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共3篇)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篇1

(二)——法律教育、国情教育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法律教育和国情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两个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和心理、道德构成整个课程标准内容最主要的四大板块。

一、关于法制教育——内涵与重点

1.多种角度理解法律

(1)法律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2)从“法”的词源看,喻意是公平和正义。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普法教育,往往是让人们了解有哪些法,将法律教育简化成法律知识的教育、法律条文的了解。(3)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即人在社会层次的规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为实施手段。(4)从法律的特征来看,首先,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道德的行为规范多而且细致,法律主要是围绕权利和义务,所以它是概括、普遍而且是非常严谨的。(5)从法律的内容上看,我国的十类主要部门法为: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劳动法、自然资源与环境法、军事法、科教文卫法。

2.关于法制教育(1)法律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法制观念的树立,形成对法律的尊重与信赖。(2)就个体来说,法律是每个人在社会上行使各种活动的行为准则,也是一直内在的精神和修养。(3)树立法制观念包括对法律制度的看法与态度,还包括尊重和自觉执行法律的思想意识。

学习思想品德课上法律的内容,一个就是法律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关系来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另一个就是我们要重点培养一个人的法律态度、意识,包括对法律的尊重信赖的精神,这是在法律教育、在思想品德课当中需要把握的两个重要的方面。

3.《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中初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 第一,进一步学习宪法的基本知识,增强宪法意识。

第二,知道法治精神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第三,理解我国公民权利的广泛性、现实性、平等性,懂得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定义务,懂得不承担法定义务或触犯法律要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懂得法律维护社会秩序,能够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着重了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刑事、民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法律知识。

第五,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内容,知道违法和犯罪的含义,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违法犯罪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第六,懂得未成年人权益应当受到国家保护,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 1 保护、司法保护的主要内容,掌握自我保护和维权的方法,学会采用诉讼或者非诉讼方式维护合法权益。

4.《标准(2011年版)》中法律教育的重点内容

新课标和旧课标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课标进行的改动。在整个内容上的改动有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体现时代性,一个是以儿童成长发展为主线。关于此次课程标准中法律教育的重点内容可以分成知识价值、行为能力两个部分。

第一,知识与价值:

(1)认识法律的本质,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理。(2)理解违法要承担责任,受到制裁。(3)知晓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

(4)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5)知道宪法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

(6)知晓在人身、受教育、经济、消费等方面的权利与权益。第二,行为与能力:

总的来说,通过法律的教育一方面要让孩子懂得一些基本的知识,另一方面就是具体的能力。(1)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这个相对宏观但是最基本的原则和目标,法律教育最核心的就是权力和义务的关系。

(2)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这个方面就是应用法律,实际上就是守法、用法、维权。

(3)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经济权利,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这个方面实际上强调保护自己,特别强调用法律保护自己。

(4)增强自我防范意识,预防违法犯罪。

二、国情教育——特点、内容及重点

1.关于国情教育

简单地说国情教育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在全面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培养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感和报效祖国的意志品质,有人将其简化成为知国、爱国、报国。(2)国情教育涉及到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资源等多方面的内容。(3)国情教育以爱国主义、民族认同、人文精神、共同理想、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世界文明的理解与开放等为重要内容。(4)国情教育涉及到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思想品德课重在价值的确立与能力、情感的培养。

2.国情教育的内容

爱国、爱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初中生国情教育重要内容。

爱国包括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包括知道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体系,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关心社会的变化。

3.《标准(2011年版)》中国情教育的重点内容

(1)理解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和政策,有可持续发展意识。(2)知道民族方面的知识和指导思想。(3)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共同理想和协调发展方针。(4)了解中华文化传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与世界对话的意识。(5)了解科教兴国的战略,增强创新意识。(6)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树立全球观念。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学习心得

一、教师专业标准的意涵 1.三个维度

维度是指一种视角、是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个视角。对自己——专业认同 对社会——专业问责 对教师——内心的统一性 对学校——标准的一致性 对公众——标准的一致性

2.对职业的理解“我”和国家的关系 “我”和职业的关系

“我”和专业成长的关系 “我”和社会的关系 “我”和同事的关系

小学教育是教育下一代公民的事业,要符合社会对事业的希望,在事业中发现自己的价值。3.对小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关爱+重视+保护:特别是“安全”

尊重+维护+平等对待:特别是“不歧视、不体罚” 信任+尊重差异:特别是“满足差异” 积极工作:目标是“快乐的学校生活”

4.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按照儿童规律进行教育 5.个人修养

合理优化教学设计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习心得

生命教育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即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

1、生存意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珍惜生命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和首要前提。因为,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发展,才能谈得上创造生命的价值。不管生命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只有生命存在,发展才有可能。因此,必须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的美好,感悟生命的短暂,体验生命的可贵。

2、生存能力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第二个层次,这是生命个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存能力差,是年青一代,尤其是独生子女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加强对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特别是增强心理的调适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教育,将会使他们的生存能力进一步提高。

3、生命教育的第三个层次是生命价值升华教育,即生命质量的提升能力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要使生命有质量,就必须明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并努力奉献社会和他人。

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是逐层递进的,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增强生命意识,提高生存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加强生命价值升华教育,认识生命的价值,则会促进生命意识、生存能力的提高。

读《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心得体会

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置关重要,它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对于教师,拥有健康的身心更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教师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承担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传道、授业和解惑,而承担这一使命的人---教师那就是无所不会、无所不能,是正义和智慧的化身,就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要高尚圣洁,要永远都当圣人。教育体制改革挑战教师的心理承受力,高付出、重压力、低收入、高消费之间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无法回避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望子成龙和以升学率论英雄这根无形绳索的束缚下玩命地工作,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级各类评优评先,这些都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

新时期教育的发展对教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合理的知识结构、高尚的人格魅力、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谐的师生关系、可贵的创新精神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师的心理问题解决主要的应靠自我教育,即通过自我调适来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认清形势,调整心态,适应现实。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坦诚开放,正视自己,承认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教师保持健康的身心。

《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 》的体会

教师要爱岗敬业,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要多跟学生心灵上的沟通,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而不应该用体罚的方式去惩罚学生,让学生心灵中留下创伤。

《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 》要求我们要

一、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和终身学习理念。

二、勇于探索创新,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充满活力。

三、学会学习,为可持续发展获取持久的动力。我认为我们当代教师绝不能作为一个把知识装入没有情感、没有个性的僵化的物器中的知识贩卖者,而更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心智能力得到开启,逐步掌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并学会探求知识的方法,获得一种生成性的学习工具。这样,他们也就获得了自我成长的翅膀。特别是学生获得了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素质后,这种素质将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动力源。另外,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获得一种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充满活力。陶行知先生也指出: “ 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而至于未老先衰。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 陶行知先生说: “ 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 他还说: “ 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太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当然,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 教师的学习并不是只读书、读死书。教师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育人方法、学习教学技能等等。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学习途径可以从书

本中学、从网络中学、从他人身上学、从教学实践中学,等等。还需要教师学习方式必须发生转变。第一 , 4 由被动、机械地学习向主动、探究地学习转变;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 , 由依赖教才、教参向关注社会实践、经验和其它信息资源转变;第三 , 由盲从权威、迷信书本向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第四 , 由过分关注单一应试知识向注重认知、兴趣、意志、毅力、信仰、科学精神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转变。总之,学习是教师为可持续发展获取持久的动力和源泉。所以教师要注意不断地补充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观念,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

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 思品学习心得

一、辨别与理解 1.“有人认为要形成解题经验,就应该做大量的习题,进行‘题海战’”。答,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其实,对学生实行有计划的训练,可以让使其成为经验丰富的“解题能手”。首先,培养学生理解题意的方法和习惯,形成基本的解题经验。不管做什么题,理解题意是关键,有的学生把题目做错,常常是因为没认真审题而不理解题意。审题一般包括把握信息和明确问题两个过程,因此,每次展示例题时,都应该在学生思考后引导分析习题中给予的信息和要回答的问题。通过平时的训练,在一次次小练习中,学生自然会形成从理解题意入手的解题经验。其次,在不同题型中渗透常用解题思路,形成固定的解题经验。学生在学习一个小阶段后,教师要引导其通过不同题型专项训练来总结解题的经验。让学生能够从技巧的角度再来看待题目、看待知识,根据题型特点总结出解题经验,不断体会和总结出对于不同知识适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有了这样的经验,就不会再“做题万万千,最后还是错”。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就能够轻松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掌握解题的技能,积累解题经验,不用做很多的题目也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2.虽然命题设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思想品德学科试题的难度是可以控制的。答:这句话是正确的。思想品德学科试题的难度,直接影响到教学测试的优秀率、及格率或平均分,对测试的信度、效度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思想品德学科教师在设计试题的时候,要注意有效控制好试题难度,确保易、中、难三种题型比例适度、层次分明,从而测试出学生的真实成绩。

设计“指挥棒”——初中思品课的评价命题与试卷评析

命题常规要求: 考试目的 考试或测试由于不同的分类标准就有不同的分类。就被试者的学习的阶段而言,可分为形成性测试和终结性测试。这是两种不同目的测试。一般地说,形成性测试是反映某阶段中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概况,以便反馈调整,测试的目标比较单一;而终结性测试则对整个教程或其中某个重要部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进行较全面评定,测试的目标较多。就试题的功能而言,可分为水平考试和选拔考试。这也是两种不同目的的考试。一般地说,水平考试主要是为了区分被试者是否达到应达到的合格水平,因此测试目标比较基本、一般难度不大;而选拔性测试主要是为选拔,从被试者中挑选出符合预定目标的人才,因此测试除了基本目标外,还有一定比例的综合目标。水平考试关心的是应达到的那个“水平”,至于水平以上或以下那部分人的认知方面的差异并不十分重要;而选拔性考试关心的是“选拔”,它对被试者从高分到低分的区分十分重视,特别是高分段的区分。命题人员必须分清命题究竟是水平考试的试题还是选拔性考试的试题。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篇2

1“谋个性之发展”“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目的观

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的目的的较为完整的表述是在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建之时, 他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做准备;三、为个人服务于社会做准备;四、为世界, 国家增进生产力做准备;其终极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 有业者乐业。” (1)

黄炎培分别把“谋个性之发展”“使有业者乐业”列为职业教育目的之首和尾, 其中寓意深刻。“谋个性之发展”, 是20世纪20年代黄炎培既提出教育为谋生做准备、为服务社会做准备、为社会国家增进生产力做准备之后又重点提出的目的观, 它是一种强调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观。具体是指职业教育一方面通过传授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 教授具体化专门化的技能技巧使学生为适应某一工作做准备, 满足其身体物质方面低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通过人格魅力的熏陶, 智慧情操的培育和天性爱好的引发, 满足其心灵精神方面高层次的需求。

“使有业者乐业”也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目的观。它是指职业教育一方面通过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每个个体就会因此享受到社会的恩宠, 而增加其幸福感, 逐渐达到“乐业”的境界;另一方面还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使人形成良好的道德智能——“敬业乐群”, 使人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 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 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 逐渐从“有业”的需求达到“乐业”的享受。

黄炎培“谋个性之发展”“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目的观虽然从理论上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 从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办学中也进行了实践性的尝试。但是在当时百业待兴, 民生凋敝, 政治黑暗的社会条件下, 这种关注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它只能被无情地扼杀在民族、国家大命运的摇篮里。

2 现代职业教育以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本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1 育全面发展的人的必要性

首先, 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职业流动的加剧, 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的到来, 客观上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如今市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产业结构也相应做出变化, 职业需求的方向在随之千变万化, 这个处于变化中的社会更需要能以不变应万变的有综合素质的高科技人才, 而不是那些仅有一技在身的专才。这就对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次, 现代职业教育如要保证自身健康稳定地发展,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其必然的选择。随着职业学校的蓬勃发展, 实际教育活动中也逐渐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长久以来, 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功能的认识习惯于用纯功利的价值观来分析, 单纯以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贡献尺度来衡量职业教育水平, 更多地强调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的社会性功能, 而对其所具有的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核心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似乎有些忽视。这导致学校成了职业养成所, 学生成了商业经济的附庸, 学校发展也走向了困境。

2.2 育全面发展的人的可能性

2.2.1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

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观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发展, 从深层次上讲, 应该是指一个人在志趣、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即作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全面性”的人的发展, 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发展。我们当前的教育方针也指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教育理论与之相符合, 与之俱进, 即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理应确立与大局相一致的目的观。

2.2.2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上的保障性

首先,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改善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物质成果的极大丰富, 教育的发展有了更强大的后盾。学校设施的现代化、师资力量的提高与教学媒体教具的科学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受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其次, 制度的日益完善为人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市场经济中主体的多元化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克服了过去高度集权化的政治体制, 使每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 使每个人都拥有公平发展的机会。当然, 有必要指出,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确实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想。虽然我们谈及了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现实的教育中, 我们就能很有效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也认为, 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实践进程。

3 现代职业教育应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上文深刻地论述了职业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那么, 理性地回到研究的起点和本源, 职业教育到底应该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1 转变教育观念, 适应社会的变迁

转变教育观念, 确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目的观。这要求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 还要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提倡学生的终身学习。现实社会中, 无论何种教育层次的人, 在一定教育阶段所受到的教育总是有限的, 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绝大多数人的发展速度都会落后于现实的更新速度, 这就需要我们依靠多种受教育形式来完善知识或技能结构, 依靠多种生活的历练来获得心灵的成长, 学会如何关注“人事” (知识技能层面) 、“人心” (情感态度层面) 和“人文” (信仰精神气质层面) , 以适应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带来的考验。让人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 让人无限地接近全面发展。

3.2 丰富职业教育的内容, 调适个性的发展

丰富职业教育的内容, 学校可以根据人的发展潜力、兴趣取向及社会客观需求来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人才。具体可以从改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课程。例如: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差, 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缺失等现实问题, 可以开设相关课程重点解决学生诸如此类的问题。

摘要:文章从黄炎培职业教育“谋个性之发展”, “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目的观来看当前职业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并探讨了职业教育在实践中具体应该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注释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篇3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教学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才算是有效的。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常常被用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性”增长、无时无处不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决定命运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学的知识目标无论怎样看重似乎都不为过。与此相关联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认知能力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亦成为教学是否有效的有力证明。然而,一个最根本的却往往被忽视、被淡忘的问题是,教学的对象是人,作为培养人的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应该是让人成长得很健康、生活得很幸福。知识的多少、认知能力的强弱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确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是一个人拥有幸福人生的充足条件,人的情感、态度、品德、价值观和精神信念等因素在人的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的作用无可替代,这是由人之生命自身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所决定的。如果教学只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其他的正常需求,那么很难说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真正有效的教学是让学生经由知识的学习不只是获得知识的增加、认知能力的增强,还有情感态度的生成、精神世界的丰满和对人生意义的感悟。

其次,要弄清楚教学究竟怎样做才有效。在教学中,我们通常看到的是效率原则的推行,即在单位时间内教的内容越多,教学就越有效。人们希望通过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以解决知识量激增的困扰。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策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等,皆在如何提高教学效率上做出了努力。时至今日,对于身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时代”,以及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业化大发展时期的我们来说,追求教学效率显然是社会所需、时代所迫。

从我国仍然存在着很明显的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来看,重视提高教学效率的确很有必要。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采用高效的教学策略、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是我们必须认真去做的事情。不过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清楚的是,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耐心等待,其生长发展的速度取决于自身而不是外在强制性的加速。很多时候,慢的教育恰恰是学生成长所需要的,急于求成的结果常常是无法挽回的教育失败。

接下来的问题也许已有答案,那就是在评价教学的有效性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盯着教师用了多少时间讲了多少内容、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和发展了哪些认知能力,不能只看立竿见影、快速上升的考试成绩。学生的情感体验、意志品质、人生态度乃至精神信念皆是其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而这些方面的发展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较多的时间,并且不是通过考试分数就可以确切测量的。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心中要有“人”,要懂得人的成长与物的加工有着质的不同,高超的教学技巧、方法和手段,只有融入了人性的温情与力量才有意义。真正的有效教学,不是知识本位、能力本位、效率本位,而是人本位——立足于人、关怀人,以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为旨归的教学。

上一篇:评选班组长论文下一篇:制药制药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