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前三分钟(共10篇)
钟演讲范文
文章《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范文》由演讲稿网为大家整理,欢迎参考。
阻碍我们去发现、去创造的,仅仅是我们心理上的障碍和思想中的顽石。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菜园摆着一颗大石头,宽度大约有四十公分,高度有十公分。到菜园的人,不小心就会踢到那一颗大石头,不是跌倒就是擦伤。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
儿子问:“爸爸,那颗讨厌的石头,为什么不把它挖走?”
爸爸这么回答:“你说那颗石头喔?
从你爷爷时代,就一直放到现在了,它的体积那么大,不知道要挖到到什么时候,没事无聊挖石头,不如走路小心一点,还可以训练你的反应能力。”
过了几年,这颗大石头留到下一代,当时的儿子娶了媳妇,当了爸爸。
有一天媳妇气愤地说:“爸爸,菜园那颗大石头,我越看越不顺眼,改天请人搬走好了。”
爸爸回答说:“算了吧!那颗大石头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话在我小时候就搬走了,哪会让它留到现在啊?”
媳妇心底非常不是滋味,那颗大石头不知道让她跌倒多少次了。
有一天早上,媳妇带着锄头和一桶水,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
十几分钟以后,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
媳妇早有心理准备,可能要挖一天吧,谁都没想到几分钟就把石头挖起来,看看大小,这颗石头没有想像的那么大,都是被那个巨大的外表蒙骗了。
温馨提示:你抱着下坡的想法爬山,便无从爬上山去。如果你的世界沉闷而无望,那是因为你自己沉闷无望。改变
文章《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范文》由演讲稿网为大家整理,欢迎参考。
阻碍我们去发现、去创造的,仅仅是我们心理上的障碍和思想中的顽石。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菜园摆着一颗大石头,宽度大约有四十公分,高度有十公分。到菜园的人,不小心就会踢到那一颗大石头,不是跌倒就是擦伤。
儿子问:“爸爸,那颗讨厌的石头,为什么不把它挖走?”
爸爸这么回答:“你说那颗石头喔?从你爷爷时代,就一直放到现在了,它的体积那么大,不知道要挖到到什么时候,没事无聊挖石头,不如走路小心一点,还可以训练你的反应能力。”
过了几年,这颗大石头留到下一代,当时的儿子娶了媳妇,当了爸爸。
有一天媳妇气愤地说:“爸爸,菜
园那颗大石头,我越看越不顺眼,改天请人搬走好了。”
爸爸回答说:“算了吧!那颗大石头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话在我小时候就搬走了,哪会让它留到现在啊?”
媳妇心底非常不是滋味,那颗大石头不知道让她跌倒多少次了。
有一天早上,媳妇带着锄头和一桶水,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
十几分钟以后,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
媳妇早有心理准备,可能要挖一天吧,谁都没想到几分钟就把石头挖起来,看看大小,这颗石头没有想像的那么大,都是被那个巨大的外表蒙骗了。
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魅力、受欢迎的人, 应该成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目标之一。而课前三分钟演讲就是一种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很好训练方式, 它也是人类交流思想、阐述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 对于演讲, 初中阶段的教材中少有涉及, 只是在九年级上第二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有一个演讲的主题。也只是就演讲提供了几个主题 (微笑面对失败、善待他人、学会合作) , 对于写好演讲稿也只是短短两三百字的介绍, 至于具体怎么演讲, 则是一字未提。而在具体的课文设置上, 很少有可供学生参考和学习的演讲稿, 以前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也从初中教材中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遗憾。不过幸运的是,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里所说的“课程”不一定是某篇既定的“课文”, 也不一定是某本特定的“教材”, 它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师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创作者和开发者。在这种理论前提下, 我们完全可以放开手脚, 自己开发课程资源, 进行语文教学活动。
为了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达到“新课标”提出的八条阶段性目标, 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具体做法
1、确定演讲内容。
课前三分钟演讲一般采取了即兴演讲和非即兴演讲相结合的形式。即兴演讲的内容由所有学生学期开始时讨论确定话题, 然后形成话题库, 演讲前由学生抽签决定演讲话题。非即兴演讲的内容则是在演讲前一个星期告之。演讲内容根据学段的不同而不同, 如初一阶段推荐话题偏重于记叙性文体:“童年拾趣”、“我生命中最值得感谢的人”、“最令人感动的故事”、“推荐一本好书”等。初二年级偏向议论型、鉴赏型, 如“答记者问”、“经典电影配音”、“原创作品品评”、“中外优秀诗会展播”、“心灵漫步”、“话题辩论”等。初三年级则会配合中考复习, 如“诚信”、“成功与失败”、“挺起胸膛走路”、“讲究效率就是延长生命”、“享受每一天”、“换个角度看问题”等。为了让学生关注时事, 加强对世界的了解, 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还会安排一些专题性演讲。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我们在第一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有关抗震救灾的专题演讲,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做好时间安排。
想培养学生一种能力, 没有一种天天坚持的持之以恒的精神, 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所以我把“课前三分钟演讲”纳入整个语文教学的大系统中, 使之与阅读、写作等教学相联系、相结合。在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里, “课前演讲”都有明确的计划, 并制定相应的阶段目标、演讲内容、开展形式。初一至初二年级四个学期每节课利用课前3分钟时间进行课前演讲, 初三年级主要进行专题性课前演讲, 使演讲得到了充分保证。
3、搭建有效平台。
说的能力能影响写作能力, 但演讲毕竟不是写作, 要想把演讲能力直接转化为写作能力, 就必须给他们搭建一个有效转换的平台。先让每位要参加演讲的学生把演讲的内容事先写出来。然后教师对演讲内容进行面批, 对演讲技巧进行面授。在经过教师的文字指导和演讲指导后再进入课堂, 这样, 效果就更好了。而每周的阅读摘记和随笔也为课前三分钟演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积累, 往往同一个话题内容既读又写, 并为说做了铺垫, 读、写又是说的落实、巩固和延伸。这样的友情链接, 既提高了说的能力, 又培养了读的兴趣, 更提高了写的能力, 还提升了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 扩展了分析问题的广度, 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4、使活动走向深化
学生说话能力有了提高的时候, 一定要及时地把课前演讲向高层次拓展, 以展示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成果, 形成一种动力, 不断激发学生的演讲热情, 开发说话潜能。
首先, 演讲的当天请演讲人将演讲稿展示到学习园地栏内, 和师生一起分享成果, 并将优秀的演讲稿向相关的报刊、杂志投稿、发表, 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初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的时候还把每个学生的优秀演讲稿汇编成册, 让他们再次回味那些精彩瞬间。
其次, 每次演讲都会请至少一位学生进行精心点评, 说说如何围绕话题选择材料, 如何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 如何运用声音的抑扬顿挫来提高演讲的质量、增强演讲的魅力。
第三, 为了调动全班演讲的积极性, 每过一个阶段, 请全体学生投票, 评选出周冠军、月冠军, 通过十进五、五进三最终评出学期总冠军。并赠上好书一本以资鼓励!适时地开展全年级或全校的演讲比赛, 让“课前演讲”中的姣姣者在更大的舞台中得以锻炼。
5、注重教师指导
教师要对“课前三分钟演讲”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在内容确定、话题提供、情景创设、组织安排、演讲方法上进行具体的指导, 演讲过程中, 还要从演讲内容、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姿态气质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言传身教, 自始至终应把握正确的指引方向, 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不放任自流, 任由学生随意地“演讲”, 让演讲流于形式, 从而锻炼学生的胆量、口才, 发现和点燃学生进步思想的火花, 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意识。
二、几点体会
1、引导学生享受愉悦的阅读。
陆游的诗句“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年”, 就是劝勉我们乐读书, 博览群书, 在读书中送走时光而其乐融融。为了创作好的演讲稿, 学生常常为了找到自己最满意、最欣赏、同时又最精彩的名言警句、名人轶事、优美诗句或经典论据, 广纳博采、不辞辛劳, 广泛地搜集书刊报章, 广泛地浏览、查阅, 精心地摘取。学生们快乐地阅读着, 有目标、有选择地阅读, 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有的学生因为喜欢苏轼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就大量地读苏轼的诗文, 以及有关评价苏轼的文章;有的同学因为喜欢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也大量地去翻阅杜甫的诗文以及评介杜甫的文章;有三读《草房子》的;有四读《边城》的;有多读《活着》的……更有关注司马迁的, 偏爱张爱玲的, 不忘莎士比亚的, 敬畏鲁迅的……
我们不断地鼓励, 不断地变换演讲的话题, 切切实实地培养同学们对阅读的真正兴趣, 并从语文课外获得知识。叩开思维的门扉, 就能实现课内外衔接。
2、引导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没有创意就没有生命力, 要想在众多的课前演讲中脱颖而出显然需要同学们多费一些苦功, 要把同样意思的话表达得好、表达得妙, 首先就必须用心地琢磨:从选择材料, 确定主题, 安排结构到命名标题, 风格样式, 逐项精心构思, 巧于提炼, 层层切磋, 句句推敲, 字字斟酌, 想方设法用最佳的方式达到最佳的效果, 并赢得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的首肯。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写作训练。通过演讲来提高全体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只有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思维连缀、情节补充、语言润色、内容改编、主题创新、艺术加工等, 为“课前三分钟演讲”做好充分准备, 打下坚实基础。
有创意的表达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要求, 是语言的艺术。话说得巧、说得到位, 能让人心悦诚服。语言表达是讲究方式方法的, 同样意思的话, 这样说与那样说, 效果有时会截然不同。当然, 我们反对“满腹经纶不言语, 胸无点墨却滔滔”, 更反对“嘴尖皮厚腹中空, 胡言乱语弄是非”的说话方式。
3、引导学生总结说话的艺术。
学生课前演讲, 在台上该采用什么样的语气, 又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 如何揣摩听众心理, 调动听众注意力, 如果心理紧张, 又该怎么办呢?这些问题都是每一位演讲者必须要面对的。如果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如何演讲, 那日常生活中的说话、与人交涉还会有畏难情绪吗?
演讲归根结底就是一门说话的艺术, 学好了, 学生们就可以登上公众演讲的大雅之堂, 一尝叱咤风云的滋味;踏入社会, 凭三寸不烂之舌找一份人人眼热的工作自非难事;最不济, 学个下乘, 在日常生活中你亦可如鱼得水, 仅靠动动嘴皮子也能把不少琐屑麻烦消弥于无形, 真可谓功在课前, 效在课内。
不过, 一位演讲家曾说过:“永远不能漠视这样一个事实, 演讲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思考。”教师可以教学生讲话的技巧、讲话的侧重点、讲话内容的选择, 至于思考, 便无能为力, 只能赠学生一个忠告:修行如何, 就得靠你自己了。
4、引导学生孕育美好的情感。
“感人心者, 莫乎于情。”我认为, 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教学过程应重于情感的诱发、激励, 善于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 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 并把一种美好的情感内化于心, 而课前演讲就是这么一种有益的方式。
通过课前演讲, 使学生在投入表达和悉心聆听中, 受到思想的净化和情操的陶冶。“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使孩子们的话语变了;“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 (范文澜) 使孩子们懂得了练笔的重要性;“孝心就是美”使孩子们明白了孝敬父母是我们做儿女的天职;“只有毅力才会使我们成功——而毅力的来源又在于毫不动摇, 坚决采取为达到成功所需要的手段。” (车尔尼雪夫斯基) 使孩子们懂得了毅力于成功的重要;“不要埋怨苍天”使孩子们知晓了不需要去怨天尤人, 全靠自己救自己,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当一个人体验到真正的爱时, 他就会表现出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巨大的道德力量。” (保·瓦西列夫) 更使孩子们懂得了爱的伟大……美好的情感是课前演讲的源泉, 在演讲的土壤中孕育着一道美丽的风景。
【关键词】兴趣;任务;课堂教学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是人们从事工作和学习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思辨表述等能力。然而由于以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差已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一个严重问题。更别提语文课堂的活力了,学生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却提不了兴趣,往往学生既没考好语文,也忽略了口语的训练。而近年来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生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呢,我想先从兴趣入手开始,会让学生有事半功倍的收获。近年来,我在教学中首先尝试了在课前三分钟演讲,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我的语文教学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分配好学生的任务
1.按照学号学生依次排列,依照语文课的时间,列出演讲排位表,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提醒学生注意演讲的内容,一周结束时,布置好下一周的演讲主题,请学生按照主题写好演讲稿,并可提前熟悉演讲稿,做好准备工作。
3.教导学生注意演讲的注意点,一律使用普通话,注意发音,另外还要注意演讲过程中的姿态、眼神、语调等。
4.控制好演讲的时间,演讲加评价的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之内,不影响学生主体课堂的时间。
二、安排好学生的演讲内容
1.要求学生做自我介绍。教师要提前告诉学生介绍的内容、方法,并要求学生尽量做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特点,有个性,富有吸引力,切忌人云亦云。
2.可谈一谈最新的广告语。从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收集广告用语,演讲时先向同学们展示广告,再从语文的角度分析广告语。
3.说说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除了要求学生讲出句子外,还要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谈认识、谈感受、谈启迪。
4.平常阅读中遇到的精彩片段赏析。将平常阅读中最喜欢的精彩片段或文章背诵出来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以加深大家对文章的理解。
5.制定演讲主题。就大家熟悉的关注的某一个话题,发表对话题的看法及感想。如:“父母与我”“当今社会中的热点”等等。
6.编演课本剧。在学完课文后,进行课本剧表演或课文片段表演。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演讲内容起名字,如环保意识、热门话题、新闻故事、感动中国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明确三分钟演讲的理论依据
1.趣味性原则。学生为演讲查资料,找论据,忙个不停,说明了语文“三分钟演讲”符合趣味性原则,符合学生增长才干、提高综合能力的心理需求。
2.广泛参与性原则。“每堂三分钟演讲”,要求人人参与,给每位同学都提供了充分表现自我的均等机会,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给与了驰骋想象的自由。
3.示范性原则。学生的才干,主要是通过学习、实践获得的。听别人演讲,从示范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会使自己的综合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示范是无声的老师”。
4.创新求异原则。在“每堂三分钟演讲”中,许多学生力求张扬独特的个性,常常能讲出“我有人无,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人奇我特”的见解,这种创新求异的思想,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的必要条件。
5.循序渐进原则。“每堂三分钟演讲”,分几轮进行,从易到难,符合人们认知事物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培养同学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的目的,也是在学生中开展每堂三分钟演讲的目的
四、注意评价的重要性
1.明确评价的方法,可从学生的普通话、演讲的语调、姿势语等方面着手。
2.明确评价的过程,教师点评为中心,学生点评为主体,以“师生共舞”为原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且融洽了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让老师融入了学生之中。
五、注意演讲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课堂时间比较宝贵,所以许多教师会利用预备的时间安排学生演讲,这样的效果收获甚微,学生才刚进入课堂,心思还没稳定,怎能激情演讲,怎能认真听讲?
2.不可过多地占用课堂时间,活动准备要充分有序。一周前安排好演讲的主题,以备学生周末可以做一些准备,在课堂中可表现自如。
3.对于初一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活动的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要么羞羞答答、满脸通红、局促不安地站在讲台上无话可说,要么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声音像蜜峰般嗡嗡咕哝两句。这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一再启发和鼓励。如第一次课前五分钟演讲之前,我先出了几道智力思考题,要求学生在我提出问题后马上回答,这样一来,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我顺势找一两个人登台即兴演讲,效果很好。
4.课前演讲也像作文训练一样,要有一个整体计划,逐渐让学生在演讲中有话可说,知道从何说起,并在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阅读、收集资料以及演讲技巧和方法的指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
5.要定期检查学生的演讲准备和听演讲的记录本。学生的记录本是检验学生准备演讲和记录同学演讲的重要依据。从记录本的内容可以看出学生筛选、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案例
课前三分钟演讲对于某些成绩优异,口语能力较强的同学是驾轻就熟的,但是刚开始进行课前三分钟的时候,有的学生把这当做负担,觉得这是一种负担。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不敢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开口,害怕说不好,害怕说错,害怕丢脸。于是在轮到自己演讲前的一段时间,就开始不安了,我们班的陈璐萍同学就属于这种学生。她平时的表达能力还是不错的,只是很害怕在公众场合、在人多的场合下表现自己,极度的缺乏自信,但是只有有人陪她一起,她又会变现得很好。在第一次论到她进行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时,她站上台满脸通红,说话断断续续。
在这种情况下,我首先告诉他口语表达的重要性。鼓励她、夸奖她,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她的自信心。我每次只给她提一个小要求,这次,老师希望你能在大家面前朗诵一段诗歌。由于是她比较熟悉的诗歌,她在准备之后,很流畅地完成了任务,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对她的进步进行了夸赞,并对她提出下一步的要求。第二步,上台演讲的内容是我帮她准备的,利用课余时间监督她学习背诵,训练表情和动作,这次的效果非常不错。她能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里比较流畅地说出我给她准备的内容,这次大家主动给了她掌声。每个学生都有一展风采、不甘落后的良好心愿,就像这种平时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也一样,这时候教师要因势利导。让他们准备充分,及时鼓励,树立自信,相信自己能演讲好。再经过一段时间我开始让她根据我给的主题自己准备内容。经过一个学期的时间,她的进步非常大,不仅仅是在课前三分钟演讲上,包括学习的积极性上面都有了比较大的提高。而且和班上的同学的交流也多了起来。只要给孩子一个平台,教给她们一个路径,她们总是会还给我们一个个美丽的惊喜。
南三中
王利华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初中语文课堂必须更能体现语文的能力培养。“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培养的主要的能力。它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又是学习语文知识不可缺少的过程。平时我们的语文教学都很注重听、读、写的训练,疏忽了说的训练。由于说的训练对于教学进度有影响,更何况考试的时候也不会体现出来,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在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说的能力训练能更好的促进其他能的培养。课前三分钟朗读训练就是所谓“课前三分钟”,就是利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学生说话的方式,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锻炼胆魄,充分体现新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这一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具有其它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种语文课前三分钟的朗读口语训练,根据学生层次不一的情况,我指导思想是:
(一)以学生为中心原则。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主,是典型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前学生三分钟活动,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落实到实践原则。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只不过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罢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单向灌输,势必造成学生智力不能良性发展,使学生成为思想僵化的书呆子。新课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享有对教育的“参与性”和“选择性”,使学生真正能够发挥出“自主性”,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单靠几个问题的设计,几道练习的做答是很难完成的。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针对一个专题一个训练点,学生查阅资料,充分准备,参与评价,心、口、手、脑并用,是语文知识和语文涵养的一次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褒奖鼓励原则。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在富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中,个体不断展示、丰富、发展和超越,能使多数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得以充分展示。在全班同学评价、打分,从而为小组加分的过程中,使参与者对下一次活动有了更强烈的期待,对“听众”而言,激发了他们一比高下的“表演”欲望,人人争当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使语文教学充盈着丰富多彩的内涵。课题的实施模式:
1、提前布置,确定说话内容。
说话的内容可以是由老师决定,也可以师生共同商议。无论何种方式,一定要提早与学生沟通,没必要“搞突然袭击”。
2、充分准备,脱稿,说话流利。
要求脱稿,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记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背诵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每一次背诵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提高的过程,如果手拿讲稿,照稿宣科,念完为止,像是在应付一件苦差,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如果学生没做充分的准备,当次的活动完全失去意义。
在讲的时候要求做到:语言流利,不能结结巴巴,普通话要标准,最关键的一点是站在台上时,仪态要大方,声音要洪亮。
3、同学简评,指出优劣。
教师教会学生评价他人是很重要的,我们的点评以鼓励、提出建议为主。既然学生千差万别,所讲内容丰富多彩,说话的风格各不相同,那么演效果肯定不会一致。大多数孩子都是敏感、自尊心强的,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认可和表扬,所以教师要引导全班同学学会点评:对其中成功者进行充分地肯定,让其尽享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为其他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对于不太成功的演讲,要善于从“不成功”中发现闪光点:如所选内容与众不同,感受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让学生体会到了小小的鼓励,使其对下一次课前三分钟活动充满渴望。当然,对学生存在的较为明显的不足,师生应及时婉转指正,能让学生在尊重中成长,在感激中进步。
评价时关注点要全面,可以从内容出发进行分析,也可以补充文中内容相关联的人事物或者文章,还可以就同学说的效果问题进行评价,不拘一格。同学们也可以就前面评价中认为有问题的地方评价或者反评价、批评,也可以辩论,造成了一种热烈的气氛。
4、建立机制,有效促进。
有效的奖励、竞赛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及巩固。我在班里一直有建立“为小组争光”的表格,该表格每月评选一次,奖励前三名的“团结合作小组”。“课前三分钟”的活动也融入其中:学生点评后,主持人让全班用手势评分,满分为10分。刚才没有参加讲、评的同学都有机会亮出“分数”,主持人就取平均分,马上填写在评分表上。学生看到自己为小组争光了,个个都是很兴奋的。主持一次课前三分钟,既能得到老师、同学的鼓励和帮助,又能为小组加分,所有的学生都会认真准备,并乐意参加。
5、形成模式,规范主持
从一开始,老师就要培养一位同学担任活动的主持,并把整个活动的程序确定下来。就算老师不在场,活动依然能如期开展。程序如下:
“课前三分钟”现在开始,有请XXX同学来主持,大家欢迎!(掌声)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
我的„„讲完了,请大家给我提出宝贵意见(或是大家有什么补充)? 三人点评或补充。
课前三分钟到此结束,请老师上课。
三、要求
为了使活动更加有效,我对其中的细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在提要求后花了一段时间训练、跟进,使其扎扎实实地开展,不流于形式。
1、充分准备。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主持人要在前一天向将轮到的同学确认:准备好了没有?如果没有,通知组长督促或换人,觉不能出现浪费时间的事情。那要扣该小组5分。
2、有些同学说话的声音太小,其他同学因为听不见,就闹哄哄的,影响了整个活动的进行。因此大家不要说话,可以用举手示意的方法,“告诉”说话的同学:声音还要大点;如果没有改善,可以不评分。
3、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倾听,如果说话或不留心,主持人有权扣该同学所在小组的分数。
4、评价的时候,要先评优点,再评缺点,不能有恶意诽谤的事情发生。
5、统一评分的手势,要求全班都要参与。
6、对于每一个参与的同学,都要用热烈的掌声欢迎。
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我的“课前三分钟”为师生共同打开学习语文的一片新天地!开展活动的一年后,到我们班听课的老师都认为:我的学生发言的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就连成绩比较差的学生都落落大方。在2007年白云区课外阅读比赛中,广园小学的庄燕玲老师借我班上课,会场近400名老师,但学生丝毫不怯场,侃侃而谈,引经据典,让所有老师感到惊叹。
三、效果分析
经过三年探索课前三分钟朗读和口语交际取得了始料不及效果。在调查问卷中有98%的学生认为课前三分钟朗读和口语交际有趣味,其中68%的学生认为很有收获。课前训练能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欢迎因为它不仅在形式上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完善人格的培养方面很有实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化社会要求当今的受教育者有很高的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前三分钟朗读和口语训练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二)增强了竞争与合作意识
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激烈的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但竞争中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在朗读和口语实践中,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得到强化能力不断提高。
(三)提高了评价、分析能力
通过热烈讨论,加上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学生学会了通过一件很小的事去发掘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学会了辩证地去看待任何一个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作文审题的能力,作文切题率有较明显的提高。
课前三分钟朗读和口语交际引发了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的思考,作为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全面、有利于学生发挥潜能的评价机制。
大家好!
今天语文课前的演讲,我想和大家一同探索关于青春的意义,对于青春,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理解,我们每个人也有着自己不同的青春敬礼,所以我今天的演讲是《放飞青春》。
大家是否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十年后的我们会是什么样的?那时候的我们回忆起这一段时光是否会感动,是否也会笑意满容。我觉得我们会的,因为每个人一生中最被怀念的,就是青春了。也许现在我们身处在青春中而不自知,但当它真是流逝之后,我们才会明白时光可贵。这是历年来古人以及现代人们的共同心声,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在我们两鬓斑白之时,内心中美好的记忆,便只有青春了。所以同学们,大家应当明白青春的可贵,也让我们共同珍惜我们各自的青春,在青春里实现自己的价值,发出自己的光亮,让这段记忆在我们个字的历史中永久燃烧,也让我们更深刻的铭记这一段美好的路程。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青春是一次不可多得的财富。它固定在这段时光里,也仅仅只停留在这样的一个阶段中。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更应当学会的,是珍惜。这两个字很珍贵,也很难坚持下去。我们的青春就在眼前,而我们很多同学却视而不见,又有谁会真正的感悟到青春的珍贵呢?所谓“身在福中不知福”这一句便道出我们不会珍惜、无知且盲目了。而作为名高中生,我们又何尝不明白时间的珍贵呢?但坚持这一份理想确实如此的艰难。更不用说珍惜这一段青春时光了。现在的我们也许感受不到它的美好,一旦我们进入了大学,进入了社会之后,我们便会明白,这三年青春,这三年记忆是值得永久怀念的,也是值得永久记忆的。
我不止一次的听我爸爸谈起他年轻时候的事情,那时候社会发展慢,大家过得都非常辛苦。但是幸运的是他遇见了我的妈妈,是我妈妈将他从艰苦的生活中捞起,带入了青春的芬芳之中。对于每个时代而言,青春有着不同的颜色。对于每个人而言,青春也有着不同的记忆。这其中的取舍关系,更值得我们个字考量。但无论如何,青春中这一抹鲜艳的色彩,请大家都将它保留下来,放进各自的人生轨道之中,跟着阳光奔跑,跟着时光前进。珍惜青春,让青春更加永恒。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充分展示学生个性,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提升其学习兴趣, 有效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同时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坚持“五个尊重”的原则。
一、尊重认知原则
联系实际、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必须始终贯彻的原则, 也是做好课前三分钟演讲的重要依据。在刚开始的实践中, 我很期待学生能展现内容丰富、观点深刻、表达通畅、富有表现力的演讲, 结果碰壁了。总结失败的教训,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恰当的起点, 是保证学生演讲兴趣的前提, 是开展好这项教学活动的基础。
依据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 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 我摸索出以下教学序列:
以上序列依据学生认知的普遍规律, 从简到难, 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二、尊重个性原则
承认差异, 尊重个性。因为学生个体水平参差不齐, 其演讲风格不可能如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般大气磅礴、慷慨激昂, 也不可能如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般冷静清峻、感人肺腑。在学生演讲时, 要承认学生的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性。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同学可能口若悬河;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同学则可能语调不准、用词不当、甚至一时语涩。这时, 教师要示意学生不要紧张, 或让同桌提醒, 这对演讲者是一种鞭策和尊重, 对其他同“级别”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鼓励, 消除了他们的畏惧心理, 极大地促进了该项教学活动有序健康地开展。
三、尊重实践原则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 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开放的合作关系。可以说, 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而语文课前演讲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把生动活泼的演讲形式引入语文课堂教学, 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应该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演讲, 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记诵能力, 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背诵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每一次背诵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也是一次提高的过程。如果手拿讲稿, 念完为止, 像是在应付一件苦差, 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演讲者低头诵经, 情绪全无, 演讲的感染力如何体现?
每次演讲结束都要给演讲者打一个等第, 由语文课代表记录, 以备期末口语交际考评时做参考。同时还要做好阶段性的小结, 比如一轮演讲结束后, 评选一下最佳表现奖, 最佳口才奖, 最佳机智奖, 最佳创意奖等, 不时地进行激励, 让学生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果平时注意积累的话, 期末的时候还可以把优秀演讲稿汇编成册, 让他们再次回味那些精彩时刻。
另外, 按标准班容量计算, 每个学生一学期演讲的机会仅为2-3次, 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珍惜难得的锻炼机会, 不要让演讲有名无实。让每个学生珍惜每次演讲的机会, 尊重自己, 尊重他人, 尊重实践。
四、尊重激励原则
初中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 本身蕴涵着平等观念和价值预设, 在富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中, 个体不断展示、丰富、发展和超越, 能使多数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得以充分展示, 尽显汉语言文化的魅力。声调的抑扬, 情感的起伏, 情节的波澜, 加上恰当的肢体语言, 使演讲者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自然生成, 对自己来说是一次如星光般的闪耀, 对其他同学是一次精神上的享受。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次成功的演讲, 使学生对下一次演讲有了更强烈的期待, 激发了“听众”一比高下的“表演”欲望, 人人争当课堂的主人, 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 使语文教学充盈着丰富多彩的内涵。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 活动的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要么羞羞答答、满脸通红、局促不安地站在讲台上无话可说, 要么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声音像蜜蜂般嗡嗡两句, 要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此活动不理解, 认为纯粹是走形式, 消磨时间, 持不大情愿的态度。这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 一再启发和鼓励。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敏感、自尊的心理特征, 他们渴望成功, 渴望得到认可和表扬, 所以教师要对其中成功的演讲进行充分的肯定, 让其尽享成功的愉悦,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 为其他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对于不太成功的演讲, 教师要善于从“不成功”中发现闪光点, 如一个形象的肢体语言, 一个精当的比喻, 一段整齐的排偶, 甚或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等, 让演讲者体会到小小的鼓励, 使其对下一次演讲充满渴望。当然, 对其较为明显的不足, 教师应及时指正, 或让同学点出。语气尽量婉转, 能让学生在尊重中成长, 在感激中进步。
五、尊重课堂教学原则
课前演讲教学环节容易演变成为讲而讲, 无目的的讲、单纯为活跃课堂气氛而讲的过程。我们应充分树立以常规教学为根基的思想, 坚持其他环节为教学服务的原则, 立足于教学实际, 精心策划演讲内容, 将讲与学紧密结合起来, 并形成课前演讲与授课内容的良性互动。把课前演讲纳入整个语文教学的大系统中, 使之与阅读、写作等教学相联系。如学完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 我们安排了“我的童年趣事”的主题演讲。再如, 教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 我们开展了“我最崇敬的名人”的故事演讲。
一、指导思想
这个指导思想是:活跃课堂气氛,缓减学习压力,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让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成为一种期待,一种愉悦,一种满足。在轻松愉快中给备战高考中的语文画上圆满的句号。
二、几点尝试
1.理念引领行动——用高三标语激励学生。如,在复习字音字形板块的时候,可以让一个学生早早地在黑板两旁大大地写上这样一副高三标语——左边:做一题,会一题,一题决定命运;右边:拼一分,高一分,一分成就终身。上课了,就在全班学生反复齐读这两则标语下,拉开了字音字形专题复习的序幕。一个大量的、繁琐的、点滴的、杂乱无章的、毫无趣味性和系统性而言的字音字形专题复习,就这样变得和蔼可亲了起来。学生还会说“花那么多力气,就为了这三分,不如我直接放弃,把精力放在分数多的地方去”这样的丧气话吗?纠正他们这种不正确的思维,就在这简短的两句高三标语下给化解了。
2.课前三分钟读书——形式多样化。备战高考中的书,是一定要读的。课前的三分钟,可精心安排读读书。这个读书就要讲究形式了:如,读古文课下注解时,男问女答女问男答再男问女答女问男答地读下去,读字形时采用易错字复沓法(如,突如其来 突如其来 其其其 其其其,装帧 装帧 帧帧帧 帧帧帧),读古诗文必背篇目时,那些最易考到默写的句子立刻再次重读一遍,读近义词辨析时采用填空法读,等等,争取做到应有尽有而不雷同。
3.笑话点缀其间——编演电视连续剧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进入当堂课的学习。学生常说: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说教学目标是方向盘,切入点是变速器,那么授课方式则是提供动力的油门,而兴趣就是油门里面的催燃剂,它可以使里面的燃料充分地燃烧。如,在进行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专题复习时,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部“电视连续剧”——《火烧圆明园》:
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首先给大家播演一部电视连续剧:一土豪的儿子学习成绩不佳,一天课堂上教师问他圆明园是谁烧的,他说不是他烧的!教师给他爸打电话交流情况时说:你儿子最近上课越来越不像话了,我问圆明园是谁烧的,他竟然回答说不是他烧的。回家后,被他爸一顿毒打,第二天他爸打电话给教师说:昨晚他已经承认圆明园是他烧的了!——老师,无论多少钱,我们家都赔!第二天……若知后事如何,请听下节课分解。
其实,语文就是个大智慧。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在开心的一笑间,在天南海北的神侃中,默默地喜欢上语文,由衷地发出感慨——“语文,我不得不喜欢你了!”兴趣之火,就在这一刹那间被点燃。让高三学生放下高考考生这个角色压力的包袱,忘记自己是高考的考生,完全沉浸在魅力语文的快乐学习中。既学到了知识,又给学生的心灵松了绑,还给下节语文课的成功埋下了伏笔,何乐而不为?
4.课前“小教师”角色设置——培优磨尖转后进工作的开展。对于那种优尖生,偶尔有针对性地让他们来讲评一些最具挑战性的试题;对于在学语文方面老是少一根筋的语文弱科生,也让他们来讲评讲评——讲评一些积累性的试题,教师事先指导他们作好最充分的准备。课前“小教师”角色的设置,不仅能给学生的学习注入新鲜血液,更关键的是,学生在担任“小教师”这一角色的全过程中,能收获累累硕果。
5.和遗忘作斗争——归总题演练。不但要“广撒网”,更要“精施肥”。如,教师在复习完一个专题后,把最难的、最不易区别的、特易忘记的、思维模式老是出错的知识点,归总起来,以题的形式,让科代表事先板书在黑板上。先给学生以视觉和思维的刺激,让他们绞尽脑汁地回想当时专题复习的场景,在知识点记忆的海量仓库中检索。这样,既加深了知识的过关过手,也进行了及时的强化复习。让学生时时警醒:这个知识我怎么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了呢?这个知识我怎么又区别不开来了呢?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马上就去复习。
6.优美文章赏析+即兴创作。或播送大师优美的名篇朗诵,让学生欣赏学习;或先找好文章和伴奏曲,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也可让普通话标准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事先进行朗读录音,在上课前的三分钟播出,叫他们猜猜朗诵者是谁;也可让学生用规定的词、成语、关联词、指定的句式或内容,进行仿写;或让学生进行一句话的新闻播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向大地走来,又迎来了三月学雷锋季。“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校园里一句句响亮的歌词在耳边回荡,雷锋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影响了几代人。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雷锋一样热爱生活、关心同学的活雷锋。
每天都可以看见包煜鑫忙碌的身影穿梭在脏乱的地方。瞧!中午吃完午餐,他又在帮哪个同学“有课要上”或者“被老师叫去帮忙”的种.种理由不在的同学,包煜鑫总是第一个上前帮忙,而且还帮忙扫地“一尘不染”,值日生扫完地后,作为“卫生委员‘的他,又拿起扫帚仔细检查……课间,哪个同学不小心把纸屑掉到地上,他立刻上前劝阻不能乱丢垃圾或者自己把它捡起来,丢进垃圾桶里去。下午放学值日生都要留下来清理垃圾,甚至有些同学不情不愿,但包煜鑫总是主动留下来,又是值日生中最后一个走的……他总是默默无闻为班级做好事,但从不求回报。当然,他做的好事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如:主动帮老师搬东西、主动帮小干部收作业,早晨,当一缕缕晨光洒满校园,当清晨的露水滴在翠绿的草坪上。昨天,歪斜的桌椅,变得整齐;昨天,地上的垃圾,已被扫干净。
雷锋,远远不止一个,只要你细心观察身边的一举一动,你会发现,雷锋有很多,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做好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们做起!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通过设计并实施合理有效的课前三分钟训练,对语文教育教学有多方面的优化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各个方面能力和素质,例如:学生的收集资料和概括能力、观察发现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语文思考能力、良好的心里素质的培养教育„„,以达到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的作用。【关键词】 课前三分钟 要求 设计 优化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了体现这些基本理念,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已不再允许单调而是力求用各种方式来使教学得以优化 :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通过各种教学媒体的辅助应用来优化教学等等。除此以外,我认为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亦是一种极好的优化教学的方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设计并实施合理有效的课前三分钟训练,能使教育教学效果在无形之中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而且这种优化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发展和实践,也越来越必要,越来越重要了。
所谓课前三分钟训练指的是: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利用起初3-5分钟的时间,让2-3个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定的要求轮流上讲台对着同学和老师就相关内容进行交流、发言,是教师用于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简单意义上说也可以叫做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或课前三分
钟演讲。这种训练的最显著特点有两点:一是跟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二是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这也是由“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以及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来决定的!
课前三分钟设计
一、设计方案
做任何事情都少不了计划,离不开事先的设计。教学更是如此,要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就必须首先设计好合理有效的课前三分钟训练方案。根据课前三分钟训练的上述两个显著特点,我对小学各年级的训练方法设计如下:
鉴于一年级学生刚刚进校,需要对他们进行各种常规教育,培养其良好习惯的开端,引导他们用最短的时间基本适应学校生活;在教学上主要注重识字等最基本的知识性教学。这时的课前三分钟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训练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这一阶段,主要靠老师泛读一些经典笑话或者小故事,以此来慢慢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和兴趣。当然,根据这一阶段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发展和认识水平不同,也可以让一些认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尝试自己读给同学听。
二年级,这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但形象思维还占主导地位,也只能较直观、形象具体的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因此,这一阶段采用老师与学生合作的方式,老师首先选定一些有意义而又与教材有关联的课外读物,指定某段或部分让学生轮流上台读给别人
听,并做相应的具体要求;
三年级段采用“说事法”。上学期着重让学生说说身边发生的小事,下学期侧重于让学生说说学校或地区发生的新鲜事,要求说清楚并有一定的条理性。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三年级段学生正是好奇心极强的时段,老师利用这方法,一方面能正确引导学生兴趣爱好的正常健康发展;二是逐渐培养其对周围人、环境的关心和热爱之情;
四年级采用“收集介绍法”。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不断发展,身边的小事、周围的新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信息的需求量。此时,老师应及时调整训练内容,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多种渠道收集国内外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新闻,并在课前三分钟训练时间轮流介绍。学生可以不加任何自己的观点,但要求资料来源要准确,事件真实;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识和接受能力的特点,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已经不局限于别人的观点,而是能有自己的一定看法。这时,课前三分钟训练以“讨论分享法”较合适,即让学生在课外收集当前一段时间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及其相关评论,做些思考后在课前训练时大胆的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或看法,与同学共同分享;
“讲述复述法”是六年级实施课前三分钟训练的好方法。这时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小学阶段的最高峰,有了一定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时,让学生在训练中介绍自己喜欢或看过的一本书,要求想办法吸引别人去看;也可以介绍一个完整的有吸引力的故事,其间可以适当加入个人的一些观点或评论。
这样的安排使得课前三分钟训练所涉及到的知识面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从听故事(或者笑话等)到课本知识到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再到纯课外阅读知识最后发展到自我创新出来的知识;吸取知识的途径和范围由课本到亲身体验到身边的小圈子再到自我和家庭所能涉及的社会圈,最终让学生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想方设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个性,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步培养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并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人才。这样也正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及其认识水平和接受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性、发展性特征。
当然,根据各地区学生发展的差异,三、四年级可以只进行“说事法”训练,五、六年级分别进行“收集介绍法”和“讨论分享法”训练,而把“讲述复述法”放到初中语文课前三分钟训练中去。
二、实施过程的总体要求
以上设计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而循序渐进的,因此,在充分运用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实践必须坚持一贯性。不管对学生,还是于老师,课前三分钟训练应当作为一种正常的教育教学程序来实施。并且,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手段,他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它原本就是环环相扣的,不容割离的。
2、教师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应该做好引导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教师首先应该把好关,对每一年级的不同训练内容
作好充分部署,作好具体要求,确保每个学生都明白;其次要把实践与评价有机结合,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具体评价,评价应以表扬、激励为主,以批评为辅,能不批评就不批评。坚持在赞扬、激励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不断学习完善;
3、学生在其间是实践的最忠实的参与者,应该按照老师的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个性,做好各种充分准备,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思考、进取。
三、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在按照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实际操作时,往往会因种种原因遇到各种困难需要我们解决:
在山区,要收集国内外大事、新闻或热点问题的讨论显然是困难的,要读完整的一本书更难。为此,我们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降低难度,缩小收集资料的范围。如:可以把国内外大事、新闻和热点问题降为对身边的新闻、事件等等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用于与别人交流等。
当然,除了这两个突出困难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必然遇到很多困难,或大或小,这就只有靠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实际问题实际解决,克服困难,确保课前三分钟训练顺利完成,以最佳的结果展现其优化教学的力量。
优化教学
综合上述课前三分钟训练方法、特点,从整个过程折射出来的是课前三分钟训练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他对语文教育教学的优化作用不容我们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三分钟是从课外学习到课堂教学的过渡,是学生课外生活在课堂上的检验手段。新课标提倡语文学习要注重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而实施课前三分钟训练正好可以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一定程度的反映学生的课外生活情况,他们是否关心别人、关注社会;是否进行过相应思考„„这些都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来得到证实。试想,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怎么对课外读物感兴趣,又怎么知道自己身边发生什么新事,更不用说国内外大事或热点关注问题,这样,课前三分钟他又拿什么来与大家分享、交流呢?——虽然这并不是那么客观全面,但这确属事实!同时,通过课前三分钟训练,老师可以轻松接过话题,接过主动权,顺利过渡到本堂课真正的教学内容,从而大
大降低了导课中要把学生的思维从大千世界一下子拉回课堂的难度;
2、课前三分钟训练能更好的体现“把时间充分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我们以每周10节语文课来计算(实际上小学语文课每周一般不仅10节),一节课三分钟,一星期我们将近有一节课的时间是完全还给了学生,再加上平时每堂课中老师交给学生的时间可以看出:学生真正自主把握的时间比任何时候都多,这能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参与学习,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和思想;
3、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实施语文课前三分钟训练之“收集介绍法”和“讨论分享法”中,我们都要求学生在充分查找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来开展训练。实际上,老师在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语文材料的搜集、翻阅、筛选、归纳、运用等一系列过程和方式,从开始到最后,总是这么反复循环,长此以往,学生在无形中就已经实实在在的锻炼了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再如“说事法”的前提是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这循环过程中,逐渐把语文融入了生活里,不断获得了语文生活实践能力;
4、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整个过程正好是“三位一体”的语文课程总目标的体现。课前三分钟的利用过程包括:“收集(观察)、形成知识、表述自己的观点”等,这几个过程正好又含盖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体验三个因素:收集观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技
能,收集观察的结果是一些知识,用到课前三分钟训练上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那又是一种情感、一种体验;
5、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可以优化语文各种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其目标有这么几点是我们课前三分钟训练所涉及到的: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而这些在课前三分钟训练中,我们处处都在无形中涉及到了:要说身边、周围的新鲜事,学生必须先学会观察,而首先要有关心,没有足够的关心哪来的观察?要说大事件,要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必先读书看报,养成习惯;而“讲述复述法”正是慢慢实现上述“能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的目标。可见,课前三分钟训练让阅读教学的某些目标有了另一条实现的途径。
在优化口语教学目标中,从一开始到最后,课前三分钟训练都是在进行口语训练,日积月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总比仅只在口语交际课上训练的强,而且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也不止是一些独立的能力体现,而是以综合性能力体现,学生通过漫谈,交流了各自的资料增长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口语能力得到训练,在漫谈中学会倾听,学会整合,学会求异,学会和他人交换意见,这样看来,课前三分钟在优化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上也是不可忽略的;
课前三分钟训练对教学目标的优化作用还主要体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的实现上,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至少可以体现综合性学习目标中的几点:(1)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
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2)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像、图表、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课前三分钟训练中正好有相关的内容和要求,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三分钟,那么促进这些目标的实现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
不少教育学者认为:“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的无意识状态中达到受教育的目的,这才是教育的最佳方式,这样的效果才最大。”实行课前三分钟训练的整个过程似乎与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上述教育教学目标毫不相干,但却在无形中体现了教育学者们“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的无意识状态中达到受教育的目的”这一观点,难道你还要说课前三分钟训练不是一种优化教学目标的好手段吗?
6、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好办法。从语文课前三分钟训练的内容可以看出:虽然时间极短,但他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能力,“说事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收集介绍法”、“讨论分享法”正好是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而整个一整套训练都要求学生用口头表达,并且是站在讲台上面对的是全班同学和老师,刚开始学生一定会紧张或表述不清楚,但慢慢的,通过反复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提高了,同时提高的还有他们的心理素质,之后再让他们站在讲台上,谁也再不会感觉到害怕了。对于这一问题,春苑小学的曾岚老师深有体会,她告诉我:刚开始实践的时候很困难,有好多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有的站上讲台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有的甚至还没站上讲台就已经哭了,但她没有放弃,还是每一节课都坚持着,直到后来全班谁也不会再害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渐渐体现出来,坚持到小学毕业时,她带的那个班的语文是最优秀的,主要比别的班优秀在阅读、写作和分析理解上!可见,能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合理有效的训练,不仅有以上所提到的优点或者优化作用。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写作水平。
此外,进行课前三分钟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轻松了许多,这无疑为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极大的机会。再说,世界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教我们: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在我看来,充分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恰好是减轻教师负担,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好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的作用不容忽视,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对语文教育教学的优化作用无可非议。如果能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设计合理有效的方案并认真实施,那么,这短短的三分钟,就不仅是语文教学中课堂内外的有效结合;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语文教学某些目标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素质的有效手段之一。从事人民教育事业的朋友们,为了孩子的发展,为了语文教育教学效果得到最优化,更为了您的教育教学能顺利进行,行动起来吧!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通过您的努力,让您的学生不再虚度
这三分钟,让这短短的三分钟训练创造奇迹。也只有通过您的亲自实践,您才会发现其优化语文教育教学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岳 强:《小学语文实用几教学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6年版 [2] 唐 菲:《口语交际及教学策略》
【语文课前三分钟】推荐阅读:
大学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12-10
初中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稿06-22
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小故事范文09-10
语文课前3分钟演讲01-18
语文课前一分钟演讲稿06-07
二年级上册语文《一分钟》教学反思01-09
人教版二年级上语文《一分钟》教案09-09
没有语文的语文课07-12
语文课外的语文10-02
初中语文高中语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