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精选9篇)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党的传家宝。如今,我们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与过去有了极大的改善,但面对节能减排的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我县财政收入少,经济建设各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实际,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不仅不能丢,还要大力弘扬。一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今年我县财政状况比较吃紧,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节流。坚决摒弃“公家的钱不是钱,不用白不用”的不良思想,能不花的不花,能少用的少用。,坚持按照“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合理安排”的原则,用最少最小的开支到达最好的工作效果。二要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表率。党委部门的作风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群关系。领导党委系统的各个单位领导要站在科学发展、执政为民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做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身作则,带头厉行节约,带头抵制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的不良风气,带动机关人员共同打造节约型机关。三要加强管理,健全制度。要坚持按照“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合理安排”的原则,用最少最小的开支到达最好的工作效果。制订并完善《车辆管理制度》、《电话费管理制度》、《机关公务活动及接待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办法》等,为日常机关节约管理提供必要的工作指导和制度保障。各单位办公室负责人要负起监督、引导的作用,对浪费行为及时纠正,特别要杜绝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行为,确保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决定我县发展大局的项目建设、园区建设、城镇建设、改善民生上。
六、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作风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原因。近两年来威县之所以能这么快速平稳地发展、能取得这么多成绩,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广大干部群众能做到了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今年我们面临着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和各种确定与不确定的风险因素的挑战,发展任务艰巨,只有继续在全县上下大力弘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作风才能抓住机遇、战胜挑战,顺利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实现威县新的跨越。一要坚决克服满足现状、固步自封的思想,坚持在总结继承中创新。去年我们党委部门的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大家充分开拓思路,探索形成了很多新的工作举措和机制。在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创造了“三双”和对标两个有效载体,使我县的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有效的推进,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得到了省委市委领导的认可和批示。在基层管理方面探索了“4321”工作机制,实现了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在群众工作方面还提出了“六个一”工作机制,践行了群众路线,前几
“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院士讲过一句话:“一个国家, 没有先进的科技, 一打就垮;一个国家, 没有民族精神, 不打就垮”。胡锦涛更是曾多次指出, 要增强“民族精神”, 巩固“精神支柱”, 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因此, 我们应当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长抓不懈。
首先, 经济全球化下文化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衍生出文化强势, 强烈冲击着发展中国家,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如何抵制不良的外来文化和错误的思想?惟有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其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一些人在思想、观念和精神领域开始迷惘,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蔓延。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体其价值观念多元化, 新问题和新矛盾层出不穷, 在价值观上, 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化。如何使人们区分良莠, 也需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三, 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这一思想保障, 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 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坚定我们的信念, 激发我们的斗志, 成就我们的伟业。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内涵丰富。鲁迅先生称中华民族精神为“民魂”。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一个核心, 四个组成部分。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四个组成部分。
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主线。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班固“爱国如饥渴”, 曹植“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他们以天下为己任, 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可谓中华民族的脊梁!
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首要前提, 集中表现为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统一以追求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为其精神特征。团结统一既是各族人民追求的共同理想, 也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动力。
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美德。“和为贵”, “合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新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勤劳勇取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勤劳, 要求人们勤奋努力, 吃苦耐劳。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勇敢, 要求人们在面临危难时, 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勤劳勇敢, 是兴家之宝, 立国之本, 安邦之道。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要求。“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即天体的运行刚健有为, 君子起而仿效, 奋发向上, 永不停步。一个民族更应该锲而不舍、知难而进, 奋发向上、顽强拼搏, 放眼世界、经受并战胜各种风险和考验。
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既是庄严而神圣的历史任务, 也是时代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 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依托, 振奋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升华。要通过国史教育, 使人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 培育国人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断振奋民族精神!
(二)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国民教育是全民教育和全程教育的统一, 坚持养成教育, 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有“知”才有“行”, 让民族精神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1、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要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到从幼儿园直至大学的全过程中, 进课堂、入教材、内化到头脑。让学生接受民族精神, 并成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内容。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途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要对子女实施民族精神的启蒙教育,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注意防微杜渐。同时家长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 成为孩子的榜样。
3、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民族精神教育要进社区, 进企业, 进村镇, 进城市,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三) 公众传媒要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尽职尽责
公众媒体是宣传阵地, 起着舆论导向作用。江泽民曾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要通过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等各种文艺形式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宣传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使先进人物的“爱国忠心、凛然正气”震撼人心。
网络也是媒介之一, 要成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新阵地。建立高质量、大容量的“红色网站”。此外, 还要以节日、纪念日、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为契机, 不断掀起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热潮。
(四) 共产党员要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发挥表率作用
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会自发地产生和传承, 必须通过先进分子坚持不懈地倡导和实践。中国共产党作为先锋队, 要率先垂范, 身先士卒地实践民族精神, 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时至今日, 民族精神仍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腾飞的精神力量, 对于全国人民仍具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教育作用。因此,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35页
劳模是什么?劳模是劳动的模范和榜样,是社会遴选出的最好的、鼓励人们仿效的劳动者,劳模体现着社会对某一类劳动方式、劳动精神的最高评价。黄河劳模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奉献精神为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事业默默无闻作贡献,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和辉煌业绩推动着治黄事业的进步,以自己的崇高思想和先进事迹,为全河职工树立了光辉的旗帜。
黄河劳模精神,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黄河人文精神。劳模们有的来自黄河大堤修防一线,有的来自黄河供水前沿,有的来自经营管理、开拓市场的基层,有的来自勇于创新、成果丰硕的科研院所,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谱写了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实践证明,不同岗位的黄河劳动模范都不愧为新时期黄河治理的标兵,都不愧为全河职工学习的榜样。
大力弘扬黄河劳模精神,就是要在大河上下营造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氛围,要理直气壮地支持劳模,满腔热情地关心劳模,并为黄河劳模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大力弘扬黄河劳模精神,就是要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作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围绕中央兴水惠民决策部署和民生水利发展要求,积极践行治河为民、人水和谐理念,突出“四个更加注重”的实践导向,促进各项治黄工作的开展。
大力弘扬黄河劳模精神,就是要在黄河治理队伍中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立足本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黄河上各个平凡的劳动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延平区地方税务局
一、1-9月收入总体运行分析
今年以来,区地税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区经济运行呈现“总体持续、压力较大、前景向好”的态势下,区地税局以组织收入为中心,进一步提升征管质效,优化纳税服务,促进了收入的增长。前三季度累计组织各项收入27863万元,同比增收3826万元,增长15.9 %。其中,税收收入17342万元,同比增收2412万元,增长16.2 %,完成年计划的79.6 %。基本养老保险费5296万元,同比增收463万元,增长9.6 %。失业保险费209万元,同比增收17万元,增长8.8%。
(一)区级收入运行总体情况:(含直属局数据)截至9月份,累计入库区级一般预算收入20247万元,同比增收2414万元,增长13.54%,完成政府任务的74.7%。其中,税收收入15759万元,同比增收1991万元,增长14.46%。契税3916万元,同比增收562万元,增长16.7%。教育费附加572万元,同比增收124万元,增长21.7%。
(二)行业增减情况 13个行业中采矿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负增长以外,其他各行业增收。从增长绝对额上以建筑业、房地产、其他服务位列前三位,三个行业共增收2828万元,拉动税收增长19个百分点,成为今年增收的主要力量。制造业大面积减收,元力活性炭公司、三红电缆、南线电缆三大制造龙头企业共减收870万元。
(三)税种变动情况
营业税继续保持增长,累计入库8091万元,增收1471万元,增长22.2%,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46.6%。营业税的增收主要来自建筑业、房地产业和窗口税收。所得税增长乏力,主要受制造业几大龙头企业所得税减收的拖累。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财产行为各税普遍增收。
(四)重点税源企业变动情况
全区年纳税50万元以上企业51户,累计入库税款5509万元,同比减收1249万元,下降18.5%,占税收收入比重为31.7%,同比下降了13.6个百分点。
(五)收入运行主要特点
1.税收增幅逐步回落。受去年同期低基数和6.18洪灾的影响,税收收入累计增幅从年初的49.3%逐步回落至9月份的16.2%。特别是9月份单月税收大幅减收1097万元,同比下降40.4%,9月份税收累计增幅与8月份相比快速下滑了12.5 2 个百分点,收入走势与年初预测的“前高后低”走势基本吻合。
2.房地产业税收增幅回调明显。从年初的142%大幅回落至9月份的35%,由于今年基本没有新楼盘开盘,在8月份提高土地增值税预征的情况下,仍无力阻止房地产行业税收的下滑。
3.收入增长后续乏力,各项收入指标难达序时进度。从第三季度收入进度上看,市、区两级的各项收入指标只是刚好达到或接近序时进度。
二、全力以赴,确保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今年既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关之年,又是闽北大灾之年,完成全年税收工作意义重大,为此,区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及上级局的工作部署,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精神,坚定信心,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动员部署,确保实现征收目标
虽然前三个季度全区的税收收入仍然保持在二位数的增长,由于受灾情影响,第四季度组织收入工作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一是税源结构性矛盾增加了组织收入的困难。我区税收增长主要还是靠房地产、建安等投资性行业,增长动力相对较单一。尽管实体经济税源出现恢复性增长,但也面临部分企业受原料上涨以及企业劳动力成本增加的压力较大,实体经济税源发展前景尚不容乐观。二是特大洪灾影响增加了组织收入的困难。据统计全区20个乡镇,222家企业遭受不同损失,受此影响税收收入也遭到减收。三是一次性税源的减少增加了组织收入的困难。如09年延期税款、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入库等。针对不确定因素,我局将坚定信心,取消休假制,大干90天,确保全年收入任务的圆满完成。一是召开二层以上人员会议和全局干部动员会,及时传达政府当前财税工作会议精神,正视组织收入工作的严峻形势,详细分析和探讨12月底前可能的税源和存在的困难,提高全局组织收入为中心的大局意识,化压力为动力。二是严格落实收入目标责任。班子成员对基层分局分片挂钩,巡回督导,进一步细化收入任务考核办法,进一步强化责任管理。三是强化重点税源监控。成立重点税源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扩大重点税源监控范围,将监控户数由年纳税50万元扩大至年纳税30万元,根据区域税源情况,分局上下人人确定自己收入工作联系点,分片包干,对采集到的数据实行基层分局、业务科室、区局分管领导三级审核,于每月申报期结束后定期召开碰头会议,分析总结并部署管征工作。四是坚持组织收入原则,坚决杜绝寅吃卯粮、转引税款等违法违规现象发生。再次重申越是在困难时期、关键时刻,越是要头脑清醒、强化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五是强化检查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对收入计划制定不及时或执行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
(二)挖潜力拓税源,提高征管质效
1.强化行业税收征管。一是加强货物运输业税收管理。进一步完善货运业税收联合控管机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落实全区货运业税收核定计税营业额新标准,充分发挥“以票控税”功能。邀请代开票企业负责人和具体经办人座谈,解读货物运输业税收管理办法,积极争取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税管员按户填写《运输业企业基本情况表》,详细登记纳税人及车辆的基本信息,实行动态跟踪管理。积极与地方财政、交通、交警等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开展相关信息和资料比对。二是加强建筑安装业税收管理。积极推广建安税收一体化管理办法,在辖区内从事建筑安装业的纳税人,工程项目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必须进行项目登记,实行双向申报制度,其应缴纳的税款由建设单位和承揽单位同时向税务机关申报,及时堵住施工单位申报不实的问题。针对农村建筑安装项目村级配套资金存在白条支付款的情况,加强对建设单位的财务检查和宣传辅导。三是加强房地产业税收管理。推行链条式管理,从土地拍卖、商品房预售、二级市场房产转让、房产出租等各环节实行全程管理,确保房地产税收管征不缺档、不断层。对房地产销售环节,对开发商发票金额与申报金额认真审核比对,以票控税。要求房管部门在办证过程中除了要审核契税税票外还要严格审核发票,对两票不齐全的房产不得办理房产证,对办证过程中出现的面积 差额尾款及时补开发票后方可办证。四是加强私房出租税收管理。成立私人房产出租税收专业管理小组,对新增店面进行定额核定纳入规范化管征轨道。五是加强二手房交易税收管理。在坚决执行“先税后证”制度的基础上,实施“地段十楼盘”的双控办法,对契税、营业税等税种征收分房产性质、面积、单价、应纳税额、减免税额等进行详细登记、控管,并实行“一项目一表”管理,着力做到“项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税”。
2.强化单项税种征管。一是抓好土地使用税管理。抓住10月份为土地使用税申报期的时机,发挥清查信息的作用,对一些重点监控的企业特别是园区内的企业进行跟踪管理。加强对各纳税人资料的审核、比对和核实,重点和以前资料比对,提高基础数据真实性。开展实地调查工作,帮助纳税人准确确定土地征免税性质。二是抓好房产税管理。充分利用房产税税源清查信息,加强房屋租赁业税收管理工作,特别是个体店面租赁税收管理,通过扩面、提基等手段加强沿街店面出租税收管理工作,建立征收管理台帐。三强化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管征。补充、完善税务登记管理系统中股东、股权的信息,通过税务登记管理系统加强股东变更、股权转让的动态信息监控。邀请股权转让价格异常的纳税人进行约谈,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合理价格的,引入中介机构进行评估。与工商部门建立协作关系,要求股东变更、股权转让前,应凭税务机关开具的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或免税、不征税证明到工商部门办理股东、股权变更手续,没有相关证明的工商部门不予办理变更登记。四是做好耕、契两税管理。充分发挥委托代征单位信息及行政管理上的优势,加强税收的源头管控能力,防止税款的流失。
3.规范个体户征管工作。积极利用工商、国税等部门提供的企业信息,开展比对分析,尤其对街道、车站、商场、市场租赁户,写字楼、住宅楼内经营户,房屋出租等薄弱环节和假注销、假停业、假失踪纳税人进行清查,防止漏征漏管。对个体业户发票领用存数量和营业收入的审验,严格执行发票开具超定额补税,及时跟进新版发票启用后的管理工作,强化以票管税,防止代开、虚开问题的发生。依据经营规模、行业标准、地段系数等指标进行科学的定额调整,并通过公告栏、税务网站等平台进行公开。
4.积极清缴欠税欠费。提高催报催缴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陈欠、呆帐、缓缴和新欠数额分别建帐登记并分类实施清缴措施。对内及时在办税服务厅电子显示屏公告欠税情况,形成舆论压力,对外积极与各银行沟通协调,强化资金监控,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形成清欠合力。同时将房地产行业清理欠税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制定清欠计划,主动上门服务,帮助资金紧张的企业制定合理的清欠计划,确认还欠金额。加强和国土资源局、建设局联系,取得了房地产企业关于土地出让金、土地交易面积等数据;加强和银行、财政局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的资金回笼情况,催促具备清欠能力的房地产企业入库税款。
(三)优化纳税服务,提升服务效能
以全省地税窗口建设在南平召开为契机,大力推进纳税服务全局性、系统性、基础性建设。
一是加强办税服务规范化建设。9月,水东分局搬迁新办公楼,以统一规范应用办税服务厅内部标识为契机,调整优化办税服务厅窗口人员配备,建立健全纳税人及社会各界对纳税服务工作的评议评价制度,对纳税服务态度、效率等加强考核监督,强化对纳税服务质量的外部监督。
二是加大对外服务系统推广力度。扩大网上申报覆盖面,拓展纳税人涉税资料的网上报送,逐步减少纸质资料报送。
三是积极推行同城通办业务。在延平区范围内推行同城通办业务流程,方便纳税人。
四是开通“绿色通道”落实受灾企业税收优惠。推行延时服务、预约服务,对受灾严重的纳税人提供上门服务。成立减免税审批委员会,对符合条件该减免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的,及时予以审批减免,对受灾企业恢复生产资金确有困难的,积极办理相关税费的缓缴手续,支持企业度过难关。
五是加强行风效能建设和文明创建。细化内部考核心奖惩机机制,将组织收入与责任考核挂钩,进一步细化、量化各项考核指标,充分调动广大税务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收入增长。补充完善办税公开制度,在窗口设置对外公开网站,同时,积极开展效能监测工作,继续把纳税人评价结果与绩效评估相结合,加大对纳税人满意度网上评议工作的关注度,积极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深化文明创建工作,分局窗口建立早会点评制度,全局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三论切实改进和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是当前我省切实改进和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对于改进全省各级各部门有些干部作风飘浮,工作责任心缺失,工作纪律涣散,功利主义盛行的现象,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 领会改进和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深刻内涵,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查找差距,严格自律,切实将求真务实的精神融入到建设西部强省的伟大实践之中。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贯坚持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党的历史证明,求真务实精神使我们党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我省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累累硕果也充分表明,什么时候坚持了求真务实,干部队伍就朝气蓬勃,党和人民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反之,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受到挫折。可以说,求真务实精神是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无价之宝,也是陕西实现强省富民目标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省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劲头很足,今年上半年全省发展势头很好。但也应该看到,我省仍然是欠发达省份,建设西部强省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在些干部身上还存在与求真务实精神相悖的言行,表现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作风飘浮,工作不实;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心态浮躁,追名逐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陕西发展的步伐。对此,我们必须坚决克服,大张旗鼓地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必须不断提高干部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只有使党员干部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才能从根本上进一步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要使党员干部清楚基本国情、省情、市情、县情,充分认识到我省虽然是公认的科教大省、文化大省、旅游大省、资源与矿产大省,但还不是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科技强省,发展的水平仍然较低。因此,各级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一定要坚持从省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干 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工作中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必须搞好制度建设。要努力坚持和完善各项学习制度、调查研究制度、联系群众制度、民主集中制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办事公开制度,严格执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为正确识别和使用干部提供科学依据,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批评和惩戒。有了这样的制度,就能规范和激励干部做到求真务实。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站在这个时间节点抚今追昔,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奋斗的价值。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在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的实干中,铸就了改天换地、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70年沧桑巨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在奋斗中收获了更多自信和勇气,更加坚定、更加昂扬地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广阔道路上。
70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创造的奇迹,都是中国人民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挥洒汗水拼出来的。一再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是追梦人的舞台。无数奋斗者用实际行动证明,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只要广大劳动群众不断砥砺梦想、坚持不懈奋斗、始终拼搏实干,就一定能创造新时代新的更大辉煌,把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奋斗新时代,让我们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从事社会生产的劳动实践中锤炼形成的宝贵品格,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从“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掏粪工人时传祥,到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陈景润;从港口装卸自动化的创新者包起帆,到做着“禾下乘凉梦”充实天下粮仓的袁隆平……他们共同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丰碑。面向未来,只有始终弘扬劳动精神,才能唤起每一个劳动者的奋斗激情,为国家发展汇聚起强大正能量。
奋斗新时代,让我们始终尊崇劳动价值。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6年超过1300万人,到努力改善劳动者收入分配、医疗卫生、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条件,维护权益的改革举措、政策托底的民生保障,捍卫了劳动者尊严,为广大劳动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始终营造劳动光荣、劳动者伟大的社会风尚。
奋斗新时代,让我们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打赢三大攻坚战,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为劳动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创造条件,才能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广大劳动群众勤于学习,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学各方面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就一定能够成就闪光的人生。
一、经济转型要求发展农村文化
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转型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 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这个转型不仅表现在物质上的发达, 而且要求社会文化的进步。这一转型首先要在观念和精神上转变, 然后表现在物资和行为方式上。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本来严重不足, 特别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 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 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落后的, 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 适应新时期文化还没发展起来, 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以传统精神文化引导农村文化
新农村文化建设, 自始自终都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而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精神就是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 这种传统精神的精髓, 就是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 就是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引导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让传统文化精神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法,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
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的灵魂核心, 从“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传承, 到戚继光、林则徐等民族英雄, 莫不体现出这一点, 要将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必须落实到位, 深入人心。
2. 以集体主义为要点。
讲合力, 重团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 “团结就是力量”等是无成功历史经验总结和指导行动的座右铭。市场经济更要倡导这种精神,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形成磁力场和凝聚力, 使广大农民群众团结一致, 携手并进, 共同致富。
3. 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自强不息、不甘落后、立志争光, 以其聪明才智和为人类作出巨大物质和精神财富林立于世界民族之列。当前更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 以自尊自爱自强的文化精神, 发奋图强,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进而真正解决“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 问题。
三、以传统道德引导社会风气
传统道德中许多文化精华值得弘扬, 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用传统道德引导社会风气, 重塑农村文化品格必须做到以下三项工作:
1. 社会伦理上突出“和”“美”的观念。“和”是社会存在
的最好境界。“以和为贵”“和和美美”“和谐发展”在新时期更有意义, “和美”更具丰富内涵, 不仅人与人之间的“和”, 社会稳定的“和”, 还有社会制度, 法律法规的公平公正之“和”, 资源社会分配之“和”, 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和谐发展之“和”。美更要享受历史文化之美生活之美为时代创造出更多的崭新之美。
2. 遵守社会公德和恪守职业道德。
先使广大农民群众在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中遵守社会公德, 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使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相承接。恪守职业道德就是本分做人, 不投机取巧, 靠智慧致富。
3. 信守家庭美德。
家和万事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和睦, 社会就会稳定。所以必须对传统孝道、感恩、仁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的宣传教育, 严以律己、不偷不赌、不搞邪门歪道、不酗酒闹事等等。
四、以传统艺术精神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新农文化建设必须寓教于乐, 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娱乐中接受文化教育和文化熏陶从而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素质, 新农村文化建设发扬传统艺术的精神是必不可少。
多元文化兴起, 阻碍主导文化传播。近年来“草根文化”迅猛发展占据了诸多电视台的黄金时段, 缺乏文化的先进性。同时一些媒体在传统西方文化时, 宣传暴力色情、自我。这种观念的渗透, 是对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朋友来说有较强负作用, 错误观念会误导他们的行为。传统艺术受文化市场的利益驱动有被动地位。尤其缺少贴进农民生活的农村艺术作品, 致使农民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思想趋于多元化, 阻碍优秀传统艺术精神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传播从而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广泛开展群众性艺术娱乐活动, 镇街区文化站 (所) 要大力精心组织开展群众性的艺术活动就如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那样: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进群众生活实际, 坚持业余自愿, 形式多样, 健康有益, 便捷长效的原则, 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1. 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
这种活动形式可大大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如这几年我县文化馆响应党的号召, 精心排练, 创作出人民群众闻见喜的节目, 下乡巡回演出, 既丰富了农民群众生活, 又宣传了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和艾防宣传知识, 送文化活动下乡, 深入民心, 加深了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
2. 开展文艺辅导。
在开展农民群众的传统艺术活动中, 文化馆的辅导工作大有可为, 起到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审美品味, 培养了农民群众的艺术骨干, 又提升文化馆干部的专业素质, 创作出更多的艺术精品。多次组织开展全县农民的书画作品展, 调动了农民朋友的创作积极性, 活跃城乡文化生活。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沉淀,特别是在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迸发形成的“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东汽精神,不仅是东汽人最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已成为东汽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导致制造业特别是重型装备制造业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拐点,企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改革已势在必行。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东汽顺应潮流主动出击,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从历史使命和未来愿景的战略定位中寻求发展路径,在“东汽精神”和企业文化的落地中寻找内驱动力,充分发挥“东汽精神”在建设一流企业中的强大精神引领作用。因此,东汽组织实施了为期三年的以“弘扬东汽精神推进工作”为载体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创新提出了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行化于品、品化于形”为四个阶段的弘扬“东汽精神”及企业文化建设方法,并充分运用企业文化建设规律,通过文化诊断、理念导入、文化宣贯、文化评估、PDCA循环等,用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系列主题活动推动目标文化的落地,以“东汽精神”的软实力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为东汽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化于心,将文化凝聚力根植于员工理念中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厂史教育,做好文化传承。举办多场次弘扬东汽精神专题宣讲,并组织开展了青年员工“学厂史、知厂情”教育活动,迅速掀起学习、践行东汽精神的热潮。充分利用“文化建设训练营”、企业文化骨干培训、新员工入职教育、新任中干培训等途径,专门设置企业文化和东汽精神的专题课程,加强对厂史厂情、文化理念、核心价值等方面的宣贯,做好文化传承。
通过多种载体推进文化传播,做好文化积淀。注重文化产品对内、对外功能的立体策划,在做好内部宣传鼓动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对外文化影响。一方面,充分利用“三基地一窗口”的独特优势,对新入职的青年员工、新任干部、新党员等进行集中宣誓教育。通过组织观看厂史教育纪录片,广泛开展“弘扬精神、传承文化”集中教育活动,使东汽精神深入人心。积极利用新媒体,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信息化手段作为传播东汽文化的新载体,在弘扬“东汽精神”的同时进一步传承东汽文化。另一方面,自创“东东、琪琪”卡通人物形象,编制《文化理念卡通画》《企业文化报告》《文化东汽》宣传折页、《文化东汽报》,创作传唱《东汽之歌》,以精炼简洁的方式向社会和用户展示东汽文化的特色亮点。
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意识提升,做好文化弘扬。面对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为树立发展信心,东汽把地震遗址打造为爱国爱厂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了“重回汉旺故里、不忘创业艰辛、实现绩效目标”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员工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还通过策划推出系列形势教育专题片、MV等,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思想引导。
通过企业文化内化于心,以新颖有效的形式和载体展示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将“东汽精神”根植于员工心中,使之成为东汽人普遍认同和尊崇的价值观念,并自觉成为“东汽精神”的传播者和弘扬者。
外化于行,将文化影响力体现在管理提升中
变问题整改为主动改善,开展自助式的员工行为辨识。从2012年7月开始,东汽组织开展了“规范员工行为”主题大讨论活动,全公司50多个二级单位3 300余名职工参与其中,提出整改问题项目300余条,掀起了对照“东汽精神”检查、整改的热潮。
变公民素养为管理导向,促进员工行为规范体系完善。改变以往重点关注员工岗位行为的做法,把关注维度向员工日常行为及社会行为拓展,分别对员工就餐行为、文明用语、交通出行、文风会风、廉洁从业、控烟禁烟等行为出台了系列行为规范并进行了集中整治,逐步构建起了东汽员工行为规范体系。
变约束导向为价值驱动,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带动员工。东汽注重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一方面不断完善员工岗位行为管理制度,做好劳动纪律、质量安全管理定期巡查等,加强对员工行为的规范与引导;另一方面通过自编自演行为规范公益广告、制作播出走基层访谈、举办“东汽大讲堂”“道德讲堂”“争做好员工、实现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编发学习资料等文化建设形式,引导员工自觉遵守管理制度,对规范员工行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通过企业文化外化于行,引导员工自觉将弘扬“东汽精神”转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以“东汽精神”为引领的企业文化建设正在成为东汽员工的行动指南。
行化于品,将文化先导力作用于示范引领中
拓宽企业文化建设视角,在评先推优中体现文化导向。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历时一年多的“首届弘扬东汽精神典范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充分彰显典范人物在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用文化导向拓展榜样范畴,着力提升员工综合品质。
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内涵,在精益管理中体现文化导向。精益制造是东汽近年来促进提质增效、管理提升的重要载体,同时把精益文化的培育与传播作为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新需要,制定实施生产现场VI和服务现场VI,并推出了以精益文化为主题的文化理念宣传展示牌及卡通画,还以“大讲堂”的形式制作播出了精益制造教学片,录制《东汽精益之歌》,既为精益制造6S管理规范了标准,又为精益文化传播丰富了形式。
细化企业文化建设指标,在绩效考核中体现文化导向。改变传统的生产导向,在对基层单位的考核指标中进一步融入企业文化的导向指标,起草编制了《基层企业文化建设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并广泛组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调查分析和基本情况测评,进一步增强文化建设的针对性、互动性和功能性,帮助基层单位查找不足,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改进方向和依据。
nlc202309041332
通过企业文化行化于品,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管理导向机制,将“东汽精神”的精髓真正融入到提升员工忠诚度和企业诚信度的行为中,为建设全员性的文化行为和文化品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品化于形,将文化竞争力贯穿于价值创造中
加强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提升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在加强公司内部企业文化及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东汽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东汽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传承与弘扬》,顺利通过等级鉴定,获得结项证书,并公开出版发行。这既是东汽精神理论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东汽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先进文化作出的又一积极贡献。
加强感恩文化的感召示范,提升树立社会形象的能力。东汽在震后积极培育感恩文化,把每年的5月12日作为“东汽开放日”,对员工家属及社会公众开放,提升员工荣誉感和社会影响力。积极参与玉树、舟曲、彝良、芦山、鲁甸等重大灾区的救援工作并捐款捐物。组织开展助留守儿童圆梦、义务植树、义务服务社区、资助贫困学生等公益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承继,提升服务市场客户的能力。东汽坚持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构思一代的发展战略,注重塑造对内感召、对外发力的企业形象,将“东汽精神”体现在质量提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服务转变、团队建设和履行社会责任上。2012—2013年,东汽产品产量分别为2 645.35万千瓦和3 140.75万千瓦,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23.54亿元和131.21亿元,产品产量和工业总产值均实现了增长。2013年3月,东汽发电设备产量累计突破3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设备总量的1/4。
通过企业文化品化于形,进一步展示了具有“东汽精神”元素的文化符号,与产业拓展、技术创新、质量提升、服务优化等工作一道,推动了东汽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公认度的不断提升。
东汽企业文化建设的体会与启示
做“减法”,重“实效”。根据企业文化建设问卷调查与测评的结果,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评估分析,形成年度文化建设目标,同时紧紧抓住弘扬“东汽精神”这条主线,专注于关键举措的推进,不贪大求全、不追求形式,做好有用的,省去不必要的,以有效的方式推动文化建设的实效,真正彰显文化的影响力和驱动力。
做“加法”,重“创新”。依托弘扬“东汽精神”推进工作这一有效载体,注重东汽文化理念层面的再“创新”,在企业发展的文化层面寻找创新点,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为基本点和出发点,丰富延展创新文化、精益文化、服务文化、品牌文化,赋予其有时代特征的新内涵,并注重文化建设落地方法和路径的再“丰富”,为文化建设注入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思维、新动力。
做“结合”,重“应用”。注重在弘扬“东汽精神”与公司中心工作上寻找结合点,即:与管理提升的结合、与绩效改善的结合、与团队建设的结合、与改革创新的结合,积极引导员工价值观认同和工作行为规范,从而服务于东汽改革发展的需要,树立良好的队伍形象、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以文化的高度去标注东汽品牌的高度。
做“融入”,重“骨干”。开展弘扬“东汽精神”推进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企业文化落地,这就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文化建设团队。为此,东汽在每个部门和分厂都设置了“弘扬东汽精神联络员”,建立了联络员QQ群平台,定期组织开展企业文化骨干培训、文化建设训练营活动。有了这个文化建设骨干群体,才真正形成了东汽文化建设上下衔接、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实现了文化建设与中心工作的紧密结合,这也是促进企业文化落地的有效途径。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通过文化理念的宣贯与根植、管理手段的转变与改善、员工行为的示范和引领、品牌价值的创造和提升,东汽用丰富多样的文化载体、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上下结合的互动形式积极推进以弘扬“东汽精神”为载体的企业文化建设,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既加快了文化落地的步伐,又为生产经营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东汽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2012—2013年度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创新典范单位”“2012年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十大典范案例”“2012年度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2014年度全国机械行业企业文化特色单位”等称号。东汽将继续唱响弘扬“东汽精神”主旋律,以文化落地推动东汽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责任编辑:胡引定)
摘要:四川汶川和玉树发生特大地震以来,中华大地开展了一场气壮山河、情满人间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既要以雄厚的物质力量为后盾,也要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撑。悠久深厚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战胜历史罕见特大地震灾害的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展现、锤炼和升华,凝聚为感召天下、永垂史册的抗震救灾伟大精神。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样需要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深挚感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抗震救灾,抗震救灾精神
1、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 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面对骤然而至的特大地震,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共抗国难,进行了一场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抗震救灾的分分秒秒、日日夜夜,无数同胞的大义大勇、至爱至情,人民军队的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灾区内外的手足情深、骨肉意重„„一幕幕、一幅幅,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又一座历史丰碑。数千亿元的物质财富顷刻之间消失了,但无形的精神财富在与灾难的拼搏中迅速增长。巨大的人员伤亡给整个民族以至人类带来了巨大悲痛,但生命的尊严、人的价值在生命大营救和举国同哀悼中高高弘扬。在我们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阶段性胜利的同时,也孕育和锤炼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2、抗震救灾
胡锦涛主席指出:“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必须继续作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生动地体现在我们党、政府和军队组织抗震救灾的一切部署和举措之中,体现在从抢救生命、救治伤员到安置受灾群众、恢复重建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的无数闪光思想和动人事迹中。
[1]救灾不仅是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精神的壮丽展示,也是对这种精神最好的证明和褒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这种民族精神的形象表述。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特质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愈久弥新,愈挫弥坚,垂范后世。自强不息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灾害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惊涛骇浪,在艰辛磨难中繁衍至今,兴旺发达,得益于自强不息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利益和目标基础上形成的、促进人们在意志和行动上和谐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和斗争,形成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伟大力量。这种精神的热能,让中华民族更加团结,让灾区群众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已成为抗震救灾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地动山摇、伤亡惨重,但党和政府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的决心和毅力更加坚定。关山重重,英勇的健儿们挺身跨过;千险万难,英勇的健儿们昂首面对。全国各地纷纷表示,愿意承担最繁重最困难的任务,全
力支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就是主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特别是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应当大力弘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接受援助而不依赖援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抗震救灾的重大阶段性胜利,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旗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人民克服困难度过难关的成功经验。艰苦奋斗是历代治国安邦的成功经验和人亡政息的沉痛教训的概括和总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3、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所体现的精神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是对抗震救灾实践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高度概括、科学阐述和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可歌可泣。这种精神是党和人民与特大地震灾害顽强拼搏的精神结晶,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抗震救灾中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升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国家遭遇巨大灾难时得到了空前激发和弘扬,广大人民群众把爱祖国体现到爱同胞的关爱行动中,把爱国热情体现到志愿救援的公民责任中,把热爱社会主义体现到积极参与和配合党和政府的救灾部署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应对危急惨重灾害时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生命无价、信息公开、社会参与、救援开放等,反映了我们的党、军队和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历磨难而不衰,遭挫折而不馁,临逆境更坚强,离不开坚韧有力的精神支撑。抗震救灾斗争是阶段性的,是一定时期的特定活动,但抗震救灾精神却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无论是与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作斗争,还是推动民族的发展进步,都需要一种刚强、奋斗、团结、向上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我们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就能取得更大成就。因此,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用生命与鲜血、痛苦与泪水、毅力与坚强、爱心与奉献浇灌出来的抗震救灾伟大精神,要使它化为民族精神新的成分,转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抗震救灾精神是战胜新的严峻挑战的精神力量。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不少新的复杂因素,党和国家工作面临不少新的严峻挑战:抗震救灾工作进入安置受灾群众和恢复重建阶段,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进入关键时期,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形势逼人,任务艰巨。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具有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这次抗震救灾,正是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因素和困难条件的一场斗争。山崩地裂、巨石滚滚,没有阻挡住十多万抢险救灾大军强行突进的脚步;高湖悬顶、溃坝在即,没有阻挡住千人徒步背运炸药的铁流;复杂的地形、气候,没有阻挡住陆航英雄义无返顾的飞行。任何严峻挑战都难不倒用伟大精神武装起来的英雄的中国人民和人民子弟兵,都阻挡不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坚定步伐。面对当前新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排除万难,在战胜挑战中夺取新的胜利。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历经磨难,却愈挫愈奋,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原因是形成了一种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持久的凝聚力和巨大的向心力,与时俱进,历久而弥新。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民族精神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支撑着我们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的又一次集中迸发和闪光。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果的突出体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几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进展,对凝聚全国人民的理想追求,以昂扬的斗志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次抗震救灾,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作用,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是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是社会主义道德新的发展,无愧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伟大的新成果。
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角度,宣传和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大力宣传抗震救灾中的典型人物,以具体、鲜活、生动的典型事例,阐释抗震救灾精神的实质和内涵。第二,要重视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要将抗震救灾精神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要使抗震救灾精神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样需要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真挚感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一手抓灾后重建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第三,要开展抗震救灾精神的研究,把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推向深入。[2]
4、结语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抗震救灾精神集中凸显了中国人民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的坚强意志、团结起来共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格。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即将举办的奥运会,是对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一次检阅,也是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一次检验。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顽强拼搏、创造奇迹的精神,它与“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激励着人们超越自我、超越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样需要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深挚感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手抓灾后重建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1]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大力弘扬】推荐阅读: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个人心得09-12
大力学习弘扬红船精神11-05
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共建文明道德风尚09-23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11-13
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争做人民合格公仆11-19
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2-25
书法家周大力05-26
大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10-12
大力抓好军事训练工作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