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天保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经验交流材料(精选9篇)

天保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篇1

——麻栗坡县天保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经验交流材料(2011年10月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很荣幸能在这里向各位领导汇报工作。下面,我就天保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今年6月初,全县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召开后,天保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着力在民生改善、社会维稳、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工作措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不断深入。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坚持民生为本、稳定为纲,着力解决社会管理源头性问题,构建社会管理源头保障新机制

坚持以民生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的理念,围绕我镇“三大和谐区域”(和谐矿区、和谐库区、和谐边境地区创建,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从源头上建立起社会管理长效机制。一是维护矿区稳定。创新利益分配机制,推进矿区村企共护共管,使企业赢得发展,群众获得利益。继续推行矿山“3+1”管护模式(即:公司按照每个村小组每年30000元、每户农户每年1000元的标准支付矿山维护费,鼓励和支持矿区群众自发组织参与管矿护矿,农户每年还可获得户均至少1000元的现金收入;引导矿区群众通过现金入股,年底参与分红,让矿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仅2010年,矿区入股群众就分到红利2980余万元;不断探索研究和谐矿区建设长效机

制,在南秧田、茅坪钨矿主产能区分别组建了2个矿山治安联防维稳管控巡逻队,由县政府和紫金公司共同出资,给予每人每天100元的劳资报酬,间接解决了大部分群众的就业问题;协调、争取公司出资900万余元实施矿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

村建设,到目前为止,矿区已实施和正在实施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达25个;协调公司在矿山用工方面优先安排当地群众,目前在公司上班的矿区当地工人达30余人,占工人总数的8%,全镇范围内在公司上班的工人达80余人,占21%,为群众找到了一条新的就业门路。二是确保库区发展稳定。按照“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工作目标,扎实抓好库区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矿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社会和谐稳定。认真配合县级有关部门在库区开展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咖啡种植、美容美发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50余期4300余人次,着力提高移民群众谋发展的能力;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在库区42个村组实施了新农村建设项目,使库区新农村项目覆盖面达82%;完成了南温河集镇市政道路、供排水、垃圾堆放点等设施建设,集镇功能不断完善,制定并实施了南温河集镇卫生管理和供水管理办法,集镇管理不断规范;争取解决库区低保名额4735个,使库区移民群众享受农村(城镇低保率达86%,库区低保覆盖面达100%;同时认真落实好种粮补贴补助、子女就学补助、残疾人建房补助、残疾人创业补助等惠民政策,切实解决了移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三是加快边境地区发展。按照“产业带动、项目拉动”的发展思路,围绕“两区”(低山河谷热带、亚热带片区和高山冷凉、温凉片区合理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在低山河谷热带、亚热带片区打造咖啡产业示范带,建设“万亩咖啡基地”,并利用好库区水资源开展网箱养鱼、深水养鱼等水

产养殖,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展咖啡种植8000余亩、网箱养鱼100余箱、深水养鱼投放鱼苗460余万尾。在高山冷凉、温凉片区大力发展草果、八果、核桃等经济作物,抓好冬农开发,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畜牧养殖。目前,共发展草果种植6500亩、八角种植2200亩、核桃种植1533亩、香蕉规模种植500亩,产业辐射带动能力逐渐增强。全面推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镇共有7656人享受农村、城镇低保,低保覆盖率达45%;10279名农户参加新农保,全镇新农保参保率达94.91%。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镇已建和在建的新农村达82个,农田水利、人畜饮水、村组公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积极推行教育助学活动,成立了八宋、天保两个助学促进会,贫困学生“就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完成八宋、小寨村卫生室改造和天保卫生院搬迁,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搭载体设平台促进民族交流,组建了10支民间文艺队,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二、坚持打牢基础、整合力量,着力解决社会管理根本性问题,构建社会管理联调联动新机制

牢固树立“固本强基”的思想,切实加强综治维稳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增强综治维稳工作实力,并大力整合民力资源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建立起社会管理联调联动机制。一是加强“一中心一站”建设。采取“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工作方式,建设好镇综治维稳中心和群众工作站,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把综治维稳工作融入到群众工作中,推行“合力作战”的工作模式,努力搭建一个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坚实平台。“一中心一站”自建成以来,共接待群众130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90余件次。同时,继续深化“三基”工程

建设,加快农村警务室和“两所一委”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司法行政单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从严治警、从优待警的方针,推进政法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执法公正的政法队伍,并不断加强政法干部队伍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作风建设,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实际案例组织学习各项农村政策、法规,使政法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二是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以开展平安和谐示范创建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村委会综治维稳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保卫委员会等村级群防群治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村委会综治专干,不断强化业务指导和培训,使其成为农村矛盾纠纷调处的骨干力量。目前,我镇各村级群防群治队伍健全,6个村委会均配备有1名综治专干,各村民小组也建立起调解队伍、治保组织、民兵队伍、治安巡逻队伍、应急救援队伍等组织,并建立健全了治安承包责任制、十户联防制、党员治安联防制、邻村治安防范联动制等规章制度。同时,不断加强治安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报告制度,要求各村治安信息员要进一步加强对稳定信息、境外宗教势力渗透破坏活动等情报的收集,及时发现苗头,准确掌握方向,对突发性事件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稳定事件要连续实行跟踪,遇到重大情况及时向镇综治维稳委报告。现全镇有村级治安信息员124人,其中直报点治安信息员18人。三是在军民、警民共建村寨大力推行“八里河军民治安联动新方法”。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八里河村作为军民共建示范点,在全镇范围内率先建立起“军民联动岗”,从军民中挑选政策法制观念强、办事公道、有群众基础的安排在

“民事调解岗”,及时做好群众各种矛盾纠纷的调解;将治安经验丰富的军民安排在“治安联防岗”,负责全村的治安防范工

作;挑选德高望重、善做群众工作的军民安排在“思想政治岗”,重点负责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挑选政策理论水平高、精通法律法规的军民安排在“法制宣传岗”,负责法律宣传。同时,部队官兵积极深入村组,熟悉情况,收集信息,做到经常与村组干部通气,主动为群众服务,建立了良好的军民关系,共同推动全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在今年年初的社会治安调查中,八里河村群众对该村治安状况的满意率达到了98%。通过大力推行这一方法,目前全镇治安状况良好,刑事、治安案件较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

三、坚持突出重点、创新管理,着力解决社会管理综合性问题,构建社会管理联防联控新机制

我镇承担着矿山维稳、库区后扶、新农村建设等重大工作,加之与越南相邻,在社会维稳、边境管理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社会管理中,我镇创新方式,强化措施,工作成效明显。一是加强矛盾纠纷调处。注重发挥基层调解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和特点,时刻关注各村矛盾纠纷的苗头和动向,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与国土、林业、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整合人民调解资源,按照矛盾纠纷的性质,明确责任主体,多家互联互通,共同协作解决因山林、土地、资源争执等引发的矛盾纠纷。近年来,共调处各类纠纷1000余起。二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健全“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的工作机制,落实房屋出租人、承租人的治安责任,与辖区旅社、出租房签订治安责任书,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控。2011年上半年辖区内有暂住人口286人,流动人口84人,重点列管人员20人(含重点人员,境外人员40人(越南人,其中男6 人,重点列管人员 20 人(含重点人员),境外人员 40 人(越南人,其中男 6 人、女 34 人)三是加强社会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三是加强社会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 管理。管理。认真落实好社区矫正工作的各项任务,重点抓好监督管理、教育改造、帮助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今年上半年,共组织集中教 育 1

次,个别教育 35 人次,开展咨询 4 人次,落实责任人 19 人,指导就业就学 2 人次。对全镇 14 名帮教对象定期进行走访,并重 点对恶习较深的刑释解教人员进行重点帮扶,使其从思想上行动 上和观念上能遵纪守法,从事合法生产经营活动。半年来,辖区 安置率、帮教率均为 100%。四是加强青少年管理。切实加强对青 四是加强青少年管理。四是加强青少年管理 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到学校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和价值观。上半年,共开展普法培训 2 期 90 人,到学校上课法制 课 4 期,受教育师生 574 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 共同努力,我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扎实推进。在工作中,我们有 几点体会: 第一,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需要得到上级党委、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第一,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需要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 大力关心和支持。大力关心和支持。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要做出成效,必须有一些实 实在在的东西,要让群众能够从中受益。因此,对于处在矿区和 移民区的天保镇,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就要考虑到群众今后如 何致富的问题。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麻栗坡县马鹿塘二期 工程库区移民扶持暂行办法》及实施意见、《麻栗坡县钨矿国有股 份收益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对库区、矿区给予了大 力扶持,矿区、库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工程、社会事业 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改善,这对于我们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6—

十分有利。正是有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关心支持,我镇的社 会管理创新工作才得以顺利推进。第二,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不单靠党委、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第二,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不单靠党委、政府单方面的 努力,还需要依靠社会公众的力量。努力,还需要依靠社会公众的力量。稳定是发展的基础,社会维 稳单依靠党委、政府单方面的力量是行不通的,广大人民群众才 是维护稳定的基础,是主力军。因此,我们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中,广泛引导、发动社会公众参与。比如在矿山维稳过程中,镇 党委、政府通过引导,南秧田、茅坪村群众自发组织矿山治安联 防管控巡逻队,与企业共同管护矿山秩序。还有许多群众自发组 建的组织,在全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三,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要始终坚定不移地走“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第三,做好社会管理

天保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篇2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理,基层社会基础工作,创新,庙坝镇

1 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是第一产业, 农民是最大群体, 农村是最基层社区, 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始终是一个影响全局的重要工作, 因此,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是整个社会治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何谓社会治理?一般认为, 社会治理是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由政府、社会组织、社区能人和普通居民多方参与和紧密互动以共同管理和解决社会事务、满足公众需要的过程。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 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治理强调合作, 认为政府不是合法权力的唯一源泉, 公民也是合法权力的来源, 因此应该建立政府与公民的合作网络。治理不同于统治与控制, 治理强调参与主体多元性、合作性、和谐性, 治理方式具有服务性而非管理性。有的研究者把社会治理比作一棵“社会树”, 认为社会管理是“树干”, 社会自治是“枝叶”, 社会基础工作是“根基”, 公共利益最大化和人民幸福安康则是盛开的“花朵”。这种比喻较恰当地描述了社会治理的几个要素, 即以政党和政府为主导和主体的社会管理系统;政府、社会组织、社区能人、普通居民等积极参与和紧密互动的社会自治系统;以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环境卫生等民生相关事业为主体的社会基础工作。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是“善治”, 即国家的繁荣进步, 社会的和谐稳定, 人民的幸福安康。农村社会治理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 很多工作内容相互交叉, 而我国对农村治理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 导致目前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极为薄弱, 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治理工作的进程, 进而影响了新农村的顺利建设以及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 探索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已成为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基层实践者的重要任务。笔者将以社会治理的三大块即社会管理、社会自治和社会基础工作为依据将农村社会治理分为基层社会管理、基层社会自治、基层社会基础工作, 进而探索基层社会管理、基层社会自治、基层社会基础工作的创新路径。基层社会管理部分侧重分析基层执政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及基层政府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基层社会自治部分侧重分析各基层治理主体相互协同以实现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公平正义等目标的运行机制, 基层社会基础工作部分侧重分析基层治理主体在提供公共服务、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发展文化教育、改进医疗卫生、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庙坝镇位于大竹县南端, 因地处平坝且庙多而得名, 是达州市大竹县“南大门”和融入重庆的“桥头堡”。全镇幅员面积71.05平方公里, 辖13个村 (居) 委会, 93个村 (居) 民小组, 总人口42535人, 有耕地1442.9hm2, 2013年GDP82723万元, 人均GDP25224元, 人均纯收入11338元。2014年GDP92607万元, 人均GDP28248元, 人均纯收入13246元。选择庙坝镇为例, 是因为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治理方面获得了诸多荣誉。该镇连续五年在全县综合目标考核中荣获一等奖。先后获得人民调解工作标兵镇、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农村基层团建和妇建示范乡镇等六项全国荣誉, 获得了四川先进基层党组织、文化先进镇、综合治理模范镇、首批试点小集镇、秦王桃标准化生产基地镇等荣誉称号, 是达州市工业重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镇、环境优美示范镇。庙坝镇在各方面能够取得较大成就, 与该镇建立的勤为民和高效能的党政领导班子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密不可分, 与该镇在社会管理、社会自治、社会基础工作等方面的创新密不可分。因此, 分析庙坝镇在社会管理、社会自治、社会基础工作等方面创新的具体做法无疑会对其它类似地区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基层社会基础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 基层社会基础工作状况既是衡量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依据, 也是社会文明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庙坝镇在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 不断创新社会基础工作的路径, 使社会基础工作不断得到夯实。

2 加快经济发展, 夯实社会经济基础

群众生产生活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作为川东丘陵乡镇, 庙坝镇重点从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乡村生态旅游业着手,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夯实社会经济基础。目前, 庙坝镇已发展有秦王桃7770余hm2、核桃130余hm2、“黑五类”产品130余hm2, 糯稻63.5hm2。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年增收2000元以上;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 已有多家企业签订了入园投资协议;依托秦王桃产业已连续举办了六届桃花节, 累计吸引游客300万人次, 秦王桃花节已成为川东地区、川渝结合部最具影响力的节会之一。

庙坝镇在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上实现了新突破, 主要是由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向新型合作社经营转变, 由单一农业经济向农工商一体化发展转变, 从传统生产方法向科技带动生产转变。大竹县庙坝镇鹏程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典型。它是一家集水果优质苗木繁育, 种植、销售、加工为一体的专业合作化组织, 合作社先后被达州市委、市政府授予“达州市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集体”称号;获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命名为“四川省秦王桃标准化示范乡、四川省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被四川省农业厅评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被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为“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四川省科协评为“农技协发展30年突出贡献奖”。该合作社提出“五统一, 四结合, 三受益”的运行机制, 即是统一提供苗木, 统一生产资料, 统一标准化栽培技术, 统一使用“竹鲜”牌绿色食品品牌, 统一销售渠道, 合作社、村级组织、农户、科研院所四个方面紧密结合, 形成优势互补、农户合作社科研院所三方全面受益的局面。

桃产业是大竹县的一项优势特色产业, 对促进当地农户增收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已成为当地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通过举办庙坝桃花节, 不仅促进了庙坝经济社会发展, 而且为市民踏青赏花、赏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为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开创了现实的道路, 并成为整个大竹对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庙坝桃花节从2009年开始, 每年3月21日在大竹县庙坝镇秦王桃基地举行, 到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桃花节, 充分彰显了乡村旅游的活力与潜力, 已成为大竹县一张亮丽的名片。首届桃花节游客即超过15万人次, 旅游收入超过1000万。特别是“2011四川·大竹桃花节”系列活动, 共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此次桃花节吸引了重庆、成都、广安等地和县内大量游客, 城区周边及桃花园景区附近的群众不断转变观念和意识, 纷纷兴办农家乐, 将一些具有农村特色的产品摆上餐桌、摆上摊面, 满足了游客乡村旅游的需求。活动期间, 桃园业主鹏程果业与周边城市大商家签订200万kg秦王桃购销合同, 游客认养果树1500株。2010年, 鹏程果业发展秦王桃200hm2, 产量1500万kg, 收入3100万元, 带动周边农户8500户, 人均增收480元。此次桃花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0余万元, 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通过连续举办桃花节活动, 向外界展示了大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新业绩, 尤其是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应邀前来参加桃花节的省内外记者, 纷纷撰写稿件和制作专题节目宣传大竹、推介大竹, 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重庆商报、重庆晨报、重庆时报、重庆晚报、重庆日报、重庆新女报、重庆青年报、重庆吃喝玩乐网、达州日报、达州晚报、达州传媒网、达州网等多个媒体播发, 有效地提高了大竹知名度, 为大竹实施充分开放合作, 推动全县加快发展、追赶跨越夯实了基础。

3 转变政府职能, 完善服务体系

近年来, 庙坝镇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对机关办公楼进行了重新布局打造, 硬件建设日趋标准化。提升改造400m2便民服务中心, 建成了标准化的便民服务中心大厅, 设置9个便民服务窗口, 为民服务窗口部门均入驻大厅办公, 让办事群众、企业少跑空路、冤枉路, 为民办事达到高质高效;全体机关干部均实行挂牌上岗, 便民服务大厅随时公布工作人员去向, 工作制度及办事流程均上墙上栏, 保证群众办事“到机关便能找到办公室、到办公室便能找到工作人员、找到工作人员便知道怎么办”。规范镇便民服务大厅、村民事代办点“两点”, 实现“一站式”办公;实行民事代办、民情代诉“两代”, 实现“全程式”服务;落实台账备查、走访调查“两查”, 实现党员群众“双满意”。仅2012年, 镇村两级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10000次以上, 服务质量上档升级, 群众对干部满意率大幅提高, 大大减少了矛盾纠纷的产生, 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庙坝镇始终以“群众得实惠”为归宿, 经济社会及便民服务体系全面发展。一是为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瓶颈服务。工业用地指标得到保障, 项目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或者减少, 促进了小微企业创业园的发展。工业经济成为庙坝镇经济腾飞的支柱。二是为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服务。考虑试点镇社会管理网格化的需要, 从机构编制上向一线倾斜, 助推了试点镇创新社会管理“三三四五”工作法的形成。通过深入开展干部大下访、大接访、大调研、大调解活动, 充分了解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问题, 分类梳理并建立信访台账, 有效调处, 并依靠全面发展减少社会矛盾。三是为高效快捷、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进一步规范“两点”, 高标准建成镇便民服务大厅和各村 (社区) 民事代办点, 完善了便民服务的网络, 实现了便民服务“一站式”办公。进一步转变作风, 实行“两代”, 强化民情代诉、民事代办服务模式, 实现了便民惠民“全程式”服务。试点镇全覆盖的便民、高效、贴心的服务体系全面建成, 实现了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4 完善社会保障, 夯实社会稳定基础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不论城市还是农村, 总会有一些弱势群体, 他们很难依靠自身的条件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他们是需要社会救助的对象。而农村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弱势群体面广量多。弱势群体基本生活解决不好, 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及公平正义, 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历来是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因此, 我国应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体、个人积极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社会保障起步晚、范围窄、水平低, 导致了民众对政府公正性及权威性认可度低、民众生活安全感和幸福感低及民众对社会矛盾的心理承受力和对各种突发灾害性事件的经济承受力低的“三低”现象。为改变这种状况, 我国关于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发展规划和目标都包括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庙坝镇在社会治理过程中, 根据国家政策和地方条件, 把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基础性工作、经常性工作来抓, 在社会保障工作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2012年全镇优抚、低保、救助总数达2029次, 落实灾害救济资金10.9万元, 医疗救助19.2万元, 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52%。2013年1~7月, 庙坝镇发放各类救助资金共计63.7万元, 累计帮扶救助1952人次;各类保险参保人数达39285人次。庙坝镇关注优抚对象, 重视弱势群体, 基本实现了符合政策规定的应保尽保、应抚尽抚、应救助尽救助, 乡镇低保程序规范透明,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当然, 受制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 庙坝社会保障水平与先进地区和城市地区还有较大差距, 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加投入、增大力度, 以便为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筑起更加严密的安全保障网。

5 发展文化教育, 提高居民素质

乡镇治理既靠政府也靠群众, 广大群众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治理水平的高低, 因此, 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为此, 庙坝镇在群众中开展了“十星级”评比活动, 评选爱国爱镇星、遵纪守法星、创业致富星、科技进步星、环境卫生星、孝老教子星、团结和谐星、人口计生星、倡导新风星、公益奉献星。这些活动倡导了优良道德风尚, 净化了社会风气, 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庙坝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农民特色舞龙队、唢呐队、腰鼓队、军乐队等多次参加省市县比赛、演出, 并获得表彰奖励, 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文化先进镇。

教育是个人能力发展的起点, 是促进创业就业的第一推动力。发展教育是帮助落后地区和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的最有效手段。庙坝镇成立了教育基金会, 加大对教育事业的奖励和救助力度。为了整合教育资源, 适应农村学生向城市流转造成农村生源减少的新形势, 2010年原庙坝镇中学和新桥初中合并组建了庙坝中学, 为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动力。目前, 庙坝镇已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中小学校办学条件逐年改善, 教师工资收入基本上与当地公务员水平相当。通过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进修培训, 教师学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高。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庙坝在各村设置了农村书屋, 被省新闻出版局表彰为“农民读书活动先进镇”。

6 改进医疗卫生,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庙坝镇共有农村人口数27126人, 2013年实际参加合作医疗人数26996人, 参合率99.52%。截至10月底, 2013年全镇住院报账4093人次, 报销新农合基金631.98万元。门诊一般诊疗费报账12058人次, 报销新农合基金12.058万元, 农民和场镇居民医疗保障权利得到了初步实现。为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庙坝镇从多个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

6.1 确保群众看得起病

认真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5年全镇实施新农合政策以来, 农民群众的受益面、报账比率逐年提高, 2013年住院报账比例达到了85%, 有效缓解了群众有病不敢医、因病致贫的问题, 实现了“政府得民心, 医院得发展, 群众得实惠”的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宗旨。扎实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2013年10月底前共补偿173人次, 补偿金额8.65万元。住院分娩率达到100%。严格落实基本药物制度, 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2013年10月底共让利51.10万元, 有效解决了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6.2 保障群众少得病

一是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切实做好居民健康建档工作。对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一年一度的免费健康体检, 总免费金额为23183.60元, 对辖区群众的健康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2012年10月底前:农民健康档案共建档25368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2950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1550人、Ⅱ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436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网络管理35人。通过健康档案的建立, 特别是重点人群的管理, 发现了一些亚健康病人, 提前给他们提出了诊疗方案, 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二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切实抓好甲流感、艾滋病、霍乱及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严格网络直报制度, 疫情报告率、及时率、准确率达到100%, 对疑似传染病及时与上级有关部门取得联系、进行三级联诊, 有效遏制传染病的蔓延。在庙坝镇12个村、一个街道社区和庙坝中学、镇中心校分别举行各类健康知识讲座18期, 参加听讲人数1728人, 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三是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为抓好孕产妇保健, 对辖区内孕产妇进行系统管理, 做好卫生保健宣教指导和定期产前检查, 并对目标人群按照要求进行了叶酸发放。2013年1~10月共管理孕产妇385人。关爱农村妇女, 今年对庙坝镇辖区35~64岁妇女进行了两癌 (宫颈癌、乳腺癌) 筛查, 共筛查986人次。抓好儿童保健, 对辖区内0~6岁儿童进行保健管理, 共管理3850人次, 并免费提供14种一类疫苗的接种服务, 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308人。

三是让群众有地方看病。一是进一步加强了村卫生室建设。加大对村卫生室的建设投入, 建成的达标村卫生室具备两房、三室房屋硬件设施, 另对每个村卫生室配备了高压消毒锅、留观床、检查床、清创包、血压计、体重秤、中西药柜等, 极大地改善了村卫生室诊疗条件, 方便了农民群众就医。2013年前庙坝辖区已达甲级村卫生室3个, 2013年待验收5个。二是进一步加强了乡镇卫生院建设。庙坝中心卫生院在2005~2010年期间, 先后完成了行政住院综合楼和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住院综合楼加层建设工程完工后将新增业务用房500m2,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业务用房紧张的局面。目前, 医院开放住院病房21间, 病床78张, 基本上满足了辖区内群众医疗需求。

7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确保发展持续性

尽管庙坝镇地处内陆农村, 远离大型工厂矿山等传统污染源, 但在城镇化过程中, 为了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势必要发展工业和建筑业, 在此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本来没有的环境污染, 如果处理不当, 仍然会造成生态环境灾难。庙坝镇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

7.1 加强场镇规划, 完善基础设施, 健全管理制度

经过科学规划, 系统施治, 庙坝镇城乡环境优美宜居。庙坝镇注重人居环境打造, 按照“建设有规划、建筑有文化、环境生态化、镇域清洁化”标准, 邀请专家制定场镇建设科学规划, 完善基础设施, 着力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特色乡镇。场镇实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和居民行为规范化”, 村庄凸显“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保护生态、自然和谐”, 庙坝镇也因此获得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镇”和“环境优美示范镇”称号。

7.2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扶植和培育低碳环保产业

在农业结构上, 注重多元化经营, 着力壮大绿色生态产业。以鹏程果业协会为龙头, 发展秦王桃7770余hm2, 真正建成了“万亩秦王桃、川东桃花源”。“大竹秦王桃”2012年荣获绿色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庙坝镇也成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庙坝还引进了2个特色农业产品———“黑五类”系列产品和糯稻, 引进业主6家, 新发展黑花生41.8hm2, 紫薯54.8hm2, 莲藕40.2hm2, 糯稻63.5hm2。乡镇区域脱贫致富离不开发展工业, 而工业是一些地方主要的污染源,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难于兼顾常常困扰着许多地方。庙坝镇在工业发展中着意发展循环低碳产业, 强化环境保护, 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庙坝镇为强力突破工业短板, 实施了“工业强镇”的战略, 以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为切入点, 完成园区规划内的40hm2范围平整场地、排水暗涵、总长1km、宽36m的工业大道建设。在工业项目的选择上, 突出了川东丘陵乡镇土特物产优势, 加快包括四川鼎巢万吨香椿蔬菜深加工项目、四川巴山绿源核桃深加工项目、四川星河木业秸秆燃料及竹木制品精深加工项目以及“黑五类”系列农产品加工等在谈项目的落户进程。这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项目的发展, 既能获取显著的经济效益, 也能取得环境效益。为在保护环境前提下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庙坝镇积极利用本土资源条件开发新兴朝阳产业。以四川·大竹桃花节为载体, 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 实现了“政府搭台、经济唱戏、农民增收”的目标, 年综合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庙坝镇秦王桃花节已经成为川东地区、川渝结合部最具影响力的节会之一, 庙坝镇也成为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

在产业结构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升级转型过程中, 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壮大, 人民收入快速增长, 同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基本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为庙坝镇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习明.城乡统筹进程中的乡村治理变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4-6.

[2]彭澎.追求善治的社会治理机制[EB/OL].http://www.oeeee.com/a/20110822/1011621.html.

天保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篇3

摘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于天保地区范围内的生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能使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都产生影响,与利益相关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冲突,产生冲突的因素也不是单一性的,它是复杂的。这些冲突的根源主要在于对天然林的保护理念上,其主要的制度原因则是国家造成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产生所导致。而且,在林业管理的体制和产权交易机制也不够健全,综合起来也就产生了冲突。本文分析了天保地区在林业资源保护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成因。

关键词:天保地区;社会经济;天然林保护;冲突

目前,天然林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的实施对该地区的自然生态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并综合影响了社会经济,这些也是天保工程实施的主要障碍体现,也导致了利益者之间的冲突矛盾。所以,只有认清了这些矛盾产生的因素,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也就能使天保工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创造更大的利益。

一、天保地区的森林资源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冲突

1、与森林经营者之间产生的矛盾

天保地区的林业企业,它们主要的经营活动是在天然林中采伐木材,并进行加工和运输,建立了一套木材采伐加工和运输的完整产业链,使企业的运转更加平衡。其中,林业职工的主要工资收入也是通过对木材进行采伐和加工来获取,乡镇集体的财政支出也都是依靠采伐获取的育林基金为维持。此外,林农生活所用的燃料以及建材相关的生活自用材,也是通过天然林获取,日常生活中也从事木材采伐等相关的木材劳动获取金钱收入,这样年复一年过着稳定的生活。但是天保工程在实施之后,使得木材的采伐量严重下降,木材产业也没有像以前一样火热,遭到了严重打击,也将以木材为主要劳动收入的森林经营者没有了经济来源,企业效益下降速度非常快。还有就是,在天保工程实施之后过多的林农职工和相关的农村劳动力没有了经济来源,政府也没有有效的解决措施去安排这些劳动力,更没有相关的燃料建材等用材去代替木材产品,导致这些林区的人民生活质量没有了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制约。

2、与林业管理体制之间产生的矛盾

我国林业管理的体制有很大漏洞,特别是森工企业方面的管理体制,它与天然林保护之间又比较大的矛盾。首先,体现在林业企业的职工目前都是管护形式,不再是采伐,给管护人员的劳动工资也都是由天然林的保护资金来支付,和以前相比差距很大。其次,林业企业还要利用天然林的保护资金来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能支付,文教生活等多方面的支出。最后,林业企业所交税务过多,承担较大的支出费用。地方设施的计划建设方面也没有包括企业非经济性支出,比如森林防火等方面,使企业承担较重的税赋。

3、与林农职工方面之间产生的矛盾

和林农方面产生的冲突主要是观念冲突,在他们根本利益都相同的时候,个体或者各个组织之间在判断和价值取向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引发冲突。天保地区的干部或者林农职工方面,对这一新的变化都不能很快的适应,也就引发了天然林保护和他们之间更严重的矛盾,同时导致了天保工程和社会经济方面不协调的发展。一直以来,天保地区的林农都过着比较单一的生产生活,没有过强的生产生存能力,现在天保工程使他们的经历来源的生活来源都截断,让他们不知道该如何生存,不知道新的经历来源从哪里获得,只能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政府的身上。而且他们还觉得,他们保护了森林资源,政府就不能对他们的经历来源不管不问,这也是天保地区的体制和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有所偏差。

二、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冲突的成因

1、天然林保护理念的绝对化是冲突产生的根源

天然林保护政策多集中在禁伐上,各地在实施时更是将天然林保护理念绝对化,认为天然林保护等同于禁伐,如某省就下发了禁伐令,从1998年10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一律停止采伐天然林资源。这种将天然林保护理念的绝对化是产生冲突的根源。国外如欧洲、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等均对天然林采取了保护措施。但是他们并没有把禁伐作为保护天然林的唯一举措,而是通过科学的经营措施和规范的管理来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利用的双重目的。瑞士、奥地利对大面积具有防护功能的森林就允许采伐利用。他们把重点放在根据科学规律设置种种限制性规定上,以减少采伐利用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还开发了适应这些规定的机具和工艺,使森林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协调成为可能。这些限制规定所造成的生产成本的提高则由政府予以补助。这种补助实际上是一种生态补偿。

2、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是冲突产生的制度原因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化与交易过程。制度变迁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二者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它们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一种替代关系。天保工程是由政府下令执行的,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其优势在于,它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推进制度变迁。事实上,天然林保护自1998年试点后,使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在短期内从整体上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较好的宏观生态效益。但是,从实施情况看,已经对主要利益相关群体尤其是森林经营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收益与成本之间矛盾突出,而天然林保护尤其是禁伐要依靠当地人的自觉行动,只靠强制手段是无法实现全面禁伐的。可以说,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是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冲突的制度原因。

3、林业管理体制僵化是国有天然林地区冲突产生的关键

林业管理体制是指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监督和调节的整个体系,是推动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的管理机制、管理机构和保证管理机构、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的统一。解放后我国将大面积森林划为国有林,并从1954年在国有林区设立了森林工业管理局,当时是针对天然林采伐而组建形成的,曾确实发揮了重要作用,为支援国家工业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林业管理体制僵化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政府应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来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属物权,任何第三者不能轻易剥夺。因此,在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集体天然林区居民的权利和要求,确保他们的产权不受剥夺。保障产权是市场经济的法则,在我国集体林区,许多天然林的产权属于林农,因此国家必须给予经济补偿。

参考文献:

[1]杨立芹.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不协调发展的原因分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

[2]邓婕.天全县天保工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四川农业大学,2012

天保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篇4

一、高度重视,夯实工作基础。

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按照上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市局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在全镇XX個行政村和X个社区都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专门招聘了XX名劳动保障专管员,并提供了办公场所和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相关设备,由市、镇两级财政保障落实人员和办公经费,使我镇的劳动监察网络实现了村、镇、市的网络通道。并将劳动保障监察专管员工作制度、工作职责、网格化管理示范图和人员公示栏公布上墙。为加强专管员队伍建设,建立了工作人员考勤制度、工作纪律和考核奖励制度,对专管员的上班情况、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和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并指派专人对专管员进行考勤,设立意见箱对专管员工作进行监督。同时,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全面掌握专管员的工作开展实际情况。为使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专管员尽快熟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定、监察网格化管理知识和工作内容,组织专管员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并组织专管员参加市局开展的培训,丰富专管员对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网格管理流程、信息采集和指导服务企业、网格管理技能等方面知识。通过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具体工作中学以致用,推动基层服务网络工作开展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落实,规范用工行为。

根据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要求,对我镇辖区内的用人单位全面建立了完整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并划入相应网格。为对用人单位相关用工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扎实开展了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和用工情况等信息采集工作,采用统一表格格式对用人单位进行信息采集,并及时进行电脑系统数据录入、维护和变更。20XX年对网格化企业的信息采集了二次,20XX年将提高采集频率,一年达到四次即每季度一次。在日常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中,对发生的简单劳动纠纷,能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通过平等协商,依法进行调解,快速有效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存在轻微违法行为的用工企业,我镇劳动保障专管员能按规定发出《规范企业用工建议书》,指导和帮助企业自行整改,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促进企业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另外,专管员对本网格内用人单位按规定建立起《辖区用人单位名册》,并及时对用人单位相关内容的变化进行更新。对开展的各项工作及时做好《工作日志》。

三、规范统一,做好档案管理。

对需要归档的20XX的《用人单位基本信息登记表》和《用人单位用工情况记录表》、《简单劳资纠纷调解材料》、《规范企业用工建议书》和20XX《用人单位用工情况采集表》等书面资料进行分类归档,保持归档资料的规范和整洁,并保存2年以上,便于归档资料查阅。

检察院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经验材料 篇5

年以来,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社会建设方面的职能作用,通过精心选择路径,有序规范机制,重点探索创新等措施,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精心选择路径,明确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职能 一是调研先行,提高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认知度。在工作展开之初,按照调研先行的方针,集中围绕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基层检察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等问题展开深入而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倾听实践的呼声入声入手,在理论层面上厘清了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角色定位、路径选择和价值追求等困扰基层检察院有效参与管理创新的认知难题,为我院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扫清了认识障碍,明确了创新方向。

二是学习同行,提高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自觉度。及时部署开展 “学习同行”活动,组织干警及时学习党委政府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和指导性意见,领会其精神实质;引导干警主动学习关于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文章、工作动态、探索经验,举一反三,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扬弃创新,使全院干警在认识上与时俱进,在行动上坚定方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自觉度大大提高。

三是有序前行,提高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满意度。我院将本参与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即举办创新发展座谈会,交流提速;开展创新发展回头看活动,总结助推;召开创先争优再鼓劲动员会,再鼓风帆;实施“双十”评选,激励先进,培育精品。不断增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连续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的群众满意度。

二、有序规范机制,提升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效能 一是整合检察资源,内部形成合力。改变传统的内部条块分割,各部门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代之以“个案配合、整体协作、程序衔接、工作接力”的方式,着力于内设各工作部门的资源整合,使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效能大大增强。如在加强涉检信访案件管理创新方面,将信访工作融入两项自侦、批捕公诉、民事行政及刑事申诉等案件办理工作规范中,要求案件承办部门对所办理的案件发生信访的机率、等级、方式等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预案,一旦出现信访苗头或当事人来访的,控申部门即与相关业务部门共同接待处理,向当事人释疑解惑,做好思想疏导,直至息诉罢访。

二是延伸检察职能,外部有效衔接。通过认真履行打击、监督、预防、保护的职责,着意促进检察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对接,积极探索检察机关参与社会建设,融入社会管理格局的新路径。如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践行“党组与党委同心,党务与业务同行,党建与队建同步”的坚定信念,在检察机关建起党的坚强堡垒,确保各项社会管理创新举措的政治方向;创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探索建立“廉洁从业”俱乐部,打造覆盖全县各行政部门和执法机关廉洁自律教育平台;创新检

调对解、附条件不起诉、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等工作,加强与相关办事机构和社会团体的联系和协作,有力地推动和完善当地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发挥检察优势,全局营造氛围。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职能优势,一方面,突出以执法办案中心,着重打击和预防制约社会管理创新的职务犯罪行为,办案中留意查找社会管理漏洞,建议时关注社会管理完善,不断促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履行社会管理职责。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开展阳光检务、检务公开和举报宣传周等活动,依托检察机关的办案资源优势,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亮点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管理创新氛围。

三、重点探索创新,增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效果

一是围绕特殊群体,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过程中,积极探索未成年人矫正工作新机制,不断深化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通过充分发挥侦监、公诉、监所、预防等部门在办理犯罪未成年人案件的资源优势和职能作用,在检察院内部形成了全程品格修复“链条”机制,全程“接力”修复犯罪未成年人的品格。以来我院共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8件76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案件23件52人中,无一人重新违法犯罪。其中,在校就读的25人思想稳定、学习良好,3人顺利考入理想学校,曾发生在校生犯罪的6个学校均未再发生在校生犯罪。该项创新工作先后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批示肯定和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中《检察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品格修复挽救少年人生》为题宣传报道,以《全过程品格

修复,全方位实施矫正》为题在头版头条进行深度报道。二是紧盯特定领域,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在服务县域经济过程中,针对全县行政区划分散,新农村建设矛盾突出,矿产资源多处于偏远山区、非法开采问题时有发生等问题,坚持思想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选好用活群众工作载体,精心构建服务群众的平台,积极参与对农村和矿区等领域的社会管理的创新。以来,先后成立了3个乡镇检察室,聘请了10名检察联络员和32名村居联络员,把法律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农村、拓展到矿区。

贞元镇精神建设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篇6

贞元镇位于武功县北部,镇内交通便利,104、107省道在镇区交汇。全镇国土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807亩,共有行政村19个,自然村53个,总户数7443户,总人口35816人。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结合本镇实际,紧紧围绕工作重点,不断加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力度,广泛开展了各种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推进了乡风文明,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狠抓创建文明村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曾多次被市委、政府评为文明乡镇荣誉称号,南可村被陕西省省委、省政府评为“陕西省文明示范村”、“陕西省五个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主要是在创建工作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组织健全、领导有力

根据我镇具体情况,我们始终把创建工作纳入总体规划,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其他副职为领导为组员的示范村镇创建领导小组,并落实责任制,强化监督,真正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领导小组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分析全镇情况,探讨工作举措、新思路,努力开拓创建工作新格局。我们在工作中切实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职责、工作“六个到位”,做到了创建工作有规划,党政领导亲自抓,组织措施得力,保障了创建工作全面展开。

二、抓好主导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我镇以“手工编织专业”、“畜牧养殖强镇”、“杂果种植大镇”三大目标为核心,狠抓主导产业,为贞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奋斗。

一是注册了南可手织布和余村草编两个商标,使手织布产业和草编产业上了一个新台阶,步入了规范化、品牌化的经营模式。织布机的数量迅速增加到2600台,从业妇女达到3800人;在余村建立了草编加工厂,带动余村及周边村妇女3000余人参与草编产业。二是我们加大了畜牧、种植业的投资建设力度,近年来完成投资2200万元,建成了年存栏近万头的铺邑养殖小区,共建设标准化牛舍10栋,猪舍22栋,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共投资650万元,建成了存栏千头以上的养猪场两个;5000只以上的鸡场两个,千头以下养猪场5个,5000只以下养鸡场4个。在马家庄养殖小区生态养殖猪舍15栋。在桃北建设肉鸡养殖基地,共建设标准化肉鸡养殖大棚10栋,随着订单肉鸡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全镇肉鸡存栏达到24万只。在种植业方面,南可新建了150亩樱桃园,在其中散养土鸡15000余只。在北杈城、桃北村新发展沙红桃、葡萄树各550

亩。在铺邑村建设百亩苗木花卉基地,成立了苗木花卉协会,马凤台新栽苗木花卉100亩,全镇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400亩。在余村、望人腰建设猕猴桃种植基地现已展种植500亩,农业产业化在我镇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畜牧、种养殖产业已成为我镇的主导产业之一,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三、提高为民办事的能力,切实抓好全镇各项工作。

一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在镇村两级的共同努力下,我镇各村通村路已实现100%硬化,村间街道已硬化90%,近几年不断争取人畜饮水项目,在西川、铺邑、丁刘、西伊店等村投资实施畜饮水项目,解决群众吃水难、农田灌溉问题,使全镇多数群众都走上了水泥路,基本改变了村民出门行路难的实际状况。

二是环境卫生工作成效明显,实行镇村两级卫生。坚持每天打扫,全天保洁,垃圾日产日清。将村级环境卫生工作与“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结合起来,调动了群众自觉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村级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观,形成了街道摊位摆放有序,村庄、道路干净整洁的喜人局面。

三是建设平安村镇,构建和谐贞元。在镇派出所的配合下,组建了巡逻队,在全镇范围加强夜间巡逻,重点防范。在南可村、余村两村投资3万元为300户群众安装了警铃,有效减少了治安案件的发生,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几年来,无重大和一般性案件发生,村民安居乐业。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及铺张浪费、禁赌等宣传活动,并结合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

四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镇上成立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19个村、14个企事业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配备了相应的监管人员,建立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力度,并将监督检查等任务目标量化、细化,逐级进行分解,落实到每个村组和生产经营单位。

五是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狠抓了以“三个创建”为重点的计划生育创建工作,切实抓好持证生育和“三查两清一服务”工作及硬件建设,计划生育率为98%,三查率为100%,人口自增率为3.8%,人口出生率为10.3%。

六是每年全面完成养老保险扩面工作任务。今年我镇超额完成共40人的养老保险,完成总任务的200%。

七是农村低保工作应保尽保。我们每年通过组织人力积极核查低保户,切实实行流动低保制度,今年共调整农村低保户15户,使我镇农村低保户应保尽保。

四、群众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多彩

某镇人大代表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篇7

一是主席团成员联系代表到位。联系本级人大代表和在本行政区域内居住或者工作的上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本级人大及人大主席团的职责之一。镇人大主席团充分

认识加强同人大代表联系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对代表负责,为代表服务,受代表监督意识。9名主席团组成人员每人负责联系8-9名人大代表,联系代表采取灵活多样形式进行,如走访、电话、座谈、参加代表活动、接待来访等。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联系走访代表活动。对联系代表工作中征求到的意见、批评和建议,主席团及时研究,转交相关部门办理,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将办理结果答复代表。截至目前,9名主席团成员联系代表172人次,解决问题53件,征求到意见、建议54条。联系活动的经常性开展,进一步促进了人大代表认真执行代表职务和代表作用的较好发挥。

二是代表活动开展到位。代表小组活动,以小组集中活动统一安排和代表分散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代表小组坚持每两个月活动一次,每次活动都坚持达到2天以上。17个代表小组的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同时,全镇99名县、镇人大代表分别同原选区选民保持密切联系,每个代表分别联系8至10名选民,每月同选民联系一次,据统计,截至目前,代表采取多种形式走(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访联系选民和人民群众达7652人次,解决各类矛盾纠纷321件,反映各类情况43件。代表大组活动。首先,抓代表培训工作。先后2次组织代表对《宪法》、《代表法》、《监督法》和《地方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使代表对人大及其主席团的性质、地位、作用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代表的职责、权力和义务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其次,抓视察、评议、调研等活动。镇人大按照每两个月组织代表活动一次的要求,截至目前,共组织代表集体活动4次,3月份组织48名人大代表对派出所进行评议、5月份组织39人大代表开展了独木水库库区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发展的调查、7月份组织62名人大代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进行视察、近日,组织部分县、镇人大代表深入清水、关山头、**、世依、鲁木克等5个村,通过听汇报、访农户、看现场、查资料等形势,就今年烤烟收购工作进行了视察。重点视察了烤烟收购政策是否宣传到位、收购工作是否严格按要求收购、级别是否公正合理,是否存在收人情烟等问题,并向相关部门征求了意见。视察组就视察中的所见所闻,收购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主要问题以视察报告的形式提出了建议,为明年烤烟收购工作打下基础。通过组织代表集中活动,让代表们交流了履职情况,集中反映选民的意见和建议,搭建了代表同选民联系的桥梁,代表相互交流的平台。

三是代表建议督办到位。镇二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镇人大及时对64名代表在第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单独或联名提出的21件建议、批评和意见,进行了认真审查,按管理权限和职责落实了承办单位,与政府办公室联合进行了交办。在交办会上学习了《云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的规定》,镇人大主席和镇政府副镇长分别在交办会上对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提出了“3+1”的办理要求,为办理落实好代表建议奠定了基础。

代表建议交办后,通过催办、督办、配合协办,在两个月以内办结8件,到目前为至已办理19件。在办理过程中,承办单位在镇人大的监督下,积极努力办好代表意见、建议。如:镇城建环保所在接到《加强集镇路灯维护管理,保证夜晚行人安全》的建议后,马上安排人员查找路灯故障,并投资1万余元更换线路,路灯很快就恢复了照明。贾见香等代表提出的《关于修建么上中箐村小学》的建议,镇人民政府镇长杨雄带领教育部门负责人亲自到该村办理落实。同时,镇人大主席团还认真配合承办县人大代表建议单位,走访代表征求意见,配合县人大常委会完成了县人大代表反馈的部分建议,并征求了他们对建议办理的意见。到目前,已办理的19件意见、建议,代表们都感到满意和基本满意。

四是代表活动室建设到位。在原有具备五个条件代表活动室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今年,镇人大又从人大经费中挤出3000元,为17个代表小组制定了部分版面,下发各种活动记录本104本,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全镇17个代表小组真正做到有房子、有牌子、有桌子、有凳子、有柜子、有制度、有本子的“七有”规范化建设。每个活动室还建立了代表活动履职档案,代表履职

公开栏,做到了活动有记录,履职季公开,让代表在选民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下,更好地执行代表职务,发挥作用。

五是宣传引导到位。通过报纸、信息、网站等媒体和社会宣传阵地,把人大代表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法律法规的形象宣传出去,把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认真履行职责、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事迹宣传出去。截至目前,共印发简报

7期,上报宣传材料20余篇。通过多渠道的宣传,造出声势,传出实效,以努力增强人民群众对人大代表的信任感,增强代表依法行使职权的责任感,增强代表的荣誉感和履行职责的积极性。同时,也把人大代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做法宣传出去,引导和激励更多的人大代表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作用。

食品安全工作镇交流材料 篇8

—向阳镇经验交流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兄弟乡镇的同仁们: 你们好!

2011年,我镇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把加强药品和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身心健康与人身安全作为践行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认真抓好食品安全工作,打好食品安全攻坚战,预防和避免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现将我镇2011年食品安全工作主要做法与大家交流,不当之处,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按照会议精神我镇迅速成立了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工商、派出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畜牧站、卫生院及各村委会负责人为成员单位的工作格局,专门负责抓好这项工作。并及时召开了由镇企业业主、村支书、村主任和食品生产企业代表参加的专题工作会,会议传达了市政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安排了我镇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会后与各行政村、居委会和社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二、制定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

为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抓好、抓彻底,我镇特制定了﹙向阳镇2011年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实施意见﹚和﹙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成立了食品药品安全和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明确了监管员、巡察员、信息员工作职责和义务,从组织领导、建好安全信息员队伍、监督网络建设、落实责任制、宣传教育和抓重点领域整治等方面,开展了扎实细致地工作。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利用学校刚开学之机,由镇相关部专门组织人员到学校为学生上了一堂食品安全知识课。还利用广播、村务公开栏、会议等形式宣传宣传老百姓生活相关的粮、油、菜、蛋、奶、饮料、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等安全常识,发放宣传资料2600余份。同时,利用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及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公告,宣传使用亚硝酸盐的危害性、中毒症状、急救措施等知识,增强村民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对安全食用食品的鉴别和预防能力。进一步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四、开展普查,重点检查

为了摸清辖区内的产品质量和食品企业,镇相关部门展开了产品质量和食品生产以及加工企业和小作坊的全面普查,做好了登记。据统计,全镇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有38家,从事食品行业的经营者99家〈其中:餐馆44家﹑小食店30家﹑腌卤店25家〉,全年组织相关部门对企业的产品质量、食品市场、集贸市场、小作坊、餐馆、学校食堂进行了四次以上的大检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都要求及时整改。通过整治和加大监管,有效地遏制了假冒伪劣产品与劣质食品的生产和销售,维护了企业的产品质量与农村食品市场的秩序。

五、突出重点,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一)打击售假有毒有害农药专项整治工作。向农村推行农资购买、销售及指导应用“三统一”制度,共检查农药经营户17家,检查次数38次,通过检查,净化了农资市场,从源头上防止了农产品污染。

(二)农村食品市场监督整治专项行动。2011年我镇进行了农村食品市场整治,以农民日常生活需求最多的鲜肉及肉制品、食盐、酱油、大米、方便面、糕点、散装白酒、啤酒、饮料、奶粉、儿童食品等为重点品种,以广大农村和各种小卖部为重点区域,严厉查处农村食品市场无证照经营、掺杂使假和经营过期、霉变、有毒有害及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今年我镇先后组织开展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开展专项整治5次,检查食品经营单位85家,查处无证经营户3家,对抽查不合格的食品坚决清理出市场,从而净化我镇食品市场。

(三)学校食堂及学校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为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饮食安全,切实树立“学生健康安全第一”的思想,全面推进校园食品管理,构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学校利用健康教育活动、校园板报、广播等多种宣传形式,对学生进行食品卫生安全教育。2011年,我镇对辖区内2所中学1所小学和3所幼儿园进行定期和不定期专项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一是校园的食堂现状,重点是食堂的设施、有无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状况、食品来源以及存在的问题;二是校园周边商店、饮食摊点的安全情况,重点是证照情况、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以及食品卫生安全隐患。通过检查落实专人负责校园食品卫生,建立定点采购食品制度,从而进一步完善校园食品的规范措施。

(四)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对全镇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加工点进行了全面整顿排查,重点检查卫生条件、生产经营范围、内部卫生管理情况和索证制度执行情况,对从业人员健康达不到要求的责令整改或停业整顿。提高了卫生许可准入的门槛,督促了企业完善自身管理制度,切实保证了我镇食品生产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五)重点抓好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一是建立“一会两站”,充分发挥“12315”的申诉举报职能。二是坚持“以防为主、防打结合”的方针,确立“突出重点,创新模式,关口前移,依法监管”方针,狠抓食品安全监管关口前移,把假冒伪劣食品拒于市场之外。三是重点打击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等行为,对侵犯他人商标、名称和包装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

(六)全力保障重大活动和节假日的食品安全。为保障重大活动及春节、元旦、五

一、中秋、国庆等节日的食品安全,镇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了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职责,并在各种活动和节日到来前开展多次专项整治行动,整治活动中共查出食品安全隐患5处,并要求被检查单位限期整改。同时实行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全面遏制生猪私宰和注水肉、病害肉、劣质肉上市,为广大群众吃上放心食品创造了良好条件。年内无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总之,我们按照市政府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要求,按时、按质的做好本项工作。有效的遏制了假冒伪劣产品和劣质食品的生产和销售,维护了企业产品质量和农村食品市场秩序,为老百姓过好节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维护社会安定与团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八号镇中心幼儿园工作经验材料 篇9

————榆树市八号镇中心小学幼儿园

我们八号镇中心小学幼儿园隶属于八号镇中心小学,坐落在八号镇街道(原八号镇政府所在地)。现共有18名教职工,12个幼儿班,330余名幼儿。从1984年的两个校带学前班,四次更换园址到今天的发展壮大,期间凝聚了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鼎力支持及我校员工的艰苦奋斗。尤其近几年来,我园秉承原镇政府所在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成就幼儿、满意家长、优化队伍、服务社会”为办园目标;以“小班化、双语化、艺术化、信息化、主题化、人文化”为办园特色。贴近要求、扎实工作、务本求活、集智攻关,八号镇中心小学幼儿园再次焕发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2010年7月隆重召开了榆树市农村中心园现场会,受到了与会领导的高度好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协调党委支持、改进园舍条件。

在幼儿园成立之初,由于中心校校舍紧张,幼儿园没有固定的园址。我们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在镇党委政府的运作和安排下,先在中心校校门西盖了一个能容纳百人的幼儿园,后又把幼儿园迁到了原一中楼下,此时幼儿园才见雏形和规模。2000年我市事业单位改革时,我们并没有把幼儿园推向社会,仍然坚持办园。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幼儿园的办学声誉明显增强,生员逐渐扩大,高峰时幼儿总数达到260余名,园舍又变得紧张起来,幼儿午睡只能安排在走廊里。经中心校与镇党委政府协调,八号镇党委政府从关注教育,就是关注民生的角度出发,2008年在距街里1.5公里处又建立了一所1390平方米的幼儿园,极大地缓解了园舍不足的紧张局面。但由于园址距离街里较远,雨雪天给幼儿的上下学和家长的接送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借此机会,个体幼儿园又纷纷建立,一年就是两处,幼儿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幼儿总数骤然下降。2009年经中心校领导和镇领导的磋商,请示局领导批准同意,最终达成置换决议。决定通过置换的方式,把幼儿园重新迁回到街内,落户在原镇政府院内,中心校承担80万元的工程尾欠款并且三年还清。可以说,在幼儿园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是和几届尤其是现任镇领导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镇领导的高度重视也是我们办好幼儿园的根本。

二、广辟财源途径、争取资金注入。

对于农村小学来说,经济形势并不容乐观,经济形势非常严峻,80万元对于一所农村中心校,很难承受。幼儿园要建设,更要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广泛协调外部资金才能满足幼教工作的需要。因此,在资金问题上,我们广辟途径,积极协调,拓宽财源,努力争取外部资金对我校幼教工作的支持。我们多次到长春、榆树

等地去接触热衷于教育工作的有识之士投资兴教,他们也非常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幼教工作,对我校的幼儿教育在资金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这些资金的注入减轻了我们在工作上的压力,改善了办园条件,也进一步促进了我校幼儿教育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在努力挖掘内部财经潜力,尽量减少建设、压缩开支、节省资金,并计划在2010年还清80万元,三年债务两年还清。

三、调整重组师资、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资源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为进一步提高幼儿园的师资水平,我们在小学师资极度匮乏和紧张的情况下,对幼儿园的师资进行了重新调整和补充,使得幼儿园的师资力量空前强大。一是配齐领导班子。配置了园长、主任、记账员各一名。现在,幼儿园领导班子成员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素质精良、精诚团结,干业创事,能够在幼儿园的发展建设中堪当重任。二是进行师资调整。专任教师平均年龄在34周岁,都是幼师和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并都取得了大专以上的学历。她们爱岗敬业、年富力强、能力突出、业务优良、富有朝气,能够坚持保育结合,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给予资金支持。为解决幼儿园的师资问题,小学的师资出现了很大的空缺,就由中心校花钱请代课的来补充,雇用资金每学期达1万余元,幼儿园的办公用品也由中心校一并承担。四是实行岗位循环。从今年开始,我校明确规定,中心校的教师和幼儿园学前班的教师进行岗位循环,学前班教师和幼儿要一起升到小学一年级,这样极大地吸引了生源,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强化内部管理、提升办园水平。

按照“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工作构想,我们一直坚持强化内部建设,优化全程管理,细化岗位责任,量化工作成效的工作做法、形成了幼儿园内涵发展管理的新思路。

1、改善条件,建设一流园舍。在园址搬迁到原镇政府所在地后,我们采取多轨运行的办法,又投资近20万元加强了园舍建设。进行了室内改造,重新翻建了厕所,增加了美化绿化区域,班级添置了有线电视、DVD、水杯架、饮水机、流水洗手桶、备品柜,建立了专门活动室和幼儿休息室、购置了幼儿睡床,购买了大量的学具和玩具等,如海洋球池、积木、跷跷板、羊角球等,安置了室外大型玩具蹦蹦车、滑梯、转亭等。大量的玩具和学具对幼儿陶冶性情、启迪智力,幼儿动脑实践、动手操作、培养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我们又加强了园内文化建设,以“贴近幼儿、符合规律、通俗易懂、激发情感”为原则,对墙体文化、走廊文化、班级文化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布置,做到了主题鲜明、简洁明快、美观高雅,给幼儿以强烈的心灵感应和震撼。现在,幼儿园基本达到了园舍规范、布局合理,四季常青、书香飘逸,环境文明向上、整洁优雅,不但是教师工作、幼儿成长的乐园,而且也成为了八号镇一道亮丽的风景。

2、自主创新,规范园内管理。

我们同样把教育局规范化管理的要求落实到幼儿园,结合实际,对原有的规章制度逐一进行了完善和修改,切实在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实现了打印、装裱、悬挂、执行。我们又对《教师岗位责任制》进行了重新修改和补充,现行的《教师岗位绩效考核细则》共分四个部分: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等四大板块,对幼儿园工作目标进行了全覆盖,努力消除了没有工作目标的工作岗位,形成了“有章可循、有章可依、违章必究”的管理氛围。我们还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一直把园内安全管理放在首要位置,建立了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每天坚持晨检午检制度、全日观察制度、家长接送制度、外来人登记制度、传染病防控制度等。在饮食管理方面,食堂设有专人管理,饮食合理搭配,幼儿一杯一巾一盆。这些扎实有效的措施,有效遏制了不良现象和事故的滋生和蔓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幼儿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

3、打造精品,创办幼教特色。

我们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准绳,按照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幼儿课程设置进行幼儿教育,分别开设了语言、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及心

理健康等科目,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有活泼开朗的个性,结合冯氏早教法,注重经历过程、感悟方法、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给幼儿的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在班级的墙面上,有序地张贴着幼教拼音教学挂表、三字经、绕口令、百家姓等图表,方便幼儿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增强积淀。我园还特别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幼儿实践活动,如开设了英语、舞蹈、美术、书法、主持演讲等兴趣小组,让幼儿有动手的机会,让幼儿有交流的机会,让幼儿有表现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爱好、培养了幼儿的实践能力和交往能力、潜移默化地训练了幼儿的心理素质,为幼儿的全面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就是八号镇中心小学幼儿园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取得的一些成绩,当然与上级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但我们有决心继续巩固和扩大我校幼教事业成果,努力推进我校幼教事业向前发展,从娃娃抓起,凝心聚力、务实重行、探索前进,促进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榆树市教育事业的振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百姓宣讲工作经验总结下一篇:形势与政策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