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桌》教学反思(精选11篇)
情景描述
科学活动中操作探索的过程,对大班幼儿来说是十分有趣的。这次的教师观摩活动我选择了一节《神奇的纸桌》,活动中不断地发现一些幼儿操作探索的问题、及时调整原教案设计等,帮助幼儿掌握让纸桌站起来的方法,并增强幼儿不断操作探索的乐趣,促进了每一名幼儿操作能力的发展。
第一次制作纸桌的时候,幼儿出现的问题是创造制作了各种独立的桌腿,如圆柱体、折扇形、双三角形、贺卡形,但是无法将桌面和桌腿较好的粘合在一起。我认真寻找问题,将美工材料双面胶和胶水调整为透明胶带,通过我的及时观察和发现,幼儿在操作中马上变得方便起来,很快大部分幼儿将桌面较牢固的固定在桌腿上了。
第二环节我将重点落在怎样将更多数量的木块放在桌面上。我仔细观察,引导了解幼儿为什么无法把更多数量的木块放在桌面上。调整原教案的集体讨论的设计变成采取相互观察、交流的方法,孩子们很快的出了结论:有的说自己的桌腿不结实,桌面容易倒;有的说放木块要有技巧,一个一个轻拿轻放,摞整齐能放的更多一些。在这个探索试验的过程中,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在反复失败中得出了经验,原来圆柱体的桌腿最稳固。
第三环节重点落在都是圆柱体桌腿,为什么放置木块的数量还会有所不同?我增加了记录表,增加投放了塑料雪花片,满足了不同操作探索水平的幼儿的练习兴趣;记录表锻炼了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的能力…… 反思
1.根据幼儿原有的水平,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幼儿原来的基础水平就是制作了各种不同形状或形体的桌腿,作为教师只有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才能更好的开展活动。为了解决幼儿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无法把更多数量的木块放在桌面上,教师发现幼儿需要更加直接的指导,所以及时调整讨论的形式,由集体变成小组,可见教师做到了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2.加强日常的培养和练习。
随着幼儿出现的粘贴问题,我发现这些能力的的形成离不开日常的锻炼和培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日常的区域活动、艺术活动来锻炼幼儿的粘贴能力。
“水”对孩子们来说天天朝夕相伴不仅不陌生, 相反倍感亲切。但对认识水的某些性质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中, 我引用了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突发事件, 编排成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动画故事“小地方大智慧”, 通过播放多媒体来创设情境 (生命教育案例引入) 。看到孩子们身临其境, 营造出富有情感的教学场时, 适时抓牢教育契机, 给予孩子们情景体验 (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的机会, 提出了“如果碰到这样的突发事情, 你们会怎样做?”霎间, 气氛涌动。请部分学生上台, 自荐一名指挥, 道具为一个呼啦圈, 配上情景乐……真实的演示, 感动着全班同学。此时, 能感觉到孩子们的精神与脉搏在一起欢跳, 不停地唤起学习的生命活力, 孩子们都成了课堂的主人。角色的互换, 全新的体验, 让孩子们悟出真谛, 人与人团结在一起, 靠智慧就能战胜一切困难。此环节就如戏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 不仅成功地抓住了孩子们求知的“欲”, 还激起了他们学习的“情”。
认识“水的表面张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一环节中, 由上述情境导入引申出: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友爱呢?它们靠什么团结呢?追问“硬币能装水吗?”再次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师的一个操作示范“这是滴管, 使用时首先……竖着把吸管里的水慢慢地滴在硬币上。注意:一滴、两滴……”不仅给予孩子们感性认识, 而且让他们感觉到正确规范的操作是科学探究成功的保证。所以, 在“一枚一元的硬币到底能装多少滴水”的探究中, 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规范地使用实验器具。负责滴水的同学小心翼翼地往硬币上一滴一滴地滴水。其他同学认真地从正面和侧面观察水在硬币上的现象。大家轻声认真地数数以获取正确数据, 直到水溢出来为止。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 惊奇地发现猜想与事实相差太大了。其实, 硬币上的水像人一样互相拉着, 能装好多的水。“这满满一杯水究竟能放多少枚回形针”的探究, 把孩子们引入了更神秘的“境地”, 膨胀的探究欲中掺杂着幼稚的“迫不及待”。真实的探究环境, 让孩子们珍惜, 不放弃这获取新知的机会。动手前先动脑, 对“满满”两字进行咬文嚼字, 认为“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满”。激活的思维既节省了大家的实验时间, 又保证了实验结果的正确。接下来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研究, 使得思路更清晰、过程更科学。各小组明确了研究问题, 确定了研究方案, 收集了正确数据……课堂气氛紧张而又热烈, 孩子们活泼而又有序。大量的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小组讨论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言之有物”的表达内容, 还让孩子们学会了用“言之有序”的表达方式来进行交流。愉快的沟通, 传递着智慧, 人人都成了科学探究的主人。孩子们通过对“水满而不溢”———“‘拉力’不够时水就会流走”的研究, 不仅对“会‘团结’的水”达成了一致的认识, 还感受到水的张力的大小。
在课外探究这一环节中, 用孩提天真、稚嫩式的提问方式抛出问题:“实验时, 为什么都用纸巾来擦溢出的水, 而不用橡皮、塑料尺或其他工具来擦呢?”设疑:难道神奇的水还有其他的秘密吗?瞬间激活了学生的经验世界, 孩子们仿佛都成了“新知”的“拥有者”“发现者”, 个个激动不已。各抒己见, 尽情地发表自己的猜测和观点。教师不作评价, 鼓励学生把这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带回家, 用这节课上学到的科学方法 (寻找证据) 来进行研究和解决, 让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分享科学研究的快乐。当问到“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这项任务”时, 我从孩子们充满信心的回答中, 看到了孩子们的进步……
【反思】回顾本课的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踏准了科学课堂教学的起点。在围绕教学重点布满“泥泞”的一系列探究活动中, 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轻松愉悦的气氛催生孩子们的思维, 探究的热情在激发, 张扬的个性在迸发, 动手的能力在勃发, 集体的智慧在喷发……
一、学情分析, 找准新起点
科学教材只是一个媒介, 是教师教学的参照物、启示物, 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载体。课前预案, 应根据自己所处的教育大环境,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活用教材, 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来找准学习的新起点。本节科学课中需研究的水的表面张力及毛细现象 (其中渗透着一些浅显的水的物理性质) , 这些研究对刚步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讲, 孩子们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 虽已经对水的神奇现象有所了解, 但这些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是零碎的、模糊的。要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需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比较等科学方法来认识神奇的水。一个接着一个“轰炸”式的活动, 对刚进入科学探究活动的“新生”会有一定的难度。为防止产生高热闹、低效益的课堂教学效果, 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和选择。确立“认识水的表面张力”为学生学习本课的新起点。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降低难度, 真真切切地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探究空间, 相信他们, 大胆放手, 给足时间, 授人以渔。
二、有所创新, 找准兴趣点
新课导入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 成功的导入不仅能直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认知的强烈欲望, 还能有效地燃起学生对新知识渴望探究的火种。《论语·述而》中说得好“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为人师者就是要善于创设情境, 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导入情境, 激发学生“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 产生出浓厚的求知欲。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将学生的求知欲激活, 使创设情境形成自己有“个性”的一项教材内容。本课的导入情境设计有所创新, 既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又有一定的指向性和目标性;同时还符合当前倡导的把生命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中的教育理念。游戏“小地方大智慧”的引入, 霎时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接踵而来的是浓厚的学习兴趣。体现出自编入的课程资源能找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点。游戏与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结合起来, 不仅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团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们要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使孩子们乐于接受, 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进入教学主题。
三、有机融合, 找准生长点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课程”、教师是“教材”, 倡导教师依照自己的专业理念,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 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以及一些实际的原因, 对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适当增减调整, 有机融合。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 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本课通过创设一个把物体拟人化的问题情境, 唤起了学生们“迫不及待”的探究冲动, 巧妙地把教学任务“一枚一元的硬币到底能装多少滴水”和“这满满一杯水究竟能放多少枚回形针”转化成学生内心需要探究的问题。“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的简单、易懂、贴近生活, 不仅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容易被接受, 还让学生有能力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玩弄”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同时还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 为探究活动的展开照亮了方向。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有机融合, 生活经验与生活化的有机融合, 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用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的结果与猜测的结果进行对比,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印象, 感受和认识到了水的表面张力有多么的强大。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布满“泥泞”的科学课堂学习中有效地锤炼意志, 完善素质, 体现价值, 更能让学生们在这种探究经历中合作、在经历中研究, 在经历中总结, 在经历中创新, 在经历中享受, 在经历中长大。
四、灵活延伸, 找准探究点
当今社会, 倡导能力比知识重要。因此, 把探究延伸到课外, 一方面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将家庭、社区也纳入科学教育的资源, 不断激励学生创建“思维场”, 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 充分利用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 扩大视野, 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 让学生体验过程的艰辛以及获得成功的喜悦, 真正体现出科学大教育观的魅力。另一方面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作了铺垫, 使这节课结束的拓展过程又成了下节课的情境导入, 让学生在整个单元内容的学习中有全面的收获。本课打破课内外的界限, 调整教学内容。找准探究点,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把习得的探究方法迁移到对“会‘爬’的水”的探究之中。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自主探究, 获取新知。充分发挥他们用某一领域的智慧来创造智慧的能力, 发掘他们的内在潜能, 凸显出“动手做”的核心价值。同时通过探究他们还会发现, 有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只是平时被忽视了。其实科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只要擦亮眼睛就能看见它那夺目的光辉, 深感科学的无穷魅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纸桌
设计思路: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幼儿熟悉的东西,它们蕴涵着深刻的科学道理。让幼儿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科学。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1、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2、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还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这样一方面能加深幼儿对科学的理解,使感性的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能让幼儿在交流经验的同时,进一步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新的探索兴趣和欲望,使学习生活不断向纵深发展。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并能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创新。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纸桌能站起来,站得稳的方法。
3、通过探索,体验成功的快感。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知道一些保持身体各部位整洁卫生的方法。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纸桌》
活动准备:纸、胶水、积木
活动过程:
一、幼儿利用自身的经验,尝试制作纸桌,探索纸桌能站起来的原因。
1、引出制作纸桌的课题。
教师:“纸可以做什么?”幼儿自由回答。(引出制作纸桌的课题。)
2、教师简单介绍纸桌的制作方法。
教师:“先用一张纸做桌面,再用另外的四张纸粘成纸筒分别做桌子的腿,然后将桌面和桌腿粘牢。”
3、幼儿制作。
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制作。教师:“看看我们制作的桌子,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讨论,交流。
4、幼儿操作。
(1)引导幼儿给站不起来的桌子寻找原因。
教师:你的桌子能站起来吗?
幼儿实验。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探索桌腿高矮、粗细对桌子站得牢的影响。
二、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并吸取同伴的长处,探索制作一张稳定的桌子的方法。
1、教师简单小结桌子能站得稳的方法,并启发幼儿再做一张站得稳的桌子。
2、幼儿第二次制作,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创新,想办法把桌腿做得矮一些,粗一些。
3、幼儿简单介绍制作的方法,加深对桌子站得稳的认识。
教师:“你的桌子站得稳吗?为什么?”
4、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教师:“你的桌子能放东西吗?”幼儿动手试试。
三、引导幼儿在自己的桌子上放积木,体验成功的快感。探索不同的桌腿的承受能力。
1、幼儿在桌子上放积木。
教师:“你的桌子能放积木吗?”
2、幼儿比赛放积木。引导幼儿尽量多得放积木。
3、通过比赛,以问题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桌腿对桌子承受能力的影响。
教师:“谁的积木放得多?”“他的桌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怎么知道的?”
四、活动延伸。
1、参观家具城,观察各种桌子。想家具的美,并能将参观的体验迁至活动。制作漂亮的桌子。
2、区域活动,继续进行“纸桌”的制作。探索其他因素对桌子牢固度影响,并在家长的帮助下,用其他材料制作桌子。
注意事项:
1、为幼儿准备一些毛巾,以备胶水弄的满手都是。
2、玩积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放积木时一定要慢慢地,不要因为放的太多而让纸桌承受不了,让桌子变坏。
3、活动过程中也许会有幼儿制作的比较快,教师一定要安排好,那些能力较强的幼儿。
知识背景:
1、幼儿已掌握一定的纸的一般特性。
2、让幼儿了解平衡原理,知道桌子能站稳就一定要平衡。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幼儿的参与性很高,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特点。在活动中注重孩子对经验所得的表达与梳理,合作意识的培养。幼儿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能把操作所得到的经验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但是在游戏放积木环节,材料的设置上考虑不够成熟,所选的积木太轻,导致在了解承受能力时,幼儿不能直接,形象地进行观察操作。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纸桌》含反思这篇文章共4672字。
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雨》》:大班教案《雨》适用于大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了解水形态的不断变化,了解自然界万物都少不了雨,知道雨水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雨》教案吧。
设计想法:
1、利用身边经常看到的事物作为科学活动的内容是《新纲要》科学活动的要求之一,纸是非常普遍的东西,容易收集和准备。
2、活动与环保、动手能力、语言表达有机结合。
活动目标:
1、在实践和操作过程中,发散幼儿的思维能力,激发探索的欲望。
2、尝试中愿意接受新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初步尝试让洞越来越大的方法。
4、喜欢活动,愿意参与。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纸若干、剪刀、垃圾筒、小熊和幼儿人数相同、大的小动物若干、泡沫垫子和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尝试
1、老师出示一张纸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来和纸做游戏,用剪刀在纸的中间开一扇门,让小熊从你的门中走过去。
2、想想看,你会怎么剪?;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请幼儿交流自己的想法。
3、幼儿尝试,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操作情况
二、探索
1、其他大个子的小动物也想进门,你动动脑筋试试看让它也能从你开的门里走过。
2、幼儿可以在原来的纸上进行修改,也可以再取一张纸。
3、巡回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把交叉剪的方法和幼儿共同分享,帮助幼儿解决困难。
三、再次探索体验
1、我也想进门,请你们用刚才学会的方法继续开动一休的小脑袋,让门开的更大一点,让我也走过去。
2、和幼儿共同尝试,分享交流,探索让洞变大的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只要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孩子的发现是无穷无尽的,幼儿只有在亲自实践中去探索发现,才能对获得的只是掌握扎实,同时我也深切的感觉到了家园配合的重要性与便利性,家长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传给幼儿,再让幼儿转述给老师和小朋友,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活动目标:
1、感受硬板纸、餐巾纸、包装纸、皱纹纸等不同纸的质地,初步了解纸的种类和特性。
2、简要了解纸的制作过程,知道纸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
3、有初步的环保节约意识,懂得要爱惜纸张和书本。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的纸(如宣纸、皱纹纸、复印纸、餐巾纸、牛皮纸、瓦楞纸、白纸、电光纸等等)
2、各种纸制品(如纸杯、纸管、纸盒、纸盘、纸垫等等)
3、每人一个小水盆。
4、多媒体视频课件一份
活动过程:
一、认识纸
师:小朋友,今天有好多纸宝宝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玩吗?(愿意)好现在我们一起将椅子底下的小箩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是些什么纸?(幼儿举手说)
二、探索纸的特性
1、师:这些纸,它们都一样吗?(不一样)这些不一样的纸都有自己特别的小秘密,你想不想知道他们有什么秘密呀?(想)好,请大家用各种办法玩一玩箩筐里的纸,看谁发现的秘密最多?(好)
(引导幼儿发现纸表面的颜色和光亮度不同及用手触摸纸的感觉不同,如有的光滑、有的粗糙等。)
2、现在请你吹一吹这些纸,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再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引导幼儿发现纸的厚薄与软硬)
3、师:现在请你撕一撕这些纸,它们撕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哪种纸容易撕破及撕纸过程中纸的变化。)
4、师:纸的本领真多呀,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纸遇到水会变的怎么样呢?仔细看好哦,数到10后将你的发现高诉大家,看谁观察的最仔细。
(引导幼儿比比哪种纸吸水快,哪种纸吸水慢,哪些纸不容易吸水。)
5、师小结:原来纸有这么多的种类,像这种软软的、薄薄的纸叫宣纸;像这种白白的较滑实的纸叫复印纸;这种厚厚的硬硬的纸叫硬板纸;这种白白的摸上去有的毛的纸叫铅华纸,还有手工纸、牛皮纸、瓦楞纸、沙皮纸等等。
三、了解纸的用途
1、你知道这些不同的纸都有什么用吗?(请幼儿举手说)
2、师:除了这些纸,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纸吗?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引导幼儿说说生活中见过的纸,并出示宣纸、牛皮纸、瓦楞纸、沙皮纸等供幼儿认识)
四、简要了解纸的制作过程
1、看录象,介绍纸的发明者、造纸的过程。
师:生活中有这么多有用的纸,那这些纸是谁发明的呢?又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出来的呢,你们知道吗?(不知道)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看看纸是谁发明的,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出来的好不好?(好)幼儿看录像
2、提问:纸是谁发明的?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是怎么做出来的?
3、纸可以做各种东西,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用纸做的东西吗?(请幼儿举手说一说)
五、懂得要爱惜纸。
师:我们在使用纸的时候要怎样做才是节约纸、爱惜纸呢?
六、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后我感触颇深。
一开始我将各种纸放在小箩筐里让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玩一玩等活动来发现各种各样纸的不同特征,如有些纸是厚的、薄的;有些纸是光滑的、粗糙的;还有些纸的颜色是不同的。课前我还让幼儿收集了各种材料,如铜板纸、宣纸、牛皮纸、皱纹纸等,以便让幼儿们认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纸,有意识地加大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欲望。同时在过程中我还借助纸的发明的视频让幼儿了解纸的制作过程,也将几种不同特征的纸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纸在水中的变化,让幼儿在自己的实验过程中讲一讲自己的发现。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能以问题去引导孩子,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幼儿通过自身主动的观察、发现、感知、探索,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但整个活动下来,我也发现幼儿对纸的用途还不是很了解,有些材料的准备也没有让幼儿得到有效利用。如各环节联系紧密,但各环节我对幼儿的自主活动时间控制的紧,幼儿在说纸的用途时,由于他们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于纸的用途说的少,我没有进行强化,就草草收场,使幼儿对纸的用途的知识面没有延伸,还停留在原有经验。况且在活动中我的观察能力还欠缺,遇到意外事件不能及时引导幼儿去进一步探索。如在幼儿自由玩纸时,当我发现幼儿受经验所困时,没有及时引导幼儿。其实应提示一下,在幼儿拉、撕、折的过程中给幼儿具体的方法引导,并让幼儿多比较几种纸,全方位进行体验。由于我的失误,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的经验不能得到提升。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我还应该多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及课堂整体把握的能力,尽量做到授课不慌不忙,沉着稳重。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重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并能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创新。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纸桌能站起来,站得稳的方法。
3、通过探索,体验成功的快感。活动准备:纸、胶水、积木
活动过程:
一、幼儿利用自身的经验,尝试制作纸桌,探索纸桌能站起来的原因。
1、引出制作纸桌的课题。教师:“纸可以做什么?”幼儿自由回答。(引出制作纸桌的课题。)
2、教师简单介绍纸桌的制作方法。教师:“先用一张纸做桌面,再用另外的四张纸粘成纸筒分别做桌子的腿,然后将桌面和桌腿粘牢。”
3、幼儿制作。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制作。教师:“看看我们制作的桌子,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讨论,交流。
4、幼儿操作。
(1)引导幼儿给站不起来的桌子寻找原因。教师:你的桌子能站起来吗?幼儿实验。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探索桌腿高矮、粗细对桌子站得牢的影响。
二、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并吸取同伴的长处,探索制作一张稳定的桌子的方法。
1、教师简单小结桌子能站得稳的方法,并启发幼儿再做一张站得稳的桌子。
2、幼儿第二次制作,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创新,想办法把桌腿做得矮一些,粗一些。
3、幼儿简单介绍制作的方法,加深对桌子站得稳的认识。教师:“你的桌子站得稳吗?为什么?”
4、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教师:“你的桌子能放东西吗?”幼儿动手试试。
三、引导幼儿在自己的桌子上放积木,体验成功的`快感。探索不同的桌腿的承受能力。
1、幼儿在桌子上放积木。教师:“你的桌子能放积木吗?”
2、幼儿比赛放积木。引导幼儿尽量多得放积木。
3、通过比赛,以问题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桌腿对桌子承受能力的影响。教师:“谁的积木放得多?”“他的桌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怎么知道的?”
四、活动延伸。
1、参观家具城,观察各种桌子。想家具的美,并能将参观的体验迁至活动。制作漂亮的桌子。
2、区域活动,继续进行“纸桌”的制作。探索其他因素对桌子牢固度影响,并在家长的帮助下,用其他材料制作桌子。
注意事项:
1、为幼儿准备一些毛巾,以备胶水弄的满手都是。
2、玩积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放积木时一定要慢慢地,不要因为放的太多而让纸桌承受不了,让桌子变坏。
3、活动过程中也许会有幼儿制作的比较快,教师一定要安排好,那些能力较强的幼儿。
知识背景:
1、幼儿已掌握一定的纸的一般特性。
【设计意图】
初夏雨水多,阳光烈,伞是幼儿经常接触的物品,他们通常对伞都很感兴趣。借此机会,可以让孩子了解伞面是利用不吸水的布制成的,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布的吸水性,从而理解伞面的制作道理。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掌握的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通过实验检验自己或别人的假设。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感知不同布的吸水性不同。
2、发展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心。
3、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质地的布块若干(棉布、纱布、绒布、尼龙布、麻布、塑料布等)及眼药水瓶若干。
2、挂图。
【活动过程】
1、幼儿猜猜:换别的布做伞面,行不行?
2、幼儿分组观察各种布的区别。引导幼儿用眼睛看(颜色),用手摸一摸(厚薄、软硬、粗细),使劲拉一拉,听听它们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请幼儿说一说自己都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教师用棉布实验,将水滴在上面。
(1)操作之前请幼儿猜猜:水滴上去后会怎样?有没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
(2)教师将水滴上去之后,请幼儿观察,用语言总结变化。(如:水透进布里去了;布把水吸进去了;有水的地方变湿了等。)
4、请幼儿猜想一下,如果用眼药水瓶滴水在其他布的表面上,会发生什么变化。有能力的幼儿可以说一说判断的根据。
5、幼儿分组动手操作,教师观察、协助、指导。
将水滴在不同布的表面,看看水滴在不同材料的表面是如何改变的。是停留在一个地方还是散开;是停留在表面还是渗透进去。如果能渗透,比较一下在哪种材料上渗透得快,在哪种材料上渗透得慢。再多滴几滴试一试。滴完水后,可以用手在材料上摸一摸,压一压,比较不同材料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幼儿交流自己操作时观察到的情况和想法。
6、讨论:哪一种材料吸水性好?哪一种材料吸水性较差?按其吸水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一下。选出吸水性最好的和最差的材料,比较它们在外观形态、软硬程度和表面的触感上有什么不同。
7、想一想:吸水性强的布与吸水性差的布各有什么作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中是否有使用这种材料的布做成的东西?为什么会使用它们?(比如:为什么用软的吸水性好的布做毛巾、手帕?为什么用结实的不吸水的布做雨棚、雨伞等?)
8、出示挂图:
(1)小明热得满头大汗,在到处找擦汗的东西;
(2)妈妈看到地上很脏,想做一个拖把拖地;
(3)外面下雨了,爸爸想买一件雨衣,雨衣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方总是把桌子上弄得油乎乎的,妈妈想铺一张桌布,应该选什么材料?请幼儿根据不同的情况在材料筐中找出一种最合适的布。
【活动延伸】
1、鼓励孩子们用不同的液体进行实验,如醋、油等。让幼儿观察不同的液体在不同布的表面上有什么变化。
2、教师向幼儿介绍几种布的名称、作用和原料。
【教学反思】
《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活动中,要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和主动乐观、合作等优良品质。”活动中,老师运用了简单的材料——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个有趣的游戏情景,不但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还让幼儿尝试利用各种大小不一的布积极探索各种玩法,开放性的教学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以“踏浪——捕鱼——快艇手运鱼”的故事情节贯穿的游戏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幼儿手脚动作协调能力及手臂力量。幼儿亲手撕布的环节,既让幼儿从布的分裂中获得惊喜,又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在整个活动中,设计者还注意到了让幼儿自主探索新玩法,让幼儿积极参与游戏,合作解决问题,在“小小快艇手”游戏环节中,特别设计了鲨鱼的角色,让幼儿在紧张的氛围中表现出了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到了合作的愉快与成功的喜悦。
活动目标:
1、探索将长条形纸制作成麦比乌斯圈,并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发现,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三张长条形的蜡光纸,剪刀一把,固体胶,每组若干个麦比乌斯圈供幼儿观察。
2、PPT课件(过山车图片、立交桥图片)。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集体制作圆圈,发现圆圈等分后变成了两个一样的圈。
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请你想想纸条怎样变成一个圈?猜猜从中间剪开它会变成什么?
集体制作纸圈,再将纸圈沿中线剪开。
二、探索麦比乌斯圈。
1、观察麦比乌斯圈是怎样制作成的,猜测沿中线剪开会是怎样的。老师记录。
2、幼儿尝试制作麦比乌斯圈。
3、观察二等分麦比乌斯圈后的变化,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记录操作结果:一个象八字的大圈。
4、猜测三等分麦比乌斯圈的结果,并尝试探索发现圈的变化,激发对麦比乌斯圈现象的兴趣。
5、观察和交流探索结果并作记录。一个大圈连着一个小圈。
三、拓展并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运用。
PPT出示过山车的图片和城市立交桥的图片,感受麦比乌斯圈带给人类的方便和快乐。
四、延伸:展示画有三条等分线和四条等分线的麦比乌斯圈,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发现等分不同次数后麦比乌斯圈变化,感受圈的神奇。
教学反思:
《神奇的圈》是中班主题《弯弯绕绕》中的一节生成的美术活动。缘于孩子们对弯弯绕绕物体的认识和感受。语言《什么东西弯又弯》、科学《植物的弯曲运动》等活动的开展为这个活动做了一个前期铺垫,所以基于幼儿的认知能力,生成了这个美术活动。
如何开展这个活动呢?我把活动目标定位在:
1、积极主动参加绘画活动,体验表现圆形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情绪。
2、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自主创作图形的变化。
3、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在圈圈上添画,使其变成不同的物体。
大班的孩子对于想象画还接触的不多,主要是自己的生活经验不足,还有就是绘画技能的缺乏。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展开合理的想象呢?首先我把自己的语言风格定位在简洁、直接。其次在教师出示的范例上进行分析、考量,争取尽多的吸引幼儿。活动中我改变以往美术活动先出示一幅成品范例的模式,而是用16K的画纸粘贴成一本画册,每页画纸上按圈数的数量递增画好。开始出示时,幼儿看见的是白纸上只有一个圈,这个圈对于幼儿的概念来说只是一个单一的圆,幼儿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所以我直接给了他们一个经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圈,也可以叫圈圈。接下来,我给了幼儿一个变式,在幼儿闭眼数到三的时候一个圈圈变成了一朵漂亮的花朵。于是在幼儿的惊奇和感叹中,又翻出了第二页。第二页上,还是一个圈,由于第一个圈圈的直观引导,所以幼儿的兴趣大增,一下子想出来好多可以变化的圈圈图案,如太阳、手镯、棒棒糖----有了这个想象的基础,在出示两个圈、三个圈、四个圈时幼儿的想象较快,幼儿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把这些圈圈融入自己认识的物体中。
这样一路下来,孩子的想象思路打开了,在观看老师添画的过程中感知了添画的技巧,为亲身操作提供了基础。
在幼儿操作中,我也领略到了孩子们想象能力之丰富,一串飘动的风铃、电话机上一个个数字按钮,一条条蠕动的毛毛虫、一只只飘舞的蝴蝶都跃然纸上,一个简单的圈圈在孩子的笔下演绎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作。在活动最后环节中,一般都是以评价孩子的作品后结束活动。这次活动中,我还安排了一个小环节,就是在孩子自我介绍了作品中的圈圈画后,出示了两幅老师的范例。在这两幅精心准备的范例中,老师把不同的圈圈画物体进行了合理布置,成了两幅画面完整、结构合理的绘画作品。我想通过这两幅作品不仅让幼儿欣赏圈圈画的各种变化,重要的是传递给幼儿一个“美”的概念,让幼儿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同时,促使幼儿画面布局和建构能力的提升。
设计意图:
纸是幼儿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东西, 幼儿常常用它来画画、写字、做手工作品。在观察中发现大班的幼儿在创造思维(主要是求异性发散性)上有了明显地发展,他们已不满足于已经发现的几种玩法、用法,而是喜欢去探索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旧”的事物, 为本次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操作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懂得只要用折叠等方法,改变纸的形状,纸就能承受一定的力。
活动准备:
1、长方形的白纸若干
2、一元硬币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说说纸的用途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说说纸,纸可以用来干什么?(画画、写字、做手工等)
二、尝试两张纸做纸桌
1、今天,叶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2张纸,请你做一张可以站起来的纸桌。
2、集中讨论:“我的纸桌站起来了”。(幼儿用语言表述或结合实物表述)
我们的纸桌做好了吗?你是怎么做的?这是桌子的什么?(桌面)这呢?(桌腿)你做的桌腿是什么形状的?
三、尝试纸桌的承重力
1、你的纸桌上可以放东西吗?叶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20枚一元硬币,请你试一试,你的纸桌有多少承重力。
2、组织交流:你的纸桌上放了几枚一元硬币?它是什么形状的桌腿?你发现哪种形状的桌腿比较牢,桌面上可放硬币多些?在尝试做纸桌的过程中,你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四、进一步改造纸桌
1、怎么样的桌子是最牢固的呢?我们来试一试,这一张最牢固的桌子吧。
2、鼓励幼儿尝试实验各种形状的桌腿承受力的本领,教师巡回指导。
五、挑战五百枚硬币
1、前些天我的朋友告诉我,他的纸桌上能放五百枚硬币。你觉得这件事,是真是假?为什么你觉得是真或是假?(幼儿明确的阐述自己的理由)
2、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实这件事的真假?
小结:小朋友想用实事求事的办法来试试。谁说得对,谁说得错?
3、无论是真是假,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叶老师这里有五百枚硬币,谁愿意用你的纸桌来试一试?
4、小结:有时听别人说的话,你觉得有点信、有点不信,最好呢!我们去动手试试,因为事实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
六、活动延伸:
活动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寻找、发现魔术表演的秘密,喜欢探究魔术表演的奥秘。
2、通过尝试魔术表演,感受魔术的神奇,体会表演魔术的快乐。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音乐《未来的魔术师》。
2、每两人一块手帕、一枚硬币。
3、玻璃杯、盛有凉水的大水杯、明信片、水盆。
4、纸袋、宽大的外套、细长形状的物品。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谈话导入活动
(一)幼儿随音乐入场。音乐渐低,幼儿围坐在一起。
教师:
1、刚才进教室时听到音乐了吗?是很动感有些神秘的音乐,它的名字叫《未来的魔术师》。魔术师!
2、有没有看过魔术表演?在哪里看到过?
(二)教师:魔术表演看上去感觉像有魔法哟!魔术师表演魔术时真的有魔法吗?
二、观察发现魔术的秘密。
(一)教师表演《听话的小磁铁》。
提问:猜一猜小磁铁为什么这么听话?(幼儿回答--请不善于表达的幼儿来回答)教师:原来小秘密在这儿呢!
(二)教师表演《百宝袋》。
提问:猜一猜这个魔术的秘密在哪里?
总结:其实魔术的秘密有时候就藏在特别制作的小道具里。
(三)教师表演《流不出来的水》魔术,激发幼儿的兴趣。(纸片托水:取一只塑料小杯,装满水。将硬纸片盖在杯口(纸片比杯口略大)。用手按住了硬纸片,迅速将水杯倒置。将按住纸片的手轻轻移开,可见纸片托住了杯中的水,使水不会流出)。
提问:猜一猜魔术的秘密可能是什么?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有的魔术是运用科学的小道理来表演的。
教师总结:当然魔术师的手法应该很熟练,这样才不会露出破绽。
三、合作分享宝贝们今天爱动脑筋、勤思考,也积极回答问题了,表现很棒。那我们一起来变个魔术表演给听课的老师,你们愿意吗?
四、结束语。
在科学区准备了几种魔术道具,小朋友可以试试。幼儿退场,出现音乐。
教学反思:
活动中感到孩子们很感兴趣,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魔术还是太陌生,脱离生活太多了,所以表现得有点茫然,需要老师不断的引导,有的甚至是直接给出答案。另外就是学习魔术时孩子们表现的不自信,这个和经验不多有很大关系。
改进措施:
1、让孩子们在活动前一段时间就有意识的看一些“小小智慧树”的小魔术表演。
2、让孩子们练习一个或两个简单的小魔术表演的经验。
3、在活动结束前可以有观看魔术大师的魔术,让孩子们有一个视觉上的提升。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2、鼓励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感知,同样的纸折成山形最牢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4、探索与实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重点难点
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活动准备
人手一张A4纸,2个易拉罐,吸管,积木数片。
活动过程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老师:你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平常我们见过的桥都是用水泥钢筋或者木头做成的,今天我们也要做一座自己的小桥,这座桥能够放一块积木在上面。教师介绍材料:积木、纸、吸管。提出要求:两块积木座桥墩,吸管是桥下面的流水,纸用来做桥面。
2、幼儿制作纸桥。
(1)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请做好纸桥的幼儿将纸桥展示在桌子上。提问: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这次要在桥上放三块积木,你可以把你的纸桥变一变。
(2)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你的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3)游戏:比比谁的纸桥最牢固?刚才大家做出的纸乔都能够放三块积木,现在我请大家来比赛,看看谁做的纸桥能够放的积木最多?(提出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并数一数最多在桥上能够放多少积木)从每组选一个小朋友上来展示: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牢固。讨论:你做的纸桥最多能够放几块积木?为什么你的纸桥能够放这么多积木?
3、帮助幼儿了解简单原理 结论:“当纸弯曲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弯曲的次数变多,承受的重量也就变大了,而且弯曲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越大,纸桥也就越牢固。
4、扩展幼儿的经验,日常生活当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便牢固的?
教学反思
1.打断幼儿讲述桥的知识时候的讲话。
2.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没有讲述桥的结构。
3.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幼儿。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桌》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神奇的纸桌大班科学教案10-30
大班科学:神奇的浮力07-24
《神奇的中草药》大班科学教案05-28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及教学反思07-25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吸管》06-23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10-07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做风车》10-31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影子》及教学反思07-19
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纸》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