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文言文概括翻译(精选4篇)
黔之驴文言文概括翻译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驴不胜怒,蹄之。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扩展阅读:
参考答案:
小题1:柳宗元(1分)《小石潭记》(1分)
小题2: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驴子),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
小题3:鸣(1分)蹄(1分)外强中干(或:貌似强大,实则无能)(1分)。
小题1:试题分析:《黔之驴》的作者为唐代的柳宗元,我们还学过他的额游记散文《小石潭记》。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此句时,注意然是然而的意思,往来是来来往往的意思,之指代的是驴子,异是特别的意思,翻译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完整性与流畅性。
——柳宗元
课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教学过程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驴,在人们眼中,仿佛只知整天拉车、拉磨,是一种驯良的动物。但是它也曾让百兽之王老虎心惊胆寒而远远逃遁,只不过因为它没有把握这大好机会,一步步丧失了自己的优势,最终成为老虎的盘中餐、腹中食。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进柳宗元的寓言故事《黔之驴》。 作者
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之一。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他的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的传统,多用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蝜蝂传》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讽刺艺术。
整体性点拨
1、感知全文
(1)齐读全文,矫正字音,如慭、狎、踉、
(2)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全文意思
(3)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蹄:用蹄子踢(n.作v.)句式:判断句、省略句(4)重点词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入:船:用船,n.作状语 以:连词,相当于“而”
至则无可用:至:到了 则:却 可用:能用到的地方 以为神:以(之)为神,把(它)当作神 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相知:不了解(它是什么东西)相:动作偏指一方 且:将要
然往来视之:然:但是 往来:走过来,走过去(5)文章分析
①虎、驴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虎:①动作:见、窥、近、遁、视、近、荡倚冲冒、跳踉、大阚、断、尽;②神态:慭慭然、大骇、甚恐、喜;③语言:技止此耳 驴:①动作:一鸣、蹄之;②神态:不胜怒
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
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②驴与虎的关系变化(即虎是如何一步步进逼,驴是如何一点点丧失自己的优势的)
虎惧驴→虎识驴→虎戏驴→虎吃驴
③虎与驴的形象分析
虎: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勇于出击,战胜对手。
驴:没有自知之明,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2、深入体会
(1)请学生评论故事
要求: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说几句议论的话,谈谈自己的感想,揭示故事的寓意。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从虎的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②从驴的角度——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③从虎与驴的关系角度——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
(2)品味寓意,联系实际,谈谈生活中遇到的“驴”和“虎”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3、课外拓展
(1)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2)《蝜蝂传》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作品。文章先描写小虫蝜蝂的生态,突出善负物、喜爬高的两个特性;然后笔锋一转,将“今世之嗜取者”与蝜蝂作比较描写,刻画出他们聚敛资财、贪婪成性、好往上爬、至死不悟的丑态,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腐败官场。
全文前后两部分相互对应,意理一贯,内在逻辑十分严密,将小虫和官僚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用语精警,立意深刻。
原文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阅读柳宗元《三戒》中的《永某氏之鼠》(见《教师用书》)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1)概括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
(2)比较《永某氏之鼠》与《黔之驴》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
内容上:①为非作歹者终将受到惩罚
② 姑息养奸必将招致祸患 ③ 要做嫉恶如仇、锄暴惩恶的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阐发)
写法上:①通过简短的故事表现深刻的寓意
②善于运用动物形象,起到讽刺的效果
2、通过标注对老虎的动作和心理的描写、对驴的形象分析,从而得出一定的寓意。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黔之驴进行了翻译,这节课,我们一起走入驴和虎,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形象。
二、复习检测
1、你还记得吗?(解释字词)
船:名词作状语,用船。则:却。以为神:把它当作神,把…当作
稍出近之:渐渐出来接近它? 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句子: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老虎看见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神。
(2)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老虎)渐渐又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近而不庄重,碰撞它,靠近它,冲击它,冒犯它。
(3)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
(4)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于是老虎一下跳跃过去,大声怒吼,咬断了驴子的喉咙,吃光它的肉,才离开。
三、研读课文
1、讲故事:
师:你能在翻译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把它当做故事讲出来么?
2、形象分析: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驴的句子。
庞然大物(外形)、驴一鸣(叫声)、蹄之(动作)
师:那么,如此一个庞然大物,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生:断其喉,尽其肉
师:那我们来思考一下,外表如此强大的驴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下场?
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没有老虎的本领大;无异能
师:这篇寓言中的驴代表了哪一类形象?
生:徒有外表实则虚弱无能,外强中干
师:从驴的角度来看,本文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寓意?
生:徒有其表,无真本领是行不通的。
(2)我们再来找一找文中描写虎的动作、心理的句子,画出来。
动作: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远遁;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荡倚冲冒;断其喉,尽其肉
心理:慭慭然,莫相知;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虎因喜
师:那么虎对驴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惧驴——识驴——吃驴
师:老虎为什么可以把驴吃掉?
生:认识了驴不过是外表强悍,实则内里虚弱。
师:这里虎代表了哪一类形象?
生:本身本领强大;善于观察;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师:我们从老虎取得胜利中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启示?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老虎的行为:刚开始“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非常小心谨慎,又近出前后,荡倚冲冒,终于了解了驴子,最后吃了驴子。
从害怕驴,到一步步认识驴,最后把驴吃掉,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生1:不要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到,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生2:想要取得胜利还必须善于观察,充分了解敌人。
生3:要做一个有勇有谋的人
四、作业
五、小结
师:通过《黔之驴》的故事,我们明白了想要取得一定的成功就必须有勇有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做一个有智慧的人。这节就课就学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六、教学反思
二、巨大的样子 小心谨慎 另外 害怕 渐渐 忍受 考虑 本领
三、1.《柳河东集》柳宗元 子厚 唐 四川 贵州 2.骈文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 能力训练:
四、
1.⑴偷看 ⑵逃走 ⑶咬 ⑷用脚踢
2.⑴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⑵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 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⑷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3.⑴庞然大物 ⑵黔驴技穷
4.一层:(“他日”至“终不敢搏”),写虎对驴“鸣”的反应;二层:(“稍近”至“技止此耳”),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激怒驴使出“蹄之”的绝招,终于识破驴的真相;三层:(“因跳踉”至“乃去”),写虎吃掉驴,得胜而去。
5.①以为神 ②莫相知 ③以为且噬己也 ④觉无异能者 ⑤终不敢搏 ⑥技止此耳
6.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