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体制(推荐8篇)
摘要“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尽管中美两国在政治社会制度、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传统等方面迥然不同,但美国地方治理的一些措施,在有些方面对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一、美国地方政府体制
(一)美国地方政府的概念与中国单一的、全能的公共权力层级制不同,美国的公共权力结构是多中心的、分散化的多样性模式。因此,美国地方政府所指的范围与中国地方政府有着很大的差别:首先,在中国,除了居于金字塔结构顶端的中央政府以外,纵向上从省、市、自治区直至乡镇、街道,横向上覆盖全国的所有层级、任何规模的政府均称为地方政府。而在美国,地方政府则是指除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以外的所有政府类型;其次,中国所有地方政府和其上一层级政府及中央政府都有行政隶属关系,而美国无论是地方政府之间,还是地方政府和州政府,联邦政府之间,均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实行地方自治;再次,中国的地方政府与行政区划完全一一对应,不存在跨政区的地方政府,而美国人曰普查局则认定了20个州际实体,其中多数地跨两州,个别跨度更大,而且一个地区多个政府存在的现象也很普遍。
(二)美国典型的地方政府体制类型1.市县委员会制美国一些小城市和县的委员会通常由3—7人组成,由选民选举产生,行使议决权。每个委员会分别担任一个行政部门的首长,主管相应事务。委员会任命一名委员为市长,行使礼仪职责。委员会对各行政实体集体领导,承担行政机关的职责。委员会制主要的特征是城市的立法权和行政权同时掌握在一个由市民选举产生的委员会手中,委员会成员既是议员,同时又以个人身份作为部门首长履行职能。
2.市县经理制在美国一些市县,由议会行使议决权、执行权。议会聘任一名经理,作为首席执行官,指挥、管理各个行政部门工作,有权雇佣行政工作人员(职员),市长由议会选出担任礼仪职责,不干预行政工作。美国市县经理制的主要特征是立法权和行政权都掌握在市议会或县议会手中,但市县议会将行政权委托给一位市县经理作为行政首脑和管理官员。
3.市行政长官制市长作为执行首长由选民选出。市长任命一位首席行者官来领导和管理行政工作。行政官任命和撤换雇员,监督城市人事工作,管理预算,协调是政府机构的工作,处理日常事务和充当市长的行政顾问。由于行政官负责处理日常的行政工作,市长就能够从事全面领导,集中处理全局性重大事务,向议会提出政策性建议,为城市规划建立公共援助基金等重大事务奋斗。市长任命的行政官通常并无明确的任期,在某些城市却需要得到议会的批准。这种领导体制,是试图集强市长议会制和市县经理制的优点于一身的一种尝试。主要用于较大的城市。
二、中国的地方政治体制
(一)我国的地方政府体制在民主集中体制下,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作为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是上级行政机关的下级机关,因而拥有两方的权力。中国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作为当地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接受当地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监督,并对其负责;作为下级行政机关,接受中央和上级行政机关的领导监督,并对其负责。作为后一种身份,除完成中央与上级人民政府布置的工作外,还代表中央和上级人民政府负责协调和监督中央和上级政府在其辖区所设置的行政机构的活动。
(二)我国地方政府体制存在的问题1.我国的地方政府与行政区划完全一一对应。我国的地方政府体制是依行政区划及中央机构的设置而设立的,这一方面便于政府的管理,但另一方面,这种设置也导致了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以及盲目竞争和重复建设。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沿海地区的港口建设就存在着这种问题。2.地方政府高度集权。目前全世界的行政权都有扩张的趋势,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的地方政府应是处于同级人大的领导和监督下的,但现实却完全不是这样。人大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充分认识到它所拥有的职权,更没有很好履行它的职责,这就使地方政府忽视人大的作用。这就给了地方政府一种错觉,它只是对上级人民政府负责的,它的权利仅仅来源于上级人民政府。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讲政府要对人民负责,做人民公仆,简直无从谈起,所以所谓的法制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3.同级地方政府结构的同一性。我国地域辽阔,不但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且地理环境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在这种差异性的基础上建立完全相同的地方政府体制结构显然是不适应的。4.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法制观念有限。越是低层的地方政府,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法制观念就越是有限。但真正跟人民接触最多,最了解人民需要却是基层地方政府。所以不能把那些优秀的人才都集中到中央政府去做决策,不从实际出发的再完美的决策也是难以奏效的。5.机构设置、职能方面的问题。由于党政关系没有理顺,所以我国的党政机构无论是在设置上还是在职能上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复现象。有两个问题尤为突出:其一,机构设置缺乏法律的约束,不可避免受行政首长意志影响,因人设事、因人设机构。其二,机构对口设置,中央政府设置什么机构,地方也跟着设置什么机构。
三、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一)改革需要整体设计,自上而下推进。在目前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下,地方政府改革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需要中央先进行框架型设计,确定改革的方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调整相应的机构和职能,实施中逐步推进。只有地方政府的小打小闹的改革是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只有中央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才能带动地方政府的改革实践。
(二)地方政府组织形式上的多元化。我国同级地方政府的结构是同一的,但实际上每个地方的公众都有他们自己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为了满足公众的分散的多样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专门性的、地区性的特殊问题,有必要建立次级的、小规模的地方政府机构,使得政府官员能够更充分地了解不同公民群体的不同偏好,从而更加迅速全面地回应公民的要求。这在促使政府转变只对上级人民政府负责的观念上有很大作用。当然,这些小规模的地方政府机构是应该要实行自治的。同时,对于一些涉及公众范围较广、规模效益明显且影响面较大的一些公共问题,则力求突破行政区划或原有地方政府体制的制约,谋求成立跨省、跨市、跨县、跨乡镇的特别目的大区政府。
(三)行政层级的重新确立。目前,我国的行政区划是四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我国的地方自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们是单一制的国家,完全实行地方自治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应该考虑实行乡镇自治。为了切实把乡镇治理好,可以借鉴美国的市县经理制的一些做法,聘请专家进行治理,可以由地方自己聘请,对于一些贫困的地区则可以由国家帮助聘请,但不对国家负责而只对地方负责。另外,46个较大的市(如何界定“较大的市”?国务院己批准青岛、齐齐哈尔等18个市为“较大的市”,加上自然成为“较大的市”的28个省会城市,“较大的市”共计46个),应该维持目前的市领导县体制,较大的市的经济比较发达,而且城市发展比较完善,所以对周边的县有一定的带动作用,而且这种领导是有法律依据的。但也需要做一些改革:目前我国的体制是市对区县有绝对的领导权,改革后则市不再对县有绝对的领导权,而只有部分的管理权限。市无权直接干预县的具体运作,它们更多的应是一种合作关系。在某些方面城市毕竟经济实力更强,基础设施更完善,所以在这些方面县与市合作,市为县提供一些基础设施方面的共享。而对于其他行政级别的市来说,他们本身的发展有限,几乎跟县没有差别,所以也没有所谓的带动作用,可以考虑市县合并,因为经济发展都差不多,如果合并不但能更有效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可以减少行政层级,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而且对于较大的市来说这也是他们的发展趋势。
(四)纵向权力关系上的分权导向。美国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都程度不同地采取了分权措施,将相当一部分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事权下放地方政府,强化地方政府的自主性管理责任,也使其承担更多的管理与服务成本。特别是尽量把权力下放或分散到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和直接提供服务的基层机构及主管人员手中,使基层机构、主管人员以及普通公务员能及时决策并较快处理问题。另外,还把有关社区事务的管理授权给社区组织,让社区居民普遍参与社区管理。这种分权或是说权力下放的措施正是我们的地方政府体制改革所应有的内容。
(五)上下级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调整。我国所有地方政府和其上一层级政府及中央政府都有行政隶属关系,这种隶属关系导致了我国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体制,甚至导致地方政府只对上级政府负责,而忽视当地人民的现实利益,所以对上下级关系做出调整是有必要的,美国的市行政长官制,市长作为执行首长由选民选出。市长任命一位首席行者官来领导和管理行政工作,处理日常事务和充当市长的行政顾问。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把上级政府视为市长,而下级政府就是其任命的首席行政官,也就是说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只是大政方针上的领导,而不干预下级政府的具体运作,没有所谓的汇报请示工作,只要不违背社会主义方向,不违背宪法和法律,下级政府就可以自主行使职责。
(六)公共产品和服务对象的顾客导向。破除政府机构本位主义和对上级政府负责的传统思维定势,确立本地区纳税人是各政府机构顾客的观念,通过社区调查、客户问卷、联系走访等方式了解公众需求,在此基础上,按照调查统计数据对公众需求进行归类,并进而对顾客群体进行细化,为公众提供量身定制式的个性化服务。同时,还仿照企业顾客管理的模式,建立健全公众对政府服务的快速反馈机制,及时矫正政府自身不当或偏离公众目标的行为。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地方政府,路径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自身的改善和健全过程中,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我国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行政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1]。行政体制改革能够有效地解决社会经济生产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层问题,这就需要正确掌握发展方向、制定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案。在完善现有行政体制、健全行政管理等方面需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加强整个整改过程的监督和实施力度,通过快速地推进改革,最终取得改革的成果,使职能政府服务于人民,共同创建服务型政府。
一、目前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特征
(一)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确定改革的具体目标
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与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决定》中提出,需要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制定总体架构,拆解改革目标,同时为改革目标制定详细的规划,做到由总体到细致层层规划。改善和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最根本目的是在保证政府完成高效治理的同时不失公正。
(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前提和引导
完善基础社会经济建设和健全社会科学发展是促进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动力,同时基础经济建设与社会科学发展也是促进行政体制与社会经济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源泉。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经济发展若迟缓则必然导致科学发展的缓慢,目前经济发展还没有触碰到发展的瓶颈,经济体制改革存在巨大的空间,需要集合政府与民众的资源去深入挖掘经济体制改革的潜能,追求更高的经济效能。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加强体制改革力度,力争让一切社会劳动成果、自主化科研产权、技术新型、社会管理层次、资本运作等多重资源和手段共同投入和发生化学反应,衍生出源源不断的社会财富,才能让改革的成果深入民生。
(三)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不仅仅是对于单项体制的修改也不是专项权力的修正,而是对体制整体的重新规划,涉及范围较广,包含了行政单位的构成、职责的调整、权力的洗牌、人员调动等。并不是某个行政领域的单独调整,面临的是从总体结构的调整或重新构建,并且能够有效地与其他改革相互结合推进[2]。
二、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改革的内容寓于全面深化的整体部署中
当前,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包含多个方面的体制整改,如财政税收体制、市场监管体制、企事业单位自身机制的改革、社会服务体制、治理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文化管理体制和城乡一体化体制等。这些体制的运作与发展都与政府管理体制息息相关,所以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满足市场经济要求为根本指引,同时要求对政府现有体制的全方面改革,让行政体制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体制高度联系。
(二)共同推进行政体制内外部深化改革
改造内部行政制度的实质是优化国家行政机关的配置,管理和规划工作,强化政府机构的作用;深化改进行动政策、执行权和强化监督权;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改造外部行政制度的实质是以新的思维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积极导入市场机制,推动增强政府向社会公共设施的购买力。
(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同时兼顾经济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正义
第一,实现合理的秩序要建立在经济结构创新之上。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增长,因此围绕着经济建设而发展,才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前提。
第二,把握和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同步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协调两者。
第三,制度的不断创新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相互统一的重要手段。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水平,社会公平公正的体现就是制度的完善,人民能够公平地发展需要制度的不断创新及完善。
(四)同时完善整治调理能力和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
政府的权能有行政领导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监督能力。公民能够参与的政府治理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公民知晓政府改革优化治理的要求,掌握治理相关的制度和法规条款,清楚政府治理政策的纲领和高效配合治理路径的能力;知晓不同的治理方案,识别对应的治理政策和方法,权衡利益相关性,判断治理的预期结果的能力;最后还包括监察政府行为、行使检举权的能力等。
制度建设与政府治理主体的能力应该相互关联,加强政府治理策划制度、执行制度、实践治理行为的能力。在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过程中,加强公民参政治理能力,明确其权利、义务和责任,由此培养现代公民。
三、地方政府深化行政改革的路径建议
(一)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同市场的健康发展协同一致
第一,市场对经济的配置起主导作用。这是市场经济经过重重考验得到的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造市场,促进市场在合理的范围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才能有效地处理市场制度缺陷,防止政府过分地干涉与监督管理问题。
第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全面科学地履行政府职能,建设有作为的政府。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和上层制度并不是哪个或哪些企业家能够单独推进的,而是必须由政府来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对相关企业的投资进行积极的组织与协调。此外,政府还需对那些先行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可预知的风险进行相应的补偿,以完成技术和产业不断顺利地向着优势变化进行创新与升级。
第三,处理好社会和行政机构二者关系。在政府机关单位变革的时代潮流中,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主要在于:首先,科学地划分行政机构与社会运行边界、范围、层面和内容;其次,科学创造和设立行政机构与社会的关联互动机制;再次,科学确定二者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条件下的功能互补内容和运行机制;最后,加强行政机构对于社会有效管控机制的科学性与执行力。
(二)政府机关部门变革同行政方式创新并进
第一,依法行政。就是根据宪法规定的基础之上,促进法制法度建立,完善行政机制、行政后的评估和行政纠错制度,并全面促成依法从政的建设。要按照法文所规定的权职履行其义务,保证有法可依,有法可行。严格限制地方政府的自由行事作风,实行责任制,完善经费财政保障制度,保证地方政府的权职得到监管。
第二,民主行政。就是地方政府的决策有广大民众参与进来,决策中体现民意;让政府公开透明,建设民主政府、阳光政府,加强对于行政机构权力行使过程的全面公开;强化民众对行政机构的监督,建立起全方位的审查制度;加强权职问责的力度等。与此同时,积极创新与完善政府机关领导与人民大众直连的制度。
第三,科学行政。应该加强绩效考核的制度,绩效需严格管理,确保权力与责任的一致性,建立高能效政府和高责任的政府;首先,改正政府机关单位的考评体制,让其不能仅仅跟经济发展速度挂靠,增加民意调查及可持续发展等指标权重,关注人民大众的真实体验;其次,改善考核机制,优化政府职能人员绩效办法;最后,在政府行政管理中积极有效的采用高新技术,推进各部门间的的资源信息共享,并积极依照我国的法律来管理互联网,从而进行所谓的网格化管理。
(三)政府管理“权、能、责”结构性优化
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不仅是机构改革、制度改革、规则改革、编制改革、职位改革等行政体制的具体构成要素的改革,更是对政府权力、职能和责任等行政体制的本质构成要素的改革[3]。以政府的权力与职能为中心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引导政府人员的分配、行政机关和行政制度的改革。
第一,政府行政过程的优化。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体制与政府所担负的职责相互取长补短并以行政认可制度改革作为关键点,从削减政府审批权入手,对政府干预微观管理事项上最大限度地减弱。对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同时将保存的行政审批项目实施标准化的管理。简化审批流程,精简政府机构,同时把经营管理权交给企业,加强行政治理能力,切实做到简政放权。
第二,宏观与微观管理间的优化。地方行政部门在处理事情上要分清事情的性质,对涉及到市场发展趋势和社会的进步的事情要积极地参与并制订长远的计划,通过学习一些相关部门对相似事情的处理经验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4]。在对无关全局与长远发展的事情上,将权利交给市场,交给社会,交给群众。
第三,政府职能配置及履行上的优化。在减少行政部门对于无关市场发展和社会进步上的事情进行过多干预的同时,对行政职能的重新组织和架构,减少管理的冗余。使整个行政部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加快社会的发展步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府权能责以及部门、编制、机构、职位和人员等相应结构性调整和配置,以使政府全面正确配置和履行职能。
(四)强化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管
第一,推行健全阳光行政。坚持以制度为先,依照制度行使政府的行政权力,并使其在运行时实行公开化透明化,运用制度强化人民对于权力的监督;把权力运行的整个流程按照法律公开,率先完善党政事务的公开制度,继而在各领域实施办事公开制度;推进行政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第二,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在确保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力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制约的关系时,要让政府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权限来行使他们的权力。加大和改进人民群众对干部行使权力时的监督和制约,同时还要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的权利。
第三,在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所谓权力清单制度,在法理意义上讲即凡是法律和制度没有规定的,政府一概不可为,这意味着地方各级政府权力事项和范围的公开化,要求只要是不涉及国家机密的公共权力和资源,都应进行强制性的公开并主动接受公众的监督。推行权力清单的重要意义在于削减政府部门的行政自由裁量权,促进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与法治化。
(五)积极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现代社会组织应拥有政社分开、权责分明、依法自治的组织体制。将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四类社会组织作为优先发展和重点培育对象,并将那些适合由这些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相关事项,都直接交其承担[5];着力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最大程度上加强政府治理功能、社会自我调节功能与居民自治功能的良好互动性。
参考文献
[1]段尔煜.对深化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4):31-34.
[2]王浦劬.论新时期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J].中国行政管理,2014,(2):31.
[3]倪水梅.中国“三大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J].行政与法,2002,(4):9.
[4]张瑞.如何健全权监督和制约体系[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2):15.
如果严格考究,我们难以说明“地方政府公司化”这个概念的具体出处。作为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行为的通俗概括,本人更相信这种表述最早来自地方干部之口。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本人在农村调研中,就不断听到基层干部对于自身所从事的政府工作的嘲讽,说“我们县乡政府做的事情,就像公司一样”。实际上,这个概念的起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联系到海内外的相关研究,特别是联系到改革三十余年来中国政治学的发展,这样的概念显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理论内涵。 本文对于“地方政府公司化”的理解,主要基于这样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奇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致力于追求经济增长,具有了商业性公司的诸多特征。地方领导班子像公司管理层一样行动,将公司决策中“成本—收益”分析原则纳入到政府决策中,政府运行如同公司运行。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的这种经济增长,是在没有根本改变既有的地方党政组织体系的条件下实现的。进一步的问题是,在地方政府公司化的种种表象之下,政府及政治过程的运行是如何展开的? “地方政府公司化”基本上是一个比喻。但是,在包括本人在内的许多学者看来,这个比喻相当具有解释力。或者说,以“地方政府公司化”作为分析中国地方政府运行体制、激励机制和权力配置的视角,对于改革以来的地方政权属性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这个概念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对于地方“国家—社会关系”的洞察,也可以成为理解“中央—地方”政权关系的重要着眼点,如地方政权如何接受、选择甚或扭曲自上而下的政策指令。在这个视角下,它不仅能够解释中国的经济起飞,也能解释中国所出现的“治理危机”——地方政权耽于经济发展或者经济利益,自然疏于分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本文认为,无论是经济转型还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政策上的调整如果不触及这一政府运行的内在机制,难以真正取得突破。一、“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从学术脉络的梳理看,谈“地方政府公司化”概念,不能不从“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local state corporatism)说起。 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显著激发和冲击着理论界的讨论。在国际学术界,中国研究成为比较政治经济研究的重要议题:为什么持续的高速增长会出现在中国?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增长过程?研究者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解释,丰富了既有的研究范式。1989年,美国学者戴慕珍(Jean C. Oi),在论文《当代中国的国家与农民:乡镇政府的政治经济》中首次提出了“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强调地方政权、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之间所形成的统合关系。此后,戴慕珍进一步将这个概念延伸到对于中国改革的制度基础的分析。认为,中国乡村经济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原因是将毛泽东时代建立起来的地方政权和地方干部的组织体系与当地工商业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 在戴慕珍的“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 概念中,“统合主义”的涵义并非进行利益聚合或者利益组织的利益集团,而是强调在国家—社会关系中社会中的各种私利(narrow interests)被组织和整合起来、以实现名义上更高层次的目标——如全国或者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增长。她把“国家统合主义”落实到地方层面,将其分析对象限定在县、乡(镇)和村三级政权机构,且将县、乡的党委和政府、村的党支部和村委会等一并纳入其中。这是因为这些基层政权直接参与经济社会管理,卷入到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她认为这是解释中国乡村经济起飞的关键之所在。其所针对的问题,即“是什么原因使这种显著增长得以在没有任何政治变革的情况下发生?”综合戴慕珍在有关文献中的分析,她提出了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的概念和解释框架。 与苏东国家同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中国也面临着农村工业化的起步问题。戴慕珍认为,改革之初的给定条件就是仍然保存完好的政权体系——即地方上的党政组织网络,被她称为“毛泽东的遗产”,是旧的体制遗留下来的资源。无论是党委还是政府,都维持着既有的官方地位。但这些党政组织是如何被动员到发展经济的努力中?戴慕珍提出了两项激励结构(structure of incentives):去集体化(decollectivization)和财政改革。人民公社的解体和农业生产去集体化的进程推进,改变了原来生产队和公社的收入模式。农产品的收成主要留在了农户而不是村社集体组织中,农民只需交够基本的公粮和集体提留即可。这当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是却使村集体收入和基层政府收入锐减。尤其是在村庄一级,由于它不是政权的合法组成部分,所以财政收入并不能直接到村集体的手中,因而去集体化导致它们的收入形势最为严峻。农业的去集体化使得农业再也不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了。与此同时,1980年代初开始的财政改革,在县乡政府中实行税收责任制,使得地方成为独立的财政实体。这就促使地方政府开始寻找新的收入来源。在各种约束条件下,最有利而且政治上最没有问题的策略就是发展农村集体企业即乡镇企业。因为这既能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与国家领导的需求一致,又能获得合法的可支配收入。在这两大结构性动因的激励下,地方政权利用正式的官方地位和对资源的调配权力,培育发展地方经济,使得农村工业、集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由此,国家通过正式的制度变迁,促成了“经济奇迹”。 在戴慕珍的“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体制结构中,地方政府将企业发展纳入到公共治理中,既为企业提供经济依靠和政治后盾,又对企业施加其影响力和控制权。政府与企业之间是互利关系,各级执政党、政府和企业组成了利益共同体,并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种利益最大化包括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包括社区内的其他利益——如解决就业等。戴慕珍分析了1980年代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一是工厂管理。基层政府把企业承包或租赁给个人而不是私有化,这既有助于政府进行干预和控制、决定企业利润的安排,又能鼓励工厂经理提高效率和增加生产。二是资源分配。地方政府选择性地将资源优先分配或低价提供给企业,包括中央调拨的物资和其他稀缺生产材料。三是行政服务,包括协助取得营业执照、产品合格证和减税机会等。地方政府能够动员政府内的所有机构和组织扶植被选中的乡镇企业,并提供超出常规行政服务外的其他服务。四是投资与贷款。通过控制投资与贷款决定,地方政府有效地引导着经济发展的路径。戴慕珍将1980年代的地方政权比作企业,因为地方政权的领导正是在发挥着类似于企业决策者的功能。 19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虽然仍维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但是乡镇企业风光不再,大量集体企业经由私有化的进程完成改制,或者是在与日益成长的民营经济竞争中倒闭、退出市场。这对“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带来了挑战。戴慕珍认为,“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的基本方式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进化:一方面,政府通过有选择的私有化,继续对重要的、经营良好的集体企业进行直接控制,同时关停或者改制其他的集体企业,减少负担;另一方面,政府还把扶持的对象和范围延伸到民营企业,地方政府与一些重要的私有企业之间也建立起了利益共同体。“正如他们原先帮助集体企业那样,地方官员通过调动资金、提供技术帮助、寻求市场机会、颁发执照,来支持辖区内私有企业的发展。” 因此,在戴慕珍看来,尽管统合方式有进化,但“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的体制特征并没有随着体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根本变化。她认为,1980年代,这一概念侧重地方政权的“公司化”的色彩:地方政府协调其他地区内各经济事业单位的工作运行,似乎就是一个从事多种经营的实业公司;在1990年代,则更多地体现了地方政权的“统合者”的色彩。这一概念对于变革中的中国仍具有解释力。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村三级的党委组织和政权机构(及其在村一级的延伸)的角色性质并没有改变,仍然在企业的重组、改制中发挥资源要素的微观配置重要作用,因此,“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仍然适用于理解当前的政治经济关系和政府角色。 “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概念在1989年提出以来,对海内外的中国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了海外学者对于变动中的中国政治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可以说,这个概念通过创造性地使用“统合主义”(corporatism)以及“国家统合主义”(state corporatism)等基本概念,丰富了比较政治经济学的传统解释框架。二、地方政府公司化显然,国外学者用统合主义视角来观察中国发展,做出的理论判断既有国际背景,也富有历史厚度,给我们以思想和学术的重要启迪。但是,我们在阅读吸收这些国外研究的时候,也常常有一种不满足感,就是这些分析对于中国经验本身还缺乏更深刻的穿透力。这些分析所观照的,往往局限于对中国政府和政治的外部作用,而对于内在的东西,缺乏应有的透视和解析。因此,本文在这里展开地方政府公司化这个概念,一方面是吸收了“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的理论营养,另一方面也力图在中国政治过程的深刻解剖上做一些努力。进一步说,本文力图从日常运行和内部机制入手,来展开对地方政府公司化的理解。 1. 地方政府公司化的行为特征 最直观地看,地方政府的公司化,其具体表现可以见诸地方政府的日常工作:以招商引资为首要工作,以追求财政收入增加为最高动力。在地方政府领导人的话语中,充满了“土地低价”、“税收优惠”、“劳动力便宜”等宣言和许诺。投资者成为政府的最高客户,公众的要求则被忽略。在工商企业与本地民众发生冲突的时候,地方政府往往不惜违法来保护工商企业。在有些地方的公路两侧,我们可以找到诸如“谁和招商引资过不去,就是和全县人民过不去”之类堂而皇之的大标语。 地方政府的公司化不仅反映了其行为逻辑,也揭示了其背后的激励机制。这一激励机制起作用,与地方政府碎片化的权力结构、运动化的行动方式联系在一起。这些属性相互强化,共同塑造出当下的中国地方政府形态。 地方政府的碎片化表现为三个层面的特点:第一是“价值”的碎片化,下级对于上级的服从往往只是象征性的。对于上级的许多部署精神,下级往往从思想上就不认同,只是表现出表面上的认同或者顺从。第二是“体制”的碎片化,不同层级政府之间、不同政府部门之间,根据各自需要执行上级部署。因此出现众多的“文件打架”、执行文件的人员打架。这样,看上去一呼百应的政府体制其实蕴涵着内在的割裂。第三是“职能”的碎片化。职能部门缺乏整合,政策过程相互脱节。政府运行的重要机制演变为非正式规则主导下的“个人运作”,或者说政府部门的运行已经被植根于政府内部的人际关系结构中。讨价还价成为政府部门工作的重要方式,不仅存在于政策制定过程中,也存在于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同政策相互间不衔接,政府权力往往被用于谋取私利,而且许多私利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地带。在这样的政府运行过程中,正式的制度规范往往成为摆设,难以建立有效的法律框架,无法形成共同的价值和公认的程序。 价值的分歧和体制的割裂已成为地方政府运行中的突出特点。这种割裂体现在政府的行为模式中,通过发动“运动”的方式来处理例行的日常工作任务。常规(routine)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被动员式的运动化的工作机制所取代。运动化的运作机制,表现为行政主体为了某一特定目标,在短期内最大限度地动用行政管理资源,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疾风骤雨般的方式执法。政府运行以“运动”为重要特征,但这种运动并不是民间社会力量自动生成的“社会运动”,而是政府通过行政力量来推动营造的“政府运动”。从政府运动的发生过程来看,基本上都是领导要求部署启动,检查考核评比开路,宣传发动的时候轰轰烈烈,检查验收浩浩荡荡。运动的结果,基本上都是表面上皆大欢喜,总结起来成果累累,非常成功,上级领导抓得对,下级领导做得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或者是形式主义成风,用“文件落实文件”、“会议落实会议”,或者是强迫命令造成种种后遗症,如现在的巨量乡村债务有相当部分就是这些运动的“丰硕成果”。 地方政府的公司化激励机制、碎片化权力结构、运动化行为模式,揭示了当下地方政府运行的内在机制。这三个因素相互影响和相互强化,成为改革难以撼动的体制症结。 2.地方政府公司化的政治前提 不论国外的研究还是国内的研究,都注意到,中国这三十多年的巨大发展,是在没有根本改变既有党政组织体制的条件下实现的。也就是说,既有的党政体制,不仅支撑了过去的计划经济,也支撑了现在的市场经济。这里所说的没有改变,是指没有根本性改变。那么,没有改变的是哪些东西?我们认为,这些没有改变的东西,正是地方政府公司化的政治前提,或者说政治的保证。 中央集权或称上级集权。改革以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包括地方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关系,发生了若干变化,特别是分税制的实行,使得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有了巨大不同,从中衍生出地方政府新的行为特征,以及不同层级政府间新的互动模式。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地方层面,近些年出台了省财政“省直管县”政策,行政管理层面实行“扩权强县”政策,还有基层的“乡财县管”政策,都对中央与地方关系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从政府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中央集权包括上级集权的基本体制格局并没有改变。不论是投资决策,还是具体的转移支付制度,依然是以权力向上集中为基本特征。不仅如此,近些年这种集权模式在若干方面甚至更加严重。从政治的角度看,这种上级集权基本格局没有动摇,近几年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明显的强化。主要表现是,上级仍然是下级政府权力的基本来源。虽然,这些年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选举有所展开,但是,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上级在强化集权中新的怪异现象,如在换届选举中,上级提出明确要求,党组织推荐的候选人要保证当选、出现组织推荐候选落选情况要追究党委书记责任,同时,还以各种形式严格禁止竞争性选举活动。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使得上级的任命权更加集中。在县的层面,过去县委书记的任命基本上都由市委地委直接决定,现在则因为强调县委书记的重要性而由省委决定。这种高度集中的中央权力即上级权力,使得政府的发展主义倾向不断强化。 个人集权。在地方主要表现为党政主要领导人专权,在部门则表现为部门领导人专权,其集中表现则是党委书记的高度专权。从政府预算的决定和执行来看,虽然已经有了部门预算的制度设计和相关规范,民意机构在预算中的作用也有法律要求,但是,党政领导者的意志实际上仍然起决定性作用。建设项目的安排、预算资金的分配,最重要的决策环节还掌握在领导者手里。因此,经常出现一定地方的城市建设规划、产业发展安排随着领导人的变动而变动的情况。从工业项目建设、征地拆迁来看,中央虽然出台了一些规范规章,但是,这些规范作用往往是纸面上的,领导个人的决策往往可以抵消这些文本的规范要求,所以,项目招投标过程的腐败、征地拆迁过程中的腐败未见其少,反而增多。在官员的管理上,一方面中央政府和各地都在规范选人用人程序,高调推行公开选拔、民主测评、民主投票、全委会票决等制度规范,或者说,如果从文本规定来看,用人方面的程序性要求越来越多,对于所谓党委一把手在用人上的权力限制越来越多,但是,另一方面,人事任免中的领导个人说了算现象仍然非常严重,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甚至说,官员提拔中的种种腐败现象在中央高度重视解决的过程中愈演愈烈。这其中的问题,就说明领导人个人专权在现行体制中并没有有效缓解,更没有解决。也就是说,这个集权体制的核心内容依然有效运行。 党的集权即党政不分。从机构改革历程来看,如果把党的机构和政府机构分开考察,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历次机构改革中,党的机构改革的力度是很微弱的,党委机构的膨胀臃肿本身远远超过政府部门。从党政职能分开来看,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党政分开,在当时有一些实质上的举措。虽然党的高层从来没有公开否定十三大提出的改革方向,但是实际上,党政分开的进程后来出现了明显逆转。从现在状况来看,应该说党的部门不仅机构更加臃肿庞大,而且权力更加宽泛集中。在地方工作中,党委和政府越加浑然一体。一些政府的日常性工作,往往出于增加力度的需要,让党委部门直接出面指挥。比如市委部署绿化工作,但是因为分管副市长权力不够,市委书记会直接安排组织部长分工去抓,组织部长不仅直接领导副市长,也直接指挥有关局委办。还有的地方县里重视发展畜牧业,要大力发展奶牛,副县长不得力,则直接由纪检委书记来分工领导。在地方考察中可以发现,党委部门近些年越来越多地介入政府日常事务,甚至直接包办。在核心权力机关层面,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的现象很普遍,使得人大本来就有限的监督作用更加难以张扬。党委与政府、人大等机构的权责界定没有制度化机制来保证,甚至说分工分权越来越模糊,使得党委部门越来越凌驾政府部门,使得地方政府的公司化运行获得了权力结构上的支撑。 3.地方政府公司化的社会后果 对于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影响,海外学者的讨论往往集中在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此外,如果将其放到更广泛的背景中,人们往往更多地注意到其积极意义。戴慕珍在其著述中,也讨论了“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对中国的政治前景所产生的更广泛影响。她认为,“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可以为中国提供有别于苏东国家的私有化和制度崩溃的制度选择,“一种相对来说无威胁的可供选择的经济制度,这种制度允许强有力的地方政府干预。共产党官员不但能够发挥政治作用,也能发挥领导经济的作用。” 这也使得中国的地方官员一直愿意进行经济改革,不像苏联官员那样反对经济改革。因为实行经济改革和追求发展“把握住了加强而非削弱地方官员权力的潜在力量”。她还认为,正是因为“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带来的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使得政府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补贴(如粮食补贴、教育补贴、卫生补贴、老年救济、建房补贴等)把大部分钱款重新分配给农民,地方政府也由此将社区福利因素纳入到经济发展的决策中,使得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体系得以保持。在这个意义上,她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活动有别于所谓的掠夺型国家,因为这些获取的资源并不是被私人化,而是更多地以公共财政的途径用于公共事业和公共福祉。 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近年来中国经济所面对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似乎印证了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的分析:经济发展以增加投入为基础,政府虽然能够组织和动员资源投入到经济增长中,但是难以提高效率和技术水平、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能否成功地动员经济从量到质的升级,目前来看,仍然存在疑问。 与此同时,在政治方面,由于地方政权完全地卷入到经济和市场活动中,并在决策中以企业式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为基本依归,这也带来了政治上的危机。借用贝尔(Daniel Bell)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对于中轴原理的分析,可以说,政治领域和市场(企业)领域的中轴原理存在根本不同。现代政权在政治上的根本利益在于合法性的获取,而企业的市场决策的根本原则在于成本—收益分析后的利润最大化。基层政府按照企业的决策原则行事,结果导致了其对于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疏于供给,而且由于政府变成市场运行中的利益主体,成为与民争利的既得利益者,也使得社会冲突包括市场其他主体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不仅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而且矛盾还被激化。晚近以来围绕着征地和拆迁问题的冲突无疑都是这些问题的生动写照。此外,政府通过“统合”手段将各种主体、要素和资源卷入到统合过程,使得“全能主义国家”不仅没有转型为“有限政府”,反而不断扩大了国家权力范围。 在地方政府公司化的机制作用下,政府把自己变成了市场竞争的一个主体,做了许多原本该是市场做的事情。政府官员的注意力主要是在投资者或者说有钱人的身上,或者说,政策取向更向有钱人倾斜。公权力过分介入市场运行,混淆了政商之间的界限,反而更加不利于建立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这种公司化的政府运行机制,使政府对于基层社会的公共需要缺乏回应能力。在政府运作过程中,民众的需要和要求难以迅速反馈到政府体系中来。或者说,反馈的方式主要是非常规性的,如上访、群体性事件。而那些设计好的制度化通道运行不畅,或被废弃、或被堵塞。即使在信息反馈上来以后,政府的处理机制也不健全。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来说,缺乏为民众做事的激励机制,也就缺少对相关信息做出反应的动力。 公司化的运行机制,所带来的后果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第一,大量资源被用于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挤占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可用资源。在现有的考核体系中,经济发展是最为重要的指标,这使得地方政府有强烈的意愿将各种资源用来发展经济;而在动员型的政治体制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平衡,社会的要求对地方政权没有制度性的约束力,地方政府没有提供公共物品的动机。第二,无法有效地化解地方社会内部的紧张和冲突: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于社会冲突的处理缺少动力;另一方面,地方政权本身也被卷入社会冲突中,成为冲突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甚至是冲突发生的根源,尤其体现在矛盾最为集中的征地活动中。第三,政府无力满足地方社会对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需要,因而相应也就无法获取政治支持。这也使得地方政府与当地社会之间的疏离感增强,政府渗透和动员社会的能力下降。 在公司化的运行过程中,地方政府表现出鲜明的自主性。这种“基层政府的自主性”,既体现在相对于上级政府而言的自主性,即财政上的分灶吃饭使其在财政发展方面有自主行动;也体现在相对于当地社会而言的自主性,在日常运转中忽略社会公众的需求、忽略平衡各种社会利益的需要。在中国社会出现的大量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冲突,往往能够在公司化的政府运作中找到根源。 戴慕珍曾经给予“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以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成功地通过制度安排、在不做政治改革的条件下就能够完成经济增长的任务,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在市场体制已经基本建立的条件下,深度卷入市场运行的“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已经很难再作为具有比较优势的制度安排。它越来越成为中国现代地方国家政权构建的体制障碍,而且地方政权作为既得利益集团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触及这一体制症结,任何政策上的变革都将难以落实和深入。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对现有的政治体制做出根本性的调整,那么经济转型的完成和政治秩序的稳定也将在“摸石头”的过程中陷入困境,更无法实现“过河”的目标了。 当下,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仍在进行中。显然,晚近三十多年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如果说中国的改革业已成功则为时尚早。就政府转型而言,中国模式还没有迈过最重要的那道“窄门”。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发展范式,早期阶段显然有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之利,但是随后弊端开始凸显。如果说前一阶段中国的改革是在没有根本触及政治体制的情况下开展的,那么,下一阶段的中国改革,根本的问题将是如何去改变地方政府公司化的运行机制,使之真正转换为现代意义的国家政权体系。(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nlc202309011537
【论文摘要】地方税管理体制是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划分地方税立法权和税收管理权的一种制度,它是税收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税的税收立法权和税收管理权在中央与地方间的不同划分厦组合方式形成了地方税管理体制的不同模式。在我国的分税制改革中,地方税管理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虽然确定了地方政府的固定收入.但税权仍然高度集中于中央,不利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发展地区经济,也不符合分税制对于在中央与地方问合理划分税权的要求。
一、我国地方税管理体制的现状
1.比较彻底的划分税种办法.主要税种归中央,零星税源归地方
建立中央与地方两大税务体系。中央财政的固定收入包括关税、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个人所得税(不含居民储蓄存款利息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业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的农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遗产税和赠予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收入等。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增值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资源税按不同的资源品种划分,陆地资源税作为地方收入,海洋石油资源税作为中央收入。证券交易税中央与地方各分享5O%。
2.税收高度集中,地方机动权力较小
我国税收立法权比较集中,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传统的体制在市场经济建立初期也难以完全扭转。中央税、共享税以及地方税的立法权都要集中在中央,以保证中央调整经济的需要。无论是中央返还共享的地方税部分,还是税收法律和主要政策包括开征权、征税范围等,均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定。具体条例由财政部或国家税务总局制订。地方政府只能按国家的税收政策及法令执行。但地方也有一定机动权,比如车船税、房产税的开征、停征由省人民政府决定。部分地方税种的减免按一定权限报省级税务机关审批。
3.组织机构分设
九四年实行分税制以来,设置了中央税务系统,即省市县设有国家税务局,实行垂直人员及垂直经费的管理,负责中央部分税收收入及共享税的收入;设有地方税务系统,实行人员垂直管理及经费的横向管理,负担地方税的收入。
二、我国地方税管理体制的评价
1.税种划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地方税概念不明确
分税制财政体制虽然将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但划分标准杂乱无序,有按税种划分的,有按行业划分的,也有按企业经济属性和隶属关系划分的。如将企业所得税分为中央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所得税和地方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划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企业所得税划为地方固定收入,但又不包括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将城市维护建设税划为地方固定收入,但又不包括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个人所得税划为地方固定收入,但对个人储蓄利息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又将这部分税收划为中央级收入。这就使得地方税中的营业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和印花税等都具有共享性质。这种交叉重叠的划分方法,违背了分税制的规范要求,导致中央税与地方税的内涵与外延难以准确界定。
2.目前的地方税管理体制过于集中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在西方国家,案件必须经过合法的言词辩论才能进行裁决属于诉讼程序的哪个阶段: A.庭审前阶段 B.上诉阶段 C.庭审阶段 D.执行阶段 正确答案:
2.戴高乐首创了由总统和总理共掌行政权的“双头制”权力运作模式,这种政府体制吸收了________和_________的特点。A.总统制和贵族制 B.总统制和共和制 C.总统制和议会制 D.议会制和共和制 正确答案:
3.在我国中央政府的机构体系中,国家信访局属于: A.国务院直属机构 B.国务院办事机构 C.议事协调和临时机构 D.部委管理的国家局 正确答案:
4.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关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方面的法律属于: A.商法 B.民法 C.经济法 D.行政法 正确答案:
5.在实行内阁制政府体制的国家,中央政府的____主要表现为法案创议权,即政府有权向议会提出法律草案。A.执行法律权 B.行政立法权 C.立法参与权
D.行政司法及司法行政权 正确答案:
6.下列国家中,议会结构采用两院制的是: A.葡萄牙
B.德国 C.希腊 D.新西兰 正确答案:
7.提出“代议制政体就是,全体人民或一大部分人民通过由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最后的控制权,这种权力在每一种政体中都必定存在于某个地方。”的思想家是: A.卢梭 B.洛克 C.密尔
D.孟德斯鸠 正确答案:
8.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中,职权范围较小,主要遵照中央指挥、指令行动并主要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地方体制形式属于: A.依附型 B.自主型 C.联合型 D.中间型 正确答案:
9.下列关于议会内阁制政府的描述哪个是错误的: A.议会既是最高权力机关,又是最高立法机关 B.政府受议会监督
C.内阁全体成员向议会负责
D.政府成员不得同时身为国会议员 正确答案:
10.司法机关以中立的第三者身份对各种法律纠纷依法裁决的权力属于: A.司法审判权 B.司法审查权 C.行政司法权 D.检察权 正确答案:
11.英国“光荣革命”发生在: A.1640年 B.1649年 C.1653年 D.1688年 正确答案:
12.在实行内阁制政府体制的国家,中央政府的__________主要表现为法案创议权,即政府有权向议会提出法律草案 A.执行法律权 B.行政立法权 C.立法参与权
D.行政司法及司法行政权 正确答案:
13.从公元前5世纪《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到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罗马法》大全编纂完
成这一时期的法律,属于: A.希腊法 B.大陆法 C.英美法 D.罗马法 正确答案:
14.下列国家中,议会结构采用两院制的是: A.葡萄牙 B.德国 C.希腊 D.新西兰 正确答案:
15.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每一届的任期是: A.三年 B.四年 C.五年 D.六年 正确答案:
16.最早、最明确的建立了私有的概念,并规定私有权受法律保护,最早、最完备的规定了契约自由权的法律是: A.希腊法 B.大陆法 C.英美法 D.罗马法 正确答案:
17.下列关于德国总统的表述,正确的是: A.总统不享有任何立法否决权和搁置权
B.总统以国家的“保证人”和“仲裁人”的地位 C.总统首先享有最为重大的人事任免权
D.部长会议所确定的法令和命令,均需由总统签署 正确答案:
18.1988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主题是: A.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B.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C.转变政府职能
D.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正确答案:
19.西方各国中央政府有权对教育、科学、文化、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事务进行管理和监督,以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权力属于: A.行政领导和监督权 B.官员任免权
C.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 D.外交权
正确答案:
20.日、法、德等大陆法系国家,侦查权、监督法院适用法律及判决执行的等权力属于: A.司法审判权 B.司法审查权 C.行政司法权 D.检察权 正确答案:
比较政府体制16秋在线作业3
二、多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下列关于司法体制的说法正确的有:
A.司法体制是伴随着国家、阶级和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 B.现代意义上的司法体制是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形成的 C.司法体制是关于司法机关的体制
D.司法体制是关于司法机关的司法权的体制 正确答案:
2.英国由______________几部分组成: A.英格兰 B.威尔士 C.苏格兰 D.北爱尔兰 正确答案:
3.西方政府体制的理论渊源有哪些: A.自然权利理论 B.社会契约理论 C.人民主权理论
D.权力分立与制衡理论 正确答案:
4.不同国家的检查机关的权利和职责不尽相同,但一般说来,西方各国的检查机关均有下述职权:
A.参加刑事案件的侦查工作,向法院提起公诉,并出庭支持公诉 B.监督法院的刑事审判
C.在一定范围内干预民事诉讼
D.充当政府的法律顾问,为政府提供法律咨询 正确答案:
5.英国议会君主制是________________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A.英国王权
B.宗教势力 C.贵族
D.资产阶级 正确答案:
6.社会契约论的代表人物有: A.边沁 B.霍布斯 C.洛克 D.卢梭 正确答案:
7.下列关于英国国王的表述,正确的有:
A.英王要召开枢密会议,听取首相、大臣和其他国内和海外官员的汇报 B.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位君主,其职权大多是象征性的 C.英国国王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D.英国国王世袭终身 正确答案:
8.下列关于英国议会说法正确的有: A.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议会体制的国家 B.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两院制的国家 C.英国议会的下院叫做平民院 D.议会党团是下院中的党派机构 正确答案:
9.单一制国家的中央政府通过行政、人事、财政手段更为直接地控制地方政府,这一类型的国家有: A.日本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正确答案:
10.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下列哪些法律: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选举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正确答案:
11.自然权利说认为——是天赋的永恒的,和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建立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这些权利。A.生命 B.自由 C.平等 D.财产 正确答案:
12.美国的国会拥有_________等权力: A.立法权
B.预算权
C.批准任命的权力 D.弹劾权 正确答案:
13.西方国家地方政府的类型包括: A.依附型 B.自主型 C.联合型 D.中间型 正确答案:
14.在西方国家,司法公正原则是司法活动的总原则,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 A.司法独立 B.审判公开
C.公正或正义的法院 D.公正的诉讼程序 正确答案:
15.综观各国,司法权及与司法相关的权力主要有: A.司法审判权 B.司法审查权 C.行政司法权 D.检察权 正确答案:
16.以政府地位高低、权能大小为标准,政府可分为: A.地方政府 B.联邦政府 C.中央政府 D.单一政府 正确答案:
17.司法原则是指贯穿整个司法活动的基本准则,它包括: A.司法公正原则 B.司法独立原则 C.审判公开原则 D.法律平等原则 正确答案:
18.在现代国家结构中,国家元首体制大体上可分为_____________三种()A.集体元首制 B.君主元首制 C.首相元首制 D.总统元首制 正确答案:
19.议会内阁制的基本原则有: A.议会主权原则 B.两院制原则
C.内阁集体负责或连带责任原则
D.立法与行政之间的相容原则 正确答案:
20.国务院作为我国的中央政府,其组成部分包括: A.总理 B.副总理 C.国务委员
D.国务院办公厅 正确答案:
比较政府体制16秋在线作业3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在英国,从法理上讲,_____是“国家的化身”和“一切权力的来源”: A.首相 B.国王 C.总理 D.总统 正确答案:
2.在下列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中,属于依附型的是: A.法国 B.日本 C.美国 D.英国 正确答案:
3.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中,职权范围较小,主要遵照中央指挥、指令行动并主要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地方体制形式属于: A.依附型 B.自主型 C.联合型 D.中间型 正确答案:
4.下列哪个国家的议会体制中规定政府部长必须是议员: A.美国 B.法国 C.巴西 D.新西兰 正确答案:
5.西方议会中提出法案权通常为议员个人和政府所有,例如,法国规定_____提出的法案
在讨论中占优先地位 A.议员 B.议会党团 C.议长 D.政府 正确答案: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届________________: A.中国人民代表会议 B.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 C.中华人民代表会议 D.中国人民议会 正确答案:
7.新中国建立初期到______期间,在国家机构体系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国家元首机关,行使国家元首职权的国家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A.1954年 B.1956年 C.1976年 D.1978年 正确答案:
8.下列关于我国政府体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所采取的统治和管理方式、方法的总和
B.根本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D.照搬苏联模式的产物 正确答案:
9.在实行君主元首制的国家,君主不掌握行政权力,而仅仅是形式上或礼仪上的国家元首,如: A.约旦
B.沙特阿拉伯 C.摩洛哥 D.日本 正确答案:
10.下面关于英国议会立法程序说法错误的是:
A.立法案由下院经过“三读”程序判断法案能否通过 B.如果表决通过,便将该法案送到上院审议认可 C.上院对下院通过的法案不能否决也不能搁置 D.最后由国王签署生效 正确答案:
11.在实行君主元首制的国家,君主在实质上掌握行政权力的国家是: A.挪威 B.丹麦
C.沙特阿拉伯 D.卢森堡
正确答案:
12.在我国的法院体系中,军事法院、海事法院、森林法院、铁路运输法院、农垦法院和石油法院等属于: A.专门人民法院 B.基层人民法院 C.中级人民法院 D.高级人民法院 正确答案:
13.西方国家中央与地方关系属于联邦分权模式的是: A.法国 B.日本 C.美国 D.英国 正确答案:
14.新中国建立初期到______期间,在国家机构体系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国家元首机关,行使国家元首职权的国家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A.1954年 B.1956年 C.1976年 D.1978年 正确答案:
15.在英国,政府首脑是______,居实际行政首长的地位 A.英王 B.内阁首相 C.总统 D.总理 正确答案:
16.在下列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中,属于自主型的是: A.法国 B.日本 C.美国 D.英国 正确答案:
17.在实行君主元首制的国家,君主在实质上掌握行政权力的国家是: A.挪威 B.丹麦
C.沙特阿拉伯 D.卢森堡 正确答案:
18.下面哪些表述不是我国国家主席的继位补缺制度: A.国家主席缺位的时候,由副主席继任主席的职位
B.国家主席、副主席都缺位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
C.在补选以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暂时代理主席职位 D.国务院总理也可以在特殊情况下代行国家主席职务
正确答案:
19.下列国家中实行君主元首制的是: A.泰国 B.巴西 C.印度 D.意大利 正确答案:
20.总统制的国家,如美国,弹劾权的运用就比较广泛,包括总统、___、州长、市长等“一切高级联邦官员”。A.法官 B.议长 C.党魁 D.议员 正确答案:
比较政府体制16秋在线作业3
二、多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行政体制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政治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相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A.环境制约性 B.鲜明阶级性 C.效力强制性 D.形式多样性 正确答案:
2.西方国家议会结构采取一院制的有: A.芬兰 B.瑞典 C.挪威 D.日本 正确答案:
3.下列能够体现自然权利理论的著作有: A.《共产党宣言》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道德宣言》 正确答案:
4.实行半总统制的国家有: A.法国
B.奥地利 C.芬兰 D.冰岛 正确答案:
5.总体上看,英国下院掌握着国家政治事务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A.倒阁权 B.立法权 C.财政权 D.监督权 正确答案:
6.英国由______________几部分组成: A.英格兰 B.威尔士 C.苏格兰 D.北爱尔兰 正确答案:
7.不同国家的检查机关的权利和职责不尽相同,但一般说来,西方各国的检查机关均有下述职权:
A.参加刑事案件的侦查工作,向法院提起公诉,并出庭支持公诉 B.监督法院的刑事审判
C.在一定范围内干预民事诉讼
D.充当政府的法律顾问,为政府提供法律咨询 正确答案:
8.单一制国家的中央政府通过行政、人事、财政手段更为直接地控制地方政府,这一类型的国家有: A.日本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正确答案:
9.卢梭按政府成员的人数与领土大小把政体分为: A.共和制 B.君主制 C.贵族制 D.国君制 正确答案:
10.西方国家议会的内部组织包括: A.指导机构 B.咨询机构 C.委员会体制 D.党团组织 正确答案:
11.西方国家监督权即议会监督政府的职权,议会的监督权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包括:
A.质询权 B.调查权 C.倒阁权 D.建议权 正确答案:
12.美国的国会拥有_________等权力: A.立法权 B.预算权
C.批准任命的权力 D.弹劾权 正确答案:
13.下列关于司法体制的说法正确的有:
A.司法体制是伴随着国家、阶级和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 B.现代意义上的司法体制是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形成的 C.司法体制是关于司法机关的体制
D.司法体制是关于司法机关的司法权的体制 正确答案:
14.议会内阁制的基本原则有: A.议会主权原则 B.两院制原则
C.内阁集体负责或连带责任原则 D.立法与行政之间的相容原则 正确答案:
15.以政府地位高低、权能大小为标准,政府可分为: A.地方政府 B.联邦政府 C.中央政府 D.单一政府 正确答案:
16.西方国家在议会中建立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包括: A.全院委员会
B.常设委员会或常务委员会 C.临时委员会或特别委员会 D.两院联合委员会 正确答案:
17.下列关于国家元首的表述,正确的有:
A.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机关,具有阶级性、历史性 B.国家元首居于国家组织政权体系的首脑部位 C.国家元首是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国家代表者 D.国家元首具有人格化特征 正确答案:
18.在西方国家,司法公正原则是司法活动的总原则,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 A.司法独立 B.审判公开
C.公正或正义的法院 D.公正的诉讼程序 正确答案:
19.在西方国家,司法独立的含义有这样几个方面: A.司法权由法院、法官独立行使
B.法官独立审判,只服从宪法和法律,不受外来干涉 C.陪审团、陪审员独立
D.法官在审判活动中所发表的言论、所作出的行为,免受民事起诉 正确答案:
20.自然权利说认为——是天赋的永恒的,和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建立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这些权利。A.生命 B.自由 C.平等 D.财产 正确答案:
比较政府体制16秋在线作业3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我国的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拥有广泛职权,其中,由国务院编制和执行,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交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计划执行情况的权力属于: A.行政立法权 B.议案权 C.行政管理权 D.社会管理权 正确答案:
2.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中,既要向中央负责,又要向选民或议会负责,受到上、下双重制约的政府形式属于: A.依附型 B.自主型 C.联合型 D.中间型 正确答案:
3.2009年4月2日,美国众议院以233票对196票通过了修改后的2010财年政府预算法案,这体现了美国国会的________: A.立法权
B.财政权 C.监督权 D.弹劾权 正确答案:
4.下列国家中,议会结构采用两院制的是: A.葡萄牙 B.德国 C.希腊 D.新西兰 正确答案:
5.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就业促进法、生产安全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法律属于哪个部门法: A.商法 B.民法 C.行政法 D.社会法 正确答案:
6.我国第一次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A.精兵简政 B.转变职能
C.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D.建立现代政府 正确答案:
7.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中,享有立法、人事、财政、司法、警察等多种不受中央管辖、干涉的权力,主要向选民负责属于: A.依附型 B.自主型 C.联合型 D.中间型 正确答案:
8.下列关于美国总统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B.总统有权解散国会
C.总统任期4年,以两任为限 D.总统担任武装部队的总司令 正确答案:
9.戴高乐首创了由总统和总理共掌行政权的“双头制”权力运作模式,这种政府体制吸收了________和_________的特点。A.总统制和贵族制 B.总统制和共和制 C.总统制和议会制 D.议会制和共和制 正确答案:
10.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 法律规范是:
A.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B.民法 C.行政法 D.经济法 正确答案:
11.作为国家元首,虽然总统有任免权,但政府首脑的实际当选与否则取决于议会的表决,而且按惯例是提名多数党的领袖,总统在这里并无自由决定的权力。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巴西 正确答案:
12.作为国家元首,虽然总统有任免权,但政府首脑的实际当选与否则取决于议会的表决,而且按惯例是提名多数党的领袖,总统在这里并无自由决定的权力。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巴西 正确答案:
13.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是:
A.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B.民法 C.行政法 D.经济法 正确答案:
14.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关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方面的法律属于: A.商法 B.民法 C.经济法 D.行政法 正确答案:
15.1988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主题是: A.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B.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C.转变政府职能
D.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正确答案:
16.下列关于议会体制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的议会体制最早形成于清朝末年
B.我国的议会体制以孙中山“五权宪法”为蓝本 C.我国的议会体制表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我国的议会体制建立在政党竞争的基础上 正确答案:
17.新中国建立初期到______期间,在国家机构体系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国家元首机关,行使国家元首职权的国家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A.1954年 B.1956年 C.1976年 D.1978年 正确答案:
18.西方各国的中央政府通常由内阁、行政机构、________、企业管理机构等组成。A.独立机构 B.社会组织 C.行业协会 D.立法机构 正确答案:
19.下列国家中,议会结构采用两院制的是: A.葡萄牙 B.德国 C.希腊 D.新西兰 正确答案:
20.在德国的议会中,议院主席团中不包括: A.议长 B.副议长
C.议会党团领袖 D.议会秘书 正确答案:
比较政府体制16秋在线作业3
二、多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综观各国,司法权及与司法相关的权力主要有: A.司法审判权 B.司法审查权 C.行政司法权 D.检察权 正确答案:
2.卢梭按政府成员的人数与领土大小把政体分为:
A.共和制 B.君主制 C.贵族制 D.国君制 正确答案:
3.在法国式的半总统制模式下,宪法规定,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是: A.国家独立、领土完整,遵守共同条约和协定的保证 B.共和国总统要确保宪法得到遵守
C.总统通过仲裁,保证公共权力机构正常行使职权和国家的持续性 D.总统是国家的“保证人”和“仲裁人” 正确答案:
4.下列关于司法体制的说法正确的有:
A.司法体制是伴随着国家、阶级和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 B.现代意义上的司法体制是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形成的 C.司法体制是关于司法机关的体制
D.司法体制是关于司法机关的司法权的体制 正确答案:
5.议会体制在当代政治实践中的作用有哪些: A.推动和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C.维护和巩固了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 D.推动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正确答案:
6.实行联邦制的国家有: A.加拿大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正确答案:
7.下列关于英国议会说法正确的有: A.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议会体制的国家 B.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两院制的国家 C.英国议会的下院叫做平民院 D.议会党团是下院中的党派机构 正确答案:
8.社会契约论的代表人物有: A.边沁 B.霍布斯 C.洛克 D.卢梭 正确答案:
9.下列关于英国议会下院的描述正确的有:
A.英国的下院主要由下院的领导机构、下院委员会和下院各党派组织构成 B.英国下院的主要职权体现为立法权
C.议会对内阁的监督主要通过议会的质询权和倒阁权来完成
D.议长由多数党提名,经由选举产生,副议长由筹款委员会主席兼任 正确答案:
10.结合国家结构和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西方国家中央与地方关系大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种形式 A.联邦集权模式 B.联邦分权模式 C.单一集权模式 D.单一分权模式 正确答案:
11.以政府地位高低、权能大小为标准,政府可分为: A.地方政府 B.联邦政府 C.中央政府 D.单一政府 正确答案:
12.议会内阁制的基本原则有: A.议会主权原则 B.两院制原则
C.内阁集体负责或连带责任原则 D.立法与行政之间的相容原则 正确答案:
13.下列哪些是关于总统制议会模式的表述: A.议会主权原则
B.严格的分权与制衡原则
C.立法与行政之间的不相容原则 D.首长个人负责制原则 正确答案:
14.在西方国家,司法公正原则是司法活动的总原则,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 A.司法独立 B.审判公开
C.公正或正义的法院 D.公正的诉讼程序 正确答案:
15.在我国的司法体制中,审判工作体制包括: A.辩护体制 B.两审终审体制 C.合议体制 D.回避体制 正确答案:
16.下列属于美国建国过程中的重要政治文件的有: A.《独立宣言》 B.《邦联条例》 C.《解放黑奴宣言》
D.《康涅狄格基本法》 正确答案:
17.英国议会君主制是________________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A.英国王权 B.宗教势力 C.贵族
D.资产阶级 正确答案:
18.西方国家议会的内部组织包括: A.指导机构 B.咨询机构 C.委员会体制 D.党团组织 正确答案:
19.司法平等,其基本含义是指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具体地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A.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 B.审判公开
C.法律给予全体公民以平等的保护 D.法律对于全体公民以统一的适用 正确答案:
20.自然权利说认为——是天赋的永恒的,和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建立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这些权利。A.生命 B.自由 C.平等 D.财产 正确答案:
比较政府体制16秋在线作业3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在权力的结构形式上,启蒙思想家提出了权力分立学说。______C____继承和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提出了更完整的三权分立理论,将三种权力明显的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A.孔德 B.霍布斯 C.孟德斯鸠
D.卢梭 正确答案:
2.我国的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拥有广泛职权,其中,依法整治经济秩序、市场秩序,对市场进行监管的权力属于: A.行政立法权 B.议案权 C.行政管理权
D.领导和管理经济和城乡建设权 正确答案:
《比较政府体制》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请简要说明行政体制的作用有哪些?
答:规范行政权力运作。行政体制确认行政权力是相对独立的国家权力,主要由行政机关享有和行使,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活动不得受到非法干预和阻挠。行政体制规定行政活动的程序,从而使行政活动有章可循,增强行政后果的可预见性。行政体制规定对行政权力主体进行监督的范围和方式。
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行政体制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必然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随着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干预程度的加深,许多国家的政府大都通过行政体制所规定的多种方式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实现公共管理职能。行政机关通过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等各种手段,保证行政机关充分、有效地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实现公共管理职能。
2.政府体制的内涵及其基本类型是什么?
答:像政府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一样,政府体制的概念也分广义和狭义。狭义的政府体制亦称行政体制,“是指行政系统的权力划分、组织结构、职能配置、运行机制等的关系模式”。广义的政府体制,是指政府作为管理和行使国家主权的机关,其自身的组织构成及其原则,即表明政府是如何组织成为国家组织的机关并形成体系的。政府体制在西方国家表现为总统制、内阁制、半总统制及委员会制等基本形式。
二、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共20分)1.英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模式属于联邦分权制。答:错
英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属于单一分权制,基本政治理念在于地方自治。其中央与地方关系特点是:地方政府职权范围确定的法律化和程序化。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确定和变革,完全通过法律的手段和程序进行,在此过程中,议会发挥重要作用;政党组织在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反对党经常通过自己控制的地方政府与由执政党控制的中央政府进行抗衡,迫使中央政府满足地方政府需求;中央与地方关系存在一种内在的相互依赖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是相互独立、相互依赖、相互需要和相互协商的关系;总体趋势是走向集权。中央主要通过财政控制的手段达到集权的策目标,中央政府的拨款是地方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三、论述题(共20分)
1.为什么说中西方议会体制中政党和代议机构关系不同
答:第一,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领导地位是法定的。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中国共产党创造并领导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我国宪法在序言和总纲中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地位。而在西方国家是先有议会,后有政党,是议会孕育、培养了政党。特别是英、美等早期建立议会的国家更是如此。议会既是政党的栖息之地,又是政党的活动舞台,并由此从议会内延伸走向议会外开展活动。政党主要是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在议会中进行党的活动,由此掌握、控制政权。
第二,在我国,党的执政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及它在领导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任何别的政党都不能代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这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因此,不存在通过竞选搞各党轮流执政的问题。在中国,没有执政党和反对党的区别,只有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区别。而在西方议会制国家,各政党通过竞选议会议席,划分为执政党(多数党)和在野党(反对党、少数党)。在议会获得多数席位的党,不仅掌握了议会的领导权,而且由它组织政府,掌握行政权,成为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党。议会内的反对党则通过讨论立法提案、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等,对执政党及其政府的政策、措施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辩论和质疑,以达到削弱执政党力量和降低其威信的目的,努力为下次大选的本党上台执政奠定基础。
第三,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活动,不存在党派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在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党委,在常委会中建立党组。党对人大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对人大的领导不是具体地代替人大工作,是向人大提建议而不是代替作决定。与此同时,党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而在西方国家议会中政党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议会党团及其领袖实现的。他们在议会中提出议案,推荐本党在议会中的干部,讨论本党在重要立法或其它重要事项中的态度和策略,控制议会中本党党员的思想和行动,协调他们的意见和步调,以努力保证本党利益的实现。
四、材料分析题(共30分)
1.请根据每组材料说明我国司法体制的发展趋势?
材料1: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作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2008年12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意见》围绕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加强政法经费保障4个方面,提出了60项改革任务。
材料2:从2009年4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意见》,到5月开通民意沟通电子邮箱、法官违法违纪举报中心网站,再到12月发布《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公开上的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扩大了司法公开范围,拓宽了司法公开渠道。
材料3:全国已有328个中级法院、2308个市县区人民法院建立立案大厅,分别达到81.2%和74.2%。2009年3月中央政法机关会同财政部、民政部等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一体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大部分省(区、市)出台了实施意见。材料4:改革和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体制,依法加强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改革监狱体制,完善刑罚执行体制,监狱经费全额保障和监企分开、收支分开,严格办理减刑、假释程序和标准,减少了刑罚执行环节发生的腐败现象,保障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改革司法鉴定体制,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为进一步促进公正司法提供体制保障。材料5:全国已有约1/3的基层法院——1074个基层法院实行“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人民陪审员参加案件审理;全国3137个检察院选任的人民监督员监督案件近3万件,对检察人员在办案中有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刑讯逼供等违法违纪情况提出监督意见783件。答:我国司法体制已经形成了改革战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 我国政府的职能将不断地转变, 最终将彻底退出市场调节更有效率的私人品领域以及一些准公共品领域, 国家财政的公共性、公益性将更加突出。我国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主体功能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情为民所系和利为民所谋民生工程的推进都是公共财政实施的必然要求, 其实施无不依赖于政府资产的利用效率与效果。从矛盾转化的角度而言, 改革初期和中期, 如何提高国有企业所占有的营利性国有资产的效率问题是改革的难点之所在, 因为国有企业的经营体制机制转换不好, 市场作为资源的基础性配置手段就会断臂, 从而无法很好地发挥调节功能。今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营利性国有资产的效率也逐步提升, 随着这些主要矛盾的缓解, 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相对滞后与人民大众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政府资产利用的效率和效果亟待提高, 而提高政府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果须在以下两个方面着力、用力、发力。
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合理地配置好政府资产的增量, 即在政府资产的配置环节要注重把事做正确。具体地讲, 在编制预算时, 要遵循零基预算的理念与思想, 根据财政资金保障能力, 分轻重缓急将不合理、不紧张的项目取消;在确定项目时, 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 以保运转、保民生和促发展为原则确定财政资金的重点投资方向, 尽量减少对应由市场调节的私人品领域的投入, 减少低效多余的干预, 有所为, 有所不为, 做好有为。
政府市场无壁垒
保尔森的简历足以证明存在于华盛顿与高盛之间的旋转门——在美国联邦政府工作过后前往高盛,然后又从高盛回到联邦政府。而这种转变在中国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获得哈佛毕业的保尔森先担任尼克松政府国防部助理部长的人事助理,之后担任白宫内务委员会成员,1974年辞职加盟美国投资银行高盛,1999年成为高盛的CEO,在保尔森的领导下,高盛成为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行。由于小布什的第一、二任财政部长接连辞职,2006年小布什煞费苦心地寻找他的新财政部长。小布什所在政府一直在寻找一位更有效的经济政策代言人,保尔森是最合适的人选。在美国,民主党的白宫与共和党的白宫向来泾渭分明、各执一端。民主党强调的是联邦财政收支平衡,而共和党要求的是减税。让高盛CEO来领导美国财政部在最近这些年中似乎已经成了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党间少见的共同想法。
《经济学人》称,保尔森的政策本性多半都很符合“布什学”:他忠于自由贸易,是减税政策的坚定支持者。但是保尔森对财政部长一职并不感兴趣。当时在高盛,保尔森掌握高盛全球大权的广地,在华尔街,保尔森也是掷地有声的主儿。在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约翰?博尔顿(John Bolton)强烈推荐下,保尔森同意去见总统小布什,但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布什的任期还有两年时间,伊拉克战争已经将美国拖入战争的疲劳状态,充当世界警察的背后是对美国国力财政的巨大消耗。在见小布什前,保尔森听取了多方意见。当见到总统小布什时,他提出了自己的出让财政部长的条件:“要么改变内阁状态,要么小布什另请高明。”而这种政府CFO与企业CEO之间身份的转变,其背后是美国管理制度的完备。换而言之,保尔森出任美国“政府CFO”,是一种美国政府量才而用的惯例而并非特例。
在此基础上,保尔森领导的财政部有独立决策的权力,财政部长更有参加白宫决策的权力,他的实质权力和国防部长及国务卿平起平坐。之后保尔森才办理在高盛的交接,抛售持有的上亿元价值的高盛股票,带着大笔资金走进财政部。
2006年7月,在保尔森的欢迎仪式上,小布什表示:“保尔森会成为我在本土及国际经济政策方面的首席顾问,我们将保持相同的态度。”
体制下的霸权财长
在美国,有这样的说法:“白宫是小布什的,财政部却属于保尔森。”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保尔森拥有绝对的“霸权”。
2008年,美国的财政赤字越来越大,美元一直在下跌,金融市场也变得越来越容易“激动”。保尔森的上任标志着白宫的一个重要转变,对于小布什将这么一位华尔街重量级人物引入内阁,大部分人还是感到很欣慰。这意味着,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白宫官员可以最短时间内认识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有业内人士这样评价保尔森:“在处理金融危机的问题时,保尔森是布什联邦管理学院里绝对的决策者,甚至是独裁者。”美国《新闻周刊》将保尔森称为“亨利国王”。自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保尔森决定了许多重要决策。贝尔斯登被JP摩根收购;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房利美”与“房地美” 获得了以美国纳税人资金提供的紧急救援;美国联邦政府接管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AIG;而无力偿还住房抵押贷款的公众却没有得到任何援助。
而向国会审批的7000亿经济救援计划,保尔森只用了区区两页半纸来陈述他的想法。小布什也曾提出质疑:“美国的整个经济环境处于危险,许多重量级金融机构濒临倒闭关门,如果计划失败将导致百万美国人失业。”对他人的疑问,他通常只用一句话应付:“要么听我的,要么另请高明。”其实,此项计划在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通过之前,保尔森已经开始行动。而这种在自身工作范围内的“霸权”,其来源实际上是美国政府对专业者的尊重。在巨大的权利之下,其责权实质是互相匹配的。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财政部长保尔森,在危机尚未来袭前,他已经启动了对美国金融体系的评估。他的初始动机是应对竞争力问题,他清楚地意识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职能重叠与空白,并希望解决这些问题。随后出炉的文件,尖锐批评了华尔街崩盘后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复杂架构。保尔森当时说道:“我们当前的监管架构并不适合应对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单一的监管机构;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合并,构建单一的商业行为监管机构;出台可选择的联邦保险宪章,待时机成熟再成立联邦监管机构。之所以选择这条迂回路线,原因在于从各州手中夺走保险业监管权力的敏感。”,保尔森对金融监管提出了一项根本性改革的全面建议,并已成为新监管改革方案的核心。
这条迂回路线,原因在于从各州手中夺走保险业监管权力的敏感。”,这项议案当时曾饱受争议,但是保尔森对金融监管提出了一项根本性改革的全面建议,现在这项提议已成为新监管改革方案的核心。
【地方政府体制】推荐阅读:
中美地方政府体制比较09-19
地方政府学答案07-16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11-24
地方政府环境治理07-16
地方政府平台评级方法10-03
地方政府经济学论文11-20
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作用分析10-18
浅谈地方政府投资绩效审计10-29
西部地方政府如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07-14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