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2:山行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和一个部首,会写5个字,掌握“车”字笔顺。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唐代大诗人杜牧也很喜欢到大自然中游玩。在深秋时节的一天傍晚,他驾着车到山上,看到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的伸向远方,在白云飘渺的高山上有几户人家。山上的枫叶红了,远远望去就像燃烧的烈火,在夕阳的映衬下格外迷人。诗人停下来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因为他太爱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了。于是他就写了一首诗《山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好吗?齐读课题。
2.师范读古诗,注意听准字的读音及停顿,师领读一遍。3.自由读一读,要把字读准、把诗读通顺。
二、仔细看大屏幕,说说你都看到什么了?
“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谁知道这描绘的是哪一行诗?指生读第一行诗。
学习第一行诗:
注意:“寒山”并不是山名,而是指深秋时节带些凉意的山。
认“远”字:拼读;“远指距离长,那它的反义词是什么?”近;它是什么结构的?在写这个字时要先里后外。组词。
认“径”字:拼读,径就是狭窄的道路。石径是什么?指用头铺成的小路。这条小路是什么样的?“弯弯曲曲的”。哪个字写出了它的样子? 认:斜,拼读,指“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师拿教鞭演示。齐读第一行。学习第二行诗:
“诗人沿着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继续往前走,忽然惊奇的发现在山上云雾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这描绘的又是哪一行诗呢?
指生读第二行。白云生处指的就是山上云雾缭绕的地方。
诗人一想啊,深山也充满了生气,这条小路可能就是这几户人家上山下山的通道了。让他觉得并不孤独,说不定还可以到这几户人家当中歇歇脚,坐一坐呢,所以他很高兴。
我们把诗的前两行连起来读一读,谁愿意试试?你读的真棒!谁愿意像他这样读?小路、白云、人家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秋景图,我看谁能加上自己的感情朗读让大家觉得美景仿佛就在眼前。听你的朗读我觉得美丽的画卷已经在眼前了,真让人陶醉!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行的意思。学习第三行诗:
“诗人继续往前走,忽然叫道:“停车,停车!同学们猜猜看,什么这么吸引他”?枫叶。“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样的枫叶?用一个形容词来修饰一下”:火红火红的枫叶。“秋季时枫树的叶子就会变得非常红,像火一样,在夕阳余辉的照耀下显得更红、更美了”。停下车来只是因为喜爱这傍晚时的枫林美景。注意这个“坐”字,在这里是“因为”的意思。谁愿意读读诗的第三行?
认:停,单人旁的,老师把单人旁拿掉你认识这个字吗?
认“亭”:拼读,看图,指建在路旁、公园里供人们休息用的建筑物,有顶,没有墙,面积通常比较小。组词。
这个“停”是指人靠在亭子边休息,有停止,停留的意思。左表意右表声,所以它是形声字。组词。
休息
现在请大家看一幅图,猜猜它是哪个字?“车”:车是有轮子的运输工具。看图,古人照着车的样子画下来,车把、车身、车轮,慢慢演变能了现在的简体车字。拼读,组词:你知道什么车?车字笔顺是本课要掌握的重点,它共有几笔?第三笔是什么?“横”。看笔顺,跟写。自己再写一遍。
学习第四行诗:
“诗人被这枫林晚景吸引,不禁赞叹:被霜染红的枫叶比那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啊!”谁来读一读最后一行诗?
认:“霜”字,拼读,注意拼音为三拼,翘舌音。霜是指在气温降到0度以下时,接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通常霜都会对植物造成一定的打击,可能让它们枯萎甚至死亡了所以农民伯伯会格外注意预防霜冻灾害。被霜染过的枫叶看上去会更红、更美。
“霜”是什么偏旁?雨字头,带有雨字头的字多与 有关。仔细观察,“雨”字做偏旁时有什么变化?范写“雨字头”。你还知道哪些雨字头的字?
看“霜”字动画笔顺,范写“霜”字,生书空,书上描字头。诗人写的美,我相信同学们会读的更美,谁愿意读一读这两行诗? 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两行的意思。认读生字:
字宝宝我们都见过面了,拿掉拼音,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呢?指生读字,全班齐读。做游戏:
认读词语得奖励。读诗、背诗:
“现在把字宝宝送回诗中再读一读。谁想读诗?”“诗人杜牧十分喜爱这美丽的枫林晚景,你喜欢吗?”“那就带着你的喜爱之情读诗。”
指生读,全班读,背诵古诗。说话练习:
在诗人眼中,秋天是火红的,那在你眼中秋天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拓展:
诗人杜牧写了这首有名的描写秋天景色的《山行》,你们知道吗?唐代还有一位大诗人王维,他也写了一首写秋的佳作,想不想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王维《山居秋暝》,领读,自由读,生读。【课后作业】
古诗教学, 关键在于反复诵读古诗, 感受古诗的意境, 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进入古诗《山行》的意境, 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看图, 图文结合, 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 重视古诗教学中朗读的作用, 让学生反复读诗, 抓住诗中的关键词“爱”和“晚”组织学生多角度品读感悟, 并发挥想象, 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径”, 理解诗中字词和诗句的含意。
2.熟读古诗, 并能成诵。通过文本细读, 理解诗意, 还原诗歌画面。
3.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尝试改诗成文, 还原古诗意境, 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由图入诗, 理解诗题
1.出示文中插图, 交流: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山、枫林、白云、人家……)
2.启发引导:如果给这幅优美的图画起个名字, 你觉得什么名字最合适呢? (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板书诗题, 指名读题, 齐读诗题。
交流诗题含意。 (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色)
【设计意图:在课堂导入环节中, 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看图, 感知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先从直观上去欣赏这美丽的秋天, 可爱的大自然, 感受秋天的美好, 从而奠定了学习此首古诗的情感基调。】
二、熟读古诗, 尝试理解古诗
1.自由读读《山行》这首古诗, 多读几遍, 读熟读透。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2.启发学生交流:同学们熟读了《山行》这首诗, 你理解了诗中哪些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3.学生汇报交流, 说说自己已经读懂的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对于学生比较难懂的诗句, 教师在学生交流字词意思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再连贯地说出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山行》这首古诗并不难懂, 这里, 三言两语, 要言不烦, 让学生交流自己对诗中字词的理解, 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 教师指导学生连贯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引导探究, 体会古诗意境
1.引导学生质疑:在读这首诗时, 你还读出了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讨论。
(预设:诗人杜牧为什么停下车子不想离开?他爱的是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 教师相机引导。
(1) 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深秋)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寒山、霜叶)
(2) 寒山是什么样的山? (深秋, 天气渐冷, 草木枯黄, 给人凉意)
(3) 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4)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字是什么意思? (因为) 诗人为什么停车? (观赏眼前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 喜欢这秋日山林的美景)
你能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这句诗的含意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学生自主地读诗, 自主地交流。在这样的氛围中,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描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景物, 由浅入深地理解古诗内容, 逐步学会理解古诗的方法。】
(5) 傍晚的枫林美在哪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前两句是白天, 后两句是傍晚, 时间变化)
(6) 一个“晚”字让你想到什么?你觉得诗人在欣赏这美景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对眼前的枫叶, 对美丽的秋天, 对可爱的大自然, 诗人有什么情感?
(预设:傍晚的夕阳照在枫叶上, 晚霞枫叶辉映, 枫叶才会格外美丽;诗人流连忘返, 到了傍晚, 还舍不得登车离去, 足见他对枫叶的喜爱之情, 对深秋的赞美之情, 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一个“爱”字, 一个“晚”字, 包含了诗人那么多丰富的情感。“爱”字, 是全诗的诗眼, 在诗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是诗人情感的直接外在流露。而一个“晚”字, 更耐人寻味, 给人无限的遐想, 让人感受到秋景的无法言语的美好, 让人感受到诗人杜牧的流连忘返之意。所以, 教师在这里进行挖掘, 引导学生品读古诗, 体会诗人的情感, 感悟古诗的意境。】
3.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 读出韵律和节奏, 体会诗的美感。
4.练习背诵诗歌, 尝试口述古诗描绘的景色。
四、发挥想象, 改诗成文
1.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图文结合—了解作者—品析诗句—体会情感—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适时进行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山行》这首古诗, 是学习古诗的典型示例, 以这首古诗的学习过程为范例, 引导学生举一而能反三, 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师:我们读懂了这首古诗, 你能发挥想象, 把这首古诗改写为一篇习作吗?
3.生尝试改诗成文。
4.交流, 反馈。
【设计意图:改诗成文的训练, 既检查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也让学生发挥想象, 融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随文写话”非常必要, 因为他们正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 教师应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提升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五、识字写字
1.出示文中生字“径”, 指导认读, 提醒学生注意“径”字读后鼻音。
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设计理念
古诗教学,关键在于反复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进入古诗《山行》的意境,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看图,图文结合,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重视古诗教学中朗读的作用,让学生反复读诗,抓住诗中的关键词“爱”和“晚”组织学生多角度品读感悟,并发挥想象,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径”,理解诗中字词和诗句的含意。
2.熟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文本细读,理解诗意,还原诗歌画面。
3.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尝试改诗成文,还原古诗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感悟古诗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由图入诗,理解诗题
1.出示文中插图,交流: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山、枫林、白云、人家……)
2.启发引导:如果给这幅优美的图片起个名字,你觉得什么名字最合适呢?
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板书诗题,指名读题,齐读诗题。
交流诗题含意。(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色。)
设计意图: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中,强调的是学生通过看图,感知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先从直观上去欣赏这美丽的秋天,可爱的大自然,感受秋天的美好,从而奠定了学习古诗《山行》的情感基调。
二、 熟读古诗,尝试理解古诗
1.自由读读《山行》这首古诗,多读几遍,读熟读透。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2.启发学生交流:同学们熟读了《山行》这首诗,你理解了诗中哪些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3.学生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已经读懂的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对于学生比较难懂的诗句,教师在学生交流字词意思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再连贯地说出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山行》这首古诗并不难懂,让学生交流自己对诗中字词的理解,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连贯起来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
三、 引导探究,体会古诗意境
1.引导学生质疑:在读这首诗时,你还读出了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讨论。
(预设:诗人杜牧为什么停下不想离开?他爱的是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教师引导。
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深秋)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寒山,霜叶)
寒山是什么样的山?(深秋,天气渐冷,草木枯黄,给人凉意。)
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字是什么意思?(因为)诗人为什么停车?(观赏眼前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喜欢这秋日山林的美景。)
你能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这句诗的含意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自主地读诗,自主地交流。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描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景物,由浅入深地理解古诗内容,逐步学会理解古诗的方法。
傍晚的枫林美在哪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前两句是白天,后两句是傍晚,时间变幻。)
一个“晚”字让你想到什么?你觉得诗人在欣赏这美景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对眼前的枫叶,对美丽的秋天,对可爱的大自然,诗人有什么情感?
(预设:傍晚的夕阳照在枫叶上,晚霞枫叶交相辉映,枫叶才会格外美丽;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离去,足见他对枫叶的喜爱之情,对深秋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一个“爱”字,一个“晚”字,包含了诗人那么多丰富的情感。“爱”字,是全诗的诗眼,在诗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诗人情感的直接外在流露。而一个“晚”字,更耐人寻味,给人无限的遐想,让人感受到秋景无法用言语描绘的美好,让人感受到诗人杜牧的流连忘返之意。所以,教师在这里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感悟古诗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读出韵律和节奏,体会诗的美感。
练习背诵诗歌,尝试口述古诗描绘的景色。
四、 发挥想象,改诗成文
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图文结合——了解作者——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山行》这首古诗,是学习古诗的典型示例,以这首古诗的学习过程为范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师:我们读懂了这首古诗,你能发挥想象,把这首古诗改写为一篇习作吗?
生尝试改诗成文。
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改诗成文的训练,既检查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发挥想象,融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随文写话”非常必要,因为他们正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师应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进行片段写作训练,提升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五、 识字写字
1.出示文中生字“径”,指导认读,提醒学生注意“径”字读后鼻音。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1)放声朗读这首诗。(2)画一幅画。【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4、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吟诵古诗,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激情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4课中的第一首古诗,还记得诗的题目吗?一起来说说,(学生回答:《赠刘景文》),是呀!通过学习,我们对秋天多了一份喜爱,因为秋天是个丰收季节,其实秋天还是个美丽的季节, 天高云淡,景色宜人, 就在这深秋的一天,有一位诗人他乘着马车,顺着山路缓缓前行,山中的景色吸引了他,特别是那火红的枫树林激起了他的灵感,于是便情不自禁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板书课题《山行》)
2、解诗题。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师:谁在山中行走?
生:杜牧
3、知作者。
(1)、谁能说说你对杜牧的了解。(2)、学生汇报。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过渡: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检测预习情况:出示“径、斜、枫、于”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齐读。
3、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师给予鼓励。
4、读一读 A、全班齐读。B、听朗读划节奏。
C、指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师评价。D、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单个读。(比赛)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指导学生初悟古诗:
师: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能从诗中找到这些景物吗?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把这些景物圈起来。
生:汇报(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2、品读第一句:
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读第一句。
(1)、“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吗?
这是什么季节时的山呢?(深秋)你从哪看出来?(寒,枫林、霜)(2)、“石径斜”什么意思?
a、小路,这条路是不是用水泥铺成的?(石头做成的)
b、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这些小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哪里呀?(3)、有人家是指有一户人家?(不是,应该是山上有几户人家)
(4)、为什么古诗要说是“白云生处”呢?(因为山很高,比天上的云还高了)总结: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 路伸向远方。抬眼望去,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地住着几户人家。
3、品读第二句:
(1)过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他看到了什么呢?(枫林)
(2)、枫林是什么颜色呢?为什么?是啊,“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你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这山上的枫林吗?(枫叶似火)
(3)、这么美丽的枫林,诗人喜欢吗?从哪儿看出来? 读:“停车坐爱枫林晚” A、你真会读课文,“坐”在这里表示“因为”的意思,诗人停下车来是因为什么?(看枫林)B、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枫林美景让作者如此流连忘返呢?你从哪个词知道的。(晚)C、D、此刻,诗人被这美丽的枫林景色所吸引住了,他会怎么说? 感情诵读体会霜叶之红,枫林之美。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愉悦,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5、指导朗读。
总结: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傍晚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三、想象意境,吟咏背诵 1.课件展示深秋美景。
2.播放音乐,指导学生配乐朗读。
3.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把画面读出来。4.指导背诵。
四、作业超市。(任选两道完成)
1、背一背:背诵古诗给家长听。
2、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3、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郎朗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郎朗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三)小组交流,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四)独立学习,理解三、四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
(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
(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毅行者》是他5年前的旧著,“这题材跟我有密切关系,让我可在精神上穿梭其中”,实际上蔡东豪从2000年起,已经连续11年参加“乐施毅行者”,去年更以17小时49分钟走完全程的成绩成为“超级毅行者”。就像他在书封上说的,“从毅行中寻找生活的动力”,今天的远足或者行山,早已不仅仅是运动,而是精神世界、思维领域、情感天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吧,说说“毅行”这项运动、这个品牌以及“毅行精神”中蕴涵的文化元素。
“毅行者”创办于1981年,最初只是训练驻港英军啹喀兵耐力的一项活动。1986年慈善机构乐施会应邀合办,并首次公开让市民参加。1997年啹喀兵撤离香港,乐施会邀请其他服务机构合作,遂更名为“乐施毅行者”,并成为香港规模最大的远足筹款活动,甚至“出口”到澳洲的悉尼、墨尔本及布里斯班,新西兰、比利时、英国南部及北部、加拿大、爱尔兰、荷兰、日本、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全球14个地点,据说印度的班加罗尔也将在今年加入“乐施毅行”行列。
自1986年以来,先后有69000多名参加者为这项活动合共筹得超过3.4亿港元,用来支持乐施会在香港、中国内地、非洲及亚洲其他地区推行扶贫救灾。
“乐施毅行者”本身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团队活动,参加者必须4人组成一队,日夜赶路,在48小时内翻越20多座高山,走完100公里的麦理浩径。去年是“乐施毅行者”30周年的大日子,有1200队共约4800人获得参加资格,为历届之冠。筹款目标则为3000万港元,换言之,平均每队筹款金额是不难达到的两万多元。从营运角度而言,这种集腋成裘的筹款模式不但稳定性和可靠性较高,而且使得慈善团体能够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可依照自己的信念独立运作。
100公里、48小时、4人同行、9个检查站、支持队、筹款——这大概就是关于毅行者的关键词或者说产品模式,这些元素看上去简单,但凑在一起居然能夠产生神奇的化学变化,制造出一项充满魔力的活动。
上述六项条件中,全无妥协余地的是“4人同行”。这一条源自啹喀兵的训练程序,即除了训练体能,毅行者的另一目的是锻炼团队精神。4人同行的智慧是,假如其中一人受伤,一名队友留下陪伴伤者,另外两名队员去寻找援助。只要4人同行,就没有人会感到孤单。这一“紧箍咒”既是不少参赛者对毅行者乐此不疲的原因,也是不少参赛者“浅尝辄止”的原因。它改变了毅行者的竞争面貌,从一项把4个人的个人时间并起来的长跑比赛,变为一个无从估计结果的大熔炉。在最恶劣环境下,与队友互相忍让、互相扶持,共同解决问题,加深彼此认识,成了毅行者这项活动的最大魔力之一。
究竟毅行者中有一些什么元素,能够触动到我们的内心深处,产生微妙的共鸣?大自然是一个因素。每个人的内心都可能潜藏着一股回到大自然的欲望。山是香港这座山海城市往往不被人以为意的大自然宝藏,离家不远处就有外人只能羡慕的美丽山景。不管你在香港的哪一个角落,不消一小时车程,便可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在山上,我们仿佛变了一个人,一个营营役役生活中做不到,只能相像的“我”。
当然远远不止这些。毅行者还涉及到不轻易放弃,但更重要的是关于照顾队友和自己;毅行者是关于朋友,但更重要的是关于家庭,得到家人的支持和谅解;毅行者是关于迈向自己定下的目标,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人达成愿望;毅行者是关于身体力行去筹款,但更重要的是发挥“助人自助”的扶贫精神。
《毅行者》读来饶有趣味,我是在一次旅行途中的飞机上一口气读完。蔡东豪访问了八组跟毅行者有密切关系的人物,包括参赛者、义工、支援队领队。既有退休啹喀兵少校不愿见到没有啹喀兵参与的毅行者,所以每年都组织及带领啹喀兵队参赛,连夺四届冠军的传奇;也有五个在香港相识的外国人,今日四散世界各地,但每年都有一个约会,时间就是11月,地点是北潭涌毅行者起点这样的感人桥段……这些精彩的个人故事凸现了香港特有的历史和文脉,引人入胜之余发人深思。
事实上,毅行者的影响早已越过深圳河,去年第三次举办的深圳(盐田)山地马拉松赛已经开始成功地转型为“为爱奔跑”这样一个超越运动本身、更有意义的马拉松赛事。蔡氏之后又有关于毅行者的新书《毅行出哲学》出版,期待之余也希望有心人能及时引进上述两书简体字版权,以飨内地读者。■
[案例片断]
(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把古诗读正确)
师: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可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学生小组学习)
师:哪一组先来交流。
生:我们组知道“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后半部分的意思: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可以帮助第四小组的同学补充一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意思是说远远看去,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们知道“白云生处有人家”是说白云的深处有一户人家。
师:是吗?
(教师随机板画山中云雾绕绕的地方有几座房子)
生(看了黑板上的板画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不是白云的深处,应该是在山上有几户人家的房子。
师追问:那古诗为什么说是“白云生处”呢?(教室里一片沉默,片刻,有一名学生举手)
生:因为山很高,比天上的云还要高了,所以是“白云生处”。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像刚才结合图画来读懂古诗,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他组还读懂了哪几句呢?
生:我读懂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说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师:你说得不错,但这里的“霜叶”是指什么叶子呢?
(教师随即出示书中的插图)
生:“霜叶”指枫树的叶子。老师,我有点知道“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思。
师:那你说说看呢。
生:我是从书中看出来的。作者在小路上走,看见傍晚路边的枫叶太美了,就停下车来。
师:小朋友,你们真是太棒了,自己读懂了这首古诗的意思。
(这时,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
生:老师,我不知道“寒山”是什么意思?
生:“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
师反问:真的吗?
生:我认为不是。
师继续追问:那为什么要用上“寒山”呢?(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启发:小朋友,你们想想,这首诗是描写什么季节的呢?
生:秋天。
师补充:而且是深秋时节,这里的“寒山”指的就是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因此作者在这儿用上了“寒山”。
生:第四行为什么说“霜叶”呢?
师:谁能回答这位小朋友的问题呢?
生:天冷了,早上就会下霜。所以说是“霜叶”。
师:说得准确一点,应该是被霜打过的枫叶。小朋友,杜牧用几句短短的诗句写出了深秋时美丽的景色,使我们也似乎看到了深秋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也来赞一赞这美丽的深秋,好吗?
(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朗诵诗歌和品味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双向互动,自主探索”的美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
(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
(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习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
读一读。
演一演。
画一画。
写一写。
(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
二、教学目标、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教学设计2:山行】推荐阅读:
山行优秀教案设计04-23
2.四季教学设计06-28
2.山雨 教学设计06-29
穷人教学设计211-04
诗人教学设计211-15
燕子教学设计201-22
《2、匆匆》教学设计01-26
上下教学设计202-05
三年级上册 《习作2》教学设计(2课时)01-28
《谈骨气》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09-18