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管理办法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共8篇)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 篇1

(1996年3月15日卫生部令第46号发布)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保证保健食品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下称《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

第三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卫生部)对保健食品、保健食品说明书实行审批制度。第二章保健食品的审批

第四条 保健食品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一)经必要的动物和/或人群功能试验,证明其具有明确、稳定的保健作用;

(二)各种原料及其产品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三)配方的组成及用量必须具有科学依据,具有明确的功效成分。如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能明确功能成分,应确定与保健功能有关的主要原料名称;

(四)标签、说明书及广告不得宣传疗效作用。

第五条 凡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须经卫生部审查确认。研制者应向所在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初审同意后,报卫生部审批。卫生部对审查合格的保健食品发给《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第号”。获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食品准许使用卫生部规定的保健食品标志(标志图案见附件)。

第六条 申请《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必须提交下列资料:

(一)保健食品申请表;

(二)保健食品的配方、生产工艺及质量标准;

(三)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报告;

(四)保健功能评价报告;

(五)保健食品的功效成分名单,以及功效成分的定性和/或定量检验方法、稳定性试验报告。因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能明确功效成分的,则须提交食品中与保健功能相关的主要原料名单;

(六)产品的样品及其卫生学检验报告;

(七)标签及说明书(送审样);

(八)国内外有关资料;

(九)根据有关规定或产品特性应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七条 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分别成立评审委员会承担技术评审工作,委员会应由食品卫生、营养、毒理、医学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

第八条 卫生部评审委员会每年举行四次评审会,一般在每季度的最后一个月召开。经初审合格的全部材料必须在每季度第一个月底前寄到卫生部。卫生部根据评审意见,在评审后的3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卫生部评审委员会对申报的保健食品认为有必要复验的,由卫生部指定的检验机构进行复验。复验费用由保健食品申请者承担。

第九条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合作者共同申请同一保健食品时,《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共同署名,但证书只发给所有合作者共同确定的负责者。申请者,除提交本办法所列各项资料外,还应提交由所有合作者签章的负责者推荐书。

第十条 《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持有者可凭此证书转让技术或与他方共同合作生产。转让时,应与受让方共同向卫生部申领《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幅1本。申领时,应持《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并提供有效的技术转让合同书。《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幅1本发放给受让方,受让方无权再进行技术转让。第十一条 已由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生产经营的药品,不得申请《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第十二条 进口保健食品时,进口商或代理人必须向卫生部提出申请。申请时,除提供第六条所需的材料外,还要提供出产国(地区)或国际组织的有关标准,以及生产、销售国(地区)有关卫生机构出具的允许生产或销售的证明。

第十三条 卫生部对审查合格的进口保健食品发放《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取得《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产品必须在包装上标注批准文号和卫生部规定的保健食品标志。

口岸进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凭《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进行检验,合格后放行。第三章保健食品的生产经营

第十四条 在生产保健食品前,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向所在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并在申请者的卫生许可证上加注“调策保健食品”的许可项目后方可进行生产。第十五条 申请生产保健食品时,必须提交下列资料:

(一)有直接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有效食品生产经营卫生许可证;

(二)《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正本或副本;

(三)生产企业制订的保健食品企业标准、生产企业卫生规范及制订说明;

(四)技术转让或合作生产的,应提交与《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持有者签订的技术转让或合作生产的有效合同书;

(五)生产条件、生产技术人员、质量保证体系的情况介绍;

(六)三批产品的质量与卫生检验报告。

第十六条 未经卫生部审查批准的食品,不得以保健食品名义生产经营;未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的企业,不得生产保健食品。

第十七条 保健食品生产者必须按照批准的内容组织生产,不得改变产品的配方、生产工艺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以及产品名称、标签、说明书等。

第十八条 保健食品的生产过程、生产条 件必须符合相应的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或其他有关卫生要求。选用的工艺应能保持产品的功效成分的稳定性。加工过程中功效成分不损失,不破坏,不转化和不产生有害的中间体。

第十九条 应采用定型包装。直接与保健食品接触的包装材料或容器必须符合有关卫生标准或卫生要求。包装材料或容器及其包装方式应有利于保持保健食品功效成分的稳定~

第二十条 保健食品经营者采购保健食品时,必须索取卫生部发放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复印件和产品检验合格证。

采购进口保健食品应索取《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复印件及口岸进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的检验合格证。

第四章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及广告宣传

第二十一条 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并标明下列内容:

(一)保健作用和适宜人群;

(二)食用方法和适宜的食用量;

(三)贮藏方法;

(四)功效成分的名称及含量。因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能明确功效成分的,则须标明与保健功能有关的原料名称;

(五)保健食品批准文号;

(六)保健食品标志;

(七)有关标准或要求所规定的其他标签内容。

第二十二条 保健食品的名称应当准确、科学,不得使用人名、地名、代号及夸大容易误解的名称,不得使用产品中非主要功效成分的名称。

第二十三条 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和广告内容必须真实,符合其产品质量要求。不得有暗示可使疾病痊愈的宣传。第二十四条 严禁利用封建迷信进行保健食品的宣传。

第二十五条 未经卫生部按本办法审查批准的食品,不(=;以保健食品名义进行宣传。第五章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根据《食品卫生法》以及卫生部有关规章和标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保健食品的监督、监测及管理。卫生部对已经批准生产的保健食品可以组织监督抽查,并向社会公布抽查结果。第二十七条 卫生部可根据以下情况确定对已经批准的保健食品进行重新审查:

(一)科学发展后,对原来审批的保健食品的功能有认识上的改变l

(二)产品的配方、生产工艺、以及保健功能受到可能有改变的质疑;

(三)保健食品监督监测工作需要。

经审查不合格或不接受重新审查者,由卫生部撤消其《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合格者,原证书仍然有效。第二十八条 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一般卫生监督管理,按照《食品卫生法》及有关规定执行。第六章罚 则

第二十九条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食品卫生法》第四十五条进行处罚。

(一)未经卫生部按本办法审查批准,而以保健食品名义生产、经营的;

(二)未按保健食品批准进口,而以保健食品名义进行经营的;

(三)保健食品的名称、标签、说明书未按照核准内容使用的。

第三十条 保健食品广告中宣传疗效或利用封建迷信进行保健食品宣传的,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卫生部《食品广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一条 违反《食品卫生法》或其他有关卫生要求的,依照相应规定进行处罚。第七章附 则

第三十二条 保健食品标准和功能评价方法由卫生部制定并批准颁布。

第三十三条 保健食品的功能评价和检测、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由卫生部认定的检验机构承担。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1996年6月:日起实施,其他卫生管理办法与本办法不一致,以本办法为准。保健食品标识规定

(1996年7月18日卫生部发布)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保健食品标识和产品说明书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口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在国内销售的一切国产和进口保健食品。第三条 本规定所用定义如下:

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

功效成分:指保健食品中产生保健作用的组分。

食品标识:即通常所说的食品标签,包括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图形、符号以及说明物。借以显示或说明食品的特征、作用、保存条件与期限、食用人群与食用方法,以及其他有关信息。最小销售包装:指销售过程中,以最小交货单元交付给消费者的食品包装。

主要展示版面:指消费者选购商品时,在包装标签上最容易看到或展示面积最大的表面,一般的食品销售包装至少有一个表面可用作主要展示版面。

信息版面:是紧接“车要展示版面”右侧的包装表面。如果因包装设计原因,紧接“主要展示版面”右侧的“信息版面”不能满足标签标示的要求(如折叠的包装袋)时,则“信息版面”可选择右侧版面右侧的下一个版面。

保健食品专用名称:表明保健食品的主要原料、产品物理形态、主要加工工艺等食品属性的名称。保健食品作用名称:在保健食品名称中,用于表明保健食品主要作用的名称部分。保健作用声明短语:以短语形式,对保健作用的简单介绍或描述。

第四条 保健食品标识与产品说明书的所有标识内容必须符合以下基本原则:

保健食品名称、保健作用、功效成分、适宜人群和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必须与卫生部颁发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所载明的内容相一致。

应科学、通俗易懂,不得利用封建迷信进行保健食品宣传。

应与产品的质量要求相符,不得以误导性的文字、图形、符号描述或暗示某一保健食品或保健食品的某一性质与另一产品的相似或相同。

不得以虚假、夸张或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符号描述或暗示保健食品的保健作用,也不得描述或暗示保健食品具有治疗疾病的功用。

第五条 保健食品标识与产品说明书的标示方式必须符合以下基本原则: 保健食品标识不得与包装容器分开,所附的产品说明书应置于产品外包装内。

各项标识内容应按本办法的规定标示于相应的版面内,当有一个“信息版面”不够时,可标于第二个“信息版面”。

保健食品标识和产品的说明书的文字、图形、符号必须清晰、醒目、直观,易于辨认和识读。背景和底色应采用对比色。

保健食品标识和产品的说明书的文字、图形、符号必须牢固、持久,不得在流通和食用过程中变得模糊甚至脱落。

必须以规范的汉字为主要文字,可以同时使用汉语拼音、少数民族文字或外文,但必须与汉字内容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并书写正确。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或外国文字不得大于相应的汉字。计量单位必须采用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

第六条 保健食品标识与产品说明书必须标示本《办法》附件:所规定的各项内容,其标示方式必须符合本《办法》附件1所规定的相应要求。

第七条 凡保健食品标识和产品说明书的标示内容或标示方式不符合本《办法》者,依照《食品卫生法》第四十五、四十六条处罚。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 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7月8日国务院第73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草案)》。7月20日,温家宝总理签署了第557号国务院令、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食品安全法》和条例都明确规定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发食品流通许可证的职责。为了保证与《食品安全法》和条例的衔接,更加明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食品流通许可受理、核发、审查、批准以及监督检查中的具体职责,更好地推进食品流通许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建设,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食品放心消费、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好地促进食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服务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决定,7月30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周伯华同志签署了第44号局长令、发布了《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本办法)。这是我国食品流通行业的一件大事,对于确认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主体市场准入资格,净化食品市场环境,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一、解析本办法的立法思路和基本考虑

为切实履行工商机关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职能,加大规范食品流通许可监管的力度,保护广大食品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食品市场秩序,根据《食品安全法》、《行政许可法》、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明确了起草本办法的基本思路:

(一)依据法定职责监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依法承担食品流通许可的法定监管职责,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行政许可法》和条例的相关规定对符合流通许可条件的申请人,决定准予食品流通许可。本办法进一步明确了食品流通许可证的申请与核发条件、核发程序、审查批准、监督检查及法律责任等食品流通许可制度,进一步加大工商机关对食品流通许可工作的监管力度,这既是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和条例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完善食品流通许可法律法规体系的具体措施、推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食品流通许可“四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与食品流通许可工作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注重了材料审查和现场核查

一是强化资质审查。在借鉴卫生、质检部门相关许可制度的做法和经验的同时,考虑食品安全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规定、新举措,本办法对《食品安全法》的相应规定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有效地增强了食品流通许可制度的可操作性。以前,食品卫生许可证实行了现场审查后颁发食品卫生许可证的规定;本办法提出,食品流通许可证由工商行政管理食品流通许可机关依法审核申请人提交的相关材料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至第四项以及本办法的要求。必要时,工商行政管理食品流通许可机关对其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核查。食品卫生许可证侧重于卫生条件方面的审查,食品流通许可证以食品安全为重点,审查范围相对比食品卫生许可证会更加广泛一些。二是保持对食品经营者的动态监管。本办法要求: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的,食品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情形的,应当责令立即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不再符合食品流通许可条件的,应当依法撤销食品流通许可。

(三)充分借鉴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了食品流通许可证与食品卫生证的有效衔接

一是保证许可工作的连续性。食品流通许可证是依据是由原食品卫生许可证演化而来,有关部门、相关人士在起草本办法时,借鉴了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的基本结构。对审核条件、审核程序、证件文书格式等,尽可能与原食品卫生许可证保持一定的连贯性。二是促成食品流通许可证与食品卫生许可证的衔接,方便食品经营者。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经营者在2009年6月1日前已领取《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原许可证继续有效。同时,国家工商总局在贯彻实施本办法的相关政策中,要求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按照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卫监督发[2009]52号)的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与当地食品卫生许可机关沟通协调,做好两证的衔接和交接工作,加强对未换领流通许可证的食品流通经营者的监督管理。四是充分体现依法行政和建设责任政府的要求。本办法以严格责任为主线,进一步明确食品流通许可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加重食品流通许可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法律责任。同时,在明晰食品流通许可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责任的前提下,赋予其制止、查处违法行为必要的权力,力求做到权力和责任相统一。

二、解析本办法的框架结构和相关的主要内容

《办法》共七章共四十四条,包括总则、申请与受理、审查与批准、许可证的变更及注销,许可证的管理,监督检查和附则等。

总则部分包括立法宗旨、调整范围、领取许可证对象等内容;申请与受理部分包括条件、场所、人员、制度、材料要求、申请及受理程序等内容;审查与批准部分包括许可事项、许可方式、准予决定等内容;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变更及注销部分包括变更、延续、撤销、注销等内容;许可证的管理部分包括许可证形式与时效、内容、编号及保管等内容;监督检查部分包括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处罚措施等内容;附则部分包括新旧证件衔接、经费保障、法律衔接等内容。

三、本办法中的几个重点问题

(一)食品流通许可工作的主管机关

本办法明确,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食品流通许可的实施机关,具体工作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机构承担。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许可管辖分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决定。

(二)食品流通许可证与营业执照“证照关系”如何确定

简单地说,可以用“证照分离、先证后照”来概括。

《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设立食品生产企业,应当预先核准企业名称,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取得生产许可后,办理工商登记。……其他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依法取得相应的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后,办理工商登记。法律、法规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条例的规定,本办法对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孰先孰后,提出了“先证后照、证照分离”的总体要求。本办法明确:食品经营者应当在依法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后,向有登记管辖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注册。未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不得从事食品经营。

(三)食品流通许可事项有哪些

按照本办法的要求,食品流通许可事项包括:经营场所、负责人、许可范围等内容。

食品流通许可事项中的许可范围,包括经营项目和经营方式。经营项目按照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两种类别核定;经营方式按照批发、零售、批发兼零售三种类别核定。

(四)食品流通许可对象是谁

本办法要求,从事食品流通经营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对食品摊贩的管理,根据《食品安全法》和条例的要求,法律、法规对食品摊贩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在流通环节从事食品经营的食品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食品流通许可。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许可。法律、法规对食品摊贩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五)食品流通许可有哪些申请或发证条件要求

申请领取《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符合下列要求(具体来源于《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一)至(四)款,本办法予以重申): (1) 具有与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2) 具有与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 (3) 有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4) 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六)食品经营者应当如何申请领取《食品流通许可证》

申请领取《食品流通许可证》的经营者,应当提交下列材料:(1)《食品流通许可申请书》;(2)《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复印件;(3)与食品经营相适应的经营场所的使用证明;(4)负责人及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身份证明;(5)与食品经营相适应的经营设备、工具清单;(6)与食品经营相适应的经营设施空间布局和操作流程的文件;(7)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文本;(8)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规定的其他材料。

申请人委托他人提出许可申请的,委托代理人应当提交委托书以及委托代理人或者指定代表的身份证明。

已经具有合法主体资格的经营者在经营范围中申请增加食品经营项目的,需提交营业执照等主体资格证明材料,不需提交《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复印件。

新设食品经营企业申请食品流通许可,该企业的投资人为许可申请人;已经具有主体资格的企业申请食品流通许可,该企业为许可申请人;企业分支机构申请食品流通许可,设立该分支机构的企业为申请人;个人新设申请或个体工商户申请食品流通许可,业主为许可申请人。申请人应当在申请书等材料上签字盖章。

(七)食品流通许可有哪些主要程序

流通许可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审查、批准等步骤。首先是申请程序。经营者向许可机关提出食品流通许可申请,按照办法的要求递交相关资料。其次是受理程序。许可机关收到申请时,应当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查,并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1)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2)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许可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3)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由申请人在更正处签名或者盖章,注明更正日期;(4)申请材料不齐备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当场告知时,应当将申请材料退回申请人;属于5日内告知的,应当收取申请材料并出具收到申请材料的凭据,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5)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了全部补正材料的,许可机关应当予以受理。其三是审查程序。许可机关应当审核申请人提交的相关材料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至第四项以及本办法的要求。必要时,可以按照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其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核查。材料审核和现场核查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局制定。其四是批准程序。对申请人提交的食品流通许可申请予以受理的,许可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许可机关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应当出具《准予许可通知书》。许可机关作出不予许可决定的,应当出具《驳回申请通知书》,说明不予许可的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八)食品流通许可的变更、注销、撤销、吊销

食品流通许可的变更:是指食品经营者改变许可事项,应当向原许可机关申请变更食品流通许可。未经许可,食品经营者不得擅自改变许可事项。

食品流通许可的注销:是指到期或不适应法律规定的情形而依法注销。注销的情形主要有:(1)《食品流通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且食品经营者未申请延续的;(2)食品经营者没有在法定期限内取得合法主体资格或者主体资格依法终止的;(3)食品流通许可被依法撤销,或者《食品流通许可证》依法被吊销的;(4)因不可抗力导致食品流通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5)依法应当注销《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其他情形。

食品流通许可的撤销:是指由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的许可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撤销已作出的食品流通许可,撤销的情形为:(1)许可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给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的;(2)许可机关工作人员超越法定权限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的;(3)许可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定程序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的;(4)依法可以撤销食品流通许可的其他情形。食品经营者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和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交虚假材料取得食品流通许可,应当予以撤销,但是对食品经营者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和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交虚假材料取得食品流通许可撤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不予撤销。

食品流通许可的吊销:是行政处罚的一种,是指行政机关强制取消食品经营者的《食品流通许可证》资格。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经营者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经营管理工作。这些规定在本办法规章条文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九)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如何对食品流通许可实施监督检查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对食品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1)食品经营者是否具有《食品流通许可证》;(2)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经营要求的,经营者是否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经营者是否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经营者是否依法办理;(3)食品流通许可事项发生变化,经营者是否依法变更许可或者重新申请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4)有无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食品流通许可证》的行为;(5)聘用的从业人员有无身体健康证明材料;(6)在食品贮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有无确保食品质量和控制污染的措施;(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十)《食品流通许可证》的信用档案建立

本办理明确: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依法建立食品流通许可档案。借阅、抄录、携带、复制档案资料的,依照法律、法规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有关规定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修改、涂抹、标注、损毁档案资料。

此外,本办法还明确: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对食品经营者建立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对食品经营者从事食品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和食品经营者签字确认后归档。

(十一)如何做好《食品流通许可证》与《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具体衔接

本办法对新旧许可证的衔接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食品经营者在食品安全法施行前已领取《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原许可证继续有效。原许可证许可事项发生变化或者有效期届满,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提出申请,经许可机关审核后,缴销《食品卫生许可证》,领取《食品流通许可证》。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 篇3

据了解,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发布《违法广告公告》方式,通报并移送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的药品违法广告65379条次、医疗器械违法广告4302条次、保健食品违法广告11844条次。其中,6个药品和7个保健食品广告因严重篡改审批内容进行违法宣传被撤销和收回广告批准文号。总局对违法广告涉及的产品采取了39次暂停销售限期整改措施。

总局公布的10个情节严重的违法广告如下:①成都天银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雪莲虫草合剂”;②通化吉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强力脑心康胶囊(广告中标示名称:国药一盒通)”,该药品为处方药,禁止在大众媒介发布广告;③吉林省力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锁阳固精丸”;④哈尔滨康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涂膜贴(广告中标示名称:神农百草膏)”;⑤赤峰丹龙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壮腰补肾丸(广告中标示名称:张药师壮腰丸)”;⑥乌兰察布市乔氏伟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眼贴(广告中标示名称:百里清眼贴)”;⑦金同(广州)医疗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静电理疗器(广告中标示名称:金同血压安)”;⑧镇平人仁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消炎镇痛静电理疗贴(广告中标示名称:鲜草活骨膏)”,该产品已于2013年3月19日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销处理;⑨北京玉匾国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证件持有者)的保健食品“红阳牌盐藻软胶囊(广告中标示名称:绿色小含片盐藻)”;10武汉三和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证件持有者)的保健食品“玛卡牌玛卡益康咀嚼片(广告中标示名称:玛卡)”。

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 篇4

《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最新版

一是调整保健食品上市产品的管理模式。按照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根据风险管理要求,该办法将保健食品产品上市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单一注册制调整为注册与备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保健食品注册管理,以及首次进口的属于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品备案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其他保健食品备案管理。

二是优化保健食品注册程序。该办法规定生产使用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以外原料的保健食品,以及首次进口的保健食品(属于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品除外)必须通过产品注册,并由审评机构统一组织现场核查和复核检验,使各项流程紧密衔接。审评机构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核查机构开展现场核查,组织检验机构开展复核检验,明确了技术审评、现场核查以及复核检验的工作机制、程序要求、时限要求;规定资料审查、现场核查、复核检验、技术综合审评每个环节没有通过的,审评机构均可以终止审评,提出不予注册的建议,以减少审评资源的浪费;规定将复审程序从注册决定作出后调整为审评结论作出后、注册决定作出前,突出审评机构要加强与注册申请人之间的沟通。

三是强化保健食品注册证书的管理。该办法规定保健食品注册证书有效期为5年,并载明产品名称、注册人名称和地址、注册号、颁发日期及有效期、保健功能、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含量、产品规格、保质期、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注意事项,以及保健食品注册证书附件应当载明产品标签、说明书主要内容和产品技术要求等。同时,规定国产保健食品注册号格式为:国食健注G+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进口保健食品注册号格式为:国食健注J+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

四是明确保健食品的备案要求。该办法明确使用的原料已经列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和首次进口的保健食品中属于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品应当进行备案,规定国产保健食品的备案人应当是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原注册人可以作为备案人;进口保健食品的备案人,应当是上市保健食品境外生产厂商。该办法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备案材料后,备案材料符合要求的,当场备案,发放备案号,并将备案信息表中登载的信息在其网站上予以公布;不符合要求的,应当一次告知备案人补正相关材料。同时,规定国产保健食品备案号格式为:食健备G+4位年代号+2位省级行政区域代码+6位顺序编号;进口保健食品备案号格式为:食健备J+4位年代号+00+6位顺序编号。

五是严格保健食品的命名规定。该办法规定保健食品名称不得使用虚假、夸大或者绝对化,明示或者暗示预防、治疗功能等词语;明确不得使用功能名称或者与表述产品功能相关的文字;规定同一企业不得使用同一配方,注册或者备案不同名称的保健食品,不得使用同一名称注册或者备案不同配方的保健食品。

六是强化对保健食品注册和备案违法行为的处罚。该办法规定保健食品注册申请人或者备案人应当对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可溯源性负责。该办法规定注册申请人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注册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注册,并给予警告,并且申请人在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注册保健食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规定注册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保健食品注册证书的,撤销保健食品注册证书,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以及被许可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注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要求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认真做好《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的宣传贯彻工作,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注册和备案管理行为,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确保公众健康安全。

申请《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必须提交的资料

(一)保健食品申请表;

(二)保健食品的配方、生产工艺及质量标准;

(三)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报告;

(四)保健功能评价报告;

(五)保健食品的功效成分名单,以及功效成分的定性和/或定量检验方法、稳定性试验报告。因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能明确功效成分的,则须提交食品中与保健功能相关的主要原料名单;

(六)产品的样品及其卫生学检验报告;

(七)标签及说明书(送审样);

(八)国内外有关资料;

(九)根据有关规定或产品特性应提交的其它材料。

申请生产保健食品时,必须提交下列资料:

(一)有直接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有效食品生产经营卫生许可证;

(二)《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正本或副本;

(三)生产企业制订的保健食品企业标准、生产企业卫生规范及制订说明;

(四)技术转让或合作生产的,应提交与《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持有者签定的技术转让或合作生产的有效合同书;

(五)生产条件、生产技术人员、质量保证体系的情况介绍;

(六)三批产品的质量与卫生检验报告。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 篇5

注册与备案结合

业界俗称的“小蓝帽”保健食品行业将迎来巨变。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品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也表示,实行双轨制是行政管理上的巨大进步,利好企业发展。

《办法》对保健食品上市产品的管理模式、保健食品注册程序、命名规定和违法行为处罚做出规定。《办法》明确表示,备案主体必须是生产企业,不允许保健品贴牌生产。同一企业不得使用同一配方注册或者备案不同名称的保健食品,不得使用同一名称注册或者备案不同配方的保健食品。如果发现申请人欺骗取得保健品注册证书,除撤销注册证书,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注册外,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注册与备案并行的“双轨制”提高了效率,也意味着监管方向的转变,监管从注册制时的重视前审批开始过渡和转移,将重心放在上市之后的市场监管,这也意味着国家提倡企业能够自律。

企业争相布局

尽管新规7月才开始正式实施,但在此前已有不少企业开始争相进入保健品领域布局,寻求较大的利润。今年6月,卖玉米油出道的“西王食品”决定卖保健食品,希望在玉米油行业竞争愈演愈烈之时,借助保健食品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核心产品“极草”遭遇政策性叫停,为弥补“极草”产品缺位造成的巨大利润空洞,“青海春天”也决定押宝保健品,展开“自救”;此外,从事机器设备制造业的“金石东方”因业绩下滑转型智能泊车无果,也在今年6月提出转型保健品领域掘金。

由此可见,保健品市场已然被各行各业当成利润的“救命稻草”。对此,北京鼎臣医药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进入保健品领域的企业几乎是零基础,想要在此领域掘金也并非易事。

史立臣认为,“此次新规的实施,在一定层面上是为以后中药能够进入保健品打开一个窗口,而中药后期是向疾病预防和协同治疗方向发展,因此如果企业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从而选择明确的疾病领域进行研发生产,这些企业或许能够发展起来。然而,当前有一个共性:不管是保健品企业还是转型保健品的企业,都把生产保健品当做投机性,也就是说哪个领域热就进入哪个领域进行生产,这样很难将保健品发展起来”。

市场整顿仍需时间

中国保健协会预测,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市场规模未来十年内将以10%的年均增速增长。保健品市场的容量将会越来越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保健品市场存在众多问题。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 篇6

2005-8-26 9:12:58

保健品新政·政策解读

新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日前已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并将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前,有关保健食品注册的规定不符合《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自7月1日起停止执行。记者6月26日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即将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共分九章,包括总则、申请与审批、原料与辅料、标签与说明书、试验与检验、再注册、复审、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保健品今后不限27种功能

即将于7月1日起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将鼓励生产企业申报新功能、使用新原料。中国保健协会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长期被限定在27种功能的保健品开始“解禁”,保健品的功能和利益诉求将更加细致。

允许自然人申报保健食品

新《办法》将允许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研制、申报保健食品,对此,中国保健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组织和调动各种社会主体进行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

这位负责人表示,新《办法》允许自然人申请保健食品,这意味着更多的效果显著、卖点十足的民间保健食品将出现在市场上,同时也给那些渴望进入保健食品行业的投资人

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注册审批时限缩短为5个月

新《办法》在简化保健食品审批程序的同时,还缩短了审批时限,其中新产品的注册审批时限由8个月缩短为5个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现行的法规文件对保健食品注册申请没有明确审批时限,一个新产品的注册申请在不需提交补充资料的情况下,从受理到审批至少需要8个月时间。而新《办法》不仅对保健食品受理、审批、检验的时限做出明确规定,同时还将新产品的注册时限缩短为5个月。

保健品暂定每5年复查一次

新《办法》增设了对保健产品的复查规定,并将复查的频率暂定为5年一次,生产企业要想延长“批准证书”有效期,须在有效期届满3个月申请再注册,否则将就此退出市场。对此,中国保健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意味着保健品的安全性有了定期的监控机制。据介绍,此前,国内的保健食品管理并没有建立退出机制,除非严重违法被撤销“批准证书”,保健食品实际上是长期处于“只进不出”的状态。而新《办法》实施后,国家药监局将介入保健食品的管理,并引入 GMP 认证制度,对市场上的保健品实施动态管理,保健食品的退出和淘汰机制也将由此形成。

保健品新政·权威发布

九种保健品命名被点名

保健食品不是药,不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然而,一些保健食品在宣传时公开声称具

有治疗作用。为此,即将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保健食品不得使用明示或者暗示治疗作用的文字。

目前,我国市场上保健食品的产品名称五花八门,非常混乱。有的带有明显虚假、夸大的词语,如“脑白金”“脑黄金”“生命泉”“宝钙金刚”“大救星真元剂”等;有的带有庸俗以及具有封建色彩的词汇,如“天子养生”“神驹仙芝”“神功酒”“金龙护宝”等;有的甚至与已经批准上市的药品重名。这些产品铺天盖地轰炸式的广告,造成保健食品乃至药品市场的混乱,极易误导消费者,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影响政府行政审批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加强在注册过程中对保健食品名称的审核,《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保健食品命名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的规定,反映产品的真实属性,简明、易懂,符合中文语言习惯。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 篇7

1 落实《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2010年9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 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会同铁道部制定了《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涉及的铁路运营食品经营活动包括国家、地方和合资铁路以及铁路专用线、专用铁路、临管线和铁路多种经营企业[1], 对铁路运营活动的范围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对铁路的食品安全特殊性质以《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做出了充分详尽的规范, 明确了局属疗养院要被铁路卫生监督部门监督管理, 食品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 不仅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制环境更加完善, 而且对铁路部门切实履行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和监督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铁道部的要求, 对铁路食品运营单位研究制定了食品安全长远规划和阶段目标, 健全完善食品经营单位建设标准, 将食品安全纳入资产经营责任制, 加强长效机制建设, 建立质量考核办法, 形成科学规范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2]。加大食品经营设施设备投入, 建立布局合理、流程科学、环境整洁、操作规范的生产经营场所。要求铁路疗养院的食品经营者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 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情况。通过落实《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使铁路疗养院的食品安全系统更加完善, 保证饮食安全, 才能使职工增进和恢复身体健康, 并使职工休养更有意义。

2 加强铁路疗养院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2.1 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铁路疗养院围绕着《食品安全法》及《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首先制定了各种制度, 包括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食品留样制度、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食品库房管理制度、烹调加工管理制度、粗加工管理制度、原料采购索证制度、面食制作管理制度、餐用具洗净消毒制度、餐厅卫生管理制度、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 并逐项落实, 做到责任分明, 工作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铁路卫生监督部门对其制度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并经常抽查, 指导其进行不断的改进。

2.2 严把食品采购、加工和入口关

铁路疗养院分批不间断地接待疗养员, 要对食品的源头把好进货关, 实行定点采购, 按照原料采购索证制度定期落实查验, 对问题食品原料追根溯源, 健全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不采购和使用腐败变质、过期有毒及有害、来历不明的食品原料, 杜绝一切未经政府有关部门检验、检疫合格的不安全原料。配备专职及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按照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明确每一个从业人员岗位, 落实每一个环节的责任, 认真强化食品卫生的责任意识, 强化自身的安全管理, 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训练, 做好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 所有从业人员保证身体健康, 持证上岗。保证食品及原料储藏设施、设备的定期维修与维护, 保证其正常运行。

2.3 加强食品卫生安全教育

铁路疗养院不仅接收计划内职工健康休养人员, 还承接铁路系统内外各种事业、企业、商业活动, 针对这一特点, 铁路疗养院既要搞好内部服务又要搞好市场经济, 这就更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在当前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的违法违规案例中, 主观因素的案例占绝大多数, 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不可小视, 食品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对食品卫生知识的认识水平不同, 有专家认为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认知水平是影响其从事的食品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3]。所以要求疗养院配备食品安全专职及兼职管理人员, 铁路卫生监督部门对其定期组织卫生法律法规培训教育及考试, 并由专 (兼) 职人员定期开展本疗养院的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及考试, 铁路卫生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 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并加以指导, 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 立即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及用具、设备设施, 在2 h内向铁路食品安全监督机构报告并按照要求采取控制措施, 配合事故调查处理, 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

通过加强铁路疗养院的食品安全工作, 既完善了《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的落实, 凸显了铁道部党组对每一位职工的关心和关爱, 又保障了铁路职工自身的利益, 使铁路职工的身体机能得到更好的恢复, 更好地发挥出他们工作的能动性, 投入到更加强大的铁路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办法[S].2010.

[2]彭开宙.依法履行职责完善管理制度努力开创铁路运营食品安全和职工健康休养工作的新局面[R].2010.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 供应链 综合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8-0067-02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食品安全问题的范围越来越大,从过去的传统主副食品问题扩展到日常所需的水果、酒类,更严重的是婴幼儿食用的奶粉都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呈现出了产品质量问题发展到全方位的态势。其次,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过去,食品问题主要是细菌问题,而现在,食品问题的危害主要是农药和化学品残留品的危害。再次,制毒制假的手段越来越多,很多企业不惜以消费者的身体为代价,不惜以自己的企业名誉为砝码,制造假冒伪劣甚至有毒的产品以获得短期的经济效益提升。

1 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从近几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来看,食品供应链上的企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管理意识的缺乏是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基本原因。食品供应链的概念源于欧洲,由不同的组织载体构成,涉及到农业、畜牧业、食品加工业、物流业等等。若要保证全社会的食品安全问题,就要在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加强食品的安全管理,不可疏忽。目前我国存在一定的食品不安全因素,究其在食品供应链环节中的原因,如下。

1.1 食品供应链过长

我国的食品供应链过长,从植物的种植、动物的养殖到丰收、屠宰,再到食品的加工生产、食品流通、最终到形成消费。食品供应链太长从而使食品供应链管理变得日益复杂。在食品供应链的源头中,生产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在农产品种植和养殖的过程中施以各种农药和化肥,以确保农产品的形状更大、生产周期更短、颜色更鲜亮等等。农产品在种植和养殖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工业废水、汽车尾气等等的侵蚀。人类食用了这些从源头就受到污染的农产品必然会对自身的身体健康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从而发生增加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在食品加工环节上,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是一些规模小、设施落后、管理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低的企业也加入其中,扰乱了市场秩序,是食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在消费的环节来看,食品在非正规场所的销售使得市场监督与标准化管理难度系数大,造成了一些初加工或未加工的产品扰乱了经济市场。

1.2 供应链基础薄弱

在对食品进行存储的过程中,我国在冷库建设上存在“重大忽小”的问题。国家重视肉类的冷库建设却对蔬菜和水果冷库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大批蔬菜和水果腐烂现象发生;国家重视对经营性企业的冷库建设却对加工性企业冷库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国家重视对大中型冷库的建设却对批发性冷库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在食品存储中还存在服务标准不完善和服务内容不完善的问题。

1.3 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从而造成了我们食品供应链难于管理和监督。另外,相关的管理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的管理力度不严、管理范围不广、惩罚措施不到位,从而造成了我国违法生产和销售不合格产品的企业层出不穷。再次,消费者自身也缺乏自我购买安全产品意识。只顾价格便宜,不注重产品的卫生与质量,从而给那些不法商家以可乘之机。

2 加强食品安全与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对策

我国的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中存在上述的各种问题,这就需要出台一套相应的对策来解决此类问题,以确保食品的安全。

2.1 重视供应链的合作与整合

为了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食品供应链过长,复杂程度多大的问题,要加强各个供应链的整合与合作工作。可以对上游和下游食品产业进行横向合作,或者纵向整合。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在食品产业链上产生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可以解决一系列的负面竞争与影响。

2.2 提高食品供应链上企业成熟度

若要保证食品供应链的顺利运营,就必须提高食品供应链上企业的成熟度,比如提高企业的国际知名度、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究其根本,就是打造食品制造龙头企业,带动我国食品企业安全、健康的发展方向。小作坊的食品生产方式不利于监督管理,无法保障食品安全,应该对非法小作坊作业进行取缔,将一些合法自主小企业纳入到龙头企业旗下,造就大型企业集团。

2.3 建立食品供应链相关标准

在食品供应从原料到加工到流通再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建立相关的执行标准。因为只有建立了统一的质量管理标准,才会确保何处产品在何处阶段具体处于何种状态,才会形成统一的产品质量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才会实现跨国界食品供应链的衔接。食品质量管理能够更加有效、更加安全、更加合理。

2.4 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方法的创新

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要对企业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企业要不断探索新的科学技术方案,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方式方法,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管理方法做支撑。另外,要大力加强食品质量管理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加强技术专家与管理专家的交流,针对产品问题的突然事件,及时提出全面合理解决方案,真正做到提高食品質量,保证食品安全。

3 结语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再是食品供应链上的某个环节问题,而是整个管理平台运作的结果。由于目前我国的食品供应链存在供应链过长、基础薄弱、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加强食品安全与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成熟度、制定并完善食品安全执行标准、培养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重视食品安全宣传与监督工作等等。最终做到提高食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全面推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东.食品安全与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浅议[J].科技视界,2013,6(35):301-301.

[2]陈原.构建食品安全供应链协调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0(8):148-153.

[3]张聪.基于食品安全的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探讨[J].消费导刊,2012,3(6):1-1.

上一篇:经典职场励志小故事及感悟下一篇:游北京故宫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