景。用快速、基数和概率的观点,中国人民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向其他国家用60年的时间形成的从温饱到小康,到健康的跨越,而且中国食品工业用30年的时间铸就了自身的强大,为了满足13亿人口的全体第一大食品市场,中国食品工业每天平均加工和生产10亿公斤以上的食品,每天日均创造的172.6亿元的工业产值,这个数字可能是一个小国家一个月或者是全年的产值,这么庞大的基数,使中国食品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概率和显示度增高,必须要重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食品安全的风险加大。

这是这么快的增长,在快的过程当中就有一些没有顾及到的问题,第二是现实与差距,中国要用占全球7%的可耕地去养活占全球22%的人口,所以他不可能全部实行绿色的无污染的环境下,所以粮食安全是第一要务,要吃饱,不可能全部的取消农药、化肥这样快速发展带来的工业污染,使农产品的产地、空气、水、土地等污染加快,他是源头污染带来的风险传递到整个食品产业链,这就是现实。

中国的农业分散经营,它与快速发展的食品工业和分散的农业之间形成了一个对接上的失衡,尽管中国食品产业链安全的重点是溯源,但是这种溯源是散点式的溯源,他和欧盟国家的大农业支撑的溯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这些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困局其实在短期内难以有效改变。

第二,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还不算健全。我们的食品安全法公布不到两年,美国的食品药品法已经公布了105年,我们既然要面对基础差的现实,又要与全球食品安全的水平对接。同时,政府分段管理的矛盾日益突出,整个食品安全框架体系的建设仍在不完善中,所以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第三,食品安全是中国各种社会矛盾的浓缩。中国正处于艰巨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包括金钱之上、浮躁、唯利是图,另外贫富差距加大,种种社会矛盾的弊端不可避免的显现于最能牵动各方神经的民生问题,你可以汽车坏了,不是都开,肉品有问题是几个人,但是食品安全是最能触动老百姓神经的,所以食品安全事件直至百姓关注度最高的生产工业,一个小企业食品安全的事件会常常成为被政府、百姓、媒体高度关注的问题,当一个疮疤被放大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丑陋。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疲于奔命的危机应对不幸成为政府监管和企业面对的常态,卫生部官员说,24小时在工作,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像水一样涌到这里,像水一样涌到那边去了,那么系统的梳理问题反而没有时间。这种情况,这种疲于应对的问题没有预防,后患无穷。

所以王岐山说刚吃饱就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两会期间涉及食品安全的提案占到12.5%。

Week 3 Food & Health 第四,风险信息交流出现信息真空。我非常欣赏Patrick谈到信息真空的观点,同样的观点还在百姓、科学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它形成科学的真实和消费者认知之间的巨大信息空间,谁来填补?谁拥有发生权,谁就拥有在这个事情的话语权。

从某种意义深来说,媒体成为监督或者是关注中国食品安全实际的引领者,他做了很多正确的事情,也做了一些不正确的事情,而在中国食品科技界,整体失生的同时,一些优秀的科学家像陈君石,像刘秀梅、胡小松、孙宝国,他们身单力薄,发出的声音微弱,极易受到攻击。这样一些仗义的科学家承受一些社会的荣辱,那么政府在哪呢?在这个背景下没有人愿意说话,也没有人敢说话。

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经历这转型

这是刚才胡小松教授的一个数据,就是整个食品安全问题最相信的是媒体,连政府都已经落到媒体的后面,企业百口难辩。在市场强大的需求刺激下,中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就是大企业的垄断和40万中小企业的并存形成了一个二元化的格局。大企业做的也不对,他重广告宣传,而忽视食品安全的投入和对公众科普教育,几乎就没有,一些小企业想做点事,因为它的利润很薄,没有技术资金的支持,一些无良的企业违法乱法,唯利是图,但是三个层次的食品安全问题形成了中国食品监管的难度。比如在中国,40家中小企业占到48%,而我熟悉的方便面四大企业占据市场的80%,那么20%的小企业它的竞争就非常激烈了,所以偷工减料这些也就应运而生。

但是中国一直在努力,政府用两年的时间形成了从危机应对到风险预防的艰难转型,很难,但是他在走着一条正确的路。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事实已经告诉企业家,食品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做好食品企业的安全是企业最经济的市场化的选择,全行业尤其是大企业以对产业链溯源为特征整个产业链的建设正在进入有序的过程当中。

第三是消费者,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及时是倒逼食品企业对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在经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以后,消费者也在开始寻找科学的真实和安全的食品,这样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的政策需求和市场需求形成交叉,公众科普的起步势在必行。

风险交流,风险交流需要承担风险,我非常高兴的看到,2010年卫生部对圣元奶粉、小龙虾、碘盐事件的危机应对中,通过有效的风险交流,开始了敢担当的作为,既消除了恐慌保护了行业,又是对消费者负责,但做的太不够了,它仅仅是开始。

会议参会人数及人员结构

另外关于这次会议,我希望了解这个背景才会知道它的真实是什么。一,本次会议的参会人数为403人,其中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有73人,会议人数比上一届增加了18%,陈竺部长、潘蓓蕾理事长还来自于卫生部、农业部、科技部的六位官员出席了大会,新华社等40余家媒体和网站人员对大会进行了深度报道,这也是少见的,其实媒体的关注是一件好事,我想我们和媒体合作的越多,媒体的声音就更准确。

这是参会人员的分布,企业界是32%,外宾18%,媒体有10%,政府5%,科技界20%,监管部门是15%。会议两大热点文化我们进行了充分交流,同时还有会前举办食品中卫生为危害的现代食品安全管理的培训班,所有的这些说明没有

Week 3 Food & Health 停下脚步,尽管有困难,我们始终在真诚的努力中。

大会形成的主要观点

第一,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夜郎自大。我们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换一个角度,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待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应该确定一个中国食品安全的合理的期待值。

不可能零风险,不可能可能短期问题,也不必对目前出现的问题惊慌失措,连美国这样的国家也会因为沙门氏菌污染而死人,所以这不是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期待值的问题。另外从道德、法法规、技术三个层次探寻解决中国食品安全的不同应对之策,其中对问题的定性至关重要。

第二,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是企业。中国食品安全水平的最终提升,来自于企业对自身产业链的有效梳理和对自己品牌的爱护。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监管部门越来越严厉的监检测出来的。双汇事件发生以后,提出对猪要猪猪检测,而且对饮料批批检测,如此的检测食品企业怎么活,你怎么管,这种加大食品安全 的成本最终将转化为对老百姓价格的提升,所以要有一个平衡。

第三,建立透明的食品安全、生产和监管体系。任筑山部长多次提到了透明,在中国现阶段,所有的透明并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建立透明的食品安全、生产和监管体系,透明公正与科学是食品安全取信于民唯一的通路。政府的表态、官员、企业家的作秀这些都没有用,你只有告诉真实的科学是什么,这才是正确的路。

第四,工业界是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市场产品有竞争,但是在食品安全中没有竞争。将食品安全的成本,纳入企业陈本中,是一种市场化的正确选择。从经济学的理念上来说,双汇一次瘦肉精事件损失了最少15个亿,三鹿最大的奶粉企业顷刻倒下,他没有算这笔帐,早做不至于如此。

第五,风险交流是中国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信息真空造成的造成混乱和炒作,已经严重干扰了中国食品安全的步伐。希望引起中国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第六,科技界因反思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的集体失声。我作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副理事长和秘书长我有很大的责任,起码有人告诉我,天灾人祸媒体,我也受过了媒体有好有坏的感觉,所以我不敢说话,我的这种检讨实际是科技界反思的,因为在我背后有很多人与我有相同的看法。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述科学的真实是我们的责任,同时和平时期的风险交流,政府、企业、科技界和媒体承担着共同的责任,更应受到关注。

第七,媒体应该与各界多沟通,以形成有能力的舆论导向。我想给媒体的一句话,“行使公众权利的前提是公众启蒙”,这句话是我们传媒大学一位副校长谈的,就是媒体首先要对自身启蒙,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真实的事,准确的事,所以媒体应该与各界多沟通,以形成有能力的舆论导向。

第八,风险交流的前提是消费者教育,中国的公众科普必须强化。

第九,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多部门的监管模式,已矛盾突显。今后仍会面临问题和矛盾。

各位代表,本次会议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它使我们能够用全球化的视角,冷静地审视我们自身的问题,我代表主办方国际食

Week 3 Food & Health 品科技联盟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向所有参会代表表示感谢,对远道而来的各位科学家、世界一流的食品专家对中国的这一片赤诚的心表示由衷的感激,期待明年再会!希望这次会议能够给大家留下美好,留下责任,留下期待!

国际学术会议发言稿 篇6

Thank you, Mr.Chairman, for your gracious introduction.I am honored to have the chance to address you on this special occasion.The topic of my paper is “Transaction Cost and Farmers’ Choi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elling”.The outline of my talk as follows.The first part I want to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of this research.The second part suggests a simple household choice model.The third part covers the data used in this research.And then, we introduce the empirical results.Finally, a simple conclusion is given.2.Introduction

Well, let’s move o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topic.The motivation of this work like this.Institutional economics posits that agents making decisions on different types of transactions do so in a costly way.For example , farmers deciding sell a particular crop to whom base their decisions not only on the price they expect to receive in each market choice but also on additional costs related to transacting in these markets.I want to use a picture to illustrate it.For example, given some market channels, farmers’ choices can be regarded as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surplus and the additional costs that related to transacting.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igh-value crop producers fully participate in the market and the transaction cost has been the hard constraint to farmers.Furthermore, Farmers’ market choices can be taken as a choice dilemma of transaction cost and production surplus.Consequently, the scientific question of this research is how transaction cost affects planters’ choices.3.Methodology

Let’s move to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our research.Consider a household model in one rotation.In stage 1 , famer η needs to allocate the input factors.This process can qbe set into a function like this Q  Q(p , w , z ), Qη means the output farmers decide qto produce.p implies the Output price W implies Input Price and.z:  is fixed input.Once produce what and produce how many are decided, next question to be considered is how much products to be transacted in market.Here we use three cc()Cη means how functions to describe this question.The first equation, c  p , z 

much agricultural products used by famers themselves.p implies the price the cagricultural product,z suggests the fluctuation of Cη.The second equation q   Q  c, qη means the amou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nsacted in

qnmarket.The third equationi  q implies the amount exchanged in nth time.In Stage 3, farmers will decide to sell the products to whom.Chanel j’s market price is

bdecided by an exogenesis price and farmers’ negotiating power.pijp*

jB(qi,zi)Besides this, we use a matrix to show the net profit of Chanel jX ik ik,   ik 

and then farmers’ choice can be expressed in a typical choice model

exp(Xij)Pr(jij|Xik)1 exp(Xij) k1

Based on the choice model, another important concept is famers’ channel choice.Here, we set five types.They rank by the market barriers.Accordingly, we set a group discrete number to express them.Y: dependent variable Y=5,means farmer choose

brokers.Y=1, farmers sell products to consumers directly.4.Data and estimation procedures

Here, we illustrate the data distribution with this map.According to the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from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The apple specialization areas in China contain two parts: Bo Sea area and Loess Plateau.Bo Sea Area in red color, contains Hebei, Shandong and Liaoning 3 provinces.And Loess Plateau in green color, contains Shanxi, Henan, Shaanxi and Gansu 4 provinces.Firstly, we use PPS method to get the first stage sampling unit 14 counties in 7 provinces.Then use random sample method to get village and household.They are our sample distribution.5.Empirical Results

国际学术会议总结 篇7

本次会议将采取专题演讲和病例讨论的方式, 对脊柱畸形诊断和治疗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广泛和针对性的讨论。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先天性脊柱畸形、早发性脊柱侧凸、成人脊柱侧凸和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评估与治疗。

征文内容与要求:脊柱侧凸发病学的基础研究;脊柱侧凸治疗分型技术及结果的相关研究;脊柱侧凸并发症的预测与治疗;各种脊柱后凸畸形的基础研究与临床。

投稿以电子邮件形式, 需提供800字左右的英文摘要。

联系人:张林林

联系电话:025-83105121

国际学术会议总结 篇8

关键词:医学生 选修课 国际学术会议英语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54-02

世纪之交逐步形成的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对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一方面,各医学院校日益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医学生提高英语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学术英语日渐成为研究热点[1],甚至被视为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2];一方面,顺应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对高校开设选修课的要求[3],作为必修课的重要补充和延展,选修课改革也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拟从课程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设计、选课对象要求、教学团队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对选修课《国际学术会议英语》的课程设置进行初步探讨。

1 课程理念和目标

该选修课强调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三种方式,以“学生体验者”(student experiencers)和“学生研究者”(student researchers)的身份参与课程,掌握国际学术会议的基本知识、了解国际学术会议礼仪、提高在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中的学术演讲技巧。通过将提高阶段的学生从英语学习的小课堂推向国际学术交流的大讲堂,结合专业和情感双重需求,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把英语学习融入到专业学习中,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使用英语做学术报告、即席答辩和交谈讨论的实际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我校作为一所研究性国际学术会议医科大学,培养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科生的需要以及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课程将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国际学术会议交流的基本知识,并培养国际学术会议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听说能力为中心,带动读、写、译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模拟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分享学习成果;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学生情感需求,提升对学术的兴趣。

2 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的一大特点是以国际学术会议为线索,围绕国际学术会议基本知识、学术演讲技巧和学术会议礼仪3个板块,将相关知识和技能分解为6个模块,包括会议信息、论文陈述、即席提问、会议主持、特殊场合交际和会议组织;每次授课为1个模块,包括基本知识、语料和学生体验3个元素。基本知识元素部分体现课程的知识性;通过语料加强语言输入;通过学生体验,进一步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课前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指导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外通过资料收集、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图片、板书等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教师讲授、小组讨论、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场景等多种教学方法,巩固并分享学习成果。课程总学时为30学时,分为6个课堂教学模块、3个实践模块和1次考试模块,每个模块3学时。具体分配如表1所示。

3 选课对象和教学团队

这门课首先要求学生已经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具有初步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此外,还要求学生“热情!热情!热情!”具有热情是学生选择这门课程的最重要动机,而这种热情还须要有持久性,因为不同于通常大学英语课堂的生动、轻松和幽默,学术英语自身特定的理性、枯燥和严谨决定了,更多时候这门课堂上更多的是思想的火花、思维的激发,而不是欢声笑语。因此,学生的热情在第一、第二次上课后,更多的来源于对学术的浓厚兴趣和遥望未来学术生活的想象力。

教学团队是课程设置的另一特色,本课程将采用由英语教师和多专业的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给学生授课,每次授课采用主讲教员和特邀嘉宾共同授课的形式。由英语教师作为主讲教员,进行每次学术英语部分的授课,另外,将根据学生兴趣,邀请学校具有出国经历的学术骨干作为嘉宾参加授课,分享自己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经历和体会。在嘉宾的邀请上,将力图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教授和专家。一方面,是弥补英语教师在专业部分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进课程的趣味性,并帮助学生接触到风格各异的教师。

4 学习效果评价

本课程以课堂活动、课外作业和课終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成绩评定,成绩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种。课堂活动占30%(包括课堂发言、课堂活动参与情况),课外作业占20%(包括小组报告、资料收集),课程考核成绩占50%,包括笔试(基本知识考查)和口试(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其中,模拟国际学术会议是最重要的部分。这部分将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自行组织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的开幕式、主题发言、提问和答辩、茶歇、闭幕式等各个环节。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角色,参与行动。

正如韩金龙(2007)提出[4]:“EAP是大学英语改革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大学英语基础教育阶段的延伸”。面对本科生开设《体验国际学术会议英语》这样一门选修课,有助于在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下,顺应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对医学生英语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初步培养医学生在将来可能的学术生活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的敬仰。

参考文献

[1]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 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79-83.

[2]马武林.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一)—— 学术英语[J].外语研究,2011(5):15-2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7.

国际学术会议总结 篇9

一、电气机械工程类:

2016计算机科学与工业工程国际会议(ICCSIE2016)2016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国际会议(ICEECS2016)2016年电气、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研究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ISAEECE 2016)

2016第二届电气工程与工业工程国际会议(ICEEIE2016)2016年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国际会议(EEA2016)2016机械与电气工程大会(WCMEE2016)

二、生物、化工类

2016年第三届生物与化学研究进展国际学术会议(ICABC 2016)2016生物与生命科学国际会议(ICBLS2016)

2016生物医学信号与图像处理国际研讨会(ICBIP 2016)2016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大会(WCBIO2016)2016年第7届化学工程及应用会议(CCEA 2016)2016化学与生物化学工程国际会议(CHEMBIO2016)2016第三届化学与生物科学国际会议(ICCBS 2016)2016化学与化学工程大会(WCCCE2016)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

2016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大会(CCIOTC2016)

2016年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ISCIPT 2016)2016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国际研讨会(ISMCS2016)2016年计算机科学与创新工程国际会议(CSIE 2016)2016应用数学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ICAMIT2016)2016计算机工程、信息科学与互联网技术(CII 2016)2016应用数学与统计国际会议(ICAMAS2016)2016计算机信号处理传感器国际会议(ICCSS 2016)

四、能源环境与地球科学类

2016能源,环境与自然资源国际会议(ICEENR2016)2016年第二届先进的环境研究国际会议(ICAER 2016)2016土木与环境工程国际会议(ICCEE2016)2016年水污染和处理国际会议(ICWPT 2016)2016农业科学与生物技术国际会议(ICASB2016)2016年可再生能源与智能电网国际会议(ICRESG 2016)2016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WCEESD2016)2016第七届环境工程与应用国际会议(ICEEA 2016)2016第二届能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国际会议(ICEEES2016)

五、教育、心理类:

国际学术会议总结 篇10

国际学术会议的正确打开方式(基础篇)

这篇文章让我们以北美学术圈为背景聊一聊关于国际学术会议的那些事儿。开学术会议是在美国学术人的重要日常工作之一,也被很多researcher看成是一种semi-vacation。比如,很多大学里的教授会保持每年都去参加某一两个固定主题的年会,年年像看望老朋友一样去见同领域的peer researcher们,很多researcher之间也因此变得非常熟络,他们会把某个学术协会或年会称为是自己的“academic home”。虽然大家自己所任职的高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academic affiliation,但一个院里或系里教授们的研究兴趣往往各不相同,而很多教授超过80%以上的时间都一个人闷着头自己搞research,如果能每年有一两次机会去找到一群跟自己一样研究共同话题的人,这些人又能够愿意在同一时间从美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赶来分享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这怎能说不是科研从业者的一大快事?(此处请联想武侠小说里华山论剑和武林大会的热闹场面。)既然要聊学术会议,我想我们就必须侃一侃以下几个比较重要的话题---这几篇文章写得教广较细,请大家各取所需,找自己最感兴趣的section阅读,其他部分跳过即可。以下我们将分别说说:基础篇:关于学术会议的一些 basics为什么要参加学术会议操作篇:如何高效率地参会和听会如何向国际学术会议投稿如何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presentation如何在国际学术会议上networking番外篇:学术之外的学术会议学术会议上的“吃喝玩乐”学术会议的一些 basics让我们先从它是谁以及它是从哪来的这个问题说起。学术年会呢本质上来讲其实就是某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们按期举办的大型知识讨论party。学术会议主办方一般是一个学术association, 这种association最开始可能是几个对某个共同话题感兴趣的研究者们张罗起来的,然后聚拢的学者越来越多,人数不断增加,往往跟着学科的壮大就逐渐壮大起来成了national级别的association。这种association一般会向会员征收每年几百块钱的membership fee,用于举办和召开各种学术活动, 以及奖励好文章、优秀研究者和支持青年scholar。学术协会可能有几千或者几万的member, 协会里面自己选board member,组织不同主题的task force 和committee,同时可能会雇佣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起组织和管理协会的日常。在美国一般这种学士机构都是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在大多数社会科学学科,这样的association一般是一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而且每年举办的时间基本固定,比如AOM每年都在八月份左右召开,ARNOVA每年都在11月份感恩节之前的那一周,PMRA每年在六月份第一或第二周,这样每年比较稳定的举办时间可以便于参会者提前做一整年的规划。会议时间一般控制在3-5天,既让大家有充分的参会时间不枉大老远来折腾一把,又不至于让参会者觉得离家太久耽误了生活和工作。很多会一般有两天是在周六日开,比如周四是第一天,周日是最后一天,从而充分利用周末时间而少耽误工作时间。很多会议也会设置pre-conference sessions, 比如周四是第一天会议,但是星期三就安排了不同主题的workshop,时间宽裕的学者可以提前赶到选择多听几场。学术年会的召开时间虽然比较稳定但地点一般每年都不一样,尤其是national level的学术会议,一方面是让大家趁机每年都去去不同的地方增加新鲜感,另一方面是为了方便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者,比如今年在东海岸,明年在西海岸,对于住在两边的学者都比较公平,不至于每年都跑特别远(然而大体上东边的会还是比西边的会多一些)。对于比较大型的学术会议,其实可以选择的举办城市并不多,比如AOM(Academy of Management),因为参加人数众多,每年只用一个hotel乘不下所有参会者,需要找到相距较近的多个大hotel作为开会地点才行,因此注定了只能在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城市举办,比如Atlanta, LA, 温哥华等,因为一般的中小城市没有这么多聚在一起hotel。最后就变成了每年在这几个主要的大城市轮换着举办。除了national level 的conference以外还有很多regional conference, 比如拿ASPA(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来说,每年都会在3或4月份举办全国性的年会,但除此之外在美国不同的地区还分别在不同时间有地区性年会,比如SECOPA(东南地区年会), NECOPA(东北地区年会)等等,方便在附近的学者参会,不必跋山涉水跨越时差赶来开会。总体而言,national conference的声望自然会比regional conference高一些,regional conference更加student-friendly, 尤其非常适合首次作presentation的人参加,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同时,很多regional conference上presentation的质量也绝不次于national conference, 还可以认识和结交附近的学者.学术会议每年在召开之前的几个月里(一两个月到八九个月不等)主办方首先会在网站以及会员的listserv里发出“Call for Proposal”的消息,宣布今年会议举办的具体时间、地点、本次大会的主题,以及各个track的主题,其实就相当于一个invitation, 告诉所有学者可以准备向今年的大会开始投稿。同时会议网站上还会登出投稿的详细流程,是需要提交abstract, proposal, 还是full manuscript,投稿需要什么格式,多少字数为宜,以及使用网站提交的具体步骤等等。大部分会议的proposal不需要提交full paper,只需要1000以内的description, 写明最重要的几个部分即可(你研究什么research question, significance, 简单介绍相关literature, 以及你的methodology等);但是这个根据不同会议的习惯有所不同,AOM是我参加过的唯一一个要full paper以及double blind peer review的。一般来说,投稿过程越严格,会议在领域内的声望也最高。话说你投出去proposal几个月之后,主办方就会通知你你的论文有没有被会议接收,如果收到一封以congratulations开头的邮件那就说明是被接收了。还有一种情况是你投的是presentation, 但主办方把它接收为了poster---poster的要求一般会比presentation 低一些,对于presenter来说压力也小一些,不需要提交full manuscript, 对于young scholar是尤其适合的。Proposal如果被拒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必too upset.如果proposal被accepted, 那么下一步就是要按照会议要求的时间完成你的research以及写出full manuscript来,一般主办方会要求你在会议开始之前的几周之内完成full manuscript并且要求你届时email给跟你在同一个panel的其他presenter,方便大家有充足的时间提前阅读,会议现场可以更好的发问和讨论。那么这个时间点就成了你的一个deadline,虽然说如果到时候交不出差别人也不会把你怎样,但是如果一个panel上别人都发了论文只有你没有发,还会是有点难看和尴尬的是不是。(当然每个会议、不同panel convener 的风格和要求都不尽相同,也有根本就不记得要full manuscript 的 convener...)到了开会的时候你会跟其他四或五篇相似题目的paper被分同一个panel, 大家轮流做12-15分钟左右的presentation,中间穿插提问或者留到最后的半个小时左右集中讨论。一般一个session长度为一个半小时。如果是poster的话,你会和其他做poster的学者一起被安排在某天的某个时段(通常是一个半天)在某个场地摆放好你的poster,在这个时段内会有各种学者过来poster场地散步浏览,还会向你提问题或者跟你交流。Poster的present过程通常比较casual和informal,还有很多人只是挨个看而不会跟你说话。为什么要参加学术会议?以上讲了一些学术会议的basics,在讲具体的操作细节之前,我想再来讨论一下

“the why question”----为什么美国有大量学者每年即便再忙也要去至少参加一到两次学术会议呢?(有些学者一年会参加四五次甚至更多)学者们除了可以借机去各地travel一下,可以在CV上多上一两笔的简历内容,还为了哪些原因要去参加学术会议呢?根据我近年粗浅的体会,去参加学术会议至少有这么几个用途:1.促进自己的论文成型。这个被我放在第一位,我感觉常常是senior scholar们参加会议最常见的理由。写过学术论文的人都知道写paper是件多么消耗体力、脑力、耐力都的活儿,做research最兴奋的点往往都在前半段,比如琢磨一个新研究的题目,设计整个研究过程和收数据方法,联系受访者和做访谈,甚至数据到手非常期待地run一下preliminary analysis。。这些,对于一个真心enjoy做research的人来说,都是非常令人兴奋和可以满足创造力和好奇心的过程,几乎可以持续刺激一个researcher脑中的多巴胺分泌。然而到了数据到手、results也run出来没有悬念了的时候,落笔成文这件事就开启了一个自己跟自己死磕的过程,有时候它变得如此漫长,需要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时静下心一个人的思考、关上门没完没了地码字、反复地修改和推敲词句和结构,这个过程自然就没有那么exciting,也因此而容易叫人一拖再拖,或者注意力轻易地就被其他更新的项目吸引去了,而让老项目就此无限期搁置下去。而学术会议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设置deadline的机会----既然你的论文被接收了,你也同意要去参加了,就要奔着开会日期这个时间点努力去把自己的论文写出来。因为有了这么个deadline, 学者最开始投proposal的时候就会大概计划一下,我这篇论文现在处于什么阶段,到会议开始的时候能不能形成full paper交上去。比较理想的利用conference deadline的情况是,在submit proposal的时候你数据已经到手,或者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研究计划,然后在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里你就可以以会议时间为deadline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写成论文,这样通常能非常有效地促进research变成publication, 防止一个project走到了最后一步却被漫长地搁置起来。我之前的博士导师就经常利用学术会议来高效率地写出和发表论文,因为开会的时候已经写出了first draft, 在会议上听取一下大家意见,回来再做一轮修改基本就可以投给期刊under review了。这种自己给自己设置deadline的方法看来还蛮有效。2.了解领域内最新学术观点及研究方向。做researcher的一大魅力就是“终生学习”,你是个努力发掘真相分享给世人的人,你也是个永远向别人学习、向未知探索的人。做research的人无论是哪个学科都需要知道别的学者在研究什么,了解别人是怎样设计的研究,最新方法有哪些,领域内最新争论或关注的重点有哪些。实现这个目的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订阅领域内最重要的期刊或者订阅这些期刊最新的目录(content email), 比如在Google Scholar或者Research Gate里关注某一主题或某些学者而可以收到相关的最新信息等。而学术会议是一种特别高效的获取新信息的方式,几天的会议通常会涵盖上百个panel,每个panel 又经主办方提前为你选出了4-5篇最新的、围绕某一主题的论文,在十几分钟之内你就能听到一篇论文的来龙去脉还能膜拜作者本人,这样就省去了你看paper的很多时间,还会激发你很多的想法和快速扩展脑中的literature,简直是个极为节省生命的学术成长之道。3.大神human化,literature亲切化。这一点对于young scholar来说大概尤其适用。话说我自己从小到大受的教育经常让我觉得教材、论文和圣人一样是离我们很远的,更适合隔空膜拜,比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柏拉图,你可以看他们的故事听他们的传说,顶多高级一点的话可以去找他们发表的原著来看,然而他们对我而言仍是神一样的存在。再比如读本科的时候被告知管理之父泰勒、科层制掌门人韦伯、决策管理大师西蒙,都是“权威”、“大师”、“经典”,这些教科书里面收集的作者虽然不是三头六臂,但也难以想象是个活生生的人。我记得第一次在美国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我的一个学长在一个reception晚宴上悄悄滴为我指着屋子里的一个人说,这个就是那篇文章的作者,那个某某文章你记得吗?那个戴眼镜的就是作者。还有那个被引用了好几千次的我们某个课上读的文章,那个端着酒杯的就是作者。。我在那一刻忽然惊异地意识到我读的这些文章原来都是看上去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写的!(呆住三秒钟。。)这件事看似没什么了不起,却是个微妙的瞬间,我从此之后看学术文章都觉得是活的,仿佛可以想象作者的面孔和他们写文章时候的样子,感觉枯燥的文章变得亲切了很多。此外参加学术会议还让我们有机会去听这些牛人做presentation,看着他讲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文章,看他怎样开玩笑,谈研究当中的一些细节和小故事,你还有并有机会听大神和大神之间切磋武艺,你也可以直接向作者发问。这个过程让你知道原来做学术没那么冷冰冰,大师们也没那么遥不可及,很多大学者人还很nice, 甚至很多人非常愿意帮助年轻学者。你跟他们在同一个屋檐下一起开了几天会,仿佛你也可以成了这个community的一员。我觉得这个过程对于young scholar带来的影响,可能甚至比听取知识本身的作用更深远。4.Networking(以及找工作)。如果你有意在博士毕业后留美做faculty, 参加会议是难得的network和找工作的机会。管理学尤其是商科经常在会议上进行招聘,很多会议专设招聘场,hiring committee的人会专门到会议上来见一见投这个工作的人,或者直接做一轮面试筛选。哪怕是没有这种专门招聘内容的会议,参加会议的几天里你也有很多机会在各种场合(比如早餐、中餐、reception、会议session现场,甚至会议hotel的电梯里)遇见各个学校的老师们,很多时候关于一些学校的招聘信息就是在跟他们闲谈中获知的,还有的时候某个学校并没有在当时招聘,可是你认识了系里的某个老师,在一两年后他们招聘的时候你可能刚好毕业可以应聘那里。我记得在一个讲academic job 的workshop上听到这么一句话,你在学术会议上的各种场合都一定要注意言行举止以及穿着,因为你不知道你下一秒碰见的那个人会不会就是你未来的雇主或老板。职业生涯漫长,impossible is nothing,即便你现在已经找到工作也说不定几年之后想换工作,你永远不知道之前在会议上碰见的哪个人可能会在哪个学校的招聘委员会上等着你。此外,学术会议上有很多机会能让你接触到有相同研究兴趣的学者,很多人利用这样的机会开始了实质性的合作研究。我自己经验不长,但目前有两个正在做的项目都是完全始于会议上跟其他老师的相识和聊天。如果不是因为当时参加了会议,大概这两个项目就都不会存在了吧。5.听取同行对于你论文的feedback。我刚开始跟着导师去参会的时候特别不能理解她为什么那么重视会议上学者反馈的意见,让我们记下来之后回来逐条review和修改文章。我虽然明白与会者是很好的建议来源,但是不同的学者总是有不同的意见啊,难道不是把论文投出去之后reviewer的意见才是真正重要的反馈吗?这几年逐渐体会反思之后终于好像明白了一点。大家知道在国际上发表学术文章一般都是需要peer review的,你投出去的文章,被期刊的主编发派给三个你不知道的同领域学者进行review,主编最后根据这三个学者的意见决定是否接受你的文章在该期刊发表。因为是同辈审阅,所以你所研究领域的其他研究者的观点就十分重要---比如,如果你的领域里的学者们10个人里有8个都觉得你的研究设计有问题,那么最后review你投稿的学者也很可能有同样的想法而reject你的论文。甚至更极端的情况是,你有没有想过,去你的session听你presentation的人有可能恰好是之后review你文章的peer reviewer或者是某个期刊的编辑?(此事真实地发生在了我的一个同学身上)毕竟不少研究领域还是比较小的,研究某一个问题的学者可能就那么些,说不准你之前一起讨论过文章的某个人就是编辑所找的reviewer。所以参加学术会议的一大目的是把自己好多个月甚至好几年一直在折腾的东西拿出来示人,听听领域内其他人的意见,想想自己在哪方面还可能做修改,从而为下一步的投稿做准备。在conference上听取其他学者对自己论文的评价和提问非常重要,哪怕有的只是clarification question, 也有可能帮你意识到有些问题自己在文章里可以多一些笔墨、阐述得更清楚一些,而可能就是这些改动让你的文章被某个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接受。6.Share your research findings with the community(尽一个学者的一份社会责任)。归根结底,一个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是把自己的research results disseminate出去——我们做研究不是为了做出来之后藏着掖着或者贡起来,我们是希望发表出来启发同行,改进现状。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研究结果呢?发表到某一个期刊当然是一个办法,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而在学术会议上做分享则是另外一个,能让很多人了解到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结果,他们也许从此再做的研究就可以是基于你的研究之上了,你不知道哪个学者也许会因为听了你的presentation而少走弯路,或少走重复的路。7.Take a semi(or faked)-vacation.学术工作不易,研究者时常生活和工作内容非常枯燥,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一连写好几个月文章,或者读好无数篇文献,一个学期唰的一下就过去了,生活缺少变化。Conference呢,能让研究者的生活多一些变化和乐趣,有时候被researcher们当做一个准休假的机会,至少你可以在开会的几天之内心安理得地坐飞机,顺带参观一个城市,还不用很内疚。(也由此可以想见很多美国学者平时的日子多么忙碌单调。我为此有心专门在番外篇谈谈学术会议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吃喝玩乐~)(未完待续...:)

上一篇:描写雨的优秀作文下一篇:骑自行车的启示600字小学五年级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