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精选10篇)

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小学低年级阶段,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乐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形象化,使学生乐于学、善于学、自主学。现结合本人的数学教学谈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很快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把思绪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来,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一堂课的成败的关键所在。由于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抽象思维对他们而言是一个难点。所以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来导入新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认知领域中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1、以旧引新,复习导入法

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先用多媒体出示4个鱼缸,每个鱼缸有4条鱼,问同学们:“这里一共有多少条鱼呢?”学生运用之前的知识很容易列出算式:4×4=16(条),之后用动画演示有两条鱼从鱼缸里跳出来了,接着问同学们:“那现在有几条鱼呢?如何列算式呢?你能列出几个不同的算式?”

这样生动有趣的动画很容易将同学们带入课堂。从旧知识很好地过渡到了本节的新知,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

2、设置障碍,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

例如,在教授《认识除法》时,先用课件出示猴子花花摘了9个桃子,猴子美美说:“我再给你3个,你现在有几个桃子呢?”同学们很容易列出:9+3=12(个);下面我会问:“那猴子花花比美美多几个桃子呢?”接着把美美的桃子也变成9个,再出示一只猴子,它的桃子个数也是9个。“那它们三个现在一共有

几个桃子呢?”对于刚才的问题,同学们很容易分别用减法和乘法计算出来。接着让同学们注意,我默念咒语,使美美和另外一只猴子的桃子都消失,现在只有花花有桃子,它想把这些桃子分给其他两只猴子,使它们三个都有同样多的桃子,该如何分呢?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得出每人3个,但要让他们用算式表示时,之前所学的加、减、乘法都显得无能为力了。这样很顺利地引入了除法。这样的设计,可以很清楚地让同学们知道之前所学运算的局限性,使他们有强烈的欲望去学习新知来解决今天所遇到的问题。

3、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数学是基础科学,遵循一定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让同学们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正是我们教学的任务所在。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先给同学们看一栋漂亮的房子,老师带领着大家去给房子拍照,出示几幅在不同方位房子的照片。让同学们讨论:这些照片上的房子是刚才我们看的那个吗?为什么大家照出来的都不一样?然后拿出一个房子模型,在教室来回走动,让同学们观察。这样就很好地引出:“在不同的方位观察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可能不同”。也培养了同学们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4、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位教师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

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为此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便如此,学生往往仍是启而不发,感触不深,容易疲劳从而导致厌学的负面心态。在小学教学中,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出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和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使小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来理解数学中的概念和运算过程。

在“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教学中,对于算理的讲解是比较费事的,抽象、枯燥的讲解也很容易让同学们听得一头雾水。如果采用动画就好多了,例:48×2,用小棒在左边摆出8捆(每捆10根),右边摆出16根,用动画展示从右边的16根中选出10根捆成一捆放在左边,这样整捆的就有9捆的,右边还剩6根,所以48×2=96(根)。这样用动画将进位的原理直观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了。

三、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练习是一节课的巩固。对于低年级来说,注意力集中与否是决定一节课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练习课没有新课那样有新鲜感,孩子的注意力在这时比较容易分散。因此,在练习时使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重新集中起注意力,引起学生对练习的兴趣,自发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如在练习的课件中设计掌声,或在练习

中插入一段可爱的动画片等,都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在“认数”的复习课中,为了让学生更乐于读数,我设计了一些新奇的知识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用幻灯片出示中国地图,并配以文字“我国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世界上最大的花是大花草的花,直径可达106厘米、世界最高的植物是红杉,高可达115米……让同学们在新奇的知识中复习了认数。

学生平时在巩固练习时对做题目最感到厌烦,觉得没有意思,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就利用多媒体将练习的形式不断变换。如在教学《1000以内加法》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练习设计为闯关游戏,按练习的难度把题目分为几关,有过独木桥、摘草莓、登高山、游儿童乐园,并设置了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闯第二关,关关都有鼓励的程序。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克服困难,奋 力拼搏,很多同学都顺利通过关口,到达了目的地。练习量虽然很大,但是学生丝毫没有厌倦的情绪,而感受到的是兴奋是成功的愉悦。下课后学生说:这样的练习真有劲。这种练习设计,每个同学操作自己的计算机,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辅导,较好地体现不同学生完成不同数学的教学新理念。

我们在复习《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时,将数的比较融入小动物赛跑的情境中去,学生看着动物伴随着音乐奔跑的情境,兴奋极了,积极动脑思考,这些动物谁跑得快呢?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在比较谁跑得快的过程中,学会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2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耐于兴趣。”儿童的学习兴趣对鼓舞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多媒体课件集“声、色、画、乐”于一体, 画面色彩丰富。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 使学生爱看、爱听,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 课文抓住小兴安龄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特点, 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 语言流畅, 文质优美,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 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少, 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 任凭教师“千呼万唤”, 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也难以激发起来。但是借助电教媒体, 进行情境教学, 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 我先告诉学生, “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 大家想去吗?”同学们兴致盎然, 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 闭上睛睛。”接着, 我按下录音机键, 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 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 来到了小兴安岭。同学们一睁开眼睛, 又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都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 “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啊, 小兴安岭真美啊……”这样, 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 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 由衷的爱。这里运用电教媒体, 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爱好, 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二.直观呈现突破重难点

紧紧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景, 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悬念, 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攻破课文的重难点。

例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 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 致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最后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整个小村庄被洪水卷走的故事, 它告诉人们应该爱护树木, 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教学难点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由于学生年龄小, 对洪水泛滥现象接触少, 较难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重点抓住这样两个句子:

(1) 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2) 然而, 不知过了多少年, 多少代, 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 大雨没喘气儿, 一连下了五天五夜, 到第六天黎民, 雨才停下来。”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句子, 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树木被一棵棵砍掉的真实场面, 理解人们的毁林过程;让学生观看洪水咆哮吞噬整个小村庄的过程, 了解小村庄的毁灭过程。这样, 学生耳闻其音、目观其形, 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真实的直观呈现, 不仅吸引学生注意, 而且突破了教学重点。在教授难点时,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周围环境遭受破坏的景象, 从而使学生逐步明白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启发想象培养创造力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表现内容丰富多彩, 能给学生展示一些非传统意义上的问题, 提供便于探究的环境, 创设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情境,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进而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创造力。

例如:《五彩池》中有一段写道:“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 像一圈圈彩带, 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有像葫芦的, 有像镰刀的, 有像盘子的, 有像莲花的……”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五彩池的各种形状, 并启发学生想象, “当你看了这么多的五彩池, 想象五彩池还有什么形状呢?”学生可能说“有像月亮的, 有像苹果的, 有像小白兔的……”接着我设计填空, 再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天上的白云有像 () 的, 有像 () 的, 有像 () 的……”这样, 通过多媒体课件, 启发学生想象, 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

多媒体课件让课堂教学更加的灵活,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视听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升,主体地位也得到巩固。

一、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内涵

1.含义。现代化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应用最为广泛。多媒体教学运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因素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给学生开展立体化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描述的精妙无法代替图像和声音的直观,所以两者的结合能够让教学活动更加丰满,同时把这一过程用计算机记录起来、并且加入教师要给学生在课堂上运用的板书讲解,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效率。

2.在小学语文中应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都是来源于书本,所以教学内容比较程序化,学生学起来会感觉很枯燥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也脱轨,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语言开展想象,但是想象进展到什么程度教师不能直接掌握,所以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也会有阻碍。

小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如果只是依靠课本去学习,没有办法得到形象的理解。而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声,可以给学生立体化的知识呈现,增强教学的密度,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也会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展。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把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回归。

二、多媒体教学的主要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好奇也相对来说比较重,只有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情才能够用心探索。这也会增加学生乐学和爱学的情感。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兴趣的激发变得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运用声音和形象把鲜活的立体形成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在学习《詹天佑》这课的时候,教师给讲解更多詹天佑的事件学生感触也不是很深,但是如果教师给学生立体化的呈显出詹天佑图片和相关视频,以及京张铁路建设时的相关视频片段,学生对于这个人物的理解就会变得有血有肉,在大脑中会形成一个兴奋点,让学生在兴奋点当中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可以引起共鸣,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2.创设情境环境。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内容比较多,单纯的文字讲解不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多媒体的应用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感氛围,学生在情境环境创设中会对学习内容理解的更加深刻。比如,进行《雪地里的小画家》这课教学的时候,城市里面学生能够看到的动物少之又少,所以很多学生对于动物的爪子形状不了解,那么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给学生展示动物的爪子,让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能够看到的动物,学生说能够看见猫、狗、兔子和马、松鼠,教师给学生展示不同的动物图片,让学生自己辨别这是什么动物的爪子。学生在观察以后发现有的动物前爪和后爪不太一样,有的动物爪子形状很相似,比如说猫的爪子和老虎的爪子就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指甲都比较锋利,同时能够捕捉猎物;之后学生会主动了解和观察其他动物的爪子,课堂教学氛围很浓烈,学生对能够主动的融入教学中。学生在环境的引导下会主动积极的思考问题,并且发现,主要是因为多媒体技术为情境创设提供了更多机会。

3.激发学生美感。多媒体教学有着比较强大的功能性,通过图片、图像对自然景观有深刻的认识,学生可以真正的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开展《秋天的雨》这课教学内容的时候,因为这篇散文有着比较强烈的抒情意味,作者运用秋雨为线索,把众多的景物有机的串联在一起,形成丰收愉悦的景象,给大家一种比较愉悦的美感享受,小学生因为认知能力比较低,所以把文字转化为图像的能力还没有,学生能够形成的图片意识只是自己之前在头脑的保留的图像,但是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就是比较直观的景象呈现。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不同季节雨的情况,让学生对于雨有了解。感受大地在春、夏、秋、冬不同的雨后景色,学生可以被景观引入到学习的环境中。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创设出来的自然景观,在体验和欣赏中去讨论学生的情操。

4.拓宽学生视野。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拓展的知识比较少。但是多媒体网络的运用,能够让学生看见很多课外知识,同时还能够远程看见其他地区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的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摄取范围,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同龄学生在学习相同课程的状态和领略不同的授课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

三、多媒体教学开展的注意事项

教学课件是教师按照自己对课堂的理解制作的教学辅助工具,能够在课堂时间力加大知识摄入量,但是如果课件设计的不合理会忽略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让课件引领学生学习,不是以学生学习为主,课件为辅,整个教学流程都是在鼠标的引导下完成,引导学生在固定的学习流程中思考问题,被动的知识接受,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掌握知识,但是当回家完成作业的时候会发现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业,课件不能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课件的指引下学习知识,理解作业的思想和感情,但因为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课堂教学更加的紧密,所以没有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导致学生只是理解知识的表层含义,对其深入内涵没有了解。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有效的掌控课堂。课件的运用能够形象生动但是还是有其弊端,因为课件能够给学生展示的只是表面的内容,其中。任何的教学手段都是有其弊端,课件对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不能成为教学的核心工具。教师还是要及时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度,及时的调整课堂教学情况和开展反馈,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忆江南》这课教学中,就考虑到是四年级学生,所以背景颜色选择比较适合学生的亮黄色,同时文字讲解部分不要过多出现,幻灯片的数量和密度不要过大,课件的整体设计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想统一。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要注重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先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样制作出来的课件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明确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所以教学中课程教学的优点还是要发挥出来,运用多媒体和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融入,加强语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美子,刘凤娟.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04).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篇4

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就是更为有利地辅助教师的教学,教师要是备好了课件,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就可以按照课件来进行授课了。课件能够把教师所要备的内容表达清楚的,如备课中要体现的:教材的研究、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的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练习设计等工作。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都要考虑进去,这样才能制作出适用的课件。课件的制作与使用是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这样,课件就具有了备课的功能。

二、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所制作与使用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将授课内容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教师书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以便有更多时间进行讲解、与学生交流,教师可以很容易地使用和支配更多的信息资源,增大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控制范围,并且为教师控制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三、多媒体课件能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能呈现出形象的视觉和听觉刺激,能起到突出重点,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生动的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多媒体课件还能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使学生很自然的抓住重点、难点。我在教学《七律 长征》时,运用了自己制作的课件,课件中呈现了作者作诗的历史背景,这样使学生进一步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解。课件对诗中的每一句都作出了诠译,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更为理解。动画部分我剪用了电视剧《长征》的片尾部分来再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夺卢定桥等,让学生通过观看画动来结合课文内容更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四、多媒体课件清晰呈现教学内容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有这样的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知识与内容是讲解所不能完成的,例如在讲解比较抽象的知识、以及人类肉眼不能接触的微观世界等,为此讲解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多媒体课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多媒体课件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逼真的展现出来。例如: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在课件中先出示了三次分苹果图:第一次出示4个苹果,然后应用课件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问每份有几个?第二次出示2个苹果,然后应用课件把2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问每份有几个?第三次出示1个苹果,然后应用课件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问每份有几个?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结果。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知道了分数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同时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积累了分数的数感。

五、多媒体课件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我们一堂结束后,最为关心的应该是学生对本堂课所授内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多媒体课件所展示的课堂练习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反馈,教师就能更好更快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总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普及,多媒体课件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随之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怎样才能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它真正的成为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成了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认识与多媒体课件之间的关系,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使多媒体真正的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5

文摘 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情绪,主动积极求知,可以在课文刚导入时利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比传统教学手段有着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诱发儿童的情感共鸣,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

一、利用课件激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情绪,主动积极求知,可以在课文刚导入时利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导入新课时,就可先播放一段小动画,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动画中有哪几种动物?它们都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壁虎在捉蚊子,蛇咬住了壁虎尾巴。接着教师追问:“小壁虎尾巴断了,那它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说出借尾巴。随着有节奏的音乐声,渐显课题《小壁虎借尾巴》。这样揭题,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急于想知道,小壁虎到底有没有借到尾巴呢?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雷雨》这一课时,运用课件将大自然的景象通过屏幕逼真地显示出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为学生创设一种电闪雷鸣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雷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课件动情

首先,以形激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境界中去,使他们与文中的“我们”产生共鸣,可以展示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从而丰富表象,以形激情。还以《小壁虎借尾巴》为例,一年级小朋友的理解力还比较弱,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这一课课文内容时,我利用课件将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做成一个动画,一边演示动画,一边相应出示课文每小节的内容。如第一小节可做成小壁虎在墙角里捉蚊子,被蛇咬断了尾巴的动画,依次下去各小节可分别做成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的动画。这样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使学生受到了直观感受,丰富了表象,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燕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讲授第一小节课文内容的时候,可先出示一副有关燕子的图片,对于课文中“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的描述,利用课件可在燕子羽毛上打圈闪烁。对于“那剪刀似的尾巴”描述,可先在图片的尾巴部分打圈闪烁,然后把尾巴部分局部放大,并且在放大部分的旁边相应出示一把剪刀的形状,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燕子的尾巴很像一把剪刀,同时也清楚地知道了这个比喻的含义。这样的教学,自然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以声动情。作为多媒体课件重要组成部分的声音技术在激发学生感情时有着不可低估地作用。如在教学《翠鸟》这一课时,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利用课件先播放一段翠鸟的鸣叫声.然后教师提出“这是什么叫声”学生回答后,电脑屏幕渐现“翠鸟”两字,并伴随翠鸟的鸣叫声。这样营造了生动学习的良好气氛。在教学《月光曲》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课件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月光曲》歌声中欣赏课文录音,使学生与课文融合在一起。

三、运用课件排难

多媒体使用贵在得法。在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往往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 这一课时,由于是低年级课文,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上有困难,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利用课件演示使学生突破难关。例如,“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依赖于种子上的小毛”学生对这一句话可能不怎么理解,教师利用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整株蒲公英让学生有全面的认识,然后一颗蒲公英种子飞扬出去,随即种子放大,蓬蓬松松的毛儿清晰可见。那蒲公英又靠什么飞翔呢?屏幕上刮起一阵微风,并带有风声,风儿一吹,蒲公英种子随着悠扬的音乐声一颗一颗出发,重点词“纷纷出发”在屏幕上出现。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化静止为动态,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形近字的区别和汉字的笔画顺序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呢?如“亭”与“停”读音相同字形相似,如何区分呢?可利用课件先出示一座六角亭,打出生字“亭”再将一小人移至亭旁停止,打出生字“停”。简单的两幅图片将两个字的形义加以区分了。在教学汉字的笔画顺序时,低年级学生往往不知先写哪一笔,这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课件来演示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掌握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类型字的书写规律、书写过程、一笔一划,清清楚楚,使学生看得清楚,直观感受,自然学得牢固,记忆深刻。

四、利用课件审美

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例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这一课时,播放课件,让学生眼看北大荒辽阔、迷人的秀丽风光,耳听牧羊人悠扬清脆的歌唱。同学们全神贯注地置身此景,萌发了热爱伟大祖国之情。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当讲到烈火烧身,邱少云纹丝不动,我适时播放一段录像——“熊熊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滚下来,他却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一感人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甚至有人失声痛哭。这样,邱少云的人格美就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鼓舞和鞭策同学们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学习。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我将课文的插图制成动画。一开始,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只漂亮的大公鸡,得意洋洋站在水边,的确是一个很美的形象,学生们由此萌发了美的意识。随着故事发展,相继出现了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屡屡得到教育的画面,逐步把学生们美的意识升华到老马说的那句话的境界——“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学生对图文的观察、学习思考,不仅知道了什么是美,而且也从连续画面中训练了自己分析美、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美的真正含义。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学问很深的艺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只能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手段。教师应合理利用课件,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运用多媒体进行愉快教学

为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我们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在不断的改革,以适应和贴近当代学生。最近所倡行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进行愉快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愉快教学是要创设一种愉悦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愉快的易于接受的学习气氛中。只有在愉快的环境中学生才会更自觉、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实践中,我从愉快教学的四要素“爱、美、愉快、创造”方面探索了多媒体教学与愉快教学的相结合的方法。

一、图文并茂,演奏爱的心曲

愉快教学是一种渗透着爱的教育,而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爱是通过师生情感的交流达到的。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而形象、直观的电教媒体为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加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更能引起师生感情上的共鸣。

如在教《麻雀》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这样的一段画面:,在阴暗的林阴路上,一只猎狗在跑着,在被风猛烈摇撼的路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的拍打着小翅膀。在猎狗快要吃小麻雀时,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奋不顾身的落在猎狗的面前,并发出绝望的尖叫,因为紧张它全身发抖了,它扑打的翅膀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愣住了,它慢慢地向后退。整个过程让学生亲自感悟老麻雀那种热爱幼小的高尚品质。再以教师动情的教学,使孩子们领悟人间最伟大的爱—母爱的力量。

教师对多媒体的正确运用,贯彻在从设计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当教师在课堂上准确、恰当地展示画面时,其高尚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爱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感染,唤起学生对知识的爱、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麻雀的爱。爱的真谛是爱周围的事物。被爱只是一个起点,它需要扩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拨动了学生“爱”的心弦,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爱”而且也学会了“爱”,即施爱于人。一个人能施爱才能显出人格的内涵意义,才能显出生活的充实,也只有在被爱和施爱中,完美的人格才能真正显现。

二、动静结合,领略美的意境 爱美、求美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美育是愉快教学四要素之一,而多媒体教学可以艺术地表现教学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一个和谐的、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中既获得知识,又陶冶情操。

如教《春天》一课让学生欣赏,在配合优美的春之交响曲中,让学生领略冰雪融化,果树开花,种子发芽的动画片段,在视觉、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里学生不仅领略到了一个柔和、充满生机的、热情向上的春天景象,也从课文的意境中体会到了语言美。

儿童如能沐浴在美的环境中,他们的精神世界就十分愉悦。小学语文教材是装满美的宝库,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宝库去感受美、创造美,多媒体教学具有其优越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不仅可以把课文教材中的各种美的因素(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往往比课文的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加上多媒体教学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不仅可以使学生辨别出客观事物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同时也使他们对美的事物产生学习、领会、把握的兴趣,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操。

三、视听融合,趣化教学过程

兴趣是儿童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愉快教学把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是否贯彻愉快教学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愉快教学就是兴趣教学。多媒体教学根据自身声象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以直观、形象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兴奋的情绪

教师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先让学生闭目倾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逼真、生动、优美的声音,使学生仿佛来到了西沙群岛,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一边看活动投影片上西沙群岛的美景,一边讲解启发。这样,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嬉戏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生长着奇特树木的海岛和鸥鸟翩飞、嬉戏、孵卵、多种鸟蛋堆放于鸟巢等新奇有趣的事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儿童的面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拨,教学始终抓住了学生的心灵,使它们处于情绪愉悦的状态之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我们说多媒体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手段。

四、动画操作,开发创造潜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展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要能在将来成为跨世纪的四有新人,现在一定要让孩子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

如《捞铁牛》一课中,通过让学生利用动画亲自参与捞铁牛的经过,使学生明白水的浮力的原理,在不沾水的情况下完美的完成实验活动,通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演示,难点突破了。多媒体教学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使他们领略到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愉快——创造的愉快。

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6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八一希望小学 何秀萍 内容摘要: 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是多媒体组合教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图形、动画、声音集为一体,让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不但能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深奥的内容浅显化,便于学生的记忆,也便于信息的存储。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使用方便,生动直观,便于交流互动,对于课程内容比较单一枯燥,着重抽象概念的理科,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多媒体教学,有着很大的优势。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理清算理,拓宽视野 正文: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更优的支持,尤其是计算机介入教学领域,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使课堂教学步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图形、动画、声音集为一体,让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不但能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深奥的内容浅显化,便于学生的记忆,也便于信息的存储。关于记忆比率的研究表明,对同样的学习内容,单用听觉,3小时后能保持60%,3天后下降到15%;单用视觉,3小时后能保持70%,3天后下降到40%;视听并用,3小时后能保持85%,3天后可保持65%。可见,让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事物发展顺序和数量间的逻辑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当前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下面结合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们勾画出多姿多彩的视听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得到的点滴体会与大家进行商榷,以期抛砖引玉。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有位专家曾经指出:直观性教学是学生产生形象思维的源泉,而形象思维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实践证明: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运用多媒体课件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将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新课,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我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循环小数,什么是循环小数呢?请同学们看屏幕上一个现象。”我简单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以下信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学生一下子就被画面所吸引,这时我再轻轻触摸屏幕中间的画面,季节随着音乐声音不断变化,一年的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春、夏、秋、冬……,不断出现交替现象,学生们饶有兴趣地体验着循环的含义。此时我启发学生,师:“四个季节的出现有规律吗?” 生兴趣盎然,都说:“有。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总是重复出现。”

师:“会不会出现着出现着就不见了呢?” 生:“不会。”

师:“那在重复出现的前面应该加上一个什么词?” 生:“不断地。”

师:“既然是不断地重复出现,重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无限的。”

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我已经把循环小数概念的几个重点词:“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板书出来。这时学生们对于循环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我用课件出示

1.找规律填空:△○□△○□△、……,2.观察数字0.8383……,1.341515……

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它们都有“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等特征,说到最后两个数字“0.8383……”和“1.341515……”时,我加以概括:像这样的小数就叫做“循环小数”。学生们在季节的变化、按规律填空、观察数字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加深了“循环小数”这一概念的理解记忆。

又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如下情境:这天,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经过一个小村庄,好客的村民送给他们一个大西瓜,猪八戒抢过西瓜谗得口水直流,孙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我们每人吃四分之一吧。”猪八戒听了极不高兴地说:“我长得胖,肚皮最大,我要吃它的六分之一,至少也要吃五分之一。”孙悟空听后,立即切了六分之一给猪八戒,正当大家高兴地吃西瓜时,贪吃的猪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知道猪八戒为什么直拍脑袋吗?这样的课件既创设情境,以境生情,又孕伏新知,分散难点,诱发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使其主观上产生对新知识追求的动力。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具体,利于学生理清算理。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关键性的知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障碍,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学中抽象的难点具体化,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算理,突破难点。

如在教学“圆柱体积”时,直接利用教具割、拼比较困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圆柱被切割分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在课件演示的同时出示思考讨论题:

1、圆柱体的底面积和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在讲解的过程中,两个图形的底面积随着闪烁)

2、圆柱体的高和拼成的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两个图形的高随着闪烁)

3、圆柱体的体积和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5、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整个新课的教学,我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圆柱的体积通过课件转化为已经学过的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在直观演示中逐步渗透知识的转化,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变得简单化,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最后在巩固练习时,我又通过多媒体的交互性技术,随机给出圆柱的半径来让学生练习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将原本难以用板书、板画和模型说清楚的原理轻轻松松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们真正做到了用心去感受知识。如此获得的知识,学生会记忆得更深刻,理解得更透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收集信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探究精神。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材料,而多媒体就恰好可以储存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阅读、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其创造的潜能。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本只提供了三幅例图:枫叶、蜻蜓和天平。如果只依靠课本,感性材料的数量是绝对不够的,容易引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片面理解。且课本中的“天平”并不是学生生活中所常见的天平,难以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产生联系。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网上寻找资料,则很容易解决上述问题。我在互联网上下载了近百张图片,图片范围有航空、植物、人体、动物、建筑物等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或电视节目中常见的。我把下载的图片按范围制成若干幻灯片,供学生们欣赏,同时启发他们,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们集中对大量轴对称图形的观察和分析,深刻地认识到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我曾观摩过《数学广角》一课的教学,教师为提高学生对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应用的认识,课前上网收集了大量有关身份证号码、车牌号码、电话号码、国际标准书号(ISBN)等信息,让学生能随着屏幕的跳动体会到数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但激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决心和信心,提高了探究知识的能动性,整节课效果非常好。

诚然多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鲜明的特点,在教学中正出现方兴未艾的趋势。但多媒体课件也不是包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我们应该讲究运用的适度。许多地区学校对于多媒体教学还是刚刚起步,只意识到其优越性,未能适度运用。部分教师在初步接触多媒体后,没有把精力放在如何设计教学思路和内容上,而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背景、插图、声音等外在内容上,结果制作出来的课件,修饰的动画太多、图标太多、声音太多、显示窗口太多,最终导致课件的内容太杂、太乱而主次不分,这样既谈化了主题,又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华而不实,没有实用性。因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宜用则用,不宜用则不必勉强,一般要用在教材的关键处,教材的疑难处,教材的精华处,教材的深奥处,让多媒体课件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而不能只是“锦上添花”,更不能是“画蛇添足”。如今,多媒体教学还处于含苞待放的发展阶段,希望同行们多多尝试,在实践中寻求发展,让学生们越跳越“高”,摘到的“桃子”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7

一、让学生感受静态美。

当我们真正沉浸于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之中,从略知一二到系统了解,真正把握艺术的内涵时,相信一定能提高艺术鉴赏和审美品味,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所以在一堂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如果抓不住学生最初这种对作品直接的欣赏反应,就无法把整个作品的全部美点都找到,从而引导学生从直观感受到理论深层次的分析,也无法让学生欣赏到清晰、完整、优美的艺术作品,而欣赏本身就需要有强烈而且直接的视觉感受,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功能,把现行的高中美术教材中每节课内容的时代跨度大、作品容量多进行归类编辑,罗列比较,运用强大的图形功能使学生视觉感官可直接感受最初作品的形式上的美点,而这些形式上的美点无不蕴含着艺术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抓住作品的突出美点进行教学,教师也就避免了讲课面面俱到和欣赏教学的程式化与模式化。如在《图像与眼睛》一课教学中,对于形体这个语汇中点、线、面、体的理解,教师应设计一个课件演示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的整个运动轨迹,并运用在画中的不同位置来观察不同的视觉效果。那么教学效果将会同不演示效果形成极大的反差。大多数学生都会从原来只注意画中人物长得漂不漂亮,进而学会欣赏画家们是如何运用点、线、面、体来塑造人物的形体、能在画面中积极寻找到不同的点、不同的线和不同的面、体来表达他们对作品构图的理解,慢慢体会画家的内在思想感情。

利用多媒体展示的画面色彩丰富,有动画效果,有故事情节,有优美的音乐。同时,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能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更符合人类学习的认识规律。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以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约25%,如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的65%,多媒体技术可充分用其视听信息传播能力,向学生们提供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寓教学于美,美中育人。

2.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审美素质。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多种媒体进行美术欣赏,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美的形象性特点,决定着人们审美活动不是用逻辑思维方法,而是用形象思维方法。多媒体教学为此创造了契机。如:波提切利的《春》,画面上到处洋溢着春天的诗情画意。芳香袅袅的风吹拂着结满金色果实的橙子林和树木间的羊齿叶,它们不断地颤动闪烁出光影;郁金香、银蕾花、水仙等鲜花,犹如织在地上的刺绣,遍地盛开。柯罗的《阵》,透明、银灰色的画面,在学生的眼里呈现出迷茫的状态,似乎使他们听到阵风呼呼作响,感受到人与自然丰富的生命、活跃的脉搏,在心灵上唤起健康与美的情绪。第三幅《梅杜萨之筏》强烈的明暗对比、强烈的运动感和悲剧气氛,令人触目惊心。画面以昂扬的激情赞颂了人与命运抗争的救生意志,揭示了波旁王朝的腐败和黑暗,唤起学生对封建统治的憎恶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而当《蒙娜丽莎》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们仿佛沉浸在恍惚之中,她那恬静的双眸以及脸上呈现出的谜一般的微笑,分明感觉到画中的某种生命复活起来:她那高贵、纤细、美丽无比的手,象牙雕刻般的手指中流动着红色的血液以及衣下流动着的曲线美,充满了惊人的力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感觉到了令入神往的韵律。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凡是感受不到的东西,对美感来说就不存在。”电化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色彩,线条、音响、光等信号,产生立体感觉,唤起丰富的表象,从而让学生在美的领域里,能鉴别出什么是自然美,什么是社会美、什么艺术美,开阔了视野,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素质。

教育心理研究指出:学生一般是依靠形象、色彩、声音和触觉来思考的。因此,直观教学对学生是必须的教学,不应该建筑在抽象的概念和词汇上,而应建筑在学生能直接感受到的形象之上。而投影、录像 (录音却能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演示的事物、现象、过程,通过光色绚丽的画面,欢快感人的乐曲、丰富的动感,迅速、直观地再现于课堂,并对那些需要学生掌握,平时用语言等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完整地表达的事态特征,利用电教手段予以显现、强调、留住和还原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同时用几个感官去接受,去学习,这样感知更充分,记忆更牢固,理解更清楚,学得更实用、快捷、有趣。为使学生充分感知,获得丰富的鲜明稳定的表象,易理解掌握知识,开拓思维,培养创造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美的再现与创造。

多媒体的直观性在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变的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直观形象中,趣味活动中获取知识,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求知欲,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求新求异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增强多媒体手段的趣味性,把它作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讲解水彩画湿画法时,用湿画法表现雨景,雾朦朦、湿漉漉的景观等。虽然在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表象。但他们对雨、雾所致景物的朦胧之感缺乏真实的感受, (如对景写生、观察会受时间等许多因素的制约) 课前我绘制了一张风景投影片,画面轮廓清晰,色彩明快 (晴天) ,当讲到雨、雾所产生的自然景观时,我出示一个喷雾器,沿着投影片平行的方向,喷出雾状的水珠,似雾似雨从投影片上掠过,此时屏幕上呈现出一幅朦胧美妙的雨中景色,对学生来说这是新奇的,别开生面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新奇的刺激更能引起注意。同学们正是用这种新奇的观察方法去捕捉雨雾景观的特点,并在脑中留下“真实”立体的表象,有的同学说:“我仿佛置身于雨景之中,周围的景物朦胧。”有的说“景物笼罩着一层湿气 (雾气) ,景物轮廊起伏,实中有虚,虚中含实,形体柔和,很有变化———”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他们很快地掌握了水彩湿画法表现雨、雾景等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8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具有抽象、逻辑严密的特点,知识内容相对枯燥乏味。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个比赛场面:在一片宽阔、平坦的草地上,小猴、小狗、小猫三只小动物在驾车比赛。小猴驾驶的是圆形轮子的车,小狗驾驶的是椭圆形轮子的车,小猫驾驶的是方形轮子的车。随着一声令下,伴着欢快的音乐,比赛开始了。只见小猴平稳地驾着车前进,而小狗、小猫驾着车,上下颠簸,学生见了哈哈大笑。比赛结束,小猴得了第一。这时小精灵问:为什么小猴驾的车又快又平稳,同学们知道吗?这一问,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每一堂数学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一节成功数学课的主要任务,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凭借教材、教具、学具,通过讲解、演示及简单的操作活动来抓重点、破难点。许多数学知识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应用题的教学方面。多媒体课件可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将一些应用题用动画演示出来,这要比教师反复地分析、解释有用得多。行程问题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有个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两辆小汽车的行驶,很轻易地将“相向而行”、“背向而行”、“同向而行”、“相遇”、“相距”、“相对”、“相反”、“路程和”、“速度和”等有关概念解释清楚。只要学生仔细观察,其中隐含的时间相等、路程相等等数量关系便也不难发现。特别是在行驶的小汽车后拖一条线段将小汽车的行驶图转变成规范的线段图,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诱发学生思维

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全过程包含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深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创设思维情境,促使学生独立、深刻、灵活、由浅入深地去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把多媒体课件演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先让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然后用课件模拟测量过程,再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铺盖长方形更方便,先“想”出来,后运用课件再现、验证,接着出示只知道长、宽的长方形,促使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去“想”图形中摆面积单位的个数,从而归纳出可以用求积方法计算长方形面积。这样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展开学生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使教材中一些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题目变得形象、具体,使学生观察了解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形象地理解和读懂题意,达到一目了然的作用。如有这样一道题:“有一台播种机,作业宽度是1.8米。用拖拉机牵引,按每小时行6千米计算,每小时可以播种多少公顷?”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播种机的作业宽度1.8米”是什么意思?所以抓身挠腮,无法做题。一位教师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了一个动画:一辆拖拉机牵引着播种机在那儿播种,慢慢地前进,而后面的“作业”形状一出现,学生茅塞顿开。原来“作业宽度1.8米”竟然是播种机的宽,随后学生很快将题解答出来。

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运动过程,学生很容易理解题中的抽象概念,挖掘到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运用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再通过课件的演示、验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通过课件,结合学生的学具操作,引导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提出要求,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把探究出的特征一一记录在教师设计的表格中。再组织学生将探究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同学们互相补充、完善长方体的特征。最后教师用课件演示、验证。这样的课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六、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多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把问题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可探索性的、能从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以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录制生活中一些场景或将平时与教学有关的资料制作成课件。教学时,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片断,设置为问题情境在课堂上播放,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及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的意义,提高认识水平,更能挖掘其创造潜能。

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根据教情,适当变化“刺激场”,依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实际学情采用或变换媒体,多种媒体有效整合,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在保持自由、宽松心理状态的同时,始终充满新鲜、新奇的兴奋感,他们的思维时时聚焦在直观、形象、矛盾、顿悟、创新的学习氛围里,有益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编辑王立建)

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9

摘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也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媒体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也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所以,多媒体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一个课件的好坏,不光取决于它的精美与否,更重要的还是这个课件对于教学的辅助作用如何。好的课件能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如虎添翼,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就从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在应用过程中存有的弊端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符号、图像、动画、声音、视频于一体,能提供文本、图表等多种教学信息,能化静为动,化平淡为神奇,化艰辛为平易,可将不易发现的内部结构展现出来。由于它有形有声、动静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从而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导数学思维,调动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习的热情是学好知识的动力,教师如能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势必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音乐在课件中的巧妙使用,能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在课件中加入了《数青蛙》这首歌,我让学生边听歌边把所学内容应用其中,使他们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老是运用公式计算面积,学生感觉比较厌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运用多媒体出示一道思考题:把一个正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剪成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之和与正方形周长有何变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想象,然后再电脑演示,演示过程中画面不断闪烁,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了周长的变化,同学们一看,兴趣来了,最后互相讨论。就这样,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解决了该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孕育而生。例如在教学“填未知加数”一课时,先用电脑出示一段小动画,配乐播放:卡通的数字7和3在一起玩,组成了算式“7+3=10”,3有事情跑掉了,出现了算式“7+()=10”、“7+(?)=10”,学生的创新潜意识被一下调动起来了。接着出示6面小旗,后面划一横线,问题:再画几面就是7面了?算式“6+()=7”,学生一下就领会了:再画上1面就可以了。电脑出示第7面小旗,学生自然地在括号里填上了1。学生掌握得轻松自然,知识变得生动直观。接下来解决新课开始时的问题,学生的求知劲头更足了。电脑出示“木板上挂水壶图”,已经挂上了7个,其他都空着,让学生自己来列式,结果出现了三种答案:7+(1)+(1)+(1)=10,7+(1)+(2)=10,7+(3)=10。当问学生认为那种对时,却各有拥护者。我没有对这些做法作出反应,而是又出示了一道题:盒子里放小球,要放9个,已经放了2个,2+()=9。学生自然地把没有放进去的全数了数是7个填在了括号里。这时我趁学生思考时对图进行了修改,在空位置下面划一个大括号,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要将所有的空都数一数填上一个总数,之后学生又讨论了刚开始那样填的弊端。学生求知的整个过程就是创新意识发展的过程,利用多媒体制造 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知识不知不觉也被掌握了,创造意识在不知不觉中也得到了培养。

(四)、有效突破教学的难点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能伴随着图像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在这种愉快的情绪下,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让难点逐层剥离,让学生突破掌握。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应用题中用文字表述的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视图形——线段图,并创设了按题配置的活动物景,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手段来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和问题、单位“1”与几分之几的量的相互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了思维。

二、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的弊端与克服

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克服了许多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个性发展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多媒体教学还有许多潜能和作用有待我们发掘和利用,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是有缺点和不足的,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有几个方面问题觉得必须注意克服。

(一)、留足思维时间

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课堂教学高效率而自豪。然而若画面的切换太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象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那将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课件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

(二)、机下留“情”

这里的“情”,即是“师生情”,我们教学一贯注重“言传身教”,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应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板书、语言描绘、手势比划、模型展示、实物演示、师生情感交流等传统做法仍然是十分有效的,只有教师和多媒体两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出来,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

(三)、机下留“板”

企图用屏幕来代替黑板的所有功能,缺乏板书、演算的做法,将事与愿违。黑板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知识、经验和体会一个不可缺少的地方,一个考虑多么完善的课件,也不可能完全适合每个班集体的教学需要,黑板的作用仍是极其重要的。

(四)、不替代学生的动手实验

对于实验强的知识点如画长方形、作三角形的高等等,在教学中该学生动手的实验,不能用多媒体技术来代替学生的操作,否则会失去学生对科学性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物操作能力、空间思维想像能力等仍然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五)、注重教育的主体性

多媒体课件教学同样要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注意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同时,课件制作要注意简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角色。

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省力。这种教学的方式既是进行验证、探索的极好工具,又是创设“情境”的好帮手。它使数学许多内容推陈出新,教学面貌焕然一新,重点善于把握,难点易以突破,关键易于抓住。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只要我们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这将使我们的教学课堂达到更优化的效果,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参考文献:

[1]王丽芬.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J].《教育学文摘》.2011年 [2]冯玉红.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2004年12月27日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 篇10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电教媒体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同时也促进了小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发展。为课堂教学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15个梨、3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15个梨平均分放在3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16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

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例如:在教学 “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电教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电教媒体设计出三幅图案:一个等腰三角形、一架飞机、人民大会堂,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

“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

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中、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六、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师教“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活动抽拉片显示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两概念的意义。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七、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古时侯,一位王爷去山上看望习武的儿子.兄弟几个见父王来了,立刻围了上来.王爷说:“孩子们,父王今天带来了你们最喜欢吃的大饼.”说着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了两

份,给了老大一块.嘴谗的老二说:“父王,我想吃两块饼.”于是王爷把第二块饼平均分了成四份,给了老二两块.贪心的老三说:“父王,给我三块饼.”王爷又把第三快饼平均分成了六份,给了他三块.一向老实的大哥开腔了:“父王,老四最小,应该给他六块.”老四听了非常高兴,觉得父王给他最多.同学们,你们觉得谁最多呢?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上一篇:新城中心幼儿园幼儿行为规范指南下一篇:清明节思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