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发展现状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上海的发展现状(共8篇)

上海的发展现状 篇1

上海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开发,上海作为一个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窗口迅速发展。随着1995年中国成为wTO观察员后,上海文化对外交流频繁,尤以音乐演出为主。随后,跨国公司纷纷入驻上海,全球四大唱片公司也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和办事处,进一步促进了上海音乐全球化进程。上海市各领导阶层也非常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在2005年发布的《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中明确本市创意产业重点发展的五大领域: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形成了一套独具上海特色的创意产业分类系统。第二年,中共上海市委制定的《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有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发展产业集群、构建城市群的方向,完善布局结构。并且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工业建筑,规划建设一批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创意产业园和劳动密集型都市工业园。近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又编制 了《上海市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创意企业落户创意产业集聚区,并加大对创意企业的扶持。针对音乐产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为其“走出去”发展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与资金支持,如:音乐产品出口鼓励,国内企业与海外公司合作鼓励,以及奖励国内音乐企业参加国际音乐会展。同时为健全音像市场,加大了音乐盗版打击力度,国家重新修订了数字版权法,音像产品管理条例等。

在2008年上海启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项目中,郊区农村将建设近千个农家书屋,并为其提供充足的音像电子产品与视听播放设备,加强了音像市场向郊区的发展。随后2009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国音像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和推动北京、上海、广东等产业集中度高的地区建立音乐创意产业基地(园区),促进民族音乐产品的开发、创作以及关联产业的发展,为上海音乐产业园区发展奠定了基础。

技术改革:引发音乐产业扩散布局趋势 音乐产业的创新离不开技术的创新,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的实现提供了便利。受到现代高科技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影响,音乐产业布局正发生改变。互联网技术革新,网络商务模式出现,使得许多音像经营店数量急剧减少。从MP3.com提供最早的网络下载服务,到PZP第一个在线音乐业务开始,数字音乐的在线业务不断发展。在线音乐收费模式的出现,以及MP3音乐设备的出现,是对实体唱片销售店的重创,福州路上大的唱片公司不再出现,许多唱片都寄在新华书店里售卖。许多电子设备产品普及,录音棚也不再像20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样唱片公司独有,简单录音设备也可由电脑替代,制作唱片的过程受地点限制越来越小。除了一些知名唱片公司总部布局在卢湾区、静安区、徐汇区、虹口区、闸北区和黄浦区一带外,唱片生产制作普遍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信息技术依赖性增强。

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变化不仅是对音乐创作、音乐器材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整个音乐产业的布局结构。在新技术的影响下,实体经营店数量减少,布局对地点的依赖性减弱,音乐产业呈扩散布局趋势。

以原创内容为核心 聚合较完整产业链 上海欲打造“东方音乐梦工厂”

2010年7月16日,随着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音乐制作中心的开启,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又翻开新的一页。向世界展现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方向,推动亚洲音乐产业与世界音乐产业的发展融合,让曾是远东地区流行音乐中心的上海再次成为全球音乐界瞩目的焦点。

背景产业集聚区沟通中外

曾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远东地区流行音乐中心的上海,如今以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新身份吸引了全球音乐行业的目光。正如中国音像协会会长于永湛所说:“上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音乐名城:上世纪初,中国现代音乐在此孕育;100多年前,我国唱片业在此发端;60年前,新中国唱片业在此建立;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已占据音像业的半壁江山。”今天,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更将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来自全球的音乐“海漂”。

2009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国音像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运用市场机制,集中优势资源,鼓励和推动音乐产业集中度高的地区建立音乐创意产业基地(园区),促进民族音乐产品的开发、创作以及关联产业的发展。2009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上海新汇文化娱乐集团建立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这是由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首个国家级音乐产业基地。

音乐产业集团应当依托上海音乐和出版的整体优势,站在上海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建设文化大都市的高度,按照“统筹规划布局、择优重点推进、加速协同创新、促进集聚发展”的思路,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自主创新与引进借鉴、重点突破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整合海内外各种优势资源,积极推进音乐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旨在通过整合新汇集团在发展音乐产业方面的各种优势资源,形成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建成以原创内容为核心、聚合较为完整产业链的音乐产业集聚区;引进国内外的创意、制作、经纪、代理、咨询、教育、营销等机构,打造“东方音乐梦工厂”,推动中国音乐作品“走出去”。

思路多元化内生循环发展

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会努力将音乐创新与技术、商业融为一体,每年产生一批在海内外有影响力的原创音乐作品,形成音乐出版产业的海派新特色和国际竞争力,从而带动和促进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我国音乐出版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探索成功之路。而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音乐制作中心这个平台将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来自全球的音乐人,满足全球音乐产业间的相互交流。

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主要功能涵盖10个方面:音乐人工作室和音乐公司集聚中心、音乐教育中心、音乐制作中心、音乐演出中心、音乐(数字)出版中心、音像制品集散中心、唱片展示中心暨中国唱片博物馆、音乐传媒中心、音乐版权交易中心,以及音乐产业融投资中心。同时,基地以虹口区辽宁路46号为原始支点,在徐汇等区开发形成入驻园区,使原创音乐的影响力最大化。

深刻把握产业需求,充分考虑功能完整:按照音乐产业的专业技术需求和配套设施需求,前瞻性地统筹、规划、设计基地的功能结构和建筑形态,尽可能地在有限的空间内保证功能的完整,并满足较长期发展的需要。抓住产业上下游环节,突出基地核心优势:坚持发展上游原创环节与下游营销环节,形成核心导向型、专业中介型、配套服务型等人才和企业的集聚,促使基地走上优势循环、自我积累的良性发展路径。依据产业发展规律,注重开发次序节点:依据音乐产业发展规律,处理好发展速度和实际效果的关系,争取实现关键项目和重点任务优先突破、推动“一基地,多园区”辐射发展的目标。推动基地多元发展,建立良好产业生态:加快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整、特色突出、多元发展的音乐专业功能服务体系,构建中外企业分工协作、良性互促的基地内部产业生态,打造基地多元化内生的循环发展机制。

展望音乐创意产业新高地

建设亚洲一流的音乐制作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最具吸引力的音乐综合业务服务平台、中国最具活力的音乐创作平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原创音乐作品传播平台、中国最大的音像制品展示和销售平台、中国专业音乐版权授权交易平台、数字音乐出版的实验平台、音乐表演与时尚休闲相融合的生活平台和各种音乐人才的培养平台,是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平台建设的目标。

对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发展,希望上海市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继续对基地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希望新汇集团作为音像业的骨干企业和总署重点扶持的音像企业之一,充分依托上海的天然资源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合力,不断创新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服务环境,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希望新汇集团抓紧、抓实主园区落地工作;力争打造以原创音乐为核心,主业突出、业态完备、产业链完整的音乐产业集聚区;希望海外业界热切关注、支持基地发展,并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带来优秀的经验、资本和产品。

音乐出版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建设,可以充分带动上海,乃至长三角流域的音乐产业发展。希望基地努力成为音乐创意产业新高地,揭开上海加快发展音乐产业的新篇章。

本章小结:上海音乐产业发展历经百年,音乐产业空间布局受到文化、市场、制度以及新技术等多方面影响,经历了三大阶段变化,企业间网络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整个音乐产业空间格局具体表现为三阶段的变化。阶段一,音乐产业集中分布于市区且与区域外联系较少,偶尔有琴行和唱机店与区域外建立销售关系: 阶段二,受到战争等多方面原因,许多企业面临改组整合,音乐产业中各行各业数量急剧减少;阶段三,在新时期背景下,企业数量集聚增多,产业空间格局体现出新的特点,市区与郊区以及区域外的企业联系更加紧密,产业布局体现为市区内特定范围的集中和郊区的扩散。

参考文献:中国音像协会《唱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声音—纪念中国唱片100周年.》

茵明杰,巫景飞,何大军《.MP3技术与美国音乐产业演化.2005》 中国新闻报2010年7月26日

上海的发展现状 篇2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作为深化改革的实验区域,为消费者和商户提供了一个平台,作为改革开放和提高经济开放度的试验田,其监管政策和优惠条件都有特殊性,将极大促进贸易离岸、转口贸易等。2013 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了上海自贸区,并于2015 年扩展区域,包括张江高科技片区、金桥开发区、陆家嘴金融片区等。上海自贸区自设立以来,新设企业超过1. 4 万家,一年投资企业累计2. 2 万多家,进口通关速度提高41% ,企业盈利水平增长20% ,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上海自由贸易区实验区总体方案》 分析

从2013 年国务院颁布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以来,囊括了金融、物流、服务、贸易四大板块,在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促进贸易开放、扩大投资领域、完善法制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和营造税收制度环境等方面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上海的发展与物流息息相关,物流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贸易、加工的基础,没有便捷快速的物流支持,那么贸易发展的水平将会受到极大的制约,而在总体方案中将物流提升为自贸区建设的根本之一,具有积极的意义。

2. 1 提升上海航运服务能力

上海自贸区对于国际航运的服务推动作用明显,将发挥洋山深水港、外高桥港、浦东空港国际枢纽港的联动作用,形成先进的运作模式,并在国际航运中具备强劲的竞争力。

2. 2 整合四大保税区

上海自贸区囊括了张江高科技片区、金桥开发区、陆家嘴金融片区等,覆盖了四大保税区,将整合四大保税区的物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3 开放上海远洋货物运输能力

自贸区放宽了限制,中外运输企业的合作将更加深化,远洋货物的运输能力必将得到增强,在外贸进出口集装箱、沿海捎带等业务中进一步深化,提高其运行的效率。

2. 4 开放国际船舶管理权限

允许外资船舶运输企业在自贸区设立公司,具备独立的管理企业的权限。

3 上海自贸区对物流发展的影响

在总体方案的设计下,上海自贸区将对物流发挥深远的影响,不单是在总体方案上直接影响运输、装卸等环节,还能整合四大保税区的物流,给上海物流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契机。上海自贸区具有政策优势、区域优势、贸易条件优势,将促进物流的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 1 政策利好推动物流企业的发展

政策利好对于企业的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政策的颁布和实施被当作企业运营的风向标,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因而对于上海物流企业而言,运用好政策的红利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是当前许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共识。上海自贸区的总体方案设计,必然要求政策、金融、制度、市场等都发生转变,实现跨境贸易自由化,这给物流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上海自贸区对于税收的优惠也比较明显,如试验区内的个人股东或企业可以分期纳税,这样可以便于企业将资金用于发展当中,减轻税收负担。而对于进出口企业,融资租赁都有特殊的优惠,能衍生出更多的船舶飞机租赁企业,保证上海物流的发展基础。

为了吸引国外的物流企业加入自贸区,政府制定了利好政策,如以国民待遇对待外资物流企业,外资物流企业可以支配财产所有权,可以自由转移其收益。允许外资物流企业在自贸区独立开办公司,政府减少限制,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许多外资物流企业为了把握在华发展的机遇,纷纷跟进,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企业,分享中国的市场,有的更以中国的发展为依托,向全球化市场进军。

由于上海自贸区减少了政策的限制,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助于企业的升级转型。随着关税等税收的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也在下降,加快了自贸区物流流通,物流量也会随之增加。上海自贸区引入了外资物流企业,优化了市场环境,本土的物流企业将脱离单一的运营模式,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流通加工、仓储物流等,多元化的发展转型利于企业提升竞争力,以满足自贸区内不同企业的发展需求。只有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才能倒逼本土的物流企业不断创新求变,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

3. 2 上海自贸区明显的区域优势助推物流发展

上海的基础建设非常先进,交通优势明显,对国内的物流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自贸区整合了四区的物流企业,但上海各区的物流企业也会根据自身的优势,重点发展,如洋山港保税港区以建设国际中转为中心,建设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 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以航空服务为中心,注重航空口岸物流功能; 外高桥保税区注重进出口贸易,建设国际贸易示范区。如高铁方面,上海自贸区串联了沪深高铁和京沪高铁,将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渤海经济区连接在一起,成为交通和经济的枢纽,是南北物流的支撑;如水运方面,上海自贸区自成立以来,已经对物流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自贸区中的物流企业定位更加明确,会根据自身的优势进行侧重性的发展,其自身所承担的角色也会有所转变。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有助于建设成亚太供应链的核心枢纽地位,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跨国企业的建立及跨区域的营运中心,自贸区为跨国企业提供了优惠的政策,人才流、资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等资源的提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上海是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国际航空货运中心、先进制造中心,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和机遇,为上海成为亚太供应链枢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3 自贸区便利的贸易条件为物流带来机遇

上海自贸区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化的窗口,作为试验田,能推动贸易的转型升级,加快我国全球贸易价值链地位的提升,物流供应链的提升与价值链的提升相辅相成,价值获取的速度快,货物供应流转的速度也快,自贸区的建设为物流的整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将成为物流发展的重要机遇。上海自贸区能推动航运物流等行业的升级。由于放宽了限制,中资企业拥有的非五星旗船,可以在国内沿海从事捎带业务或进出口集装箱业务,减少了周转过程,降低了物流企业的成本,政策放宽限制,增加了上海港口的集装箱量,为企业带来了业务上的优势,降低运营成本。

浦东机场国际中转业务只占运营的5% 左右,为了增加其吞吐量,自贸区方案将增加浦东机场国际中转货运航班,建成港区一体的优势,加快空铁联运、空空中转等效率和数量,有望建成全球第一大货运空港。仓储物流同样重要,自贸区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监管模式,一线区域的贸易更加自由,不受海关监督,保税仓储市场得到很好的发展。自贸区的交通便利,空运、水运、陆运等都具备优势,并且整合在一起,极大地提升了当地港口、机场、铁路等运行的效率,一则是政策的红利为物流的发展做了铺垫,二则是上海本身的发展优势,具备各种丰富的资源,将有效拉动物流产业的升值发展,加快上海从传统的物流枢纽向综合服务物流枢纽发展。

4 上海自贸区开展物流发展对策

4. 1 政策创新带来的促进上海物流发展的优势

上海自贸区在我国是首创,其运行的机制和以往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只是依赖已有的政策制度,则失去了自贸区建立的意义,因而需要进行政策上的创新。自贸区的政策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研究自贸区对物流发展的影响,如存在的挑战和机遇,针对性的研究,以便相关的政策能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如放宽对物流企业的限制,增强物流企业的独立性,允许外资物流企业在自贸区设置公司,并以国民的待遇对待,保证企业的独立性,对财产权和收益有自主转移的权利。其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自贸区的企业或个人要特殊对待,在税收上有一定的优势,如企业或个人可以分期缴纳税收,这样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以便企业可以将资金运用到发展当中去。其三,在监管方面适当的放宽,如减少海关的监管,提高自贸区企业的自主性,这样不但加快了企业物流的速度,还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运营的效率。

4. 2 促进上海物流整合策略的实施

上海自贸区将四区的物流整合到一起,着力于建设空空联运、空港联运、空陆联运、海陆联运等整合,上海是我国的交通枢纽,也是国际进出口的中心,物流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自贸区的成立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契机,因而要制定物流整合的策略。物流整合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研究四区的物流特色,有所侧重,发挥各区的物流优势,洋山港保税港区以建设国际中转为中心,建设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 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以航空服务为中心,注重航空口岸物流功能; 外高桥保税区注重进出口贸易,建设国际贸易示范区。其二,整合物流产业,形成综合大物流,包括航空、陆运、水运形式,并结合中外物流企业的优势,发挥二者的优势,这样不但可以提高物流的效率,还能降低成本,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三,细分物流市场,这样不但可以发展多元化的物流产业,还能满足不同企业的发展需求,增加效益。

5 结论

上海自贸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又一创新性的探索,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为经济先行发展的试验田,自贸区的发展对各种产业都会产生影响,物流产业是重要的领域,因而研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发展的影响及相关应对策略,对于提升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增强其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务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Z].2013.

[2]华顿.“放开一线,管住二线”上海自贸区解析[J].上海经济,2013(8).

[3]葛丰.上海自贸区试点激发改革红利[J].中国经济周刊,2013(19).

[4]佚名.上海自贸区获批政策红利助企业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6).

谈上海方言的发展变化 篇3

关键词:上海方言 普通话变异 语言接触 语言地位 语言认同

引言

2005年以来,针对社会上种种关于 “上海话要消失”, “孩子说不来上海话”的担忧,上海舆论界掀起了一股 “保卫上海话”的浪潮——人大委员提交议案建议保护上海的方言文化,规范沪语,推行沪语;市教委预启动 “上海方言保护性调查研究课题”,通过建立上海话语音档案,以保存 “原汁原味”的上海话。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也纷纷就此现象各抒己见。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发表文章“救救上海话”;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钱乃荣认为:“上海闲话能变化,但不能消失,它们富于个性,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历史,发展的见证。”①同时,另一个声音也在响起:上海市语文学会副会长游汝杰教授认为: “不必担心上海话消失,因为上海话不是一成不变的。”②;“上海人的上海话能力并没有明显的减弱……只是其特色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了。”③;市教委语言文字管理处处长孙晓先认为:“推广普通话,上海话并不会因此受到挤压,不需要特别保护。”④种种观点充斥着舆论界。上海方言需不需要受到保护?推广普通话和保护上海方言,舆论界究竟何去何从?本文依据上海方言的历史形成过程分析上海方言本身的特点,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及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关系来探究该问题的答案。

一、上海方言的特点

钱乃荣在《上海语言发展史》一书中详尽地研究了近代以来上海方言的语音、词汇及语法演变。纵观上海方言自开埠至今近160年的发展变化,我们发现上海方言有来源广泛,变化迅速,领先创新并日趋向普通话靠拢的特点。

(一)借用地方方言现象明显。

自开埠以来,外籍人口大量移入,随之带来大量方言土语。上海方言吸收了很多周边地区如松江、苏州、宁波、杭州的方言土语。“勿来三”是苏州话,“莫牢牢”是杭州话,新上海人喜欢说“不要太”(“不要太潇洒”,“不要太漂亮”等),是将“莫牢牢”译成了普通话;就连现在被外地人看作上海话标志的“阿拉”也是地地道道的宁波话。广泛的语源也使上海方言中产生大量的同义词,如:北方话中的“饼子”,上海方言就有“大饼,面饼,晶饼,羌饼”等几种叫法。

(二)明末清初华洋杂处产生了大量译词、外来词和洋泾浜语。

这些词有的直接音译入上海方言,如:巧克力,咖啡,沙发, 开司米,磅,水门汀,牛轧;有的意译,如:火车,飞机,细胞,蜜月,黑板等;有的音译加意译:冰淇淋,网吧,迷你裙,苏打水,霓虹灯,色拉油等;还有先音译后意译的,如:telephone—德律风—电话,laser—来塞光—激光。明末清初华洋杂处还产生了一种洋泾浜英语,如:“混腔势”其中的腔势便是由英文的chance转变而来,还有“瘟生”(one cent),“轧沙丁鱼”(sardine)都是洋泾浜在上海方言中留下的痕迹。

(三)词汇的都市化。

随着上海的都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批本土词汇被书面语通用语词汇及新生的都市词汇所替换,如“日头”,“影戏院”,“寒暑表”分别被“太阳”,“电影院”和“温度计”所取代;同时不断产生花样繁多的都市流行语,从20世纪初的“出风头”“拆白党”到90年代的 “酷,美眉,丁克,掏糨糊”,无不为上海方言注入新的活力。

(四)上海方言有着日益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1.方言色彩很浓的词渐渐向普通话靠拢。如“留声机——唱机”,“蓝印纸——复写纸”,“自来火——火柴”,“寻——找”,“疑心——怀疑”;

2.青年中流行“上海普通话”, 将“为什么这样?”说成“为啥格样子?”,而不是说“为啥迭能?”并将“为”念作去声,而不是像以前的上海话念成阳平;

3.语音上有由白读音向文读音发展的趋势,新近出现的词或口语中的流行语更倾向于文读音。如旧上海话中“秘书,”的“秘”读“bi”,而今青年人爱说“mi”;“行车行船”旧读“hang”,而今读“xing”,“味道”的“味”、“眉毛”的“眉”旧读“mi”,而今“味”读“wei”,“眉”读“mei”。

二、社会语言学的解释

(一)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

1.语言的历时变化

语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现象,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社会语言学家称这一现象为语言的变异。社会制度,社会观念,社会生活的变化都会引起语言的变化;而社会发展速度,人口数目及交际密度也会对语言的变化速度产生影响。上海方言的变化速度之快在同类中是罕见的。历史证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社会变革越激烈的地方,人们的思维越活跃,语言的创造力会越强,语言也就越有活力。

2.语言的共时差异

语言的变异还可表现为语言的共时差异:即使是同一历史时期对同一方言的使用也可能会因地因人因场合而异。不同年龄段,所受文化教育程度不一样的人群在使用方言时都会有语音语调甚至词汇上的差异,如老上海人爱说“邪气”“交关”(“很”的意思);而年轻人则喜欢用“牢”“赫(瞎)”;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和其他地区迁入的上海人说话也有一定差异。另外人们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变换使用各种语言或方言,普通话和上海话各司其职,充分体现了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二)语言不是自给自足的。

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此,语言学家萨丕尔有一个精辟的论断:“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是自给自足的。”(Sapir 1921:159)社会语言学家认为,不同的语言或方言相遇时会产生“语言接触”现象,即在接触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可表现为语言的借用,双语多语现象,双言或多言现象,语码转换,有时会形成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语(Arnold M. Zwicky 1988:33)。游汝杰(1999:279)也曾提到:“不同民系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方言接触有可能产生方言的借用和模仿现象。”“每一种活着的语言都有充分的吸收功能,会在社会生活必需时吸收新词汇,也不害怕与其他语言接触。”(陈原2000:63)在当今前所未有的语言快速接触中,上海方言必然受到其它语言变体,特别是普通话的影响。

社会发展靠创新推动,语言在发展中丰富。没有变化的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语言,注定要被历史所淘汰。新时期的上海方言是历史蜕变的结果,是社会发展在语言上打下的烙印,变化不等于退化。各种调查表明上海人的上海话能力并没有明显减弱。对于变化中出现的新事物,我们要秉着开放的态度。洋泾浜曾被视为一种语言污染,但经过时间的洗礼,很多洋泾浜已被吸收进上海方言,我们谁有能 力否认某些新流行语在几十年,几百年之后会被编入上海方言志,甚至是普通话教材?上海方言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方言群体,历经百年巨变,并广泛吸收各地方言土语及外国词汇,表现出慷慨的吸收力,又显示出本土文化强大的稳定性。我们不能因上海方言的种种变化而担心它会受冷落甚至被遗忘。

对于上海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我们也应该有个正确的态度。语言本来就是一个符号系统。符号的特点之一是约定俗成,全民公认。荀子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言变化发展是个自我淘汰,自我选择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从语言的发展史看,出于交际的目的,语言具有趋同的需要。当今语言的一个历史趋势是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如英国国内和美国国内方言差别逐渐减少,民族标准语的使用日益广泛,英美两国英语也在逐步靠拢。可见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距会逐渐缩小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变化本身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会大大推动社会的发展。游汝杰也说过:“方言历史演变的宏观取向是劣势方言向优势方言靠拢,方言向共同语靠拢。”(1999:275)上海方言的这种变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应该被人们乐观的接受。

三、从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看上海方言的变化

普通话是汉语的共同语,是国家的标准语。现代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本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1956)而对“方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英国语言学家R.哈特曼和F. 斯托克合编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将“dialect”定义为“一种语言的地区、时间或社会的变体,这些变体无论在发音,语法和词汇上与标准语都有不同。”(1981:99)这一定义为西方语言学界普遍接受。我国学者黄景湖(1987:1)认为,“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共同语的分支。方言在一定的地域为全民服务,并作为低级形式服从于全民共同语的高级的标准语形式。”

(一)在上海方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普通话和方言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

1.普通话中吸收了很多上海的方言词汇。

方言是普通话的源泉。上海方言有表达细腻,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大量吸收方言能丰富普通话的表达。一些很有特色的上海话,如“标致,便当,尴尬,像煞有介事,名堂,蹩脚”等已被吸收入普通话。

2.很多外来词通过上海方言传入了普通话。

一些外语词在上海登陆后,先被译作上海方言,后被吸收入普通话。比如:“沙发”(sofa)用普通话翻译应该是“梭发”,但上海话把“沙”读作“梭”,也就成了“沙发”。类似的例子还有Canada——加拿大,Butter——白脱,Gallon——加仑,beer——啤酒等。如果说上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上海方言便是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丰富汉语的语言表达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当今的上海方言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二)从语言地位和语言认同功能角度解析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从语言学角度看,所有的语言及语言变体都是平等的,而事实上社会上对于不同语言变体的评价、认识和使用是不平等的,人可以赋予有影响力的变体更高的地位,语言有强势和弱势之分。普通话原本也是一种方言,在经过一定的标准化加工,并扩大它的使用范围之后,其语言地位上升为标准语,成为全民语言。而如今随着不同方言区人际交往的愈加密切,人们使用普通话的场合越来越多,普通话的地位日益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上海话的地位在衰退。语言地位是由该地区的经济政治状态决定的,随着上海经济的不断发展,上海话作为强势方言的地位不会衰退。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认同功能,即使用同一种语言变体能使该言语社团的成员产生归属感。一方面,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无论何时都有一种归属的需要,而语言是实现这种归属的重要途径。一旦放弃了一个人所来自的那个群体的语言变体,他也就失去了与那个群体之间很重要的认同纽带。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之一承担着独特的社会功能,“是民系认同和身份认证的重要标志”,(游汝杰 2006:7)另一方面,随着外地人对上海的地方文化的逐渐认同,他们也有被认同,融入这个社团的需要,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也会有意识地接纳上海方言,从而促进了上海方言的发展。除非上海方言是完全封闭的,拒绝变化的,否则即使人口比例的改变,使用频率和场合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种变体消亡。所消失的不过是旧的形式,旧的形式不断消失,新的形式又不断出现。上海话在变化,但不会消失。“上海是一个存在双重语言现象和双层语言现象的言语社区”,(游汝杰2006:4 )“多种语言和方言的并存并用现象,是由它们的社会功能决定的,不是行政命令或人们的主观愿望所能左右的。正确的态度是让它们发挥各自的社会功能,并存并同,和谐发展。”(游汝杰2006:1)

由此可见,普通话和方言并非相互矛盾、水火不容,而是互相吸收、共同发展的。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主要社会用语是普通话,而上海方言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及社会功能。上海方言地位没有下降,也不会消失。只有创造一个宽松的多语环境,让各种语言在相互接触、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互取所长,才能真正发挥语言作为信息载体、交际工具的作用。

结语

语言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体系,语言的发展也是一个自我淘汰,自我选择的过程。一种方言是否有生命力要看它能否适应历史和时代转变的需要。任何企图消灭方言或采取行政措施推行方言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百年以来,上海方言大胆迎接各地方言及外来语的冲击和挑战,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如今上海方言的变化为语言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只有怀着宽容之心,树立动态开放的语言观,才能真正做到客观的观察,忠实的记录,细致的解释,从而探究语言发展变化之规律,努力营造多语并存和谐发展的语言环境。

注释:

①摘自《新闻晚报》2006年2月27日

②摘自《新民晚报》2005年9月22日

③摘自《文汇报》2006年09月19日

④摘自《申江服务导报》2005年11月4日

参考文献:

[1]Arnold M. Zwicky.社会语言学演讲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2]Edward Sapir.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R.A. Hudson.Sociolinguistics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陈原.语言和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陈原.语言和社会生活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哈特曼 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辞典 [M].黄长著等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7]黄景湖.汉语方言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

[8]钱乃荣.沪语盘点 [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9]钱乃荣.上海语言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游汝杰.汉语方言演变的文化原因 [A].游汝杰自选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游汝杰.方言和普通话的社会功能与和谐发展 [J].修辞学习,2006,(6):1-8.

上海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篇4

王国忠 朱恩 市农委种植业办公室、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上海农村经济2010年第4期

一、上海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资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发展生态农业就能把农业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生产和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市民更注重生活的质量,安全、优质的生态农产品成为首要选择。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洁土”、“净食”的生活环境,就能为广大市民提供安全、优质的生态农产品,拓展广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三)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需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应用生态农业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减少化肥农药流失,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减小环境压力,为上海的生态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四)发展生态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注重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及推广应用,健全生态农业管理制度,提高农民生态意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价值,有利于促进广大农民增收。

总之,上海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二、上海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初步成效

(一)积极探索区域生态农业建设

1、农业部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上海郊区崇明县、宝山区已分别被列为农业部生态农业试点县和示范县(区),根据“立足示范、着眼推广、点面结合、讲求效益”的原则,在都市型生态农业建设上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发展上海都市生态农业,建立一个农业生态经济结构协调合理,整体功能较强,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优美整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农村,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2、环太湖流域生态建设。上海市涉及环太湖流域有青浦区的金泽、练塘两个镇,共有耕地面积11.4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6.9万亩。近年来,这两镇围绕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推行绿肥养地轮作休耕制度,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以及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工程等,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二)大力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1、推进绿肥生产。绿肥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肥源,种植绿肥既可以增加农田经济效益,又可利用绿肥根瘤菌固氮、以小肥调大肥、以磷肥调氮肥等特点,富集或固定土壤中的氮、磷、钾及其它养分资源,翻压后可提供作物多种养分,绿肥秸秆还田还可增加土壤碳的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和其它理化性状,实施种地与养地相结合,促进耕地地力提高。在绿肥种植补贴政策的引导下,上海大力推进绿肥生产,2004年以来累计推广绿肥种植面积200多万亩。

2、完成耕地质量普查。2002-2003年,完成基本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普查工作,耕地符合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占38.1%,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占47.9%,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占10.8%。2006年,又完成356万亩耕地的地力调查

与等级划分,全市耕地总体上处于较高等级,其中,一等地占17.4%,二等地占32.76%,三等地占26.09%,四等地占20.17%,等级最差的五等地仅占3.58%。同时,摸清当前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农田耕作层变浅,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有所增加,养分失衡现象较严重,耕地土壤酸化趋势明显。

3、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耕地质量监测是一项长期性的、公益性的农业基础工作。上海已在2007年底建立了500个地力定位监测点、100个环境质量监测点和30个肥料效应流动监测点,覆盖郊区大部分土壤类型和种植利用方式,每年为政府提供上耕地地力与环境质量报告。

4、加快中低产田改良建设。近年来,针对郊区部分耕地存在一定的障碍因素,一是推进松金青地区低洼地土壤改良工程建设,标准粮田建设面积30.4万亩;二是开展南汇5万亩滩涂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以及奉贤每年约2万亩平整田土壤熟化与改良工作;三是开展3万亩蔬菜等经济作物设施土壤连作障碍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四是嘉定等区开展重金属污染农田生物修复技术示范工作。

5、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为落实“占补平衡”政策,2010年以开展耕地质量评定工作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补充耕地质量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为重点,把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和验收工作落到实处。按照“部省共建、因地制宜、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的原则,构建农业、国土资源两部门共同开展补充耕地验收工作机制为核心,积极探索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有效工作模式。2010年计划在奉贤区开展“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省级试点工作,做好评定和验收补充耕地质量工作,指导补充耕地质量建设。

(三)全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l、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料。商品有机肥推广作为解决全市畜禽粪便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2004年在郊区水稻地区试点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1.5万吨;2005年至2007年商品有机肥推广工作连续三年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推广范围以粮田为主,兼顾种植蔬菜和西甜瓜的基本农田,三年累计推广应用33万吨;2008年、2009年继续加大推广力度,推广数量分别达15万吨和16万吨。至2009年累计推广数量达64万吨。商品有机肥的推广应用,每年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50-60万吨,保护了郊区生态环境,改善土壤地力,减少氮化肥用量,减轻盐渍化程度,提升农产品品质。

2、资源化利用秸秆。一是推广秸秆直接还田。主要是在农作物收割时留高茬或利用农机设备直接将秸秆还田,以及稻田秸秆覆盖还田。目前,全市秸秆通过机械粉碎后还田的比例占到全市稻麦种植面积的80%左右。二是发酵制作食用菌培养料。以现有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组建食用菌培养基料生产中心,集中收集周边地区的稻麦秸秆,并加工成食用菌培养料,用于蘑菇等食用菌生产。同时,蘑菇种植后的废料还可用于水稻机械化育秧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秸秆资源化利用可以有效地遏制秸秆焚烧对空气的污染,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的使用量,有利于节约农业生产成本,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维持土壤的生物质平衡,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

3、减量化使用肥料农药。

按照上海市第四轮三年环保行动计划化肥农药减量工程实施方案,6个区县(农场局)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建立了示范基地,累计示范面积8720亩,基本代表了本市种植业的主要生产方式,示范基地分3种类型:一是以规模种植水稻小麦为主的粮田双减示范基地,例如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奉贤庄行现代农业园区和长江农场;二是以种养结合小型家庭农场为主的双减示范基地,例如松江新浜家庭农场;三是以蔬菜生产为主的双减示范基地,例如青浦练塘茭白生产基地和嘉定华亭城市超市蔬菜生产基地。2009年通过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肥耕地地力技术、农药合理科学使用、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和种养结合等措施,减肥减药效果明显,各示范基地水稻、小麦、蔬菜化肥用量比2008年减少6~

12.11%,有机肥料与化肥、化肥中氮磷钾使用比例逐渐合理,农药减17.7-38.2%。

4、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目前,本市郊区除闵行区外,其他区县均列为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2009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303.44万亩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一是初步建立主要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和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包括主要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和水稻施肥分区图,稻、麦推荐施肥技术模型,以及推荐施肥的主要技术参数。二是肥料施用结构渐趋合理,氮磷钾比例逐渐合理,中高浓度复混肥料、配方肥用量增加,有机无机肥料平衡使用。三是节本增效经济效益良好,水稻亩均节本增效38.98元,小麦亩均节本增效41.59元。

5、探索种养结合农业。目前,上海已经在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农业方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典型的模式有以下三种:一是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松江区结合土地集中流转试点工作,推出了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家庭农场平均经营面积100-150亩,并在农场内建设一个年出栏1200头的猪场,猪场里产生的粪便和尿液,收集经发酵处理后就近还田利用。二是种养结合大型农场模式。警备区农场和海丰农场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形成了大型农场种养结合传统模式、现代模式以及欧盟模式。传统模式是指猪一猪粪一牧草一养猪模式、猪一猪粪一围河养鱼模式和猪一猪粪一林苗木一发展林业模式;现代模式是指猪一猪粪一有机肥还田一有机水稻和蔬菜模式、猪一猪粪(农作物秸秆)一沼气发电一养猪供暖和生活用电模式、猪一污水一氧化塘处理一还田模式;欧盟模式即“粪水生态还田”模式,建设全封闭粪水收集系统,将猪粪收集后由管道泵入储存6个月的大池中,经自然发酵无害化处理,然后通过大型粪水施肥机和搅拌机将发酵后的粪水喷洒农田。三是林下经济生态农业模式。随着上海生态林建设推进,逐步发展形成了林下经济等生态农业模式。据统计,2006年上海林地养殖规模百亩以上的使用林地11.6万亩,年出栏家禽115.37万多羽,产值约2000万元。2008年上半年,仅科委项目的一个示范基地约10000亩林地,养殖肉鹅60000多羽,实现产值约600万元。

三、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

(一)加快规划制度建设

l、制订发展规划。各区县应根据本区域农业生产特点,以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所产生的废弃物再利用生态循环链建设为核心,科学制订生态农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区域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无害化目标。一是近郊城乡一体功能区(包括闵行、嘉定、宝山三区)。由于城乡处于一体,对农业生态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要求将农业的自身污染降到最低程度,而且要求农业本身对都市环境作出积极的贡献。所以它是以环境友好为导向的环境友好农业,着眼于通过使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技术、装备、手段及管理方法来提高农业产出效率,还必须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重视发挥农业的生态友好功能,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二是远郊湿地生产功能区(松江、金山及青浦三区)。远郊湿地生产功能区应最大限度地保护稻田的种植面积,以“稻田圈”作为重要的生态单元,减轻氮、磷元素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生态安全和粮食生产双赢,确保上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在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河、湖蓝藻肆虐,局部地区取水口水源严重污染,百姓生活用水发生困难的现象屡有产生的今天,充分发挥“稻田圈”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更显重要。因此,该区域生态农业建设重点应放在“稻田圈”为主的人工湿地建设上。三是滨海果品生产功能区(包括奉贤、浦东两个区)。该生产功能区的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是上海市果品生产和蔬菜生产的重要基地,南汇的两甜瓜、水蜜桃,奉贤的黄桃,早已成为上海市著名的名、特、优产品。该功能区农田中经济作物栽植的面积较多,相对于粮食作物而言,经济作物对土壤肥办的要求较高,所以在生产过程中,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的投入较多,且对农田排水系统的要求较为严格,农田地力培育投入费用较多。四是三岛生态旅游功能区(包括崇明、长兴及横沙三岛)。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素以水清、气净、土洁而著称,加之岛上工厂企业少,所以生

态环境十分优良。三岛是上海绿色蔬菜和稻米的生产基地。该区域每年还有大量的滩涂经过熟化培育后转化为基本农田,该区域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加快熟化滩涂土壤,促进耕地质量提高。

2、出台相关法规。生态农业建设要得到长期健康发展,必须有完备的政策法规作保障。应加强生态农业立法,制订出台“上海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上海市耕地保养管理办法”、“上海市耕地质量验收办法”、“耕地质量验收标准”、“畜牧业粪便污染处理规范意见”、“秸秆处理办法”、“种养结合生态补偿实施办法”等地方法规,为限制环境污染、鼓励资源再循环利用和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法律保障。

3、完善考核制度。为有效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加强各级政府工作责职,需要建立生态农业建设长效机制,配套制订《上海市生态农业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对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做出成效或者失责的单位和人实施奖罚。同时,对区县、乡镇政府,应从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消耗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探索新型绩效考核体制。

(二)加强队伍体系建设

1、恢复农业环境保护站。建议协调市有关部门,尽快恢复上海市农业环境保护站,具体承担本市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指导工作,各区县农委相应成立本区域农业环境保护站,组织和实施本区域生态农业建设工作。

2、健全市、区县和乡镇三级农业环境保护队伍。进一步健全市区乡镇三级农业环境保护队伍,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加强土壤肥料与环境保护实验室力量,承担农业环境检测监测工作。

3、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认真总结推广传统农业生产中符合生态农业要求的投资小、易操作、实施面广、增收明显的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农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体系,重点研究开发无污染、无公害以及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材等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等。同时,加强生态农业技术培训与宣传工作,加快生态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l、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一是推广小规模种养结合模式。重点推广松江区新浜“畜禽养殖一粮食种植”相结合的种养模式;二是示范大型养殖场的生态利用模式。建设“畜禽养殖一废弃物综合利用一种植”示范工程,将畜禽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固体加工生产有机肥还田,畜禽粪便液体采用管道田间配套工程辐射周边地区还田。

2、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研究碳循环中的适用农业控制技术措施,并加快在农业生产中应用,降低农业生产的碳排放。3~5年内加大水稻、小麦、茭白、油菜秸秆综合利用力度,降低碳排放;发展有一定效益的经济绿肥50万亩,建议对实行低碳农业的栽培措施推行生态补贴。

3、推进水稻高产创建和蔬菜标准园建设。重点推进水稻高产创建基地生态配套工程和千公顷设施菜地标准园的建设,同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成立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以保护生态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商标注册,参加农产品质量评比和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标识,打造知名品牌。

4、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按照稻麦、蔬菜、水果等不同作物的需肥特性进行标准化管理,实行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肥与中微量元素肥料平衡施用,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保障上海粮食和蔬菜等农产品的安全、优质、高产。

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网络,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点,加强上游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实施重点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研究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

治技术,继续推广化肥农药减量技术,降低上海化肥农药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工程,推广商品有机肥20万吨/年;加快推进上海农产品产地安全普查工 作,争取在1~2年内摸清上海农产品产地环境基本情况,全面开展上海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监管工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和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开展农业投入品的有害物质跟踪分析和环境效益风险评估。

6、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建设生态庄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建设有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农业观光旅游基地、生态庄园。使农民在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观农村风光、带农特产品”的旅游消费中实现增收,并促使生态农业在丰富旅游内涵的同时自身也得到长足发展。

(四)强化资金政策保障

浅谈品牌发展对上海旅游的作用 篇5

摘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让上海旅游业持续繁荣与增长,品牌的发展很重要,品牌力量是一个不容忽视强大的竞争力

关键字:上海旅游 品牌 发展

品牌是营销的核心和灵魂,是一种形象和理念,他可以是一种文化效应,一种思想,一种印象。品牌即力量。如今的上海旅游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对于如何进一步加大上海旅游业的繁荣,让上海旅游业在全国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加强自己的竞争力,应该注重品牌的发展。塑造旅游品牌和形象并向消费者充分有效地传播和推广,打造上海旅游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的完美形象,使消费者鲜明深刻的牢记这个品牌,让消费者对我们更有信心,更加信任与喜欢,这样上海的旅游业才能长久发展。

国际上有很多旅游品牌形象塑造成功的实例。夏威夷是全世界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楷模,负责夏威夷旅游规划的部门制定了新的制定了新的旅游形象理念——Aloha。运用此理念的主要考虑是Aloha是夏威夷的独特优势,这才是真正的“Only in Hawii”的东西,这是构造夏威夷独特形象的最主要因素。根据Pukiu-Elbert辞典,Aloha是“爱、怜悯、同情、仁慈与宽恕”,Aloha是夏威夷人的根与魂,它保障了夏威夷人的热情与友好,是夏威夷人热情洋溢的体现。夏威夷旅游业正是通过不断的完善自我形象宣传及销售渠道,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而使得自身旅游业一直处于辉煌。

新加坡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有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与新加坡政府的大力支

持、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与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久以来新加坡的狮鱼之 城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旅游产业也通过成功地塑造区域形象,得到了长足 的发展,积累了众多的品牌价值,这些都为新加坡成为优秀旅游目标地提供了支

撑。在新加坡的旅游形象推广方面,新加坡运用多样的图形与丰富的色彩,传达立体而统一的新加坡旅游形象——新亚洲、新加坡(New Asia Singapore)。旅游消费者通过对旅游目标地形象的认知,了解旅游地从而决定了旅游的“购买”,这些成功旅游形象案例和品牌形象塑造方面的经验是值得上海旅游业借鉴与学习的。

上海有许多特征性的旅游品牌,很多地方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外滩和陆家嘴地区的一江两岸都市风光,景色之美,无与伦比,富含文化内涵。万国建筑博览群和海派建筑更是极具代表性。崇明岛的自然风光更加使得上海这片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城市更加具有魅力。上海应极力突出这些品牌,要有品牌意识,要宣传推广品牌,让每一个旅游景点都能让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现在物质生活丰富,我们旅游业要提供的便是给予游客们精神上的快乐与安宁,让游客觉得我们这有东西可看。到过周庄古镇的人们一回想起那段小住的时光,便真正沉醉于那古朴安静的小镇生活中,“小桥,流水,人家”,这就是周庄的品牌,没去的人想到周庄便充满渴望,去过周庄的人更是留恋忘返。我也曾去过上海的七宝古镇,虽然感觉上这座古镇年代久远也很古朴,但过于浓重的商业气息,和地上没处理的垃圾还有河道里漂浮的脏污,街上东一处西一处的小贩,给人一种治安很乱的感觉,你的思维仿佛一下子就乱了,抓不到真正的特色与亮点,令去过的人略感失望。

那么怎么打造完美上海旅游业的品牌呢,这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这不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效果。首先,品牌要具有自己独特的理念与风格,这种理念要凸显上海旅游的特色,塑造与众不同的市场形象,这样才能在游客心中占据一定的地位。比如上海世博的“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在这主题之上,挖掘和开发城市与生活中的主题元素,让人们真切体会这个主题。风格方面,现代旅游景点都市旅游风比如要大气,要有现代化元素,而历史文化、古老风景的旅游景点必然是温馨静谧的,其次,品牌的长期建设必须依靠文化。迪斯尼乐园就做的很好,迪斯尼为什么乐园一直经久不衰,那是因为迪斯尼乐园具备了一种

文化,通过那些塑造的童话故事,打造米老鼠,唐老鸭这些旅游吸引物,带来旅游价值的文化资本。人们为什么对“经典”念念不忘,耳熟能详,就是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例如,我们可以利用上海的相关节日,赋予这些节日动人的故事,开展一系列的大型旅游活动,展示上海特色的文化名片。品牌的理念与文化都具备了,那还离不开当地旅游的规范化,舒适整洁的旅游环境,良好和平的治安,这有助于提高群众对于品牌的公信力与信心。旅游公司和部门不能是一味的只顾赚钱,有的地方,酒店乱收费,一份炒面卖出天价,旅游公司在假期只顾赚钱,不停地发放门票,不控制人流数量,造成当地混乱,这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自砸招牌的行为。这都给游客留下很不好的印象,游客们吃了亏,自然不会再来。

上海会议酒店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 篇6

ORTHERN ECONOMY 上海会议酒店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

唐淑芬 哈 欣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上海 200241)

摘 要:酒店拥有齐全的功能设施,这将其与会议密切联系起来。随着会议业的兴起与发展,酒店类型与功能又进一步细分,出

现了新的酒店业态--会议酒店。上海会议和酒店不论是数量还是规格均居于国内前列,但是会议酒店作为一种新的酒店业态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本文对上海会议酒店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发展特点与规律,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关键词:会议酒店 上海

上海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突出,与世界政

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多,越来越多 的国际国内大型会议在上海举办。ICCA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上海举办会议数量稳步上升。2008 年在上海举办的

品牌会议有 57 个,居世界第 28 位。上海举办的国际会议

数量也在攀升,见表 1。酒店因能够提供住宿、餐饮、会

议、娱乐等功能设施而与会议业有许多交叉与关联。会议

酒店是酒店功能与会议场所功能的叠加融合与提升。上

海会议业市场的繁荣,促进了酒店业的发展,尤其催生了

以会议领域为主要市场的酒店。越来越多的酒店突出会

议功能,转向以会议设施与服务为特色的会议酒店,这反

映了上海会议业欣欣向荣的现状,但这同时也容易产生

一些问题,这正是本文将要探讨的内容。

表 1 2006-2008 年上海国际会议按会议类型分类

一、引言 兴起,关于会议酒店的研究也不见多。张卓青,华细玲从会 议酒店特点出发,认为会议酒店是以出席、参观一个或多 个会议、展览或其他活动为主要目的, 并具备一定规模的 会议功能、场所和设备的商务酒店。王伟认为,会议型饭店 是指以大型会议或展览设施为依托或其自身具备大型会 议或展览设施功能,并拥有与会议或展览设施相应的客房 总量、相应餐位数量、宴会厅或餐厅种类数,饭店收入 1/3 或以上为会议收入的饭店。夏晗从与会议酒店定义相近的 商务酒店、会展酒店、会议中心等比较分析,认为会议酒店 必须具备客源、地理位置、会议场地及设备设施、配套设施 及服务、专业化的会议服务五个要素。胡平根据饭店的会 议相关方面软硬件设施、饭店在会议部门投入比重、会议 部门为饭店带来的效益、饭店经营战略、目标市场定位等, 将会议型饭店分为接待型、专业型、策划型三种会议饭店。张卓青,华细玲,邓波主要研究了会议酒店的特点并各自 提出营销策略与方法 刘海莹认为 打造会议品牌酒店要

。,紧抓细节 最重要的是超越自己

并且还分析了会议酒店 在会议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刘敏 李智玲 王春才总结了澳。,大利亚会议酒店发展特点,总结了其发展经验对我国会议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 2007》、《上海统计年鉴 2008》、《上海统 计年鉴 2009》。

抓人才等 酒店的启示 包括抓服务 抓机遇。,、、会议业在我国逐渐发展 会议酒店业态刚刚兴起 关,于会议酒店发展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目前关于会议 酒店的研究多集中在会议酒店的营销与品牌打造等方 面。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是会展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其酒店业发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目

二、研究综述与研究内容

(一)会议酒店研究综述

国际会议产业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但在国内才刚刚

2010 年第 9 期

ORTHERN ECONOMY 区 域 经 济

前还缺少关于上海会议酒店现状的研究。

(二)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本文根据中国会议酒店联盟提供的上海会议酒店情

况,从中搜集、整合相关数据,从而有据可依地对上海目

前会议酒店情况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上海会议酒店发

展的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就现有问题对上海会议

酒店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三、上海会议酒店现状

(一)会议酒店定义

关于会议酒店概念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这里我

图 1 上海会议酒店星级比例

图 2 上海会议酒店位置分布图

店建设与运营指南”草案里对会议型酒店概念的定义:会议

型饭店即以会议作为主要市场定位,并具有相配套的住宿、餐饮、会议、展览及相关服务等功能的单体饭店建筑。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会议酒店的主要市场目标是各类会议,主要功能除了住宿、餐饮等基本功能外,还必须

具备会议这一主要功能,包括专业的会议场所、设备设

施、管理和服务人员、会议服务及相关配套设施服务等。

(二)上海会议酒店现状分析

2008 年上海星级饭店有 310 家,客房总数达到

61264 间套,见表 2。根据中国会议酒店联盟的数据统计,们采用的是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于 2007 年起草的“会议饭

图 3 上海会议酒店客房规模

1.上海会议酒店特点分析

上海星级酒店总量的 25.48%,主要以三、四星级酒店为

主,见图 1。这些会议酒店的会议场地总面积约有 76531

于浦东。其中,浦西的会议酒店多位于市中心地段,如徐

汇区、黄浦区以及长宁区等,见图 2。会议酒店的客房总家,见图 3。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网。目前上海的会议酒店共 80 家,其中星级酒店 79 家,约占

上海会议酒店产业处于一个初步的发展阶段,从以

上数据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些特点:

(1)良好的基础设施。从图 1 可以发现,上海会议酒

店 99%均为星级酒店,其中以三、四星级酒店为主,占

75%。在会议越来越成为酒店市场新宠时,很多酒店功能进

一步细分,在经济型酒店越来越有竞争力的情况下,转

平方米。这 80 家会议酒店中有 66 家位于浦西,14 家位

向会议客户市场也是三、四星级酒店吸引客源的一个有效途径。在保证其良好的住宿、餐饮和娱乐服务基础上为

数有 22093 间/套。其中 300 间以上的大型会议酒店有 28 家,100-300 间中型酒店有 42 家,100 以内的小型酒店有

客户提供会议场所、设施设备。

(2)位置分布与交通优越度有高度关联。上海酒店宾馆

多分布在市中心,以黄浦、徐汇、长宁和虹口为中心,向

表 2 2008 年上海星级酒店

四周发散分布,占半数以上,而偏郊地区相对少很多。这

与会议酒店市场主体的需求有关。会议参与方具有经济

好、层次高、消费大的特点,市中心交通便捷,便于会议的

召开,而商业兴旺、娱乐丰富多样、夜生活精彩也能够很

好满足会议参与方会后开展游玩活动的需求。

(3)酒店规模与酒店星级呈正相关。酒店宾馆以中型

酒店规模为主,大型规模次之,小型规模酒店为辅。中型

规模会议酒店比例过半,有 43 家,占 54%;而其中以三星

级和四星级为主,各占 44.2%和 39.5%,二星级和五星级

各占 7%和 9.3%。在大型规模酒店中,主要以高星级酒店

为主,四星级占 51.9%,五星级占 33.3%,见表 3。高星级酒

2010 年第 9 期

区 域 经 济

ORTHERN ECONOMY

店会议设施齐全、资金充足、品牌大,可以满足多样化的

市场需求,见图 4。

表 3 上海会议酒店规模的星级比例

图 4 酒店规模与星级的市场特点

2.上海会议酒店发展现存问题解析

(1)专业性不高。会议酒店固然以会议客户市场为

主,但从此次统计来看,不少酒店只是虚有会议酒店称号

而其会议场所、设施以及服务都没有达到专业化的要求,有的酒店网站专业化低、酒店资料模糊不清,有的甚至根

本没有会议设施,这样参差不齐的局面有损于上海会议

酒店整体发展水平。

(2)布局不合理。从前面数据中得知,上海 82.5%的

会议酒店位于浦西,浦东作为上海会议业渐兴的重要区

域会议酒店只有 17.5%。浦东近年的会展产业发展非常

迅速,由此带来的大量会议、论坛等均是会议酒店不可错

过的发展市场。

(3)数量少、规模小。上海是国内甚至国外许多重要 的政府、企业和学术会议的举办地,2008 年品牌会议举

办数量居世界第 28 位,居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目前上海

现与解决。

四、上海会议酒店发展若干建议

(一)统一规范管理

目前由 2008 年中国会议酒店联盟来统筹国内会议

酒店发展工作,联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协调职能,规

范全国各地会议酒店的发展,统一服务标准,充分发挥职

能作用,做好会议酒店的统计工作,以发现问题为以后会

议酒店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致力提高服务水平专业化的会议酒店不仅要求有专

施设备,还必须为与会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如专业的会议策划服务,高质量的会前筹备、会中服务以及会后服务。这些都需要酒店具备专业的会议人才,还要具备专门的会议服务人员、设施设备调节人员、紧急故障协调人员

业的会议场所、设 的会议酒店还远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很多会议酒店

会议设施规模小、数量少、管理水平低。

(4)管理机构不明确。会议酒店属于新兴的酒店业态,各方面发展还正在进一步摸索中。上海会议酒店的管理机构是上海会展行业协会、酒店协会还是刚建不久的中国会议酒店联盟; 若中国会议酒店联盟统筹全国的会

议酒店发展,上海这一区域是否应该再设一个专门的分

支管理机构,这一系列的问题陆续产生。而且,各方面也

没有关于上海会议酒店发展全面的信息和统计资料。

(5)信息不完善。在本次的统计调查中,中国会议酒

店联盟官网中国会议酒店网关于上海的酒店统计资料很

缺乏,有的信息与酒店的官方网站也有不一致之处。没有

一个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不利于行业发展中问题的发

等,以保障会议的如期顺利进行。

(三)重视会议酒店的营销

会议具有客源数量多、层次高、消费高的特点。会议

客户能为酒店带来很大客房和餐饮收入,著名的会议或

参加者更无疑为酒店做了很好的品牌宣传。酒店应专门

设置酒店会议销售部,实行灵活的价格政策、客户政策及

全方位的营销手段,以吸引会议市场尤其是高级别会议。

(四)紧抓世博会机遇

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中国 2010 上海世博会无疑是

上海会议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不仅提高了上海的国际

知名度,也让更多的国内外客人了解、认识上海。这是一

次巨大的发展机遇,上海会议酒店应该紧抓这次机遇,做

好营销推广工作,树立品牌,吸引世博会后国内外的政

府、企业、学界在此举办会议。

参考文献:

[1]陈晓静.会议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与评估[J].旅游学 刊,2005(1).

[2]马勇, 陈静.会展与酒店业互动发展研究[J].桂林旅游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2).[3]刘红霞.浅析如何提高我国会议型酒店的会议接待水平[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09(23).[4] 田彩云,吴卫军. 酒店业会议顾客满意的驱动因素及机理研究[J].旅游学刊,2010(5).

[5] 何建民.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及中国旅游饭店的经营策

上海的发展现状 篇7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文化交流,发展现状

所谓的上海自贸区是指根据相关地区法律法规建立道德区域性经济特区。随着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 上海贸易区的成立也使越来越多的人来对其进行研究, 进而也造成上海贸易区的发展。然而, 随着上海贸易区的快速发展, 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1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现状

1.1上海文化贸易的持续增长

近年来, 上海自贸区的文化贸易进口量不断增加。据统计, 上海2010年, 在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已经达到了149.911亿美元, 而在我国2013年统计数据上, 上海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2013年文化贸易新增总量上已经超过了70亿人民币。根据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文化产品的进口量具有着很大的增长, 我国13年文化产品的进出额度是2006年的2.6倍, 达到274.1亿美元, 其中出口总额为251.3亿美元。据2014年上半年对上海出口文化产品的总额已经达到17.8亿人民币, 相对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了27.8%, 相对于以往的上海市文化产品出口来看, 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6.3%。

1.2不断进行优化的上海自贸区结构

近年来, 上海自贸区的产业链的前端和中端上也逐渐衍生了很多的文化贸易业务, 例如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等[2]。这些领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增长, 促进了上海自贸区在市场营销上以及文化贸易产品和服务的一些附加价值的提升, 使上海自贸区摆脱了产业链末端的文化产品出口。此外, 这些产业链前端和中端上的文化贸易业务逐渐的在文化贸易中得到出现, 致使传统文化产品在独占对外贸易市场的局面被打破。

2上海自贸区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解决对策

2.1上海自贸区所面临的挑战

在上海由于缺乏像自贸区这样的大型企业集团, 大新企业从事文化贸易较少的问题就体现出来。1.一些企业没有能力建立自身的专属品牌, 导致这些企业还仍然处于文化出口贸易的低端价值链上, 无法形成有效的对外贸易竞争。2.还有一些企业在对外贸易上没有很好的营销渠道, 而没有国际营销渠道就导致这些企业无法做到很好的宣传和发展, 也就失去了对外贸易的机会。3.上海自贸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贸易涉及到很多的相关部门, 很多相关政府部门在文化贸易的统计上没有完善的统计制度, 在文化贸易的一些数据发布上没有达到及时发布, 这就对上海自贸区对外贸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4.上海自贸区在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上缺乏一些专业性强并且了解他国消费者观念的应用型文化人才。

2.2上海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国应该在自贸区的基础上对东亚经济合作进程进行加快, 同时积极的参与由美国主导的国际文化贸易, 改变我国在国际文化贸易中的不良地位, 保障我国全球化利益, 从而给我国文化贸易提供很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我国政府应该对上海自贸区的文化贸易加大重视, 在对外文化贸易的机制上进行完善。其次, 加大对上海自贸区人才的培养, 力求培养出既具有强硬的专业知识有懂得国际视野和外语的综合性贸易人才。同时企业还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藉此来针对来自于海外的一些竞争。此外, 上海自贸区应该加大对自身品牌的培育, 从而使其在海外的影响力得到大大的增强。文化产品贸易企业还应该对国内的文化折扣现象进行规范, 促进企业贸易项目的拓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 虽然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成立, 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量得到很大的增长, 但文化产品的贸易依然存在着很大的挑战, 只有完善自贸区中存在的问题, 才能更好的去迎接挑战, 使上海自贸区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开拓。

参考文献

[1]董鑫, 严惟力, 李天栋.中国 (上海) 自贸区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启示——基于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经验[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4 (03) :12-16.

有关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现状的调查 篇8

1933老场坊

地址:虹口区沙泾路29号

交通:毗邻四川北路和海宁路主干道,与北外滩接壤,步行前往海伦路地铁站(四号线)需10分钟。

前身:上海工部局屠宰场

占地面积:31500平米

相对于其它的创意园区,1933老场坊的来头可是不小。它出自英国建筑设计大师巴尔弗斯之手,由当时上海著名的余洪记营造厂建造完成。它将先进的建筑艺术与生产工艺艺术完美结合,形成外方内圆、高低错落、无梁楼盖、廊道盘旋、宛若迷宫却又秩序分明的奇特布局和艺术化空间。它宛似大脑,通过交错连通的神经,连接激越的神经元,成为人性化的艺术实体。冷峻的英式建筑风格,融合巴西利卡式元素,曾以“远东第一”名噪一时。为什么一个屠宰场会被建得如此玄妙?难道设计师当时已能预感,这里终有一天会脱胎换骨?

1933老场坊坐落于虹口区的老式建筑群中,在一片破旧平房的环抱中,一根烟囱划破天空,象一座见证了历史的纪念碑,和简洁的外墙一起形成了一个剪影,显得如此安静、庄重。

1933老场坊的主体建筑位于沙泾路两侧,在改造中这条路被重新铺成一条弹咯路。这种老上海最常见的路面,如今罕见踪影,脚踩在上面能清晰感觉到地面的凹凸,偶有自行车经过,听着车铃轻微抖动发出的声响,如同一路走回了1933年。

看到1933老场坊大门上的Logo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两个3分别用大写汉字“三”和罗马数字“Ⅲ”代替。这是两种文化的结合,代表着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的步伐。也是对上海近代史最好的概括。

1933老场坊的外部改造最主要是加装了大面积的玻璃窗,甚至一部分屋顶也改成透明。使得内部环境更通透明亮。

而内部的一些楼道被粉刷成红色,作为中国元素。百叶窗的另一面就是一个个设计工作室,设计师们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工作,完全没有察觉到我们这些闯入者。

最后我们不知不觉地闯入了一栋还未开放的厂房,直到被一位带领老外参观的经理样的大姐姐轰了出去。楼上有两名组员还被手脚利索的保安锁在了里面,于是我们的调查灰溜溜地结束了。不过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们在这里找到了上海的文化和历史。

8号桥

前身:上海汽车制动器厂旧工业厂房

占地面积:逾二万平方米

8号桥的命名有其特别意义:形象上每一座建筑物都有天桥相连;内涵上,它是连接国内外各创意咨询专业服务团队的沟通之桥.

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当然是那标志性的横跨道路的过街楼。整栋建筑被包裹在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玻璃组成的外墙中,形成一个通透的视觉空间,在周围灰暗的建筑群中格外抢眼,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

然而在这个区域却没有设计师的工作室,而是一家家咖啡馆、西餐厅、纪念品店。我们甚至找到了一家正在筹备圣诞Party的酒吧。晕头转向之余不禁有些疑惑:我们要找的东西在哪?

直到离开面向街边的门面房,深入园区内,才发现仓库改造成的展厅陈列着设计师们DIY的作品,2楼以上是画廊、设计公司,还惊喜地在地下室找到一个理发店。但和路边的区域相反,这里几乎可以用:“人迹罕至”来形容。也许这正是规划者们想看到的,设计师们既需要光鲜的外表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又需要一个安静自由的空间来完成那带着镣铐的舞蹈。

田子坊

地址:泰康路210弄

前身:原是上世纪50年代典型工厂,由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塑配件厂等五家工厂组成。90年代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工厂效益逐年下滑,有些厂房闲置多年。 2000年5月,在市经委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田子坊进行了改造。

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

田子坊应该是所有园区中最平易近人的一个。

想必所有人都会这么认为。因为当我们到达那里时虽然已是入夜时分,但游客却依然络绎不绝。我们兴奋地在一家家工艺品店、首饰店、咖啡馆、画廊、摄影工作室甚至是餐厅、面包房钻进钻出。犹如穿行于地铁商城。这里的气氛让我不禁想起上海另一个十分著名的时尚地标:“新天地”。也许是因为这里弄堂似的布局;也许是因为这里完全开放的工作室;也许是因为路边的一张张圆桌,一个个坐椅,一个个点燃的火炉。而这种气氛正是田子坊的成功之处。

在这样轻松的气氛中,我们很自然地与一家画室的主人交谈起来。

“这里的月租金是多少”我忽然鬼使神差地问了这个问题。

“大约要一万多”说着抄起颜料往自己的一幅画上倒去。

“现在的绘画只能这样画,不然就没销路了”他对吃了一惊的我们解释道。

这里的确有良好的气氛但却和新天地一样属于上流社会,收入微薄的年轻设计师和艺术家无法在那里站稳脚跟。然而我们的艺术又怎么了?它真的死了么?

尚街LOFT

地址:建国西路283号前身:三枪老厂房

交通:距离淮海路商圈约2公里,徐家汇约1.5公里,新天地约1公里,有多辆公车到达。在建国宾馆和新锦江宾馆附近的地铁站都有班车接送。

尚街LOFT的地理位置在众多创意园区中可谓“上风上水”,邻近徐家汇,附近集中了众多学校。因此园区的设计规划也明显面向这些年轻时尚一族。整个园区大胆地使用了橙色作为主色调,显得荧光闪闪,整个建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建筑的内墙都被打通,只留下骨骼一般的房梁,给人一种强烈的空间感。4层楼高的人工椰子树穿过房梁,与混凝土互相穿插,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3楼正在举办为“红丝带”筹款的摄影展,在门口捐款后就可进入。

当LV、GUCCI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奢侈品就失去了时尚代名词的作用。对于现在的年轻一族而言,品牌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个性、私人化、独一无二。于是园区内就有了70多家高级定制工作室、品牌展示店和新锐服装店,其中不少是买手店。买手店这一新概念是近些年才开始流行的,简单说,就是指由店主或者设计师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对市场的判断,从国外直接购买代表目前最流行最新设计元素的时装。每一家店面、每一个工作室都经过了设计师精心地布置,所有的细节都充满了设计师个性的风格。不少以前只在展览中才会出现的前卫设计,在这里也得到了应用。看多了死板的超市货架,我被这里每一家店的精心设计深深吸引,拍照拍得正起劲,却被店主一通训斥这才想起所有的创意园区都是禁止拍照的。这充分体现出当今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这是好事,我们应该尊重知识产权。但在学校曾经听过一个讲座,当演讲的设计师被问起如何看待抄袭时那位设计师说:“优秀的设计师永远都在向前看,当别人抄袭你过去的作品时你早已专注于新的创作了。”

也许未来的设计大师会在这片厂房里诞生,而以一个学生的立场,由衷地希望可以自由地拍照,因为拍照不等于剽窃。

莫干山路50号

地址:莫干山路50号

在莫干山路50号旁边的原新亚集团厂房外墙上意外发现了以前只在电视和资料中才见过的街头涂鸦艺术,甚至还邂逅了涂鸦艺术家们。莫干山路50号的发展已经影响到周围的社区,使整个中远两湾城附近的地区都粘上了些许艺术气息。

从外表看,这里依然是一副破破烂烂的萧条景象。附近的大片厂房都已拆迁。莫干山路50号的外貌也没有大的改变。因为这些过去人口拥挤的“鸽子弄”里的人们为了扩大生活空间而催生出的奇异的房屋结构和空中走廊本身就是艺术品。

画家们的工作室主要集中在入口附近一个仓库样的厂房里,整齐地排列在贯通仓库的走廊两边,布局给人的感觉像是商店街。工作室采用了作坊的形式。前面是展厅,后面就是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年轻的画家们带着自己的理想和作品来到这里生活,然而只有少数人能得到认同,最终在这里站稳脚跟。更多的人会因为难以维持生计最终离开。就这样,这些工作室的主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这里永远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随着莫干山路50号渐渐声名远扬,这里以不再单单是最初付不起房租的穷画家们的聚集地,包括香格纳画廊在内的一些国际知名的画廊纷纷进驻,甚至还有靳羽西女士举办的新锐艺术家作品展在进行着。整层楼面都被用作展厅,前台服务人员都是清一色的老外,可见所投入财力的雄厚。不远处则是以中国传统戏台为原形布置的大礼堂。在那里一个弗拉明戈社团正在举行圣诞Party。这样一个实现了艺术创作、休闲、会展和集会的创意园区就是一个成熟的园区的模板吧。

作为上海艺术界的重要地标之一,经常会有国外的买家光顾。狭窄的走廊中说着不同语言的人络绎不绝。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门神、京剧、荷花之类的中国元素,还有毛主席粉丝团甚至佛祖粉丝团经常会在这里艺术家们的作品里出现。西方世界对中国这个古老东方古国的文化越来越感兴趣。而中国的画家和艺术家们则以我们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为营养,创造属于中国的艺术品,同时也将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展示在世界面前。相信终有那么一天,中国艺术家将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尾声

上海共有75家创意产业园区。然而这些园区内真正的创意产业工作室却只占30%,其它则主要都被开发作为咖啡厅、餐饮、娱乐设施…我们在看到1933老场坊、尚街LOFT、莫干山路50号成功的同时不禁要问: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仅仅靠大规模兴建园区就足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对一些新成立的创意公司而言,即便是园区内低廉的房价依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加上新开张的园区难免客源稀少,导致这些处在幼年期的公司难以站稳脚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园区反而成了一些财大气粗的其它公司扩张的最好据点。其次,从客户的角度而言,生产成本低廉商品,公司更倾向于不设计他们的商品,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或者借用别人的创意或者干脆做“外包”,成为外国公司低成本的工厂,这样就根本不需要设计师插手,导致对设计师的需求量减少。相反,如果花大量时间、投入大量经费辛苦设计出产品,无所不能的中国盗版商和仿冒品生产商一夜之间就能做出仿冒品,而且由于省去了研发成本价格低了数倍。那对这些公司而言将是致命的打击。而生产高端难以仿冒的产品的公司,则对本土设计师们不屑一顾,他们更相信国外的、或者海归的设计师。因为中国设计教育起步晚,以至于一个有四十年工作经验的本土设计师只相当于国外一个刚毕业的新生。以至于本土设计师只能给这些主力设计师们打打下手。

中国的创意产业要崛起只靠几个创意中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知识产权保护、更有利于小设计公司发展的环境和社会的认同。只有这几方面共同落实,才能更好地扶持本土创意产业的发展,这需要时间,也需要设计师们更加努力,证明自己的实力。

上一篇:彩虹比美训练题及参考答案下一篇:基层党建提升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