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精选11篇)
××法院近年来认真贯彻十六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精神为指导,以司法公正为主线,以搞好审判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切实搞好各项工作。通过推行审判方式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判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确保了司法公正。但当前法院各项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执行工作。
执行难是当前法院工作的一个顽疾,一时半刻无法得到根本解决。2010年我院收案846件,旧存30件,共876件,其中执结853件,其中包括许多执行和解案件和发放债权凭证案件,案子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严重困扰着我们的执行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这类案件大约占全部未结案件的50%。对于此种情况,我们法院采取的手段比较单一,对无财产的被执行人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法,往往是简单的加大执行力度,以拘代罚,往往使被执行人形成“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理,反而不利于执行案件的解决。当前能否从以劳役抵债、完善破产程序入手,对于被执行人是个人的建议完善以劳役抵债的法律规范,切实解决无财产者的债务履行问题,这样能使法院的执行方法向多样化发展。同时也给被执行人一种震慑力,改变那种“反正是民事纠纷,法院也奈何不了我”的错误心理。对于被执行人是单位的,如确无财产,应加紧启用破产程序。当前法院很少适用破产程序,一方面是来自债权人方面的阻力,然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法院自身不愿适用破产程序,其手续复杂、投入的人力物力过多的弊端给本已压力过大的法院造成更大的压力,我们应该从简化破产程序入手,既要最大限度保护债权人债务人双方的利益,又要尽快结束这种不稳定的社会关系。
2、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此类案件占了未结案件中的25%,这是执行案件中最为棘手的问题,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执行案就成了无头案,尽管我院已采用了双休日、节假日突击执行,夜间突击执行,公布联系卡和举报电话,一旦发现被执行人,市区内的24小时到位执行,这些措施均只是部分缓解了矛盾,使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的执行问题。被执行人下落不明其直接的结果可能一个人在甲地身负巨债,而他在乙地却能拥有巨资逍遥快活,因而在这个问题应当借鉴××的网络制度,运用电脑联网等高科技手段,编织一张无形的监督网,互通信息,方便快捷,也有利于改变当前书面委托执行面临的拖拉、缓慢的尴尬局面。
3、在申请人举证制度和被执行财产申报制度方面存在缺陷。有些执行人员过分强调申请人举证而淡化了原先有利于执行的方法,从而使某些案件丧失了执行良机。从申请人的角度来看,许多申请人不懂举证,导致举证不力,或者举证的内容空洞而无实际意义,无法为执行提供有效的标的,致使案件迟迟不能结案。另外在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方面,有相当一部分被执行人是故意不履行义务或消极履行义务,而法院对被执行人究竟有多少财产的调查,受人力、财力所限,终
归是有限的,实际操作的伸缩性就很大,给案件的最终执行带来负面的影响。
4、涉及乡、镇、村的案件执行难度相当大。从近阶段来看,我们已采取了很多相关的得力措施,开展了“集中执行月”“七类案件专项执行活动”等,有针对性的对此类案件进行执行,但事实上,这部分案件仍成为执行案件中的难题。从97年至今,执行案件中涉及乡、镇、村一级行政机构的案件近70件,涉案标的达1800万元。这类案件一般属历任领导留下的历史问题,现任领导就采取“拖”“避”措施,时间越久,案件就越难解决。再加上一些人法律观念比较淡薄,一些乡镇村自身的偿债能力差,并在一定程度上有上级机关的庇护,使得这类案件成为执行的一个绊脚石。因而要解决这类案件必须根除“权大于法”的观念,真正树立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的权威性,同时积极争取党委、人大、政府对执行工作的领导、监督和支付,排除不必要的干扰,消除被执行人与法院之间的对立情绪。法院自身也可灵活、科学的适用各种执行方式,如交叉执行、委托执行等方式,逐步来改善这种不利因素,营造良好的执行氛围。
5、过分注重委托执行,并不利于缓解执行难。11号文件中强调“跨县市区,除少数特殊情况外,一律实行委托执行”,“在省外的,亦应以委托为主”,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跨县市区的委托执行,以宁波为例,有十一个县市区,如果互相之间的执行案均实行委托执行,势必大大增加委托手续,从执行效果来看并不见得理想。跨省的以委托执行为主,其初衷是为了缓解异地执行的难度,但是在现在的大气候环境下,委托执行有可能成为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的一个庇护伞,使异地执行的难度更加大。
6、执行局的机构设置问题。现全部的基层法院已成立了执行局替代原先的执行庭,或与执行庭并存,但在其形式、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给人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感觉,虽然已尝试了执行裁决权与执行权相分离,但效果并不明显。如果不明确执行局的地位、机构设置、管理方式、人员配备等相关方面的措施,那这种改革就可能流于形式。因而如何来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如何先从法院内部入手来改善执行机制,使得执行工作能朝着良性发展的轨道前进就显得至关重要。
另外一个是刑事案件罚金刑的执行问题。我院2010年适用罚金刑的案件338件,应执标的120万,实际执行114件,标的45万,执行完毕的不足40%。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对一些经济犯罪或性质恶劣的犯罪必须适用罚金刑,法院往往也就一判了之,很多案件根本无法执行,有些犯罪分子尤其外地流窜作案,被判刑服役后或回原籍或不知去向,罚金刑根本无法兑现,不利于维护我国法律的尊严。因而在这点上也可考虑用自由刑来折抵罚金刑,如不支付罚金则以延长自由刑,避免罚金刑形同虚设。
二、审判改革方面
经过几年的努力,审判方式改革方面也在不停的摸索中前进。但总的来说方法不多、力度不够、深度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内容:
1、关于审判长、独任审判员选任制度。按照最高院审判方式改革的有关精神,加大在民事审判工作中的放权力度。我院在2010年就已制定《关于合议庭和独任审判职责的若干规定(试行)》,在民事案件中除个别疑难案件外不再经庭长、院长核稿签发。但对审判长、独任审判员的选任资格,选任程序等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完全凭各自单位的感觉,摸着石头过河,效果不会很好,搞不好还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且如何对审判长、独任审判员进行合格考核、连任考核,如何量化打分,按什么标准评定,在实践中都很难操作,一不小心,就会使这一制度流于形式,无法充分保证和发挥审判长、独任审判员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少数案件的层层审批情况仍还存在,如何解决这两者的矛盾是我们现在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2、推行审判公开方面。当前法院推行审判公开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透明度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单方接触大量存在,在审判过程中审判人员一方面要送达裁判文书,必须与当事人接触,另一方面也有审判人员在非审判场合单独与一方当事人或委托人接触。个别案件请示现象并未根绝,遇到事实认定、法律适用、裁判处理方面的疑难问题难以定夺时,通常会想到向上级法院请示,由上级法院出具处理意见,而当事人对此一无所知。此外,裁判文书说理仍不够透彻,当事人在裁判文书中看不到裁判理由,只有一些笼统的法条,裁判的真正理由有时并未公开。
3、行政庭和法医编制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行政案件必须由审判员组成的合议庭审理,因而行政庭至少配备三名审判员和一名书记员,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院从99年至现在行政案件仅25件,明显存在着案少人多,人员浪费的问题很严重,尤其是其它庭室案多人少,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法院内部人员的合理配备,关系到法院办案效率能否提高。针对行政案件一贯稀少的情况,我们建议能否撤销基层法院的行政审判庭,由中级人民法院统一设立行政审判庭,统一处理辖区内的行政案件,必要时各基层法院可抽调人员予以配合。虽然这在行政案件的级别管辖等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总比目前许多基层法院行政庭采用变通的方式,办理执行案、民事案件或刑事案件来弥补案源不足的情况要好的多,而且这种变通方式容易混肴各部门的职能作用,违反我国法院组织法的规定。
同时法医的编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院现有一名法医,而有的兄弟法院无法医,因而也可统一将基层法院的法医统一归并到中院法医处,统一进行管理。
另外,实行审判流程管理的相关制度尚不够完善。在不同审理阶段尚未建立相关的跟踪管理、通报、告诫制度,对出现问题的环节惩罚机制尚未确定。目前实施的流程管理由于硬件、人员配备等各方面的原因,尚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审判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可惜鉴于其他省区试点成功的兄弟法院的一些先进作法,好好取经,把较完善的审判流程管理引进来。
三、人事制度改革方面
《关于进一步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的决定》要求大力提高政法干警的素质。我院党组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并提出人民法官应向“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行、高超的专业知识水平”迈进。但我院面临的现状是干警的年龄结构不合理,35岁以下的仅占全部的40%,且文化结构不够理想,仅4名正规法律院校本科生,无法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95年以后仅进过一名法律本科生,队伍整体已出现老化现象。法院在人事问题上并没有多大自主权,无法每年通过正常渠道招本科生2-3名,以解决队伍老化问题。同时条条和块块会出现矛盾,而且一般均是条条要服从块块。99年我院就因人事调动、调入二名大专生。再者法院的出口关亦未疏通,法院的现状一般是只进不出,缺乏一种竞争、择优的意识。这种现状不是哪一家基层法院马上就能改变的,它需要理顺多方面的关系,法院在用人制度上、在进人、出人的权利上需要更大的自主权,这是我们法官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也是提高干警素质的根本出路。
现推行的法官员额制度,对基层法院的触动也很大,法官定编应该是法院走精英化道路的必经之路,但是当前的法官素质如何来适应法官职业化是一个一时半刻无法解决的矛盾,虽然法院内部也在进行学历培训,但并不能从真正上符合法官职业化的要求,仅仅在形式上满足法官职业化要求。再者法官员额制度对法院内部的后勤保障部门的干警触动很大,如果全面推行这项制度,这些岗位的同志将离开法官岗位,势必使一些年纪轻、业务强的同志不安心本职工作,如果把素质好的干警都补充到审判第一线,那后勤保障部门又会仅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工作效率很难保证,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矛盾。
我院目前尚未推行干部末位淘汰制,淘汰制具体操作起来还存在很多有疑虑的地方。如何给每位干警量化打分,分值如何计算,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打分标准均由各个单位自己拟定,势必存在不公平的地方。给每位干警打分势必存在一个基础的标准,但这这标准在法院的各个职能部门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业务部门和服务部门存在巨大差异,各业务部门之间亦存在很大差异,可以说很多职能部门之间是不具有可比性的,那如何来确定末位呢,毕竟考察各个部门各个干警的工作不等同于参加高考,只有一份标准答案,人人平等。因而如何使末位淘汰制更加完善,更具操作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必须明确末位淘汰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在于形成竞争氛围,充分发挥每位干警的主观能动性。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三资”管理台账不完善
在调查中, 很多村干部对本村的三资家底不清, 一笔糊涂账, 连基本的台账都没有。对资金、资产还好一些, 特别是对土地 (机动地) 、“四荒”等的登记就不全、不细或没有台账登记。有的要求村里做好三资的台账, 但村里故意敷衍, 不让镇里知道实情。
2. 合同不规范, 损害了村集体利益
一是对于合同的签订随意性大, 有些合同要素不全, 条款不明, 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不平等, 不全面, 造成群众利益损失。二是村干部违规发包, 搞暗箱操作, 一些地方存在着发包不按照民主程序, 不民主公开、不招标投标, 少数人说了算。三是少数村对合同签订后不按照要求履行, 合同变更随意, 变更的内容和承包时间群众根本不知道。
3. 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
有的村以其他费用支出直接冲抵承包款和租金, 收支均不入账;有的村收款后, 干部私自保管、挪用, 长期不报账;有的村资产收益使用无计划, 寅吃卯粮。
4. 村干部重视程度不够, 在思想上存在误区
一是认为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村级基本没有集体资产, 不需要管理;二是村民自治, 不能管理;三是情况复杂, 不好管理。
5. 强占强霸集体资产
个别地方存在着农村“狠人”强占强霸, 随意侵占集体资产, 任期内的村干部图安宁, 不愿惹事;群众敢怒不敢言, 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致使集体资产安全无法保证, 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
农村“三资”情况复杂, 管理难度大。农村“三资”涉及面广、项目多, 既有现金的, 又有实物财产的, 还有资源性质的;既有可移动产, 又有不动产;既有国家支农资金、各项补偿补助款, 又有集体收入, 还有筹资、捐资等, 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多样性, 带来管理难度较大。
二、对策及建议
1. 强化农经职能, 改进方法, 强化监督
由于长期以来农经机构受体制因素制约, 尽管县、乡农经部门在村级财务管理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却难以发挥出村级财务监管作用, 建议尽快理顺农经体制, 强化农经职能建设, 确保其行政职能的有效履行, 特别是在财务违纪和审计监督方面, 制定出相应的处罚办法, 明确农经部门的执法地位, 形成有权威的行政监管体系。过去实行“村账乡管”存在思想障碍: (1) 是法律障碍, 如“村民自治”; (2) 是财力障碍, 现在随着情况的变化, 这种障碍发生了变化, 村级资金主体部分由过去自己收, 变为了上级转移支付, 为全面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 进一步提供了制度和财力保障。
2. 加强宣传引导, 提高思想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有效保证农村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三资”管理看起来是业务工作, 实质上是政治工作、稳定工作。在进一步强化部门责任的同时, 要强化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 把“三资”管理作为党委、政府谋发展、抓稳定的重要内容, 克服极少数乡镇党委不够重视“三资”管理的倾向。因此, 要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 特别是加强对村干部财经法规、法纪的教育力度, 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对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 增强村民的参政意识, 发挥村民民主监督作用, 以堵塞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漏洞。
3. 强化资源管理, 堵塞交易漏洞
凡农村集体土地、山林、滩涂、水面等资源实施承包、租赁、出让等开发利用, 未进入县、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项目, 一律要进入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进行招标、拍卖, 规范交易行为, 堵塞各种交易漏洞。建立健全“三资”台账, 加强档案管理。
4. 健全制度, 加强管理, 规范操作
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的各项制度, 做到有章可循, 用制度规范行为。具体有:资产资源清查界定、登记台账制度、民主公开管理制度、资产处置审批制度、集体资产发包或产权变更的资质评估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承包合同管理制度 (合同要鉴证, 统一使用规范文本) 、农村“三资”年度检查制度、集体土地有序流转制度等。在落实原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财务公开等相关制度的同时, 建议乡镇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出本乡镇的细则。
5. 重拳出击, 严肃查处
一、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基层党建是各项工作的龙头,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步入“十三五”征程,我党带领人民群众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实践。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不断呈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式、新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基层党建工作,推动基层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才能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利保障。
(二)巩固执政地位的需求
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只有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使我党正确带领人民不断前进,使我党永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不断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是进一步打牢党的工作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三)满足群众期盼的要求
人民群众是我党执政的力量源泉,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要坚持围绕为群众服务这一重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的改变,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基层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切实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群众服务到位,才能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影响力,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基层党建是整个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基层党组织是执政党的工作基础,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现在就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对基层党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下一部分同志认为基层党建就是组织一下学习,发展几个党员,工作一般,要求不高;一些党务干部对党建工作热情不高、工作不实,认为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是硬指标,党建工作是软任务,党建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置;有的单位抓党建工作完全是流于形式,被动应付,对党的工作漠不关心,对党的活动缺乏积极性。一些党务工作者对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自身职责认识不够,不能正确把握工作方向。
(二)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缺乏创新
一是管理关系脱节。基层党委与基层党组织是松散型的指导关系,责权不挂钩,缺乏实施管理的必要手段,在实践工作中,号召力不强,工作难开展;二是监督职能缺乏,缺少应有的抓手。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匮乏,党务干部兼职多,专职少,部分人忙,部分人闲,造成有的干部职责不清,心理不平衡,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活动内容、方式陈旧,组织生活松懈
相当一部分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不灵活,仅满足于政治说教,在工作中,继承不够,创新不多。一些党员干部抱着“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理,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致使部分党员干部党性不强,理想信念动摇,脱离群众。党务工作方面仍存在方式单一、内容单调、技术辐射源弱、覆盖面少,各类资源、各个要素缺乏有效整合,没有产生党务工作的整体优势。
三、加强基层党建的对策建议
(一)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落实新举措,在工作创新上下功夫。组织工作要牢固树立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和能力意识,创新工作机制、工作载体和工作方法,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寻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点”。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创新载体、抓形式多样化,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只有在探索新思路、开创新方法、解决新矛盾方面狠下功夫,经常分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超前预见,主动适应,才能使基层党组织始终保持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
基层党组织必须切实加强支部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要广泛宣传党的主张和精神,加强党的信仰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认真开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党员”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干部群众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创新力,坚持党的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执行力。
(三)培养吸收优秀青年干部入党
要注意发现培养吸收基层优秀青年,特别是青年干部入党,努力把符合條件的业务骨干培养成新的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使党员成为促进工作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按照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要求、充分发挥年轻党员的积极性,给他们分任务、压担子,从中经受锻炼。
(四)抓政治和业务学习,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
在基层党员干部中深入落实“两学一做”教育,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争当表率,坚持用党章的要求保持党员的先进性,自觉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坚持用党章规范言行,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及群众工作纪律和工作、生活纪律,做到令行禁止。用严明的纪律管住自己、净化自身,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五)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必须在体现党员先锋作用上下功夫
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最直接、最现实、最具体的是通过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反映出来。基层党组织应在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上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一是做培育先锋模范党员的教育基地。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奉献精神好是新时期先锋模范党员的基本标准,围绕这一目标,充分利用理论中心组和党校等载体,抓住干部培训的有利时机,创新学习方式,借助各种方法,展开学习培训。认真学好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学好专业知识,胜任本职工作。学好其他知识,拓展服务本领。把党员打造成为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带领群众谋发展、干事业、树正气的能人、强手、楷模。二是做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管理中心。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和载体展现出来。通过加强对党员创先争优评比、党员形象展示、党员技能大赛、主题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等设计和管理,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提供广阔的舞台。三是做深化模范作用效果的推动机关。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创新考核办法,通过定时间、定责任、定任务、建台帐、定期公示、集中表彰等,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进一步发挥。通过树立典型,广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学先进、做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引导群众向先锋模范党员方向发展。
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更是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承担着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各项目标任务的职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乡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农业农村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的形势,乡镇长期以来形成的传号令、收税费、跑田埂的工作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考验,出现了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一是工作方法上的不适应。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土地等各项政策的深入人心,农民的经营主体、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单纯靠行政命令已不能开展工作,如何创新工作方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搞好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大多数乡镇干部心里没底。二是发展思路的不适应。长期以来,农业税一直是乡镇赖以运转的财源。农业税取消后,只能维持乡镇基本运转,根本谈不上偿还债务、发展事业等。农业无税,乡镇财源何来,怎样发展?这对于长期习惯就农业农村抓农业农村的乡镇决策者来说,是最大的难题。三是管理模式上的不适应。乡镇政府一直把村委会作为下属行政组织,农业税取消后,乡镇与村组行政化联系的“皇粮国税”这个核心不存在了,如何在推进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实现对村级的有效指导管理,成为乡镇必须解决的迫切课题。
探索新形势下乡镇工作的出路和方向必须从解决不适应入手,具体说就是要做到“四个转变”:一是干部要由领导管理向指导服务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的阶段,乡镇干部必须转变观念,调整心态,主动由领导管理向指导服务转变,甘当公仆,积极服务于广大农民,带领农民致富。二是工作重心要向以工带农、以工促农转变,突出抓好农副产品加工。要从根本上实现乡镇工作的发展,必须着力在农业之外培植新财源,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这样既可以延伸产业链条,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提升农业效益和农村经济运行质量。三是工作方式要由行政命令型向市场引导、服务转变,抓龙头、抓中介、抓大户。抓龙头,就是坚持壮大现有的,引进新型的,培植后续的,发展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对农业农村的带动作用。抓中介,就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各种中介组织,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引导、带动产业发展。抓大户,就是培植扶持农村种、养、加、产、运、销等方面的专业大户,带动一主经济,致富一方群众。通过三抓,引导、推动农业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之路。四是日常管理由 “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农业税的取消,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有了很大改善,但要从根本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和谐农村,必须进一步理顺乡镇与村组之间的关系,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在尊重村民自主权和村委会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对村组的有效管理。
社会保障综合治理是解决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途径。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是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于决定性阶段。综合治理工作能否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关系到服务XX区发展的大局。结合综合治理的实际,探讨了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当前开展矛盾纠纷调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以及群防群治等工作还存在些许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基层人民调解难作为
基层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调解员没有接受系统的法律培训,导致一些调解员在调解矛盾纠纷过程中法律规定和责任不明确,存在重结果、重口头、轻程序等问题,强调口头而忽视程序,同时,一些口头调解没有做记录,也没有做记录或登记,这给文件的保留带来了困难。
2、社区警务工作难开展
运行机制还没有到达建立健全,社区的警察工作也没有标准化。由于缺乏对社区警务概念的理解,对社区警务没有达成共识,公安机关也没有完全实现警务重点的向下转移和向前转移。此外,现有警力不足,基层民警面临许多临时应急任务,难以一心一意工作。所以,尽管一些社区有社区警务标志,但若不建立规范,社区警察很难在运行机制的社区下开展工作
3、基层创建工作难见成效
基层治安建设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各项措施的载体,是解决新时期突出治安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治安改善的有效形式。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对基层和平建设的认识也很低,难以推动基层和平建设。群众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即使尽一切努力推出,一些人仍然“发送”而不是“移动”,例如口号、会议安排和专栏报道。实施大规模预防和大规模治理组织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将社会保障和建设和平视为一种负担,将勇敢的行动视为干涉自己的事务。
4、普法教育难适应形势
群众法制观念的更新与法制建设之间存在差距。在法制建设日新月异的当今,广大群众法制观念日益增强,但在”是与非、似懂非懂”之间,与法制建设的脚步存在差异,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错误思想在群众中普遍存在。一旦认为自身利益遭到侵犯时,不是依靠政府、依靠法律来保护自己,而是采取闹的方法求得解决。同时,多数群众仍然保持”法不责众”的心理,认为只要闹的人多,法律及执法机关就无法处理。职能部门和执法机关在依法办事的过程中难免与群众发生分歧,是导致群体性闹事事件发生的一个原因。
二、意见和建议
为了能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机制。一是实行领导负责包案制度。坚持一把手负责,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二是完善工作责任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归口调处。三是落实排查制度。坚持经常性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四是加强信息反馈及报告制度,实行小事每周报,大事随时报,无事零报告。五是推行奖惩制度。通过表彰奖励、通报批评、黄牌警告、一票否决等制度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2、大力推进社区警务规范化建设。一是进一步明确社区民警工作职责,使其工作内容具体化、操作程序化、考核指标数字化,逐步完善警务工作规范。进一步确立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公开与秘密相结合、动态巡逻与静态值守相结合、日常管理与重点教育控制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逐步完善治安防控工作规范。二是最大限度挖掘社区资源。在常与社区群众接触,多与社区群众交流,广泛发动社区群众搜集社区信息的基础上,对一些不安定的苗头性因素,及时发现,共同化解。同时积极开发社区内的治安辅助资源,最大程度激活“联防联动”机制,引入更多的力量参与社区的治安防范控制。
3、全面提高综治队伍综合素质。提升综合素质,关键在于队伍自身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整体作战能力。必须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要求出发,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结合主题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认真查摆思想认识不足、工作
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综治队伍切实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群众满腔热忱。
4、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丰富法制宣传内容,加强法制宣传园地建设,在公共场所建立固定和流动法制宣传设施,结合当前形势和自身工作特点,定期在学校办、公众场所办普法宣传栏;加强传媒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在群众便于观看、喜闻乐见的传播渠道中开设专题,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服务阵地建设,通过广泛的宣传活动,使得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与时俱进。
对策建议思考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在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民主生活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优势,重视和加强基层统战工作意义重大。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统战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统战工作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基层统战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统战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新时期基层统战工作呈现新的特点
(一)统战领域扩大化。
随着改革开改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统战工作正在由以政治领域为主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多领域拓展,工作内容也正在由争取人心、凝聚人力向发挥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延伸。新时期基层统战工作基本上涉及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呈现出统战工作向经济社会多个领域拓展的新特点。(二)统战对象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统战工作对象由最初的8个方面,扩大到现在的15个方面,基层统战工作对象数量越来越多,内部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呈现多元化趋势。一部分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统战对象如原工商业者、国民党起义投成人员等数量不断减少,作用逐渐减弱。另一部分新增统战对象如非公经济人士、自由择业人员、党外知识分子、信教群众以及来大陆投资和定居的港澳台同胞则越来越多,并且涵盖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三)统战任务复杂化。
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给基层统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统战任务更加复杂。一方面,在非公经济占优势地位的县域经济框架内,引导和团结广大非公经济人士参与和发展地方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迫。另一方面,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等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日趋复杂,并且大量存在于基层。担负着促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海内外同胞五大关系和谐重任的统一战线,在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方面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繁杂。二、当前基层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统战工作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基层统战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各方面工作有序开展,特别是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基层统战工作仍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面临着不少的发展困境。
(一)现行的统战工作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统战工作不相适应。
县级统战部门大多编制紧缺,力量薄弱。而新时期统战工作有了大的调整,重心转移,范围也不断扩大,统战对象增加了数十倍。薄弱的工作力量,面对繁重的统战任务,不堪重负,甚至导致工作脱节。如新社会阶层,是基层最重要的统战对象之一,使得在这方面的统战工作出现了新情况。(二)少数基层干部统战意识淡薄与党对统战工作的重视程度不相适应。
相当数量基层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统战的现象,认为统战工作是务虚的工作,没有实际效果,是解放战争时期做各级上层代表人物思想政治工作的,是为全国统一大局服务的工作,现已是和平年代,统战工作已失去了其历史作用。部分干部一旦调入统战部门或者分管统战工作,就有一种被冷落的想法,存在消极思想,工作思路不清,情况不明,沉不下去,抬不起头,没有激情、没有斗志。这种思维与当前党对统战工作的重视程度形成巨大反差,影响了基层统战工作的开展。(三)当前基层统战工作方式与日趋复杂的基层统战形势不相适应。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格局调整、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统战对象思想观念出现大的变化,使统战工作日趋复杂,特别是境外宗教势力对宗教的渗透活动日益频繁,渠道多样,形式隐蔽,给基层宗教工作的甑别和管理增加了难度。而当前基层统战工作有的停留在开开会、发发文件等简单层面,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主动联系沟通统战对象工作做得不细,没有及时摸准、掌握统战对象的第一动态,在化解矛盾、凝聚力量、服务发展上缺少有效方法。三、导致基层统战工作如此现状的主要原因
基层统战工作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种种问题是有各方面原因的,通过总结分析,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部分干部群众对统战工作认识还不到位。
许多基层领导干部和群众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仍然存在着“统战工作上层重要、中层次要、基层不要”的偏见,在思想上往往忽略了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性,存在着重经济、轻党务,党务之中轻统战的现象。在日常工作运作中很少研究统战工作,基本上处于不发生重大事件不过问的状态。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对统战方面的政策规定不熟悉、不了解,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因而也缺乏对统战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二)对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情况把握不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利益群体和社会组织不断产生或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基层统战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但基层统战工作往往满足于应付面上工作,面对新阶层、新领域缺乏工作经验,缺乏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对新问题调研不足,对新情况把握不准,致使统战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三)基层统战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工作的难度。
统战工作的政治性和政策性非常强,基层统战工作难度大,统战对象纷繁复杂,决定了统战干部必须具备各类统战知识,尤其是在处理一些较为敏感的问题时,更需要统战干部具备丰富的统战经验和高超的工作技巧,把牢政策,主动应对。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要将基层统战工作做深、做细的话,仅靠统战委员和统战干事是做不好的,需要基层政府的其他部门大力配合、协同运作,更需要社会力量的理解和支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恰恰在这方面就没有做好,并且做得很不够。四、加强新时期基层统战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有人干事上下功夫。
统战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基层组织作用发挥的好不好。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优化配置统战部门结构,按照“因事设职、因职定岗”的原则,合理安排统战工作人员编制,做到有机构管事,有人员办事。要建立好县、乡、村三级统战工作网络,做到每个乡有统战委员、统战干部,村有统战联络员,非公经济人士、宗教人士比较多的村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切实夯实统战工作基层组织基础。(二)健全体制机制,在激发活力上做文章。
充分发挥基层统战工作作用,必须建立健全基层统战工作机制。要建立统战干部综合评价机制,把统战工作纳入干部考察内容,真正把“有没有统战观念、懂不懂统战政策、会不会做统战工作”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的重要依据,增强党政领导干部做好统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建立统战代表人士培养推荐机制,真正把那些与党同心同德、政治思想好、群众基础强和社会知名度高的各界代表人士培养成统战代表人士,增强统战工作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要健全党外干部选拔机制、政协委员和非党人大代表的提名推荐机制,使统战部门在党外人士的政治安排上发挥更大作用。(三)创新工作思路,在服务发展上上水平。
新时期的统战工作重心已转移到凝聚力量、服务发展上来,必须创新工作思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统战工作。一方面,要在保障发展上创新思路。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民族内部矛盾、宗教信仰矛盾、新社会阶层利益矛盾不断增多,统战部门要善于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矛盾,为营造良好发展大局做贡献。尊重别人父母像尊重自己父母一样;爱护别人子女像爱护自己子女一样;维护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眼睛一样;热爱本职工作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远离违法违规像远离高压电网一样。另一方面,要在凝心聚力上创新思路。要搭建好各种平台。搭建好非公经济人士投身经济社会发展、海外人士参与地方经济、党外知识分子献计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宗教界人士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等平台,使每一个统战对象都有献计和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充分凝聚各方力量,汇集各方智慧,发挥各阶层、各界别人士的优势,积极引导其主动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统战干部要做到不让服务对象在我这里受到委屈;不让单位形象在我这里受到损害;不让工作在我这里停摆;不让差错、失误在我这里发生;不让基层同志在我这里一次能办好的事要跑两次、多次。(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提升能力上求突破。
要选配好统战干部,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要求选配素质高的干部充实统战部门。要加强对统战干部的培训、选拔、交流、考核、使用力度,使统战干部有干头、有奔头。各级党校要定期举办统战干部培训班,对各单位负责统战工作的同志进行培训,努力增加其统战意识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开展统战工作能力。大事细心做,小事认真做,难事耐心做,好事实心做,坏事决不做。既不能墨守成规,又不要标新立异;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只争朝夕,又不要急功近利。确保服务零距离,工作零差错,安全零事故,上访零增长,违规零容忍。打造“团结、诚信、敬业、慎独、和谐”的学习型、进取型、服务型团队。关键词:边境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与管理,问题,对策
崇左市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越南毗邻,边境线长达533 km,是广西陆地边境线最长的地级市,占广西陆地边境线的52%。崇左是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全国壮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壮族人口占崇左市总人口的88.3%。
长期以来,崇左边民为巩固国防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当地经济建设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落后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尤其是水利、交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心和支持边境地区加快发展,特别是关心和支持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关系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1 基本情况
崇左市地形地貌以石山丘陵为主,地质基础约2/3为石灰岩,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崇左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11~1 376 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285~1 634 mm。2010年崇左市人口约为2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为42万人,农村人口约为200万人。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崇左市各地普遍存在工程型、资源型和水质型缺水的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截至2010年年底,崇左市农村人口为200.55万人,根据《农村饮用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和2009年调查复核评估成果,崇左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62.08万人(含国有农林场,不含农村中小学校),占全市2010年农村人口的31%;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为138.47万人,占全市2010年农村人口的69%。
2 项目建设进展现状
2005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后,当地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把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列入年度为民办实事工作项目之一。水利部门也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并把它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内容,层层落实责任制,按照“实现四个转变,树立三类典型,规范建设管理”的工作思路和“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工作要求,大力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共分12批下达崇左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1 449处,计划总投资31 667.9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21 640万元,地方自筹10 027.9万元,计划解决64.7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截至2010年11月底,“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 449处,这些工程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工程总投资31 692.9万元,占计划的100%,其中央专项资金21 640万元,占计划的100%,地方配套10 052.9万元,占计划100%。项目资金到位31 692.9万元,占计划的100%,其中中央专项资金到位21 640万元,占计划的100%;地方配套资金到位10 052.9万元,占计划的100%。新增农村供水规模10.74万t/d,解决了64.7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使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3 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村饮水不安全面广,人口多,建设资金短缺,项目实施难度大
根据2009年崇左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和评估复核结果,截至2010年年底,崇左市尚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62.08万人,其中规划内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7.06万人,原规划内核减人口10.96万人,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30.64万人,新增国有农林场饮水不安全人口3.42万人。另外,农村中小学校尚有8.56万师生属于饮水不安全范围,亟待解决。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力争到2013年年底前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崇左市2011—2013年每年必须完成解决20.7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任务,同时还要解决2.85万中小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任重而道远。这些饮水不安全人口中,属于水质不达标的有33.84万人,占37%,属于水量不达标的有57.66万人,占63%。规划新建的项目涉及范围广,自然条件差,工程造价高,属“硬骨头”工程,同时由于崇左市属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方财力有限,地方财政配套及受益群众自筹资金难以到位,项目实施难度相当大。
3.2 前期工程设计供水标准低,饮水返困人口多,加大项目工作难度
2004年以前崇左市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 361处,供水人口111.9万人,由于受到当时经济条件所限,工程建设标准低,设施简陋,绝大部分没有净化、消毒设备,加上一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资源日益减少,工程供水能力严重不足,导致约33.4万人农村人口饮水返困,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难度。
3.3 行业建设管理不够规范
崇左市农村供水行业规范管理工作滞后,多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工程项目建设与规划脱离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顺利开展。由于未能按行业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工程建设管理,部分非水利部门组织实施的工程施工质量较差,这些工程往往难以发挥应有效益,甚至出现农村人口饮水返困现象。
3.4 水利部门技术力量不足,队伍存在不稳定因素,导致前期工作不到位,项目建设技术指导工作滞后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点多面广,工程勘测、设计和建设技术指导等工作任务繁重,条件十分艰苦。而水利部门原有技术力量有限,加之近年来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流失或退休而没有得到及时补充,致使大部分县(市、区)出现了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等技术力量不到位的问题,而且大部分技术骨干由于事业编制等问题,未能享受“阳光工资补贴”,给他们心里造成巨大反差,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思想情绪,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3.5 工程涉及供电、交通等相关部门时收费项目不合理,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及建后管理运行
有的人饮工程穿越公路或沿公路两侧安装供水管路,需要交通部门审批,而有些地方交通部门在审批时收费过高,加大了工程建设成本,影响工程施工计划实施;供电部门在输电线路架接和电气设备安装方面行业收费过高,造成工程建设资金短缺,而且供电价格上涨过快,加大了工程运行成本,致使某些工程负债运行,难以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3.6 工程涉及征地补偿费用过高,协商难以达成,影响工程实施
有些工程在进行泵房、水池、管理房等建设和管路安装时需征用土地,但由于费用补偿协商工作难于达成一致,延误了工程开工时间,影响了工程施工进程。
3.7 工程建设监管力度不够,致使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近年来,水利工作任务特别繁重,特别是近2年来,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201 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水利建设工作更是任重道远。水利技术人员、配套经费普遍存在不到位问题,县级水利部门面临巨大困难和压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容易造成一些工程项目前期工作拖后、工程建设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进度慢及施工质量不保证等被动局面。
3.8 建后管理普遍缺乏技术人员,责任不清,导致工程不能长期发挥效益
截至2009年年底,崇左市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3 012处,其中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有54处,乡镇政府管理的有5处,县级水利部门承包给个人管理的有21处,其余2 932处产权交由村屯集体所有,管理经营权则承包给个人。由于工程机电设备以及管路设备运行维护均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而村屯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相关知识,致使有些工程净化、消毒设施配备后不能正常运行,供水水质得不到保障;有的工程机电设备因操作不够规范而容易损坏,加大了工程运行成本,导致工程长期负债运行,甚至因不能长期发挥效益而停产。
4 建议及对策
4.1 坚持科学规划,实现“四个转变”
4.1.1 转变规划思路
转变小型、分散、低标准、低层次的规划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集中解决与分散解决结合,近期解决与长远发展结合,尽可能统筹城乡,发展集中供水,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4.1.2 转变发展理念
转变仅满足水量,不重视水质的思想意识,坚持工程建设、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监测并重原则,在搞好工程建设的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防止污染和人为破坏,按照“污染者付费,破坏者恢复”的环境责任原则,加强源头治理。对集中式供水工程,要强化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加强水质净化处理,完善水质检测与监测制度,确保水质达标、水量有保障。对分散式供水工程,要因地制宜地建立水质检测和监测巡检制度,及时掌握水质、水量等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1.3 转变管理模式
认真贯彻执行《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因地制宜确定管理模式,建立由县供水管理总站、乡镇人饮管理所、农民用水者协会、受益户组成的“四级供水管理网络”,规模较大的集中式供水工程要实行专业化管理,要明晰工程所有权,落实管理机构,明确合理的水价和收费办法,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同时积极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确保供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4.1.4 转变运行方式
明晰所有权和经营权,明确管护责任,管理人员集中进行技术培训,持证上岗。“千吨万人”集中供水工程实行企业化经营,水利部门监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照成本加微利的原则核定水价,实行有偿供水,实现以水养水,良性运行,确保工程长期良性发展。
4.2 多方筹集资金,严格资金管理
按照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原则确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筹措计划。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加强对社会投资的鼓励和引导,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导受益农户在其负担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承担一定的投劳、投资责任。为了保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资金及时到位和专款专用,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率,所有资金均设立专户,封闭运行,实行分级报账制度,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
4.3 坚持推行“三制”,规范行业建设管理
集中供水工程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和施工监理制;分散工程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和主要设备、材料政府采购制。重点把好项目前期工作、水源论证、建设管理、财务管理、水质监测检验、建后管理、水价核定、项目验收等8个环节,严格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行分级公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的工作机制,切实维护好用水户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切身利益,充分调动受益户的积极性。
4.4 落实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确保工程规划、设计质量
有关项目县要积极落实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以确保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前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工程规划设计必须由各县(市、区)水利局委托具有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同时要求各项目县水利局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确保工程规划设计质量与效率,为项目申报工作及时提供科学依据。
4.5 建议交通、供电、卫生等部门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并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给予优惠
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交通、供电、卫生等部门的收费标准不统一,绝大部分收费过高,不仅增加了工程投资,而且加大了工程经营管理难度。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建议相关部门能给予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出台优惠政策,全力支持这项事关“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
4.6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确保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后良性运行
政府要从所有者、经营者、决策者转变为规划协调者、宏观调控者和服务监督者,由具体服务的提供者变为代表公众利益的监管者,切实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供水水价、水质、服务、质量等工作的监管,确保工程良性运行。
4.7 尽快出台相关政策,稳定建设管理队伍,不断充实各县(市、区)技术力量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审计工作;存在问题;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经济的高速发展,房地产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导致城镇中低收入群体因为难以承受高房价而陷入生活窘境。为了改善民生,解决城镇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政府投资建设了一项重要项目,即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政府出资建房,并以政策租金标准租赁给需要保障的对象。保障审核机制严格公平又有其特殊性,显示了政府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视以及期望。但随着项目大量的建设完成投入使用,保障性安居工程这一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工作也日益加重,本人从审计工作的角度出发,对现阶段保障性住房建设审计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建议。
二、保障性住房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审计缺乏持续性。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具有长效性和延续性的特点,而当前保障性住房审计由于审计资源的不到位等诸多原因,几乎都是针对地方政府在一个时间段的保障性住房工作开展审计,缺乏审计工作的持续性。另外,大部分的审计工作都是在事后对保障性住房进行审计,这种情况只是发现了问题,但是没有预防作用这功能,同时,大部分地方审计缺乏持续性,对于审计出现的问题不能监督进行整改。
2.审计关注重点缺失,导致审计存在风险。通过调研查阅审计署发布的公告发现,近年来保障性住房的质量、规划布局、效益情况未被纳入重点关注范围。随着我国政府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资加大,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加多。这是由于审计缺乏这方面问题的重视监督,加上保障性住房属于社会保障体系。通常由社会保障审计承担其审计任务,而大部分审计人员不具备施工工程质量审计的能力,导致在保障性住房审计中存在审计盲区,出现了保障性住房审计风险。
3.缺乏有效的审计证据。现阶段我国尚未出台相关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已有的公租房、廉租房只是依据当地政策或行政规章制度且制度并不统一,这与我国提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战略目标不符合,阻碍了我国保障性住房的长久发展,造成了我国各地住房保障标准不一、制度混乱,给保障性住房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困扰。2010年审计署审计报告显示,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22个城市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均未达到规定要求,2007年至2009年,这些城市共计少提取146.23亿元。据了解,这种自行降低廉租住房保障资金计提比例或标准的情况在各省都普遍存在。由于各地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政”,造成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不统一和执行乏力,使我们在审计中难以找到有效的审计依据对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4.有待提高审计人员结构和素质。保障性住房问题不仅要站到国家宏观政策的高度,还要查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政策中出现的各种违法违纪问题,同时还要关注住房项目的规划、效益、质量等方便并运用审计手段来促进各地政府在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这就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提高我国保障性住房审计工作的建议
1.建立保障性住房的长效机制。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让地方审计工作介入,以便在建设各个阶段进行监督,发挥审计保障工作,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这将有利于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设,提前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有效的节约公共资源,并更好的对资源进行分配,提升保障性住房的公平性。
2.坚持“三个结合”,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目标上,应当将提高效益、推进改革、促进管理、完善政策法规与查处问题相结合。在审计内容上,尽早将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布局、效益情况和质量审计纳入审计内容,并把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管理不善、决策失误等原因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与查处影响效益发挥的腐败行为和违纪违规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人力资源整合和利用财政大格局审计的契机,优化审计组的知识结构,便于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制定审计标准。由于我国保障性住房审计所涉及的部门繁多、内容复杂、类型多样等原因,加之审计理论研究不足,导致长期未能形成统一的审计标准。根据这个现状,审计组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并普遍适用的保障性住房审计评价体系。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
4.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优化审计组织结构。对于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大力整合人力资源,打破审计中的处室界限,对一些审计内容如规划布局、质量审计进行有针对性的招聘,人才作为专家或顾问参与审计工作很有必要,同时对现阶段的审计人员进行相关建设项目施工知识培训,提高政策理论和业务水平及计算机能力。另外为了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审计工作效率,搭建局域网,与建设单位进行联网,可节省公共资源和人力资源。
四、结论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数额大、发展时间较短,缺乏相应的建设经验,审计工作也较为欠缺,通过加强审计工作学习,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严格把控建设质量,发现建设存在的漏洞并及时整改,以期达到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的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林.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9(8)
对策建议
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的频繁发生,应急管理工作对事故的处置显的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目前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亟待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一)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问题
现在的应急管理工作中重视预案的编制和管理,但是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一是地方性自然灾害预测的科学研究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二是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测监控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三是各部门之间的专业预测、监控信息的交流、会商、筛选、决策机制未建立或健全;四是对各类突发事件发布预警的判断指标体系未建立或健全。
(二)信息上报、发布与核实问题
现代社会中隐瞒信息是很不明智的事,只有及时上报信息和向社会公开发布信息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的问题。诸如,不同的部门对某一事件信息的掌握会存在一些出入,需要时间进行核实;媒体的抢先报道与政府正式的新闻发布有时也会存在出入。
我国的应急救援队伍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事业单位所属的救援队伍(如矿山、危险品、医疗急救等),分布最广的当属政府所属的消防部队。新的消防法赋予消防队伍很多新的应急救援任务,但消防作为专业的救灭火队伍,在一些急救专业技能方面还不能适应,主要体现在队伍不够专业,凭经验、凭主观能动性开展应急工作。受兵役法服役期的制约,消防战士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难以完成一些专业训练和稳定专业力量,要进一步加强对消防队伍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
二、对策建议
(一)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和培训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以政府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为课题
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和培训都是为了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因此,学科建设的选题和培训内容的选择都应该以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学科建设和培训一方面要从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实际问题中总结、梳理、提炼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应该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普法工作的深入发展,主要情况如下:
一、农村普法的现状与难题
1.普法教育的权威性、重要性认识不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越来越看重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并以此作为看问题、办事情、论成败的惯用标准,崇尚“时间就是金钱”之类观念,对那些费时、费力而又难见直接经济效益的普法依法治理求长远社会效益的治本工作则持回避、被动、冷漠的态度,因而普法教育工作在一些人心目中的分量大大减少了,有些乡镇、村的领导借口抓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把普法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个别乡镇、村的领导把普法和“减负”对立起来,认为组织农民学法就要求农民购买普法教材、参加考试,是增加农民负担,忽视了普法对依法治村、依法“减负”提高广大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作用。
2.普法教育原有“三无”现象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所谓“三无”是指无专职普法队伍、无专门工作手段、无专项活动经费。也就是说,农村的普法工作主要靠乡镇司法所和有关单位的配合来做,即使有的设有普法办也是虚设,其教育手段要根据实际条件来确定,宣传经费要临时筹集。从我县农村整体情况来看,普法工作队伍力量小,装备差,普法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较突出。大多数乡镇、村还普遍存在简单、陈旧的宣传教育手段和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3.普法教育还存在“四难”的问题。一是人员难集中。随着农民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XX常年有20万农民外出打工或在企业就业,普法对象比较难以集中。二是时间难安排。农民的时间为个人自由掌握,且农村生产劳动的季节性比较强,农民在农忙时早出晚归,在田里忙耕种;农闲是忙外出打工挣钱做生意,很少有空闲时间坐下来学习,因而普法的时间难以安排。三是内容难理解。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对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难理解,学不懂、记不住,影响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把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通俗易懂,使之深入浅出进行宣传,显得十分必要。四是效果难体现。由于农村普法存在认识上不足,人员、时间难以集中安排,普法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加上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条文难以理解掌握等诸多原因,因此尽管各级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农村普法还是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4.普法工作基本保障有待进一步落实。一些乡镇、村普法工作力量还较为薄弱。乡镇的普法工作目前主要由乡镇司法所或综治办承担着。乡镇司法所只有一至二个司法助理员,而且司法所的人员一年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配合乡镇的中心工作。仅靠一两名司法助理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普法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普法经费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考核监督力度不够,也造成了农村开展普法工作的季节性、主动性不强。
二、农村普法难的原因和症结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农村普法工作存在以上“难”的现象,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
1、“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思想,影响了农村普法的开展。由于长期以来人治思想和现实的负面影响,使得广大干部群众对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知之甚少。许多农村干部、农民群众学法的积极性不高,从而阻碍了普法工作深入发展。
2、学法用法脱节、执法不公的不良现象,挫伤了农民学法的信心。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是不想学法,而是觉得学法没用,不是对学法没兴趣,而是对法律没信心。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有的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些农民说:“法律虽好,但执行起来,就往往走样。法律讲的是一回事,执行又是一回事,叫我们农民咋相信?学了法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损害它和国家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会使农民群众对法律失去信心,农村普法已取得成果也难以巩固。
3、观念陈旧,形式单调的方法,影响了农村普法的深入。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村的普法还习惯于借助行政化的手段来进行,没有根据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有效途径开展普法。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一些地方只满足与放广播,搞宣传栏进行普法宣传,形式单一。另外,由于一些普法工作人员对法律知识学的不深不透,普起法来难以作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等等,这些原因都阻碍了农村普法的深入。
4.农村人口素质和环境条件较差,制约了农村普法效果的提高,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农民文化素质低,农村组织松散等,给农村普法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文化水平较以前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相当大比例,客观上制约了农村普法成效的提高。
三、在“五五”普法过程中解决农村普法难点的对策建议
一是组织法律培训,主导普法。坚持面授为主,是开展普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要求。农村普法,也必须这样。在实际工作中,要分级负责,层层抓好法律培训,充分发挥法律培训在普法中的主导作用。一是乡镇要负责抓
好村(居)民委员会主要干部的法律培训,每年要集中进行一次3至5天的法律培训;二是村(居)民委员会要负责抓好农户(居民)户主的培训,每季度要组织一次。通过法律培训,重点抓好基层干部和普法骨干的培训,实现一户一个“法律明白人”的目标。
二是利用农村工作,渗透普法。普法是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农村普法也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这个前提下,要充分利用中心工作和其它工作开展普法,把普法与农村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党建、奔小康”、“创平安社区、平安村组”等工作结合起来,把普法教育渗透到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这些工作的全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干部群众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达到普法的目的。
三是抓住学校教育,辐射普法。开展农村普法,由于农民居住分散,不易组织,文化素质低,集中起来学法确有困难。而各级各类学校,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人数多,人员集中,有固定的学习场所,有专业教师。要利用学校这一有利条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校,要把普法内容组织编写成易懂易记的顺口溜、三字经、打油诗,由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培养“小小普法员”,让他们放学回家后,背诵给父母和他人听,使家长和学生都受到普法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一所小学就能覆盖一个村。这样,既抓住了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又发挥了学校在农村普法中的辐射作用,从而促进农村普法。
一、基层税务部门推行绩效管理的现实意义
绩效管理是推进税收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无论是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提高税收治理能力,推进税收现代化,还是倾情带队,加强干部队伍管理,进一步激发税务干部的活力动力、创造力,推行绩效管理正逢其时。
基层地税部门是地税系统的管理核心,其效率的高低、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地税系统的发展。因此,在基层地税部门开展绩效管理考评工作,就是为了实现税收管理的目标,用科学的方法对税收工作及干部职工的业绩、效率和效益进行考核评价,让上级部署在指标和责任分解中得以落地,让干部表现在过程控制中得以展示,让工作业绩在考评中得以显现,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调动税务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实现地税系统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化。当前,在进行绩效管理工作时,很多干部往往把重点放在绩效管理成绩的统计、填表、公布等浅显表层上,对于绩效管理考什么、起到什么作用并没有详实的调查研究,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思想上不重视,既不向干部宣传、沟通,也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推进,有的甚至对绩效管理有抵触情绪;有的亦步亦趋,措施跟进不够,主动探索创新的步伐不快,办法不对;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上。造成这种局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绩效管理的理念不清,认识不明,从思想上片面把管理等同于一种奖惩手段,没有深刻认识到绩效考评是现代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对此,要形成上下“一盘棋”、左右“齐步走”的局面还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2.绩效指标的设计不合理。作为行政执法部门,地税部门和其他部门一样,存在考核指标难以量化问题,在运用绩效思维和方法推动税收工作上,还存在“两张皮”现象。有的指标设置抓不住重点、找不准着力点,或避重就轻,指标的导向引领作用不突出,与“抓住关键”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有的重考评,轻管理,针对指标对应的工作缺乏具体措施,疏于过程管理和情况反馈,绩效杠杆“撬动”作用不强。
3.绩效管理方式和手段有待加强。在实际工作中,被考评部门与绩效考评部门职责不清,绩效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形成先天不足的状况。绩效管理部门存在“老好人”思想,在考评上怕得罪人,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愿意在考评管理时说别人不好,怕得罪了有关单位部门的领导,怕伤了同事之间的和气,怕影响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使考评结果缺乏真实性,流于形式。同时,考评以扣分为主,容易出现做得多、错得多、扣的也多和少做事、分值高的反常情况,从而打击了尽心尽职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无法体现激励作用。另外,现代化的绩效考评手段没有完全形成,目前仍处在对考评指标的手工录入,不仅增加了人为因素,还加重了考核工作量。还没有像与征管软件相配套的绩效考评管理软件,通过网络自动实现对定量指标的考评和统分。如何运用绩效考评管理软件从征管数据库自动生成考评结果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4.绩效管理的分析改进机制不完善。从绩效管理的流程来看,目前仅停留在考评层面上,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价和应用管理体系。没有定期通报制度,缺少晒绩效成绩的硬性规定。在结果应用上仅仅是与部门和职工的收入分配挂钩,绩效分析、激励改善、结果应用等工作做的不到位,未抓住绩效管理的根本,绩效管理管理的可行性、科学性、时效性等无法评价。
5.绩效考核人员的配备和综合素质亟待加强。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逐步推进,各项工作要求越来越细化和规范,特别是今年总局绩效管理系统上线以来,绩效工作成为了各项工作的统领,作用越来越明显。但随着工作范围和内容的逐步加大,人员配备不到位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人员的不足致使绩效管理工作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在效果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同时,绩效考评涉及面广,仅就针对考评税收业务来说,要求绩效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税收政策,精通税收业务,而且要掌握税收征管操作规程和现代信息技术。目前,由于绩效管理人员是在不同岗位抽调,且大多是兼职,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三、完善绩效管理的建议对策
改进和完善当前绩效管理工作,需要精心设计绩效管理体系,狠抓绩效管理分析应用,扎实推进绩效管理工作。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以税收现代化管理的高度来统筹绩效管理工作,让广大地税干部明白绩效考评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以绩效管理统筹地税事业和地税干部的双向全面发展,大力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力度,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在意识培养、行为规范、沟通反馈上下功夫,大力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机制,切实增强干部职工凝聚力和创造力,归属感和荣誉感,让干部职工自发地努力工作、自我考核。同时,实施绩效管理不但需要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推进,还税务干部的广泛参与,也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理解支持。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绩效管理的重大意义和主要措施,积极引导干部对绩效管理的预期,增强信心,稳定人心,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目标明确,指标科学。要科学分解上级指标,强化导向型、客观性、可考性和操作性,使之更有利于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引导功能。一是在制定指標时要突出重点,涵盖全年主体工作,做到对上级、地方政府和本单位重点工作、部门职能工作的“四个承接”,特别是在指标中对于年度工作重点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大考核的力度,如对考核指标中注重征管质量的考核,同时加大税收执法的考核分值的比重,强化对税收执法过程行为的考核。二是增加重点工作指标、量化机化指标比重,减少一般性工作指标和不可量化指标,防止面面俱到、层层加码、过于烦琐。三是统一性与灵活性兼有。在考核指标设计上,对那些常规性的、普遍的、循环往复的日常工作设立统一的考核标准;而对那些临时性的、一次性的工作设立特别工作项指标。四是考评的指标要与工作实际、干部能力相结合,既要有一定高度和难度,同时也让干部职工感到通过努力、勤奋工作是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3.明确责任,提质增效。指标定责要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明确每一项指标的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以指标明责任,以考评问责任,以改进强责任,推动绩效管理“指挥棒”作用有效发挥,促进税务工作提质增效。
4.严格考评,抓好落实。要把绩效管理与税收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试行一体化运行,切实防止“两张皮”现象。担负考评职责的部门要认真履行考评职责,跟踪对照各自负责考评的指标,制定的指标就要按标准考评,考评不了的就不要制定,做到“严格”、“严肃”;被考评单位要围绕指标,细化安排,制定措施,强化自我管理意识。发挥考评指标的引导功能,对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都要心中有数,既立足当前落实任务,又着眼长远建章立制,抓重点,抓关键,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特别是要狠抓组织收入、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税种管理水平、便民办税措施等全局性重点工作,充分发挥指标考评的撬动作用。
【法院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推荐阅读:
当前药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07-08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09-18
当前乡镇纪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5-29
当前税务稽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10-06
当前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0-21
关于当前烟草品牌培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06-29
当前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0-03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